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MBA语文作文
MBA语文作文范文36篇
1、信仰是精神的支柱和动力
古代楚国有个卞和,在山中发现了一块璞玉,于是将那块璞玉献给楚厉王,厉王让玉匠鉴别,而玉匠说那是石头,结果厉王把卞和当作骗子而砍去了左脚。然而卞和对那块璞玉依然深信不疑,后来再次把它献给武玉,结果与上次一样又被砍去了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那块璞玉在楚山下哭,一连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尽继而流血,卞和痴心不改,最后那块璞玉终于通过玉匠的鉴定,证明是块罕见的宝玉。这就是历代传颂的“和氏璧”。
“和氏璧”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那就是:信仰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人有了坚定的信仰,才能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正是这种对真理的坚信不移,卞和才有着如此坚定的决心,才不惜舍去自己的双脚,要让美玉展现它的光彩,要让真理得到公认。
为了信仰就要付出代价,甚至生命。每年全世界亿万伊斯兰教徒都要去麦加朝圣,每年也因此要发生因酷热和拥挤而造成的大量伤亡。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驱使他们那样虔诚地涌向麦加呢?我们只要看看他们深深跪下的双腿、低低俯下的脊背,还有每一张脸上那诚挚的表情,就会明白--那就是信仰。
人不能没有信仰,就是说人不能没有目标,不能没有追求。曾经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哥”的苏联如今江山易帜。苏联的解体固然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是丧失了对共产主义信仰却是其中最根本的一个。信仰正如人的骨架,失掉了,人便垮了。面对社会主义苏联的结局,人们无不痛惜地说:“共产主义信仰不能丢,丢掉了,社会主义江山就要垮台”。
从古到今,有无数志士仁人为捍卫自己的信仰曾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不管是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上印着的为科学的信仰而被活活烧死的布鲁诺的无畏形象,还是天安广场上人民英雄纪念碑上记载的无数为了他们的信仰而付出血的代价的革命先烈,无不是因为有坚定信仰的支柱和鼓舞,才表现出一往无前的献身精神的。今天,我们要振兴中华,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万万不可丢掉共产主义信仰,相反,要准备为之付出更高的代价。我们只有把共产主义的信仰化作全国人民的精神支柱和动力,具有中国特色的会主义,才能早日建成。让我们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的信仰,并在这一信仰的支柱和鼓舞下,为振兴中华奋勇前进吧!
2、有效率的乐观主义
古时候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人从集市上买回一罐油,由于急着赶路,不幸罐索朽腐,油罐坠地摔碎,他头也不回地继续前行。路人提醒他:“你看你的油罐碎了。”他回答说:“已经碎了,看有什么用,只能耽误走路。”我想,这大概就是人们常常想到、常常念着的“乐观主义”了。
可见,乐观主义能帮人战胜许多愁虑、困难、穷苦、失望。
人生总会碰到恶魔的。一个人的目的愈远,计划愈大,他的工作所经过的途径也愈远;在前进的时候,有许多愁虑、困难、穷苦、失望,都是当然要碰到的恶魔。乐观主义的人,就像这个扛油罐的人一样,是不怕这些恶魔的摧沮的,反而会振起精神,抱着希望,向前干去!因为他们知道,倘被恶魔所屈服,便灭亡了;只有抱着乐观主义的态度,才能战胜恶魔,取得胜利!
凡是要做得好的事情,都不是随随便便就行的,都不是容易的。你自己要立于什么地位?要达到什么地步?情愿付什么代价?你所希望的地位或地步总在那里,不过必须先付足了代价的人,才能“如愿以偿”。沿着大成功的一条路上,有许多小失败排列着,最后的成功是在能用坚毅的精神,伶俐的眼光,从这许多小失败里面寻出教训,尽量地利用它,向前猛进。而这种“寻出”和“尽量地利用”,惟有抱乐观主义的人才能够办到。
有许多人,对乐观主义有一种误解,以为乐观主义的人不过是“喜皮笑脸”“随随便便”“一切放任”“撤撤烂污”“得过且过”“唯唯诺诺”。请君切莫误信这种谬说。真正的乐观主义的人是用积极的精神向前奋斗的人,是战胜愁虑穷苦的人。这类的苦境,常人遇着,要“心胆俱碎”“一蹶而不能复振”的;只有真正乐观主义的人才能努力奋斗,才敢努力奋斗!所以讲到乐观主义还不够,要有“有效率的乐观主义”才行。古今中外,因了有极强烈而有效的乐观主义,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胜利的大有人在。牛顿发明地心吸力学说的时候,全世界人反对他;哈费(Harvey)发明血液循环学说的时候,全世界人反对他;达尔文宣布进化论的时候,全世人反对他;贝尔(Bell)第一次造电话的时候,全世界人讥笑他;莱特(Wrigt)初用苦工于制造飞机的时候,全世界人讥笑他。讲到孙中山先生,最初在南洋演讲革命救国的时候,有一次听的人只有三个。这许多人都因抱着乐观主义的精神,而为世人所称道。
极强烈而有效的乐观主义,能使人们战胜全世界的胡涂、盲从、冷酷、恐怖、怨恨和反抗。而且工作愈伟大,所受的反抗也愈厉害,简直成为一种律令,对付这种厉害的反抗,最重要的武器就是乐观主义。一个人,缺少了乐观主义精神,难免在各种恶魔面前败下阵来。
你要想使自己的事业取得成功么?那就请你拿起乐观主义这一降魔镇妖的法宝吧!
3、我知道得太少
气象、地理学家竺可桢,在离他逝世两个星期前的一天里,当他得知外孙女婿来到他家,便迫不及待地叫他讲授高能物理基本粒子的基本知识。老伴劝他:“你连坐都支持不住,还问这些干什么?”竺老听了老伴的话儿,一边咳嗽一边说:“不成,我知道得太少。”
好一个“我知道得太少”!这种谦逊好学,不耻下问,甘拜人师,永不满足的精神,正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也是人生道路上走向光辉顶点的基本要素。竺可桢在气象学上辛勤耕耘,数十年如一日地进行长期观察研究,一生硕果累累。谁能想到,一个蜚声中外的大科学家,竟还在84岁的高龄,在生命处于垂危之际,先后五次向晚辈求教“补课”,孜孜不倦。不能不说这正是我国谦逊好学,不耻下问,甘拜人师,永不满足的精神这一传统美德在一个大科学家身上的生动体现,正是他能走向人生光辉顶点的基本要素。怎能不令人深深敬佩呢? 人类史上,一个巨人的诞生,一门科学的创立,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但它并没有结束认识真理、认识客观世界的进程,科学真理的路儿仍在不断地仲延。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学科愈来愈多,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因此要不断进步,就必须不断学习。因此,谦逊好学,不耻下问,甘拜人师,永不满足的精神,永远是走向人生光辉顶点的基本要素。
这使我想起牛顿这位一代杰出的学者、现代科学的奠基人,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建立了成为经典力学基础的牛顿运动定律,出版了《光学》一书,确定了冷却定律,创制了反射望远镜,还是微积分学的创始人„„功绩显赫,光彩照人,可当听到朋友们称他为|伟人|时,却说:“不要那么说,我不知道世人会怎么看我。不过我自己只觉得好像一个孩子在海边玩耍的时候,偶尔拾到几只光亮的贝壳。但对于真正的知识大海,我还是没有发现呢。”有这样谦逊好学,永不满足的精神,牛顿的成功是必然的!
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无不是因为有了这种谦逊好学,不耻下问,甘拜人师,永不满足的精神,才达到人生的光辉顶点的。
中国有句古话:“学海无涯”。面对大千的世界,知识的宝山,惟有谦逊好学,不耻下问,甘拜人师,永不满足的精神,才能在人生的漫漫征途中不掉队,为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们要有勇气像竺可桢老人那样说出“我知道得太少”。有这样,才能在求知的崎岖道路上奋然前!
4、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从“刻舟求剑”说起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有句成语,叫做“刻舟求剑”,比喻死心眼,做事情不懂得因时因事而异,不懂得变通。刻舟求剑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似乎并不多见,甚至可以说,这样的人近乎没有;然而,做出类似“刻舟求剑”这种蠢事的人却并不少;比如那些反对革新,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人其实就是这样的人。
《吕氏春秋・察今》里说:“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即做事要据情况而论,该变法时就必须变法。批评的就是像刻舟求剑那样不懂得变通的人。
不墨守成规,我国古代的一些有识之士早已懂得这道理。与《吕氏春秋》几乎同时的《韩非子》,在其《五蠢》篇里,就讲了同样的思想:“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又说:“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这说的也是“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意思。
清末的维新派人士更直接地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者,古今之公理。”虽然无数的历史事实,也确实绰绰有余地证实了这道理的正确性。然而,即使这样,也仍然有人要作“刻舟求剑”式的人物,仍然要“顽固到底。”他们认为:没有规矩则无以成方圆,要破除老制度、老规矩,这如何能行?因此坚决阻挠改革。
这种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观念,恰恰是由于他们不懂得“规矩”“制度”是相对的。“老制度”只适用于老情况、老环境;而新情况、新环境是必须要“新制度”的,改革、变法正是建立新制度的有效手段。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就在于具体的情况具体地分析。因为“没有规矩则无以成方圆”而拒绝而反对改革的人,恰恰忘了列宁的这句真理。
坚持革新则进,反对变法则退。翻开古今中外各国的历史就可以知道:凡是随历史潮流及时变法,革新的国家,都变得强大了。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强国;俄国通过“1861年改革”也成为强国。这样的例子还很多。与此相反,凡是不及时革新的国家就被历史所遗弃,十九世纪末的中国何以灾难重重?不就是因为墨守成规,没有及时变革的缘故吗?
及时改革,可以富国,可以强兵。我们中国近十多年的改革,已足以说明这一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的国家锐意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江泽民在十四大上说:“我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围力上了一个大台阶。”之所以有这样的成绩,改革,是关键的原因。
历史证明,改革,是强国之路!实践证明,改革,是强国之路!所以说,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5、“节俭”观的淡化
一天,我拿起一只用完的牙膏壳,随口说了句:“卖到废品回收站去。”谁料,女儿一把夺过扔出窗外,回我一声:“小气!”这在我们儿时是绝不会发生的,而如今我一个习惯成自然的举 动,在女儿眼里,已无异于“吝啬”成性了。这不能不引起我的深思。就我所知,这种传统“节俭”观的淡化,实在不合世界潮流,更与我们的国情不符。
然而,传统的“节俭”观的淡化,又绝非年轻一代如此。以饭店用餐为例,“公吃”的酒海肉山,奢华比阔且不说,即使自掏腰包打牙祭的,不也非留一点在盘里碗里以示阔气吗?如若在大庭广众之间,真发生像报上讲的某位名人“喝粥舔碗”那样的事,那一定会被视作“葛朗台”再世了。
这也就提示我们,“节俭”之沦为“吝啬”,是一段时期来“未富先豪”那种普遍社会心态的伴生物。就我们社会的总体状况而言,“富”还根本谈不上,而“豪”已使许多人趋之若鹜,且无形之中成为衡量某些社会行为的一种尺度,于是富也排场,穷也排场,一旦变为时尚,种种“节俭”的言行就难免会遭人嘲弄,而对域外一掷千金、穷奢极侈的误传也愈来愈多。
其实,人家虽已到了真正称得上“富”的程度,但在该节俭的时候,是从来也不怕被人指为“小气”的。比如,在美国大学,听说,就有经营回收旧教科书的业务。学期结束,学生可将用过的旧课本回售给学校书店,学校又把这些旧教材廉价卖给新生,这样,一本使用小心的课本,有时竟可以为几代大学生所用。当然并非那里在闹纸荒,实是精打细算的经济头脑使然。可在我们这个“洛阳纸贵”的地方,何曾听说过新生入学买老生旧课本的事?虽说教材越印越精致,到头来还不是统统拿去做了纸浆!又如,在人均收入名列世界前茅的瑞士,居然大张旗鼓地在开展废品回收活动。牙膏壳、废电池、铝箔包装、白铁罐头、过期报刊、陈旧书籍,无一不当宝贝加以回收。不但企业指导用户如何处理产品旧包装,就是商店也鼓励顾客“旧瓶装新酒”,利用原有的瓶罐灌入新的清洁剂、洗发液之类继续使用。而这种过去习以为常的零拷买卖,在我们这里,恐怕也已“物以稀为贵”,难得再有了。
由此观之,节俭观的淡化实在不合世界潮流,更与我们的国情不符。我们现在生活虽大有改善,可离“富有”还相距甚远。一夜暴富、满身精品的自然大有人在,但每日里挥霍无度,终非人生所追求的目标。归根到底,节俭作为一种社会价值取向,恰恰植根于地球资源有限和人类需求无限这 样一个严酷的事实。因而任何一个清醒的民族,都不能放松对国民进行节俭的教育。对我们来说,这种教育就更为紧迫。古训有之,“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寿,为国之急也”,此乃古今不变的真理;而“木屑竹头,皆有用之物;牛溲马勃,可备药物之资”,也是十分浅显的常识。难道因求富心切,意在 趋时,忙于更新生活方式,就能忘了这些基本道理吗?
孔老夫子有言,俭,德之共也。还是让我们永远保持着中华民族这一传统美德吧!
6、成才在于发挥主观能动性
彭端淑在《为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四川边远地区有贫富悬殊的两个和尚,都想到南海朝圣,富和尚几年间一直打算雇船顺江而下直到南海而最终没有去成;穷和尚却凭着一只盛水的瓶和一只讨饭的钵,步行到达了南海并且胜利返回。
一般人都认为,这说明逆境能培养人才,而顺境则埋没人才。我倒不这样认为。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外引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引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逆境、顺境都是外部条件,而不是成才的根本原因,成才的关键在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身处顺境的富和尚未到达南海而身处逆境的穷和尚却最终到达,这是为什么?根本原因就是穷和尚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定信念。如果不发挥这种主观能动性,没有这种毅力和信念,富和尚到达不了南海,穷和尚更到达不了南海。
对于一个有志之人,逆境、困难、艰苦,正是磨炼的好机会,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是也。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历史上一切身处逆境而终有成就的人,无不经过这样的艰苦磨炼。张海迪的事迹众所周知,她严重高位截瘫,却在逆境中读“镜子书”;在自己身上扎针,潜心攻读外语,终于成为战胜病魔而大有益于人的典型。在中华这片沃土上,像张海边这样的逆境成才的事例何止万千!然而他们的成才的关键决不是逆境,而是主观能动性的高度发挥。实际上人的内在素质,如人的经验、智慧、品德、意志、创造力等等,关系到主体活动的质量,这是成才的基本要素和前提。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与父亲在拿破仑三世的资助下研究甘油炸药,曾发生过多次爆炸事故。在1867年9月3日发生的一次大爆炸中,工厂完全被炸毁,诺贝尔的弟弟和许多工人被炸死,他本人也被炸伤,造成轰动一时的“海伦波事件”,引起一些人的极大恐惧和强烈反对。面对困难诺贝尔并未认输,而是凭着顽强的意志、非凡的创造力先后发明了“诺贝尔安全炸药”“无烟炸药”。由此可见,对于人才的成长,外因固然十分重要,典型人物的成长离不开典型环境,具体人物离不开具体环境,但这些都是作为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而存在的;唯有人的内在因素,才是成才的决定因素,它是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决定着主观能动作用发挥的程度的。
因此,逆境并不是成才的保证,它甚至会销磨才华,扼杀人才,正像巴尔扎克所说的:“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对于强者来说是垫脚石。”我国封建社会不知磨灭了多少闪光的人才,可悲!可叹!
由此可见,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才是成才所至关重要的条件。当然,这里也要顺便说一下,顺境与逆境一样,它可能有利于成才,也有可能销蚀、毁灭人才,其道理也是不言而喻的。
总之,环境的好坏固然对人的成才有着影响,但它并不是关键,逆境同顺境一样,对人才的形成有着两面性,不可形而上学的看待。关键是看自己是否有恒心、有毅力,只有具备这两点,并尽最大可能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有成才的希望,才有可能成为造福祖国,造福人民的有用之才。
7、学会“照镜子”
唐太宗李世民曾把魏征批评他的一篇奏章写在屏风上,当作“镜子”,随时对照。他总结自己“照镜子”的体会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我们可以说,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很会“照镜子”的人。
镜子这东西,差不多家家有,天天用。人们梳洗打扮,总要对着它调查研究一番。镜子,也可以算是一种认识工具吧。人的眼睛,能看到周围的事物,惟独不能看到自己的真实面容。镜子的功用,就在于帮助人克服眼睛的生理局限,如实地瞧见自己。正因为镜子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人们才推而广之,把借他人、他事、他见以正己的方法,也喻为“照镜子”。这种加引号的“照镜子”,可要比日常生活中照镜子难得多了。惟其难,就有人会“照”,有人不会“照”。李世民懂得镜子的作用,能把魏征批评他的话写在屏风上,当作“镜子”,随时对照。又能看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难道不是一个很会“照镜子”的人吗?
我国古代,像这样会“照镜子”的不乏其人。战国时齐国宰相邹忌便是一个。邹忌从镜子里发现,自己实际上并没有别人漂亮,而他的老婆和客人说他多么漂亮,不过是阿谀奉承。由此他联想到:在日常生活中不照镜子,对自己的尊容心中无数,尚且有被欺骗的可能,倘若处理国家大事时也不知道经常照“照镜子”,那所受的蒙蔽就严重了!他向齐威王报告了自己的体验。齐威王听了很赞赏,接受了他的建议,实行鼓励臣民批评朝政的政策,并比较正确地对待这些批评,使国家很快强盛起来。
人的认识的局限性,很容易使人陷入盲目性,缺乏自觉性。而只要会“照镜子”,做到“以人为镜”“以古为镜”,学会在人们的各种批评、意见中认识自己,就能成为一个比较地聪明一些的人,能干一些的人,就能做出一定的成就和贡献。可惜,“镜子”虽好,却有些人不会“照”。自己脸上有疤,却怪“镜子”反映得不准确,不愿“照”;还有那自以为是“天下第一美人”的,则不屑“照”;甚至有因丑处被照,短处被揭,恼羞成怒而将“镜子”弃之,砸之者。这几种对待“照镜子”的精神状态,不是值得我们深思吗?
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革命转变时期。四个现代化建设向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沸腾的新生活中有多少新事物等待我们去探索、思考和认识!乾坤正初转,征程尚艰难。现在,对于我们每个同志,每个单位来说,会“照镜子”,有自知之明,知人之明,是多么重要啊!如果说,邹忌、李世民等有历史局限性的古人都还懂得通过“照镜子”来解决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的问题,那么,掌握了马克思主义世界现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则完全有可能在无比宽阔的领域里,通过自觉地“照镜子”,来正确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让我们都学会“照镜子”吧。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历史,特别是总结从五四运动起八十多年来历史的曲折、斗争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从中国的过去认识中国的现在,放眼中国的未,“以古为镜”;只要我们从上到下,把实践的检验,群众的评议,人民的呼声作为领导工作的一面镜子,“以人为镜”;只要我们把一切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的经济建设经验,作为我们搞“四化”的一面镜子,“以洋为镜”,那么,振兴中华的大业一定能够提前胜利完成。
8、羡鱼与结网
《汉书・礼乐志》中写道:“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意思是说人只是站在河边,望着河中肥美的鱼,徒然羡慕,是永远得不到鱼儿的,还不如回家结张网来捕鱼。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要想使我们的祖国兴旺发达,人民生活幸福、美满,必须实干、苦干,清谈只能误国,实干方可兴邦。
只有结网捕鱼,才能尝到鱼的美味。世界上不论什么事,如果只是脱离实际的空想,或者夸夸其谈、纸上谈兵,而不脚踏实地地去实干,就像只站在河边,对鱼兴叹,而不去结网捕鱼一样,是什么也得不到的。反之,如果踏踏实实地去干,即使在实践中失败,也还能得到教训,接近“成功”一步。假如一个学生,整天只是坐在那儿空谈长大要当作家、科学家、医生,而不抓紧宝贵的光阴学习,那他的理想则不可能实现,那些美好的愿望就只能是空想。所以说,只说不做,一事无成。
纵观世界,兴旺发达者皆出于实干、苦干。我们常常羡慕发达国家人民物质生活的现代化,什么宽敞的住宅,高级小轿车等等,当然,羡慕美好的生活,无可厚非,问题是我们更应看到,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是实干的结果。就拿日本来说吧,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的经济濒于崩溃,人民生活贫苦不堪。有的人因饥饿而向美国军人讨要残羹冷炙而受到侮辱。当时,许多日本人含泪发誓,一定要竭尽全力,吃尽千辛万苦而使日本发达起来,赶超美国,使日本人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扬眉吐气。今天,我们看到了日本的发达、兴盛,殊不知这些繁荣的背后,有多少人实干的汗水!这不是实干兴邦的一个很好的例证吗? 日本的发达、兴盛,告诉我们:我们需要实干家。我们要在本世纪中叶,将我国建设成一个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就需要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展望未来,我们深切感到:不能空谈,只能实干。有了农民的实干,才能解决十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有了工人的实干,才能生产更多的钢铁、石油、机器;有了科技工作者的实干,才能有更多的发明创造;有了文艺工作者的实干,才能产生更多更好的戏剧、电影、文学作品来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我们青年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将从老一辈手中接过建设祖国的重担,如果在今天清谈,就学不到知识和本领,将来必然贻误国家的建设大业。祖国富强的希望就会成为泡影!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不管肥皂泡的色彩是多么绚丽,吹得多么大,它终究是要破裂的。
历史在向我们召唤,我们的回答是斩钉截铁的:我们不要做清谈者,我们要做实干家。只有实干,才能兴邦;只有实干,才能富国!
让我们卷起袖子,振奋精神,刻苦学习,增长才干,以便明天能更好地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9、学习与思考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指,如果学习书本知识而不思考,就会不辨真伪,更不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如果只是苦思冥想却不认真读书,就会孤陋寡闻,才疏学浅,更不能做到博见约取,标新立异。
孔子的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学习与思考是人们在获取知识过程中,两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思维活动。只学习不思考不行,只思考不学习也不行。只有将二者正确地结合起来,才算真正懂得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这里所说的学习,主要指从书本上汲取间接经验。古今中外,凡成大学问者,无一不是博览群书,读破万卷的。人非生而知之,只有不断学习前人的经验、成果,充实自己的头脑,才能进一步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革命导师马克思为了完成《资本论》这一巨著,曾在大英博物馆潜心研究,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可见认真读书是成才所不可缺少的。要勤于学习,必须博览熟记,持之以恒。鲁迅先生说: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另外,学习还要持之以恒,要“戒怠荒,戒无恒,戒躁急,戒泛杂”,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然而,学习本身并非目的,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才是真正的目的。为此,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积极、认真的思考,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知识的有机联系。如果学到的东西不经头脑加工,就好比吃下的食物未经口腔咀嚼、肠胃消化,即便是美味佳肴,也不会被身体吸取一样,非但无益,反而有害。法国作家伏尔泰对此有着十分精辟的论述,他说:“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可见善于思考是多么重要!
要善于思考,需要有蜜蜂酿蜜的精神。每一克甜美的蜂蜜不知凝聚了那小生命的多少的心血。思考也需要我们下苦功夫,以“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索精神去钻研,切不可不懂装懂,浅尝辄止。
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升华。在学习的基础上思考,思考才能深入;在思考的前提下学习,学习才有效果。同时对所学的知识必须结合实际反复运用,知识才能巩固,技能才可纯熟,这就是我们掌握知识的必由之路。愿我们大家都能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去勇敢地攀登科学知识之颠。
10、珍惜劳动成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我们每一个人也许都能背过,并深知其中的寓意。
这首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优良传统的诗歌,不仅表现了劳动者生产的艰辛,也从侧面教育人们要节约粮食,珍惜劳动成果。
可是今天,有些人对严重浪费粮食的现象,不但不深恶痛绝,而且还满不在乎,认为那只不过是一件小事而已。如果这确是一件小事,那我们大可不必在意,可事实证明这决不是一件小事!也许有些人认为,我国物产丰富,土地辽阔,是个农业大国,浪费区区一点粮食,不会有什么大碍,不过小事一桩。不错,我国确是物产丰富,土地辽阔的国家,但在今天每一个有头脑的中国人,都是不会为此而盲目地乐观的。因为他们知道,与此同时中国也是一个人口众多、相对资源贫乏的国家。且不说粮食的其它用途,单就吃饭来说,中国要用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来养活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一的人口。能做到这一点已可以说是十二分的不易了。试想,如果我们中国十三亿人口,每人浪费一个馒头,一碗米饭,这十三亿个馒头和十三亿碗米饭,将会给我们国家带来多么巨大而不可弥补的损失。这里,我不禁要问那些盲目乐观者,浪费粮食还是一件小事吗?
还有一些人会说,粮食是我用钱买来的,钱是我自己挣的,我吃掉也好,浪费掉也好,还不是小事一桩吗?有这样想法的人,可以说是愚蠢之极了。粮食是用钱买来的,可钱不也是用劳动换来的吗?“几分耕耘几分收获”,把自己劳动所得的成果白白浪费掉,岂不是愚蠢之极吗?退一步说,即使这些人钱来得很容易,甚至可以不需要付出什么劳动,可也得爱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呀。正如开头诗歌里所描绘,劳动者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劳作,付出了多大的艰辛,才收获到了颗粒粮食,这粮食又经过多少人之手,才成为现成的食物拿到你的手中。且不说,如果浪费得没有了粮食,即使你有钱又到何处去买呢?所以,我又要问问,那些视自己及他人劳动成果于不顾的人,是否还认为浪费粮食是一件小事吗?
如今,从学校到餐馆,从家庭到公共场所,浪费粮食的现象还是很普遍的,这应当引起我们的警惕,决不能等闲视之。
“浪费”这个词从一出现就是以贬义存在于世的,也就是说它所体现的是一种不良的行为。中国古有“俭以养德”之训诫,今有“勤俭建国”之口号。可见,浪费粮食,就其精神方面讲,是种道德败坏;就其物质方面说,是种财物的损耗,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危害,绝非一件小事,而是有害于传统美德和国家建设的大事。
浪费粮食的现象必须坚决制止!
11、留心观察与潜心研究----一个科学发现的启示
也许大家都听说过“守株待兔”这则寓言吧?担我今天要说的不是那个可笑的农民,而是从这则寓言引起的一个科学上的发现。大多数人听到这则寓言时都会一笑了之。而一位细心的生物学家却没有放过它。他想:“为什么兔子会自己撞到树上去呢?”后来他不断研究,终于得出了结论:兔子的眼睛长在两侧,两眼所成的像并不能完全重合,因而在它的正前方有一小片“盲区”,当它被敌害追踪时,完全有可能“慌不择路”,撞树而死。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对周围的事物留心观察,潜心研究,就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反过来,谁如果粗心大意,他就会-事无成。古今中外不少事例都证明了这一点。
英国生物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在试验抵抗葡萄球菌时意外地发现培养皿中长满了青色的霉。但他并没有将这些“不受欢迎的客人”倒掉,而是对它们进行了数千次的试验,最后终于因为提取出了青霉素而获得诺贝尔奖。其实在我国古代,许多裁缝都知道手破了以后,往伤口上涂一些霉菌就可以防止感染。但他们只停留在了这种“经验”的地步,并没有问问“为什么”。弗莱明的发现看似偶然,其实这是偶然中的必然。殊不知他在地下室已经做了近十年的试验!爱因斯坦说过:“上帝常同人们开玩笑,但他决无恶意。”只要仔细留心周围的事物,不断研究,终有一天幸运女神会降临到你头上。
美国贝尔电话公司的物理学家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在寻找干扰卫星通信系统的噪声源时,发现总有一种消除不掉的噪声辐射。后来他们不断改进实验装置,最终证明了这就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为宇宙膨胀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并因此获得了1978年度的诺贝尔奖。在他之前的拉弗逊也听到了同样的噪声,可他认为这是由于天线上乌粪的干扰而与唾手可得的奖金失之交臂。当人们问他是否后悔时,他说:“我不后悔。我在距离真理很近的地方停了下来,但彭齐亚斯和威尔逊由于他们的努力而获得了成功,我以后将记住这个教训。”真理有时就在离我们很近的地方。但它只奖给那些不懈探索、潜心观察的人,而对那些不住意观察的人来说,真理可以说是千山万水之隔。爱迪生说:“在发明的路途上,1毫6米与1英里同样遥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国古代名医孙思邈在行医时发现了1种奇特的现象,某一地区的穷人得雀盲眼的特别多,而富人却与它无缘,富人经常得脚气病,但穷人却没有。后来他不断留心观察,发现穷人只能吃得上粗米、糠皮,而富人只顾吃精米细粮、大鱼大肉。于是他让两种人交换一下食物,过了一段时间,两种人的病都好了。原来粗粮富含维生素B2,而鱼、肉中富含维生素E。
这种看似偶然所得的事例还有很多:画家莫尔斯在听演讲时大受启发,发明了莫尔斯电码;化学家道尔顿给妈妈买了一双袜子,结果发现了色盲症;物理学家波义尔在养紫罗兰时发明了石蕊试剂;医生邓禄普浇花时受到启发,发明了自行车轮胎;化学家凯库列做梦时发现了苯的分子结构;一个无名的花匠发明了钢筋混凝土„„。
这些人,他们都在某一时刻突然受到了启发,或是发现了某种意想不到的事情。事实上,他们为了这一天的成功也许已经潜心留意周围事物多少年了。这正是他们本身素质的体现。要知道机会只留给那些为了寻找它而不断探索的人。只要我们专心致志于周围有趣的事物,成功就会降临。
让我们不要像那位农民一样守株待兔、坐等成功的到来,而是用我们敏锐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去寻找、发现成功吧!
12、微笑地面对挫折
艾青在其《礁石》一诗中写到: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打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读了这首诗,会自然令人想到浩翰的大海,它永远不停地翻着巨浪。海上的任何一只航船,都会或多或少地经受风暴与巨浪的洗礼。这不正像一个人一生的路上,无论如何都不会一帆风顺,而总是伴随着大大小小的挫折吗?朋友,当挫折来临时,你会如何面对它呢?告诉你,面对挫折一定不要愁眉不展,而应勇敢无畏地含着笑容去面对!应该认识到,古往今来,伟大成就的殿堂前无不以挫折为台阶。电灯的诞生,是爱迪生用几千次实验的失败换取的;《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双耳失聪后的产物;我们最熟悉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更是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才获得最后的成功。可以说,没有挫折这块坚实的基石,就不会有今天人类的科技、文艺乃至社会历史进程的这一座座丰碑。我们要想树立起自己的成功之碑,也必须用挫折为它奠基。那么,怎样才能奠好这一块基石呢?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地面对挫折。
挫折只不过是强者成功路上的一块垫脚石。这是因为,他们在面对挫折时,并不畏缩,而是微笑地迎接这一切。这微笑并不是漫不经心的,相反地,它恰恰反映了一个人有足够的勇气接受挫折的挑战。这样,他们才能清醒地审视挫折,从中发现自己的错误与不足,然后想方设法在今后去修 正与弥补。同时,在努力战胜挫折的过程中,他们锻炼出更顽强的意志,铸就了更坚利的精神之剑,更有助于在今后的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最终摘取成功的桂冠。这就是古人所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之意。
而对于弱者,挫折成了他们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们在这条沟旁边徘徊、唉声叹气。却没有想到这条沟正是他们自己给自己挖的。他们没有勇气面对挫折,因而也无法去继续闯荡,自己放弃了很多本能得到的东西。曾经有一位日本青年,到一家大公司去应聘,得到的消息是没有被录取。他在绝望中准备自杀,自杀未遂后才得知“没被录取”是由于计算机故障带来的误报。正当他接到聘书喜形于色之时,一纸解聘书又飞到他手中,说他不能很好地面对挫折,必不能胜任今后的工作。想想看,这位青年的成功机会就在他识字己手中,他却因为承受不了挫折,而让这机会从他指缝间溜走了。没有勇气接受挫折的挑战本已积累起的成功的筹码都会失去它的份量,而新的筹码你又不能拿到,那么怎么能达到成功的顶峰呢?
