第一篇:港台文学结课论文(模版)
港台文学结课论文
浅论台湾作家李昂的杀夫
班级:中文092班
姓名:赵玉伟
学号:20091314216
浅论台湾作家李昂的《杀夫》
摘要:
1999年,小说集《杀夫》入选“台湾文学经典”,更确立了它在台湾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它不仅代表李昂个人创作的高峰,还成为台湾文学作品中外译文最多、国际影响也最大的经典之一。知名学者王德威认为,这部小说借一桩谋杀亲夫的血案,大胆暴露了中国传统婚姻制度的残酷无情,它对性及性暴力的露骨描绘,也可被视为中国文学的一个里程碑。他还指出,由于美籍葛浩文对《杀夫》的译介和宣传,李昂可能是唯一在国际引起注意的台湾女作家;但比起大陆王安忆、张欣欣、张洁前几年在国外的风光,李昂还是相形见绌。他认为像李昂这样的作家如果不是在台湾而是在大陆从事写作和发表的话,她将会得到更大的国际声誉和更多的重视。
关键词:《杀夫》;性与饥饿;
女作家李昂的《杀夫》以极其凌厉的姿态宣告了女性对男性中心社会的反抗。她所杀的这个夫,不只是女主角的夫,还有男权社会加诸于她的限制,它包括了经济剥削、身体的束缚等,是一切父权、夫权、男权的象征。陈江水对他妻子所做所为,如视妻子为性的发泄物,并对她实施经济压逼,连林市以其初夜所获得的铜钱,购买小鸭豢养,以求经济自主的企图,都被陈江水剥夺了。陈江水可以说是代表了父权社会的典型邪恶,李昂赋予林市觉醒的能力及变动勇气,让她跳脱传统妇女角色,不再典型化的劣势者。透过林市杀夫的彻底抗议行为,《杀夫》其实是彻底表达女性自求解放的作品。李昂在十几年前安排杀夫的结局,公然挑战旧社会价值观,备受争议。她是一位真真实实、清清楚楚站在女性立场来看男女不平等问题的作家。所有大男人主义加诸于女性身上的迫害都要被终止,女性也要认真正视自我的需要,恶性循环要停止运作,就像林市挥刀斩去过多不平等一样。
李昂的《杀夫》主要突出的两个主题,就是性与饥饿。性与饥饿对人的意义或许可以用“食色性也”来表达。它触及的是人的最内在本质的东西。在性与饥饿的本能面前,人总是变得脆弱,变得原始,变得粗暴。很难想象一个女子在小说中竟能如此大胆的披露这么多的关于性的描写。那些细致的粗略的性的暴虐与侵犯,却又并非是为了达到商业的需要,为了引起人们的性幻想,而纯粹确是情节,故事,主题的必需。这文中的性不是美妙的,甜蜜的,缠绵的,引人遐思的,几乎尽是残酷的,屈辱的,血腥的,原始的,混合着女主人公的血泪。
林市在故事开头的叙写中曾不断地向邻人述说自己的噩梦,恐惧和慌乱。这番述说,邻人的表现,林市的遭遇尽与祥林嫂如出一辙,而这段描写竟似完全由祥林嫂丧子后的对邻人述说照搬而来。莫非李昂的《杀夫》很受鲁迅《祝福》的影响。这林市活脱就是另一个祥林嫂的命运再版。而从李昂在文中所写及的“无意识的杀人团”,几乎可以确信是从鲁迅那儿获得灵感。
文中以阿罔官为首的簇边妇女,生活艰苦,在可果腹中并无多少可供她们娱乐的,于是邻里的隐私便成了她们的谈资,而其中最可感其兴趣的,就是关于性方面的流言。她们的那种欲言又止的述说,那种兴奋的倾听,皆可回味。然而其中又含有各自性不得满足的怅然与嫉忌。于是,流言变成了恶毒的人身攻击和对当事者人格,尊严的侮蔑。其中或可琢磨的是阿罔官这一人物形象,这是一个年青时即守寡的老太婆。最喜人前拨弄是非,她与林市的关系起初是很暧昧的,这暧昧中给林市一丝或可捉摸的温情。这个经常找林市聊天,给林市治伤的药,告诉林市许多做人的大道理的,却是带给林市以怎样的致命的伤害!这是一个对性有着执着,疯狂,变态的欲念的老妇形象。然而她这本是封建残余思想牺牲品的她,却走上了迫害其他妇女的道路。这个老妇人,经常偷听陈江水对林市的蹂躏,以此满足自己深存多年的性的不满足,然而这样一个性渴的老女人,却会以上吊自杀来证明自己守寡的清白,这样一个以嗜听他人做爱的呻吟与尖叫的老女人在背后却又无端的恶意诽谤与侮辱着林市。使本来遭受非人待遇,尝尽无数艰辛与苦痛的林市在众人面前变做一个淫妇,一个贪欢,懒做的形象。给林市以致命打击不止是阿罔官的彻底的失之以信任,甚至她背后的肆意凌辱。而是连带着的对林市母亲的嘲骂与侮辱。本来要去找阿罔官学缝织的林市在门背后知晓了这一切,甚而确证了自己母亲的死。林市的精神世界开始崩溃,再信了人间之为人的一切冷漠与无情。包括族人的催逼,杀母,弃林市于不顾,包括自己的丈夫对林市的兽行,不人道,包括这原本以为可依靠甚而曾是其救命恩人的阿罔官的背叛与抚弄。林市对人的幻想彻底幻灭,唯一的亲人,母亲的魂灵开始下意识的召唤自己离开这非人的世界。
然而,这书中并非仅是停留在人群对林市的排斥与冷漠中,林市最后走上绝路并非在其对人群的彻底失望后。当自己所养的小鸭被陈江水虐杀,她唯一的对物的精神寄托也被剥夺与扼杀了。这之后林市的幻觉与杀夫就合情合理了。确乎这世界未给她留一条活路。而她是苦苦的挣扎过,甚至也曾想融入人群的世界,然而她却不能,或许因着其生命中的纯真,终被抛弃于世界之外。从书中开头叙来(因是倒叙),可知林市结果,竟未得一人同情,有的只是《示众》中的围观与众人的不解与嘲弄。
