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语法基础知识大全
语文语法基础知识大全
一、分类
1、实词:表示实在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一般能够独立成句。实词包
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2、虚词: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虚词包
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
二、实词
(一)名词
1、含义:表示人或者事物、时间、处所、方位等名称的词
2、种类:
○1表示人的:教师、学生、工人、父亲、白求恩; ○2表示具体事物的:房子、汽车、电话、计算机;
○3表示抽象事物的:精神、物质、友谊、法律;(抽象名词)
○4表示时间的:过去、现在、春节、元旦、早晨、晚上;(时间名词)○5表示处所的:北京、四川、中国、美国、亚洲;(处所名词)
○6表示方位的:上、下、左、右、前、后、东、南、西、北、以上、之下;(方位词)
3、名词的语法特征:
○1经常作主语和宾语,如:牛吃草;
○2也可作定语,直接修饰另一名词,如:柳树梢头
○3名词可以受数量短语修饰,如:一条河、一头牛、三位同学 ○4一般不受副词修饰,不能说“很同学”、“不房屋”
○5不能重叠,亲属称谓以及其他少数词,如“妈妈、哥哥”等,这是构词的语素重叠,不算构形的形态变化。
○6有些名词能够加“们”表示群体。不加“们”的名词可是个体,也可是群体。*方位名词可以单用,但大多数情况下,它要用在名词的后边,表示事物所在的位置。
(二)动词
1、含义: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2、种类:
○1表示动作行为的:说、笑、写、看、走、休息、学习(动作动词)
○2表示发展变化的:增加、减少、提高、降低、发生、出现(表示存在、变 化、消失)
○3表示心理活动的:爱、恨、喜欢、讨厌、想念、忘记、佩服、重视(心理 活动动词)
○4表示可能、意愿的:能、会、要、敢、得、可、可以、应、应该、愿意(能 愿动词同)
○5表示趋向的:上、下、去、来、进、出、到、过、过去、上来、回去、起 来(趋向动词)
○6表示判断的,只有一个:是(也叫判断词)
3、动词的语法特征:
○1动词能作谓语或谓语中心,多数能带宾语,如“他爱祖国”
○2动词能够前加副词“不”,除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和一些能愿动词能够前加 程度副词外、多数不能加程度副词。
○3动词多数可以后带“着、了、过”等表示动态。
○4动词可以重叠使用。一般表示时间短暂或试一试的意思,如“看看、走走,研究研究”等。
* 能愿动词常常放在一般动词的前面,趋向动词可单用,一般多用在其他动词的 后边。
(三)形容词
1、含义:表示人或者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颜色等的词。
2、种类:
○1表示形状的:大、小、高、矮、长、宽、笔直、弯曲 ○2表示性质的:好、坏、美、丑、高明、美丽、诚实 ○3表示状态的:快、慢、软、硬、兴奋、激动、悠闲 ○4表示颜色的:黑、白、橙、红、苍白、碧绿、绿油油
3、形容词的语法特征:
○1形容词能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和定语,多数能够直接修饰名词。如:“太阳 红、红太阳”
○2形容词不能带宾语
○3形容词的前边一般可以加“很、最、非常、十分、极、多么”等表示程度 的词。如“很大、最明白、多么慌”等
○4形容词也可以重叠,有加重语义的作用,可以把事物的性质、状态描绘得 生动一些。重叠形式:
单音节:基本式是AA或AA的、AA儿。如:早早、长长的、慢慢儿 双音节:基本式是AABB或AABB(的)、AABB(儿)如:清清楚楚、高 高兴兴(的)、痛痛快快(儿)
少数双音节贬义形容词的工A里医药卫生AB式:如:马里马虎、小里小气、糊里糊涂
附: 名词和动词、形容词的语法特征比较表
区别 词类 主要语法特性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能否经常作主语 能 不能 2 能否经常作谓语 不能 能 3 能否受“不”修饰 不能 能 4 能否重叠 不能 部分能 能否用肯定否定并列形式提问 不能 部分能 6 概括意义 人或事物 动作、性状 动词与形容词的语法特征比较表 区别 词类
主要语法特性 动词 形容词 能否带宾语 绝大多数能 不能 能否受“很”修饰 多数不能 多数能 3 重叠方式和意义 AA式、ABAB式表示动量少或时量少 AA式、AABB式表示程度加深或者程度适中 概括意义 表示动作、行为、活动 表示性质、状态
(四)数词
1、含义:表示数目的词。
2、种类
○1确数:
一、二、千、万 ○2概数:几、些、多、约 ○3序数:第一、老
二、初五
3、数词的语法特征
○1数词通常要跟量词组合成数量短语,才作句子成分。
○2数量短语常常作定语或补语,状语。如:一片浮云,看了一眼
○3一些数词有固定的用法。数量增加要用倍数或百分数,可以说“增加了” 或“增加到”,前者不包括底数,后者包括底数。数量减少只能用分数,可以说“减
少了”或“减少到”,前者指净减的数量,后者指净剩的数量。
(五)量词
1、含义:表示单位的词。
2、种类:
○1物量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单位。
A、表示个体单位的:个、台、条、段、根 B、表示集体单位的:对、双、群、类
C、表示度量衡的:米、千克、公里、吨、平方米、立方米
○2动量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如:次、回、趟、遍、顿、阵
3、量词的语法特征:
○1量词总是出现在数词后边,同数词一起组成数量短语。
○2单音节量词一般可以重叠,组成BB式,表示每一个都在内。○3量词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
4、复合量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量词构成,表示复合性单位。
○1由两个物量词构成,表示同一事物的不同内容的计量。例如说到运输量中 的重量和里程,有“吨千米、吨海里”等,说到水的流量,有“秒立方米”。○2由物量词和动量词组成,表示事物单位和动作单位的加合。例如:“飞机共 飞25架次”“接待旅客100万人次”
*数量词也可以重叠,组成“一B一B”式,修饰名词时,表示数量多,如“一堆
一堆的书”;修饰动词时,表示按次序进行,如“一个一个地说”;
(六)代词
1、含义:代替其他的词或者短语、句子的词。
2、种类:
○1人称代词:代替人或者事物的名称。我、你、他、我们、它们、咱们、自 己、人家
○2指示代词:起区别作用。这、那、这样、那样、各、每
○3疑问代词:用于提问。谁、什么、怎样、哪、哪儿、多少、几
3、注意事项:
○1代词代替某一类词,就具有某一类词的语法功能。
○2“他们”的使用范围比较广,除了用于男性,男女兼有的复数,都可以用 “他们”。
○3“我们”指说话人,有时为了亲近,也可以包括听话人;“咱们”一定包括 说话人和听话人
○4指示代词“这”用于近指,“那”用于远指
○5代词一般是实指,有时也可以用来虚指,指称不确定的人或事物。如“你看 着我,我看着你”。
三、虚词
(一)副词
1、含义: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动作行为的范围、时间、频率、语气 等或性质状态的程度的词。
2、种类
○1表示程度:很、最、挺、非常、十分、格外、更、越、几乎、尤其 ○2表示范围:都、总、共、只、仅仅、单、就
○3表示时间、频率:已、已经、曾、刚、才、正、在、立刻、马上、终于 ○4表示语气:难道、简直、岂、果然、居然、只好 ○5表示肯定、否定:没、不、没有、莫、不用
3、副词的语法特征:
副词主要用来修饰、限制动词和形容词,都能作状语。
(二)连词
1、含义:是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用来表示并列、选择、转折、递进、因果等关系。
2、常见的连词:
和、跟、同、而、或、或者、而且、并且、虽然、但是、如果、只有、只要、因为
(三)介词
1、含义:常用在名词、代词或者名词性短语前面,同这些词或短语一起修饰 或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时间、处所,方向,对象,方式,目的,比较等。
2、常用介词及用法顺口溜: 自、从、以、当、为、按照,由于、对于、为了、到,和,跟、把、比、在、关于,除了,同,对,向,往,朝……
用在名词代词前,修饰“动”“形”要记牢。
(四)助词
1、含义:是起辅助作用的词,没有独立性,意义最不实在。
2、种类: ○1结构助词:的、地、得、所、似的 ○2动态助词:着,了,过
○3语气助词:了、吗、呢、啊、呀、吧、哪、啦
3、注意事项:
○1结构助词“的”主要用在名词前头,“地”主要用在动词前头,前后两 部分之间是修饰关系或限制关系。“得”主要用在动词之后,表示补充或说明。○2结构助词“所”用在一部分动词的前边,组成一个名词性成分,用来修 饰名词(后边在加“的”),或代替名词(后边要加“的”,有的不用加)。○3动态助词“着,了、过”,附着在动词的后边,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其中“着”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中;“了”表示已经完成;“过”表示曾经 发生过。
○4语气助词放在句子末尾,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或感叹等语气。
(五)叹词
1、含义:是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的词。
2、种类:
主要有“唉,哎,嗨,喂,哎呀,哎哟”等。* 叹词一般都是单用,独立成句。
(六)拟声词:是摹拟人或事物声音的词,如“哈哈,嘭,哗啦,叮,轰隆隆”等。
词性的辨析
一、分类:
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二、辨析:
1)名与动、形的区别:
A.名词不能重叠。(少数除外 如:人人、时时、处处、事事、家家、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里里外外,重叠后表示遍及全部、毫无遗漏。)
A动词、形容词可以重叠,如:跑跑、想想、讨论讨论、干干净净、高高的。B.名词不能用肯定否定相叠形式提问。如:国家不国家? 动词、形容词可以重叠,如:走不走?好不好?
C.名词前不能加“不”(不受副词限制)如:不北京。动词、形容词一般可以,如:不看、不吃、2)动词、形容词的区别: A.前加“很”,一般动词不能(表示心里活动的动词和能愿动词可以加程度动词)。形容词多数可以,如:很走×,很好√。
B.动词重叠:ABAB式,AA式,如:讨论讨论,看看; 形容词重叠:AABB式,AA(的)如:干干净净,高高的。
C.动词绝大多数能带宾语,形容词不能,如:喜欢(你),怨恨(他),愉快(你)×,高兴(他)×。
3)副词和形容词的区别:
a.副词不能和名词组合,形容词可以。如:“一致的意见”,不能说“一概的意见”。
b.副词不能做谓语,形容词可以。如:“大家的意见一致”,不能说“大家的意见一概”。
c.副词除“不、也许、没有、未必、一定”等少数外,一般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形容词可以。
d.副词不能用肯定否定相叠的方式提问,形容词可以。如:一概不一概?一致不一致?
