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行政区划(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3 02:32: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黔西南州行政区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黔西南州行政区划》。

第一篇:黔西南州行政区划

兴义市

兴义市政府办公室、黄草坝办事处、桔山街道办事处、坪东街道办事处、下五屯办事处、敬南镇、泥凼镇、巴结镇、捧乍镇、鲁布格镇、乌沙镇、白碗窑镇、马岭镇、威舍镇、清水河镇、郑屯镇、万屯镇、鲁屯镇、仓更镇、七舍镇、三江口镇、则戎乡、雄武乡、沧江乡、洛万乡、猪场坪乡

兴仁县

政府办、法制办、外事侨务办、国防教育办、城关镇、四联乡、巴铃镇、回龙镇、新马场、百德镇、田湾乡、大山乡、屯脚镇、李关乡、雨樟镇、鲁础营乡、新龙场镇、潘家庄镇、下山镇、民建乡

贞丰县

珉谷镇、者相镇、龙场镇、北盘江镇、白层镇、鲁贡镇、连环乡、平街乡、长田乡、小屯乡、鲁容乡、沙坪乡、挽澜乡、县政府办公室、县政府督查室、县政府外事侨务办、县政府法制办、县政府国防办、县政府人防办、县政府应急办、县政府信息中心

安龙县

县政府办公室、新安镇、龙广镇、德卧镇、新桥镇、木咱镇、万峰湖镇、兴隆镇、龙山镇、普坪镇、洒雨镇、戈塘镇、坡脚乡、平乐乡、钱相乡、笃山乡、海子乡

普安县

普安县政府办公室、盘水镇、江西坡镇、三板桥镇、窝沿乡、白沙乡、高棉乡、罐子窑镇、龙吟镇、地瓜镇、罗汉乡、新店乡、青山镇、雪浦乡、楼下镇

册亨县

县政府办公室、坡妹镇、冗渡镇、者楼镇、丫他镇、巧马镇、秧坝镇、八渡镇、岩架镇、双江镇、庆坪乡、威旁乡、百口乡、达央乡、弼佑乡

望谟县

县政府办公室、县政府督查室、县政府国教办、县政府法制办、县政府应急办、复兴镇、新屯镇、石屯镇、乐元镇、打易镇、纳夜镇、桑郎镇、乐旺镇、油迈乡、蔗香乡、郊纳乡、大观乡、麻山乡、昂武乡、坎边乡、岜饶乡、打尖乡

晴隆县

县政府办公室、莲城镇、光照镇、沙子镇、大厂镇、碧痕镇、中营镇、鸡场镇、花贡镇、长流乡、大田乡、安谷乡、马场乡、紫马乡、三宝乡

顶效开发区

工管委办公室、组织人事部、纪工委监察局、招商局、财政局、经济发展局、社会事务局、城建局、环保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教育局、国土资源局、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公安局、顶效镇

第二篇: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

一、行政区划的基本结构、现状、存在的问题、改革的趋势、民族区域制度的特点

1.我国行政区划的基本结构 三级制:

省(自治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二级制:

直辖市——区 四级制:

省(自治区)——市(较大)——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2.现状(p28)3.存在的问题

① 行政区划层次多而乱

行政区划的管理层次是指纵向结构的等级层次,即纵向划分为不同层次,从而构成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等级体系。管理层次的数目以及划分的方法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国家管理的有效性和有序性。行政区划的管理幅度指一个行政区直接管辖的下一级行政区的数量,如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多少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省政府直接管辖多少个县,市政府直接管辖多少个区等。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管理层次越多,管理幅度就越小;反之,管理层次越少,管理幅度就越大。行政区划层级一多,极易造成行政机构臃肿,开支加大,各级政府间的信息传输和反馈环节增加,严重影响上级政府政策、决议、法令等的贯彻执行,大大降低了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助长和加剧了“诸侯经济”倾向,不利于加强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管理幅度偏小,客观上造成各级地方政府的权力过分集中,人浮于事,职责不清,地方政府职能泛化,政企不分,该管的没有管好,不该管的却管起来,既束缚了企业的活力,也影响政府行使自身的职能,非常不利于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② 省区范围偏大,大小相差悬殊

中国国土面积 960 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省级建制数量较少,省区幅员过大。我国省级行政区只有 34 个,平均每个省级行政区28.2 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欧洲的一个中等国家,如意大利 30.1 万平方公里,南斯拉夫25.6 万平方公里。由于省区幅员过大,省区内通常以地区、市管县等形式进行分片管理,这就增加了行政管理层次,不利于加强省区对县的领导,容易造成管理混乱,滋生腐败现象,更不利于建立一个高效灵活的行政管理体系。省区面积过大,省对地方的管理力不从心,一些省的发展主要顾及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及其周围重要的交通地域,而边远地区的发展往往得不到重视,这也是“老少边穷”地区长期存在的原因之一。

③ 市管县问题

 增加了行政机构,扩编了行政人员。

一般说来,除直辖市以外,地级市管辖原来属于地区行署的县,其实质一方面是把一级城市政府变为辖县的一般政府,同时又是将派出机关地区行政公署转变为省县之间的一级政权,使省县之间的一级行政层次由虚变实。这无疑会使市政府机构的设置发生一些变化。在先前地、市分设的情况下,城乡行政领导机构分别以工业或农业为重点,管理目标单

一、集中和统一。和先前的城市建制不同,市管县的行政管理必然是亦工亦农的城乡合治体制。这种体制基本上是以原地级市政府机构及其组织体制为基础,同时补充和扩大一些专事农村行政管理的部门,组成一个专门从事农业与农村管理的行政系统。同样,一些县改市或由县级市升级合并地区行署的市管县体制则在原有农村或农业部门班子的基础上增加综合管理部门,增建和扩建城建局、环保局、园林局、市政工程局等,形成一个适应城市公共管理的行政系统。众所周知,现在实行市管县的地方,只有小部分是地市合并的产物,大部分则是地改市的结果。地市合并可以减少一套行政机构,而地改市却要增设机构扩大编制。一个地区改为市,马上就是党委、纪委、政府、人大、政协五套班子出来了。中共十四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政机构改革的方案》规定,地区党政机构控制在30个左右,编制控制在900人左右,辖县较少的地区控制在500人左右;地级市机构控制在50个左右,编制平均2100人左右。从这个规定可以看出来,地改市意味着编制要翻

一、两番。 增加了行政层级,降低了管理效率。

按照政治权力运作的基本原理,权力要从权力主体到达权力客体,中间经过的层次越多,权力“能量”的耗损就越多,同时行政效率就越低。反之亦然。众所周知,我国的行政组织属于典型的科层制,科层制使行政权力的运行具有明显的层次性,而且每两个层次不能简单地发挥作用,而要经过若干个传递程序。这种传递,既可以使行政权力的强度发生变化,也可以使其方向发生变化,即发生所谓的“衰减”和“折射”现象。在这出现许多“婆婆”,会使基层行政组织的职能弱化,反而不能履行自己的行政职责。大家知道,实行市管县体制的结果之一,就是使行政区划的层级由省、县、乡三级变为省、市、县、乡四级。多了这个行政层级,不仅增加了机构和编制,更重要的是影响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的正常运行,使得上下级政府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反馈多了一道程序,既降低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又使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容易失真,结果不仅降低了政府行政管理的效率,而且影响到上级政府决策及中央政策的贯彻执行,并且还出现了新的人浮于事、相互扯皮等官僚现象。 增加了管理成本,加剧了市县竞争。

行政管理是有成本的,增加行政管理成本与增加机构和人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政府机构和行政人员越精减,行政效率就越高,管理成本则越低,反之亦然。目前,国家行政机构按五级运行,即中央、省区、地市、县市、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中间层次过多,难免造成政府机关纵向结构的臃肿和人员的繁杂,增加了权力纵向上的分解与制衡。这在降低行政管理效率的同时,又造成了行政开支过高、管理成本昂贵的现象。与增加管理成本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由于市县职能定位不清而导致的市县竞争加剧。省级政府基本以宏观管理为主,多制定政策,县级政府以微观管理为主,多执行政策。地级市既不是宏观也不是微观,职能就是两头各拉一点,即从省里下放一点,从县里上收一点。县级政府长期以来一直是拥有较高自治能力的组织,而地级市这一层次管理由虚变实以后,便使不少县级政府的权限上收,影响和干扰了县级政府发挥其自治权能。由于市县财政体制的相对独立,市县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发展主体,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市县在经济发展中必然是竞争多于合作,其结果往往是县(县级市)被统得过死,缺乏应有活力。

④ 市县分等问题

市、县分等,是指在行政区划中,市分为四等,即省级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和县级市,县分为大县和小县,且县级市高于县。较大的市与地区行政公署平级是实行市管县体制的必 要前提。但是,市县分等是我国行政区划的层级长期参差不齐的一个主要原因。在现行体 制下,省直接管县、市,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个腿长一个腿短问题,即较大的市下面有县级的 市辖区,市辖区又管有乡镇,比县多了一个层次,而且区还有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其下 才是市民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行政区划体制上的这一弊端不应成为市县不同级的理 由,相反,它说明,市不应管县,市县应同级。此外,市虽被人为地分为四等,其中只有省级 市,即直辖市有明确的法律依据,而其又不是分等出来的。实际上,设置直辖市的条件并没 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但明确规定只有全国人大有权设置直辖市,国务院只负责直辖市的区 域划分。既然市、县可以分等,那么,镇是否也可以分为县级镇、乡级镇和村级镇三个等级层 次?如50年代初,我国就设有10多个县级镇,而作为县级镇的云南省畹町镇一直延续到 1985年,其间曾出现了(县级)市与(县级)镇平级现象。再如,在大县中,有的镇直接归县管 辖,有的则归区公所管辖,这实际是就是对镇实行分等。以此类推,省是否也可以按大小和 重要程度分等?如此下去,势必造成行政区划更加复杂和混乱不堪。更为重要的是,市、县 分等是造成我国市、县升格热的根本原因。由于地方官员的工资待遇与所在地方机构的行 政区划级别密切相关,一些县、市不顾客观条件和区划建制标准,而为个人或小集团利益搞 区划升格。县变市,县级市变地级市,地级市变副省级市,其结果并未促进当地的经济和社 会发展,甚至产生负面影响。

在我国,市与镇都属于城市建制,考虑到5宪法6已经明确规定了直辖市不同于一般市, 属于省级建制,加上低于县的镇的建制,事实上我国的城市已经分为三大级,在此基础上再 将一般市细分等级,只能是越分越乱,也无必要。将城市分为直辖市(省级)、一般市(县级)和镇(乡级)三级建制已经足够。

