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命科学园设计说明
江苏生命科技创新园发展策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
方案
1、序言
1.1相关背景
仙林大学城内拥有众多的科教资源,包括南京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11所大学在内,众多的科教资源,为江苏科技生命科技创新园提供了技术支撑,建立一个能充分发挥各个高校的资源特长的创新、产业平台,有利于科研成果的产出,产生社会效益,同时企业自身通过与大学的互动,可以增强科技研发能力,从而为产业升级提供技术保障。
江苏生命科技创新园区的设计,将为这一举动提供物质载体,本次设计将打造一个现代化的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空间宜人的生命科技创新园。
1.2、设计依据: 《南京市总体规划》
《南京市仙林新市区白象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南京市规划局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设计要点》
《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以北地块发展策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竞赛公告》 《生命科技园专家评审会修改建议》
2、目标与概念
体现地方特色,立足科技平台、构建文化内涵、融入城市环境。
自然与现代
对自然的追求与憧憬也是千百年来人类永恒的追求。
面对这一方水土,我们期望我们的建设将给人们带来科技、财富的同时有助于自然脉络的进一步强化,构建自然与协调的现代科技园区。科技与人文
近代以来,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雄心勃勃。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改变人类的命运 人们在追求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不忘人文环境的建构,文化氛围的塑造、生命科技园区自身也体现了人文关怀 均质与特色
园区建筑是和谐的均质的,充分的融入环境。同时也要体现特色,生命科技主题,具有一定的地标,江南与世界
我们所做的设计是植根与这一方水土,小桥流水,院落环绕,体现江南文化
3、地快周边环境及发展条件
3.1、区位
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以北地块位于仙林新市区白象片区内,东临元化路,南临纬地路、北临规划中的齐民西路,毗邻南京大学仙林校区,西侧为西山变电站,与栖霞山风景区遥遥相望。3.2、现状用地
现状地形基本平坦,除局部地段外东高南低,平均高程在18.70左右,基地内部的建筑基本拆迁完毕,用地可改造的余地较大。3.3、地块周边条件
1、北侧——312国道、交通廊道,对外交通联系便利
栖霞山风景区位于地块北侧,与栖霞山遥遥相望
2、西侧——九乡河生态廊道
3、南侧——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充分利用高校科研人才优势,加大园区科研孵化培育力度3.4、上位规划与基地周边相关规划
1、南京市仙林新市区白象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2、南京大学仙林校区详细规划
3、九乡河沿河风光带城市设计
4、栖霞山风景区详细规划
4、发展理念与开发定位 4、1、基本理念:
1、充分利用周边资源条件
2、构建共享技术平台
3、可持续的发展
4、整体推进和分期开发相结合推进模式 4、2、开发定位:
立足华东,服务全国
以仙林大学城南大等高校和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为依托,将大学综合智力资源优势与相关社会资源优势相结合,通过包括风险投资在内的多元投融资,以及寓技术创新、企业孵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一体的集群供应链创新,使生命科技园发展成为国内外富有影响的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型企业孵化基地、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和培育场所、高新技术产业催化辐射的源头。