除了性之外,还有一个人生的困厄:饥饿。饥饿的阴影似乎笼罩了林市的一世。幼时,因父亡,母子被族人赶出家门,讨饭乞生,捱尽饥饿的苦。林市的母亲也是因为饿了几天,受了人家的白米饭团,咀嚼中任人奸污,被视作伤风败俗,以奸夫淫妇处以死刑的。林市虽每遭丈夫的折磨,然而每当丈夫拿回好吃的来,林市仍总是欢喜。及至后来,倔强而任性的林市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不论丈夫如何磨折她,始终咬紧双唇,任唇裂血流,仍不肯尖叫出声,心中誓定不做他人的笑料与谈资。
林市开始以死来维护自己的尊严,从肆虐中的紧咬牙关,从丈夫的弃离甚至残酷的试图以给林市断粮来戏弄林市,逼林市屈服时,林市仍未屈从。林市以从前丈夫赌博赢来打赏她的几个铜板,在四处替人做工而流言阻其成事终至乞讨的境况中,买了几只小鸭,妄图以此来维持生计并以精神支持时,遭到陈江水的戕杀。而在唯一的精神与物质的出路俱已断绝之后,林市在幻梦中走上了杀夫的绝路。
在文中还有一处值得提说的,就是通篇所弥漫的一股神秘而原始的气息,那种迷信,传说的浓烈的色彩,从其中几个很典型的细节可以看出来。其一如陈江水杀猪的猪厂门前,有着祭兽碑,在阿罔官上吊被救后拜吊死鬼,以及各种迷信习俗与传说,给文中很多诸如陈江水的死,林市的杀夫等二主人公命运埋下伏笔。
虽不很信服,甚或觉之其相较其他沉重主题的无意义所在。然而在《杀夫》环境中,在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中,尚可起到一种营造思想,精神,人物命运大环境的作用,很可取也非常必要的。
《杀夫》中将一种愚昧而封闭的文化氛围营造得很到位。先是林市少女时代所在的林家祠堂,母亲为了获得几块充饥的饭团,与过路的一个军人睡了一晚,平时对她们孤儿寡母视若无睹的族人此时发现了他们的职责,把寡妇的未能守身如玉视为奇耻大辱,被一阵毒打之后,林母从此抛弃林市,不知去向。长大后的林市被叔叔嫁给陈厝的杀猪人家陈江水为妻。陈江水似乎天生对林市充满了恨意,或他以为用猪肉与林市叔叔交换得来的林市也不过是长了一身女人肉的物,于是对她蓄意折磨,在她身上发泄了兽欲之后便赏她一点食物,抱的就是一种“饲养”的心态。林市的不幸并不为人所知,陈厝地的人们早就将“女人为低男人一等的物”这种观念视为理所当然。在他们眼里,陈江水除了粗暴一点,本来无可厚非,倒是林市得了他莫大的护荫,才过上了可大块吃肉且不用忙乎很多家事的好日子。于是井边洗衣服的女人们时常以林市为碎舌的谈资,其中阿罔官更是扮演了造谣生非、传播绯闻的高手。
整部小说将“性”与“食”(饥饿)紧密连接,就性别与权利的关系而言,传统社会男性处于经济的主导地位,而依附男性生存的女性只能处于弱势的被动地位。弱势的女人为了解决“食”(饥饿)问题,只能以身体来换取生存资料。相对于林市的肚子的“饥饿”,陈江水对于“性”的索求似乎也是迫切的“饥饿”,他对女体的要求贪得无厌,他每次“杀完猪后回来要她,这已经成为习惯”。这对男女被还原到欲望的原始层次,展开奇特的共存共亡的关系。《杀夫》透露了传统社会对女性身体、法律,及经济地位的操控。这种仇视女人的态度以性的暴力行为演绎出来。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吃或说这两大口腔功能,林市都无从满足。她的痛苦不只是没得吃,更来自有口难言。而她在夜半时分被丈夫的性虐待后发出的声声嚎叫本来是控诉暴力的残忍,却被邻居阿罔官恶意歪曲成叫床的丑闻。
阿罔官这个形象很容易让人想起现代文学中张爱玲的《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她们都是由男权社会的牺牲品转化为男权社会代言人。她们都是积郁很深充满怨恨心理的下层愚昧女人。她们对男权文化的反抗是一种被扭曲的行为,因为她往往把矛头指向其他不幸的女人,她既是散布谣言的饶舌妇,又是封建礼教的捍卫者,她是病态文化生长出来的一颗充满生命力的毒瘤。阿罔官由于长期得不到肉欲的满足便将林市看成仇恨的对象,怀着阴暗的心理窥视林市与陈江水的性事,又在与其他妇人的蜚短流长中大肆渲染以获取类似“口淫”式的满足。乡里形成的议论系统,成为无形的帮凶,看似无色无味的言语,其杀伤力一点不亚于那把晃动在林市床边的杀猪刀。
林市周围墨黑沉重的伦理社会是一张无从逃避的野蛮粗俗的网,她遭受了种种迷信的恐吓和歧视,各种不怀好意的嘲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胁迫。陈江水动辄操起他的杀猪刀作为男权的旗帜,企图通过对女人的践踏和侮辱达到对“人性”的否定,从而建立一种冷冰冰的秩序来运作男人至高无上的权威欲望。心力交瘁的林市经受不住这种血腥阉割,在神经错乱的恍惚中,她杀死了睡熟了的陈江水,疯狂地将他杀猪一般剁成了肉碎 总之,林市走上杀夫之路是被现实所逼的,她别无选择,这一悲剧形象令人惋惜,是几千年的封建毒素戗杀了无数个向林市这样的善良妇女。
