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一上中国现代文学期中考试资料剖析
五四运动
一.背景
(1).历史背景:
①北洋军阀政府实行独裁统治,投靠帝国主义,大量出卖国家权利,中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②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已经迅速壮大到二百多万人,他们必然要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③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斗争的正确方向(2).文化背景:
①.新文化运动的不断发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②.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③.经过辛亥革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脑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识,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3).经济背景
一战期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政治舞台,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
二.发生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之一,参加了会议。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此消息传到中国后,北京学生群情激愤,学生、工商业者、教育界和许多爱国团体纷纷通电,斥责日本的无理行径,并且要求中国政府坚持国家主权。在这种情况下,和会代表提交了关于山东问题的说帖,要求归还中国在山东的德租界和胶济铁路主权,以及要求废除《二十一条》等不合法条件。但结果,北洋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居然准备在《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上签字。最终,英、美、法、日、意等国不顾中国民众呼声,在1919年6月28日还是签订了《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仍然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送日本。在巴黎和会中,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直接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从而引发了五四运动,在这样强大的压力下,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出席巴黎和会的签字仪式。
三.发展
(1)前期:1919年5月4日,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中心:上海 主力:学生.(2)后期:6月初以后
1919年6月5日,上海工人开始大规模罢工,以响应学生。上海工人罢工波及各地,京汉铁路长辛店工人,京奉铁路工人及九江工人都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自此起,运动的主力也由北京转向了上海。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等人到北京前门外闹市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声明如政府不接受市民要求,“我等学生商人劳工军人等,惟有直接行动以图根本之改造”。陈独秀因此被捕。各地学生团体和社会知名人士纷纷通电,抗议政府的这一暴行。面对强大社会舆论压力,曹、陆、章相继被免职,总统徐世昌提出辞职。1919年6月12日以后,工人相继复工,学生停止罢课。1919年6月28日,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中心:上海 主力:工人
四.意义
(1).五四精神:爱国,自救,进步,科学,民主,不屈不挠、忧国忧民、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2).思想文化:五四运动进一步促进了反封建思想的发展,与尊重中华文化的复古思潮形成针锋相对的局面。中国的语言文字政策的思想渊源大部分都来自于五四时期的西化理论。(3).文学艺术:五四运动开创了中国文学新时代。五四以后,中国出现了大小40多个文艺社团,如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对中国文学发展影响深远。这个时期,出现了大批文学巨匠,如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郭沫若、郁达夫等。
(4).教育变革:教育界引起巨变,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废除学监制,在“开放女禁”呼声下,1919年秋,北京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岭南大学开始破例招收女生,在教育制度上,妇女权利在五四影响下发生变革。
(5).政治变革:五四运动使苏俄在中国播下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种子,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国民党的改组便充分显示出当时布尔什维克革命是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唯一出路,五四运动以后,工人罢工和政治斗争依然不断,1920年五一,北京学生联合会散发《五一历史》传单,使马克思主义,共产党理论传入工人阶层,为共产党诞生创造了群众基础。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6).文学评价
①.理性精神的张扬:五四文化思潮对国民的作用即在于启蒙。新文学的先驱们注重将文学作为改造社会人生的工具,《新青年》“随感录”几乎都是批评人生。鲁迅提出要用文学去揭示社会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促进国民性的改造,《呐喊》、《彷徨》即贯穿着清醒的现实主义理性批判意识,问题小说即是理性讨论显得浅露的艺术表述。创造社作家的作品也以独特的方法表达着社会人生的探索与思考。
②.感伤的精神标记:被新思潮唤醒的一代青年作家,常常有着梦醒后无路可走的感受,于是苦闷、彷徨、感伤。问题小说有感伤的情怀,乡土小说诉说着乡愁,自叙传讲着零余者的故事,连诗、散文、戏剧都不免于感伤的情绪。
③.个性化的追求:五四是中国文学史上“个人”表现得最突出的时期。创造社的追求就是“表现自我”。鲁迅的小说有着忧愤深广的内心情理,《野草》是一种极为个性化的主观情怀。这一时期散文小品成就最显著,正因为它适合表现作家们各异的个性。
④.创作方法多样化:在鲁迅的开放的现实主义影响下,现实主义逐步发展成主流;但相当多作家向往浪漫主义,要求在作品中抒发强烈的主观情绪,不止反映在创造社“身边小说”一类作家、作品上,在多数作家与各种文体上都有所表现;现代主义方法也有所表现,鲁迅、李金发不同特征的象征主义,创造社的潜意识揭示;新月派的诗的形式的探索等。这些共同构成了一种创作方法多元化的局面。(7).历史意义:第一,是一场伟大五四运动的群众爱国运动。它的斗争对象直指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政府,表现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史五四运动上前所未有的。它充分发动了群众,工、商、学联合起来,农民也有部分参加了,实际上揭开了全民族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第二,五四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和军阀统治的黑暗,同时进一步提高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决心和觉悟;促进了全国人民对改造中国的问题的反思和探索,也促进了新思潮的蓬勃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第三,五四运动既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又开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从此,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民众的力量得到了广泛的发动等,这些不仅使五四运动本身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涵,还直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阶级上、思想上和干部上的条件。
阿Q的形象分析
摘要:阿Q是鲁迅小说《阿Q正传》里的主人公,他有着极其独特的形象,笔者将对他的形象做出分析。将他的形象分为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思想上受毒害,并且他有着独特的“精神胜利法和阿Q的革命。
《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它的发表,有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文章讽刺了一些心灵丑陋的旧中国人,同时也道出了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存在的劣根性。他身上有农民的弱点:主观、保守、狭隘、愚蠢。同时还深深收到封建思想的种种影响,(一).社会地位 阿Q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的典型。经济地位:阿Q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赤贫者,他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政治地位:阿Q受到惨重的剥削,他失掉了土地以及独立生活的依凭,甚至也失掉了自己的姓。当他有一次喝罢两杯黄酒,说自己原是赵太爷本家的时候,赵太爷便差地保把他叫了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不许他姓赵。
(二).精神胜利法
精神胜利法的定义:在失败与屈辱面前,不敢正视现实,而使用虚假的胜利来在精神上自我安慰,自我麻醉,或者即可忘却的病态的精神状态.精神胜利法表现:具体表现为他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等等。
鲁迅先生正是通过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淋漓尽致的描绘,表明这种普遍在于“国人魂灵”中的精神病症怎样麻木。阿Q非常穷,穷得只剩一条裤,甚至连姓名都没有。但是,他的可悲却主要还不在物质生活条件的被剥夺,而在于他精神生活的被扭曲。他被压在未庄生活的最底层,什么人都能欺负他,可他却并不在乎,常常好像还很得意。这是的关键,是他有一种独特的精神胜利法,分明挨了打,他却想:这是儿子打老子。
他的自尊自负与自轻自贱固然是精神胜利法的主要的表现条件,他的排斥异端与“投降”革命也是精神胜利法的一个相关因素,至于怒目而视的怒目主义和“在肚子里暗暗咒骂”的腹非政策,更是精神胜利法的最主要的现象了。
阿Q精神的第一个特点是“自尊癖”。阿Q本是极卑微的人,他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人们忙碌的时候才记起他,一空闲,便把他忘记了。然而,阿Q却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甚至赵太爷儿子进了学,他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以为“我的儿子将比他阔得多”。阿Q甚至瞧不起城里人,认为城里人把“长凳”叫成“条凳”、煎大头鱼时加葱丝,都是“可笑”的。
阿Q精神的第二个特点是“欺弱怕强”。阿Q最喜欢与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对手,口呐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他寻衅跟王胡子打架,打输了,他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他估量小D瘦小打不过他,骂小D是“畜生”,小D让着他,他却不依不饶,进而动手抓小D的辫子;对毫无抵抗力的小尼姑动手动脚,扭住她的面颊,说“和尚动得,我动不得?”大肆轻薄。可是,当他在路上遇到“假洋鬼子”时,他脱口说了句“秃儿”,不料被“假洋鬼子”听见了,“假洋鬼子”举起了“哭丧棒”,他便赶紧缩起脖子,等着挨揍,连吃了几棍子,一点不敢反抗。
阿Q精神的第三个特点是“性幻想狂”。他认为,“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一定要有勾当了”。所以,当赵太爷的女仆吴妈在厨房与他谈几句闲天时,他便忽然抢上去对吴妈说:“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
阿Q精神的第四个特点是“泼皮耍赖”。他跑到尼姑庵偷萝卜,被老尼姑发现了,他还强词夺理,说:“这(萝卜)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
阿Q精神的第五个特点是“善于投机”。阿Q本来是对革命一向“深恶而痛绝之”的,但当他看到“未庄的一群鸟男女(在革命到来之际)的慌张的神情”时,便想:“革命也好罢,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阿Q革命的目的,不过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于是他想到了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宁式床、钱家的桌椅;想到了复仇,把和自己打过架的小D、王胡子连同侮辱过自己的赵太爷、秀才和假洋鬼子统统杀掉;他想起了赵司晨的妹子、邹七嫂的女儿、假洋鬼子的老婆、秀才娘子和吴妈,拿不定主意究竟要谁。所以,当他的“革命”要求一为假洋鬼子所拒斥,便想到衙门里去告他谋反的罪名,好让他满门抄斩。
阿Q精神的第六个特点是“自欺欺人”,即“精神胜利法”。阿Q与人家打架吃了亏,心里就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于是他心满意足,俨然得了胜利似的。当他被关进牢房时,他便“以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当他被拉去杀头时,他便“觉得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也未免要杀头的”。所以,阿Q“永远是得意的”。阿Q精神的第七个特点是“奴隶性”。阿Q看到审讯他的人穿着长衫,便知道这人有来历,“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宽松”,立即跪了下来。长衫人物叫他站着说话,但他还是跪着,并且第二次审讯他时,他仍然下了跪。
阿Q的精神胜利法,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的弱点。所以,阿Q又是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同时,由于人类各民族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类似的病态心理,因此,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是对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精神弱点的形象概括。另一方面,通过阿Q这一典型新形象与革命的关系,也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通过阿Q的悲惨结局,鲁迅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总结了辛亥革命没有发动和依靠农民而终于失败的历史教训,提出了农民问题在中华民族革命中的重要性。(三)阿Q的革命
