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民族性是诗歌的世界性的重要基石

时间:2019-05-14 19:50: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歌的民族性是诗歌的世界性的重要基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歌的民族性是诗歌的世界性的重要基石》。

第一篇:诗歌的民族性是诗歌的世界性的重要基石

诗歌的民族性是诗歌的世界性的重要基石

————“中国当代十大杰出民族诗人”研究综述 文/解非

[内容摘要] 诗歌是一个民族智慧和灵性的结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一个民族的形象。综观当代十大杰出民族诗人的诗歌创作,大致呈现出三种形态:诗意综合性、文化地域性、风格个性化。少数民族诗人是当代诗歌界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他们的诗歌始终坚守着一种神性的自觉的虔诚的信念,恪守民族的品格,叩问时代的精神,其诗歌创作的精神气质、思想内蕴、审美旨趣、文化心理对于当代诗歌在某种程度上都起到了缓冲和存续的作用,诗歌的民族性是诗歌的世界性的重要基石。

[关键词] 民族智慧、民族的形象、民族诗人、诗意综合性、文化地域性、风格个性化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是我们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几千年过去了,许多诗篇还广为流传,同时,中国还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广阔地域间共同生活着五十六个民族,这五十六个民族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诗歌表现自己民族的情感和历史,诗歌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灵性结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一个民族的形象,他们与汉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诗歌艺术。

诗歌的民族性不仅体现出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也凝聚了一个民族丰富质朴的思想感情,优秀诗作不可能建立在海市蜃楼上,它必定是建立在一个民族坚实的肩膀上,立足的基点就是其民族性和民族传统,同时,它也一定是我们的时代诞生的孩子。每一个少数民族诗人心中都有一个共同平等自由生存的理念,这种心态自然流露出的情感才是人性的本真本源,才是诗歌灵魂的实质所在,可见,骨血是一个诗人的气韵,心灵是一个诗人的宇宙。一如华兹华斯说的:“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他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诗人沉思这种情感直到一种反应使平静逐渐消逝,就有一种与诗人所沉思的情感相似的情感逐渐发生,确实存在于诗人的心中。”

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的思想观念越来越呈现传统性、开放性、包容性等特征,在追求自己的艺术创作的时候自动肩负起发展民族文化的重任,认识到诗歌作品对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通过诗歌的形式让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得以传承,具有很浓厚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结。可以说2010年度评选的“中国当代十大杰出民族诗人” 基本代表了最近几年少数民族诗歌的最高水平,这些诗歌紧扣我们这个时代的脉搏,这些反映时代变迁和社会现实的一首首诗作,把探索的目光深入到各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之中,并从民族历史文化纵深中发掘创作的资源,创作思想多元化,对当代诗歌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不言而喻,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自身繁衍及其民族血缘宗系的传承过程,同时还有独一无二的文化传承,正是文化的传承使得人类社会能够不断地发展进步,这种传承、意识和情结表现在创作上,自然让其作品铭刻着民族印记、彪炳着民族性格、充溢着民族韵味、凸显着民族特色,每一个民族诗人都是不约而同的情有独钟地对生养自己的民族热情赞美,并吸取本民族一脉相承的全部营养,创作出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作品,而诗歌恰恰淋漓尽致的表现人的思想、情感、命运、精神,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社会性,从一个诗人的“天地之心”到一个国度的“国民之魂”。一如著名诗人吉狄马加说的:“当代文学中,少数民族作家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诗人更是其中的杰出体现。诗歌代表了人类精神的高度和标志性的东西,在物质化的今天,它在国家软实力的提高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吉狄马加先生作为“中国当代十大杰出民族诗人”之一,他的作品是极具说服力的,这个彝族优秀的儿子的一生都在为他自豪的母亲放声歌唱,确实,彝族是一个血脉相对单纯的民族,据说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地皇时代(约公元前2570~2550年),试想能够在4500多年的历史演化过程里一脉相传,生存至今的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而且还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我们从他的诗歌中不难看出这血浓于水的一脉深情,他诗作内容本身的文化内涵所反映的纵向和横向文化根系的深刻和准确的程度,以及本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抑或心理素质,都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想象和研究的广域空间。

《中国当代十家民族诗人诗选》中第一首诗歌就是吉狄马加先生的《自画像》,他开篇就写到“我是这片土地上用彝文写下的历史/是一个剪不断脐带的女人的婴儿”。他为自己的一生定位,也为自己的永世定格,其实,原因很简单,就像他自己回答的:“我不老的母亲/是土地上的歌手/一条深沉的河流”。他的诗歌意境开朗阔大,沉博精深,不屈不媚也代表了他全部诗作的审美特征。作为一个彝族的诗人他是多么的坚定与自豪,诗歌的主体出现了自我的独立性和个性话的宣言,一个彝族人的内心世界构成了一首诗歌的基本题材,诗歌中的自传性因素得到了充分的彰显,他的诗歌这种强烈的情感和内心世界的表白,以及理智安静中对出身往事的追忆,构成了创作的第一要素。

吉狄马加先生的诗歌属于生养他的故土家园,他的一生都在为他的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而放声歌唱,每一个生活细节都成了精神的一个征兆,心灵的一个迹象。比如《彝人谈火》中这样的诗句:“当我们离开这个人世/你不会流露丝毫的悲伤/然而无论贫穷,还是富有/你都会为我们的灵魂/穿上永恒的衣裳”。诗人对“火”的情感融入了独特的理解,的确充满了令人解颐、发人深省的思考,一是超验意义的终极诉求;一是经验意义的人间关怀,构成了他诗歌本质上的人性与神性的人文精神、以及理性与信仰的宗教精神。也可见,他宽广豪放的胸襟,旷达通脱的人生态度,诙谐幽默的个性气质,形成了他诗歌所特有的直抒胸臆、质朴刚健、温和悲悯的抒情风格,他擅长于用质朴的语言简炼地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笔力雄壮的发掘那些和自己主观情感相契合的意象,独具匠心将它们再现出来形成一种气象浑厚的大境界。