4)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的区别:
a.时间名词能做定语,如:“现在的事情”,“目前的任务”,“刚才的情况”。时间副词不能如:“正在的事情”,“立即的任务”,“刚刚的情况”。b.时间名词做主语,如:“今天星期天”,“现在是早晨八点钟”,“近来很冷”;而时间副词不能做主语,如:“正在是早晨八点整”。
c.时间名词能同介词组成介宾短语:如:从过去、到将来、在早晨;时间副词不能同介词组合,如:从曾经、到刚刚。
d.时间 名词能与“是”构成“XX是XX”的格式,如:“从前是从前” 时间副词不能。
练习:A.立刻、马上、正在、早已、从来、即将 B.最近、现在、目前、早上、从前、将来 5).有些介词与动词兼类,怎样区别:
有:在、给、叫、用、拿、比、到、让、由、朝、往、把、经过、通过。A.介词不能单独作谓语,动词可以。所以一句话中如果有别的词作谓语(动、形),它就是介词;如果没有别的词作谓语,那它就是动词。B.介词后面不能带动态助词“着、了、过”,动词可以。C.介词不能重叠,动词一般可以。
如:明天我在学校等你。明天我在家。他在看书。我比你高一点儿。我们比比。
他给我买了一本书。他给了我一本书。别那我开玩笑。他手里那着一本书。
6).连词“和、跟、与、同”与介词兼类,区别:
A.连词“和”前后的词语是并列关系,互换位置基本意思不变;介词“和”前后词语不能互换。
B.连词“和”组成并列短语后可以带“都”;介词不可。C.连词“和”前面不能有修饰语,介词可以。
D.连词“和”不能出现在一个句子或一个成分的开头;介词可以。如:我和弟弟都去过。我和弟弟谈话。和弟弟一块儿去玩的孩子都回来了。
7).兼类词: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经常具备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类的特点、功能而意义上密切相关,这样的词就是兼类词。
兼类词与同形词、同音词的区别:同形词同音词意义毫无联系,是两个以上的一组词。
如:把住质量关。(动词)把书拿来。(介词)拿把菜刀来。(量词)开了一朵花(名词)花了很多钱。(动词)
8)如何辨别兼类词的词性:看它在句中的位置,起的作用。
如:大家选我当代表。(名词)这代表大多数同志的看法。(动词)买了一把锁。(名词)把门锁上。(动词)
你要端正学习态度。(动词)他坐得很端正。(形容词)怎么多了一个人?(动词)这里人太多。(形容词)
我们要立个规矩。(名词)梅家的小姐很贤惠、很规矩。(形容词)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理想。(名词)这时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形容词)你快点走,跟上我!(动词)你跟姐姐回家吧。(介词)年老了,身体不行了。(形容词)你怎么老哭?(副词)他买的雨伞是白色的。(形容词)我今天又白跑了。(副词)练习
一、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
1.他昨天上午在家里,下午在图书馆看书,现在在开会。2.两块连草都不长的地连起来了。3.你比我强,我比不过你。
4.你为什么老向着他而不向他提意见? 5.到了北京,我就赶快跑到医院去看病。
二、选出词类相同的一项。
A.肃穆 肃立 B.也许 立刻 C.聪明 智慧 D.欣然 果然
三、判断加点词的词性。
1.“精兵简政”是条好意见。(动词)2.队员们精疲力尽。(名词)3.过日子要精打细算。(形容词)4.输得精光。(副词)
四、判断加点词的词性
1.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形容词)2.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动词)3.月色给大地带来一片朦胧。(名词)
4.隔着云看太阳,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形容词)5.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动词)
6.这个胜利将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名词)7.这道题老师讲得很明白。(形容词)8.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动词)
9.我们应该有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形容词)10.革命队伍必须严肃纪律。(动词)
五、选出下列加点词词性不同的一项。(B)A.电灯突然亮了。B.这场雨下得太突然。
C.心脏突然停止了跳动。D.突然,掌声暴风雨般的响起来。
六、请将下列虚词归类。
A.副词 B.叹词 C.介词 D.拟声词
越发(副词)除了(介词)始终(副词)依照(介词)沿着(介词)索性(副词)扑通(拟声词)哦(叹词)屡次(副词)何必(副词)自从(介词)砰(拟声词)啊(叹词)却(副词)
七、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
一个人为自己所热爱的目标而奋斗时,即使困难重重,也会百折不挠的去克服它。划分句子成分 1.什么是句子
句子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是具有一定语调并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运用单位。根据用途和语气,句子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根据结构可分为单句和复句。2.句子成分的名称及符号
名称: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符号:主语 = 谓语 - 宾语 ~ 定语()状语 [ ] 补语 < > ①句子的基本成分是:主语、谓语、宾语。补充成分是:定 语、状语、补语。
② 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之间可用‖划开。
3.(1)划分句子成分,首先要研究主语、谓语、宾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谓语:是陈述主语,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宾语: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 实词
(一)名词
1.名词的意义和种类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包括表示时间、处所、方位的词在内。名词有以下几种:
(1)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叫一般名词,细分如下: A.人、电脑、钢笔、桌子、钢材(普通名词)
B.鲁迅、黄山、雷锋、广东、欧共体(欧洲经济共同体)(专有名词)C.学生、树木、纸张、青年、马匹(集合名词)
D.意志、道德、理想、政治、友谊、积极性(抽象名词)E水、土、金、空气、雨、火(物质名词)
(2)表示时间:九月、夜间、夏天、后年(时间名词)(3)表示处所:肇庆、山顶、远方、美洲(处所名词)
(4)表示方位:上、下、东、西、左边、里头、以东(方位词)2.名词的语法特征
语法特征包括词的功能和形态,语法特性包括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
(1)经常作主语和宾语,例如:青年是(早晨)的太阳;多数能作定语和带定语,例如:“(肇庆学院)的校园风景优美。”、“(石头)山”。名词一般不能直接充当状语,但表示方式、态度(电话联系、广播找人、科学地看问题、历史地看问题)、原因(友情出演)、比况(产量直线上升)时可以直接充当状语。不能作补语。
(2)名词前面一般能够加上表示物量的数量短语,一般不能加副词。例如能说“十斤肉”、“四吨钢材”,不能说“不广东”、“不老师”。
个体名词主要受个体量词的修饰。比如:一条鱼、一坛酒、一盘牛肉、一支钢笔、一碟茴香豆。除了个体名词,其他名词和量词的组合都要受到限制:集体名词不受个体量词短语的修饰,一般只能用“批”、“些”、“点”等集合量词来表示不定数。比如“一批船舶”、“一些枪支”、“一点纸张”;抽象名词没有具体的形状,一般只能用表示类别的“一种”、“一类”来修饰。比如“一种情感”、“一类看法”;专有名词表示独一无二的人或事物,一般也不受量词短语的修饰。但是为了强调,如“中国出了一个毛泽东”、进行比较,如“三个臭皮匠,一个诸葛亮”、用于比况,如“一个李公朴倒下去了,千千万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了”、表示特例,如“绝不允许搞两个中国”,“一个北京市就有十几个刘慧芳”就可以接受个体量词修饰。
有几个副词能加在名词前头,但不能单用,例如“路上净烂泥”、“衣服上净尘”,在句子中只能做谓语,这是判断动词“是”表示事物存在的一种形式的省略,“路上净烂泥”即“路上净是烂泥”,“衣服上净尘”即“衣服上净是尘”。在“王就小王”、“已经清明了”、“都大姑娘了,还疯疯癫癫的。”、“已经少先队员了,还哭鼻子。”、“都快老太婆了,还跳什么迪斯科。”里是强调。“不人”、“不鬼”、“不山”也不能单说,只有在“人不人,鬼不鬼的”、“僧不僧,道不道”、“什么山不山的”、“不人不鬼”等句子里或惯用格式里成对用或者连着说。还有,近年来在书画中出现一种程度副词修饰名词的现象,例如“很淑女”、“很绅士”、“太传统”、“非常专业”“十分专业”、“很克林顿”、“太维纳斯”等。这类名词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在此类名词的语义中,都包含一种描述性语义特征。例如“很绅士”中的“绅士”一词就有“有礼貌、有风度、尊重女性”等语义特征。“很淑女”中的“淑女”则有“美好、文静”等语义特征。所以并非任何名词都能受程度副词修饰,比如,“很纸张”,一般是不能成立的。个别抽象名词前也可以带“不”,如“不道德”、“不理想”也是包含描述性语义特征的用法。
(3)名词不能用重叠式表示某种共同的语法意义。亲属称谓以及其他少数词,例如“爸爸、姐姐、哥哥、弟弟”和“星星、姥姥”等,这些是构词的语素重叠,不算构形的形态变化。稍有例外的是几个单音节名词:人、家、户,重叠后表示“每一”的意思。“人人、家家、户户”即“每一人、每一家、每一户”的意思。部分名词对举时可以复叠。两个单音节名词复叠,既可以是同义的,也可以是类义的。比如“山山水水”、“枝枝叶叶”、“瓶瓶罐罐”、“条条框框”、“坑坑洼洼”等等、名词复叠表示“全面而纷繁”的意思。少数重叠或复叠的名词已定型为成语,比如:婆婆妈妈、风风火火,而且往往用的是引申义和比喻义。(4)表人的名词后面能够加“们”表示群体(详见助词“们”),例如:“同学们、姑娘们、先生们、女士们”。不加“们”的名词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例如:“问你的孩子好!”、“地里有农民”。3.时间名词和方位词
时间名词较特殊,除了能作主语(早上干什么?)、宾语(这里是晚上。)和定语((下午)的时间)外,还经常作状语,表示事情发生的时间,例如“班上[今天]来了一位新同学”。方位词是名词的一个附类。方位词有单音的和双音合成两类。单音的有:上、下、前、后,东、南、西、北等。由单音词加上“之、以、边、面、头”等等组成的合成的有:之上、之下、之前、之后,之东、之南、之西、之北、之内、之外、之中、之间,以上、以下、以前、以后,以东、以南、以西、以北,以内、以外等等。下面列出方位词表:P13。方位词都具有粘着、定位、封闭的特点。方位词主要是加在别的词语后面,组成方位短语,表示处所或时间。例如:“房间里、上班前、散会之后、桌子上、开会以前、出国之后”。方位短语既可以表示空间关系,也可以表示时间关系,有的也可表示数量界限,如:“一岁以上;七十以内;五万左右”。
方位词基本上都是后附的,但有时也可以单独充当句法成分。如:方位词可以单用,表示方向或者位置,例如“往北,过两个路口,再转东,就到了”,其中的“北、东”表方向;“前怕狼,后怕虎”,“上有老,下有小”里的“前、后、上、下”表位置。“上、中、下”等方位词还有表条件、范围等引申用法,详见“方位短语”和“虚词的运用”。
名词附上方位词后构成的是方位短语,方位短语常常充当介词宾语,组成带有方位词的介词短语,比如:在会议室里、在开会以前。
(二)动词
1.动词的意义和种类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动词的分类一般的做法是根据动词的表义功用进行分类:
(1)走、坐、看、听、打、拿、批评、宣传、保卫、学习(动作行为动词)(2)爱、恨、怕、想、喜欢、害怕、想念、觉得(心理活动动词)(3)有、在、存、存在、出现、失去、消失(表示存在、变化、消失)(4)是(判断动词)
(5)能、会、愿意、敢、应该、要(能愿动词)
(6)上、下、进、出、回、过、起、开、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过来、起来、开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去、回去、过去、开去(趋向动词,用法详见“趋向补语”)2.动词的语法特征
(1)动词能作谓语或谓语中心,多数能带宾语,如“他笑了”、“爱祖国”、“复习功课”、“认识小毛”、“学开车”、“看京戏”。大多数动词还可以带动量补语。比如:读三遍、骂一顿、看一回、跑一趟、去一次、查一下、见一面,(2)动词能够前加副词“不”,多数不能加程度副词。大多数动词可以前加“不、没(有)”来否定,例如“不干、不喜欢、不害怕、不走、不坐、不在、不应该、不要、不进、不出”;但却不能说“很干、很走、很坐、很在、十分进、非常出”。动词都可以有“V不V”或“V没V”的提问形式。比如:“是不是、能不能、去不去、情愿不情愿、知道不知道、值得不值得、死没死、有没有、成不成、得逞没得逞”。
绝大多数动词或动词短语可以受副词的修饰。比如:在办理、正在表演、已经产生、都赞成、大力提倡、尽情歌唱
只有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和一些能愿动词能够前加程度副词,例如能说“非常喜欢、十分害怕、相当担心、有点想念、极其讨厌”,还有“非常愿意、很应该”。有些动词带上宾语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比如:很有纪律、相当有礼貌、非常守时、十分讲道理、更加想家了
(3)动词多数可以后带“着、了、过”等表示动态。大多数动词可以带时态助词“着”、“了”、“过”。比如:保持、表扬、补充、布置、重复、担任、调查、分析、改造,少数动词后不加“着”、“了”、“过”,比如:是、会、应该、懒得、乐于、加以、作为。(见“动态助词”)
(4)有些动词可以重叠,表示短暂、轻微(动作的动量少或时量少),限于表示可持续的动作动词。单音动词重叠是AA式,如“看看、尝尝”,双音动词重叠是ABAB式,如“锻炼锻炼、分析分析、鼓励鼓励”。部分动词有A了A、A一A重叠形式。比如:“吹了吹、点一点”,这些重叠形式一般带有短时或尝试的意义。3.特殊的动词
动词比较复杂,有些需要单独加以说明。(1)判断动词“是”
典型的判断动词只有一个“是”,此外“为”、“即”、“系”等也可以表示判断。“是”具有很多和一般动词相同的语法特点:可受副词的修饰,常单独作谓语,可单独回答问题。但也有不同点,不能重叠(修辞角度除外)不能加表示时态的助词和趋向动词等。“是”在主语和宾语之间有多种用法,主要有五种:(1)表示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比如:杨沫是《青春之歌》的作者。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孙中山是国父。(同一关系)鲸是哺乳动物。蒋子龙是改革文学的先驱。(种属关系)
(2)表示事物的存在、存有。比如:杯子里是茶。路上全是泥水。满脸都是尘。这种用法时,主语一般为处所词,因此,除表示判断外,“是”还表示存在某物。(3)表示事物的特征、质料、情况。比如:这姑娘是高个子(特征)。茶具是唐三彩的(质料)。我是刚刚才听到的消息(情况)。
(4)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联系。比如:火车从北京开出是早上五点半。一份盒饭是二十五元钱。他仍然是一身农民打扮。那时国民党是飞机加大炮,我们是小米加步枪。
(5)表示比喻、比况。比如:困难是弹簧,你强他就弱,你弱他就强。人是铁,饭是钢。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要注意副词“是”常用在谓语动词、形容词前,例如“他的想法是改了”,“小白是走了”,“今天是非常高兴”,“乡下人是老实”。这些“是”要重读,相当于“的确、确实”的意思,不能省略。
“是”不重读时,可以省略,只表示一般的肯定。这种“是”与句末语气词“的”配合构成“是……的”格式,同“小黄是个做保险的”里的“是……的”格式和词性都不同(参看“语气词”一段)。(2)能愿动词