目标建成集科研、试验、展示、交流、推广于一体的,国内一流的多功能生命科技园区。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开放式、布局协调、建设有序、弹性增长、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逐步打造成具有自然山水特的环境的南京都市生命科技绿色“硅谷”,展现新时代城市面貌,推动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生命科技现代产业的发展。
定位于建设高标准、功能齐全、服务高效、舒适的孵化环境,营造优越的投资、经营、税收、人才引进等政策环境,鼓励多方面、多渠道的研发实体入驻,大力发展有自主产权科技成果的腐化,吸引国内外生命科技公司和科研机构入驻;建成一流的科技成果展示交易平台;建设一流的国际生命科技交流中心;提供完善的管理服务设施。同时整合周边有利的高校资源,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为南京乃至生命科学加快发展提供了平台和条件,拓展产业新领域和新空间,推动生命科学研发生产一体化服务,进一步打响创新发展品牌,努力打造国内和国际生命科学研究首选的研发生产园区。
5、规划设计
5.1、四大核心理念
发现生命智慧、发掘科技潜力、发挥创新精神、发扬园区文化
5.2、规划用地:合理划分用地大小、充分考虑地块开发的机制
规划区内主要有一下几大类用地:实验平台、总部办公用地、管理服务中心用地、服务外包用地、孵化用地、公园绿化用地、水体等等。结合生命科技园区的开发建设组织管理模式,根据各自功能形成独立的开发用地,每块用地既能保持自身完善的空间体系,又能结合园区开发组织模式,有时序的进行开发建设。
5.3、空间结构:以公共空间为主轴,有机生长,营造绿色生命科技创新意向
园区分为三大功能片区,各个片区又通过不同的功能主题,形成各自关联又相互独立的空间节点。其中三大功能组团包括生产研发组团,园区核心绿化组团、公共服务平台,各个片区之间通过园区道路、绿化水系相互渗透交织,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其中生产研发组团以公共步行交通为空间主轴,并沿主轴向周边渗透,营造“绿叶”的空间意向和组织形态。园区公园以绿色空间为母题,串联入口公园、山林主题公园、水体主题公园、绿林主题公园,并且各个公园营造不同的景观主题,构成园区的核心开发空间和绿色系统;公共服务平台则是作为搭建园区内部的服务配套体系,为园区的生产生活提供服务配套。
5.4、功能分区:各类功能相对集中,路网水系绿色空间交织渗透
江苏生命科技创新园区规划以基本上以东西向规划路为界,路北侧为生产区,主要以总部办公、孵化区、实验平台、服务外包为主,孵化区将为南京大学、生命科技园区提供产学沿一体的公共平台,实验平台则作为科技力量最为密集的区域将承担本园区大量的科技研发功能,总部办公区为优秀企业提供服务办公的场所。规划东西向道路以南主要为中央景观核心区,入口、山景主题公园、水景主题公园、绿林主题公园等,建成后该地区将成为本园区公共核心空间,并向两侧渗透,东西向规划路以南东侧地块安排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满足基地内部生活和管理的需要,发挥集聚效益为南京大学及生命科技园区共同服务,西侧地块为总部办公用地,在园区运行的前期,该地块可以兼
作管委会办公服务的场所;公共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包含以下几个部分:园区管理含管理招商等职能、公共生活服务以超市、健身娱乐为主,酒店式办公为主;各个功能片区通过规划道路,绿色水网,形成动静分离,内外有别的而又相互渗透的功能分区。5.5、道路系统:十字道路路网加环形结构形成高效便捷的道路骨架
基地北侧是规划中的齐民西路,位于高速公路道口下,对外交通联系便利,东侧是规划中的元化路,南侧是规划中的纬地路,与主城联系便捷。设计中规划了十字型的一级园区道路系统,联系着整个园区的不同功能分区,园区东西向道路宽度为18m、南北向红线主干道为24m,呈曲线型设计。园区二级道路则为各个组团车行准备,包含园区环路以及各个组团内部的道路,用以各建筑之间的交通组织。5.6、静态交通体系:
