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构建论文
摘要:教师承担着培育社会所需人才的重任,教师团队的教学水平、精神风貌、素质能力直接影响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教师团队的业务素质受到更多人的重视和关注。目前,创新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和素质,成为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文中深入分析我国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不足之处,介绍构建融教学实践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产生的影响,提出构建融教学实践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的目的及任务,并验证这种教学技能培训模式的有效性。
关键词:教学实践 体育教师 教学技能 培训模式
体育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执行者和组织者,目前,多数高校体育教学已开展“三自教学”法,即:学生自选教师、自选项目、自选时间,这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业务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自20世纪60年代起,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教师培训工作作为教育界急需研究并解决的课题。经过长时间的时间,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师培训模式,例如:基于课程开展的培训、短期培训模式等,这些培训模式在不同的教育思想引导下,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形成相对应的教学过程和教法体系,在实践中构建教师的知识、能力和道德基础,提升在职教职人员教学技能。必须注意的是,上述培训模式严重忽视技能学习的心理过程中及理论对行为产生的指导作用,缺乏针对校本课程实践所需的、与实践教学活动相联系的培训模式。文中以终身教育理论为指导,提出将教学实践与教师教学技能相融合的培训模式,阐述融教学实践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的重要性及构建要点。
1分析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技能不足之处
体育课程教学是为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其终身体育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程教学的主力军,直接影响体育课程实施效果。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课程改革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学是一项相对复杂和困难工程,其需要具备独特的能力和结构。我国开展课程改革,无疑对任课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为应对这种情况,教师应不断更新、提高自己的体育教学认知能力和体育操作能力,从而适应课程改革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多样化要求。体育教师是高校开展体育教育的组织者和执行者,肩负着培养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对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体育教学课程与其他学科有所差异,因体育课程多数在室外,又以身体的练习为主,因此,会出现很多的突发事件,导致教学老师措手不及。如果体育教师缺乏应变处理能力,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同时,如果教师自身技术不熟练、教学方法不科学、未充分做好应对运动损伤的准备工作等会引发伤害事故。这就要求体育老师应具有相应的运动医学常识,掌握运动损伤、运动性疾病的处理对策,严重者应即刻送入医院救治。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封闭式、结构式”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的发展,也影响老师进一步发展。新课改明显指出,要求开始采用非结构化开放式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尽可能增加师生、生生互动的比例,真正意义上展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分析传统体育课程教学情况可知,有些学生认为体育老师像师傅,有些说像教练,在新课改提倡的教学模式中,体育教师改革以往的形象,与学生一起活动,感受体育活动带来的乐趣。传统的课程模式中,老师只是被动、按部就班地复制教育部审定的课程计划,忽视我国各个地区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差异。因此,新课改要求应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走出课本和学校,充分运用一切能够利用的资源,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从而更好地转变教学方式。
2构建融教学实践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的重要性
融教学实践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是基于教师教学活动实践为前提,把培训目标与具体的教学技能的要求相互融合,依据不同课程的教学需求,有针对性地设定教师技能培训规格与标准的培训模式。这种培训过程遵循“能力为本”的教育思想,重视培养教师个体教学技能及其岗位所需各种能力的训练和运用。紧紧围绕培养教师的教学技能为核心,以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纲要和培训教材,确保培训流程顺利、有效的实施。
2.1为受训教学创设最佳的培训环境
融教学实践体育教师技能培训属于边教边练的过程,在该教学实践中,受训教职工根据制定的教学计划、课外辅导、课堂教学等进行系统训练和培训,促使无经验或经验不足的老师在原有技能基础上,掌握并提升体育教学能力。
2.2提升培训教学效果
体育教师技能培训依据能力本位教育理论与方法,把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技能实施分解,确保培训目标更加全面、实际,具有较强的可实践性。融教学实践的教学技能培训模式是指受训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严格根据培训目标、教学技能模块进行自我培训。因此,接受培训的老师无需参与校内、校外脱职、集中等方式的培训。这种培训模式,不仅能提升教师培训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育教学成本。
2.3推行全新的技能培训原理和方法
现阶段,我国体育教师培养过程中具有以教养为主的教学倾向,对教师各项教学技能的培养缺乏针对性对策,主要表现为缺少有计划、系统的培训内容,缺少提升自身教学技能的相关手段。
3制定融教学实践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目标及任务
3.1制定教学技能培训目标
制定融教学实践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目标如下:组成一个以教学实践为基础,以CBE教育理论为指导,具有可操作性、连续性的教学技能培训目标,促使教学人员在整个教育生涯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为确保接受培训的体育教师掌握与教学实践紧密相连的教学技能,达到培训目标的各项要求。根据培训模式的主要框架和过程中,构建融教学实践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层序,其主要由探究层、实践层、反馈层等部分组成.3.2构建教学技能培训模式
3.2.1明确构建模式的框架为充分发挥该培训模式的功能,保障层次目标之间达到最佳的衔接效果,最终完成总的目标。必须沿着以下线索构建融教学实践的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首先,以能力本位教育为依据,设定整个培训的最终目标及各阶段目标。借鉴国内外以能力为本的教育理念,设计展现教学技能培训融入教学时间的培训模式,其框架如图2。同时,在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把教学过程设计、选用的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相互统合,组成高效、最有效力的培训模式。根据教学技能能力图表,依据接受培训教师的知识、技能编写相应的培训纲要。严格按照直观、具体、迁移的原则,运用功能块的形式编写所需教材。教师教学能力主要由组织教材能力、教法能力、管理能力和教学评价等构成,因此,该培训模式为受训教师制定合理的技能培训技术,主要培训其课堂教学能力、教学评价能力、跨学科学习等内容。
