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郭沫若的历史剧

时间:2019-05-14 19:54: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十二章 郭沫若的历史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十二章 郭沫若的历史剧》。

第一篇:第十二章 郭沫若的历史剧

郭沫若(1892~1978)

中国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生平1892年11月16日出生在四川乐山一个中等地主家庭。原名开贞,字鼎堂。5岁入学家塾,喜读唐诗。1906年进入乐山高等小学。1907年升入嘉定府中学堂,后因参加**被开除,转入成都府中学分设中学,又因领导罢课于1910年被校方开除。这期间他除熟读中国古典文学《庄子》、《楚辞》、《史记》等之外,也爱读章太炎等人的政论文章,崇拜秋瑾、徐锡麟、邹容等革命家。辛亥革命失败后,郭沫若在失望苦闷中为寻求真理,于1913年赴北京,年底东渡日本,先后在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冈山第六高等学校、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学习10年。其间他在泰戈尔、惠特曼、歌德等人的诗歌影响下,开始写一些新诗。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的先后爆发,激起了郭沫若反帝反封建的强烈革命要求,使他进入“一个诗的创作爆发期”,产生了《凤凰涅槃》、《匪徒颂》、《晨安》、《天狗》等著名诗篇。郭沫若从此成为中国浪漫主义新诗的奠基人。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的出版,为中国新诗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从1919年秋开始,郭沫若尝试以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题材写诗剧,先后创作了《女神三部曲》(《女神的再生》、《湘累》、《棠棣之花》)和《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聂縈》)等一批诗剧片断和诗剧。

1921年夏,郭沫若与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发起成立创造社。

1923年春,郭沫若结束在日本的学习,回国在上海定居。他一方面参加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一方面研读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参加社会调查。1924年夏,他翻译了日本经济学家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同年初冬又去宜兴调查了浙江齐燮元与卢永祥之间的军阀之战。这使郭沫若从理论上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又在实践上深入了解了中国社会的性质与阶级状况。1925年,郭沫若目睹“五卅”惨案,于激愤中写出《为五卅惨案怒吼》一文,号召国人外察仇国内察当局,并在“五卅”惨案的抗议高潮中,改写《棠棣之花》为《聂縈》,突出了反抗暴政,勇于牺牲的精神。他自述这出戏是“一个血淋淋的纪念品”。

在这个时期的理论研讨和与社会接触中,郭沫若实现了从泛神论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转变。他对自己和创造社前期的“纯文学”思想也进行了批判,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主张“这种文艺在形式上是现实主义的,在内容上是社会主义的”。

1926年3月郭沫若离沪赴粤,任广东大学文科学长,与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等共产党人时常接触,深受影响。同年7月投笔从戎参加北伐战争,由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升为中将军衔的政治部副主任,从广州打到武昌城卞,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也敏锐地觉察到革命潜在的危机,即中共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和身为总司令的蒋介石的叛逆。1927年3月31日,郭沫若撰写了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及时揭露了“三·二三”安庆惨案的真相和以蒋介石为首的反革命两面派,表现了一个革命家的预见性和坚定性。“宁汉”合流后,郭抹若毅然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任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和宣传委员会主席,并在革命军南征途中,由周恩来、李一氓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起义失败后,为躲避国民党的通缉,于1928年2月携眷旅居日本10年,其间从事古史考证和金文甲骨研究,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石鼓文研究》等10多部专著出版,对中国史学和古文字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郭沫若秘密逃离日本,于7月 27日抵上海,并赋诗明志,一时广为传诵。他的民族气节和文化艺术及社会科学等方面的高深造诣,使他成为文艺和学术界的抗日救亡领袖。“八·一三”上海战事爆发,他为抗日救亡奔走于江浙前线和后方,领导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开展抗日宣传及慰问工作,并接受中国共产党委托,筹办《救亡日报》,自任社长。

