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模式的构建研究
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模式的构建研究
徐轶群
集美大学轮机工程学院厦门,361021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以及竞争机制的加剧,大学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日益增加。为此,我们要树立学生本位思想,增加经费投入,在心理咨询理念、内容、方式、心理咨询队伍、咨询软硬件设施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加大对学生心理咨询与干扰的力度,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校园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咨询 构建研究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危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以及竞争机制的加剧,大学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日益增加。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能力的呼声成为有识者的共同期待,心理健康教育开始彰显其独特的作用。大学生承载着国家的未来,是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正是他们想要有所作为、渴望有所成就造成的焦虑感。为了减少这些精神上不必要的压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社会发展来看,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往往是伴随着现代化进程而突显出来的。随着现代社会物质的丰富,人们对生活质量追求不断的提高,心理健康也就作为一种现代观念开始渗入人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劣将成为评价21世纪高等教育人才质量的重要参数{【1]。早在1994年8月31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正式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的范畴,1995年、1999年、2001年、2002年、2004年,国家相继出台文件,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出具体规定,2005年1月,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进一步提出了努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的重要意义,明确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要求。20多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在缓解学生心理压力、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教育实效性来看依然堪忧。如何在心理咨询理念、内容、方式、心理咨询队伍、咨询软硬件设施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使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不断优化,切实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仍然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1、根据马斯洛的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青少年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其优势地位将不再保持下去,高层次的需求会取代它成为推动人的行为的主要动力。因此,在社会飞速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当下,大学生物质水平不断提高,大部分大学生不再过多追逐物质上的享受,而更多的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而精神追求的失败更容易引起各种心理问题。
2、现在大学生多为90后,独生子女占了近一半,独生子女的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且从小缺少一起成长起来的兄弟姐妹,缺少同龄人的交流与沟通,甚或一味沉溺于网络游戏,在这种家庭环境下就更容易引发心理问题[2]。如今90后父母的离婚率也较高,单亲家庭的孩子想法容易偏激,这对今后个人的心理成长极为不利。
3、现今社会人们对心理健康的意识较为淡薄,尤其是大学生的父母,据问卷调查,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父母不愿意正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认为,只要表面上没有精神问题,心理就是健康的。其实,每个人的心理都没有绝对的健康与绝对的不健康,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间也可以相互转换。在国外,看心理门诊和看感冒一样普遍。父母们愿意花大把的钱用在孩子的吃喝穿住以及找工作等事务上,而往往忽视了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百分之六十以上的父母没有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的投资,百分之八十的父母不愿意将孩子们送到心理咨询师进行咨询,这就影响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使得有些心理问题可以遏制在萌芽期,结果日积月累酿成了悲剧。
二.安徽省高校目前大学生心理咨询模式的现状分析
心理咨询起始于20世纪初,它最早是作为学生事务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进入高校 的。高校中大学生心理咨询在的形成、发展以及逐步成熟这一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大学生心理咨询兴起的前奏:职业指导进入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大学生心理咨询指导思想的形成: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关注;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全面展开:学生发展理论的形成和实践。
大学生心理咨询作为学生事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中同学生事务管理一样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在目前,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的高校,它往往只是学术研究的有益补充,其目的是通过关注学生的非学术事务来为学术知识的传授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和支持学生的发展。美国教育委员会于 1937年和1949年分别发表的同名文献 《学生人事工作宣言》,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学生事务工作是有教育意义的,在高等教育中应具有很高的地位:学生发展是学生事务工作的中心内容,学生人事服务应当把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大学教育不能只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更不能仅仅只对其进行智力训练,而应该把智力、个性、能力等人格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培养身心健康的国民。因此,高校应当把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包括智力、情感形成、身体状况、社会关系、职业倾向与技能、道德与宗教价值观以及审美观等,目的是帮助学生发展自身的潜力,最终为社会的更加美好做出贡献。
