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专题一教师(赏析情感)(最终版)

时间:2019-05-14 19:34: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代文阅读专题一教师(赏析情感)(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代文阅读专题一教师(赏析情感)(最终版)》。

第一篇:现代文阅读专题一教师(赏析情感)(最终版)

2016高考冲刺微专题突破系列之一

赏析文学作品中的情感

【考点阐释】 【解题攻略】

赏析文学作品的情感“五法”

方法1: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情感态度

作品中的关键性语句,常常出现在文首或文尾,或抒情,或议论,或含有深刻含意,往往表明或暗示作品主旨,也显示作者的情感态度。

例如:“他做了顶好的靴子。”(《品质》)这个句子既赞美了格斯拉职业道德的坚守,又表达了作者对格斯拉高尚人品的赞美之情。【知识延伸】

五类对理解情感至关重要的句子 1.文章(段)首尾句。2.中心句,文眼句。

3.表明作者观点立场的句子。4.抒情、议论的句子。

5.修辞、含蓄、结构复杂句。方法2:聚焦景物描写,把握情感态度

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不是空泛地抒情议论,而是寻找感情的依托。“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将饱满的感情寓于自然界的日月山水、风雪云雾、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情感。分析作者的情感要善于由景及人,由表及里,赏景析情。

方法3:联系作品主旨,品味情感态度

作品的主旨,是作品的灵魂。因为它既是作者构思行文的重心,又是情感态度的凝聚点。所以在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往往可以借助或联系主旨来理解。

方法4:关注主要事件,分析情感态度

作者的情感有时会体现在所叙的事件中,寓情于事,分析作品的情感态度时,透过事件,我们就可以体会到文章的情感态度。

方法5:根据文中形象,探知情感态度

“形”即文中的形象,包括人、景、物,散文作品中的形象,可以折射出作者对所写主题的是非、爱憎、好恶的思想感情和倾向。【特别提醒】

情感分析类题型的解题步骤

1.整体感知,对文章主题有一个基本把握。

2.厘清文章的层次结构,画出体现作者行文思路的关键词句(主旨句、过渡句、关键句等)。3.对作品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评价。答题应注意的问题

1.要着眼整体,找准全文的关键语句。2.要坚持观点和材料一致的原则。

3.要从作品实际出发,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人为拔高。

4.要注意答案的表述要求,从文字数量到表述的句式都要符合题干的要求。【典例体悟】

(2015·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太湖碎锦 范烟桥

①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

②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 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从观赏说, 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③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釐,和西山最高峰——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釐峰头,云气滃然如蒸。别的不知名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

④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王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恰到好处。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 一奇。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而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湾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近观不如 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灵秀,水的空明。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

⑤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一是从湖州到无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可望而不可即。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惊涛汹涌的奇趣。不仅有色,而且有声。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

⑥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太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脔”,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

【多练一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表现了太湖山水的多变与逸趣横生。

B.文章引用形容太湖的套语、诗句,谈及苏州园林、道书记载和神话传说,增添了太湖的人文色彩和传奇性。C.文章用“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比喻四围山石被削取的石公山兀立湖面这一湖山相映的景致,极为生动形象。

D.第⑤段写太湖的四幅画面,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结合色彩、声音等变化,表现不同时空之下的太湖奇景。

E.本文写太湖美景,详略有致,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局部描写,自然景色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

【解析】选AD。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品结构、鉴赏文章的表现手法的能力。A项,“„„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错误,东山没有这些描绘;D项,“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表述绝对。第二幅没有移步换景、想象,第三幅没有想象。2.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章的手法、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从题干“内涵和作用”,表明这个题目要从结构和内容角度回答。“碎锦”本身就是一种比喻性说法,在这比喻背后,自然蕴含着作者对美景的喜爱和赞美;同时我们发现,文章以“太湖碎锦”贯串全文,所以它就是全文的线索,全文围绕它展开,具有统摄全文的作用。“碎”既可以指太湖美景水波荡漾的样子,也可指作者以点带面的写法;作者对太湖的情感可以体会出来,即赞美。同时作者说“还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不难看出作者的谦逊之情。

参考答案: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太湖景色的丰富多彩,表达了作者对太湖的喜爱和赞美;(2分)具有统摄全篇和联结全文的作用,因太湖辽阔,作者只选取有代表性的几处景色来描绘,并通过这些“碎锦”的组合,呈现太湖全貌;(2分)作者以“碎锦”表明其文只能算是对太湖美景的部分呈现,既表现了他的谦虚,又暗含了对描写难尽的太湖美景的赞赏。(2分)3.文中说:“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你是否赞同这个说法?结合本 3 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阅读的能力。任意观点都可以,言之成理即可。首先要展示观点,赞同或反对。结合题干“本文和生活实际”,在具体阐述的时候,首先就应当提出自己的观点的支撑理由,然后从文本中寻找具体事例支撑观点,然后从现实中提取观点,完成答案。