1938年郭沫若赴武汉,任国共二次合作后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三厅厅长,主管宣传工作。他团结文艺界知名人土和广大文艺工作者共赴国难,组织了抗敌演剧队和战地文化服务站,动员后方,慰问前方,使武汉三镇一时成为抗日宣传的大本营。

1940年政治部改组,成立文化工作委员会,郭沫若为主任。

1941年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掀起反共高潮。为了反击逆流,郭沫若以历史剧为武器,连续写出《棠棣之花》、《屈原》、《虎符》、《筑》等6部话剧。这一时期他的创作才思敏捷,气势磅礴,是继《女神》诗集之后的又一次“火山爆发期”。1944年,郭沫若发表了总结农民起义历史教训的《甲申三百年祭》,毛泽东在延安读到此文后,指定为中共党员必读的“整风文件”。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郭沫若积极领导、参加民主运动,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和发动内战的阴谋,为此曾遭特务殴打。1946年5月回到上海,同年7月民主斗士李公朴、闻一多相继被特务暗杀,郭沫若奋笔疾书《祭李闻》一诗,抗议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行为,歌颂李、闻二公“为人民作前驱的精神”。

1947年秋,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的白色恐怖日益严重,中共地下组织护送郭沫若去香港,1948年底离港赴解放区,后进入北平。

1949年7月,郭沫若在北平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同年9月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等职。当选为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常委、副主席,中共中央第九、十届中央委员。在政务、外事活动浩繁的情况下,郭沫若继续从事文艺创作,其中写有历史剧《蔡文姬》和《武则天》。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逝世。

戏剧创作 郭沫若的戏剧创作有诗剧、话剧,除一个剧目是现代题材外,均为历史剧。他的戏剧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诗剧 共有10多部。是一些篇幅比较短小的诗剧。诗剧片断和对话形式的诗,如《女神的再生》、《湘累》、《棠棣之花》。《女神的再生》取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其主题是创造光明、让残暴与黑暗同归于尽。后两部诗剧分别取材于屈原的身世和刺客聂政的故事,40年代创作的多幕剧《屈原》、《棠棣之花》即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是收集在《三个叛逆的女性》中的《卓文君》、《王昭君》和《聂縈》。《卓文君》描写汉代孀居才女卓文君不从父命,私奔司马相如的故事,歌颂卓文君反抗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和爱情的精神。《王昭君》根据历史上汉代女子王昭君被选入宫,后又遣嫁匈奴的身世写成。但作者将王昭君的“命运的悲剧”改写成“性格的悲剧”。王昭君为了维护人格的尊严,敢于冒犯帝王淫威,自愿出嫁匈奴。这两部剧作写于1923年,曾多次在女子学校上演。《聂縈》着重表现聂縈、聂政姐弟舍身除暴的侠义精神。此剧是郭沫若于“五卅”运动中在《棠棣之花》基础上写成,7月1日由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公演。这3部诗剧,不仅体现了时代精神,而且也初步显示了郭沫若历史剧豪放、热情、诗情进发的恃点。

抗日战争时期的戏剧创作 抗日战争时期是郭沫若戏剧创作的高峰。他在1941年冬到1943年春的一年多时间里,连续写了6部剧作,不仅产量惊人,而且,以《屈原》为标志,思想艺术也达到了他戏剧创作的顶峰。郭沫若是浪漫主义诗人,又是历史学家,他在历史剧的创作上,使史与戏、戏与诗达到了和谐的统一。他的历史剧在内容上以古鉴今,具有强烈的战斗精神;在艺术上则发挥激越的诗情和丰富的想象,从而产生出巨大的感染力量。

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郭沫若认为:“……现实,最迫切地,要求文艺须作为反纳粹、反法西斯、反对一切暴力侵略者的武力而发挥它的作用。”于是重新加工几经改动的《棠棣之花》,突出了“主张集合反对分裂的主题”。此剧于1941年11月20日为“纪念郭沫若诞辰 50周年和创作25周年”在重庆首演,由石凌鹤导演、舒绣文、张瑞芳、周峰、江村、孙坚白主演,影响很大。一时,以历史剧形式参与现实斗争的剧目活跃于大后方的舞台,形成了历史剧创作的高潮。