基地内部停车采用地面停车和地下停车、底层架空停车相结合的方式,沿建筑周边道路设置地面停车,在建筑地下设置地下停车库,非机动车停车放置在建筑地下室内。5.7、绿化系统:四大绿色公园,核心绿轴,院落组团,人文与生态相互交融
基地中央的景观带将入口长堤、水景公园、山景公园和绿林公园等紧密融合在一块,假山、水池、亭台楼阁、绿色植物、花卉相互呼应、相互融合,将山水文化的精髓、江南园林的文脉与南京山水城林的城市特色集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人文精神的生态绿化环境,成为整个基地绿化景观系统的核心。
与之协调的则是各个建筑组团内部的绿化空间,以中国传统庭院人文关怀为主题,营造宜人的院落绿化空间,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5.8、高度控制 ——整体50m以下,局部地区突破50米
整体50米以下,局部地区可适当拔高,作为地段的标志性建筑。具体控制措施为中央景观带作为整个地区的开敞空间可适当布置一些建筑和景观小品,高度不超过12米,管理服务区、B-1总部办公区、地块北入口、部分服务配套建筑作为地区标志性建筑,其高层建筑的塔楼适当拔高,高度超过50米,作为本地区的视觉焦点。5.9、开发时序:
江苏生命科技创新园区的开发以市场化运作,政府提供政策支持,推进研产链动原则,合理的利用现有资源,分期实施。园区的道路、基础设施、B-1地块的总部办公用地、实验平台、孵化区
等作为园区首期开发用地,建成后一部分用以园区招商引资管理等,一部分作为园区与科研单位公建共享的孵化基地及综合实验平台;其余用地则为二期建设用地。
6、景观规划设计
6.1、主要景观分区
园区分为四个主要景观分区,强调园区的景观特色,入口景观区、山体景观区、水体景观区、绿林景观区,各个主要景观分区强调不同的景观主题,通过不同景观主题塑造特色,强调生命科技园的特色。
6.2、出入口
入口景观区以人工造景为主,雕塑、铭牌等设置,营造生命科技园的入口意向和空间氛围。6.3、山体景观区
充分利用基地内部高差,保留基地内部的小山头,利用山体布置一些小游园广场,充分利用植被造景,以人体尺度为本,体现生命科技特色,创造特色的山体景观。6.4、水体景观区
自然与人工结合的大面积湖面景观,以自然的岸线为主,设立百米长堤,结合生态岛、广场的设计,辅以硬质铺装,塑造宜人的亲水环境。6.5、绿林景观区
以绿化树林为主,塑造幽深浓郁的绿化景观,以自然植被为主,强调自然特色,部分地区辅以人工木栈道,休息平台,体现生命科技园的人文关怀。6.6、院落景观
尺度宜人的空间使庭院成为工作者休憩放松的理想环境,因此这些地点应四季常青,景观多样,满足工作人员不同季节的景观需求。尺度上应以小体量的人体尺度为佳,强敌宜人的步行和休憩空间。
6.7、水景与岸线设计
创造多样化的滨水空间,通过不同类型的岸线设计塑造宜人的滨水环境,并强调滨水空间的亲水性和多样性,生态环境多样化。
第二篇:观光农业园设计说明
崇礼农业科技观光园设计说明
一,观光农业园的功能
1.经济功能,由于近年来农产品,价格低廉,农民收入不高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里,农村大片土地荒芜.经济损失相当严重将农业作为一种旅游资源,不但可以拉动农村经济增长,扩大农村的经营范围,增加农村的就业机会,为农民增收,还可以缩小城乡差距.对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其经济作用可见一般
2.社会功能:观光农业提供了一种农业发展的新形式,能为当地农民带来较大的收益,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农业生产的示范样板的作用对稳定农业生产有益,观光农业主要功能表现在增进都市居民与农民的接触,扩展农村居民的人际关系,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3.文化教育功能农业文明,农村风俗人情,农业科技知识以及农业优秀传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观光农业的开发将这些精神文明得以继承和发展,发扬壮大.如一些农村特有的乡土文化及许多民间技艺都是通过观光农业得以延续发展,随着现代的高科技进入农业,观光农业不仅能使游客尤其是从小就生活在大城市的青少年了解农村认识农村,掌握作物的常规栽培,甚至可以使他们了解高科技农业的魅力