又叫助动词,“助动词”有辅助性的动词的意思。能愿动词对动词、形容词所起的作用主要是评议。作状语时与副词很不相同,它大都能构成“×不×”、“不×不”式,如“能不能”、“不能不”等。
能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客观的可能性、必要性和人的主观意愿。主要表示三种意义:
表可能:会、可、能、可以、可能、能够
表必要:要、应、应该、应当、该当、得(dai214)表意愿:要、肯、敢、愿、愿意
表可能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表示有能力,一种表示有可能。试比较: 腿伤得不重,还能走路。满天的星星,哪能下雨啊。
在句子里常作状语,例如“今天〔不〕〔会〕下雪。”“我们〔能〕实现四个现代化。”“你〔不〕〔该〕迟到。”“你〔能够〕来吗?”“我〔要〕去上课了。”“大家〔应该〕帮助他。”
它还可以作谓语或谓语中心、定语,如“你〔愿意〕来吗?”“非常愿意。”“我会。”“这是(可能)的事情。
能愿动词不能用在名词前面(“要东西”、“会英文”中的“要”、“会”是一般动词),不能重叠、不能带助词“了、着、过”等。能愿动词同一般动词的区别主要在于:
不能重叠,不能带时态助词。大都可以用在“X不X”这个格式中(得:dai214除外)。能愿动词经常组成正反并列联合短语(用肯定否定相叠形式提问)。比如:他会不会来。拍张照片可以不可以。你这样做应该不应该?如在句子里能愿动词后边还有别的主动词,则能愿动词作状语,没有别的主动词,能愿动词作谓语。
有些能愿动词的否定之否定并不等于肯定,有些则等于肯定。比如: 不能不去=必须去≠能去 不会不去=会去 不敢不去=只好去≠敢去 不该不去=该去
不肯不去=一定要去≠肯去 不应该不去=应该去 不可不去=应当去≠可以去 不可能不去=可能去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否定强度的不同,也同各词本身的能愿义有关。(3)趋向动词
表示移动的趋向,有单音的、双音的。限于下列这些: 上 下 进 出 回 过 起 开
来 上来 下来 进来 出来 回来 过来 起来 开来 去 上去 下去 进去 出去 回去 过去 ╳ 开去
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或者谓语中心,如“同学们进去了,小毛没出来。”但经常用在别的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表示趋向,作趋向补语,如:
“跑〈来〉了”“活动〈起来〉”,“跑〈下去〉”,愉快〈起来〉。
趋向动词作趋向补语时,其位置可以很灵活:“端〈上〉一碗菜”,“端〈上来〉一碗菜”,“端〈上〉一碗菜〈来〉”。“端一碗菜〈上来〉”
“来”、“去”以说话人的位置为着眼点,“上”、“下”、“进”、“出”、“回”、“过”、“起”以对方或其他事物的位置为着眼点。比如,有一个人在半山腰,山下的人喊“快爬上去呀,”山上的人则喊“快爬上来呀”,这里的“上”是对爬山人而言的,“去”、“来”则是由喊话人的位置决定。再比如一个人站在门口,外边的人要说“快进去啊,”里边的人则说“快进来啊”。“起”可以表示物体向上:搬起石头、举起红旗。也可以表示事物随动作而出现:奏起了国歌、点起了篝火、响起掌声。还可以表示开始:一部《二十四史》从何说起、队伍由此排起。“三折起”(开始、向上)。
“开”可以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分开:把箱子打开、眼睛睁不开。也可以表示展开:抡开铁锤,大干起来。迈开大步朝前走。还可以表示开始:消息很快在团部传开了;一见到亲人她就哭开了;听到这个消息,心里便打开了鼓。
“起来”表示起始态,比如“说着说着就哭起来了”。“下去”表示继续态,比如“你说下去”。“说下去”和“说着”不同,前者是经过停顿后再继续,后者是指持续不断地说。“下去”和“起来”都可以表示情况开始发生,逐渐加深。“下去”多跟在含消极意义的词语后,“起来”多跟在含积极意义的词语后面。比如:敌人一天一天烂下去,我们一天一天好起来。积累的经验渐渐地多起来了。储备的粮食一天天少下去,可救援车还是不见踪影。“下去”、“起来”不能换用。“下去”和“下来”都可以表示持续地发展的过程,“下来”着眼于眼前,指过去到现在。“下去”着眼于将来,指现在到将来。比如:总算坚持下来,还要坚持下去。这个自古流传下来的习俗,必然还将继续流传下去。
“上”可以表示动作的结果,往往含有合拢的意思。比如:关上窗户、销上后门、戴上手套、看上了那位英俊潇洒的运动员。也可以表示开始并继续。比如:大家劝你休息,怎么又看上了。这些家伙又折腾上了。会议还没开始,大家就议论上了。
“下”可以表示动作完成,往往含有脱离的意思。比如:卸下零件、脱下皮鞋、摘下几朵月季花、定下计策、打下基础、留下地址、写下了光辉的诗篇、拍下了珍贵的照片。“下”用在“得”后面,还可以表示可能,比如:这间房子八个人怎么住得下?这个教室挺大的,再来十个人也坐得下。不就二十斤么,这个口袋装得下。
“来”、“去”等用在动词后面表示趋向,有两种位置:寄来十块钱——寄十块钱来。请一个人来——请来一个人。区别在于,前式是陈述,表示已然行为,后式是祈使,表示未然行为。所以,凡是自主动词都可以有两种表达形式,而非自主动词。只能有前式,不能有后式。比如:飞来了一只信天翁、迎来了新的一年、传来了一阵脚步声、飘来了一股香味。
普通话中“起”一般不能同“去”组成复合趋向动词“起去”。“开去”也不太常用,只能跟在动词“飘”、“走”、“移”、“传”等的后面,比如:思绪飘移开去、消息传播开去。
动词可以按带宾语的情况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又可分名宾动词、谓宾动词,名谓宾动词等。在讲完不同类型的宾语之后才好理解。这些动词放在“宾语”后头再举例说明。
(三)形容词
1.形容词的意义和种类 形容词表示性质、状态等。
(1)性质形容词:冷、热、硬、苦、好、坏、朴素、善良、优秀、幼稚、严峻、高尚、奇怪、自私、文静、草率。
(2)状态形容词:大、小、方、圆、通红、黑亮、漂亮、尴尬、模糊、白生生、灰不溜秋、粗了叭叽、愉快、轻松。
(3)不定量形容词:多少、少许、一些、全、全部(这部分有同数词交叉的。)2.形容词的语法特征
(1)形容词能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和定语,性质形容词做谓语,通常要前加程度副词或后加程度补语,状态形容词大都可以直接做谓语,有些后面要加“的”。比如:
她很美 井很深 孩子很顽皮 空气相当新鲜 味道好极了 他保守得很 白雪皑皑生机勃勃 心事重重 议论纷纷 衣服雪白的 马路笔直的
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都可以充当定语。多数能够直接修饰名词。例如: 性质形容词充当定语大致有两种情况:直接作定语,带上“的”作定语。直接:红太阳 白手绢 好孩子 漂亮妈妈 伟大祖国
带上“的”作定语:美的旋律 坏的设备 美丽的风景苍翠的松柏
状态形容词充当定语也有两种情况,一般都须要带上“的”。也有一部分状态形容词可以直接充当定语。比如:
带上“的”作定语:笔直的马路 雪白的衬衣 笔挺的西装 香喷喷的饭菜 大大咧咧的样子 白花花的银子 沉甸甸的稻穗 娇滴滴的声音 空荡荡的屋子 慌里慌张的神情
直接:皑皑白雪 滚滚人流 赫赫战功 缕缕青烟 漫漫长夜 茫茫大海 蒙蒙细雨 区区小事 花白胡须 细高个儿
还有少数性质形容词通常不能充当定语,是唯谓形容词。比如: 广 妥 昏 滥 久 好受 起劲 齐心 过瘾 累赘 吃香
少数性质形容词能够直接修饰动词,作状语,单双音节性质形容词都可以充当状语,单音节形容词充当状语一般不带“地”,双音节形容词充当状语,“地”可加可不加。
不带“地”:乱说 多看 难学 慢走 细想 高喊 粗看 长住 小跑 快跑 容易把握 正确理解
可加可不加“地”:耐心地等待 粗暴地干涉
状态形容词做状语大都是加“地”,少数可以直接做状语。比如:
干巴巴地说 灰溜溜地退下去 怒冲冲地质问 糊里糊涂地犯了错误 重重围住 慢悠悠走过来 羞答答说了几句话 密密麻麻写满了字 纷纷落下
一部分形容词也能作补语,性质形容词可以直接做补语,也可以在“得”后做补语。例如:
看好 吃饱 拉长 走远 站稳 听清楚 说明白 洗干净 绑牢固 摆整齐 穿得漂亮 讲得好听 唱得难听 绿得可爱
状态形容词做补语都要带“得”。比如:
画得笔直的 擦得雪亮的 炒得喷香的 打扮得流里流气的 变得乌黑乌黑的 眼睛睁得溜圆 小手冻得冰凉 脸气得铁青
有些形容词可以用在心理动词或感觉类动词后边充当宾语。比如:
嫌脏 爱热闹 怕麻烦 贪便宜 讨厌懦弱 追求幸福 喜欢安静 觉得好听 显得威风 感到凉飕飕的
少数性质形容词可以充当主语,其述语通常是判断或使令类动词。比如: 方便是最主要的 漂亮又不能当饭吃 谦虚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 当宾语及当主语的功能有争议,有教科书认为这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我们课本不提。
(2)性质形容词大都能受程度副词修饰,例如:“很大、很小、很漂亮、很尴尬、很模糊、十分愉快、十分轻松、非常冷、非常热、非常硬、非常善良、非常优秀、极文静、太草率。
性质形容词的重叠式和状态形容词,或者因为是表情态的,或者因为本身带有某些程度意义,不能再受程度副词修饰。有表示程度构词形式的形容词具有以下特点:
(1)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比如:
很白一—很雪白 太黑一—太乌黑 有点红——有点红通通 非常直——非常笔直
(2)不能受“不”修饰。比如:
不安静——不静悄悄 不糊涂——不糊里糊涂(3)不能带补语。比如:
红得很——通红得很 白得耀眼——白茫茫得耀眼(4)不能进入“越来越”的格式。比如:
越来越白——越来越雪白 越来越黑——越来越漆黑(5)不能用于比较,不用在“比”字句中。比如:
今天比昨天冷——今天比昨天冷丝丝 小李比小王胖——小李比小王胖咕隆咚(3)形容词不能带宾语。但是有些双音节的性质形容词兼属动词,作动词时能带宾语。
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凡是带宾语的形容词都是形动兼类词。这种词,前加程度副词时是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后带宾语时不能前加程度副词。这些词兼属形容词和动词两类。形动兼类词带宾语主要有六种情况:(1)形+使动宾≈使NA。比如:
繁荣经济 端正态度 安定人心 稳定情绪平整场地(2)形+意动宾≈认为NA。比如: 重男轻女 重数量 轻效益 重义轻利 登泰山而小天下
(3)形+自动宾句≈NA了,都是由“NA了”的“N”移位而形成“VN了”。比如:
瞎了眼 哑了嗓子 好了疮疤 烂了一筐桃子 碎了一大块玻璃(4)形+对动宾≈对NA。比如:
宽大俘虏 淡泊名利 亲近小人 冷淡小张 疏远小李 厚了张三,薄了李四(5)形+比较宾≈比NA。比如:
快了小马两分钟 离他一个头 贵了两块钱 多了两个人 少了一本书 迟了半小时大我两岁 矮他一截
(6)形+存现宾≈NA(在某处)。比如:
家里荒了两亩地 门口横着一条长凳子 山区活跃着一支小分队近来街上流行花旗袍
(4)有些性质形容词可以重叠,重叠后用法同状态形容词。性质形容词大都可以重叠。如:
单音节的重叠为AA式:好好 细细 大大 轻轻 快快 早早 远远 紧紧 满满
双音节的重叠式为AABB式:干干净净 快快乐乐 老老实实 冷冷清清 冒冒失失 明明白白 漂漂亮亮 大大方方 整整齐齐 马马虎虎
不能重叠的形容词有些是表示不如意性状的,如“丑丑”、“蠢蠢”、“卑卑鄙鄙”、“冷冷漠漠”。有些是带有书面语色彩的,如“美美丽丽”、“清清洁洁”、“伟伟大大”、“勇勇敢敢”。
带有贬义的性质形容词,多用“A里AB”式重叠:古里古怪 粗里粗糙 糊里糊涂 慌里慌张 毛里毛糙
性质形容词重叠以后在功能用法上就转向了状态形容词,譬如前边不能再加程度副词,也不能用“不”否定:很矮矮的个子 非常轻轻的脚步声 不干干净净的房间
而且做定语、补语都须要加“的”:明明白白的事情 冷冷清清的景象 站得高高的 装得满满的
随着这种重叠形式使用的经常化,这种构形的重叠就也会转向构词的重叠。譬如前面提到的A里AB式状态形容词大都是由性质形容词重叠定型化而形成的。部分动态形容词可以用ABAB的形式重叠,表示使某人具有某种感受或体验。比如: 亲热亲热 轻松轻松 清醒清醒 热闹热闹 清静清静 暖和暖和
形容词ABAB重叠式和动词ABAB重叠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不能带宾语,凡是重叠以后带宾语的都是形动兼类词,而且大多具有致使义(使动用法)。比如: 活跃活跃气氛 端正端正态度 清醒清醒头脑 暖和暖和身子
AB式状态形容词的重叠方式也是ABAB形式,大多要带“的”。比如: 通红通红 笔直笔直 漆黑漆黑的 雪白雪白的 碧绿碧绿的(5)有些单音性质形容词可带上叠音词缀或其他词缀,这时用法同状态形容词,例如“白茫茫、水汪汪、黑呼呼、灰不溜秋、古里古怪。” 状态形容词的重叠方式是ABAB式,例如:“畅快畅快 快活快活 冷静冷静 凉快凉快”。
要注意还有用两个单音形容词联合重叠的格式,例如“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红红绿绿”这是句法结构中的固定格式(部分名词、动词、区别词都有此种格式,如“盆盆罐罐、前前后后、抄抄写写、打打闹闹、来来往往、男男女女”。这种两个反义或近义单音词联合重叠格式(AABB)表示繁多的、各种各样的意思)。3.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比较
动词和形容词的语法特性大同小异,可以合称为谓词(谓词还包括代替动词、形容词的代词)。谓词和名词的语法特性是对立的,试看下面的“名词和谓词比较表”: 区别 词类
主要语法特征 名词 谓词(动词、形容词)
能否常作主语、宾语 能 不能
能否常作谓语 不能 能
能否受“不”修饰 不能 能
能否用肯定否定并列式(V不V)提问 不能 绝大多数能
能否重叠 不能 部分能
概括意义 人或事物 动作、性状
内容太多,随便找一本汉语语法书即可解决。如果你是中学生,可以看《中学语法教学系统提要》;如果你是成人或大学生,建议你选择《黄伯荣 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
一、分类
1、实词:表示实在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一般能够独立成句。实词包
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2、虚词: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虚词包
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
二、实词
(一)名词
1、含义:表示人或者事物、时间、处所、方位等名称的词
2、种类:
○1表示人的:教师、学生、工人、父亲、白求恩; ○2表示具体事物的:房子、汽车、电话、计算机;
○3表示抽象事物的:精神、物质、友谊、法律;(抽象名词)
○4表示时间的:过去、现在、春节、元旦、早晨、晚上;(时间名词)○5表示处所的:北京、四川、中国、美国、亚洲;(处所名词)
○6表示方位的:上、下、左、右、前、后、东、南、西、北、以上、之下;(方位词)
3、名词的语法特征:
○1经常作主语和宾语,如:牛吃草;
○2也可作定语,直接修饰另一名词,如:柳树梢头
○3名词可以受数量短语修饰,如:一条河、一头牛、三位同学 ○4一般不受副词修饰,不能说“很同学”、“不房屋”
○5不能重叠,亲属称谓以及其他少数词,如“妈妈、哥哥”等,这是构词的语素重叠,不算构形的形态变化。○6有些名词能够加“们”表示群体。不加“们”的名词可是个体,也可是群体。*方位名词可以单用,但大多数情况下,它要用在名词的后边,表示事物所在的位置。
(二)动词
1、含义: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2、种类:
○1表示动作行为的:说、笑、写、看、走、休息、学习(动作动词)
○2表示发展变化的:增加、减少、提高、降低、发生、出现(表示存在、变 化、消失)
○3表示心理活动的:爱、恨、喜欢、讨厌、想念、忘记、佩服、重视(心理 活动动词)
○4表示可能、意愿的:能、会、要、敢、得、可、可以、应、应该、愿意(能 愿动词同)
○5表示趋向的:上、下、去、来、进、出、到、过、过去、上来、回去、起 来(趋向动词)
○6表示判断的,只有一个:是(也叫判断词)
3、动词的语法特征:
○1动词能作谓语或谓语中心,多数能带宾语,如“他爱祖国”
○2动词能够前加副词“不”,除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和一些能愿动词能够前加 程度副词外、多数不能加程度副词。
○3动词多数可以后带“着、了、过”等表示动态。
○4动词可以重叠使用。一般表示时间短暂或试一试的意思,如“看看、走走,研究研究”等。
* 能愿动词常常放在一般动词的前面,趋向动词可单用,一般多用在其他动词的 后边。
(三)形容词