而据目前的调查分析,安徽省的高校的心理咨询模式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专职心理健康咨询师比例偏低,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安徽省本科类院校专职心理咨询师与学生比例不足1:1000,有的院校只配备的了三到五名专职心理咨询师,每半个工作日只有一名专职心理咨询师值班,不能满足学生心理需求。
2、心理咨询课程较少,大部分学校只安排了一学期的心理学普修课,没有让学生学习针对性更强的心理课程,使得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普遍意识较差。
3、新生心理排查较为笼统,对不合格学生的跟进力度不够,大多数高校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都安排了新生心理普查,但普查的方式较为单一,大多为机试,测试结果只显示了合格与不合格,没有更为具体和精确的提示以及预案和指导,使得学生在测试完之后不能根据自身的个体化数据等有效指标进行合理的改进。使得心理排查虎头蛇尾。
4、心理咨询的软硬件力量不够,大多高校只在校医院安排一个房间作为心理咨询室,房间里也没有按照国家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摆放沙发和其它物品,房间内道具和设施大多过于陈旧,没有及时更新。专职心理咨询师较少,大多为辅导员兼职,有的辅导员只是考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没有进行系统的培训,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为基础,使得在大学生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容易留下隐患。
三.安徽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模式构建的对策
1、将心理咨询放到和科研教学同等的地位,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合理设置高校心理咨询的方式和内容,拓宽咨询的范围是当前高等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心理咨询是有效地为学生服务的关键所在,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鲜明特色就是十分重视心理咨询服务。影
[4]
因此大学生心理咨询的范围非常广泛。高校应该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中心的老师包括专职心理咨询师、兼职心理咨询师、精神病学专家、学习技巧专家等。咨询的内容不仅包括对心理较为健康的学生进行学业方面、就业方面、恋爱与情感方面的一般性咨询,还包括针对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干预性咨询,又包括对神经症性心理问题或者精神病性心理问题的辅助性咨询。而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没有对心理咨询的类别和层次进行严格的划分,使得心理咨询不能对号入座。再者,心理咨询机构应该对每个来访学生建立详细而系统的累积性档案,以记录其智力、兴趣、性向、人格特征、学业成绩、健康状况、家庭历史背景、经济状况等内容。大学生四年是一个漫长而连续的过程,心理咨询和和治疗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心理成长更需要一个漫长的适应过程,因而心理档案记录就显得尤为重要,同一名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心理问题往往具有连续性,通过对比和查看心理档案记录就能够更有效的采取相应的咨询方式和诊疗措施。
2、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心理专业课程模块也十分必要。除了让学生学习心理学普修课以外,还应该增加健康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专业心理学等有利于学生心理成长的课程,这些课一周不应少于四个课时,课程内容和教案设置上不仅要有灌输式教学、还应结合案例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电影教学法等,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在教学方式上,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除了让学生掌握心理学知识,更要养成他们自我解决心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自我认识,掌握自我干预的方法,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课外活动方面,应该加重心理健康活动的比例,多开展各种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比赛,使学生学以致用,启发学生研究心理问题的动力和兴趣。
[5]、加强新生的心理危机排查与干预。一年一度的高校心理危机排查非常重要,但是单一的排查方式使得测试结果往往阴错阳差,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的心理状况,再加上心理排查工作人员和心理咨询师人员又不够,使得心理排查效果甚微。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可以在机查、泛查的基础上,筛选出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再进行明确的分类,如一类问题学生,二类问题学生,或分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等。再对有问题的学生逐一进行分析,找出心理问题的原因。如某个学生的心理问题属于一般性心理问题,他的心理问题来源于家庭,即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进行划分,再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来源和内容进行划分,最后给出一整套心理咨询及解决的处方。这个处方的执行者可以是辅导员、心理专业教师,也可以是家长、同学。排查完后,还要加强后期的跟进力度,有些学生的心理问题是隐形的,处于潜伏期,辅导员和老师要对学生实时观察、实时指导、实时记录、实时干预,才能有效地处理好学生的心理问题。
4、加强高校的软硬件力量。一所普通二本院校约有一万五千名以上的学生,据合肥师范学院2016年新生入校心理排查统计,约有百分之三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或是隐患,约是350人,仅仅设立一个心理咨询师是不够的,至少应该设置两个三个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室建设方面,应该参照国家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标准,一般本科应为80平方米以上房间方为合格,还要设置预约等候室,等候室大小约12平方米每间,等候室要有独立的场所和出入口,色调温和平静,自然、大方、温馨、舒适,墙上挂有心理咨询范围、心理咨询师守则、来访者须知、咨询师介绍等宣传资料,配备饮水设备、沙发、办公桌椅、电脑、电话、相关读物等,咨询室内应光线柔和,灯光可调节阴暗;咨询椅质地柔软舒适,成90度或60度摆放;有面巾纸;其它用品齐全。条件好的高校还应该配有团体咨询室,大小约40平方米每间,配备移动座椅、坐垫、隐藏式黑板等。在心理咨询师资上,应该多引进心理学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专兼职相结合,进校后也应该进行针对性的岗前培训,把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作为辅导员和心理学教师晋升的硬性条件。辅导员是大学生的良师益友,更应该掌握系统而全面的心理咨询知识。高校应鼓励辅导员和心理学教师外出参与心理方面的培训,将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吸收外界先进的咨询理念、咨询方法。在待遇方面应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公益性补贴,激发老师积极性。