有时我们可能会认为自己遭受的挫折很大,但是和在双腿残废、双目失明后仍坚持以写作进行斗争的保尔・柯察金比一比,和身患绝症却依然乐观面对生活的抗癌明星们比一比,和在腥风血雨的革命年代义无反顾地赴汤蹈火的先烈们比一比,我们的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们难道不应该像他们一样微笑地面对挫折,勇敢地向困境挑战么? 所以,我们在面对挫折时,应该是勇敢地、微笑地迎接它。如果你鼓起勇气,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战胜挫折,那么你就会发现,挫折的阴云被驱散后,头上是一片多么美的天空。反之,如果你面对挫折只会叹息,失掉了前行的勇气,那么你必将被困顿于此,被天空中逐渐浓密的黑云所吞没。
年轻的朋友们,让我们含笑地面对人生道路上每一个挫折吧!
13、模仿也是一种进步
一说起模仿,有人就会援引“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例子,把模仿贬得一无是处。
但这些人恰好忘记了“胡服骑射”的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说,模仿也是一种进步。
创造的辉煌常使人赞叹不已,而模仿和借鉴却为一些人所不齿,他们说:“为什么要模份别人,借鉴别人呢?要干就要拿出自己的一套来!”这话听起来很豪壮,殊不知,如果没有东施效颦的勇气,没有邯郸学步的追求,连摹仿也没有,更谈不上借鉴,而离开了模仿和借鉴,又何来创造呢?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从苏联引进技术设备,没过多久,仿制出的喷气式战鹰就巡航在祖国蓝天。新中国的航空工业从无到有,短短几年就走完了其它航空大国几十年的发展路程,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已相差无几。改革开放以后的大量事例也证明了这一点,在高起点上引进关键技术设备,是发展我国工业和经济的快而省的捷径,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奠定了基础。当然,只知道一味地模仿是不行的。齐白石老先生那句名言是很发人深省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没有自己的东西,你将永远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始终无法赶上别人,更不用说超越了。
借鉴可以说是从模仿通向创造的桥梁。把别人的东西拿来,结合自己的实情做一番比较,以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或从中吸取教训。这就比单纯模仿要高明-步了。有人说香港人比内地人聪明,我看不然,只是他们更善于借鉴罢了。国际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新产品,内地一些厂商马上依样 画葫芦,尽管产品几可乱真,但终有假冒伪劣之嫌,簦不得大雅之堂,更不用说与人竞争了。香港人则不然,先来一番解剖,再看看可改进之处,使之更加完喜。当改进后的产品问世的时候,已不是先前的翻板,而是一副可以抢占市场的全新面孔了。翻翻日本人的发家史就可以知道,日本人就是从模仿开始,不断吸收借鉴,才最终走上创造之路的。
一个民族,如果只满足于模仿、借签而不思创造,将永远落在时代的后面。我们今天的模仿和借鉴,正是为了明天的创造。首钢人在改革开放以后,不惜下大本钱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并不断加以改进、创新,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工艺。今天,连美国人也来购买首钢人的技术专利了,如果人们都能像首钢人那样处理好模仿、措鉴和创造的关系,并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借鉴、创新上来,那明天的中国该是多么令人神往啊!
创造是没有终极的。每一个创造,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他人模仿、借鉴的对象,成为新的创造的起点。人类的文明像一座宏伟的永不合竣工的大厦,每一次创造,都使这座大厦加高了一层。
我们的祖先,曾为建筑这座大厦添砖加瓦,留下了辉煌的业绩,今天和明天的中国人又该如何呢?
1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两粒种子躺在泥土里,春天到了,一粒种子破土而出。而另一粒种子说到:“我没那么勇敢。我若向下扎根,也许会碰到岩石;我若向上长,也许会伤到我的茎。”于是它甘心呆在泥土里。几天后,它被一只毋鸡吃掉了。
同样的种子,同一片沃土,不同的遭遇,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那就是常说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上,一颗种子敢于面对挑战与困境,破土而出,为自己开创了一个美好的未来。而另一颗种子,却害怕挫折与磨难,甘心呆在自已的“安乐窝”里,结果埋葬了自己。从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可以看出,因难与挑战虽往往给人以挫折,却也可以催人奋进,给人以力量;而安逸与保守虽可以暂时保身,但最终却使人堕落而遭淘汰。有一句话说得好: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蜜,可以养人,也可以害人。可见: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早在两千多年,孟子就写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古,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古人更提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一忘身”的说法。而李自成由得天下到失天下的过程为上面的说法提供了有力的纳佐证。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深知这段历史,都懂得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道理。
可生活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里的中国人,是否真正地意识到了生存的危机与挑战?看看身边一些含着棒棒糖的“小皇帝”们,靠他们怎样建设祖国的明天,怎样使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啊?而当代很多家长却口口声声“再苦也不能苦了孩于”,为他们营造了不必栉风沐雨的温室,就真的是保护了他们吗?
我们这代青年人也是否应该考虑,我们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的人生呢?有人说:痛苦是严格的老师,留给我们那么多思索;挫折是硕大的磨刀石,使我们的青春变得锋利。人活在逆境中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已的怯懦。
那些溺爱孩于的家长们,别把孩子养成温室的花朵;那些贪图安逸的年青人们,别甘心置身于安乐的角落。从古至今,置之死地而后生,贪图安逸被灭亡就是铁一样的道理。
让我们去做闯过暴风雨的花朵吧!只有这样的人,才有资格见到美丽的彩虹。畏惧困难而贪图安逸,最终的下场就与那个躲在泥土里的种子的下场一样。
15、大胆创新,敢辟新路
切苹果历来都是竖着切,人们从来都如此,谁也不曾想过横着切,而且还会认为横着切是错的。可是一个6岁的孩子却横着把苹果切开了,因为他脑子里没有“横着切是错的”这样的框框。于是人们就看到了苹果的横断面上的那个由果核组成的五角星。
可见,如果不改个切法,人们永远也发现不了这个五角星的,所以,这个小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要被固有的思维定式所束缚,另辟蹊径,别有洞天。
故事中的这位孩子的父亲,对孩子的切法大喊“切错了”,这不正是当今一些被固有的思维定式所束缚的代表吗?他们不知道另辟蹊径,别有洞天,因此,不能创新有所进步。所以,改革者就一定要抛弃旧观念,旧做法,大胆创新,另辟新路。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敢于从新的角度入手,只有这样,才能出现新的结果,才能有所进步。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些做事方法经过人们多年的重复,在人们头脑中固定下来,大家墨守成规,不再想着另选一种方法,因而事情永远是老样子。其实这些旧有的方法,也许并不是最好的,只不过大家都这么做而已。在这种时候,想要发展进步,这种旧有的观念就成了绊脚石,它会阻碍我们的前进。
举个圆珠笔的例子说吧。圆珠笔刚发明的时候,芯里面装的油较多,往往油还没用完,小圆珠就被磨坏了,弄得使用者满手都是油,很狼狈。于是很多人开始想办法延长圆珠的使用寿命,用过不少特殊材料来制造圆珠,但是珠子仍然在笔芯中的油没用完时就坏掉了。因而很多人认为圆珠笔将被淘汰。就在这时候,有人抛弃了改进圆珠的作法,改换思路,把笔芯变小,让它少装些油,使油在珠子没坏之前就用完了。于是,问题解决了,圆珠笔大行于世。由此可见,在某些时候,旧的思维定式不能解决问题,就一定要改换想法,另辟路径。
改革开放的现实也能说明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总抱着市场经济不是社会主义这样的陈腐观念,坚持搞计划经济,行吗?总认为集体企业不能兼并国有企业,行吗?正因为我们敢于冲破旧的思维定式,大胆改革才有了今天的大好局面,才使我国的经济从死胡同里走了出来。
俗话说“别一条道跑到黑”,应该给我们些启发。它虽说通俗,却一样在告诉我们:另辟路径,别有洞天。
让我们向孩子学习,敢于冲破条条框框,做个会另辟路径的革新者!
16、他没尽到责任
商朝的大臣箕子能从纣王想用象牙筷子这么小的一件事上看出其发展后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真是聪明得很。
对于箕子的聪明是否值得称颂呢?不,他根本不应受到赞美,他并没有完成自己的责任。像箕子作为君主时代的大臣就应竭尽全力去辅佐自己的主子。然而他并没有意识到身上的责任。既然有那个担心,为何不谏?既然有那种远见,为何不说?纣王是个昏君,众所周知,但又有谁一生下来就想杀人。想用象牙筷子时的纣王想必并不是无药可救的,但他的大臣们却无人阻挡,无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一发不可收拾。可见,商朝的灭亡与箕子的知“法”犯“法”和隔岸观火有关,他有着不可推却的责任。孔子对他的弟子说:“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而箕子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并没有做到防微杜渐,能算个称职的大臣吗?也许箕子也曾好言劝过纣王,纣王却不听。如果是这样,箕子就更应该受到历史的谴责。既然自己力量不够,为何不号召群臣;既然一两遍无用,为何不反复进谏;既然好言不行,为何不以死相谏,这样即使不能劝住纣王,也起码给群臣作个榜样,不至于后来愈演愈烈,终至亡国。
能否完成责任反映了一个人对理想的追求程度。只要矢志不渝,纵然没有完成自己的责任,他的一生也是值得肯定的。像岳飞、文天祥等许许多多名垂青史的英雄,他们并没有完成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但在我们心中,他们仍是不朽的英雄。相反,对那些只作出也许是科学的预言的而并无实际做法的人,我们给予的也只是鄙夷和不屑。
谁都知道,“责任”指的一个人所应做的事。一个医生如果不去救死扶伤,一个教师如果不好好去教书育人,一个军人如果好好不去保家卫国,一个学生如果不好好去好好学习,为建设美好的明天积蓄力量„„仅只明白自己的责任是什么,能说他尽到责任了吗?现实生活中这类现象恐怕不是个别的。
我们否定箕子的作法,但他毕竟有着自己阶级的局限性--保全自己;他虽有预言,但不敢犯上的思想束缚了他,使他并没有完成自己的责任。但,今天,在我们的社会中,是不是就没有这样的干部了呢?回答是有,而且不少。他们或明哲保身,或尸位素餐,或压制后进,或同气相连。有他们,我们的社会很难快速发展。
我们应该以山呼海啸之势震醒他们,让他们明白自己身上的责任,发挥自己的光和热,率领亿万群众在社会主义大道上快速前进,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
祖国富强,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17、尊重给人自尊
有这样一个故事:某纽约商人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出于怜悯,他塞给拿人一元钱,不一会,他返回来,从卖笔那儿取出几支铅笔,并抱歉地解释自己忘取笔了,末了说:“你跟我都是商人,你有东西要卖。”几个月后,再次相遇,那卖笔人已成为推销商,并感谢纽约商,“你重新给了我自尊,告诉了我,我是个商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尊重别人,是崇高道德的一种表现。
故事很感人,那位纽约商人是的确令人敬佩的,因为他懂得尊重他人。尊重别人,不仅可使自己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更可使他人拥有自尊与自信。铅笔推销员事业的成功的起点,仅仅是纽约商人简短的几句话,但正是这买笔的尊重让推销员从乞丐的自卑中解脱出来,自信地踏上崭新的经商之路。可见,尊重他人是重要的,它可以让失望的人们看到光明,自卑的人们找到自信,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道路。英国著名女作家舒拉・布鲁姆的成功得益于作文教师对她的尊重。她曾回忆老师给她的鼓舞:“永远不要后悔你所做过的任何事,它们全是经验。甚至让你出过丑,那也是宝贵的经验,你因发生在你身上的每件事而更加富有。” 尊重他人犹如明灯,为陷入自卑的黑暗中的人们照亮前行的路,犹如蜡烛,点燃失意人的希望之火。相反,不尊重别人,轻则伤害他人的自尊,重则埋没有用之材。油画家凡高不就是生前作品得不到尊重与肯定,郁郁寡欢而死的吗?
人与人之间如此,国与国之间也应互相尊重。国家无论大小、强弱,都拥有自己的主权与尊严,强国与弱国应友好相处,平等相待。各国在维护本国国格的同时,也应尊重别国。
尊重他人,也要尊重自己。商品经济的浪潮中,不少人拜倒于金钱,忘记了自尊。为了钱,为了蝇头小利,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与肉体,这种人理所当然难以得到他人尊重。同时,一些人因为有几个钱,便目中无人,自认为“有钱便是爷”,他们同不自尊的人一样,无法体会到受人尊重的快乐。因为他们不明白:尊重他人,也就是尊重自己。总之,对自己,对他人,人与人,国与国,都应学会尊重,正如普希金的一句话:“尊重别人吧,你会使别人的快乐加倍,也能使别人的痛苦减半。” 我们一齐来努力,让世界充满尊重!
18、知识的力量
50年代,美国海军次长金波尔阻挠钱学森回国,他在给美国移民局的电报中声称:“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也不让他离开美国。那些对我们来说极为宝贵的情况,他知道得太多了。无论在哪里,他都抵得上5个师。” 在这里,金波尔井非小题大作,而是精明到家了。他深知知识--这人类智慧结晶的超人力量。
前人的诗中有“惊天动地沧溟水”一句,倘若用以形容知识的力量,真是再恰当不过了。装备精良的5个美军师,举袂成云,不是妄喻吧?这5个师一旦进入某个地带,战争随之爆发,世界为之震惊,不是谬说吧?有人又以为金波尔小题大作,钱学森一介儒生,如何能同装备精良的5个师相比?其实他们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地方,那就是钱学森的头脑--充满过人知识的头脑。一旦这些知识转化为物质力量时,它的威力就并不亚于5个师了,岂仅“袂成云”“震惊世界”可拟呢?
兵法云:敌失,我不得,已我得之利。所以他才有狠狠的“枪毙”之语。待得钱学森回国之后,这位空气动力学家的知识便成为了中国导弹学科的基石,中国的导弹开始了扬威世界的时代!金波尔之言并非杞人忧天!纵观历史,从远古到今天,人类的生活经过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沧海桑田,实不过喻。而每一次变化,无不有知识的巨大力量的推动。有人评价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说:“(工业革命)把过去和将来划分为两个不同的世界。”可见其作用之大。这次革命,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动力的革命,而这动力的变革,竟仅是以瓦特的一台蒸汽机--瓦特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制造的改良蒸汽机为代表。一台蒸汽机,导致了一个人类历史的惊天动地的变化,一个新的时代--蒸汽时代。在这个时代,英国的生铁产量仅过60年就从1740年的10000余吨,猛增到25万吨。世界的生产力得到了惊人的发展。而这,不夸张地说,就是由一位英国工人头脑中的知识的释放产生的。延及近代,电器革命、计算机革命,无不体现知识的力量,而这种力量的强度,就像滚雪球一般,以乘方的速度猛增。知识越来越左右人们的生活和发展。可以想见,现在的“钱学森”们所掌握的知识能,远远超出5个师的力量的十倍、百倍而不止。
知识赋予人们的力量是无穷的,人们又该如何应用这力量呢? 知识的发展是双向性的,因而其巨大作用也是双向性的。40年代起,人们就掌握了打开核秘密的金钥匙,这时的核知识就如同一张白纸,看人们染上什么颜色了。有人染上了“死”的黑色,德、美利用核知识研制杀人的武器原子弹;有人染上了“生”的红色,开始研究核能的生活应用。在原子弹把广岛、长崎夷为平地之后,美国的报告云:“小男孩”(即其中一枚原子弹的名称)的蘑菇云在岛屿上空出现后,人们才真正懂得什么叫做“惊天动地”了。接着核武器的产量突飞猛进,在80 年代,竟达到全世界平均每人可摊上3吨核弹的数量。世界风云变幻,岌岌可危。而另一方面,人们利用核知识发展核能的应用,又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它解决了能源缺乏的问题之一,使世界的经济进入新时代,有人称为“核动力时代”。
当年的金波尔仅从钱学森归国一事就知道他的知识将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变化,那是因为知识之伟大是令人叹为观止的。而这“惊天动地沧溟水”般的知识的力量,正是人类的真正力量。我们应用它是造福于人类,还是为祸于人类?人是在造就自己,还是在毁灭自己?这难道真像莎士比亚所 说的--“这还是个问题”吗?
19、要看到满天的繁星
曾经读过这样一篇小故事:一个女儿向她的父亲写信,说自己的生活如何如何单调,如何如何乏味,还不如坐在监狱里。而父亲给她的回信只有短短的两行:两个人从监狱的铁窗往外看,一个人看到的是满地的烂泥,另一个人看到的却是满天闪烁的繁星。
信中父亲要告诉他女儿的正是:在身处逆境之时,应当正视困难,勇于面对险阻,以乐观的态度逾越一切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回信看似简单,但却揭示了两种人在身处逆境之时,所表现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前者面对困境,对生去了信心,悲观失望,甚至绝望,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后者虽身陷牢笼,却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观察到的不仅是生活中的阴暗面,更多的是生活中的闪光点。对于悲观者,他只能怨天尤人,自叹命运不济;而对于乐观者,他则会以饱满的热情去迎接重获自由的那一天。
这使我不由得想到了一生坎坷的伟大音乐家贝多芬。他在世之时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而又有谁会想到,这其中不少不朽之作都是在他双耳失聪之后问世的呢? 肉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折磨不断摧残着贝多芬,欲将他推入绝望的深渊。他并没有向命运屈服,他的身体垮了,但他的精神没有倒下。他惊喜地发现,自己虽然失去了聆听音符的双耳,但却还幸运地拥有着审视曲谱的双眼,触摸琴键的双手,鸣唱音调的嘴,创作音乐的头脑。生活对于他来说虽然失去了美妙的旋律,但对音乐的向往,对生活的憧憬,对生命的热爱,使他在逆境面前勇敢地迎头而上!他成功了!是乐观的人生态度使他超越了一切!正如美国威尔逊所说的:“乐观者与悲观者之间,其差别是很有趣的:乐观者看到的是油炸饼圈,悲观者看到的是一个窟窿。” 这不禁使人联想起高考后那些因落榜而绝望自杀的莘莘学子。他们的可悲之处在于,面对高考落榜这样的重大挫折,他们不能够正确对待。他们把高考,上大学看作是人生唯一出路,但却忽视了人生的根本目的,即为社会创造财富,为人类造福。这并不在乎是以何种形式。而寒窗苦读了十余年,当社会真正需要他们大显身手,施展才能的时候,他们却走了,甚至还未来得及享受那些从未体会过的人生乐趣。多么灿烂的日出在等待着他们呀!但他们只看到了黎明前的黑暗!
当然,同时我们要注意到的是:乐观的实质是正视现实,采取对策,走出捆境;乐观使在挫折失败面前的精神不倒!而并不是盲目乐观,安于现状--并不是让人们把所有的窟窿都看成是面包圈!
朋友,当你身处逆境之时,请忘记那些愁苦、自卑与畏缩吧!请展示你的微笑、自信与勇气吧!即使你像海伦凯勒那样--又聋,又瞎,又哑,你依旧能感觉到清风的吹拂,细水的流动,亲人的爱抚,友人的搀扶。生命依旧是美好的!太阳每天都在向你招手,来吧!当你身处逆境之时,你依旧拥有希望,拥有力量!向那些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挥手告别吧!它们是生活对你的考验,同时又是生活给予你的馈赠。因为只有在凭看乐观的精神跨越了所有这一切时,你体味刮的快乐才是最真且的,最刻骨铭心的!
20、擦出生命的火花
有这样一则寓言:虹看到弧形的桥,向它说,它的生命比自己长久。而桥却说:“你那么美丽,你在人们的记忆中必然是永恒的。” 桥的话提示了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所创造的价值。七彩的虹存在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她的光彩却引来天下人的瞩望和惊奇,给人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令人永远想到虹的光辉。古人说的“气贯长虹”,今人形容的“谁持彩练当空舞”,都是对虹的真情赞美。可见,生命纵使短暂,假若能用这短暂的生命擦出火花,那这生命就是永存的。
生命不仅仅属于每个人自己,还属于他所处的社会。所以,人应该在有限的岁月中创造多一些的价值。夏完淳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英雄少年,最后慷慨就义,其生命虽短,精神却永远激励后人。英国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30多岁就离开了我们,可是那部世界著名的《简・爱》却永远流传在人们心中,放着光彩。
肉体是短暂的,精神是永存的。生命之美在于创造、奉献。以你的生命去投入吧,磨擦出生命的火花。像英勇牺牲的董存端,一心为人民服务的张秉贵,像呕心沥血的孔繁森,这些人正是在不同的时代里,利用有限的生命,全心奉献社会,擦出了生命中最美的火花。
像中国的屈原、司马迁、李白,像外国的歌德、但丁、普希金,全都创造了生命不能承受之美,他们的精神力量是强大的,超越了生命形式,给后人带来了最美的记忆。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生命之美,在于你的社会价值的实现的程度。努力投入吧,努力奋斗吧,去创造出生命中最亮的火花。人的一生不可能成为一颗恒星,那就让我们在“岁月银河”中做一颗灿烂的流星;人不可能美好永驻,那就让我们做一支红烛,用光芒照亮别人。
愿人们都能擦出生命中最美的火花!
21、修身的重要性
1987年1月,75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获奖者在什么地方学到的东西最主要,学者说在幼儿园,因为他在幼儿园学到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已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
这个科学家的回答使我想到了中国古代的一个名言: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可见修身对事先人生的价值是十分重要的。
这个科学家的回答代表了到会科学家普遍看法。在幼儿园里这位学者学到的是美好的品德,良好生活习惯,这正是在修身,也是现代人所说修身的含义。这个科学家之所以能在科学上取得成就,正是由于他在幼儿园培养起了美好的品德,养成了良好生活习惯。爱因斯坦在居里夫人逝世后发表的演讲说:“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他明确地指出了人品道德在成就事业中的价值。
自古修其身的人就受人尊重、敬爱,因为修身可以使人有美好的品德、广博的学识、不俗的谈吐、高推的气质。如果不是重修身,孔子怎么能被尊为圣人,被崇敬至今?如果不是重修身,战国四公子怎么能有食客三千,怎么能有不惜牺牲性命为他们出力的人?如果不是重修身,唐宋的文豪们怎么能写出名篇佳句,又怎么能流传数百年仍然脍炙人口?
修身是成就事业的基础。因为修身可以使人有不苟的学习态度、认真的工作作风等等,这些都是一个成功者所必备的。试想一个没有勇气的人怎能面对奋斗中的重重困难?一个没有毅力的人怎能踏踏实实地从小事做起?一个没有良好生活习惯的人怎能有严谨的科学态度?一个没有高尚情操的人怎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建功立业?不修身是不能成功的。古今因不修身而亡国丧身昏君贪官的例子还少吗? 古代商纣王、周幽王生活奢靡,贪恋美色而亡国丧身;高俅、秦桧贪赃枉法,诬害忠良而遭世人唾弃;当代的成克杰们都遭到了法律的严惩,他们都是不修身的呀!
有人说作学生只要学习好就是什么都好,这个说法不但是错误的,甚至是可笑的,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而只能被社会淘汰,品德不好学习好的人不可能成为社会栋梁而只能是社会的渣滓。所以人人都应当注重修身,青年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尤其应当注重修身!
既然是修身才能齐家、平天下,我们为什么不从修身做起呢?
22、吸收・消化・创新
“蚕食桑,所吐丝也,非桑也;蜂采花,所酿蜜也,非花也。” 这句话既说明了一个浅显的事实,也揭示了一个刻的哲理,那就是:学习任何事物都不能只是单纯地接受,应通过消化、吸收,汲取精华,创造出自己的东西。
这个道理贡穿在我们整个学习过程中。作为学生,学习的目的绝不只是为了解决某一个具体的问题,而是要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入思考;通过吸收、整理、消化、总结,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和本领,并应用于实践当中。这样,我们的知识水平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反之,若只一味地教一学一,做老师的“记录员”,无异于“食桑吐桑,采花吐花”,哪里还能有什么提高和进步可言呢?
人的学习如此,国家对技术的引进亦然。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时期,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确能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但与此同时,绝不能忽视消化吸收的问题。生产的发展,技术水平的提高不是靠单纯机械地学习就能达到的。只有立足于我国的特点和优势,在引进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加工提炼,改进我们的生产工艺,提高技术水平,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生产方法,从而开发研制出我们的国优产品,才能真正做到洋为中用--即以“洋技术”促进“土生产”,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因此,引进技术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还是一个消化吸收从而有所提高和创新的过程,正如蚕食桑吐丝,蜂采花酿蜜一样。纵观历史,小到个人的成长进步,大到国家的发展繁荣,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无时无处不体现着这一哲理的正确性。正如高尔基所说:“如果学习只在于模仿,那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试想,当年牛顿若停留在对前人成就的肤浅认识上而不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创新,怎会有三大运动定律的产生和物理学的进一步发展?若人们只满足于莱特兄弟发明的简易飞机又怎么会有今日飞向太空的伟绩?而我们的祖国若只是照搬照抄西方的一切制度措施,却不加以发展、完善和创新,又怎会取得今天如此巨大的成就?可见,无论是科技的发展,还是社会制度的完善,都不能脱离开“吸收--消化--创新”这一指导思想。离开了它,科技不能发展,社会无法进步,历史的车轮也就将停滞不前;离开了它,人类社会的前景该是多么的暗淡和可悲。
当今,我们正处在振兴中华的关键时刻,要想使我们的科技迅速发展,经济高速前进,在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时,尤其需要遵循“吸收--消化--创新”这一指导思想。
这样看来,只有在这一哲理的指导下,我们才能不断提高完善自己,才能创造出更多的“丝”和“蜜”,进而推动历史的进步和发展。所以,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应恪守吸收、消化和创新这一准则。
蚕和蜂给我们做出了“吸收--消化--创新”的榜样,我们要在学习中通过消化、吸收,汲取精华,创造出自己的东西。
23、“笨”的启示
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常说:“我是个天资很低的人,如果说我在诗词学方面取得了某些成绩的话,那是依靠一个“笨”字。“笨“字从“本”,是我治学的本钱。”夏老总是比别人下更多的功夫,有一次,由于背《十三经》太疲倦了,竟从椅子上摔了下来。但他终于成为词学一代宗师。
这里包含着一个深刻的哲理,那就是:
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常说:“我是个天资很低的人,如果说我在诗词学方面取得了某些成绩的话,那是依靠一个“笨“字。“笨“字从“本“,是我治学的本钱。”夏老总是比别人下更多的功夫,有一次,由于背《十三经》太疲倦了,竟从椅子上摔了下来。但他终于成为词学一代宗师。
这里包含着一个深刻的哲理,那就是:只有实千苦干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夏老以“笨”为治学之本,很有道理。这里的所谓“笨”,并非真笨。所谓下“笨”功夫,实际上是下真功夫,下苦功夫。这样的功夫不可不下,因为“功到自然成”,“梅花香自苦寒来”。
实千苦干是成功的关键。愚公移山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愚公每天挖山不止,智叟对他笑而止之。愚公坚持实干苦干,终于瓦走了太行、王屋两座天山。可见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之所以说愚公不思,是因为他懂得只有实干苦干才能达到改天换地的目的。
即使是真的有些愚,只要苦干实干,也能成功。就拿我国明代的张溥来说,他小时候很“笨”,别人读一会儿就能背下来的东西,他往往要读几十遍才能背下来。但是,他并没有灰心,每拿到一篇文章,先认真抄一遍,校正好,再大声朗读一遍,然后烧掉,接着再抄。这样,一篇文章往往要 抄六七遍。后来,他逐渐变得文思敏捷,出口成章。26岁写下了名扬天下的《五人墓碑记》。
相反,仲永5岁就能赋诗,可谓天赋出众。凭着聪明,他父亲带他四处作诗炫耀。仲永再也不思进取,长大以后,他变得庸庸碌碌,“泯然众人矣”!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由于实干苦干干出成绩的比比皆是。大庆“铁人”的实干,女排的汗水,乒乓健儿的伤痕,„„在他们成功的背后,积蓄着多少苦功!鲁迅说的好:“即使是天才,生下来的第一声啼哭也和普通人一样,决不会是一首好诗。”天才尚且如此,我们普通人不更应该通过实干苦干取得成功吗? 英国的卡莱尔说过:“要迎看晨光实干,不要面对晚霞幻想。”空谈幻想一事无成,实干苦干必结硕果。
我们有些同学,或者埋怨自己“笨”,或者耍小聪明,不肯下苦功夫。须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驽马取得成功的秘诀就是“不舍”地苦干实干,下真功夫,这正如古语所说“笨乌先飞”。
24、法明则天下治
――读“唐宣宗治罪罗程”有感
唐朝三百六十多年的光辉历史,不论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方面,在我国古代史上都写下了灿烂的一页。但这些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当时法律的严明所分不开的。可见,法明才能使天下大治。
唐宣宗就是个圣明的君主。他能认清利弊,为了严明法律,他不殉私情,忍痛割爱,把乐工名流但因一件小事而杀了人的罗程,也同罪犯一样进行了严厉的处置。当大臣们向他给罗程求情时,他仍能执法如山,终于没有赦免罗程。我想,盛唐之所以兴盛强大,就在于法律严明,令顺民心。
在我国历史上,这样的事例是很多的。三国时的诸葛亮斩马谡,宋朝包公斩侄不都是为了严明法令而忍痛割爱吗!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贤明圣主和仁人志士因为有严明的法律而使国家繁荣兴旺,为国为民做出了卓越的成就。但历史上也不乏另一种人,他们居安只顾享乐,昏庸无道,法令不严,而导致国家的灭亡。明朝末年的李自成如果在进京后能制定出严明的法令和军规,使军队仍保持创业时的严格的纪律性。百姓能不拥护他吗? 他又能仅当了十八天皇帝而就被清兵赶出京城吗? 可见,法是保国之宝,法明则国安,法庸则国乱。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社会主义的法制是非常严明的。不管是谁,只要违反了法律,就一定会受到应有的惩处。上海的流氓犯陈小虎们,虽然是高干子女,但不也同样走上历史的审判台吗,不也同样在人民的欢呼声中得到应有的制裁吗?
但是,也有一些人,他们想借手中的权力,或拉关系,或走后门,大搞不正之风,想借助不正当的途径,为自己的子女开绿灯,挖社会主义法律的墙角,就像蛀虫一样。吞噬着社会主义法律的机体。他们不是在救自己的子女,而是在害自己的子女,使他们越陷越深,将来一定会受到更严厉的惩处。同时,这些人自己也干着违反法律的勾当,不但为犯罪的子女包庇罪状,而且还为子女开绿灯,他们也将同样会走上法律的审判台!
法律是严明的,法明才能国安,才能使国家强盛,才能使天下大治!
