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化提升竞争力 降低运营成本
信息化提升竞争力 降低运营成本
8月15日,“2007年中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发展高层论坛”暨“电力信息化标杆企业系列评选”启动会在青海省西宁举行。此次论坛以“信息化成就竞争力与高绩效”为主题,来自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各发电集团、各网省电力公司、供电企业、发电企业的代表,以及诺基亚、用友艾福斯、曙光、深信服等知名企业的领导与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高峰互动、激荡智慧,就电力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研讨。
为进一步推动电力企业信息化的交流与借鉴,鼓励信息化成效突出、先进的企业与个人,促进电力信息化发展,在本届论坛上启动了“第二届电力信息化标杆企业系列评选”工作,这标志着又一届电力信息化标杆企业评选隆重拉开序幕。
本次会议的重要主题之一是以信息化提升电力企业竞争力。
一、电力企业竞争格局形成,八大措施提升企业竞争力
1、电力行业发展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
发电企业市场由五大发电集团、其它中央发电企业、地方发电企业、民营及外资发电企业组成。目前,电力行业在政治、经济和产业发展环境方面,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电力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发电企业按照市场化模式运营。2006年以来,中国国民经济总体上呈现出“增长快、运行稳、质量高”的发展格局,对电力的需求持续增长,为电力产业提供了发展空间。大用户直供电为发电企业提供了新的市场渠道。节能降耗、减排、“上大压小”、加快关停小火电等,使得不同规模的发电企业面临着不同的影响。赛迪顾问认为:发电企业的竞争伴随着电力市场的完善必将愈演愈烈,企业要获得竞争的优势,必须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2、两方面因素影响电力企业竞争力
赛迪顾问研究认为:电力企业竞争力由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构成。现实竞争力包括生产成本控制能力、发电能力和营销能力,主要受到生产成本控制过程、安全可靠发电、技术与设备的先进程度以及营销过程等直接因素的影响。而企业所面临的制度基础,经营资源,技术状况和组织能力等因素将间接影响企业制度、资源、技术和人力资源等,这些因素将形成电力企业的潜在竞争优势。
3、八大竞争策略提高电力企业竞争力
赛迪顾问通过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表明:电力企业提升竞争力有八条措施。(1)完善产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产业布局主要是对产业链进行延伸、扩展,使发电企业业务构成从单一的发电业务向其他业务扩展。实施产业布局扩展的方式包括后向一体化、前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和同心多元化,即向上下游和相关产业延伸,通过多元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间资源的优化配置、优势互补。
(2)推进技术创新,增强技术能力:技术创新主要包括安全生产技术、节能降耗技术、环保技术、信息管理技术。通过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以增强发电企业的技术能力,以提高竞争能力。
(3)优化管控模式,提高经营效益:通过对发电企业运营管理进行改革,实施发电的专业化,对电厂运行、检修、维护实施分离,进行专业化管理,对非核心业务实施外包,提高专业性,提高运营效率,从而提高企业效益。
(4)加强市场营销,提高企业效益:销售电力、热力产品是电力企业收入、利润的来源,在市场化条件下,优化上网竞价策略、快速响应市场,开展大用户直供,是电力企业提高效益的重要方面。
(5)提高运营效率,控制企业成本:通过优化业务流程、应用信息系统,控制工程造价、加强燃料过程管理、改革物资管理模式、推行设备状态检修、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和降低维护成本,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将有利于降低电力企业运营成本。
(6)优化人力资源,培养人才队伍:作为技术密集型企业,人力资源是电力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通过建立人力资源总体目标、推动人才流动机制创新、建设企业专业人才队伍,将促进企业人才队伍的培养。