总之,只有真正树立学生本位思想,增加经费投入,加大对学生心理咨询与干扰的力度,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校园环境。才能防患于未然,使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健康成长,成为四化建设的栋梁之才!参考文献:
[1]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M].民族出版社,2015,07:35—36 [2]龙春华.行为心理学[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8:86 [3]格尔德,米策尔.心理学入门[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11:105 [4]科里.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及实践[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1:47-48 [4]耿乃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89-90 [5]李洪波.基于演化视角的高校辅导员管理研究[M].江苏大学出版社,2011,12:135
第二篇:高校三位一体素养教育模式构建的研究
关键词: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三位一体;教育模式
摘要:文章阐述了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分析了国内外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强调在我国开展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论述了开展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教育融合的可行性,提出了构建高校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并阐述了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实施的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2-0032-03
1背景
互联网时代,阅读素养、媒介素养及信息素养是现代公民的必备素养,开展阅读素养、媒介素养及信息素养教育,提升全民阅读素养、媒介素养及信息素养水平是互联网时代的新课题。我国学者在各自的领域对阅读素养、媒介素养及信息素养进行了研究。图书馆界非常重视阅读推广与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1];传播学界在引进介绍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的同时,主动推进媒介素养教育[2-4];信息素养教育得到了国家的力推,学者们对信息素养的内涵、标准、信息素养教育的模式及方式方法进行了研究[5-6];在媒介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实践中,有学者打破学科界限,提出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教育融合的观点[7],但学者对媒介信息素养教育融合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念上。罗文华、唐芬芬认为随着媒介的融合,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教育日益融合,分析在高校开展阅读素养、媒介素养及信息素养教育融合的可行性[8]。笔者提出把阅读素养、媒介素养及信息素养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概念,从互联网时代人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出发,构建高校阅读素养、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三位一体教育模式。
2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教育融合的意义
2.1开展阅读素养、媒介素养及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作为人的基本素养,能帮助个人在新媒体环境下完善自我、享受权利、成就自身;个人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的提升客观上也提升了全民素养,进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跨文化对话和交流,更好地实现我国“文化强国”和“走出去”战略目标。1982年的格伦沃德声明、2005年的亚历山大声明和2014的媒介信息素养巴黎宣言反复强调媒介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人权。《国际图联媒介和信息素养建议书》非常重视这种权利的落实。我国也非常重视新媒体环境下国民的素质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提高交流合作水平”“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2.2国外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
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媒介信息素养政策和战略指南》,首次将媒介与信息素养定义为一个复合型概念,把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统一起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推进全球媒介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已做了不少工作[11]。
2.3国内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
2002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建设全民阅读、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目标。2006年,我国首次开展了以“爱读书、读好书”为主题的全民阅读活动;2008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署牵头设立全民阅读活动组织协调办公室,“全民阅读工程”被列为新闻出版总署五大工程之一。全民阅读战略首次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把“倡导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引进和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方面,我国新闻传播学学者做了大量工作。1997年,卜卫首次将媒介素养引入国内学者视野。2003年以来,媒介素养教育受到国内学者的热切关注。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部分有条件的高校开展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学界研究从不同层次推进了国民媒介素养教育[12]。1999年,王吉庆教授首次将信息素养引入国内学者视野。2000年起,我国中小学全面开设信息技术课程。1984年,教育部规定在全国有条件的高校广泛开展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教育。清华大学对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进行了改革,并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制定了《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李希光教授撰写出版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信息素养课程方案》。学界从各自的学科领域论述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及方法[7-8]。