第二篇:港台文学作业
失宠的亚当与逝去的男子汉 ——李昂与《杀夫》
曲阜师范大学09文学院2班
2009140147
刘露露
【摘要】:李昂的《杀夫》是台湾女性文学作品中的一朵奇葩。20世纪80年代,台湾社会一方面受到西方思潮的冲击,出现了所谓“性解放”、“性疯狂”等现象,与此同时,封建制度的枷锁依然束缚着女性的肉体与灵魂,封建的婚姻依然阴魂不散。李昂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以女性的批判精神创作了她极有影响的代表作《杀夫》。在创作上李昂借鉴鲁迅问题小说模式,并有所超越。她以女性少有的理性,直接揭露社会弊病。该作品在今天对促进女性主义觉醒和抵制男性专权方面具有进步意义。正是这部作品,奠定了她在台湾文学的地位。
【关键词】:李昂
女性主义文学
林市与祥林嫂
阿罔倌的受虐者与施虐者的双重身份
李昂的小说《杀夫》是台湾女性主义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杀夫》是被称为台湾文坛“怪杰”的女作家李昂的力作,取材于《春申旧闻》上记载的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上海的一则社会新闻《詹周氏杀夫》。《杀夫》1984年获得台湾联合报中篇小说奖大奖,并以强劲的冲击力引发了台湾文坛强烈的震撼。李昂的文笔犀利,目光敏锐,行文切中社会热点问题,并且充满女性少有的理性。小说的故事背景设置在台湾鹿城北角的陈厝村,父母双亡、被叔父收留的女主人公林市长大成人后嫁给了陈厝的屠夫陈江水。与其说是嫁,不如说是卖,林叔像卖牲口一样,把林市卖给了年近四十的光棍屠夫陈江水。陈江水娶了林市,但根本不把她当人看,他所奉行的兽性哲学是:我给你饭吃,你就得和我睡觉。林市到了陈家以后,失掉了所有做人的尊严与自由,成了陈江水泄欲的工具。但为了活命,不得不屈从于命运,听命于男人。终于,当陈江水对林市进行性虐待时,林市在精神错乱的情况下,用陈江水的杀猪刀将他说杀死。而林市自己被五花大绑,游街示众,被处以死刑。
一 李昂
台湾文坛有施家三姐妹,大姐施淑,写文学评论;二姐施叔青,写现代诗与留学生文学;小妹施叔端写小说,都是文坛高手,其中三姐妹中以施叔端名气最大,她就是以《杀夫》闻名于世的李昂。
李昂,原名施淑端,1952年生于台湾彰化县一个商人家庭,在本乡就读小学,中学。她的父亲有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家庭的心熏陶对她走上文学之路有着重要的影响。她1970年考入台湾文化大学哲学系,1974年大学毕业,次年赴美留学,1977年获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戏剧系硕士学位。1978年返回台湾,任教于中国文化大学。李昂在中学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高中时就发表了处女作《花季》。大学期间,她创作了反映小镇风土人情的鹿城系列小说九篇和另一个短篇系列,《人世间》。20世纪70年代出版了短篇集《混声合唱》,《人间实验》,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版了中篇小说《杀夫》,《暗夜》,短篇集《爱情实验》,《她们的眼泪》,《一封未寄的情书》等。1991年出版了长篇小说《迷园》。其中短篇小说《人世间》和中篇小说《杀夫》曾分别获《中国时报》小说奖,《联合报》小说奖。李昂的小说大都以女性为中心,通过勇闯“性”禁区探索所社会问题。她的创作大致分为中学阶段,大学阶段和从美国回台后的三个时期。
早期即高中时期的创作,受到西方现代派作家的影响较大。如李昂自己说“早年我以存在主义,心理分析做背景,大写现代小说。”这个时期的作品主要表现少男少女朦胧不安的性意识,以及对自我的追寻。这个时期的作品总体来说还不太成熟,由于过分注重外在形式,而忽略了本身的思想深度。显得有些单薄。主要代表作短篇小说集《花季》。
第二个时期即到台北上大学前期间,创作了《鹿城故事》,包括6个短篇。《人世间》,是李昂小说转型的标志,逐渐由“西化”转到现实中来,对女性问题的思考也逐渐深入。《人世间》是一篇描写大学性问题的小说。批判了大学教育中有关性教育的疏忽,青年学生在性问题上的迷茫,学校有不可推诿的责任。