1、含义:表示人或者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颜色等的词。
2、种类:
○1表示形状的:大、小、高、矮、长、宽、笔直、弯曲 ○2表示性质的:好、坏、美、丑、高明、美丽、诚实 ○3表示状态的:快、慢、软、硬、兴奋、激动、悠闲 ○4表示颜色的:黑、白、橙、红、苍白、碧绿、绿油油
3、形容词的语法特征:
○1形容词能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和定语,多数能够直接修饰名词。如:“太阳 红、红太阳”
○2形容词不能带宾语
○3形容词的前边一般可以加“很、最、非常、十分、极、多么”等表示程度 的词。如“很大、最明白、多么慌”等
○4形容词也可以重叠,有加重语义的作用,可以把事物的性质、状态描绘得 生动一些。重叠形式:
单音节:基本式是AA或AA的、AA儿。如:早早、长长的、慢慢儿 双音节:基本式是AABB或AABB(的)、AABB(儿)如:清清楚楚、高 高兴兴(的)、痛痛快快(儿)少数双音节贬义形容词的工A里医药卫生AB式:如:马里马虎、小里小气、糊里糊涂
附: 名词和动词、形容词的语法特征比较表
区别 词类
主要语法特性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能否经常作主语 能 不能 2 能否经常作谓语 不能 能 3 能否受“不”修饰 不能 能 4 能否重叠 不能 部分能 能否用肯定否定并列形式提问 不能 部分能 6 概括意义 人或事物 动作、性状 动词与形容词的语法特征比较表 区别 词类
主要语法特性
动词
形容词 能否带宾语 绝大多数能 不能 能否受“很”修饰 多数不能 多数能 3 重叠方式和意义 AA式、ABAB式表示动量少或时量少 AA式、AABB式表示程度加深或者程度适中 概括意义 表示动作、行为、活动 表示性质、状态
(四)数词
1、含义:表示数目的词。
2、种类
○1确数:
一、二、千、万 ○2概数:几、些、多、约 ○3序数:第一、老
二、初五
3、数词的语法特征
○1数词通常要跟量词组合成数量短语,才作句子成分。
○2数量短语常常作定语或补语,状语。如:一片浮云,看了一眼
○3一些数词有固定的用法。数量增加要用倍数或百分数,可以说“增加了” 或“增加到”,前者不包括底数,后者包括底数。数量减少只能用分数,可以说“减
少了”或“减少到”,前者指净减的数量,后者指净剩的数量。
(五)量词
1、含义:表示单位的词。
2、种类:
○1物量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单位。
A、表示个体单位的:个、台、条、段、根 B、表示集体单位的:对、双、群、类 C、表示度量衡的:米、千克、公里、吨、平方米、立方米
○2动量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如:次、回、趟、遍、顿、阵
3、量词的语法特征:
○1量词总是出现在数词后边,同数词一起组成数量短语。
○2单音节量词一般可以重叠,组成BB式,表示每一个都在内。○3量词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
4、复合量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量词构成,表示复合性单位。
○1由两个物量词构成,表示同一事物的不同内容的计量。例如说到运输量中 的重量和里程,有“吨千米、吨海里”等,说到水的流量,有“秒立方米”。○2由物量词和动量词组成,表示事物单位和动作单位的加合。例如:“飞机共 飞25架次”“接待旅客100万人次”
*数量词也可以重叠,组成“一B一B”式,修饰名词时,表示数量多,如“一堆
一堆的书”;修饰动词时,表示按次序进行,如“一个一个地说”;
(六)代词
1、含义:代替其他的词或者短语、句子的词。
2、种类:
○1人称代词:代替人或者事物的名称。我、你、他、我们、它们、咱们、自 己、人家
○2指示代词:起区别作用。这、那、这样、那样、各、每
○3疑问代词:用于提问。谁、什么、怎样、哪、哪儿、多少、几
3、注意事项:
○1代词代替某一类词,就具有某一类词的语法功能。
○2“他们”的使用范围比较广,除了用于男性,男女兼有的复数,都可以用 “他们”。
○3“我们”指说话人,有时为了亲近,也可以包括听话人;“咱们”一定包括 说话人和听话人
○4指示代词“这”用于近指,“那”用于远指
○5代词一般是实指,有时也可以用来虚指,指称不确定的人或事物。如“你看 着我,我看着你”。
三、虚词
(一)副词
1、含义: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动作行为的范围、时间、频率、语气 等或性质状态的程度的词。
2、种类
○1表示程度:很、最、挺、非常、十分、格外、更、越、几乎、尤其 ○2表示范围:都、总、共、只、仅仅、单、就
○3表示时间、频率:已、已经、曾、刚、才、正、在、立刻、马上、终于 ○4表示语气:难道、简直、岂、果然、居然、只好
○5表示肯定、否定:没、不、没有、莫、不用
3、副词的语法特征:
副词主要用来修饰、限制动词和形容词,都能作状语。
(二)连词
1、含义:是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用来表示并列、选择、转折、递进、因果等关系。
2、常见的连词:
和、跟、同、而、或、或者、而且、并且、虽然、但是、如果、只有、只要、因为
(三)介词
1、含义:常用在名词、代词或者名词性短语前面,同这些词或短语一起修饰 或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时间、处所,方向,对象,方式,目的,比较等。
2、常用介词及用法顺口溜: 自、从、以、当、为、按照,由于、对于、为了、到,和,跟、把、比、在、关于,除了,同,对,向,往,朝……
用在名词代词前,修饰“动”“形”要记牢。
(四)助词
1、含义:是起辅助作用的词,没有独立性,意义最不实在。
2、种类:
○1结构助词:的、地、得、所、似的 ○2动态助词:着,了,过
○3语气助词:了、吗、呢、啊、呀、吧、哪、啦
3、注意事项:
○1结构助词“的”主要用在名词前头,“地”主要用在动词前头,前后两 部分之间是修饰关系或限制关系。“得”主要用在动词之后,表示补充或说明。○2结构助词“所”用在一部分动词的前边,组成一个名词性成分,用来修 饰名词(后边在加“的”),或代替名词(后边要加“的”,有的不用加)。○3动态助词“着,了、过”,附着在动词的后边,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其中“着”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中;“了”表示已经完成;“过”表示曾经 发生过。
○4语气助词放在句子末尾,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或感叹等语气。
(五)叹词
1、含义:是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的词。
2、种类:
主要有“唉,哎,嗨,喂,哎呀,哎哟”等。* 叹词一般都是单用,独立成句。
(六)拟声词:是摹拟人或事物声音的词,如“哈哈,嘭,哗啦,叮,轰隆隆”等。
词性的辨析
一、分类:
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二、辨析:
1)名与动、形的区别:
A.名词不能重叠。(少数除外 如:人人、时时、处处、事事、家家、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里里外外,重叠后表示遍及全部、毫无遗漏。)A动词、形容词可以重叠,如:跑跑、想想、讨论讨论、干干净净、高高的。B.名词不能用肯定否定相叠形式提问。如:国家不国家? 动词、形容词可以重叠,如:走不走?好不好?
C.名词前不能加“不”(不受副词限制)如:不北京。动词、形容词一般可以,如:不看、不吃、2)动词、形容词的区别: A.前加“很”,一般动词不能(表示心里活动的动词和能愿动词可以加程度动词)。形容词多数可以,如:很走×,很好√。
B.动词重叠:ABAB式,AA式,如:讨论讨论,看看; 形容词重叠:AABB式,AA(的)如:干干净净,高高的。
C.动词绝大多数能带宾语,形容词不能,如:喜欢(你),怨恨(他),愉快(你)×,高兴(他)×。
3)副词和形容词的区别:
a.副词不能和名词组合,形容词可以。如:“一致的意见”,不能说“一概的意见”。
b.副词不能做谓语,形容词可以。如:“大家的意见一致”,不能说“大家的意见一概”。
c.副词除“不、也许、没有、未必、一定”等少数外,一般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形容词可以。
d.副词不能用肯定否定相叠的方式提问,形容词可以。如:一概不一概?一致不一致?
4)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的区别:
a.时间名词能做定语,如:“现在的事情”,“目前的任务”,“刚才的情况”。时间副词不能如:“正在的事情”,“立即的任务”,“刚刚的情况”。b.时间名词做主语,如:“今天星期天”,“现在是早晨八点钟”,“近来很冷”;而时间副词不能做主语,如:“正在是早晨八点整”。
c.时间名词能同介词组成介宾短语:如:从过去、到将来、在早晨;时间副词不能同介词组合,如:从曾经、到刚刚。
d.时间 名词能与“是”构成“XX是XX”的格式,如:“从前是从前” 时间副词不能。
练习:A.立刻、马上、正在、早已、从来、即将 B.最近、现在、目前、早上、从前、将来 5).有些介词与动词兼类,怎样区别:
有:在、给、叫、用、拿、比、到、让、由、朝、往、把、经过、通过。A.介词不能单独作谓语,动词可以。所以一句话中如果有别的词作谓语(动、形),它就是介词;如果没有别的词作谓语,那它就是动词。B.介词后面不能带动态助词“着、了、过”,动词可以。C.介词不能重叠,动词一般可以。
如:明天我在学校等你。明天我在家。他在看书。我比你高一点儿。我们比比。
他给我买了一本书。他给了我一本书。别那我开玩笑。他手里那着一本书。
6).连词“和、跟、与、同”与介词兼类,区别:
A.连词“和”前后的词语是并列关系,互换位置基本意思不变;介词“和”前后词语不能互换。
B.连词“和”组成并列短语后可以带“都”;介词不可。C.连词“和”前面不能有修饰语,介词可以。
D.连词“和”不能出现在一个句子或一个成分的开头;介词可以。如:我和弟弟都去过。我和弟弟谈话。和弟弟一块儿去玩的孩子都回来了。
7).兼类词: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经常具备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类的特点、功能而意义上密切相关,这样的词就是兼类词。
兼类词与同形词、同音词的区别:同形词同音词意义毫无联系,是两个以上的一组词。
如:把住质量关。(动词)把书拿来。(介词)拿把菜刀来。(量词)开了一朵花(名词)花了很多钱。(动词)
8)如何辨别兼类词的词性:看它在句中的位置,起的作用。
如:大家选我当代表。(名词)这代表大多数同志的看法。(动词)买了一把锁。(名词)把门锁上。(动词)
你要端正学习态度。(动词)他坐得很端正。(形容词)怎么多了一个人?(动词)这里人太多。(形容词)
我们要立个规矩。(名词)梅家的小姐很贤惠、很规矩。(形容词)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理想。(名词)这时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形容词)你快点走,跟上我!(动词)你跟姐姐回家吧。(介词)年老了,身体不行了。(形容词)你怎么老哭?(副词)他买的雨伞是白色的。(形容词)我今天又白跑了。(副词)练习
一、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
1.他昨天上午在家里,下午在图书馆看书,现在在开会。2.两块连草都不长的地连起来了。3.你比我强,我比不过你。
4.你为什么老向着他而不向他提意见? 5.到了北京,我就赶快跑到医院去看病。
二、选出词类相同的一项。
A.肃穆 肃立 B.也许 立刻 C.聪明 智慧 D.欣然 果然
三、判断加点词的词性。
1.“精兵简政”是条好意见。(动词)2.队员们精疲力尽。(名词)3.过日子要精打细算。(形容词)4.输得精光。(副词)
四、判断加点词的词性
1.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形容词)2.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动词)3.月色给大地带来一片朦胧。(名词)
4.隔着云看太阳,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形容词)5.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动词)
6.这个胜利将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名词)7.这道题老师讲得很明白。(形容词)8.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动词)
9.我们应该有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形容词)10.革命队伍必须严肃纪律。(动词)
五、选出下列加点词词性不同的一项。(B)A.电灯突然亮了。B.这场雨下得太突然。
C.心脏突然停止了跳动。D.突然,掌声暴风雨般的响起来。
六、请将下列虚词归类。
A.副词 B.叹词 C.介词 D.拟声词
越发(副词)除了(介词)始终(副词)依照(介词)沿着(介词)
索性(副词)扑通(拟声词)哦(叹词)屡次(副词)何必(副词)自从(介词)砰(拟声词)啊(叹词)却(副词)
七、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
一个人为自己所热爱的目标而奋斗时,即使困难重重,也会百折不挠的去克服它。
划分句子成分 1.什么是句子
句子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是具有一定语调并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运用单位。根据用途和语气,句子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根据结构可分为单句和复句。
2.句子成分的名称及符号
名称: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符号:主语 = 谓语 - 宾语 ~
定语()状语 [ ] 补语 < >
①句子的基本成分是:主语、谓语、宾语。补充成分是:定 语、状语、补语。
② 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之间可用‖划开。
3.(1)划分句子成分,首先要研究主语、谓语、宾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谓语:是陈述主语,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宾语: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
最怪的人 最高的巨人 顶天立地 最大的嘴&最深的呼吸 气吞山河最长的腿 一步登天最大的手 一手遮天最吝啬的人 一毛不拔最宽阔的胸怀 胸怀若谷最长的寿命 万寿无疆最厉害的贼 偷天换日最宽的嘴巴 口若悬河最贵的话 一语千金最难的话 一言难尽 14 最快的话 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 最重的话 一言九鼎最准的话 一言为定最有价值的话 一诺千金最诚的忠言 金玉良言最大的誓言 海枯石烂最广的话 一言千里最有学问的人 无所不知
最怪的动物 虎头蛇尾
最大的容量 包罗万象
最大的差别&最悬殊的区别 天壤之别
最难做的饭 无米之炊
最大的变化 天翻地覆
最快的速度 风驰电掣
第二篇:初中语文语法基础知识全集
(2011)初中语文语法基础知识全集
1.语素
以分子原子为例来说明语素。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再不能分解成更小的有意义的单位。例如:“禾”是一个语素,它的语音形式是“
”,它的意义是“禾苗”;“坦克”也是一个语素,它的语音形式是“
”,它的意义是“装有火炮机枪和旋转炮塔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现代汉语的语素绝大多数都是单音节的,如:人、吃、大、十等。也有两个音节的,如:沙发、坦克、玻璃、芙蓉;还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音节,如“法西斯、乌鲁木齐、奥斯特洛夫斯基”语素构成词。语素可以单独成词,也可以与别的语素组合成词,例如:“人”;“人参”。“吃”;“吃亏”。
如何判断语素?