1942年1月,郭沫若继《棠棣之花》之后,以10天时间完成了他的杰作《屈原》。《屈原》取材于战国时代诗人屈原的事迹,但剧本并未拘泥于实事,而是把屈原与楚怀王为首的统治集团的矛盾集中在一天之内,以南后对屈原的引诱不成,阴谋陷害为主线,以屈原的弟子宋玉变节攀附权贵,而侍女婵娟却代屈原误饮毒酒而死为陪衬,生动地表现出伟大诗人忧国忧民、不畏强暴、磊落坚贞、大义凛然的崇高品质。屈原在暴风雨中的悲愤呼号“雷电颂”,作为“道义美的化身”和“诗的魂”的婵娟之死,控诉了旧中国的黑暗,道出了广大人民的心声,引起当时观众的强烈共鸣,这是中国话剧史上的光辉一页。1942年4月,中华剧艺杜在重庆国泰大剧院演出此剧,由陈鲤庭导演,金山饰屈原,白杨饰南后,张瑞芳饰婵娟,顾而己、孙坚白,施超等人都参加了演出,引起轰动。其后,《屈原》曾多次演出。1953年9月,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重新上演《屈原》,仍由陈鲤庭导演,赵丹饰屈原,白杨饰南后,王蓓饰婵娟。《屈原》曾在日本,苏联上演。1979年第四次在日本公演时,演出 500余场。1980年11月,河原崎长十郎率演出团来华演出,自扮屈原,受到中国观众的欢迎。

1942年2月,郭沫若创作了历史剧《虎符》,通过信陵君和如姬窃符救赵的故事,歌颂了维护正义和团结、反对侵略和投降的信陵君以及为了求得“人”的权利、“不惜杀身以成仁”的如姬。1943年,中国万岁剧团在重庆抗建堂演出了《虎符》,导演王瑞麟,由舒绣文、江村、孙坚白等主演。

1942年6月17日,郭沫若完成了历史剧《高渐离》。此剧以《史记·刺客列传》中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的故事为题材,抨击了专制主义者的凶狠残暴,表现了反抗者舍身取义的英勇无畏精神。

1942年9月和1943年3月,郭沫若又相继完成了描写元代大理总管段功与梁王女儿阿盖相爱的悲剧《孔雀胆》和以明末青年爱国诗人夏完淳慷慨殉国事迹为题材的《南冠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戏剧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沫若担负着繁重的政治和文化领导工作。同时,他开始着手武则天和蔡文姬的艺术形象塑造。对于如何表现这两个历史人物,他早在20年代就曾经酝酿,几十年的丰富经历使作者有了更多的思考和理解,因此当她们再现于舞台上时,已不同于原先的设想而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剧作也有了新的主题。作者在《蔡文姬》序中声明:“我写蔡文姬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替曹操翻案……着重歌颂曹操的爱惜人才。”同时,作者在蔡文姬这个人物身上倾注了自己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把自己的体验融化在剧作中,曾说:蔡文姬“抛儿别女,一心以国事为重”,与他1937年回国时的“别妇抛雏断藕丝。的感情是相通的。1959年5月21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蔡文姬》,导演焦菊隐,朱琳饰蔡文姬,刁光覃饰曹操,蓝天野饰董祀,朱旭饰左贤王。

1960年初,创作了剧本《武则天》。写武则天“最成熟的时代——即60岁前后的6年”,以平息徐敬业策动叛变作为剧情的中心,塑造了一个胸怀大度、才识过人的女政治家形象。《武则天》是郭沫若最后的一部剧作,1962年7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北京公演,导演焦菊隐、梅阡,朱琳饰武则天,郑榕饰裴炎,童超饰太子贤,郭莘华饰上官婉儿。

郭沫若一生创作了10多部历史剧,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倾向,就是为革命服务。《棠棣之花》3次随形势需要进行修改,是其典型。