如果从汉族主流诗歌文化视角来观察,少数民族诗人在民族叙事时特别擅长寻找自我阐述的可能性,以激越昂扬的赞礼姿态回应来自民族文化血脉深处天籁一般的回音,并凸现自我的身份意识与民族意识。那么,民族史诗就是最好的佐证,史诗是一种古老而源远流长的韵体叙事文学样式,在人类文化史上占居着重要位置,在东西方文化传统中几乎成为后人认识一个民族的百科全书,比如:希腊史诗、印度史诗、巴比伦史诗、芬兰史诗、以及中国各民族的史诗,每一部宏伟的民族史诗都成为了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文化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纪念碑。

阿尔丁夫•翼人先生和阿尔泰先生都擅长于长篇叙事诗的创作,而且是关于特定的民族文化传统为严肃题材的叙事长诗,长诗在于篇幅之长,有一泻千里的气势,如长江黄河之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犹如建造房屋,框架结构大,建筑物才能建得宏大。精神是大诗的灵魂。这种精神应是活的精神,是活在人们思想里的精神,是人类朝前进步的文化。站在人类历史学的高度把握人类进程的灵魂才是大诗的价值。一如劳里•航柯(Lauri Honko)的定义:“史诗是关于范例的宏大叙事,原本由专门化的歌手作为超级故事来演述,以其长度、表现力和内容的重要性而优于其他叙事,对于特定传统社区或集团的受众来说,史诗成为其认同表达的一个来源。”

阿尔丁夫•翼人先生的《神秘的光环》,故事多有神奇幻想的色彩和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直接取材于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性,不仅让人们思考是什么在决定一个部落、一个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命运。

这首长诗其故事情节包含了丰富的传说和神话,吸收了民间叙事文学的营养,甚至还借鉴了抒情色彩浓郁的民歌的成就,锤炼并形成了自己独特鲜明的主题,也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每一个诗句都透射着人性的光辉,全景式地反映了撒拉族的社会生活,这种反映又是十分具体可感,规模宏大、格调崇高,以及豪迈的英雄主义精神,因其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作品的立足点就是对人的关注,对人性的发掘,对人情、人事、多层面、多角度的审美感悟,突破了生活的外在表象,深入到现实生命中。

他的诗句犹如一声来自古老民族深处的沉重叹息,唤醒了沉睡在民族历史记忆中倒影,用文字代天之言,天之高远尽人的视野里,天是生命的来源和展现希望之处,;用文字代地之言,地之深厚是人之生存的根本,这些影像缓缓地越过了时空后被当代时尚一次次的翻新,一个古老又崭新的撒拉族的形象就栩栩如生的矗立在我们面前了。而一个民族的形象何尝不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形象,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不断丰富了当代诗歌的艺术性和兼容性,阿尔丁夫•翼人先生的诗歌是他真实的心理折射和精神展现,形成了一种风神摇曳、健朗豪迈的性格和品质,主观情意较浓,重视意境的创造,以审美创造为指归。

蒙古族诗人一直保持着蒙古史诗的传统,而蒙古史诗的典型样式就是诗歌体,由局内观察和局外观察这两个角度我们不难发现这史诗所寄托的独特民族精神和独特的审美理想,阿尔泰先生的作品,想象侧重于一个信息或多个信息的纵的深入,其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自己的思想一如“万斛泉流,不择地而出”。

他喜欢使用复合式的长句,一个句子中包含有几个附属句,不仅把某一瞬间的内心体验,而且同时把环境、景色、体验发生于其中的情势统统纳入一个完整的句子,换句话说,似乎使一个人的内心和外表在同一个时间里呈现出来,这好比那绵绵悠长的蒙古长调,旋律优美,婉转流丽,悦耳动听,长句生动的形象和乐感为所叙事诗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阿尔泰先生的诗歌表现在内容的渊源与其曲折的成长经历和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的关系上,寻求自己诗歌的呼声正是寻觅英雄诗人诞生的呼声,他丰富的阅历使他不惮以最大胆的方式打破传统诗歌创作,进行人性的描写,他对诗歌语言的持续把握能力,以及感情的敏锐和执着让诗歌具有空旷深远的意境,这种意境美是在虚实相生的审美空间与想象视野中产生的,诗人设置的艺术联想能让绿草随着春意而如约而至,自由灵活的拉近或拉远时间和空间的镜头,寄情感于言外。一如宗白华说的:“中国的诗词文章里都着重这空间的点染,抟虚成实的表现手法,使诗境里面有空间、有荡漾,和中国画具有同样的意境结构”。

民族历史的叙述是建构民族形象不可或缺的一环,晓雪先生的诗歌始终都承担着对白族历史的叙述,他的诗歌走向民族的心灵深处而传出的声音也一定是独特的,《插秧女》《洱海》《采花节》等都蕴含着一个民族诗人对生命、人生、大地的热爱,以及带有自己民族集体行为的苦难意味的抒情,其民族形象主要是通过文字来表现的,家园意识体现出真正的诗歌精神历来是创作中的重要部分,与生俱来的血脉情缘自然会时时提示诗人们自己来自何处。

诗人爱透过物象,看到了一个超感性的宇宙,表现为声、色、香、味的相通相感,娜夜女士的诗歌常常把我们的想象引向无限的天地,她独具匠心,擅于运用了“以景结情”或“以景截情”的创作手法,从平淡无奇的事物中悟出不平凡的哲理,诗句蕴含着一种冲破传统的束缚脱颖而出的意味,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层次,温柔宁静的抒情形态中有着一颗骚动不安的心,她的诗歌意象大多与诗人生活的地域的自然景物有关。诗人在诗歌的审美创造过程中以意象的特有方式去把握一切审美对象,使这些审美对象具有人的情思、人的欲念、人的欢乐、人的忧伤……,充分体现了一个诗人自由自觉创造的本质力量。一如爱伦•坡说的:“诗人组合一切感官的感觉,不是为了反映对象,而是象征地使之变形,从而显出美的极致。”