⑤ 直辖市问题

1997年3月全国人大决定设重庆直辖市。这无疑对祖国西南、长江上游和重庆自身的 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作为我国第四个直辖市,重庆与其它三个直辖市在行政 区划上的差别很大。重庆不但依据现行体制辖区和县,而且还辖2个地级市、1个地区和4 个县级市。显然,作为直辖市的重庆管地级市和地区行政公署,突破了现有的法律规定,这 无疑开了在直辖市中设地级行政建制的先河。就其所辖的南川市而言,还出现了直辖市(重 庆)——地级市(涪陵)——县级市(南川)极为鲜见的三级嵌套式市管市的格局。而在其它 三个老直辖市中,其所辖的县有的早已达到了目前的县改市标准,但由于没有直辖市分县级 市的法律依据,只能县改区或继续实行县的建制。既然重庆可以辖地级市和县级市,那么北 京、上海和天津是否也可以辖市?这是一个很难圆满答复的问题。

⑥ 市辖区问题

按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可分为区和县的法律规定,市辖区是与地、县平级的行政区划。但 是,市辖区与地、县建制不相似,而与乡镇建制更相似。市辖区是最低层次的基层行政建制, 其下设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或直接面对着居民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而县不是最低层次的基层行政建制,其下的乡(镇)才是最低层次的基层行政建制,直接面对着居民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市辖区政府是一级不完整的政府,如市政、规划等机构均是市政府职能部门的分支机构,不归区政府领导,而县是一级完整的政府,其下的乡(镇)才是一级不完整的政府。

实际上,较大的市的市辖区是按县一级行政区划设立的,一直比较稳定。这使得老的市 辖区规模增大、人口膨胀。几个主要特大城市几乎都有人口超过60万的市辖区,甚至还出 现了人口超过了100万的市辖区。市辖区的规模过于庞大,使区不得不实行一级政府(区政 府)两级管理(区政府)——办事处)的体制。市辖区的权限越来越大,越来越象一个市的建 制,也越来越影响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近些年来,许多市又纷纷撤消郊区,将市辖的农村 乡镇划归城区管辖。虽然市辖区管乡(镇)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但却缺乏法律依据。而且,城 区辖乡镇,出现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即对农村是市)——市辖区)——乡三级建制,而 对城区仅是市)——市辖区二级建制。

市辖区的上述状况,与人们对市政府的管理幅度问题重视不够有关。关于管理幅度与 管理层次的关系问题,许多人只注意了省管县(市)和县管乡(镇)的数量问题,而忽视了市管 市辖区的数量问题。一般来说,作为一个较大城市的政府,管理30个以上的市辖区是不成 问题的。而实际上,我国较早设立的地级市的市辖区平均不到5个,一些新设立的地级市的 市辖区一般只有1~2个,有的甚至没有市辖区。就是那些包括直辖市在内的特大城市的市 辖区平均才618个,市辖区最多的上海市也只有14个。解放前夕,北京和上海城市规模比 现在小得多,市辖区却分别为33个和30个,也许要更 4.行政区划改革的趋势

(一)减少行政区划层级,采用实三级制

逐步撤销地级行政建制,实行省直管县(市)

实行省直管县,对减少中间层次的截留,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减少行政设置和人员,节省行政开支,提高管理水平,缓解县乡财政困境,加快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对我国行政区划和行政层级的调整更具深远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行政体制的改革进程。

② 继续稳定县级行政建制,强县扩权

特殊的政治、经济地位,使县在国家行政管理和经济发展中起了承上启下、沟通城乡、总揽农村全局的战略作用,成为农村经济的组织者、管理者和调节者,也是国家政治行为和经济发展的聚结点。可以说,县是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基础。

③ 保留乡(镇)级行政建制

由于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仍比较落后、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村民自治发展尚不成熟等原因,不可能立即实行乡镇自治,这就要求自上而下的行政系统在特定条件下强有力的介入。乡镇政府处于国家与乡村民间社会的居间地位,它既是调整二者力量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平衡器,又是二者冲突的一个不可置换的缓冲空间,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可见,取消乡镇建制是脱离当今中国实际的过于激进的主张。

(二)增加省级行政单位,适当划小省区

增设直辖市是实施我国省区缩小的切实可行的途径。从整体布局、交通运输网络、现有城市的等级规模以及经济、文化地位等因素综合考虑。

(三)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①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努力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和法制政府。②

克服机构改革的难点是理顺公共权力关系

其关系主要有:纵向的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上下级机关之间的关系;横向的党政各机关之间以及政府机关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条块结合上的垂直管理部门与所在地政府之间的关系。我们通常所说的理顺各种关系,主要是针对行政管理体制中突出存在的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问题,重点理顺党政关系、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机关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即合理划分管理权限、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科学规定工作程序。

不断克服官本位文化的消极影响,培育法治化文化氛围

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迫于国内外形势,国家和政府正在逐步从不该管、也管不好的领域里淡出,把资源配置的权力还给市场,把生产经营的权力回归企业,与这种行政职能的转变相适应,应该狠抓依法行政的各项举措,培育新型的行政文化。法治社会要求社会权力尽可能地从国家权力中分解出来,以社会权力为本位和动力。

运用扁平化理论,重建政府组织结构与幅度

 高一级机关管辖基层行政单位的幅度应当扩大。在中央职能范围内实行统一管理,明确界定中央政府职能,即由中央制订计划,由中央设置的派出机构去完成,实行“一条鞭”管理。

 在省(区)级,逐步细划行政区域,增加省(区)级政府数量。省(区级政府在中央政府的直接领导下行使自己的职能,同时设立派出机构,由省(区)直管县(市),扩大省(区)级政府的管理幅度。

 取消地区级建制。从法律上讲,地区不是一级地方政府,但在实际工作中,无论从上到下还是从下到上,地区都起着一级地方政府的作用,拥有一级政府的权力。而且地区级建制处于省、县之间,其职能难于定位,使得在现实中地区级政府不自觉地出现与所属县(市)政府职能的冲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区级建制已经失去其存在的价值,撤销地区级建制势在必行。

 调整和扩大各级政务类公务员的管理幅度。在政府机构内部,实行主管职员制,将现在政府机构内部的四级或五级层次,改变为三级或四级层次。政府首脑层、政府工作部门领导层和业务主管层,这是常设层次,管理的范围应该比较综合。政府工作忙的时候,业务主管可以临时聘用若干职员协作工作,工作完成后辞退。这体现了市场对宏观管理的客观要求。5.民族区域制度的特点(p33)① 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

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明确指出:“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它既包含“民族”,又包括“区域”两个基本组成要素,既不是单纯的民族自治,也不是单纯的地方自治,而是二者的统一体。它将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正确地结合起来。

② 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有机结合

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的有机结合。“政治因素,主要是指国家统一、民族平等团结和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即:有利于自治民族实现与其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地位相适应的自治,也就是如何更加充分地行使政治自主权;“经济因素,主要是指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基础、自然资源状况”,即: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得到真正发展,目的是为了更好行使经济自主权。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恰恰是实现二者有机结合的具体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③ 自治机关具有两重性(p33)

第一、它是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的地方政府。所以,应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主集中制。

第二、它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政府。所以,在设立时应遵循一些特殊规定。

④ 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聚居的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p32“3.3.3”)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

一、最高政府的性质以及如何理解(p39)

1.现行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1)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国务院在行政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是由宪法的地位决定的。

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决定了,不存在独立于国务院之外担当特殊事务的特殊部门,行政权力是是统一和集中的,因此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2)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由全国人大产生,受人大监督,行使最高行政权力。

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发布的决定和命令,对全国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具有普遍约束力。是由国务院的宪法地位决定的,中央政府具有绝对的权力和权威。

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不存在明确的分权。在一般情况下,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府的代理人而存在,所以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指导。

中央政府的行政职能完全由国务院进行统一行使。国务院的权力是集中、统一的,国务院拥有的权力是最高的,其行为是有法律和政治效力的,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行政行为可采取任何方式进行改正,所以地方政府的行政行为受中央政府的制约。

二、地方政府的基本特征

地方政府是由中央政府依法设置的,治理国家部分地域或部分地域某些社会事务的政府。地方政府是在中央政府不可能对社会事务承担 全部公共管理职责的情况下,为分担中央政府的部分职责的设置的。地方政府具有以下基本性质: 1.角色的双重性

地方政府的职能具有执行性和领导性,地方政府执行中央政府制定的方针政策,领导其职权范围内的各类事务。扮演着领导与被领导、执行与被执行、调控与被调控的双重角色。

地方政府角色的双重性还体现在其双重的隶属关系上,地方政府隶属于中央政府和同级权力机关。

2.职权的有限性

地方政府的职能是有限的,主要职责在于地方事务的管理。由于地方政府在层次上、地域上、文化背景上都存在着差异性,中央政府分配地方政府的职责,主要不 是政治性 的,特别不是那些与国家政治统治与稳定直接相关的职责,而大量地是与维护社会秩序与促 进社会发展相关的职责。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责在于完成对地方社会事务的公共管理,这种特性随地方政府层级的降低而更为增强。

3.权力的非主权性

是中央政府依法设置的,中央政府可以依法对其予以变更或撤销,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也不具有主权性。

三、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p49)

1.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是指具有隶属关系或监督指导关系的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主体,在行使国家权力和地方权力时,依法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其实质是指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国家利益和地方利益之间的一种利益分配关系。核心是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利益和地方政府代表的地方利益的均衡问题.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2.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模式

① 中央与普通行政区域的关系 ② 中央与民族区域自治区的关系 ③ 中央与特别行政区的关系

3.中央与一般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基本内容: 权力关系:主要体现在行政权和司法权 经济关系:主要体现在财政关系上

利益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政治利益关系和经济利益关系 4.权限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核心和基础

第一,必须界定中央及地方政府在国家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此确定各自的核心任务领域,进而配备相应的职权。

第二,必须坚持合理集中和适当分权的有机结合的原则,要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现有的职权作双向调整。

第三,必须明确维护中央权威的前提。

第四,在事权与财权的划分上,应该坚持事权相对分散,财权适当集中的原则。第五,必须加强法治化建设。

5.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主要应考虑以下因素:

第一,这种权力的划分是通过法律化的方式,还是行政化的方式; 第二,以财政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关系; 第三,纵向的公共行政关系; 第四,人事行政关系; 第五,以上四个要素结合在一起的行政过程的力量对比关系; 第六,隐藏于所有这些关系后的利益关系 6.中国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现状和改革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关系改革内涵主题是将中央权力下放作为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主旋律。归纳起来包括:

(1)下放中央政府的部分财权、扩大地方政府的财政管理和财政支配权限;(2)下放中央政府的部分事权;

(3)对某些地区切块下放中央经济特许权力;(4)下放中央某些人事管理权。(5)下放一大批大中型国有企业。7.改革出现问题的原因

(1)法律赋予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职责权限划分不科学,不合理。(2)法律制度不健全。

(3)中央对地方的监督软弱乏力。

决策&监督

一、(十八大报告决策的定论)行政决策的基本程序

1.“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建立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

“依法——科学——民主”

2.行政决策的必经程序: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

二、监督(p60-p72)1.监督的种类 行政内部监督

1、一般监督

2、业务监督——主管监督、职能监督

3、专门监督——行政监察、审计监督、行政复议 行政外部监督

1、权力机关的监督

2、司法机关的监督

3、政党的监督

4、社会团体的监督

5、社会舆论的监督

6、人民群众的监督.

