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甄士隐梦幻识通灵2

时间:2019-05-14 19:20: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九年级语文甄士隐梦幻识通灵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九年级语文甄士隐梦幻识通灵2》。

第一篇:九年级语文甄士隐梦幻识通灵2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曹雪芹及其作品《红楼梦》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2.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体会小说虚幻世界中蕴涵的现实意义。

3.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节选章节亦真亦幻的奇妙境界。

2.分析梦境与现实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本节重点:了解曹雪芹及其作品《红楼梦》。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找一部能像 “百科全书”一样充分表现中国封建社会历史,能被誉为 “金字塔”式的作品,那么首选一定是《红楼梦》。

二、介绍作家作品。

(师生共同交流搜集整理的资料。)

1.作者简介。

曹雪芹出身于一个有百年历史的贵族世家:曾祖 是康熙皇帝的奶妈;曾祖父、祖父、父亲和叔父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皇家的供货商);两个姑姑都被选为王妃;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其中有四次住在他的家里。曹雪芹成长于一个藏书丰富的书香门第:祖父曾是当地名士,能写诗、填词、编戏,还是有名的藏书家,主持刻印了《全唐诗》。他深受祖父和家庭的影响,从 小博览群书,有丰厚的文学文化底蕴,琴棋书画无所不能,诗 词曲赋无所不精。不但是杰出的小说家,还是有名的诗人和画家。生活于所谓的“康乾盛世”,但经历了大家族由盛而衰的巨大变故。

人生经历:13 岁前,正当曹家极盛时期,曹雪芹在南京过着 “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豪华生活。其后,父亲获罪革职,家产被查抄,全家由南京迁到北京,青壮年是在家境由盛而衰的过程中度过的。晚年在北京西郊,生活日渐贫困,竟然到了食粥赊酒、围毡御寒、卖画谋生的境地。约在1764 年,因贫病无医,加上爱子夭折,过度伤痛,曹雪芹痛苦地离开了人间。身后留下凄苦的妻儿和几束残稿,连埋葬的费用都是他几个好友资助的。

写作经历:《红楼梦》写于曹雪芹凄凉困苦的晚年。在“曹 雪芹印”中有这样一首诗:“我也曾金马玉,我也曾瓦灶绳床。你笑我名门落拓,一腔惆怅,怎知我看透了天上人间、世态 凉!褴裳藏傲骨,愤世写群芳。字字皆血泪,十年不寻常。身前 身后漫思量,今世看真真切切、虚虚幻幻、悲悲啼啼的千古文章。”“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2.写作背景与缘由。

(1)清朝政治的腐朽。

(2)封建剥削的加重。

(3)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

(4)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3.《红楼梦》简介。

原名《石头记》,拟作120 回,定稿80 回,后40 回“迷失”。现通行本为120 回,其后40 回为乾隆时进士高鹗续。《红楼梦》 通过描写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在政治经济上的内外活动,宫 廷贵族的勾结和矛盾,各 男女恋爱的纠葛以及家庭中的日常琐事,生动而又真实地展现出一幅封建家庭衰败历史的图卷。

第一回 两个楔子(神话故事)。女娲补天:顽石暗示宝玉的叛逆性格;木石前盟:暗示宝、黛爱情前世有缘。

第二回 交代人物关系。

第三回 介绍活动背景和主要人物。

第四回 介绍典型社会环境:“贾不假,白玉为 金做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第五回 全书总纲,通过宝玉梦游太虚幻境隐喻人物命运和结局。

„„

艺术特点:网状形式的艺术结构、典型生动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的文学手法、独具风格的语言文字。

后世评价:“中国第一奇书”“中国古典小说的金字塔”。

三、布置作业。

思考:阅读课文,作者依次写了哪些人物?在亦真亦幻的情节中共交代了哪些事件?

一、阅读文章,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学生自读为主。结合对小说内容的了解,把握文章内容。

二、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三、研习文章。

1.学生分小组复述文章内容。

2.《红楼梦》作者既云“将真事隐去”,又说“不敢稍加穿凿”,而在本文中又营造了一个神秘莫测的梦幻世界,这样看来似乎有些矛盾,作者是怎样处理两者的关系的?

明确:这 “真事”就隐在 “梦”与 “幻”当中。在第一回 中,作者云:“凡用 ‘梦’用 ‘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湘云与可卿为“梦”,而宝钗和黛玉为“幻”。前者为“兼美”,但最终风流云散;后者即所谓的“钗黛合一”,是“美中不足”,该书的主要内容便是“梦”与“幻”的交织。

作者还通过一僧一道之口,说过这样一段话:“那红尘中有 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 ‘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 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

3.本章节在整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小说构思了一个带有梦幻色彩的楔子式的结构,用“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为开篇,从甄士隐这样一个引场人物的角度为故事整体框架打上了一条因果链。这条因果链起自“以泪偿灌”,结自“林黛玉归位”,以梦起,至梦结。

4.本章节共交代了哪些事件?

明确:道人太虚幻境定灵玉,甄士隐梦境得天机。

5.文章梦境与现实有机结合,那么这个梦境有什么现实意义?

明确:作者在《红楼梦》开篇第一回中即明白说明:“因曾 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梦境本是虚幻,原无真实可言,但文学作品中的“梦境”艺术,是把现实生活梦幻化或把梦幻境界现实化,用荒诞离奇的手法表现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表现作者的人生 理想和审美意趣。《红楼梦》最大的现实性就在于其对封建制度本身的强烈批判。这 批判性通过宝黛爱情的生离死别,十二金钗的红颜薄命和贾府的衰败没落得以全方位表现,同时也达 到了揭示这 制度必然走向灭亡趋势的效果。而 “梦境”意象 由于渗透了这 强烈的批判性而具有其他作品不可 代的现实 意义。

四、布置作业。

仔细阅读《红楼梦》其他章节,思考本文梦境中所说的一 切与后文中现实世界的哪些情节相印证。

第二篇:第20课《甄士隐梦幻识通灵》教案_1

第20课《甄士隐梦幻识通灵》教案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2.把握隐晦文字下所蕴涵的作者创作的深意。3.初步了解所涉及的人物在整本小说中的经历,进而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教学重点人物在小说中的经历及作者的创作意图。教学难点理解隐晦文字下所蕴涵的作者创作的深意。教学方法本课的讲解,应首先介绍《红楼梦》及其作者,使学生对这部古典名著及曹雪芹这位文学巨匠有初步了解,从而引发他们阅读全书的欲望。其次根据课文特点,让学生自主进行阅读,提炼出文中的主要内容。最后用心体会文字的深刻内涵及作者创作的深意。教学方法有两种选择:如果课前能组织学生看《红楼梦》电影、《红楼梦》电视连续剧或有关章节的录像,则采取专题讨论的方法,集中解决文中的重点问题;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则以教师引导、讲授为主,适当组织课堂讨论,通过教学设计全过程达到教学目的。下面的教案按后一种情况设计编写。课时安排3课时(也可做成一个更多课时的专题)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鲁迅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就有着这样一位作家,他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的眼光,饱蘸着血与泪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女性的悲剧之歌,刻画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女性悲剧形象。几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们洒下了同情的泪水,为她们的魅力心醉神迷。这部书就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作品,感受它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介绍作者曹雪芹及其作品(具体内容见教师教学用书)。这个环节如果学生的学习条件允许,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课下预习,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引导。也可以让学生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进而达到更深的交流目的。