第三阶段,由美留学归来,李昂的创作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台湾的女权运动,以及亲身感受到的西方强烈的女权意识,铸成了李昂作品中强烈的女性主义倾向。李昂在她的“自我访问”中说:“由阅读中我发现妇女在人类史上的从属地位,以及妇女一直缺乏自信,没有勇气真正去开发属于女性自身的特质,以至于人类历史上被公认的‘女性特质’的,永远只限于温柔,敏感,体贴这些所谓‘女性美德’。事实上女性决不是如此,只要我们有信心,我相信应该有一条创作路线,既可以是伟大的,也是女性的,而女性文学也不再只被认为是小品,闺秀。”这段话是李昂女性文学的宣言,1983年,在这种创作思想的指导下,写出了把男人拉下神坛的女性主义文学——《杀夫》。二 女性主义文学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迎来了继“五四”运动以来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在男性的权利话语中逐渐清晰的女性话语权的形成。最先觉醒的女性,率先撕裂了几千年来束缚在女性身上的“传统服饰”——传统女性形象,以史无前例的女性新面孔与姿态,理直气壮的拿起原来只属于男性专利的笔“进入文本”。于是女娲的“女儿们”开始挑战男性话语霸权,把男性从高高的神坛摔下,不在相信女性是亚当的“肋骨”的传说,开始“以我手写我心”,“以我心写我身”的女性革命。80年代台湾女作家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李昂就是其中最有成就的一员。李昂的《杀夫》——是一部女性书写的女性著作。作品以极其凌厉的姿态宣告了女性对男权中心社会的反抗。她所杀的这个夫,不只是女主角的夫,还有男权社会加诸於她的限制,它包括了经济剥削、身体的束缚等,是一切父权、夫权、男权的象徵。陈江水对他妻子所做所为,如视妻子为性的发泄物,为所有物,并对她实施经济压逼,连林市以其初夜所获得的铜钱,购买小鸭豢养,以求经济自主的企图,都被陈江水剥夺了。陈江水可以说是代表了父权社会的典型邪恶,李昂赋予林市觉醒的能力及变动勇气,让她跳脱传统妇女角色,不再典型化的劣势者。透过林市杀夫的彻底抗议行为,《杀夫》其实是彻底表达女性自求解放的作品。李昂在十几年前安排杀夫的结局,公然挑战旧社会价值观,备受争议。她是一位真真实实、清清楚楚站在女性立场来看男女不平等问题的作家。所有大男人主义加诸於女性身上的迫害都要被终止,女性也要认真正视自我的需要,恶性循环要停止运作,就像林市挥刀斩去过往多不平等一样。
一句话,这个被杀死的“夫”,其实也就是师长,兄长,丈夫,情人等,他们就是传统女性依赖的和生活的主心骨——男子汉,就是世世代代的女性膜拜的
那座偶像。如果说“上帝死了”等同于“男子汉”在女性理想中的消退,那么李昂做到了让“上帝”死于女性之手的突破。通过“杀夫”,“完成了女性于父权意识下被缚,自缚,缚人的三重生存困境的寓言”。女性不再承认亚当的统治地位,也不再匍匐在亚当的脚下,她们冷笑着,鄙夷着,数落着亚当的种种不是,在这讨伐声中,亚当从云端一头在栽倒下来,从此丧失了曾经高高在上统治女性的美好感觉。三 林市与祥林嫂
李昂的《杀夫》很受鲁迅《祝福》的影响。林市活脱就是另一个祥林嫂的命运再版。而从李昂在文中所写及的“无意识的杀人团”,几乎可以确信是从鲁迅那儿获得灵感。但林市与祥林嫂又有不同之处。
鲁迅的《祝福》塑造的祥林嫂和李昂的《杀夫》所塑造的林市,都是封建社会下典型的被践踏、遭迫害女性,造成他们人生悲剧的原因就是整个扭曲的封建社会,但两人的形象既有相似又有所不同。
封建礼教和迷信是残杀祥林嫂的元凶。封建礼教及迷信思想支配着的人们自觉不自觉把祥林嫂往死路上推的人,导致了祥林嫂的肉体和精神遭受到严重摧残,并使她最终沦为乞丐,被活活饿死、冻死、吓死。而造成林市悲剧的则是封建社会中的男权主义,以及男权社会加诸在她身上的限制,它包括了经济剥削、身体的束缚等,并且最终死在男权主义的重压之下。
虽然林市和祥林嫂两人都深受封建社会的迫害,但是他们两人对于封建社会压迫的反抗是有所不同的。从小说《祝福》和《杀夫》的对比中,可以得出一个中国妇女的进化论,那就是,祥林嫂对于改变自己的命运寄托在捐门槛上,而林市却最终拿起杀猪刀来反抗压迫。
从祥林嫂到林市,可以看出在封建社会中被压迫的女性发出反抗,而从这两人的反抗的传承中,也为今后的女性的自身解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四 阿罔倌的受虐者与施虐者的双重身份
《杀夫》如果从探讨探讨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从这个角度来看,被肢解的丈夫陈江水也是个受害者。封建礼教只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必须到了阿罔倌们的手里,才能成为杀人工具。