精神家园是民族母体内孕育并闪烁的光环,人类对真善美的渴望依然还带有一定的对灵魂深人的质询自省,其他几位获奖诗人,由于篇幅有限我不一一列举了,他们的诗歌也都是一种从民族最深的根基中长出来的果实,这个果实就是民族意识孕育的历史的关怀、哲学的思考、心灵的反省、传统的精神……,灵感是人类思维活动中的一种常见的思维现象,灵感的产生与获得来自于生活积累和外物触发,灵感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显意识到无意识、再由无意识到显意识的过程,这些以人文和科学的态度去构建的诗歌才显现出了诗歌本质应有的光芒。

综观当代十大杰出民族诗人的诗歌创作,虽说各有千秋,但也大致呈现出三种形态:诗意综合性、文化地域性、风格个性化。这些少数民族诗人是当代诗歌界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他们的诗歌始终坚守着一种神性的自觉的虔诚的信念,恪守民族的品格,叩问时代的精神,其诗歌创作的精神气质、思想内蕴、审美旨趣、文化心理对于当代诗歌在某种程度上都起到了缓冲和存续的作用。其实,很多少数民族诗人首先也是主流诗人,他们对于本民族文化带有普遍性、富于想象力的观察、思考和呈现尤为显示出建设性的意义。但是,他们的自我表述往往难以迎合一些诗评家的诗学品位,这也是一种真实客观的现象,而他们的诗作作为异于主导、主流文化的客观存在正昭示了一种新的创造力的所在,以及一种灵活性表达空间的开拓。

一个诗人有神性之爱作为幸福的追求,其人性之爱才有了存在的意义,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极限,以及充满变数的广袤无垠的大地,都给了诗人关注平凡意象,关注人民生活,关注社会变革提供了前提,他们的诗歌中对于民主思想的表达几乎贯穿其创作的始终,充分体现了诗人热爱自己的民族的满腔深情,赞美每一个平凡的人民,描绘祥和平静的美好生活,歌颂原始的生命意志,认为它是一种永恒的力量,个体生命的毁灭总是伴随着生命整体的再生,抒写现实生活的简单幸福,从平凡的事物——波澜壮阔的民族史——头上三尺有神灵等一系列意象的描摹,完全呈现出诗人桀骜不驯的野马一样的睿智思绪。民族诗歌承担的是对民族生活的展现,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对生命意义的探索,珍惜自己独特的民族母语的表达方式,保留那些特有的语言习惯,做一个本民族的代言人,使自己的作品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时代性,沿袭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沟通人们的思想感情,给这个时代留下自己民族的优秀作品。

目前,在中国诗歌界,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当我们某一位少数民族诗人创作出产生较大反响的作品时,我们很少或者没有意识到这应该是一个民族的收获,应该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整体高度,这个获奖的诗人理应代表他身后的那一个伟大的民族。我们不能不遗憾地说,在有一些少数民族诗人在取得一两次成功后,不但没有认真思考和认识到民族文化和民族身份在这成功中所具有的重大作用,反而忽视了抑或消失了自己诗作中的民族性,远离了自己的民族生活和民族文化,其民族身份仅仅成了一个符号的标记,一个民族诗人不去倾听来自那些自己民族内心的声音,他就是刻意地去斩断自己文化的根脉,其作品的生命力会是怎样也就不言而喻了,这不能不让民族诗人自己去警醒与反思。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富,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就会做出什么样的文字。”汉族和回族共同使用汉语,其余54个民族群体则都有自己的语言。语言是各个民族群体的自身文化传统最为持久的部分,仅仅从现存语言的来源看,便可以清楚地知道,中国国内各传统民族群体的文化渊源十分广泛,统一的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是一种历史事实。从这一点来看这十位民族诗人的语言表达上各自彰显了自己的功底,有的诗人能够用本民族的语言方式具体表现了一个诗人与这个大千世界的嗅觉、触觉、听觉、视觉之间的高度契合,用一个诗人特有的敏锐洞察的眼光审视感受着宇宙万物间传出来的某种神秘的人文信息;而有的诗人却没有抓住这把民族之神赐予的金钥匙,我在此也不能不表达一下我的惋惜和遗憾,以及深切的祝愿。

当代少数民族诗歌作为当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有的特质,负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具有高效能的塑造个体灵魂、整合群体价值心理的优势,在半个世纪的发展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创作了一大批在国内外很有影响的诗歌作品,作为民族文化传承和积累的一种范本,把中国当代诗歌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层次,但是,当我们把很多当代少数民族诗歌投放到整个当代诗歌的大的语境之下,便不难发现:相对于主流诗歌而言,处于明显弱势地位的各少数民族诗歌受民族文化传统、地域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仍然处于各自为战的自我发展、自我循环的状态之中,还没有形成一种真正具有凝聚力和号召力的文学新理念,更没有形成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诗歌创作整体上的强势。

诗歌的民族性是诗歌的世界性的重要基石,没有民族性的诗歌世界性的诗歌就是一个虚幻的子虚乌有的世界性,在我们的国家少数民族诗歌自古以来都是诗歌王国的有机组成部分,就诗歌发展史而言少数民族诗歌也有其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具有很高的美学品位和诗学价值。其诗歌成就在英雄叙事诗(英雄史诗)方面最大,这些长诗反映了自身民族的现实生活,风俗习惯、民族性格等,宏篇巨制,结构庞大,气势磅礴,往往跨越了时空界限在民间长期流传,成为这一民族的百科全书或形象化的历史。史诗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维系一个民族的生存、升华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繁荣的动力与活力的源泉,这对诗学研究、美学研究、人类学研究、民俗学研究等都极有学术价值。参考文献:

[1]关纪新《20世纪中华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4 [2]黄铁池、杨国华《20世纪外国文学名著文本阐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 [3]李鸿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论》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11

[4]王保林、谢韵梅、吴立德《中国少数民族现代文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6 [5]吴重阳《中国当代民族文学概观》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6.12 [6]李云忠《中国少数民族现当代文学作品选》民族出版社、2005.4 [7]缪家富《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多样性》人民出版社、2005.3 [8]邓敏文《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论》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9]乔默《中国二十世纪文学研究论著提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10]韩作荣《中国当代十家民族诗人诗选》作家出版社、2010 解非简介:

黑龙江省兴安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当代女子智灵性诗歌首倡者暨核心诗人、诗评家、理论家,当代女子智灵性诗歌理论研究学会理事长;当代女作家迟子建作品研究学会理事长。作品散见与国内外报刊杂志,及入选各种国内诗歌作品选,参编主编诗歌作品选二部,出版诗歌、评论著作六部。现为《女子智灵性诗歌》主编、《当代女子智灵性诗歌理论研究丛书》主编;《当代女作家迟子建经品鉴赏丛书》主编。

纪实一:“中国当代杰出民族诗人诗歌奖”2010年在青海省贵德国家地质公园揭晓并颁奖,此次评奖活动历时一年,组织者从中国当代民族诗人创作群体中选择了十位,代表了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他们分属于九个民族,即:吉狄马加(彝族)、晓雪(白族)、阿尔丁夫•翼人(撒拉族)、舒洁(蒙古族)、木斧(回族)、阿尔泰(蒙古族)、列美平措(藏族)、南永前(朝鲜族)、娜夜(满族)、何小竹(回族)十位诗人获此殊荣。

纪实二:作家出版社出版了获奖诗人诗歌集《中国当代十家民族诗人诗选》(主编:韩作荣)。老诗人屠岸欣然为该书作序,在序言中他写道,自古至今,少数民族作家、诗人人才辈出,群星灿烂,与汉族作家共同谱写着光辉的中华文学史。他认为,当今中国新诗界出现“双轨”现象:一方面,老中青三代诗人努力创作,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另一方面,有些人走入诗歌误区,号召颠覆崇高,颠覆英雄,颠覆传统,颠覆语言。作为当代新诗诗人队伍中一支生力军,许多少数民族诗人抵制诗的堕落,坚守真善美的底线,在弘扬本民族特色的同时,把视野拓展到整个国家,整个中华民族,以至于全人类,他们身上同样寄托着中国新诗的希望。著名评论家李敬泽则用“黄金少数”来形容这些获奖诗人和他们的创作,他认为,少数民族对于汉语的贡献并未得到充分的意识,这种贡献至今不曾停止,当诗人们在我们的文化中备遭质疑和嘲笑时,这些诗人们依然保持着“诗歌的荣誉”,庄重地体认自己的使命:记忆,想象,咏唱,传承。纪实三:“中国当代十大杰出民族诗人诗歌”奖授奖词:

一、吉狄马加:吉狄马加的诗歌里奔涌着犹如人类信仰般鲜红的血液,他倾注在诗歌中的永恒的大爱与仁慈悲怜的情怀依托这个背景。在绝对纯粹的领地,他的精神的俯瞰超越了故乡、种族、时间与地理的疆界,他因而成为当代中国具有世界性重要影响的诗人。他的如誓言般的诗歌,让我们相信:诗歌,是一个诗人生命核心不可替代的部分,源于这里的人性不泯的光辉呈现在他的诗歌里,具有阳光一样温暖的特质。由于吉狄马加对中国及世界诗歌独特的贡献,特授予中国当代杰出民族诗人诗歌奖。

二、晓雪:在持续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晓雪在中国西南发出的诗歌声音,深沉而诚挚。他的诗歌清新深情,对所经历的生活岁月充满讴歌与赤子对母亲一样的赞美;他的诗歌里弥漫着浓郁的地域与民族风情,这样的歌吟具有水墨画的质地与溪水的灵秀,同时具有对光阴的穿透力。这是诗人留在诗歌中最真实、最珍贵的怀念。由于晓雪不可忽视的诗歌成就,特授予中国当代杰出民族诗人诗歌奖。

三、阿尔丁夫•翼人:阿尔丁夫•翼人的诗歌富有信仰的灵魂,如血脉一样尊贵,他以三十年对诗歌的坚守与勤奋创作承袭了伟大的撒拉尔民族的精神气质。在他诗歌庞大的心灵气象里,我们能够感知他的赤诚与深厚的精神依托。他由此成为青藏高原上独树一帜的优秀诗人。阿尔丁夫•翼人的诗歌,是对生命信仰的提炼与锻造,他的诗歌形如预言,属于久远。由于阿尔丁夫•翼人重要的诗歌成就,特授予中国当代杰出民族诗人诗歌奖。

五、木斧: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里,诗人木斧笔耕不辍,他以火一样的激情与水一样的哲思,回溯并展望生命的历程。他的诗歌,是对过去的、正在经历的年代的形象记录,是一个诗人的心灵史实。特授予中国当代杰出民族诗人诗歌奖。

六、阿尔泰:阿尔泰始终坚持用母语写作,他的诗歌中独特的蒙古高原景观,就如他所深情歌咏的醒来的语言。作为歌者,阿尔泰的诗歌,是他呈给故乡高原最精美的献词。特授予中国当代杰出民族诗人诗歌奖。

七、列美平措:列美平措的诗歌富有铁质与柔情,他诗歌的眷恋与倾诉,含蓄蕴藉。在他的一系列诗歌里,他以心血凝成的果实供奉圣地,虔诚而执着。特授予中国当代杰出民族诗人诗歌奖。

八、南永前:南永前的诗歌语境平实,饱含对自然生灵深切的感悟与热爱,流淌其间的同情和呼唤,源自诗人善良敏感的心地,感人至深。特授予中国当代杰出民族诗人诗歌奖。

九、娜夜:娜夜的诗歌随处可见女性细微的体悟,她的诗歌空间柔软美丽,辉映着温暖。在她诗歌平静的语流下,暗含持久的恳求。特授予中国当代杰出民族诗人诗歌奖。

十、何小竹:何小竹的诗歌风格独特,对生命的另一种解读,贯穿着不同的视角与发现。他的每一首诗歌,都是真实的生命纪实。特授予中国当代杰出民族诗人诗歌奖。

纪实四:中国当代十大杰出民族诗人简介:

一、吉狄马加: 当代著名诗人,彝族。1961年生,四川凉山人,大学学历。现任中共青海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长。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委员、全国青联副主席。代表作有《鹰翅和太阳》等。2006年获俄罗斯肖洛霍夫文学纪念奖章及证书,同年因诗《“睡”的和弦》获保加利亚作家协会颁发的诗歌奖。诗作被译成英、法、德、日、西等多国文字出版。