第三篇: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是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实行的国土和政治、行政权力的划分。由于这种划分直接关系到国家能否达到有效的和方便的管理,能否巩固其政权和实现统治阶级的意愿,所以,行政区划历来都是各级政府十分关心的,也是政治学的重要研究问题。行政区划应遵循的一般原则是:(1、尊重历史传统;

(2、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3、有利于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发展;(4、有利于人民群众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5、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6、有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发挥地方政府的工作效能。

行政区划沿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行政区划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先后作过多次调整。首先全国实行大区(直辖市)、省(大区辖市、行署区)、县三级行政制度。省县之间设立专区,专员公署为省政府派出机构。1954年6月,撤消大区建制,实行省、专区(市)、县三级制。1967年2月,专区更名为地区。1983年以后,逐步实行市管县行政区划体制,省下设市(地区),再下设县(市、区),仍为三级制。改革开放以后,省级以下行政区划变化很大:按“整县改市”、“以乡建镇”模式设置大批市、镇;部分地区与市合并,全面试行市领导县体制;人民公社在政社分开后恢复为乡、民族乡;撤(县辖)区并乡建镇;恢复和新设民族自治地方。

行政区划的法律上三级事实上四级: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

(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三)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第三十一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 中国的行政区域基本上划分为三级,即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民族乡、镇)。但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为促进城乡结合和工农结合,打破条块分割,充分发挥城乡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实行市管县的行政体制。实行市管县的地方,就是在省、县之间增加一级政区,实行四级制(宪法上尚未认可)。另外,在有些自治区,下辖自治州,州以下有县,也是四级制。这就使中国现行行政区划和地方行政建制层次形成了三级和四级并存的体制。

直至1970年代,和民国时期的行政区划体制基本一样,但部分省会和工业中心等“较大的市”出现“市管县”,这时全国以“三级行政区划制度”为主,省、较大城市、县、乡并存的“四级行政区划制度”;1975年随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地区设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即是地方各级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同时又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至此从根本上作为准行政区的地区演变为行政区,省县之间出现地级行政区,省、自治区全部演变为四级即省级行政区、地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和乡级行政区四个层次。随1983年开始的地级行政区划改革,“地区”改制为“市”,出现地级市,省辖市改称为“地级市”,至此由之前的地管市、地管县演变为“市管市”、“市管县”;到2005年,除4个直辖市、海南省以及部分省实行局部的省直接管辖县、县级市以外,全境以“四级行政区划制度”为主。

理论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分为省、县、乡三级管理。但在中国大陆的行政区域管理实际中,现行的管理体制实际上沿用了中华民国管理方式。除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外,每个省、自治区的行政区划的管理无一例外仍旧按地市级行政区(含副省级城市)、县级行政区(含副地司级行政区域)和乡镇(含副县级行政区域)三级管理。中国大陆特色政治在行政区划管理上还体现为地市级行政区包括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地区(以前为专区,政权为专员公署)、自治州和盟(内蒙古),其机构设置上除了各有侧重以外其他大同小异。从1980年代以来,绝大多数地级行政区都改名为地级市。

现代中国行政区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行政区划,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省级行政单位

中国省级行政单位是中央人民政府直接管辖的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区域,目前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

1、省——是中国国家地方一级行政区域。始于元朝。至今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

2、自治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建立的相当于省的行政区域。新中国成立后共建立了5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3、直辖市——即中央直辖市,由国务院直接管辖。是人口比较集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特别重要地位的大城市。至1997年3月设立重庆直辖市为止,中国共设有4个中央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4、特别行政区——为“一国两制”的实施,宪法第三十一条专门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可以设立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与省、自治区、直辖市同属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地方行政区域。至1999年12月澳门回归为止,中国共设立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地级行政单位

地级行政单位是介于省级和县级之间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域,包括地区、自治州、行政区和盟。

1、地区——是省、自治区根据行政管理的需要而划分的区域,介于省、自治区与县、自治县、市之间,属于派出机构,不是一级地方政权。在1975年以前称专区,设专员公署。始设于国民党政府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沿用。后称地区,设行政公署。

2、自治州——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方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建立的介于省级和县级之间的一级行政区域,设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是一级政权机构。自治州下分县、自治县、市。

3、盟——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地级行政区域。原是蒙古族旗的会盟组织,设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是一级政权机构。盟下辖区域包括若干个县、旗、市。管理机构为盟行政公署。现内蒙古自治区存在的盟有三个,分别是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盟和兴安盟。内蒙古特殊的行政区划体制。“盟”作为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履行自治区赋予的各项职责,虽不具备政府资格,但享有施行大部分政府职能的权力。“盟”这个级别实际上等同于“地区”、“专区”,只不过内蒙古自清朝延续下来的这一制度体系,与现行体系的两个层级发生了基本重合的现象,所以得以将特殊的名称保留下来。这里所说的两个层级,即盟(地区、专区)、旗(县)两级。

“盟”在最初出现的时候限制普遍要比今天多,各旗王公才握有实权,盟长往往只在各旗的经济、社会、军事往来中扮演斡旋角色,而且历史上往往是旗主或大贵族才有可能被推选为盟长,所以盟的一套机构为封建王旗上层人士“代言”是顺其自然的。

这种情形在民国时期并没有显著改变。直到新中国成立,旧生产关系和观念开始被清理,作为管辖内蒙古巨大土地面积的现成有效手段,“盟”被空前重视起来,中央在内地推行“专区”的同时,通过整顿、规范各盟的建制来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

4、地级市: 县级行政单位

县级行政单位是中国地方二级行政区域,是地方政权的基础。县级行政单位包括县、自治县、旗、自治旗、特区、工农区、林区等。

1、县——作为中国基础行政区域,始于春秋时代。秦统一六国后确立了郡县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县下辖乡、镇。

2、自治县——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县级行政区域。

3、旗·自治旗——为内蒙古自治区特有的县级行政区,即行政地位与县相同。清代初年,仿照满洲的八旗制度在蒙古地区设立旗作为基层行政区,沿用至今。截至2004年12月31日,内蒙古境内有52个旗,其中3个自治旗。

4、特区——是工矿企业特别集中的县一级行政区划。特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种县级行政区,即贵州省的万山特区和六枝特区,2011年万山特区撤销。

5、林区——是县一级行政区划。林区是我国的县级行政单位,我国目前仅有一个,为湖北省的神农架林区。

6、市辖区:市辖区是城市的组成部分,市辖区的城区为城市市区的组成部分。行政分区为乡镇(街道)级行政区,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市辖区管辖的区域以街道为主;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市辖区管辖的区域以乡、镇为主。市辖区与其它县级行政区比较,显著的特点就是为城市主体(即市区)的一部分;人口密度大,流动人口集中;居民以城镇人口为主或占有很大比例;文化、经济和贸易发达。

7、县级市 乡级行政单位

县级以下的基层行政区域——乡和镇,是地方三级行政单位。1960年以前还曾设区。

1、镇——是县、自治县管辖的基层行政区域。1955年国家颁布关于划分城镇标准的规定,设置镇的主要条件是县及县级以上政权所在地,其常住人口在2000人以上,其中非农业居民占50%以上。1984年制定了新的建镇标准,放宽了条件,工商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可以设镇,并实行了镇管村的体制。

2、乡·民族乡——乡是中国农村的基层行政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乡人民政府,受县人民政府领导。1958年农村人民公社化后,乡政权一度由人民公社行使,乡制撤销。1982年1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规定恢复乡建制,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乡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村民委员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1983年开始建乡。民族乡是少数民族聚居的乡一级行政区域。

3、区公所:中国于1928年开始设区。新中国成立后继续设区,承担县、乡之间许多行政任务。1955年全国有15000多个区。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开始撤区并乡,1956年底,区减少到10000多个,1957年进一步减少到8000多个。1958年下半年,全国除少数地区外,各省、自治区基本上都撤销了区的建制。60年代以后,有些省、自治区又恢复了区的建制,它管辖几个人民公社和镇,但不设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而设立区公所。它不是一级政权组织,而是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

4、苏木·民族苏木:中国内蒙古地区行政区划,与乡处同一层区划层次,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的牧业地区。

5、街道:是市辖区政府或县级市政府的派出机关。

行政区划的管理:

①全国人大审议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 区的设立、撤销、更名; ②国务院审批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的行政区划界线的变更,地区、盟、自治州、地级市、县、自治县、旗、自治旗、县级市、市辖区、林区、特区的设立、撤销、更名或者改变隶属关系;县级行政区域界线的重要变更;

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特别行政区政府审批县级部分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乡、民族乡、镇、街道、苏木、民族苏木的设立、撤销、更名或变更行政区域界线;

(一级行政区)省级行政区名称: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二级行政区)地级行政区名称:地区、盟、自治州、地级市(包含普通地级市和副省级市);(三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名称:县、自治县、旗、自治旗、县级市、市辖区、林区、特区;(四级行政区)乡级行政区名称:乡、民族乡、镇、街道、苏木、民族苏木、(乡级)管理区、县辖区;

(五级行政区)村级行政区名称:村、社区、(村级)管理区;(六级行政区)组级行政区名称:村民小组、社区居民小组。其中,省、县、乡三级为基本行政区。

关于地级市的思考:

市管县体制的发展延续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但随着市场经济特别是区域经济的发展、行政治理环境和手段的变化,因层级过多而导致的问题日益显现。

首先是影响行政管理高效运转。实行市管县体制后,地区一级政权由过去的虚设变为实置,从而在省与县之间多出一个环节。凡是县向省请示的工作,无论是政策性的,还是业务性的,可以直接与省沟通的,要通过市里的审查和推荐,形成“效率漏斗”,大大降低了行政效率。有些中央和省都已完全下放的审批权限却被市里截留,处在经济建设第一线的县域权力渐小,责任重大,责权利不对等。