在这个小说中,李昂用了非常多的篇幅进行环境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浓墨重彩地介绍了鹿港当地的风土人情,通过菊娘显灵等鬼魂传说以及各种民间祭拜神鬼的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封建迷信的氛围,塑造了一个操持封建礼教的屠刀杀人于无形的未亡人阿罔倌的形象。
在那物质和精神极度贫乏的年代,封建礼教作为社会公德束缚着女人,使她们不能正常表达自己的正当需求,“守寡”成了唯一的选择。于是年轻时就守寡的阿罔倌,可以说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从这个角度来说,阿罔倌是受害者。“事夫如事天”的封建枷锁牢牢捆住了年轻的阿罔倌,让她的青春在孤独中消逝。
但时间的沉淀,让阿罔倌的面目变得可狰,渐渐由一个受害者变成了施害者,而且一步步把林市逼上了绝路:一面不由自主地躲在矮墙后偷窥陈江水凌辱林市的过程,从中得以“望梅止渴”,一面又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地提点林市性的可耻,将林市受到丈夫折磨时发出的叫唤和呻吟说成有伤风化败坏男人名声的淫荡,并到处宣扬,使她的痛苦成了妇女们笑谈的资本。
两片薄薄的嘴唇,一口白森森的牙齿,像一把无形的杀猪刀神出鬼没杀人于悄然无声中。这就是李昂笔下的阿罔倌。即使是对自己的儿媳,也绝不容情。用顾本嬷的话说“说人嘴这么坏,像刀切菜。”四个字就把一张恶毒的嘴形象地表现出来。当代表着公众舆论的“说”和“被说”者之间变成手里的“刀”与砧板上的“菜”的关系时,后者的命运可想而知。
在同儿媳妇和彩的一次吵架中,阿罔倌被指守寡“守到阿吉的眠床上”,她的伪道德假清白的面具被当众撕下。这个把林市的“淫荡”判了游街的人,一面既想留下一个清清白白做人作为对后辈言传身教的楷模形象,一面又抵挡不住诱惑要偷吃的“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的可能宣告破产。“贞妇”的道德面具被自己的媳妇当众撕下后,“白头失守”的阿罔倌顿感“一生之清苦俱非”,当晚上吊自杀,被陈江水、林市所救后,还魂为一个更为凄厉的恶鬼到阳间来。从此一个“七窍流血,眼睛全往上翻只见眼白,舌头突出一尽多长,紫红肿胀的直挂到胸口”的吊死鬼阿罔倌的形象赫然出现在林市的生活中,纠缠不休。
林母的被沉江、陈江水的被屠宰、林市的被枪毙,都是另一种形式的诅咒,阿罔倌被封建礼教妖魔化的同时也在对别人施以妖魔化的咒语。无形的加害比起有形的加害来要加倍的可怕,那是从精神到肉体的毁灭。受封建礼教迫害的阿罔倌,队同样命运的林市没有丝毫同情,而是一步步把她推向崩溃与死亡的深渊。
这就是女性主义作家李昂与她的充满女性主义精神的作品《杀夫》。
【参考文献】 《台港澳文学论稿》江少川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4月 2 《女性文学的革命——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研究》,寿静心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5月 3 《青春岁月》,2011年10月 4 《台湾研究集刊》1987年第02期
第三篇:港台文学教案
第六节
女性作家小说
一、林海音的小说(1918——2001)
写作重心:谈“女性”和写“两地”
内容:
1、讲述旧时代女性在民国初年的婚姻故事,揭露封建礼教的残酷性和
虚伪性。《金鲤鱼的百裥裙》,《烛》。
2、描写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大陆,政治、战乱、男权带给女性灾难性的影响。《烛蕊》。
3、表现50——60年代台湾当代女性的命运变迁。《晓云》、《孟珠的旅程》、《玫瑰》。
4、以儿童视角表现乡愁。《城南旧事》。
风格:意到笔随、行云流水;朴素蕴藉,情感内涵。
二、郭良蕙的小说(1926——)
内容:
1、围绕女性的情感境遇与婚姻命运,通过形形色色的婚恋故事,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女性人生状态,并在其中传达了有关爱情与婚姻问题的深层思考。《高处不胜寒》、《四月的旋律》、《他们的故事》。
2、从性文化角度切入,在婚外恋题材的描写中,大胆触及女性情欲和畸形恋爱的问题。《心锁》。
特点:波澜起伏、环环相扣的动态小说结构;准确把握与刻画人物心理活动。
三、聂华苓的小说(1925——)
内容:
1、描写赴台“大陆人”的生存境遇和乡愁。《台湾轶事》