判断语素很简单,就看看它能否再分,分后有意义就是语素,否则不是。
语素的分类:
自由语素:可以独立成词,位置自由。如“分、好、高、低”;
半自由语素:不能独立成词,只能组合,位置自由。如“话、习、确、民”;
不自由语素:不能独立成词,位置固定。如“者、第、阿”。
2.词
定义:词由语素构成,由一个语素单独构成的词叫做单纯词;由几个语素组合构成的词叫做合成词。
词的分类:
词可分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表示实在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一般能够独立成句。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
(1)名词:
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例如:表人或事物(学生,教室,书本,友谊);表时间(早晨,明天,季节);表方位(前面,东面,左边等)。
(2)动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的词。
例如:走,笑,支持,保卫,发展,扩大,提高,爱,喜欢,出现,使,鼓励,能够,肯,要,起来,进去,出来,是等。
(3)形容词
:表示性质或状态的词。
例如:美丽,迅速,明媚,激动,伟大,诚实,甜,高,圆,直等。
(4)数词
表示数目的词。
例如:表确数(二,亿,二分之一);表概数(一些,许多,三四十);表序数(第一,初二,老大等)。
(5)量词
表示人、事物的单位或动作、行为的单位的词。
例如:物量词(尺,斤,个,辆);动量词(趟,次,遭,回等)。
(6)代词
起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
例如:人称代词(我,你,他,大家自己);疑问代词(什么,谁,多少,怎么);指示代词(这,那,这样等)。
(7)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头,表示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语气、肯否定等。
例如:很,更加,略微;全都,总,仅仅,只;已经,刚刚,一直;再三,往往,时常,屡次;可,却,难道;不,竟,可能没有等。
(8)介词
用在名词(或短语)、代词前头,合起来表示动作行为的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目的等。
例如:从,向,朝,在,把,按照,为了,对于,比,除了,和,跟,由于等。
(9)连词
:连接词、短语、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
例如:和,或者,而且,虽然……但是,因为……所以,只有……才,如果……那么等。
(10)助词
:附在词或短语、句子后面表示一定的结构关系或附加意义或语气。
例如:结构组词(的,地,得);时态助词(着,了,过);语气助词(吗,啊,罢了,吧,呢等)。
(11)叹词
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
例如:喂,哎呀,嗯等。
(12)拟声词
摹拟事物声音的词。
例如:砰,轰隆,哗啦啦等。
※结构助词“地”“的”可以合用为“的”,即定语、状语都用“的”:(伟大)的人民:(勇敢)的前进。但不作硬性规定,如分开用,要用得正确,定语用“的”,状语用“地”。
3.短语
短语是由词和词构成的,短语可以作为句子成分;大多数短语加上一定的语调就可以成为句子。
词和词构成短语,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和短语成分:
(1)并列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并列组成,词和词之间是平等的联合,没有轻重主次之分。例如:
报纸杂志
老师和同学
雄伟壮丽
唱歌又跳舞
调查研究
光荣而艰巨
(2)偏正短语:由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和在它们前头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组成。其中名词、动词或形容词是中心语,修饰句词的词语是定语,修饰动词、形容词的词语是状语。定语、状语与中心语的关系,是偏和正的关系。定语用“()”表示,状语用“[
]”表示,中心语不标符号,例如:
(汉语)语法
(祖国)大地
[完全]相信
[小心]翻阅
[更加]坚强
[多么]伟大
(3)动宾短语:由动词和它的宾语组成。宾语在动词之后,是动词的支配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结果、处所等。宾语用“
”表示,例如:
吃晚饭
盖房子
住石洞
卖豆浆
夸奖我有的动词(如“给、送、教、告诉”等)可以带两个宾语。这样的宾语叫双宾语。离动词近的叫近宾语,离动词远的叫远宾语。例如:
给我笔
教你一首歌
(4)补充短语:由动词或形容词和补语组成。补语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对动词或形容词起补充说明的作用。(建议将动词
形容词和补语组成的短语称补充短语。这样,补充短语分为两类,一是动补短语,一是形补短语。)补语用“〈
〉”表示。例如:
洗得〈干净〉
翻了〈一阵〉
抱〈起来〉
活跃〈在基层〉
热得〈出汗〉
大得〈多〉
暗〈
得很〉
冻得〈麻木
〉
(5)主谓短语:由主语和谓语组成。主语在前,表示陈述对象;谓语在后,表示陈述的内容。主语、谓语之间用“‖”标示,“‖”之前是主语,之后是谓语,例如:
红旗‖
飘扬
天气‖
好
养分‖多
举止‖稳重
一个短语一个成分或每一个成分,还可以扩展成短语。这样短语中包含短语,成为复杂的短语。扩展后的短语,能够表达比较复杂的思想感情或动作行为,例如:
迷人的秋色——一派迷人的秋色——好一派迷人的秋色
走进来——急急忙忙走进来——神色慌张、急急忙忙走进来
另外,介宾短语、的字短语等,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讲解。介宾短语如:从今天(开始),向我(走来),对学校的情况(很熟悉)等。的字短语如:男的(排左边),大红的(是牡丹)。
4.句子
句子是由词或短语构成、带着一定语调、表示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使用单位。
(1)单句
单句可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由主谓短语构成的,称为主谓句;由单个的词或主谓短语以外的短语构成的,称为非主谓句。按句子的用途或语气分,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①单句的成分和主干
句子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常作主语的有:名词、代词、数量词组、联合词组、“的”字结构。动宾词组、主谓词组、偏正词组、动词、形容词也可作主语。
主语:祖国是我们的伟大母亲。
去北大荒的就是他。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
谓语: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经常作谓语的有:动词、形容词及由它们组成的联合词组。名词、数量词组、主谓词组也可作谓语。
谓语:祖国是我们的伟大母亲。
树叶黄了。明天星期日。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
宾语:宾语在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的问题。能做主语的词、词组,一般都能做宾语。
宾语:我们热爱祖国。/祖国是我们的伟大母亲。
定语:是名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状、数量、所属。除副词外,实词和词组一般都可以做定语。
定语:(伟大)的祖国是(我们)的母亲。
(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三杯)美酒敬亲人。那(沉甸甸的)稻谷,像一垄垄(金黄)的珍珠。
状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副词、形容词经常做状语。表示时间、处所的名词经常做状语,一般名词不做状语。
状语:他[勇敢]地站出来。
他[已经]走了。咱们[北京]见。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
补语: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能做补语的有: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介词结构和由动词、形容词组成的词组。
补语:他急得哭<起来>。
广大人民干得<热火朝天>。他写的字比原来不是好<一点>,而是好很<多>。他生<于1918年>。
句子的主干,就是把句中定语、状语、补语压缩后剩下的部分。
公式:【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
<补语>+(定语)+宾语<补语>
②用符号法分析主谓句。
第一步,用“‖”界分出主语和谓语。
伟
大的人
民
一
定
创
造
出
伟
大的时
代。
第二步,用“()”标出充当主语的短语中的定语,剩下的是中心语;
(伟大)的人民
‖
一定创造出伟大的时代。
第三步,用“〔
〕”标出状语;用“()”标出充当宾语的短语中的定语,剩下的是中心语:
(伟大)的人民‖〔一定〕创造出(伟大)的时代。
第四步,用“〈
〉”标出补语,剩下的是中心语:
(伟大)的人民‖〔一定〕创造〈出〉(伟大)的时代。
这样,除去定语、状语、补语,句子主干就显示出来了:……人民……创造……时代。
摘取句子的主干,是为了掌握原句的结构,对理解原句的意思有帮助。但是,必须注意,句子的主干不等于原来的句子,意思没有原句那样明确,还要注意,在摘取否定句主干时,一般要把否定词一起摘出来。
单句若是由复杂的短语构成时,单句也就成了复杂的单句。
(2)复句
①复句的构成和分析
复句的构成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结构按照一定的语法关系直接组合起来,成为一个复句;一种方式是借助虚词构成。这些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大都是连词和副词,统称关联词语,在复句中,关联词语可以合用,也可以单用。组成复句的单句结构叫分句。
一般复句扩展成二重复句,主要有三种方式:一、复句中前一个分句是单句结构,后一个分句扩展成复句结构;二、前一个分句扩展成复句结构,后一个分句是单句结构;三、复句中的每个分句都扩展成复句结构。用符号法分析二重复句,第一层次在分句之间用“|”表示,第二层次在分句间用“‖”表示。分句间的关系在竖线下标明。例如: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因果
假设
②复句的主要类型
复句中的分句之间有一定的事理关系,根据分句之间不同的事理关系,可以把复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加点的是关联词语):
并列复句
云薄了,雾又上来了。
我们青年人不是要空谈,而是要实行。
递进复句
他不但学习好,而且思想品质也好。
他不但不听劝告,反而闹得更厉害了。
选择复句
或者跪着生,或者站着死。
不是跪着生,就是站着死。
与其跪着生,不如站着死。
转折复句
他虽然年纪小,但是胆子可不小。
我一再邀请,然而他执意不去。
因果复句
因为它们的内容重要,所以选录了。
他们既然深入调查,就有发言权。
假设复句
如果相信我,就说实话。
即使不相信我,也得说实话。
条件复句
只有破坏旧的腐朽的东西,才能建设新的健全的东西。
只要有肥料,一年就可能稻麦两熟。
国无论大小,都各有长处和短处。
③常用的关联词
例如:
单用:也,又,还,而且,并且,况且,何况,或者,还是,宁可,要么,但,而,却,然而,不过,其实,可是,只是,因此,既然,以致,否则,不然,便,只要,就,才。合用(有的不一定必须配对):既,也;不是,而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尚且,何况;不是,就是;与其,不如;宁可,决不;虽然,但是;因为,所以;由于,就;之所以,是因为;既然,就;如果,那么;要是,就;即使,也;只有,才;只要,就;无论,都;除非,才。
(3)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例如:
他们去中山公园。
他们去中山公园吗?
请你们多提宝贵意见。
我们多么热爱伟大的祖国啊!
