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的青春岁月[范文]

时间:2019-05-14 19:51: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父辈的青春岁月[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父辈的青春岁月[范文]》。

第一篇:父辈的青春岁月[范文]

父辈的青春岁月

201511060142 叶容杉

因是家里的幺女,头上还有个大十多岁的哥哥,所以我的父辈自然比同龄人大了一轮,他们的青春岁月也显得更加不同。我的父辈,经历了自然灾害的余波,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也经历了改革开放;见证了中美建交,见证了苏美冷战,也见证了苏联解体……我只是在平时他们的只言片语中,对他们的青春岁月有个模糊的影像。毕竟,他们的青春年代离我们已经很远,但是从小怀着的对他们过往岁月的好奇使我常常聆听他们的故事,与他们一起再一次回到过去。

与父辈的交谈,让我了解了一些他们年少时的事情,也使我有了很多感悟。书写出来,与君分享,望我们年轻的一代多与父母、多与父辈交流,一起缅怀父辈逝去的青春岁月。

父辈正值读书时,为响应当时全国掀起的“勤工俭学、半工半读”的号召,学校里办起了“兔子舍”,每晚放学后留守一人住在教室里看管兔子。学生从家里抱来被子、褥子,把教室几张桌子一并,就构成了一个简易的床。学校里还办起了沼气池。学生们每天早晨起来,背着筐子围着村子转,给兔子割一些草,为沼气池拣一些牲畜。学习时间也不固定,有时上课学习,有时给大队干农活,赚工分。学习条件也很艰苦,晚自习室点着自制的煤油灯,昏暗的教室,灯光摇曳。被煤油灯的烟熏黑脸和鼻孔是常有的事,有时一不小心还会烧焦头发!当然,教学质量也很一般。当时上初中、高中、大学都是大队、公社推荐。尤其是上大学的时候,几乎全部都是干部子女。也导致了有些学习成绩好而家境贫寒的学生,由于没有关系,无法进行深造。上大学的要求一般是,高中毕业的学生回农村干三年农活,再由大队、公社推荐,就可以直接进入大学。比较极端的例子是那一时期轰动全国的“张铁生交白卷”事件:手上只要有老茧,就可以上大学。恢复高考后,高考有语文、数学、历史、政治(如果我没记错)。相对于现在的高考题目,当时的算是很容易的。我父亲家里成分不好,在解放前是地主,高中毕业就下乡了。下乡的人家对父亲很好,和蔼的母亲让尿少丧母的父亲感受到了难违的母爱,因此认作干妈,到如今依然每年去拜访。下乡完后,父亲去读了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辛勤工作到现在已三十多年。

而在当时,娱乐活动较少。小孩子一般就是上树掏鸟窝,下河捉鱼,摸螃蟹。偶尔会放些电影,那应该是全大队、全体社员最欢庆的时候,万人空巷。在村中央竖起两根杆子,挂上块白布,就搭建起了一个临时电影院。那时放映的片子有《地道战》《地雷战》,朝鲜的《卖花姑娘》,反映美越战争的《阿福》,苏联的《列宁在十月》……当时能够背诵大段经典台词的人是很受别人羡慕的。(这些经典电影我也看过一些,尤其对《地道战》中的一个汉奸也是在《闪闪的红星》中的胡汉三的的扮演者翘起大拇指说:“高,实在是高!”这一场景印象深刻。)一部电影分好几盘带子,一夜要在几个大队放映。放完一盘带子后,需要把这盘带子送到下个大队,也需要另一个大队送来接下来的带子。由于村子之间相隔的不算近,因此,有时一部电影放大半夜是正常的。有时看完这一部分,需要等半个多小时才能看到下一节。正对大荧幕的人太多,有的人就坐到幕布后面看。虽然影像是反的,但看的也是津津有味。有的人躺着看,由于太困,一觉睡过去,醒过来时,早已“曲终人散”。