(7)完善企业制度,优化发展环境: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完善企业产权制度、经营制度、管理制度,为企业的长治久安奠定发展基础。
(8)建设企业文化,树立竞争意识: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潜在驱动力,为提升电力企业竞争力,需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树立企业竞争意识。
二、信息化提升电力企业竞争力的途径
在提升电力企业竞争力的措施中,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赛迪顾问认为,总体上,信息化对提升电力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提高企业生产运营效率、降低生产运营成本、促进业务和资源整合。
按照发电企业的业务和组织结构的特点分有三种类型:(1)五大发电集团:拥有三级业务和组织架构的集团型企业;(2)其他中央直属发电公司和区域性发电公司:拥有两级业务和组织架构的集团型企业,包括五大发电集团下属的分子公司、部分中央直属发电公司、地方发电公司;(3)发电企业,包括发电集团的基层电厂、地方及民营、外资的独立发电公司。其中第一、二类均属于集团型企业。
以下针对集团型企业和发电企业分析信息化提升竞争力的途径。
1、发电企业:实施信息一体化、提高效率、降低生产运营成本
基层发电企业作为生产中心,需提高运营效率,降低生产运营成本。根据发电企业生产运营特点,为提升竞争力,在信息化建设中采取下列措施。
(1)以设备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为核心,降低生产成本 生产运行是发电企业生产的中心环节,生产管理的主要工作是设备的运行维护,设备安全、稳定、高效的运转是发电生产的基础,所以发电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设备管理。为降低发电生产的成本,应通过信息系统加强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维护,降低设备故障、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从而降低成本。如采用EAM系统实现资产生命周期管理,使设备的使用率最高,风险率最低,维修费用最低,提高资产的利用率,从而达到资产的投资回报最大化。
(2)实施管控一体化,提高对生产运行状况、实时运行成本的掌控能力
在电力市场条件下,发电企业提高效益和竞争力的途径是优化系统运行性能,降低成本,在上网报价方面能够掌握发电生产运行的实时状态、掌握实时运行成本。从而对信息化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要求实施发电企业管控一体化系统,对发电设备运行实时状态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并进行实时的成本分析,为决定上网报价提供参考。目前可采取的应用模式是建设SIS系统和实时数据库,衔接过程控制层和管理信息层,实现管控一体化。
(3)实施生产运行与市场营销信息的集成,以快速响应电力市场
在电力市场运行成熟的情况下,发电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将是除生产管理之外的一项重要工作,电力产业的销售是企业收入的来源。所以需要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生产运行与市场营销的信息整合与集成,实现发电企业内外部信息互通,提高对电力市场的响应速度。根据电力市场供需情况,安排好发电计划,2、集团型企业:构建统一信息平台,促进业务与资源整合
集团型发电企业总部主要行使战略管理、计划管理、集团管控的职能,对下属各发电企业履行管理职能。基层发电企业主要承担发电生产,基层发电企业信息化建设参考上一节。
为提升集团的竞争力,集团层信息化建设以集团管控和业务、资源整合为主,优化集团的业务模式和内部资源配置。
(1)建设集团信息系统,提高集团公司对下属企业的管控能力 集团企业管控模式有财务管控、战略管控、经营管控,对下属企业管控的力度依次增强。不同发电集团针对不同下属企业采取不同的管控模式。
为提高发电集团的竞争力,需要加强集团管控的能力。针对上述第一种类型企业,集团总部主要对下属二级单位采取财务管控型或战略管控型模式,在这种管控模式下,需要借助信息平台对下属企业进行财务、计划执行的监控,跟踪下属企业生产、经营状况。针对上述第二种类型企业,集团管理主要对下属企业采取战略管控或经营管控,需要借助信息平台对下属企业的业务过程进行管理,对业务过程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控制。两种情况下均需借助信息系统对下属企业实施相应的管控措施,以实现集团整体的资源整合,提高整体的业务效率与效益,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2)建设统一信息平台,促进业务整合,提高运作效率