三、学生自读,归纳内容。节选部分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开头到“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简单而概括地讲述了石头的来历及其经历;第二部分从“出则既明”到结尾,为故事开头,讲述了石头城中甄士隐与和尚茫茫大士、道士渺渺真人及通灵宝玉梦中的一段邂逅,交代了木石前盟的因缘。

四、布置作业。理解中的虚幻手法(神话和梦境)的作用。

一、研读课文。1.找出文中隐晦句或谐音词,分析它们的含义。(1)大荒山:荒唐。(2)无稽崖:无稽之谈。(3)高经十二丈:总应十二钗。(4)方经二十四丈:照应副十二钗。(5)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合周天之数。(6)青埂峰:情根,故无补天之用。(7)诗礼簪缨之族:荣国府。(8)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大观园。(9)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若用此套者,胸中必无好文字,手中断无新笔墨。妙在“无考”。(10)据我看来,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先驳得妙。将世人欲驳之腐言预先代人驳尽。妙!(11)《石头记》:本名。(12)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此是第一首标题诗。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13)姑苏:金陵。(14)十里:开口先云势利,是隐甄、封二姓之事。(15)仁清:又言人情,为士隐火后伏笔。(16)葫芦:糊涂。(17)甄士隐:真事隐。(18)英莲:应怜。(19)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惯养娇生笑你痴”是嘲笑甄士隐对自己的女儿英莲过分溺爱是完全没有意义的,终究是一场空;“菱花空对雪澌澌”指的是英莲被人贩子拐走后卖给了不懂得怜悯的呆霸王薛蟠,命运悲惨;“好防佳节元宵后”指的是英莲在元宵佳节时被人拐走;“便是烟消火灭时”指葫芦庙失火烧了甄士隐的房屋,甄家整个败落于大火之中,最后甄士隐也出家,自然是烟消云散了。(此处补充小说中英莲的其他相关情节,尤其是关于香菱的判词,区别《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与续作者高鹗不同的创作理念。)(20)三劫后:佛以世谓“劫”,凡三十年为一世。三劫者,想以九十春光寓言也。(21)《石上偈》: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这是作者依托神话表明《石头记》创作缘由的一首序诗。诗中借顽石说自己不能匡世济时,被弃置世间,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只好转而著书,把自己对现实的观察和感受写成小说《红楼梦》。所谓“无才”,貌似自惭,实则自负,是作者的愤激之言,是一种“缚将奇士作诗人”的感慨;以顽石为喻,表现自己不肯随同流俗的傲骨。(22)太虚幻境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此联是甄士隐梦中遇见一僧一道,不知不觉地随着僧道到了“太虚幻境”,见到了石牌坊上这副对联。佛教和道教是来历不同的两种宗教。曹雪芹有意让和尚与道士同行,明显地带有调侃的意味,以增加小说的幽默感。况且用了“太虚”“茫茫”“渺渺”字样,就明明告诉读者这是凭空虚拟的“假语村言”。但是这种虚拟有它的根据,就是佛道两教都对社会人生抱着虚无否定的态度,认为世人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以及由此导致的扰攘纷争,全是虚幻无意义的,只有清静无为,靠精神力量去寻求精神的解脱——成仙成佛,才是有意义的。这副对联就反映了这种崇尚虚无的理论。2.小说中人物甄士隐及其梦境在小说中的作用。甄士隐在整部《红楼梦》里,只是个起引子作用的人物,作者借一个经历了骨肉分离、家遭火灾、下半世坎坷而终于醒悟出世的人物形象告诉读者,他是从生活原型出发来写这部书的。士隐投亲受欺,贫病交加,感到人生幻灭,终于断绝一切牵挂,随疯道人去了。这一切对全书情节来说是一个缩影,英莲的身世遭遇就是大观园里众多儿女不幸命运的一种象征性的写照,甄士隐的人生经历也是贾宝玉的人生经历。甄士隐之梦也就是小说由虚幻过渡到现实的一种方式和暗示,由此展开对故事庞杂内容的描写和叙述。(此处补充小说中关于甄士隐的其他情节,以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这一形象。)3.小说以虚幻的手法作为开头,并且在整本小说中不时穿插这样的一种写作形式,有何深意?因为正是这些内容,形成了与实界相对的虚界,正是这种虚界寓意的丰富无穷,使得小说像一个纵横错杂,混绕不清的迷宫,诱引着一个个的爱好者、研究者沉溺其中而无法自拔,这正是此书的魅力之处,也是此书生命的元气所在。试想,倘没有这些诗词歌赋牙牌酒令,一切都已坐实,那红楼的价值和意义又安在?《红楼梦》就是这样,虚虚实实,假假真真。虚界是对实界的预示,具有天命性质;实界是对虚界的敷衍,具有人力性质,红楼悲剧的产生就是这种人力不敌天命的结果。同时作者迫于现实的压力不能直书其事也是采用虚幻手法来写的原因之一。

二、布置作业。阅读《红楼梦》的第一回到第五回,了解故事中主要人物的命运。

一、从人物判词入手分析小说中主要女子的命运。1.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林黛玉薛宝钗)2.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贾元春)3.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贾探春)4.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贾迎春)5.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史湘云)6.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妙玉)7.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贾惜春)8.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王熙凤)9.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村妇,巧得遇恩人。(贾巧姐)10.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李纨)11.情天情海幻情深,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秦可卿)(以上为“金陵十二钗正册”人物判词,赏析文字见教师教学用书。)

二、谈谈自己喜欢的人物。

三、课堂小结。这就是《红楼梦》,这就是中国文学史上对封建社会失去希望的作家曹雪芹。他以一块怀才不遇、无力补天的顽石的身份,无可奈何地叹息这座封建大厦的朽败倾颓。鲁迅说过:“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曹雪芹即处在这样的苦痛之中。要想深刻地感知曹雪芹的痛苦,我们必须多次阅读《红楼梦》。所以,希望同学们能认真阅读名著,感知作者,感受另一种人生。