那时物资比较匮乏。蔬菜少,一般都是按季节吃菜。冬天就是大白菜、萝卜、土豆。晚春、夏天时好一些,还能挖点野菜,偶尔捉几条鱼、几个螃蟹打打牙祭。有时弄点榆钱就可做顿饭,粮食不够吃时,还吃榆钱叶和地瓜秧。(记得我小时候吃过一次鲜地瓜秧做的菜,味道倒是忘记了,只记得倒不是很难吃。)白面很少吃到,差不多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顿白面饺子。主食一般是地瓜面的煎饼,地瓜面的窝窝头,必不会少的菜就属咸菜疙瘩了。农村的锅很大,因为当时一个家庭人口多,要做给一大家子人吃。炒菜时放油很少,致使锅经常锈迹斑斑。当然,那时的人也比较健康,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很少听到,也不会见到“将军肚”。物资匮乏时期,国家发行了各种粮票,粮食凭票购买。我小时候在爷爷那里玩时,从旧书里倒是翻出了一些粮票,取走了些,夹在集邮册里,也算是收藏吧。

做衣服用的布得用布票购买。穿的一般都是粗布的衣服。冬天时是粗布棉袄、棉裤,也许保暖吧,但看起来很臃肿。穿有带补丁的的衣服是很正常的,父亲是老幺,一件衣服从老大穿到最小的孩子;出门走亲戚,就向别家借几件补丁少的像样的衣服穿。

那时的民风是很好的,有时谁家的牛棚猪圈坏了,第二天一觉醒来,坏的地方都被人默默修理好了。在集市卖“棒”(一整根的树干,一般建房子用),没卖完,就放在集市上,到下一次集时再去卖,没有人会给搬走。那时的人们精神上差不多达到了“共产主义”。村子之间大都由小河或树林隔着,那时的农村是经常有狼出没的。而现在狼早在农村绝迹了,昔日清澈的小溪大都已经干涸或被污染了。

再多的文字也写不完父辈的青葱岁月,这些稀稀疏疏的词句就像是河岸边的些许淘金,闪耀着光芒,在我眼里,也在父辈心中。他们留给我们的是大好河山的物质基础,更是源远流长的精神食粮。

第二篇:青春岁月1

爱你青春岁月

带着对成长的依恋,对成熟的追求,我们悄悄地踏上青春的阶梯,步向青春的大门。于是,多睛多雨,多梦多思的季节到了,谁也无法抗拒,谁也不用回避。青春岁月犹如一杯咖啡,如果你不去细细品味,就无法知道它的香甜;青春岁月又如一缕月光,如果你不去认真体验,就无法感受它的诗情与画意。

爱你青春岁月,爱你那由青涩谱写的乐章。

忘不了曾为一道化学解答题的求解而绞尽脑汁、费尽苦心,而问题解决时又是何等的高兴,真胜过吃巧克力打游戏机;也忘不了曾为一道数学概率题和同学争论的面红耳赤,各不相让,简直伤了和气,最终不得不请老师仲裁;更忘不了自习课上,同学们竟然书生意气,大谈NBA球星——L.詹姆斯,分析红魔曼联和蓝军切尔西之战„„结果因扰乱了课堂秩序而被罚写检讨书,尝到自己摘来的苦果,心里却是乐滋滋的,无怨无悔。

爱你青春岁月,爱你那蹉跎日子中的煎熬。

备考的生活充满苦涩,进了教室就如同进了特种部队训练营,背诵、练习、推理„„关关都要“真枪实弹”,直到我们筋疲力尽;数学证明、化学方程式、英语单词、语文习作„„这些就像一个个重磅炸弹,对我们进行着轮番的轰炸,直到我们遍体鳞伤。默默时,我曾翘首企盼中考的到来,就像黎明前匍匐在阵地里的军队,期待着第一缕阳光为他们吹响冲锋的号角,甚至偷偷地说中考别来。但是每个清晨,当床头的闹钟高唱起新一天的进行曲的时候,我浑身又充满了力量,用最快的速度穿衣洗漱,早饭也许一杯牛奶、一个鸡蛋,随之是飞快地冲向学校,心里还在大喊:“Come on!加油!”在这样的日日夜夜里,我不知被多少“弹片”击中,但抖抖精神,我依旧会露出灿烂的笑容,因为我知道这就是初中生活的魅力。

爱你青春岁月,爱你那沉甸甸的爱与期待。

夜深人静时,妈妈送来的一杯热牛奶,一句“早点睡吧”,如春风细雨温暖我的心田;苦闷烦躁时,爸爸送来坚毅的目光,一个充满期待的眼神,仿佛一针强心剂注入我的身体。爸爸、妈妈,你们的爱我不能忘记,虽然我没有亲口对你们说,但是我早已经在心里下定了决心,“我会努力的,一定会给自己,也给你们一份完美的答卷!”

