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7散文的语言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指导
散文阅读
(二):散文的语言
【精彩回放】
1、读第⑥段,请你从修辞、内容、情感等方面赏析划线句子。
(荆州市2009年初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
参考答案:修辞角度:拟人、排比,写出象征之物向世界传递荆州的历史、文化和热情;内容角度:丰富的内容凸显了象征之物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情感角度:表达了作者的欣喜、自豪之情(选择一点即可)
2、文章第③段和第⑤段都用到了“仰望”这个词,请你根据语境谈谈它们的区别。
(荆州市2009年初中毕业班第一次调研考试)
参考答案:第③段的“仰望”表现的是对壮观的奥林匹亚建筑的赞叹;第⑤段的“仰望”表现的是对希腊文明的服膺与敬仰
【设题举隅】
例
1、如2007年江苏阅读题《掌心化雪》:本文有不少精彩语言值得品味,请摘录两句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并作简要的点评。
(07福建中考题《搭桥》)分析:此题考查词语对于刻画人物的表现力。“有板有眼”本指举手投足中规中矩,像模像样,此处说孩子们“有板有眼地忙碌着”,表现出孩子对于现场直播的搭积木比赛十分重视,十分认真。
例
3、文章开头几段多处着墨来描写砖垛,试简析其表达作用。
具体形象地表现榆树生长环境的恶劣(1分),反衬榆树固执顽强的生命力(1分)。(大意相同即可)
例
4、也许你没有见过“虎座鸟架鼓”,通过阅读和想象,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它的形态。(20字左右)
(荆州市2009年初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
作者坚信每个人都会有对家乡的那份牵系(答对荆州历史文化的自豪赞美亦可)例
5、第一段中“雨砸在伞顶上,嘭嘭直响”加点字“砸”换成“落”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
2010年《课易通》《你在伞里吗》 因为“砸”形象地写出雨的大而猛。
【知识整理】
(为了方便学生结合实例理解,具体事例以《地下森林断想》为范本。)(1)修辞角度
要点提示: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比、借代、顶针、对偶、反复、双关、反语、设问等。
例句1:“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
赏析1:写景简练对称,富有韵律之美,以“海”、“墙”作比喻,写出了森林的浩瀚和坚不可摧。透过字表,我们能够领会到作者对森林的喜爱与赞赏之情。
例句2:“多少年过去了,风儿把山顶上岩石的表层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细密;它又不 例
1、“唧唧喳喳地议论着,有板有眼地忙碌着”一句中的“有板有眼”一词说明了什么?
辞辛苦地从远处茂密树林里捎来种子,让雨水把它们唤醒。坡上青翠的小苗讨得阳光喜欢了,阳光便慷慨地抚爱它们。”
赏析2:本句用拟人手法,赋予风、雨水、小苗、阳光以人的灵性,俏皮可爱的用词风格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获取原来如此的诗意,这与峡谷的凄清冷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例句3: “它吝啬地在崖口徘徊,装模作样地点头,它从没留意过这陷落的大坑,而早已将它遗忘了。即使夏日的正午偶尔有几束光线由于好奇而向谷底窥测,也是斜视着,没有几丝暖意。”
赏析3:本句用拟人手法,表现出阳光对地下森林的轻视、冷漠和不公正。例句4:“秋日的艳阳……打扮得五彩缤纷”
赏析4:本句采用整齐的句式,简练的语言,以及排比、拟人手法,使语言显得精致而优美。表达了作者为地下森林终见天日而喜悦、高兴。13、14、15、16段用拟人手法峡谷的深沉与坚忍,长风、清泉的理解与帮助,鱼鳞松、白桦、青杨、黄菠萝仗义行侠。
(2)人称角度(第二人称的换用)
例句:“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似乎深不见底,宽不可测,没有人见过你的全貌。虽然你拥有珍贵的树木,这大自然无价的财富,然而你沉默寡言、与世无争──多么不公平啊,你这个世上罕见的地下森林。你从哪里飞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
赏析:作者用第二人称手法,面对面地直接抒发感情(直抒胸臆),使表达的感情更强烈,表达对地下森林的景仰和热爱,对读者更具有感染力。
小结:第二人称便于抒发强烈感情。使感情的表达更加强烈和充沛。(3)语言角度(叠词、修饰性的形容词、拟人化的动词……)
例句1:“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溢,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像到了世界的末日……”
赏析:这是描写最初地质突变时的壮观情景,一句话一种景象,字虽不多,形象生动,让人如临其境,同时也交代了峡谷的来源。
例句2:“然而那幽暗的峡谷,却依然如故。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
赏析:叠词的使用,精心而细致,写出了 峡谷幽暗凄清的特点和地下森林生长环境的恶劣。读来琅琅上口,具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4)句式角度(对仗工整的对偶句,流畅匀称的长句,简练精美的短句,回环复沓的句子……)多用问句:例句1:可是你,却为什么长在这里? 你从哪里飞来? 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 赏析1:表达表达对地下森林的景的惊奇、感叹。提醒读者的阅读注意,自然地引出下文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
例句2: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么?峡谷莫非不明白? 赏析2:作者用三个反问句强化对阳光不公平的怨恨情绪。
还有许多对称句: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么?峡谷莫非不明白?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
赏析:具有形式上的齐匀性和朗读上的旋律性的特点,在回环往复中又逐步深化思想意蕴,强化感情表达的力度。
(5)主旨角度
例句A:“几千年过去了,几万年过去了,进入了人类的文明时代。终于有一天,人们在昔日的死火山口发现了一个奇迹,一个生命史上的奇迹幽暗的峡谷里竟然柞木苍郁,松树
成林。”
赏析A:幽谷里的树木突破黑暗和冰冷的封杀,发芽成长并蔚然成林,险恶的环境,艰难的生长并不能阻挡地下森林的脚步,这一句恰恰展示了森林神奇伟大的生命力!