市县争利严重,影响县域经济发展是第二个问题。市管县后,县要接受市的领导。但市和县始终都分别是各自区域利益的主体代表,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享受着各自的经济利益。从各地情况来看,在工作上市把县当作自己的附属行政单位,要求县的经济发展从属于市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引发两个利益主体的冲突。市里在财税分成、基建投资、项目上马等方面优先考虑市区。“市压县、市刮县、市吃县”的问题的确存在,有些市、县争利中,市不惜运用行政手段强行解决,县只能服从。

由于市区经济控制力小,不足以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有一些地级市经济实力偏小,在这种情况下,市比较多地只顾自己的发展,把资源、要素和精力比较多地放在发展市区经济上,甚至从下面“抽血”,从而无力扶持县域经济发展,更无力顾及到大部分农村的发展,使得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三农”问题难以解决。现代改革条件:

市场经济打破了传统体制下的政府管理模式,资源配置由政府主导型转向市场主导型,政府大量的微观经济管理职能转向宏观调控。这从根本上减轻了各级政府的工作量,尤其是中央和省级政府,这就为省直管县提供了可能。

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的改善创造了工具上的条件。随着电话、电视的普及,特别是计算机、远程通讯等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及提高,政府间传递信息的流程明显缩短,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大大增强。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基础设施的改善、现代交通工具的发达,使得省与县之间的空间距离变得越来越短。公共管理创新需要政府扁平化改革。从国外政府管理创新的经验来看,政府逐渐扁平化管理也是大势所趋,最终有利于减少行政成本和提高行政工作效率,美国管理专家还提出了“用企业精神改造政府”的重要观点。省直管县更是壮大县域经济要有新举措的需要。十六大首次提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思想后,国家和省级政府将统一制定大的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市一级只能发挥中间传递作用,市级指导县级发展经济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而且,市同县在发展问题上具有很多同构性。

中国从1992年始,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浙江、河北、江苏、河南、安徽、广东、湖北、江西、吉林等省份陆续推行了以“强县扩权”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试点,对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市进行了扩权,把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限直接下放给一些重点县。海南省出于土地面积和人口较少的因素,已经实行了“县市分治”,市只管理城市本身,县则由省直接管理!

网民提出的行政区划改革方案

宪法规定我国行政区划为省-县-乡三级,但实际上我国现行行政区划主要为省-地-县-乡四级。现行行政区划层级太多,导致行政效率太低,成本太大,将日益严重地影响到国家发展和长治久安,且既不符合宪法规定,也不符合扁平化管理的发展趋势。

问题的症结在于中国的一级行政区数量太少、普遍太大,截至2000年底,中国的行政区域划分为34个省级行政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333个地级行政区(37个地区、30个自治州、7个盟、259个地级市);2861个县级行政区(1503个县、116个自治县、49个旗、3个自治旗、2个特区、1个林区、400个县级市、787个市辖区)。如果按三级计算,那么34个省级行政区平均管辖84个县级行政区,许多省份所辖县级行政区超过一百个,有的接近二百个,平均人口约四千万,最多者上亿,许多省份的人口都堪比世界大国,由于管理幅度太大,省县之间客观上需要再加一级,那么省管若干个地、地再管若干个县的多级制也就不可避免了。但如果按现行四级计算,那么34个省级行政区平均管辖9.8个地级行政区,333个地级行政区平均管辖8.6个县级行政区,这显然也不合理,管理幅度过于宽松,余地极大。

美国幅员和中国相当,人口是中国的1/4,一级行政区设有50个州和一个特区,平均人口约六百万,有3042个县,平均每个州管辖60.84个县;俄罗斯幅员辽阔,人口约为中国的1/10,一级行政区83个;日本幅员比中国小得多,人口约为中国的1/10,一级行政区47个。美日的行政区划体系是成功的,效果很好,保持稳定,可谓长治久安,其成功经验在于管理结构扁平化和地方高度自治。

中国市场化改革已经三十余年,民主化改革势在必行,转变政府职能,扩大地方自治是趋势所在。过去几千年,中国的行政区划的最大考量是加强统治阶级的统治,而现代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随着市场化和民主化的深化扩大,小政府、大社会、大市场是大势所趋,中央对地方、上级对下级的职能将主要侧重于建章立制和引领调控。封建专制国家依靠专制力量来维系政权,因此管理结构较为高耸;而现代国家应更多地通过国家价值来凝结国家,通过民主自治、放权激活来调动全国各地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规则和调控来保持国家健康向上,因此管理结构较为扁平化。综上所述,我国行政区划应该从现行的四级制回归到宪法规定的三级制,合理增加省级行政区数量,合理配置省级行政区所辖二级行政区的数量,实行省管县,取消地管县。由于县为我国基本行政区划单位,下辖乡镇,配置基本合理稳定,可以不作调整,因此改革应保持县乡的基础的稳定,主要仅在上层的省地二级调整。同时,行政区划调整影响面大而复杂,应尽量考虑到延续性,保证平稳过渡。要避免交叉纠葛,以便分期分片实施。要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扩大深化地方自治。要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作为国家职能的着力点,提纲挈领,以头羊带群羊。要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创新协调机制。

按照以上思路,根据中国实际,经过反复推排,我认为中国可以设置一级行政区约60个,每个一级行政区所管辖的二级行政区一般控制在50个以内。下面推荐一个方案,说明如下:

1、基本延续原有全国七大地理分区,在七大分区的基础上改进为全国八大分区,即从原超级大区华东地区的南部划出赣闽台三省,列为东南地区,即全国分为华北、东北、华东、东南、华南、华中、西南、西北八个区;大区不是行政区实体,但可以是个体系,每个大区包括5-10个一级行政区,就像一群羊,每个大区至少设一个直辖市,为大区中心,作为引领群羊的头羊,是国家进行引领调控的主要着力点。

2、全国一级行政区从34个增加到60个;一级行政区所辖二级行政区数量一般都在50个以内,只有少数略超过50个;地级市不再管辖县市,只保留市辖区范围;地、县同为二级行政区,都归一级行政区直管;县乡两级数量庞大且基本合理稳定,作为基础,保持不动。

3、适应从农耕文明向市场化、民主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发展的新变化和大趋势,本案突出城市的中心功能,强调通过中心城市来实现国家职能,通过头羊带领群羊,首都和全国性中心城市是全国的头羊,直辖市是大区的头羊,省会和全省中心城市是省域的头羊,原有地级市虽不再管县,但可通过强化中心服务和辐射带动作用来作为地区头羊,县城则是县域头羊。城市以后将不必自上而下地由上级予以指定行政级别(省级、副省级、地级、县级等),只有直辖、省辖的区别,城市管理者的责权利由城市民主确定,城市功能定性由社会、市场自发确定。

全国先设12个直辖市,条件成熟者可以“省改市”,就像地改市、县改市一样;直辖市是大区的中心,是国家进行区域工作的着力点,是区域发展的中心和龙头,也是区域参与全国全球分工合作的重要节点。直辖市的设置条件是:

(1)都市区发展程度高,核心城区和卫星城镇体系健全,人口集聚,都市区人口达到上千万,经济实力和财力雄厚;

(2)是区域经济的龙头和城市群的核心,具有强大的引领辐射作用,具有一定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影响力;

(3)在行政区划上,直辖市兼有分省的功能,自身兼具省份功能,下辖区、市、县,管辖幅度适当,一般在50个以内,同时也要有助于分担邻省过大的管理幅度,新直辖市应该都如重庆模式。

国家职能的第一重着力点可以是三大中心:北京、上海、广州,第二重着力点可以是九大直辖市:首都北京、华北天津、东北沈阳、华东上海、东南厦门、华南广州、华中武汉、西南重庆、西北西安,第三重着力点可以是60个一级行政区中心,每个一级行政区内也同样以头羊带群羊,原有地级市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中心服务和辐射带动功能,起到地区头羊的作用,同理每个二级行政区内也是以头羊带群羊,县城是县域头羊,城镇是周围地区的头羊。

4、坚持一国两制,港澳不变,台湾地区维持现有管辖范围,也列为特别行政区。

5、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仍设自治区,但将内蒙分为东蒙和西蒙,广西分为桂南和桂北,新疆分为南疆和北疆,西藏分为前藏和后藏,但为了稳定起见,西藏和新疆在条件成熟之前仍保持现状。

6、本案注意区划延续性,避免交叉纠葛,可以分片分期推行,一个条件成熟就可以调整一个。

跨省调整有:

(1)北京直辖市,辖现北京、河北张家口、山西大同等38个区、市、县;

(2)天津直辖市,辖现天津、河北廊坊、保定等48个区、市、县;

(3)平原省,省会邯郸,辖现邯郸、河南安阳、鹤壁、濮阳、山东聊城、菏泽等共48个市县;

(4)上海直辖市,辖现上海、江苏苏州、无锡、常州、浙江嵊泗县等31个区市县;

(5)淮海省,省会徐州,辖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安徽淮北、宿州、河南商丘等共44个市县;

(6)广西自治区,首府南宁,辖南宁、玉林、北海、钦州、防城港、崇左、百色、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等共48个市县;

(7)黔北省,省会遵义,辖遵义、铜仁、毕节、云南昭通等共42个市县;

跨地调整有:

(1)为便于洋山港管理,嵊泗从浙江舟山调整到上海,也可仅调整大小洋山及周边地区;

(2)厦门直辖市,辖现厦门、泉州、漳州、龙岩及大田、永安、清流、宁化等39个区市县;以保泉州-宁化发展轴完整。

7、为了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和都市区、城市群发展的要求,要创新协调机制,打破行政区壁垒,比如珠三角地区可组成协调委员会,西安咸阳也可以组成一体化委员会。

具体目标方案如下:

华北地区(中心:北京、天津)

1、北京直辖市,辖现北京、张家口、大同等38个区、市、县;

2、天津直辖市,辖现天津、廊坊、保定等48个区、市、县;

3、河北省,省会石家庄,辖现石家庄、衡水、邢台等共47个市县,石家庄都市区人口千万时可改为直辖市;

4、冀北省(暂名,其他同),省会唐山,辖现唐山、秦皇岛、承德、沧州等共38个市县,唐山都市区人口千万时可改为直辖市;

5、平原省,省会邯郸,辖现邯郸、河南安阳、鹤壁、濮阳、山东聊城、菏泽等共48个市县;

6、山西省,省会太原,辖现太原、阳泉、晋中、吕梁、忻州、朔州等共51个市县;

7、晋南省,省会临汾,辖现临汾、长治、晋城、运城等共48个市县;