爱你青春岁月。你就像一个用苦与乐、享受与煎熬、铭记与忘记、奋斗和休闲编成的大网。你网住了家长们的希望,网住了老师们的心血,网住了同学们的友情„„当我们收起这张网的时候,也许脚步很沉重,但是却很充实,因为我们收获了成功,收获了幸福,收获了一个个金子般阳光灿烂的日子。

第三篇:我的父辈范文

“我的父辈·英烈篇”——赵博生

2011-06-03 14:51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赵振霞

新民网编辑:王玲

赵博生

26路军驻宁都时总指挥部旧址

赵振霞(中)与董振堂之子董用威(右)和夫人,在华北军区烈

士陵园赵博生雕像前

1931年,父亲以26路军参谋长的身份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不再是个孤身奋斗的“志士”了

赵振霞

【新民晚报·推荐】父亲牺牲时年仅36岁,而我自出生后就没有见过他。然而,不少老红军和江西宁都老乡至今还记得他,称赞他的英勇无畏。虽然他离开我已经78年了,但是,我对他的思念,一刻也没有停息。

父亲牺牲我才2岁

我出生在1931年2月22日,是赵博生的独女。1933年1月8日,时任红五军团副总指挥兼13军军长的父亲,在江西宁都黄狮渡战役中英勇牺牲了,此时的我,还不足2岁。更悲惨的是,自我生下来后,就没有见过亲生父亲!

父亲牺牲的消息是怎样传到老家的,我已经一无所知了,而我对幼年时期还留有些许印象的,只剩下两件事:一是夜里,母亲蔡云霞总在黑暗中不停地哭泣,二是家里经常烧纸,后来才知道这是在父亲的忌日或清明节,家人在祭奠我父亲。没过几年,母亲也在忧伤和贫困中去世了,我由爷爷、奶奶带大。

父亲原名赵思溥,1897年9月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20岁成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第6期毕业生,随后在北洋军阀的皖系、直系、奉系军队中任职。1924年他转入冯玉祥的西北军,历任团副、参谋处长、旅长等职。正是在这里,父亲遇到了他走上革命道路的领路人刘伯坚同志。

1926年,共产党员刘伯坚在西北军担任总政治部副部长。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大部分中共党员被迫离开这支部队,但少数共产党员仍留下来秘密开展工作。刘伯坚创作了《革命精神歌》在部队中教唱:

先锋!先锋!

热血沸腾,先烈为平等牺牲,作人类解放救星。

侧耳远听,宇宙充满饥饿声,警醒先锋,个人自由全牺牲。

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

>首页-> 红史-> 红潮人物

1930年10月,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之间发生的中原大战结束后,冯玉祥的残部被蒋介石收编为第26路军,父亲担任参谋长。1931年1月,蒋介石命令第26路军从山东开赴江西,参加对红军中央根据地的第二次“围剿”。

一年做了两件大事

1931年,受命调防到江西的父亲做了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当年10月,还戴着国民政府第26路军参谋长头衔的父亲,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派往江西“剿共”前线到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父亲走的是一条作为一名盼望着国家变好、富强的正直军人的必由之路。

对红军中央根据地的第二次“围剿”失败后,1931年7月,父亲率部参加第三次“围剿”,进驻宁都,但两个月后,第三次“围剿”便告失败。第26路军收到驻守宁都的命令,而其他国民党军先后撤出,这使第26路军处于中央根据地军民的包围之中,也让并非蒋介石嫡系的第26路军内部矛盾趋于尖锐。而红军三次反“围剿”的胜利,给第26路军官兵留下了深刻印象。