2.4高校构建三位一体素养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教育帮助人获得全面自由发展,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能在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人。互联网时代,媒介如影随形,媒介信息资源异常丰富,阅读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培养信息检索和信息解读能力。媒介素养教育侧重从社会文化视角、信息素养教育侧重从科学技术视角来培养人的素养。随着媒介的融合,教育目标日益趋同,即注重成人教育,人文素养和科技素养教育并举。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教育殊途同归,最终落实在人的综合素养的培养,培养人终身持续学习的能力。高校具备开展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融合教育的资源优势,构建高校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三位一体教育模式,能大大提高教育的成效。3三位一体素养教育模式的构建
3.1普通高校三位一体素养教育模式构建的可行性
图书馆在用户教育中积累了丰富的阅读素养和信息素养教育的经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开展阅读素养、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提供了技术条件。
互联网环境下,宣传部、团委在学生思想教育中积累了不少媒介素养教育的经验,教师的课程教育中也自觉融入了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的教育,在高校开展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三位一体教育切实可行。
3.2教育模式的建立
3.2.1教育目标。构建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并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媒介信息知识,具备媒介信息意识和批判解读媒介信息及主动使用媒介信息的能力,树立健康的媒介信息伦理道德观。具备媒介信息素养的学生融入社会后,有利于提升国民媒介信息素养。
3.2.2教育内容。①文化道德素质。道德素质: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热爱祖国;有较高的道德水平,遵纪守法;有健康的审美情趣,身心健康。文化素质:学生不但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能熟练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为个人发展服务,有思辨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②媒介信息意识和能力。媒介信息意识:大学生必须有检索利用媒介信息资源解决自己生活、学习、工作中的问题的意识。媒介信息解读能力:大学生必须具备质疑能力,对检索到的信息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③创造性地使用媒介信息的能力。大学生必须具备在正确解读媒介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创造性地使用媒介信息资源。
3.2.3三位一体素养教育模式。阅读素养、媒介素养是社会文化的概念,信息素养是科学技术的概念,它们之间常交叉融合,在各自的领域里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笔者把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作为一个复合型的概念来研究,尝试从多学科的视角研究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教育,收集整理并分析相关文献资料,明确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分析高校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讨论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问题,思考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教育的核心要素及可优化问题。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运用主体教育理论和批判教育理论设计教育目标、内容和实施策略,构建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在教育实施过程中,以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根据时代特点和高校大学生的特征,结合学校和所在地区的特色,利用多种载体,采用多种形式,开展“课程教学―环境涵养―体验式、参与式教学”的立体化教学实践,融学习生活工作为一体。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分层教学,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和要求,制定不同的、分层次的教育目标和评估标准,实施不同的、有侧重点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运用生活教育观评估教育成效,及时调整完善教育目标、内容和实施过程。
3.3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实施的策略
3.3.1提升教育者的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教师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着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教育的成败,要争取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成立阅读素养、媒介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中心,建设一支精干的阅读素养、媒介信息素养教师队伍,负责阅读素养、媒介信息素养教育工作。
3.3.2课堂教学与工作、生活实践相结合。根据大学生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以主体教育理论、批判教育理论做指导,依托高校图书馆,主动与校内外各机构各部门合作,充分利用一切有效资源,构建理念上超越保护主义、以赋权为核心的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三位一体教育模式。①课程教学模式。独立课程:开设阅读欣赏、媒介素养、文献信息检索、新闻写作、电影电视评析等课程。融合课程:探索在教育学、语言学、计算机等其他学科的教学中融入媒介信息素养的内容。培训讲座:在新生读者培训、专题讲座中融入阅读素养、媒介信息素养的内容。开发在线阅读媒介信息素养教育资源。②环境涵养模式。图书馆与学校团委、宣传部、网络中心等部门协同工作,共创阅读素养、媒介信息素养教育环境,以文化环境育人。③体验式、参与式教学模式。创造机会,组织学生到报社、电视台、网络中心、电教中心、图书馆等部门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阅读素养、媒介信息素养。
3.3.3对阅读素养、媒介信息素养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估。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对阅读素养、媒介信息素养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估,以及时完善教育实践。
4结语