8、西蒙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辖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乌兰察布、巴彦淖尔、乌海、阿拉善盟等共40市县旗;

说明: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扩大范围,一可以扩大城市发展空间,二可以分担周围地区大量县市的管辖,合理配置各行政区的管辖幅度,三有助于发挥中心城市功能,城乡联动发展,解决环京津贫困带问题。

东北地区(中心:沈阳)

1、沈阳直辖市,辖现沈阳、铁岭、抚顺、本溪、辽阳等41个区市县;

2、辽宁省,省会大连,辖大连、丹东、鞍山、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朝阳、阜新等共37个市县;

3、吉林省,省会长春,维持现有范围,辖49个市县,长春都市区人口千万时可改为直辖市;

4、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辖哈尔滨、牡丹江、鸡西、七台河、双鸭山、佳木斯、鹤岗等共40个市县,哈尔滨都市区人口千万时可改为直辖市;

5、兴安省,省会齐齐哈尔,辖齐齐哈尔、大庆、绥化、伊春、黑河、大兴安岭地区等共37市县;

6、东蒙自治区,首府通辽,辖通辽、赤峰、锡林郭勒盟、兴安盟、呼伦贝尔等共49个市县旗;

华东地区(中心:上海)

1、上海直辖市,辖现上海、苏州、无锡、常州、浙江嵊泗县等31个区市县;

2、南京直辖市,辖现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南通等共34个区市县;

3、淮海省,省会徐州,辖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安徽淮北、宿州、河南商丘等共44个市县;

4、浙江省,省会杭州,辖杭州、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衢州等共35个市县,杭州都市区人口超千万时可改为直辖市;

5、甬瓯省,省会宁波,辖宁波、舟山(不含嵊泗)、台州、温州、丽水等共33个市县,宁波都市区人口超千万时可改为直辖市;

6、安徽省,省会合肥,辖合肥、淮南、蚌埠、滁州、阜阳、毫州、六安等35市县,合肥都市区人口千万时可改为直辖市;

7、皖南省,省会芜湖,辖芜湖、马鞍山、铜陵、池州、黄山、宣城、安庆等共36个市县;

8、山东省,省会济南,辖济南、德州、滨州、东营、淄博、莱芜、泰安、济宁等共48个市县,济南都市区人口超千万时可改为直辖市;

9、鲁东省,省会青岛,辖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临沂、枣庄等共43个市县,青岛都市区人口超千万时可改为直辖市;

说明:嵊泗并入上海是为了便于洋山港管理;苏锡常并入上海是为了整合做大上海大都市,使之更具国际竞争力;调整后长三角主要是上海直辖市、南京直辖市、杭州直辖市、宁波直辖市。

东南地区(中心:厦门)

1、厦门直辖市,辖现厦门、泉州、漳州、龙岩及大田、永安、清流、宁化等39个区市县;

2、福建省,省会福州,辖福州、莆田、三明(不含大田永安清流宁化)、南平、宁德等共37个市县;

3、江西省,省会南昌,辖南昌、景德镇、九江、鹰潭、抚州、上饶等共50个市县;

4、赣南省,省会赣州,辖赣州、吉安、新余、宜春、萍乡等共45个市县;

5、台湾特别行政区,治设台北,辖5都17市县;

说明:现华东地区所含一级行政区数量、人口、经济都太大,东南地区大致和海西经济区、海峡经济区相当,基本自成体系,且肩负着对台工作、祖国统一的重大任务,因此有必要从华东地区南部分出赣闽台三省单独列为东南地区。目前厦泉漳都市区人口已达千万,经济实力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之外居前列,是东南地区的龙头中心,东南贸易中心、会展中心、航运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制造中心、创新中心已见雏形,国际影响力也较强,且在对台工作中有着无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将来台北、新北、基隆如果合并,那么厦门直辖市和所谓台北直辖市将是一个很好的对话合作平台,厦门直辖市在整个台海经济区中也将具有较强的主导地位。厦泉漳龙合并直辖也可取名厦泉漳直辖市,市区范围包括思明、湖里、海沧、集美、同安、翔安、鲤城、丰泽、洛江、泉港、芗城、龙文、晋江、石狮、南安、惠安、龙海、长泰等八千多平方公里,一千多万人口。

华南地区(中心:广州)

1、广州直辖市,辖现广州、佛山、肇庆、清远、韶关等41个区市县;

2、深圳直辖市,辖深圳、东莞、惠州、河源、汕尾、汕头、潮州、揭阳、梅州等共39个市县;

3、广东省,省会珠海,辖珠海、中山、江门、云浮、阳江、茂名、湛江等共27个市县;

4、香港特别行政区,现状;

5、澳门特别行政区,现状;

6、海南省,现状,辖18个市县;

7、广西自治区,首府南宁,辖南宁、玉林、北海、钦州、防城港、崇左、百色、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等共48个市县;

8、桂北自治区,首府桂林/柳州,辖桂林、柳州、贺州、梧州、贵港、来宾、河池等共49个市县;

华中地区(中心:武汉)

1、武汉直辖市,辖现武汉、孝感、黄冈、鄂州、黄石、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48个区市县;

2、湖北省,省会宜昌/襄阳,辖宜昌、襄阳、十堰、随州、荆门、荆州、恩施、神农架等45个市县;

3、河南省,省会郑州,辖郑州、洛阳、三门峡、开封、许昌、焦作、新乡、济源等共52个市县,郑州都市区人口超千万时可改为直辖市;

4、豫南省,省会南阳,辖南阳、平顶山、漯河、周口、驻马店、信阳等共51个市县;

5、湖南省,省会长沙,辖长沙、株洲、湘潭、娄底、益阳、岳阳、常德、张家界、湘西等共51个市县,长株潭都市区人口超千万时可改为直辖市;

6、湘南省,省会衡阳,辖衡阳、郴州、永州、邵阳、怀化等共50个市县;

西南地区(中心:重庆)

1、重庆直辖市,现状,辖40个区市县;

2、成都直辖市,辖成都、德阳、绵阳、广元、眉山、阿坝等共57个市县;

3、四川省,省会南充,辖南充、巴中、达州、广安、遂宁、资阳、内江、自贡、泸州、宜宾等共53个市县;

4、西康省,省会乐山,辖乐山、雅安、攀枝花、凉山、甘孜等共54个市县;

5、贵州省,省会贵阳,辖贵阳、安顺、六盘水、黔西南自治州、黔南自治州、黔东南自治州等共51个市县;

6、黔北省,省会遵义,辖遵义、铜仁、毕节、云南昭通等共42个市县;

7、云南省,省会昆明,辖昆明、曲靖、红河、玉溪、楚雄等共51个市县;

8、滇西省,省会大理,辖大理、丽江、迪庆、怒江、保山、德宏、临沧、普洱、西双版纳州等共56个市县;

9、前藏自治区,首府拉萨,辖拉萨、山南、林芝、昌都、那曲等共48个市县;

10、后藏自治区,首府日喀则,辖日喀则、阿里等共25个市县;

西北地区(中心:西安)

1、西安直辖市,辖现西安、渭南、商洛、安康、汉中等52个区市县;

2、陕西省,省会咸阳,辖咸阳、宝鸡、铜川、延安、榆林等共49个市县;

3、宁夏自治区,首府银川,维持现有范围,辖银川、石嘴山、吴忠、中卫、固原等共18个市县;

4、甘肃省,省会兰州,辖兰州、白银、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临夏等共36个市县;

5、甘南省,省会天水,辖天水、陇南、定西、平凉、庆阳、甘南等共45个市县;

6、青海省,省会西宁,维持现有范围,辖西宁、海东、海北、黄南、海南、果洛、玉树、海西等共40个市县;

7、北疆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辖乌鲁木齐、吐鲁番、哈密、昌吉、克拉玛依、博尔塔拉、伊犁、塔城、阿勒泰、石河子、王家渠等共46个市县;

8、南疆自治区,首府喀什,辖喀什、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苏、巴音郭楞、和田、阿拉尔、图木舒支等44个市县。

说明:西安-咸阳应该一体化,但陕西三秦之地缺乏适于做省会的城市,宝鸡是第二大城市却难以顾及陕南陕北,因此方案设西安直辖市,兼辖渭南、陕南,而咸阳作为陕西其余部分的省会,以便就近共享西安的功能,类似于直辖市兼省会,类似于纽约-新泽西。另一种调整方法是,西安直辖市辖西安、咸阳、宝鸡、铜川、渭南等地共50个区市县,陕西省省会仍在西安,辖延安、榆林、商洛、安康、汉中等地共53个市县。

政区地名诗

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四西二宁海甘陕,港澳内台渝北天。

第一句是指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河南、河北、山东、山西; 第二句是指江西、江苏、浙江、黑龙江、新疆(疆与江谐音)、云南、贵州、福建、吉林、安徽;

第三句是指四川、西藏、辽宁、宁夏、青海上海海南、甘肃、陕西; 第四句是指香港、澳门、内蒙古、台湾、北京、重庆、天津

第四篇:行政区划

街道镇乡

西陵区

伍家岗

点军

猇亭

西陵区: 西陵街道 学院街道 云集街道 西坝街道 葛洲坝街道 夜明珠街道 窑湾乡 61 41 122 3 夷陵183伍家岗区: 大公桥街道 万寿桥街道 宝塔河街道 伍家岗街道 伍家乡

点军区: 点军街道 桥边镇 艾家镇 联棚乡 土城乡

猇亭区: 古老背街道 云池街道 虎牙街道

夷陵区: 小溪塔街道 樟村坪镇 雾渡河镇 太平溪镇 三斗坪镇 乐天溪镇 分乡镇鸦鹊岭镇 下堡坪乡黄花乡 邓村乡

宜昌市人民检察院伍家岗区伍家岗区胜利四路42号 0717-6470818

西陵区人民检察院西陵区翁家堰15号 0717-6745510 0717-6772000

伍家岗区人民检察院 伍家岗区中南路55号 0717-63709860717-6352000 点军区人民检察院 点军区江南大道116号 0717-6672622 0717-6672000