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反蒋高潮,大多来自北方地区的第26路军官兵要求回北方抗日救国,不料遭到蒋介石的拒绝。

部队开进江西后的一天下午,父亲在办公桌上发现一封写有“赵博生亲启”的信件。信是军中处于秘密活动中的中共特别支部写给他的,信中讲述了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局势、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全国高涨的革命形势及第26路军的处境。一口气将信读完,父亲陷入了沉思。但他未动声色,直到一个星期后,才叫来了在军内总指挥部任译电主任的罗亚平。在这之前,父亲曾试探过罗亚平,觉得他应该是军中秘密的共产党员。这封信的出现,让他更确定,它是罗亚平利用工作之便放在他办公桌上的。

与罗亚平的谈话,让父亲终于找到了光明。第26路军73旅旅部参谋、中共特别支部书记刘振亚上报中央后,1931年10月,经中共中央批准,父亲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我现在最大的满足是自己不再是个孤身奋斗的„志士‟了,终于可以实现我久存矢志的革命理想了。” 父亲当时说道。

父亲入党后,率部准备起义便提到了议事日程。

促使父亲等人领导的“宁都起义”在1931年12月14日爆发,直接原因是蒋介石已准备清除第26路军中的共产党员,情况十分危急。

12月初,隐蔽在第26路军中的共产党员及起义计划被发现,国民党南昌行营命令立即逮捕共产党员刘振亚、袁汉澄、王铭五等人。12月9日,蒋介石专门送去清除手令。在此紧要关头,刘振亚等人立即与父亲商定,并与红军取得联系,决定趁第26路军总指挥孙连仲和第27师师长高树勋不在部队的时机,果断起义。

在父亲的争取下,第73旅旅长董振堂、第74旅旅长季振同、第74旅1团团长黄中岳支持起义。14日,父亲和3位将领派第74旅和第73旅直属队控制了要害部门,父亲宴请全军团以上军官,趁机逮捕了所有反对起义的军官,并把代总指挥、第25师师长李松昆的师部包围缴械,为起义扫除了障碍。除驻扎在城北的1个团因路远未能参加外,第26路军全军1个军直、2个师直、6个旅直、11个整团,共1.7万余人,携2万多件武器全部加入了红军。

起义后,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五军团,季振同任红五军团总指挥,肖劲光任政治委员,刘伯坚任政治部主任。红五军团下辖3个军:董振堂任军团副总指挥兼第13军军长,何长工为政委;父亲任军团参谋长兼第14军军长,黄火青为政委;黄中岳任15军军长,左权为政委。在发表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宣言》后,第二天起义部队就开进了中央苏区。

距敌百米指挥作战

1932年12月14日是宁都起义一周年纪念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召开纪念大会,为表彰我父亲和董振堂在宁都起义和反“围剿”作战中作出的贡献,中央政府给他们颁发了红旗勋章。没想到,父亲接过勋章还不到一个月,就血洒疆场,壮烈牺牲了。

1933年初,国民党军集中4个师的兵力分两路向江西资溪、金溪、南城苏区进犯。孙毅将军是这样追忆我父亲的最后时光的:

“1933年初,赵博生奉命率领红五军团的3个团扼守长员庙一带山脉,任务是钳制敌人,配合主力在黄狮渡一线与敌人决战。接受任务以后,赵博生带领干部战士亲临前线察看地形,缜密地研究与部署战斗。”“在坚守阵地的战斗中,敌人集中火力向我两翼阵地轮番发起冲锋。我守军战士子弹打光了,赵博生就指挥战士们用石块猛击敌人,用写有„百战百胜‟字样的斗笠装上鹅卵石回击敌人。在最危急的时刻,赵博生亲自带领由军官组成的最后突击队,向敌人发起猛烈的反冲锋。赵博生距离敌人只有百米左右,他一边指挥,一边回击敌人,不幸右额中弹,当即倒地。”“敌人被打退了,阵地守住了,主力部队在红五军团的配合下,取得了全部歼灭敌人6个团的重大胜利。但是红五军团杰出的指挥员赵博生,因弹片深嵌脑部,抢救无效,光荣牺牲了,年仅36岁。”