在集团化发展模式下,发电集团普遍实行集团化运营、集约化管理,创新集团管理模式,如实施战略性物资的集中采购,设立区域性燃料公司负责燃料采购供应,改革物流管理方式,实施电子商务等,以优化集团的业务模式,提高竞争力。对信息化应用来说,为支持这种业务整合模式,需构建集团化信息系统,建立统一信息平台,通过业务流程和信息的一体化,建立企业集团内部纵横贯通的信息管理体系,为集团整体调控、决策分析提供支撑。
(3)整合信息资源,促进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发电集团实施产业链延伸和多元化,带来了业务幅度和组织管理幅度的增大,从而带来了管理的挑战。为此集团层面需要实时掌握各产业链各环节的生产、经营状况,一方面为产业内部的管理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为产业间的协调、综合管理提供信息支持。通过构建集团化的信息平台,将能够有力的支持集团化、多业务的管理,为业务管理提供手段,促进不同产业间的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从而提高集团的竞争力。
最后,为提升企业竞争力,发电企业应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紧紧抓住信息化建设的机遇,深刻把握发电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全面规划,有条理、有步骤、有重点的推进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同时建立信息化建设考核评估机制,保障信息化产生效益。【新闻来源:赛迪网】
第二篇:如何降低运营成本简述
如何降低公司运营成本,提高经营竞争优势
了解客户需求,明确品质要求,营销中心负责把客户信息及时准确传到公司。
供应链环节整体把控对公司运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物流链、技术链、资金链、生产链。
物流链:物料计划、采购、运输、储存、收发、品质与生产计划的宏观把控;
技术链:结合客户要求及生产需求有规划的实施技术支持;根据市场趋势开发能适合消费需求的产品,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
资金链:分析公司的收支情况,了解物料正常运转消耗的资金流量与周期,准确预算人工成本、物料成本及其它开支与订单收入,分析其合理性及剖析问题所在并及时纠正。确保公司资金链形成良性循环,防止断裂。
生产链:生产其实就是产生结果的工作,所有的前期服务都是为了满足生产、提高生产效率。生产部门一个单纯的目标就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仅做好这一点就会有很多的工作要做;生产中心怎么会有那么多部门真是奇葩! 要掌握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哪些浪费。以下为精益生产管理的一些内容,几种现象的浪费是不该发生的。
等待的浪费:主要由作业不平衡、作业布置不当、停工待料、品质不良等原因造成;
搬运的浪费:空间安排不合理,造成人员走动工作频繁,如物料、工具等的不合理放置,取放时间过长就是一种浪费;
不良品的浪费:由机器工作的不正常或者管理手段不当造成;
动作的浪费:生产过程中部分动作是可以利用一些辅助工具来减少的; 加工的浪费:为了达到作业的目的而不择手段会造成严重的浪费; 库存的浪费:库存会造成不必要的搬运、增加管理成本、占用库存空间等浪费。
制造过多(早)的浪费:过多或过早的生产提前消耗了费用和材料,同时也会造成等待、搬运、动作、库存的浪费;
这些都是每个公司经营管理都要去研讨与关注的。而不是一出问题就去扯费用,都在做一些无用功,不去检讨问题。
公司所有改革与管理修正都是为了降低运营成本,增加利润。
第三篇:制造业如何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制造业如何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发表时间:2008-11-06 10:45:53.0作者:CBISMB编辑来源:中小企业IT采购
制造业产品成本中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人力资源成本,如何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讨论分析:
一、建立精干有效的组织体系
很多企业,尤其是国企,存在人浮于事的情况,组织臃肿事情却没人去做,因为职责没有明确或界定,一件事情既可以张三去做,也可以李四去做,如果张三责任心强,那么张三就去做了,否则就有可能两个人互相推诿,工作被拖沓延误。这种情况所产生的后果可大可小,如果整个企业都是这种气氛,问题就很大了。