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教育应是一项全民教育,但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媒介信息素养教育难以普及到全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针对教师的媒介与信息素养课程作为《媒介信息素养政策和战略指南》的八个主题之一,从具备媒介信息素养的教师到学生,最终到整个社会。我国媒介信息素养课程教育的普及也受到种种制约,可把普通高校媒介信息素养教育作为当下全民媒介信息素养教育实践的突破口,以终身学习理念作指导,开展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三位一体教育实践,让学生具备媒介信息意识、思辨意识、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具备阅读素养、媒介信息素养的学生融入社会,可达到提升国民素养的目标。同时,这种教育实践可为开展阅读素养、媒介信息素养教育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所借鉴。
第三篇:联合构建大学生就业培训的模式研究
联合构建大学生就业培训的模式研究
辽宁医学院宋丽萍
文章摘要:大学生就业培训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就业的能力,针对目 前在大学生就业培训上的现存问题,整合高校、政府、中介机构与企业的优势,形成良性互动的大学生就业培训模式,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达到为大学生创造有利的就业条件、为政府分忧、为中介人才机构的发展、为企业的壮大、为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的共赢。
关键词:就业培训现存问题联合培训构建模式
大学生就业培训是教育者根据学生个人特征和社会需要,帮助学生计划职业发展,培养职业能力,选择适宜性职业,以促进学生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实施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活动。大学生就业培训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就业的能力,探寻构建我国大学生就业培训模式,以期实现在政府宏观管理和调控下,高校、中介机构和企业建立联动机制,整体优化,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的目标。
一、高校、政府、中介机构与企业在大学生就业培训上的现存问题
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培训分两步骤进行:毕业生离校前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由省教育厅负责;毕业生离校后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这些措施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培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收获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对大学生的就业培训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就业培训的方式和水平还亟待提高。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培训的体系不健全,缺乏与社会力量的优势合作 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都成立或配备了相关的机构、设备及经费等,但就业培训体系不健全,缺乏专门的职业规划服务机构;大学生就业培训人员很少接受就业专业技能的培训,学校就业指导教师仍以兼职教师构成,结构上还不能专门化、专业化;课程形式多样但是缺乏实践操作性,缺乏与政府、中介机构与企业培训人才的优势合作。
(二)企业与高校缺少日常的有效联系,优势不能互补。
大学生只有在毕业前一年学院安排的教学实习时才能在企业实践半年(医学院有些专业可以实习一年)的时间,在此阶段企业才参与到大学生的就业培训中,企业与高校缺少日常的有效联系,高校具有丰富全面以及最新的相关理论知识,但在人才培训方面带有较强的理论特点,培训出的人才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企业培训的优势在大学的学生培训中并没有得到有机结合,企业与学院缺乏应有的资源整合。
(三)中介机构与大学以及用人机构的联系不直接造成信息缺乏
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劳动力市场的中介机构,只是简单的档案代理和一般的信息发布,缺少专门为大学生服务的中介机构,因此,不能深入校园,参与大学生就业培训的任务,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不能提供有效的单位招聘需求信息,诸多因素制约中介组织对大学生就业促进作用的发挥。
(四)大学生毕业实习与政府安排的就业见习缺乏融通
大学生毕业实习的时间安排都集中在大四期间,而见习期多数安排在大学生毕业之后。学生不了解见习基地的相关信息和政策,造成一部分学生盲目实习与见习。高校应该多举行类似见面活动或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地了解见习基地和岗位的情况,从而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实习岗位。
(五)普惠制的培训内容不能满足大学生需求问题
普惠制的培训内容多集中在初、中级理论与应用上,与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关联度较高的专业还很缺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这种情况的产生与大学生就业理念虽然相关,但是普惠制培训项目应该多与大学生的知识程度相适应。
二、政府、高校、中介机构和企业建立联动机制,探索和构建大学生就业培训的模式
在政府宏观管理和调控下,高校充分发挥教育培训机构的优势,会同有关政府部门、企业、中介机构开展就业指导培训活动等,给予高校毕业生关于就业的实质性指导和帮助,解决学生就业方面的深层次问题。
(一)政府、企业、中介培训进校园,组成专兼职结合、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配合的就业指导专家队伍
政府进入校园带来高水平的政策信息和丰富的人事管理经验;中介进入校园便于发现人才,建设人才资源库;尤其是企业应当把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转移到高校,在高校直接培养、发掘并储备人才,从而减少对新进员工岗位培训所造成的人力、财力浪费,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聘请较高指导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配合的就业指导专家队伍才能做到优势互补,丰富大学生就业培训。
(二)丰富大学生就业以及创业指导内容体系
1、建立大学生就业培训职业规划服务机构,设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式
高校要建立职业规划服务机构,培训专职就业与创业指导课教师,设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兴趣、职业倾向、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等方面的测评,量身定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全过程碰到的问题和需要的指导,设计推出系统、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和模式;会同有关部门,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培训和自主创业辅导,组织高校毕业生到企业见习基地进行职业见习。
2、实施大学生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提升职业能力