1月8日父亲牺牲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当即致电红五军团吊唁父亲。1月13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下令,将宁都县改名为博生县,将父亲安葬在他生前领导起义的地方,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后来,又在红都瑞金叶坪的广场建造了博生堡,朱德总司令亲笔题写“博生堡”三个大字。1962年,叶剑英元帅作诗一首,缅怀昔日战友:“宁都霹雳响天晴,赤旗高擎赵博生,虎穴坚持神圣业,几人鲜血染红星。”

宁都老乡难忘英雄

自出生后,我一直在盐山县东慈庄老家生活,度过了20年艰难的岁月。1952年春天,毛泽东主席托人询问县领导:赵博生是否还有后人?得知爷爷和我都在,毛主席邀请我爷爷到北京去了一趟,并让河北省领导负责,让我到当时的河北省省会保定读书。于是,一字不识的我来到了河北干部子弟学校。

我跟着爷爷到过北京中南海,见过周恩来总理。我还用刚学会的一些字给毛主席写过一封信,告诉他我已经上学了。后来听老师说,毛主席给我回信了,嘱咐我继承烈士的遗志,好好学习。

1953年秋天,我得了肺结核。这在当时是很严重的病。经过手术,我被切除了一侧乳房和3根肋骨。后来,我再也没有踏进校门。

我跟父亲离得最近的一次,是在1975年。那年清明前后,我跟我的四叔以及一个表叔前往江西宁都祭拜我的父亲,记得当时是受宁都县领导的邀请,我父亲的墓地重新修缮后就要落成了。到达后第一站就是父亲的牺牲处,我一到那儿便嚎啕大哭,从未谋面的父女俩终于“见面”了,想到父母早逝,40多年里我连父亲的面都没见过,我的眼泪再也止不住了。在落成仪式现场,我见到了不少老红军及老乡,他们都见过我父亲,亲切地跟我说他当时是多么英勇,宁都好多人都知道他。仪式结束后,我从墓地捧了一把土带回家,算是让父亲魂归故里。

父亲离开我已经78年了,我对他的思念,一刻也没有停息。

(王亦君 整理)生平简介

赵博生(1897-1933)河北省黄骅县人,中共党员。1917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24年冬转入冯玉祥的西北军,参加过北伐战争。其间受共产党人刘伯坚等影响,倾向革命。1931年任国民党军第26路军参谋长。

九一八事变后,他坚决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同时,与在第26路军中的中共特别支部取得联系。同年10月,中共中央批准其入党。12月14日,他和董振堂、季振同等率部在宁都起义。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他先后任红五军团13军军长、军团参谋长、军团副总指挥,率部参加赣州、漳州和南雄水口等战役。1933年初,国民党军集中兵力向江西资溪、金溪、南城苏区进犯,赵博生率红五军团3个团据守长员庙一带山脉,出色地完成了钳制任务。1月8日,赵博生在江西宁都黄狮渡战役中壮烈牺牲。

作者简历

赵振霞 赵博生烈士之女,1931年2月出生。1952年,经毛主席关心,从河北沧县东慈庄老家到保定读书,一年多后因病辍学,1956年与辽沈战役的退役老兵孟兆荣结婚,育有一子两女。

赵博生 红色特种兵的两个先驱之一

2011-10-07 22:22:07 来源: 作者: 评论:0条

一年做了两件大事

1931年,受命调防到江西的父亲做了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当年10月,还戴着国民政府第26路军参谋长头衔的父亲,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派往江西“剿共”前线到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父亲走的是一条作为一名盼望着国家变好、富强的正直军人的必由之路。

对红军中央根据地的第二次“围剿”失败后,1931年7月,父亲率部参加第三次“围剿”,进驻宁都,但两个月后,第三次“围剿”便告失败。第26路军收到驻守宁都的命令,而其他国民党军先后撤出,这使第26路军处于中央根据地军民的包围之中,也让并非蒋介石嫡系的第26路军内部矛盾趋于尖锐。而红军三次反“围剿”的胜利,给第26路军官兵留下了深刻印象。