这样的企业执行力很差,也缺乏市场竞争力,企业能否永续经营恐怕也没有什么把握;对内来说,这么多的无效率的人,侵蚀了大量的公司资金,公司要为其付工资,买福利和支付各种费用。所以定岗定职对企业来说特别重要。另外,在每个岗位都必须建立其后备人员,在辅导企业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企业因为某个人很重要、无可替代而影响到工作的正常进行。更有甚者,这种人员以此作为筹码来要挟公司,提出各种要求,不满足就一走了之。这种企业是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建立好人才梯队,没有后备人员可以利用。在我看到的一些企业,如台资企业,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在其组织结构表中,我们就可以明确看到每个岗位的负责人员和后备人员,所以企业不会担心员工因为离职或其他原因出现工作没人做的情况,而且如此一来,企业的工资体系也非常好建立,因为不存在特殊员工,员工的升迁加薪都是循既定体系去走,没有人感觉到不公平,也不会有人觉得自己无可替代。在这种企业中,薪资成本相对较低,人力资源成本也更加低,而且风险也小。那么组织体系怎样才算是精干有效呢?首先是要在分析各部门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其次是在该结构的基础上将职责明确界定;再次是建立企业的培训体系,确保组织体系中的角色都是可以担当自己的岗位,并且培养备用人才,保持企业人才的可持续性。
二、建立激励导向的考核体系
组织虽然建立了,但如何保证组织的执行力呢?目前在很多企业存在这样的一个问题,企业存在一些老员工,位高权重、但不思进取,很多事情上面都成了企业绊脚石,如果把这些人请走,老板又觉得不忍心,毕竟跟自己奋斗这么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而这些人在位一天就又确实会影响到企业的运作,很多制度无法顺利推行下去。
产生以上这些问题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没有建立绩效考核体系,所以干得好和干的差一个样,员工没有压力也就没有动力。如果能够按每个岗位的职责去建立一个标准的绩效考核标准,并对员工进行考核,这样就可以避免很多混水摸鱼的人出现,因为这种人如果继续
下去,很可能就被淘ì了。当然,绩效考核也给了员工工作的目标和动力,因为员工知道了做好工作的标准是怎样了,别人都在往这方面努力,他就会受到影响,往更高的层面去说就是企业文化,一个企业只要形成一种气氛,比如学习、积极工作等,其他后进的人员自然而然的融入这种气氛中,这也就形成了企业的一种天然的文化。另外,通常很多企业的考核制度偏向于问责惩罚,这种考核制度往往并不太受欢迎,因为每个人都不愿意受约束,不愿意被罚,看到有关自己的考核标准中有很多惩罚条目时,自然会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在建立绩效考核体系的时候,既要有惩,更需要有奖励,而且这种奖励大多是通过努力可以拿到的。绩效考核的项目也需要思考其导向性,建议在主要工作的基础上,更多的考虑为公司带来价值的项目,这样来激发员工的热情和创造力,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三、生产及生产管理人员成本控制
生产管理人员的成本控制主要集中在数量和质量上,很多公司在规划人力资源的时候,通常有这么几个依据:
1、车间主管的要求;
2、车间历史最大生产量;
3、车间预测最大生产量;
4、人力资源部门规划车间员工数。前三点基本上属于车间比较强势,或者说老板比较强势,人力资源部门比较弱势,后一点属于人力资源部门统筹规划。所有的规划都是站在局部或短期的立场上去考虑的,车间主管为了扩充势力或者为了使自己的生产任务能达到比较高的完成率,就找理由扩充队伍,往往这个时候申请老板是会同意的,因为为完成生产任务,理由即充分又正当,而且如果老板不同意招人,车间主管就可以说不能完成任务别怪我,这样一来老板只能同意了。这样做最后的结果就有可能是各部门人满为患,人浮于事,人多了问题也就多了,不遵守公司规定的、打架斗殴的等等,成本也会随此一路上升。所以在规划人力资源时,必须由人力资源部门去统筹规划,在规划的时候应当考虑到以下因素:
1、现有的人员的数量和质量;
2、工厂的产能,不是最高产量也不是最低产量,而是由工厂瓶颈资源决定的产能,目的是保证生产的平稳;
3、未来半年的订单预测情况,预测的订单数可以作为产能规划的依据,包括对设备是否扩充等等;
4、各生产线之间人员的调配,当生产无法做到完全平稳或者有接一些半成品的订单的时候,可能会导致有些部门产能负荷无法满足生产需要,而有些部门却有人员空闲,所以必须考虑各线之间人员的调配和统筹。在考虑以上因素作为主要条件的前提下,将员工的熟练程度再纳入到其中去考虑,在招人的时候能够作为标准,而且在规划人数的时候,对同一条生产线,熟练工人跟非熟练工人所需要的人数是不一样的,当然其成本也会不一样,所以得根据工种的要求来设计和衡量。