四、布置作业。利用课下时间,读完整本《红楼梦》。

第三篇:礼士中学九年级语文劳动节练习

礼士中学九年级语文练习2012年4月30日

一、古诗词名句填写

1安得广厦千万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欲为圣明除弊事,!(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我们要学会倾听,善于倾听。学会在忧伤失意时,去倾听“天狼”的豪言壮语;在遇到艰难险阻时,去倾听“,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和气魄;在前途迷茫时,去倾听“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执著坚毅;在消磨时光时,去倾听“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

5廉洁奉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史长河中,无数前贤今达为世人镌刻了一座座“廉洁与”“奉公”的人生丰碑。请任意写出一个与此相关的诗词名句,并指出它所涉及的人物。

二.语文知识

1.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2分)()

A、这次举行法律知识考试,有些人竟对“法人”“行政处罚”等法律基本知识素昧平生....。

B、他妄自菲薄....别人,在班里很孤立,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自负的人。

C、角色的个性鲜明,是电视剧《新红楼梦》最值得欣赏的地方,甚至连配角都栩栩如生....,令人难忘。

D、似乎人类在自然科学上一遇到“起源”的问题就一筹莫展....,宇宙起源、生命起源、思维起源都是人类碰到的几个最大的难题。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合乎规范的一句是:(2分)()

A、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过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B、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在理会。

C、见义勇为者让我们看到:世界是美好的,人心就是正义的灵魂所在。

D、15年中,累计献工15000多小时,20年里,献血6万毫升。他,就是“雷锋传人”——郭明义

3名言能给人以启迪,而动物名言则融合了动物的行为特点,或化用诗词妙语,或联想经典故事,或影射人类世界,让人于会心处掩卷沉思。下面是其中的两则,请你认真品读,然后仿照它的写法,自选事物,创作一则,并在其后的方括号中写出所蕴含的道理。(3分)

其一:乌鸦——言多必失。[多好的肉就让狐狸给叼走了,真不该被虚荣冲昏了头脑啊。]

其二:螃蟹——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做人做事要有坚定的信念方能成功。]

我的创作:——[]

三.阅读理解

“超级月亮”与地震

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东海岸附近发生了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瞬间,无数人丢失了生命。人们不禁把这些灾难和“超级月亮”扯到了一起。

所谓“超级月亮”,是指月亮距离地球近距离的状态,据英国《每日邮报》3月8日报道,2011年3月19日,月球将到达19年来距离地球最近位臵,届时它与地球的距离将仅有35万多公里,看起来会异常巨大。此事在天文学界引发一场争论:许多人担心,“超级月亮”会带来极端天气甚至大灾难,比如:历史上1955年、1974年、1992年和2005年出现“超级月亮”时,都没什么好事,发生过飓风、海啸等极端气候现象。今年3月8日,河南周口市太康县、扶沟县、西华县交界处发生4.3级地震。3月10日,云南盈江县发生5.8级地震。

然而众多科学家却声称,这种担忧只是杞人忧天,甚至是“业余科学家”的“阴谋论”。国际射电天1-

文学中心的专家彼得〃惠勒表示,“即便发生火山和地震,也是因为地球自身的原因。地月之间的距离变近只会影响潮汐”。

事实的真相究竟如何呢?

南京大学天文系教授萧耐园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天,地球受到月球的引潮力最大,这样大的引潮力必定会引起天气变化。日本地球科学与防灾研究所的地震学家田中则从1977年至2000年间全球发生的里氏5.5级以上的板块间地震中,调查了2207次被称为“逆断层型”地震发生的地点、时间等记录,以及与发生地震时月球引力的关系,结果发现:地震发生的时间,与潮汐对断层面的压力有很高的关联性,月球引力作用促使断层错位时,发生地震次数较多。田中认为:“月球的引力只有导致地震发生的地壳发生异常变化的作用力的千分之一左右,但它的作用是不可小视的,它是地震发生的最后助力,相当于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其特征是。(3分)

2文中最后一段划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四)【古典文学】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19—22题。(共14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 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 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12分)

[注]且:将要。苏代;人名。惠王:指赵惠王。他将要攻打燕国。拑:通“钳”,夹住。禽:通“擒”,捉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意思。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2)今日不雨.()

(3)王之蔽.甚矣()(4)故愿王熟.计之也()

2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3文段理解。

这两篇短文的共同点是设喻讽谏国君,甲文中的邹忌讽谏齐威王时,先以设喻,再拿齐威王的地位和自己作比较,最后得出“______________”的结论。乙文中的苏代讽谏赵惠王时,也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这个比喻后来演变成一个成语,即___________。两文中的国君都接受了臣子的规劝,一个“_”字就是明证。

4邹忌讽谏齐威王,苏代讽谏赵惠王的目的各是什么?

菜花(孙梨)

每年春天,去年冬季贮存下来的大白菜,都近于干枯了,做饭时,常常只用上面的一些嫩叶,根部一大块就放臵在那里。一过清明节,有些菜头就会鼓胀起来,俗话叫做“菜怀胎”。

慢慢把菜帮剥掉,里面就露出一株连在菜根上的嫩黄菜花,顶上已经布满像一堆小米粒的花蕊。把根部铲平,放在水盆里,安臵在书案上,是我书房中的一种开春景观。

菜花,亭亭玉立,明丽自然,淡雅清净。它没有香味,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异味。色彩单调,因此也就

没有斑驳。平常得很,就是这种黄色。但普天之下,除去菜花,再也见不到这种黄色了。

今年春天,因为忙于搬家,整理书籍,没有闲情栽种一株白菜花。去年冬季,小外孙给我抱来了一个大旱萝卜,家乡叫做灯笼红。鲜红可爱,本来想把它雕刻成花篮,撒上小麦种,贮水倒挂,像童年时常做的那样。也因为杂事缠身,胡乱把它埋在一个花盆里了。可是一开春,它竟一枝独秀,拔出很高的茎子,开了很多的花,还招来不少蜜蜂儿。

这也是一种菜花。它的花,白中略带一点紫色,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它的根茎俱在,营养不缺,适于放在院中。正当花开得繁盛之时,被邻家的小孩,揪得七零八落。花的神韵,人的欣赏之情,差不多完全丧失了。

今年春天风大,清明前后,接连几天,刮得天昏地暗,厨房里的光线,尤其不好。有一天,天晴朗了,我发现桌案下面,堆放着蔬菜的地方,有一株白菜花。它不是从菜心那里长出,而是从横放的菜根部长出,像一根老木头长出的直立的新枝。有些花蕾已经开放,耀眼地光明。我高兴极了,把菜帮菜根修了修,放在水盂里。