5.句群*〔注文〕
句群是由前后衔接、表达中心语义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句子组成的语言使用单位。例如:
①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②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③但是从古代的传说和史书的记载看来,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竺可桢《向沙漠进军》的第一段)
(二)语法知识应用
1理解和使用实词、虚词
教学词类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各类词的特点,以便准确使用。
(1)正确组合、使用名词、动词、形容词
在汉语中,只要合乎事理、合乎习惯,极大多数名词、动词、形容词都能够自由地组合。对一小部分名词、动词、形容词,要防止词性误用。
不要把一些抽象名词误用作动词,例如:
①教师们愿望同学们考出好成绩。(“愿望”是名词,误用作动词。可改“愿望”为“盼望”或“要求”。)
不要把不及物动词用作及物动词,硬带上宾语,例如:
②今天出发了一排三班的战士。(“出发”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应把“出发了”挪至“战士”的后面。)
不要把一些表示状态的形容词误用作动词或名词,例如:
③老师批评她迟交作业,她一听,眼睛里就饱满了眼泪。(“饱满”是形容词,误用作动词。可改“饱满”为“饱含”。)
④他的两句话顿时增加了我们一种无可名状的沉重。(“沉重”是形容词,误用作名词。可改“沉重”为“沉重感”。)
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用对表达语义至关重要。这几类词,使用频率高,要注意理解运用。下面例①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描写下雨的情景,如果抓住了画横线的名词或短语、加点的动词(的有带状语),就把握了雨状。又如,例②中的动词、例③中的形容词都用得确切,分别同宾语、主语搭配得当,阅读时要细细品味,领会语义。
①风带着雨星……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背上,他哆嗦了两下。雨点停了,黑云铺满了天。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处,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又白亮的,一个水世界。(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
②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啸而来。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袁鹰《井冈翠竹》)
③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2)准确理解、使用表示时间、空间的名词
在汉语里,表示时间、空间,一般使用表示时间、处所、方位的名词及其短语。例如:
①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停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回忆我的母亲》)
②这个院子跟附近的许多院子没有什么差别。周围是半人高的木栅栏;左边是一间独立的小屋,屋里有一口井;右边是两间正屋,每间大约一丈见方,前面有走廊;正屋的下面有个地下室,半截露在地面,是做厨房用的,……(《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
(3)准确理解、使用数词和量词,特别要准确使用倍数和分数。
从一增加到十,可以说“增加了九倍”。或“增加到十倍”。从十减少到一,可以说“减少了十分之九”“减少到十分之一”;减少尽量不用“倍”,不说“减少了九倍”。例如:
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百分之七十到八十。到距离防风林等于林高度二十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原来的速度。所以防护林必须是并列排列的许多林带,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二十倍。(《向沙漠进军》)
(4)准确理解、使用代词
准确地使用代词,就能简明地描述对象,避免重复罗嗦,张冠李戴。
在起替代作用时,代词应当有替代对象,否则代词无着落。
①死海是一个咸水湖,它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它”代替“死海”)
*②在太阳的七色光带中,它们的个性并不一样。
(“它们”无替代对象,应指“各色光”)
一个代词只应有一类替代对象如果有两类替代对象,就会产生歧义。
③当他们赶到书堂站时,逃敌也恰恰赶到那里。(“那里”指书堂站)
*④王玉明在会上介绍他一家:父亲是篮球爱好者,母亲是冬泳爱好者,哥哥是百米健将,打破过区百米纪录。他拿过象棋冠军,在区里称雄棋坛。(“他”可能指“王玉明”,也可能指“哥哥”)
代词与替代对象不应脱节。
⑤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这”替代“夺取全国胜利”)
*⑥煤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能源,它的发展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它”表面上指“煤”,实际上与“煤”脱节,暗中换上了“煤炭工业”作替代对象。)
在一定语境中,注意代词的运用。
*⑦我的弟弟来信说:“他在学校里很好,老师都很关心他。”
(“他”应为“我”)
(5)准确理解、使用虚词
甲、正确辨析虚词在句中表示的结构关系和事理关系。辨析虚词,实质上也是辨析语义。辨析有虚词的比较复杂的语言片断,非辨析虚词不可。
①三中和六中组成的联队或者三中和十中组成的联队,可以参加本届篮球锦标赛。
②有些同志还怕谈缺点会被反动派利用。我看这一点不用怕。因为我们不谈缺点,他们也会造谣中伤。他们就是唯恐我们不“天下大乱”。所以,从骨子里来看,反动派是怕我们谈缺点的,因为这将对我们的事业更加有利,而对他们却更加不妙。(陶铸《太阳的光辉》)
例①的“或者”,例②的两个“因为”,不辨清,就不能正确的地理解语义。
乙、正确使用关联词语。在一定的上下文中,一个关联词语表示一种事理关系,配对使用的关联词语表示相应的事理关系。也表示一定的语义。因此,写作时要正确使用关联词语。比较:
③*a.尽管你有什么困难,同学们都可以帮助你克服。
b.不管你有什么困难,同学们都可以帮助你克服。
丙、虚词的个性很强,对常用的重要的虚词要逐一了解它的具体用法。如介词“对于”的用法:
“对于”的作用在于突出指明行为动作的对象,同时预示着动作者对这种对象采取了或将要采取什么态度或行动。比较:
④我们要坚决反对这种大吃大喝的不良作风。
⑤这种大吃大喝的不良作风我们要坚决反对。
⑥对于这种大吃大喝的不良作风我们要坚决反对。
这三句话的基本意思相同,但有细微的差别:例④是一般叙述;例⑤突出指明了行为、动作的对象;例⑥则不仅突出指明了行为动作的对象,而且提前给了听话人一个信息,下文将表明说话人要采取什么态度。因此,当要表示对某人、某事采取什么态度、行动时,便往往用“对于”。
丁、使用虚词要注意一些运用不当的毛病:不该用的而用了;该用而没有用;该用,但放得不是地方;该用这个虚词而用了那个虚词;成对使用虚词不相搭配等。如下例:
*⑦从上述大量事实,充分证明它是廉洁奉公的好干部。(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欠缺)
*⑧一个人犯错误是难免的,不要重复错误,明知故犯。(缺少必要的关联词语,以致语义不清)
*⑨一厂生产的灯泡,价格不是比二厂高,就是寿命比二厂短。(连词位置不对,“不是”应放在“价格”前)
*⑩学习上的退步,往往是由于自满开始的。(应用介词“由”而误用连词“由于”)
*⑾只有大家团结来,我们的工作就能做好。(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2.恰当安排语序
恰当的语序反映有条理的思维和准确的语义。“学生回答”和“回答学生”不同,“空气新鲜”和“新鲜空气”也不同。词语、成分的次序不能随意颠倒,对应关系也不能错乱。使用语言,要重视组合的语序,正确反映逻辑事理的语言习惯,否则会使意思表达不清楚,或者产生歧义。比较:
*①屋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鲁迅过去所使用的东西。
②屋里陈列着鲁迅过去所使用的各式各样的东西。
语序问题,还可联系数理化教科书上有关的定义、定理、术语进行数学,既加深对语序的理解,练习运用,又使语法和学习各科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例如:
解方程——方程的解
两数平方和——两数和的平方
a、b全不为零——a、b不全为零
语序有规定性,也有灵活性。在句子里,一般情况下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突出谓语,可以把谓语移到主语的前头,把一般语序变为特殊语序。例如: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荷花淀》
先说“怎么了”(谓语),再说“你”(主语),表现了说话人想知道缘由的急切心情。
复句里分句的语序也有一般和特殊两种情况。例如:
(1)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一定要坚决完成这项任务。(一般语序)
(2)我们一定要坚决完成这项任务,不管遇到什么困难。(特殊语序)
采用特殊语序,是为了表达的需要,突出了前一句,让后一分句起补充说明的作用。
be
opposed
to
反对……
3.合理搭配成分
教学短语的五种主要结构,学生懂得了并列、偏正、动宾、补充、主谓等组合关系,了解到各种成分,也就为使用句子打下基础。短语教学,要着重训练运用短语,熟悉几种成分的使用,注意主语和谓语,动词和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和中心语的搭配。成分搭配得当,是运用语言的重要能力。如下面一段话中的定语和中心语配合得非常恰当。
周总理崇高的革命精神,卓越的外交才能,丰富的斗争经验,渊博的学识和非凡的精力,蠃得了世界人民的爱戴和敬佩。
用“崇高”来修饰“革命精神”,用“卓越”来修饰“外交才能”,用“丰富”来修饰“斗争经验”用“渊博”来修饰“学识”,用“非凡”来修饰“精力”,五个修饰语和五个中心语都各得其所,配搭得十分精当,全面准确地概括了周总理伟大的精神和杰出的才华。使用句子,如不注意成分的配合,会使文句语义不通。学生造句,往往出现一些成分不搭配的语病。如:
*①他那崇高的品质,经常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主谓不搭配)
*②校长请著名艺术家来指教同学们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动宾不搭配)
*③我们以辽阔轻远的天空为背景画了这幅画儿。(定语和中心语不搭配)
*④我的家乡像跨上了骏马,日新月异地奔驰在社会主义大道上。(状语和中心语不搭配)
*⑤他蹲得那么外面,仿佛只要谁大声喊他一下,就会把他吓得掉下去似的。(补语和中心语不搭配)
要指导学生注意语义搭配,这是汉语组合的实质问题,组合除了要符合语言习惯之外,必须合乎事理,合乎逻辑。
4.正确组织句子
句子是语言的使用单位。要训练学生具有熟练的造句能力,能组织好句子。句子里缺少了必不可少的成分,会使结构残缺;句子成分重复、多余,会使人感到累赘;句式杂糅也不能恰当地表达语义。组织句子要结构完整,避免重复,句式不杂糅。
学生造句,成分残缺的语病常有主语残缺、宾语中心语残缺等情况。残缺主语,有的是由于滥用介词造成的,如:
*①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增强了她学好外语的信心,经过两年的刻苦努力,她较好地掌握了外语。
应将介词“在”和后面的“下”删去;或将“增强了”后面的“她”挪到“增强了”前头,让“她”作主语,再将后面的一个“她”删去。
不注意使动句式的运用,也会造成残缺主语的毛病。如:
*②听了王长键的话,使他心里感到很不舒服,就坐在一边不言语了。
“使他心里感到很不舒服”的是“王长键的话”,而不是“听了王长键的话”这一行为,宜将“听了”删去。或保留“听了王长键的话”,将“使”删去。
*③在教师的耐心帮助下,终于使他认识到了吸咽的害处,下决心把烟戒了。
或删去“在”“下”:或删去“使”,把“他”放到“终于”的前面。
残缺宾语中心语。如:
*④他的发言,表达了我们为把北京西客站建成现代化车站的努力奋斗。
“表达”后面要求带“……的心愿”“……的意思”“……的决心”这样的名词性宾语,按这句的意思,应在“努力奋斗”之后加上“的决心”。
成分多余。如:
*⑤代表我们走进了开会的会场。
杂糅,常是把两种说法、两种格式搀杂糅合在一起,造成结构上的混乱。如:
*⑥学习任务再重,越在坚持体育锻炼。
或者将“再”改为“越”,采用“越……越……”的说法;或者把“越”改为“也”,采用“再……也”的说法法。
5.变换、选择句式
句子从结构上看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不同的句式可以互相变换。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把一种句式变换成另一种句式,是为了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例如肯定句和否定句是两种不同的句式,它们可以表达基本相同的内容,但语意的轻重和语气的强弱有差别。如下例用双重否定句比肯定句语意更重,语气更加肯定。
①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人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②他没有赶上末班车,不得不步行回家。
又如,下面两个句式语义基本相同而又有细微区别,适用于不同的语境。
“广场中央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广场中央。”
这两个句式宜分别用在下列句子中:
a.“广场东边是历史博物馆,广场西边是人民大会堂,广场中央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
b.“人民大会堂和历史博物馆在广场的两边遥遥相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广场中央。”
对调一下,a句b句都不协调。
句式的变换,包括主动句和被动句的变换,肯定句和否定句的变换,长句和短句的变换,表达相同意思而语气不同的各种句式的变换。这些都可指导学生练习运用。
6.理解和使用长句
(1)分析长句的结构。通过理解结构来把握比较复杂的语义。分析长句结构,一个办法是切分较长的句子的成分。可以依靠连词、介词、助词切分,切分出来的短语可长可短;另一个办法是紧缩长句,抽出句子的主干,再添上枝叶。
①左手拇指和食指之间的/毛线或棉纱/就会像魔术家帽子里的彩绸一样/无穷无尽地抽出来。(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②(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茅以升《中国石拱桥》)
(2)长单句词语多、容量大。可以表达严密的语义。为了表达需要有时要有长单句。用长单句,结构要正确,搭配要恰当。比较:
a.山区沟谷中,山体由于地表径流对山坡和沟床不断冲蚀掏挖而常常崩塌滑坡。滑落下来的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被强大的水流夹带搅拌,变成粘稠的浆体,沿着斜坡或沟谷急速奔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泥石流。
b.泥石流是山坡上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经地表径流的冲蚀夹带而沿着斜坡或沟谷奔泄的急流。
b.用长单句下定义,表义严密。
(3)复句表达丰富的语义,有时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例如,《哥白尼》前三段叙述哥白尼发表地动学说,带来天文学上的革命,开辟了各门科学向前迈进的新时代,接着第四段开头写道:
因此,哥白尼的学说不只是在科学史上引起了空前的革命,而且对人类思想的影响也是极深刻的。
前一分句承上;后一分句启下,揭示他的地动学说“天翻地覆地把人类的意识倒转”过来的巨大影响。
7.句子之间衔接、连贯
写一组句子,即组合一个句群,做到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意衔接连贯,就要注意句子和句子之间关系,安排合理的顺序。如
①所以,天、地、生、化四门基础学科,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观点看,都可以归结到物理和数学。②根本的基础学科,就是研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物理,加上作科学技术工具的数学。③数学不只是演算,也包括逻辑的推理。④靠六门基础学科的现代工程技术,也靠物理和数学这两门基础作为支柱。⑤所以,物理和数学也可以称为现代自然科学的体系的基础。(《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
这段话第一句句首的“所以”是承接上段说的,说明’天、地、生、化”四门基础学科同物理和数学的关系。②③④句则进一步解释。第⑤句又引出结果。
分析下面一段语言的层次,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语义:
①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②也许你要说它不美。③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语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④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⑤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⑥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⑦难道你竟一点也联想不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⑧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的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扬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茅盾《白扬礼赞》)
这段话是由两组句子构成的。第一组句子包括①②③④句,第二组句子包括⑤⑥⑦⑧句,第一组句子讲白扬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第二组句子讲白扬树象征什么,以白扬树的本质来象征顽强的革命精神和意志。
写一段话,如果来回兜圈子,横生枝节,就全使中心语义不突出,不能清楚地说明问题。一些学生写一组句子,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如: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一切的。要使自己成为有本领的人,就得充实自己的头脑,即要有知识。要成为有知识的人,就得“求学”。“求学”里的“学”是学问,也就是知识。只有不断去“求”,才能掌握知识。
对类似这样的语句,要指导学生认真修改,删去罗嗦的句子,使得句意简明,衔接连贯,中心意思明确。
8掌握词句在语境中的含义。
有的词句在一个确定的语境中结构才确定,语义才明确,而且常常还有隐含语义。使用词句要恰如其分,准确、得体。
一个语言片断可能有两种结构关系、两种意思。“我要刀削面”,可能是“我要/(一碗)刀削面”,也可能是“我要刀/削面”。在一定的语境中,语言片段的结构和含义相对稳定。例如:
我不要担担面,我要刀削面。
我不要擀面杖擀面,我要刀削面。
下面带点的对比使用的副词,在语境中表示特殊的含义:
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
在一定语境中,相同意思用不同句式表达,就能取得完美的效果,如下例:
鲁大海:(挣扎)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
周萍:(向仆人们)把他拉下去!
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什么打我儿子?