郭沫若不仅是历史剧作家,而且是史剧创作的理论家,他有许多精辟见解,如主张“史学家是发掘历史的精神,史剧家是发展历史精神,历史研究要„实事求是‟,史剧创作则要„失事求似‟。”根据这一原则,他放弃了为屈原作传的计划,而用屈原的一天,概括了他的一生。《屈原》的成功,正是在“失事求似”这一原则下使创作获得“自由”的结果和收获。

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中,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剧作者与被描写对象的融合。从20年代始,他的剧作都是他的感情迸发的产物,都有他自己的声音。而《屈原》更是主客一体、高度融合的代表。他的剧作是作者作为政治家、史学家、诗人三位一体的产物,有他独特的个性与特点,是自成一派的历史剧作家。参考书目

中国戏剧出版社编辑部:《郭沫若剧作全集》,中国戏剧出版社,北京,1982~1983。卜庆华:《郭沫若评传》(修订本),湖南人民出版社,长沙,1986。龚洛民、方仁念:《郭沫若年谱》,天津人民出版社,天津,1982~1983。

第二篇:经典历史剧

中国大陆十部经典历史剧2011年12月18日 17:30:44

1.汉武大帝。陈宝国焦晃归亚蕾主演。这不仅是汉武帝题材电视剧中最经典的,更是中国所有帝王戏中的上品。整部电视剧思路清晰,对于政治、历史、战争都做出了很好的诠释,完全可以视作一部教科书。尤其是汉武灭匈奴的那几集,把战争全过程以极为细腻的手法表现了出来,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政治事件,也都描述的很清晰,实在是难得的精品。

2.大秦帝国。侯勇王志飞主演。此剧是中国历史剧中的另类之作,全剧突出了“法治”二字。打个比方,法治观念好比一块吸铁石从桌上划过,所有历史事件便如同桌上的铁钉一般自动吸附上来,其表现手法独树一帜,观点明确,解析精辟,值得大力推荐。

3.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陈宝国黄志忠主演。是对大明朝历史的一次精美概括,片中充盈着官场智慧与人生哲理,对于嘉靖、海瑞、严嵩等历史名人的刻画都堪称深入独到。仔细研究过后,会对如何用人有一个完整的理解。

4.走向共和。孙淳马少骅主演。鸿篇巨制,荡气回肠。片中很多情节都是真实的历史再现,而且演员的相貌也与历史人物惊人相似,可以说是精品中的最精品。

5.贞观之治。马跃主演。虽然李世民题材的历史剧众多,但是绝大多数都是糟粕,唯有这部《贞观之治》堪称精品,片中人物的表演都很真实,且忠于历史,极少虚构之处。该剧中很多演员也都是《走向共和》里的演员。

6.三国演义,唐国强鲍国安主演。精品之处无需赘言,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唯一一部完全以文言文做台词的电视剧,片中对于兵法、政治、谋略、人物个性的诠释与刻画都可谓登峰造极,是空前绝后的极品。

7.汉刘邦。刘文治于小慧主演。全剧台词使用的是极为讲究的文言文,情节完全符合历史,多处展现刘邦这个草根出身的帝王的非凡御人智慧与厚黑功力,最难得的是,片中的音乐也都很优美,有安神宁心之效。

8.东周列国春秋篇,该剧中很多演员同时也参演了三国演义,担任主要角色。该剧特色鲜明,每一集的开头都以流动字幕加旁白的形式对这集的主要内容作一总结概括,剧情完美展现了郑庄公、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孔子、伍子胥、勾践等春秋时期的杰出人物,只是风格略显阴森。

9.成吉思汗。巴森主演,此人曾在张纪中版射雕英雄传中饰演成吉思汗。该剧完全根据《蒙古史诗》的记载改编而成,剧中台词也都是引用蒙古史诗中的原话。看完该剧,会让你明白这个野蛮落后的民族酋长是怎样一步步成长为世界征服者的。

