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乌鲁木齐经开区(头屯河区)园区体制机制改革
乌鲁木齐经开区(头屯河区)园区体制机制改革
一、经开区(头屯河区)现有园区情况
目前,经开区(头屯河区)已成为“一区多园”多功能综合性产城融合发展区域,辖区已有十余个专业化园区,包括:综合保税区、国际陆港区、兵地合作区、新疆软件园、天山云产业园、电商产业园、丝绸之路旅游集散中心、国际纺织品服装商贸中心、头屯河工业园、维泰小微企业园、大学科技留创园等。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积极推进园区整合发展。通过整合原有的铁路国际物流园、西站片区、北站片区、八钢物流中心等,建立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并成立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发展促进办公室。规划布局包括:四场站、四中心、四园区,其中四场站为乌鲁木齐火车西站、火车北站、三坪中心站、国际机场;四中心为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保税物流中心(B型)、中欧班列新疆集结中心、铁路国际快件中心;四园区为综合保税区、北站商贸物流产业区、空港物流服务产业区、铁路西站口岸服务产业区。通过园区整合,实现各园区协调协同发展。
(二)创新管理机构设置。经开区(头屯河区)针对重点园区、重大项目采取设立开发办模式。于2013年研究成立了“1+8”功能园区办,即一个综合协调办公室及8个相关功能园区开发建设办公室,负责各功能园区日常工作,并根据园区发展的情况进行调整。如白鸟湖新区开发办、小微企业园开发办、物流园区开发办、天山云园区开发办、国际纺织品服装商贸中心开发办等。
(三)主动转变管理服务模式。一是积极推进中小企业服务运营平台建设。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由经开区(头屯河区)经发委负责指导运营,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及运营维护。通过政府扶持平台,平台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的模式,将平台打造成为政府与中小企业沟通的桥梁和第三方服务机构拓展业务的载体。二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行政审批服务方式,推行“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全面实施投资项目并联审批,压缩审批时限;对国家明确的企业项目核准前置条件只保留规划选址、用地预审2项,仅针对少数重大项目将环评作为前置条件。
三、下一步计划
(一)持续改善园区营商环境。一是改善投资促进环境。加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强化道路交通、供水、供电、供气、通讯、网络等公用服务设施保障。大力拓展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增强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和承载力,为现代工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积极推进文体康乐场所、学校、医疗机构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为投资者创造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良好人居环境。二是健全和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把优化环境作为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的基础工程,及时修订并不断完善投资促进相关政策法规体系,构建形成指导型、激励型、服务型、保障型政策体系,全力打造清廉高效、敬业奉献的“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为促进招商引资工作提供强有力支撑。三是大力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充分运用“互联网+政务服务”,提高行政审批工作效率和水平,改善发展环境,增强市场主体活力。
(二)主动创新招商引资模式。树立“到全世界去招商”的新理念,科学高效开展项目推进工作。一是建立重点展会和重大项目专项宣传推介机制。积极通过亚博会、投洽会、西洽会等重点展会,以及举办各种形式的专题投资环境推介会、新闻发布会,宣传经开区(头屯河区)投资环境。二是建立重大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实行责任分解、定期研究、督查通报等制度,完善相关政策,对重点企业、重点市场和重大项目,密切跟踪联系,建立定期会商制度,以提高项目“三率”(即合同履约率、项目开工率、资金到位率)为重点,全过程、多角度提供优质服务,确保重点项目早签约、早建设、早生效。
第二篇:体制机制改革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党的十七大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高度,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完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改革司法保障体制„„2008年底,中共中央转发的《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部署了4个方面、60项改革任务。
自上而下,先易后难,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统一部署下,各政法机关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攻坚克难,呈现出整体推进、扎实有序、举措频出的良好态势。
这是一场波澜壮阔而又复杂艰巨的改革——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为社会公平正义提供法治保障,向着“公正高效权威”的目标砥砺奋进。
第三篇:园区机制体制的创新
对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的思考
南川工业园区管委会综合办公室
开发区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是招商引资和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有效载体,是当地投资最活跃和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发挥着地区经济示范、带动、辐射和促进作用。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特别是近年来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开发区原有的政策优势和体制优势已明显减弱,而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则显得至关重要,对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八个方面进行创新。
