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福建省行政区划
福建省历史沿革
古近代时期
福建古为闽越地,称七闽。秦代设置闽中郡治东冶(即今福州),西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立为冶县,东汉改为东侯官。三国时(260年)设置建安郡。晋代(282年)设置晋安郡。南朝增设南安郡,治南安,后设置闽州和丰州。隋代开皇元年(581年)废郡,改丰州为泉州,大业初年更名为闽州,大业三年(607年)又废州改设为建安郡。唐代武德元年(618年)建安郡改为建州,治闽县(今福州)。武德五年设置丰州,治志安,武德六年分设泉州,治闽县;贞观初年丰州并入泉州;垂拱二年(686年)析出泉州南部设置漳州,治漳浦(今云霄);圣历二年(699年)泉州析地设置武荣州,治南安;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更名为泉州,治晋江,改泉州为闽州,治闽县(今福州);开元十三年(725年)闽州更名为福州;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设置福建经略使,“福建”之称由此始;天宝元年(724年)改属江南东道,改福建经略使为长乐经略使;乾元元年(758年)以长乐郡为福州都督府,经略使改为都防御使;上元元年(760年)升格为节度使。
五代时梁开平三年(909年)封王审知为闽王;贞明六年(920年)在福州设立大都督府;长兴四年(933年)福州升为长乐府;开运二年(945年)改长乐府为东都。宋代雍熙二年(985年)设立福建路。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泉州设立行宣慰司,第二年改为行中书省,后行省迁回福州。明代改设福建布政使司,治福州。清代继承明制,省辖府、县两极,省府之间设道; 康熙二十三年(1685年)福建省增设台湾府,光绪十二年(1887年)台湾从福建析出设立台湾省;清末,全省行政区划为4道、9府、2州、58县、6厅。
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全省划分为东路、南路、西路、北路4道。民国三年(1915年)以原辖区改为闽海道(闽东)、厦门道(闽南)、汀漳道(闽西)建安道(闽北)。民国十四年(1925年),废除道制,实行省、县两级制。民国22年(1933年),十九路军在福州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定福州为首都,将福建划为闽海、延平、兴泉、龙汀4个省和福州、厦门两个特别市,辖64个县。民国23年(1934年)人民革命政府解散,又成立福建省政府,7月实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制度,将全省划分为10个行政督察区公署,仍辖64个县。民国24年(1935年)设立厦门市。民国27年(1938年)福建省政府迁往永安,全省行政区划为7个行政督察区、1个市、62个县、7个特区。民国30年(1941年)福州沦陷,第一区专署迁往福安。民国32年(1943年)全省行政区划调整为8个行政督察区、2个市、64县、2个特区。民国34年(1945年)省政府迁回福州。民国35年(1946年)福州市正式成立,全省行政区划调整为9个行政督察区、2个市、66个县。民国36年(1947年)全省行政区划调整为7个行政督察区、67个县、2个市。
附:福建省历史
(一)闽越族的变迁
福建最早的名称是“闽”,其土著居民在历史上称为闽人。古代的七闽部落和楚国都是被称为“蛮”的南方民族。七闽的分布地域甚广,包括今天的福建全部、广东东部潮梅一带、浙江旧温、台、处三府属。古闽人是拜蛇为祖先的。这种民俗至今仍在一些地方保存着。
周晋王卅五年(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践七世孙无疆与楚威王作战,失败被杀,国亡于楚。越王族于是航海入闽,越国国民徙居越迁山(今福建长乐县)。越族人的体质特征和生活习惯与中原华夏族有很大差别,越人身体矮小、短面、须发少、鼻形广、眼睛圆而大,习惯傍水而居、好水斗、善于驾舟行筏、还有“断发纹身”的习俗。但勾践却自称为夏禹后裔,居然同北方的齐鲁晋卫有了共同的民族意识。越国人善冶炼,福州市北的冶山和剑池,就是欧冶子铸剑的地方。
越族入闽之后就与七闽土著发生融合,并在闽中传播吴越和中原文化,闽越族由此形成。
无疆又七传至无诸,自立为闽越王,成为闽越族的首领。与当时的越东海王摇同为越王勾践的后裔。秦始皇占领福建后,废无诸、摇的王号,降为君长,但仍留在闽中,秦没有像对南越那样派守尉令长治闽。秦始皇在福建设立闽中郡,但只是名义而已,并没有实施统治。闽中郡是福建最早的建制,辖地与七闽基本相同(实际上它还包括了今江西铅山县)。
为了加强对闽中的控制,秦王朝一方面把大量闽越族人迁移到现在的浙江北部和安徽、江西境内等处;另一方面又把中原的罪犯流放到闽中来。这一政策客观为各民族的互相融合和闽越族的汉化创造了条件。
秦末暴发农民起义,无诸率兵由闽中北上,闽越军队跋涉关山,深入中原,参加中州的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达8年之久。作为传播中原文化的工具的汉语,当时给闽越语言极大的影响。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因无诸有功,封其为闽越王。
闽越国重新立国后,国势日强,多次扩大领地,成为汉王朝劲敌。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派朱买臣率领大军,兵分四路进攻闽越,无诸的继承者东越王余善在闽中筑城抵御汉军。余善兵败,闽越内部发生兵变,余善被杀。汉武帝把闽越贵族官僚势力阶层、军队、部分人口集中的闽越人都迁到江淮一带居住,闽越国92年的统治到此结束。
前111年汉置揭阳县,所辖包括整个潮汕、兴梅和闽南、赣南一些地方。前85年,汉廷在福州设立冶县,属会稽郡,这是福建历史上的第一个县。冶县建立之初,户口不及1万,主要集中在闽东和闽北山区,居民结构主要是闽越遗民,还有少数南下吴(汉)人。
由于福建的闽越北迁,泉州一带人去楼空,而因秦亡汉兴而不得归的秦人的后裔,则开始在泉州一带建立属于自己的、不受外界干扰的家园。这前后历时300多年。这批汉人带来的汉语在与少数闽越遗民交际中接受土著语言的一些影响,吸引了它的一些语言成分,但基本保留了上古汉语的主要面貌。潮汕、兴梅一带土著因未遭迁徙,仍不时作乱,波及漳州,而泉州一带仅存失势的闽越遗民,无法形成气候,对汉人无从构成威胁。于是,分散于闽中郡各地的先秦遗民,无不纷纷寻找安靖之处,相聚到此时已人烟稀少且又富庶的泉州一带。闽越入北迁,汉人入泉州是泉州方言得以形成的关键。但这个时期的汉人在当地仍属少数,所以汉语在这之前还不可能取代闽越族语言。
自西汉设立冶县,到东汉末贺齐入闽(公元196年),历300多年,闽中长期安靖,与外界少有战事纷争,这不仅使住在泉州的秦(汉)人得到相对独立的发展,同时还促使不少中原和江东汉人进入闽东、闽北并与逃遁山林复出的闽越人交融。据朱维斡《福建史稿》统计,东汉末福建户数已发展到10万户左右。
(二)中原移民大规模进入
东吴从建安元年开始,至257年,62年来五次出兵平闽,闽中方归孙权。为了加强对闽中的统治,吴国于260年撤销南部都尉,在福建设立建安郡(在今建瓯),下辖5个县。撤都尉改设郡,实现了以文治代替武人统治的局面。
此时,江南汉族居民分别由海路和陆路入漫漫,散居全闽各地,尤其是闽东和闽北,他们带来的语言奠定闽东和闽北方言的基础。
早在三国以前,闽南已有一定数量的居民,户数估计有一万左右。由于冶县建立之后的300年来,闽南泉州地区是朝廷鞭长莫及之处,偶有战事也都集中在闽北、闽东,直至东吴入闽,战火也只波及闽江周围。因此这些入闽汉族移民逐渐占据了整个闽南地区,并且同化这一带的闽越遗民。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西晋于282年从建安郡分出部分地域,另设晋安郡,下辖8个县。于是,福建有两郡十六县:闽北的建安郡所辖建安、吴兴、东平、建阳、邵武、将乐、延平、绥城;沿海和闽西的晋安郡所辖侯官、原丰、温麻、晋安、同安、新罗、宛平、罗江。
西晋末期,中原地区更加**,南迁入闽的北方人更多。308年,中原动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陈、黄、郑、胡、何、邱、詹。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衣冠南渡、八姓入仙”。在此之前,北方汉族人就有进入福建的,但为数较少;永嘉年间及其以后,北方汉人入闽较多,形成了一次高潮。
汉族人与闽越人朝夕相处,免不了会受闽越语的影响,语言多少吸收了闽越语的一些成分。但是总的说来,泉州地区汉人已是主体,闽越遗民不仅少而且分散,兼之文化较低,因此汉人终以压倒多数的板块迁移方式使汉语占有主导地位,最终取代闽越语。比如莆仙方言,就是外来的中原语系和当地的土著语系(闽越语)混合在一起,经过长期的融合演化形成的。
梁天监间(502—519年),析晋安郡置南安郡,郡治设今南安丰州镇。
梁太清元年(547年),侯景之乱,三吴沦为战场,长江中下的广陵(扬州)、江州(九江)、建康(南京)、江陵等各城市都成为荒凉之地。这个时期,大批难民离开吴会入闽。三吴难民足迹遍及福建和广东的潮州。这批移民是避难而来,且又分散各地,他们带来的语言(吴语)虽然客不压主,无法取代当地语言,但却给泉州方言等闽语次方言注入了新鲜血液。这个时期的语言交融促使闽语内部各次方言进一步趋于一致,留下了一批吴语词汇。
陈永定元年(557年),在晋安郡置闽州(治所在今福州),为福建历史上的第一个省级建制,辖晋安、建安、南安三郡。不久,改闽州为丰州,州署设晋安郡(治所在今福州)。
589年,隋王朝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大幅度地裁减郡、县。降建安、南安二郡为县,改丰州为泉州(治所在今福州),福建历史上始见“泉州”地名。606年,复改泉州为闽州。607年,废除州治,改闽州为建安郡。至此,闽中全境之晋安、建安、南安三郡合并为建安郡;全闽九县裁并为闽县、建安、南安、龙溪四县。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对州、县大加并省,并依山河形势、地理区域分全国为十道。福建属岭南道,下辖丰州(治所在今泉州)、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建州(治所在今建瓯)。
622年,唐于南安故郡地置丰州,州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丰州下领南安、莆田、龙溪三县。627年,丰州撤销,南安、莆田、龙溪三县并入泉州(治所在今福州)。
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龙溪置武荣州,州治在今南安丰州。不久,武荣州废,三县仍属泉州。699年,复以南安、莆田、龙溪三县置武荣州,治所仍设今南安丰州镇。同时析莆田县西界置清源县,隶属武荣州。700年州复废,属县仍隶泉州(治所在今福州)。700年,又于今泉州市区置武荣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4县。
711年,武荣州改称泉州,改泉州为闽州都督府(省级建制机构),泉州隶属闽州都督府。此后凡称“泉州”,即指今之泉州。开元间(713--741年),泉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晋江五县。
742年,唐廷下诏改州为郡,泉州易名清源郡,仍属岭南道,760年清源郡改属江南东道。清源郡领南安、莆田、仙游(原清源县)、晋江四县,后来清源郡复为泉州。
733年唐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为福建经略使(军区长官职),始称“福建”。唐代相继设置福、建、泉、漳、汀五州,至771年正式成立福建观察使,成为地方最高长官,形成颇具规模的行省雏型。
669年,陈政陈元光父子带领军人及其随军家属征蛮并在福建驻扎下来。据《颖川开漳族谱》,陈政先是统率府兵5600名入闽,后又以兵少请援。朝廷命陈政的两个兄长陈敏、陈敷领兵南下。估计入闽的这两支军队有万人左右。他们最终在漳州立足,被称为开漳始祖。
“安史之乱”时中原地区战乱频繁,而地处东南一隅的福建,却又成为北方人民避乱南迁的乐土。
唐朝末年,淮南道光州刺史王绪由于无法应付大军阀秦宗权的勒索,悉举光、寿兵五千人,驱吏民渡江。于885年进入福建,有众数万。后来,由于王绪滥杀部众,光州固始人王潮被推举为新的统帅,由南康经赣州、再转潮阳、到达泉州、立足福州,终于平定福建。王潮死,其弟审知继之,审知死,其子延翰建闽国,更四主而亡。从王氏入闽至闽国灭亡,王氏经营福建达60年之久。在其统治期间,光州、寿州移民散布于福建各地,发展繁衍,对福建人口影响很大。唐代福建地广人稀,元和年间仅有74.4677万户。唐末黄巢入闽,“杀人如蚁”,使福建人口又进一步减少。从当时福建人口比重来看,唐末福建原有人口不过数万户而已,而入闽的光、寿移民又达数万人,若以一户五口为计,仅仅这一批北方移民,可能就占了福建总人口的1/5!