4.观光农业是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观光农业使人与自然之间形成广泛而富有生机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信息交换,农业既是调节人与自然的稳压器又是抗灾减灾的绿色屏障,观光农业比一般农业更强调农业的生态性,为招来游客,观光农业区须改善卫生状况,提高环境质量维护自然生态平衡,5.健身,休闲,娱乐功能 这是观光农业区别与一般农业的显著特点,是观光农业中突出游乐的部分.观光农业能为游客提供游憩疗养休闲场所,从事观光,休闲娱乐活动使他们减轻工作及生活上的压力.答到舒畅身心强健体魄的目的二, 观光园的规划性质集农林业观光,传统文化活动,休闲度假,旅游,科普为一体的.自然风景与文化风情相融合的高科技农林生态观光园
三,规划原则
1前瞻性原则规划立足当前,科学预测未来,讲求超前性.崇礼农业科技观光园作为科技观光园应该以科技为主,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生产温室蔬菜,采用无土栽培等等措施,并分析当前市场需求生产适宜农产品
2市场性原则科技示范园最终目标是以经济效益为突破口,带动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共同提高因此在规划上要强调市场性原则,寻找前景广阔,辐射面广.目前有价无货且又能适应当地立地条件的新品种
3示范性原则示范园在经营过程中注重发挥新品种苗木和科技含量高的生产方式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起到带动作用,从而发挥更大的效益
4特色性原则在发展定位,经营方式和景观创造上均应突出特色,增强生命力和吸引 5因地制宜原则规划过程中即要考虑整体造景的需要,同时还要考虑树种的生态习性和基地立地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布局
6生产结合观光原则在满足生产的基础上,于生产用地之中点缀园林地,使游客观光风光并参与生产,同时,在生产用地之上,发挥复合经营的作用,使生产用地中有景可观,丰富整个园景
7景观互补性原则根据示范园的定性要求,全园在立足苗木生产的同时也要兼顾景观的创造.规划园区以田园风貌为主体,人工园林景点结合新品种景观示范为补充,同时注意充分利用现有的路网,水系骨架.四,总体规划构思
在总体上,为了便于生产,使生产与观光活动互部干扰,将全园用地分为生产用地和园林用地.为体现观光特色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丰富园景,在生产用地中尽量采用植物的复合经营,团块组合等手段提高生产用地的视觉质量,避免生产用地景观过于单调,生产用地经营项目结合现有作物,花木种类,加以利用改造,一方面使生产项目有更大效益,另一方面提高了风景质量.在规划上将园林用地点缀与生产用地之中,尽量利用不可耕地如水体,大坡地等进行景观改造.园林用地在布局上考虑呈点.线,面状布置.渗透在全园各区中,面状园林用地面积较大,线状园林用地为布于道路两旁,以植物景观为主的带状区域,点状园林地多为散点于道路交叉口或各区之中的小块区域.点线面三种园林用地均匀布于整个园中,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即便于游人在游览中坐憩,又使各景点之间相互呼应,形成对景,提高视觉质量.对于园区中可利用的现状植被.地形及地物都考虑充分利用,并适当加以改造,对于一些难以利用或不能利用的如村庄,组培用的房等可以加以表面改造,提高视觉质量,或加以遮掩也可将园区内民房改造成服务设施,体现乡村旅游的特点.五.详细规划