例句B:“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
赏析B:不怕命运不公,努力并忍耐着,事情终究会有转机,并获得应有的荣耀和尊重!这里“大自然的每一次剧烈的运动”何尝不可以指生活的大变故呢?
(6)结构角度
要点提示:承上启下、照应开头、引出下文、前后呼应
(7)手法角度
要点提示:包括铺垫、衬托、对比、象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想象联想、过渡照应等手法。
对比和映衬兼济的写法。例句:“那儿的树木虽然远不如山上的小草高,但它却可以自豪地宣布:我是森林!”
赏析:小草比树木高的原因不是因为它本身,而是借用地势;而树木凭的是自身的优势,这里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地下森林的欣赏之情。
【典题引路】
书中读阳光
①天空纯洁如水。如水般地温柔紧紧地将你拥抱,只留一条缝隙,窥探心灵深处一抹鹅黄的美丽。阳光如少女的纤纤玉手,抚摸你每一寸肌肤,又悄悄从岁月背后穿过,摇响跌落在手指尖的歌谣。
②左手拿一本书,右手掬一捧阳光,消融了岁月的沧桑,抚平了时间的皱纹。翻开淡黄的菲页,一缕缕墨香如袅袅升起的日子,回旋在乡村的季节。一个个跳动的文字如起起伏伏的波浪,书写我的忧伤,如连绵不断的奔涌,编织着我的梦想,又如溪边的晨钟暮鼓,延续着牛背上的童谣。
③阳光下读书,读到了泰戈尔美丽的诗,诗意的美丽;读到了苏武牧羊持杖十九年黄沙漫漫,忠心永不变;读到了屈子泪撒汩罗江报国忠心东去不复返„„阳光下读书,读到伤感、幽怨、孤独时,泪如珍珠渗透心田的裂缝。读到惆怅、哀愁、似水柔情时,我的骨头酥软成琴弦上瞬间即逝的回眸。读到奔放、激动、希望时,我的眉眼间涌起浪花,晶莹里饱含了生命的燥动。读到深处,只留一个剪影,浓缩成一个图腾。点燃一把篝火,燃烧岁月的沧桑,灼痛曾经的伤口,让火苗舔舐大地的锅底,烧沸人生的希望。
④阳光下读书,书中读阳光。
⑤阳光携着风从我的手掌间走过,摇动远处深秋梧桐。叶落,折叠进菲页里,珍藏一份永久的回忆。
⑥燕子用翅膀扇落夕阳,用暗黄的薄纱铺盖我的身体,我在晚霞温柔的抚慰里睡去,开始梦幻的征程。
1.读第①段,请你从修辞、内容、情感等方面赏析划线句子。
2.细读第②段中“一个个跳动的文字如起起伏伏的波浪,书写我的忧伤,如连绵不断的奔涌,编织着我的梦想,又如溪边的晨钟暮鼓,延续着牛背上的童谣。”品味句中“跳动”的妙处。
3.第三段中句式很美,请调动你的积累,续写下面的句子。
阳光下读书,读到了泰戈尔美丽的诗,诗意的美丽;读到了苏武牧羊持杖十九年黄沙漫漫,忠心永不变;阳光下读书,读到了
。4本文语言充满了意境美、音韵美,洋溢着馥郁的诗意之芬芳。请你试从文中选取一点加以佐证。
【答题指津】
品味语言,在散文阅读中,这是一个大的考点,可以包含很多小项,知道如下:
1字词含义:
原文给一个词语的拼音,让你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词语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这个考点是今年的必考题。填写词语要靠平时的积累,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词语妙用: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见考点5分析)。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4、表达方式的作用
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题需要,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考(或变相)其它表达方式的作用,有时会把修辞融合在这里考。
(1)描写的作用
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景物描写,主要考意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2)议论的作用
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3)抒情的作用
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
5、表现手法
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②咏物类——托物言志
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