阿Q虽然是一个贫苦农民,但他对革命毫无认识,甚至盲目的“深恶痛绝之”,但是辛亥革命的风刚刚吹到未庄,赵太爷就威风扫地,连城里的举人老爷也悄悄地连夜把家私运到乡下来。阿Q从他的阶级地位出发本能的感到,革命既然使统治者惊恐万状,那么革命对他肯定有利,于是,他就强烈地“神往”革命。但是阿Q对革命并没有正确的认识,他认为革命就是“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在他的心目中,革命就是把地主的财产转变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可以闯进赵太爷、钱太爷的家里随意地占有他们的一切财物,还可以选一个女人做自己的老婆。另外,阿Q的革命还包含着农民式的狭隘报复,要把自己的仇人都杀头,取统治者而代之,当然,这是一种落后的农民革命观。但如果革命党能正确引导,他们是会真正觉悟起来的。但是,阿Q在对革命“神往”之后,还是那么糊涂。直到临死之前,他那可悲可笑的精神胜利法和封建正统观念依然没有改变。阿Q至死也没有觉醒。
鲁迅作品的思想深刻性和格式特点 深刻性
在早年的鲁迅看来,群众是愚昧的落后的,是承担不起救国强国的历史使命。然而要真正使祖国强盛起来,又必须依靠千千万万的广大人民群众,因此,鲁迅认为,只有切实地进行国民性工作,才能使落后、愚昧的群众觉醒,才能救国。
因此,鲁迅在改造国民性上倾注了很多心血,其作品表现了鲁迅思想的深刻性。
一:从正面进行思想启蒙
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他的思想深刻性体现在“打倒孔家店”,宣传科学民主乃至马克思主义思想,我在作品中向大众灌输新思想是一种启蒙,树立大众瞻观学习的榜样也是一种启蒙。二:对国民劣根性的揭示和批判
鲁迅在其作品作品中揭露人的劣根性,并不仅仅是为了展示中国人的丑恶,更不是为了满足那些所谓优等民族的好奇心理而赢得西方人的喝彩,二是为了“引起疗效的主义”以救治那些愚昧麻木的不觉悟的人们。在鲁迅看来,揭示国民劣根性实际上就是寻找中国人愚昧落后命根的过程,只有找准了病根,才能真正治好中国人思想上的病。
正因为如此,鲁迅在揭示国民劣根性上花了很大的精力和心血,对国人的各种劣根性有着特别深刻的认识,并因此成为了一个独树一帜的伟大思想家。
一、鲁迅首先解释和批判了中国人妄自尊大、顽固保守的劣根性,并在其作品中深刻地分析了劣根性形成的主客观原因:长期生活在一个封建闭塞的社会环境里;无法了解西方强国。
二、愚昧落后、麻木不仁的国民性表现出来的就是无知、迷信和充当看客。
三、鲁迅在其作品中深刻的揭示和批判了中国人的“奴性思想”。奴性思想是中国人长期以来就普遍存在的思想。“对于羊显凶兽相,对于凶兽则显羊相。”这实际上是依着欺软怕硬的卑怯心理的表现。
四、深刻地揭示和批判了“精神胜利法”。实际上是多种劣根性的组合。逃避现实,欺软怕硬,自欺欺人,还有卑怯健忘,其中最核心的是自欺欺人,使自己在精神上永远处于胜利的陶醉之中,麻木不前。精神胜利法使国人日渐怯弱,懒惰和愚昧,使国家日渐保守和落后。鲁迅在其作品中彻底的否定了自欺欺人的国民劣根性。
小说以华老栓为主线,全篇围绕华老栓为儿子求药治病的线索展开,夏瑜这条线索是在华老栓取药和侩子手康大叔说明人血馒头的来历时,才牵带出来的,而且着重描写的还不是夏瑜本身的革命活动和就义时的英雄气概,而是观众对于革命者牺牲的做法和态度。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在揭露国民劣根性时的巧妙行文和深刻性。
鲁迅把这篇作品的主要场景放在茶馆,是最恰当的选择,因为茶馆酒店是闲人聚集之所,是最容易看见群众态度的地方。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作品的深刻性。
《药》中夏瑜的这个形象,是有生活原型的。他是鲁迅的同乡,著名的鉴湖女侠——秋瑾。鲁迅对秋瑾的革命事迹是熟悉的,但他并没有用这些材料来描写一个革命英雄的故事,而是以壮烈牺牲的革命者不为群众所理解之事,来衬托出群众麻木不仁的精神状态,则是有深意存焉。
格式特点
鲁迅小说的现代性,首先体现在其形式上的变异与创造。玉石,通过对小说形式的分析去探寻其意味,特别是更具有普遍意义的形而上的人生思考,便具有特殊的意义。
从《狂人日记》开始,鲁迅小说便显示出一种与中国传统小说迥异的形式特征。在《狂人日记》中,作者借鉴了西方日记小说的新形式。它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故事情节完整、环环相扣、情节依次展开的结构方式,而以语颇杂而无伦次,亦不着日月的日记,按狂人心理活动的流动来组织小说。在叙述者的选择上,作家搁置了传统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叙述,而在正文采用了更易于展现人物心理,且与日记体相适应的第一人称叙述,使作品中所有叙述,描写都带有主人公的感情色彩,均渗透于主人公的意识活动之中。不仅如此,作者还独具匠心在白话日记正文之前添加了一段文言小序,构成了由我与余的对立形成的反讽结构。
继《狂人日记》之后,鲁迅在《孔乙己》中又精心设计了由叙述者小伙计建筑起的三层看与被看结构:孔乙己与酒客的关系,小伙计与孔乙己的关系以及小伙计与隐含作者的关系分别构成一层看与被看的结构。而读者在新闻记者作品时,又形成了读者与隐含作者,叙述者,小说人物之间的看与被看。这样一来,由小伙计充当叙述者的第一人称叙述便具有更广阔的视角。在孔乙己与就可的看与被看中,孔乙己的自恃清高与实际地位的地下,这一客观显示与主观评价的巨大反差,揭示了中国知识分子自身的悲剧性与荒谬性。当小伙计一旁观者身份进入孔乙己,酒客们的看与被看结构后,他所看到的是孔乙己的可笑与可悲,众酒客的麻木、冷漠和残忍,这是一幕知识者与群众的双重悲喜剧。在阅读之初,读者与叙述者对待孔乙己的态度是一致的,但随着故事的发展,小伙计逐渐参与到对孔乙己的无意识折磨中,此时诚实的读者心理上也会产生一种类似狂人“我也吃过人”的罪的自省。
除了采用日记体、手记、选择独特的叙述者等手法创造有意味的形式外,散点透视和双线并行也是鲁迅小说中常用的手法。《呐喊》《彷徨》中有这样一批小说:它们以一个场面 一个道具贯穿全篇。采和截取生活横断面的手法,集中笔墨,于方寸间显精彩,于细微处见精神。《示众》一篇,没有情节、人物刻画、景物描写,也没有主观的抒情和议论,唯一的场面就是看犯人,无论是叫卖馒头的十一二岁的胖孩子 赤膊的红鼻子胖大汉 还是梳着苏州俏的老妈子,向人群中直钻的小学生,都只有一个动作——看。而由他们构成的看与被看二元对立,包蕴的或悲悯或嘲弄的复杂情绪,则自然流露不动声色、看似冷静的客观描述中,以一个道具贯穿全篇的,如《肥皂》、《长明灯》等,通过一个道具在小说情节发展中的多次出现反复渲染,其象征意味愈明显。
可以说《呐喊》、《彷徨》以其内容的深刻、格式的特别成为中国现代小说成熟的标志,由各篇小说所建立的现代小说新形式为中国小说的发展与世界文学接轨找到了一个新的融汇点,从而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创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女神》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一.艺术特色
《女神》是中国浪漫主义新诗的开山之作,开拓和形成了浪漫主义新诗流派。《女神》以鲜明的浪漫主义独树一帜。它强烈的感情,伟美的艺术形象等对当时和后来的浪漫主义诗人发生重要影响。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借用 某一形象以寄托抒发自己的激情,表现出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如《天狗》,借助“天狗”这个传统中的天上叛逆者的形象、以寄托作者急切要求反封建的强烈情绪,全诗想象新奇、气势磅礴。《炉中煤》中的煤自称“黑奴”,这正是受压迫者的形象,煤的外表不好看,但内心十分真挚,有热有光这一切特征恰恰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特点;而“炉中”之“煤”的熊熊燃烧,则贴切地显示出对祖国炽烈的爱。《炉中煤》用受压于地下的、乌黑低贱的“黑奴”——煤的形象来表现劳苦者的爱国之情,十分新颖而恰当.《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有一种割不断的绵绵情意,正好适合表现眷念之情;《凤凰涅磐》的诗句参差不齐,长短并用,富于变化,或长吁,或短唱,节奏感十分强烈,表现出一种悲壮气氛.它的想象新奇,语言粗犷,气势磅礴,声调激越,笔调恣肆.它的美是一种壮美,男性的阳刚之美.二.思想内容
《女神》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它彻底反帝反封建和反抗一切旧势力的革命精神,对光明的向往等,是最强烈地体现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总的主题是要求冲破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民族、科学。反抗、爱国、创造是贯穿诗集的基本思想内容:
1.强烈要求冲破封建藩篱,彻底破坏和扫荡一切旧事物、旧思想。诗歌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大胆地反抗封建思想的叛逆者、革命民族主义者的形象。《女神》中的 “我”是与广大群众结合在一起的、代表时代精神的大“我”。如《天狗》,从头到尾每句诗中都是“我”,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塑造了一个旧世界叛逆者的典型形象。“天狗”这种冲破一切罗网,破坏一切旧物的强悍形象,正是那个时代个性解放要求的极度夸张。2.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为祖国而献身的牺牲精神。如《凤凰涅槃》凤凰的自焚,乃是与旧世界彻底决绝的反抗行动,是叛逆精神的强烈爆发与燃烧。中是烧毁了那“死期已到了”的旧凤凰,才在烈火中飞出永生的华美凤凰。希望古老的中国恢复青春,新生的中国永生不死。《女神之再生》中唱道要创造一个新的太阳,即创造一个新中国。《炉中煤》用象征手法,借燃烧着的煤的形象,表达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思想。是《女神》中表达爱国激情的代表作,是一首爱国主义的绝唱,诗人把祖国喻为心爱的女郎,把自己比作狂烧的煤块,它“为我心爱的人儿燃烧到这般模样!”感情真挚而浓烈。
《伤饬》、《沉沦》对青春、爱情、性爱的理解
《伤逝》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也可以说是唯一一部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主题的小说。它描写的是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他们单纯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至上,走个人奋斗的道路。涓生和子君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在那个黑暗社会里,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问题。他们受西方自由平等、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奋起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涓生和子君经过他们自己的努力,他们成功地住到了一起,找到了自己的爱情。在他们自己看来,一切都是幸福的,共同志趣和追求使两颗年轻的心贴在一起。子君在刚开始反家庭的专制的斗争中子君同样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决,她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样响亮的个性解放呼声,但她以为争得同居的权利,就获得了一切,从此安于平庸的生活,将别的人生的要义都忘却了。旧思想的束缚使子君心甘情愿地成为捶着衣角生活的家庭主妇,全部精力忙于烧饭、做菜忙着喂鸡喂狗沉迷于短暂的“安宁和幸福”之中,终日忙着家庭琐事,并逐渐变的消极颓唐无所作为了,还经常和官太太暗斗。总的来说,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失败,是因为他们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他们自身的认识不足和经济的贫乏,也是他们爱情失败的重要原因。要想得到真正的爱情自由,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为基础,要彻底的消灭黑暗的旧社会,做一个真正的觉醒者。
面对爱情,男女双方应该要有理性,应该明白爱首先是无私的奉献和给予,是利他而不是利己。要对你爱的人的命运前途着想,把自己全部的爱无私的奉献给你的爱人。同时我们应该牢记,“没有面包爱情就会死亡”。不管在何时何地经济是最重要的,没有一定的经济作为基础,一切都是妄想。
在写《沉沦》时郁达夫就曾说过《沉沦》描写的就是“一个病的青年的忧郁症的解剖,里面也带叙着现代人的苦闷——便是性的要求与灵的冲突。但是我失败了”。也许小说“失败”了,但正是由于这样的失败,使得作品涉及的面更宽广,内蕴更加厚实,社会与审美价值更大。《沉沦》中的“他”,在情欲的驱动下,一方面去窥视浴女,频繁手淫,另一方面又在本能冲动之后,产生一种道德上的强烈自责甚至产生一种深深的犯罪感。“他”对周围社会的不公平,民族歧视和人际冷漠等等令人窒息的现象发出强烈而愤怒的反抗声音,但同时反抗声背后又无法避免地横亘着严重的自卑感,这两种相互矛盾的心理状态交织在一起,无情地折磨着瘦弱的“他”。“他”因为“原来日本人轻视中国人,同我们轻视猪狗一样”而怪罪于贫穷落后的祖国,他在内心高声责问:“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强大起来!”然而这怨恨却源于深切的爱。“他”对祖国始终怀有强烈的热爱之情:“我爱我的祖国,我就把我的祖国当成我的情人了吧!”在小说的结尾,他痛切肺腑的呐喊:“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这一声呐喊,升华了作品的爱国主义主题,提高了作品的思想境界和文学格调。综上所述,《沉沦》中的主人公,其忧郁症的流程可以概括如下:起源于退学在家蛰居时对文学作品的广泛阅读,对于性的认识停留于纯精神层面。离开中国到日本学习,从东京转到N市,随着春季的到来,开始自慰。变态情欲由纯精神层面转向对肉欲的渴望,主要诉诸于自身。秋季到来,学校开学,日益自怨自艾,觉得与世人所不容,这是其循环性忧郁症的开始。路上偶遇两个日本女学生,使他的忧郁症日益严重,在日记中首次抒发了对于爱情的强烈渴望。他爱上了房东的女儿,并偷窥这个女子洗澡。变态情欲从自身转向他人,从想象转到现实。为避免受到指责,搬进梅园。一个偶然的机会偷听了别人的情事。主人公的情欲在这对情人情欲的满足中获得满足,变态情欲由现实转回想象。离开梅园,遇到招徕客人的妓女,变态情欲由想象再次转回现实。主人公压抑已久的欲望终于得到满足,他的生命也终于走到尽头。郁达夫喜欢称他在性事上的挫折为“忧郁症”,因此“忧郁症”是作家笔下浪漫主角的重要特征。通常的看法是,《沉沦》抒发的不仅仅是性的苦闷,还是时代的苦闷。作家把爱情当作一个社会问题,作为“时代病”的一种突出症状予以表现。可以这样说,“他”总是把自己爱情苦闷的根源归咎于国家、民族的衰败。然而,《沉沦》主人公把自己的死与民族命运联系起来究竟具有何种程度的真实性?我认为,时代的苦闷、国家民族的苦闷,只是作为郁达夫小说中性苦闷的大背景而存在,深层的原因要从主人公内在的心理特质方面来寻找。中日甲午战争里,昔日的“弹丸之地”竟然将“泱泱大国”打得一败涂地,这不能不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到切肤之痛。因此,当时日本人对于中国人的蔑视是必然的事实。《沉沦》的主人公,在饱受忧郁症折磨的短暂一生中,复仇心态、逃避心态及自悼心态始终交织在一起,构成其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篇: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串讲资料(二)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串讲资料(二)
作品场景
鲁镇:《孔已己》。
未庄:《阿Q正传》。
吉兆胡同:《伤逝》。
上海:《春风沉醉的晚上》、《子夜》、《街景》、《梅雨之夕》、《金锁记》。
日本:《沉沦》。
碧庄:《潘先生在难中》。
北京:《春桃》、《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重庆:《寒夜》。
东北:《生死场》。
湘西:《萧萧》、《边城》。
陶家村:《菱荡》。
四川:《在其香居茶馆里》。
昆明:《人生哲学的一课》。
刘家交:《小二黑结婚》。
华北暖水屯:《太阳照在桑干河》。
东北元茂屯:《暴风骤雨》。