25、生命的价值
生命是宝贵的,他对于人来说只有一次。可是,人究竞怎样活着才有价值呢? 是庸庸碌碌、无所作为地混日子吗?是整天沉湎于吃喝玩乐之中,过那公子哥儿的生活吗? 还是日夜打着小算盘,不顾他人,只想让自己的小日子过得更好一点吗? 都不是!我们说:能够为人类的幸福而奋斗不息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
“活着就是为了别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同志的名言。是啊,活着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是生命有无价值的分水岭。在我国历史上就有许多优秀人物,如夏禹为了治水,在外九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李时珍为了解除人民疾病的痛苦,情愿餐风饮露,出没于深山老林之中,花了四十年功夫,写成了《本草纲目》这部巨著。他们都名垂千古,博得人民的称赞。在现代,更有无数革命志士把个人的生命和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全部和宝贵的生命都贡献给了人类解放事业,为我们创造了今天这样美好的生活。可以说,他们的生命的价值,达到了正数的极限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名言。确实,在死亡的威胁面前,是临危不苟,舍生取义,还是奴颜婢膝,畏死偷生,这是检验生命有无价值的又一重要标尺。文天祥以他自己的行动实践了他的名言,殊死抗元,九死不悔,最后被捕,囚禁三年,拒绝大元宰相的诱惑,慷慨就义,连敌人也叹服不止。这样的生命,真可说是永垂不朽呢!近代无产阶级革命史上,更是英雄辈出,远远胜过古人,刘胡兰、邱少云、董存瑞、黄继光、罗盛教、蔡永祥、欧阳海„„真是举不胜举。他们为人类的幸福而死,虽死犹生。他们的精神和事迹,将永远光照史册,砥砺后人。生命的价值是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人生最美好的,就是在他停止生命以后,还能以他创造的一切为人民服务”,这是苏联英雄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的确,死后还能以他创造的一切继续为人民服务,这等于生命在延续,价值是无可估量的。事实上,如果一个人是为着人类的幸福去奋斗的,其生命的价值一定不仅表现在生前,而且表现在死后。奥斯特洛夫斯基就是在双目失明、周身瘫痪的极端困难条件下,以无比顽强的意志写成《纲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直到现在,这本书还鼓舞激励着全世界的进步青年蓬勃向上。他贡献给人类的精神财富,是何等巨大呀!我国古代的李冰父子为了解决当地成都平原的水利问题,不知克服了多少困难,终于修成了泽被后世的都江堰。毕生为了提高印刷效率,经过多次试验,冲破重重组挠,终于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多少年后,中外各国人民尚受其惠。他们贡献给人类的物质财富,同样使后人讴歌不已。可以说,这些人的生命,一直活到今天,乃至今后。在当代,更是不乏其例,用不着一一列举。反之,有些人只是贪图享受,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与草木同腐朽,这个世界上有他不多,无他不少。这种人的生命价值,可以说等于零。还有一些人,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把个人的“幸福”建筑在多数人痛苦的基础上,甚至丧心病狂地卖国求荣,或者鱼肉人民,谗害正直。这些人的存在,对于人类只是一种灾难。他们的死使人民拍手称快。这种人的生命价值,该如何说呢?只能说是达到负数的极限。
当然,不同的阶级立场、不同的世界观对生命的价值的理解是不同的。资产阶级的极端利己主义者的世界观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跟他们谈“生命的价值在于为人类的幸福而奋斗不息”,那无异于对牛弹琴。我们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一定要树立起革命的人生观,以雷锋为榜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让青春闪耀着灿烂的火花,让生命有真正的价值。
26、说“机遇”
莎士比亚在《凯撒大帝》这篇名著中留下了这样的名言:“行动要看时机,就像开船要看涨潮。”这里所说的“时机”,也就是“机遇”或“机会”。
“机遇”,不只是一个时间概念,它还包括政治气候、经济条件、社会环境等多重要素。“机遇”的显著特点,一是难得,二是易逝。邓小平南巡时反复提醒人们:“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今世界,可谓是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竞争日趋激烈。人们讲的竞争,关键是“机遇”的竞争。胜利乃是“机遇”的影子,谁抓住了“机遇”谁就是胜利者,谁失去了“机遇”,谁就失去了速度,就失去了效益,就失去了财富,必然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和被动的地位。“机遇”对每一个人、每一个单位、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地区,都是平等的,这是它的客观性所决定的。然而,“机遇”给人们所带来的结果又是不平等的,这是它的实践性所决定的。因为在“机遇”面前,任何观望者、彷徨者、徘徊者,都只能是坐失良机、磋跎岁月。当“机遇”向我们呼唤和招手的时候,那些只是耸一下肩膀的人是跃不起来的,那些只是扇一下翅膀的人也是飞不起来的。怕“风险”就永远到达不了彼岸,怕“挫折”就永远成就不了大业。因而,“机遇”只属于那些思想解放、锐意进取的人,只属于那些超前决策、适时决胜的人,只属于那些勇于实践、敢于闯关的人。古人言:“一日难再晨,一年难再春,岁月不等人”。在难得的“机遇”面前,我们这些炎黄子孙,都应当怀着强烈的民族危机感、时代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去追求它、拥抱它,利用它,为华夏的振兴和崛起而奋争,为祖国的昌盛和腾飞而拼搏!
27、说“假幌子”
旧时酒肆或店铺常悬挂幌子。那东西用布缀于竿头,有红有绿,随风摇动,很是诱人。如今有些酒馆店铺亦不失遗风,还有挂幌儿的。幌子即是一种广告,其作用是为招引主顾,以图生意兴隆。幌子既为广告招牌,自然与经济效益有直接关系,所以,那摇摇晃晃的一团东西看似虚,实则是有实际内容的。因而显得颇必要。
然而,当今却有一种假幌子,大有挂羊头卖狗肉的味道。这种假幌子在现实生活里屡屡出现,常常弄得人真假难辨,在不知不觉中上当受骗。其实,这种假幌子谁都见过一些,只是还未做“理论”上的“归纳”罢了。何为“假幌子”? 于此不妨拈来几例以示诸君。譬如像我们平时所见街头巷尾小贩本未“开张”或零零星星只卖出一点货,却高举一大把钞票,神气活现地向人炫耀:这货快得很呐!这一举不要紧,有的人便当真要买他的“快货”了;有些商店卖肉馅,乍看面上精瘦,岂不知那精瘦的下面却是白花花的肥东西。那好看的瘦帽儿鼓动你:买吧,一二公斤甭在乎。某些个体饭店业已开张一年或半载,门口却挂着“开市大吉,优惠十天”的告示。那红纸黑字既新鲜又沾点书法味儿,牵着不知底儿的“美食家”进去“阔”一把。繁华街头那些牵驴作戏的家伙们,或争先恐后,或啧啧夸赞。那动作示给驻足围观者:这么多人都夸、都疯抢,还楞着干啥,还不赶紧„„至于像我们在街上常见的“出口转内销”、“原价60元,现价25元”、“全市最低售价”之类的,细考究亦沾“假幌”之嫌。生活在大千世界,只要诸君稍留意观察,便不难发现那大大小小、或明或暗的假幌子在作祟。假幌子实际是一种欲盖弥影的骗术,当你被其晃得悠悠忽忽不大清醒时。便极易上当受骗。善良的诸君,若在市场或商埠地面发现这般假幌,定要冷静沉着,切莫冲动,谨分良莠。不要因小失大,贪小便宜吃大亏。从而让那些挂着形形色色假幌子的人枉费心机。
28、说“勤”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这就是说,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勤,对好学上进的人来说,是一种美德。我们所说的勤,就是要人们善于珍惜时间,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实践,勤于总结。看古今中外,凡有建树者,在其历史的每一页上,无不都用辛勤的汗水写着一个闪光的大字――“勤”。
勤出成果。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了四十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和刊物,其中做过笔记的就有一千五百种以上;我国历史巨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从二十岁起就开始漫游生活,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德国伟大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歌德,前后花了五十八年的时间。搜集了大量的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我国年轻的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有关上千本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上海女知识青年曹南薇,坚持自学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奋分不开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勤出聪慧。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浑浊,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所压倒。但是,他气不馁,心不灰,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雨雪风霜,坚持五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边走边做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最有名气的演说家。我国宋代学者朱熹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元的人,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读熟。可是他不懒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遍、四遍,天长日久,知与日惧增,后来终于“无书不读”,成了一个博学之士。这说明,即使有些天资比较差、反映比较迟钝的人,只要有勤奋好学的精神,同样也是可以弃拙为巧,变拙为灵的。
实践证明,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把。一个人的知识多寡,关键在于勤奋的程度如何。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唯有勤奋者,才能在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实才,才能不断地开拓知识领域,获得知识的酬报,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卡莱尔也说过:“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这就是说,只要我们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我想每一个渴望能得到真知灼见的人,是一定能够体会到“勤”的深刻含意的。
29、“有钱就幸福”吗?
钱,是为许多人所向往的东西。在有的人眼里,只要有了钱,就会有电视机、录音机和高级家具,就会有一切,因此,也就会有幸福。
真的有钱就一定会幸福吗?未必如此。
当然,有了钱就可以有许多东西,就能建立一个在物质上比较富裕的家庭,也就能有较为舒适的物质生活。但是,人们的生活绝不是只要拥有电视机之类的物品就一切美满了,因为幸福的生活除了物质享受之外,精神上的愉快也是必不可少,甚至是很重要的。一个人即使缺少钱,但他是为了某种高尚的理想而活着的,那么他是幸福的。例如马克思,他没有钱财,有时甚至身无分文,但是,他为了谋求人类的幸福而工作,因此,他是幸福的。列宁也没有巨额的家产,他一生中,有一段时间几乎是在贫困中度过的。即使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他在为工人、农民和一切贫苦大众谋取幸福,所以,他也是幸福的。居里夫妇、舒伯特、巴尔扎克这些人,他们都曾在贫穷中生活过,但他们都是为了人类的进步和文明而活着,并为人类的文明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因而他们都是幸福的。我国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有些革命青年,甘愿放弃城市的优裕生活,到延安去睡土炕,吃小米。解放初期,许多原先侨居海外的科学家,舍弃洋房、汽车,回国住集体宿舍,骑自行车。他们的薪金少了,物质生活水平降低了,然而他们却感到更幸福了。
反之,一个人即使有很多钱,但他的精神世界是空虚的,或者生活并不自由,那么,就决不会幸福,有时甚至是痛苦的。《红楼梦》里的贾宝玉生长在一个门第显赫、极为富有的封建官僚家庭里,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奢侈生活。按理说,他是幸福的,但事实并非如此,他被封建礼教禁锢着,没有丝毫的自由,因此,他还是不幸福,最后,只得离家出走了事。古罗马皇帝尼禄可以说是富贵甲天下了,但他是否幸福呢?他的富有、尊贵只使得他兽性大发,弑母戮师,甚至荒唐到大烧罗马城,最后众叛亲离,自戕丧命。这说明金钱并没有给他带来幸福。
在人剥削人的社会里,钱有时还会招致杀身之祸。西晋的石崇,可谓富贵极了,银子竟铸成了三千斤的“没奈何”(大球),用很贵的蜡烛烧火;出外玩游,五十里之内用锦缎作屏障;最后反因斗富和争夺美妾而被杀了头。这难道是幸福吗?又如,日本有一个店员拾到了一笔巨款,结果恐吓信一封连着一封,威胁的电话一个接着一个,使他惶惶不可终日,这难道可以说是“有钱就幸福”吗?
当然,这并不是说,有钱都是不幸福的,一般说来,钱多了,就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舒适些丰富些,这是人们普遍的愿望。假如人们以自己的劳动所得或其他的正当收入而积攒了一些钱,同时,他的精神生活也是愉快的,那么,他的生活也就必然会是幸福的。但是,幸福决不能单纯地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仅仅由金钱支撑起来的幸福是不牢固的,这种幸福也决不会是美满的。因此,我们这一代青年,应该追求和向往真正的幸福,应该用自己的汗水来换得幸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幸福,才能使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了幸福的将来而努力奋斗。
30、浅谈“非有志不至”
“非不志不能至”,是宋朝散文家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一文中写的一句话。“志”就是一个人的志向和奋斗目标,没有志向的人是任何事情也做不成的。他的这句话,今天对我们来说,还是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的。古今中外无论哪一个有成就的人,都有自己的志向,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刻苦努力,坚持不懈,直到达到目的。一个人如果没有明确的志向,就什么事也做不成。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我们有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终有一天,我们能够实现它。著名的波兰科学家哥白尼,为了证实太阳中心说,不怕封建教会的专制独裁,敢于提出正确的论断,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真理,尊重科学,茹苦含辛,努力研究,终于推翻了基督教会支持的地球中心说,在他临终前,完成了《天体论》这部巨著,为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我们的祖国,在解放前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重重压迫,人民灾难深重。为了摆脱苦难,毛主席、朱总司令、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工农红军抵抗国内外的统治者,立下了伟大的志向,提出一定要解放全中国的战斗口号。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经历了千辛万苦,浴血奋战,终于解放了全中国,实现了伟大的志向。现在,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使我国成为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国家。在第四届人大会议上,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又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为全国人民指出了更为光明的奋斗方向。创立“陈氏定理”的数学家陈景润,在中学时期就立下了志向,一定要证明出哥德巴赫猜想,为祖国争光,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出贡献。为此,他始终刻苦学习,努力钻研,在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他顶着狂风恶浪,忍受着疾病的折磨,坚持斗争,始终不懈,终于部分地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为数学科学打开了禁区,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然而,也有一些人,他们常常立志,而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又退缩了,他们不愿付出艰苦的劳动,结果一事无成。这样的人没有自己的远大而坚定的志向,没有自己的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没有吃苦耐劳的作风,没有为科学献身的可贵精神,他们永远也不能对人类作出贡献,永远也享受不到经过艰苦奋斗而得到的欢乐。“非有志不能至”。我们是新中国的青年,肩负着祖国实现“四化”的重担,任重道远,我们更要有自己明确的志向,并坚信这个志向一定能够实现,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不动摇。须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为了达到我们的宏伟目标,实现我们的远大志向,我们必须刻苦地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打好为四化献身的思想和文化科学基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良好的愿望变成现实,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31、美丑析
爱美,是人的天性,是无可非议的。可是,什么是丑,什么是美?我们必须弄清楚。
有的青年朋友说:“你爱甜,我好酸;你爱菊,我好兰,情人眼里出西施,各爱其美,哪有什么统一的标准?”的确,生活是绚丽多彩、千变万化的,人们的爱好和对美的欣赏也是千差万别的,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多变的现象中,没有共同的本质和规律。当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观察我们的社会生活时,就可以发现美与丑是鲜明地对立着的。
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劳动、维护团结、忠诚坦荡、讲文明、讲礼貌„„这些品质是美的;丧失民族气节、损人利己、好逸恶劳、勾心斗角、妒贤疾能、野蛮粗鲁„„这些行为是丑的。
总之,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符合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的思想和行为,才是美的。美总是和真善紧紧地连在一起的:真是善和美的基础,善是真和美的规范,美是真和善的结晶。而假的、恶的、毫无例外都是丑的,丑可以说是假和恶的混合。
俗话说:“人美不在貌,而在心。”如果一个人没有美好的心灵,我们常常会厌恶他那漂亮的外表。如电影《天云山传奇》里的冯晴岚,她戴着一副眼睛,衣着简朴,貌不出众,但是,观众却觉得她很美、很可爱。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她有一颗晶莹透亮、纯洁高尚的心。相反,《红楼梦》里的“冷美人”薛宝钗,尽管容颜美丽,又“随分从时”,但给人的感觉是冰冷中带着一点阴森。王熙凤尽管有“一双丹凤眼、两变柳叶吊梢眉,身材苗条,体态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但是她在人们心中始终是个“母夜叉”。
心灵美,是一种纯洁的美,它容不得半点虚假,掺不得一粒沙子,任何粉饰装潢都无法使丑恶的灵魂变美;任何歪曲、诽谤、诬陷也无法使美的灵魂变丑。
外表的美终归是暂时的,易逝的,花开能有几时红,西施也有鬓斑时。只有心灵美,才是一种永不凋谢的美,是一种深沉的美。它越是经受时间的考验,越是显出美的光泽。
爱因斯坦说过:“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是美、是善、是真。”让我们在五彩缤纷的生活中,去追求纯洁高尚的美吧!
32、忧劳可以兴国
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先是由于铭记先王遗恨,励精图治,使国家振兴,前仇得报,而后由于宠幸伶官,荒淫无度而国破身亡的史实,总结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时随境迁,斗转星移,历史发展到今天,“忧劳可以兴国”这一警策名言被赋予新的意义:我们每个人都应以国家的盛衰为己任,艰苦奋斗,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多做贡献。在世界上,每做成一件事情,都是要付出一定的辛苦的,特别是要成就振兴国家这样的大事业,更必须时时刻刻为之而“忧”,为之而“劳”。昔越王勾践,即为振兴越国以雪国耻而忧,叫人每日击阁问话提醒自己,又坚持卧薪尝胆,率臣民屯田练兵数十载,终于使越国富强,会盟称雄。与其相比,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呕心沥血,艰苦奋斗,出生入死几十年,终于带领全党全民建立了独立富强的新中国,这更是忧劳兴国的光辉典范。不错,只有忧劳才能兴国。这个“忧”就是对事业的执着追求;这个“劳”,就是不畏艰辛的顽强努力。反之,胸无大志,贪图安逸,得过且过,不但不能“兴国”,而且会遭致亡国亡身之祸。
我国近代史上的八国联军进北京、烧圆明园的奇耻,那就是由于满清八旗子弟只知吃玩乐,不思安邦治国而导致的悲剧。我们也不会忘记,曾是革命的“红小鬼”的原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及张子善,由于忘记建国重任,抛弃艰苦奋斗的传统,贪婪索取而亡身的教训。这些“逸豫亡身”的史实,不是从反面更加证明了牢记“忧劳可以兴国”的极端重要性吗?今天,我们正在进行建设四化、振兴中华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这就需要记住“忧劳兴国”的道理,以国家盛衰为己任,艰苦奋斗,勤恳实践。每个公民都不能超越现实许可的范围追求物质享受,更不能一味地向国家索取。敬爱的周总理为了国家的富强,省吃俭用,甚至一件衬衣穿了多年、领子补了又补还舍不得丢掉,直至操劳到生命的最后一息。青年女工杜芸芸将继承的近十万元遗产毫无保留地献给国家,而自己却仍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地劳动着„„这种“忧劳”的精神和品质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而那些想国家少、想自己多,想艰苦奋斗少,想个人享乐多,想贡献少、想索取多的人,还不觉得无地自容吗?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如果说封建时代的有志之士尚知“忧劳可以兴国”的道理,尚能成就一番事业,那么,在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为建设四化振兴中华而献身呢?
33、近墨者未必黑
中国有句俗语,叫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是说,经常与好的事物和人接触,就会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反之亦然。这句话说明的是人与环境的关系。的确,如果把一块白布放在染缸附近,年深日久,即使不直接接触染液,也会变了颜色。这正是“近墨者黑”。但我却认为:近墨者未必黑。池塘里的淤泥够黑了吧?可是,就在淤泥这中却生长亭亭玉立、清新可人的荷花来!真是令人惊叹不已!难怪有人要称赞荷花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了!这就告诉我们:近“朱”近“墨”并非关键,关键在于事物本身的性质如何。一只苍蝇,你即使把它放在香水瓶里,依然是只肮脏的苍蝇,终也难改它的本性。一块宝石,即使把它埋入沙土,也终究是块发光的宝石,早晚要熠熠生辉的。
如果,真的像有人说的那样近墨者便要黑,那么,解放前那些工作在敌人心脏中的地下党员不是也要变黑吗?他们终日与那些卑鄙小人打交道,不是也要变得利欲熏心,最终叛党叛国了吗?照此说法,现在那些工作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人员,时刻接触西方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识,是不是也要变“黑”呢?否!“近墨者便是黑”这种片面的看法是绝对错误的!地下党员,他们胸中装着的是党的利益、人民的幸福,所以,他们能够近墨者而不黑,始终如一地保持着共产党员的本色,这不正是“近墨者未必黑”的最好证明吗?事实证明,“近墨者黑”并不是绝对正确的。“黑”与“不黑”关键在于一个人的品质与修养如何。如果一个人能胸怀大志,时刻想着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无论他处在怎样一种环境中,他都能始终保持做人的本色,不会“变质”。相反,如果他考虑的是个人私利,胸无大志,那么,一旦环境变化了,他就会变“黑”,甚至不惜出卖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所以,对于我们每一个青年人来说,都要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树立远大的志向,胸怀祖国和人民,自觉地抵制腐朽思想的浸蚀,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真正做到“近墨而不黑”。
34、俭以养德 清以修身
司马光以亲切的笔调写了《训俭示康》一文,目的在告诫其子司马康要“以俭素为美”,而不要“以奢糜为荣”。时隔八百余年,至今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
“俭素”,顾名思义,就是勤俭朴素。这两个字看似寻常,却不容等闲视之。它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美德,是成才的一种激素,是造就伟大人物的“妙诀”之一。因为,只有具备这种美德,才能忘怀得失,不慕荣利;只有具备这种美德,才能心怀大志,处困境而不沮丧,受窘厄而泰然如常;只有具备这种美德,才能摒弃奢欲,以事业为重,有所作为,有所成就。
综观古今中外,就有许多这样的事例。诸葛亮――身任蜀国辅宰,执政二十七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留给子孙的仅仅是几亩薄田,其俭约朴素可见一二。司马光――一代文宗,名重四野,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饥”,对衣食温饱向无奢求,然而他对精研学问却有无穷的兴致和热情,“下帷绝编,不知昏晓”。方志敏――身为将军,经手的款项以百万计,但他自己的财产却是几件破汗衫和破袜子。马克思为了给全世界无产者指明斗争的方向,将毕生精力献给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他的生活则清贫如洗,心爱的孩子因无钱医治而夭亡,妻子燕妮也因生活的煎熬而早逝。但马克思在重压下仍然不懈努力,终于到达了真理的彼岸,成为世界上最伟大、最受崇敬的人。
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正是无数的事实证明了“俭素”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美德;正是无数人的经历,给予了它丰富而深刻的含义。
一个人如果想有所作为,就决不会竭尽心力去装点自己的生活,把奢糜享乐作为人生的目的,而必然以勤俭朴素作为自己道德的准则,并且身体力行。而奢糜往往是一种绳索,只要被它束缚了手脚,就很难再迈步向前,为事业做出努力。奢糜又往往是一条毒蛇,只要沾染上它的毒液,灵魂就会腐烂,精神就会枯萎。君不见,古来几许纨绔子弟干出了大事业?
每个人对生活都有热烈而执着的追求。这生活,显然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物质生活是基础,精神生活是归宿。物质生活有了必要的保障以后,精神生活就应当相应地得到提高,以至有更多的追求,决不能为了物质生活而生活。古代多少高门豪户,绮靡穷奢,金迷纸醉,他们的精神则极度空虚。而许多人一身朴素,但精神生活却极为充实,尽管他们曾潦倒一时,但他们的名字却永放夺目的光彩。由此可见,在生活的天平上,如果失去了清俭这一精神的砝码,就会在奢华淤成的泥潭里沉沦,甚至没顶。
跟古人比,跟前人比,我们今天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今后还会有更大的改善,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放弃“俭素”的美德,相反,我们应该永远继承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美德,并将它发扬光大。
第二篇:MBA语文作文
语文作文范文36篇
1、信仰是精神的支柱和动力
战国时期楚国有个石匠叫卞和,一次在山中采石发现了一块很特别的石头,他坚信在石头里面一定有好玉,于是将那块石头献给楚厉王,厉王让玉匠鉴别,而玉匠说那是普通的石头,结果厉王把卞和当作骗子而砍去了左脚。
然而卞和对那块璞玉依然深信不疑,后来再次把它献给厉王之子武王,结果与上次一样又被砍去了右脚。
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因失去双脚而无法走路,抱着那块石头在路边大哭,一连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尽继而流血,文王听说后派人将其接来,又命人将石头剖开,结果里面果真有一块玉,从侧面看是绿色,从正面看又是白色,很是特别,因为玉系卞和所献,故称其为“和氏璧”。后来这块和氏璧被制成皇帝的玉玺,代代相传,成为大中国统治者无上权力的象征。
“和氏璧”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那就是:信仰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人有了坚定的信仰,才能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正是这种对真理的坚信不移,卞和才有着如此坚定的决心,才不惜舍去自己的双脚,要让美玉展现它的光彩,要让真理得到公认。
为了信仰就要付出代价,甚至生命。每年全世界亿万伊斯兰教徒都要去麦加朝圣,每年也因此要发生因酷热和拥挤而造成的大量伤亡。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驱使他们那样虔诚地涌向麦加呢?我们只要看看他们深深跪下的双腿、低低俯下的脊背,还有每一张脸上那诚挚的表情,就会明白--那就是信仰。
人不能没有信仰,就是说人不能没有目标,不能没有追求。曾经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哥”的苏联如今江山易帜。苏联的解体固然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是丧失了对共产主义信仰却是其中最根本的一个。信仰正如人的骨架,失掉了,人便垮了。面对社会主义苏联的结局,人们无不痛惜地说:“共产主义信仰不能丢,丢掉了,社会主义江山就要垮台。
从古到今,有无数志士仁人为捍卫自己的信仰曾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不管是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上印着的为科学的信仰而被活活烧死的布鲁诺的无畏形象,还是天安广场上人民英雄纪念碑上记载的无数为了他们的信仰而付出血的代价的革命先烈,无不是因为有坚定信仰的支柱和鼓舞,才表现出一往无前的献身精神的。
今天,我们要振兴中华,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万万不可丢掉共产主义信仰,相反,要准备为之付出更高的代价。我们只有把共产主义的信仰化作全国人民的精神支柱和动力,具有中国特色的会主义,才能早日建成。
让我们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的信仰,并在这一信仰的支柱和鼓舞下,为振兴中华奋勇前进吧!
2、有效率的乐观主义
古时候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人从集市上买回一罐油,由于急着赶路,不幸罐索朽腐,油罐坠地摔碎,他头也不回地继续前行。路人提醒他:”你看你的油罐碎了。“他回答说:”已经碎了,看有什么用,只能耽误走路。“我想,这大概就是人们常常想到、常常念着的”乐观主义“了。
可见,乐观主义能帮人战胜许多愁虑、困难、穷苦、失望。
人生总会碰到恶魔的。一个人的目的愈远,计划愈大,他的工作所经过的途径也愈远;在前进的时候,有许多愁虑、困难、穷苦、失望,都是当然要碰到的恶魔。乐观主义的人,就像这个扛油罐的人一样,是不怕这些恶魔的摧沮的,反而会振起精神,抱着希望,向前干去!因为他们知道,倘被恶魔所屈服,便灭亡了;只有抱着乐观主义的态度,才能战胜恶魔,取得胜利!
凡是要做得好的事情,都不是随随便便就行的,都不是容易的。你自己要立于什么地位?要达到什么地步?情愿付什么代价?你所希望的地位或地步总在那里,不过必须先付足了代价的人,才能”如愿以偿“。沿着大成功的一条路上,有许多小失败排列着,最后的成功是在能用坚毅的精神,伶俐的眼光,从这许多小失败里面寻出教训,尽量地利用它,向前猛进。而这种”寻出“和”尽量地利用“,惟有抱乐观主义的人才能够办到。
有许多人,对乐观主义有一种误解,以为乐观主义的人不过是”喜皮笑脸“"随随便便”“一切放任”“撤撤烂污”“得过且过”“唯唯诺诺”。请君切莫误信这种谬说。真正的乐观主义的人是用积极的精神向前奋斗的人,是战胜愁虑穷苦的人。这类的苦境,常人遇着,要“心胆俱碎”“一蹶而不能复振”的;只有真正乐观主义的人才能努力奋斗,才敢努力奋斗!所以讲到乐观主义还不够,要有“有效率的乐观主义”才行。
古今中外,因了有极强烈而有效的乐观主义,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胜利的大有人在。牛顿发明地心吸力学说的时候,全世界人反对他;哈费(Harvey)发明血液循环学说的时候,全世界人反对他;达尔文宣布进化论的时候,全世人反对他;贝尔(Bell)第一次造电话的时候,全世界人讥笑他;莱特(Wrigt)初用苦工于制造飞机的时候,全世界人讥笑他。讲到孙中山先生,最初在南洋演讲革命救国的时候,有一次听的人只有三个。这许多人都因抱着乐观主义的精神,而为世人所称道。
极强烈而有效的乐观主义,能使人们战胜全世界的胡涂、盲从、冷酷、恐怖、怨恨和反抗。而且工作愈伟大,所受的反抗也愈厉害,简直成为一种律令,对付这种厉害的反抗,最重要的武器就是乐观主义。一个人,缺少了乐观主义精神,难免在各种恶魔面前败下阵来。
你要想使自己的事业取得成功么?那就请你拿起乐观主义这一降魔镇妖的法宝吧!
3、我知道得太少
气象、地理学家竺可桢,在离他逝世两个星期前的一天里,当他得知外孙女婿来到他家,便迫不及待地叫他讲授高能物理基本粒子的基本知识。老伴劝他:“你连坐都支持不住,还问这些干什么?”竺老听了老伴的话儿,一边咳嗽一边说:“不成,我知道得太少。”
好一个“我知道得太少”!这种谦逊好学,不耻下问,甘拜人师,永不满足的精神,正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也是人生道路上走向光辉顶点的基本要素。
竺可桢在气象学上辛勤耕耘,数十年如一日地进行长期观察研究,一生硕果累累。谁能想到,一个蜚声中外的大科学家,竟还在84岁的高龄,在生命处于垂危之际,先后五次向晚辈求教“补课”,孜孜不倦。不能不说这正是我国谦逊好学,不耻下问,甘拜人师,永不满足的精神这一传统美德在一个大科学家身上的生动体现,正是他能走向人生光辉顶点的基本要素。怎能不令人深深敬 佩呢?
人类史上,一个巨人的诞生,一门科学的创立,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但它并没有结束认识真理、认识客观世界的进程,科学真理的路儿仍在不断地仲延。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学科愈来愈多,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因此要不断进步,就必须不断学习。因此,谦逊好学,不耻下问,甘拜人师,永不满足的精神,永远是走向人生光辉顶点的基本要素。
这使我想起牛顿这位一代杰出的学者、现代科学的奠基人,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建立了成为经典力学基础的牛顿运动定律,出版了《光学》一书,确定了冷却定律,创制了反射望远镜,还是微积分学的创始人……功绩显赫,光彩照人,可当听到朋友们称他为“伟人”时,却说:“不要那么说,我不知道世人会怎么看我。不过我自己只觉得好像一个孩子在海边玩耍的时候,偶尔拾到几只光亮的贝壳。但对于真正的知识大海,我还是没有发现呢。”有这样谦逊好学,永不满足的精神,牛顿的成功是必然的!
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无不是因为有了这种谦逊好学,不耻下问,甘拜人师,永不满足的精神,才达到人生的光辉顶点的。
中国有句古话:“学海无涯”。面对大千的世界,知识的宝山,惟有谦逊好学,不耻下问,甘拜人师,永不满足的精神,才能在人生的漫漫征途中不掉队,为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们要有勇气像竺可桢老人那样说出“我知道得太少”。有这样,才能在求知的崎岖道路上奋然前行!
4、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从“刻舟求剑”说起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有句成语,叫做“刻舟求创”,比喻死心眼,做事情不懂得因时因事而异,不懂得变通。刻舟求剑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似乎并不多见,甚至可以说,这样的人近乎没有;然而,做出类似“刻舟求剑”这种蠢事的人却并不少;比如那些反对革新,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人其实就是这样的人。
《吕氏春秋・察今》里说:“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即做事要据情况而论,该变法时就必须变法。批评的就是像刻舟求剑那样不懂得变通的人。
不墨守成规,我国古代的一些有识之士早已懂得这道理。与《吕氏春秋》几乎同时的《韩非子》,在其《五蠢》篇里,就讲了同样的思想:“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又说:“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这说的也是“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意思。
清末的维新派人士更直接地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者,古今之公理。”虽然无数的历史事实,也确实绰绰有余地证实了这道理的正确性。然而,即使这样,也仍然有人要作“刻舟求剑”式的人物,仍然要“顽固到底。”他们认为:没有规矩则无以成方圆,要破除老制度、老规矩,这如何能行?因此坚决阻挠改革。
这种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观念,恰恰是由于他们不懂得“规矩”“制度”是相对的。“老制度”只适用于老情况、老环境;而新情况、新环境是必须要“新制度”的,改革、变法正是建立新制度的有效手段。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就在于具体的情况具体地分析。因为“没有规矩则无以成方圆”而拒绝而反对改革的人,恰恰忘了列宁的这句真理。
坚持革新则进,反对变法则退。翻开古今中外各国的历史就可以知道:凡是随历史潮流及时变法,革新的国家,都变得强大了。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强国;俄国通过“1861年改革”也成为强国。这样的例子还很多。与此相反,凡是不及时革新的国家就被历史所遗弃,十九世纪末的中国何以灾难重重?不就是因为墨守成规,没有及时变革的缘故吗?