我的案头,又有一株菜花了。这是天赐之物。家乡有句歌谣:十里菜花香。在童年,我见到的菜花,不是一株两株,也不是一亩二亩,是一望无边的。春阳照拂,春风吹动,蜂群轰鸣,一片金黄。那不是白菜花,是油菜花。花色同白菜花是一样的。

一九四六年春天,我从延安回到家乡。经过八年抗日战争,父亲已经很见衰老。见我回来了,他当然很高兴,但也很少和我交谈。有一天,他从地里回来,忽然给我说了一句待对的联语: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他说完了,也没有叫我去对,只是笑了笑。父亲做了一辈子生意,晚年退休在家,战事期间,照顾一家大小,艰险备尝。对于自己一生挣来的家产,爱护备至,一点也不愿意耗损。那天,是看见地里的油菜长得好,心里高兴,才对我讲起对联的。我没有想到这些,对这幅对联,如何对法,也没有兴趣,就只是听着,没有说什么。当时是应该趁老人高兴,和他多谈几句的。没等油菜结籽,父亲就因为劳动后受寒,得病逝世了。临终,告诉我,把一处闲宅院卖给叔父家,好办理丧事。

现在,我已衰暮,久居城市,故园如梦。面对一株菜花,忽然想起很多往事。往事又像菜花的色味,淡远虚无,不可捉摸,只能引起惆怅。

人的一生,无疑是个大题目。有不少人,竭尽全力,想把它撰写成一篇宏伟的文章。我只能把它写成一篇小文章,一篇像案头菜花一样的散文。

菜花也是生命,凡是生命,都可以成为文章的题目。

1文章描写了三种菜花,其中白菜花的外在特点是什么?(不超过25字)作者赋予菜花的美是什么样的美?(不超过4个字)(2分)

答:白菜花的外在特点是。作者赋予菜花的美。

2文中划线处作者把人生比作一篇文章,想一想,你还可以把它比作什么?仿照前文在下面横线处填上你的理解。(3分)

3文章为什么要插叙有关父亲的往事?(2分)

4文章最后一句话富有象征意义,指出这句话的寓意是什么。(2分)

5作者是以什么样的眼光去看菜花的,试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3分)

微博为什么这样“红”

萧尧

如今网络上,微博大行其道。那么微博大热的原因是什么?它对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

就内部条件而言:微博,顾名思义,即微型博客。在博客之前,网络交流模式经历了从邮件、聊天室和IM(即QQ、MSN、UC等聊天工具)的历程。发展到微博这一步,网络聊天模式到达了一个顶峰,满足所

有展示、社交和信息需要,集日志、状态、分享、回复等功能于一炉,既精简又全面地诠释了最现代的网络交流,有了迅速被接受、推广的内部条件。

至于外因——人的需求,则指人对信息交换、社交的需要。如果说微博现象的内部条件是一个变量,是微博技术、形式从无到有,从粗糙到完善的一个变化过程,那么外因——人的需求则既是常量,又是变量。说它是常量,是因为人总是有交流的需要和欲望。但人们需求又有其变化的一面。从农业社会发展到工商业社会,对信息交流的需求大大增加,网络出现、普及,网民社会形成,人们交流的欲望大大增长,这也是微博出现的重要原因。

但有人指出,QQ、博客等等也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并不需要依赖微博。那么话题又转回到了微博的内部条件上来了。微博之有别于QQ、博客等,是因为它最简要地抓住并融合了这种需求最主要的两个核心:展现和交流。聊天室、QQ重于交流,博客重于展现,唯有微博能够精简地抓住并融合着两点。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微博在QQ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了网络的一个特点:迅捷。“微型”的概念使内容制作和阅读时间较博客大为缩短;传袭于校内的“分享”概念在快捷的基础上丰富了信息量。就这样,信息量和互动速度得到了很微妙的平衡,这种平衡使得微博吸引了大量的博客用户,而回复功能也让QQ用户渐渐适应微博。内部条件和外部需求的融合,信息量和速度的平衡,很好地解释了微博现象的原因。

微博火起来了,作为用户,我们的生活自然也受到影响和改变。我们会感觉自己的需求被更好地满足了。比起玩游戏、聊QQ、写博客和逛校内,我们感觉更加充实、丰富和精彩。充实源自于自我展现和被关注,丰富源自于,精彩源自于,还有经过和自己“臭味相投”的人挑选过的分享的信息。和读书、阅读比起来,微博更刺激、收获效果感觉更明显(信息量大、快捷、新鲜);和现实社交比起来,虚拟社交更轻松、更没有压力,不用在意外貌表情,反正隔着电脑;不用察言观色,只需根据平面符号进行反应;不用语言能力,有文字格式、标点、表情可以掩盖内容的空虚,甚至可以用分享来代替表达;不要求临场应变能力,断网、没上线、网络故障、临时有事„„各种可以不予反应的理由已被网络默认。总而言之,微博给我们带来了轻松的生活。

反之,微博也使我们少了学习、阅读的时间。此消彼长之下,我们用在现实提升自我(休息、学习、阅读、运动,甚至现实交往)上的时间就被逐渐侵占。用敲打的字符取代现实社交,使我们少了锻炼现实社交能力的机会。在虚拟世界还没充分取代现实世界的时代,现实社交能力的缺失对我们大部分人的成长和发展是相当不利的。此外,虚拟社交无法给我们对社交对象一个直观全面的认识,这种认识只能是平面的、单薄的,它只能发展出网络交往、网恋和网络婚姻,却无力支撑现实友谊、现实爱情和现实婚姻。微博影响、改变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好有坏,有利有弊。微博现象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人类对虚拟文化、虚拟生活的一次选择和投票。(摘自2010/12/22北京青年报)

1.根据文章内容,请给“微博”下一个定义。

2.“微博”区别于QQ、博客等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3.请结合上下文,给下列句子填空。(4分)

充实源自于自我展现和被关注,丰富源自于,精彩源自于,还有经过和自己“臭味相投”的人挑选过的分享的信息。

4其“坏”与“弊”的一面是什么?(4分)

5.作者在论证自己观点的时候,使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要使用这种方法?