高校要积极实施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各高校通过校企合作、根据人才需求状况,开展职业技能训练和“订单式培养”,组织专业技能不适应社会需求的毕业生如文、法、史、哲等专业的学生到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进行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使相关专业的应届高校毕业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就业能力。
(三)高校要与企业建立联动机制,优化学科设置,建立定单培养人才的模式
高校要根据自身传统和办学条件,办出学校特色,拓展学校生存空间。
1、高校要注重产、学、研结合,实施科技兴校,学生直接参与锻炼
高校实行产、学、研结合,实施科技兴校的办学模式,探索未来高校发展的新路。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仅可以作为教师的助手参与科研,还可以在产供销领域得到实践的机会。
2、企业与学校可以通过专业项目合作,建立分院或专业,共同研发、培养人才
企业和学校联合调整课程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以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着眼点,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师资建设、实习实训、就业创业等方面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使专业设置企业化、市场化、灵活化、高效化,使高校真正实施因材施教,实现课程设置与学生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企业也可借鉴学院的专业实力,委托学校作研究项目,同时委托培养人才。
(四)高校通过与政府、中介以及企业的合作,发展校外实习基地,建立长效的供需机制
高校应本着双向受益的原则,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建立稳定和多元化的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寒暑假短期实习以及毕业实习。
1、建立严格的实习企业资格审查制度和网上实习联络机制
学校应派专人对拟合作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全面了解情况,坚持挑选业内先进、管理规范、有发展前景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并签订正式的合作协议。建立“大学生实习”网站,该网站接受大学生的实习报名,接受企业成立实习基地的申请,无论对企业还是对高校都是双赢的合作。
2、调整毕业招聘的时间,解决实习与就业的矛盾
目前从每年11月份开始到第二年7月份的毕业生求职期,时间拖得太长,招聘活动最好集中后移到下半年的七、八、九月份,所有就业协议毕业后签定,招聘时间与大学生毕业时间一致起来,有利于稳定毕业实习阶段学生心绪。上半年以发布招聘信息为主,尽量减少各类招聘会对毕业实习的冲击,最好规定一个统一的时间段,并限制在20天以下,其他时间留给学生安心实习。
3、政府应设立专项经费,鼓励企业提供实习岗位
政府应设立专项经费,建设若干大型的公共实习的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在实践中提高的机会。有关部门应研究出台有关政策和措施,对接受高校毕业生实习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奖励。政府可以根据每年接纳的实习生人数,减免一定比例的税额,使企业在积极参与“大学生实习基地”计划回报社会的同时,得到一定的实惠。
(五)规范和提升中介机构的服务能力,发挥中介机构在就业中的辅助作用
1、设立专业化大学生服务中介,以满足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需要
设立专业化大学生服务中介,充分发挥这些中介机构在学生就业培训中的作用,鼓励他们提供一些对大学生的免费培训,内容包括怎样正确填写就业简历,如何向用人单位有效的推销自己,以及面试技巧等,做好人才的储备。
2、政府及企业提供给中介机构相应的政策,鼓励其为大学生服务
政府可以通过惩恶扬善的办法评选诚信介绍毕业生有突出贡献单位,弘扬诚信招聘、公正选拔、规范用人的中介机构;政府、企业可以按照中介机构对大学生进行免费培训和职业介绍拨去经费,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以帮助求职者顺利实现就业。让中介机构在承担责任的同时也获得相应的利润,这样中介机构才有动力持久地发挥作用,实现中介机构和政府的双赢。
(六)政府加大调控力度,加强对高校大学生毕业后培训工作的指导和服务。
近几年,“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很好地调节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
1、建立和完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实现实习与见习的对接
政府要确定一批条件合适并有积极性的企事业单位作为见习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回到原籍尚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为期3至6个月的就业见习,同时协调好配套服务;把高校的实习基地纳入政府的见习基地建设中来,也就是大学生在毕业前的一个学期(包括寒假),如果在校大学生已经完成论文撰写和修改,可以由学校出具证明函,参加青年职业见习计划。学校将对学生的教育监管权暂时转移给劳动部门,劳动部门将学生安排在合适的见习岗位,原则上见习期不超过3个月。此外如果企业最终录用这名学生,将不再需要试用期。2,打破地区限制、设立针对大学生的普惠制培训项目
政府根据职业技能培训的发展需要,不断增加针对大学生的普惠制培训项目技能实训、鉴定等新功能,由初、中级培训向中、高级培训全面推进,培养高技能人才。各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培训职能部门要积极引导、为大学生可以在全省乃至于全国选取普惠制培训的项目做好就业服务部门和普惠制就业培训领导小组间的沟通、衔接工作,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七)以政府为主导,各方努力构建高校毕业生招聘求职平台,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
政府人才服务机构整合高校、企业、中介机构的力量,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信息化建设,与网络、报纸平面媒体、专门人员队伍等相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建设高校毕业生资源市场化配置立体平台和服务体系,各级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和人才中介机构、各高校要统一就业信息数据标准,实现毕业生就业信息共享,提高就业信息服务水平。这个工作如果不是政府的话,任何一个学校和部门都无法单独建立这种全国性的联网的信息体系。
总之,大学生就业培训工作是一项规模宏大的工程,只有有效的调动政府、高校、中介机构与企业的力量,优势整合,才能形成良性互动的大学生就业培训模式,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达到为大学生创造有利的就业条件、为政府分忧、为中介人才机构的发展、为企业的壮大、为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的共赢。
第四篇:高校档案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高校档案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目前,高校档案绩效管理长期落后于高校的实际发展现状,其具体体现为绩效管理缺乏体系建设,缺乏系统完善的绩效管理量化标准,导致绩效考核结构作用甚微。因此,在构建高校档案绩效管理体系过程中,需要明确绩效管理体系指标,确保档案资料的完整、统一和安全,拓展档案的社会和文化服务内容。