3.2.3改革传统评价考核模式体育教学工作是一项系统、连贯的工程,且培训对象为边教边练的任课老师,在自我培训中将每一个模块有序地安排到教授教学进度各个环节,方便受训老师在每节课针对性地训练各项技能,促使受训老师把每个技能模块串联起来,形成综合的教学能力。评价主要由接受培训的老师自评和专家评价两方面组成,评价内容为职业能力分析表中分解的各个技能模式,以及体育老师教授课程每次课或每个环节中某个技能模块,评价标准有利于达成整体的培训目标。专家组和受训老师在每次实践后和训练每个技能模块后进行阶段性评价,也要在每周培训结束后进行评述,依据各层次评述和总结提出新的要求和培训重点。
3.3融教学时间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的效果
随着教育改革浪潮的深入发展,教学已经迈入新纪元,此时,现代教师不但要掌握教学原则,更要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器材,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上述培训模式下对教师教学技能进行培训,是我国实践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和主要措施。分析部分学校体育教育老师的教学能力、创新能力等情况来看,这种培训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获得显著效果。通过学习,这些老师已掌握规范、扎实的教学技能,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基本功能明显提高。学生、院校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越来越好。值得高兴的是,高校多数学生课余通过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介入早期科学研究,积极主动协助老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这些学生毕业后部分选择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这些学生的成绩离不开优秀教师对其教学的引导,最终确保体育专业学生具有专业化、实用性技能。
4结论
总之,融教学实践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是现代教育改革的新创举,这种培训模式不仅将教师教学技能进行分解和细化,组成巨阵型模式,也能加强教师教学经验之间的交流,提高教学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因此,高校体育教师采用这种模式培养技能,非但可以针对性地明确受训教师需要培训的内容,从而为受训老师提供边教边练的良机,是教师终身职业教育最有效、完整地实施方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欧孔群.创新培训模式确保培训实效[J].广西教育(教育时政),2013,12(4):1.[2]马元华.微格教学在学科教师培训中的应用[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4,10(3):9.[3]李学杰.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5(7):69-73.[4]王凤玲.高校“校本”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支持系统的构建[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7(6):27-30.[5]武云霞,孙树青.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学周刊B版,2014,11(2):12.[6]陈嫒琳,沈召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培训需求状况调查研究[J].价值工程,2015,41(34):169-170,171.[7]林娜,胡雪慧,张美霞等.观摩“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后对护理临床技能培训的思考[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33(26):3208-3209.[8]高卫哲,么长青,高宣等.融教学实践的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构建与方略[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9(2):100-102.
第二篇: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模式
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模式研究
22101914 胡翔
(一)前言
教学技能是教师必备的工作技能,使学生掌握熟练的教学技能,胜任教学工作是师范院校培训学生的核心目标之一。师范生实习过程中出现价值取向表浅、教学设计形而上学、教学手段单一落后、教学视野狭窄和缺乏教学机智等问题,这既是教学新手的共性,同时也反映了师范生培养过程中的缺乏教学技能训练的深层次问题。如果不加以改正,将会严重影响教师的培养质量,对我国基础教育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
(二)正文
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应采取价值取向调整、加强教学分析训练、教学模拟训练、微格教学训练和使用教师成长记录袋等手段。
1.价值取向调整。
要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必须在培养的价值取向上加强对师范生教学技能重要性的认识。教学技能是教师必备的一种职业技能,同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教师树立新的课程理念,转换角色,改变旧的教学方式,而且对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要把新的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首先以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呈现出来;我们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新课程的课堂文化,要靠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去实现和支撑。提高教师教学技能,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增加教师的专业意识;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育良性发展。
在课程设计上,要加强学科教学法的研究与训练,在培养过程方面,要加强教学技能的实践训练环节。把有关的教育学科课程贯穿师范专业学习的各个学期。这些课程包括教育学、教育哲学、普通教育学、学校管理学、班级管理学、健康教育、高校美育等,其中一些应作为必修课程。解决好“处理教材的能力偏低”这个突出问题。中学教材教法课的设置必须加 强,增加课时,提高教学质量。让师范生在中学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的指导下,通览中学教材、熟悉中学教学大纲的机会。这样,师范生就能在走出学校大门之前,就对将要教授的中学课程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重点、难点。另外,还可以通过布置师范生撰写某些内容的教案,配合教育实习,试教某些章节,及早取得经验,提高实践能力。把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始终贯穿在师范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在加强师范生专业技能的训练的同时,大量开展有利于培养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课余活动。
2.加强教学分析训练。
教学分析是课堂教学总结和教学研究的有效方法,是积累教学经验,改进教学工作,提升教学水平的有力措施,通过对教学进行全面分析,及时了解学生听课效果为课堂教学的改进提供宝贵的反馈信息,教学分析不是局部的盲目分析,必须有一个可靠的标准,并基于此标准进行客观而全面的分析。