10.雍正王朝,唐国强焦晃主演。曾引起过万人空巷的效应,片中主演的表演风格干净凌厉,只是该片在很大程度上为满清歌功颂德,甚至还有“汉人是满人的狗”这种混账台词,都算作该片的硬伤。

欧美历史剧拒绝“肥皂元素”

2012年10月17日 14:33:23 来源: 中国经济网

0

【字号:大 中 小】【打印】

【纠错】

◎ 列 兵

近年来,随着《都铎王朝》、《波吉亚家族》的热播,越来越多的欧美历史剧进入人们的视野,受到不同程度的瞩目和追捧。

但与我们这边古装戏满天飞,翻箱倒柜将历史题材拍了个遍的情况相比,在汹涌的欧美剧集浪潮中,历史剧却一直属于异类,历来都是少数派,每年的产量少之又少,其中一些剧集即使大受欢迎,也是以每年一季十集的频率推出,让欲罢不能的观众望眼欲穿。不过关于历史的纪录片、探寻片倒是非常多,这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东西方观众对历史消费的区别,西方人追求严谨真实,中国人则经常把历史作为一种娱乐元素。

这大概也能够解释我们在看一些英美历史剧时被震撼的原因了,大概就是立足于史实,处理历史题材本着合理而严谨的态度。例如近年热播的历史剧《罗马》取材自古罗马历史,从恺撒击败庞培登上权力巅峰,一直到被刺身亡,屋大维崛起。电视剧真实再现了这个野蛮而绚烂的年代,除了尊重基本的史实,制作者更在生活场景、服装用具、思想行为、娱乐艺术等等细节处下工夫,比如贵族奢华糜烂的生活方式、政客在元老院打嘴仗、血腥暴力的角斗场、粗鄙的街头戏剧,小到农贸市场、风月场所、普通家庭等等都有很生动的展现,仿佛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古罗马风情画卷。

面对历史剧,国产电视剧却热衷于戏说、恶搞和穿越,欧美历史剧却斩钉截铁地剔除了“肥皂元素”,也因此“追求真实,拒绝戏说”成为历史剧的主旋律。无论是电影《角斗士》、《勇敢的心》,还是《伊丽莎白一世》均体现出这一特点。前些年奥斯卡获奖片《绝代艳后》,仅仅因为美化这位末代王后就遭到观众的嘘声。

近年创下收视新高的美国拍摄的英国历史剧《都铎王朝》,也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都铎王朝》以宫廷为背景展开,讲述英国国王亨利八世的爱情与政治,其中不乏权力与阴谋的描写。编剧用亨利八世6位王后的权力斗争,以及权臣之间互相倾轧作为全剧主线,但其精髓却是权斗背后,亨利八世对英国教会做出的大刀阔斧改革,包括脱离罗马教皇的控制,清除阻碍改革的国内保守势力等。亨利八世后宫的争斗也反映了英国新教与天主教斗争的历史,其中情节更不乏折射出英国现代政治制度的根基,例如亨利八世每一次更换皇后,都必须要得到教会以及法庭的认可。亨利无权休妻、也无权宣布自己的婚姻合法。这些故事全都经得起真实的推敲。《都铎王朝》2007年开播,一直播出至2010年,尽管时间漫长,但其仅播出了38集。

对待历史题材,可能最让人纠结的就是如何平衡真实与虚构的比重。对此,《都铎王朝》的编剧迈克尔・赫斯特认为,一些虚构情节无可厚非,“《都铎王朝》85%的剧情是尊重历史的,但这终归是一部历史题材剧而非教科书,你必须要取舍并突出一些事情。其实就历史的真实性来说,历史学家们也众说纷纭。”但是,如果历史剧过于偏重虚构,那可能影响观众、尤其是年轻人探求历史真相的能力。去年开播的美国新历史剧《波吉亚家族》大受欢迎,真实性也是其成功的重要的元素之一。这部剧集的主题是意大利第一黑手党家族沉浮史,主要讲述波吉亚家族领袖罗德里戈如何玩弄权术与阴谋成为教皇的历程。但是,编剧并未采用直线条描述这场权力斗争,而是更多在剧集中展示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社会变迁,包括去教会化,民族国家的萌芽以及人性艺术的复兴。剧中用大量笔墨描写了那个时代改革者的代表――罗德里戈教皇之子恺撒。此人并非虚构人物,而是确有其人,正是马基雅维利名著《君主论》的原型人物:一方面不择手段铲除异己,另一方面也推动了意大利统一和文艺复兴。