四.作文

爱如同温暖的阳光,洒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因为有爱,所以感动,因为感动,我们心存感恩。亲爱的同学,在生活中,你是否曾为一个微笑、一句劝勉、一声祝福而感动?你是否曾因羔羊跪乳、乌鸟反哺、落红护花而感喟?„„

请细细回味你生活中所经历过的种种感动,撷取其中最动人的一幕,以“那曾感动我的_______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要写出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不得抄袭; ③文章不少于600字;

参 考 答 案

一、古诗词名句填写

1、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肯将衰朽惜残年

3、会挽雕弓如满月会当凌绝顶吾将上下而求索

4、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语言基础和语文实践活动

5、略

6、A7、D8、D9、①删去“以及四川灾区”; ②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将“首当其冲”改为“当仁不让”。

10、如鱼:我打死不去什么网吧!讥讽现在一些学生沉湎于网络不能自拔,最终会后悔莫及。

11、活动一:感想如: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充满艰险的。中国在航天科技领域展现了强大的实力,值得每个中国人自豪。活动二如:小民无辜,才受望天这苦。活动三:孩子受母亲不尊敬长辈的影响,指着拄拐杖的奶奶(或“老人”),蛮横地叫“老不死!”。活动四:略

三、浅层阅读

12、B13、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

浓烈的思乡情感,同时构成全诗音韵美。

14、略

15、狼吞虎咽 忍饥挨饿

16、只有把理想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之人。有时候,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足以给人意味深长的生命启示。

17、“超级月亮”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关系。“超级月亮”不是引起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根本原因,但对自然灾害的提前到来确实起到了最后推力的作用。

18、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月球的引力是地震发生的最后助力。

19、(1)指出,指责(2)下雨(3)受蒙蔽(4)仔细

20、(1)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战胜敌国。(2)两只动物不肯互相放弃,一个渔夫就将它们一起捉住了。

21、自己(被妻妾客人蒙蔽);王之蔽甚矣;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善

22、邹忌是为了让齐威王接受群臣吏民的劝谏;苏代为了让燕惠王停止讨伐赵国。

四、深层阅读

23、①亭亭玉立,明丽自然,淡雅清净;没有香味,色彩单调。②朴实无华(平凡)。

24、有不少人,竭尽全力,想把它描绘成一幅斑斓的油画。我只能把它涂画成一幅水彩,一幅别有情趣的风景。

25、因为父亲像菜花一样平凡,有他生命的美。

26、平凡而美丽的人生是应该肯定、值得赞美的。

27、作者是以一种赞美的眼光去看菜花的。(结合原文分析略)

28、【提示】从“一个人改变了”到“一些人就可能会跟着改变”,再到“世界就可能会改变”,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然,不能因为文字的特殊性而将主题仅仅局限于好人好事和社会风气的改变,无论个人的努力,国家的变革,还是人类历史的进步,都是一个由少到多、由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相反,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南美洲一只蝴蝶闪动翅膀,就可以引发太平洋上的一场飓风。一个名人成功是几十年的坚持;相反,一个碌碌无为的人因为他在几十年间将时间一点一点地浪费了。

主题可从以下方面考虑: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时代呼唤先行者。榜样的力量。以善举召唤善良等。

第四篇:九年级语文茶馆2(定稿)

《茶馆》教案

【背景资料】

一、老舍先生简历

生于1899年,逝于1966年,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1913年考入师范学校。毕业后,曾先后任北京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市南开中学语文教员等。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同时进行文学创作。有长篇讽刺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1930年回国后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创作有: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另出版有:《老舍幽默诗文集》及论文集《老牛破车》。1937年,其代表作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问世。抗日战争爆发后,开始写作剧本,主要作品有:《国家至上》(与宋之的合作)、《面子问题》、《桃李春风》(与赵清阁合作)、《张自忠》、《大地龙蛇》、《谁先到重庆》及《归去来兮》等。另创作有长篇小说《火葬》,出版有短篇小说集《火车集》、《贫血集》、《东海巴山集》和通俗文艺集《三四一》。1944年开始创作以沦陷了的北平为题材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称号。创作了话剧《方珍珠》、《龙须沟》、《茶馆》、《春华秋实》、《西望长安》、《女店员》、《红大院》、《全家福》、《神拳》等。

二、《茶馆》第一、三幕剧情简介

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一个初秋的上午,裕泰茶馆开始营业,掌柜王利发兴致勃勃地坐在柜台上。三三两两的旗人,遛够了鸟儿,走进茶馆来歇腿、喝茶。有两位茶客唱着京戏,另外几个围着桌子观赏瓦罐中的蟋蟀。茶馆中到处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年轻力壮、为人正直的常四爷偏要谈谈国事。他说他痛恨洋人,痛恨那些吃洋饭、讲洋话的人,也看不起二德子之流在营里当差的。他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两个特务吴恩子和宋祥子抓去,送进了监狱。相面骗人的唐铁嘴来讨碗茶喝,说媒拉纤的刘麻子也来了,要把康六15岁的女儿康顺子卖给70多岁的庞太监当老婆。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走进来,说什么要办工厂,搞维新。顽固派的代表庞太监则杀气腾腾地说:“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这表明了当时政治的黑暗。

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这时的裕泰茶馆更加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字也写得更大。这一幕中,几个主要人物都已老态龙钟并且有了子孙;老地痞流氓不见了,代替他们的是他们的下一代。这些小辈干起坏事来,比他们的父辈更加无耻。幕启,康妈妈正在商量去西山找康大力,由小刘麻子介绍来当女招待的小丁宝,也走进茶馆与老掌柜的攀谈。这个时候,黑暗势力更加猖獗,百姓生活更加困苦。小刘麻子向小唐铁嘴炫耀着他那一套拐骗妇女的缺德计划,被国民党党部雇用的打手小二德子跑到茶馆来抓人,庞四奶奶则来恐吓王利发,让他交出康顺子。普通百姓呢,包办满汉全席的有名厨师被迫到监狱去蒸窝头,出名的评书艺人一次挣不上三个杂合面饼子钱,常四爷的生活更加艰苦,秦仲义的工厂被抢走,王利发的茶馆也将被人霸占。对此,王利发已失去生活的信心,他让儿子、儿媳、孙女都跟着康妈妈到西山去逃命。这时,常四爷、秦仲义相继来到茶馆,找阔别多年的老掌柜谈心。他们互诉不幸,含着眼泪为自己撒起了纸钱。这时,茶馆里的灯光渐渐暗下去了,而大街上的阳光却渐渐明亮起来。【示范教案】 茶

馆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鉴赏剧本通过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来展开情节、表现人物与时代的矛盾冲突的方法。

2.了解剧本独特的、被人称为“卷轴画式”的结构及人物形象。

3.鉴赏剧本浓郁的北京方言特色。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指导学生理清课文情节并归纳概括剧情。

2.训练学生朗读剧本的能力,掌握不同角色的语言分寸。

三、德育渗透目标

1.了解旧社会国弱民贫、政治黑暗的现实。

2.认识人民与时代息息相关的道理。

四、美育渗透目标

通过典型语言,理解台词的动作性和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欣赏具有北平地方特色的风俗图画和浓厚的京腔京味。学法指导

1.从概括主要场景入手,了解本文“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的特点。本文的主要场景为:①李三的困苦