对生动的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不仅可以评价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水平,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亦能不断地给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综观教学分析现状,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教学分析仍存在许多令人不尽满意的方面。对教学的分析缺乏充分的理论依据。对不同类型的分析模式没有进行严格区分,从而造成可应用于分析不同类型及功能教师及学生的分析模式混用,使分析的有效性难以得出明确的结论。对教师及学生的分析偏重于关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不进行合理的教学分析,我们就无法全面、准确地了解到教学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也很难评价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教师本身也无法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观察和深入分析,来反思和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
教学分析训练被认为是提高学习者教学技能的一种重要方法。它的基本做法是通过现场观察、教学录像进行分析、讨论,使学习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教师教学行为的合理性。此外,可以结合课题研究的方法,使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些假设。例如,教师与学生分享责任的教学策略比教师负全责的教学策略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合作与竞争的学习环境中被试的学习成就显著高于控制组的成绩,而且在高水平概念学习中,被试更喜欢在竞争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这些教学分析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
3.微格教学训练
微格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由于它在训练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技巧方面成绩显著,已被我国许多师范院校所采纳,成为培养高素质专业教师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国在80年代初开始引进这种教学方法,来培养在职教师或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微格教学实质上是一个可控制的实践系统,它将复杂的教学技能分解为许多容易掌握的单一的技能,设定每一技能的具体训练目标,在短时间内反复训练,使受训者可以集中学习和掌握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并用摄像机将训练过程准确,真实地记录下来,从而给受训者提供及时全面的反馈。
微格教学是建立在现代教育理论视听教学理论和系统理论基础上系统训练教师教学 技能的有效方法,微微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授课班级规模小,二是指训练内容单一,三是 体现了斯金纳程序教学中的“小步子”原则;“格”则可以理解为目标或规范”。归纳起来微格教学具有以下特点:①授课班级规模小,微格教学一般分为5-8人一组进行教学技能训练,一次只训练一项单一的教学技能,时间一般控制在5-10分钟。②训练技能单一,在课堂教学技能中又设了九项基本技能,即: 导入技能,板书板画技能,演示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反馈和强化技能,结束技能,组织教学技能和变化技能。在微格教学过程中对某一技能进行反复训练,直到达到目标为止,再进入下一技能的训练,这有利于师范生在短时间内学习和掌握某一项教学技能。③训练目标明确,微格教学训练技能的单一性使得每一项训练的教学目标也比较明确,容易操作和控制,教师可以针对每一项教学技能制定一套具体的训练目标。④反馈及时全面,微格教学训练模式运用了现代化的视听设备作为记录手段,准确而真实地记录下学生教学技能训练的全过程。这样,学生上完课后可以通过录像回放全面观看自己上课的全过程,从而对照要求做自我分析,也可以通过与指导教师,同学共同观看录像后听取老师,同学的意见或建议,因此,微格教学训练模式的反馈是及时而全面的。⑤评价科学合理,传统训练中的评价主要凭经验和印象,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主观性,而微格教学的评价则不同,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可以自评,学生之间可以互评,再加上指导教师的评价,就形成了比较全面的评价,避免了片面性;二是在微格教学过程中,现代视听设备的使用使训练过程成为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训练模式,在评价过程中,参考训练录 像使得评价结果的产生避免了主观性,科学合理。
宏观的微格教学技能训练模式:①学习理论知识,具体的理论学习内容应包括微格教学的概念,目的和作用,教学技能分类,教学目标的分类及阐明,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教学评价,微格教案的编写等。②确定训练目标,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明确“为什么做”。③示范教学技能,为了增强训练的有效性,指导教师应向学生提供生动,形象,规范的微格教学示范,包括优秀的微格教学示范录像,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和历届学生的微格教学视频等。通过直观感知,使学生形成感性的认识。④分析讨论,在观摩示范片或教师的现场示范后,指导教师应组织学生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分组讨论,分析示范教学的成功之处及存在的问题。⑤教学准备,这一环节是要解决“我该怎么做”的问题。⑥微格课堂实践,整个微格教学技能训练过程的中心环节,也被称为“角色扮演”。学生轮流走上讲台讲课,扮演教师,小组其他成员充当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堂。⑦评价和反馈,教学活动结束后,指导教师要组织学生共同观看学生的角色扮演录像,看完录像后,可先由学生进行自我分析,检查是否达到训练目标,掌握相应的教学技能。再由其他学生进行评议,最后由指导教师进行点评,给出总结性评价。⑧修改教案,重新进行角色扮演,评价反馈结束
后,如果学生达不到训练目标,就需要修改,完善教学系统设计方案和微格教学教案,再次进行微格课堂实践。⑨整合各项教学技能,指导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整合几种或全部教学技能训练目标,让学生进行综合教学技能训练,以促进学生教学技能的保持与迁移。
4.教师(师范生)成长记录袋
教师成长记录袋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时它被当作一种评价师生教学成果的工具后来,被发展为教师教育的一种策略。记录袋内容是动态发展的,主要包括自己的教学过程行为与反思。可以预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记录袋的帮助,学生的教学技能必会得到迅速的发展,使他们在走向教师生涯时,成为教学队伍的强有力的生力军。
成长记录袋是个人作品的系统收集,在教育领域,教师成长记录袋则是指教师作品的系统收集。(1)首先使师范生明确使用成长记录袋的目的,①记录进步,激发潜能。②自我评价,自我反思。③交流经验,完善自我。④为学校发展提供依据。(2)明确成长记录袋所要收集的内容和方式,师范生的成长记录袋可供收集和选择的作品是相当广泛和多样的。(3)让成长记录袋促进全体师范生的成长。①定期展示,取长补短。②分层展示,各展所长。③活动展示,进行宣传。
(三)结论
教学技能是教师最重要的专业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会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教学技能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进一步加强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训,对满足新课标改革的需要,促进基础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富强、民族发展的关键问题,教师的培养又是其中的核心问题,所以,师范院校的师资培养尤为重要,对师范生进行教学技能培训的教师更是重中之重。对这一部分师资的再培训应该受到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
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应采取价值取向调整、加强教学分析训练、教学模拟训练、微格教学训练和使用教师成长记录袋等手段。特别是在现在信息化,专业化的大环境下,以微格教学训练为代表的基于新技术的培训模式会越来越得到重视和发展。
(四)参考文献