唐朝五代时期入闽汉人带来的语言已经是中古时期的北方官话方言(即白话文系统)。是时泉州方言民经根深蒂固,北方方言已无法改变泉州方言系统,而只能“入乡随俗”,最终融入泉州方言。
王审知次子王延钧杀兄篡位称帝,升福州为长乐府,立为东郡,领福、泉、建、汀、漳、镛(将乐)、镡(延平)七州。945年,王氏“大闽国”被南唐灭亡,南唐和吴越分割建州与福州。莆田以南的泉、漳二州,为南唐泉州散员指挥使留从效割据,南唐封留从效为晋江王,并改泉州为清源军。留氏卒后,继由清源军统军使陈洪进割据。陈洪进割据漳州、泉州达19年之久,拥有近2万人的武装部队。964年,清源军改名平海军,名义上归两浙西南路。978年陈洪进上《纳地表》,将其所辖漳、泉二州14县献给宋廷。
宋代的地方政权建置基本上承袭唐朝五代之州、县制。宋时的军、州、府实为同级行政机构,州、县以上的路,相当唐朝的道。北宋时,福建称福建路,行政区划为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和邵武、兴化二军。南宋升建州为建宁府,福建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军,共计八个同级行政机构,故号称为“八闽”,共辖42县。
979年,划莆田县百丈镇和仙游县游洋镇及福州之永福(今永泰县)、福清一部分,另置兴化县,县治设在古邑(今仙游游洋)。同年,在古邑建太平军,又改为兴化军,直属两浙西南路,辖莆田、仙游和兴化三县。983年,闽地从两浙西南路分出,独设福建路,兴化军隶属福建路。
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益王赵 在福州即位,改号景炎,提升福州为福安府,定为行都。
1277年,改兴化军为兴安州。同年底兴安州为元军所陷,兴安州改为兴化路。
北宋仁宗时期闽学开始萌芽,南宋初二程洛学入闽,闽学创始。南宋绍兴至淳熙年间,福建人朱熹对北宋以来的理学思潮进行了一次全面总结,建立了一个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闽学发展成熟。
北宋末年,北方大部分土地被金兵占领,中原汉族人民第三次大规模南迁,有相当一部分在福建定居。宋代福建户数已突破百万大关,到嘉定年间户数达到159万多。
(三)彻底汉化之后的福建
1278年,福建全境入元版图。元朝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作为地方政权机构,行中书省下设路、府、州、县。
1280年,改福建路为福建、泉州、隆兴三个行中书省,后来全部撤消。1321年,福建境内设八个路,均归江浙行中书省管辖。1356年,撤福建路,成立福建省,此为福建设省的开始。
南宋时泉州与广州并称为全国两大商港。元代掌握泉州军政大权的蒲寿庚弃宋降元,使泉州港非不但没有受到破坏,反而成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最大的贸易港”。许多穆斯林从海上丝绸之路直接涌入泉州,在泉州修建了多座清真寺,由于伊斯兰教过于兴盛,以至不少汉人被融合而皈伊斯兰教。当时不仅泉州,闽中、闽北也出现许多伊斯兰教徒。天主教于元代传入泉州,元代中国天主教仅有两个教区,一个在泉州,另一个在北京。
1357年,亦思法杭人赛甫丁凭其所拥有的武装和市舶的财源,伙同阿米里丁割据泉州,伺机北略兴化、福州,妄图建立“亦思法杭国”。1366年福建行省参政陈友定奉命讨伐番寇,收复兴化,攻克泉州,收复漳州,长达九年之久的亦思法杭兵乱遂告平息。
1367年,朱元璋在东南一带击败方国珍,决定分水陆两路向福建进军。其中水路则由征南将军汤和、副将廖永忠率舟由明州(今宁波)浮海取福州。不数日,汤和取得福州,派人招谕兴化、漳州、泉州等地。1376年,明廷废除行中书省机构,各省分别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以掌行政、司法、军事大权,布政使司下领府、州、县。
福建全省八路改为福州、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1473年,恢复被废为县的福宁州,直隶于布政司,合计“八府一州”。明代福建在造船业、印刷业、制瓷业等在全国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教育继元代中落后,又进入一个昌盛时期;虽然王阳阴学说的出现的冲击了朱子学说,但闽学在福建不但长盛不衰,还有创造性发展。在充满希望的十四世纪,福建如果凭借长期发展起来的工商经济机制,凭借其特有的沿海地理条件,应该在全国最早崛起。但明代统治者志在铲除东南沿海已有的城市经济基础,再加上倭祸严重,明代统治者多次在福建沿海实施严厉的海禁,规定濒海百姓不得擅自下海与番国买卖,并强迫沿海一些岛屿居民内迁大陆。二百年的海禁,极大遏制了福建的发展。海禁促使民间走私贸易发达,走私的中心是漳州龙海的月港,成为与福州港、泉州港、厦门港并称的福建古代四大外贸商港。
倭祸,在宋元时代就有了。元末明初,日本分裂为南北朝。西南各领主,为了筹集饷款,常派武士来中国沿海抢掠。南朝覆灭后,一部分武士不肯归顺北朝,便下海为寇。明初,被朱元璋消灭的张士诚、方国珍的残余势力逃窜海上,与倭寇相勾结。另有中国沿海一些豪商抵赖不还倭商的货债,倭商愤而烧杀抢掠这些豪商后,也加入倭寇队伍。中国的一些走私犯法分子和海盗,为了与官府对抗,也与倭寇狼狈为奸,使中国东南沿海的倭祸日益严重。戚继光取得抗倭胜利。
清初,福建先后隶于南京弘光政权和福州隆武政权,并两次被清军攻占,一次为浙江鲁监国起兵克复。至1661年清政府实行截界之前,福建沿海仍处于郑成功(奉南明永历为正朔)和清朝两面政权的统治之中。
清廷为断绝沿海人民与郑成功联系,不准本地商船运货出海,又下诏沿海地区内迁三十里。后来虽允复界,但又实行闭关政策,沿海一带仍然恢复缓慢。至清政府统一台湾后,才准许商民出海贸易,福建对外贸易转至以厦门为中心,漳州、泉州为两翼。
清朝,省下分道、府、县三级。与府并行的有直隶厅、州;与县并行的有厅。
清代在福建设置闽浙总督和福建巡抚。清初省下辖有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延平、建宁、邵武、汀州八府。1684年增设台湾府。至1886年,才分出台湾府设省。至清末,有九府二州、五十八县、六厅。
福建省概况
福建省,别称闽,省会福州市。地处中国东南部、东海之滨,陆域介于北纬23°30'-28°22',东经115°50'-120°40'之间,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北横贯武夷山脉与江西省交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陆地面积12.14万平方千米,其中,山地、丘陵占陆域的80%,海域面积13.63万平方千米。全省海岸线总长6128千米,其中大陆线3324千米,居全国第二位。大小岛屿1546个。
2008年末,全省总人口3604万人。53个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1.7%。在少数民族人口中,畲族最多,占全国畲族人口的一半以上。回族人口也在万人以上。全省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宁德市,其次为福州市,再次为泉州市,其中上万人口的县市区有福安、霞浦、福鼎、漳浦、蕉城、罗源、晋江、惠安、连江等。
2008年末,全省共有9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9个地级市),85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26个市辖区、14个县级市、45个县),1101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73个街道、590个镇、320个乡、18个民族乡)。省政府驻鼓楼区华林路76号屏山大院内,邮编350003。行政区划代码350000。
福建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属江南东道,后设福建观察使,为福建得名的开始;宋置福建路;元设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后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变。
福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2004年平均气温15.3-21.9度,平均降雨量930-1843毫米。2004年年末全省公路总里程为56208千米,其中,高速公路1043千米。内河航道3955千米。全省铁路里程数1565千米。
1970年底,福建省辖7专区、2省辖市,4市、60县、9市辖区。
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一览
福州市
5区
红卫区
赤卫区
朝阳区
马江区
北峰区
厦门市
4区
东风区
向阳区
鼓浪屿区
郊 区 南平专区 专署驻建阳县
1市
8县
南平市
顺昌县(城关)
建阳县(城关镇)
建瓯县(城关镇)
浦城县(城关镇)
崇安县(城关)
光泽县(杭川镇)
邵武县(城关镇)
松政县(城关)福安专区 专署驻宁德县
10县
宁德县(城关)
福鼎县(城关)
霞浦县(城关)
福安县(城关)
古田县(城关镇)
屏南县(古坋镇)
寿宁县(城关镇)
周宁县(城关)
连江县(城关)
罗源县(城关)闽候专区 专署驻莆田县
8县
莆田县(城厢镇)
仙游县(城关镇)
闽候县(甘蔗)
闽清县(城关)
永泰县(城关镇)
长乐县(城关镇)
福清县(城关)
平潭县(城关)晋江专区 专署驻泉州市
1市
8县
泉州市 惠安县(城关镇)
晋江县(青阳)
南安县(溪美)
安溪县(城关)
永春县(城关)
德化县(浔中镇)
同安县(城关)
金门县
龙溪专区 专署驻漳州市
1市
9县
漳州市
龙海县(石码镇)
云霄县(城关)
漳浦县(城关)
诏安县(城关)
长泰县(城关镇)
东山县(西埔)
南靖县(城关)
平和县(小溪镇)
华安县(华崶镇)三明专区 专署驻三明市
1市
10县
三明市
明溪县(城关)
永安县(城关镇)
清流县(城关)
宁化县(城关)
大田县(城关)
尤溪县(城关)
沙 县(城关镇)
将乐县(城关镇)
泰宁县(城关)
建宁县(城关镇)龙岩专区 专署驻龙岩县
7县
龙岩县(城关)
长汀县(城关镇)
永定县(城关)
上杭县(城关)
武平县(城关)
漳平县(城关)
连城县(城关镇)
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变更情况
★1970年2月17日国务院批准:福建省专、县行政区划调整为:
福安专区辖:福鼎、霞浦、福安、寿宁、周宁、连江、屏南、古田、宁德、罗源10县。撤销柘荣县,该县乍洋公社并入福鼎县,其余并入福安县。专区革委会移驻宁德县。
闽侯专区辖:长乐、福清、平潭、莆田、仙游、永泰、闽清、闽侯8县。闽侯县的城门公社、螺洲镇划入福州市。专区革委会移驻莆田县。
晋江专区辖:泉州、晋江、惠安、南安、同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9县(市)。
龙溪专区辖:漳州、龙海、漳浦、云霄、诏安、东山、长泰、华安、南靖、平和10县(市)。
南平专区辖:南平、建瓯、建阳、浦城、崇安、邵武、光泽、顺昌、松政(由原松溪、政和两县合并而成,县革委会驻松溪)9县(市)。撤销建西县,并入顺昌县。专区革委会移驻建阳县。
三明专区辖:三明、永安、大田、尤溪、沙县、明溪、清流、宁化、将乐、泰宁、建宁11县(市)。
龙岩专区辖:龙岩、漳平、永定、上杭、武平、长汀、连城7个县。
福州市辖:红卫区、赤卫区、朝阳区、郊区。琅岐岛划归连江县。
厦门市辖:东风区、向阳区、鼓浪屿区、郊区。
撤销建西县,并入顺昌县。
撤销柘荣县,并入福安县、福鼎县。
撤销松溪县、政和县,合并设立松政县,驻原松溪县旧址。
新区划从7月1日开始执行。
◎撤销福州市郊区,设立马江区、北峰区。(福建省革命委员会1970年6月18日批准)◎闽侯县驻地由螺洲镇迁至甘蔗洲(1970年9月)
1971年底,福建省辖7地区、2省辖市,4市、60县、9市辖区。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一览
福州市
5区
红卫区
赤卫区
朝阳区
马江区
北峰区
厦门市
4区
东风区
向阳区
鼓浪屿区
郊 区 建阳地区 驻建阳县
1市
8县
南平市
顺昌县(城关)
建阳县(城关镇)
建瓯县(城关镇)
浦城县(城关镇)
崇安县(城关)
光泽县(杭川镇)
邵武县(城关镇)
松政县(城关)宁德地区 驻宁德县
10县
宁德县(城关)
福鼎县(城关)
霞浦县(城关)
福安县(城关)
古田县(城关镇)
屏南县(古坋镇)
寿宁县(城关镇)
周宁县(城关)
连江县(城关)
罗源县(城关)莆田地区 驻莆田县
8县
莆田县(城厢镇)
仙游县(城关镇)
闽候县(甘蔗)
闽清县(城关)
永泰县(城关镇)
长乐县(城关镇)
福清县(城关)
平潭县(城关)晋江地区 驻泉州市
1市
8县
泉州市
惠安县(城关镇)
晋江县(青阳)
南安县(溪美)
安溪县(城关)
永春县(城关)
德化县(城关镇)
同安县(城关)
金门县
龙溪地区 驻漳州市
1市
9县
漳州市
龙海县(石码镇)
云霄县(城关)
漳浦县(城关)
诏安县(城关)
长泰县(城关镇)
东山县(西埔)
南靖县(城关)
平和县(小溪镇)
华安县(华崶镇)三明地区 驻三明市
1市
10县
三明市
明溪县(城关)
永安县(城关镇)
清流县(城关)
宁化县(城关)
大田县(城关)
尤溪县(城关)
沙 县(城关镇)
将乐县(城关镇)
泰宁县(城关)
建宁县(城关镇)龙岩地区 驻龙岩县
7县
龙岩县(城关)
长汀县(城关镇)
永定县(城关)
上杭县(城关)
武平县(城关)
漳平县(城关)
连城县(城关镇)
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变更情况
★南平专区改为建阳专区;福安专区改为宁德专区;闽侯专区改为莆田专区。(1971年4月13日国务院批准)★各专区更名为地区(1971年6月17日福建省革命委员会通知)1973年底,福建省辖7地区、2省辖市,4市、60县、9市辖区。
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一览
福州市
5区
1县
红卫区
赤卫区
朝阳区
马江区
北峰区
闽候县(甘蔗)厦门市
4区
1县
东风区
向阳区
鼓浪屿区
郊 区
同安县(城关)
建阳地区 驻建阳县
1市
8县
南平市
顺昌县(城关)
建阳县(城关镇)
建瓯县(城关镇)
浦城县(城关镇)
崇安县(城关)
光泽县(杭川镇)
邵武县(城关镇)
松政县(城关)宁德地区 驻宁德县
10县
宁德县(城关)
福鼎县(城关)
霞浦县(城关)
福安县(城关)
古田县(城关镇)
屏南县(古坋镇)
寿宁县(城关镇)
周宁县(城关)
连江县(城关)
罗源县(城关)莆田地区 驻莆田县
7县
莆田县(城厢镇)
仙游县(城关镇)
闽清县(城关镇)
永泰县(城关镇)
长乐县(城关镇)
福清县(城关)
平潭县(城关)
晋江地区 驻泉州市
1市
7县
泉州市
惠安县(城关镇)
晋江县(青阳)
南安县(溪美)
安溪县(城关)
永春县(城关)
德化县(城关镇)
金门县
龙溪地区 驻漳州市
1市
9县
漳州市
龙海县(石码镇)
云霄县(城关)
漳浦县(城关)
诏安县(城关)
长泰县(城关镇)
东山县(西埔)
南靖县(城关)
平和县(小溪镇)
华安县(华崶镇)三明地区 驻三明市
1市
10县
三明市 明溪县(城关)
永安县(城关镇)
清流县(城关)
宁化县(城关)
大田县(城关)
尤溪县(城关)
沙 县(城关镇)
将乐县(城关镇)
泰宁县(城关)
建宁县(城关镇)龙岩地区 驻龙岩县
7县
龙岩县(城关)
长汀县(城关镇)
永定县(城关)
上杭县(城关)
武平县(城关)
漳平县(城关)