猇亭区人民检察院 猇亭区正大路69号 0717-6514567

夷陵区人民检察院 夷陵区夷兴大道209号 0717-7821479

宜昌市中级人民法院 宜昌环城东路40号 6743630

西陵区人民法院 宜昌沿江大道51号 6740007

伍家岗区人民法院 夷陵大道336号 6357470

点军区人民法院 宜昌江南路126号 6671352

猇亭区人民法院宜昌正大路 6514367

夷陵区人民法院 夷兴大道27号 7200812

兴山县 古夫镇永安路一号 ***2QQ

兴山县人民法院 古夫镇永安路三号 2587800

黄粮派出法庭

昭君派出法庭

峡口派出法庭

兴山县人民检察院古夫镇湖南路2号

龙泉镇

第五篇:黔西南州政府工作报告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1年3月31日黔西南州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州 长 龙长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州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根据《中共黔西南州委关于制定黔西南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州人民政府制定了《黔西南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请各位代表连同政府工作报告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宝贵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我州经济社会发展遭遇困难最多、发展速度最快的五年,是全州综合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的五年,是城乡面貌显著变化、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加快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黔西南州委的领导下,在州人大、州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密团结和依靠全州各族干部群众,抢抓机遇,奋力拼搏,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经济发展提速增效,综合实力明显增强。预计全州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120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24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财政总收入由16.12亿元增加到 57.76亿元,年均增长29.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由8.28亿元增加到28.78亿元,年均增长28.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53.31亿元增加到204.21亿元,累计完成607亿元,年均增长3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37.34亿元增加到88.29亿元,年均增长18.8%;2010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394.72亿元、219.68亿元,是2005年末的3.03倍、2.84倍。

(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发展方式逐步转变。以“五个培育”为抓手,总结推广“晴隆模式”、“顶坛模式”、“坪上模式”、“者楼模式”及桔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兴义万·鲁现代烟草农业试验区的经验,优质粮油、烤烟、草地畜牧、茶叶、甘蔗、蔬菜、中药材、花卉、林果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初具规模,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力度加大,五年累计投入51.86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36倍。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2%。大力调整工业结构,能源、化工、冶金、建材、农特产品加工、制药等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9%。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旅游与体育的结合,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增势强劲,逐步成为新兴支柱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2%。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5%提高到30%。三次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9.3:36.1:34.6调整为17.5:38.4:44.1。

(三)基础设施加快改善,城乡面貌显著变化。“县县通高速”目标取得重大进展,沪昆高速公路(黔西南段)建成投运,汕头至昆明(黔西南段)、晴隆至兴义、惠水至兴仁(黔西南段)、望谟至安龙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公路通车总里程从7925公里增加到12610公里,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长沙至昆明快速铁路客运专线(黔西南段)开工建设。西南水运出海中线通道(贵州段)航运建设工程完成航道整治,建成内河航运四级航道260余公里。狠抓农村饮水安全、骨干水源、小型农田水利、烟水配套、大型灌区、病险水库治理等工程建设,累计新增水库总库容2610万立方米以上,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0.6万亩,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从0.31亩提高到0.52亩,解决了111.67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城镇化进程加快,“州市共建”兴义市工作有序推进,各县城、小城镇路网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化率从22.9%提高到29%。

(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节能减排成效明显。石漠化、水土流失等导致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综合治理石漠化面积247.99平方公里,完成“珠治”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1034平方公里。退耕还林、珠江防护林、公益林管护、坡地过度开垦治理等重点工程成效明显,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森林覆盖率从40.67%提高到45.04%。圆满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内。各县(市)、顶效开发区均建成污水处理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6.9%、13%,城镇污水处理率提高到60%,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1%。

(五)民生保障切实加强,人民生活不断提高。村级规划基本完成,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3亿元,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8.89万人。全面实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投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5.83亿元,保障对象达49.13万人,人均保障标准达489元;投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2.54亿元,城市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从80元提高到140.5元。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县为单位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2010年参合率达95.82%。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在兴仁县、贞丰县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参保人口24.86万人。城镇新增就业5.2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各级财政投入8.14亿元,对7.7万户农村危房进行改造;投入廉租住房建设资金4.99亿元,解决了0.97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投入救灾救济资金1.5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5倍,救济灾民165.1万人(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市场物价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从8022 元、1785 元提高到15001元、3246元,年均增长13.3%、12.7%。

(六)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招商引资成绩突出。州、县(市)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制度“废改立”工作成效明显,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新突破。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切实加强财政预算,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明显提高。积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产监管制度进一步完善。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草原勘界确权工作基本完成。建立和完善土地、矿产资源收购储备制度。文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成效明显。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不断加 强,招商引资和对外贸易取得积极成效。招商引资累计到位资金304.81亿元,完成进出口总额2863万美元,分别是“十五”时期的4.1倍、20倍。

(七)社会建设力度加大,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全州财政对教育、科技、广电、文化、卫生、人口计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投入达108.51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68倍。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两基”顺利通过“国检”,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申办成功,兴义一中改扩建工程和兴义民族师范学院、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积极推进,高中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从22.7%、10.7%提高到40%、14.3%。积极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成效明显,广播和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5.5%、94.5%。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取得新进展。城乡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文化精品不断涌现。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城乡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人口计生工作整体上台阶,人口自然增长率从8.8‰下降到7.1‰,符合政策生育率从90.5%上升到92.8%。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万峰湖野钓大奖赛、全国首届山地运动会等重要赛事活动,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积极推进黔西南“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工作,成功举办了试验区成立20周年纪念活动。智力支边工作取得新成绩。探索建立三级终结、领导接访、五星级排查预警、网上视频信访等长效机制,信访工作得到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切实加强,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连续四年实现“双降”,“平安黔西南”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取得新进展。民主法制、精神文明、依法行政、廉政建设切实加强。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进展。拥军优属工作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成效显著。统计、审计、城乡规划、供销、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国防教育、宗教、外事侨务、对台、史志、人防、气象、水文、档案、保密、老龄、新闻出版、残疾人事业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2010年,全州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预计生产总值完成324亿元,同比增长14.1%;财政总收入完成57.76亿元,增长28.0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8.78亿元,增长31.3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4.21亿元,增长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88.29亿元,增长1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001元,实际增长6.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246元,实际增长14.7%;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回顾“十一五”时期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历程,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一是必须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符合黔西南实际和阶段性特征的发展路子,不断提高谋划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在做大经济总量中提高发展质量,在推进跨越中加快发展。二是必须坚持把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与黔西南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主动作为。三是必须坚持用统筹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推动全局。四是必须坚持强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农业产业化,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五是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内生动力,借助外力发展。六是必须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城乡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各位代表!“十一五”时期我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团结拼搏、不甘落后、攻坚克难、奋起直追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州人民政府,向全州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向驻州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及消防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公安政法干警,向关心、支持我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州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不够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和自身的城乡差距任务十分艰巨;交通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较粗放,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大;政府职能转变不够快,抓落实、抓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不够高;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企业和社会创新能力不足;社会矛盾较多,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安全生产压力大等。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主要目标和任务

“十二五”时期既是我州加快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期,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期。“十二五”时期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贵州精神,突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和工业强州战略、城镇化带动战略,紧紧围绕“一二三四”科学发展思路,积极抢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进一步扩大内需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扩张经济总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抓项目建设、强科技创新、促资源开发为主要支撑,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农业产业化为主攻方向,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立足点,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区域间协作为强大动力,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意义的基础。经过全州上下共同努力,把我州建成西南腹地出海和连接东南亚的大通道;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西江上游经济区的能源和原材料深加工开发基地;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祖国西线优秀旅游目的地和最佳人居环境;贵州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和新高地;贵州西部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十二五”时期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确保年均增长16%以上,2015年确保实现660亿元以上,力争超过700亿元,奋力突破85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143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达到66亿元,年均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24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0亿元,年均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12%;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城镇化率提高到37%,力争达到4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能源消耗量、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 4 物排放量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范围内,森林覆盖率超过47%,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

《黔西南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对“十二五”时期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主要任务和对策措施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阐述,这次会议讨论通过后,我们将认真组织实施。今后五年,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工业强州战略,实现工业率先发展、率先跨越、率先崛起,确保工业投资大幅度增长、总量显著扩张、结构更加优化,能源、化工、冶金、建材、农特产品加工、制药等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工业园区(产业聚集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初步形成具有黔西南特色的工业经济体系。到2015年,力争工业投资累计达到12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280亿元,力争突破300亿元。

——加速推进城镇化。根据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加快城镇化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县撤县建市,逐步形成以兴义市为中心,以兴(义)兴(仁)安(龙)贞(丰)城市经济圈为支撑,晴(隆)普(安)、册(亨)望(谟)两个片区组团发展,重点镇、中心乡(镇)和特色小城镇梯度推进的城镇发展格局。到2015年,城镇化率和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明显提高。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规模生产为重点,以产业化经营为方向,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之路,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到201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15万吨,肉类总产量达到20万吨。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20元,减少贫困人口20万人以上。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拓宽领域,增强功能,优化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业,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全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贸流通、房地产服务、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全面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十二五”期间,力争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45%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6%。

——切实加强以水利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加强水源工程和输配水体系建设,建成兴仁打鱼凼水库、望谟桑郎水库、普安五嘎冲水库、兴义木浪河水库扩容、贞丰七星水库等一批重点骨干水源工程和一批小型水库,新增水库总库容4亿立方米以上。积极推进以高速公路、铁路等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5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00公里、二级公路6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铁路里程达到200公里以上,内河航运和民航运输能力进一步提升,管道运输建设取得突破,加快形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重点输电通道和联网工程,提升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缩小城乡信息差距。

——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按照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的规划要求,根据各区域生产要素特点,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布局、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发展格局,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逐步形成全州各具特色的主体功能区,着力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加强与周边地区经济协作,共同打造“毕水兴经济带”,主动融入“西江上游经济区”,力争在地缘上、经济上、交通上形成以兴义市为区域性中心的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城镇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格局。

——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创新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为抓手,加快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积极构建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深入开展水环境、大气环境治理,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推动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到2015年,累计治理石漠化面积1500平方公里。

——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在巩固“两基”攻坚成果的同时,大力发展高中教育,进一步加强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大力实施优秀人才培养工程,加大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行业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到2015年,高中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63%、27%;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5万人。改善科技创新环境,构建科技研发体系,加强重点领域应用技术研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重大产业专项技术研发应用工程,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经济发展的科技水平。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扩大就业为突破口,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为核心,以加强公共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为保障,大力提高社会管理创新水平。到2015年,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公共安全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全面推进。

——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加快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资源要素市场改革,激发发展活力和动力。把扩大开放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着力拓展开放领域和空间。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进一步拓宽民营经济投资领域和范围,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到2015年,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三、今年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今年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起步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又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综合分析今年的形势,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多于不利因素。我们要增强信心,把思想统一到发展上,把心思集中到发 6 展上,把力量凝聚到发展上,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切实做到好中求快、快中保好,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今年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6%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以上,其中工业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超过40%;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20%、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15%;城镇化率超过30%;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国家调控目标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扎实推动项目落实,着力扩大投资规模。坚持国有投资、民营投资、金融投资一起扩大,基础设施项目、产业发展项目、民生保障项目一同推进,着力扩大投资规模,确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8亿元以上,人均超过9000元。