[1]肖海雁,韦义平, 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探新,1004-633X(2005)05-0023-03 [2]袁秀利,当前教学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671-0916(2007)03-0035-03 [3]刘国荣,建立成长记录袋为教师发展铺路,中国教育报/2004年/02月/24日/ [4]冯 帆 王建华,浅谈教学分析和教学评价对教学质量的影响,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报 [5]王群松,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技能的新要求,1005-5843(2008)06-0041-03 [6]孙俊炜,师范生微格教学技能训练模式研究,1671-7406(2011)12-0045-05 [7]贾晓婷,微格教学在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中的实施步骤探讨,1671-802X(2013)01-0064-03 [8]武海明 刘瑞儒,网络时代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模式新探索,1008-0821(2005)09-0208-03 [9]胡海容,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师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671-9719(2010)01-0100-02。。
第三篇:关于高校特色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构建论文
摘要:体育教学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发生变化,如何在新时期构建适合大学体育课程目标的教学模式,满足学生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对中国计量学院体育教学新模式进行探讨,以期为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拓展体育教学改革思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公共体育;教学模式
教育部2002年8月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课程提出的目标体系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社会适应5个学习领域。新课程目标的构建从根本上摆脱了学科中心论,价值取向的重点由知识技术转向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改进原有的体育教育模式,依据学校的教育目标和体育教学自身的特点来构建一个合理的、与学生需要相一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教学新体系,已成为当今体育教学工作中十分重要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课程教学理念。
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和推动,由于近年来受国际体育关注生命、关注东方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理念潮流的影响,并基于新时期健康体育、终身体育等体育思想和目标的确立,培养体育锻炼意识,提高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已不再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唯一目标,高校作为教育系统的最后一个阶段,作为学生走向社会的中间环节,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体育教学应具有多层次的功能和特点,一方面它应具有个性,既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与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为学生走上社会自觉从事体育运动,保持健康的体魄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它具有共性,即以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为目标。因此,在体育教学工作中,应将学生的技能培训与心理拓展、社会适应能力相结合,应将课程建设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2、课程教学内容:突破技能教育,将安全教育融入体育课程。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安全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长期以来,安全教育游离于高校课程体系之外,缺少必须的、基本的心理素质培养与知识技能训练,致使许多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遇到突发事件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必要的逃生技能。一次又一次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安全意识、自我保护与逃生技能,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已成为构建平安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把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纳入素质教育范畴,势在必行。对在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包括安全意识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安全文化素质教育,还包括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时的应急、应变能力;避免人身安全和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安全防范能力;遇到人身伤害时的自我保护、防卫和自我救助能力;规避职业危害和职业伤害风险;对公共安全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助;防止和预防流行病、传染病,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等内容…。从安全教育相关内容我们不难看出,进行安全教育除了具备必备的安全意识与知识外,安全技能、团队精神及其在遭遇突发事件时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与体育课教学目标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可以说,如果要将安全教育纳入素质教育范畴,学校教育中没有其他任何一门课程比将安全教育与正当防卫与体育课教学结合更合适,更有效的发挥其课程的价值功效。
3、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内教学与情景模拟相结合。
传统的体育教学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教学过程的连贯性,教学过程注重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系统的学习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发现,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个体差异,致使部分学生丧失了对体育学习的兴趣。2002年8月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课程目标充分体现了高校体育工作的重心是面向全体学生,体育教学过程是全面提高大学生健康素质的重要途径。那么体育课教学中如何实现体育课程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与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经过广大教师不断研讨总结,我校在体育教学方法上对传统体育教学进行如下改革:
(1)将拓展破冰游戏引入体育课程教学。
随着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很多高校实施了“自主选课模式”,自主选课模式的实施,使许多不同班级的学生都集中到了体育课堂,这为学生人际交往,适应社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然而,在几年的教学中,我们发现,一学期的教学结束后,学生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同学之间互认识现象普遍存在。“自主选课模式”的实施,为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但由于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有效发挥体育教学应有的功能,在教学中,我校在学期初始阶段,利用一系列拓展破冰游戏,如1/4张卡片、松鼠与大树等等,打破学生之间的隔阂,同时进行人际交往相关知识的主题教育,有效的提高了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与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学生之间的关系,为以后的体育教学创造了和谐、融洽的氛围。