②难民的哀告

③兵警的敲诈

④唐铁嘴的生意

⑤常、松二人的境遇

⑥吴宋两特务的敲诈

⑦康顺子的遭遇

⑧刘麻子的生意

⑨崔久峰的悲哀

⑩刘麻子的悲剧

2.通过上述场景的归类、弄清剧本的主要矛盾冲突,了解课文反映的社会现实,可归为下面三类:

①人民生活的苦难。

②黑暗势力横行霸道,鱼肉百姓。

③劳动人民朴素的爱国和反抗意识;遗老遗少的哀叹。

3.从上面三类场景中,各选出一场进行分析,看看王利发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有什么不同的表现,从而做到全面、准确地把握人物思想性格。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剧本围绕“茶馆”这一典型环境,让各类人物先后登场,从他们的言行举止,反映了人们的悲惨遭遇和命运,折射出那个黑暗腐朽的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大的或小的冲突都暗示着:这是人物与时代之间的冲突,这种矛盾冲突,就是这篇课文的重点。

《茶馆》的结构较之其他话剧比较独特,它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统一的情节线索,而是以写人来带动情节的发展,因此,在分析课文时,不能硬性划分段落,概括段意。这就是学习课文的难点。

二、解决办法

1.理清节选部分的主要情节。

2.介绍本剧独特的“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

3.分析人物形象,了解人物的命运和时代的关系。师生互动设计

1.课前阅读,了解全剧剧情;课堂分角色朗读,了解剧中人物身份。

2.梳理情节,归纳并分析人物形象(讨论)。

3.欣赏人物语言,体会地道纯熟的北京方言。

4.写一篇短评。

5.组织学生观看该剧录像。课时安排 3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指导学生了解该剧本第二幕剧情及结构。

2.了解《茶馆》中的众多人物。

二、整体感知

1.课文为三幕话剧《茶馆》中的第二幕,第一幕与第三幕的剧情见课文注解①

2.简介作者及其艺术成就。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1917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曾任小学校长、中学语文教员等职。“五四”运动后开始文学创作。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1930年回国任齐鲁大学、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底回国。解放后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1951年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他的创作成就是多方面的,作品数量也很多。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二马》、《骆驼样子》、《离婚》、《四世同堂》等;短篇小说《月牙儿》等。话剧有

《龙须沟》、《方珍珠》、《茶馆》等。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名作家。1957年发表并演出的《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其一)

老舍先生的《茶馆》,以旧北京城中的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清末、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画面,诅咒了这三个黑暗年代,宣告了旧中国必将走向灭亡。

《茶馆》全剧共三幕:第一幕展示了戊戌变法失败,腐朽的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末路的社会面貌;第二幕展示了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时期的社会面貌;第三幕展示了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面貌。(其二)

从标题入手,用作者谈《茶馆》创作的话: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老舍说到: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

2.简介《茶馆》的第一、三幕剧情后,阅读课文内容,即《茶馆》第二幕。了解剧本中先后出场的人物,理清全文的主要情节。提示学生:课文以茶馆为舞台,围绕人民与时代的主要矛盾展开情节。

3.引导学生注意人物言行举止,概括情节。(见板书设计)总结、扩展

《茶馆》的剧情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人物言行来带动情节的发展,这与中外传统的戏剧写法完全不同。每一个在茶馆中出现的人物都有自己的一个故事,这些故事或表现人民生活,或揭露黑暗势力,或流露劳动者的反抗意识等,共同构成了茶馆这样一个大时代的缩影。布置作业

1.熟悉课文,理解课文的结构特点。2.继续完成课堂练习,梳理情节。

附:板书设计

表 现 的 内 容 1.李三的困苦

2.难民的哀告

人民生活的苦难 3.康顺子的求工

1.巡警摊派索贿

2.大兵强取豪夺

黑暗势力横行霸道鱼肉百姓 3.特务蛮横敲诈

4.地痞流氓的肮脏交易

1.常四爷愤世嫉俗参加义和团

1.劳动人民朴素的爱国感情和反抗意识 2.松二爷软弱无力回忆大清国

2.遗老遗少的哀叹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第二幕。

2.注意揣摩人物的语言,力求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与时代的联系。

3.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二、整体感知

1.该幕人物虽多,但关系并不复杂,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的,人物之间的联系也基本上是单线的、小范

围之内的。

2.剧中虽然集中了三教九流的人物,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的关系。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那些异常活跃的社会渣滓,各自遵循着自己的道德准则行事,作者没有过于追究他们个人品质上的某些邪恶之处。老舍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

三、教学过程

1.温习并检查上节课对情节的梳理。

2.分角色朗读课文。剧中的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等角色由平时朗读能力强的同学担任。

3.分析人物形象是本节课的重点。

4.从人物的形象看旧时代的黑暗是本课难点。

5.引导学生讨论:

(1)王利发的形象

(2)常四爷的形象(3)松二爷的形象 总结扩展

剧本紧紧围绕“茶馆”这一典型环境,描写了各类人物的言行举止,写他们各自的经历、各自的故事,汇成一个总的故事,就是那个时代的故事。

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常二爷的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松二爷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板书设计

人物形象分析

1.王利发——裕泰茶馆的掌柜,贯穿全剧的主要人物。精明、干练、自私、圆滑、善于应酬。对不同人取不同态度:

对逃难的饥民:强硬、少怜悯(自私)

对大兵警察特务:讨好、巧应付、怕得罪(圆滑、世故)

对唐铁嘴之流:厌恶仍笑脸相迎(精于处世)

这样一个多说好话、到处作揖的小商人,最终仍落个家业破落、悬梁自尽的下场。

2.常四爷——旗人。对清王朝不满,对洋人痛恨。坐过清朝的牢,出狱后参加义和团。卖菜为生,敢作敢为,有正义感,最后仍穷困潦倒,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

3.松二爷——旗人。胆小怕事,懒散无能。游手好闲,喝茶玩鸟,不愿自食其力,最终饿死。

4.刘麻子——地痞无赖,拐卖人口。5.唐铁嘴——麻衣相士,算命骗人。第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标目标

1.欣赏《茶馆》的语言特色。

2.评析“茶馆”这个小社会。

二、整体感知

1.人物语言个性化是本剧的一大特色。戏剧中每一句台词都是人物的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显示人物的性格。

2.语言的幽默风格。作品写了“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作者把对黑暗社会的批判、讽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对祖国的热爱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含着严肃和悲哀,形成自己独特的幽默风格。

三、教学过程

1.重点: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2.难点:讽刺不易察觉,幽默寓庄于谐,给读者以回味和思考的余地。

3.引导学生找出人物的各种语言,反复品读。

如课文开头李三的抱怨,抱怨“越改越凉,冰凉”,抱怨“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这些抱怨的话非常符合在茶馆已干了二十多年的老伙计的身份。

王利发善于同各种人物打交道,对不同的人使用的语言,与他的掌柜生涯非常吻合。

常四爷豪爽耿直,带有闯荡江湖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

宋恩子、吴祥子狡诈奸猾,傲慢无礼,几句话一出口,就是老牌特务的腔调。总结、扩展

出场的人物很多,台词各不相同,但都活灵活现,具有鲜明的个性。

茶馆中人物的语言带有地道纯熟的北京方言,特别是北京市民的语言,使作品更具地方色彩,更真实。如松二爷说:“哎哟!四爷,可想死我喽!”如王利发说:“二位,二位,您放心,准保没错儿!”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二、四题。附:板书设计

人物

个性化语言

幽默的语言(对难民)我这儿不打发,还没开张!