连城县(城关镇)
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变更情况
★晋江地区的同安县划归厦门市领导。(国务院1973年6月5日批准)★莆田地区的闽侯县划归福州市领导。(国务院1973年6月5日批准)1974年底,福建省辖7地区、2省辖市,4市、62县、9市辖区。
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一览
福州市
5区
1县
红卫区
赤卫区
朝阳区
马江区
北峰区
闽候县(甘蔗)厦门市
4区
1县
东风区
向阳区
鼓浪屿区
郊 区
同安县(城关)
建阳地区 驻建阳县
1市
9县
南平市
顺昌县(城关)
建阳县(城关镇)
建瓯县(城关镇)
浦城县(城关镇)
崇安县(城关)
光泽县(杭川镇)
邵武县(城关镇)
松溪县(城关)
政和县(城关)宁德地区 驻宁德县
11县
宁德县(城关)
福鼎县(城关)
霞浦县(城关)
福安县(城关)
古田县(城关镇)
屏南县(古坋镇)
寿宁县(城关镇)
周宁县(城关)
柘荣县(城关)
连江县(城关)
罗源县(城关)
莆田地区 驻莆田县
7县
莆田县(城厢镇)
仙游县(城关镇)
闽清县(城关镇)
永泰县(城关镇)
长乐县(城关镇)
福清县(城关)
平潭县(城关)晋江地区 驻泉州市
1市
7县
泉州市
惠安县(城关镇)
晋江县(青阳)
南安县(溪美)
安溪县(城关)
永春县(城关)
德化县(城关镇)
金门县
龙溪地区 驻漳州市
1市
9县
漳州市
龙海县(石码镇)
云霄县(城关)
漳浦县(城关)
诏安县(城关)
长泰县(城关镇)
东山县(西埔)
南靖县(城关)
平和县(小溪镇)
华安县(华崶镇)三明地区 驻三明市
1市
10县
三明市
明溪县(城关)
永安县(城关镇)
清流县(城关)
宁化县(城关)
大田县(城关)
尤溪县(城关)
沙 县(城关镇)
将乐县(城关镇)
泰宁县(城关)
建宁县(城关镇)龙岩地区 驻龙岩县
7县
龙岩县(城关)
长汀县(城关镇)
永定县(城关)
上杭县(城关)
武平县(城关)
漳平县(城关)
连城县(城关镇)
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变更情况
★1974年12月6日国务院批准:
1.撤销松政县。恢复松溪县,以合并于松政县的原松溪县的行政区域为松溪县的行政区域;恢复政和县,以合并于松政县的原政和县的行政区域为政和县的行政区域。
2.恢复柘荣县,以合并于福安、福鼎2县的原柘荣县行政区域为柘荣县的行政区域。1975年底,福建省辖7地区、2省辖市,4市、62县、9市辖区。
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一览
福州市
5区
1县
红卫区
赤卫区
朝阳区
马江区
郊 区
闽候县(甘蔗镇)厦门市
4区
1县
东风区
向阳区
鼓浪屿区
郊 区
同安县(城关)建阳地区 驻建阳县
1市
9县
南平市
顺昌县(城关镇)
建阳县(城关镇)
建瓯县(城关镇)
浦城县(城关镇)
崇安县(城关)
光泽县(杭川镇)
邵武县(城关镇)
松溪县(城关)
政和县(城关)宁德地区 驻宁德县
11县
宁德县(城关)
福鼎县(城关镇)
霞浦县(城关镇)
福安县(城关镇)
古田县(城关镇)
屏南县(古坋镇)
寿宁县(城关镇)
周宁县(城关)
柘荣县(城关)
连江县(城关)
罗源县(城关)
莆田地区 驻莆田县
7县
莆田县(城厢镇)
仙游县(城关镇)
闽清县(城关镇)
永泰县(城关镇)
长乐县(城关镇)
福清县(城关)
平潭县(城关)
晋江地区 驻泉州市
1市
7县
泉州市
惠安县(城关镇)
晋江县(青阳)
南安县(溪美)
安溪县(城关)
永春县(城关)
德化县(城关镇)
金门县
龙溪地区 驻漳州市
1市
9县
漳州市
龙海县(石码镇)
云霄县(城关)
漳浦县(城关)
诏安县(城关)
长泰县(城关镇)
东山县(西埔)
南靖县(城关)
平和县(小溪镇)
华安县(华崶镇)三明地区 驻三明市
1市
10县
三明市
明溪县(城关)
永安县(城关镇)
清流县(城关)
宁化县(城关)
大田县(城关)
尤溪县(城关)
沙 县(城关镇)
将乐县(城关镇)
泰宁县(城关)
建宁县(城关镇)龙岩地区 驻龙岩县
7县
龙岩县(城关)
长汀县(城关镇)
永定县(城关)
上杭县(城关)
武平县(城关)
漳平县(城关)
连城县(城关镇)
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变更情况
★撤销福州市北峰区,设立郊区。(福州市革命委员会1975年7月10日批准)
1975年,东山县撤销城关公社,改置城关镇和铜山公社。
1978年底,福建省辖7地区、2省辖市,4市、62县、10市辖区。
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一览
福州市
5区
1县
鼓楼区
台江区
仓山区
环城区
郊 区
闽候县(甘蔗镇)厦门市
5区
1县
东风区
向阳区
郊 区
同安县(城关)
建阳地区 驻建阳县
1市
9县
南平市
顺昌县(城关镇)
建阳县(城关镇)安县(城关)
光泽县(杭川镇)
邵武县(城关镇)
松溪县(城关)宁德地区 驻宁德县
11县
宁德县(城关)
福鼎县(城关镇)田县(城关)
屏南县(古坋镇)
寿宁县(城关镇)
周宁县(城关)
源县(城关)
莆田地区 驻莆田县
7县
莆田县(城厢镇)
仙游县(城关镇)乐县(城关镇)
福清县(城关镇)
平潭县(城关)
晋江地区 驻泉州市
1市
7县
泉州市
惠安县(城关镇)
晋江县(青阳)
春县(城关)
德化县(城关镇)
金门县
龙溪地区 驻漳州市
1市
9县
漳州市
龙海县(石码)
云霄县(城关)
泰县(城关镇)
东山县(西埔)
南靖县(城关)
平和县(小溪)三明地区 驻三明市
1市
10县
三明市
明溪县(城关)
永安县(城关镇)田县(城关)
尤溪县(城关)
沙 县(城关镇)
将乐县(城关镇)龙岩地区 驻龙岩县
7县
鼓浪屿区
杏林区
建瓯县(城关镇)
浦城县(城关镇)
崇 政和县(城关)霞浦县(城关镇)
福安县(城关镇)
古柘荣县(城关)
连江县(城关)
罗闽清县(城关镇)
永泰县(城关镇)
长南安县(溪美镇)
安溪县(城关)
永漳浦县(城关)
诏安县(城关)
长 华安县(华崶镇)清流县(城关)
宁化县(城关)
大 泰宁县(城关)
建宁县(城关镇)
龙岩县(城关)
长汀县(城关镇)
永定县(城关)
上杭县(城关)
武平县(城关)
漳平县(城关)
连城县(城关镇)
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变更情况
◎设立厦门市杏林区,以郊区的杏林公社为其行政区域。(福建省革命委员会1978年1月27日批准)
◎福州市红卫区、赤卫区、朝阳区更名为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福州市革命委员会1978年4月27日报告备案)
◎设立福州市环城区,以市郊5个公社为其行政区域。撤销马江区,并入郊区。(福州市革命委员会1978年5月24日报告备案)2月?
1979年底,福建省辖7地区、2省辖市,4市、62县、10市辖区。
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一览
福州市
5区、1县
鼓楼区
台江区
仓山区
环城区
郊 区
闽候县(甘蔗镇)厦门市
5区、1县
开元区
思明区
鼓浪屿区
杏林区
郊 区
同安县(城关)
建阳地区 驻建阳县
1市、9县
南平市
顺昌县(城关镇)
建阳县(城关镇)
建瓯县(城关镇)
浦城县(城关镇)
崇安县(城关)
光泽县(杭川镇)
邵武县(城关镇)
松溪县(城关镇)
政和县(城关镇)宁德地区 驻宁德县
11县
宁德县(城关镇)
福鼎县(城关镇)
霞浦县(城关)
福安县(城关镇)
古田县(城关镇)
屏南县(古坋镇)
寿宁县(城关镇)
周宁县(城关镇)
柘荣县(城关镇)
连江县(城关镇)
罗源县(城关镇)
莆田地区 驻莆田县
7县
莆田县(城厢镇)
仙游县(城关镇)
闽清县(城关镇)
永泰县(城关镇)
长乐县(城关镇)
福清县(城关镇)
平潭县(城关镇)
晋江地区 驻泉州市
1市、7县
泉州市
惠安县(城关镇)
晋江县(青阳镇)
南安县(溪美镇)
安溪县(城关镇)
永春县(城关镇)
德化县(城关镇)
金门县
龙溪地区 驻漳州市
1市、9县 漳州市
龙海县(石码镇)
云霄县(城关镇)
漳浦县(城关镇)
诏安县(城关镇)
长泰县(城关镇)
东山县(西埔)
南靖县(城关镇)
平和县(小溪镇)
华安县(华崶镇)三明地区 驻三明市
1市、10县
三明市
明溪县(城关)
永安县(城关镇)
清流县(城关)
宁化县(城关)
大田县(城关)
尤溪县(城关)
沙 县(城关镇)
将乐县(城关镇)
泰宁县(城关)
建宁县(城关镇)龙岩地区 驻龙岩县
7县
龙岩县(城关镇)
长汀县(城关镇)
永定县(城关)
上杭县(城关镇)
武平县(城关)
漳平县(城关镇)
连城县(城关镇)
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变更情况
◎厦门市东风区复名开元区;向阳区复名思明区。(福建省革命委员会1979年10月18日批准)1980年底,福建省辖7地区、2省辖市,4市、62县、10市辖区。
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一览
福州市
5区、1县
鼓楼区
台江区
仓山区
环城区
郊 区
闽候县(甘蔗镇)厦门市
5区、1县
开元区
思明区
鼓浪屿区
杏林区
郊 区
同安县(城关)
建阳地区 驻建阳县
1市、9县
南平市
顺昌县(城关镇)
建阳县(城关镇)
建瓯县(城关镇)
浦城县(城关镇)
崇安县(城关)
光泽县(杭川镇)
邵武县(城关镇)
松溪县(城关镇)
政和县(城关镇)宁德地区 驻宁德县
11县
宁德县(城关镇)
福鼎县(城关镇)
霞浦县(城关)
福安县(城关镇)
古田县(城关镇)
屏南县(古坋镇)
寿宁县(城关镇)
周宁县(城关镇)
柘荣县(城关镇)
连江县(城关镇)
罗源县(城关镇)
莆田地区 驻莆田县
7县
莆田县(城厢镇)
仙游县(城关镇)
闽清县(城关镇)
永泰县(城关镇)
长乐县(城关镇)
福清县(城关镇)
平潭县(城关镇)
晋江地区 驻泉州市
1市、7县 泉州市
惠安县(城关镇)
晋江县(青阳镇)
南安县(溪美镇)
安溪县(城关镇)
永春县(城关镇)
德化县(城关镇)
金门县
龙溪地区 驻漳州市
1市、9县
漳州市
龙海县(石码镇)
云霄县(城关镇)
漳浦县(城关镇)
诏安县(城关镇)
长泰县(城关镇)
东山县(西埔)
南靖县(城关镇)
平和县(小溪镇)
华安县(华崶镇)三明地区 驻三明市
1市、10县
三明市
明溪县(城关)
永安县(城关镇)
清流县(城关)
宁化县(城关)
大田县(城关)
尤溪县(城关)
沙 县(城关镇)
将乐县(城关镇)
泰宁县(城关)
建宁县(城关镇)龙岩地区 驻龙岩县
7县
龙岩县(城关镇)
长汀县(城关镇)
永定县(城关)
上杭县(城关镇)
武平县(城关)
漳平县(城关镇)
连城县(城关镇)
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变更情况
(本年度没有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变更)
1980年9月,南靖县重新建立城关镇。
1980年,诏安县城关公社改为城关镇。
1980年9月,漳浦县从城关公社划出5个农业生产大队和1个居民大队成立城关镇。
1980年10月,华安县撤销五七大队,恢复华丰镇建制。1981年底,福建省辖7地区、2省辖市,5市、61县、10市辖区。
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一览
福州市
5区、1县
鼓楼区
台江区
仓山区
环城区
郊 区
闽候县(甘蔗镇)厦门市
5区、1县
开元区
思明区
鼓浪屿区
杏林区
郊 区
同安县(城关镇)
建阳地区 驻建阳县
1市、9县
南平市
顺昌县(双溪镇)
建阳县(潭城镇)
建瓯县(芝城镇)
浦城县(南浦镇)
崇安县(城关镇)
光泽县(杭川镇)
邵武县(邵阳镇)
松溪县(城关镇)
政和县(熊山镇)宁德地区 驻宁德县
11县
宁德县(城关镇)
福鼎县(桐山镇)
霞浦县(松城镇)
福安县(韩阳镇)
古田县(城关镇)
屏南县(古峰镇)
寿宁县(城关镇)
周宁县(城关镇)
柘荣县(双城镇)
连江县(凤城镇)
罗源县(凤山镇)
莆田地区 驻莆田县
7县
莆田县(城厢镇)
仙游县(城关镇)
闽清县(城关镇)
永泰县(城关镇)
长乐县(城关镇)
福清县(城关镇)
平潭县(城关镇)
晋江地区 驻泉州市
1市、7县
泉州市
惠安县(螺城镇)
晋江县(青阳镇)
南安县(溪美镇)
安溪县(凤城镇)
永春县(城关镇)
德化县(龙浔镇)
金门县
龙溪地区 驻漳州市
1市、9县
漳州市
龙海县(石码镇)
云霄县(城关镇)
漳浦县(绥安镇)
诏安县(南诏镇)
长泰县(城关镇)
东山县(西埔)
南靖县(城关镇)
平和县(小溪镇)
华安县(华崶镇)三明地区 驻三明市
1市、10县
三明市
明溪县(城关)
永安县(城关镇)
清流县(龙津镇)
宁化县(城关)
大田县(城关镇)
尤溪县(城关)
沙 县(城关镇)
将乐县(古镛镇)
泰宁县(城关)
建宁县(城关镇)龙岩地区 驻龙岩市
1市、6县
龙岩市
长汀县(城关镇)
永定县(城关)
上杭县(城关镇)
武平县(城关)
漳平县(城关镇)
连城县(城关镇)
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变更情况
★同意龙岩县撤销,改设为龙岩市,以原龙岩县的行政区域为龙岩市的行政区域。龙岩市由龙岩地区行政公署代省领导。(1981年9月21日国务院批复)
1981年12月,诏安县城关镇改称南诏镇。1982年底,福建省辖7地区、2省辖市,5市、61县、10市辖区。
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一览
福州市
5区
1县
鼓楼区
台江区
仓山区
马尾区
郊 区
闽候县(甘蔗镇)厦门市
5区
1县 开元区
思明区
鼓浪屿区
杏林区
郊 区
同安县(城关镇)
建阳地区 驻建阳县
1市
9县
南平市
顺昌县(双溪镇)
建阳县(潭城镇)
建瓯县(芝城镇)
浦城县(南浦镇)
崇安县(崇城镇)
光泽县(杭川镇)
邵武县(邵阳镇)
松溪县(城关镇)
政和县(熊山镇)宁德地区 驻宁德县
11县
宁德县(城关镇)
福鼎县(桐山镇)
霞浦县(松城镇)
福安县(韩阳镇)
古田县(新城镇)
屏南县(古峰镇)
寿宁县(城关镇)
周宁县(城关镇)
柘荣县(双城镇)
连江县(凤城镇)
罗源县(凤山镇)
莆田地区 驻莆田县
7县
莆田县(城厢镇)
仙游县(鲤城镇)
闽清县(梅城镇)
永泰县(樟城镇)
长乐县(吴航镇)
福清县(城关镇)
平潭县(潭城镇)
晋江地区 驻泉州市
1市
7县
泉州市
惠安县(螺城镇)
晋江县(青阳镇)
南安县(溪美镇)
安溪县(凤城镇)
永春县(城关镇)
德化县(龙浔镇)
金门县
龙溪地区 驻漳州市
1市
9县
漳州市
龙海县(石码镇)
云霄县(城关镇)
漳浦县(绥安镇)
诏安县(南诏镇)
长泰县(城关镇)
东山县(西埔)
南靖县(城关镇)
平和县(小溪镇)
华安县(华崶镇)三明地区 驻三明市
1市
10县
三明市
明溪县(城关)
永安县(城关镇)
清流县(龙津镇)
宁化县(城关)
大田县(城关镇)
尤溪县(城关)
沙 县(城关镇)
将乐县(古镛镇)
泰宁县(城关)
建宁县(城关镇)龙岩地区 驻龙岩市
1市
6县
龙岩市
长汀县(城关镇)
永定县(城关)
上杭县(城关镇)
武平县(平川镇)
漳平县(城关镇)
连城县(城关镇)
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变更情况
★设立福州市马尾区,以郊区马尾镇和马尾公社为马尾区的行政区域;撤销福州市环城区,并入郊区。(1982年8月19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
1982年3月漳浦县城关镇改为绥安镇
1983年底,福建省辖5地区、4省辖市,5市、60县、14市辖区。