一、在克服陈旧的思想观念,实现跨越式发展上有所创新。首先,要克服中国几千年传下来的“小富即安”的观念和心态,树立“创新则兴,不创新则亡”的战略意识。其次,要从战略高度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规律性。要不断地为生产开拓新的领域、新的产业、新的路径;不断提高社会生产、生活质量,为生产、流通、消费提供新的内容、方式和途径,激发新的需求,从而牵引生产力的发展;在原有自然资源匾乏、枯竭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开发和提供新的资源,包括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和劳动力资源;在生产力诸要素配置及其运行中科学技术还能提供管理调控的功能。再次,要发挥后发性优势,充分利用我省资源优势,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实现跨越式发展,按照“整体追赶,局部跨越”的发展思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要在我省有优势产业关联度大、市场前景好以及有利于解决园区经济发展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的产业领域,优选一批重大项目,集中力量,协同攻关,取得突破。
二、在完善软环境体系建设,提供优质服务上有所创新。一是健全有利于创新的制度体系。包括与创新直接相关的技术标准、风险管理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奖励制度、评价体系、科技咨询和服务体系、税收制度以及不直接相关的分配制度等。园区应根据国家创新系统的思路,健全制度框架,防止制度缺口导致的系统失灵,并通过制度的建立,促进市场的发育,使各种相关的政策互相协调,为制度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园区管委会各部门及派驻机构,要不断改进工作方式、转变作风、提高工作水平,带头严格遵诺守信,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加强法制观念、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廉洁自律、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服务态度等方面的培训和教育,完善政务公开,规范办事程序,提高公信力,以优良的工作业绩取信于园区各企业,做诚信的表率。三是努力建设最优惠的政策服务环境。对园区企业中的重点企业、纳税大户和出口创汇大户实行跟踪服务,建立和完善以政府财政贴息、资金融通、信用担保为内容的企业金融服务平台,完善公共行政服务体系建设,营造最优质的服务环境。
三、在完善硬环境体系建设,优化发展物质环境上有所创新。2 实施技术创新,推进新能源企业发展壮大,基础性的工作是要营造高新技术成长的特定发展环境。园区要不断加大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力度,抓好配套功能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产业配套环境。坚持以城市建设的理念,积极做好园区内各类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抓紧建设一批当前企业生产、工人生活所急需的基础设施。按照“引进一家,配套一家”的思路,不断完善工业园区供排水、电力、道路、天然气、电讯等基础配套设施,加强科技进步中心、物流业、劳动力市场、文体设施、购物场所、金融网点、公交站点等配套功能建设。并积极配套失地农民生活住宅和发展高档专家住宅楼,有效解决企业高管和专业技术人员及失地农民的居住等问题,全面提升园区的开发档次和服务水平。积极做好各类协调和服务工作,推动项目建设进度;全面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平安园区建设工作,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治安环境。同时,要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深化机构改革,理顺管理体制,提高办事效率,建立起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四、在拓宽融资渠道,缓解园区和企业资金压力上有所创新。制约园区产业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投入不足、投资来源单一和融资渠道不畅。而园区建设所需资金的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政府的财政投入;二是银行融资;三是园区土地出让收入;四是园区企业的留现税收返还。但就园区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3 由于园区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园区的建设资金来源更多地依靠前面两种途径来解决。因此,为加快园区开发建设进程,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坚持发挥政府投入的杠杆作用,对重点项目进行支持和引导。同时,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使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并积极协调金融机构支持信用好、产品销路好、效益好的高新技术企业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银行为后盾的资金投入体系。
五、在积极探索发展中介服务上有所创新。园区的服务机构应包括创业中心、风险投资、要素市场(人才市场、项目市场)、信息网络、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上市推介服务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及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要建立高效的支撑服务体系,为各类企业在融资、人才引进、技术开发、培训、企业战略等方面提供咨询、创业服务,必须做到:一是努力办好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形成一个创业服务平台,为技术创新提供集中高效服务,促进各类企业创新与发展;为企业提供共享空间和共享服务,想方设法降低各类企业创新成本与风险;为企业提供创业咨询和管理咨询,帮助各类企业建立现代企业运行机制;架起管委会与各类企业之间的桥梁,为技术创新申请政府专项资金。二是努力培育现代市场体系,形成生产要素交易平台,逐步建立起包括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信息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体系,并不断健全、规范市场行为,使企业所需要的 4 资源都可以通过市场得到优化配置。三是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社会保障平台,促进市场经济所必需的人才流动。