(2)利用模拟实验室教学提高学生自我救护技能。
体育教学的实践特点决定了体育活动过程中存在损伤的必然性,那么如何利用体育教学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提高学生预防与正确处理各种损伤的能力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长期以来,体育教学按照教学规范一步一步进行,很多学生根本不明白上课前为什么要做准备活动,对于从事某种运动该如何做准备活动一无所知,对运动过程中出现损伤该如何处理了解甚少,往往因错误的处理方法加重了损伤状况。针对体育教学中的这种现状,我校结合体育教学实际,建立了模拟实验室,每学期安排一次模拟教学课,通过对人体构造的讲解,使学生明白人体各关节的结构,各器官的功能以及在运动中出现各种状况的原因。在模拟教学中,学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法,对生活中曾遇到的和可能遇到的各种损伤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出现的原因,提出合理的护措施,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尝试练习包扎,心肺功能复苏训练等等,全面提高了学生正确预防与处理各种运动损伤的能力。
(3)各专项课教学中有机结合安全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的扩展,校园安全隐患时有存在,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与安全技能已为各个高校稳定、发展的重中之重。长期以来,安全教育的主要途径主要通过板报、广播宣传、领导、教师通过讲话强调等等,缺乏系统性与实效性。加之学生安全意识薄弱,对全隐患没有清醒的认识,致使面对突发事件时惊慌失措,给家庭、学校、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在全面考虑安全教育与体育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我校将安全教育有机的融入到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之中,在各项体育教学中每次课穿插5—l0min安全教育与正当防卫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包括各种“拳法”“腿法”“摔法”,同时结合各种案例对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对各种安全隐患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与技能。每学年我校定期组织“安防大赛”,内容包括各种“拳法”“腿法”“摔法”的演练、消防演习、逃生演习等等。
(4)设置各种教学情境。
体育教学的价值功效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三维”体育教学价值观到如今的“五维”体育教学价值观,我们不难看出人们对体育的认识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体育不再仅仅是一门以身体运动、技能传授为全部内容的学科,体育的价值应包括“心理的健康”教育,还应包括“适应社会”的教育。社会的发展,高校的扩展,在竞争日愈激烈的今天,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如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已成为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亟需思考的问题。我校结合现有的教学条件,在每学期的体育教学中穿插一定课时的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如进行野外营救、生命之旅、模拟野营、智运圆桶等等各种情境教学,要求学生在特定情境下通过团队合作完成一定的目标,就活动本身来说,也许学生不会有太多收获,但通过活动后的分享,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想,加之教师引导、总结,往往会起到巨大的教育效果,特定教学情境的设置,不同思想的交流,促使他们发现自身平时意识不到的欠缺、盲点和潜力,使他们强烈地体验到个人奋斗的成就感和集体作战的愉快感。这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将起着正迁移的作用,使人在今后的人生道路将会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未来的生活。用拓展训练的模式,补充和延伸体育教育的内容和功能,其发展空间也非常大,符合当前健康目标的要求,即身体、心理与适应能力全面地发展…。
4、体育课程资源:实现体育课程资源优化与共享。
体育资源是体育领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高校体育资源是指高校所拥有的能够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水平,掌握体育基本知识,丰富文化生活,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多种有形和无形的支撑状态,主要包括高校体育人力配置,场地设施条件,文献与信息拥有量和技术资源以及相关政策支持等。高校体育资源是高校体育活动的重要物质技术条件,也是高校总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采用的是全国统一的体育课程管理模式,相对单
一、封闭,致使学校相关领导和体育教师缺乏对体育课程资源概念的认识和了解,资源开发的意识淡薄,大量的资源被埋没,不能被及时地开发并进入学校课程,造成许多有价值的体育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使许多有益的校际资源、社区资源及社会其它资源都难以被学校体育所利用。
在体育教学改革的今天,人力资源的开发上,首先我们根据教师专业特点开设不同项目的体育课程,鼓励教师多开课,开好课,使每个教师专业才能最大限度的得到发挥,促使专业资源的优化利用,同时满足了不同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需求。其次,对于新兴体育课程,如拓展训练,定向运动等,一方面我们聘请专业教师来校任教,同时对其他教师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全体教师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与校外资深拓展培训公司保持密切联系,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鼓励我校教师走出学校,参与社会资深拓展培训公司学习,了解拓展培训发展最新动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同时,利用我校丰富的体育资源与拓展培训公司进行一些合作,促使体育资源的优化利用。再次,由于我校对传统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将安全教育与正当防卫融人体育课程教学,安全教育内容复杂多样,涉及面较广。
5、教学评价: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教学评价是指基于所获得的信息对教学过程和效果的价值作出客观、科学的判断,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发展…。体育教学评价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评价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检查教师的教学质量,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改进工作;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出不足,加以改进,提高学习效果。
(1)对体育教师的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是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我校对教师的评价采用多渠道的教学评价机制。首先,由学校督导组和部门督导组组织人员不定期对教师教学情况进行随机听课,检查相关情况,对教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反馈,帮助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其次,我校定期组织学生座谈会,通过学生访谈、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体育教学、体育教师的态度,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教学动态,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最后,我校建立教学网络评价体系,学生、教师可自由登陆我校体育军事部网站,对授课教师,对各专项课程进行评价。见图