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一览
福州市
5区
8县
鼓楼区
台江区
仓山区
马尾区
郊 区
闽候县(甘蔗镇)
闽清县(梅城镇)
永泰县(樟城镇)
长乐县(吴航镇)
福清县(城关镇)
平潭县(潭城镇)
连江县(凤城镇)
罗源县(凤山镇)厦门市
5区
1县
开元区
思明区
郊 区
同安县(城关镇)
三明市
2区
10县
梅列区
三元区
明溪县(雪峰镇)
永安县(城关镇)田县(城关)
尤溪县(城关)
沙 县(城关镇)
将乐县(古镛镇)莆田市
2区
2县
城厢区
涵江区
莆田县(城厢镇)
仙游县(鲤城镇)建阳地区 驻建阳县
2市
8县
南平市
邵武市
建阳县(潭城镇)
顺昌县(双溪镇)安县(崇城镇)
光泽县(杭川镇)
松溪县(城关镇)
政和县(熊山镇)宁德地区 驻宁德县
9县
宁德县(城关镇)
福鼎县(桐山镇)田县(新城镇)
屏南县(古峰镇)
寿宁县(鳌阳镇)
周宁县(狮城镇)晋江地区 驻泉州市
1市
7县
泉州市
惠安县(螺城镇)
晋江县(青阳镇)春县(城关镇)
德化县(龙浔镇)
金门县
龙溪地区 驻漳州市
1市
9县
漳州市
龙海县(石码镇)
云霄县(城关镇)泰县(城关镇)
东山县(西埔)
南靖县(城关镇)
平和县(小溪镇)龙岩地区 驻龙岩市
1市
6县
龙岩市
长汀县(城关镇)
永定县(凤城镇)平县(城关镇)
连城县(城关镇)
鼓浪屿区
杏林区
清流县(龙津镇)
宁化县(城关镇)
大 泰宁县(城关)
建宁县(城关镇)建瓯县(芝城镇)
浦城县(南浦镇)
崇霞浦县(松城镇)
福安县(韩阳镇)
古 柘荣县(双城镇)南安县(溪美镇)
安溪县(凤城镇)
永漳浦县(绥安镇)
诏安县(南诏镇)
长 华安县(华崶镇)上杭县(城关镇)
武平县(平川镇)
漳
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变更情况
★1983年4月28日国务院【国函字80号】批复:
1.撤销莆田地区,扩大福州市的管辖范围,将原莆田地区的闽清、永泰、长乐、福清、平潭5县和宁德地区的连江县、罗源县划归福州市,加上原辖的闽侯县,福州市共辖8个县。
2.将原莆田地区的的莆田、仙游2县划归晋江地区管辖。★1983年4月28日国务院【国函字83号】批复:
1.三明市改为省辖市,下设梅列、三元两个区。将沙县的洋溪公社划归三明市管辖。
2.撤销三明地区行政公署,将永安、宁化、清流、明溪、建宁、泰宁、将乐、沙县、尤溪、大田10个县划归三明市管辖。
有关地、市、县的交接工作在上半年完成,7月1日起按新的行政区划工作。★撤销邵武县,设立邵武市,以邵武县的行政区域为邵武市的行政区域。(国务院1983年8月17日【国函字155号】批复)
★设立莆田市,以莆田县的城厢镇、城郊公社、涵江镇、涵江公社为莆田市行政区域。莆田市设立城厢、涵江二个区。将莆田、仙游两县划归莆田市管辖(1983年9月9日国务院【国函字184号】批复)1984年下半年取消人民公社后,全省实行县、乡(镇)、村(居)三级建制。至1984年底,福建省辖5地区、4省辖市,6市、59县、14市辖区。
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一览
福州市
5区
8县
鼓楼区
台江区
仓山区
马尾区
郊 区
闽候县(甘蔗镇)
连江县(凤城镇)
平潭县(潭城镇)
永泰县(樟城镇)
闽清县(梅城镇)
罗源县(凤山镇)
长乐县(吴航镇)
福清县(城关镇)厦门市
5区
1县
开元区
思明区
鼓浪屿区
杏林区
郊 区
同安县(大同镇)
三明市
2区
1市
10县
梅列区
三元区
永安市
明溪县(雪峰镇)
将乐县(古镛镇)
大田县(均溪镇)
宁化县(翠江镇)
建宁县(濉城镇)
沙 县(凤岗镇)
尤溪县(城关镇)
清流县(龙津镇)
泰宁县(杉城镇)莆田市
2区
2县
城厢区
涵江区
莆田县(莆田市)
仙游县(鲤城镇)建阳地区 驻建阳县
2市
8县
南平市
邵武市
建阳县(潭城镇)
松溪县(松源镇)
光泽县(杭川镇)
建瓯县(芝城镇)
顺昌县(双溪镇)
政和县(熊山镇)崇安县(崇城镇)
浦城县(南浦镇)宁德地区 驻宁德县
9县
宁德县(蕉城镇)
寿宁县(鳌阳镇)
福安县(韩阳镇)
霞浦县(松城镇)
柘荣县(双城镇)
屏南县(古峰镇)
古田县(新城镇)
福鼎县(桐山镇)
周宁县(狮城镇)晋江地区 驻泉州市
1市
7县
泉州市
惠安县(螺城镇)
晋江县(青阳镇)
南安县(溪美镇)
安溪县(凤城镇)
永春县(城关镇)
德化县(龙浔镇)
金门县
龙溪地区 驻漳州市
1市
9县
漳州市
龙海县(石码镇)
南靖县(城关镇)
诏安县(南诏镇)
漳浦县(绥安镇)
华安县(华崶镇)
东山县(西埔镇)
长泰县(城关镇)
云霄县(城关镇)
平和县(小溪镇)龙岩地区 驻龙岩市
1市
6县
龙岩市
长汀县(城关镇)
漳平县(菁城镇)
武平县(平川镇)
上杭县(城关镇)
永定县(凤城镇)
连城县(莲峰镇)
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变更情况
★撤销永安县,设立永安市(县级),以原永安县的行政区域为永安市的行政区域。(1984年9月12日国务院【国函字131号】批复)
1984年底,平和县设小溪镇。1985年底,福建省辖3地区、6省辖市,4市、59县、16市辖区。
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一览
福州市
5区
8县
鼓楼区
台江区
仓山区
马尾区
郊 区
闽候县(甘蔗镇)
连江县(凤城镇)
平潭县(潭城镇)
永泰县(樟城镇)
闽清县(梅城镇)
罗源县(凤山镇)
福清县(融城镇)
长乐县(吴航镇)厦门市
5区
1县
开元区
思明区
鼓浪屿区
杏林区
郊 区
同安县(大同镇)
三明市
2区
1市
10县
梅列区
三元区
永安市
明溪县(雪峰镇)
将乐县(古镛镇)
大田县(均溪镇)
宁化县(翠江镇)
建宁县(濉城镇)
沙 县(凤岗镇)
尤溪县(城关镇)
清流县(龙津镇)
泰宁县(杉城镇)莆田市
2区
2县
城厢区
涵江区
莆田县(莆田市)
仙游县(鲤城镇)泉州市
1区
7县
鲤城区
惠安县(螺城镇)
晋江县(青阳镇)
南安县(溪美镇)
安溪县(凤城镇)
永春县(城关镇)
德化县(龙浔镇)
金门县
漳州市
1区
9县
芗城区
龙海县(石码镇)
诏安县(南诏镇)
南靖县(山城镇)
漳浦县(绥安镇)
华安县(华丰镇)
东山县(西埔镇)
长泰县(城关镇)
云霄县(城关镇)
平和县(小溪镇)建阳地区 驻建阳县
2市
8县
南平市
邵武市
建阳县(潭城镇)
松溪县(松源镇)
光泽县(杭川镇)
建瓯县(芝城镇)
顺昌县(双溪镇)
政和县(熊山镇)
崇安县(崇城镇)
浦城县(南浦镇)宁德地区 驻宁德县
9县
宁德县(蕉城镇)
寿宁县(鳌阳镇)
福安县(韩阳镇)
霞浦县(松城镇)
柘荣县(双城镇)
屏南县(古峰镇)
古田县(新城镇)
福鼎县(桐山镇)
周宁县(狮城镇)龙岩地区 驻龙岩市
1市
6县
龙岩市
长汀县(汀州镇)
漳平县(菁城镇)
武平县(平川镇)
上杭县(城关镇)
永定县(凤城镇)
连城县(莲峰镇)
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变更情况
★1985年5月14日国务院【国函字67号】批复:
1.撤销晋江、龙溪两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
2.泉州市升为地级市,设立鲤城区和郊区。鲤城区辖4个街道和4个村;郊区辖1个街道和8个乡、镇。将原晋江地区的晋江、惠安、南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回归)等7县划归泉州市管辖。
3.漳州市升为地级市,设立芗城区,管辖5个街道和4个乡、镇。将辖原龙溪地区的龙海、云霄、漳浦、诏安、长泰、东山、南靖、平和、华安9县划归漳州市管辖。★同意泉州市设鲤城区,暂不设郊区。(1985年12月22日国务院【国函字175号】批复)
1985年,东山县城关镇改为铜陵镇。
第二篇: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
一、行政区划的基本结构、现状、存在的问题、改革的趋势、民族区域制度的特点
1.我国行政区划的基本结构 三级制:
省(自治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二级制:
直辖市——区 四级制:
省(自治区)——市(较大)——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2.现状(p28)3.存在的问题
① 行政区划层次多而乱
行政区划的管理层次是指纵向结构的等级层次,即纵向划分为不同层次,从而构成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等级体系。管理层次的数目以及划分的方法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国家管理的有效性和有序性。行政区划的管理幅度指一个行政区直接管辖的下一级行政区的数量,如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多少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省政府直接管辖多少个县,市政府直接管辖多少个区等。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管理层次越多,管理幅度就越小;反之,管理层次越少,管理幅度就越大。行政区划层级一多,极易造成行政机构臃肿,开支加大,各级政府间的信息传输和反馈环节增加,严重影响上级政府政策、决议、法令等的贯彻执行,大大降低了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助长和加剧了“诸侯经济”倾向,不利于加强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管理幅度偏小,客观上造成各级地方政府的权力过分集中,人浮于事,职责不清,地方政府职能泛化,政企不分,该管的没有管好,不该管的却管起来,既束缚了企业的活力,也影响政府行使自身的职能,非常不利于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② 省区范围偏大,大小相差悬殊
中国国土面积 960 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省级建制数量较少,省区幅员过大。我国省级行政区只有 34 个,平均每个省级行政区28.2 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欧洲的一个中等国家,如意大利 30.1 万平方公里,南斯拉夫25.6 万平方公里。由于省区幅员过大,省区内通常以地区、市管县等形式进行分片管理,这就增加了行政管理层次,不利于加强省区对县的领导,容易造成管理混乱,滋生腐败现象,更不利于建立一个高效灵活的行政管理体系。省区面积过大,省对地方的管理力不从心,一些省的发展主要顾及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及其周围重要的交通地域,而边远地区的发展往往得不到重视,这也是“老少边穷”地区长期存在的原因之一。
③ 市管县问题
增加了行政机构,扩编了行政人员。
一般说来,除直辖市以外,地级市管辖原来属于地区行署的县,其实质一方面是把一级城市政府变为辖县的一般政府,同时又是将派出机关地区行政公署转变为省县之间的一级政权,使省县之间的一级行政层次由虚变实。这无疑会使市政府机构的设置发生一些变化。在先前地、市分设的情况下,城乡行政领导机构分别以工业或农业为重点,管理目标单
一、集中和统一。和先前的城市建制不同,市管县的行政管理必然是亦工亦农的城乡合治体制。这种体制基本上是以原地级市政府机构及其组织体制为基础,同时补充和扩大一些专事农村行政管理的部门,组成一个专门从事农业与农村管理的行政系统。同样,一些县改市或由县级市升级合并地区行署的市管县体制则在原有农村或农业部门班子的基础上增加综合管理部门,增建和扩建城建局、环保局、园林局、市政工程局等,形成一个适应城市公共管理的行政系统。众所周知,现在实行市管县的地方,只有小部分是地市合并的产物,大部分则是地改市的结果。地市合并可以减少一套行政机构,而地改市却要增设机构扩大编制。一个地区改为市,马上就是党委、纪委、政府、人大、政协五套班子出来了。中共十四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政机构改革的方案》规定,地区党政机构控制在30个左右,编制控制在900人左右,辖县较少的地区控制在500人左右;地级市机构控制在50个左右,编制平均2100人左右。从这个规定可以看出来,地改市意味着编制要翻
一、两番。 增加了行政层级,降低了管理效率。
按照政治权力运作的基本原理,权力要从权力主体到达权力客体,中间经过的层次越多,权力“能量”的耗损就越多,同时行政效率就越低。反之亦然。众所周知,我国的行政组织属于典型的科层制,科层制使行政权力的运行具有明显的层次性,而且每两个层次不能简单地发挥作用,而要经过若干个传递程序。这种传递,既可以使行政权力的强度发生变化,也可以使其方向发生变化,即发生所谓的“衰减”和“折射”现象。在这出现许多“婆婆”,会使基层行政组织的职能弱化,反而不能履行自己的行政职责。大家知道,实行市管县体制的结果之一,就是使行政区划的层级由省、县、乡三级变为省、市、县、乡四级。多了这个行政层级,不仅增加了机构和编制,更重要的是影响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的正常运行,使得上下级政府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反馈多了一道程序,既降低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又使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容易失真,结果不仅降低了政府行政管理的效率,而且影响到上级政府决策及中央政策的贯彻执行,并且还出现了新的人浮于事、相互扯皮等官僚现象。 增加了管理成本,加剧了市县竞争。
行政管理是有成本的,增加行政管理成本与增加机构和人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政府机构和行政人员越精减,行政效率就越高,管理成本则越低,反之亦然。目前,国家行政机构按五级运行,即中央、省区、地市、县市、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中间层次过多,难免造成政府机关纵向结构的臃肿和人员的繁杂,增加了权力纵向上的分解与制衡。这在降低行政管理效率的同时,又造成了行政开支过高、管理成本昂贵的现象。与增加管理成本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由于市县职能定位不清而导致的市县竞争加剧。省级政府基本以宏观管理为主,多制定政策,县级政府以微观管理为主,多执行政策。地级市既不是宏观也不是微观,职能就是两头各拉一点,即从省里下放一点,从县里上收一点。县级政府长期以来一直是拥有较高自治能力的组织,而地级市这一层次管理由虚变实以后,便使不少县级政府的权限上收,影响和干扰了县级政府发挥其自治权能。由于市县财政体制的相对独立,市县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发展主体,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市县在经济发展中必然是竞争多于合作,其结果往往是县(县级市)被统得过死,缺乏应有活力。
④ 市县分等问题