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反蒋高潮,大多来自北方地区的第26路军官兵要求回北方抗日救国,不料遭到蒋介石的拒绝。

部队开进江西后的一天下午,父亲在办公桌上发现一封写有“赵博生亲启”的信件。信是军中处于秘密活动中的中共特别支部写给他的,信中讲述了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局势、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全国高涨的革命形势及第26路军的处境。一口气将信读完,父亲陷入了沉思。但他未动声色,直到一个星期后,才叫来了在军内总指挥部任译电主任的罗亚平。在这之前,父亲曾试探过罗亚平,觉得他应该是军中秘密的共产党员。这封信的出现,让他更确定,它是罗亚平利用工作之便放在他办公桌上的。

与罗亚平的谈话,让父亲终于找到了光明。第26路军73旅旅部参谋、中共特别支部书记刘振亚上报中央后,1931年10月,经中共中央批准,父亲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我现在最大的满足是自己不再是个孤身奋斗的“志士”了,终于可以实现我久存矢志的革命理想了。” 父亲当时说道。

父亲入党后,率部准备起义便提到了议事日程。

促使父亲等人领导的“宁都起义”在1931年12月14日爆发,直接原因是蒋介石已准备清除第26路军中的共产党员,情况十分危急。

12月初,隐蔽在第26路军中的共产党员及起义计划被发现,国民党南昌行营命令立即逮捕共产党员刘振亚、袁汉澄、王铭五等人。12月9日,蒋介石专门送去清除手令。在此紧要关头,刘振亚等人立即与父亲商定,并与红军取得联系,决定趁第26路军总指挥孙连仲和第27师师长高树勋不在部队的时机,果断起义。

在父亲的争取下,第73旅旅长董振堂、第74旅旅长季振同、第74旅1团团长黄中岳支持起义。14日,父亲和3位将领派第74旅和第73旅直属队控制了要害部门,父亲宴请全军团以上军官,趁机逮捕了所有反对起义的军官,并把代总指挥、第25师师长李松昆的师部包围缴械,为起义扫除了障碍。除驻扎在城北的1个团因路远未能参加外,第26路军全军1个军直、2个师直、6个旅直、11个整团,共1.7万余人,携2万多件武器全部加入了红军。

起义后,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五军团,季振同任红五军团总指挥,肖劲光任政治委员,刘伯坚任政治部主任。红五军团下辖3个军:董振堂任军团副总指挥兼第13军军长,何长工为政委;父亲任军团参谋长兼第14军军长,黄火青为政委;黄中岳任15军军长,左权为政委。在发表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宣言》后,第二天起义部队就开进了中央苏区。

距敌百米指挥作战

1932年12月14日是宁都起义一周年纪念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召开纪念大会,为表彰我父亲和董振堂在宁都起义和反“围剿”作战中作出的贡献,中央政府给他们颁发了红旗勋章。没想到,父亲接过勋章还不到一个月,就血洒疆场,壮烈牺牲了。

1933年初,国民党军集中4个师的兵力分两路向江西资溪、金溪、南城苏区进犯。孙毅将军是这样追忆我父亲的最后时光的:

“1933年初,赵博生奉命率领红五军团的3个团扼守长员庙一带山脉,任务是钳制敌人,配合主力在黄狮渡一线与敌人决战。接受任务以后,赵博生带领干部战士亲临前线察看地形,缜密地研究与部署战斗。”“在坚守阵地的战斗中,敌人集中火力向我两翼阵地轮番发起冲锋。我守军战士子弹打光了,赵博生就指挥战士们用石块猛击敌人,用写有“百战百胜”字样的斗笠装上鹅卵石回击敌人。在最危急的时刻,赵博生亲自带领由军官组成的最后突击队,向敌人发起猛烈的反冲锋。赵博生距离敌人只有百米左右,他一边指挥,一边回击敌人,不幸右额中弹,当即倒地。”“敌人被打退了,阵地守住了,主力部队在红五军团的配合下,取得了全部歼灭敌人6个团的重大胜利。但是红五军团杰出的指挥员赵博生,因弹片深嵌脑部,抢救无效,光荣牺牲了,年仅36岁。”