1(2)对学生的评价。
长期以来,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在知识、技术和技能上所取得的成绩,在给定学生成绩时,教师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以至于一部分学生认为评价标准有失偏颇,对学生心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我校在结合体育教学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学生成绩的评定分为理论课成绩评定与实践课成绩评定。见表
1理论课成绩满分一百分,为学生试卷实际所得分。实践课成绩包括:①安全防卫成绩考核。占学生实践考核的10%。这部分成绩由学生互评获得,教学过程中随机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团队,每队学生自行选定队长,队长的职责负责协调全队成员之间的关系,组织学员进行练习,并且在考核时对其他各队进行评价,给出成绩。学期结束后,以团队为单位进行考核,如果学生所在团队考核成绩第一,该团对所有学生均获第一,如果该团对考核成绩最差,该团队所有成员在这一项目上的成绩均为最差,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②素质考核。占学生实践考核的20%。学期开始就向学生说明本学期素质考核内容,学生根据自身弱项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学生成绩的获得根据评价标准获得。③专项课考试成绩。占学生实践考核的50%。教学初期,教师根据学生能力强弱分成实力相等的若干个团队,学生成绩的获得取决于平时的各团队教学比赛成绩和学期末的考核成绩。平时团队之间的教学比赛获胜对全体队员均可获得相应的成绩,期末考核时,通过对团队整体队员分工是否明确,各岗位队员完成任务状况给定成绩。④学生平时成绩。占学生实践考核的20%,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矿课、缺课情况,且教学中积极主动完成各项教学任务,积极主动帮助其他同学,为团队组建做出贡献,可获得满分的平时成绩,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旷课、缺课等情况,教师可依据我校制订的标准给出学生平时成绩。各项实践课成绩相加,便是学生的体育实践课成绩,将之于体育理论课按一定的标准相加,便得出学生最终体育成绩。
6、结束语。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任重道远,在改革进程中,必然会遇到种种的疑惑与困难,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要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所透射出的大学体育课程价值目标定位与新世纪大学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作为我们今后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现实向导,并据此探索合理而科学的教学模式,为推进《纲要》的贯彻,为建设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为构建良好的人才素质结构添砖加瓦。
第四篇: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理论性模式构建论文
摘 要:本文指出未来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特点, 总结高校体育发展的历程,分析了高校体育教育的整体战略思想, 结合高校体育的特点, 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理论
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历程
(一)教学方法方面
从建国初期到高校课程改革之前,高校的体育教学一直照搬前苏联的教学理论,强调知识的传授,过分注重技术的细节,忽视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培养。教法以讲解示范为基础,辅以错误动作纠正方法,显得严谨有余而活力不足,挫伤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使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
高校课程改革实施后,各高校陆续实行了学分制,学生除了必须的课程外,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来选择运动项目,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二)发展模式研究方面
从客观角度看中国高校体育教育,笔者将21世纪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大致分为四个方面:
1.教育者树立全新的素质教育观念。素质教育思想观念:即把“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完善发展”和“发展个性”等真正贯彻到体育教学工作当中去;
2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校体育课程。把适应社会的需要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实现目标必须把每一个大学生都培养成为既德才兼备,身心健康,在生命观、健康观、运动观、审美观方面有着健康的独到见解,并能够自己的热情带动和感染周围的人积极向上,高校只有开设这样的体育课程才是适应社会需求的;
3.行之有效的方法及对策。“战略上轻视它,战术上重视它”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指导思想。在21世纪高等体育教育全方位与国际接轨的今天,这种理念显得十分重要。很多人害怕体育课程的改革会流于形式,但只要能够做到帮助大学生增进健康、促进个性发展,激发潜在创造力,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4.科学理论的研究、方法体系的规范和严谨的研究态度,最终得出可靠的实践结果。21世纪中国的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应该是集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和规范性以一身的。
(三)在教学评价方面
教学评价是学校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评价分为领导评价(包括督导员的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纵观世界教育发展的历史,教学评价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辅助手段,对学校教育目标的达成,起到重要作用,它是教育发展和进步的必然结果。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内容、讲授方法以及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标准都需要改革。作为“21世纪”的体育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以往,学校那种单纯靠分数高低来评价教师授课的好坏,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评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种偏重与终结性的评价方法,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教师自身的全面发展。可见,对教师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教学评价的目的所在。
二、21世纪体育的发展特点
(一)从国际角度看
体育国际化的特点具有扩张的本能 ,随着科学技术与服务体育的进步与完善,国际体育学术交流日益加强, 国际体育学术活动日趋频繁。体育国际化的实质是大众体育的国际化。在经济发达国家, 大众体育之所以能成为国际潮流, 是世界新技术革命发展的产物。此外,大众体育组织和残疾人体育组织机构发展到与竞技体育并驾齐驱的程度。面对世界体育产业全球化的浪潮 ,我国体育产业加快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 ,提高效率、扩大规模 ,才能把握全球化及加入WTO为我们带来的机遇 ,使中国的体育市场、体育产业得到加速发展。
(二)从社会角度看