二、晓雪:

当代著名诗人,白族。1935年生于云南大理,原名杨文翰。现任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会会长。2003年获第五届全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突出贡献奖。《晓雪诗选》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新诗奖、意大利第二十二届蒙德罗国际文学奖特别奖,长诗《大黑天神》获全国第一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三、阿尔丁夫•翼人:

当代著名诗人,撒拉族。大学学历,青海省诗歌学会副会长。曾获青海省首届青年文学奖、青海省人民政府第四届文学奖、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代表作《蜃景:题在历史的悬崖上》、《沉船》等。2010年应伊朗国家文化部邀请,参加德黑兰首届国际诗歌节,受到内贾德总统接见。

四、舒洁:

当代著名诗人,蒙古族。蒙古黄金家族成员。1958年9月生于内蒙古赤峰市。毕业于解放军大连陆军学院、上海复旦大学首届作家班。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青年文学》诗歌编辑。现为中国现代诗歌研究院副院长。代表作有诗歌选集《心灵的故园》、随笔集《大地的心》、《舒洁诗歌集》(6卷)等。

五、木斧:

当代著名诗人,回族。原名杨莆。四川成都人。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历任共青团广汉县委书记、四川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醉心的微笑》、《美的旋律》等多部。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从事文学创作六十年荣誉证书”获得者。作品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中国四十年代诗选》等一百八十种选本。

六、阿尔泰:

当代著名诗人,蒙古族。现任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内蒙古作协主席、文联副主席。出版《飞马》、《阿尔泰诗选》等九部诗集。三次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1993年庄重文文学奖,1987年、1991年内蒙古文学创作一等奖,《阿尔泰新诗选》1999年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1995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2000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家。

七、列美平措:

当代著名诗人,藏族。四川康定人。毕业于西南民族学院。历任四川省甘孜州贡嘎山杂志社编辑、社长、主编,甘孜州青年联合会常委,甘孜州政协委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八、南永前:

当代著名诗人,朝鲜族。吉林辉南人。中共党员。1987年毕业于吉林省作家进修学院,1993年获美国世界文化艺术学院博士学位。著有《南永前诗选集》等,诗歌《祖母》、《相思集》分别获全国第二、三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其作品共获各种文学奖34项。曾获英国剑桥和美国世界名人传记中心荣誉成就奖章4枚。

九、娜夜:

当代著名诗人,女,满族。生于辽宁兴城。在西北长大。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诗歌写作。著有诗集多部。曾获人民文学奖。新世纪十佳青年女诗人称号等。《娜夜诗选》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现居兰州。在某报社工作。

十、何小竹:

当代著名诗人,苗族。1963年生于重庆彭水县。1980年曾参与“第三代”先锋诗歌运动,为“非非”诗派成员。代表作有诗集《梦见苹果和鱼的安》等。现居成都,为自由撰稿人。

第二篇:试析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本站推荐)

文章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材料探讨了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提出艺术世界性不等于美国化,也不等于欧洲化。艺术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国、某一地区的艺术样式为标本,它同样处于发展之中。保持艺术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无视他民族艺术精华;吸收他民族艺术精华也不是将民族个性消解。我们不能祈求拥有一种包含一切艺术之优点的艺术,应不断吸收他民族艺术的精华,以完善和发展本民族艺术。在世界艺术的大舞台上,民族性才有意义,离开这个舞台不仅其艺术的民族性将失去光彩,艺术的世界性也不复存在。

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①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

艺术的世界性主张摆脱桎梏、解放思想、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是一种超阶级的势力扩充。②就艺术而言,是一种能为多民族所接受、容纳的形式、内容。

关于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有以下两种观点,其一认为艺术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于时代的前进,文化艺术同经济一样会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趋于统一,形成具有同一特点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艺术潮流,这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化艺术将成为今后世界艺术发展的主流;其二认为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具有民族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随着艺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民族性认识的深入,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艺术,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近代文化,外国比我们高,要承认这一点。艺术是不是这样呢?中国在某一点上有独特之处,在另一点上外国比我们高明。……中国文化应该发展。……象西太后反对‘洋鬼子’是错误的。要向外国学习,学来创作中国的东西。……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给的东西有一个跃进。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展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③

应当看到西方文化对经济落后的民族有着不可抵御的吸引力。正确认识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对于处在世界各民族联系愈来愈紧密的今天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笔者以为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截然分开。二者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

首先,保持艺术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因为本民族艺术曾滋养过他民族文化而藐视他民族文化。

正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乞丐大言不惭地向人们诉说其祖其父曾经是如何如何的高官巨富时,相信任何人都不会同情他,甚至有人会骂他是败家子。先贤的荣耀是我们民族的光辉历史,它应成为我们今天发奋图强的动力,而决不是我们招摇撞骗的旗帜或涂脂抹粉的面霜。当我们夸耀中国画的写意境界如何之高:气运生动、骨法用笔等等,而贬斥西画虽工亦匠,不入画品时,在某种意义上也在承认中国水墨画粗枝大叶,西画精雕细刻。二者相辅相成。有阳光照射就会有阴影存在,这是人们早已深悉的道理。中国水墨画追求无暗面的画面效果,实则是在表达一种理想的追求、美好的向往,向往着这个世界没有黑暗、没有阴影,希冀我们的主人前途明媚、无上荣光。世界上能找到没有明暗对比的事物吗?孔雀开屏时,难免会将它难看的屁股展现无疑。万事万物无不如此。艺术应该保持本民族的独特个性。艺术世界的缤纷多彩由无数不同民族、不同艺术个性的艺术家组成。很难想象有一天各民族艺术失去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全人类仅拥有一种艺术样式、艺术风格、艺术语言甚至表现内容时会怎样。这一天不仅难以想象而且根本不可能存在。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艺术的民族性也会象自然界中的花花草草千姿百媚一样,呈现出一派缤纷的景象。如果存在一种世界性的艺术样式、艺术风格、艺术语言,那么这不仅标志着艺术的消亡,也是人类社会的悲哀。花红柳绿相辅相成,世界艺术的繁荣也要求必须保持各民族艺术的个性。