市、县分等,是指在行政区划中,市分为四等,即省级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和县级市,县分为大县和小县,且县级市高于县。较大的市与地区行政公署平级是实行市管县体制的必 要前提。但是,市县分等是我国行政区划的层级长期参差不齐的一个主要原因。在现行体 制下,省直接管县、市,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个腿长一个腿短问题,即较大的市下面有县级的 市辖区,市辖区又管有乡镇,比县多了一个层次,而且区还有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其下 才是市民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行政区划体制上的这一弊端不应成为市县不同级的理 由,相反,它说明,市不应管县,市县应同级。此外,市虽被人为地分为四等,其中只有省级 市,即直辖市有明确的法律依据,而其又不是分等出来的。实际上,设置直辖市的条件并没 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但明确规定只有全国人大有权设置直辖市,国务院只负责直辖市的区 域划分。既然市、县可以分等,那么,镇是否也可以分为县级镇、乡级镇和村级镇三个等级层 次?如50年代初,我国就设有10多个县级镇,而作为县级镇的云南省畹町镇一直延续到 1985年,其间曾出现了(县级)市与(县级)镇平级现象。再如,在大县中,有的镇直接归县管 辖,有的则归区公所管辖,这实际是就是对镇实行分等。以此类推,省是否也可以按大小和 重要程度分等?如此下去,势必造成行政区划更加复杂和混乱不堪。更为重要的是,市、县 分等是造成我国市、县升格热的根本原因。由于地方官员的工资待遇与所在地方机构的行 政区划级别密切相关,一些县、市不顾客观条件和区划建制标准,而为个人或小集团利益搞 区划升格。县变市,县级市变地级市,地级市变副省级市,其结果并未促进当地的经济和社 会发展,甚至产生负面影响。
在我国,市与镇都属于城市建制,考虑到5宪法6已经明确规定了直辖市不同于一般市, 属于省级建制,加上低于县的镇的建制,事实上我国的城市已经分为三大级,在此基础上再 将一般市细分等级,只能是越分越乱,也无必要。将城市分为直辖市(省级)、一般市(县级)和镇(乡级)三级建制已经足够。
⑤ 直辖市问题
1997年3月全国人大决定设重庆直辖市。这无疑对祖国西南、长江上游和重庆自身的 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作为我国第四个直辖市,重庆与其它三个直辖市在行政 区划上的差别很大。重庆不但依据现行体制辖区和县,而且还辖2个地级市、1个地区和4 个县级市。显然,作为直辖市的重庆管地级市和地区行政公署,突破了现有的法律规定,这 无疑开了在直辖市中设地级行政建制的先河。就其所辖的南川市而言,还出现了直辖市(重 庆)——地级市(涪陵)——县级市(南川)极为鲜见的三级嵌套式市管市的格局。而在其它 三个老直辖市中,其所辖的县有的早已达到了目前的县改市标准,但由于没有直辖市分县级 市的法律依据,只能县改区或继续实行县的建制。既然重庆可以辖地级市和县级市,那么北 京、上海和天津是否也可以辖市?这是一个很难圆满答复的问题。
⑥ 市辖区问题
按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可分为区和县的法律规定,市辖区是与地、县平级的行政区划。但 是,市辖区与地、县建制不相似,而与乡镇建制更相似。市辖区是最低层次的基层行政建制, 其下设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或直接面对着居民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而县不是最低层次的基层行政建制,其下的乡(镇)才是最低层次的基层行政建制,直接面对着居民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市辖区政府是一级不完整的政府,如市政、规划等机构均是市政府职能部门的分支机构,不归区政府领导,而县是一级完整的政府,其下的乡(镇)才是一级不完整的政府。
实际上,较大的市的市辖区是按县一级行政区划设立的,一直比较稳定。这使得老的市 辖区规模增大、人口膨胀。几个主要特大城市几乎都有人口超过60万的市辖区,甚至还出 现了人口超过了100万的市辖区。市辖区的规模过于庞大,使区不得不实行一级政府(区政 府)两级管理(区政府)——办事处)的体制。市辖区的权限越来越大,越来越象一个市的建 制,也越来越影响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近些年来,许多市又纷纷撤消郊区,将市辖的农村 乡镇划归城区管辖。虽然市辖区管乡(镇)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但却缺乏法律依据。而且,城 区辖乡镇,出现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即对农村是市)——市辖区)——乡三级建制,而 对城区仅是市)——市辖区二级建制。
市辖区的上述状况,与人们对市政府的管理幅度问题重视不够有关。关于管理幅度与 管理层次的关系问题,许多人只注意了省管县(市)和县管乡(镇)的数量问题,而忽视了市管 市辖区的数量问题。一般来说,作为一个较大城市的政府,管理30个以上的市辖区是不成 问题的。而实际上,我国较早设立的地级市的市辖区平均不到5个,一些新设立的地级市的 市辖区一般只有1~2个,有的甚至没有市辖区。就是那些包括直辖市在内的特大城市的市 辖区平均才618个,市辖区最多的上海市也只有14个。解放前夕,北京和上海城市规模比 现在小得多,市辖区却分别为33个和30个,也许要更 4.行政区划改革的趋势
(一)减少行政区划层级,采用实三级制
①
逐步撤销地级行政建制,实行省直管县(市)
实行省直管县,对减少中间层次的截留,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减少行政设置和人员,节省行政开支,提高管理水平,缓解县乡财政困境,加快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对我国行政区划和行政层级的调整更具深远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行政体制的改革进程。
② 继续稳定县级行政建制,强县扩权
特殊的政治、经济地位,使县在国家行政管理和经济发展中起了承上启下、沟通城乡、总揽农村全局的战略作用,成为农村经济的组织者、管理者和调节者,也是国家政治行为和经济发展的聚结点。可以说,县是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基础。
③ 保留乡(镇)级行政建制
由于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仍比较落后、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村民自治发展尚不成熟等原因,不可能立即实行乡镇自治,这就要求自上而下的行政系统在特定条件下强有力的介入。乡镇政府处于国家与乡村民间社会的居间地位,它既是调整二者力量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平衡器,又是二者冲突的一个不可置换的缓冲空间,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可见,取消乡镇建制是脱离当今中国实际的过于激进的主张。
(二)增加省级行政单位,适当划小省区
增设直辖市是实施我国省区缩小的切实可行的途径。从整体布局、交通运输网络、现有城市的等级规模以及经济、文化地位等因素综合考虑。
(三)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①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努力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和法制政府。②
克服机构改革的难点是理顺公共权力关系
其关系主要有:纵向的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上下级机关之间的关系;横向的党政各机关之间以及政府机关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条块结合上的垂直管理部门与所在地政府之间的关系。我们通常所说的理顺各种关系,主要是针对行政管理体制中突出存在的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问题,重点理顺党政关系、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机关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即合理划分管理权限、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科学规定工作程序。
③
不断克服官本位文化的消极影响,培育法治化文化氛围
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迫于国内外形势,国家和政府正在逐步从不该管、也管不好的领域里淡出,把资源配置的权力还给市场,把生产经营的权力回归企业,与这种行政职能的转变相适应,应该狠抓依法行政的各项举措,培育新型的行政文化。法治社会要求社会权力尽可能地从国家权力中分解出来,以社会权力为本位和动力。
④
运用扁平化理论,重建政府组织结构与幅度
高一级机关管辖基层行政单位的幅度应当扩大。在中央职能范围内实行统一管理,明确界定中央政府职能,即由中央制订计划,由中央设置的派出机构去完成,实行“一条鞭”管理。
在省(区)级,逐步细划行政区域,增加省(区)级政府数量。省(区级政府在中央政府的直接领导下行使自己的职能,同时设立派出机构,由省(区)直管县(市),扩大省(区)级政府的管理幅度。
取消地区级建制。从法律上讲,地区不是一级地方政府,但在实际工作中,无论从上到下还是从下到上,地区都起着一级地方政府的作用,拥有一级政府的权力。而且地区级建制处于省、县之间,其职能难于定位,使得在现实中地区级政府不自觉地出现与所属县(市)政府职能的冲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区级建制已经失去其存在的价值,撤销地区级建制势在必行。
调整和扩大各级政务类公务员的管理幅度。在政府机构内部,实行主管职员制,将现在政府机构内部的四级或五级层次,改变为三级或四级层次。政府首脑层、政府工作部门领导层和业务主管层,这是常设层次,管理的范围应该比较综合。政府工作忙的时候,业务主管可以临时聘用若干职员协作工作,工作完成后辞退。这体现了市场对宏观管理的客观要求。5.民族区域制度的特点(p33)① 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
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明确指出:“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它既包含“民族”,又包括“区域”两个基本组成要素,既不是单纯的民族自治,也不是单纯的地方自治,而是二者的统一体。它将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正确地结合起来。
② 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有机结合
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的有机结合。“政治因素,主要是指国家统一、民族平等团结和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即:有利于自治民族实现与其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地位相适应的自治,也就是如何更加充分地行使政治自主权;“经济因素,主要是指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基础、自然资源状况”,即: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得到真正发展,目的是为了更好行使经济自主权。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恰恰是实现二者有机结合的具体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③ 自治机关具有两重性(p33)
第一、它是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的地方政府。所以,应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主集中制。
第二、它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政府。所以,在设立时应遵循一些特殊规定。
④ 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聚居的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p32“3.3.3”)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
一、最高政府的性质以及如何理解(p39)
1.现行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1)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国务院在行政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是由宪法的地位决定的。
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决定了,不存在独立于国务院之外担当特殊事务的特殊部门,行政权力是是统一和集中的,因此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2)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由全国人大产生,受人大监督,行使最高行政权力。
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发布的决定和命令,对全国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具有普遍约束力。是由国务院的宪法地位决定的,中央政府具有绝对的权力和权威。
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不存在明确的分权。在一般情况下,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府的代理人而存在,所以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指导。
中央政府的行政职能完全由国务院进行统一行使。国务院的权力是集中、统一的,国务院拥有的权力是最高的,其行为是有法律和政治效力的,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行政行为可采取任何方式进行改正,所以地方政府的行政行为受中央政府的制约。