鲁大海说“你们这一群强盗!”鲁侍萍说“这真是一群强镒!”句式不一样。鲁侍萍用判断句,“是”表示确认,因为鲁侍萍在事前还没有认清周朴园的真面目;等到打他的儿子,才真正认识到周朴园的剥削阶级本性。鲁侍萍用判断句式,隐含了她从模糊到确认的认识飞跃,有深意。语句在具体的语境中获得隐含语义。
第三篇:语文语法
语文语法
一、基本常识
1、文学常识:作家(作家字、号、身世)作品(作品名称、名句、体例、评价)流派与并称(流派主张、风格、代表人、代表作、评价)
2、文体常识:(参考《一分也不能少》P152)A、历史散文:《史记》、《战国策》等 B、诸子散文:《孟子》、《荀子》等 C、议论文体:论、说、辩、原、寓言 D、杂记文体:记、志、笔记体 E、应用文体:序、赠序、跋、书、疏、表、策、告谕、诏令、檄文、移文、铭、墓志铭、碑记、碑文、祭文
3、文化常识:主要掌握古代称谓、年龄、科举、纪时纪年法、特殊地名、节日、合称、并称等。
4、默写文言名篇:三种版本交叉背诵的篇目为:《师说》、《饮酒》、《琵琶行》(第二段)、《梦游天姥吟留别》、《项脊轩志》(第一段)、《六国论》。一定要注意不能出现多字、漏字、改字的现象,一定不能出现错别字,要知道有一个字错了,整个1分就没有了,前功尽弃。
二、基础知识
1、字:语音 错别字
2、词:
1、词性(词类):名动形数量代(实),副介连助叹(虚)
2、色彩:A、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B、语体色彩:口头语、书面语。
3、成语
3、词组(短语):主谓、并列、偏正、动宾、动补
4、句:⑴、单句语法成分:主谓宾(主干成分),定状补(附加成分)
⑵、单句句式:A、按语气分: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B、按动作方向分:主动句、被动句 C、按长短分:长句、短句 D、按运用灵活性分:整句、散句(① 长句(单句、复句、多重复句):附加成分较多,可以把事物间的逻辑关系清楚地表达出来,可起到精确、严谨、细微的修辞作用。② 短句:附加成分或联合成分较少,组织结构简单,可以起到简洁、明快、干净、有力的修辞作用。★注意:叙述事实多用短句,论述事例,多用长句。一般情况下应少用长句,多用短句。③ 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一对或一组结构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形式整齐,声音和谐,节奏鲜明。作用:加强语势、强调语义,适于表达丰富的情感、缜密的思想,给人以深刻的印象。④ 散句:自由活泼,富于变化 作用:可以取得明快、生动的修辞效果。★注意:一般情况下,整句和散句交错运用,有时候比单纯用整句或散句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给人以起伏变化,错落有致的感觉,可使文意表达得清楚有力。)(3)、复句:并列(又„又„,不是„而是„)递进(尚且„何况„,甚至,更)选择(与其„不如„,宁可„也不„,不是„就是„)转折(固然„但„,其实,尽管„却„)因果(既然„就„,以致)条件(只有„才„,除非„才„,无论„都„,尽管„也„)假设(即使„也„,纵然„也„,哪怕„也„)
5、修辞(12种常见修辞方法)⑴比喻——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⑵比拟——表意丰富,富有情趣 ⑶借代——婉转曲折,生动活泼 ⑷夸张——感情强烈,增强联想 ⑸对偶——表意凝练,有音乐美 ⑹排比——加强语势,长于抒情 ⑺设问——引人注意, 发人深思 ⑻反问——突出强调, 加强语气(9)反复——回环往复, 强化语气(10)对比——好的更好,坏的更坏(11)反语——含蓄委婉,幽默风趣(12)引用——论据充分,强化观点
三、现代文阅读知识
1、说明文(A、准确把握说明中心 B、理清说明的顺序[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C、分析说明的方法[a下定义说明 b举例说明 c引用说明 d分类说明 e图表说明 f数字说明 g比较说明])
2、议论文(A、把握论点 B、分析论点展开的过程 C、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1)、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2)、本论的结构:a总分式 b并列式
c递进式
e对照式
(3)、分析论证方法:a理证法、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类比法、喻证法、反正法、归谬法、引申论证法)
3、散文(①、散文的种类:A、写人记事散文 B、写景抒情散文 C、托物言志散文 D、寓理于事的散文②线索:物、事、人、情、时、地[明线和暗线,单线和复线])
4、表达方式(记叙、描写[人物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肖像描写;环境(自然与社会)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结合、色彩声音味道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白描与细描、概括描写与细节描写]、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事抒情、寓理于事]、议论、说明)
5、表现手法(卒章显志、以小见大、欲扬先抑、照应、赋陈、比兴、用典、渲染、象征、联想、想象、衬托、烘托)
6、“重要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一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语境义;二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指代义;三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隐含义。(修辞型、指代型、概括型)
7、“重要的词语”在文中的作用(解释含义、分析表达效果)
8、“重要的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重要的句子通常是指:①表明文章主旨或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②内涵比较丰富,表达比较形象或比较含蓄的句子;③表现记叙线索和作品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④结构复杂,较难理解的语句。(考含义重在解释,考作用要从内容与结构上来回答,要特别注意开头句、过渡句、结尾句的作用)
9、整体阅读,圈画重点词句、理解文章结构脉落(要注意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选择题要明确范围,认真筛选,仔细比对、慎重下手
10、读写结合题:(知识梳理型、措施建议型、鉴赏评价型、是非评价型、列举印证型、联想(感悟)仿写型、图画评述型)
四、诗歌阅读知识
1、分类(1)、按体裁(形式)划分:(2)、按题材(内容)划分:(1)边塞诗(A、塑造守边将士的英雄形象,赞颂将士英勇作战,保家卫国,以大义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B、以雄浑的笔墨描写边塞风光,抒写自己报国立功的壮志和宽广胸怀 C、借征战之事表现征夫对故乡、亲人或心上人的思念,控诉战争痛苦,对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予以辛辣的讽刺与委婉的劝谏。)(2)咏史(怀古)诗(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情感。A、称颂、仰慕英雄,寄托哀思 B、感慨兴衰,托古讽今
C、自比自况,怀才不遇)(3)写景诗(A、对大自然的热爱,向往自由 B、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C、表达爱情、乡愁、惜春、伤春、闲适、闺怨等。)(4)田园(山水田园)诗(诗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和自己遗世独立的高蹈情怀。)(5)送别诗(借助山水景物表达离愁别绪,表达自己的依依惜别的深情,它常常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表达依依不舍,或表达别后的思念。风格大致上有三种:一是慷慨悲壮型,如“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二是儿女情长型,如“执手相看泪限,意无语凝咽”;三是一往情深型,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6)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往往是借物咏怀,托物言志。它们或体现诗人的闲情逸致,或表达诗人的宛转思绪,或抒发诗人对美好事物及幸福生活的向往。)爱情婚姻诗、评诗题画诗等
2、艺术手法
(1)表达方式: A、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寓理于景、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借古讽今)B、描写(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动衬静、明暗相衬、乐景写哀、哀景写乐、远近、上下、实写和虚写,白描和工笔、点面结合)C、记叙(赋)、议论、问答、说明,叙议结合(先记叙后议论)
(2)表现手法:象征、用典、比兴、联想/想象、衬托/映衬/反衬/衬托/烘托、渲染、化用、虚实结合、正侧结合、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以少胜多、以小见大、以乐写哀
(3)修辞手法: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反复、反语等等。
(4)篇章结构:层层深入、呼应(首尾呼应)、先总后分、先分后总、详略得当、过渡(巧妙过渡)、铺垫、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线索)、画龙点睛、卒章显志(篇末点题)(5)语言特点:清新自然、平淡质朴、简洁明快、浓墨重彩、诗情画意、含蓄隽永、清新雅致、形象生动
(6)流派风格:现实意义、浪漫意义;豪放派、婉约派;山水派、田园派、边塞派;沉郁顿挫(杜甫)、豪放飘逸(李白)、质朴刚健、清新俊逸、诗中有画(王维)、平淡自然(陶渊明)、隽永含蓄、阴柔婉约、哀怨凄婉等等。
(7)描写角度:描写景物的角度:仰视、俯视、平视、远看、近观等。描写范围的角度:形状、声音、色彩(绘形、绘声、绘色)等。用笔的角度:正面与侧面,繁笔与简笔、动与静、点和面等。
3、使用频率较高的词(1)、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诗人用来兴寄思想感情的物、景、事)。(2)、意境:是指诗人的思想感情与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3)、用来概括思想感情的词: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4)、用来概括艺术作用的词: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语言浅近,主旨深远)、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富有言外之意)、含蓄蕴藉(语言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等等。
4、应试策略:(1)、要读题,要读人,学会利用已有的信息,如利用标题、注释、作者生平经历和题干的提示等。(2)、分析词义、分析句义、分析意境、分析形象、分析写法。(3)、掌握正确的鉴赏流程: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鉴赏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鉴赏程式一: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鉴赏程式二:①这首诗写了什么———什么人(包括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作者)?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写了什么“物”“景”?抒发了什么“志”“情”?②怎样写———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这些“物”“景”?③为什么这样写———运用这种手法写这些“物”“景”,对抒发这种“情”“志”有什么作用(效果)?(4)、想象描写题:应抓住主要意象、动词和形容词来进行合理的想象,进行恰当地描写。(5)、简答题中“含义是什么”、“寓意是什么”、“蕴涵着什么”一类的题目很多,要求回答时在理解文章“表”义时,必须由“表”及“里”,深刻理解其内涵。“内涵”的把握,在现代文中一般从文章的主旨出发考虑;古诗文中一般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去考虑。
五、文言文阅读知识
(一)、解释常见文言词语
1、文言实词:高考试卷中的解释文言实词,无非是经典课文中的常见文言实词搬个家。实词的复习可以结合以前所考过的试卷。
2、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则、以、乃、于、者、因、也、乎、焉、与、何、为、若、且、所。
3、通假字:
4、古今异义
5、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分类 翻译方法 例子
名词动用 ? 前加动词 一狼洞其中(打洞)
前加介词后加动词 驴不胜怒,蹄之(用蹄子踢)
另外动词替换 舍于其址(盖房子)名词作
状语 表形状 像„一样 其一犬坐于前(像犬一样)
表态度 像对待„一样 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
表方位 在„,从„,向„ 孔子东游(向东)
表时间 每„,在„ 岁赋其二(每年)
表工具 用„,乘„ 辇来于秦(乘车)
表处所 在„ 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形容词
作动词 ? 状语对译法 敌人远我(远离)
补语对译法 火尚足以明也(照明)
动词替换法 私我也(偏爱)
形容词作名词 形容词+的+名词 劳师以袭远(远方的国家)
使动 名词使动 使„成为什么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成为王)
动词使动 让„做什么 臣活之(使„活下来)
形容词使动 使„变得怎样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变得愚蠢)意动 名词意动 把„当作„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形容词意动 认为„怎样 成以其小,劣之(认为„不好)
(二)、识别常见文言句式
1、判断句(可译为:„„(不)是„„)常见形式:?„„者„„也;?„„乃(为、则、是)„„;?否定判断句„„非„„也
2、被动句(可译为:„„被„„)常见形式:?„„见(于)„„;?„„见„„于;?„„为„„?;„„为„„所„„;?„„被„„?;无标志的他动词
3、省略句(省主语、省谓语、省宾语?、省介词宾语、省介词)
4、倒装句
(1)宾语前置 常见形式: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介宾前置;???以“之”“是”为提宾标志的前置(2)定语后置 常见形式:中心词+(之)+定语+(者);?中心词+数量词(3)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常见形式:?谓语动词+于(以、乎)„„(4)主谓倒装(强调谓语
如:甚矣,汝之不惠。)
5、固定句式 ? 1)? 诚„„则„„:如果„„那么(就)„„。2)? 乃尔:居然如此,竟然如此,这样。
3)?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4)? 庶几:或许,可能;差不多;但愿,希望。5)? 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6)? 所谓:所说的,所认为。
7)? 所以:„„的原因,之所以„„,为什么„„;用来„„的方法,用来„„的东西,是用来„„的,用来„„的地方,用来„„的人(事),靠它来„„的。8)? 往往:处处,到处;常常。9)? 唯„„是„„:只。10)未尝:从来没有。
11)毋宁,无宁:宁肯,宁愿;莫不是,不是。12)无所:没有„„什么人(或物),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条件„„。
13)无以: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无法。
14)相与:互相,相互,彼此;同你;一起,共同;相处,相交。15)向使:假如,如果。
16)以„„故„„:因为„„所以„„。17)以„„为„„:认为„„是„„,把„„当作„„;让„„作„„,任用„„为„„;用„„做„„,把„„作(为)„„。18)以至于:一直到;结果。(至于: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19)有所:有„„的人(或物),有什么„„;有„„的地方,有„„的原因,有„„的办法。
20)有以:有条件,有办法,有机会,能够。
21)于是:这时候,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这个原因。22)之谓:叫做,就是,才算;这就叫做;就是,说的就是。23)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24)如„„何?,奈„„何?:拿„„怎么样(办)呢? 25)孰与„„?:与„„相比,哪个„„? 26)安„„乎?:怎么„„呢? 27)独„„耶?:难道„„吗? 28)何为„„?:为什么„„? 29)何„„哉?:怎么能„„呢? 30)何„„为?:为什么„„呢? 31)何„„之有?:有什么„„呢? 32)独„„哉?:难道„„吗? 33)何其„„也!:怎么那么„„啊!34)直„„耳!:只不过„„罢了!35)无乃„„乎?:恐怕„„吧? 36)得无„„乎?:该不是„„吧?
37)其„„其„„也„„?:是„„还是„„呢? ?