斯大林同志曾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作为民族特点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标准。那么,是否存在艺术民族性的标准?或者说,什么样的作品才称得上是具有民族性的作品?这不是一下子能够回答的。艺术的民族性本身也不是一种样式,而是百花齐放的。这“花”来自艺术家各自对传统的选择,来自个人的生活体验、人生体验、情感体验,甚至来自艺术家对民族艺术因素独特的吸收、借鉴。正是这些相异性使艺术的民族性本身也是多样的。艺术的民族性相对于艺术家个人创作而言又是一个共性的概念。艺术家的“个性”是它的基础。没有艺术家的创作个性也就没有民族艺术。所以,倡导艺术民族性时必须同时提倡艺术家的创作个性。

其次,保持民族性不能无视他民族艺术精华,吸收他民族艺术精华也不是将民族个性消解。

艺术世界性不等于美国化,也不等于欧洲化。艺术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国、某一地区的艺术样式为标本,而且随着各民族艺术的发展,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处于发展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

中西融合不是将一瓶红墨水、一瓶黑墨水倾注在一起的黑红不分、非此非彼、非驴非马。就艺术而言,这不仅不必要,而且不可能。中西融合之“融合”是为了吸收他民族文化艺术之营养,正如人吃猪肉、羊肉,不是为了使自己变成猪、羊一样,这种吸收、借鉴,绝不是外表的摹仿、复制、克隆,而是为我所用,用以滋养我们的身心、我们的艺术,强我们的身、健我们的体,发展我们的民族艺术。

“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④众所周知,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吸收了东方乃至非洲原始艺术的精华,但西方艺术没有被东方艺术淹没。我们今天吸收、借鉴他民族的艺术精华,必须具有明确目的,即为了促进本民族艺术的发展。

在今天这样一个被称为“地球村”的信息时代,若要求一民族艺术洁身自好、守身如玉不受他民族艺术丝毫影响,象牛郎、织女隔河相望而又互不倾慕,实在太难;如果要求艺术家在艺术荟萃的大花园中只采摘本民族艺术之花而对他民族艺术的奇花异草毫不动心,也实在难为我们的艺术家。“物以稀为贵”那种他民族拥有而本民族缺乏的事物,常常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正如人们常常不满足粗茶淡饭而追求饱眼福、饱口福一样,吃腻了大鱼大肉的贵族会对布衣之食垂涎。在不断的喜新厌旧和怀古中人类创造了今天的文明、今天的艺术;人类也会在新一轮喜新厌旧和怀古中创造出明天的新生活和新艺术。

只要各民族间的交往存在,艺术的交流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艺术的民族性只有在与他民族的交往中,在世界艺术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美丽并不断改变自己的舞姿,才真正具有魅力。对待西方艺术、西方文明既不必咬牙切齿,也不必趋之若骛。西方各种艺术既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济世良药。

我们不能祈求拥有一种包含一切艺术之优点的艺术,这不仅不可能,而且无意义。我们也不必抱残守缺、孤芳自赏,我们应不断吸收他民族艺术的精华,以完善和发展本民族固有之艺术。同样我们也应看到,有些民族艺术、民间艺术并不具有世界性。我们的民族与世界其它民族一起构成一个大部队。我们不必裹着小脚、拖着长辫在世界文化的行列中行走。任何民族都不必亦步亦趋地跟在他民族艺术后面接轨。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并不拒绝污泥提供给它的养料。只有站在本民族及他民族前辈两个肩膀上,才能成为当代艺术的巨人。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艺术欣(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赏者,不仅要对本民族的艺术传统进行选择,对他民族的艺术也必须用我们的量规加以规范、选择。我们应提倡创造性地继承吸收,避免奴隶般地因袭。

在世界艺术的大舞台上,民族性才有意义,离开这个舞台不仅其艺术的民族性将失去光彩,艺术的世界性也不复存在。

注释:

①《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4132页。

②参见《苏联百科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1184页。

③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参见《建国以来毛泽东文集》第六册第175页。

④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

第三篇:木偶奇遇记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儿童文学作业 结合“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分析《木偶奇遇记》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创作背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从民族的角度看,《木偶奇遇记》受到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真实主义”思潮影响,是专为意大利儿童所创作的童话故事。

《木偶奇遇记》(Le avventure di Pinocchio)创作于1881年,最早发表在《儿童日报》上,它的作者,是意大利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卡洛.科洛迪(Carlo Collodi)。科洛迪所处的那个时代,正是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这对他的生活和创作具有非常巨大的影响。他早期积极参加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并志愿参加了一八四八年的意大利民族解放战争。随后他参与出版讽刺杂志《路灯》和《斗争》,写短篇小说、随笔、评论,对意大利资产阶级社会进行讽刺,同情穷人,卫护民主和民族艺术。他在一八七五年翻译发表了《仙女的故事——法国贝洛等人的童话集》,开始走上儿童文学创作道路。他的创作受到意大利“真实主义”的影响,真实主义作家把目光投向当时阶级矛盾、社会矛盾最尖锐的地区,以贫苦农民或城市平民为主人公,展现他们的悲苦境遇,《木偶奇遇记》中的小木偶,就是典型的“平民的孩子”通过他的一系列遭遇,展现了19世纪后半叶意大利的社会风貌。

科洛迪最初编写《一个木偶的故事》(连载第二年改名为《木偶奇遇记》)是为了偿还债务,他甚至在给《儿童日报》的社长菲尔迪南多·马尔提尼的附言中这样提到:“我寄给你的这些材料,只不过是幼稚可笑的小玩意儿罢了。你可随意处理,如要采用,我可继续写下去。”而没有料到的是“这幼稚可笑的小玩意儿”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兴趣,从一八八一年七月七日起在《儿童报》上分期连载,一直到一八八三年才连载完毕。中间科洛迪一度想停止连载,却被读者“不满”的信件所淹没。与此同时,读者的热情也极大的鼓舞了作者,科洛迪创造出了各种生动活泼的形象和新奇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完全是为意大利的儿童所创作的。在意大利民间具有广泛的教育意义,无数家庭往往拿书里的一些情节教育自己的孩子,说谁要是不好好学习,就会像皮诺曹(Pinocchio)那样长出驴耳朵,谁要是撒谎,就会像皮诺曹那样生出又尖又长的鼻子。