评价
□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
□ 《阿Q正传》是鲁迅唯一一部中篇小说。
□ 《伤逝》是鲁迅唯一一篇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手记“的叙述方式。
□ 现代小说创作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双峰并峙“,指的是鲁迅与郁达夫的小说创作
□ 《沉沦》(小说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
□ 《沉沦》体现了作家一贯主张的“自叙传“文学观。
□ 《潘先生在难中》在艺术上达到了叶绍钧短篇小说创作的现实主义的高峰。
□ 茅盾指出叶绍钧善于描写灰色的卑琐人生,第一个“十年“反映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
□ 叶绍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儿童文学作家。
□ 1923年出版的叶绍钧《稻草人》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童话集。
□ 鲁迅指出:“十年来前,叶绍钧先生的《稻草人》是个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 钱杏邨评价:叶圣陶不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小说家“.□ 冰心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体家。她的语言既融化了古典文学的神韵,又融合了欧美文学的乳汁,赢得了许多青年的共鸣和模仿,被评论家称为“冰心体“.□ 朱自清说,茅盾作《林家铺子》“写一个小镇上一家洋广货店的故事,层层剖剥,不漏一点,而又委曲入情,真可算得'严密的分析'“.□ 瞿秋白评价《子夜》:“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1933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
□ 巴金被称为“20世纪的良心“.□ 《家》发表时原标题为《激流》,出版单行本时改名为《家》。
□ 开明出版社出版的《家》,自1933年到1951年期间,先后再版33次之多,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畅销的作品之一。
□ 《家》标志着巴金小说艺术走向成熟。
□ 《小城三月》是萧红的绝笔。
□ 鲁迅评价萧红的作品“女性作者的制止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沈从文以独特“湘西“色彩而成为中国小说大家。
□ 穆时英有“中国新感觉派的圣手“之称。
□ 毛泽东称赞丁玲“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丁玲有“活的中国“之称。
□ 茅盾评价《莎菲女士的日记》“这是大胆的描写,至少在中国的那时的女性作家中是伟大的“.□ 《围城》被称为现代版《儒林外史》。
□ 周作人被誉为“小品文之王“.□ “汉园三诗人“: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
□ 1936年,何其芳《画梦录》、卢焚《谷》、曹禺《雷雨》一起获得天津《大公报》奖金。
□ 郁达夫称梁遇春为“中国的爱利亚“.□ 1936年夏衍所作《包身工》与宋之地的同年发表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被视作中国现代报告文学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作品。
□ 鲁迅评价殷夫的作品:“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 戴望舒因此享有“雨巷诗人“的美誉。
□ 田间被闻一多称作为“时代的鼓手“.□ 臧克家享有“农民诗人“、“泥土诗人“的称号。
□ 艾青堪称“中国诗坛的泰斗“.□ 丁西林被称为中国“独幕剧的圣手“.□ 《升官图》被称为新《官场现形记》。
文学社团
□ 1921年,郁达夫与郭沫若等人创建了创造社。
□ 1921年,叶绍钧、茅盾、郑振铎、周作人等发起创立新文学第一个社团——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艺术“和“写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 1918年,柔石、朱自清、叶绍钧、冯雪峰、潘漠华、魏金枝等组织了现代文学史上较早而又很有名气的“晨光文学社“.□ 1928年,柔石与鲁迅一起创办“朝华文学社“.□ “语丝文体“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
□ 周作人是文学研究会和语丝社的主要发起人。
□ 1921年,郭沫若参与发起创建《创造社》,先后与社友创办了《创造周报》和《创造日》。
□ 1923年,冯至参加了浅草社,浅草社解散后,他与友人杨晦、陈翔鹤、陈炜谟等人成立了沉钟社。
□ 1932年5月《现代》杂志创刊,成为现代派诗歌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阵地,“现代诗派“也因《现代杂志》而得名。
□ 1937年9
月11日《七月》创刊。
□ “七月“诗人:曾卓、牛汉、绿原等。
□ “九叶诗人“:唐湜、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袁可嘉、穆旦。
作品内容
□ 《春风沉醉的晚上》的三种意象:大自然、有母亲情感的女性、祖**亲
□ 《沉沦》(小说)描写着一个有病的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说是青年忧郁病的解剖。
□
《为奴隶的母亲》讲述的是“典妻“的故事。
□
《杂感》的四个部分:批判眼泪的无用,盛赞无泪者的伟大、比较不同死的悲剧性、比较不同的世界观、提倡韧性的战斗。
□
《背影》的写作时间距当时二年余。
□
《王贵与李香香》采用了“信天游“的方式。
□
《屈原》共五幕。
□
《雷雨》共四幕。
创作主张与创作经历
□ 叶绍钧始终坚持“为人生“的文学主张。
□ 1919年起,谢婉莹以“冰心“这一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 “爱的哲学“的小说有:《超人》、《烦闷》。
□ “爱的哲学“包括:母爱、童真、大自然。
□ 冰心创作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冰心又以小诗抒唱对人生的思考,写出了为文坛瞩目的短诗集《繁星》和《春水》,造成了所谓“小诗流行的时代“.□ 抗战期间,冰心曾用男士的笔名在《星期评论》上发表文章,后结集为《关于女人》。
□ 许地山主张文学要“切实地描写群众“,“指导群众一条为生而奋斗而牺牲的道路“.□ 1921年茅盾接编并全部革新了《小说月报》。
□ 茅盾主张作家要努力反映“全般的社会现象“和“全般的社会结构“,使文学成为时代的镜子。他的小说创作基本印证了自己的主张。
□ 茅盾开创了“社会剖析派“风格小说,同时也是它的代表作家。
□ 巴金奉行“人类至上“的人道主义思想。
□ 沈从文用“休芸芸“等笔名,在《晨报副刊》、《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
□ 沈从文说:“我只想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林语堂公开提倡“不谈政治“,自称“言志派“,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性灵小品文。
□ “写人生永久性的真理“是臧克家诗集的重要内容。
□ “给予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语“是艾青给自己诗歌定下的最初基调。
□ “土地——农民“成为艾青诗歌创作中始终关注的中心。
□ 太阳、光明、春天、黎明、生命与火焰是艾青诗歌的“永恒主题“.□ 曹禺善于将“生活戏剧化“,夏衍善于将“戏剧生活化“.====================================================================
答题辅导
小说
□
作品通过对孔乙已的刻画,传达了怎样的思想文化内涵?
答:《孔乙已》集中地描写了辛亥革命前后底层知识分子孔乙已一生的悲惨遭遇。孔乙己是个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的盲目维护者,科举制度产生了丁举人这样少数的权势者,一朝中举,身价百倍,有钱有势,作威作福,而大多数知识分子则如孔乙己白首穷经,百无一能。穷困潦倒,沦落下层,受害而不能觉悟,意识不到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不合理性,在不自觉中被它们吃掉了自己的一生。孔乙已在最潦倒的时还摆着读书人的架子,不肯脱下代表他身份的长袍,不肯和“短衣帮“平起平坐地喝酒,他无为谋生,有一手好字,却不肯凭此吃饭,偷了书卖,反而振振有辞地为自己辩白:“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终于因此被丁举人打折了腿,从此消失了他卑微的身影。孔乙已的悲剧命运是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的产物,而孔乙已则是在精神与肉体上的全面受害者。鲁迅在小说中表现了对被损害与被侮辱的下层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对扼杀他们的封建思想和封建道德进行了强烈地控诉。
□
作者如何在“过去“与“现实“的对比中,揭示了闰土形象的典型意义以及作者对“故乡“的理解?
答:《故乡》中闰土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那些尚未从“辛苦麻木“中觉醒过来的大多数农民的典型代表。由于生活中过多的痛苦和折磨,使他们变的麻木迟钝,但忠厚善良、勤劳朴实的本质未变。《故乡》对这一典型形象的刻画,主要是通过对其中年时期性格及肖像的变化的描写,在对比中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着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见人很怕羞,非常朴实、纯真,充满未来的幻想。而成年闰土,已经完全不是作者记忆中的情景了,“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尤其是成年闰土精神上的日渐麻木愚昧,更揭示出广大农民不仅是在物质生活上遭受深重的压迫,精神生活上受到了更为深重的摧残,因而也更说明对广大农民精神启蒙的重要性。
故乡是作者脑海深处的一个梦想,又是现实中令人失望的故事。“故乡“是中国特定社会生活的一个小小的然而又很典型的缩影。
□
《阿Q正传》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主题?
答:《阿Q正传》通过对阿Q的悲剧命运,深刻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显示面貌,揭示和批判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不彻底性,尖锐地提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本质问题:农民问题。小说表明: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思想启蒙,彻底打碎农民精神上的枷锁,才能使他们真正觉醒,走向反抗和斗争的道路,中国的民主革命才会有光明的前景。小说特别透过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在更为深广的层次上,揭露了中国的民族劣根性,解释了病态社会中不幸人们的“病苦“,以此引起“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阿Q正传》在艺术表现方面主要有哪些特色?
答:《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艺术描写的高度典型化。作品将阿Q放在未庄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从而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产生和滋长找到了合适的土壤。阿Q主义在当时虽有很大的普遍性,但表现在作为流浪雇农的阿Q身上时却有其特殊性。这说明,鲁迅笔下的阿Q是一个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极其个性化的落后农民的典型,而不是抽象观念的化身。
②精彩的细节描写。关于阿Q的肖像画即是突出的例证之一。又如赵府点灯的描写,出现在不同的段落里,使赵太爷的吝啬贪小的性格一层深一层地从三个“例外“里反映出来。这种精细入微的描写,刻画了地主阶级卑污的灵魂。
③强烈的批判与讽刺特色。小说不仅有头有尾两部分的议论,其他许多地方也都穿插着议论成分。这些议论诙谐而精辟,给作品涂上了一层浓厚的批判、讽刺色彩,显示了鲁迅作为一个战斗的思想家的特色。
④《阿Q正传》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精练,饱含幽默感,有好用反语,喜欢夸张,显示了作者卓越的语言艺术。
□
鲁迅是如何透过阿Q的“精神胜利法“来深刻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中国国民的劣根性的。
答:鲁迅小说《阿Q正传》是一部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品,它深刻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显示面貌,揭示和批判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不彻底性,尖锐地提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本质问题:农民问题。小说表明: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思想启蒙,彻底打碎农民精神上的枷锁,才能使他们真正觉醒,走向反抗和斗争的道路。
小说的主人公阿Q生活在辛亥革命时期阶级矛盾非常尖锐的一个江南小镇-未庄,是一个极其贫困的流浪雇农,也沾染了一些流氓无产者的习气。他无家无业,无亲无故,借助在一个土谷祠里,靠着给人做短工维持生活。阿Q的社会地位也非常低,然而可悲的是,这样一个被侮辱被损害者,却似乎无真正的愁苦,倒反而总是那么达观和得意。原来,在他身上束缚着一种可怕的精神枷锁,那便是精神胜利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其特点是用从幻想中得到胜利、从精神上战胜对方的方法来消除耻辱,取得安慰。因此,所谓精神胜利法,实质上是一种奴隶主义和失败主义的表现。
②爱面子,讳疾忌医,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和缺点。
③阿Q还欺善怕恶,怕强欺弱。他遭到失败后往往不敢向真正的敌手作斗争,比如被赵大爷打了耳光,他不敢抗议,挨了洋鬼子的哭丧棒,他也不敢抗争。却转而向弱小者去报复。他的调戏小尼姑、与王胡与小D的打架,都是他怕强欺弱的表现。
④此外,阿Q还十分麻木、健忘。特别是对于被压迫被损害的麻木、健忘。他的糊涂和麻木可以说基本上贯穿了一生,如画圆圈时的思想表现,以及游街时竟因没唱几句戏而“很羞愧自己没志气“等等,都是精神极端麻木的突出表现。
阿Q性格是某种民族病态的集中表现。它深刻的阶级根源出自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其历史来源则与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中国屡遭外族侵略的屈辱历史紧密相连,而农民小生产者的保守落后,不觉悟等弱点,又使阿Q这样的农民更容易染上精神胜利法。鲁迅多次表明,塑造阿Q的形象,实为画出国民的灵魂,以拯救民族的命运。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的,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所以阿Q是“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鲁迅对阿Q性格的揭露意在对整个旧社会的批判,对整个旧的意识形态的批判。
□
《伤逝》中,如何通过对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揭示出深刻而丰富的时代社会内涵?