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⑤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⑥边塞类——真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
有时也见衬托、对比、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
6、发展性考题
(1)仿写
此考点一般是给一个句子,让考生仿写一个或几个,答题要点:①要读懂题旨要求,出题人让考生做什么,怎么做;②例句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要抓住关键词语思考、答题;③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例如:关键词语是天空,你可以考虑大地、高山、海洋等,联想要丰富,思维开阔。
例句的基本思维模式是:XXX对象在XXX条件下,XXX怎么样。例如:“没有蓝天的开阔,可以有白云的悠闲”就是这个公式的叠加使用,我们可以考虑:没有海洋的辽阔,可以有河流的彭湃;没有河流的奔腾汹涌,可以有小溪的清澈;没有高山的险峻,可以有土丘的秀气;没有高楼大厦的明亮,可以有草屋的温馨等等。
(2)谈感受
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1)对描写对象;(2)对人物情感;(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4)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①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②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③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3)续写
给一段话的前半部分,让考生续写后半部分,启发考生答题的的思路,往往在原文上。
散文阅读的考点归类
【新题演练】
青春似水
崔东汇
(1)如果说人生是一条河流,青春则是最富激情的那一段。
(2)淌过涓涓细流的童年,人生便开始躁动个性的浪花,一朵朵一片片奔腾着青春的旋律。它的汹涌澎湃,它的桀骜不驯,时时拍击着岁月的堤岸,起伏着人生的航船。
(3)作为个体,水是柔弱的,时常轻而易举地被其他物体所征服。作为群体。水是坚韧的,它可以不懈地滴穿顽石,毫无畏惧地冲破万重山关。所以说,水是最讲团队精神的。它的最初探索可能是盲目的,而一旦确定了自己未来的流向,就会毫不迟疑地冲上去,在大地勾画出一条条开拓者的足迹。
(4)君子之交淡如水。它随遇而安,大有大无,有着极强的生命力,以灵活多样的存在方式显示着睿智的波光,涧溪,湖泊,河流,海洋,甚至人的汗腺和眼睛都是它灵魂的容器。它以超然的心态矫正着人际关系的坐标。所以说,水是万物里的君子。
(5)我们常说水火无情,那只是指它的消极面。作为万物之源,水是最无私的,不管造物主把它降生到哪里,它都无怨无悔。它使生命得到延续,使江山充满灵性,同万物并肩抵御着太阳仍能的消耗,同空气一起维系着人间情感。
(6)青春之水从来就没有那么多的顾忌和条条框框,一旦旧的河床盛不下爆发的青春,便会冲破束缚,开创出新的渠道。它的透彻映照着世界的明媚,它的单纯往往容易造成泥沙混杂,它的勇敢震慑了前路的绊石,它的不羁又常常误伤无辜。单纯与复杂交织,创造与破坏同生,这就是青春,一段湍急多彩的人生之旅。
(7)因为活力四溢神气沛然,所以常使人担心它的脆弱甚至崩溃。然而,青春之河是从来不会断流的,尽管有险滩暗礁阻拦,都挡不住它义无反顾的决心。顺应自然规律,后浪无情地摧没前浪的身影,而前浪会心甘情愿地扶助后浪一道流向远方。
(8)有人喜欢风平浪静波澜不惊,其实他没有看到青春活力的作用和价值,没有体验过搏击风浪的快意。青春的魅力就在于壮怀激烈,没有动感世界就会死水一潭,人生也就平
淡无味。
(9)由于条件限制,不是任何一滴水都能在洪流中激荡,不是每一条河流都能浩歌千里汇入大海,有的还没有落地就被无情地蒸发,有的被人为地浪费。尽管如此,都不能改变它青春的个性。
(10)涧溪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正因为滴滴水珠向大海的壮志,才有了江河滔滔万古流的历史。它不会因为自己是一滴水珠而渺小自卑,也不会因为堤坝的增高而收敛起张扬的个性。当精力不济渐趋平缓时,望着身后滚滚波涛,它会自豪地说:我的青春也曾经是这样。
1、本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精辟的散文。请你摘录一处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说自己喜欢的理解。
精美句子:
你的理解:
2、试从修辞的角度分析,选文第(7)段蕴含了怎样的感情?