1月8日父亲牺牲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当即致电红五军团吊唁父亲。1月13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下令,将宁都县改名为博生县,将父亲安葬在他生前领导起义的地方,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后来,又在红都瑞金叶坪的广场建造了博生堡,朱德总司令亲笔题写“博生堡”三个大字。1962年,叶剑英元帅作诗一首,缅怀昔日战友:“宁都霹雳响天晴,赤旗高擎赵博生,虎穴坚持神圣业,几人鲜血染红星。”

宁都老乡难忘英雄

自出生后,我一直在盐山县东慈庄老家生活,度过了20年艰难的岁月。1952年春天,毛泽东主席托人询问县领导:赵博生是否还有后人?得知爷爷和我都在,毛主席邀请我爷爷到北京去了一趟,并让河北省领导负责,让我到当时的河北省省会保定读书。于是,一字不识的我来到了河北干部子弟学校。

我跟着爷爷到过北京中南海,见过周恩来总理。我还用刚学会的一些字给毛主席写过一封信,告诉他我已经上学了。后来听老师说,毛主席给我回信了,嘱咐我继承烈士的遗志,好好学习。

1953年秋天,我得了肺结核。这在当时是很严重的病。经过手术,我被切除了一侧乳房和3根肋骨。后来,我再也没有踏进校门。

我跟父亲离得最近的一次,是在1975年。那年清明前后,我跟我的四叔以及一个表叔前往江西宁都祭拜我的父亲,记得当时是受宁都县领导的邀请,我父亲的墓地重新修缮后就要落成了。到达后第一站就是父亲的牺牲处,我一到那儿便嚎啕大哭,从未谋面的父女俩终于“见面”了,想到父母早逝,40多年里我连父亲的面都没见过,我的眼泪再也止不住了。在落成仪式现场,我见到了不少老红军及老乡,他们都见过我父亲,亲切地跟我说他当时是多么英勇,宁都好多人都知道他。仪式结束后,我从墓地捧了一把土带回家,算是让父亲魂归故里。

父亲离开我已经78年了,我对他的思念,一刻也没有停息。(王亦君 整理)

第四篇:青春岁月共咏怀

青春岁月共咏怀

盛放的白玉兰在晨风中摇摆,天真纯洁的笑容一如当初的我们,青葱岁月留给我的是一串串奋斗过,绽放过,感动过,成长过的日子。。。。。临近中考的时候

不知是谁在黑板的角落淡淡的勾出50天的字样,没人大惊小怪,我们都平静地接受了这个现实,可每个人心中都明白,那一天天减少的倒计时是悬在头顶上的剑,寒光凛然。。

班里的黑眼圈在增多,爱美的小镜子被收起,每人都在试图突破极限,闹钟一次次被调早,睡觉的时间一次次被推迟。中考迫近,我们的目标毋庸置疑。还记得年级主任将毕业班的同学召集起来,在操场歇斯底里地喊口号“背水一战,百步穿杨”。载着梦想的声音震破长空。。。中考那年的春天,我们的青春岁月浸透着汗水,奋斗的青春值得我们咏叹怀念,直到永远。。。。。

那一天,我们最终没能逃过离别的命运,面靥被泪水洇湿,只当快要失去时才发现,那些篏满回忆的友谊成为心中最珍贵的东西。那些飘香四溢的往事,携着失败的辛酸,相逢的甘甜,连同毕业典礼那首,《相逢是首歌》和“天涯海角,情谊不变”的誓言被我们反反复复咏叹,怀念,直到永远。。。刚进初一,我差点就把自己变成了一块锈铁:上地理课吃零食,上自习课与同学大侃看鬼故事的经历,结果自然是一次次“兵败滑铁卢”。直到有一次,我一个人在操场漫无目的的闲逛被班主任抓住。第一次,他的话被我听了进去,第一次我认识到我的青春不应该这么过去,于是从那刻起,我竭力做一个班里最用功的学生。那段近乎颓废的日子不值得借鉴。可那段叛逆的岁月里有我真正成长的足迹,值得我咏叹,怀念,直到永远。。。。。