六、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上有所创新。丰富的人力资源是园区实现可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每个个体都影响着园区发展的每一个细节。全面实施人才战略,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着力改善人力资源结构,提供能为人才发挥创新潜能的制度保障,让人才脱颖而出。园区的开发建设,归根结底要靠人才,相关材料表明,经济强大的美、日、英、德等国主要是占有人才优势。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国家的高科技人才有八成不是坐在办公室,而是活跃在企业中,与生产联系密切。中国有丰富的人才资源,但与生产、经济结合不紧密,造成极大的浪费。开发区在开发建设的同时,一方面要积极推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打破公务员和招聘人员身份界限,严格实行绩效考核及末位淘汰制,大力推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形成以岗定酬,按绩定酬的分配机制,要采取多种分配形式,逐步拉开分配档次,切实解决干部能上能下问题,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以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加大干部轮岗交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实行轮岗制,发展全方面人才,提高干部职工的各方面能力,体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小环境,使开发区既出“建设成果”,又出“人才成果”。
七、在园区的资源整合上有所创新。工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窗口、产业集聚的高地、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的典范、推进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和载体。要积极推进园区资源整合,努力把园区打造成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排头兵。一是不断优化空间布局。不断完善产业空间规划,在园区内根据产业定位和布局实行科学地功能分区,合理进行企业布点,有效促进企业集中、集聚发展。二是积极推进产业升级。进一步明确产业定位,依托青藏高原丰富的畜牧资源优势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围绕建设国际性藏毯生产集散基地,努力把南川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世界羊毛地毯制造中心,做大做强特色毛纺织产业;利用青海省丰富的有色金属、贵金属、石油、天然气、盐湖等优势资源和水能、风能、光热等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以青海泰丰先行锂能科技有限公司、青海佛照锂电正极材料有限公司、深圳德方纳米科技和成都黄铭锂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为核心的新材料产业;以福建三安集团公司、亚洲硅业(青海)有限公司、青海风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利用青藏高原特色动植物及昆仑玉资源和地域民俗文化,发展农畜和旅游商品精加工业。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优势,走块状经济向簇群经济发展的路子。坚持分类指导原则,加快现有传统产业自我培育和优化升级,在原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产业链的延伸,做长、做深、做细、做大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6 同时,要注重借力发展和产业选择,做好选商引资工作,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进一步增强产业、企业之间的关联度,提升产业竞争力。
第四篇:开发园区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汇报专题
开发园区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汇报
按照市委关于推进开发园区体制机制创新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台安作为全市的先行试点县,坚持高标准定位、高起点开局、高效率推进,做到边探索边改革,权力下放、全员聘用、财政统计、目标管理、绩效考评等工作有序开展,有效解决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极大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两区一城”各项工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无论是项目工作,还是基础设施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1、着眼于“权力如何下放”,推进领导体制创新,做到了权责明确。建立权责一致的领导体制,明确下放什么权、怎么下放得合理,才能确保开发园区改革的顺利进行。一是下放用人权。制定了《台安县“两区一城”体制机制改革协调工作方案》、《关于创新“两区一城”选人用人机制的实施意见》,明确了除“两区一城”领导班子外,内设机构和其他人员都由“两区一城”管委会聘用;公选干部由“两区一城”管委会负责提出岗位名称、人选条件;中层及中层以下干部的绩效考评办法由“两区一城”管委会制定,并负责考核;新录用人员档案由“两区一城”管委会负责管理。二是下放管理权。围绕简政放权。
讲、民主投票的方式,推荐产生33名中层干部;注入活水即实行由外省命题判卷、聘用外市人员担任面试评委、优先考虑外地人员的“三外”方式,面向全社会公开选聘3名中层干部。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笔试、面试、考察等环节,三个岗位的第1名均来自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此外有1名工作在浙江省扬州市、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生态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被我们专门选聘到经济开发区任职。一般干部聘用时,做到了双向选择,公开选岗,岗位选人,综合评定,全员聘任,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二是靠激励管干部。按照合理赋值、量化评分、奖优罚劣的原则,建立岗位分类和职级分层次相结合的绩效考评体系,做到人人肩上有指标,人人心中有目标。如八角台新城实行分类分岗考核,招商部门和综合职能部门分别实行“541”和“6211”指标考评,这样既体现了部门的职能特点,又突出了部门的工作重点,从而使工作目标更明确,工作效率更高。按照“以岗定薪、能者高薪”的分配原则,建立以绩效工资制为主体的薪酬分配形式,实现按劳、按绩、按效分配相结合。如经济开发区对民主测评合格的人员,聘用后执行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奖励工资、补贴四部分组成的绩效工资制度,对民主测评出的4名不称职工作人员,聘用一年内不执行绩效工资制度,而是采取将本人现行档案工资的70%作为岗位工资,其余30%作为绩效工资的办法,根据年底考核得分比例确定应发工资,一年后民主测评再不称职的,开发区将与其解除聘用合同,实现了职务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多能少。三是凭绩效用干部。为激发干部活力,“两区一城”管委会把绩效考评结果作为职级升降、收入增减、人员去留的基本依据,真正做到凭实绩用人,看民意用人。如经济开发区对考核排名末位的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亮黄牌,连续两年排名末位的做降职处理,连续三年排名末位的免职;对考核排名末位的一般干部亮黄牌,连续两年排名末位的亮红牌,由开发区管委会另行安排工作,实现了有为者有位、多劳者多得、实干者实惠。