在确定各车间人员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培训和考核。据权威机构调查发现,重视员工培训的企业和没有员工培训的企业,在生产成本中的人力成本和材料损失成本上相差非常大,远远超过培训所需要花费的成本。在知名的大中型企业中,没有一个企业是不重视培训的,以上讲的是基础技能的培训,实际上,企业需要培训的内容很多,比如企业精神、企业目标和宗旨等等,这些培训将会把企业的经营思想、目标灌输到员工脑海中,在员工产生凝聚力,这样所产生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最好的一个例子是海尔,海尔在收购其他几十家的企业的过程中,首先输入的不是资金或技术,而是企业文化。在海尔收购第一家企业青岛红星电器厂的时候,采用的策略是用文化、用管理激活来红星电器厂,使其很快扭亏为盈,并实现两年内做到洗衣机行业龙头老大的地位。
四、间接管理人员成本控制
间接部门人员主要指非生产人员,比如PMC部门、财务部门、设计开发部门等等的人
员。间接部门的人员成本控制主要是在人员数量和工资体系上,因为这些人员跟车间生产人员不太一样,车间生产人员的工资可以按计时或计件来计算,计算上是很清晰的,而且人员素质层次也不一样,间接部门人员的学历层次相对来说要高很多,更加突出的是一些关键岗位的关键人员,由于其掌握了公司需要的一些特殊的技能,在价值和价格上往往很难平衡。有些企业的工资非常的不平衡,间接部门员工的工资占了公司总工资的60%以上,如果是研发型企业这样做也许合理,但做为生产型企业明显不太合理。而且这类公司如果要控制人力成本的时候,通常第一想到的就是压缩员工工资和人数,间接部门的人却感觉每个人都很重要,不可或缺。还有一个现象就是,企业中的某个人因为自己的特长或技能,动不动就要加工资否则就要罢工。在老板被迫答应了这个人的要求结果导致其他人感觉不公平,引来新的情绪和不满,然后又只有去满足,最后形成恶性循环。这部分的解决方案还是在前面部分讲的建立工资体系、考核激励体系和人才后备机制。
第四篇:基于信息化手段降低电力系统会议成本的探讨(范文)
基于信息化手段降低电力系统会议成本的探讨
【摘要】电力系统会议是电力企业在开展工作中的主要手段和方式,目的在于协调、沟通思想和行为。但是在电力系统会议成本开支方面,能真正做到会前有计划,会中有监督,会后有检查成本控制,是一套高效的科学的会议成本管理。不仅可以利于企业的资源节能,还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更新。
【关键字】信息化,降低会议成本,电力系统
1引言
随着我国逐步进入了WTO体系以及投资结构的调整,全国的市场竞争是愈来愈激烈。而对于电力企业来讲,如果采用信息化手段来降低自身企业的成本,是一个严峻且必须面对的话题。
2电力系统会议成本
2.1电力系统的概念
电力系统是指由发电、变电、输电、配电和用电等环节组成的电能生产与消费系统。它的功能是将自然界的一次能源通过发电动力装置转化成电能,再传输,再通过各种设备转换成动力、热、光等不同形式的能量。
2.2会议成本的概念
会议成本是指与会人员以及服务人员花费在会议期间的时间量价值、相当于工作量价值以及其经费开支的综合,即时间成本、效率损失成本和直接会议成本。3影响电力系统会议成本的因素
2.3信息化的概念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它是一个具有庞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的信息网络系统。而信息化手段是以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对所研究对象各要素汇总至数据库,供特定人群生活、工作、学习、辅助决策等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各种行为相结合的一种技术,可以极大的提高各种行为的效率。
3.1会议过多
很多企业的管理层不能够妥善处理业务,对于工作上的事情,喜欢胡乱的开会议,各种行政会、动员会、研讨会、报告会、招待会、汇报会、总结会等。并且在会议过程中,一次会议可以长达3个小时以上,而且最后会议结束还未讨论出一个可执行的方案。会上领导的场面话过多,员工不积极发言,导致了各种会议的延伸。
3.2会议开支过大
例如开个紧急会议,员工就会报销交通费,会场费,材料费,偶尔到外地出开个会议还有什么住宿费、餐饮费之类的。同时每次的会议不可避免的会有电费的增加。成本高昂,可效率低下,即浪费了企业的有限资源,又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3.3会议过程
开个会议没有核心主体,议题繁多。而且没有明确的会议议程以及时间分配规则,参加会议的人数多,无关紧要的人也参加,而重要的人却频频未到。或者会议记录者没能记录最终决策,记录的不及时。会议地点不合适等,这些都是影响会议成本的因素
3.4会议成本因素
3.4.1时间成本
实际上,我们用到会议上的时间远远大于实际计算的比例。大多数的会议并没有按照承
诺的时间准时结束。而且会议会将已经安排好的工作时间搞的支离破碎,从而降低了我们工作时间的效率。
3.4.2效益成本