3、揣摩下列句子,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1)单纯与复杂交织,创造与破坏同生,这就是青春,一段湍急多彩的人生之旅。
(2)青春的魅力就在于壮怀激烈,没有动感世界就会死水一潭,人生也就平淡无味。
第二篇:赏析散文的语言
赏析散文的语言
赏析散文的语言
散文文体知识
一、散文概念
散文,常用来抒写作者的见闻和感受。它通过短小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手法,表达作者对人生和自然的感受或发现。叙事、抒情、议论常常自然融合在一起,读起来,像走进作者敞开的心扉,听他倾诉衷肠。
二、散文的特点
1、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真)
形式上(行散):
(1)表达方式多样: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
(2)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3)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托物言志等;
(4)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
(5)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综合以上两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2、意境深邃,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叫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
常见题型
根据语境,写出某某词的含义。
某某词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某某词具体指(代指)什么?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把“某某词”换成“某某词”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请品味某某词的妙处。
二、方法指导
1、词语的语境义
在《气候灾难,世界正在承受》阅读中有一道题: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美国发生的灾难只是去年热浪肆虐全球的缩影。
全球变暖还是引发飓风的“添加剂”。
【解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解释词语的题目。一般的方法是,要先解释出这个词语本来的含义,然后在根据文意推测其在文中的意思即可。
第(1)题中的“缩影,比喻能代表同一类型特征的具体而微的人或事物。例如,这个小山村就是中国农村的缩影。那么,“缩影”这一词语在文中是指什么,我们说明确就可以了。
第(2)题“添加剂”,作为一种附加成分添加到产品主要原料当中,从而改善产品性能,主要在印染、食品、饲料等行业应用。这里的“添加剂”用的是比喻意,我们把比喻意说出,并指出其作用即可。
代词的指代作用
方法:采用代入法
代词有:这,这些,那,那些,之,此,它,如此及具体一些内容的指代.代词一般代人,事,物
寻找方法:通常到前文去找,偶尔也在后文,有近及远。代词指代内容原文都有,一般可以抄原句,但有时要筛选概括。
提示:得出结果后采用替换法(代入法)看是否符合文意.3、分析词语可否省略,调换,不矛盾
分析步骤: 1.判断:一般情况都是不能省略,调换,不矛盾
2.分析词语含义
分析用原词时句子的意思,省略或换词时句子会变成什么意思,不符合实际。
结论:因此,原词搭配恰当,不能省略,调换,不矛盾。
例: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
问:句中“幽”,“野”,“闲”三个字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调换。因为幽是幽深的意思,与洞相搭配;野是不受拘束的意思,与山相搭配;闲是悠闲的意思,,与溪水相搭配。因此原词搭配恰当,不能调换。
分析动词,形容词的作用
分析步骤::1.分析动词、形容词本身的作用:生动,形象,准确地描写了??
分析句子的表层意思
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联系语段,联系全文).语言上可用如下句式表示:
生动、形象、准确地描写了+句子表义+
句子深意(表现了??,突出了??).例:联系上下文,说出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声音攀上楼来,钻进窗内,搅得我睡意全消。
形象生动写出了楼下摩托车声的难以阻挡及对“我”的影响,突出了“我”心里的难受、烦躁。
分析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谓思想感情,是指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好恶,褒贬之情.具体而言有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它包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通常的思想感情有:喜悦、欢快、高兴、兴奋、激动、自豪、热爱、爱戴、崇敬、思念、依恋、怜惜、关爱、体贴、赞美、怀念、感激、意外、忧虑、痛苦、失望、愤恨、仇恨、讽刺等等。
例:1.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小珍珠鸟)居然落在我肩上.……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文中划线的“居然”,“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我”对小珍珠鸟的亲近,信赖感到喜出望外.江南瓦
①瓦是江南的帽,楚楚然,如片片暗玉点缀屋上。一层一层盖在屋顶,似鱼鳞,又像梯田,晴时挡烈日,雨天淌雨。偏偏不碍风游过,上瓦与下瓦之间有缝,沟瓦与扣瓦之留有隙,这小小的缝隙里,清风流淌,皓月流银。江南屋有风,当数瓦上功。住在这样的青砖瓦屋里,冬暖夏凉,气韵悠扬。
瓦是风雨之中最玄妙的乐器。风在瓦缝中穿行,声如短笛,拖着长长的尾音,是底气充足的美声。雨点落下,清越激昂,雨越来越大,击瓦之声,与飞流的雨声汇聚成一曲浑厚的交响。
最美要数檐下滴雨了。像是有一根无形的线,把那雨珠串起来,上连着屋檐最边沿的沟瓦,下系在地上一洼清亮的雨水里。(于是,人们创造出了一个词:
a)②风吹来,雨珠飘来荡去,像个顽皮的孩子,尽情地撒欢,恣意地嬉戏。雨珠稀稀落落,那是小雨;雨珠变得密密挤挤,那是雨势明显增大之故。当檐下雨珠落成一条雨线时,雨就大了,很大,很大。
江南风暖瓦生烟。炎夏的阳光,火一般普照,屋瓦之间,施施然,飘飘然,升腾一缕炊烟。如烟如梦,亦似花。烟,其实是光影的折射,却给瓦平添动感。日影飘然,烟瓦舞动,那是瓦在跳一支奇妙的日光舞。
江南少雪。真的落了雪,瓦就有最柔美的银白曲线,融雪,是从水声开始的。屋瓦上的积雪化了,一滴一滴、一线一线的雪水,便从瓦上飞落下来,屋檐下淅淅沥沥滴水,其声势,可堪一场中雨。
岁月催人老,亦使江南瓦落尘泛黑。(于是,人们描绘江南的屋子常用一个词:
b)天长日久,沙土落在瓦上,叶片烂在瓦间,一层一层,积累着厚厚的光阴故事。偶尔,有种子在风卷下摇落在瓦中,抑或从鸟嘴里飘落瓦上,便会长出一丛碧绿的“瓦上草”来,瓦上草是几十年上百年的古屋的标志之一。
比草更能为江南瓦披绿装的是苔藓,特别是背阴的北边瓦,浓妆淡抹,深浅不一。长苔的江南瓦,神似一块暗玉,墨绿,深绿,暗绿,远远地看上去,绿意摇曳,这种绿,透着深蓝,于是,人们创造出了一个新词:瓦蓝。透着这种绿,这份深蓝,每个人都会感受到江南那份独特的色彩,感受到江南那份浓浓的乡情!