从世界的角度来看,《木偶奇遇记》是世界儿童文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儿童文学经历了古典意义时期那些不自觉的创作后(如民间故事,经典成人文学,古典文学作品,非专为儿童创作的儿童读物,具有文学色彩的蒙养读物),终于在各种因素的催生下,在1840-1945百余年间内自立门户,以安徒生的童话创作为标志,形成了独立的文学分支。并诞生了19世纪三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儿童文学巨擘——安徒生,科洛迪,马克·吐温。

科洛迪的童话创作,将童话从描绘贵族王孙的传统童话转向描绘普通下层平民的现代童话。尤其是《木偶奇遇记》,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的反响,从发表之日起至今的一百多年间,单在意大利就有十三万五千个正式版本问世,行销千千万万册。这部书超越了时代和国界的限制,被译成二百多种文字和方言,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儿童读物之一。这部书与意大利另一位作家德·阿米琪斯的儿童教育名著《爱的教育》交相辉映,给意大利和作者本人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

艺术特色上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题材内容上,木偶奇遇记多采用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意大利民间故事和假面具,木偶戏等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反映了19世纪意大利的社会风貌,同时,《木偶奇遇记》还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现代童话,它突破了传统教育童话的训导模式,实现了娱乐性与教育性,启迪性与娱乐性的完美统一。

文中第十章就生动的描写了西西里木偶剧的表演在当时的意大利社会是多么受欢迎,台上站着花衣小丑和驼背小丑,正吵得不可开交,接着就是那老一套,他们不断地你威吓我我威吓你,说要请对方吃耳光和吃棍子。台下的观众聚精会神,听着这两个木偶吵架,哈哈大笑,两个木偶做着手势,互相辱骂,活灵活现,就像两个有理性的动物,咱们这世界的两个人。(任溶溶 译 《木偶奇遇记》,下同)小木偶经不起诱惑,竟然将爸爸用上衣换来的课本转卖掉,去买戏院的门票。

《木偶奇遇记》作为现代意义上的童话,不是通过生硬的教条,而是通过小木偶数遇险的经历,自然而然的教育了孩子们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他一出生,就淘气的把爸爸弄进了监狱,自己却饿的咕咕叫,“会说话的蟋蟀说得对,我错就错在不听爸爸的话,逃出了屋子……我爸爸要是在这儿,这会儿我就不会一个劲儿打哈欠,人都要打死了!唉哟!肚子饿多难受啊!”小木偶的遭遇,无疑会给孩子一个警钟,告诉他们不应该不听父母的话,到处乱跑。

文中小木偶经历了5次奇遇和多次危难。小木偶的每次奇遇,都可以看作了他成长的历程,在他不断的淘气,不断的闯祸后,总是能得到一些经验教训,于是在最后,当他变成人类时,他回想起以前的自己,“当我是个木偶的时候,我是多么滑稽可笑啊!”

人物塑造上,风格化的现代童话形成的突破口就在于对童话人物形象塑造的革命,由类型化的模式向个性化塑造的发展。《木偶奇遇记》正不同于传统童话,塑造了众多有血有肉,非类型化的人物形象。

主人公小木偶皮诺曹,他的形象取材于意大利民间西西里木偶剧中的木偶形象,他是个穿着着花纸做的衣裳,树皮做的鞋,面包心做的帽子的滑稽木偶形象。但他同时也是个有着真实儿童情感特色的顽童。

他厌恶上学读书,喜欢调皮捣蛋“我明天天不亮,一准就离开这里,我要是呆在这里,就逃不出所有孩子都会遇到的事情:把我送去上学,不是软骗就是硬来,逼着我读书。跟您说句心里话,我一点

不想读书,我更爱追蝴蝶,爬树掏鸟窝。”同时又挑嘴挑食,当爸爸把自己的早餐让给他吃的时候,他又那么说“我永远不吃不削皮的水果,水果皮我受不了。” 而当他的小朋友花衣小丑要被烧掉时,他又毫不犹豫的挺身而出“那么,”皮诺乔大叫一声,站了起来,扔掉头上的面包心帽子,“那么,我知道我该怎么做了。来吧,守卫先生们!把我捆起来扔到火里去,不行,让可怜的花衣小丑,我的真正朋友,替我去死是不公道的!”

从小木偶的这些行为上,我们看见的是一个真实的儿童,一个世界意义上的具有文学典型性的鲜活的儿童形象。他娇气任性,贪玩淘气,又天真善良,真诚侠义。他是儿童文学史上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形象。在他之前,童话的主人公大多代表这善良正义的脸谱化形象,而皮诺曹,这个聚集了孩子种种天性的形象,开拓了童话主人公描写的新方向,对于20世纪林格伦创造极富人性,个性鲜明的顽童形象,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科洛迪还塑造了许多生动的劝导者的形象,如第四章中,那只会说话的蟋蟀的警告“孩子不听父母的话,任意离开家,到头来决不会有好结果!他们在这个世界上要倒霉,迟早会后悔的”再比如第十九章中那只大鹦鹉所说的,”我确信,要正直地挣到一点钱,必须懂得用自己的手劳动,或者用自己的头脑思索。”这与传统的,教条式的说教不同,通过小木偶做了坏事,得了坏的报应,自己的醒悟或者别人的提醒之下,自然而然的理会了道理。那些教导小木偶的形象,无不是可爱的,卡通的,神幻的生灵,符合了孩子爱幻想的特色,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懂得了许多。