及时改革,可以富国,可以强兵。我们中国近十多年的改革,已足以说明这一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的国家锐意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江泽民在十四大上说:“我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围力上了一个大台阶。”之所以有这样的成绩,改革,是关键的原因。
历史证明,改革,是强国之路!实践证明,改革,是强国之路!所以说,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5、“节俭”观的淡化
一天,我拿起一只用完的牙膏壳,随口说了句:“卖到废品回收站去。”谁料,女儿一把夺过扔出窗外,回我一声:“小气!”这在我们儿时是绝不会发生的,而如今我一个习惯成自然的举 动,在女儿眼里,已无异于“吝啬”成性了。这不能不引起我的深思。
就我所知,这种传统“节俭”观的淡化,实在不合世界潮流,更与我们的国情不符。
然而,传统的“节俭”观的淡化,又绝非年轻一代如此。以饭店用餐为例,“公吃”的酒海肉山,奢华比阔且不说,即使自掏腰包打牙祭的,不也非留一点在盘里碗里以示阔气吗?如若在大庭广众之间,真发生像报上讲的某位名人“喝粥舔碗”那样的事,那一定会被视作“葛朗台”再世了。
这也就提示我们,“节俭”之沦为“吝啬”,是一段时期来“未富先豪”那种普遍社会心态的伴生物。就我们社会的总体状况而言,“富”还根本谈不上,而“豪”已使许多人趋之若鹜,且无形之中成为衡量某些社会行为的一种尺度,于是富也排场,穷也排场,一旦变为时尚,种种“节俭”的言行就难免会遭人嘲弄,而对域外一掷千金、穷奢极侈的误传也愈来愈多。
其实,人家虽已到了真正称得上“富”的程度,但在该节俭的时候,是从来也不怕被人指为“小气”的。比如,在美国大学,听说,就有经营回收旧教科书的业务。学期结束,学生可将用过的旧课本回售给学校书店,学校又把这些旧教材廉价卖给新生,这样,一本使用小心的课本,有时竟可以为几代大学生所用。当然并非那里在闹纸荒,实是精打细算的经济头脑使然。可在我们这个“洛阳纸贵”的地方,何曾听说过新生入学买老生旧课本的事?虽说教材越印越精致,到头来还不是统统拿去做了纸浆!又如,在人均收入名列世界前茅的瑞士,居然大张旗鼓地在开展废品回收活动。牙膏壳、废电池、铝箔包装、白铁罐头、过期报刊、陈旧书籍,无一不当宝贝加以回收。不但企业指导用户如何处理产品旧包装,就是商店也鼓励顾客“旧瓶装新酒”,利用原有的瓶罐灌入新的清洁剂、洗发液之类继续使用。而这种过去习以为常的零拷买卖,在我们这里,恐怕也已“物以稀为贵”,难得再有了。
由此观之,节俭观的淡化实在不合世界潮流,更与我们的国情不符。我们现在生活虽大有改善,可离“富有”还相距甚远。一夜暴富、满身精品的自然大有人在,但每日里挥霍无度,终非人生所追求的目标。归根到底,节俭作为一种社会价值取向,恰恰植根于地球资源有限和人类需求无限这 样一个严酷的事实。因而任何一个清醒的民族,都不能放松对国民进行节俭的教育。对我们来说,这种教育就更为紧迫。
古训有之,“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寿,为国之急也”,此乃古今不变的真理;而“木屑竹头,皆有用之物;牛溲马勃,可备药物之资”,也是十分浅显的常识。难道因求富心切,意在 趋时,忙于更新生活方式,就能忘了这些基本道理吗?
孔老夫子有言,俭,德之共也。还是让我们永远保持着中华民族这一传统美德吧!
6、成才在于发挥主观能动性
彭端淑在《为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四川边远地区有贫富悬殊的两个和尚,都想到南海朝圣,富和尚几年间一直打算雇船顺江而下直到南海而最终没有去成;穷和尚却凭着一只盛水的瓶和一只讨饭的钵,步行到达了南海并且胜利返回。
一般人都认为,这说明逆境能培养人才,而顺境则埋没人才。我倒不这样认为。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外引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引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逆境、顺境都是外部条件,而不是成才的根本原因,成才的关键在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身处顺境的富和尚未到达南海而身处逆境的穷和尚却最终到达,这是为什么?根本原因就是穷和尚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定信念。如果不发挥这种主观能动性,没有这种毅力和信念,富和尚到达不了南海,穷和尚更到达不了南海。
对于一个有志之人,逆境、困难、艰苦,正是磨炼的好机会,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是也。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历史上一切身处逆境而终有成就的人,无不经过这样的艰苦磨炼。张海迪的事迹众所周知,她严重高位截瘫,却在逆境中读“镜子书”;在自己身上扎针,潜心攻读外语,终于成为战胜病魔而大有益于人的典型。在中华这片沃土上,像张海边这样的逆境成才的事例何止万千!然而他们的成才的关键决不是逆境,而是主观能动性的高度发挥。
实际上人的内在素质,如人的经验、智慧、品德、意志、创造力等等,关系到主体活动的质量,这是成才的基本要素和前提。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与父亲在拿破仑三世的资助下研究甘油炸药,曾发生过多次爆炸事故。在1867年9月3日发生的一次大爆炸中,工厂完全被炸毁,诺贝尔的弟弟和许多工人被炸死,他本人也被炸伤,造成轰动一时的“海伦波事件”,引起一些人的极大恐惧和强烈反对。面对困难诺贝尔并未认输,而是凭着顽强的意志、非凡的创造力先后发明了“诺贝尔安全炸药”“无烟炸药”。由此可见,对于人才的成长,外因固然十分重要,典型人物的成长离不开典型环境,具体人物离不开具体环境,但这些都是作为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而存在的;唯有人的内在因素,才是成才的决定因素,它是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决定着主观能动作用发挥的程度的。
因此,逆境并不是成才的保证,它甚至会销磨才华,扼杀人才,正像巴尔扎克所说的:“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对于强者来说是垫脚石。”我国封建社会不知磨灭了多少闪光的人才,可悲!可叹!
由此可见,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才是成才所至关重要的条件。当然,这里也要顺便说一下,顺境与逆境一样,它可能有利于成才,也有可能销蚀、毁灭人才,其道理也是不言而喻的。
总之,环境的好坏固然对人的成才有着影响,但它并不是关键,逆境同顺境一样,对人才的形成有着两面性,不可形而上学的看待。关键是看自己是否有恒心、有毅力,只有具备这两点,并尽最大可能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有成才的希望,才有可能成为造福祖国,造福人民的有用之才。
7、学会“照镜子”
唐太宗李世民曾把魏征批评他的一篇奏章写在屏风上,当作“镜子”,随时对照。他总结自己“照镜子”的体会说:“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我们可以说,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很会“照镜子”的人。
镜子这东西,差不多家家有,天天用。人们梳洗打扮,总要对着它调查研究一番。镜子,也可以算是一种认识工具吧。人的眼睛,能看到周围的事物,惟独不能看到自己的真实面容。镜子的功用,就在于帮助人克服眼睛的生理局限,如实地瞧见自己。正因为镜子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人们才推而广之,把借他人、他事、他见以正己的方法,也喻为“照镜子”。这种加引号的“照镜子”,可要比日常生活中照镜子难得多了。惟其难,就有人会“照”,有人不会“照”。李世民懂得镜子的作用,能把魏征批评他的话写在屏风上,当作“镜子”,随时对照。又能看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难道不是一个很会“照镜子”的人吗?
我国古代,像这样会“照镜子”的不乏其人。战国时齐国宰相邹忌便是一个。邹忌从镜子里发现,自己实际上并没有别人漂亮,而他的老婆和客人说他多么漂亮,不过是阿谀奉承。由此他联想到:在日常生活中不照镜子,对自己的尊容心中无数,尚且有被欺骗的可能,倘若处理国家大事时也不知道经常照“照镜子”,那所受的蒙蔽就严重了!他向齐威王报告了自己的体验。齐威王听了很赞赏,接受了他的建议,实行鼓励臣民批评朝政的政策,并比较正确地对待这些批评,使国家很快强盛起来。
人的认识的局限性,很容易使人陷入盲目性,缺乏自觉性。而只要会“照镜子”,做到“以人为镜”“以古为镜”,学会在人们的各种批评、意见中认识自己,就能成为一个比较地聪明一些的人,能干一些的人,就能做出一定的成就和贡献。
可惜,“镜子”虽好,却有些人不会“照”。自己脸上有疤,却怪“镜子”反映得不准确,不愿“照”;还有那自以为是“天下第一美人”的,则不屑“照”;甚至有因丑处被照,短处被揭,恼羞成怒而将“镜子”弃之,砸之者。这几种对待“照镜子”的精神状态,不是值得我们深思吗?
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革命转变时期。四个现代化建设向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沸腾的新生活中有多少新事物等待我们去探索、思考和认识!乾坤正初转,征程尚艰难。现在,对于我们每个同志,每个单位来说,会“照镜子”,有自知之明,知人之明,是多么重要啊!如果说,邹忌、李世民等有历史局限性的古人都还懂得通过“照镜子”来解决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的问题,那么,掌握了马克思主义世界现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则完全有可能在无比宽阔的领域里,通过自觉地“照镜子”,来正确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
让我们都学会“照镜子”吧。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历史,特别是总结从五四运动起八十多年来历史的曲折、斗争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从中国的过去认识中国的现在,放眼中国的未,“以古为镜”;只要我们从上到下,把实践的检验,群众的评议,人民的呼声作为领导工作的一面镜子,“以人为镜”;只要我们把一切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的经济建设经验,作为我们搞“四化”的一面镜子,“以洋为镜”,那么,振兴中华的大业一定能够提前胜利完成。
8、羡鱼与结网
《汉书・礼乐志》中写道:“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意思是说人只是站在河边,望着河中肥美的鱼,徒然羡慕,是永远得不到鱼儿的,还不如回家结张网来捕鱼。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要想使我们的祖国兴旺发达,人民生活幸福、美满,必须实干、苦干,清谈只能误国,实干方可兴邦。
只有结网捕鱼,才能尝到鱼的美味。世界上不论什么事,如果只是脱离实际的空想,或者夸夸其谈、纸上谈兵,而不脚踏实地地去实干,就像只站在河边,对鱼兴叹,而不去结网捕鱼一样,是什么也得不到的。反之,如果踏踏实实地去干,即使在实践中失败,也还能得到教训,接近“成功”一步。假如一个学生,整天只是坐在那儿空谈长大要当作家、科学家、医生,而不抓紧宝贵的光阴学习,那他的理想则不可能实现,那些美好的愿望就只能是空想。所以说,只说不做,一事无成。
纵观世界,兴旺发达者皆出于实干、苦干。我们常常羡慕发达国家人民物质生活的现代化,什么宽敞的住宅,高级小轿车等等,当然,羡慕美好的生活,无可厚非,问题是我们更应看到,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是实干的结果。就拿日本来说吧,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的经济濒于崩溃,人民生活贫苦不堪。有的人因饥饿而向美国军人讨要残羹冷炙而受到侮辱。当时,许多日本人含泪发誓,一定要竭尽全力,吃尽千辛万苦而使日本发达起来,赶超美国,使日本人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扬眉吐气。今天,我们看到了日本的发达、兴盛,殊不知这些繁荣的背后,有多少人实干的汗水!这不是实干兴邦的一个很好的例证吗?
日本的发达、兴盛,告诉我们:我们需要实干家。我们要在本世纪中叶,将我国建设成一个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就需要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展望未来,我们深切感到:不能空谈,只能实干。有了农民的实干,才能解决十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有了工人的实干,才能生产更多的钢铁、石油、机器;有了科技工作者的实干,才能有更多的发明创造;有了文艺工作者的实干,才能产生更多更好的戏剧、电影、文学作品来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我们青年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将从老一辈手中接过建设祖国的重担,如果在今天清谈,就学不到知识和本领,将来必然贻误国家的建设大业。祖国富强的希望就会成为泡影!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不管肥皂泡的色彩是多么绚丽,吹得多么大,它终究是要破裂的。
历史在向我们召唤,我们的回答是斩钉截铁的:我们不要做清谈者,我们要做实干家。只有实干,才能兴邦;只有实干,才能富国!
让我们卷起袖子,振奋精神,刻苦学习,增长才干,以便明天能更好地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10、珍惜劳动成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我们每一个人也许都能背过,并深知其中的寓意。
这首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优良传统的诗歌,不仅表现了劳动者生产的艰辛,也从侧面教育人们要节约粮食,珍惜劳动成果。
可是今天,有些人对严重浪费粮食的现象,不但不深恶痛绝,而且还满不在乎,认为那只不过是一件小事而已。如果这确是一件小事,那我们大可不必在意,可事实证明这决不是一件小事!
也许有些人认为,我国物产丰富,土地辽阔,是个农业大国,浪费区区一点粮食,不会有什么大碍,不过小事一桩。不错,我国确是物产丰富,土地辽阔的国家,但在今天每一个有头脑的中国人,都是不会为此而盲目地乐观的。因为他们知道,与此同时中国也是一个人口众多、相对资源贫乏的国家。且不说粮食的其它用途,单就吃饭来说,中国要用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来养活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一的人口。能做到这一点已可以说是十二分的不易了。试想,如果我们中国十三亿人口,每人浪费一个馒头,一碗米饭,这十三亿个馒头和十三亿碗米饭,将会给我们国家带来多么巨大而不可弥补的损失。这里,我不禁要问那些盲目乐观者,浪费粮食还是一件小事吗?
还有一些人会说,粮食是我用钱买来的,钱是我自己挣的,我吃掉也好,浪费掉也好,还不是小事一桩吗?有这样想法的人,可以说是愚蠢之极了。粮食是用钱买来的,可钱不也是用劳动换来的吗?“几分耕耘几分收获”,把自己劳动所得的成果白白浪费掉,岂不是愚蠢之极吗?退一步说,即使这些人钱来得很容易,甚至可以不需要付出什么劳动,可也得爱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呀。正如开头诗歌里所描绘,劳动者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劳作,付出了多大的艰辛,才收获到了颗粒粮食,这粮食又经过多少人之手,才成为现成的食物拿到你的手中。且不说,如果浪费得没有了粮食,即使你有钱又到何处去买呢?所以,我又要问问,那些视自己及他人劳动成果于不顾的人,是否还认为浪费粮食是一件小事吗?
如今,从学校到餐馆,从家庭到公共场所,浪费粮食的现象还是很普遍的,这应当引起我们的警惕,决不能等闲视之。
“浪费”这个词从一出现就是以贬义存在于世的,也就是说它所体现的是一种不良的行为。中国古有“俭以养德”之训诫,今有“勤俭建国”之口号。可见,浪费粮食,就其精神方面讲,是种道德败坏;就其物质方面说,是种财物的损耗,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危害,绝非一件小事,而是有害于传统美德和国家建设的大事。
浪费粮食的现象必须坚决制止!
11、留心观察与潜心研究
----一个科学发现的启示
也许大家都听说过“守株待兔”这则寓言吧?担我今天要说的不是那个可笑的农民,而是从这则寓言引起的一个科学上的发现。大多数人听到这则寓言时都会一笑了之。而一位细心的生物学家却没有放过它。他想:“为什么兔子会自己撞到树上去呢?”后来他不断研究,终于得出了结论:兔子的眼睛长在两侧,两眼所成的像并不能完全重合,因而在它的正前方有一小片“盲区”,当它被敌害追踪时,完全有可能“慌不择路”,撞树而死。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对周围的事物留心观察,潜心研究,就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反过来,谁如果粗心大意,他就会-事无成。古今中外不少事例都证明了这一点。
英国生物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在试验抵抗葡萄球菌时意外地发现培养皿中长满了青色的霉。但他并没有将这些“不受欢迎的客人”倒掉,而是对它们进行了数千次的试验,最后终于因为提取出了青霉素而获得诺贝尔奖。其实在我国古代,许多裁缝都知道手破了以后,往伤口上涂一些霉菌就可以防止感染。但他们只停留在了这种“经验”的地步,并没有问问“为什么”。弗莱明的发现看似偶然,其实这是偶然中的必然。殊不知他在地下室已经做了近十年的试验!爱因斯坦说过:“上帝常同人们开玩笑,但他决无恶意。”只要仔细留心周围的事物,不断研究,终有一天幸运女神会降临到你头上。
美国贝尔电话公司的物理学家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在寻找干扰卫星通信系统的噪声源时,发现总有一种消除不掉的噪声辐射。后来他们不断改进实验装置,最终证明了这就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为宇宙膨胀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并因此获得了1978的诺贝尔奖。在他之前的拉弗逊也听到了同样的噪声,可他认为这是由于天线上乌粪的干扰而与唾手可得的奖金失之交臂。当人们问他是否后悔时,他说:“我不后悔。我在距离真理很近的地方停了下来,但彭齐亚斯和威尔逊由于他们的努力而获得了成功,我以后将记住这个教训。”真理有时就在离我们很近的地方。但它只奖给那些不懈探索、潜心观察的人,而对那些不住意观察的人来说,真理可以说是千山万水之隔。爱迪生说:“在发明的路途上,1毫6米与1英里同样遥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国古代名医孙思邈在行医时发现了1种奇特的现象,某一地区的穷人得雀盲眼的特别多,而富人却与它无缘,富人经常得脚气病,但穷人却没有。后来他不断留心观察,发现穷人只能吃得上粗米、糠皮,而富人只顾吃精米细粮、大鱼大肉。于是他让两种人交换一下食物,过了一段时 间,两种人的病都好了。原来粗粮富含维生素B2,而鱼、肉中富含维生素E。
这种看似偶然所得的事例还有很多:画家莫尔斯在听演讲时大受启发,发明了莫尔斯电码;化学家道尔顿给妈妈买了一双袜子,结果发现了色盲症;物理学家波义尔在养紫罗兰时发明了石蕊试剂;医生邓禄普浇花时受到启发,发明了自行车轮胎;化学家凯库列做梦时发现了苯的分子结构;一个无名的花匠发明了钢筋混凝土„„。
这些人,他们都在某一时刻突然受到了启发,或是发现了某种意想不到的事情。事实上,他们为了这一天的成功也许已经潜心留意周围事物多少年了。这正是他们本身素质的体现。要知道机会只留给那些为了寻找它而不断探索的人。只要我们专心致志于周围有趣的事物,成功就会降临。
让我们不要像那位农民一样守株待兔、坐等成功的到来,而是用我们敏锐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去寻找、发现成功吧!
12、微笑地面对挫折
艾青在其《礁石》一诗中写到: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打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读了这首诗,会自然令人想到浩翰的大海,它永远不停地翻着巨浪。海上的任何一只航船,都会或多或少地经受风暴与巨浪的洗礼。这不正像一个人一生的路上,无论如何都不会一帆风顺,而总是伴随着大大小小的挫折吗?朋友,当挫折来临时,你会如何面对它呢?告诉你,面对挫折一定不要愁眉不展,而应勇敢无畏地含着笑容去面对!
应该认识到,古往今来,伟大成就的殿堂前无不以挫折为台阶。电灯的诞生,是爱迪生用几千次实验的失败换取的;《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双耳失聪后的产物;我们最熟悉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更是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才获得最后的成功。可以说,没有挫折这块坚实的基石,就不会有今天人类的科技、文艺乃至社会历史进程的这一座座丰碑。我们要想树立起自己的成功之碑,也必须用挫折为它奠基。那么,怎样才能奠好这一块基石呢?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地面对挫折。
挫折只不过是强者成功路上的一块垫脚石。这是因为,他们在面对挫折时,并不畏缩,而是微笑地迎接这一切。这微笑并不是漫不经心的,相反地,它恰恰反映了一个人有足够的勇气接受挫折的挑战。这样,他们才能清醒地审视挫折,从中发现自己的错误与不足,然后想方设法在今后去修 正与弥补。同时,在努力战胜挫折的过程中,他们锻炼出更顽强的意志,铸就了更坚利的精神之剑,更有助于在今后的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最终摘取成功的桂冠。这就是古人所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之意。
而对于弱者,挫折成了他们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们在这条沟旁边徘徊、唉声叹气。却没有想到这条沟正是他们自己给自己挖的。他们没有勇气面对挫折,因而也无法去继续闯荡,自己放弃了很多本能得到的东西。曾经有一位日本青年,到一家大公司去应聘,得到的消息是没有被录取。他在绝望中准备自杀,自杀未遂后才得知“没被录取”是由于计算机故障带来的误报。正当他接到聘书喜形于色之时,一纸解聘书又飞到他手中,说他不能很好地面对挫折,必不能胜任今后的工作。想想看,这位青年的成功机会就在他识字己手中,他却因为承受不了挫折,而让这机会从他指缝间溜走了。没有勇气接受挫折的挑战本已积累起的成功的筹码都会失去它的份量,而新的筹码你又不能拿到,那么怎么能达到成功的顶峰呢?
有时我们可能会认为自己遭受的挫折很大,但是和在双腿残废、双目失明后仍坚持以写作进行斗争的保尔・柯察金比一比,和身患绝症却依然乐观面对生活的抗癌明星们比一比,和在腥风血雨的革命年代义无反顾地赴汤蹈火的先烈们比一比,我们的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们难道不应该像他们一样微笑地面对挫折,勇敢地向困境挑战么?
所以,我们在面对挫折时,应该是勇敢地、微笑地迎接它。如果你鼓起勇气,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战胜挫折,那么你就会发现,挫折的阴云被驱散后,头上是一片多么美的天空。反之,如果你面对挫折只会叹息,失掉了前行的勇气,那么你必将被困顿于此,被天空中逐渐浓密的黑云所吞没。年轻的朋友们,让我们含笑地面对人生道路上每一个挫折吧!
13、模仿也是一种进步
由“东施效孽”和“邯郸学步”想到的
一说起模仿,有人就会援引“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例子,把模仿贬得一无是处。
但这些人恰好忘记了“胡服骑射”的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说,模仿也是一种进步。
创造的辉煌常使人赞叹不已,而模仿和借鉴却为一些人所不齿,他们说:“为什么要模份别人,借鉴别人呢?要干就要拿出自己的一套来!”这话听起来很豪壮,殊不知,如果没有东施效颦的勇气,没有邯郸学步的追求,连摹仿也没有,更谈不上借鉴,而离开了模仿和借鉴,又何来创造呢?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从苏联引进技术设备,没过多久,仿制出的喷气式战鹰就巡航在祖国蓝天。新中国的航空工业从无到有,短短几年就走完了其它航空大国几十年的发展路程,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已相差无几。改革开放以后的大量事例也证明了这一点,在高起点上引进关键技术设备,是发展我国工业和经济的快而省的捷径,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奠定了基础。当然,只知道一味地模仿是不行的。齐白石老先生那句名言是很发人深省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没有自己的东西,你将永远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始终无法赶上别人,更不用说超越了。
借鉴可以说是从模仿通向创造的桥梁。把别人的东西拿来,结合自己的实情做一番比较,以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或从中吸取教训。这就比单纯模仿要高明-步了。有人说香港人比内地人聪明,我看不然,只是他们更善于借鉴罢了。国际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新产品,内地一些厂商马上依样 画葫芦,尽管产品几可乱真,但终有假冒伪劣之嫌,簦不得大雅之堂,更不用说与人竞争了。香港人则不然,先来一番解剖,再看看可改进之处,使之更加完喜。当改进后的产品问世的时候,已不是先前的翻板,而是一副可以抢占市场的全新面孔了。翻翻日本人的发家史就可以知道,日本人就是从模仿开始,不断吸收借鉴,才最终走上创造之路的。
一个民族,如果只满足于模仿、借签而不思创造,将永远落在时代的后面。我们今天的模仿和借鉴,正是为了明天的创造。首钢人在改革开放以后,不惜下大本钱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并不断加以改进、创新,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工艺。今天,连美国人也来购买首钢人的技术专利了,如果人们都能像首钢人那样处理好模仿、措鉴和创造的关系,并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借鉴、创新上来,那明天的中国该是多么令人神往啊!
创造是没有终极的。每一个创造,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他人模仿、借鉴的对象,成为新的创造的起点。人类的文明像一座宏伟的永不合竣工的大厦,每一次创造,都使这座大厦加高了一层。
我们的祖先,曾为建筑这座大厦添砖加瓦,留下了辉煌的业绩,今天和明天的中国人又该如何呢?
1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两粒种子躺在泥土里,春天到了,一粒种子破土而出。而另一粒种子说到:“我没那么勇敢。我若向下扎根,也许会碰到岩石;我若向上长,也许会伤到我的茎。”于是它甘心呆在泥土里。几天后,它被一只毋鸡吃掉了。
同样的种子,同一片沃土,不同的遭遇,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那就是常说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上,一颗种子敢于面对挑战与困境,破土而出,为自己开创了一个美好的未来。而另一颗种子,却害怕挫折与磨难,甘心呆在自已的“安乐窝”里,结果埋葬了自己。从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可以看出,因难与挑战虽往往给人以挫折,却也可以催人奋进,给人以力量;而安逸与保守虽可以暂时保身,但最终却使人堕落而遭淘汰。有一句话说得好: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蜜,可以养人,也可以害人。可见: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早在两千多年,孟子就写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古,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古人更提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一忘身”的说法。而李自成由得天下到失天下的过程为上面的说法提供了有力的纳佐证。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深知这段历史,都懂得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道理。
可生活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里的中国人,是否真正地意识到了生存的危机与挑战?看看身边一些含着棒棒糖的“小皇帝”们,靠他们怎样建设祖国的明天,怎样使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啊?而当代很多家长却口口声声“再苦也不能苦了孩于”,为他们营造了不必栉风沐雨的温室,就真的是保护了他们吗?
我们这代青年人也是否应该考虑,我们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的人生呢?有人说:痛苦是严格的老师,留给我们那么多思索;挫折是硕大的磨刀石,使我们的青春变得锋利。人活在逆境中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已的怯懦。
那些溺爱孩于的家长们,别把孩子养成温室的花朵;那些贪图安逸的年青人们,别甘心置身于安乐的角落。从古至今,置之死地而后生,贪图安逸被灭亡就是铁一样的道理。
让我们去做闯过暴风雨的花朵吧!只有这样的人,才有资格见到美丽的彩虹。畏惧困难而贪图安逸,最终的下场就与那个躲在泥土里的种子的下场一样。
15、大胆创新,敢辟新路
切苹果历来都是竖着切,人们从来都如此,谁也不曾想过横着切,而且还会认为横着切是错的。可是一个6岁的孩子却横着把苹果切开了,因为他脑子里没有“横着切是错的”这样的框框。于是人们就看到了苹果的横断面上的那个由果核组成的五角星。
可见,如果不改个切法,人们永远也发现不了这个五角星的,所以,这个小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要被固有的思维定式所束缚,另辟蹊径,别有洞天。故事中的这位孩子的父亲,对孩子的切法大喊“切错了”,这不正是当今一些被固有的思维定式所束缚的代表吗?他们不知道另辟蹊径,别有洞天,因此,不能创新有所进步。所以,改革者就一定要抛弃旧观念,旧做法,大胆创新,另辟新路。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敢于从新的角度入手,只有这样,才能出现新的结果,才能有所进步。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些做事方法经过人们多年的重复,在人们头脑中固定下来,大家墨守成规,不再想着另选一种方法,因而事情永远是老样子。其实这些旧有的方法,也许并不是最好的,只不过大家都这么做而已。在这种时候,想要发展进步,这种旧有的观念就成了绊脚石,它会阻碍我们的前进。
举个圆珠笔的例子说吧。圆珠笔刚发明的时候,芯里面装的油较多,往往油还没用完,小圆珠就被磨坏了,弄得使用者满手都是油,很狼狈。于是很多人开始想办法延长圆珠的使用寿命,用过不少特殊材料来制造圆珠,但是珠子仍然在笔芯中的油没用完时就坏掉了。因而很多人认为圆珠笔将被淘汰。就在这时候,有人抛弃了改进圆珠的作法,改换思路,把笔芯变小,让它少装些油,使油在珠子没坏之前就用完了。于是,问题解决了,圆珠笔大行于世。由此可见,在某些时候,旧的思维定式不能解决问题,就一定要改换想法,另辟路径。
改革开放的现实也能说明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总抱着市场经济不是社会主义这样的陈腐观念,坚持搞计划经济,行吗?总认为集体企业不能兼并国有企业,行吗?正因为我们敢于冲破旧的思维定式,大胆改革才有了今天的大好局面,才使我国的经济从死胡同里走了出来。
俗话说“别一条道跑到黑”,应该给我们些启发。它虽说通俗,却一样在告诉我们:另辟路径,别有洞天。
让我们向孩子学习,敢于冲破条条框框,做个会另辟路径的革新者!
16、他没尽到责任
商朝的大臣箕子能从纣王想用象牙筷子这么小的一件事上看出其发展后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真是聪明得很。
对于箕子的聪明是否值得称颂呢?不,他根本不应受到赞美,他并没有完成自己的责任。
像箕子作为君主时代的大臣就应竭尽全力去辅佐自己的主子。然而他并没有意识到身上的责任。既然有那个担心,为何不谏?既然有那种远见,为何不说?纣王是个昏君,众所周知,但又有谁一生下来就想杀人。想用象牙筷子时的纣王想必并不是无药可救的,但他的大臣们却无人阻挡,无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一发不可收拾。可见,商朝的灭亡与箕子的知“法”犯“法”和隔岸观火有关,他有着不可推却的责任。孔子对他的弟子说:“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而箕子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并没有做到防微杜渐,能算个称职的大臣吗?也许箕子也曾好言劝过纣王,纣王却不听。如果是这样,箕子就更应该受到历史的谴责。既然自己力量不够,为何不号召群臣;既然一两遍无用,为何不反复进谏;既然好言不行,为何不以死相谏,这样即使不能劝住纣王,也起码给群臣作个榜样,不至于后来愈演愈烈,终至亡国。
能否完成责任反映了一个人对理想的追求程度。只要矢志不渝,纵然没有完成自己的责任,他的一生也是值得肯定的。像岳飞、文天祥等许许多多名垂青史的英雄,他们并没有完成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但在我们心中,他们仍是不朽的英雄。相反,对那些只作出也许是科学的预言的而并无实际做法的人,我们给予的也只是鄙夷和不屑。
谁都知道,“责任”指的一个人所应做的事。一个医生如果不去救死扶伤,一个教师如果不好好去教书育人,一个军人如果好好不去保家卫国,一个学生如果不好好去好好学习,为建设美好的明天积蓄力量„„仅只明白自己的责任是什么,能说他尽到责任了吗?现实生活中这类现象恐怕不是个别的。
我们否定箕子的作法,但他毕竟有着自己阶级的局限性--保全自己;他虽有预言,但不敢犯上的思想束缚了他,使他并没有完成自己的责任。但,今天,在我们的社会中,是不是就没有这样的干部了呢?回答是有,而且不少。他们或明哲保身,或尸位素餐,或压制后进,或同气相连。有他们,我们的社会很难快速发展。
我们应该以山呼海啸之势震醒他们,让他们明白自己身上的责任,发挥自己的光和热,率领亿万群众在社会主义大道上快速前进,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
祖国富强,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17、尊重给人自尊
有这样一个故事:某纽约商人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出于怜悯,他塞给拿人一元钱,不一会,他返回来,从卖笔那儿取出几支铅笔,并抱歉地解释自己忘取笔了,末了说:“你跟我都是商人,你有东西要卖。”几个月后,再次相遇,那卖笔人已成为推销商,并感谢纽约商,“你重新给了我自尊,告诉了我,我是个商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尊重别人,是崇高道德的一种表现。
故事很感人,那位纽约商人是的确令人敬佩的,因为他懂得尊重他人。尊重别人,不仅可使自己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更可使他人拥有自尊与自信。铅笔推销员事业的成功的起点,仅仅是纽约商人简短的几句话,但正是这买笔的尊重让推销员从乞丐的自卑中解脱出来,自信地踏上崭新的经商之路。可见,尊重他人是重要的,它可以让失望的人们看到光明,自卑的人们找到自信,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道路。英国著名女作家舒拉・布鲁姆的成功得益于作文教师对她的尊重。她曾回忆老师给她的鼓舞:“永远不要后悔你所做过的任何事,它们全是经验。甚至让你出过丑,那也是宝贵的经验,你因发生在你身上的每件事而更加富有。”
尊重他人犹如明灯,为陷入自卑的黑暗中的人们照亮前行的路,犹如蜡烛,点燃失意人的希望之火。相反,不尊重别人,轻则伤害他人的自尊,重则埋没有用之材。油画家凡高不就是生前作品得不到尊重与肯定,郁郁寡欢而死的吗?