二、地方政府的基本特征
地方政府是由中央政府依法设置的,治理国家部分地域或部分地域某些社会事务的政府。地方政府是在中央政府不可能对社会事务承担 全部公共管理职责的情况下,为分担中央政府的部分职责的设置的。地方政府具有以下基本性质: 1.角色的双重性
地方政府的职能具有执行性和领导性,地方政府执行中央政府制定的方针政策,领导其职权范围内的各类事务。扮演着领导与被领导、执行与被执行、调控与被调控的双重角色。
地方政府角色的双重性还体现在其双重的隶属关系上,地方政府隶属于中央政府和同级权力机关。
2.职权的有限性
地方政府的职能是有限的,主要职责在于地方事务的管理。由于地方政府在层次上、地域上、文化背景上都存在着差异性,中央政府分配地方政府的职责,主要不 是政治性 的,特别不是那些与国家政治统治与稳定直接相关的职责,而大量地是与维护社会秩序与促 进社会发展相关的职责。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责在于完成对地方社会事务的公共管理,这种特性随地方政府层级的降低而更为增强。
3.权力的非主权性
是中央政府依法设置的,中央政府可以依法对其予以变更或撤销,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也不具有主权性。
三、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p49)
1.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是指具有隶属关系或监督指导关系的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主体,在行使国家权力和地方权力时,依法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其实质是指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国家利益和地方利益之间的一种利益分配关系。核心是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利益和地方政府代表的地方利益的均衡问题.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2.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模式
① 中央与普通行政区域的关系 ② 中央与民族区域自治区的关系 ③ 中央与特别行政区的关系
3.中央与一般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基本内容: 权力关系:主要体现在行政权和司法权 经济关系:主要体现在财政关系上
利益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政治利益关系和经济利益关系 4.权限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核心和基础
第一,必须界定中央及地方政府在国家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此确定各自的核心任务领域,进而配备相应的职权。
第二,必须坚持合理集中和适当分权的有机结合的原则,要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现有的职权作双向调整。
第三,必须明确维护中央权威的前提。
第四,在事权与财权的划分上,应该坚持事权相对分散,财权适当集中的原则。第五,必须加强法治化建设。
5.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主要应考虑以下因素:
第一,这种权力的划分是通过法律化的方式,还是行政化的方式; 第二,以财政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关系; 第三,纵向的公共行政关系; 第四,人事行政关系; 第五,以上四个要素结合在一起的行政过程的力量对比关系; 第六,隐藏于所有这些关系后的利益关系 6.中国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现状和改革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关系改革内涵主题是将中央权力下放作为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主旋律。归纳起来包括:
(1)下放中央政府的部分财权、扩大地方政府的财政管理和财政支配权限;(2)下放中央政府的部分事权;
(3)对某些地区切块下放中央经济特许权力;(4)下放中央某些人事管理权。(5)下放一大批大中型国有企业。7.改革出现问题的原因
(1)法律赋予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职责权限划分不科学,不合理。(2)法律制度不健全。
(3)中央对地方的监督软弱乏力。
决策&监督
一、(十八大报告决策的定论)行政决策的基本程序
1.“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建立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
“依法——科学——民主”
2.行政决策的必经程序: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
二、监督(p60-p72)1.监督的种类 行政内部监督
1、一般监督
2、业务监督——主管监督、职能监督
3、专门监督——行政监察、审计监督、行政复议 行政外部监督
1、权力机关的监督
2、司法机关的监督
3、政党的监督
4、社会团体的监督
5、社会舆论的监督
6、人民群众的监督.
第三篇: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是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实行的国土和政治、行政权力的划分。由于这种划分直接关系到国家能否达到有效的和方便的管理,能否巩固其政权和实现统治阶级的意愿,所以,行政区划历来都是各级政府十分关心的,也是政治学的重要研究问题。行政区划应遵循的一般原则是:(1、尊重历史传统;
(2、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3、有利于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发展;(4、有利于人民群众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5、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6、有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发挥地方政府的工作效能。
行政区划沿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行政区划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先后作过多次调整。首先全国实行大区(直辖市)、省(大区辖市、行署区)、县三级行政制度。省县之间设立专区,专员公署为省政府派出机构。1954年6月,撤消大区建制,实行省、专区(市)、县三级制。1967年2月,专区更名为地区。1983年以后,逐步实行市管县行政区划体制,省下设市(地区),再下设县(市、区),仍为三级制。改革开放以后,省级以下行政区划变化很大:按“整县改市”、“以乡建镇”模式设置大批市、镇;部分地区与市合并,全面试行市领导县体制;人民公社在政社分开后恢复为乡、民族乡;撤(县辖)区并乡建镇;恢复和新设民族自治地方。
行政区划的法律上三级事实上四级: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
(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三)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第三十一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 中国的行政区域基本上划分为三级,即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民族乡、镇)。但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为促进城乡结合和工农结合,打破条块分割,充分发挥城乡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实行市管县的行政体制。实行市管县的地方,就是在省、县之间增加一级政区,实行四级制(宪法上尚未认可)。另外,在有些自治区,下辖自治州,州以下有县,也是四级制。这就使中国现行行政区划和地方行政建制层次形成了三级和四级并存的体制。
直至1970年代,和民国时期的行政区划体制基本一样,但部分省会和工业中心等“较大的市”出现“市管县”,这时全国以“三级行政区划制度”为主,省、较大城市、县、乡并存的“四级行政区划制度”;1975年随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地区设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即是地方各级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同时又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至此从根本上作为准行政区的地区演变为行政区,省县之间出现地级行政区,省、自治区全部演变为四级即省级行政区、地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和乡级行政区四个层次。随1983年开始的地级行政区划改革,“地区”改制为“市”,出现地级市,省辖市改称为“地级市”,至此由之前的地管市、地管县演变为“市管市”、“市管县”;到2005年,除4个直辖市、海南省以及部分省实行局部的省直接管辖县、县级市以外,全境以“四级行政区划制度”为主。
理论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分为省、县、乡三级管理。但在中国大陆的行政区域管理实际中,现行的管理体制实际上沿用了中华民国管理方式。除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外,每个省、自治区的行政区划的管理无一例外仍旧按地市级行政区(含副省级城市)、县级行政区(含副地司级行政区域)和乡镇(含副县级行政区域)三级管理。中国大陆特色政治在行政区划管理上还体现为地市级行政区包括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地区(以前为专区,政权为专员公署)、自治州和盟(内蒙古),其机构设置上除了各有侧重以外其他大同小异。从1980年代以来,绝大多数地级行政区都改名为地级市。
现代中国行政区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行政区划,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省级行政单位
中国省级行政单位是中央人民政府直接管辖的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区域,目前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
1、省——是中国国家地方一级行政区域。始于元朝。至今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
2、自治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建立的相当于省的行政区域。新中国成立后共建立了5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3、直辖市——即中央直辖市,由国务院直接管辖。是人口比较集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特别重要地位的大城市。至1997年3月设立重庆直辖市为止,中国共设有4个中央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4、特别行政区——为“一国两制”的实施,宪法第三十一条专门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可以设立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与省、自治区、直辖市同属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地方行政区域。至1999年12月澳门回归为止,中国共设立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地级行政单位
地级行政单位是介于省级和县级之间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域,包括地区、自治州、行政区和盟。
1、地区——是省、自治区根据行政管理的需要而划分的区域,介于省、自治区与县、自治县、市之间,属于派出机构,不是一级地方政权。在1975年以前称专区,设专员公署。始设于国民党政府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沿用。后称地区,设行政公署。
2、自治州——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方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建立的介于省级和县级之间的一级行政区域,设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是一级政权机构。自治州下分县、自治县、市。
3、盟——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地级行政区域。原是蒙古族旗的会盟组织,设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是一级政权机构。盟下辖区域包括若干个县、旗、市。管理机构为盟行政公署。现内蒙古自治区存在的盟有三个,分别是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盟和兴安盟。内蒙古特殊的行政区划体制。“盟”作为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履行自治区赋予的各项职责,虽不具备政府资格,但享有施行大部分政府职能的权力。“盟”这个级别实际上等同于“地区”、“专区”,只不过内蒙古自清朝延续下来的这一制度体系,与现行体系的两个层级发生了基本重合的现象,所以得以将特殊的名称保留下来。这里所说的两个层级,即盟(地区、专区)、旗(县)两级。
“盟”在最初出现的时候限制普遍要比今天多,各旗王公才握有实权,盟长往往只在各旗的经济、社会、军事往来中扮演斡旋角色,而且历史上往往是旗主或大贵族才有可能被推选为盟长,所以盟的一套机构为封建王旗上层人士“代言”是顺其自然的。