(三)、用汉语翻译文言句
这实际上是对考生综合运用文言文能力的考察,既有对实词的考察,也有对虚词的考察;既有对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的考察,又有对文言特殊句式的考察,同时也考察考生运用现代汉语组织语言的能力。①信、达、雅
②保留、对换、删省、增补、调整、意会
③切记高考按点给分,先要判断一下所给句子中哪些词语和句法结构会是给分点。
(四)、文言文的理解(略)
第四篇:语文语法知识(范文)
语文语法知识大全
2011-03-15 00:00 浏览次数:21997 人次
语 文 语 法 知 识
(一)—、语 文 语 法 知 识
1、词类:有实词与虚词两大类
(1)实词: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够独立成句
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不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只有副词例外),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A、名词: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
表示人的名称, 如同志、作家、父亲、主人、老李; 表示具体事物,河流、高山、森林 湖泊; 表示抽象事物,如政治、科学 效率、品德、;
表示时间名称,上午、夏天、春天、现在、立春、星期
二、刚才; 表示处所名称:上海、中国、颐和园、商店、亚洲、北京;
表示方位名称:上、下、东、西、里、前、内(简称方位词)名词的语法特点 :①表示人称的名词,可以在后头加“们”表示多数
②方位词常用在其他名词后头,组成表示处所、范围或时间的方位短语 ③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
B、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1、动作动词:表动作、行为如,走 看 说 进行 开始
2、心理活动动词 如,想 爱 恨 怕 希望 喜欢 担心
3、使令动词:表指使、命令或请求如,使 叫 让 派 请求禁止
4、能愿动词(助动词)如,能 会 可以 愿 肯 敢 要 应应该(跟动词、形容词等组成能愿短语如,能够解决)
5、趋向动词 如,来去 上 进 出 回 过 开 上来 起来
6、判断动词:主要是“是”,以及同“是”相当的 “为”等 动词的语法特点:
①动词一般受副词“不”的修饰 ②动词后面可以带“着、了、过”,表示动态
③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时间短暂或尝试的意思 ④判断词“是”主要是联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
⑤能愿动词后面不能跟名词,能愿动词可以和后面的动词一起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
⑥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
C、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的词表示事物形状的:高、矮、胖、瘦弱;
表示事物性质的:红、甜、干净、清楚、漂亮、结实;
表示事物状态的:快、慢、雪白,滚烫,亮晶晶,泪涟涟;形容词的语法特点: ①一部分形容词可以用重叠形式来加强语义 ②大多数形容词可以受副词“很”修饰
D、数词:是表示数目的词表确数(表示分数,整数和倍数); 表概数:几、许多; 表序数:第一、老三;
数词的语法特点:①数目增加,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倍数表示②数目减少,只能用分数,不能用倍数
E、量词:是表示事物和动作、行为单位的词表示事物单位的量词叫数量词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量词叫动量词
表示事物单位的:个、只; 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次、回,有时也借用某些名词来表示,如:脚、年;量词的语法特点:①量词经常和数词连用,组成数量短语,也称为数量启数量词②表示物量的数量词常用在名词的前面③表示动量的数量词数量词常用在动词的后面
F、代词:起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代词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三类 1.人称代词包括三种代词: 第一人称:我、我们、咱、咱们; 第二人称:你、你们、您、您们;
第三人称: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别人、大家 2..疑问代词是表示疑问点的,如:谁、什么、哪里、多少
3..指示代词包括近指的“这”,远指的“那”,以及由它们构成的合成指示代词,如:这里、那边、这阵子、那会儿代词的语法特点:
①第二人称的敬称“您”不用于复数,如果需要表示复数,就用“您几位”“您诸位” ②第三人称复数代词“他们”可专指男性,也可兼指男性和女性,“她们”则专指女性 ③注意“我们”和“咱们”用法的区别“我们”指说话人,有时也可以包括听话人;“咱们”一定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
④指示代词“那”用于远指,“这”用于近指 ⑤代词用得不恰当,指代不明,可造成病句
G、副词: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情势、语气等
表示范围:都、全、单、共、光、尽、净、仅、就、只、一共、一起、一同、一道、一齐、一概、一味、统统、总共、仅仅、惟独等;
表示语气:可、倒、一定、必定、必然、却、、就、幸亏、难道、何尝、偏偏、索性、简直、反正、多亏、也许、大约、好在、敢情;
表示否定:不、没、没有、别;
表示时间:刚、恰好、正、将、老(是)、总(是)、早就、已经、正在、立刻、马上、起初、原先、一向、永远、从来、偶尔、随时、忽然;
表示程度:很、极、最、太、更、更加、格外、十分、极其、比较、相当、稍微、略微、多么;
表示情势:仿佛、渐渐、百般、特地、互相、擅自、几乎、逐渐、逐步、猛然、依然、仍然、当然、毅然、果然、差点儿副词的语法特点:
①副词主要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在动词、形容词前面作状语 ②副词有时用在形容词后面,补充说明程度、结果,作补语 ③副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
H、连词:是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 一般连词:和、与、并、或、及;
关联词:主要用来连接复句中的分句或句群中的句子不但 而且、虽然 但是语法特点: ①一般连词的前后两部分可以调换而基本意思不变 ②关联词的主要在复句中进行运用 I、介词: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等的前面,和这些词合起来,表示动作、行为、性状的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方式、原因、目的、比较等1.表时间:在 于 自自从 从 当 由 趁 随着 到
2、表处所:从 打 朝 向 在 沿着 顺着
3、表排除:除 除了
4、表对象、范围: 对于 和 跟同 与 替 将 把 关于 被
5、表方式、手段: 按照 依 依照 根据 以 凭 本着 用
6、表目的、原因:为 为了 为着 因 由 常用介词及其用法(顺口溜)自、从、以、当、为、按照,由于、对于、为了、到 和、跟、把、比、在、关于 除了、同、对、向、往、朝……
用在名词、代词前,组成介宾短语后,修饰、补充“动”“形”要记牢 J、助词:是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起辅助作用的词 助词可分三类:
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 结构助词:的、得; 动态助词:着、了、过;
语气助词:的、了、吗、吧、呢等
K、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的词如啊、嗯等语法特点:一般独立成句,用逗号或感叹号隔开
L、拟声词:是摹拟人或事物的声音的词语法特点:在句子中相当于一个形容词(2)、词类的辨别:①区分名词和非名词,名词前不能加“不”和“很”
②区分形容词和动词,形容词可以用“很”来修饰,动词前不能加“很”(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除外)
③区分形容词和副词,形容词能修饰名词,前面能加“很”;副词不能修饰名词,前面不能加“很”
④区分连词和介词,前后能互换的是连词,前后不能互换的是介词 ⑤区分动词和介词,作谓语中心语的只能是动词,组成介宾短语修饰、补充动词、形容词的是介词
⑥区分语气助词和叹词,语气助词一般用在句尾,叹词往往独立成句,一般在句首 ⑦区分介词和副词,介词后面跟名词、代词,副词后面是动词或形容词
2、短语:是由词和词组合而成的语言单位
(1)、并列短语:由两个或由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等并列组成的短语,基本结构有名名、名代、代代、动动、形形、数量数量
特点:
①并列短语前后的词性一致(名词和代词除外)②并列短语两部分之间是平等关系,没有修饰、限制关系 ③并列短语中的词一般颠倒过来意思不变
④并列短语中词和词之间可以直接组合,也可以借用虚词组合(2)、偏正短语:定义参见课本 基本结构:
①中心语是名词时,修饰限制成分是定语,用()表示有如下结构:形名、数量名、名名、代名
②中心语是动词或形容词时,修饰语是状语,用〔〕表示有如下结构:形动、副动、数量动、副形
(3)、动宾短语:动词后边带上一个受动词支配的词,组成一个短语,这种短语叫做动宾短语基本结构:动名、动代
特点:①动宾短语前边的动词直接支配后边的名词、代词,后边的名词、代词受前边的动词的支配,它们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②动宾短语中受动词支配的名词、代词,是宾语 ③宾语一般在动词后面回答“谁”、“什么”的问题
④使用动词短语时,要注意动词和宾语意义上的配合,否则造成动宾不搭配(4)、补充短语:包括动补短语和形补短语两大类
语法特点:①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分是补语,用<>表示 ②这类短语的中心语在前,前后两部分是被补充和补充的关系 ③补语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补充说明怎么样、多久、多少等问题 ④有的补语前头常用结构助词“得”
(5)、主谓短语:定义详见课本基本结构:名(代)动、名(代)形、名(代)疑问代词、特殊的有:名名,如今天星期一;名数量,如纸三张
特点:
①主谓短语前边的词表示“谁”或“什么”,后面的词说明前边的词“怎么样”“干什么”或“是什么”前后两部分是被陈述和陈述的关系
②使用主谓短语加上语气,书面上加上标点就是一个单句,表达的意思是完整的(6)、介宾短语:由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的短语基本结构:介词名词、介词代词 语法特点:①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为一个整体充当句子成分 ②介宾短语在为主中心语前做状语,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 ③介宾短语有时也做定语,后头必须带“的”
(7)、“的”字短语:由动词、形容词、动宾短语加上“的”构成 基本结构:动词的、形容词的、动宾短语的 特点:①“的”字短语在句中相当于一个名词 ②“的”字短语一般常做主语、宾语
3、单句:
(1)、句子的组成部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补语、状语六种 主语:是句子中的陈述对象,说明是谁或什么;
谓语:是对句子的主语作陈述的成分,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宾语:是谓语动词的支配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结果、处所、工具等 补语:是谓语动词的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处所、数量、时间等 定语:是句子中名词中心语前头的修饰成分,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或限定事物的领属、质量、数量等
状语:是句子中动词或形容词中心语前头的修饰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时间、处所或形状的程度等
(2)、一般完整的句子成分的排列为:
定语(修饰主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修饰宾语)宾语(3)、分析步骤:第一步,理解句意分主谓,先把句子一分为二,分成主语和谓语,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第二步,找宾语,有的句子有,有的则没有,动词支配的对象就是宾语;第三步,压缩句子找中心语,中心语是受修饰、补充或能支配宾语的主干成分;第四步,找定、状、补语定语到主语中心语的前边和宾语中心语的前边去找,状语在谓语中心语前面,补语在谓语中心语后面常用分析单句成分的符号见课本
(4)、句子主干:是指把定语、状语、补语压缩后剩下的部分,即由主语的中心语,谓语的中心语和宾语的中心语组成摘取句子主干时,谓语中心词前有否定词语(不、没、没有)的句子,要把否定词语放在主干中;碰到中心语是并列短语时,要把整个并列结构摘出来,再划分句子成分。
二、知识要点 1.什么是句子
句子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是具有一定语调并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运用单位根据用途和语气,句子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根据结构可分为单句和复句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单句,要给它划分成分。
2. 句子成分的名称及符号
名称: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符号:主语 = 谓语 - 宾语 ~ 定语()状语 [ ] 补语 <> ① 句子的基本成分是:主语、谓语、宾语 补充成分是: 定语、状语、补语 ② 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之间可用‖划开 Ⅰ.写人 格式:“谁” + “干 什么”(主语)(谓语)(宾语)例: 杨亚 ‖ 写 字 主 谓 宾
注意:处理复杂的单句时,要抓主干 例:一中的杨亚║在课桌上写着毛笔字 主 谓 宾 Ⅱ.写物 格式:“什么事”或“什么物”+“怎么样”(主 语)(谓语、宾语)例: 猫 ‖捉鱼 主谓宾
例:一只小猫‖在盆边捉了一条大鱼 主谓 宾 注意:“是”为典型的动词,一般是“谓语” 例如: 他 ‖ 是学生 主谓 宾
3.划分句子成分,还要抓住枝干(定语、状语、补语)定语:在句子中起着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中心语的作用
状语:修饰、限制谓语中心语,一般在谓语中心语前面,有的在句子最前面,交待时间、地点、范围、情况等
补语:对谓语中心语起补充说明作用,一般放在谓语中心语之后 例: 画眉 唱 歌
这是一个把主语中心语、谓语中心语、宾语中心语单提出的句子原句是 “两只美丽的画眉高兴地唱一首歌”。
①.(两只美丽的)画眉
“两只美丽”是 “画眉”——主语中心语的修饰部分,叫“定语” ②.[高兴]地唱
谓语中心语“唱”前边的修饰、限制成分——“高兴”为“状语” ③.(一首)歌
宾语中心语“歌”前的修饰、限制部分——“一首”为“定语” ④.歌唱得<好>
修饰、限制谓语中心语“唱”,并放在它后面的部分——“好”为“补语” 4.划分句子的口诀:
(1)句子成分要划对,(2)纵观全局找主谓 3)主前定状谓后补,(4)谓前只有状地位(5)“的”定“地”状“得”后补,6)宾语只受谓支配示例及练习部分 一词性练习
语法知识课后练习请点击下载→
第五篇:小学语文语法
小学语文语法大全
修辞方法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哪几种?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夸张、反复、对偶、引用。比喻句:
很多小朋友,好像一群鱼,在河里钻上钻下。本体:小朋友
喻体:鱼
敌人像饿狼一样爬上了山坡。战士们像猛虎一样扑向了敌人。本体:敌人
喻体:饿狼
本体:战士们
喻体:猛虎 拟人句:
小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伴,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忽然有个蜘蛛慢慢地爬过来,想把苍蝇当做一顿美餐。排比句:
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有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桂林太秀了,庐山太俊了,泰山太尊了,黄山太贵了。反问句:
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难道这件事还不值得我们重视吗? 设问句:
谁使长征取得胜利的呢?是共产党。谁是我们最亲的人呢?是妈妈。夸张句:
教室里静得掉根针都能听到。
那欢乐的叫喊声,都快把树枝上的积雪震落下来了。反复句: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再见了,故乡!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对偶:
登庐山,看瀑布飞腾; 游黄山,看云海扬波。引用句:
人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
句式转换:
“被”字句和“把”字句 老师表扬了同学们。老师把同学们表扬了。同学们被老师表扬了。
陈述句和反问句
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
第一步,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
第二步: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面加上“怎、怎么、难道”等反问语气词。
第三步: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注意:要通过朗读检查修改后的句子与原来的句子意思是否一样。例:
雷锋叔叔是我们学习的榜样。1.雷锋叔叔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2.难道雷锋叔叔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3.难道雷锋叔叔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
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
第一步:有否定词的要去掉,没有否定词的要加上。
第二步:去除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和疑问词(吗、呢等),把问号改为句号。
第三步:也不是最重要的一步,把句子整理通顺(通过朗读检查句子是否修改正确。)。例:
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就是越远了吗? 马跑得越快,离楚国就越远了。
修改病句: 学会修改病句:
1、读(读原句)
2、找(找病句)
3、改(对“症”下药)
4、查(查修改后的句子是否正确)上课的时候,发言积极。(成分残缺)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发言积极。
我们要坚持革命的光荣传统。(用词不当)我们要继承革命的光荣传统。
这篇作文的层次和语言都很通顺。(搭配不当)这篇作文的层次很清楚,语言很通顺。他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艰巨任务。(语序混乱)他一次又一次地完成了艰巨任务。
一打上课铃,我们立刻坐在座位上坐好。(重复罗嗦)一打上课铃,我们立刻坐好。
小林和小红边走边谈,他告诉他作业已经完成了。(指代不明)小林和小红边走边谈,小林告诉小红,他的作业已经完成了。凡是学习好的同学,有些是上课特别专心听讲的。(前后矛盾)凡是学习好的同学,都是上课特别专心听讲的。
商店的货架上摆满了葡萄、水果和梨等各种水果。(不合逻辑)商店的货架上摆满了葡萄、苹果和梨等各种水果。关联词语: 并列关系:
又„„又„„
一会儿„„一会儿„„ 那么„„那么„„
既„„又„„ 递进关系:
不仅„„而且„„
转折关系:
虽然„„但是„„
尽管„„还„„ 假设关系:
即使„„也„„
要是„„就„„ 条件关系:
无论„„都„„
只有„„才„„ 选择关系:
不是„„而是„„
因果关系:
因为„„所以„„
„„因此„„
不但„„而且„„
虽然„„可是„„
如果„„就„„
只要„„就„„
与其„„不如„„
既然„„就„„ 之所以„„是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