答:《伤逝》的主人公涓生和子君都是五四时期年轻知识分子勇敢追求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典型代表,他们曾经发出过“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样的时代强音,并付诸了果敢的行动。但是他们的爱情最终归于失败,以悲剧结局。是什么造成了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这一悲剧有结实了什么样的时代社会内涵?
①封建势力的强大,五司时期虽然出现了新思想新文化,封建思想意识并不市即刻就被一扫而尽的,它仍然在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②知识分之个性解放的要求不可能离开社会解放而单独完成,离开了社会解放,无论他们曾经表现得如何坚决,、他们的抗争终究是软弱无力的,甚至是一事无成的;
③从子君的角度来说,女性在追求婚恋幸福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获得人格上的经济地位的独立,爱情才能有所附倚,否则美满的爱情只能是空幻的愿望。
□
简析伤逝的思想内涵?
答:《伤逝》是鲁迅唯一的爱情小说,她的思想内涵一方面在于探索妇女解放的道路,子君是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犀利的知识女性。她以个性解放的为思想武器,为自己的恋爱婚姻自由而奋斗,和涓生建立起小家庭。但是胜利的喜悦却是悲剧的起点。悲剧的社会根源是封建势力的压迫。封建势力视青年自由恋爱为伤风败俗,涓生的失业加速了涓生和子君感情的分裂。但是子君所信奉的个性解放思想的局限性,也是造成悲剧的思想根源。子君追求的知识恋爱婚姻自由,风斗目标的实现,就把狭窄的小天地当作整个世界,把小家庭生活当作整个人生意义。这样,人的性格也就必然变得庸俗空虚,胆怯懦弱,爱情也因此褪色,这说明,离开了社会改革,妇女追求个人的自由幸福,是很难实现的。另一方面也是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道路的套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涓生的性格悲剧说明首要的是要比较清醒地认识,去掉幻想,才能在严酷的现实中站稳脚跟,不失去“现在“,才可能有“未来“.□
结合作品,具体论析《伤逝》采用“涓生手记“的形式,对于表现作品的思想蕴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什么作用?
答:《伤逝》作为鲁迅唯一一部以青年男女恋爱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写得异常凄切哀婉,情谊悠长。作品在叙述方式上采用了“涓生手记“的形式,以涓生的会议来叙述他于子君的这场另人心碎的恋情。这样,就便于直接表达任务的内心活动,便于充分地抒情。比如:作品对热恋中的涓生在会馆里期待子君到来时的迷惘、忧虑、急切的心情,描述得非常真切;涓生心不在焉地翻着随手抓过来的书,'耳朵却聚精会神地听着大门外一切往来的履声,细心地分辨着子君橐橐的脚步声。憎恶着那不象子君或太象子君的脚步声,而脑子里却翻滚着种种祸事的忧虑……。对于涓生后来的悔恨和悲哀以及他内心审处的真情,作者也使用第一人称将其淋漓尽致地表述出来。当涓生知道子君已死的消息时,他的悔恨达到了顶点,鲁迅用第一人称如实地写下了他的悲愤:“我将在孽风和毒焰中拥抱子君,乞她宽容,或者使他快意。
此外,作品在叙事的过程中不断穿插着涓生的议论,在写实的过程中也时有涓生浓重的抒情。在整个悲剧的叙述过程中,抒情气愤非常强烈。热恋中的深情,新婚后的喜悦,失业后的惶恐,感情濒于破裂时的痛苦,终于分手后的绝望以及子君死后涓生的悔恨和悲哀,都或隐或现、或淡或浓地表现了出来。这样的叙述方式构成了小说的双重效果,一是客观真切地记叙了涓生和子君良人的情感历程及悲剧结局,使作品表述的清晰、完整;二是主人公的议论与抒情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情力度,突现了涓生深深的自责与忏悔,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性,也加深了作品的思想内涵的感染力。议论与抒情的不断穿插,还使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一种波折起伏的意味,噶故事演义得近近远远,既真切又似有些朦胧;即有强烈的现实性,又带有一种凝重的历史感;既有生活细节的精心描写,如用油鸡和阿随的命运来呼应子君感情的变化,又有高度概括的抒情话语,如涓生所说:“我将在孽风和毒焰中拥抱子君,乞她宽容,或者使他快意。“,“我要
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以往和说谎做我的前导“……这种抒情有将故事提升到一种新的境地,给人留下很大的回味与思考空间。
□
《沉沦》如何显示了郁达夫整个创作的基本风格?特别是他的主观抒情的浪漫主义的风格特色?
答:沉沦是郁达夫小说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小说主人公本是一个热爱自由、富有反抗精神而又多愁善感的时代青年,出于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他来到日本留学,企图将来一展宏愿。但作为一个“弱国子民“,在异国他乡遭遇到的不是温暖和尊敬,而是更多的不堪忍受的歧视和凌辱。严重的忧郁、压抑和伤感使他的心理变形、变态以至绝望,最后以投海自沉来发泄自己的一腔悲愤。主人公在投海之前,面对着祖国的方向,发出了期待祖国早日强盛的申请呼唤。作品对主人公时代忧郁症和变态性格的大胆描写有力地揭露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和罪恶,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体现出强烈的反帝爱国情思和特定的五四时代精神。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在艺术风格上有着十分鲜明的个性特征,这在《沉沦》中得到了具体体现。
①大胆无疑的自我暴露,忠实于“自叙传“的叙述方式,这体现了郁达夫的一个基本信条,即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郁达夫以自我的个人经验、情感生活为单纯的线索,宣泄一己的自怜、自惭、自卑与自尊、自傲相纠结构成的时代的“零余者“的心史。作者深信,透过“自我“的观照,能够折射大千世界,因为,深刻地表现个性,即能表现社会。小说中的形象,不只是作者本人的写照,也是五四时期一大群染了“时代病“的彷徨、苦闷的青年们的典型。
②浓郁的浪漫主义抒情色彩,突出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世界,着力抒发自我的内心感受,把主人公亦即是自我的感情脉搏和心灵历程艺术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郁达夫的西欧按说注重书法主人公抑郁寡欢、孤独凄清的情怀,暴露和宣泄人物感伤的、悲观的甚至是厌世颓废的心境。他主要是借助于人物心理的细腻描摹以及外在景物的衬饰来达到。如《沉沦》中的他“有病的呻吟“表达着作者的社会态度和对人生的悲剧感情。
③以人物情绪的欺负变化来结构作品的“情绪流“的结构方式,不注重故事本身的发展,一切以人物情绪的波动来推进情节的发展。如《沉沦》中主人公“他“的孤独感、苦闷感及感伤情调来贯穿前后,形成作品结构内在的一种凝聚力量。现代小说中一种崭新的体式——自我写真的抒情小说,正是这样在他的富有创造性的实践中确立的。
④如泣如诉的语调,浓烈明快的语言,清新秀丽的文风。郁达夫的小说,笔触所及,都显示出“清、细、真“的特色。淡远和清愁以清丽、流畅、自然、真挚的文词,摹写着主人公心灵的某种律动,有呼之欲出的情韵,有时着墨绮丽,甚至纤浓,却也不掩一腔真情,更多时是以朴素、质白取胜,随兴而至,平淡无奇的文字间,先出跌宕多姿的笔意。
□
《沉沦》在思想内容方面对“五四“小说创作有哪些重要开拓?
答:中篇小说《沉沦》创作与1921年5月,它是郁达夫早期的代表作品。它的问世,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对“五四“小说创作做出了重要的开拓性贡献。首先,作品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情思和个性解放的追求,深深地激励着当时的青年。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所追求的这种爱,不仅只是男女之间狭义的爱情,而是对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温暖人心的感情的追求,是对祖国富强的渴望和对理想世界的渴望。这也正是当时青年的普遍最求和渴望。特别是作品所着重揭示的主人公的追求与追求的不可得之间的矛盾,不仅反映了青年们的苦闷和忧伤,也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控诉了封建专制和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对青年的摧残。
其次,作品对时代忧郁病及其变态行为的大胆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封建传统的伦理道德,无情地撕下了那些假道学先生的面纱。如郭沫若所说:“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似的闪击把一切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这样露骨得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
总的说来,《沉沦》的主题思想,是冲快一切封建罗网,反抗帝国主义凌辱的爱国主义思想。而颓废色情只是作者内心苦闷的象征,这苦闷通过大胆的赤裸裸的自我暴露的形式表现出来,构成了郁达夫独特的反抗黑暗的方式。
□
《沉沦》所表现的时代忧郁病,其产生的背景和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答:答:郁达夫在《沉沦?自序》中说:“第一篇《沉沦》是描写一个病态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说是青年忧郁病的解剖。“《沉沦》是时代忧郁病患者的直接写照。
时代忧郁病是有着鲜明的历史背景的。在“五四“运动的汹涌波涛中,广大小资产阶级青年奋起打碎旧传统,热情地歌颂个性解放、恋爱自由,强烈地追求光明。然而“五四“高潮过后,黑暗势力更加猖獗,青年们自身的升学、进步、恋爱、前途等要求,既没有得到解决、又看不见国家和社会的出路。于是,苦闷彷徨便成为这些人思想中普遍存在着的心理情绪,也就是所谓时代忧郁症。郁达夫以《沉沦》中的“他“为典型,揭示了时代忧郁症的表现以及形成的原因。
封建专制的迫害和种族歧视的侮辱是主人公忧郁症形成的原因。他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为封建专制的社会所不容。那时,“学校里浸润着一种专制的弊风,学生的自由,几乎被压缩的如同针眼一般的小“,而他又是一个“爱自由的人,对那些迷信的管束,怎么也不甘服从的。“于是处处受到排挤,使他性情忧郁,苦闷寡欢。另外,身在异国,作为弱国子民,他遭到了不堪忍受的歧视和凌辱。他看到,日本人轻视中国人像“轻视猪狗一样“,他感到,作为“支那人“的滋味像“站在断头台上“一样。他委屈自尊,不但没有同情,反而遭到轻笑愚弄。渐渐地,他感染上了严重的忧郁病。
□
简析《沉沦》主人公“他“的性格特征。
答:多愁善感、孤僻自卑是《沉沦》中患有忧郁症的主人公“他“的性格特点。他才华横溢有无所作为,他自视清高,又苦闷感伤。他常常一个人独自跑到人迹罕至的山腰水畔去读诗流泪,顾影自怜;当他处在稠人广众中时,又感到比一个人在冷清的地方还有孤独;路上遇到日本女学生,他也会因为自己是支那人而不敢同他们交谈。这种孤僻于自卑,使“世人与他的中间介在着的那一道屏障愈筑愈高了。
对爱情如饥似渴的追求是主人公忧郁症的一种特殊表现。在他看来,只有爱情才能滋润他干涸的心田。可是,他的孤僻自卑的性格又使他的追求被压抑,被扭曲,而以变态的形式表现出来,以至一步一步走向道德的沉沦。当他最后选择海洋作为自己的归宿,以洗涤道德沉沦的污秽时,当他向这多难的世界告别时,他以深情的目光凝望着遥远的祖国,喊出了令人心碎的声音“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这与其说是追求爱情的悲剧,不如说是弱国子民的悲剧。
□
作者笔下的潘先生是怎样一个典型形象?