这种情形在民国时期并没有显著改变。直到新中国成立,旧生产关系和观念开始被清理,作为管辖内蒙古巨大土地面积的现成有效手段,“盟”被空前重视起来,中央在内地推行“专区”的同时,通过整顿、规范各盟的建制来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
4、地级市: 县级行政单位
县级行政单位是中国地方二级行政区域,是地方政权的基础。县级行政单位包括县、自治县、旗、自治旗、特区、工农区、林区等。
1、县——作为中国基础行政区域,始于春秋时代。秦统一六国后确立了郡县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县下辖乡、镇。
2、自治县——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县级行政区域。
3、旗·自治旗——为内蒙古自治区特有的县级行政区,即行政地位与县相同。清代初年,仿照满洲的八旗制度在蒙古地区设立旗作为基层行政区,沿用至今。截至2004年12月31日,内蒙古境内有52个旗,其中3个自治旗。
4、特区——是工矿企业特别集中的县一级行政区划。特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种县级行政区,即贵州省的万山特区和六枝特区,2011年万山特区撤销。
5、林区——是县一级行政区划。林区是我国的县级行政单位,我国目前仅有一个,为湖北省的神农架林区。
6、市辖区:市辖区是城市的组成部分,市辖区的城区为城市市区的组成部分。行政分区为乡镇(街道)级行政区,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市辖区管辖的区域以街道为主;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市辖区管辖的区域以乡、镇为主。市辖区与其它县级行政区比较,显著的特点就是为城市主体(即市区)的一部分;人口密度大,流动人口集中;居民以城镇人口为主或占有很大比例;文化、经济和贸易发达。
7、县级市 乡级行政单位
县级以下的基层行政区域——乡和镇,是地方三级行政单位。1960年以前还曾设区。
1、镇——是县、自治县管辖的基层行政区域。1955年国家颁布关于划分城镇标准的规定,设置镇的主要条件是县及县级以上政权所在地,其常住人口在2000人以上,其中非农业居民占50%以上。1984年制定了新的建镇标准,放宽了条件,工商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可以设镇,并实行了镇管村的体制。
2、乡·民族乡——乡是中国农村的基层行政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乡人民政府,受县人民政府领导。1958年农村人民公社化后,乡政权一度由人民公社行使,乡制撤销。1982年1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规定恢复乡建制,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乡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村民委员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1983年开始建乡。民族乡是少数民族聚居的乡一级行政区域。
3、区公所:中国于1928年开始设区。新中国成立后继续设区,承担县、乡之间许多行政任务。1955年全国有15000多个区。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开始撤区并乡,1956年底,区减少到10000多个,1957年进一步减少到8000多个。1958年下半年,全国除少数地区外,各省、自治区基本上都撤销了区的建制。60年代以后,有些省、自治区又恢复了区的建制,它管辖几个人民公社和镇,但不设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而设立区公所。它不是一级政权组织,而是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
4、苏木·民族苏木:中国内蒙古地区行政区划,与乡处同一层区划层次,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的牧业地区。
5、街道:是市辖区政府或县级市政府的派出机关。
行政区划的管理:
①全国人大审议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 区的设立、撤销、更名; ②国务院审批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的行政区划界线的变更,地区、盟、自治州、地级市、县、自治县、旗、自治旗、县级市、市辖区、林区、特区的设立、撤销、更名或者改变隶属关系;县级行政区域界线的重要变更;
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特别行政区政府审批县级部分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乡、民族乡、镇、街道、苏木、民族苏木的设立、撤销、更名或变更行政区域界线;
(一级行政区)省级行政区名称: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二级行政区)地级行政区名称:地区、盟、自治州、地级市(包含普通地级市和副省级市);(三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名称:县、自治县、旗、自治旗、县级市、市辖区、林区、特区;(四级行政区)乡级行政区名称:乡、民族乡、镇、街道、苏木、民族苏木、(乡级)管理区、县辖区;
(五级行政区)村级行政区名称:村、社区、(村级)管理区;(六级行政区)组级行政区名称:村民小组、社区居民小组。其中,省、县、乡三级为基本行政区。
关于地级市的思考:
市管县体制的发展延续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但随着市场经济特别是区域经济的发展、行政治理环境和手段的变化,因层级过多而导致的问题日益显现。
首先是影响行政管理高效运转。实行市管县体制后,地区一级政权由过去的虚设变为实置,从而在省与县之间多出一个环节。凡是县向省请示的工作,无论是政策性的,还是业务性的,可以直接与省沟通的,要通过市里的审查和推荐,形成“效率漏斗”,大大降低了行政效率。有些中央和省都已完全下放的审批权限却被市里截留,处在经济建设第一线的县域权力渐小,责任重大,责权利不对等。
市县争利严重,影响县域经济发展是第二个问题。市管县后,县要接受市的领导。但市和县始终都分别是各自区域利益的主体代表,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享受着各自的经济利益。从各地情况来看,在工作上市把县当作自己的附属行政单位,要求县的经济发展从属于市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引发两个利益主体的冲突。市里在财税分成、基建投资、项目上马等方面优先考虑市区。“市压县、市刮县、市吃县”的问题的确存在,有些市、县争利中,市不惜运用行政手段强行解决,县只能服从。
由于市区经济控制力小,不足以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有一些地级市经济实力偏小,在这种情况下,市比较多地只顾自己的发展,把资源、要素和精力比较多地放在发展市区经济上,甚至从下面“抽血”,从而无力扶持县域经济发展,更无力顾及到大部分农村的发展,使得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三农”问题难以解决。现代改革条件:
市场经济打破了传统体制下的政府管理模式,资源配置由政府主导型转向市场主导型,政府大量的微观经济管理职能转向宏观调控。这从根本上减轻了各级政府的工作量,尤其是中央和省级政府,这就为省直管县提供了可能。
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的改善创造了工具上的条件。随着电话、电视的普及,特别是计算机、远程通讯等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及提高,政府间传递信息的流程明显缩短,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大大增强。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基础设施的改善、现代交通工具的发达,使得省与县之间的空间距离变得越来越短。公共管理创新需要政府扁平化改革。从国外政府管理创新的经验来看,政府逐渐扁平化管理也是大势所趋,最终有利于减少行政成本和提高行政工作效率,美国管理专家还提出了“用企业精神改造政府”的重要观点。省直管县更是壮大县域经济要有新举措的需要。十六大首次提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思想后,国家和省级政府将统一制定大的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市一级只能发挥中间传递作用,市级指导县级发展经济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而且,市同县在发展问题上具有很多同构性。
中国从1992年始,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浙江、河北、江苏、河南、安徽、广东、湖北、江西、吉林等省份陆续推行了以“强县扩权”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试点,对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市进行了扩权,把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限直接下放给一些重点县。海南省出于土地面积和人口较少的因素,已经实行了“县市分治”,市只管理城市本身,县则由省直接管理!
网民提出的行政区划改革方案
宪法规定我国行政区划为省-县-乡三级,但实际上我国现行行政区划主要为省-地-县-乡四级。现行行政区划层级太多,导致行政效率太低,成本太大,将日益严重地影响到国家发展和长治久安,且既不符合宪法规定,也不符合扁平化管理的发展趋势。
问题的症结在于中国的一级行政区数量太少、普遍太大,截至2000年底,中国的行政区域划分为34个省级行政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333个地级行政区(37个地区、30个自治州、7个盟、259个地级市);2861个县级行政区(1503个县、116个自治县、49个旗、3个自治旗、2个特区、1个林区、400个县级市、787个市辖区)。如果按三级计算,那么34个省级行政区平均管辖84个县级行政区,许多省份所辖县级行政区超过一百个,有的接近二百个,平均人口约四千万,最多者上亿,许多省份的人口都堪比世界大国,由于管理幅度太大,省县之间客观上需要再加一级,那么省管若干个地、地再管若干个县的多级制也就不可避免了。但如果按现行四级计算,那么34个省级行政区平均管辖9.8个地级行政区,333个地级行政区平均管辖8.6个县级行政区,这显然也不合理,管理幅度过于宽松,余地极大。
美国幅员和中国相当,人口是中国的1/4,一级行政区设有50个州和一个特区,平均人口约六百万,有3042个县,平均每个州管辖60.84个县;俄罗斯幅员辽阔,人口约为中国的1/10,一级行政区83个;日本幅员比中国小得多,人口约为中国的1/10,一级行政区47个。美日的行政区划体系是成功的,效果很好,保持稳定,可谓长治久安,其成功经验在于管理结构扁平化和地方高度自治。
中国市场化改革已经三十余年,民主化改革势在必行,转变政府职能,扩大地方自治是趋势所在。过去几千年,中国的行政区划的最大考量是加强统治阶级的统治,而现代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随着市场化和民主化的深化扩大,小政府、大社会、大市场是大势所趋,中央对地方、上级对下级的职能将主要侧重于建章立制和引领调控。封建专制国家依靠专制力量来维系政权,因此管理结构较为高耸;而现代国家应更多地通过国家价值来凝结国家,通过民主自治、放权激活来调动全国各地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规则和调控来保持国家健康向上,因此管理结构较为扁平化。综上所述,我国行政区划应该从现行的四级制回归到宪法规定的三级制,合理增加省级行政区数量,合理配置省级行政区所辖二级行政区的数量,实行省管县,取消地管县。由于县为我国基本行政区划单位,下辖乡镇,配置基本合理稳定,可以不作调整,因此改革应保持县乡的基础的稳定,主要仅在上层的省地二级调整。同时,行政区划调整影响面大而复杂,应尽量考虑到延续性,保证平稳过渡。要避免交叉纠葛,以便分期分片实施。要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扩大深化地方自治。要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作为国家职能的着力点,提纲挈领,以头羊带群羊。要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创新协调机制。
按照以上思路,根据中国实际,经过反复推排,我认为中国可以设置一级行政区约60个,每个一级行政区所管辖的二级行政区一般控制在50个以内。下面推荐一个方案,说明如下:
1、基本延续原有全国七大地理分区,在七大分区的基础上改进为全国八大分区,即从原超级大区华东地区的南部划出赣闽台三省,列为东南地区,即全国分为华北、东北、华东、东南、华南、华中、西南、西北八个区;大区不是行政区实体,但可以是个体系,每个大区包括5-10个一级行政区,就像一群羊,每个大区至少设一个直辖市,为大区中心,作为引领群羊的头羊,是国家进行引领调控的主要着力点。
2、全国一级行政区从34个增加到60个;一级行政区所辖二级行政区数量一般都在50个以内,只有少数略超过50个;地级市不再管辖县市,只保留市辖区范围;地、县同为二级行政区,都归一级行政区直管;县乡两级数量庞大且基本合理稳定,作为基础,保持不动。
3、适应从农耕文明向市场化、民主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发展的新变化和大趋势,本案突出城市的中心功能,强调通过中心城市来实现国家职能,通过头羊带领群羊,首都和全国性中心城市是全国的头羊,直辖市是大区的头羊,省会和全省中心城市是省域的头羊,原有地级市虽不再管县,但可通过强化中心服务和辐射带动作用来作为地区头羊,县城则是县域头羊。城市以后将不必自上而下地由上级予以指定行政级别(省级、副省级、地级、县级等),只有直辖、省辖的区别,城市管理者的责权利由城市民主确定,城市功能定性由社会、市场自发确定。
全国先设12个直辖市,条件成熟者可以“省改市”,就像地改市、县改市一样;直辖市是大区的中心,是国家进行区域工作的着力点,是区域发展的中心和龙头,也是区域参与全国全球分工合作的重要节点。直辖市的设置条件是:
(1)都市区发展程度高,核心城区和卫星城镇体系健全,人口集聚,都市区人口达到上千万,经济实力和财力雄厚;
(2)是区域经济的龙头和城市群的核心,具有强大的引领辐射作用,具有一定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影响力;