人与人之间如此,国与国之间也应互相尊重。国家无论大小、强弱,都拥有自己的主权与尊严,强国与弱国应友好相处,平等相待。各国在维护本国国格的同时,也应尊重别国。
尊重他人,也要尊重自己。商品经济的浪潮中,不少人拜倒于金钱,忘记了自尊。为了钱,为了蝇头小利,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与肉体,这种人理所当然难以得到他人尊重。同时,一些人因为有几个钱,便目中无人,自认为“有钱便是爷”,他们同不自尊的人一样,无法体会到受人尊重的快乐。因为他们不明白:尊重他人,也就是尊重自己。
总之,对自己,对他人,人与人,国与国,都应学会尊重,正如普希金的一句话:“尊重别人吧,你会使别人的快乐加倍,也能使别人的痛苦减半。” 我们一齐来努力,让世界充满尊重!
18、知识的力量
50年代,美国海军次长金波尔阻挠钱学森回国,他在给美国移民局的电报中声称:“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也不让他离开美国。那些对我们来说极为宝贵的情况,他知道得太多了。无论在哪里,他都抵得上5个师。”
在这里,金波尔井非小题大作,而是精明到家了。他深知知识--这人类智慧结晶的超人力量。
前人的诗中有“惊天动地沧溟水”一句,倘若用以形容知识的力量,真是再恰当不过了。装备精良的5个美军师,举袂成云,不是妄喻吧?这5个师一旦进入某个地带,战争随之爆发,世界为之震惊,不是谬说吧?有人又以为金波尔小题大作,钱学森一介儒生,如何能同装备精良的5个师相比?其实他们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地方,那就是钱学森的头脑--充满过人知识的头脑。一旦这些知识转化为物质力量时,它的威力就并不亚于5个师了,岂仅“袂成云”“震惊世界”可拟呢? 兵法云:敌失,我不得,已我得之利。所以他才有狠狠的“枪毙”之语。待得钱学森回国之后,这位空气动力学家的知识便成为了中国导弹学科的基石,中国的导弹开始了扬威世界的时代!金波尔之言并非杞人忧天!
纵观历史,从远古到今天,人类的生活经过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沧海桑田,实不过喻。而每一次变化,无不有知识的巨大力量的推动。有人评价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说:“(工业革命)把过去和将来划分为两个不同的世界。”可见其作用之大。这次革命,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动力的革命,而这动力的变革,竟仅是以瓦特的一台蒸汽机--瓦特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制造的改良蒸汽机为代表。一台蒸汽机,导致了一个人类历史的惊天动地的变化,一个新的时代--蒸汽时代。在这个时代,英国的生铁产量仅过60年就从1740年的10000余吨,猛增到25万吨。世界的生产力得到了惊人的发展。而这,不夸张地说,就是由一位英国工人头脑中的知识的释放产生的。
延及近代,电器革命、计算机革命,无不体现知识的力量,而这种力量的强度,就像滚雪球一般,以乘方的速度猛增。知识越来越左右人们的生活和发展。可以想见,现在的“钱学森”们所掌握的知识能,远远超出5个师的力量的十倍、百倍而不止。
知识赋予人们的力量是无穷的,人们又该如何应用这力量呢? 知识的发展是双向性的,因而其巨大作用也是双向性的。40年代起,人们就掌握了打开核秘密的金钥匙,这时的核知识就如同一张白纸,看人们染上什么颜色了。有人染上了“死”的黑色,德、美利用核知识研制杀人的武器原子弹;有人染上了“生”的红色,开始研究核能的生活应用。在原子弹把广岛、长崎夷为平地之后,美国的报告云:“小男孩”(即其中一枚原子弹的名称)的蘑菇云在岛屿上空出现后,人们才真正懂得什么叫做“惊天动地”了。接着核武器的产量突飞猛进,在80 年代,竟达到全世界平均每人可摊上3吨核弹的数量。世界风云变幻,岌岌可危。而另一方面,人们利用核知识发展核能的应用,又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它解决了能源缺乏的问题之一,使世界的经济进入新时代,有人称为“核动力时代”。
当年的金波尔仅从钱学森归国一事就知道他的知识将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变化,那是因为知识之伟大是令人叹为观止的。而这“惊天动地沧溟水”般的知识的力量,正是人类的真正力量。我们应用它是造福于人类,还是为祸于人类?人是在造就自己,还是在毁灭自己?这难道真像莎士比亚所 说的--“这还是个问题”吗?
19、要看到满天的繁星
曾经读过这样一篇小故事:一个女儿向她的父亲写信,说自己的生活如何如何单调,如何如何乏味,还不如坐在监狱里。而父亲给她的回信只有短短的两行:两个人从监狱的铁窗往外看,一个人看到的是满地的烂泥,另一个人看到的却是满天闪烁的繁星。
信中父亲要告诉他女儿的正是:在身处逆境之时,应当正视困难,勇于面对险阻,以乐观的态度逾越一切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回信看似简单,但却揭示了两种人在身处逆境之时,所表现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前者面对困境,对生去了信心,悲观失望,甚至绝望,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后者虽身陷牢笼,却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观察到的不仅是生活中的阴暗面,更多的是生活中的闪光点。对于悲观者,他只能怨天尤人,自叹命运不济;而对于乐观者,他则会以饱满的热情去迎接重获自由的那一天。
这使我不由得想到了一生坎坷的伟大音乐家贝多芬。他在世之时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而又有谁会想到,这其中不少不朽之作都是在他双耳失聪之后问世的呢? 肉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折磨不断摧残着贝多芬,欲将他推入绝望的深渊。他并没有向命运屈服,他的身体垮了,但他的精神没有倒下。他惊喜地发现,自己虽然失去了聆听音符的双耳,但却还幸运地拥有着审视曲谱的双眼,触摸琴键的双手,鸣唱音调的嘴,创作音乐的头脑。生活对于他来说虽然失去了美妙的旋律,但对音乐的向往,对生活的憧憬,对生命的热爱,使他在逆境面前勇敢地迎头而上!他成功了!是乐观的人生态度使他超越了一切!
正如美国威尔逊所说的:“乐观者与悲观者之间,其差别是很有趣的:乐观者看到的是油炸饼圈,悲观者看到的是一个窟窿。”
这不禁使人联想起高考后那些因落榜而绝望自杀的莘莘学子。他们的可悲之处在于,面对高考落榜这样的重大挫折,他们不能够正确对待。他们把高考,上大学看作是人生唯一出路,但却忽视了人生的根本目的,即为社会创造财富,为人类造福。这并不在乎是以何种形式。而寒窗苦读了十余年,当社会真正需要他们大显身手,施展才能的时候,他们却走了,甚至还未来得及享受那些从未体会过的人生乐趣。多么灿烂的日出在等待着他们呀!但他们只看到了黎明前的黑暗!
当然,同时我们要注意到的是:乐观的实质是正视现实,采取对策,走出捆境;乐观使在挫折失败面前的精神不倒!而并不是盲目乐观,安于现状--并不是让人们把所有的窟窿都看成是面包圈!朋友,当你身处逆境之时,请忘记那些愁苦、自卑与畏缩吧!请展示你的微笑、自信与勇气吧!即使你像海伦凯勒那样--又聋,又瞎,又哑,你依旧能感觉到清风的吹拂,细水的流动,亲人的爱抚,友人的搀扶。生命依旧是美好的!太阳每天都在向你招手,来吧!当你身处逆境之时,你依旧拥有希望,拥有力量!向那些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挥手告别吧!它们是生活对你的考验,同时又是生活给予你的馈赠。因为只有在凭看乐观的精神跨越了所有这一切时,你体味刮的快乐才是最真且的,最刻骨铭心的!
20、擦出生命的火花
有这样一则寓言:虹看到弧形的桥,向它说,它的生命比自己长久。而桥却说:“你那么美丽,你在人们的记忆中必然是永恒的。”
桥的话提示了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时 间的长短,而在于所创造的价值。
七彩的虹存在的时 间虽然很短,但她的光彩却引来天下人的瞩望和惊奇,给人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令人永远想到虹的光辉。古人说的“气贯长虹”,今人形容的“谁持彩练当空舞”,都是对虹的真情赞美。可见,生命纵使短暂,假若能用这短暂的生命擦出火花,那这生命就是永存的。
生命不仅仅属于每个人自己,还属于他所处的社会。所以,人应该在有限的岁月中创造多一些的价值。夏完淳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英雄少年,最后慷慨就义,其生命虽短,精神却永远激励后人。英国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30多岁就离开了我们,可是那部世界著名的《简・爱》却永远流传在人们心中,放着光彩。
肉体是短暂的,精神是永存的。生命之美在于创造、奉献。以你的生命去投入吧,磨擦出生命的火花。像英勇牺牲的董存端,一心为人民服务的张秉贵,像呕心沥血的孔繁森,这些人正是在不同的时代里,利用有限的生命,全心奉献社会,擦出了生命中最美的火花。
像中国的屈原、司马迁、李白,像外国的歌德、但丁、普希金,全都创造了生命不能承受之美,他们的精神力量是强大的,超越了生命形式,给后人带来了最美的记忆。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生命之美,在于你的社会价值的实现的程度。努力投入吧,努力奋斗吧,去创造出生命中最亮的火花。人的一生不可能成为一颗恒星,那就让我们在“岁月银河”中做一颗灿烂的流星;人不可能美好永驻,那就让我们做一支红烛,用光芒照亮别人。
愿人们都能擦出生命中最美的火花!
21、修身的重要性
1987年1月,75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获奖者在什么地方学到的东西最主要,学者说在幼儿园,因为他在幼儿园学到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已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
这个科学家的回答使我想到了中国古代的一个名言: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可见修身对事先人生的价值是十分重要的。这个科学家的回答代表了到会科学家普遍看法。在幼儿园里这位学者学到的是美好的品德,良好生活习惯,这正是在修身,也是现代人所说修身的含义。这个科学家之所以能在科学上取得成就,正是由于他在幼儿园培养起了美好的品德,养成了良好生活习惯。爱因斯坦在居里夫人逝世后发表的演讲说:“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他明确地指出了人品道德在成就事业中的价值。
自古修其身的人就受人尊重、敬爱,因为修身可以使人有美好的品德、广博的学识、不俗的谈吐、高推的气质。如果不是重修身,孔子怎么能被尊为圣人,被崇敬至今?如果不是重修身,战国四公子怎么能有食客三千,怎么能有不惜牺牲性命为他们出力的人?如果不是重修身,唐宋的文豪们怎么能写出名篇佳句,又怎么能流传数百年仍然脍炙人口?
修身是成就事业的基础。因为修身可以使人有不苟的学习态度、认真的工作作风等等,这些都是一个成功者所必备的。试想一个没有勇气的人怎能面对奋斗中的重重困难?一个没有毅力的人怎能踏踏实实地从小事做起?一个没有良好生活习惯的人怎能有严谨的科学态度?一个没有高尚情操的人怎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建功立业?不修身是不能成功的。
古今因不修身而亡国丧身昏君贪官的例子还少吗? 古代商纣王、周幽王生活奢靡,贪恋美色而亡国丧身;高俅、秦桧贪赃枉法,诬害忠良而遭世人唾弃;当代的成克杰们都遭到了法律的严惩,他们都是不修身的呀!
有人说作学生只要学习好就是什么都好,这个说法不但是错误的,甚至是可笑的,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而只能被社会淘汰,品德不好学习好的人不可能成为社会栋梁而只能是社会的渣滓。所以人人都应当注重修身,青年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尤其应当注重修身!
既然是修身才能齐家、平天下,我们为什么不从修身做起呢?
22、吸收・消化・创新
“蚕食桑,所吐丝也,非桑也;蜂采花,所酿蜜也,非花也。”
这句话既说明了一个浅显的事实,也揭示了一个刻的哲理,那就是:学习任何事物都不能只是单纯地接受,应通过消化、吸收,汲取精华,创造出自己的东西。
这个道理贡穿在我们整个学习过程中。作为学生,学习的目的绝不只是为了解决某一个具体的问题,而是要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入思考;通过吸收、整理、消化、总结,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和本领,并应用于实践当中。这样,我们的知识水平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反之,若只一味地教一学一,做老师的“记录员”,无异于“食桑吐桑,采花吐花”,哪里还能有什么提高和进步可言呢?
人的学习如此,国家对技术的引进亦然。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时期,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确能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但与此同时,绝不能忽视消化吸收的问题。生产的发展,技术水平的提高不是靠单纯机械地学习就能达到的。只有立足于我国的特点和优势,在引进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加工提炼,改进我们的生产工艺,提高技术水平,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生产方法,从而开发研制出我们的国优产品,才能真正做到洋为中用--即以“洋技术”促进“土生产”,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因此,引进技术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还是一个消化吸收从而有所提高和创新的过程,正如蚕食桑吐丝,蜂采花酿蜜一样。
纵观历史,小到个人的成长进步,大到国家的发展繁荣,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无时无处不体现着这一哲理的正确性。正如高尔基所说:“如果学习只在于模仿,那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试想,当年牛顿若停留在对前人成就的肤浅认识上而不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创新,怎会有三大运动定律的产生和物理学的进一步发展?若人们只满足于莱特兄弟发明的简易飞机又怎么会有今日飞向太空的伟绩?而我们的祖国若只是照搬照抄西方的一切制度措施,却不加以发展、完善和创新,又怎会取得今天如此巨大的成就?可见,无论是科技的发展,还是社会制度的完善,都不能脱离开“吸收--消化--创新”这一指导思想。离开了它,科技不能发展,社会无法进步,历史的车轮也就将停滞不前;离开了它,人类社会的前景该是多么的暗淡和可悲。
当今,我们正处在振兴中华的关键时刻,要想使我们的科技迅速发展,经济高速前进,在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时,尤其需要遵循“吸收--消化--创新”这一指导思想。
这样看来,只有在这一哲理的指导下,我们才能不断提高完善自己,才能创造出更多的“丝”和“蜜”,进而推动历史的进步和发展。所以,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应恪守吸收、消化和创新这一准则。
蚕和蜂给我们做出了“吸收--消化--创新”的榜样,我们要在学习中通过消化、吸收,汲取精华,创造出自己的东西。
23、以下文为为开头,续写成篇。
“笨”的启示
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常说:“我是个天资很低的人,如果说我在诗词学方面取得了某些成绩的话,那是依靠一个“笨“字。“笨“字从“本“,是我治学的本钱。”夏老总是比别人下更多的功夫,有一次,由于背《十三经》太疲倦了,竟从椅子上摔了下来。但他终于成为词学一代宗师。这里包含着一个深刻的哲理,那就是:„„
续 写
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常说:“我是个天资很低的人,如果说我在诗词学方面取得了某些成绩的话,那是依靠一个“笨“字。“笨“字从“本“,是我治学的本钱。”夏老总是比别人下更多的功夫,有一次,由于背《十三经》太疲倦了,竟从椅子上摔了下来。但他终于成为词学一代宗师。
这里包含着一个深刻的哲理,那就是:只有实千苦干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夏老以“笨”为治学之本,很有道理。这里的所谓“笨”,并非真笨。所谓下“笨”功夫,实际上是下真功夫,下苦功夫。这样的功夫不可不下,因为“功到自然成”,“梅花香自苦寒来”。
实千苦干是成功的关键。愚公移山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愚公每天挖山不止,智叟对他笑而止之。愚公坚持实干苦干,终于瓦走了太行、王屋两座天山。可见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之所以说愚公不思,是因为他懂得只有实干苦干才能达到改天换地的目的。
即使是真的有些愚,只要苦干实干,也能成功。就拿我国明代的张溥来说,他小时候很“笨”,别人读一会儿就能背下来的东西,他往往要读几十遍才能背下来。但是,他并没有灰心,每拿到一篇文章,先认真抄一遍,校正好,再大声朗读一遍,然后烧掉,接着再抄。这样,一篇文章往往要 抄六七遍。后来,他逐渐变得文思敏捷,出口成章。26岁写下了名扬天下的《五人墓碑记》。相反,仲永5岁就能赋诗,可谓天赋出众。凭着聪明,他父亲带他四处作诗炫耀。仲永再也不思进取,长大以后,他变得庸庸碌碌,“泯然众人矣”!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由于实干苦干干出成绩的比比皆是。大庆“铁人”的实干,女排的汗水,乒乓健儿的伤痕,„„在他们成功的背后,积蓄着多少苦功!
鲁迅说的好:“即使是天才,生下来的第一声啼哭也和普通人一样,决不会是一首好诗。”天才尚且如此,我们普通人不更应该通过实干苦干取得成功吗? 英国的卡莱尔说过:“要迎看晨光实干,不要面对晚霞幻想。”空谈幻想一事无成,实干苦干必结硕果。
我们有些同学,或者埋怨自己“笨”,或者耍小聪明,不肯下苦功夫。须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驽马取得成功的秘诀就是“不舍”地苦干实干,下真功夫,这正如古语所说“笨乌先飞”。
24、法明则天下治
――读“唐宣宗治罪罗程”有感
唐朝三百六十多年的光辉历史,不论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方面,在我国古代史上都写下了灿烂的一页。但这些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当时法律的严明所分不开的。可见,法明才能使天下大治。
唐宣宗就是个圣明的君主。他能认清利弊,为了严明法律,他不殉私情,忍痛割爱,把乐工名流但因一件小事而杀了人的罗程,也同罪犯一样进行了严厉的处置。当大臣们向他给罗程求情时,他仍能执法如山,终于没有赦免罗程。我想,盛唐之所以兴盛强大,就在于法律严明,令顺民心。
在我国历史上,这样的事例是很多的。三国时的诸葛亮斩马谡,宋朝包公斩侄不都是为了严明法令而忍痛割爱吗!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贤明圣主和仁人志士因为有严明的法律而使国家繁荣兴旺,为国为民做出了卓越的成就。但历史上也不乏另一种人,他们居安只顾享乐,昏庸无道,法令不严,而导致国家的灭亡。明朝末年的李自成如果在进京后能制定出严明的法令和军规,使军队仍保持创业时的严格的纪律性。百姓能不拥护他吗? 他又能仅当了十八天皇帝而就被清兵赶出京城吗? 可见,法是保国之宝,法明则国安,法庸则国乱。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社会主义的法制是非常严明的。不管是谁,只要违反了法律,就一定会受到应有的惩处。上海的流氓犯陈小虎们,虽然是高干子女,但不也同样走上历史的审判台吗,不也同样在人民的欢呼声中得到应有的制裁吗?
但是,也有一些人,他们想借手中的权力,或拉关系,或走后门,大搞不正之风,想借助不正当的途径,为自己的子女开绿灯,挖社会主义法律的墙角,就像蛀虫一样。吞噬着社会主义法律的机体。他们不是在救自己的子女,而是在害自己的子女,使他们越陷越深,将来一定会受到更严厉的惩处。同时,这些人自己也干着违反法律的勾当,不但为犯罪的子女包庇罪状,而且还为子女开绿灯,他们也将同样会走上法律的审判台!
法律是严明的,法明才能国安,才能使国家强盛,才能使天下大治!
25、生命的价值 佚名
生命是宝贵的,他对于人来说只有一次。可是,人究竞怎样活着才有价值呢? 是庸庸碌碌、无所作为地混日子吗?是整天沉湎于吃喝玩乐之中,过那公子哥儿的生活吗? 还是日夜打着小算盘,不顾他人,只想让自己的小日子过得更好一点吗? 都不是!我们说:能够为人类的幸福而奋斗不息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
“活着就是为了别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同志的名言。是啊,活着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是生命有无价值的分水岭。在我国历史上就有许多优秀人物,如夏禹为了治水,在外九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李时珍为了解除人民疾病的痛苦,情愿餐风饮露,出没于深山老林之中,花了四十年功夫,写成了《本草纲目》这部巨著。他们都名垂千古,博得人民的称赞。在现代,更有无数革命志士把个人的生命和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全部和宝贵的生命都贡献给了人类解放事业,为我们创造了今天这样美好的生活。可以说,他们的生命的价值,达到了正数的极限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名言。确实,在死亡的威胁面前,是临危不苟,舍生取义,还是奴颜婢膝,畏死偷生,这是检验生命有无价值的又一重要标尺。文天祥以他自己的行动实践了他的名言,殊死抗元,九死不悔,最后被捕,囚禁三年,拒绝大元宰相的诱惑,慷慨就义,连敌人也叹服不止。这样的生命,真可说是永垂不朽呢!近代无产阶级革命史上,更是英雄辈出,远远胜过古人,刘胡兰、邱少云、董存瑞、黄继光、罗盛教、蔡永祥、欧阳海„„真是举不胜举。他们为人类的幸福而死,虽死犹生。他们的精神和事迹,将永远光照史册,砥砺后人。生命的价值是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人生最美好的,就是在他停止生命以后,还能以他创造的一切为人民服务”,这是苏联英雄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的确,死后还能以他创造的一切继续为人民服务,这等于生命在延续,价值是无可估量的。事实上,如果一个人是为着人类的幸福去奋斗的,其生命的价值一定不仅表现在生前,而且表现在死后。奥斯特洛夫斯基就是在双目失明、周身瘫痪的极端困难条件下,以无比顽强的意志写成《纲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直到现在,这本书还鼓舞激励着全世界的进步青年蓬勃向上。他贡献给人类的精神财富,是何等巨大呀!我国古代的李冰父子为了解决当地成都平原的水利问题,不知克服了多少困难,终于修成了泽被后世的都江堰。毕生为了提高印刷效率,经过多次试验,冲破重重组挠,终于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多少年后,中外各国人民尚受其惠。他们贡献给人类的物质财富,同样使后人讴歌不已。可以说,这些人的生命,一直活到今天,乃至今后。在当代,更是不乏其例,用不着一一列举。反之,有些人只是贪图享受,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与草木同腐朽,这个世界上有他不多,无他不少。这种人的生命价值,可以说等于零。还有一些人,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把个人的“幸福”建筑在多数人痛苦的基础上,甚至丧心病狂地卖国求荣,或者鱼肉人民,谗害正直。这些人的存在,对于人类只是一种灾难。他们的死使人民拍手称快。这种人的生命价值,该如何说呢?只能说是达到负数的极限。
当然,不同的阶级立场、不同的世界观对生命的价值的理解是不同的。资产阶级的极端利己主义者的世界观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跟他们谈“生命的价值在于为人类的幸福而奋斗不息”,那无异于对牛弹琴。我们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一定要树立起革命的人生观,以雷锋为榜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让青春闪耀着灿烂的火花,让生命有真正的价值。
26、说“机遇” 佚名
莎士比亚在《凯撒大帝》这篇名著中留下了这样的名言:“行动要看时机,就像开船要看涨潮。”这里所说的“时机”,也就是“机遇”或“机会”。
“机遇”,不只是一个时 间概念,它还包括政治气候、经济条件、社会环境等多重要素。“机遇”的显著特点,一是难得,二是易逝。邓小平南巡时反复提醒人们:“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 间一晃就过去了”;“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今世界,可谓是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竞争日趋激烈。人们讲的竞争,关键是“机遇”的竞争。胜利乃是“机遇”的影子,谁抓住了“机遇”谁就是胜利者,谁失去了“机遇”,谁就失去了速度,就失去了效益,就失去了财富,必然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和被动的地位。“机遇”对每一个人、每一个单位、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地区,都是平等的,这是它的客观性所决定的。然而,“机遇”给人们所带来的结果又是不平等的,这是它的实践性所决定的。因为在“机遇”面前,任何观望者、彷徨者、徘徊者,都只能是坐失良机、磋跎岁月。当“机遇”向我们呼唤和招手的时候,那些只是耸一下肩膀的人是跃不起来的,那些只是扇一下翅膀的人也是飞不起来的。怕“风险”就永远到达不了彼岸,怕“挫折”就永远成就不了大业。因而,“机遇”只属于那些思想解放、锐意进取的人,只属于那些超前决策、适时决胜的人,只属于那些勇于实践、敢于闯关的人。古人言:“一日难再晨,一年难再春,岁月不等人”。在难得的“机遇”面前,我们这些炎黄子孙,都应当怀着强烈的民族危机感、时代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去追求它、拥抱它,利用它,为华夏的振兴和崛起而奋争,为祖国的昌盛和腾飞而拼搏!
27、说“假幌子” 佚名
旧时酒肆或店铺常悬挂幌子。那东西用布缀于竿头,有红有绿,随风摇动,很是诱人。如今有些酒馆店铺亦不失遗风,还有挂幌儿的。幌子即是一种广告,其作用是为招引主顾,以图生意兴隆。幌子既为广告招牌,自然与经济效益有直接关系,所以,那摇摇晃晃的一团东西看似虚,实则是有实际内容的。因而显得颇必要。
然而,当今却有一种假幌子,大有挂羊头卖狗肉的味道。这种假幌子在现实生活里屡屡出现,常常弄得人真假难辨,在不知不觉中上当受骗。其实,这种假幌子谁都见过一些,只是还未做“理论”上的“归纳”罢了。何为“假幌子”? 于此不妨拈来几例以示诸君。譬如像我们平时所见街头巷尾小贩本未“开张”或零零星星只卖出一点货,却高举一大把钞票,神气活现地向人炫耀:这货快得很呐!这一举不要紧,有的人便当真要买他的“快货”了;有些商店卖肉馅,乍看面上精瘦,岂不知那精瘦的下面却是白花花的肥东西。那好看的瘦帽儿鼓动你:买吧,一二公斤甭在乎。某些个体饭店业已开张一年或半载,门口却挂着“开市大吉,优惠十天”的告示。那红纸黑字既新鲜又沾点书法味儿,牵着不知底儿的“美食家”进去“阔”一把。繁华街头那些牵驴作戏的家伙们,或争先恐后,或啧啧夸赞。那动作示给驻足围观者:这么多人都夸、都疯抢,还楞着干啥,还不赶紧„„至于像我们在街上常见的“出口转内销”、“原价60元,现价25元”、“全市最低售价”之类的,细考究亦沾“假幌”之嫌。
生活在大千世界,只要诸君稍留意观察,便不难发现那大大小小、或明或暗的假幌子在作祟。假幌子实际是一种欲盖弥影的骗术,当你被其晃得悠悠忽忽不大清醒时。便极易上当受骗。善良的诸君,若在市场或商埠地面发现这般假幌,定要冷静沉着,切莫冲动,谨分良莠。不要因小失大,贪小便宜吃大亏。从而让那些挂着形形色色假幌子的人枉费心机。
28、说“勤” 佚名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这就是说,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勤,对好学上进的人来说,是一种美德。我们所说的勤,就是要人们善于珍惜时 间,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实践,勤于总结。看古今中外,凡有建树者,在其历史的每一页上,无不都用辛勤的汗水写着一个闪光的大字――“勤”。
勤出成果。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了四十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和刊物,其中做过笔记的就有一千五百种以上;我国历史巨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从二十岁起就开始漫游生活,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德国伟大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歌德,前后花了五十八年的时 间。搜集了大量的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我国年轻的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有关上千本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上海女知识青年曹南薇,坚持自学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奋分不开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勤出聪慧。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浑浊,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所压倒。但是,他气不馁,心不灰,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雨雪风霜,坚持五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边走边做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最有名气的演说家。我国宋代学者朱熹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元的人,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读熟。可是他不懒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遍、四遍,天长日久,知与日惧增,后来终于“无书不读”,成了一个博学之士。这说明,即使有些天资比较差、反映比较迟钝的人,只要有勤奋好学的精神,同样也是可以弃拙为巧,变拙为灵的。
实践证明,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把。一个人的知识多寡,关键在于勤奋的程度如何。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唯有勤奋者,才能在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实才,才能不断地开拓知识领域,获得知识的酬报,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卡莱尔也说过:“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这就是说,只要我们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我想每一个渴望能得到真知灼见的人,是一定能够体会到“勤”的深刻含意的。
29、“有钱就幸福”吗? 舒伟
钱,是为许多人所向往的东西。在有的人眼里,只要有了钱,就会有电视机、录音机和高级家具,就会有一切,因此,也就会有幸福。
真的有钱就一定会幸福吗?未必如此。
当然,有了钱就可以有许多东西,就能建立一个在物质上比较富裕的家庭,也就能有较为舒适的物质生活。但是,人们的生活绝不是只要拥有电视机之类的物品就一切美满了,因为幸福的生活除了物质享受之外,精神上的愉快也是必不可少,甚至是很重要的。一个人即使缺少钱,但他是为了某种高尚的理想而活着的,那么他是幸福的。例如马克思,他没有钱财,有时甚至身无分文,但是,他为了谋求人类的幸福而工作,因此,他是幸福的。列宁也没有巨额的家产,他一生中,有一段时 间几乎是在贫困中度过的。即使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他在为工人、农民和一切贫苦大众谋取幸福,所以,他也是幸福的。居里夫妇、舒伯特、巴尔扎克这些人,他们都曾在贫穷中生活过,但他们都是为了人类的进步和文明而活着,并为人类的文明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因而他们都是幸福的。我国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有些革命青年,甘愿放弃城市的优裕生活,到延安去睡土炕,吃小米。解放初期,许多原先侨居海外的科学家,舍弃洋房、汽车,回国住集体宿舍,骑自行车。他们的薪金少了,物质生活水平降低了,然而他们却感到更幸福了。
反之,一个人即使有很多钱,但他的精神世界是空虚的,或者生活并不自由,那么,就决不会幸福,有时甚至是痛苦的。《红楼梦》里的贾宝玉生长在一个门第显赫、极为富有的封建官僚家庭里,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奢侈生活。按理说,他是幸福的,但事实并非如此,他被封建礼教禁锢着,没有丝毫的自由,因此,他还是不幸福,最后,只得离家出走了事。古罗马皇帝尼禄可以说是富贵甲天下了,但他是否幸福呢?他的富有、尊贵只使得他兽性大发,弑母戮师,甚至荒唐到大烧罗马城,最后众叛亲离,自戕丧命。这说明金钱并没有给他带来幸福。
在人剥削人的社会里,钱有时还会招致杀身之祸。西晋的石崇,可谓富贵极了,银子竟铸成了三千斤的“没奈何”(大球),用很贵的蜡烛烧火;出外玩游,五十里之内用锦缎作屏障;最后反因斗富和争夺美妾而被杀了头。这难道是幸福吗?又如,日本有一个店员拾到了一笔巨款,结果恐吓信一封连着一封,威胁的电话一个接着一个,使他惶惶不可终日,这难道可以说是“有钱就幸福”吗?