(对李三)得了,明天咱们

王利发(对大兵)实在对不起,还没开张,要不

开张,取个吉利,先别吵嘴,然,诸位住在这儿,一定欢迎!

就这么办吧!All right? 我要是还有一块,请把房子烧了!(递钞 票)

(对唐铁嘴)福气不小!不小!可是,我 这儿已经住满了人,什么时候有了空房,我准给你留着!

唐铁嘴

(对王利法)我已经不吃大烟了

我改抽“白面儿”了。你看

哈打门烟是又长又松,一顿

就空出一大块,正好放“白

面儿”。大英帝国的烟,日本

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侯

着我一个人,这福气还小吗?

第五篇:九年级语文荔枝蜜2

荔枝蜜·教案示例

荔枝蜜

教学目的

一、了解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和首尾呼应的写法。

二、领会作者运用联想,由物及人,以事推理,•从生活中提炼诗情和揭示哲理的写作特色。

三、读准“疙疙瘩瘩”、“啖”、“中看”、“酿蜜”、“提防”等词语的音。

四、学习劳动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而辛勤劳动的品格。

教学设想

一、本文富于诗情画意,文字优美。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领会作者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通过联想,揭示文章主旨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难点:理解记叙的线索。

三、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简介作者、课文大意;

二、散读课文,比较首尾;

三、精读5——17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所皆知,蜂蜜香甜可口,营养丰富。其中荔枝蜜更为出色。然而,人们只管尽享口福,很少关心它的来由,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从荔枝蜜的香甜说起的文章。(板书课题)

1.介绍作者

杨朔(1913—1968),现代作家,山东蓬莱县人,抗日战争爆发参加革命,写了许多散文和特写。随八路军转战晋察冀,也写过歌颂抗日的英雄人物和壮烈事迹的通讯报导。抗战

胜利,在铁矿山区体验生活,写过反映铁矿工人抗日的小说;解放战争时期,转入野战军,担任新华社特派记者,参加过几次重要战役。抗美援朝时去过朝鲜,写过歌颂志愿军英雄和中朝友谊的作品。

1954年在作家协会工作。此后写过散文、通讯和小说。其中散文成就最高。

重要作品有《三千里江山》、《亚洲日出》《东风第一枝》、《海市》、《生命泉》、《洗兵马》、《中国人民的脚步声》、《大旗》、《杨朔散文集》等。

2.概述课文大意。(指名朗读注解①)

本文选自《杨朔散文集》。

这是一篇富有诗意和哲理的记叙文。文章由荔枝蜜的香甜,联想到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美好,再由蜜蜂辛勤的采花酿蜜,联想到劳动人民为创造新生活而进行的忘我劳动,由衷的歌颂了“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的人们的奉献精神。

二、指导预习

播放录音(或散读课文)

要求:1.划出文中生字词。

2.思考:

(1)作者以前总不大喜欢蜜蜂,为什么又赞美蜜蜂?他的思想感情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通过什么事情引起变化的?

(2)作者赞美蜜蜂的什么?为什么要赞美它?他赞美的仅仅是蜜蜂吗?

三、研习新课

1.(出示小黑板)给下列词语注音:

(zhē)(gēda)(dàn)(yǒu)(yīng)

疙 瘩

(zhōngkàn)(niàng mì)(dīfáng)

(rú)(miǎo)(qiā)

2.了解预习情况,比较开头和结尾。

(1)指名朗读第1、第19自然段。

(2)教师小结、设难:

这两节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第1自然段写我从小不喜欢蜜蜂,第19自然段写我变成蜜蜂。

提问:

作者从小不喜欢蜜蜂,却又赞美蜜蜂,这样写合理吗?

点拨:作者先写从小不喜欢蜜蜂,最后写自己愿意变成蜜蜂,似乎矛盾,其实不然。这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结构,像这样先贬后褒的写法,叫做欲扬先抑。运用这种写法,能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本文就是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成材料的。(加黑词、•句为板书内容,下同。)

3.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提问:课文以“不大喜欢”蜜蜂为开头,引出后文对蜜蜂感情转变的记叙和描写,这样的开头有何好处?

教师点拨:

这样的开头,起笔舒徐,并且使文章情节曲折生动。

4.指名朗读2—4节,从文中找出比喻句,体会文中优美的语境。

5.重点讲读5—17节。

(1)散读课文5—17节。

要求:划出赞美蜜蜂的话,以所见、所闻、所想体会作者的思路。

(2)教师启发并归纳:这段写“我”参观养蜂大厦,了解蜜蜂的生活习性并赞美蜜蜂精神。

写所见(5—7节)“出出进进”、“沸沸扬扬”赞美了蜜蜂的“多”和“忙”。

写所闻(8—16节)三问三答,突出了蜜蜂勤奋不息的习性和舍身忘我的精神。

三答:一答,从劳与酬两方面讲;

二答,从善与恶两方面讲;

三答,从对待生与死的态度讲。

通过三问三答,突出了蜜蜂的习性和精神。

写所想(17小节),这是作者由衷的赞歌。

“渺小”的蜜蜂,“高尚”的品格。

(3)在讲读过程中,穿插齐读10节和17、18节。熟读后当堂背诵第17、18小节。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做课后作业:理解·分析部分。

3.试归纳文章中心和写作特色。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继续研习课文;归纳全文;布置作业。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1.指名回答:为什么在听了老梁的话以后,“我不禁一颤?”

提示:这里指“我”听了老梁的话以后,被蜜蜂那高尚的精神所感动,由衷地赞颂:“多可爱的小生灵啊!„„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

2.指名背诵第17、18两小节。

二、研习课文

从以上分析中可知,“我”从不喜欢蜜蜂到愿意变为蜜蜂的感情变化,是参观了养蜂大

厦的缘故,通过见、闻、感,产生了思想上的飞跃,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我”动情去看看这些“小生灵”的呢?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1.读讲2—4节。

学生散读课文2—4节。

思维训练:

(1)这三个小节各写什么?

(2)怎样写的?

(3)作者为什么要先写荔枝树的茂盛和荔枝蜜的香甜?