江南瓦,没有北方琉璃瓦那种贵族气息,卑微如草芥;更没有琉璃瓦那种流光溢彩,粗砺如土坷,但却是人们容身之需、安居之宝。
只是钢筋水泥,一步一步,把江南瓦逼进历史的暗角。真担心不久的将来,人们会用狐疑的神情去探寻:什么是瓦,什么叫瓦蓝?
(选自《散文》2008年第10期)
有删改
陈志宏)
首先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设问。再心系这些问题,迅速阅读文本,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争取在短时间内寻找到有效的答题区域。确定区域,圈点勾画。最后针对不同题型采取不同解题策略:
①、整体感知:(解题策略:通读全文,圈、点、勾、划)
②、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解题策略: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
③、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解题策略:一般应三方面去分析: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 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
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方法上,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比喻-生
动、形象。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反问-加强语气。反复-强调。
对比-突出其中一个。对偶-句式整齐
结构统一。夸张-极力的表现。)
④、感悟、拓展、探究题(解题策略:启示应从原文中引出来;评价应表明态度及说明支撑的理由;
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来。)
根据归纳的方法,阅读《江南瓦》,回答文后问题。1.请你筛选文中描写江南瓦的有关信息,填入下面的方框中。外观与功能→()→()→(瓦上日光烟影)→()→瓦上草和苔藓
2.“长苔的江南瓦,神似一块暗玉,……于是,人们创造出了一个新词:瓦蓝。”根据以上表达,填空:a处
b处
3.请任选一句,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瓦是江南的帽,楚楚然,如片片暗玉点缀屋上。
②风吹来,雨珠飘来荡去,像个顽皮的孩子,尽情地撒欢,恣意地嬉戏。
4.由划波浪线的句子,人们会不由得想起哪一位著名诗人的哪个名句?
5.本文倒数第二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联系具体内容及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分析它有什么作用?
6.文末作者含蓄地表达了对什么样的社会现象的忧思?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担忧的?为什么?
7.“以小见大”是散文常用的表现方法,就是通过常见的、具体的一些人、事、物,却表达了广泛而深刻的自然、社会、人生等重大问题。你认为《江南瓦》是怎样使用“以小见大”的方法的,请你联系文章具体内容作一些分析。
答案: 1.屋瓦风雨声
檐下滴雨
瓦上日光烟影
屋瓦积雪消融
2.a、雨幕(雨帘)
b、粉墙黛瓦
3.①用叠词,音韵和谐,语言别致,雅俗共赏。用比喻,生动形象,突出屋瓦的功效。感情毕现,奠定了全文抒情基调。
②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檐下滴雨因风而动的美感,表现了作者对檐下滴雨的喜爱。4.王安石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白居易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5.对比。将江南瓦与琉璃瓦对比,突出江南瓦“卑微”“粗糙”的特点,反衬它“卑微”中的崇高,“粗糙”中的伟大强调它是人们“容身之需,安居之宝”,更深入地揭示作者对江南瓦钟情的原因。
6.①含蓄地表达了对在以“钢筋水泥”等为标记的现代城市文明的逼迫下,“瓦”“瓦蓝”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自然朴素的生活方式)日渐消亡的忧思。
②示例:这种担忧没有必要。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是现代化进程的一种必然。示例二:这种担忧有必要。传统文化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不能以牺牲它为代价来发展现代文明,应该加以大力保护,使其与现代文明和谐并存,共同发展。7.一片小小的江南瓦,传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一丝浅浅的忧思,却提出了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怎样对待文化继承。
五、一些应试技巧:
(1).
树立“赋分”意识:根据试题的分数来合理的分配答题时间,确定答案文字的长度,甚至大胆推断答案大体上可分为几点来表述。
(2).