体育运动对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它作为体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其社会功能已大大超出增强人民体质的范围, 已经成为改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体育活动在现代社会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体育是人们为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而自主参与的体育活动,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公益性等特点,对促进国民素质提高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党的十六大提出:“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积极推进卫生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体育锻炼已经成为社交活动的一部分,体育运动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发生了角色转换。形形色色的人聚集在这里, 除健身强体外, 还会进行思想的沟通,业务的商谈。青少年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公平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懂得与人合作的道理。老年人健身能够激发活力,消除孤独, 从某种意义上讲减少子女负担,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三)从提高素质看
高校体育教育将由强调“健身”转为“全面育人”。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法,对比法和示范法的运用,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技术动作的练习,体育课件的制作等.有利于促进学生记忆力、想象力、创造意识的发展,通过教学比赛和各种体育训练,可以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灵活性。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在教学生学会做人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的能力。学校体育重在修身养性、育德教化,具有特殊的功能特别是在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
三、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理论模式建构
(一)21世纪高校体育课程目标
1.高校体育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的起点,是由教育行政部门依据高校体育目标的总要求确定的,指导各级、各类、各地区高校进行课程编制的准则,也是指导各级、各类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准则,其目标要求既要体现社会需要又要体现个体发展要求,还要符合体育学科特点。
2.高校体育教育的根本基础在于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大学生体育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我国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进程。体育知识与增强身体锻炼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强化体育基础理论的培养、灌输体育文化思想、培养体育欣赏能力,并把体育研究方法作为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点。所以,21世纪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研究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
3.实施学校体育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学校体育就是全体学生的体育,享受身体方面教育,是每一个在校学生的权利,是不能被剥夺或侵犯的。保证为全体学生服务,把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竞争、综合能力以及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作为目的,从而明确21世纪体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具体做法:
①体育课教学计划方面:每个学生都具有同等享受利用的权利,做到有目的、有组织、有意识的教学活动。
②组织学生体育运动技术代表队是学生运动能力和体质健康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
③大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是激发他们自觉、自主学习的关键,其最终结果是大学生终生体育的态度和体育能力。
4.把将长短期的课程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确立短期阶段目标。长短期目标要统一互动、方向一致,并把现代化的课程目标作为新世纪的教学与实践的终极目标。
(二)21世纪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标准
1998年教育部新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以来,各体育院校(系)遵循宽口径、厚基础的基本原则,对各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重新调整与修订。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课程设置既要考虑社会需要、学科发展需要,又要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高校课改后,尤其实施学分之后,体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
1.一切从学生利益出发,设置内容较为丰富的课程。把单纯提高身体素质的课程变为与实践课程、理论课程、保健课程、健身课程、等紧密结合的大课程内容。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推进体育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充分发挥其特殊的作用,以此来引导大学生们积极、自觉、主动和创造性学习的学习体育课程。因而,课程设置是衡量现代化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是否合理的标准。使高等体育教育的多功能性、综合性和丰富多彩的整体功能特征得以体现。
2.学分制管理使得课程内容更加具有弹性和自主性。学分制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是以学分计量学生学习量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有完全学分制和学年学分制之分。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发大学生的潜在创造力、提高大学生体育能力和整体素质。
(三)21世纪高校体育教材的改革
在教材建设中必须实现两个转变:
1.从过去以学习运动技术为主转变为关注人体健康,体现“健康第一”的宗旨。健康是机体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达到相对完美的综合状态,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需要提高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为了适应21世纪对体育人才的要求,高校体育教材必须同时具有3个特点:
①教材内容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即要求教师要选择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教材;
②教材范围涉及广泛。其目的是让学生成为“杂家”,因为21世纪的需要综合性人才。广博的知识会让学生受益终生。
③教材项目集弹性化、灵活化和功能化于一身。即在保持互相联系、互为作用、系统整体的功能特征的情况下,按内容、方法、形式、项目的不同进行功能的重组。
2.从过去全面学习各项运动技术基础知识、技能,转变为“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选择体育教材的自主权,提高学生选择体育课程的自由度,是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规划21世纪高校体育教材的核心工作。因而,规范高校体育教学大纲内容、对其内容进行重组和排列、选择理论性、实用性都很强的教材作为学生的授课教材。
(四)课改引发考试制度的变革
和进步幅度记录,并纳入体育考核评价中,使学生从思想上明确严格考勤采取的措施,这是正面教育的激励机制。对于身体素质差、运动技能较低的学生,只要努力学习,锻炼刻苦认真,保证出勤率,也可以通过健康课的考试形式,令其完成体育学科的成绩。这对于稳定体育教学的正常秩序,净化课堂空气,端正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和重视程度,养成锻炼的好习惯,把“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思想灌输给学生。