2、表现故国山河与乡村人物,寄托思乡之情。
3、反映流浪的中国人的命运悲歌。《桑青与桃红》
《桑青与桃红》的艺术尝试:
1、采用双线并进的跳跃式结构,以分裂的小说形式,来写一个精神分
裂的人物。
2、反复采用象征手法,追求寓言式写作效果。
3、采用不同风格的语言,描述历史的演进与人物精神状态的变化。
四、於梨华的小说(1931——)
内容:
1、1975年前,前期,表现“无根的一代”的人生遭遇,寂寞孤独的情感 和挥之不去的乡愁。《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移情》、《小琳达》、《带泪的百合》。2、1975年后,后期,侧重反映“觉醒的一代”的人生奋起,寻根的 行动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傅家的儿女们》。
艺术特色:
1、将强化故事情节的传统技巧,与西方现代小说多层次的结构
方式相结合,拓展了表现生活的空间。
2、将现实主义的描写与意识流手法结合起来,在时空与场景的 自由转换中,反映丰富多变的动态人生。
3、将人物的外部形象塑造与内心世界开掘结合起来,入木三分
的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4、语言清新细腻,生动可感,对比、象征、比喻等多种手法的 运用,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
五、陈若曦的小说(1938——)
创作分期:早期:
1、多用写实手法,表现底层人命的生存境遇,带有
乡土色彩;或致力于反映受侮辱、受损害的女性命运,揭示
出反封建反迷信的文学主题。《辛庄》、《灰眼黑猫》、《妇女桃
花》、《最后夜戏》。
2、模仿西方现代派文学。《钦之舅舅》、《巴里的旅程》。
中期:1974年发表《尹县长》后,“为政治冲动而写小说”。
1、反映“文革”时期对民主与法治的践踏问题。
《尹县长》、《任秀兰》。
2、揭示极左思潮、个人崇拜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晶晶的生日》、《大青鱼》。.3、表现“文革”中遭受重创的革命干部和知识分子的命运悲剧。《耿尔在北京》、《归》。
后期:1980年发表《路口》开始,转向对海外华人的精神面貌
和生活状况的描写。《突围》、《远见》、《二胡》、《纸婚》。
艺术 特点:
1、强烈的政治气息和时代色彩。
2、严谨而富于变化的结构。
3、朴实无华、简洁明快的语言。
六、欧阳子的小说(1939------)
内容:
1、全力关注恋爱背后的性心理与潜意识,探索原始人性。《半
个微笑》、《素珍表姐》、《花瓶》。
2、突破文化及社会禁忌,常以越轨的笔触写到“恋母情结”
或母子、兄妹的乱伦之爱。《墙》、《魔女》、《近黄昏时》
《秋叶》。
艺术特点:
1、注重人物行为动机和隐秘心理的剖析。
2、叙事观点的不断转换。
3、现代派文学手法的运用。
七、施叔青的小说(1945——)
创作分期:
1、60年代,“鹿港故事”的讲述,弥漫着梦魇气氛,凸
显死亡、巅峰与性的主题。《壁虎》 2、1970——1978,讲述“婚姻的故事”,涉足旅外生活、乡土题材。《常满姨的一日》、《回首、蓦然》、《后街》。
3、1978年后,全力描写华洋杂处的“香港故事”,关注
女性与社会。《愫细怨》、《窑变》、《香港三部曲》。
八、李昂的小说
长篇:《杀父》、《暗夜》、《迷园》
艺术创新:
1、以女性本位的立场,在女性情欲的书写中,正视
了女性被遮蔽的生命本相。
2、把性作为解剖社会、表现历史脉络的一个切入点,达到批判与揭露、同情和护卫的一种手段。
创作手法:兼容并蓄
九、廖辉英的小说(1948——)
内容:
1、探讨妇女的历史命运、生存景观及情感遭遇。《油麻菜籽》
特点:①、向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挑战,让女性看清
自身边缘生存的历史真相。②通过阿惠的母亲对“油麻菜
籽”命运观的认同,深刻剖析了女性心灵深处的集体无意
识。
2、女强人形象的塑造。《红尘劫》、《今夜微雨》
艺术特色:文字不饰雕琢,质朴、洗练,叙事流畅,不枝不蔓;
明快的话语方式与为玩的情感书写相结合。
第四篇:港台文学推荐书目
港台文学研究推荐书目(篇目)
台湾文学
乡土文学:
赖和:《一杆称仔》、《丰作》
吴浊流:《先生妈》、《亚细亚的孤儿》
钟肇政:《鲁冰花》、《浊流三部曲》、《台湾人》
陈映真:《面摊》、《我的弟弟康雄》、《将军族》、《唐倩的喜剧》、《第一件差事》、《夜行货车》、《万商帝君》、《铃铛花》、《赵南栋》
黄春明:《青番公的故事》、《溺死一只老猫》、《看海的日子》、《鱼》、《儿子的大玩偶》、《苹果的滋味》、《我爱玛莉》
杨云萍:《光临》