提示:

文章第2节写荔枝树的茂盛——“像小山似的”。

第3节写荔枝果的鲜美——“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第4节写荔枝蜜的香甜——“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

分析:

这三小节是分别从不同的两个角度来写的。

作者在尝蜜时先闻其香,后品其味,再写感想,由蜜的香甜联想到生活的香甜,经过品尝回味,悟出生活的哲理,升华了意境。接着,作者用第5小节作过渡,引出对蜜蜂采花酿蜜的抒写。

2.教师设难:课文写荔枝树的茂盛和荔枝蜜的甜香,与蜜蜂有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这是从侧面描写蜜蜂。即,写荔枝树的茂盛,渲染蜜蜂采蜜的广阔优美的自然环境;写荔枝蜜的香甜,使人们立刻想起这正是“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的蜜蜂所酿造。同时又为下文正面描写蜜蜂作铺垫和过渡。

3.学生齐读第18节,领会作者立意。

启迪思考:如果将第18小节抽出,直接把19节紧接17节来写可不可以?为什么?

教师点拨:如果将18小节抽去,从语义上看,前后可以连贯,其实有无此段大不一样,文章的第4节中,作者由蜜蜂所酿之蜜的香甜,联想到新生活的香甜。而18小节,作者从

蜜蜂采花酿蜜联想到农民的辛勤劳动也是“酿蜜”,是建设美好的新生活。

这样画龙点晴,意境开阔、升华,同时又开拓了主题。行文至此,作者托物言志已很明显,隽永深刻之哲理昭然若揭了。

三、归纳课文

1.学生散读课文。

要求:

(1)结合课后练习,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节),写一向不大喜欢蜜蜂。

第二部分:(2—5节),写看到了荔枝树,吃到了荔枝蜜。

第三部分:(6—17节),写蜜蜂酿蜜的情况,对蜜蜂的赞美。

第四部分:(第18节),赞美农民的辛勤劳动。

第五部分:(第19节),以“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结尾。

(2)归纳本文主题思想。

提示:

本文借赞美蜜蜂的辛勤酿蜜,热情地赞颂了我国劳动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生活而进行的忘我劳动,强烈地抒发了作者愿意像蜜蜂那样辛勤劳动的感情。

2.参照板书复述课文,揣摩作者立意。

指名复述。

教师点拨。(结合课前“预习提示”)

3.总结全文:

本文是一篇富有诗意和哲理,具有浓厚抒情色彩的记叙文。

作者是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文章先写蜜蜂后写农民的劳动,正是托物寓意引喻见义,就是说,写蜂是为了写人,赞美蜜蜂的辛勤、忘我劳动,旨在赞美农民,是为了向人们展示新中国劳动人民崇高的精神和

伟大的共产主义情怀。

从表面上看,描写了几种似乎不相关的事:

忆儿时被蜇→谈看荔枝园、赞荔枝果、尝荔枝蜜→记参观蜂场→写远眺农民插秧→我的梦境。

先写儿时掐海棠花被蜜蜂所蜇而讨厌它,但又被它舍身自卫所感动而原谅它,再写荔枝蜜的香甜而动情去看望它,通过参观养蜂场去了解它,听了养蜂员介绍,被它的勤奋不息,忘我无私的精神打动而赞美它,再从赞颂蜜蜂联想到具有蜜蜂精神的劳动人民,最后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

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特色。(结合预习提示)

提问:“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的过程,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写的?

点拨:1.运用联想,由物及人,以事推理,从生活中提炼诗情和揭示哲理;2.全文由不爱到爱,由爱得浅到爱得深,由爱蜜蜂到爱劳动者,由爱劳动者到做劳动者,一线贯穿,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语断而意连,形散而神不散。

四、课堂练习

1.口头造句:

一„„就„„(表示时间紧接)

每„„都„„(表示无例外)

每„„总„„(表示经常)

2.读下列句子,从词语搭配的角度,看看有没有毛病,如有毛病,试加以修改并说明理由:

(1)作为学生,首先要明确态度和目的。

(2)班长鼓励大家齐心协力,荣获这次比赛的第一名。

(3)李小英被评为三好学生的光荣称号。

3.思考:

(1)文中说:“我不觉动了情„„”想一想,为什么动了情?动了什么情?

(2)听了老梁的话后,“我不禁一颤”,这是为什么?

参考答案

1.造句(略)

2.(1)“明确”与“态度”搭配不当。应改为“明确目的,端正态度”。

(2)将“荣获”改为“争夺”。

(3)“评为”与“光荣称号”搭配不当。应将“的光荣称号”删去。

3.思考(1)文中所说动了情,是指喝蜜思蜂,由蜜的香甜,联想到生活的香甜,进一步联想到这“甜美”的酿造者,心情怎能不激动呢,因此动了情。动了对甜美生活酿造者的崇高之情。

(2)参观“养蜂大厦”“我”为蜜蜂的不辞辛苦,忘我劳动所震动。这一“颤”是认识的深入、升华,从而打开了联想的闸门。

板书设计

荔枝蜜

下载九年级语文甄士隐梦幻识通灵2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九年级语文甄士隐梦幻识通灵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九年级语文现代诗歌二首2

    第6课《现代诗歌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体验诗歌作品的情感意蕴,形成自己的理解。 2. 体会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3. 学会运用比较阅读,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 1......

    九年级语文文学常识2

    文学知识积累复习 姓名学号 1.《沁园春 雪》是一首词(体裁),“沁园春”是词牌名,“雪” 是 题目。选自 《毛泽东诗词集》,作者毛泽东是湖南湘潭人。词最初称“曲词”或“曲子词”,......

    九年级语文公输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墨子。了解墨子非攻的思想主张,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反对侵略,热爱和平,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 2、积累文言文常用词语;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论理多用类比的写......

    九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2

    个人工作计划 根据语文学科的具体特点,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目标,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品味。坚持以......

    九年级语文铸剑2

    《铸剑》教案 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二、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三、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设想] 一、本文的主要情节比......

    九年级语文故乡教案2

    9 故乡 设计意图: 《故乡》是一篇篇幅很长的课文,包涵的内容很丰富,人物性格鲜明。因为时代的原因和鲁迅特有的风格使这篇课文很难理解。备课的时候我翻阅了很多名家的教案,都......

    九年级语文下学期教学工作总结2

    九年级语文下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光阴荏苒,初中升学考试结束了,今天考试成绩以发布,学生的考试成绩比较理想。这与领导的重视和正确的管理,教师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以及善于调......

    九年级语文公输示范教案2(模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探究墨子止楚攻宋成功的奥秘,体味墨子的劝说艺术,品读课文,美点寻踪;延伸拓展,联系实际谈体会。 [教学步骤]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探究墨子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