树立“提示”意识:“明示”如“联系全文”“在第三段”等明确提示考生有效的答题区
域;“历史上的”、“现实中的”,等明确提示考生有效的答题思路。“暗示”
如“这样写”
“请你结合”。
(3).树立“整体”意识:在读懂读通文章的基础上,把几个试题作为一个整体放在一起读、一起
研究。
(4)、答案组织技巧:“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就在原文中,不要凭空去想。”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
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具体方法:a中心主旨句移用法。b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c综合分析,条分缕述法。d同时,还要有“文体意识”。
六、、拓展阅读练习:
根据归纳的方法,阅读下面散文,回答文后问题。
①
我在泉州的清源山和福州的于山里,看到了辉煌的石壁榕,才知道比起我家屋后那棵倔强的小榕树所奏出的青绿色的生命进行曲来,还有更雄壮的进行曲。
②
清源山的石壁榕,真是生命的奇迹。这棵雄伟的榕树,生长在足有三层楼高的一块巨岩上,而本身又有两层楼高,观赏它时,非仰视不可。
③
沿着石壁,许多粗壮的根从岩顶射向大地,有的像缆索悬荡在空中,有的像巨蟒盘旋而下。它们把整块巨石紧紧拥抱。假如从云端俯瞰下来,大约会看到这棵榕树像巨人伸出手臂,抱住一块天然宝石,企图把它从大地的母腹中拔出。
④
我很幸运,竟在一次大雾天里见到清源石榕别样的风姿。那时,雾气正像炊烟似地袅袅上升,一阵一阵地掠过岩石,而且一阵比一阵浓烈,最后岩石像沉浸在浩渺的云海中,而榕树,被云岚雾霭所凝聚成的大白盘托住,在迷蒙的烟波中忽隐忽现,好像飘动在云中的神树。更有意思的是,在榕树背后,又隐约可以见到岩石的母山中的一座寺庙,庙宇在云雾缭绕中浮沉,朦朦胧胧地,像是天上的殿堂。见到眼前景象,我竟飘飘忽忽起来,仿佛置身于云中仙山,置身于琼楼玉宇与金木玉树之前,似乎还听到苏东坡的南方口音:“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⑤
在于山,我又一次见到气派雄伟的石壁榕。也是站在巨石肩膀上的云中大树,也是气吞大地的巨蟒似的根群。
⑥
了解清源山和于山石壁榕的友人告诉我:这种榕树所立足的岩石,不是一般的岩石,而是最坚硬的花岗岩。如果说,要在世界上寻找一种在最坚硬的基石上生长出来的最顽强的生命,那就是榕树。
⑦
他还告诉我,这种生命的奇观,是发端于一种细韧的种子之中。那是一颗成熟的、像小珍珠的果子,果子里面包藏着许多小颗粒似的种子。大约是一只顽皮的鸟儿,在它吞食了榕果之后,就选择这个奇伟的地方,排泄出它消化不了的种子,就凭借岩上那一层尘埃结成的薄薄的泥土,悄悄地、雄心勃勃地长成绿光四射的庞然大物。
⑧
仔细瞧瞧,岩石上好像没有别的生命,也许在岩缝里有几株细小的野草,但我看不清。这种岩石真是生命难于生存和发展的地方。
⑨
榕树,就在生命难以生存的地方,让自己生长成伟大的生命,在生命难以发展的地方,把自己发展成其他生命望尘莫及的参天巨木。
⑩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生命进行曲。
1、作者观察和描写清源石榕里风姿的顺序是怎样的?(3分)
2、第⑥⑦自然段通过友人的话,说明形成清源山于山石壁榕生命奇观的条件。作者最着力强调的是
(3分)
3、这篇散文的开头、结尾从结构上和表达效果上起了怎样的作用?(3分)
4、石壁生命进行曲的寓意是什么?(3分)
5、给这篇散文加一个合适的标题:(3分)
6、阅读下面句子,展开合理想象,再补写两个比喻句,来形容石壁榕的树根。(4分)
“沿着石壁,许多粗壮的根从岩顶射向大地,有的像缆索悬荡在空中,有的像巨蟒盘旋而下。”有的像
。有的像。
答题:
1、由下而上,由近到远,由现实到想象。
2、立足于最坚硬的花岗岩。(而花岗岩是生命很难存活的地方,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旨。)
3、互相呼应,首尾连贯,一气呵成,突出榕树生命力的顽强。
4、在生命难以生存的地方,让自己生长成伟大的生命,或在艰苦的环境中,战胜困难,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展示自己的风采。
5、“石壁榕,生命进行曲”
6、考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合理的想象,对石壁榕的树根在特殊的环境中所呈现的各种形态进行合理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学生写的句子只要与例句中的内容相关一致,想象合理,语言通畅,并有一定的生动性,就可以得满分。
第三篇:中班语言教案:散文(精选)
活动名称:散文“小花籽找快乐”
活动目标:
1、感知理解小花籽的愿望,初步感知“快乐”是付出,快乐是给予的哲理。
2、通过欣赏画面和倾听配乐散文的形式,感知小花籽找快乐的经历,并扮演角色讲述散文对话,进一步感知事物的特性。
3、参与谈话活动,并乐意在集体面前,大声自然地表达自己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人手一册,实物展示仪一台。
2、磁带“小花籽找快乐”、音乐欣赏《赶花会》。
3、磁性图片:小花籽、花、太阳、小鸟、蜜蜂、青蛙。
活动过程:
一、音乐活动《逛公园》。
1、教师带领幼儿随着音乐开展《逛公园》游戏活动。
2、教师:刚才,大家在一起玩游戏,我感觉很开心,你感觉怎样?除了开心,还可以用什么词语表达呢?