当然,这并不是说,有钱都是不幸福的,一般说来,钱多了,就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舒适些丰富些,这是人们普遍的愿望。假如人们以自己的劳动所得或其他的正当收入而积攒了一些钱,同时,他的精神生活也是愉快的,那么,他的生活也就必然会是幸福的。但是,幸福决不能单纯地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仅仅由金钱支撑起来的幸福是不牢固的,这种幸福也决不会是美满的。因此,我们这一代青年,应该追求和向往真正的幸福,应该用自己的汗水来换得幸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幸福,才能使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了幸福的将来而努力奋斗。30、浅谈“非有志不至” 于长华
“非不志不能至”,是宋朝散文家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一文中写的一句话。
“志”就是一个人的志向和奋斗目标,没有志向的人是任何事情也做不成的。他的这句话,今天对我们来说,还是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的。古今中外无论哪一个有成就的人,都有自己的志向,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刻苦努力,坚持不懈,直到达到目的。一个人如果没有明确的志向,就什么事也做不成。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我们有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终有一天,我们能够实现它。著名的波兰科学家哥白尼,为了证实太阳中心说,不怕封建教会的专制独裁,敢于提出正确的论断,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真理,尊重科学,茹苦含辛,努力研究,终于推翻了基督教会支持的地球中心说,在他临终前,完成了《天体论》这部巨著,为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我们的祖国,在解放前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重重压迫,人民灾难深重。为了摆脱苦难,毛主席、朱总司令、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工农红军抵抗国内外的统治者,立下了伟大的志向,提出一定要解放全中国的战斗口号。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经历了千辛万苦,浴血奋战,终于解放了全中国,实现了伟大的志向。现在,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使我国成为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国家。在第四届人大会议上,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又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为全国人民指出了更为光明的奋斗方向。创立“陈氏定理”的数学家陈景润,在中学时期就立下了志向,一定要证明出哥德巴赫猜想,为祖国争光,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出贡献。为此,他始终刻苦学习,努力钻研,在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他顶着狂风恶浪,忍受着疾病的折磨,坚持斗争,始终不懈,终于部分地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为数学科学打开了禁区,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然而,也有一些人,他们常常立志,而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又退缩了,他们不愿付出艰苦的劳动,结果一事无成。这样的人没有自己的远大而坚定的志向,没有自己的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没有吃苦耐劳的作风,没有为科学献身的可贵精神,他们永远也不能对人类作出贡献,永远也享受不到经过艰苦奋斗而得到的欢乐。“非有志不能至”。我们是新中国的青年,肩负着祖国实现“四化”的重担,任重道远,我们更要有自己明确的志向,并坚信这个志向一定能够实现,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不动摇。须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为了达到我们的宏伟目标,实现我们的远大志向,我们必须刻苦地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打好为四化献身的思想和文化科学基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良好的愿望变成现实,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31、说“惜时” 佚名
时 间是宝贵的,如何对待时 间,自然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严肃课题。前人曾给我们留下无数言简意赅的“惜时篇”,其中我比较欣赏的是郭沫若同志的精辟论述:“时 间就是生命,时 间就是速度,时 间就是力量。”
时 间就是生命吗?确实如此。一个人完整的一生正是由分分秒秒、日日月月构成的。美国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曾经说过:“你热爱生命吗?那末你就别浪费时 间,因为时 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诚然,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在于他为社会创造的价值,但这种创造的价值却是随时 间的延续来实现的。试想,历史上那些为人类创造出许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科学巨匠文艺大师,哪一个不是通过“惜时”把自己的人生体现得丰富而有意义呢?这里我们还是先听听他们自己的体会吧。歌德是举世闻名的大诗人,他的自述是他对时 间的认识和感情的最好注脚:“时 间是我的财产,我的田地。”可见,时 间在生命的天平上是个多有份量的砝码。时 间就是速度。同样经历了几十年的生活实践,为什么有的人硕果累累,而有的人却微不足道呢?为什么有的人经过奋斗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死而无憾,而有的人到头来理想化成泡影,饮恨九泉?除了其他的差别之外,能否抓紧时 间,在学习、研究、工作等方面讲究速度、质量和效率是其关键。鲁迅一生作可谓洋洋大观,鸿篇巨制,并且思想内容博大精深,其成功的原因何在呢?难道仅仅是天才吗?鲁迅先生自己说: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 间都用在工作上的。
时 间就是力量。这也是为无数实践证明的真谛。优秀共青团员张海迪,在不长的时 间里就掌握了日语、英语、世界语等几门外语,完成了《海边诊所》的翻译。一个身体的三分之二都失去知觉的高位截瘫患者,一个残疾者的生命为何能释放出如此巨大的能量?焕发出如此夺目的异彩?原因之一不是由于她抓紧了分分秒秒的富贵时光,增中了生命的活力吗?
光阴荏苒,时不我待,“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让我们从眼下开始,惜时如金,勤奋科学地登攀,事业的帆船就会勇往直前,抵达成功的彼岸。
32、小议“认真” 佚名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在客观世界中,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认真”二字,只有“认真”才能有的所发现,才能成功。
“认真”就是实事求是。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理论上的重大创造、技术上的重大发明、工作上的巨大成就都是从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中取得的。艺术家齐白石的金石镌刻造诣是很高的,堪称绝技。但他初学时却总是刻不好,曾问他的钦安老师:“我该怎么办呢?”钦安老师说:“南泉冲有的是荒石,你挑一块回去,随刻随磨,等它们都成了石浆就刻得好了。”齐白石立刻悟出了其中的道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从此,他刻苦认真地学,认真努力使他成功了。“认真”又是不苟且。马马虎虎,粗心大意是办不好任何事情的。化学家利比息在研究从海藻中提取碘时,发现在母液底部沉着一层深褐色的液体,具有刺鼻的臭味。利比息想当然地认为那是“氯化碘”。后来,法国的巴拉德在做同样的试验时,对深褐色液体认真研究,发现它不是“氯化碘”,而是一种新的元素――溴。这件事对利比息教训很深,他在自传中说:“从那以后,我的一切结论都以非常可靠的实验做根据,再也不想当然了。” 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如高山巍峨,明星闪烁,他们的创造都是认真思考勤奋钻研的结果。以马克思的《资本论》、陈景润向“哥德巴赫猜想”进军的成果等都凝结着认真的汗水。“认真”观察,细心思考又能给人以成功的启示。牛顿的“万有引力”,是从研究“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开始的。“水开了壶盖会跳起来”使瓦特发现了蒸气的力量„„这些自然现象,皆是人们生活中惯常所见,然而,常人则熟视无睹,唯有具有“认真”探求精神的人对此产生疑问,努力探求,以至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认真是做好工作、办好事情、取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每一个人要想学习,探求新知,有所成就,就必须从认真开始,具有认真精神。
33、冬雪与旱雷 陈永泽
冬雪洁白如银,装点着祖国的大地。它的美丽自不待言。正如名言所说,它真正的美却在于无声无息地化为甘露,去滋润大地,使万物早日复苏。雪悄悄地从天上飘下来,静静地落到地上,又默无声息地融化,渗到地下,可谓平凡之极。但就是在这平凡中,大者到它的滋润散发出清香,万物得到它那亲切的唇吻而开始复苏。也许你认为它无丝毫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我却要高声赞美它为人类所作出的无私奉献。“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就是它献身精神的写照吗?与冬雪相反,夏天的旱雷倒使我厌恶。雷阵雨前先是一阵雷鸣,然后降下雨来,倒也很好。可旱雷则是光打雷,不下雨,表面看上去,轰轰烈烈,大张旗鼓,准备“大干”一番,可实质上只是装腔作势罢了。
在我们的社会里,像“冬雪”那样的人是很多的。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为祖国的“四化”作出了无私的奉献。他们没有自吹自擂,常常是默默无闻的,可他们是真正的英雄。雷锋就是一个伟大的“冬雪”式的人。他要“永远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自觉地“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正因为他像冬雪那样融化着自己,滋润着别人,作出了无私的奉献,所以,虽然只活了二十二个春秋,他的精神却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新人在成长。遗憾的是,“旱雷”式的人,我们也并不少见,特别是现在,一些人口里大喊改革,不惜费口舌之劳,“轰隆隆”地这儿“轰”一下,那儿“隆”一声,光打雷,不下雨,其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乃致使国民经济遭受损失。毫无疑问,改革是需要轰轰烈烈的,但若无冬雪那种融化自己、潜入大地、催苏万物的无私的奉献精神,那只能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而已。所以我说:四个现代化只有靠“冬雪”式的人才能实现,为了祖国的早日腾飞,我们又多么需要“化甘露滋润大地,使大地早日复苏”的精神。
我由衷地赞美冬雪!
34、忧劳可以兴国 佚名
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先是由于铭记先王遗恨,励精图治,使国家振兴,前仇得报,而后由于宠幸伶官,荒淫无度而国破身亡的史实,总结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时随境迁,斗转星移,历史发展到今天,“忧劳可以兴国”这一警策名言被赋予新的意义:我们每个人都应以国家的盛衰为己任,艰苦奋斗,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多做贡献。在世界上,每做成一件事情,都是要付出一定的辛苦的,特别是要成就振兴国家这样的大事业,更必须时时刻刻为之而“忧”,为之而“劳”。昔越王勾践,即为振兴越国以雪国耻而忧,叫人每日击阁问话提醒自己,又坚持卧薪尝胆,率臣民屯田练兵数十载,终于使越国富强,会盟称雄。与其相比,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呕心沥血,艰苦奋斗,出生入死几十年,终于带领全党全民建立了独立富强的新中国,这更是忧劳兴国的光辉典范。不错,只有忧劳才能兴国。这个“忧”就是对事业的执着追求;这个“劳”,就是不畏艰辛的顽强努力。反之,胸无大志,贪图安逸,得过且过,不但不能“兴国”,而且会遭致亡国亡身之祸。
我国近代史上的八国联军进北京、烧圆明园的奇耻,那就是由于满清八旗子弟只知吃玩乐,不思安邦治国而导致的悲剧。我们也不会忘记,曾是革命的“红小鬼”的原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及张子善,由于忘记建国重任,抛弃艰苦奋斗的传统,贪婪索取而亡身的教训。这些“逸豫亡身”的史实,不是从反面更加证明了牢记“忧劳可以兴国”的极端重要性吗?今天,我们正在进行建设四化、振兴中华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这就需要记住“忧劳兴国”的道理,以国家盛衰为己任,艰苦奋斗,勤恳实践。每个公民都不能超越现实许可的范围追求物质享受,更不能一味地向国家索取。敬爱的周总理为了国家的富强,省吃俭用,甚至一件衬衣穿了多年、领子补了又补还舍不得丢掉,直至操劳到生命的最后一息。青年女工杜芸芸将继承的近十万元遗产毫无保留地献给国家,而自己却仍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地劳动着„„这种“忧劳”的精神和品质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而那些想国家少、想自己多,想艰苦奋斗少,想个人享乐多,想贡献少、想索取多的人,还不觉得无地自容吗?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如果说封建时代的有志之士尚知“忧劳可以兴国”的道理,尚能成就一番事业,那么,在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为建设四化振兴中华而献身呢?
35、近墨者未必黑 佚名
中国有句俗语,叫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是说,经常与好的事物和人接触,就会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反之亦然。这句话说明的是人与环境的关系。的确,如果把一块白布放在染缸附近,年深日久,即使不直接接触染液,也会变了颜色。这正是“近墨者黑”。但我却认为:近墨者未必黑。池塘里的淤泥够黑了吧?可是,就在淤泥这中却生长亭亭玉立、清新可人的荷花来!真是令人惊叹不已!难怪有人要称赞荷花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了!这就告诉我们:近“朱”近“墨”并非关键,关键在于事物本身的性质如何。一只苍蝇,你即使把它放在香水瓶里,依然是只肮脏的苍蝇,终也难改它的本性。一块宝石,即使把它埋入沙土,也终究是块发光的宝石,早晚要熠熠生辉的。
如果,真的像有人说的那样近墨者便要黑,那么,解放前那些工作在敌人心脏中的地下党员不是也要变黑吗?他们终日与那些卑鄙小人打交道,不是也要变得利欲熏心,最终叛党叛国了吗?照此说法,现在那些工作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人员,时刻接触西方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识,是不是也要变“黑”呢?否!“近墨者便是黑”这种片面的看法是绝对错误的!地下党员,他们胸中装着的是党的利益、人民的幸福,所以,他们能够近墨者而不黑,始终如一地保持着共产党员的本色,这不正是“近墨者未必黑”的最好证明吗?事实证明,“近墨者黑”并不是绝对正确的。“黑”与“不黑”关键在于一个人的品质与修养如何。如果一个人能胸怀大志,时刻想着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无论他处在怎样一种环境中,他都能始终保持做人的本色,不会“变质”。相反,如果他考虑的是个人私利,胸无大志,那么,一旦环境变化了,他就会变“黑”,甚至不惜出卖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所以,对于我们每一个青年人来说,都要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树立远大的志向,胸怀祖国和人民,自觉地抵制腐朽思想的浸蚀,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真正做到“近墨而不黑”。
36、俭以养德 清以修身 王开林
司马光以亲切的笔调写了《训俭示康》一文,目的在告诫其子司马康要“以俭素为美”,而不要“以奢糜为荣”。时隔八百余年,至今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
“俭素”,顾名思义,就是勤俭朴素。这两个字看似寻常,却不容等闲视之。它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美德,是成才的一种激素,是造就伟大人物的“妙诀”之一。因为,只有具备这种美德,才能忘怀得失,不慕荣利;只有具备这种美德,才能心怀大志,处困境而不沮丧,受窘厄而泰然如常;只有具备这种美德,才能摒弃奢欲,以事业为重,有所作为,有所成就。
综观古今中外,就有许多这样的事例。诸葛亮――身任蜀国辅宰,执政二十七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留给子孙的仅仅是几亩薄田,其俭约朴素可见一二。司马光――一代文宗,名重四野,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饥”,对衣食温饱向无奢求,然而他对精研学问却有无穷的兴致和热情,“下帷绝编,不知昏晓”。方志敏――身为将军,经手的款项以百万计,但他自己的财产却是几件破汗衫和破袜子。马克思为了给全世界无产者指明斗争的方向,将毕生精力献给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他的生活则清贫如洗,心爱的孩子因无钱医治而夭亡,妻子燕妮也因生活的煎熬而早逝。但马克思在重压下仍然不懈努力,终于到达了真理的彼岸,成为世界上最伟大、最受崇敬的人。
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正是无数的事实证明了“俭素”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美德;正是无数人的经历,给予了它丰富而深刻的含义。
一个人如果想有所作为,就决不会竭尽心力去装点自己的生活,把奢糜享乐作为人生的目的,而必然以勤俭朴素作为自己道德的准则,并且身体力行。而奢糜往往是一种绳索,只要被它束缚了手脚,就很难再迈步向前,为事业做出努力。奢糜又往往是一条毒蛇,只要沾染上它的毒液,灵魂就会腐烂,精神就会枯萎。君不见,古来几许纨绔子弟干出了大事业?
每个人对生活都有热烈而执着的追求。这生活,显然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物质生活是基础,精神生活是归宿。物质生活有了必要的保障以后,精神生活就应当相应地得到提高,以至有更多的追求,决不能为了物质生活而生活。古代多少高门豪户,绮靡穷奢,金迷纸醉,他们的精神则极度空虚。而许多人一身朴素,但精神生活却极为充实,尽管他们曾潦倒一时,但他们的名字却永放夺目的光彩。由此可见,在生活的天平上,如果失去了清俭这一精神的砝码,就会在奢华淤成的泥潭里沉沦,甚至没顶。
跟古人比,跟前人比,我们今天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今后还会有更大的改善,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放弃“俭素”的美德,相反,我们应该永远继承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美德,并将它发扬光大。
第三篇:MBA语文作文
MBA语文作文范文20篇
1、信仰是精神的支柱和动力古代楚国有个卞和,在山中发现了一块璞玉,于是将那块璞玉献给楚厉王,厉王让玉匠鉴别,而玉匠说那是石头,结果厉王把卞和当作骗子而砍去了左脚。然而卞和对那块璞玉依然深信不疑,后来再次把它献给武玉,结果与上次一样又被砍去了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那块璞玉在楚山下哭,一连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尽继而流血,卞和痴心不改,最后那块璞玉终于通过玉匠的鉴定,证明是块罕见的宝玉。这就是历代传颂的“和氏璧”。“和氏璧”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那就是:信仰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和动力。人有了坚定的信仰,才能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正是这种对真理的坚信不移,卞和才有着如此坚定的决心,才不惜舍去自己的双脚,要让美玉展现它的光彩,要让真理得到公认。为了信仰就要付出代价,甚至生命。每年全世界亿万伊斯兰教徒都要去麦加朝圣,每年也因此要发生因酷热和拥挤而造成的大量伤亡。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驱使他们那样虔诚地涌向麦加呢?我们只要看看他们深深跪下的双腿、低低俯下的脊背,还有每一张脸上那诚挚的表情,就会明白--那就是信仰。人不能没有信仰,就是说人不能没有目标,不能没有追求。曾经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哥”的苏联如今江山易帜。苏联的解体固然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是丧失了对共产主义信仰却是其中最根本的一个。信仰正如人的骨架,失掉了,人便垮了。面对社会主义苏联的结局,人们无不痛惜地说:“共产主义信仰不能丢,丢掉了,社会主义江山就要垮台。从古到今,有无数志士仁人为捍卫自己的信仰曾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不管是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上印着的为科学的信仰而被活活烧死的布鲁诺的无畏形象,还是天安广场上人民英雄纪念碑上记载的无数为了他们的信仰而付出血的代价的革命先烈,无不是因为有坚定信仰的支柱和鼓舞,才表现出一往无前的献身精神的。今天,我们要振兴中华,要 建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万万不可丢掉共产主义信仰,相反,要准备为之付出更高的代价。我们只有把共产主义的信仰化作全国人民的精神支柱和动力,具有中国特色的会主义,才能早日建成。让我们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的信仰,并在这一信仰的支柱和鼓舞下,为振兴中华奋勇前进吧!
2、有效率的乐观主义
古时候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人从集市上买回一罐油,由于急着赶路,不幸罐索朽腐,油罐坠地摔碎,他头也不回地继续前行。路人提醒他:”你看你的油罐碎了。“他回答说:”已经碎了,看有什么用,只能耽误走路。“我想,这大概就是人们常常想到、常常念着的”乐观主义“了。可见,乐观主义能帮人战胜许多愁虑、困难、穷苦、失望。人生总会碰到恶魔的。一个人的目的愈远,计划愈大,他的工作所经过的途径也愈远;在前进的时候,有许多愁虑、困难、穷苦、失望,都是当然要碰到的恶魔。乐观主义的人,就像这个扛油罐的人一样,是不怕这些恶魔的摧沮的,反而会振起精神,抱着希望,向前干去!因为他们知道,倘被恶魔所屈服,便灭亡了;只有抱着乐观主义的态度,才能战胜恶魔,取得胜利!凡是要做得好的事情,都不是随随便便就行的,都不是容易的。你自己要立于什么地位?要达到什么地步?情愿付什么代价?你所希望的地位或地步总在那里,不过必须先付足了代价的人,才能”如愿以偿“。沿着大成功的一条路上,有许多小失败排列着,最后的成功是在能用坚毅的精神,伶俐的眼光,从这许多小失败里面寻出教训,尽量地利用它,向前猛进。而这种”寻出“和”尽量地利用“,惟有抱乐观主义的人才能够办到。有许多人,对乐观主义有一种误解,以为乐观主义的人不过是”喜皮笑脸“"随随便便”“一切放任”“撤撤烂污”“得过且过”“唯唯诺诺”。请君切莫误信这种谬说。真正的乐观主义的人是用积极的精神向前奋斗的人,是战胜愁虑穷苦的人。这类的苦境,常人遇着,要“心胆俱碎”“一蹶而不能复振”的;只有真正乐观主义的人才能努力奋斗,才敢努力奋斗!所以讲到乐观主义还不够,要有“有效率的乐观主义”才行。古今中外,因了有极强烈而有效的乐观主义,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胜利的大有人在。牛顿发明地心吸力学说的时候,全世界人反对他;哈费(Harvey)发明血液循环学说的时候,全世界人反对他;达尔文宣布进化论的时候,全世人反对他;贝尔(Bell)第一次造电话的时候,全世界人讥笑他;莱特(Wrigt)初用苦工于制造飞机的时候,全世界人讥笑他。讲到孙中山先生,最初在南洋演讲革命救国的时候,有一次听的人只有三个。这许多人都因抱着乐观主义的精神,而为世人所称道。极强烈而有效的乐观主义,能使人们战胜全世界的胡涂、盲从、冷酷、恐怖、怨恨和反抗。而且工作愈伟大,所受的反抗也愈厉害,简直成为一种律令,对付这种厉害的反抗,最重要的武器就是乐观主义。一个人,缺少了乐观主义精神,难免在各种恶魔面前败下阵来。你要想使自己的事业取得成功么?那就请你拿起乐观主义这一降魔镇妖的法宝吧!
3、我知道得太少
气象、地理学家竺可桢,在离他逝世两个星期前的一天里,当他得知外孙女婿来到他家,便迫不及待地叫他讲授高能物理基本粒子的基本知识。老伴劝他:“你连坐都支持不住,还问这些干什么?”竺老听了老伴的话儿,一边咳嗽一边说:“不成,我知道得太少。”好一个“我知道得太少”!这种谦逊好学,不耻下问,甘拜人师,永不满足的精神,正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也是人生道路上走向光辉顶点的基本要素。竺可桢在气象学上辛勤耕耘,数十年如一日地进行长期观察研究,一生硕果累累。谁能想到,一个蜚声中外的大科学家,竟还在84岁的高龄,在生命处于垂危之际,先后五次向晚辈求教“补课”,孜孜不倦。不能不说这正是我国谦逊好学,不耻下问,甘拜人师,永不满足的精神这一传统美德在一个大科学家身上的生动体现,正是他能走向人生光辉顶点的基本要素。怎能不令人深深敬佩呢?人类史上,一个巨人的诞生,一门科学的创立,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但它并没有结束认识真理、认识客观世界的进程,科学真理的路儿仍在不断地仲延。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学科愈来愈多,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因此要不断进步,就必须不断学习。因此,谦逊好学,不耻下问,甘拜人师,永不满足的精神,永远是走向人生光辉顶点的基本要素。这使我想起牛顿这位一代杰出的学者、现代科学的奠基人,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建立了成为经典力学基础的牛顿运动定律,出版了《光学》一书,确定了冷却定律,创制了反射望远镜,还是微积分学的创始人„„功绩显赫,光彩照人,可当听到朋友们称他为“伟人”时,却说:“不要那么说,我不知道世人会怎么看我。不过我自己只觉得好像一个孩子在海边玩耍的时候,偶尔拾到几只光亮的贝壳。但对于真正的知识大海,我还是没有发现呢。”有这样谦逊好学,永不满足的精神,牛顿的成功是必然的!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无不是因为有了这种谦逊好学,不耻下问,甘拜人师,永不满足的精神,才达到人生的光辉顶点的。中国有句古话:“学海无涯”。面对大千的世界,知识的宝山,惟有谦逊好学,不耻下问,甘拜人师,永不满足的精神,才能在人生的漫漫征途中不掉队,为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要有勇气像竺可桢老人那样说出“我知道得太少”。有这样,才能在求知的崎岖道路上奋然前行!
4、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从“刻舟求剑”说起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有句成语,叫做“刻舟求创”,比喻死心眼,做事情不懂得因时因事而异,不懂得变通。刻舟求剑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似乎并不多见,甚至可以说,这样的人近乎没有;然而,做出类似“刻舟求剑”这种蠢事的人却并不少;比如那些反对革新,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人其实就是这样的人。《吕氏春秋·察今》里说:“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即做事要据情况而论,该变法时就必须变法。批评的就是像刻舟求剑那样不懂得变通的人。不墨守成规,我国古代的一些有识之士早已懂得这道理。与《吕氏春秋》几乎同时的《韩非子》,在其《五蠢》篇里,就讲了同样的 思想 :“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又说:“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这说的也是“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意思。清末的维新派人士更直接地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者,古今之公理。”虽然无数的历史事实,也确实绰绰有余地证实了这道理的正确性。然而,即使这样,也仍然有人要作“刻舟求剑”式的人物,仍然要“顽固到底。”他们认为:没有规矩则无以成方圆,要破除老制度、老规矩,这如何能行?因此坚决阻挠改革。这种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观念,恰恰是由于他们不懂得“规矩”“制度”是相对的。“老制度”只适用于老情况、老环境;而新情况、新环境是必须要“新制度”的,改革、变法正是建立新制度的有效手段。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就在于具体的情况具体地分析。因为“没有规矩则无以成方圆”而拒绝而反对改革的人,恰恰忘了列宁的这句真理。坚持革新则进,反对变法则退。翻开古今中外各国的历史就可以知道:凡是随历史潮流及时变法,革新的国家,都变得强大了。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强国;俄国通过“1861年改革”也成为强国。这样的例子还很多。与此相反,凡是不及时革新的国家就被历史所遗弃,十九世纪末的中国何以灾难重重?不就是因为墨守成规,没有及时变革的缘故吗?及时改革,可以富国,可以强兵。我们中国近十多年的改革,已足以说明这一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的国家锐意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江泽民在十四大上说:“我国经济 建设 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围力上了一个大台阶。”之所以有这样的成绩,改革,是关键的原因。历史证明,改革,是强国之路!实践证明,改革,是强国之路!所以说,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5、“节俭”观的淡化
一天,我拿起一只用完的牙膏壳,随口说了句:“卖到废品回收站去。”谁料,女儿一把夺过扔出窗外,回我一声:“小气!”这在我们儿时是绝不会发生的,而如今我一个习惯成自然的举动,在女儿眼里,已无异于“吝啬”成性了。这不能不引起我的深思。就我所知,这种传统“节俭”观的淡化,实在不合世界潮流,更与我们的国情不符。然而,传统的“节俭”观的淡化,又绝非年轻一代如此。以饭店用餐为例,“公吃”的酒海肉山,奢华比阔且不说,即使自掏腰包打牙祭的,不也非留一点在盘里碗里以示阔气吗?如若在大庭广众之间,真发生像报上讲的某位名人“喝粥舔碗”那样的事,那一定会被视作“葛朗台”再世了。这也就提示我们,“节俭”之沦为“吝啬”,是一段时期来“未富先豪”那种普遍社会心态的伴生物。就我们社会的总体状况而言,“富”还根本谈不上,而“豪”已使许多人趋之若鹜,且无形之中成为衡量某些社会行为的一种尺度,于是富也排场,穷也排场,一旦变为时尚,种种“节俭”的言行就难免会遭人嘲弄,而对域外一掷千金、穷奢极侈的误传也愈来愈多。其实,人家虽已到了真正称得上“富”的程度,但在该节俭的时候,是从来也不怕被人指为“小气”的。比如,在美国大学,听说,就有经营回收旧教科书的业务。学期结束,学生可将用过的旧课本回售给学校书店,学校又把这些旧教材廉价卖给新生,这样,一本使用小心的课本,有时竟可以为几代大学生所用。当然并非那里在闹纸荒,实是精打细算的经济头脑使然。可在我们这个“洛阳纸贵”的地方,何曾听说过新生入学买老生旧课本的事?虽说教材越印越精致,到头来还不是统统拿去做了纸浆!又如,在人均收入名列世界前茅的瑞士,居然大张旗鼓地在开展废品回收活动。牙膏壳、废电池、铝箔包装、白铁罐头、过期报刊、陈旧书籍,无一不当宝贝加以回收。不但 企业 指导用户如何处理产品旧包装,就是商店也鼓励顾客“旧瓶装新酒”,利用原有的瓶罐灌入新的清洁剂、洗发液之类继续使用。而这种过去习以为常的零拷买卖,在我们这里,恐怕也已“物以稀为贵”,难得再有了。由此观之,节俭观的淡化实在不合世界潮流,更与我们的国情不符。我们现在生活虽大有改善,可离“富有”还相距甚远。一夜暴富、满身精品的自然大有人在,但每日里挥霍无度,终非人生所追求的目标。归根到底,节俭作为一种社会价值取向,恰恰植根于地球资源有限和人类需求无限这样一个严酷的事实。因而任何一个清醒的民族,都不能放松对国民进行节俭的教育。对我们来说,这种教育就更为紧迫。古训有之,“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寿,为国之急也”,此乃古今不变的真理;而“木屑竹头,皆有用之物;牛溲马勃,可备药物之资”,也是十分浅显的常识。难道因求富心切,意在趋时,忙于更新生活方式,就能忘了这些基本道理吗?孔老夫子有言,俭,德之共也。还是让我们永远保持着中华民族这一传统美德吧!