目前,高校档案绩效管理体系还处于初期应用阶段,没有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逻辑严谨、程序缜密的特点,不利于提高高校办学效益,调动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因此,构建高校档案绩效管理体系需要遵循相关绩效管理理论知识,客观、公正、合理地评定档案工作各级部门尤其是员工的绩效,充分提升档案人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推动档案管理工作整体水平的改变。
高校档案绩效管理体系的问题分析
绩效管理缺乏体系建设。纵观我国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还大多停留在传统部门经验管理模式,缺乏绩效管理相关理论与技术作为指导,无法建立起高校档案绩效管理体系,导致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考核范畴不明确,考核内容落后陈旧,考核方法标准不明确,严重阻碍了高校档案职能的履行和管理的完善。此外,高校办公自动化系统、高校档案管理系统缺失关于档案管理的绩效管理模块,更多的是将档案管理与绩效评估相互混淆,从而导致高校档案管理人员无法完成绩效评估统计工作,无法针对档案管理的专业特性和工作内容衡量高校职工的绩效考评。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高校档案绩效考核人员缺乏对于档案管理和绩效考核的清楚认识,导致包括档案管理人员、档案管理部门与高校档案考核三个层面绩效管理缺失,决定了高校档案绩效管理缺乏体系建设,其发展状况远远落后于高校的实际发展现状。
绩效管理量化标准缺失。在高校档案管理中开展绩效考核工作,它必须依托于庞大而系统的绩效考核标准,具备具体的量化参数作为指标,只有针对绩效管理的量化标准越丰富完善,才能保证采集到的绩效管理数据越发细致、缜密。然后,在很多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量化标准大多基于档案搜集整理工作和档案管理工作者的职称评定,它严重偏离了绩效管理的设计初衷,缺乏针对档案管理绩效考核的明确量化标准。此外,高校针对档案管理部门和档案管理人员的月考核、季度考核和年终考核大多依据的是院校制定的部门任务,强调的是落??高校管理制度和员工优秀的事迹,对于员工绩效考核的忽视,导致绩效管理量化标准缺乏应用实践,更无法发挥高校档案部门的实际职能价值。
绩效考核结果作用甚微。在很多高校档案绩效考核结果大多集中于“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等四个层次来表达,绩效考核的评价方式大多集中于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内部员工投票决定,或者由档案管理人员自我评价的形式,或者由高校档案管理主管领导或者各部主任商定,这就导致绩效考核的结果带有很大程度的人为性和目的性,导致很多高校档案工作量不能有效计入到档案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成绩中,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高校各部门员工之间的相互评定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影响到绩效考核结果的公正性,导致高校档案绩效管理出现了“一言堂”和“轮流坐庄”等现象。此外,绩效考核工作大多集中于年底工作评审中,导致绩效考核结果忽视了高校日常档案管理工作表现,导致绩效考核的结果失去了监督约束的效果。
高校档案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
在高校档案绩效管理体系中,应该严格遵循客观公正性原则、绩效管理体系统一性原则、量化标准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保证绩效管理体系能够迎合高校档案管理的实际需求。
客观公正性原则。绩效管理是一门依托于绩效管理的相关理论,真正实现基于绩效目标、绩效阶段任务和量化指标的绩效评价过程控制,产生了诸如绩效考核数据、绩效反馈意见、绩效评价结果等绩效管理数据。在开展高校档案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首先需要遵循的就是客观公正性原则,确保绩效目标具有具体性、可操作性、真实性和时效性;确保绩效阶段任务必须具备完善而清晰的绩效记录,必须加强高校档案管理部门与各级部门、员工的沟通交流,确定每个绩效阶段任务落实到部门和个人;确保量化指标必须迎合高校档案管理的实际工作需求,能够结合绩效管理目标落实科学有效的量化管理数据,尽量避免因为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对于量化数据所产生的人为干扰;确保绩效管理数据必须从实际出发,真正做到科学分析、统筹安排和科学运用。
绩效管理体系统一性原则。在法律法规方面,高校档案管理遵循的是《档案法》的相关规定,这是开展高校档案绩效管理的法律基础和政治红线。在当前高校档案绩效管理中,由于高校的专业设置和管理策略的不同,导致了在开展高校档案绩效管理时存在着诸多差异,也容易导致绩效管理的结果有失公允。因此,在高校档案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统一的绩效评估标准就非常有必要,它可以衡量全国各地高校档案绩效管理的实施水平和管理好坏。此外,高校档案绩效管理的制定目标、评价策略和考核结果都需要保持统一的水准,它有助于高校衡量自身档案管理的发展定位,推动其在档案绩效管理的优化升级,进一步保证高校档案绩效考核标准化、体系化和科学化建设工作。
量化标准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在现代管理学中,绩效管理属于定量评价,它取决于绩效管理过程中的量化标准与定性指标,只有严格遵守量化标准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才能保证整个绩效评价更加科学规范。在高校档案绩效管理体系中,量化的绩效评价标准主要明确清晰的绩效标准和标度,而定性指标主要用来衡量高校档案在群体影响力、文化影响力方面的价值,它更加注重提炼高校档案中所蕴含的文化教育功能、历史贡献价值等。在实际绩效管理工作中,我们往往采用量化标准作为衡量绩效管理的主要参数,而采用定性指标作为辅助参考系数,这样才能保证高校档案绩效管理的客观公正,保证评价结果更加符合绩效管理体系的精细要求。
高校档案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策略
明确高校档案绩效管理体系指标。在高校档案绩效管理体系中,必须仔细分析高校档案的具体架构和档案管理的具体职能,在此基础上仔细筛选出高校档案绩效管理体系指标,在实际绩效管理中确定和完善。首先,需要明确四项一级绩效指标,它包括:行政管理方面的指标、档案管理体例指标、基础建设工程指标、档案整理开发指标;在此基础上需要明确十二项二级绩效指标,它包含:组织架构、团队建设、职务范围、责任明确、档案用房、归档方案、整理规则、保管措施、鉴定方式、档案研究、利用手段等。其中,组织架构、团队建设和职务范围属于组织管理方面的内容;档案用房、归档方案、整理规则、保管措施属于档案保管保护条件;而涉及到鉴定方式、档案研究、利用手段等属于基础业务建设,这些都需要在高校档案绩效管理体系中具体落实指标内容。
保证高校档案的完整、统一和安全。当前,高校档案绩效管理的突出特点就是精准化要求和统一化标准,它要求高校档案绩效管理必须遵循档案工作的完整性、统一性和安全性的要求,推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向着制度化、科学化和系统化方向深入发展。首先,需要高校档案管理人员掌握必要的档案管理专业知识,能够认真辨识各部门各类档案资料,真正做到认真鉴定、仔细整理和分类归档,而档案材料必须能够真实、客观、公正地反映高校各部门的真实面貌,有效保证高校档案绩效管理能够获取到正确的原始数据。其次,通过有效构建高校档案绩效管理体系,进一步规范高校档案管理目标和量化标准,真正做到通过不同材质的载体形式来确保高校档案的完整和完全,真正实现绩效管理体系为高校档案管理服务的目的。
拓展档案的社会和文化服务内容。学会深化档案管理工作和落实档案资料的现代化应用是衡量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两个重要标准。档案承载着高校的历史文化遗产、人文思想信息和社会服务功能,需要高校档案绩效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升级,认真拓展档案的社会和文化服务属性。首先,高校档案绩效管理应该偏向对于高校先进个人和先进事迹的搜集整理,面向广大师生进行广泛宣传,也推动社会各界对于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悠久历史知识和科学教育内容的仔细了解。其次,高校档案的绩效管理体系应该侧重社会和文化服务功能,通过搜集整理基建、科研、党建、行政方面的档案材料,推动高校各项行政管理和学校建设的准确高效,保证高校各部门的教职员工能够及时、准确和高效地获取到大量、详实的资料。