答:叶绍钧笔下的潘先生是一个自私而庸俗的小市民,作者把他放在一个特定的时代环境里来展现其性格特征。1924年,浙江军阀混战,潘先生带领全家逃难,逃难中潘先生的性格特点得到了最充分的暴露:他一遇风险,就手足无措,狼狈不堪;稍有安定,便又神色十足,得意忘形;处事待人没有原则,不讲品行,得过且过,逆来顺受。逃难中的潘先生实际上是动荡不宁的社会环境中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灰色人生和卑琐性格的高度集中。潘先生的处世态度和性格弱点,正是作者所选择的对社会给予揭露和批判的突破口,从这里让人看到了小市民的痼疾,甚至看到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一样,看到了我们民族的某些劣根性。潘先生的形象是那种特定的“灰色的卑琐人生“的艺术象征,其意义超出了小市民的阶层,它是中华民族劣根性的一部分。
□
《潘先生在难中》体现了叶绍钧小说创作的哪些基本风格?
答:《潘先生在难中》也集中体现了叶绍钧小说创作的风格特色,不仅在取材方面反映了叶绍钧小说尤其善于描写城镇小市民和教育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灰色生活的特点,而且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显示了叶绍钧小说的基本特色。
①在艺术结构上不追求曲折离奇的情节,而是以质朴的描写,如实地表现平常人的平凡的故事,因此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真实性。
②不仅客观地描写潘先生这类小市民的生活状貌,更注重挖掘其矛盾、卑琐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立体化。
③作品善于运用富有特征的动作和典型细节来突出人物性格,并使之具有某种特定的幽默感。
④作品的语言纯净洗练,准确严谨而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这些都构成了叶绍钧小说的基本风格:朴实无华、真切自然。
□
《子夜》主人公吴荪甫形象的性格和命运如何体现了作品的思想主题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答:《子夜》思想主题的表现,主要是通过对主人公吴荪甫形象的塑造来完成的。在《子夜》中,吴荪甫是一切事件和人物关系的连接点,矛盾突出的核心。作品把吴荪甫防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复杂的阶级关系中来刻画其性格特征,更加突现了这种性格的典型意义。
吴荪甫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民族工作业资本家的典型代表。在他身上相当充分地展现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即在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主义的压迫下表现出一定的反抗性和进步性,但在压迫农民,压迫同行业弱者时却惟利是图,毫不手软,又表现出其保守和反动的一面。吴荪甫由振兴民族工业的勃勃雄心到破产失败的遭遇不是偶然的,而是集中体现了软弱的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企图摆脱帝国主义官僚买办的压迫,幻想走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而终究化为泡影的历史悲剧。
吴荪甫形象的典型意义还表现在他鲜明的个性矛盾:他精明强干,有眼光有魄力,有灵活的手腕,有欧美现代化的管理知识,有振兴中华民族工业的野心,但这一切都基于取资产阶级惟利是图的个人利益,因此他的性格又表现出相当的盲目性,刚愎自用,色厉内荏,遇到挫折一筹莫展,软弱无能,无比自私。在家庭生活中,他也充满了矛盾和虚伪:一面是封建伦理道德的尊者,一面却独断专行,玩弄交际花,奸污女仆,与妻子貌合神离等等。
吴荪甫形象的共性特征和鲜明个性,使人们对当时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处境和前途,以及对中国社会的性质及历史发表趋势有了生动而深刻的认识。
□
简析赵伯韬的典型意义。
答:在《子夜》五彩缤纷的人物画廊里,仅次于吴荪甫的还有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赵伯韬是美帝国主义在华的银团垄断组织的代理人,是美帝国主义的掮客。帝国主义妄图通过他实现金融资本支配工业资本,打击和扼杀民族工业的发展,最后达到破坏中国的生产力,使中国各家殖民地化的目的。赵伯韬这只民族工业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他一开始就选中了经济实力雄厚的吴荪甫作为猎物。他决心以他的金融资本“一直逼到吴老三垮台!益中公司倒闭“为达到这个目的,他施展奸险狡诈的伎俩,千方百计地勾引吴荪甫陷入他“多头“的圈套里,进而明里让步,暗里捣鬼,并施展政治权术,买通西北军佯退30里,使他在公债市场占有绝对优势,最后在公债市场打败对手。赵伯韬的这些活动,大都是通过吴荪甫一次次的败北反衬出来的。吴荪甫所以失去了益中公司几十万资本,甚至连他的公馆都押进去,也是赵伯韬在公债市场上的魔力。这些都是从侧面表现了赵伯韬的实力和好艘段。赵伯韬这个形象基本是成功的。但由于作者较多地描写了他奸险狡诈、精神堕落的一面,对他在帝国主义面前的奴才本性揭示的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个反面形象的思想深度。
□
《子夜》在长篇小说的艺术结构上有何特点?
答:《子夜》的结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子夜》的艺术结构是宏伟的。它通过吴荪甫把互相关联的“三条火线“联合在一起。既(1)公债市场上的斗争;(2)以裕华丝厂为中心的上海纺织工人的罢工斗争;(3)以双桥镇为代表的农民反抗封建恶霸地主的斗争。这三条火线的焦点都集中在《子夜》的主人公吴荪甫身上。把30年代初期从农村到城市的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与斗争和谐地组织在一起,生动地展现了极为广阔的生活图景。
②《子夜》的艺术结构是严谨的。它以吴荪甫和赵伯韬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把众多的任务,纷繁的线索,广阔的场景,集中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而且主次分明,条理清晰,波澜起伏,缜密自然;
③《子夜》的开头与结尾是作了精心设计的。一、二两章借吴老太爷来到上海及其暴死、发丧,引出众多的人物与线索,以后的十七章各条线索交错发展。结尾处虚写工农红军的日益壮大,同吴荪甫的失败相对照,预示出中国的前途与希望所在。
□
简析《子夜》的思想主题。
答:《子夜》是茅盾的里程碑似的现实主义力作。作品以“子夜“为名,象征着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社会现实。它通过对中国20世纪30年代初期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及社会矛盾的全景性大规模的艺术描写,特别是对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处境和前途的生动描写,艺术、准确而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即中国不可能在帝国主义侵略下走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只能是越来越殖民地化。在军阀混战、农村经济严重破坏、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华民族工商业空前危机的社会大动荡、大危机、大转变的政治局势下,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在同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支持下的买办资产阶级的角斗中,最终只能走向买办化或破产的历史命运。从而以艺术的形式回击了托派鼓吹的中国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谬论。
□
简析《子夜》的艺术特色。
答:《子夜》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主要是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典型化,描写手法的多样化,语言的丰富多彩和结构的宏大严谨几个方面。
①人物形象的典型化。小说中的任务都是按各自阶级(典型的共性)的个人性格,以其特有的方式活动着。吴荪甫的奋斗、挣扎、失败;冯云卿的投机、取巧、破产;赵伯韬的勾引、预谋、取胜等。不论是失败、破产还是取胜,既是他们个人的,也是他们阶级的必然命运。因此这些
任务都是典型的。对其他人物的塑造也是如此,就连吴老太爷进城“风化“也带有很大的典型性;他象征着旧中国封建的“古老的僵尸:,在新时代的暴风骤雨中风化了。
②描写手法的多样性。对于典型任务的刻画,小说主要是采用心理棉写手法。作者善于捕捉人物一刹那的内心活动去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常常达到细致入微、生动可感的境地。同时,小说在人物塑造上还巧妙的运用了典型细节,使人物的性格更加突出。
③语言的丰富多彩。小说针对不同人物的不同精神状态以及同一人物不同时期的不同心理,分别采用不同的语言,富有强烈的个人色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④结构的宏大严谨。子夜展示了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画面,其中的三条线索是描写的中心,这三条线索由于其联系着社会的各个层面,因而显得宏大,但同时又系于吴荪甫一人之身,多方面展开,因而又显得严谨。
□
简析《家》的思想主题和艺术成就。
答:巴金的小说《家》以加作为封建专制王国的缩影,无情地暴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腐朽,表现了封建大家庭中道德沦丧、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奢侈堕落等丑陋现象,有力地控诉了封建专制制度对年轻人的压制和摧残,同时热情地描写了封建家庭中年轻一代的觉醒和反抗,歌颂了他们向封建家庭及封建制度做斗争的叛逆精神。作品通过上述描写,从根本上揭示了封建家庭、封建制度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
《家》在艺术结构上成功地用家庭作为社会的缩影,通过解析家庭进而剖析社会,以小见大,并具有浓厚的生活意蕴。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椅披封建家庭中不同性格、不同遭遇的人物形象,特别是觉慧、觉新、瑞珏、鸣凤、高老太爷等,都是典型环境里的典型形象。作品的语言朴素畅达而又充满热情,具有很强的心灵穿透力和审美感染力。
□
比较分析觉新、觉慧形象的性格和命运异同。
答:巴金小说《家》中,成功地展示了封建大家庭中年轻一代不同的人生道路,刻画了觉慧、觉民、觉新三弟兄特别是觉慧与觉新的不相雷同的性格,展现了他们的不同命运。
觉慧是一个叛逆者的形象,是一个“幼稚而大胆的叛徒“,他的叛逆性格主要是在家庭内部通风件势力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在认识上,他是高家所有人当中最清腥的一个,他第一个看出了封建家庭必然崩溃的趋势,并渴望它尽早瓦解。于是在家庭反封建斗争中,他总是站在最前列。他反对大哥觉新的“作揖哲学“饿“抵抗主义“,而信奉“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的人生哲学,并以此作为行动指南鼓励自己和同伴。尤其可贵的是他敢于蔑视以高老太爷为首的专制家长的权威,并针锋相对地与他们进行斗争,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分开支持觉民抗婚,反对请神趋鬼的行为,他劝说觉新为嫂嫂的生命安全而斗争……
觉慧的反抗是勇敢的,却又是幼稚的。觉慧是一个“幼稚而大胆的叛徒“.作家既写了觉慧性格中大胆叛逆的一面,同时也写出了他“幼稚“.觉慧的幼稚,突出地表现在他对他所反抗的敌人的腐朽性和吃人本质缺乏足够的认识,过高的估计了个人反抗的作用。高老太爷死前,为了缓和一下祖孙的矛盾,做了一个姿态,说冯家亲事不提了,觉慧就以为二哥的逃婚胜利了。于是,他带着似乎打败了千军万马的胜利豪情而归家了。觉慧的思想性格,不仅明显的带有他出身阶级的局限性,同时也带有五四时期一般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狂热性的弱点。但是,觉慧性格的主防哪个面,仍然是大胆的叛逆精神。他仍不失为20年代初期中国激进青年的典型。
觉新是小说中性格内涵最丰富的一个。这是一个在专制主义重压下备受精神折磨的病态灵魂,是一个为旧制度所熏陶而怯懦和忍让的人。他是旧制度下就家庭中培养成长的青年,但同时看过一些新书报,受到五四新思想的熏陶,长房长孙的地位和封建家庭的骄阳则又使他逆来顺受,一味奉行“作揖哲学“,客观上扮演了一个旧礼教旧制度的维护者的角色,他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觉新在一系列迫害面前屡屡退却妥协,其根源就在于封建制度以及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他是一个悲剧任务,从他身上,作者控诉了残酷、无情、腐朽的封建社会和家庭。
第三篇:一上期中考试后家长会发言稿
家长会发言稿
杨峪河镇中心小学
张巧梅
各位家长:
大家早上好!很高兴和大家见面,也很期待跟大家交流。作为数学老师,接下来我主要就孩子的数学学习情况向各位家长做个汇报。
一、期中考试情况
1、一(1)班期中考试的情况:90-100分的有42人,80-89分的有8人,70-79的有2人;
2、各位家长要正确面对分数
考试是检查孩子们知识掌握程度的工具,但分数不是评讲孩子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让孩子用正确的心态面对失分,及时查漏补缺,找出错误的原因,特别是由于粗心或者其他因素造成发挥失常,明显低于自己水平的时候,要尽快调整好学习状态。不管是因为什么丢分,家长都不要过于责备孩子,更不要严厉呵斥,要多鼓励。对于粗心的同学,要培养他们仔细严谨的学习习惯。