参会人员如果不用参加会议,那么在次时间段可以给公司带来的效益是远远大于坐在一起讨论的计划所带来的效益。
3.4.3机会成本
开会过程中,领导会要求开会人员手机静音,那么如果因此而错过了接听重要客户的电话,从而会损失一大笔的生意;或者不能及时的处理客户的投诉或者问题从而得罪一批客户。因此在开非重要会议的时候就不能解决自己的管辖之内的突发事情。
4信息化手段的应用
4.1视频会议
目前社会的进步带给了市场一个新型的沟通工具—视频会议系统,视频会议是电力系统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使用它,可以节省差旅费、降低电力企业的成本、减少旅途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还可以使企业各部门有良好的交流。
4.2会议预算的监控
会议预算是计划的具体化,能够对业务的每个阶段的实际执行情况和预算作比较,能够及时的反映出其中的差异。通过信息化技术的手段,我们可以很快的知道实际和预算过程中的问题出在哪一阶段,或者可以通过之间的对比,及时调整实际情况的执行。同时,通过图形化的系统,可以直观的了解会议预算目标的完全情况和效率。
4.3会议绩效考评
会议预算是评判企业的一个重要方式。将每个责任中心的实际运营结果与会议预算做比较,就可以有效的评价该责任中心在某一运营阶段的业绩。而会议预算的目标则可以作为绩效考评的依据。而且责任中心也可以凭此对照往年的业绩,对自身的优缺点作出一个准确客观的评价。
4.4建立多维数据模型
电力系统会议的特点决定了会议预算是一个信息化系统,而不是一个单纯面向交易的业务系统。一个企业中会议记录和会议中所出现的数据都是需要多个角度去描述的。销售的收入与支出是由产品、时间、客户、部门等多个关系给定义的。所以分析一个事物的特点或是数据的准确性,都需要从多个角度去查询。那么建立多维数据模型可以帮我们高效的完成。
4.5会议预算的编制
从企业的销售、生产、采购、费用摊销、会议成本等,都是复杂的业务关系,所以企业要建立好灵活的信息系统。而且企业业务经常变化,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的管理水平不断精化后,信息系统所建立的会议预算要不断适应这企业。同时,会议预算是要求各部门的合作,5降低电力系统会议成本的有效措施
5.1会前准备
在会前,提前准备好会议议题、议程、材料以及确定参与人员、主持人和记录人员。当会议准备就绪,提前告知相关人员和发放相关资料给参与人员。会议负责人要提前到现场把会议设备检查,准备好会议签到表等。
5.2会中的控制
人员到齐后,保证会议按时开始,并严格按照会议议程进行,把控好会议时间和进度,避免会议的延后,并按时结束。同时要维持好一个活跃开放的环境给予参与人员均等的发言机会,尊重他人的意见。记录人员对讨论的结果要及时的汇总,并形成会议总结。
5.3会后监督
如何检测一个会议是否有效,那么除了会议是否能够得出有效的决策外,那么就是会后的决策的执行情况是否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而会议发起人要指定专人来完成会后监督的工作,并明确指出监督的频率和汇报的频率,直到会议中所有事项完成。所以,会后的监督对于会议的效率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避免了二次会议等情况出现,以此降低会议成本。
5.4最优配置
时代的进步促使了企业发展的多元化,同时带来了业务的增长和管理的增加,也给企业管理层带来的新的挑战。为此企业需要实时掌握各个产业的各环节的生产、经营情况,还要为企业内部的管理、协调提供相应的信息依据。所以,为了能够有力的支持企业的多元化、多业务的管理,提高企业自身的素质和专业素养,应当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去对资源进行整合和最优配置。
5.5管控一体化
在整个市场下,企业提高效益和竞争力的最佳途径就是优化系统的运行能力,从而降低成本。在网上报价这一块可以大致掌握企业运行的实时状态、和实际成本。对企业管控一体化,就是对设备运行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实行了管控一体化,可以大大的减少在会议上的时间,从而达到降低会议成本的目的。
6结束语
为了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企业应当充分的了解和重视信息化手段对于电力系统会议成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抓牢信息化建设的机会,把握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全面规划、合理、有步骤、重点的推进信息化在电力系统会议成本中的地位,保证企业在迅速发展下能够高效、稳定的前进。
【参考文献】
[1]王睛,供电企业标准化建设应用实例,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2]曹惠彬,国家电网公司电视电话会议系统技术管理研究,电力系统通信,2007