面对着新时代各项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档案已经成为高校管理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信息资源,而高校档案绩效管理体系作为高校信息化运作、科学化管理和系统化建设的重要指标,在高校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认真掌握高校档案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档案绩效管理工作的客观、公正和合理。
第五篇:电力网络营销模式构建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智能化产品逐渐融入到生活当中。智能电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营销模式。从网络营销着手,分析了智能电网下电力网络营销模式的优势和劣势以及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的相互关联,希望能够进一步促进网络营销模式满足时代的需求。
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力网络;营销模式
信息网络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捷,提高了人们生活的质量和效率,其中网络营销就是一个典型的方便人们购物的例子。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本质上大有不同,不管是管理方式、经营策略还是市场控制,网络营销都是对传统营销的一种突破和创新,同时这也给运营商带来了挑战和发展机遇,要求运营商抓住市场的发展,调整自己的网络营销模式。因此,智能电网下电力网络的营销模式研究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1网络营销的基本概念
互联网因为其传播方式快、涉及范围广而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较大的地位,网络营销正是利用了互联网的优点,通过互联网实现营销的一种营销手段。网络营销是信息时代的产物,通过网上销售商家能够更加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能够解决消费者关于电力使用方面的问题。传统的营销模式容易受到时间、空间等因素的约束,而网络营销打破这种约束,达到具有个性化、成本低且主动性高的营销策略。企业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调整、优化营销策略,在满足客户需求的条件下提高营销的质量,进而提高企业的收益。网络营销能够结合客户信息与企业资源统一管理电力资源,电力网络营销允许客户通过网络平台了解用电情况,网络可自动对客户的消费情况进行结算,并且通知用户及时缴纳电费,用户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向企业反映电力情况以及提供维修建议等。
2电力网络营销的优势和劣势
2.1优势
(1)降低电力企业成本。利用互联网传播速度快这一特点,电力企业通过网络直销能够最大效率地提升的供应商数量,这对企业的获益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之所以选择网络营销,是因为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宣传产品进而最大程度降低了广告宣传费用,降低了企业的成本支出。网络宣传不仅可以使得直销渠道更加简单宽广,还能够加强电力企业与用户的沟通,用户通过网络宣传对电力企业的产品进行初步了解之后,通过询问网上客服可以深入了解企业产品,强大的信息交流平台和沟通能力能够大幅度减少企业的通讯成本,同时也避免了业务人员的差旅费用,从用户选择产品的心理特征出发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2)提升用户的满意度。网络营销允许电力企业与用户进行无限制沟通与交流,用户在购买产品或是使用产品上遇到问题可以及时向企业反映,从而得到有效的解决。传统的营销模式在沟通上面有一定的阻碍,用户无法向企业反映用电情况,企业无法了解用户使用情况,不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而只能电网下电力网络营销模式实现了客户与企业无阻碍交流,提高了双方沟通的效率,客服与用户一对一沟通模式促进双方的信息交流,进而提高客户的满意程度,牢牢掌握市场的发展趋势,促进企业的发展。(3)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电力企业通过网络营销渠道向用户展示业务的办理流程,用户有充足的时间考虑是否进行业务的办理,同时办理业务后用户通过网上平台直接查询相关的业务使用信息,还可以查询、维修等多种业务同时进行,解决了传统电力营销服务局限的问题。此外,网上沟通渠道方便用户更详细地了解电力企业,客服详细、耐心对用户的疑问进行解答,有效提升企业的形象,赢得市场。
2.2劣势
互联网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其中充满了大量不可靠、虚假的信息。由于网络信息比较杂乱,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完全对互联网进行法制管理,许多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渠道营造虚假的信息欺骗消费者,这对消费者的隐私具有极大的威胁。此外,电力网络营销企业遭受网络病毒的恶性攻击,增加了运营的风险,消费者也因此降低了购物的积极性,这是电力网络营销缺点,也是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3电力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之间的关系
3.1传统营销是网络营销的基础
网络营销尽管利用了互联网发展快等特点在市场上占据着较大的优势,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传统营销仍然是网络营销的基础。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本着以更好满足用户需求的态度、以提高企业利益为目的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尽管网络营销的手段与传统营销大有不同,但是营销的实质并没有发生变化。此外,网络营销结合传统营销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赢得市场,促进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3.2传统营销具有不可替代性
即使现代网络技术十分发达,网络营销占据比较大的优势,但是这也掩盖不了传统营销不可替代的性质。网络营销对应的消费者主要是中青年市场,老年人的市场仍然倾向于传统营销,这是网络营销无法达到的。此外,随着不断增加的聚会活动、说走就走的旅行等活动,很多消费者比较倾向于传统营销方式,消费者在实体店购物的感觉是网络营销所不能满足的。因此,传统营销具有不可替代的性质,仍然具有很大的存在价值。
4结论
两种营销方式都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只有相互结合对方的优势,取长补短,才能达到最好的营销模式,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启平,徐丹凤,牟雪云,等.智能电网背景下的电力设备监测和维护技术[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10(6).[2]王延婷,祝瑞金,王培红.浅析智能电网对我国电源结构优化的支撑作用[J].华东电力,2010(12).[3]李维,吴晓飞,李颖.智能化楼宇能效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C]//供用电,2011(3).[4]李天阳,刘琼.供电营业厅智能运维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C]//2012年电力通信管理暨智能电网通信技术论坛论文集,2013.[5]鲁刚,魏玢,马莉.智能电网建设与电力市场发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