参考文献:
[1]高桂琴 高校快乐体育教学的理论思考与实践《内蒙古电大学刊》2005年第10期
[2]刘建坤 试论层次性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山东体育科技》2003年4期
[3]李小庆 浅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搏击·武术科学》2006年第6期
[4]郝德永 课程研制方法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5]方立 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上海体院学报》2001年第1期
[6]吴志超等 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2年版.[7] 杨学达 课改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调查研究 《新学术论坛》2010年第3期
第五篇:在高校体育中构建终身体育的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关键词:高校体育 终身体育 教学模式
摘要:在当今社会,物质生活的高度发达与体育健身的相对匮乏已形成鲜明的对比,究其原因,主要是体育锻炼的不连续性造成的。高校体育作为学生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学校体育阶段,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依然成为高校教育的一个目标。本文探讨了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如何建立终生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方法。
0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把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并列为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战略,大学阶段只能获得需有知识的10%左右,而其余90%的知识却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取得,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老化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在全球范围内,终身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体育教育,其作用及用途也已被各方大众认知了解。终身体育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的一个目标,它是一个较新的概念,主要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指导及教育。高校教育是一个人由接受知识再培养到进行社会实践工作的最后一个知识培养存储的基地。高等学校体育又是国民体育的基础之一,是我国培养身心健康的高级人才、发展体育事业、丰富高校课余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它对于学生的体能和智能发展、在校的学习和终身生活、增强国民体质等有着重要作用。著名教育家保尔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最早的终身体育理论。70年代他又在《终身教育论》中提到“如果将学校体育的作用看成是无足轻重的事,不重视学校体育,那么,学生进入成年阶段后,体育活动就不存在了”。
1更新观念
高等教育是关系到我国是否能够走在世界科技经济强国之列的百年大计,高校体育教育则是为人体生理、心理健康提供基本保证。体育教育的好与否成为制约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必须弃“体育运动训练只是在一生中一个短暂时期内进行的”错误观点,确定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教育的入门期,是终身体育的基础环节的观点;必须抛弃那种认为学校体育就是跑的快、跳的高、投的远的单纯印象,确立健康与生命是整个个性有机体组成部分和支柱的观点,将学校体育与智育、道德、艺术教育、社交和公民活动密切联系起来。
2成立各类体育项目俱乐部
高校教育的环境相对于其他教育来说学生的自由支配时间较为充裕。有人形象的描述高校为“小社会”或进入社会前的“实践基地”。学生对于自身各项能力培养的追求比任何时期都较强。此时成立各类体育项目俱乐部,不仅填补了课余时间,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自己爱好的体育项目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通过俱乐部定期的组织活动为他们的终身体育打下伏笔。
3创造体育文化氛围
常年组织较大型的体育健身知识讲座及体育文化周或月等活动,带动学校体育文化的氛围,使得体育健身成为一种时尚。讲座的形式要多种多样,寓教育乐,对学生的体育基础知识、锻炼的方法及体育保健卫生等知识都应涉及。在此类一系列的体育文化活动中,学生不仅掌握一些身体力行、因地适宜、形式多样的健身锻炼方法,而且还能使一部分想锻炼但无勇气迈出第一步的学生很坚定的加入进来。
4课程设置
高等体育教育是在中高级体育教育基础之上对学生的身体及锻炼形式方法进行的更深层次的再教育。大学一年级应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健身、娱乐、传统等体育项目为辅助教学内容,以有效的增强学生体质;二年级开始,实行“三自主”教学,即学生自己选内容、自己选时间、自己选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权和个性培养,教学内容以健身、娱乐、体育休闲为主要教学内容,向体育锻炼终身化过渡。现行的大
三、大四的课程之中体育的继续再教育较少,被广大师生忽视,这一阶段学生的课余时间更加充裕,而学生安排日常作息时间的能力越来越强,此时我们应加强注重学生体育兴趣、能力的培养。以体育俱乐部的的形式,多增加一些当前较为流行的体育项目,例如:瑜伽、健美、体育舞蹈及攀岩等运动,主要以选修为主。并可根据学生所学专业,预测社会集团未来体育运动场所、器材设施及对人才的需要等情况。参考本校的体育师资力量、结构,设置此阶段体育课程,使学生掌握一门或多门能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方法,走向社会后产生“终身体育社会效应”。
5学校体育与社会衔接
开设社会实践基地,使受教育者成为指导者,学校体育与社会衔接,向社会开放、为社会服务。先期所成立的以各个专业教师指导下的各类体育项目俱乐部作为此社会实践的基地。学校体育从封闭隔离状态中解放出采,使学校体育真正成为终身体育的一个环节;学校的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向公众开放;此时的生力军便成为这些体育场地和器材的指导组织及管理者。不仅丰富学生的课余时间、提高自身的锻炼机会,还能增加额外的经济收入等。同时学校体育不仅要成为为学生服务的基地,还要成为辐射区域终身体育的开展提供咨询指导的基地。“授人以鱼,只供一顿之炊;教人捕鱼,则终身受益”。终身教育是智力资本的孵化器,终身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的生产力,构建终身体育型高校体育成为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一个需求、一个基础,一项任务。
6结论
构建终身体育型高校体育模式,作为终身体育教育基地的教育者首先要更新观念,使学校体育与智育、道德、艺术教育、社交和公民活动密切联系起采。高校的环境相对于其他教育阶段来说学生的自由支配时间较为充裕,常年组织较大型的体育健身知识讲座及体育文化周或月等活动,带动学校体育文化的氛围,使得体育锻炼健身成为一种时尚。课程设置应加强注重学生体育兴趣、能力的培养。增加一些当前较为流行的体育项目,开设社会实践基地,使受教育者成为指导者,学校体育与社会衔接,向社会开放、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李亚龙等.试论终身体育与终身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51-52.[2]蒋桂凤.体育与可持续发展[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6:68.[3]杨智伟.中职学校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研究[J].2010,23(2):154-156.[4]王洪磊,马克.试论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J].山西体育科技,2010,30(1):38-40.[5]焦建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四川体育科学,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