朱点人:《脱颖》
杨逵:《送报夫》、《模范村》
钟理和:《笠山农场》
杨守愚:《过年》
现代主义诗歌:
纪弦:《易士诗集》、《半岛之歌》、《不朽的肖像》、《狼之独步》、《四十的狂徒》 郑愁予:《如起雾时》、《归航曲》、《山外书》、《错误》
覃子豪:《追求》、《黑水仙》
余光中:《舟子的悲歌》、《莲的联想》、《白玉苦瓜》
痖弦:《上校》、《弃妇》、《盐》
洛夫:《灵河》、《无岸之河》、《酿酒的石头》、《雪落无声》
现代主义小说:
白先勇:《金大奶奶》、《玉卿嫂》、《游园惊梦》、《纽约客》、《孽子》 王文兴:《家变》、《最快乐的事》
林海音《城南旧事》
旅外作家和留学生文学:
聂华苓:《台湾轶事》、《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珊珊,你在哪儿?》
於梨华:《梦回青河》、《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陈若曦:《突围》、《远见》
丛甦:《盲猎》、《自由人》
香港文学
南来作家:
徐速:《星星·月亮·太阳》、《樱子姑娘》
李辉英:《苦雨春雨》、《名流》
陶然:《与你同行》、《一样的天空》
犁青:《踏浪归来》、《情深处处》、《犁青山水》
本土作家:
黄谷柳:《虾球传》
侣伦:《穷巷》
舒巷城:《鲤鱼门的雾》、《太阳下山了》
夏易:《少女的心声》
西西:《像我这样一个女子》、《我城》
也斯:《记忆的城市 虚构的城市》、《剪纸》
黄碧云:《爱在纽约》
刘以鬯:《酒徒》
新派武侠小说:
金庸武侠系列;
梁羽生武侠系列;
温瑞安:“四大名捕”系列
都市言情小说:
琼瑶:《窗外》、《彩云飞》、《浪花》、《心有千千结》„„
亦舒:《玫瑰的故事》、《燕妮的爱》、《喜宝》、《朝花夕拾》„„
梁凤仪:《豪门惊梦》、《九重恩怨》、《花帜》、《醉红尘》„„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梦里花落知多少》、《雨季不再来》、《稻草人手记》、《哭泣的骆驼》、《倾城》、《闹学记》、《滚滚红尘》„„
张爱玲:《倾城之恋》、《金锁记》、《半生缘》„„
梁实秋:《雅舍小品》、《谈徐志摩》、《正月十二》、《文学与革命》、《平山堂记》„„ 李碧华:《胭脂扣》
第五篇:港台文学阅读书目
中文系高年级学生、研究生课外阅读参考书目
一、作家作品
《亚洲周刊》“21世纪中文小说百强”(2000年评选,台港海外华文作品38篇)
7、白先勇《台北人》
15、陈映真《将军族》
21、王文兴《家变》
23、吴浊流《亚细亚的孤儿》
28、黄春明《儿子的大玩偶》
29、金庸《射雕英雄传》
31、金庸《鹿鼎记》
33、赖和《惹事》
34、王祯和《嫁妆一牛车》
35 邓克保(柏杨)《异域》
37、钟理和《原乡人》
40、李永平《吉陵春秋》
42、司马中原《狂风沙》
47、钟肇政《台湾人三部曲》
49、姜贵《旋风》
51、西西《我城》
53、朱西宁《铁浆》
54、朱天文《世纪末华丽》
56、於梨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60、施叔青《香港三部曲》
64、聂华苓《桑青与桃红》
65、王蓝《蓝与黑》
70、林海音《城南旧事》
72、刘以鬯《酒徒》
73、鹿桥《未央歌》
79、张系国《棋王》
80、黄凡《赖索》
82、李碧华《霸王别姬》
83、李昂《杀夫》 84、古龙《楚留香》
85、琼瑶《窗外》
86、苏伟贞《沉默之岛》
87、梁羽生《白发魔女传》
88、朱天心《古都》
89、陈若曦《尹县长》
90、张大春《四喜忧国》
91、亦舒《喜宝》 94、倪匡《蓝血人》
二、大陆地区台港、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著述
刘登翰等主编《台湾文学史(上)(下)》,海峡文艺出版社。近期再版。
朱双一《近二十年台湾文学流脉》1999;《闽台文学的文化亲缘》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曹惠民《台港澳文学教程》,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0。
黎湘萍《台湾的忧郁︰论陈映真的写作与台湾的文学精神》,北京三联1994。
《文学台湾︰台湾知识者的文学叙事与理论想象》,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刘小新:《阐释台湾的焦虑》,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樊洛平:《台湾女性文学史论》
刘俊:《悲悯情怀:白先勇评传》、《从台港到海外》(花城2004)
吕正惠、赵遐秋主编,《台湾新文学思潮史纲》,昆仑出版社2002。