二、家长要和老师一起来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有好习惯比有好成绩更重要。好成绩是暂时的,而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那将是孩子一生的财富。孩子将终身受益。尤其是一年级,正是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最佳时期。谁能够多花点精力放在孩子的习惯养成上,以后不管孩子上几年级,谁就会感到操心的地方会越来越少。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操心正是为了今后不操心。那么在数学上我们首先要让孩子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一年级的孩子普遍比较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为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培养孩子认真听讲的好习惯,我除了在课堂上组织孩子通过游戏、小组比赛学习外,还利用小红花奖励制来吸引、鼓励孩子们认真听讲。经过两个月的训练,大部分学生已经改掉了上课小动作多,爱玩、爱说话的坏习惯,但还有个别学生上课仍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较多导致听课质量不高,习题不会做。
在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上我希望家长做到以下几点:
1、每天问问学生今天学习了什么,孩子能回答上来要即时的表扬,回答不上来,家长可以考考孩子今天学习的内容看掌握了没有,也可以让孩子当小老师争对今天学习的内容考考你,以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也可以促进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交流。
2、每天监督孩子按时完成家庭作业。每天按规定的时间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后再玩。
3、监督孩子专心完成家庭作业。杜绝孩子边看电视或边吃东西边写作业。一定要注视孩子写作业的过程,纠正写作业过程中的不良习惯。不要唠叨,要心平气和的告诉孩子专心写作业的益处,办事要一心一意,要让孩子把家长当作知心朋友,感觉你是在为她好,在帮助他、鼓励她,这样也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自信心的培养。
4、监督孩子认真书写作业。即使是写数字也要认认真真按照数字 在田字格中的格式去写,切忌寥寥草草,只赶速度。只要孩子专心在写,就不要嫌弃他做的慢,不要在孩子一边写作业时你一边在旁边唠叨:嫌孩子写得不好,不对等。这样既不能让孩子改变慢的习惯,还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让孩子很自卑。
5、孩子做题时家长首先要让孩子自己去读题,用手指指着一个一个读,遇到不会的家长再交给孩子怎么读,读完后问问孩子这道题让你干什么,引导孩子理解题意,这样慢慢得孩子就会养成自己读题的习惯,不然每次都是家长读的话,孩子会养成依赖性,懒得读题,懒得动脑思考。
家长朋友们,我们深深理解您把孩子送来学校接受教育,那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一愿望的实现,单靠学校一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课堂40分钟讲授的知识点,学生需要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练习才能消化。俗话说:熟能生巧,精讲多练;孩子的教育离不开我们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孩子现在的成长和将来的成功都离不开家长的关注,重视;学校教育的成功更离不开家长的配合,支持。只有家校和谐,共同努力,才能让孩子们轻松学习,快乐成长。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孩子终身的教师。那么,我们要竭尽所能的做好教师这一角色。
第四篇:4309+中国现代文学专题
12年秋期成人教育(本科)《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指导
2012年12月修订
2.五四时期小说创作概况。《新潮》作家群小说创作概况。叶圣陶等文学研究会作家小说的创作特点。乡土文学作家群的小说特点。
专题二 五四新诗 一、一般掌握
1.郭沫若诗歌的创作特点。郭沫若诗歌出现的意义。徐志摩、闻一多和新月诗派的创作特点。李金发和早期象征诗派的创作特点。五四新诗的发展与变化。
2.胡适的《尝试集》及初期白话诗创作概况。冰心小诗和文学研究会诗人的创作特点。湖畔诗人的创作特点。冯至诗歌的创作特点。
专题三 二三十年代的散文 一、一般掌握
1.鲁迅散文的创作特点。鲁迅早期杂文的主要风格和成就。周作人散文的创作特点。周作人散文的主要风格和特点。鲁迅和周作人散文的不同特点。鲁迅、周作人散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新青年》作家群的散文创作特点及五四时期的散文创作概况。冰心、朱自清的散文创作特点。林语堂、梁实秋的散文特点。何其芳的散文特点。二三十年代散文家的不同特色与类型。
专题四 现代话剧
一、重点掌握
1.曹禺话剧的创作特点。《雷雨》的诞生及其意义。曹禺话剧的发展与变化。曹禺话剧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二、一般掌握
2.春柳社与中国话剧的诞生。话剧从“文明戏”到“爱美剧”的变化。欧阳予倩的话剧创作特点。田汉的话剧创作特点。丁西林的话剧创作特点。洪深的话剧创作特点。李健吾的话剧创作特点。夏衍的话剧创作特点。郭沫若与四十年代历史剧的创作特点。
专题五 三十年代小说的三大流派
一、重点掌握
1.茅盾小说的创作特点。茅盾小说对于左翼小说的意义。沈从文小说的创作特点。穆时英小说的创作特点。左翼小说、京派小说、海派(新感觉派)小说都市题材的不同特点。二、一般掌握
2.左翼小说的出现和创作概况。左翼小说的发展与变化。蒋光慈、柔石、丁玲等初期左翼作家的小说创作特点。张天翼、沙汀、艾芜、吴组缃、叶紫的小说创作特点。“京海之争”与京派的形成过程以及文化背景。京派的主要作家和文学贡献。海派的主要作家和文学贡献。30年代左翼小说、京派小说、海派(新感觉派)小说的不同审美倾向和三足鼎立局面。
专题六 三四十年代的长篇小说 一、一般掌握
1.茅盾小说从《蚀》、《虹》到《子夜》的发展与变化。老舍小说从《赵子曰》、《离婚》、《骆驼祥子》到《四世同堂》的发展与变化。巴金小说从《灭亡》、《家》到《寒夜》的发展与变化。茅盾、老舍、巴金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三四十年代长篇小说创作概况。茅盾小说的创作特点。老舍小说的创作特点。巴金小说的创作特点。李劼人小说和《死水微澜》的创作特点。路翎小说和《财主底的儿女们》的创作特点。钱锺书小说和《围城》的创作特点。沙汀小说和《淘金记》的创作特点。
专题七 现代女作家的小说 一、一般掌握
1.丁玲小说创作的特点。萧红小说创作的特点。丁玲、萧红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张爱玲小说创作的特点。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张爱玲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现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概况。冰心、凌叔华小说创作的特点。庐隐、石评梅、冯沅君小说创作的特点。苏青、梅娘小说创作的特点。
专题八 通俗文学 一、一般掌握
1.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徐訏、无名氏的小说创作特点。
2.晚清时期现代都市社会与文学报刊的兴起与现代通俗文学生成的关系。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性质、分期和主要成就。
专题九 三四十年代的诗歌
一、重点掌握
1.戴望舒诗歌的创作特点。艾青诗歌的创作特点。穆旦诗歌的创作特点。艾青诗歌从《大堰河》、《北方》到《黎明的通知》的发展与变化。艾青诗歌对七月诗派的影响。艾青诗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中国新诗30年代后的发展与变化。臧克家诗歌的创作特点。卞之琳诗歌的创作特点。冯至诗歌的创作特点。七月诗派的形成与创作特点。40年代现代主义诗潮的出现与创作趋向。九叶诗派的形成与创作特点。
专题十 解放区文学 一、一般掌握
1.赵树理小说的创作特点。孙犁小说的创作特点。赵树理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2.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后解放区文学的创作概况和特点。延安文艺座谈会对于解放区文学和新中国文
学的影响。解放区民歌体叙事诗创作的特点。解放区秧歌剧和《白毛女》创作以及戏剧改革的特点。解放区报告文学创作的特点。
19.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30年代”并不是指历史学意义上的1930年至1939年,而是特指中国现代文学的“ 37.施蛰存的 A.青年杂志社 B.新潮社 C.文学研究会 D.创造社 4.诗界 17.曹禺在大学期间创作的《雷雨》1934年7月在《文学季刊》一卷三期发表,是由一位著名作家和编辑推荐的。这位作家和编辑是()。A.鲁迅 B.茅盾 C.老舍 D.巴金
18.1921年7月,西谛在《评论之评论》 A.《春明外史》 B.《五子登科》 C.《金粉世家》 D.《啼笑因缘》 30.七月诗派重要的诗论家是著有《诗与现实》、《人与诗》、《诗是什么》的()。A.田间 B.胡风 C.艾青 D.阿垅
31.叶绍钧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是写于1928年的()。
A.《隔膜》 B.《潘先生在难中》 C.《火灾》 D.《倪焕之》
32.1917年1月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这是倡导文学革命和新诗理论建设的 C.郭沫若 D.艾青
42.在普罗诗歌方面,继郭沫若、蒋光慈之后的重要诗人是()。A.柔石 B.丁玲 C.殷夫 D.艾青
43.“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出自()。A.《难民》 B.《老马》 C.《炭鬼》 D.《三代》
44.《成都,让我把你摇醒》(《夜歌》 C.《李有才板话》 D.《三里湾》
三、多项选择题
1.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孽海花》和()。
A.《官场现形记》 B.《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C.《老残游记》 D.《新中国未来记》
2.《新潮》的小说作者主要有汪敬熙、罗家伦、欧阳予倩和()等。A.郁达夫 B.俞平伯 C.杨振声 D.叶绍钧
3.以鲁迅为领路人的乡土文学作家群,主要有王鲁彦、许钦文()等。A.彭家煌 B.许杰 C.蹇先艾 D.茅盾
4.张资平的早期小说,多从日本留学时期接触的年轻女性的心理写起,主要有()等。A.《木马》 B.《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 C.《新生》 D.《梅岭之春》 5.五四小说创作重要的小说家群,主要有文学研究会小说家群和()等。
A.创造社小说家群 B.《新潮》小说家群 C.乡土文学作家群 D.《新青年》作家群 6.小诗是五四初期最为风行的诗体,其代名词主要有()等。A.冰心体 B.繁星体 C.飞鸟体 D.春水体
7.冯至)A.《桃园》 B.《竹林的故事》 C.《社火》 D.《浣衣母》
15.与李金发同时或稍后,出现了一批象征派诗人,主要有后期创造社的()等。A.戴望舒 B.王独清 C.穆木天 D.冯乃超
16.《新青年》开辟的“随感录”专栏是孕育现代白话杂文的摇篮,其作者除鲁迅外,还有()等。A.陈独秀 B.李大钊 C.钱玄同 D.刘半农 17.周作人著名的“三礼赞”是指()。
A.《娼女礼赞》 B.《鸦片礼赞》 C.《哑吧礼赞》 D.《麻醉礼赞》 18.30年代以后,洪深最重要的话剧创作是《农村三部曲》,即()。A.《赵阎王》 B.《五奎桥》 C.《香稻米》 D.《青龙潭》 19.“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主要有()等。A.张资平B.刘呐鸥 C.施蛰存 D.穆时英
20.40年代长篇小说在讽刺和通俗化方面的代表作家主要有()等。A.茅盾 B.钱钟书 C.路翎 D.赵树理
21.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主要有爱姑、七斤一家和()等。A.阿Q B.孔乙己 C.闰土 D.祥林嫂 22.湖畔诗社的主要诗人有()等。
A.应修人 B.汪静之 C.冯雪峰 D.潘漠华 23.阿英的“南明史剧系列”主要有()等。
A.《碧血花》 B.《海国英雄》 C.《杨娥传》 D.《棠棣之花》 24.被国民党政府杀害的“左联五烈士”是指李伟森、胡也频和()。A.柔石 B.冯铿 C.丁玲 D.殷夫
25.几乎每部作品集都得到周作人赞赏的作家主要有()等。A.废名 B.俞平伯 C.冯至 D.沈从文
四、简答题
1.1921年成为新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年头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闻一多在《诗镌》 6.田汉早期的剧作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什么独特之处?
7.在《在酒楼上》和《孤独者》这两部小说中,鲁迅是如何把自己一分为二,用“我”的目光审视另一个自我的?
8.《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我”,和《沉沦》中的“他”,是中国现代小说中出现最早的两个具有强烈个性的人物形象。请简要说明这 两个形象的异同。
9.赵树理对中国传统小说的结构方式、叙述技巧、表现手法进行了扬弃和改造,创造了一种评书体的现代小说形式,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10.采取锁闭式结构的《雷雨》,重视戏剧的集中性和动作性,努力在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和曲折跌宕的戏剧情节中强化人物性格心理,但也“太像戏了”(曹禺语),人工痕迹较浓。这种情况后来的《日出》和《北京人》的创作中有哪些改变?