同时,科洛迪还将成人写进了童话,他笔下的成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性特征,贫穷善良直爽的爸爸“杰佩托”,只要一打喷嚏就心软的木偶戏班班主,不分青红皂白就把小木偶扔进监狱的法官,和买了小木偶变驴后的马戏班主。这些形象,也极其生动,他们有好有坏,有正有恶,他们并没有从正面意义上教导小木偶,却间接的促使小木偶的成长。这些大人,多是平民形象,他们的言语行为也和他们的社会地位相符合,真实的反映了19世纪意大利的下层社会。象征意义的场景,科洛迪创造了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如“捉傻瓜城”中,小木偶被偷盗,却被关进监狱,只有承认自己是贼,才能出狱。这么个是非颠倒,善恶不分的城市。讽刺了当时社会上的那帮表面上正义凛然,实际却腐化愚蠢的政府员工。再如“勤劳蜜蜂国”街上都是有事情跑来跑去的人。他们全都干活,全都有事做。打起灯笼也找不到一个懒汉和二流子。正如他爸爸对他说的“在这个世界上,值得我们帮助和同情的真正穷人,只有由于年老和生病,没有办法再用自己的手劳动去挣得面包的人。其他的人都应当劳动,不劳动而挨饿,就是自讨苦吃。”在这里,小木偶学会了依靠劳动来赚取报酬。还有“玩儿国”那里的孩子不学习,一天到晚玩,最终,却变成了任人宰割的驴子,这也是极富象征意义的。

总结

《木偶奇遇记》是一部意大利童话故事,但同时也是世界童话的一部分,从各个方面充分的体现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他不光受到意大利儿童的欢迎,在世界范围内,影响也是极大的。书中各种富有寓意的意象,被世界所通用,如说谎就要长长鼻子,木偶皮诺曹的形象,更被多次搬上世界的银幕和舞台。在我国,徐调孚先生很早就根据英文节译本介绍了这本书,为我国几代孩子所喜爱。《木偶奇遇记》这个中文译名就是徐调孚先生所起的。它对世界儿童文学史具有不朽的贡献。

第四篇:诗歌:我很重要

诗歌:我很重要

诗歌:我很重要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柔抚我的双颊,当我满怀欣喜与激动推开窗帘迎接那扑面而来的混杂着泥草的清新,当我微笑而又自信的面对镜子里的那个我,当我坐在亮堂堂的教室伴着琅琅书声尽享知识带来的充实与欢愉,当我和周边的一样纯真善良的人儿畅快交谈笑着闹着,当我和家人其乐融融共享一桌团圆饭时里面所充盈着的浓浓的情思,我知道,我快乐着,我很重要;我需要着,我很重要。

我感到我有存在的绝对理由,我认识到自己应是独一无二,我有足够的信心去迎接我未来的生活,我坚信她的美好与值得期待,我要更加努力,更加的富有热情,让每一天都燃着如火的激情,直到——

把周围的一切都照的亮亮堂堂,只有阳光,没有黑暗。

我很重要,因此,我要格外的爱护自己,不仅身体康健,还要学识饱满,让外面的躯壳与内心和谐的融而为一,做一个幸福的人,为自己也为他人幸福而幸福,只有这样,我的魂灵才会始终涌动着泉流,迸发着活力永不停息,奔腾向前,每一刻,都是前一秒的延续,我们要做的便是——昂首,向前,跨步。

第五篇:什么是荒芜诗歌

什么是荒芜?

大西北上连日干旱龟裂的土地,再如盐碱地上无人在意的长蒿,但在我眼里,再过干裂的土地,盐碱的杂草都比不上人心的荒芜。

荒芜到十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一程哭,一程笑,一程风,一程心酸,一程凄寒。

没有什么绝对的,生命生来就给予你等价交换,如果悲伤可以等价交换就好了,如果心凉可以等价交换就好了,如果荒芜可以等价交换就好了

看一本书,《红玫瑰与白玫瑰》,读一本悲伤的小说,心如灌了铅一样,能够言语的悲伤就不算是悲伤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 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

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 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不愿意凑合,不愿意将就

因为一旦将就了爱情,剩下的一切都都变得凑合。

于是,不愿意凑合,就独自荒芜

荒芜,比心冷还要心灰意冷

习惯了了得茕茕孑立,便内心宁静,原来

一随遇而安

下载诗歌的民族性是诗歌的世界性的重要基石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歌的民族性是诗歌的世界性的重要基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什么是自由诗歌

    当它降临在这个人世,羁绊也在诞生。成长的时候啊,每一刻的阳光,每一许的清风,每一句的祝福。或许,这一切不高贵,不典雅,但这是生来就有的,毫无索求的。于是,这是公平的,是可追求的。花......

    诗歌,为什么对我重要

    诗歌,为什么对我重要 ——访毛泽东文学奖获得者胡丘陵 2011年10月20日 新华副刊 柳宗宣 柳:你以《2008,汶川大地震》荣获第四届毛泽东文学奖。这是个在湖南甚至全国都是颇有......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模版)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形象(意象) 形象(意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诗歌我们是少先队员

    我们是少先队员 男:一群少先队员一面红旗 从蓝天下缓缓地升起女:一群少先队员用歌声表达热情他们赞美的不止是春天——那美丽的花朵男:他们在歌颂祖国的未来可未来属于明天女:明......

    假如,我是老师(诗歌)

    假如,我是老师 (诗歌) 安丘市实验小学 四年级五班 刘硕博 假如,我是老师, 我愿做一粒铺路石, 铺平你人生的道路。 假如,我是老师, 我愿做一汪清泉, 滋润你干涸的心田。 假如,我是老师,......

    一句是一句爱情诗歌

    愁湿双颊痕,袖遮闺人念绪瘦。奢月寄绵情,影惹人哀思量伤。哀念斜倚柳憩,怨叶缺残花随。惜娇人侣伴涩,思前庭后院凉。怅叹愁绕江行,惜岸无江伴影。怜奴家红颜苦,恨往昔今朝醉。林幽......

    诗歌你是谁

    孤寞长夜劲风狂孽的呼啸,毫不忌惮的蹂躏世间万物生灵的心扉。墨夜一树秃木寒风里坚强的挺立,为谁心意不畏寒切摧剜的瑟瑟?时空遗落几枚孤寂的叶,在不经意间飘落,不小心划破了岁月......

    我是氢诗歌

    我是氢黏着你皮肤的每个气息我在你身旁难舍难离双手握着氧于你滚烫的唇烙一抹印我滑进你若渴的胸襟不用翅膀,我依然托你飞翔我是氢是你看不见的H倘若你稍不留神我就会潜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