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坚持“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推进机制,快上项目,大上项目,上好项目,上大项目。着力解决项目少、落地难、推进慢等突出问题,加强项目储备和项目库建设,抓好项目前期研究和规划设计,增加前期工作投入,建立重大项目建设协调推动机制和定期会商会办制度,扎实推进项目建设。

全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基础设施投资在扩大投资中的引导和拉动作用,争取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30亿元以上。加快推进长沙至昆明铁路客运专线(黔西南段)、汕头至昆明(黔西南段)、晴隆至兴义、惠水至兴仁(黔西南段)、望谟至安龙高速公路等交通项目建设,力争汕头至昆明(黔西南段)、晴隆至兴义高速公路年底前竣工投入使用,确保全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0公里。做好毕(节)水(城)兴(义)高速公路(黔西南段)前期工作,力争年内开工建设。加强公路管护,提高公路通达质量。加快推进盘江灌区、兴中灌区及兴仁打鱼凼水库、望谟桑郎水库等水利工程建设步伐,争取开工建设五嘎冲水库。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成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亿元。抓好变电站、电网、通信网络等电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供电质量,加快“数字黔西南”建设。

全力扩大产业投资。把扩大产业投资摆在突出位置,优化投资结构,推动各类产业加快发展。完成工业投资120亿元以上,房地产开发投资20亿元以上,旅游业、物流业、社会发展等投资8亿元以上。确保兴义电厂一期、贞丰煤焦化、糯东煤矿、册亨德隆水泥厂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力争泥堡金矿、黔桂水泥、晴北煤焦化等一批新开工产业项目取得重大进展,扎实做好普安电厂、黔西南州风力发电、兴仁煤制油和煤制天然气、贞丰长田金矿等重大产业项目前期工作。

(二)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提高工业支撑能力。实施工业强州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就业容量大、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具有黔西南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大力抓好六大工业产业建设。依托我州丰富的煤炭、黄金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一手盘活存量,一手扩大增量,促进优势支柱产业发展壮大,加快能源、化工、冶金、建材、农特产品加工、制药等六大产业发展,以大产业促进大工业,以大工业推动大发展。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拓宽产业幅,提高附加值。围绕核心产品,大力发展配套产业。加强煤、电、油、运等要素调度,保障工业发展需要。

扎实抓好工业园区建设。认真落实《黔西南州“十二五”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重点建设14个已经规划的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促进工业园区化、产业集聚化,努力实现集群发展、集聚发展、集约发展。加强对各县(市)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建设的统筹协调力度,避免重复建设、产业趋同和恶性竞争。合理布局城镇功能区与工业园区,增大工业园区单位土地面积投入强度。促进产业链尽可能在工业园区内向两端延伸,构建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分工与协作相对完善的产业加工体系,不断提升工业园区发展水平。对发展潜力好、拉动能力强的工业园区,要努力建设成为省级工业示范园区。

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强化企业科技平台支撑,强化企业科技人才支撑,强化产学研结合体系支撑,加强技术攻关、引进和创新,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工业企业的科技水平、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

(三)加快推进城镇化,着力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坚持以规划引领城镇化。抓好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和修编工作。建立和完善城乡规划管理监督制度,强化规划执法,增强规划的调控力和执行力,提高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指引、调控作用,严格按规划指导城镇开发建设,坚持以规划引领城镇科学发展。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继续推进“州市共建”工作。优化城镇结构,增强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中心乡(镇)和特色小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突出民族特色、本地特点、现代气息,形成具有黔西南特色的城镇体系。在交通节点、工矿区、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旅游景区建设一批特色小城镇,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

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把路网作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快城镇环线和城区道路建设,以城镇路网建设带动城镇规模扩大和布局优化。科学规划,适度超前,将城镇水、电、气、通信、污水等统筹进入地下管网,加强垃圾处理等城镇基础设施及学校、医院、文化等配套设施建设,健全城镇公共服务体系。

提升城镇管理水平。加强城镇管理,明确管理主体,责任到人,强化问责,着力解决城镇脏乱差堵等突出问题,全面提高城镇土地、市容市貌、道路交通、社会治安、流动人口、社区服务等管理水平,营造适宜居住、适宜创业、功能齐备、特色彰显的城镇环境。

创新城镇发展体制机制。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保障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逐步放开城镇户籍限制,有序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使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创新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提高城镇综合运行效率。

(四)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力促进农民增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加大“三农”支持力度。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向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倾斜,确保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重点向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加大对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支持力度,增加保费补贴品种,努力扩大覆盖面。抓好“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加强土地整治,大力推进农村人口人均半亩口粮田建设,粮食产量达到112万吨,保证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出台推动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意见,编制实施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加快优质粮油、草地畜牧、烤烟、中药材、水产、蔬菜、甘蔗、茶叶、油桐、油茶、薏仁米、林果、花卉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以“五个培育”为抓手,大力推广“晴隆模式”、“顶坛模式”、“坪上模式”、“者楼模式”及桔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兴义万·鲁现代烟草农业试验区的经验,加快示范效应向产业效应、规模效应转化,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建立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市场流通、信息体系,加强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和良种繁育、饲草饲料、动物防疫检疫等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培育和引进一批龙头企业,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以村级规划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建设和发展。

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业补贴等制度,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实施农民创业促进工程、“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等项目,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服务和权益保护,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和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探索农村集体和农户以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参与当地资源开发,增加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构建“大扶贫”格局。以产业培育为重点,在抓好整村推进的同时,按照“整体推进、县为单元、整合资源、集中投入、综合开发”的原则,开展整县推进,实施连片开发,提高贫困地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和资源转化的能力。深入开展“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工作和智力支边工作。加强与宁波市的对口帮扶和联系。抓好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整合资源帮扶移民发展。

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宅基地管理机制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积极探索农村股份合作制,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完善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制定一系列配套改革和政策措施。

(五)大力发展旅游业,着力提高第三产业比重。抢抓我州旅游业持续升温和提速发展的有利时机,提高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大力发展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强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大力发展旅游业。全力承办好贵州省第六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把本届旅发大会办成一届“产品结构丰富、服务质量上乘、住宿条件一流、社会参与广泛、会议成果丰硕、产业带动明显、服务功能配套、民生更加改善”的盛会。以承办旅发大会为契机,加快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全州旅游设施及配套功能整体上台阶。积极推进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将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稳妥推进旅游景区特许经营。突出以布依族、苗族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元素,举办民族文化和节庆活动,提升黔西南旅游的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力培育旅游景点、旅游线路,引进旅游开发企业,打造一批旅游示范点、示范区,推动旅游业大发展。加快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加强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和营销,推动旅游大州建设。加快旅游宾馆、酒店建设,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加强旅游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和管理,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发展以现代物流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农业服务业等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全面发展面向民生的市政公用事业、房地产业和物业服务、社区服务、家政服务、休闲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着力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尽快实现鼓励类服务业的用电、用水与工业基本同价。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加快文化产业创新体系建设,以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以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为支撑,加快文化产品品牌塑造和传播,推进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六)积极推进改革开放,着力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借助外力加快发展。

扎实推进各项改革。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建立健全规范的预算公开机制。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领域改革,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抓好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深化国有企业、要素市场、资源性产品价格、环保收费、城镇户籍制度、投融资体制、顶效开发区管理体制等改革,建立有利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体制机制。

全方位招商引资。坚持一手面向央企招商,一手引进民营企业,注重培育发展本地优势企业。把扩大招商引资作为政府的重要工作,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领导干部带头招商引资。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创新招商引资方式,采取专业队伍招商、以商招商、组团招商、上门招商、网上招商等方式,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力争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10亿元以上,其中引进省外、境外、国外资金80亿元以上,招商引资履约率80%以上。切实抓好我州与中央企业投资发展恳谈会签约项目的落实,争取更多签约项目开工建设。

大力加强投资环境建设。切实加强投资环境整治,充分发挥州政务服务中心的作用,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企业发展的财税金融等优惠政策,保障项目用地需求。取消不合理的投资准入前置条件和涉企收费,减轻企业负担。加强对投资软环境的监督监察,定期曝光履约不诚信、行政不作为、执法不公正的典型案例,严厉查处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吃拿卡要等行为。

(七)高度重视财政金融工作,着力提高财政金融保障能力。充分发挥财政、金融的重要作用,为促进地方发展、企业发展、项目建设等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全力争取中央和省加大财政投入。在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等领域,争取国家提高专项建设资金投入的比重,提高对公路、民航、水利等建设项目投资补助标准和资本金注入比例。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加大对我州的转移支付力度。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突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重点加大对“三农”、贫困地区、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支持。压缩一般性开支,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支出预算原则上零增长,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所有财政支出都要纳入预算,对专项资金实行预算绩效管理,通过强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绩效评价等工作,努力实现财政资金的公开透明、阳光操作和效益提升。继续做好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

努力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深化政银、银企合作,争取各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支持,对我州信贷规模给予倾斜,确保信贷投放增长20%,力争达到25%。探索发展银团贷款模式,加快发展保险业,建立政银、银企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政府与金融部门的协调和联系。通过风险补偿等措施,引导金融资源支持“三农”和中小企业发展。支持农村信用联社发展,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提高金融机构覆盖面。大力加强诚信体系、担保体系、融资体系建设,为金融业加快发展和支持地方发展创造条件。

(八)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着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发展模式,推动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效,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强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节能降耗,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施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开发和重点工程。强化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管理,提高污水收集率、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抓好重点领域、区域、行业污染 治理,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敏感区、中心城市环境管理,控制重点污染源。加强城市机动车排气治理、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和化学品环境管理。加大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防治力度。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快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完成治理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继续抓好治理坡地过度开垦工作。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珠江防护林、公益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完成营造林面积30万亩,确保森林覆盖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加强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推进重点循环经济工业基地项目建设。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

加强再生能源和生态产业开发。充分利用我州土地、气候、光热、生物等资源优势,积极引进适合本地生长的能源植物品种,加快小油桐等生物质能源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和加大推广使用新型能源和再生资源的力度。大力发展能够创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生态产业,并努力将其培育成为新兴产业。