生产用地上设有农家果园 ,桑田鱼塘, 香蕉林,农耕体验田, 农业科技展览馆温室大棚 等.在农家果园上层种植桃树,梨树,苹果下层种植茶.游客可以进入自行采摘,体验摘果的乐趣.桑田鱼塘,是一种很经济的生产方式,鱼塘周围种桑树,还有一个养蚕基地,蚕的粪便以及坏了的蚕可以作为鱼的饵料鱼塘里的水又可为桑树浇灌,达到生态循环的目的.香蕉林 也是一片纯果园游客可在此买到新鲜的水果.农耕体验田是游人体验农家劳动之地,游客也可以在此租土地作为自家的.然后自己经营.农业科技展览馆 内部展示了先进的农业技术 和一些设备,以及无土栽培和自动调温,灌溉设施.也是游客学习农业知识的必去之处.温室大棚就进行大规模的生产,以及反季节蔬菜的栽培.娱乐休闲用地上有风筝园 ,喷泉广场,绿色食品屋,民俗文化厅 ,葡萄园,游船码头 森林氧吧, 逸野餐厅,香江别野风筝园视野好,属于疏林草地,游客可以在此野餐,烧烤或者放风筝,喷泉广场是游客集散地,在此可以体会到一些有别于农家风情的城市气息,绿色食品屋里卖一些农产品加工绿色无公害的产品,民俗文化厅展示一些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一些农业文化.葡萄园需在游船马头乘船进去玩 ,里面的葡萄可以自由采摘,里面还有整个农业园最好的观景点.逸野餐厅是为游客提供一些农家特色菜的餐厅,此地面湖背山风景较好,使游客食欲倍增.香江别野是观光园设置的别墅区,
第三篇:关中民俗风情园设计说明
关中民俗风情园设计说明
(一)项目概况
1.地段位置
陕西关中民俗园地处杨凌示范区常青路和神农路的交叉口处,西面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工程建设学院,东,南,北面皆为住宅区。整个园子占地66240㎡,基本呈规则矩形,南北长约240m,东西长约为276m。
2.自然条件
杨凌位于渭河流域关中平原腹地,气候类型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具有春暖多风、夏热多雨、秋热凉爽而多连阴雨、冬寒干燥等明显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多年平均气温12.9℃,极端最高温度42℃,局端最低气温-19.4℃;多年平均年降水量635.1mm,具典型的关中气候特点。
3.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格局与追求不同,城市化的步伐已严重损坏了千百年来留下的乡土风貌和文化景观,村落及许多关中人已经失去了应有的特色,导致大部分人没有了家园感的强烈意识,更甚至忘记了关中的好多传统文化。
(二)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2.《公园设计规范》
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绿化条例》
4.甲方意见
(三)规划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1.指导思想
(1)关中民俗风情园是一个满足人们观赏游乐休憩的自然环境,也是足以为外地人与关中人们展示关中民俗及文化的公园。
(2)清新舒适,幽静自然,突出自然舒适展示民俗文化。公园主要以自然为主为人们营造一个自然舒适的休憩游览地方,而且展示关中传统文化的综合性公园。园内设计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为人们展现了关中文化特色,色彩淡雅、构思新颖,从造价也相对经济,可实施性较强。
(3)尊重规划、因地制宜、民俗文化导入、特色鲜明。
2.规划原则
(1)引入生态园林的概念
(2)统一规划,合理安排的原则
(3)以人为本的原则
(4)满足功能的原则
(5)体现民俗文化的原则
(四)总体构思及景观分区
1.总体构思
以关中八怪为轴线,其中大老碗为主景展开景区分化。在满足游园功能的同时利用雕塑,展馆,小品等充分展现关中文化特色及历史人文。
2.景观分区
(1)戏曲文化区
该区在东边主入口处,主要以秦腔中生旦净末丑五个重要角色为主题雕塑布置在广场中央,两侧用两个戏曲中配角小兵,共七个雕塑,在上方题有关中民俗风情园五个大字。使主入口与秦腔戏曲巧妙的结合起来,充分展现了秦腔由来于关中。在四周放置有秦腔戏曲中的雕塑,并在角落放置以红色剪纸为主的音响是用来放秦腔的。体量上以主题雕塑为最,强化了其在该区域视觉中心的景观地位,亦突出了主题。
(2)民俗文化区
该区以北门入口与南门入口结合起的轴线为主,在东边主入口广场后以八怪为雕塑体现关中民俗的,其中以八怪中大老碗体量最大,横向上北门轴线入口处以栓马桩上刻关中历史小故事的内容,接着设置外形似关中民窑的展馆,最后以关中历来风流人物的雕塑碑为过度大老碗为主体,在左侧设有半通透的现代结构的展示廊架,其内容以历史上在关中建都的朝代文化及图片,还有一个半通透的花架,有墙壁的那方以皮影为主要内容。进一步深化了民俗文化区的内容。(3)健身娱乐区
该区位于主入口两侧,以树阵的形式出现的。为满足游人休憩功能路旁设有休息座椅和健身设施。以大量耐践踏草地底供人们在其中作乐,故作健身娱乐区。(4)安静休息区