11.在三、四十年代中国剧坛上,夏衍是一位具有朴素、洗练、深沉的现实主义风格的剧作家。请简要说明夏衍剧作的契诃夫意味。
12.请简要说明什么是“文明戏”和“爱美剧”? 13.茅盾在小说创作过程中都有哪些独创性和开创性? 14.叶紫与30年代其他农村题材作家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
15.“海派文学”是一个更为复杂和宽泛的概念。请简要说明“海派”与“海派文学”这两个概念。
五、分析题(该题按小论文要求,答案不得少于1000字。在答题时应做到论述清晰明确,举例具体恰当,文字优美流畅,逻辑清楚明了,不能完全照抄教材中的观点内容。必须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1.阿Q这样的乡村流氓无产者对革命的危害性,在鲁迅笔下只是一种潜藏的威胁,却被他不幸而言中。“据我的意思,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我的阿Q的运命,也只能如此,人格也恐怕并不是两个。民国元年已经过去,无可追踪了,但此后倘再有改革,我相信还会有阿Q似的革命党出现。我也很愿意如人们所说,我只写出了现在以前的或一时期,但我还恐怕我所看见的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请问,你怎么看阿Q式的流氓无产者对于革命和社会的危害? 2.《雷雨》中的人物是具有典型意义和永久生命力的形象。其关键就在于作者不是平面、概念地塑造形象,而是强调人物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周朴园的形象,正是通过他对蘩漪、侍萍、大海、周萍的态度的不同侧面得以表现的。请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说明周朴园形象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3.《沉沦》叙述一个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在忧郁苦闷中的堕落和自戕。“他”热爱自然,热爱诗歌,经常手捧一部诗集在原野上徜徉;“他”向往爱情,公开宣称知识和名誉都不要,只要真心的异性的爱。但是,心灵的稚拙(看到穿红裙的女学生,同行的日本同学就上前调笑,“他”却怯懦紧张得说不出话来),身体的病弱(“他”自认有忧郁症,又因为手淫过度而自感倍加衰弱),内心的孤独(“他”无法协调与周围的中国同学和日本同学的关系),兄弟的反目(“他”与在北京的兄长的决裂),青春期的性苦闷,以及弱国子民在日本帝国遭受的冷眼歧视,使得“他”情绪低落,日渐颓唐。作品中以前所未有的坦诚和大胆,描写了“他”在欲望冲动下一次又一次地自慰,偷窥房东家的女儿沐浴,直到步入日本的妓院寻欢;但是,每一次的“犯罪”,都激起“他”更为沉重的忏悔,让“他”的忧郁症更为加重,自以为身体每况愈下,忧心忡忡。直到以最后的生命发出“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的呼吁,蹈海自杀。这样的作品,让守旧者视其为“诲淫”,“放荡”,却得到了很多青年的热读和追随。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4.茅盾的“《蚀》三部曲”,描写一批时代新女性在大革命中的曲折过程,体现了作者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对中国革命复杂性的独特认识,是茅盾写得最率真自然的小说,也首开“革命加恋爱”创作模式先河的小说。《虹》希望通过一位知识女性的追求过程来表现中国革命的历程,是茅盾小说“史诗化”的最初尝试,也开了茅盾小说“残篇”的先例。《三人行》写了三个中学生在“九一八”前后的故事,这种表现同龄人不同人生道路的对比方法,后来成为革命小说一种流行的“三人行”创作模式。如果说《蚀》、《虹》和《三人行》等都具有初期左翼创作浪漫谛克的某些特点,那么,1933年前夕完成的《林家铺子》、《春蚕》和《子夜》等却表现出鲜明而冷峻的“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林家铺子》描述了“一二八”战争前后上海附近小市镇上林家的小百货店从兴隆到倒闭的全过程,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和清晰分析。《春蚕》是当时“丰收成灾”题材作品的代表,是茅盾 关注的热点之一,虽然形成了大致相同的批判立场和态度,但也各有特点:以茅盾为代表的左翼小说偏重社会分析和阶级批判;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京派小说较多地看到了现代文明背后的道德沦丧和人的自私贪婪,偏重于暴露知识分子精神上的庸俗卑劣;而以穆时英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小说则偏重于感觉的印象和人性的迷茫。请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左翼小说与京派小说、新感觉派小说对现代都市生活的表现和贡献。8.40年代的艾青,把现实主义诗歌创作风格和浪漫主义、现代主义诗歌创作技巧融汇并获得了独立的创造品格,把历史使命感和艺术创新精神、诗歌的民族化与现代化融合在一起,构成了诗歌独特的包容特征,这种包容体现了40年代现实主义诗歌所能达致的丰富性。艾青正是以这样大气的品格,成为众多青年诗人学习的榜样,鼓励、启发、引导他们朝着诗歌的历史深度和诗歌的美学深度持续掘进,从而在事实上开创了一个“艾青的时代”。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9.《故事新编》中的《补天》、《理水》、《非攻》,把炼石补天的女娲、治理水患的大禹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墨子,能够直面灾难、进而以实干态度和奉献精神克服灾难的伟大精神,进行了现代意义上的重建;对那在大的灾难来临之际,只知逃避远遁,标榜洁身自好而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则在《采薇》中予以辛辣的嘲讽。《铸剑》表达了嫉恶如仇、反抗权势,不惜与之同归于尽的愤怒之情。《起死》则戏谑了齐生死泯是非的庄子。《奔月》描写的是射落九日、也射杀封豕长蛇的羿的故事,不过,故事开始时,羿最辉煌的时期已经过去,他仍然壮心未已,可是世间已经没有值得他一展神力的野兽,连野鸡野兔都被他灭尽了。妻子嫦娥因为每天只能吃乌鸦肉的炸酱面抱怨不休,常来他这里偷师学艺的逢蒙在半路上暗算他,那些受到他的恩惠的百姓也被逢蒙所蛊惑,将他的功绩都记在了逢蒙头上。请问,在鲁迅的小说中,《故事新编》具有什么特殊的地位?
10.人们通常将欧阳予倩、田汉和洪深称为中国现代戏剧的三大奠基人。欧阳予倩毕生致力于新兴话剧运动的倡导和表演,被称作是“春柳社的台柱,民众剧社的主干,戏剧协社的灵魂,南国社的导师”,为中国话剧的奠基和推进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田汉先后创办南国剧社、南国艺术学院、南国电影剧社、南国社等社团,主编《南国半月刊》、《醒狮周报•南国特刊》、《南国月刊》等杂志,形成中国戏剧史上著名的“南国戏剧运动”,为打开话剧演出的局面起了很大作用,成为中国现代戏剧的一代盟主。田汉的诗人气质,也使他的剧作染有浓郁的抒情性。洪深曾赴美留学,师从著名戏剧家贝克教授学习戏剧编撰,获得硕士学位。1922年回国后从事教学和戏剧创作,加入戏剧协社,参与领导南国社。洪深的话剧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使命意识,他十分重视戏剧的社会作用,体现了他戏剧为人生的创作理念,从而创作风格既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同时也具有浓厚的理性色彩。从整体上考虑,你是如何看待这三位“中国现代话剧的三大奠基者”对中国话剧发展所作出的贡献的?
第五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总结
小说
《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
写作背景:思想准备,“知者甚少”;专业知识储备,“医学知识”;生活累积,照顾过精神病人阮久荪;文学修养 文本分析:(13则日记)1.狂人察觉周围的人吃人(1-3)社会
2.狂人进而发现亲人吃人(4-10)家庭
3.狂人联想到妹子被吃掉,意识到“我”也吃人(11-12)自身
4.狂人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13)孩子
主题:封建礼教吃人,批判封建的社会《也可是,制度,思想,文化》
两套文本运用:文言序文,白话正文(13则)
文言序文的作用:
1、说明小说形成及篇名的由来
2、交代写作目的“供医家研究”——(深层)有志之士去研究封建礼教制度的危害
3、交代狂人的病症“迫害症”
4、省略介绍,直入正题
狂人形象:1.狂人有种疯子的病状:变态心理,逻辑混乱,虚幻的幻觉
2.狂人具有先知先觉得一面,站在时代前列反对封建礼数,封建制度,是启蒙者。主题形象表现深切
格式特别:艺术手法1.结构新——日记体2.语言新——白话文3.人物新——疯子4.手法新——总体象征兼写实
《阿Q正传》创作动机1.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暴露国民弱点2.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其妥协性,不彻底性 艺术特色:1.人物形象塑造典型化,“取种种人,合成一个”2.悲喜剧交触3.白描手法4.杂文式笔法
序幕1 交代阿Q的身世处境及写作缘由
开端2-3着重介绍阿Q的精神胜利法
发展4-6着重描写阿Q的精神痛苦与不幸
高潮7-8 写辛亥革命波及未庄,阿Q向往革命及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
结局9写反动派窃取革命果实,阿Q惨遭杀害
阿Q形象:一个无姓无名无籍贯无形状无固定职业的奴隶,一个地位卑微的被践踏者 危害:麻木心理,泯灭斗志,造成奴性
精神胜利法:特征,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我安慰的方法,再想象中取得精神上的满足胜利。实现方法:想象,转移,自虐,革命实质:逃避现实,自欺欺人,自我麻痹
《伤逝》
主题:反思个人奋斗“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点睛之笔。反思爱情自由,“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爱情悲剧的原因1.社会的沉滞腐朽2.自身的性格弱点3.经济的困顿
创作背景:1926年收入《彷徨》易人生《玩偶之家》,1932年演讲“娜拉走后怎样”
艺术特色1.强烈深沉的抒情笔调:采用手记,“我”知识分子,抒情主人公,倒叙2.独特新颖的结构方式:蒙太奇式的片段组成15个,以子君涓生爱情的产生发展结局为线索展开
《沉沦》
郁达夫1895-1945,浙江富阳人,原名郁文。《沉沦》1921年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部小说集。
创作背景:1.个人生活及心理的压抑,17岁留日2.五四时代的特征3.日本私小说影响
形象分析:“他”一个患忧郁症的中国留日青年,孤独清高,多愁善感,自卑自傲
主题:1.个性意识,个性解放2.民族意识,民族觉醒
艺术特色:1.自叙传色彩2,感伤的情调3.散文化的结构4.自然景物描写优美4.对性心理大胆的直露描写
《超人》冰心1900-1999福建长乐人,原名谢婉莹。诗歌集《繁星》《春水》散文《寄小读者》小说《两个家庭》处女作,首次用冰心笔名。
问题小说,爱的哲学成名作《斯人独憔悴》,表作《超人》
何彬,20年代的旧中国腐败政治下一个颓废悲观孤独的知识青年
作者目的:用爱援救颓废青年
矛盾与《超人》1.1921年用“冬芬”为笔名,为本文附注,发表于《小说月报》2.1935年《中国青年文学大家 小说集
导言》
艺术特色:1.以何彬思想转化为线索,集中描写内心冲突2.构思独特(两封信)3.文笔清新隽永对“梦境”描绘
《海滨故人》庐隐1898-1934福建闽侯人,“隐去庐山目”,“我”(自叙传),“情”(描写女性爱情婚姻),“愁”(人物命运多桀,感伤意境塑造)
《潘先生在难中》叶圣陶1894-1988江苏苏州人,原名叶绍匀。最早童话集《稻草人》