3、着眼于“财税如何增加和项目如何落地”,推进管理机制创新,促进了实力提升。只有源源不断的项目流,才能让产业园区成为地区发展新的增长极,最终实现发展提速、实力提升。一是明确财政分配增动力。赋予“两区一城”一级财政权,实行封闭管理,即财政体制单列,与县财政单独结算,纳入预决算管理,“两区一城”范围内形成的财税收入按一定比例留管委会支配。明确“两区一城”统计数据上报工作职能,确保数据的一体化和合理化。目前,我县“两区一城”还处于过渡期,其财力还不足以养活自己。为此,县委、县政府决定,采取先喂奶,再断奶,然后反哺台安的方式,实行财政限期补助。具体办法是:二年内,对台安经济开发区保现有人员工资基数,对农高区按现有人员工资基数上浮30%,对八角台新城只管新增加人员工资保基数,二年后“两区一城”与财政完全脱钩,切实做到了扶一把、拉一把、推一把。这种捆绑式给予,倒计时推进的方式,使“两区一城”自觉地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千方百计上项目,增税源。二是注重项目落地增实力。我们确定了以项目大小看能力高低,以税收多少看发展快慢,以财政盈亏看实力强弱的经济工作考评方式,从而促进了“两区一城”始终突出项目这一中心,激发了广大干部职工人人想项目、人人引项目、人人落项目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目前,河北华德投资10亿元的多色彩钢生产线、安井集团投资6亿元的速冻食品生产基地等14个项目落户台安,开工建设,使项目落地、实力增加变成了现实。三是推动党建创新增活力。注重发挥“两区一城”党工委的职能,促使其围绕招商引资深化党建工作,创新服务机制,强化日常管理,切实把干部职工精力和重心引领到招商引资上项目中来。大力推进窗口岗位创先争优,注重发挥党员模范作用,建立“一站式”审批服务平台,确保企业办事不出区,赢得了企业的认可,坚定了企业到“两区一城”创业发展的信心。同时,按照组织推动、典型带动、载体牵动的工作思路,加强企业党组织建设。
第五篇:改革创新党的领导体制机制
改革创新党的领导体制机制
体制机制决定党的建设的成效、决定党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正确估价党的领导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现状,从中找出改革创新的对策,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一、党的领导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的现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党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宏伟目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通过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机制来改善党的领导。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探索,我们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的领导体制机制,但由于领导体制机制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当前领导体制的一些缺陷和不足需要继续克服。
在领导职能方面,当前的领导体制中领导职能划分不清比如党委、政府、人大这三个机构,它们之间的职能究竟应该如何区分,长期以来没有一个科学严格的说法和做法。再如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的问题,这些年在体制上一直是似分不分,以至于时至今日我们一方面大力倡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另一方面对企业负责人的任免,还仍要以代表党委政府的组织人事部门认可为准。
在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方面,一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思想理论水平不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的本领不大;一些领导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等问题比较突出;少数领导干部甚至出现了严重的腐败问题等,这些不足和问题都与党所肩负的重任和使命不相适应和不相符合。
在权力实施方面,领导权力过于集中。领导权力是领导体制的核心,权力实施以权限划分为前提。权限划分包括党政权限的划分、国家机关横向与纵向权限的划分,以及政府与企业、事业和其它社会组织之间的划分等。当前,领导权过分集中于领导机关和领导部门,在领导机关和领导部门中,又过于集中在为数很少的几个主要负责人身上。由于权力下放不足和过于集中,使基层单位和基层群众缺乏工作上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也由于权力过于集中,经常出现掌权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现象。
在机构设置方面,领导机构高度膨胀。领导机构是实现领导职能的组织实体,是领导体制的组织表现形式,机构设置合理,领导工作才能完整有序地运转,达到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统一。长期以来,我国领导机构尽管历经多次精简,但每一次精简过后又迅速膨胀。因此可以说,在当前,机构臃肿仍然是我们当今领导体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顽症。在对领导者和领导机关的管理方面,严重滞后。当前的领导体制一直缺乏对领导机关、尤其是领导者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领导者一手遮天、唯权为大的情况在不少地方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由于领导管理制度严重滞后,以权谋私、贪污腐化等权力异化现象时有发生,涉及领导者的各类刑事案件无论在职务级别上、案件数量上还是案件影响上,这几年都呈逐步上升的趋势。
在干部人事改革方面,缺乏活力。干部人事制度是我国领导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工作活力,提高工作效率,离不开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然而在目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效果远远不能满足于社会各领域的要求,尤其在干部选拔任用上,还没有实现质的突破,公开、公平、公正这些现代用人思想和观念在人事制度上仍然有待成为基本的操作行为。可见,领导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任重而道远,大力进行领导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不仅是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需要。
二、改革创新党的领导体制机制的对策。
改革创新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必须立足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给党带来的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坚持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而不是削弱、放弃党的领导的基本原则,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稳妥地进行。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完善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工作机制。换届后的工作形势对加强和改善党委领导提出了新要求,党委必须更加注重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职能作用,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方向、议思路、定决策上,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加强党的领导,协调好与同级人大、政府、政协之间的关系,提升班子整体功能。