3、教师:有一颗黑黑的小花籽,悄悄地从妈妈的怀里蹦出来,它要出去找快乐,它是怎样找快乐的呢?
二、看图欣赏散文《小花籽找快乐》,初步感知散文内容。
1、用实物展示仪放大幼儿用书,教师边翻阅画面边讲述散文的第一、第二段。
2、教师:小花籽出去找什么?它看见了谁?说什么?别人是怎样回答它的?
3、继续欣赏散文的第三、四、五段。
4、教师:小花籽找到快乐了吗?是谁帮助它的?小花籽最后在哪里?大家喜欢小花籽吗?
三、完整欣赏配乐散文《小花籽找快乐》,感知理解散文内容。
1、看画面欣赏散文。
2、教师:小花籽在找快乐的路上遇到了谁?它们是怎样说的?
3、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出示相应的图片,并引导幼儿用散文的里语言,讲述小花籽与太阳、小鸟、蜜蜂、青蛙的对话。
4、教师:小花籽飘过了哪些地方?最后,留在哪里?
5、教师在磁性板上用笔画出大河、草原、雪山。
6、教师指图片和磁性板上的背景,引导幼儿再次欣赏配乐散文,鼓励幼儿跟述散文中的对话。
四、扮演角色色表演散文中的对话。
1、请小朋友扮演小花籽,教师分别拿图片扮演太阳、小鸟、蜜蜂和青蛙,进行对话表演。
2、交换角色,由教师扮演小花籽,全体幼儿扮演太阳等角色,进行对话表演。
五、结合已有经验,谈论自己快乐的事情,进一步理解快乐的含义。
1、教师:太阳、小鸟、蜜蜂、青蛙和小花籽都有自己的快乐,它们是怎样找到快乐的?
鼓励幼儿学说“快乐,快乐,我给××××,××喜欢我。”
2、教师小结:只有为大家多付出,多做好事,只有多给予和帮助别人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六、音乐活动:赶花会
1、教师:小花籽在雪山上安了家,还开了美丽的大红花,大家都来看,小企鹅也想来赶花回,小企鹅是怎样走路的呢?
2、带领幼儿学习模仿小企鹅走路,体验赶花会的那份快乐。
活动导入我采用直接导入,出示小花籽,比较形象、直观,帮助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通过提问“你快乐吗?”,让幼儿情感得到体验。
活动反思:
活动第二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在我朗诵故事时幼儿都能安静倾听,这个部分幼儿的倾听能力还是可以的。通过提问,幼儿对故事中的小动物都能很好掌握。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讲述“快乐,快乐„„”欣赏完第一编,我可以根据幼儿掌握的情况,我在幼儿回答小花籽遇到谁时,就应一个一个,利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帮助幼儿掌握句式,这样有利于幼儿们仿编。在欣赏故事加深幼儿对故事的了解这一环节中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帮助幼儿再次掌握故事的内容,通过观看课件,幼儿的兴趣一下子提高了,有部分幼儿能跟着课件一起讲述故事。
第四篇:散文《冬天的语言》
季节之末,万物萧条,北方的景色格外荒凉。沉寂的大地,无声的抖擞着身躯,默默的忍受着西风的淋冽。在季节的之端,静静地倾撒着苦涩的情怀。大地经历了春的生机,夏的繁华,秋的丰硕,疲惫的身躯,静静地躺在冬的怀抱里。这也是一种休憩,是一种安乐,一种在繁忙之后的安详。
荒凉,是对冬的定语。荒芜的山梁上,百草枯萎,在寒风里瑟瑟发抖。树木大都光秃秃的,像干瘦的的老者,伸着干枯的臂膀,向着苍天哀嚎。远方连绵的山脉,冷漠的躺在那里,起伏的身躯,在冷风里萎缩着。太阳无力的发着亮光,残弱的光线,射不透西风的编制的寒网。天还是那么蓝,清冷的让人无助。寂静的荒野里,只有那来来往往的车辆,才是人感到一点生机。
其实,对冬的误解是不对的。没有冬的孕育,就没有春的繁花似锦,就没有夏的葱蓉,也就没有秋的遍地金色的硕果。季节的轮回,不会因为人的好恶而改变的。岁月的脚步不停的走过,留下的是对任性的打磨。正如人有老少硕衰,季节也有环环相扣的内在牵连。我们赞美美丽的春天,因为漫山遍野繁花,清香喜人。但没有冬的孕育,就没有春的希望。