历史剧能让人们了解过去的文明和那个时代人们的生存状态,远古帝国的政治角逐,封建王朝的后宫阴谋,冷兵器时代的金戈铁马,都让今天的我们津津乐道。如今,我们越来越着迷于古装戏的戏说和恶搞,却往往忽略了这样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是吗?没有任何虚构的故事能比真实历史更精彩。当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喜爱历史剧,如果我们为创造戏剧效果而牺牲基本历史事实,从而使他们对一些虚构的情节信以为真,恐怕将得不偿失,而且危害甚巨。

第三篇:历史剧

名称:历史剧 马戛尔尼使团会见乾隆皇帝

人员安排:6个

分别扮演的角色:乾隆皇帝、马戛尔尼、侍卫两个、大臣、旁白。道具(自制):地球仪,地图,望远镜,简单的身份象征的东西

故事情节:

旁白: 明清时期,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比较稳定,不需要外来商品就可以自给自足。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需同外国互通有无,从而妄自尊大,固步自封,沉浸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顺应世界的发展潮流。(具体的话可以口语化,好记一些)

剧情一:

1793年,马戛尔尼奉英国政府之命,率领包括科学家,等在内的近700人的庞大使团,以庆祝乾隆皇帝80寿辰为名,来到中国。觐见前,(侍卫将马戛尔尼带来,语气蛮横要求其跪下)清朝十分重视礼节问题,坚持要英国人三跪九叩,但马戛尔尼说:no,在我们国家,双膝下跪只能是跪拜上帝,对国王我们只是单腿跪拜,持英王的手而亲之,坚持单腿下跪。中国大臣大惊失色,说:这在我们皇帝面前成何体统!马戛尔尼说,我用觐见我们国王的礼节来觐见贵国皇帝,已经很恭敬了,为什么不可以啊!中国大臣思考了好久:好吧,单腿跪,但是持手亲吻总要免掉才是。后来经过许多周折,双方达成协议,英国使臣单膝跪拜,总算完成了觐见仪式。

剧情二:

马戛尔尼使节,来到中国为乾隆皇帝祝寿,带来了英国最新的工业品,机械模型和科学仪器、《坤舆万国全图》

等。马戛尔尼说:皇帝陛下,我们奉英王之命,特来为您祝寿,这是我们为陛下准备的一点小礼物。侍卫将地图等都呈交皇帝。几千年来,历代统治者都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是天朝上国,《坤舆万国全图》,图上的中国不在世界的中央,这在朝廷官员中间引起了轩然大波。官员们认为,《坤舆万国全图》

把中国画的“居稍偏西而近于北”,这真是岂有此理,另外,从地图上看,中国显得不够大,难道中国就这么小吗,所以他们说,这全是 妖言惑众

剧情三:

马戛尔尼:皇帝陛下,我们此行的目的除了向陛下祝寿外,我国国王一直希望与贵国通商,乾隆皇帝还以为英国同中国周边的朝贡国一样,是来向中国讨赏赐的,态度非常傲慢,于是命人写了一道回赠英王的书: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我们大清朝物产丰富,什么东西都有,用不着和你们交换货物以互通有无。)

旁白: 以上的各位同学的表演再现了清朝时候统治者夜郎自大的心态,因为这种心态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与世隔绝,直接阻碍了中国的发展。曾经辉煌一时的中国古代文明在世界的潮流中迅速没落,中国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危机之中,我们要以史为鉴,积极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中去。