二是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机制。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目标出发,达到真正靠民主与法制来执政,真正靠法治而不是靠人治来执政,真正实行民主集中制而不是高度集权制来执政的境地。为此,一要理顺三种关系。首先是党委与人大的关系。这是一种领导关系,也是一种工作关系,党的各项决议和政策要按科学的程序提交人大讨论和建议实施,坚决克服过去那种不讲程序,不尊重人大,使人大仅仅成为“举手机器”“、橡皮图章”的情况。其次是党委与政府的关系。这是一种分工负责的关系,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党不要过多地干预政府工作,而应在如何充分发挥监督和保证作用上下功夫。在当前,要通过改革,逐步改变由党组织直接代替政府作决定、发指令的现象。再次是人大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本质上这是一种决策和执行的关系,政府对人大定期报告工作应成为一种制度,人大对政府工作的监督与检查不能流于形式。二要合理设置党政机构。撤并党委和政府职能相同或相近的工作部门,适当扩大党政领导成员交叉任职,减少领导职数,规范各类领导小组和协调机构,一般不设实体性办事机构。三要善于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宪法和各项法律,把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法律,并依据法律和程序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重要干部。
三是完善党委决策议事机制。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党委工作规则,对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重大方针政策、工作总体部署等重要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决定,常委分工职责内的具体问题则由个人决策,常委对个人决策行为负责。进一步修改完善党委议事决策的相关制度,规范常委会和全委会的议事范围、程序和规则,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进一步抓好决策调研、民主决策、决策执行和执行监督等环节,进一步提高常委会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扩大全委会的决策内容,对于事关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议题和推荐干部等重要活动,进行全委会投票表决,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
四是完善党委领导经济工作机制。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因此,必须把领导经济建设作为党委的中心工作和核心职能。党委在领导经济工作时,要从全局角度合理划分工作层次,明确党委常委会与政府常务会在经济工作决策上的不同职责。党委领导经济建设的重点是:把握方向、搞好决策、用好干部、优化环境、形成合力、狠抓落实。对事关全局的工作,要由党委牵头抓,对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任务,党委提出总体目标要求,由政府和相关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对日常事务性工作,党委加强督促检查,给予支持指导。
五是完善社会管理机制。①民生保障机制。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把优化产业与增加就业统筹好,实现充分就业。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②分配机制。通过政策调整和完善收入分配机制,逐步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公平地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③社会管理制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应对紧急事件的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健全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把矛盾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况。切实加强对各种社会组织、中介组织的依法管理,使它们在服务群众、促进和谐中发挥积极作用。④维护社会稳定机制。依法打击各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活动,严防敌对势力利用人民内部矛盾、生产安全事故等兴风作浪,正确处理民族、宗教问题,坚决打击各种邪教组织,从而保证我们的社会充满活力而又安定有序。⑤利益协调机制。要充分发挥中央政策、决策在物质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方面的调控功能,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利益。
六是建立健全权益保障机制。建立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保障机制,对于切实保护群众利益,缓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在建立权益保障机制方面,要突出解决在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涉法涉诉等工作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七是建立健全诉求表达机制。建立诉求表达机制,努力疏通、拓宽民意诉求、表达渠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要大力推行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建立全国信访信息系统,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八是建立健全发现问题预警机制和应急事件处置机制。许多社会不和谐问题都有一个萌芽、发展、爆发的过程,建立发现问题预警机制,对各种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苗头、问题和隐患,早发现、早处置,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要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
九是建立健全矛盾调处机制。解决当前出现的人民内部矛盾,关键是建立矛盾调处机制,及时化解。要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