6、成才在于发挥主观能动性
彭端淑在《为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四川边远地区有贫富悬殊的两个和尚,都想到南海朝圣,富和尚几年间一直打算雇船顺江而下直到南海而最终没有去成;穷和尚却凭着一只盛水的瓶和一只讨饭的钵,步行到达了南海并且胜利返回。一般人都认为,这说明逆境能培养人才,而顺境则埋没人才。我倒不这样认为。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外引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引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逆境、顺境都是外部条件,而不是成才的根本原因,成才的关键在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身处顺境的富和尚未到达南海而身处逆境的穷和尚却最终到达,这是为什么?根本原因就是穷和尚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定信念。如果不发挥这种主观能动性,没有这种毅力和信念,富和尚到达不了南海,穷和尚更到达不了南海。对于一个有志之人,逆境、困难、艰苦,正是磨炼的好机会,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是也。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历史上一切身处逆境而终有成就的人,无不经过这样的艰苦磨炼。张海迪的事迹众所周知,她严重高位截瘫,却在逆境中读“镜子书”;在自己身上扎针,潜心攻读 外语,终于成为战胜病魔而大有益于人的典型。在中华这片沃土上,像张海边这样的逆境成才的事例何止万千!然而他们的成才的关键决不是逆境,而是主观能动性的高度发挥。实际上人的内在素质,如人的经验、智慧、品德、意志、创造力等等,关系到主体活动的质量,这是成才的基本要素和前提。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与父亲在拿破仑三世的资助下研究甘油炸药,曾发生过多次爆炸事故。在1867年9月3日发生的一次大爆炸中,工厂完全被炸毁,诺贝尔的弟弟和许多工人被炸死,他本人也被炸伤,造成轰动一时的“海伦波事件”,引起一些人的极大恐惧和强烈反对。面对困难诺贝尔并未认输,而是凭着顽强的意志、非凡的创造力先后发明了“诺贝尔 安全 炸药”“无烟炸药”。由此可见,对于人才的成长,外因固然十分重要,典型人物的成长离不开典型环境,具体人物离不开具体环境,但这些都是作为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而存在的;唯有人的内在因素,才是成才的决定因素,它是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决定着主观能动作用发挥的程度的。因此,逆境并不是成才的保证,它甚至会销磨才华,扼杀人才,正像巴尔扎克所说的:“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对于强者来说是垫脚石。”我国封建社会不知磨灭了多少闪光的人才,可悲!可叹!由此可见,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才是成才所至关重要的条件。当然,这里也要顺便说一下,顺境与逆境一样,它可能有利于成才,也有可能销蚀、毁灭人才,其道理也是不言而喻的。总之,环境的好坏固然对人的成才有着影响,但它并不是关键,逆境同顺境一样,对人才的形成有着两面性,不可形而上学的看待。关键是看自己是否有恒心、有毅力,只有具备这两点,并尽最大可能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有成才的希望,才有可能成为造福祖国,造福人民的有用之才。
8、学会“照镜子”
唐太宗李世民曾把魏征批评他的一篇奏章写在屏风上,当作“镜子”,随时对照。他总结自己“照镜子”的体会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可以说,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很会“照镜子”的人。镜子这东西,差不多家家有,天天用。人们梳洗打扮,总要对着它调查研究一番。镜子,也可以算是一种认识工具吧。人的眼睛,能看到周围的事物,惟独不能看到自己的真实面容。镜子的功用,就在于帮助人克服眼睛的生理局限,如实地瞧见自己。正因为镜子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人们才推而广之,把借他人、他事、他见以正己的方法,也喻为“照镜子”。这种加引号的“照镜子”,可要比日常生活中照镜子难得多了。惟其难,就有人会“照”,有人不会“照”。李世民懂得镜子的作用,能把魏征批评他的话写在屏风上,当作“镜子”,随时对照。又能看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难道不是一个很会“照镜子”的人吗?我国古代,像这样会“照镜子”的不乏其人。战国时齐国宰相邹忌便是一个。邹忌从镜子里发现,自己实际上并没有别人漂亮,而他的老婆和客人说他多么漂亮,不过是阿谀奉承。由此他联想到:在日常生活中不照镜子,对自己的尊容心中无数,尚且有被欺骗的可能,倘若处理国家大事时也不知道经常照“照镜子”,那所受的蒙蔽就严重了!他向齐威王报告了自己的体验。齐威王听了很赞赏,接受了他的建议,实行鼓励臣民批评朝政的政策,并比较正确地对待这些批评,使国家很快强盛起来。人的认识的局限性,很容易使人陷入盲目性,缺乏自觉性。而只要会“照镜子”,做到“以人为镜”“以古为镜”,学会在人们的各种批评、意见中认识自己,就能成为一个比较地聪明一些的人,能干一些的人,就能做出一定的成就和贡献。可惜,“镜子”虽好,却有些人不会“照”。自己脸上有疤,却怪“镜子”反映得不准确,不愿“照”;还有那自以为是“天下第一美人”的,则不屑“照”;甚至有因丑处被照,短处被揭,恼羞成怒而将“镜子”弃之,砸之者。这几种对待“照镜子”的精神状态,不是值得我们深思吗?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革命转变时期。四个现代化 建设 向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沸腾的新生活中有多少新事物等待我们去探索、思考和认识!乾坤正初转,征程尚艰难。现在,对于我们每个同志,每个单位来说,会“照镜子”,有自知之明,知人之明,是多么重要啊!如果说,邹忌、李世民等有历史局限性的古人都还懂得通过“照镜子”来解决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的问题,那么,掌握了马克思主义世界现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则完全有可能在无比宽阔的领域里,通过自觉地“照镜子”,来正确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让我们都学会“照镜子”吧。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历史,特别是总结从五四运动起八十多年来历史的曲折、斗争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从中国的过去认识中国的现在,放眼中国的未,“以古为镜”;只要我们从上到下,把实践的检验,群众的评议,人民的呼声作为领导工作的一面镜子,“以人为镜”;只要我们把一切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的经济 建设 经验,作为我们搞“四化”的一面镜子,“以洋为镜”,那么,振兴中华的大业一定能够提前胜利完成。
9、羡鱼与结网
《汉书·礼乐志》中写道:“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意思是说人只是站在河边,望着河中肥美的鱼,徒然羡慕,是永远得不到鱼儿的,还不如回家结张网来捕鱼。这个成语告诉我们:要想使我们的祖国兴旺发达,人民生活幸福、美满,必须实干、苦干,清谈只能误国,实干方可兴邦。只有结网捕鱼,才能尝到鱼的美味。世界上不论什么事,如果只是脱离实际的空想,或者夸夸其谈、纸上谈兵,而不脚踏实地地去实干,就像只站在河边,对鱼兴叹,而不去结网捕鱼一样,是什么也得不到的。反之,如果踏踏实实地去干,即使在实践中失败,也还能得到教训,接近“成功”一步。假如一个学生,整天只是坐在那儿空谈长大要当作家、科学家、医生,而不抓紧宝贵的光阴学习,那他的理想则不可能实现,那些美好的愿望就只能是空想。所以说,只说不做,一事无成。纵观世界,兴旺发达者皆出于实干、苦干。我们常常羡慕发达国家人民物质生活的现代化,什么宽敞的住宅,高级小轿车等等,当然,羡慕美好的生活,无可厚非,问题是我们更应看到,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是实干的结果。就拿日本来说吧,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的经济濒于崩溃,人民生活贫苦不堪。有的人因饥饿而向美国军人讨要残羹冷炙而受到侮辱。当时,许多日本人含泪发誓,一定要竭尽全力,吃尽千辛万苦而使日本发达起来,赶超美国,使日本人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扬眉吐气。今天,我们看到了日本的发达、兴盛,殊不知这些繁荣的背后,有多少人实干的汗水!这不是实干兴邦的一个很好的例证吗?日本的发达、兴盛,告诉我们:我们需要实干家。我们要在本世纪中叶,将我国 建设 成一个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就需要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展望未来,我们深切感到:不能空谈,只能实干。有了农民的实干,才能解决十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有了工人的实干,才能生产更多的钢铁、石油、机器;有了科技工作者的实干,才能有更多的发明创造;有了文艺工作者的实干,才能产生更多更好的戏剧、电影、文学作品来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建设 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们青年学生,是祖国未来的 建设 者,将从老一辈手中接过 建设 祖国的重担,如果在今天清谈,就学不到知识和本领,将来必然贻误国家的 建设 大业。祖国富强的希望就会成为泡影!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不管肥皂泡的色彩是多么绚丽,吹得多么大,它终究是要破裂的。历史在向我们召唤,我们的回答是斩钉截铁的:我们不要做清谈者,我们要做实干家。只有实干,才能兴邦;只有实干,才能富国!让我们卷起袖子,振奋精神,刻苦学习,增长才干,以便明天能更好地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10、学习与思考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指,如果学习书本知识而不思考,就会不辨真伪,更不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如果只是苦思冥想却不认真读书,就会孤陋寡闻,才疏学浅,更不能做到博见约取,标新立异。孔子的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学习与思考是人们在获取知识过程中,两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思维活动。只学习不思考不行,只思考不学习也不行。只有将二者正确地结合起来,才算真正懂得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这里所说的学习,主要指从书本上汲取间接经验。古今中外,凡成大学问者,无一不是博览群书,读破万卷的。人非生而知之,只有不断学习前人的经验、成果,充实自己的头脑,才能进一步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革命导师马克思为了完成《资本论》这一巨著,曾在大英博物馆潜心研究,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可见认真读书是成才所不可缺少的。要勤于学习,必须博览熟记,持之以恒。鲁迅先生说: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另外,学习还要持之以恒,要“戒怠荒,戒无恒,戒躁急,戒泛杂”,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然而,学习本身并非目的,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才是真正的目的。为此,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积极、认真的思考,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知识的有机联系。如果学到的东西不经头脑加工,就好比吃下的食物未经口腔咀嚼、肠胃消化,即便是美味佳肴,也不会被身体吸取一样,非但无益,反而有害。法国作家伏尔泰对此有着十分精辟的论述,他说:“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可见善于思考是多么重要!要善于思考,需要有蜜蜂酿蜜的精神。每一克甜美的蜂蜜不知凝聚了那小生命的多少的心血。思考也需要我们下苦功夫,以“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索精神去钻研,切不可不懂装懂,浅尝辄止。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升华。在学习的基础上思考,思考才能深入;在思考的前提下学习,学习才有效果。同时对所学的知识必须结合实际反复运用,知识才能巩固,技能才可纯熟,这就是我们掌握知识的必由之路。愿我们大家都能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去勇敢地攀登科学知识之颠。
11、珍惜劳动成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我们每一个人也许都能背过,并深知其中的寓意。这首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优良传统的诗歌,不仅表现了劳动者生产的艰辛,也从侧面教育人们要节约粮食,珍惜劳动成果。可是今天,有些人对严重浪费粮食的现象,不但不深恶痛绝,而且还满不在乎,认为那只不过是一件小事而已。如果这确是一件小事,那我们大可不必在意,可事实证明这决不是一件小事!也许有些人认为,我国物产丰富,土地 辽阔,是个农业大国,浪费区区一点粮食,不会有什么大碍,不过小事一桩。不错,我国确是物产丰富,土地 辽阔的国家,但在今天每一个有头脑的中国人,都是不会为此而盲目地乐观的。因为他们知道,与此同时中国也是一个人口众多、相对资源贫乏的国家。且不说粮食的其它用途,单就吃饭来说,中国要用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来养活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一的人口。能做到这一点已可以说是十二分的不易了。试想,如果我们中国十三亿人口,每人浪费一个馒头,一碗米饭,这十三亿个馒头和十三亿碗米饭,将会给我们国家带来多么巨大而不可弥补的损失。这里,我不禁要问那些盲目乐观者,浪费粮食还是一件小事吗?还有一些人会说,粮食是我用钱买来的,钱是我自己挣的,我吃掉也好,浪费掉也好,还不是小事一桩吗?有这样想法的人,可以说是愚蠢之极了。粮食是用钱买来的,可钱不也是用劳动换来的吗?“几分耕耘几分收获”,把自己劳动所得的成果白白浪费掉,岂不是愚蠢之极吗?退一步说,即使这些人钱来得很容易,甚至可以不需要付出什么劳动,可也得爱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呀。正如开头诗歌里所描绘,劳动者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劳作,付出了多大的艰辛,才收获到了颗粒粮食,这粮食又经过多少人之手,才成为现成的食物拿到你的手中。且不说,如果浪费得没有了粮食,即使你有钱又到何处去买呢?所以,我又要问问,那些视自己及他人劳动成果于不顾的人,是否还认为浪费粮食是一件小事吗?如今,从学校到餐馆,从家庭到公共场所,浪费粮食的现象还是很普遍的,这应当引起我们的警惕,决不能等闲视之。“浪费”这个词从一出现就是以贬义存在于世的,也就是说它所体现的是一种不良的行为。中国古有“俭以养德”之训诫,今有“勤俭建国”之口号。可见,浪费粮食,就其精神方面讲,是种道德败坏;就其物质方面说,是种财物的损耗,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危害,绝非一件小事,而是有害于传统美德和国家 建设 的大事。浪费粮食的现象必须坚决制止!
12、留心观察与潜心研究----一个科学发现的启示
也许大家都听说过“守株待兔”这则寓言吧?担我今天要说的不是那个可笑的农民,而是从这则寓言引起的一个科学上的发现。大多数人听到这则寓言时都会一笑了之。而一位细心的生物学家却没有放过它。他想:“为什么兔子会自己撞到树上去呢?”后来他不断研究,终于得出了结论:兔子的眼睛长在两侧,两眼所成的像并不能完全重合,因而在它的正前方有一小片“盲区”,当它被敌害追踪时,完全有可能“慌不择路”,撞树而死。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对周围的事物留心观察,潜心研究,就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反过来,谁如果粗心大意,他就会-事无成。古今中外不少事例都证明了这一点。英国生物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在试验抵抗葡萄球菌时意外地发现培养皿中长满了青色的霉。但他并没有将这些“不受欢迎的客人”倒掉,而是对它们进行了数千次的试验,最后终于因为提取出了青霉素而获得诺贝尔奖。其实在我国古代,许多裁缝都知道手破了以后,往伤口上涂一些霉菌就可以防止感染。但他们只停留在了这种“经验”的地步,并没有问问“为什么”。弗莱明的发现看似偶然,其实这是偶然中的必然。殊不知他在地下室已经做了近十年的试验!爱因斯坦说过:“上帝常同人们开玩笑,但他决无恶意。”只要仔细留心周围的事物,不断研究,终有一天幸运女神会降临到你头上。美国贝尔电话公司的物理学家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在寻找干扰卫星通信系统的噪声源时,发现总有一种消除不掉的噪声辐射。后来他们不断改进实验装置,最终证明了这就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为宇宙膨胀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并因此获得了1978的诺贝尔奖。在他之前的拉弗逊也听到了同样的噪声,可他认为这是由于天线上乌粪的干扰而与唾手可得的奖金失之交臂。当人们问他是否后悔时,他说:“我不后悔。我在距离真理很近的地方停了下来,但彭齐亚斯和威尔逊由于他们的努力而获得了成功,我以后将记住这个教训。”真理有时就在离我们很近的地方。但它只奖给那些不懈探索、潜心观察的人,而对那些不住意观察的人来说,真理可以说是千山万水之隔。爱迪生说:“在发明的路途上,1毫6米与1英里同样遥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国古代名医孙思邈在行医时发现了1种奇特的现象,某一地区的穷人得雀盲眼的特别多,而富人却与它无缘,富人经常得脚气病,但穷人却没有。后来他不断留心观察,发现穷人只能吃得上粗米、糠皮,而富人只顾吃精米细粮、大鱼大肉。于是他让两种人交换一下食物,过了一段时间,两种人的病都好了。原来粗粮富含维生素B2,而鱼、肉中富含维生素E。这种看似偶然所得的事例还有很多:画家莫尔斯在听演讲时大受启发,发明了莫尔斯电码;化学家道尔顿给妈妈买了一双袜子,结果发现了色盲症;物理学家波义尔在养紫罗兰时发明了石蕊试剂;医生邓禄普浇花时受到启发,发明了自行车轮胎;化学家凯库列做梦时发现了苯的分子结构;一个无名的花匠发明了钢筋混凝土„„。这些人,他们都在某一时刻突然受到了启发,或是发现了某种意想不到的事情。事实上,他们为了这一天的成功也许已经潜心留意周围事物多少年了。这正是他们本身素质的体现。要知道机会只留给那些为了寻找它而不断探索的人。只要我们专心致志于周围有趣的事物,成功就会降临。让我们不要像那位农民一样守株待兔、坐等成功的到来,而是用我们敏锐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去寻找、发现成功吧!
13、微笑地面对挫折
艾青在其《礁石》一诗中写到:“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打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读了这首诗,会自然令人想到浩翰的大海,它永远不停地翻着巨浪。海上的任何一只航船,都会或多或少地经受风暴与巨浪的洗礼。这不正像一个人一生的路上,无论如何都不会一帆风顺,而总是伴随着大大小小的挫折吗?朋友,当挫折来临时,你会如何面对它呢?告诉你,面对挫折一定不要愁眉不展,而应勇敢无畏地含着笑容去面对!应该认识到,古往今来,伟大成就的殿堂前无不以挫折为台阶。电灯的诞生,是爱迪生用几千次实验的失败换取的;《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双耳失聪后的产物;我们最熟悉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更是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才获得最后的成功。可以说,没有挫折这块坚实的基石,就不会有今天人类的科技、文艺乃至社会历史进程的这一座座丰碑。我们要想树立起自己的成功之碑,也必须用挫折为它奠基。那么,怎样才能奠好这一块基石呢?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地面对挫折。挫折只不过是强者成功路上的一块垫脚石。这是因为,他们在面对挫折时,并不畏缩,而是微笑地迎接这一切。这微笑并不是漫不经心的,相反地,它恰恰反映了一个人有足够的勇气接受挫折的挑战。这样,他们才能清醒地审视挫折,从中发现自己的错误与不足,然后想方设法在今后去修正与弥补。同时,在努力战胜挫折的过程中,他们锻炼出更顽强的意志,铸就了更坚利的精神之剑,更有助于在今后的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最终摘取成功的桂冠。这就是古人所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之意。而对于弱者,挫折成了他们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们在这条沟旁边徘徊、唉声叹气。却没有想到这条沟正是他们自己给自己挖的。他们没有勇气面对挫折,因而也无法去继续闯荡,自己放弃了很多本能得到的东西。曾经有一位日本青年,到一家大公司去应聘,得到的消息是没有被录取。他在绝望中准备自杀,自杀未遂后才得知“没被录取”是由于计算机故障带来的误报。正当他接到聘书喜形于色之时,一纸解聘书又飞到他手中,说他不能很好地面对挫折,必不能胜任今后的工作。想想看,这位青年的成功机会就在他识字己手中,他却因为承受不了挫折,而让这机会从他指缝间溜走了。没有勇气接受挫折的挑战本已积累起的成功的筹码都会失去它的份量,而新的筹码你又不能拿到,那么怎么能达到成功的顶峰呢?有时我们可能会认为自己遭受的挫折很大,但是和在双腿残废、双目失明后仍坚持以写作进行斗争的保尔·柯察金比一比,和身患绝症却依然乐观面对生活的抗癌明星们比一比,和在腥风血雨的革命年代义无反顾地赴汤蹈火的先烈们比一比,我们的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们难道不应该像他们一样微笑地面对挫折,勇敢地向困境挑战么?所以,我们在面对挫折时,应该是勇敢地、微笑地迎接它。如果你鼓起勇气,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战胜挫折,那么你就会发现,挫折的阴云被驱散后,头上是一片多么美的天空。反之,如果你面对挫折只会叹息,失掉了前行的勇气,那么你必将被困顿于此,被天空中逐渐浓密的黑云所吞没。年轻的朋友们,让我们含笑地面对人生道路上每一个挫折吧!
14、模仿也是一种进步――由“东施效孽”和“邯郸学步”想到的
一说起模仿,有人就会援引“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例子,把模仿贬得一无是处。但这些人恰好忘记了“胡服骑射”的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说,模仿也是一种进步。创造的辉煌常使人赞叹不已,而模仿和借鉴却为一些人所不齿,他们说:“为什么要模份别人,借鉴别人呢?要干就要拿出自己的一套来!”这话听起来很豪壮,殊不知,如果没有东施效颦的勇气,没有邯郸学步的追求,连摹仿也没有,更谈不上借鉴,而离开了模仿和借鉴,又何来创造呢?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从苏联引进技术设备,没过多久,仿制出的喷气式战鹰就巡航在祖国蓝天。新中国的航空工业从无到有,短短几年就走完了其它航空大国几十年的发展路程,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已相差无几。改革开放以后的大量事例也证明了这一点,在高起点上引进关键技术设备,是发展我国工业和经济的快而省的捷径,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奠定了基础。当然,只知道一味地模仿是不行的。齐白石老先生那句名言是很发人深省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没有自己的东西,你将永远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始终无法赶上别人,更不用说超越了。借鉴可以说是从模仿通向创造的桥梁。把别人的东西拿来,结合自己的实情做一番比较,以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或从中吸取教训。这就比单纯模仿要高明-步了。有人说香港人比内地人聪明,我看不然,只是他们更善于借鉴罢了。国际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新产品,内地一些厂商马上依样画葫芦,尽管产品几可乱真,但终有假冒伪劣之嫌,簦不得大雅之堂,更不用说与人竞争了。香港人则不然,先来一番解剖,再看看可改进之处,使之更加完喜。当改进后的产品问世的时候,已不是先前的翻板,而是一副可以抢占市场的全新面孔了。翻翻日本人的发家史就可以知道,日本人就是从模仿开始,不断吸收借鉴,才最终走上创造之路的。一个民族,如果只满足于模仿、借签而不思创造,将永远落在时代的后面。我们今天的模仿和借鉴,正是为了明天的创造。首钢人在改革开放以后,不惜下大本钱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并不断加以改进、创新,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工艺。今天,连美国人也来购买首钢人的技术专利了,如果人们都能像首钢人那样处理好模仿、措鉴和创造的关系,并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借鉴、创新上来,那明天的中国该是多么令人神往啊!创造是没有终极的。每一个创造,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他人模仿、借鉴的对象,成为新的创造的起点。人类的文明像一座宏伟的永不合竣工的大厦,每一次创造,都使这座大厦加高了一层。我们的祖先,曾为 建筑 这座大厦添砖加瓦,留下了辉煌的业绩,今天和明天的中国人又该如何呢?
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两粒种子躺在泥土里,春天到了,一粒种子破土而出。而另一粒种子说到:“我没那么勇敢。我若向下扎根,也许会碰到岩石;我若向上长,也许会伤到我的茎。”于是它甘心呆在泥土里。几天后,它被一只毋鸡吃掉了。同样的种子,同一片沃土,不同的遭遇,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那就是常说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长在同一片 土地 上,一颗种子敢于面对挑战与困境,破土而出,为自己开创了一个美好的未来。而另一颗种子,却害怕挫折与磨难,甘心呆在自已的“安乐窝”里,结果埋葬了自己。从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可以看出,因难与挑战虽往往给人以挫折,却也可以催人奋进,给人以力量;而安逸与保守虽可以暂时保身,但最终却使人堕落而遭淘汰。有一句话说得好: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蜜,可以养人,也可以害人。可见: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早在两千多年,孟子就写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古,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古人更提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一忘身”的说法。而李自成由得天下到失天下的过程为上面的说法提供了有力的纳佐证。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深知这段历史,都懂得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道理。可生活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里的中国人,是否真正地意识到了生存的危机与挑战?看看身边一些含着棒棒糖的“小皇帝”们,靠他们怎样 建设 祖国的明天,怎样使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啊?而当代很多家长却口口声声“再苦也不能苦了孩于”,为他们营造了不必栉风沐雨的温室,就真的是保护了他们吗?我们这代青年人也是否应该考虑,我们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的人生呢?有人说:痛苦是严格的老师,留给我们那么多思索;挫折是硕大的磨刀石,使我们的青春变得锋利。人活在逆境中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已的怯懦。那些溺爱孩于的家长们,别把孩子养成温室的花朵;那些贪图安逸的年青人们,别甘心置身于安乐的角落。从古至今,置之死地而后生,贪图安逸被灭亡就是铁一样的道理。让我们去做闯过暴风雨的花朵吧!只有这样的人,才有 资格 见到美丽的彩虹。畏惧困难而贪图安逸,最终的下场就与那个躲在泥土里的种子的下场一样。
16、大胆创新,敢辟新路
切苹果历来都是竖着切,人们从来都如此,谁也不曾想过横着切,而且还会认为横着切是错的。可是一个6岁的孩子却横着把苹果切开了,因为他脑子里没有“横着切是错的”这样的框框。于是人们就看到了苹果的横断面上的那个由果核组成的五角星。可见,如果不改个切法,人们永远也发现不了这个五角星的,所以,这个小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要被固有的思维定式所束缚,另辟蹊径,别有洞天。故事中的这位孩子的父亲,对孩子的切法大喊“切错了”,这不正是当今一些被固有的思维定式所束缚的代表吗?他们不知道另辟蹊径,别有洞天,因此,不能创新有所进步。所以,改革者就一定要抛弃旧观念,旧做法,大胆创新,另辟新路。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敢于从新的角度入手,只有这样,才能出现新的结果,才能有所进步。在我们的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些做事方法经过人们多年的重复,在人们头脑中固定下来,大家墨守成规,不再想着另选一种方法,因而事情永远是老样子。其实这些旧有的方法,也许并不是最好的,只不过大家都这么做而已。在这种时候,想要发展进步,这种旧有的观念就成了绊脚石,它会阻碍我们的前进。举个圆珠笔的例子说吧。圆珠笔刚发明的时候,芯里面装的油较多,往往油还没用完,小圆珠就被磨坏了,弄得使用者满手都是油,很狼狈。于是很多人开始想办法延长圆珠的使用寿命,用过不少特殊材料来制造圆珠,但是珠子仍然在笔芯中的油没用完时就坏掉了。因而很多人认为圆珠笔将被淘汰。就在这时候,有人抛弃了改进圆珠的作法,改换思路,把笔芯变小,让它少装些油,使油在珠子没坏之前就用完了。于是,问题解决了,圆珠笔大行于世。由此可见,在某些时候,旧的思维定式不能解决问题,就一定要改换想法,另辟路径。改革开放的现实也能说明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总抱着市场经济不是社会主义这样的陈腐观念,坚持搞计划经济,行吗?总认为集体 企业 不能兼并国有 企业,行吗?正因为我们敢于冲破旧的思维定式,大胆改革才有了今天的大好局面,才使我国的经济从死胡同里走了出来。俗话说“别一条道跑到黑”,应该给我们些启发。它虽说通俗,却一样在告诉我们:另辟路径,别有洞天。让我们向孩子学习,敢于冲破条条框框,做个会另辟路径的革新者!
17、他没尽到责任
商朝的大臣箕子能从纣王想用象牙筷子这么小的一件事上看出其发展后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真是聪明得很。对于箕子的聪明是否值得称颂呢?不,他根本不应受到赞美,他并没有完成自己的责任。像箕子作为君主时代的大臣就应竭尽全力去辅佐自己的主子。然而他并没有意识到身上的责任。既然有那个担心,为何不谏?既然有那种远见,为何不说?纣王是个昏君,众所周知,但又有谁一生下来就想杀人。想用象牙筷子时的纣王想必并不是无药可救的,但他的大臣们却无人阻挡,无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一发不可收拾。可见,商朝的灭亡与箕子的知“法”犯“法”和隔岸观火有关,他有着不可推却的责任。孔子对他的弟子说:“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而箕子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并没有做到防微杜渐,能算个称职的大臣吗?也许箕子也曾好言劝过纣王,纣王却不听。如果是这样,箕子就更应该受到历史的谴责。既然自己力量不够,为何不号召群臣;既然一两遍无用,为何不反复进谏;既然好言不行,为何不以死相谏,这样即使不能劝住纣王,也起码给群臣作个榜样,不至于后来愈演愈烈,终至亡国。能否完成责任反映了一个人对理想的追求程度。只要矢志不渝,纵然没有完成自己的责任,他的一生也是值得肯定的。像岳飞、文天祥等许许多多名垂青史的英雄,他们并没有完成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但在我们心中,他们仍是不朽的英雄。相反,对那些只作出也许是科学的预言的而并无实际做法的人,我们给予的也只是鄙夷和不屑。谁都知道,“责任”指的一个人所应做的事。一个医生如果不去救死扶伤,一个教师如果不好好去教书育人,一个军人如果好好不去保家卫国,一个学生如果不好好去好好学习,为 建设 美好的明天积蓄力量„„仅只明白自己的责任是什么,能说他尽到责任了吗?现实生活中这类现象恐怕不是个别的。我们否定箕子的作法,但他毕竟有着自己阶级的局限性--保全自己;他虽有预言,但不敢犯上的 思想 束缚了他,使他并没有完成自己的责任。但,今天,在我们的社会中,是不是就没有这样的干部了呢?回答是有,而且不少。他们或明哲保身,或尸位素餐,或压制后进,或同气相连。有他们,我们的社会很难快速发展。我们应该以山呼海啸之势震醒他们,让他们明白自己身上的责任,发挥自己的光和热,率领亿万群众在社会主义大道上快速前进,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祖国富强,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18、尊重给人自尊
有这样一个故事:某纽约商人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出于怜悯,他塞给拿人一元钱,不一会,他返回来,从卖笔那儿取出几支铅笔,并抱歉地解释自己忘取笔了,末了说:“你跟我都是商人,你有东西要卖。”几个月后,再次相遇,那卖笔人已成为推销商,并感谢纽约商,“你重新给了我自尊,告诉了我,我是个商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尊重别人,是崇高道德的一种表现。故事很感人,那位纽约商人是的确令人敬佩的,因为他懂得尊重他人。尊重别人,不仅可使自己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更可使他人拥有自尊与自信。铅笔推销员事业的成功的起点,仅仅是纽约商人简短的几句话,但正是这买笔的尊重让推销员从乞丐的自卑中解脱出来,自信地踏上崭新的经商之路。可见,尊重他人是重要的,它可以让失望的人们看到光明,自卑的人们找到自信,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道路。英国著名女作家舒拉·布鲁姆的成功得益于作文教师对她的尊重。她曾回忆老师给她的鼓舞:“永远不要后悔你所做过的任何事,它们全是经验。甚至让你出过丑,那也是宝贵的经验,你因发生在你身上的每件事而更加富有。”尊重他人犹如明灯,为陷入自卑的黑暗中的人们照亮前行的路,犹如蜡烛,点燃失意人的希望之火。相反,不尊重别人,轻则伤害他人的自尊,重则埋没有用之材。油画家凡高不就是生前作品得不到尊重与肯定,郁郁寡欢而死的吗?人与人之间如此,国与国之间也应互相尊重。国家无论大小、强弱,都拥有自己的主权与尊严,强国与弱国应友好相处,平等相待。各国在维护本国国格的同时,也应尊重别国。尊重他人,也要尊重自己。商品 经济的浪潮中,不少人拜倒于金钱,忘记了自尊。为了钱,为了蝇头小利,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与肉体,这种人理所当然难以得到他人尊重。同时,一些人因为有几个钱,便目中无人,自认为“有钱便是爷”,他们同不自尊的人一样,无法体会到受人尊重的快乐。因为他们不明白:尊重他人,也就是尊重自己。总之,对自己,对他人,人与人,国与国,都应学会尊重,正如普希金的一句话:“尊重别人吧,你会使别人的快乐加倍,也能使别人的痛苦减半。”我们一齐来努力,让世界充满尊重!
19、知识的力量
50年代,美国海军次长金波尔阻挠钱学森回国,他在给美国移民局的电报中声称:“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也不让他离开美国。那些对我们来说极为宝贵的情况,他知道得太多了。无论在哪里,他都抵得上5个师。”在这里,金波尔井非小题大作,而是精明到家了。他深知知识--这人类智慧结晶的超 人力 量。前人的诗中有“惊天动地沧溟水”一句,倘若用以形容知识的力量,真是再恰当不过了。装备精良的5个美军师,举袂成云,不是妄喻吧?这5个师一旦进入某个地带,战争随之爆发,世界为之震惊,不是谬说吧?有人又以为金波尔小题大作,钱学森一介儒生,如何能同装备精良的5个师相比?其实他们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地方,那就是钱学森的头脑--充满过人知识的头脑。一旦这些知识转化为物质力量时,它的威力就并不亚于5个师了,岂仅“袂成云”“震惊世界”可拟呢?兵法云:敌失,我不得,已我得之利。所以他才有狠狠的“枪毙”之语。待得钱学森回国之后,这位空气动力学家的知识便成为了中国导弹学科的基石,中国的导弹开始了扬威世界的时代!金波尔之言并非杞人忧天!纵观历史,从远古到今天,人类的生活经过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沧海桑田,实不过喻。而每一次变化,无不有知识的巨大力量的推动。有人评价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说:“(工业革命)把过去和将来划分为两个不同的世界。”可见其作用之大。这次革命,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动力的革命,而这动力的变革,竟仅是以瓦特的一台蒸汽机--瓦特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制造的改良蒸汽机为代表。一台蒸汽机,导致了一个人类历史的惊天动地的变化,一个新的时代--蒸汽时代。在这个时代,英国的生铁产量仅过60年就从1740年的10000余吨,猛增到25万吨。世界的生产力得到了惊人的发展。而这,不夸张地说,就是由一位英国工人头脑中的知识的释放产生的。延及近代,电器革命、计算机革命,无不体现知识的力量,而这种力量的强度,就像滚雪球一般,以乘方的速度猛增。知识越来越左右人们的生活和发展。可以想见,现在的“钱学森”们所掌握的知识能,远远超出5个师的力量的十倍、百倍而不止。知识赋予人们的力量是无穷的,人们又该如何应用这力量呢?知识的发展是双向性的,因而其巨大作用也是双向性的。40年代起,人们就掌握了打开核秘密的金钥匙,这时的核知识就如同一张白纸,看人们染上什么颜色了。有人染上了“死”的黑色,德、美利用核知识研制杀人的武器原子弹;有人染上了“生”的红色,开始研究核能的生活应用。在原子弹把广岛、长崎夷为平地之后,美国的报告云:“小男孩”(即其中一枚原子弹的名称)的蘑菇云在岛屿上空出现后,人们才真正懂得什么叫做“惊天动地”了。接着核武器的产量突飞猛进,在80年代,竟达到全世界平均每人可摊上3吨核弹的数量。世界风云变幻,岌岌可危。而另一方面,人们利用核知识发展核能的应用,又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它解决了能源缺乏的问题之一,使世界的经济进入新时代,有人称为“核动力时代”。当年的金波尔仅从钱学森归国一事就知道他的知识将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变化,那是因为知识之伟大是令人叹为观止的。而这“惊天动地沧溟水”般的知识的力量,正是人类的真正力量。我们应用它是造福于人类,还是为祸于人类?人是在造就自己,还是在毁灭自己?这难道真像莎士比亚所说的--“这还是个问题”吗?