最后大家站成一排,谢谢大家

第四篇:历史剧剧本

历史剧剧本

以中国近现代史为题材的历史剧很多哦可以分很多类型的比如《红岩》这就是革命题材的又或者《茶馆》老舍写的描写民国老北京下层民众的生活我们曾经搞过一个的是《雷雨》当然这些都是近代的如果想演现代的那推荐你《冰山上的来客》剧本很好你可以去网上搜一下还有《血色浪漫》反应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年轻人对未来的认识与探索

第五篇:历史剧适合学生

电视剧《大秦帝国》是根据作家孙皓晖创作的同名历史小说改编而成。基本分为六部,依顺序为:《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故事讲述战国时代的秦国经变法而由弱转强,东出与六国争霸进而统一天下,以及最后走向灭亡的过程。是一部以秦国为主要视点来展现战国时代波澜壮阔的史诗。纪录片《世界历史》共100集,讲述了由新石器时代直到万隆会议的世界历史进程。

3影片《我的1919》是以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震动了世界为背景,讲述了中国外交才子顾维钧作为中国代表团一员参加巴黎和会的经历。电视剧《走向共和》剧情背景为自清朝慈禧太后归政光绪皇帝,至民初袁世凯称帝失败约20年间的中国历史,包括洋务运动、日清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拳乱、庚子后新政、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张勋复辟等史事。叙事主要围绕以下5位主角发展:慈禧太后、李鸿章、光绪皇帝、袁世凯、孙中山。这些历史人物形象将观众带入历史之中,去体会被列强瓜分时的辱国之痛,去感叹唤起民众觉醒、走向共和的艰辛。纪录片《大国崛起》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九个世界级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并总结大国崛起的规律。

6电视剧 《汉武大帝》以刘彻的幼年开篇,以景帝的政治保护下刘彻的成长为主线展开,通过刘彻的风险继位,掌握大权;用贤变法,尊王攘夷;大战匈奴,出使西域;巫蛊为乱,罪己示民等重大事件,围绕和与战、治与乱、忠与叛、生与死、得与失、情与恨的矛盾,向观众全景式地展示了汉武帝刘彻纵横跌宕的一生和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

下载第十二章 郭沫若的历史剧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十二章 郭沫若的历史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剧总结报告(5篇)

    11历史学历史剧表演总结报告 参与者:11历史学全体同学指导老师:陈丽 时间:2012年11月22日 一 、历史剧表演的目的与意义 1、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将历史情境引入课程教......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简介简介生平(1892~1978),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 郭沫若,男,汉族,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社会活动家。1892年11月16日出生,原名郭开贞,四川乐......

    郭沫若专题辅导

    郭沫若专题辅导 今天我们这门课是第二讲“关于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的辅导课,这一讲的内容与鲁迅专题等大重点相比,可以稍稍简单一点。这个内容我们将用一节课的时间来进行。一......

    郭沫若专题基础知识

    郭沫若(2006.简论郭沫若的诗学主张及其意义、2001.简述《女神》的思想特征、2000.简述郭沫若历史剧的主要成就、简述《女神》的思想内容特征、1999.比较胡适《尝试集》和郭沫......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简介 一、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笔名郭鼎堂等,四川乐山人。1914年赴日本留学,原本......

    郭沫若诗歌集

    郭沫若以充满革命激情的诗歌创作,歌颂人民革命,歌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开一代诗风,成为我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郭沫若诗歌集,欢迎参考阅读!天上的街市远远的......

    历史剧 虎门销烟

    历史剧 虎门销烟 旁白:由于鸦片输入的急剧增加,中英两国的贸易地位完全改变。英国由原来的入超变为出超,中国却相反,造成白银大量外流。据统计,1820-1840年间,中国外流白银约在1亿......

    近代史历史剧总结(5篇)

    经历了将近十周的准备,我们的短剧比赛终于落下帷幕,有人看到这儿感觉是在浪费时间,而只有我们真正参与的人才会感觉到受益匪浅,在这儿我们学到的不仅是历史知识,我们也体验到了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