青葱岁月,有酸有甜有苦有辣,值得我们咏叹怀念。青春岁月的我们正如那白玉兰,经历了暴风雨后,虽挂着泪珠,笑容却仍灿烂如初,高傲的昂着头,迎接下一轮朝阳带来的新生。。。。

第五篇:关于青春岁月的文章

青春不在,岁月无痕,小院春花已去.我总是怀念那段风清云淡如烟的记忆和往事:

无人的时候,软弱令我感到理智正在淹没,又好像已经随风飘逝......虽然曾经刻骨铭心、激荡心灵;但我已经开始忘记:泛滥成灾的相思正跨越三维与四维空间;

花样年华,万物新鲜,生命亮丽缓缓向前行的那一页......在时光面前,我无懈可击的让你温柔的爱着,温柔的缠绵着; 我已经开始淡忘,留在不朽的记忆里。

瞬间的转变,我觉得你掩盖事实; 心灵深处淡淡、浓浓地思念,牵挂在我,在你心底; 不然为何留下我的倩影?我总会悄悄地约你把时光碰杯成等待,不管时间给了我多少约束,最后的分别竟是那20颗金豆,我戴着,瞧,在你眼前晃动,我的这份温柔而坚强的寻找某一世的奇迹!

逗你回摹一瞥,装呗?无言,呵呵。不管醉了的是你还是我? 不屑一顾?我也无所谓,表演吧? 我真的也不屑......都已不是重要的责问,你改变的让我无言,高大、英俊、风流、倜傥--我的偶像? 消逝的无影无踪无处找寻!忽然把你看的很轻盈,我愿意为那一日的着陆而恣意尽怜!我记忆里的风景线没有了亮丽光点;

那一页该翻过去,生活总是向前进......我也好像看淡了一切:无言,浅浅的笑一回。

下载父辈的青春岁月[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父辈的青春岁月[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难忘青春岁月(最终五篇)

    难忘青春岁月 01老鼠苍蝇一起打 1987年,我大学分配到李珍铁矿。当时李珍铁矿还没有水冲式厕所,都是旱厕,不仅臭气熏天,到了夏天更是苍蝇肆虐。我当时住的是平房,距离厕所几十米,所......

    青春岁月散文(最终5篇)

    青春岁月,走路象一绺风,漫步如一河水,说话是一曲动人的旋律,笑意如瀑布溅着扑面的浪花,年青人很俊样,很潇洒,很风流,把世界上最美的词语用在描写年青人的身上都不为过,他们太有朝气了......

    青春岁月的散文

    得知母校垣曲中学即将举办60年校庆的消息,我毅然将自己从繁忙中解脱出来,在一个周末赶到了学校。我站在母校大门前,校园里静悄悄的。隔着大门,透过通道两旁碧绿的万年青,望着那高......

    我与父辈读书笔记

    《我与父辈》,阎连科箸,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说:“在我所有作品中,这是一颗钻石”。我还没有看过他的《日光流年》《受活》《最后一名知青》等,但我肯定,《我与父辈》已是我心......

    我与父辈读书笔记

    《我与父辈》,阎连科箸,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说:“在我所有作品中,这是一颗钻石”。我还没有看过他的《日光流年》《受活》《最后一名知青》等,但我肯定,《我与父辈》已是我心......

    <我与父辈>读后感

    一个人的成长,最重要的需求不是物质的吃穿和花费,不是精神上大起大落的恩爱和慈悲,而是物质和精神混合在一起的那种细雨无声的温情与滋润,读后感。正如需要成长的草和树一样,缺光......

    我与父辈读后感大全

    我与父辈读后感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与父辈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我与......

    听父辈党员讲故事

    我的外公 记得入党考察期回答得最多问题是你为什么要入党,而我每一次的回答都是,“因为我也要像我外公一样做一名人民公仆。” 外公很爱学习和关注国家时事,每天回家只对着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