潘先生形象:一个卑怯自私苟且偷安的灰色人物,精明
特色:1,精于布局,讲究结尾,饶有余味2.语言纯净,炼准确严谨3.用富于特征的动作,细节,刻画人物4.冷静,客观的写实
作用:1,与开头逃难形成对比2,更有利于凸显潘先生内心世界(即有小人物的无奈,更显示出他苟安麻木的灵魂 《拜堂》台静农安徽霍邱人,字伯简
艺术特色:1,以场景展示为主的结构方式“请牵亲”“拜堂”2,活泼的乡言土语,浓厚的乡土气息3,字句短促,动作性强,常用叠字修饰4,文笔精炼,以对话为主5,悲剧气氛营造
《竹林的故事》废名,原名冯文炳。
三姑娘,“水做的肉,鱼做的骨”1,衣着体态2,性格:质朴,勤劳能干,俏皮,善良,孝顺
艺术特色:1,散文化结构,随水起承转合2,意境超尘脱俗3,语言清新自然4,通过回忆,以童年视角叙述 《莎菲女士的日记》丁玲长篇小说《太阳照在伤甘河上》毛泽东曾写《临江仙》给她。
主线:莎菲和凌吉士的爱情。
副线:莎菲和苇第之间的爱情。
莎菲的形象:五四时期狂放倨傲的女知识青年,“心灵上负载着创伤女性的叛逆绝叫者”—矛盾对她的评价。莎菲不满足生活中的爱情:1.凌吉士的爱情,卑劣充满铜臭味的爱情。
2.与苇第之间的爱情:真诚乏味的爱情,缺乏主见性。
《春蚕》矛盾:农村三部曲:《春蚕》《残冬》《秋收》
写丰收成灾的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叶紫的《丰收》
1981年《林家铺子》获矛盾文学
人物形象:老通宝:深受封建思想的束缚,勤劳善良坚韧顽强因循守旧固执迷信。
多多头“:正在觉醒的农民的典型,乐观开朗,勤俭不信命,不信偏见。
艺术特色:充分体香了江浙一带的乡土气息,通俗话,大连的运用了方言。
丰收成灾的原因:一二八战争日本统治市场茧商压价税务局征税高利贷盘剥
《华威先生》张天翼
华威先生的形象:假和空,权利欲望很强虚伪投机砖空,骑上瞒下。
艺术特色:1,速写体。2.独特的讽刺艺术3逼真的细节描写4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5漫画式的语言6白描的手法简洁流畅。
《在其香居茶馆里》沙汀
人物形象:方治国:毒辣狡猾贪婪懦弱,地方小官吏软硬人的性格。暴露政权的黑暗统治。
刑乡吵吵:火爆性格
揭露:封建社会的腐败封建的嘴脸。
艺术特色:1明暗双线相辅相成2写实讽刺的艺术
3浓郁的地方语言,重视人物对话,直接运用方土语言。
《为奴隶的母亲》柔石。
艺术特色:1.白描的手法“坐姿” “哭”;2.第三人称叙事;3.对话采用“直接引语”
《小城三月》萧红:原名张乃莹,代表作《生死场》《呼兰词传》,《小城三月》是萧红的绝笔之作。
艺术特色:1.细节,生活琐事,侧面对比;2.第一人称,儿童叙事视角;3.以乐景写哀景
翠姨形象:性格悲剧,林黛玉式的沉静矜持,同时也是社会悲剧,沉滞落后,闭塞的社会
《小二黑结婚》赵树理,山药蛋派作家。
人物形象:1.新型农民典型——小二黑,小芹,敢于斗争敢于反封建迷信敢于反对恶势力;2.落后的农民典型——二
诸葛,三仙姑;3.封建势力代表——金旺,兴旺
《柳家大院》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人民艺术家”。话剧《龙须沟》《茶馆》
小媳妇悲剧根源1.穷;2.姑媳敌对;3.周围群众不觉悟
艺术特色:1。第一人称叙事;2.北方土语,通俗易懂;3.悲喜交融
戏剧
曹禺,原名万家宝,中国的莎士比亚,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雷雨》四幕剧
思想意义:1家庭层面:家庭罪恶·悲剧2阶级层面:阶级罪恶,资产阶级罪恶3社会层面:社会冷酷4哲学层面:宇宙残忍,命运悲剧
艺术特色:一戏剧矛盾高度集中。二独具匠心“封闭式”结构。1时间二十四小时内2地点周家(三幕)鲁家(一幕)3人物八人4情节回溯式,紧凑(序幕·四幕·尾声)3人物形象栩栩如生4语言精炼简介,个性化·戏剧化
剧情象征意义:1雷雨是家庭和社会郁闷烦躁环境的气氛象征2雷雨是预示着封建家庭即将崩溃的力量象征3雷雨是对宇宙和命运之谜恐惧的象征。
戏剧冲突:周朴园~侍萍周朴园~鲁大海
《北京人》曹禺
一创作背景:1940年,剖析中国传统文化弊端
二主题(时代的悲剧)通过描写曾家腐朽·没落,表现埋葬旧生活,走向新生活主题。
三艺术特色:1人物关系配置,受《红楼梦》影响。2风格(抒情性)结构(散文性)上,模仿契诃夫的喜剧。四曹禺对我国话剧的贡献:1人物塑造2戏剧冲突3语言4结构
《上海屋檐下》夏衍,浙江杭州人,作品《赛金花》《法西斯细菌》《心防》
艺术特色:1人物刻画细致逼真2横断面的剧本结构3线索繁而不乱,有主有次4浓墨重彩,环境气氛渲染,梅雨下气。人物形象:1匡复有理想·有毅力·勇敢的革命者2林志成软弱·善良
思想内容:“以小人物反映时代”控诉国明党黑暗势力和反动统治。
矛盾:1匡复~杨彩玉~林志成(主)2黄家楣~桂芳~黄父(次)3赵振宇~赵~阿生|阿香(次)
4李陵碑5施小宝
《屈原》(写于1942)郭沫若“我有意将屈原时代象征我们的时代”
创作背景:1941“皖南事变”,史剧理论“失事求似”。
剧情:1橘颂2受诬3招魂4被囚
戏剧冲突:一屈原(连齐抗秦、爱国)~~南后(降秦抗齐)二1说气节~申大义~反群臣~颂雷电~走民间2设毒计~断其名~囚其身~害其命
屈原形象:伟大诗人、政治家、光明正义的化身,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艺术特色:1人物塑造“失事求似”2剧情高度集中3语言具有强烈抒情性。
雷电颂:第一层:对风雷电光明呼唤与歌颂。第二层:借指责鬼神来控诉当权者。(风雷电象征人民群众坚定的信念,大司令指腐朽统治者)
诗歌
《相隔一层纸》刘半农 “老爷”:富人 “叫花子”:穷人 揭露两极分化,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
《草儿在前》康白情表面写牛的疾苦,暗喻人的疾苦
《蝴蝶》=《朋友》胡适《尝试集》“中国现代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
《立在地球上放号》郭沫若,原名郭开贞表达“五四”时代破旧立新的大无畏精神
《凤凰XX》郭沫若 凤凰形象:
1、自我抒情的主人公形象
2、“五四”时代觉醒的中华民族伟大形象
《天狗》郭沫若 借“天狗吃月”的传说,塑造一个力量无比,常动常新的自我形象,表现自己冲破一切的叛逆精神 《太阳礼赞》郭沫若 象征祖国的未来,光明,新生
《繁星》冰心之处青年要学习、提高,腰围社会创造财富《我曾》 以梦和现实的对比表露困惑、惆怅,表达一种苍凉无奈的忧国情怀
汪静之《过伊家门外》传达青年对爱情渴盼和对旧礼教的挑战《伊底眼》显示爱情的伟大力量
宗白华《夜》表达诗人对个人与宇宙,肉身与心灵的审视《东海滨》表达思乡
《弃妇》李金发 我国第一个象征诗人表面上写被遗弃的妇女的命运,象征
1、充满哀伤与悲苦的人生命运
2、诗人对人世间图库绝望的理解
《血字》(红色鼓动诗)殷夫,“左联五壮士”之一,原名徐伯庭,浙江象山人。
1~3以血液开始的渲染悲壮气氛,再现运动的斗争景象。
4通过拟人,把五川想象成巨人,张扬它的影响
5通过三组对比预言,表达诗人对革命斗争的信心。
6表达诗人现身革命的理想
7运用字形的意义,想象五川化为革命武器工具,把五川的纪念化为切实的口号。
《雨巷》《我的记忆》《寻梦者》《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原名戴梦鸽,现代派诗人,雨巷诗人
《寻梦者》构思:1将现代人的寻梦放到民间寻找金色的贝2色彩美不胜收3将民歌夸张意象,与现代象征手法结合。《我用残损的手掌》1写实2喻自己的思绪,表达诗人坚强不屈的意志3喻自己对祖国的忧思
《预言》《云》何其芳,原名何永芳,与李广田、卞之琳称为“汉园三诗人”
《预言》年轻的神:运用女性特征的象征意象,描绘一位来自南方,有着跟银铃歌声的年轻之神,又象征必将到来,终将离去的青春。艺术特色:1富于音乐美2语言精美,声音色俱佳3艺术构思完整(序曲、4乐章、尾声)臧克家,“农民诗人”。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大堰河——我的保姆》第一次用艾青这个笔名《手推车》写的是矿难时期北国人民的悲哀。
《距离的组织》《元宝盒》《断章》卞之琳汉园三诗人
《我从CAFÉ中出来》王独清纯诗,作者把语句分开表示作者醉后断断续续,起伏的思想。
《别丢掉》林徽因,胡适称其“一代才女”。情诗,悼亡诗
穆旦,唐湜、辛笛、陈敬容、杭约赫、唐祈、郑敏、杜运燮Xie、袁可嘉、穆旦称作“九叶诗人”。
“七月派”诗人:阿垅、鲁藜、孙钿、彭燕郊、方然、冀汸、钟瑄、郑思、曾卓、杜谷、绿原、胡征、芦甸、徐放、牛汉、鲁煤、化铁、朱健、朱谷怀、罗洛。
散文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俞平伯浙江德清人。朱自清:号“秋实”、字佩弦。《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同:题材、思想倾向,异:风格不同、写作手法,俞平伯:浓写情、淡写景、含蓄间接、难以消受。朱自清:浓写景、淡写情、直接描绘的心境,质朴,以意造境。
《藕与莼菜》叶圣陶,故乡的莼菜:天天吃,令人心醉,上海的莼菜:难得吃到,瓶装。散文直抒情怀,连用五个文句,思恋家乡,爱家乡。对比手法:巧妙,语言朴实,语境真实。
《给亡妇》朱自清,全文表达对亲人的深深歉意与爱。
《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浙江绍兴人,鲁迅的弟弟。1)用迂回的手法写对故乡的感受。2)写荠菜(采集、传说)故乡的野菜(3-4)写黄花麦果(制作过程)5)写紫云英,上坟 扫墓 风俗写作手法:1)使用了对比的手法来抒写对故乡的情感。2)民谣、儿歌、谚语、引文,增强知识性、趣味性。3)移情于物,情景交融,引文点染。
4)言语特色:言谈朴实通达,清新明快,平和冲淡。
《出不多先生》胡适。写作手法:1)通过典型事例,刻画人物性格。2)层递法:事情的严重性排列3)运用繁育的手法“格言”“有德行的人”“圆通大师”4)以人物传记的形式增强讽刺性。目的:唤醒国人。
《影的告别》 鲁迅原名周树人,散文集《野草》影语(影子精神,中心思想):作为一个孤独者,独立思考,有不懈追求的人,他宁愿被黑暗吞没,与不苟活与明暗之间。艺术特色:1.构思奇特巧妙。2.运用关键词语,节奏舒缓。《春末闲谈》歌颂被统治者压迫,至死不屈,战斗不息的精神。艺术特色:1.以虫喻人以“史”显“时”2.寓庄于谐3.趣味性与我为一体4.幽默讽刺,运用反语
《我所知道的康桥》徐志摩,散文集《落叶》《自剖》《巴黎鳞爪》桥的象征:
1、和谐美丽的自然
2、诗人的人生观
3、心灵故乡写作特色:描写细腻,辞采绚烂,用了排比、反复、引用、通感,写景时多用欧化长句写短句写感悟,长短句错落有致。《斐伦翠山居闲话》写作特色
1、感情浓烈,态度坚决
2、行文自由,彰显暗藏
3、语言典雅
《给我的孩子们》丰子恺原名丰润主题:赞美孩子纯真,自然地美德,相对于大人们的是沉默,赞美他们的创造力,然而孩子们的本性天真终究会失去,做着感到悲哀,对病态社会现实的不满。悲哀贯穿全文思想。写作特
色
1、以小见大
2、语言精练简洁
3、使用第二人称“你们”抒情性浓,增强亲切感
4、风格率直纯朴
《一种云》瞿秋白原名阿双
1、描绘阴云遮蔽下人间的种种黑暗(黑暗旧中国)
2、强调慢慢黑夜与云的关系。5个比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高利贷者、地主豪绅、资本家)
3、疑问句唤醒黎明
4、以虹、雷电象征革命者的暴动
《钓台的春昼》郁达夫。写作特色
1、写景抒情结合2、善用比较、反村、夸张手法表现景点的静谧、秀美
3、主次抒情有机结合:抒写自然景物,突出主体的感观,直抒胸臆,以诗文代表时政抒发作者愤慨之情,为文章增添内容
《鹰之歌》 丽尼原名郭安仁 鹰的形象:象征作者为革命献身的女友象征一切敢于同旧世界顽强抗争的英勇战士。《秋天的况味》 林语堂。写作特色:
1、选择以身边的事物生活为主
2、语言节奏优美、欢快、聊天式表达
3、风格高雅,清淡壮美,性灵闲适
4、善用比喻
《想北平》 老舍。“想”北平为什么不用“写”北平
1、当时作者不在北平
2、“写”只是客观的描述,而“想”则带有强烈的主观的情感。结尾的含义:爱国知识分子的民族忧患意识,思乡之情更胜结构呼应开头,点名主题
《雅舍》 梁实秋:散文集《雅舍小品》表现出超脱豁达的人生观安之若泰,虽然颠簸流离但极其乐观语言特色:
1、骈散相间
2、雅俗共存
3、运用诗文
4、语言非常幽若。
《囚绿记》 陆蠡 “绿”:光明自由和平。
1、绿:象征作者本人
2、当时在北平渴望自由的人
3、象征中华民族 《灯》 巴金。形散而神不散,“灯”:象征光明、自由。眼前的灯:点睛之笔,抗战必胜的信心,抗战即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