(3)在行政区划上,直辖市兼有分省的功能,自身兼具省份功能,下辖区、市、县,管辖幅度适当,一般在50个以内,同时也要有助于分担邻省过大的管理幅度,新直辖市应该都如重庆模式。
国家职能的第一重着力点可以是三大中心:北京、上海、广州,第二重着力点可以是九大直辖市:首都北京、华北天津、东北沈阳、华东上海、东南厦门、华南广州、华中武汉、西南重庆、西北西安,第三重着力点可以是60个一级行政区中心,每个一级行政区内也同样以头羊带群羊,原有地级市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中心服务和辐射带动功能,起到地区头羊的作用,同理每个二级行政区内也是以头羊带群羊,县城是县域头羊,城镇是周围地区的头羊。
4、坚持一国两制,港澳不变,台湾地区维持现有管辖范围,也列为特别行政区。
5、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仍设自治区,但将内蒙分为东蒙和西蒙,广西分为桂南和桂北,新疆分为南疆和北疆,西藏分为前藏和后藏,但为了稳定起见,西藏和新疆在条件成熟之前仍保持现状。
6、本案注意区划延续性,避免交叉纠葛,可以分片分期推行,一个条件成熟就可以调整一个。
跨省调整有:
(1)北京直辖市,辖现北京、河北张家口、山西大同等38个区、市、县;
(2)天津直辖市,辖现天津、河北廊坊、保定等48个区、市、县;
(3)平原省,省会邯郸,辖现邯郸、河南安阳、鹤壁、濮阳、山东聊城、菏泽等共48个市县;
(4)上海直辖市,辖现上海、江苏苏州、无锡、常州、浙江嵊泗县等31个区市县;
(5)淮海省,省会徐州,辖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安徽淮北、宿州、河南商丘等共44个市县;
(6)广西自治区,首府南宁,辖南宁、玉林、北海、钦州、防城港、崇左、百色、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等共48个市县;
(7)黔北省,省会遵义,辖遵义、铜仁、毕节、云南昭通等共42个市县;
跨地调整有:
(1)为便于洋山港管理,嵊泗从浙江舟山调整到上海,也可仅调整大小洋山及周边地区;
(2)厦门直辖市,辖现厦门、泉州、漳州、龙岩及大田、永安、清流、宁化等39个区市县;以保泉州-宁化发展轴完整。
7、为了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和都市区、城市群发展的要求,要创新协调机制,打破行政区壁垒,比如珠三角地区可组成协调委员会,西安咸阳也可以组成一体化委员会。
具体目标方案如下:
华北地区(中心:北京、天津)
1、北京直辖市,辖现北京、张家口、大同等38个区、市、县;
2、天津直辖市,辖现天津、廊坊、保定等48个区、市、县;
3、河北省,省会石家庄,辖现石家庄、衡水、邢台等共47个市县,石家庄都市区人口千万时可改为直辖市;
4、冀北省(暂名,其他同),省会唐山,辖现唐山、秦皇岛、承德、沧州等共38个市县,唐山都市区人口千万时可改为直辖市;
5、平原省,省会邯郸,辖现邯郸、河南安阳、鹤壁、濮阳、山东聊城、菏泽等共48个市县;
6、山西省,省会太原,辖现太原、阳泉、晋中、吕梁、忻州、朔州等共51个市县;
7、晋南省,省会临汾,辖现临汾、长治、晋城、运城等共48个市县;
8、西蒙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辖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乌兰察布、巴彦淖尔、乌海、阿拉善盟等共40市县旗;
说明: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扩大范围,一可以扩大城市发展空间,二可以分担周围地区大量县市的管辖,合理配置各行政区的管辖幅度,三有助于发挥中心城市功能,城乡联动发展,解决环京津贫困带问题。
东北地区(中心:沈阳)
1、沈阳直辖市,辖现沈阳、铁岭、抚顺、本溪、辽阳等41个区市县;
2、辽宁省,省会大连,辖大连、丹东、鞍山、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朝阳、阜新等共37个市县;
3、吉林省,省会长春,维持现有范围,辖49个市县,长春都市区人口千万时可改为直辖市;
4、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辖哈尔滨、牡丹江、鸡西、七台河、双鸭山、佳木斯、鹤岗等共40个市县,哈尔滨都市区人口千万时可改为直辖市;
5、兴安省,省会齐齐哈尔,辖齐齐哈尔、大庆、绥化、伊春、黑河、大兴安岭地区等共37市县;
6、东蒙自治区,首府通辽,辖通辽、赤峰、锡林郭勒盟、兴安盟、呼伦贝尔等共49个市县旗;
华东地区(中心:上海)
1、上海直辖市,辖现上海、苏州、无锡、常州、浙江嵊泗县等31个区市县;
2、南京直辖市,辖现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南通等共34个区市县;
3、淮海省,省会徐州,辖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安徽淮北、宿州、河南商丘等共44个市县;
4、浙江省,省会杭州,辖杭州、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衢州等共35个市县,杭州都市区人口超千万时可改为直辖市;
5、甬瓯省,省会宁波,辖宁波、舟山(不含嵊泗)、台州、温州、丽水等共33个市县,宁波都市区人口超千万时可改为直辖市;
6、安徽省,省会合肥,辖合肥、淮南、蚌埠、滁州、阜阳、毫州、六安等35市县,合肥都市区人口千万时可改为直辖市;
7、皖南省,省会芜湖,辖芜湖、马鞍山、铜陵、池州、黄山、宣城、安庆等共36个市县;
8、山东省,省会济南,辖济南、德州、滨州、东营、淄博、莱芜、泰安、济宁等共48个市县,济南都市区人口超千万时可改为直辖市;
9、鲁东省,省会青岛,辖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临沂、枣庄等共43个市县,青岛都市区人口超千万时可改为直辖市;
说明:嵊泗并入上海是为了便于洋山港管理;苏锡常并入上海是为了整合做大上海大都市,使之更具国际竞争力;调整后长三角主要是上海直辖市、南京直辖市、杭州直辖市、宁波直辖市。
东南地区(中心:厦门)
1、厦门直辖市,辖现厦门、泉州、漳州、龙岩及大田、永安、清流、宁化等39个区市县;
2、福建省,省会福州,辖福州、莆田、三明(不含大田永安清流宁化)、南平、宁德等共37个市县;
3、江西省,省会南昌,辖南昌、景德镇、九江、鹰潭、抚州、上饶等共50个市县;
4、赣南省,省会赣州,辖赣州、吉安、新余、宜春、萍乡等共45个市县;
5、台湾特别行政区,治设台北,辖5都17市县;
说明:现华东地区所含一级行政区数量、人口、经济都太大,东南地区大致和海西经济区、海峡经济区相当,基本自成体系,且肩负着对台工作、祖国统一的重大任务,因此有必要从华东地区南部分出赣闽台三省单独列为东南地区。目前厦泉漳都市区人口已达千万,经济实力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之外居前列,是东南地区的龙头中心,东南贸易中心、会展中心、航运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制造中心、创新中心已见雏形,国际影响力也较强,且在对台工作中有着无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将来台北、新北、基隆如果合并,那么厦门直辖市和所谓台北直辖市将是一个很好的对话合作平台,厦门直辖市在整个台海经济区中也将具有较强的主导地位。厦泉漳龙合并直辖也可取名厦泉漳直辖市,市区范围包括思明、湖里、海沧、集美、同安、翔安、鲤城、丰泽、洛江、泉港、芗城、龙文、晋江、石狮、南安、惠安、龙海、长泰等八千多平方公里,一千多万人口。
华南地区(中心:广州)
1、广州直辖市,辖现广州、佛山、肇庆、清远、韶关等41个区市县;
2、深圳直辖市,辖深圳、东莞、惠州、河源、汕尾、汕头、潮州、揭阳、梅州等共39个市县;
3、广东省,省会珠海,辖珠海、中山、江门、云浮、阳江、茂名、湛江等共27个市县;
4、香港特别行政区,现状;
5、澳门特别行政区,现状;
6、海南省,现状,辖18个市县;
7、广西自治区,首府南宁,辖南宁、玉林、北海、钦州、防城港、崇左、百色、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等共48个市县;
8、桂北自治区,首府桂林/柳州,辖桂林、柳州、贺州、梧州、贵港、来宾、河池等共49个市县;
华中地区(中心:武汉)
1、武汉直辖市,辖现武汉、孝感、黄冈、鄂州、黄石、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48个区市县;
2、湖北省,省会宜昌/襄阳,辖宜昌、襄阳、十堰、随州、荆门、荆州、恩施、神农架等45个市县;
3、河南省,省会郑州,辖郑州、洛阳、三门峡、开封、许昌、焦作、新乡、济源等共52个市县,郑州都市区人口超千万时可改为直辖市;
4、豫南省,省会南阳,辖南阳、平顶山、漯河、周口、驻马店、信阳等共51个市县;
5、湖南省,省会长沙,辖长沙、株洲、湘潭、娄底、益阳、岳阳、常德、张家界、湘西等共51个市县,长株潭都市区人口超千万时可改为直辖市;
6、湘南省,省会衡阳,辖衡阳、郴州、永州、邵阳、怀化等共50个市县;
西南地区(中心:重庆)
1、重庆直辖市,现状,辖40个区市县;
2、成都直辖市,辖成都、德阳、绵阳、广元、眉山、阿坝等共57个市县;
3、四川省,省会南充,辖南充、巴中、达州、广安、遂宁、资阳、内江、自贡、泸州、宜宾等共53个市县;
4、西康省,省会乐山,辖乐山、雅安、攀枝花、凉山、甘孜等共54个市县;
5、贵州省,省会贵阳,辖贵阳、安顺、六盘水、黔西南自治州、黔南自治州、黔东南自治州等共51个市县;
6、黔北省,省会遵义,辖遵义、铜仁、毕节、云南昭通等共42个市县;
7、云南省,省会昆明,辖昆明、曲靖、红河、玉溪、楚雄等共51个市县;
8、滇西省,省会大理,辖大理、丽江、迪庆、怒江、保山、德宏、临沧、普洱、西双版纳州等共56个市县;
9、前藏自治区,首府拉萨,辖拉萨、山南、林芝、昌都、那曲等共48个市县;
10、后藏自治区,首府日喀则,辖日喀则、阿里等共25个市县;
西北地区(中心:西安)
1、西安直辖市,辖现西安、渭南、商洛、安康、汉中等52个区市县;
2、陕西省,省会咸阳,辖咸阳、宝鸡、铜川、延安、榆林等共49个市县;
3、宁夏自治区,首府银川,维持现有范围,辖银川、石嘴山、吴忠、中卫、固原等共18个市县;
4、甘肃省,省会兰州,辖兰州、白银、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临夏等共36个市县;
5、甘南省,省会天水,辖天水、陇南、定西、平凉、庆阳、甘南等共45个市县;
6、青海省,省会西宁,维持现有范围,辖西宁、海东、海北、黄南、海南、果洛、玉树、海西等共40个市县;
7、北疆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辖乌鲁木齐、吐鲁番、哈密、昌吉、克拉玛依、博尔塔拉、伊犁、塔城、阿勒泰、石河子、王家渠等共46个市县;
8、南疆自治区,首府喀什,辖喀什、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苏、巴音郭楞、和田、阿拉尔、图木舒支等44个市县。
说明:西安-咸阳应该一体化,但陕西三秦之地缺乏适于做省会的城市,宝鸡是第二大城市却难以顾及陕南陕北,因此方案设西安直辖市,兼辖渭南、陕南,而咸阳作为陕西其余部分的省会,以便就近共享西安的功能,类似于直辖市兼省会,类似于纽约-新泽西。另一种调整方法是,西安直辖市辖西安、咸阳、宝鸡、铜川、渭南等地共50个区市县,陕西省省会仍在西安,辖延安、榆林、商洛、安康、汉中等地共53个市县。
政区地名诗
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四西二宁海甘陕,港澳内台渝北天。
第一句是指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河南、河北、山东、山西; 第二句是指江西、江苏、浙江、黑龙江、新疆(疆与江谐音)、云南、贵州、福建、吉林、安徽;
第三句是指四川、西藏、辽宁、宁夏、青海上海海南、甘肃、陕西; 第四句是指香港、澳门、内蒙古、台湾、北京、重庆、天津
第四篇:行政区划
街道镇乡
西陵区
伍家岗
点军
猇亭
西陵区: 西陵街道 学院街道 云集街道 西坝街道 葛洲坝街道 夜明珠街道 窑湾乡 61 41 122 3 夷陵183伍家岗区: 大公桥街道 万寿桥街道 宝塔河街道 伍家岗街道 伍家乡
点军区: 点军街道 桥边镇 艾家镇 联棚乡 土城乡
猇亭区: 古老背街道 云池街道 虎牙街道
夷陵区: 小溪塔街道 樟村坪镇 雾渡河镇 太平溪镇 三斗坪镇 乐天溪镇 分乡镇鸦鹊岭镇 下堡坪乡黄花乡 邓村乡
宜昌市人民检察院伍家岗区伍家岗区胜利四路42号 0717-6470818
西陵区人民检察院西陵区翁家堰15号 0717-6745510 0717-6772000
伍家岗区人民检察院 伍家岗区中南路55号 0717-63709860717-6352000 点军区人民检察院 点军区江南大道116号 0717-6672622 0717-6672000
猇亭区人民检察院 猇亭区正大路69号 0717-6514567
夷陵区人民检察院 夷陵区夷兴大道209号 0717-7821479
宜昌市中级人民法院 宜昌环城东路40号 6743630
西陵区人民法院 宜昌沿江大道51号 6740007
伍家岗区人民法院 夷陵大道336号 6357470
点军区人民法院 宜昌江南路126号 6671352
猇亭区人民法院宜昌正大路 6514367
夷陵区人民法院 夷兴大道27号 7200812
兴山县 古夫镇永安路一号 ***2QQ
兴山县人民法院 古夫镇永安路三号 2587800
黄粮派出法庭
昭君派出法庭
峡口派出法庭
兴山县人民检察院古夫镇湖南路2号
龙泉镇
第五篇:泰安行政区划
2010年,岱岳区撤销北集坡镇,设立北集坡街道。宁阳县撤销宁阳镇,设立文庙街道、八仙桥街道。东平县撤销东平镇、州城镇,设立东平街道、州城街道;撤销接山乡、大羊乡、梯门乡,设立接山镇、大羊镇、梯门镇。肥城市撤销老城镇、王瓜店镇,设立老城街道、王瓜店街道;撤销仪阳乡,设立仪阳镇。
泰安市乡镇、街道名录一览:
泰山区辖5个街道、2个镇、1个乡:岱庙街道、财源街道、泰前街道、上高街道、徐家楼街道、省庄镇、邱家店镇、大津口乡。区政府驻岱庙街道。
岱岳区辖3个街道、13个镇、2个乡:粥店街道、天平街道、北集坡街道、山口镇、祝阳镇、范镇、角峪镇、徂徕镇、满庄镇、夏张镇、道朗镇、黄前镇、大汶口镇、马庄镇、房村镇、良庄镇、下港乡、化马湾乡。区政府驻粥店街道。
宁阳县辖2个街道、9个镇、2个乡:文庙街道、八仙桥街道、泗店镇、东疏镇、伏山镇、罡城镇、蒋集镇、磁窑镇、华丰镇、葛石镇、东庄镇、鹤山乡、乡饮乡。县政府驻文庙街道。东平县辖2个街道、8个镇、4个乡:东平街道、州城街道、沙河站镇、彭集镇、老湖镇、银山镇、斑鸠店镇、接山镇、大羊镇、梯门镇、新湖乡、商老庄乡、戴庙乡、旧县乡。县政府驻东平街道。
新泰市辖2个街道、17个镇、1个乡:青云街道、新汶街道、东都镇、小协镇、翟镇、泉沟镇、羊流镇、果都镇、西张庄镇、天宝镇、楼德镇、禹村镇、宫里镇、谷里镇、石莱镇、放城镇、刘杜镇、汶南镇、龙廷镇、岳家庄乡。市政府驻青云街道。
肥城市辖3个街道、11个镇:新城街道、老城街道、王瓜店街道、潮泉镇、桃园镇、王庄镇、湖屯镇、石横镇、安临站镇、孙伯镇、安驾庄镇、汶阳镇、边院镇、仪阳镇。市政府驻新城街道。以上资料来源于 行政区划网(www.xiexiebang.com)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