该区坐落于最西边,因西边是学校所以适用安静休息区。以主路为分叉建圆形休息性花架,中央放置花坛,可以在其中行走的。坐在花架内科观赏到游园中湖及湖中景观。
(5)饮食区
在西南角,借水而建,其上观景食关中特色小吃,别有一番风味。建筑主要以自然茅草为主,适应主题。在其上桌椅以原木为主,深化古道。
(6)儿童游乐区
在南门左侧,以活泼色为主,中央设儿童玩乐的充气床,四角设玩乐设施,供儿童玩耍。取名为
3.景观节点
(1)秦之声韵:以高三米的角色雕塑为主,体现秦腔特色,四周有放秦腔的音响,所以取名 秦之声韵。
(2)静享安逸:以树阵形式出现,可以健身、休息、玩耍、表演、等各种娱乐
活动。树有隔音效果,所以在里面不怕喧哗,可以尽情玩耍,所以取名为静享安逸。
(3)关中之魂:在民俗文化区,里面都是关中历史文化特色及传承。它是关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亦不可分割,所以取名关中之魂。
(4)闲来伴趣:在全园最高处,两个半边双层亭,取自关中房子半边盖之说,中间用廊桥架起。人们闲暇之余到亭上可观全园。在两亭之间有荷塘,上面设汀步,可行走,整个亭子可观、可赏、可用,所以取名闲来伴趣。
(5)曲水留饮:在湖的一侧,一个小型喷泉设施下面有碗接水,有曲水留饮意境,所以取名曲水流饮。
(6)晓风柳岸:说的是湖边柳树,春天刚到柳树发芽那会给人勃勃生机的感觉,微风吹拂,柳枝随风飘荡倒影在湖水中,此景可抓,晓风柳岸春先到,所以取名晓风柳岸。
(五)道路系统规划
整个民俗园的道路系统呈环状,围绕贯穿整个园子,内部结合各个景区的分布,构成网状结构,并搭配特色铺装形式,使园路既起到组织交通,引导游览路线的作用的同时也能够成为园中一景。
主要分为主干道,次干道和汀步三种。
主干道,宽度为3.5m,采用大理石和鹅卵石结合,结合各种形式的剪纸雕塑构成景观。
次干道,宽度为1.5m,选取砖,花岗岩,青石的不同形式形成铺装。汀步,有青石做的,木桩做的,有结合剪纸文化做的水上汀步,还有磨盘做的汀步。形式多样,但都夹杂了关中民俗文化。
(六)竖向设计和地形处理
因地制宜,结合原有地形,综合考虑土方工程,挖湖堆山。土方工程基本平衡,节约造价,再适当的在进行微地形处理,使全园高低错落有致,更显的自然。
(七)景观元素控制
座椅: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座椅高度适当,结合靠背,更显舒适。为体现关中民俗文化座椅结合民俗文化有多种形式。
标识牌:是全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材质用木质防腐的,在其上雕刻皮影小人,于园主题相统一。
垃圾箱:为创造一个舒适的坏境,全园各处都有与景点相对应的垃圾箱,比如在关中民俗文化区中垃圾箱以红色为主,外表似剪纸形式。
雕塑:形式多样,结合景观体量,颜色各有不同。
(八)植物配置
结合关中杨凌地区的自然环境,总结了该地区长势较好,景观效果良好的树种。综合配置
第四篇:学校地理园景观设计说明
学校地理园景观设计说明
一、设计缘起
地理园作为学校绿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是学校地理学科教育的一部分,不仅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情操,还能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学习园区。因此,在设计和规划中,必须对双重功能性加以把握,明确地理园的定位才能将美化与功能和谐实现。
二、项目概况
1、此次地理园位于昆明市呈贡县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设计面积约6100平方米。
2、主要针对人群为大学生及大学教师。
3、昆明市具有典型的温带气候特点,城区温度在0—29℃之间,年温差为全国最小。
三、设计主导思想
简洁,大方,精致是本次园林设计的主导思想,使绿化和科教互相融合,相辅相成。
1、充分发挥绿地效益,满足学校师生的不同要求,有幽雅的半封闭休憩园也有大气的中心广场,教育教学区相对内敛,以创造安静和谐的学习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现代的生态环保型的设计思想。