[3]曹义方,张彦仲.多媒体使用技术,北京: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2
第五篇:如何降低煤矿材料成本
如何降低煤矿材料成本
自2012年以来,煤矿形势就逐渐下滑,作为煤矿企业中的一员,深感到着急和难过。可在目前的态势下,我们能做的只有控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度过难关。
煤矿材料成本主要由木材、支护材料、火工用品、大型材料、配件专用工具、劳保用品、建工材料、油脂、其他材料等构成。材料成本是原煤成本的主要变动成本,约占原煤成本支出的35%,在原煤成本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材料成本有较大挖掘潜力,从材料成本发生的过程探寻降低材料成本的对策。
1、从材料采购过程中降低采购成本
材料采购是材料成本发生的第一个环节,从物资供应部门做到“比质比价,货比三家”,材料有计划地采购,既要保证供应,又要加速资金周转,从降低材料采购成本入手,降低材料费用。
(1)加强材料采购计划的审批管理,合理确定采购量,合理选择不同的采购方式,做到不超储又要保证生产。针对煤矿企业的材料需求特点,可以由过去的询价采购方式改为采取采购的运作模式,合理选择采用招标、定点采购等方式保证材料的供应质量和效率,对煤矿机型淘汰较快的采煤机、综掘机配件实行代储代销方式来保证供给和降低配件储备量。
(2)加强对供应商管理,建立供应商信息库,定期邀请供应商对大宗材料采购实行招标。
(3)完善材料采购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材料采购的监管力度。尤其是要完善材料采购计划的审批,不得超计划采购,做到采验分离,建立完善由企业管理、审计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材料采购内部控制制度,防止材料采购环节中出现的舞弊和损害企业经济利益行为,真正从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入手,形成较为完整的材料采购监管机制,把采购价格降下来。
2、从技术经济中探寻降低材料成本
煤矿技术经济合理化既包括投入的一面,又包括产出的一面,技术经济合理化与降低材料成本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从技术经济合理化中寻求降低材料成本是经营管理发展的方向。
(1)加强技术进步,力求技术经济管理,做好开采前的地质勘探工作。精确的地质资料是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回收率的关键,是避免决策失误,减少无效进尺降低材料投入的前提;把先进合理可行的采煤工艺和技术运用到降低材料中去,并且要因地制宜地提高机械化程度,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合理选择掘进、巷修的支护形式,对采区巷道布置方案应进行经济技术方案分析,尽量降低万吨掘进率,减少掘进材料投入对成本影响,提高资源回收率。
(2)加强掘进管理,保持采掘比例正常的量与度,包括煤炭生产采掘是否正常接续,煤炭产量与掘进的比例是否正常。掘进、巷修需要使用大量的支护材料,对材料成本影响较大,大约占材料成本的50%以上,而采掘比例的协调也是减少材料投入的有效方法。
(3)培养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对技术经济合理化的价值观念。
为了有效地控制成本,成本管理必须从纯经济型转到技术经济结合型的轨道上来。工程技术人员和材料、配件管理人员应从控制消耗、降低成本、加大技术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在生产技术的各环节中去探寻研究降低材料消耗。
3、从安全生产过程控制材料消耗成本
加强生产现场管理,以人为本,在生产中降低材料成本。在井下,材料管理贯穿于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班队长和每一个职工的成本意识,而他们才是生产经营的主力军。由此必须增强职工的成本意识,调动职工参与材料管理和控制的积极性,实行材料的的合理投入使用,对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挖潜降耗先进经验要予以总结推广,以此来降低材料消耗成本。
我矿目前施行项目部的做法,也是降低成本提高产量的体现,就是把所有的材料费用承包给各个项目部,用通俗的话讲象是把每个项目部当成一个家庭一样,这样的话每个项目部都要算计着来,杜绝了浪费的情况。
在现代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企业要得到生存和发展,必须改进思路,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因此降低产品成本对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