20、要看到满天的繁星
曾经读过这样一篇小故事:一个女儿向她的父亲写信,说自己的生活如何如何单调,如何如何乏味,还不如坐在监狱里。而父亲给她的回信只有短短的两行:两个人从监狱的铁窗往外看,一个人看到的是满地的烂泥,另一个人看到的却是满天闪烁的繁星。信中父亲要告诉他女儿的正是:在身处逆境之时,应当正视困难,勇于面对险阻,以乐观的态度逾越一切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回信看似简单,但却揭示了两种人在身处逆境之时,所表现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前者面对困境,对生去了信心,悲观失望,甚至绝望,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后者虽身陷牢笼,却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观察到的不仅是生活中的阴暗面,更多的是生活中的闪光点。对于悲观者,他只能怨天尤人,自叹命运不济;而对于乐观者,他则会以饱满的热情去迎接重获自由的那一天。这使我不由得想到了一生坎坷的伟大音乐家贝多芬。他在世之时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而又有谁会想到,这其中不少不朽之作都是在他双耳失聪之后问世的呢?肉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折磨不断摧残着贝多芬,欲将他推入绝望的深渊。他并没有向命运屈服,他的身体垮了,但他的精神没有倒下。他惊喜地发现,自己虽然失去了聆听音符的双耳,但却还幸运地拥有着审视曲谱的双眼,触摸琴键的双手,鸣唱音调的嘴,创作音乐的头脑。生活对于他来说虽然失去了美妙的旋律,但对音乐的向往,对生活的憧憬,对生命的热爱,使他在逆境面前勇敢地迎头而上!他成功了!是乐观的人生态度使他超越了一切!正如美国威尔逊所说的:“乐观者与悲观者之间,其差别是很有趣的:乐观者看到的是油炸饼圈,悲观者看到的是一个窟窿。”这不禁使人联想起 高考 后那些因落榜而绝望自杀的莘莘学子。他们的可悲之处在于,面对 高考 落榜这样的重大挫折,他们不能够正确对待。他们把 高考,上大学看作是人生唯一出路,但却忽视了人生的根本目的,即为社会创造财富,为人类造福。这并不在乎是以何种形式。而寒窗苦读了十余年,当社会真正需要他们大显身手,施展才能的时候,他们却走了,甚至还未来得及享受那些从未体会过的人生乐趣。多么灿烂的日出在等待着他们呀!但他们只看到了黎明前的黑暗!当然,同时我们要注意到的是:乐观的实质是正视现实,采取对策,走出捆境;乐观使在挫折失败面前的精神不倒!而并不是盲目乐观,安于现状--并不是让人们把所有的窟窿都看成是面包圈!朋友,当你身处逆境之时,请忘记那些愁苦、自卑与畏缩吧!请展示你的微笑、自信与勇气吧!即使你像海伦凯勒那样--又聋,又瞎,又哑,你依旧能感觉到清风的吹拂,细水的流动,亲人的爱抚,友人的搀扶。生命依旧是美好的!太阳每天都在向你招手,来吧!当你身处逆境之时,你依旧拥有希望,拥有力量!向那些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挥手告别吧!它们是生活对你的考验,同时又是生活给予你的馈赠。因为只有在凭看乐观的精神跨越了所有这一切时,你体味刮的快乐才是最真且的,最刻骨铭心的!然而,也有一些人,他们常常立志,而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又退缩了,他们不愿付出艰苦的劳动,结果一事无成。这样的人没有自己的远大而坚定的志向,没有自己的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没有吃苦耐劳的作风,没有为科学献身的可贵精神,他们永远也不能对人类作出贡献,永远也享受不到经过艰苦奋斗而得到的欢乐。“非有志不能至”。我们是新中国的青年,肩负着祖国实现“四化”的重担,任重道远,我们更要有自己明确的志向,并坚信这个志向一定能够实现,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不动摇。须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为了达到我们的宏伟目标,实现我们的远大志向,我们必须刻苦地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打好为四化献身的 思想 和文化科学基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良好的愿望变成现实,为祖国的现代化 建设 做出应有的贡献。8.美丑析苏 梁
爱美,是人的天性,是无可非议的。可是,什么是丑,什么是美?我们必须弄清楚。
有的青年朋友说:“你爱甜,我好酸;你爱菊,我好兰,情人眼里出西施,各爱其美,哪有什么统一的标准?”的确,生活是绚丽多彩、千变万化的,人们的爱好和对美的欣赏也是千差万别的,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多变的现象中,没有共同的本质和规律。当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观察我们的社会生活时,就可以发现美与丑是鲜明地对立着的。
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劳动、维护团结、忠诚坦荡、讲文明、讲礼貌„„这些品质是美的;丧失民族气节、损人利己、好逸恶劳、勾心斗角、妒贤疾能、野蛮粗鲁„„这些行为是丑的。
总之,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符合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的 思想 和行为,才是美的。美总是和真善紧紧地连在一起的:真是善和美的基础,善是真和美的规范,美是真和善的结晶。而假的、恶的、毫无例外都是丑的,丑可以说是假和恶的混合。
俗话说:“人美不在貌,而在心。”如果一个人没有美好的心灵,我们常常会厌恶他那漂亮的外表。如电影《天云山传奇》里的冯晴岚,她戴着一副眼睛,衣着简朴,貌不出众,但是,观众却觉得她很美、很可爱。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她有一颗晶莹透亮、纯洁高尚的心。相反,《红楼梦》里的“冷美人”薛宝钗,尽管容颜美丽,又“随分从时?”
第四篇:MBA语文作文-论说文
2013年管理类联考论说文真题及解析(2013-01-05 19:55:14)转载▼标签: 杂谈 分类: 专业硕士考前辅导——写作
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上世纪中叶,美国的波音与麦道两家公司几乎垄断了世界民用飞机的市场,欧洲的飞机制造商深感忧虑。虽然欧洲各国之间的竞争也相当激烈,但还是争取了合作的途径,法国、德国、英国和西班牙等决定共同研制大型宽体飞机,于是“空中客车”便应运而生。面对新的市场竞争态势,波音公司和麦道公司于1997年一致决定组成新的波音公司,以此抗衡来自欧洲的挑战。
今年的考题难度不大,与往年真题类似的是,命题者在审题上没有给考生设置什么障碍,无论考生写论说文的水平如何,都能很快入题。有的考生写的主题是“穷则变、变则通”,虽然没有契合材料所暗示的“合作”主题,但只要结合材料作分析,能自圆其说,也不至于得低分。但必须指出的是,材料写了两个竞争导致合作的案例(欧洲飞机制造商与波音竞争的结果是导致了空中客车公司的成立;波音与空中客车公司竞争的结果是导致了波音兼并麦道),如果只写竞争的重要性,偏题就比较明显了。
今年的主题契合了系统班曾经讲过的一道题目: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点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来得及品出鲜鱼的肉香,就连鱼带汤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忍饥挨饿,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远处那片蔚蓝色的大海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用完了,只能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世。
生活中有类似故事里人事的现象吗?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
此外,在系统学习阶段以及冲刺阶段,我曾多次强调09年10月真题写“团结合作”这个主题,最好模拟写一下,很可能会再次考到;在冲刺阶段的串讲讲义里面还专门给出了“团结合作”为主题的范文,其中的不少语句可以直接运用到这次考试中来。如果认真研读过这些材料,相信同学们拿到考题应该感到胸有成竹。
以下,再结合这个题目,做一些具体分析,给出一些论证角度。这些角度的每一个要点,考生未必需要面面俱到,只要从这些角度思考问题,结合材料作分析了,作文就会比较成功。其实这些思考的角度,正是串讲阶段所强调的“成本—效益”分析。
立论:生存需要结伴,发展需要合作
为什么发展需要合作?
1.资源的合理配置:社会分工、精力的有限性、优势特长
2.合作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可以使各项成本下降,这既是企业的效益,也是社会的效益; 3.合作将导致竞争的秩序化:竞争固然好,但是生存的法则除了“优胜劣汰”之外,还有 “适者生存”,生存才是目的,竞争只是方法;
4.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局部利益服从于全局利益,所以需要建立共赢的格局。5.引申:个人的发展(优势特长、精力有限„„)欧洲一体化
不合作的坏处:
1.资源的分散使用导致企业、社会成本虚高 2.重复投资 3.缺少核心竞争力 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5.竞争的着眼点是自身的优化,而社会资源的优化只是附属品,不是根本目的。
如何合作
1.长远的眼光:放弃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
2.宽广的胸襟:对于不同文化与思维方式的理解和接纳 3.分享的心态:共同进步,实现双赢 4.学习的胸怀:空杯心态
5.正确理解企业的真正目标:盈利,而非战胜竞争对手
全面的考虑A:新的理念:竞合
1.“竞合”的主要精神,在于共同创造价值。
2.企业的真正目标,是追求本身的盈利,击败竞争对手只不过是手段,因此企业要以“利润”而非“胜利”为荣。
3.通过同业合作,可吸引更多数量的顾客,能令整个行业人人受惠,这才是皆大欢喜的双赢策略。4.市场竞争中,除了同行还有外行,因此“竞合”还有一个功能,是与其他竞争对手制造声势,防止新的竞争对手加入。
全面的考虑B:向现实引申:中国应该怎样做?
1.整合兼并,优势互补:整合国内力量,让同行业厂商发挥自己的优势,不善长的坚决砍掉,这样我们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参与国际竞争。
2.国际联盟,取长补短: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后,并不是想消灭中国企业,而是看中中国庞大的市场空间。如果我们明确了他们的目标,那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选择:走战略联盟的道路,与国外企业进行资金联盟、技术联盟、或者市场联盟,共同获得更高的利润水平。
进一步的思考:一味提倡企业合作也会带来问题
1.市场调节的结果是从竞争走向垄断,是大量的弱者被淘汰,是强者凭借其技术、资源、信息和组织权力掠夺弱者。
2.企业巨头的兼并会带来垄断力量的增长,使企业可以滥用垄断地位索取高价,这是社会代价。3.那么究竟如何权衡呢?只能用政府的看得见的手加以调控,即只能用管制的办法来反对垄断者滥用垄断地位。
2012年1月MBA管理类联考大作文解析(2012-01-09 13:30:19)转载▼标签: 杂谈 分类: 专业硕士考前辅导——写作
57.论说文: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熊十力先生在《十力语要》(卷一)中说:“吾国学人,总好运逐风气,一时之所尚,则群起而趋其途,如海上之逐臭之夫,莫名所以,曾无一刹那,风气或变,而逐臭者复如故。此等逐臭之习,有两大病:一,个人无牢固与永久不改职业,遇事无从深入,徒养成浮动性;二,大家共趋于世所矜尚之一途,到其余千途万途,一切废弃,无人过问。此二大病,都是中国学人死症。”
要说今年的论说文考题,真可谓又创命题水平的新低。
专业硕士的学习本来就重实践,你在选拔中不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却去讲什么“中国学人死症”,不是舍本逐末吗?有多少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话题值得去选,偏偏搞了一个科学硕士更应该关注的“学人”的问题。
再说,以这段半文半白的语言作为题干,命题者是预设所有考生都应该具备一定的文言功底吗?这样的预设是大纲曾经给出来的吗?试想一个人,就是不懂文言文,他就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硕士了吗?有些理科生,他们的文言功底可能早就还给了中学老师。这样的门槛,有不公平之嫌。不要争辩说一名好的管理者必定是哲学家,必定具备一定的古典文学素养——请这样说的人拿着这个题干找德鲁克、乔布斯看看去。
再再说,熊先生当年所言,是否以偏概全?是否囿于其当时所处时代?即便对现实有指导作用,其分析是否可取?是否可信?能否反驳?——显然,面对这样一个题干,稍有考场作文常识的人都不会也不敢去反驳之。考了半天批判性思维,跋山涉水经过了逻辑和论证有效性分析的洗礼,命题人在大作文这儿告诉你:还是得按照上面的、权威的意思说。恶心吧?
恶心也得写。还得认为熊先生说得太精辟了,太一语中的了,太发人深省了;这话说了半个多世纪了到现在这种现象还变本加厉了,这真是„„太不能说明社会主义优越性了(后半句就算了)。
看到有不少同学写了“坚持”、“不跟风”等等,不错,都可以。不过我还是觉得,扣题最准确的立意,得写“学人”如何。考虑到大部分人都不这么写,法不责众,也就罢了。
熊先生这段文字有一个中心:“吾国学人,总好运逐风气”;两个基本点:遇事无从深入、非主流尽皆荒废。后两者是前者的不良后果。所以你只需要做痛心疾首状,表示两个后果真的不堪设想啊„„就这样,这就是评论。
你也可以做深沉思索状,后果那么不好,我们怎样才能避免呢?要求大家都去学习冷门,这个就如同柏阿姨强迫路人捐款一元那样无耻和无聊。干脆,还是说大家要沿着自己的兴趣去钻研、深入探讨,不要对于社会潮流趋之若鹜„„
估计你这样写也不能真的说服自己,不然考MBA干嘛?下午干脆就不要来了。命题者不过是很暧昧地向我们抛了个古装的(文言的)媚眼儿,我们就只好顺从地分裂了。
又及:
此文的写作,可以参考我在2012年1月3日凌晨一点在博客中发的、模考班要求大家考前务必要看的四篇文章之一,文章如下:
想成大才,就剪掉不必要的枝桠
我们有越多爱好,我们就要越发当心,因为每一个爱好,都可能使得我们成长的机会下降,我们必须自己学会修剪自己的枝桠。广度和深度的探讨,你赞成“博大”,还是“精深”?
我有个同事,很聪明,多才,爱好广泛,动手能力强,精力很充沛,性格也很随和,各方面都很讨上司和同事的喜欢。但他有一个致命的毛病,就是凡事都做不彻底。他承诺的东西,往往需要你不停追,如果不追,99.9%会被他忘掉。如果谁的韧劲比较强,盯得比较彻底,就能得到满意的答案,如果没追的,或者追得不彻底的,肯定会一无所获。如果去仔细统计他所承诺和跟进的事情,其实成功率相当低,低到不可思议的程度。
类似的人,很多公司都有。往往还很讨老板喜欢。但他真的有价值吗?我的答案是:No!在我眼里,这种人是花瓶,是盆景,虽赏心悦目,但不能大用。
这是一种典型的不能分辨主副业的人。在工作之外,多才多艺,是一种资源,生活可能会丰富多彩。但在工作中,分不清主次,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对他所从事的工作,或者公司而言,却绝对是一种灾难。你会发现,他有效率而无效果,有行动而无结果,有眼花缭乱的过程,却没有可以立足并立身的成绩。其实这对他自己而言,也是一种灾难。
借用不太恰当的比喻。这种人,像孙悟空,猛一看,很有本事,但行事没有明确目标,或者无突出的主业,其结果,就会为了几个没有多少价值的蟠桃,搅和坏一堆事情。其所本身所具备的能力所贡献出来的东西,对于一个公司或者组织而言,大多是负面的。其产生的价值,远比不上一个方向清晰,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甚至有点迂的唐僧——他只锁定一件事情,但却做得很成功。
在公司,这种人还会变成一种坏榜样。因为其多才,所以很多人羡慕,如果连公司的管理者也分不清此中轻重,喜欢和偏爱他的话,必然会产生示范作用。而那些刚踏入职场的新人,本身就有很多不切合实际的梦想,还没有形成清晰的工作观。在他的工作能力还没有形成前,会有很多的可能性,在众多的可能性里,不选中自己的主方向,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什么也干,什么也插上一杆子,所有自己感兴趣的都平均用力,其结果,必然是样样平常,样样稀松。一个样样稀松的人,在专业要求越来越高的职场里,注定就会变成泡沫和浮云。
一个人,犹如一棵树。在它刚刚发芽的时候,它有很多叶子,比之于人,我们觉得他有生命力;在慢慢长到我们看见的时候,开始抽枝,会有很多个枝桠长出来,这也可以视为多才多艺。但接下来,如果要让它成长的话,必需开始分主干,要有主次,如果不把主干之外的枝桠剪掉,它就会向各方面平均用力。这样长成的树,就没有什么价值。小小的时候,还可搏个可爱,人们可以拿去当盆景欣赏。如果长大的话,肯定只能当柴烧。
如果树是被动的话,那么,我们人就是主动的,我们必须自己学会修剪自己的枝桠。我们有越多爱好,我们就要越发当心,因为每一个爱好,都可能使得我们成长的机会下降。如果我们想让自己成长,我们就得忍痛剪掉可能会分散自己主业和主力发展方向的爱好。更危险的,是那些成绩非常接近于你的主业和主方向的爱好,因为接近,所以你越发不忍砍掉。不忍,就意味着它必然会消弱你主业的成就。
一个栋梁成长过程中,所有影响到它主干发展,会吸收它主干成长营养的枝桠,都一定会被剪掉。人也一样,若要成大才,绝不能因爱好而影响主业发展。
2011年1月联考论说文解析(2011-02-12 23:05:42)转载▼标签: 教育 分类: 专业硕士考前辅导——写作 题干:
众所周知,人才是立国、富国、强国之本。如何使人才尽快地脱颖而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人才的出现有多种途径,其中有“拔尖”,有“冒尖”。拔尖是指被提拔而成为尖子,冒尖是指通过奋斗、取得成就而得到社会公认。有人认为,我国当今某些领域的管理人才,拔尖的多而冒尖的少。
1.“众所周知,人才是立国、富国、强国之本”
——指出人才的重要性,所以文章当中最好有一段简略回应人才的重要性。2.“如何使人才尽快地脱颖而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是文章立意的中心点,你要围绕人才这个话题,写方法。只是,这个方法,是侧重写人才怎样才能脱颖而出,还是侧重写怎样发现提拔人才呢?需要继续看后文。3.“人才的出现有多种途径,其中有“拔尖”,有“冒尖””
——这是提示我们,这两种选拔人才的方式是需要辨析的。因此,这也可以看成是一篇观点分析型作文,如果你没有分析人才出现的方法,而是结合下文分析“冒尖”的重要性,也可以得到高分。
4.“拔尖是指被提拔而成为尖子,冒尖是指通过奋斗、取得成就而得到社会公认。有人认为,我国当今某些领域的管理人才,拔尖的多而冒尖的少。”
——这两句话,前面一句是解释概念,后面一句暗示了一定的倾向性,所以需要结合起来看。前面一句的概念界定并没有否定拔尖,但是对于冒尖显然是褒奖态度,后面一句通过多少之辨进一步暗示考生我们需要冒尖的人才。可以这样考虑,为什么拔尖的多冒尖的少呢?是不是因为被提拔更容易,而想冒尖需要下的功夫更深一些?是不是因为社会没有形成鼓励冒尖的氛围(例如“枪打出头鸟”等)?是不是因为尖子不自信,或者非常低调,以至于无法形成更大的影响?是不是我们社会还缺少评价何为尖子的明确的合理的机制?„„
在拔尖人才成长过程中,人才是通过某种机制拔出来的,或评选、或推荐,不是自发的、内生的。在冒尖人才成长的过程中,自身是主体而且必须有愿意冒、敢于冒和能够冒的勇气和能力,外力是条件,要有支持冒的机制和氛围。冒尖人才的出现是在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氛围中水到渠成的结果,其中当然可以是拔的结果,但更为重要的应该是人才自身的自觉、自在和自为的行动结果。
“拔尖”与“冒尖”一字之差,体现了对人才培养的不同理解。如何让人才愿冒、敢冒、能冒出来成为“尖”,而不仅仅是被拔出来成为“尖”?如果你的文章写到了人要勤奋、写到了制度建设、写到了要自信,甚至写到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尖子(由此去联系创新、奉献、钱伟长那样的务实精神、曾懿丽那样的挺身而出的精神)„„只要是围绕“尖子的出现”这个话题,都是可以的。这篇作文的立意范围比较广泛,不太容易走题。
综上所述,如果写观点分析型作文,你可以从人与人角度写如何培养冒尖人才,强调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法:“让人才自然涌现比拔尖更重要”、“既要鼓励人才涌现,也要勇于提拔人才”(这个观点实质是重点写拔尖非常重要),也可以站在人才从个人角度写如何成为冒尖人才,强调个人奋斗和主观能动性:“与其等待被发现,不如主动涌现”、“有才能的人不会长久被埋没,终能显露头角”(实质是写真正的人才不怕等待被提拔)。如果你认真分析过往年考题,也许还会联想到2003年考的“相马不如赛马”那个题目。
如果写立论型作文,可以写“如何让尖子冒出来”等等,上文已经说过,不再赘述。
无论写哪一种类型的作文,有三点可以帮你锦上添花。
1.第二段最好能界定一下尖子的概念,把“尖子”的外延扩大成各行各业的代表人物、各种时代精神的代表人物,概念范畴大了,行文的时候就比较容易展开论述也不易偏题。
2.行文中不要忽略拔尖和冒尖的辩证关系,无论支持什么,也不要反对另一点,倒数第二段最好也强调一下另一点也很重要。
3.最后一次串讲课提供的论据,稍加变通就可以应用上,会让你的文章更有时代感,尤其钱伟长、吴冠中的例子。本次作文暗合了“信念(希望,精神,信心)”这个人生素质。
【参考范文】
也谈“拔尖”与“冒尖”
有人认为我国当今某些领域的管理人才拔尖的多,冒尖的少。我赞同这个观点。
钱老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钱老的这段话则是对当前人才现状的精辟分析。“拔尖”和“冒尖”二者似乎相差不大,强调的都是突出、出众的意思。但是,深入体味二者的区别,不难发现:二者的不同之处不在于“尖”,而在于“尖”是如何出来的?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社会的发展更需要“冒尖”管理人才。企业管理专家、管理学者、管理精英„„似乎我们并不缺少管理人才,但是看看我国的管理人才竞争力排行榜中的位置,不由我们对一些现象深思回味。拔尖强调外力使其成为“尖”,是矮子里面“拔”将军的结果;冒尖是指通过人才自身的努力脱颖而出,比较强调内力的作用。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追求效率的年代,也是一个知识更新、技术更新、管理方法更新最快的时代。若要跟上时代步伐,在各方面创造出高效率,就必须主动发挥人才的聪明才智,挖掘创新潜力,走创新之路。
培养“冒尖”管理人才不能仅强调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中。培养“冒尖”管理人才关键需要有创新的思想。海尔以“日事日毕,日事日高”来激励员工,也就是今天的事今天做好,而且今天要比昨天做的好一些。这种做法不仅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而且创造了一大批不断超越自我的优秀员工及管理者。这是思想创新在培养“冒尖”管理人才的体现。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无疑是社会制度方面的创新和重大突破,他让我们的国家跟上了世界发展的脚步,同时在各行各业培养出许多“冒尖”人才,这是制度创新在培养人才的卓越典范。
如何培养“冒尖”管理人才,我们肩负着中华复兴的重任,每一个人都无法逃避。
2010年1月联考论说文(2011-02-13 00:25:00)转载▼标签: 杂谈 分类: 专业硕士考前辅导——写作 今年写的是坚持学术正直、学术真理。
很多同学围绕一个空洞的概念来写,比如“真理”。我觉得仅写真理如何重要就显得文章言之无物,如果能在开头阐释学术上坚持真理表现为什么就更好了。换句话说,要先给自己的论点下定义,具体化,例如:学术上坚持真理意味着独立的学术人格,不为权贵所利用;意味着对前人学术成就的批判性传承;意味着不慕虚荣、耐得住寂寞;意味坚持独立自由的思索和创造;意味着健全的人格和对真理执着的追求。
这样阐释之后再写,举例子比较容易,文章也就丰满了。
但是总的来说,今年作文的考题对于考生来说,审题的要求并不高,一般都能准确立意,这也符合我们之前说过的原则:命题趋势上对于审题立意不做过高要求(从08年“原则与原则上”、09年“诚信”)一般来说会让你看出来命题人的立意倾向;在文字材料的内容上有所回归,不是结合时事热点来考察,但是如果了解时事热点并且进行了一定的思考,下笔还是大有可为的;最后,发挥空间比较大,即使没有准备,也都可以或多或少写一些见解——命题并不依赖背景知识。
听过1月3日写作课的同学应该还记得,我给出的第三个考点是关于季羡林先生的。当时的ppt如下:
考点三:季羡林 立足点:坚实的根基、健全的人格
人所共知的是,季羡林先生曾经推辞“国学大师”等头衔。很多人以为,这是先生的一种自谦。事实上,从学术上说,他从来没有深入研究过国学。尽管他曾涉猎敦煌学,但那是一门特殊的学问,并不等同于通常意义上的国学,但是为什么他至死也推辞不掉“国学大师”头衔呢?
其一,对真正国学大师稀缺、零落现状,备感焦虑忧切的社会情绪和心理。毫无疑问,当前,“国学”已成为一门声势极盛、趋之者众的显学。于是,诸如“读经”、“国学讲座”之类活动,蔚为大观、日渐热闹。但与这种热闹不相称的是,真正品学兼备、能被世所公认、并足以引领这一显**流的、名副其实的“国学大师”,却显得极为凋敝、似有实无;相反,滥竽充数、装腔作势的伪大师、假大师,倒是层出不穷、时有所闻。
此种背景下,向来以学问精深、为人淳朴、品德高洁著称,并且在其学术领域无论国内国际均享有崇高声望和地位的季老,纵然国学并非其主要专业,纵然本人强烈反对,也一再被人们强赐“国学大师”的桂冠、以寄托其对大师的向往,无疑并不出人意表、难以理解。
其二,对产生、滋养国学大师的学术土壤、生态环境日趋贫瘠、恶劣状况,极为焦虑不满的社会情绪和心理。不能不承认,在季羡林先生这一辈学人中,包括国学在内的各个学术领域,大师级学者的产生率均相当之高,如近年来先后辞世的便不可胜数——像钱钟书、李慎之、张岱年、费孝通、启功、王元化等等。在这一辈学人中,大师所以能如此辈出,除了他们各自内在的优异学术禀赋之外,无疑更离不开滋养了他们坚实学术根基、健全学术人格的那个时代的总体性学术生态环境。我们向季老学习什么?
我们除了高山仰止、自惭于季羡林这样先辈的大师风范之外,还能拿什么去告慰他们,进而薪火相传、延续他们的学术遗愿?!
季羡林先生对中国文化充满了热爱之情,甚至提出以东方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来拯救西方文化的没落,预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但是,我们不应该因此而忽略,正是贯通中西的学术视野和研究方法,铺平了他的大师之路。
自1949年到1978年,在人生精力最旺盛的二三十年间,受时代环境所影响,季羡林先生并没有太大的学术贡献,直到上世纪80年代之后,年过花甲的他又以惊人的勤奋和毅力,出版了大量的学术著作、译著和散文。
他自言散文乃学术之余的闲笔,但正是这些著作,搭建了一位研究领域偏僻的学者与大众沟通的桥梁,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学术大师的人格风范。
季羡林先生并不是一位对现实政治有独到见解的思想家或观察者,也不是一位敢于以生命换取真理的公共知识分子,但是他是一位有良知的学者。他不仅提出了“学术良心”的口号,而且在“文革”中对胡适、陈寅恪等先贤的批判中,他难能可贵地保持了沉默。风烛残年之时,他写下了关于“文革”的回忆录《牛棚杂忆》,不仅检讨了自己的经历,也为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记录。
季羡林先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朴素,尤其是对待后学的平易近人,也成为从北大校园传到全社会的佳话。
学习季羡林先生一生中真正应该学习的东西,是我们对他最好的怀念。
第五篇:MBA语文论说文
MBA语文论说文范文
题目:留心观察与潜心研究----一个科学发现的启示
也许大家都听说过“守株待兔”这则寓言吧?担我今天要说的不是那个可笑的农民,而是从这则寓言引起的一个科学上的发现。大多数人听到这则寓言时都会一笑了之。而一位细心的生物学家却没有放过它。他想:“为什么兔子会自己撞到树上去呢?”后来他不断研究,终于得出了结论:兔子的眼睛长在两侧,两眼所成的像并不能完全重合,因而在它的正前方有一小片“盲区”,当它被敌害追踪时,完全有可能“慌不择路”,撞树而死。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对周围的事物留心观察,潜心研究,就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反过来,谁如果粗心大意,他就会-事无成。古今中外不少事例都证明了这一点。
英国生物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在试验抵抗葡萄球菌时意外地发现培养皿中长满了青色的霉。但他并没有将这些“不受欢迎的客人”倒掉,而是对它们进行了数千次的试验,最后终于因为提取出了青霉素而获得诺贝尔奖。其实在我国古代,许多裁缝都知道手破了以后,往伤口上涂一些霉菌就可以防止感染。但他们只停留在了这种“经验”的地步,并没有问问“为什么”。弗莱明的发现看似偶然,其实这是偶然中的必然。殊不知他在地下室已经做了近十年的试验!爱因斯坦说过:“上帝常同人们开玩笑,但他决无恶意。”只要仔细留心周围的事物,不断研究,终有一天幸运女神会降临到你头上。
美国贝尔电话公司的物理学家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在寻找干扰卫星通信系统的噪声源时,发现总有一种消除不掉的噪声辐射。后来他们不断改进实验装置,最终证明了这就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为宇宙膨胀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并因此获得了1978的诺贝尔奖。在他之前的拉弗逊也听到了同样的噪声,可他认为这是由于天线上乌粪的干扰而与唾手可得的奖金失之交臂。当人们问他是否后悔时,他说:“我不后悔。我在距离真理很近的地方停了下来,但彭齐亚斯和威尔逊由于他们的努力而获得了成功,我以后将记住这个教训。”真理有时就在离我们很近的地方。但它只奖给那些不懈探索、潜心观察的人,而对那些不住意观察的人来说,真理可以说是千山万水之隔。爱迪生说:“在发明的路途上,1毫6米与1英里同样遥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国古代名医孙思邈在行医时发现了1种奇特的现象,某一地区的穷人得雀盲眼的特别多,而富人却与它无缘,富人经常得脚气病,但穷人却没有。后来他不断留心观察,发现穷人只能吃得上粗米、糠皮,而富人只顾吃精米细粮、大鱼大肉。于是他让两种人交换一下食物,过了一段时间,两种人的病都好了。原来粗粮富含维生素B2,而鱼、肉中富含维生素E。这种看似偶然所得的事例还有很多:画家莫尔斯在听演讲时大受启发,发明了莫尔斯电码;化学家道尔顿给妈妈买了一双袜子,结果发现了色盲症;物理学家波义尔在养紫罗兰时发明了石蕊试剂;医生邓禄普浇花时受到启发,发明了自行车轮胎;化学家凯库列做梦时发现了苯的分子结构;一个无名的花匠发明了钢筋混凝土……。
这些人,他们都在某一时刻突然受到了启发,或是发现了某种意想不到的事情。事实上,他们为了这一天的成功也许已经潜心留意周围事物多少年了。这正是他们本身素质的体现。要知道机会只留给那些为了寻找它而不断探索的人。只要我们专心致志于周围有趣的事物,成功就会降临。让我们不要像那位农民一样守株待兔、坐等成功的到来,而是用我们敏锐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去寻找、发现成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