2、植物配置以乡土树种为主,疏密适当,高低错落,形成一定的层次感;色彩丰富,主要以常绿树种作为“背景”,落叶乔木为“画笔”,四季不同花色的花灌木进行搭配。尽量避免裸露地面,广泛进行垂直绿化以及各种灌木和草本类花卉加以点缀,使园区达到“四季不同景,三季皆有花”。
3、园区中道路力求通顺、流畅、方便、实用。同时设定一定的景观屏风,使道路上欣赏的景观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层次错落分明。
4、园区的建筑景观设计充分体现地理园的风格,地理景观要人人都能从多种感官去体会,而不仅仅是通过视觉。
5、园区的色彩主调和建筑风格积极向上,引发学生的上进心,激励探索精神。
6、园区为云南师范大学的一部分,与周围整体环境相协调统一,拥有师大的一些传承标志。
7、精致是不可缺少的,园区的座椅,路灯,下水井盖图案的相关地理的特殊设计将成为人们印象深刻的景观之一。
四、具体设计
通过对主导思想的把握,将地理园划分为2个功能分区,以中心广场为界限分为北部的学生活动分区和南部的地理学习分区。
1、学生活动分区:分区主入口为北部入口,宽7米长30米的垂直宽路将园区与干道相连,两侧种植喜树与小叶六道木,统一而拥有变化,东北部“乾廊”为钢化玻璃顶的走廊,自东向西共6组南北向方柱,形似易经乾卦卦象,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义。园区北部种植梧桐,梧桐有气势,象征祥瑞。乾廊南部种植东西向樱花一路,樱花盛开时节不仅美观,而且拥有“热烈,纯洁,高尚”的寓意。中心广场西侧种植白玉兰一路,不仅能使主景观观星亭“昊亭”在主游览路线上过于暴露,失去美感,同时,白玉兰花期将为园区带来嗅觉上的享受。
2、地理学习分区:地理学习分区位于中心广场偏西南,原因有二,一为地理学习园区提供相对内敛的空间,便于思考,二则为方便老师带队组织学生学习的集合。世界地理园与星空亭“昊亭”之间由数条小路连接成空间,小路呈云南师范大学校徽形状分布,南部种植大量的石楠雪松,树姿挺拔,取云南师范大学地理专业蓬勃发展之意。
3、细部设计:(1)中心广场为了避免夏季过于炎热,铺鹅卵石地板。(2)为避免主景观过分暴露于正对的校园道路上,在览石园东部设石墙一块,同时种植金银花攀附其上,成为景观。
4、夜景设计:世界地理园与星空亭“昊亭”之间,设有由错落的24盏普通双向路灯构成的壮观夜晚灯光景观。中心广场东部,休憩园2东部,雪松种植区均可安置景观射灯,将为园区夜晚带来缤纷的色彩体验。
第五篇:寓园农家乐景观设计说明
寓园农家乐景观设计说明
景观规划分区:生态停车区(大客车区,小汽车去)
生态观赏区(多彩种植展示区,生态自然观赏区,水产养殖观赏区)
休闲区(休闲娱乐区,休闲餐饮区,儿童乐园,户外运动区,精品垂钓区,绿色氧吧)
具体分析:生态停车区,与以往的全硬质的地面不同,在设计中采用植草砖及少部分复合沥青做硬化,在每个停车位的中心种植低矮的草木植物。绿化地面于硬质地面结合可以减少雨天的地面积水,保证循环雨水循环。并在此区域中种植对汽车尾气有净化能力的植物。设计概念是建造生态环保的停车场减少因汽车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多彩种植展示区:种植各种蔬菜瓜果的展示区,彩色的菜圃区,根据种植蔬菜的颜色分块种植。在瓜果棚的设计上采用全玻璃结构,设计成方形的玻璃盒子。玻璃盒子中形成温室,可以种植反季节蔬菜及藤本类瓜果。设计概念是营造区童话般的氛围,让观赏者感兴趣,认识蔬菜瓜果是如何种植的。尤其是对儿童的教育意义。
生态观赏区:根据原有植物树木而设计,种植本地树种及灌木。营造出自然清新的氛围,曲径幽深,适合散步休闲。设计概念尽可能的保护本地的植物,并打造宜人的环境。
水产养殖观赏区:环水域设计景观带,有观景平台,亲水平台,游道,沙坑。水边种植莲藕,即可观赏又可食用。水中养殖鱼类等经济水产,并养少量的天鹅用以观赏。设计概念改变人们对以往的水产养殖的影响,设计出风景优美的滨水景观。达到生态养殖与观赏游乐的双重功能。
休闲娱乐区:用不同的石材为元素与植物的搭配而设计的。此区域分为三块,为主要是一个以六边形的建筑为中心,环水广场及户外茶坐区。建筑设计用石材与木材两种材质的机理对比效果为表现。并采用宽大窗户,让建筑内更好的采光和看见外部的景色。环水广场以似天井式的结构四面有水沟围绕的形式。收集雨水引入水沟便于雨水的再利用。设计概念自然的材料轻松的氛围。
休闲餐饮区:大院式的结构,又不同于农家大院,多了分宁静。在这里可以品尝各种本地种植的食材。设计概念新型农家大院本地的美食,砖石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