丁帆《中国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比较史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方忠,《台湾通俗文学论稿》,华侨出版社2000(原苏州大学博士论文)
陆士清,《台湾文学新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杨匡汉主编《扬子江与阿里山的对话:海峡两岸文学比较》,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中国文化中的台湾文学》,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
高鸿《跨文化的中国叙事》(2006)
袁勇麟:《当代汉语散文流变论》
陈晓晖《当代美国华人文学中的她写作》华侨出版社
朱立立 2004,《知识人的精神私史︰台湾现代派小说的一种解读》,上海三联
2008,《身份认同与华文文学研究》上海三联
李诠林《现代台湾文学史稿》,海峡文艺出版社2007
刘登翰等主编《香港文学简史》
赵稀方《小说香港》
三.台港及海外学者的相关论著:
吕正惠:《战后台湾文学经验》;张诵圣《文化场域的变迁》
王德威:《当代小说20家》、《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
梅家玲:《性别,还是家园?:五0与八九0年代台湾小说论》,麦田
四、理论与方法
孙歌《亚洲意味着什么:文化间的「日本」》。台北:巨流,2001。
陈光兴编《文化研究在台湾》。台北:巨流,2000。
陈光兴:《去帝国:作为方法的亚洲》
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
邱贵芬著:《仲介台湾、女人︰后殖民女性主义的台湾阅读》,台北:元尊1997
张小虹编:《性/别研究读本》。台北:麦田,1998。
刘纪蕙、周英雄编。《书写台湾:文学史、后殖民与后现代》。台北:麦田,2000。刘纪蕙。《孤儿、女神、负面书写:文化符号的征状式阅读》。台北:立绪,2000。荆子馨《成为日本人:殖民地台湾与认同政治》
单德兴。《铭刻与再现-华裔美国文学与文化论集》。台北:麦田,2000。
林文淇等编。《戏恋人生:侯孝贤电影研究》。台北:麦田2000
Frantz Fanon法侬:《黑皮肤,白面具》
Edward Said赛义德:《东方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知识分子论》
张京媛编:《后殖民理论与文化认同》
Michael Foucault福柯:《规训与惩罚》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想象的共同体》
《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99个词》南帆等著
《文学理论》韦勒克、沃伦
《文学理论入门》,乔纳森·卡勒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张京缓编
《浮出历史地表》孟悦、戴锦华
《后现代主义与美学》王岳川、尚水编
《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罗钢 刘象愚
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张京媛主编
《文化研究读本》罗钢刘象愚 编《沉重的肉身》刘小枫
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詹明信
后现代哲学话语——从福柯到赛义德汪民安等 主编
五、中国现代文学专业阅读参考书目
南帆著:《冲突的文学》、《文学的维度》、《隐蔽的成规》、《敞开与囚禁》
《双重视域》、《后革命的转移》、《五种形象》等。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一、二、三卷)王晓明主编
《批评空间的开创》王晓明主编
《中国现代小说史》夏志清
《论小说十家》赵园
《问题与方法 》洪子诚
《再解读》唐小兵 编
《当代小说阅读笔记/呐喊与流言》许子东
《英雄与凡人的时代----解读20世纪》唐小兵
《想像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王德威
《上海摩登》李欧梵
《语际书写----现代思想史写作批判纲要》刘禾
《“灰阑”中的叙述 》黄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