(九)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力度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认真落实全州2010—202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实施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启动农村中小学寄宿工程和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工程建设,加快兴义一中改扩建工程和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建设。大力发展高中教育、高等教育,抓好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和老年教育。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加快黔西南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抓好兴仁县职业技术学校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等一批县(市)职校建设,推动企业与职校联合办学,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人才。认真实施全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解决幼儿“入园难”问题。鼓励、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办学。促进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逐步实现师资、设备、图书、校舍等均衡配置。加强科普教育,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扎实抓好人口计生工作。继续稳定和降低生育水平,坚决控制政策外生育,破解我州“低生育率、高增长量”并存的人口难题。加大出生缺陷干预力度,努力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严格落实孕前管理,加强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深化“双百竞赛”和“和谐计生”活动,推进“优质服务”常态化、“过程管理”精细化。做好国家普惠政策与计划生育优先优惠政策的协调衔接。新建和改扩建118个基层计生服务站(室)。加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抓好医改重点工作的落实,积极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促进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巩固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落实每人每年200元的政府补助标准,加快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健全公共卫生服务 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医院等级建设,推动州医院、兴义市医院建设三级甲等医院,州中医院建设三级乙等中医院,兴仁、安龙、贞丰、普安、望谟等县医院建设二级甲等医院。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兴建民营医疗机构,推进多元办医。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重视解决医患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积极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好重大疾病防控和妇幼保健工作。

积极发展文化、体育、民族等社会事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广泛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和“文化下乡”活动。加强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重视文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闻事业。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民族体育和竞技体育,深入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认真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大力普及国防教育,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做好“双拥”工作。加强国家安全、司法行政工作,支持法院和检察院的工作。做好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人防、档案等工作,发展社会福利、慈善、老龄、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事业。

(十)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着力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加强“和谐黔西南”建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着力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抓好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推动全民创业,促进全民就业。高度重视大中专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再就业工作,做好零就业家庭、下岗人员和困难家庭人员的就业援助工作。加强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健全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大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着力保持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加强价格监管,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建立价格调节基金,增强政府稳定市场、平抑物价的调控能力。完善补贴制度,在努力保持市场物价基本稳定的同时,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水平挂钩的联动机制。

着力抓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标准,完善管理方法。大力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争取我州所有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纳入试点范围。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尽快实现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制度衔接。健全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规范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失地农民和水库移民生活保障制度,将临时救助资金、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和农村五保供养机构建设资金纳入地方各级财政预算并同比有所提高。修整完善兴义市烈士陵园设施。积极推进殡葬改革,提升殡葬管理和服务水平。

着力抓好安全生产和维护稳定工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强安全管理,实现本质安全。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和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确保实现“双 降”。实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责任制,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开展“扫黑除恶”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破坏正常生产、生活、经营和经济建设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扎实推进“平安黔西南”建设。完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体系建设,落实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正和管控。完善“大调解”工作格局,加强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信访条例》,妥善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各类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十一)认真实施“十大民生工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扎实推进“十大民生工程”的实施,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实施扶贫脱贫攻坚工程。实施8个乡(镇)的整乡(镇)推进,减少贫困人口4.88万人,力争减少5.33万人以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8000人以上。抓好新农保试点工作,综合参保率超过90%。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000人。围绕扶贫产业化项目和特色产业项目,对8600人进行农业产业化技能培训。

实施就业和创业工程。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900人。公益性岗位安置8000人。建成创业孵化示范园2个。启动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试点,建设基层就业工作平台(劳保所)1个、充分就业社区13个。建成州人力资源市场和社保服务中心。

实施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1.5万人。完成中职招生1.57万人,培养输送技能人才6000名。完成成人高等教育招生2000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超过4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

实施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7万人。居民医保缴费参保人数达到16万人,各级财政对参保居民的补助不低于人均120元。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9万人、11.7万人、9.4万人。完成关闭破产企业和困难企业人员参保5000人。

实施“一危三棚”改造和城乡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建设廉租房4759套,建设经济适用房969套、公共租赁房472套,城市棚户区改造5526套,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1182套。大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完成农村危房改造55511户。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和矿山环境恢复工程,做好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农房、学校等的搬迁工作。

实施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工程。新建、改建一级和二级公路161.6公里,改建通乡公路18.8公里、通村公路220.3公里。解决20万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完成16座病险水库治理任务。完成22.27万亩“烟水配套”工程。完成中小河流治理工程4个。行政村电网完全改造率超过90%。新建乡(镇)广播电视服务站20个,实现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实施有线电视网络联网改造乡(镇)75个、数字化整体转换乡(镇)99个。新建乡(镇)以下通信光缆526公里、移动通信基站88个。

实施农村生活环境改善工程。力争完成10个村庄整治任务。建设农村户用沼气4400户,建设中温大中型沼气工程2个、养殖小区常温沼气工程6个,建设农村清洁工程示范点6个。新建、改造通组道路和串户路1100公里以上,新建、维修灌溉渠、引水渠93.1公里。

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加快州民族文化中心建设。建成农民文化家园25个、农家书屋543个。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设备配置39个。实施县级文化馆、图书馆维修改造项目1个。组织文化下乡演出50场(次)以上。完成农村公益电影放映24576场。

实施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工程。改扩建乡(镇)卫生院2个,新建村卫生室186个。实施“万名医生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选派二级医疗卫生机构医生126名对42个乡(镇)卫生院进行帮扶。实施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超过88%。对无学历在岗乡村医生进行三年全日制普通中专学历教育。在所有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启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等传染病和职业病、地方病防控。人均基本卫生服务经费达到20元。

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和平安创建工程。建成州应急指挥中心。分阶段在各县(市)建立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加大县、乡两级综治工作中心硬件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开工建设州救灾物资储备库。在高等院校、中职学校、普通高中学校按比例配备专职保卫人员。为73所县镇公办初中、148所县镇以上公办小学、43所公办幼儿园配备保安人员970人。加快完善城乡社区警务、群防群治等基础设施,规范社区和驻村(片区)警务室设置。完成全州报警与监控系统建设。

四、大力推进政府自身建设

做好今年和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必须以创新的精神大力推进政府自身建设。深入开展“三个建设年”、“四帮四促”、“创先争优”活动,按照“团结、务实、勤奋、廉洁”的要求,加强“六型政府”和“六型机关”建设,着力提高各级政府的公信力、决断力、执行力、落实力。

(一)规范从政行为,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按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继续推进制度“废改立”工作,清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大力推进综合执法,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加强和改进行政复议工作,依法妥善解决行政争议。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高度重视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建议,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加强审计、监察等政府内部监督。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推进依法、科学、民主决策。

(二)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提高行政效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充分发挥商会、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努力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机会均等、公平公正的政务环境。推行行政问责、绩效管理、服务承诺、首问责任等制度,提高政府机关效能。对已安排的工作,要全程跟踪,加强督查,一抓到底,务求成效。大力提倡雷厉风行、立说立行的作风,切实做到能办的事及时办,对一些暂时不具备办理条件的事项,也要积极创造条件办。增强大局意识,树立全州一盘棋的思想,上下一条心,不观望、不折腾、不懈怠;增强责任意识,敢于直面问题、正视不足,敢于承担责任、勇于担待,敢于求实较真、开拓创新;增强竞争意识,敢与强的比,敢向高的攀,敢同勇的争,敢跟快的赛,奋发赶超,增比进位;树立必胜信念,提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面对机遇不迟疑,面对困难不退缩,面对差距不气馁,面对挑战不言败,积极作为,奋力苦干,千方百计加快发展。

(三)推行阳光政务,大力促进政务公开。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项目实施、社会公益事业、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等信息公开,推动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深化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和公共企业、事业单位办事公开,所有面对社会服务的政府部门都要全面推行办事公开制度,依法公开办事依据、条件、要求和结果。完善“州长信箱”等政府与公众的沟通、落实、反馈机制,办好《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公报》、“中国金州—黔西南门户网站”、“黔西南州党政办公网”。创新政务公开方式,加强电子政务建设。

(四)加强调查研究,大力转变工作作风。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使政府决策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加强调查研究,深化对我州发展阶段性特征的认识,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提高引导发展、推动发展、服务发展的能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求实、务实、落实,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做到高标准要求、高效率工作、高质量服务。大兴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之风,坚决反对挥霍公款和铺张浪费,降低行政成本,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

(五)坚持从严治政,大力加强廉政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健全公共资源配置、公共资产交易、公共产品生产等领域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廉政准则和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做到行政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落实到哪里,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加强对重点领域、重要事项、关键部位、特殊岗位的监督管理,关口前移,事前防范,将行政权力运行置于有效监督之下。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依法严惩腐败分子。

各位代表!我州已全面步入了“十二五”发展的新时期,各项工作都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 16 展观,在中共黔西南州委的领导下,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开拓奋进,为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加快推进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而努力奋斗!

下载黔西南州行政区划(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黔西南州行政区划(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泰安行政区划

    2010年,岱岳区撤销北集坡镇,设立北集坡街道。宁阳县撤销宁阳镇,设立文庙街道、八仙桥街道。东平县撤销东平镇、州城镇,设立东平街道、州城街道;撤销接山乡、大羊乡、梯门乡,设立接......

    华容县行政区划

    华容县行政区划 城关镇 洪山头镇 辖:东街、南街、西街、北街、状元街、广厦小区、水乡街、陵园街、桥东街、章台街、城兴街、华阳街12个居委会;环城、李家湖2个村委会、水产场......

    平南县行政区划[精选合集]

    平南县行政区划 县内行政区划历史上曾多次变更,清·光绪九年(1883年)县内划分21里:厢一里、川一里、路二里、川三里、川四里、路三里、惠政里、零三里、蒙化里、上建里、下建......

    县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 平江县辖15个镇(三市、长寿、汉昌、嘉义、龙门、安定、伍市、向家、瓮江、虹桥、南江、浯口、梅仙、岑川、钟洞)、12乡(三阳、大坪、三墩、大洲、木金、冬塔、咏生......

    石家庄行政区划

    石家庄市行政区划进行大调整 经国务院批准,石家庄市行政区划日前进行大调整,撤消郊区,新设裕华区,同时对市区其它区和周边县的区划也进行适当调整,使市区面积增加到455.81公里,人口增加......

    金华市行政区划

    婺城区行政区划 城中街道 面积1.43平方千米,人口2.91万。辖8个社区:杨思岭、府上街、西市街、后街、清波 门、四牌楼、明月楼、青山。 城东街道 面积4.54平方千米,人口2.91万......

    中国行政区划

    第二节 中国的行政区划 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由“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和“现行行政区划”两部分内容组成。其中,省级行政区是我国行政管理的基本单位,对社会、经济活......

    福建省行政区划

    福建省历史沿革 古近代时期 福建古为闽越地,称七闽。秦代设置闽中郡治东冶(即今福州),西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立为冶县,东汉改为东侯官。三国时(260年)设置建安郡。晋代(282年)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