秋天,把一年的忙碌收归到人们满足的笑容里,那金色的收获,裕满仓储。一年的希望在这里得到实现。春天嫩绿的禾苗,在此时结束了一生的劳累,长成丰实粮食。枝头的美艳的鲜花,结成甜美的果实,带着香气,安睡在人们的仓储里。可当一阵冷风吹来,还坚守在田地里的庄禾,连同那漫山遍野的荒草,被冷风吹落了色彩,成为干枯的秸秆。
北风开始凛冽,把枯黄的树叶,瑟瑟的艾草,斗收归大地。冬天来了,接收了这一片荒凉,用一副慈祥的心,打扫着秋天的狼藉。把每一片树叶,没一支蒿草,都无悔的揽在怀里,用伟大的母爱,温暖那衰微的生命。把他们融进茫茫大地之中,在泥土里融化为丰富的营养。等待着春风的来临,那又是要怒发生机。
我喜欢秋天的博大,承载着季节的丰硕。但我更喜欢冬天的无私,冷俊的面容,确有温情万般。季节匆匆迈动着脚步,不停歇的把所有美丽赋予春秋夏天,却把荒凉和萧瑟丢给冬天。他却无怨无悔,默默地把世界静静地揽在怀里,把那些濒危生命温柔的呵护。去修补那些残缺,抚平那些伤痕。等雪花飘飞的时候,慈祥的微笑着,因为她知道她的努力,将是一种升华,一次重生。雪雨的滋润,孕育的是一个美丽的春天。
冬天就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寒俊的面容里,经过无数的风霜。严峻的表情,让人畏惧,但也会使人感到清醒。你能读懂凛冽寒风的语言么,站在季节的顶端,刺骨的寒意使你精神专注,为那些失败和挫折找到奋进的理由。那份荒芜中隐含力量,萧条中怒发的潜力,和那在茫茫雪原上孕育的激情。冬给人力量,给人清醒的意志,给人在生命长河里,奋斗拼博的勇气。
冬,是一岁的结束,更是一岁的开始。铁马冰河,风霜剑戈,舞动的是春风到来的前戏。其实,我们对冬的理解,远没有春风更深了。你没看吗,春风为大地除去霜冻,融化残雪,就是对冬的抚慰。冬天,就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读的懂季节的奥秘。没有谁更比他懂得温情,在沧桑的轮回中安逸慈祥,更有的是宽厚包容。
第五篇:大班语言活动:散文《落叶》
大班语言活动:散文《落叶》
活动目的`:
1、理解散文内容,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
2、理解词:躺、藏、催。
3、能根据原文展开联想,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丰富有关秋天的知识经验。
2、创设有关情境:小河、小沟、院子、大树、草地。
3、材料准备:
(1)表现小虫、小蚂蚁、小鱼、小燕子玩落叶图片四张。
(2)小虫、小蚂蚁、小鱼、小燕子头饰各8个。
(3)录音机、录音带。
活动过程:
一、教师组织幼儿自由观察情境,每人捡一片落叶坐下来,讨论:“叶子还会落到什么地方?想想叶子还可以当什么?”点明散文名称《落叶》。
二、结合情境,欣赏和理解散文。
(一)幼儿欣赏配乐散文一遍后提问:“听后觉得怎样?散文中有谁?”
(二)以问题“小动物来到了什么地方?把树叶当成什么?”让幼儿再次欣赏。
(三)借助图片通过启发性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散文内容,结合自身动作和形象比喻,让幼儿学习词:躺、藏、催。
提问:1、树叶落在地上,谁先爬过来,它怎么做,把树叶当什么?请个别幼儿进入情境表演“躺”的动作,帮助幼儿理解。
2、接下来树叶落在哪儿?谁爬过来,它怎么做?(请部分幼儿进入情境表演其动作)
3、后来,树叶落在哪儿?谁过来了,又是怎样做?(全班幼儿动作练习,理解动词“藏”)
4、最后,树叶落在哪儿?谁看见,怎么说?(采用形象的比喻解释词:催)
(四)再次完整欣赏配乐散文,以问题:“你喜欢散文吗?为什么?”引导幼儿去感受其表现的意境。
(五)幼儿按意愿选择头饰扮演小动物,在音乐伴奏下,教师引导幼儿边欣赏散文边自由表现。
(六)启发幼儿根据原文展开想象:树叶还会落到哪里?谁看见了,会怎样做?
三、选择个别幼儿的想象内容进行简单表现并自然结束活动。
附:散文诗《落叶》
秋风起了,天气凉了。一片片的树叶从树枝上飘落下来。
树叶落在地上,小虫爬过来,躺在里面,把它当作屋子。
树叶落在沟里,小蚂蚁爬过来,坐在上面,把它当作小船。
树叶落在河里,小鱼游过来,藏在下面,把它当作小伞。
树叶落到院子里,小燕子看见了说:“来信了,催我们到南方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