答案:示例一:赞同。(1分)近观和远眺是两种不同的审美视角。远眺比近观更能领略自然景物的整体特征和独特风貌。(2分)如文中东山的梦幻之美,正是远眺所得。(1分)现实生活也是如此,近观事物,固然能体验到细节之美,但是很难观赏全局之胜。因此,只有立足高远,面向未来,才能够凭高视远,达到人生的新境界。(2分)示例二:不赞同。(1分)远眺只能够让人发现事物的概貌,近观才能够让人发现事物的细微之美。(2分)本文作者如果只是远眺而不近观,就无法领略石公山的细微之美。(1分)现实生活也是如此,只有立足当下人生和现实,才能够领略到近处的美。(2分)【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21分)

行走的风景 查一路

①在商品琳琅满目的大街上,我会常常想起货郎。一条黝黑发亮的扁担,一面像小姑娘摇着发辫的手摇鼓,一副光亮的货架„„货郎的足迹已远,而我追逐着那激越的鼓点,从一个孩童进入了成年。像消失在乡村田野上的风,像一块钟表停在了过去的某段时间,像一种过去的语言在追述往事,不能忘怀的,是货郎撩拨心弦的行走。一种岁月越老,越弥足珍贵的记忆。

②乡村中踏实的睡眠,常常被货郎的鼓声唤醒。乡村是寂静的,总在等待货郎带来生机。鼓声由远及近,女人们像母雀瞅见了金黄的谷粒,扑腾着双翅会集到老槐树的脚下——货郎歇脚的地方,手拿针头线脑、几尺头绳,一匹花布,与见多识广的货郎说东道西,讨价还价,打情骂俏。孩子们围绕着货架,拥挤着、询问着、尖叫着、欢呼着„„乡村贫寒的生活中所有对于快乐的向往,就锁在货郎玻璃面的货架里面。货架里面的物件在玻璃下面闪动着神秘的光亮。能够发出爆响的火纸,一含就化的水果糖,五颜六色的玻璃球,会飞的小气球,构成了乡 村孩子生活中最具诱惑力的念想。他们积攒着每一枚硬币,用预备好的每一枚硬币迎来激越的鼓声。远远的吆喝声近了:破鞋底破鞋壳废纸猪鬃鸡毛鸭毛兑糖换针哪„„为了这一声吆喝,为了兑现这一声吆喝,孩子们的目光搜遍了村寨山野、地头田塍的每一个角落,发现的眼睛,让贫瘠变为富有,单调冷落的土地被渴望一遍一遍不倦地阅读。

③货郎常常是外乡人,他们坚韧的脚板踏平了异乡的艰险,朴素愿望冲淡了游走四方的担忧和恐惧。一根黝黑的扁担,一头担着柴米油盐,一头担着日月星辰。货架在生活中漂泊,货郎居无定所,风餐露宿。他们也许会用一个顶针或者一个发卡几尺头绳换来一碗剩饭充饥,路边的风雨中的破庙可能成为临时的安身之所。在瓦蓝的天空下,在日落到来之前,孩子们追逐着他们,追逐着闪光的货架与货架在开合之间的细节。疲惫思归的时候,可能是脑海中浮现出妻儿在家中等待的光景,若有若无的幸福在那张黝黑的脸上滑过,陶醉的感觉击穿了他们在尘世奔忙中抵御风霜的圆滑和吝啬。他们大发善心少有地慷慨,突然停下货架,从中取出水果糖一人一粒。那动作像闪电一样急促,不容被施舍的对象再有非分之想。

④货郎习惯于对每一位陌生人微笑,表情谦卑,视所有人为衣食父母。他们贪图微利,但不取不义之财。八岁那年,我脱下一双新鞋换了一盒水彩蜡笔。天黑了才惴惴不安地回家。我父亲不肯相信穿在脚上的鞋子会弄丢了,关上了厅堂的大门,准备将我痛打一顿。远远地货郎的鼓声近了,鼓声在我家门前停顿下来,还有货担落地扁担吱呀呀的声响。接着,鼓声响起,由近4 而远。我父亲打开门一眼就看见了摆在门前的我的那双新鞋。而货郎的背影已远,消失在树影婆娑、山岚暮霭笼罩的山道上。那时,我的心里第一次对货郎产生了牵挂。货郎是不是要到落日的山那一边,微弱的星光能不能照亮他回家的路„„

⑤擎起激越的鼓,用朴素的愿望,敲响沉寂的岁月,让快乐在生活中流布四方。日子被一页一页地翻了过去,然而,视线越过商品琳琅满目的大街,我仍然看见了货郎用黝黑的扁担,挑着闪亮的货架,沿着蜿蜒的乡村小路在走。

1.文章为什么反复提到货郎“黝黑的扁担”这个特写?除此之外,文章还有哪些相似的特写?(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学作品的事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从其在结构及主题表达上的作用考虑。一般情况下,事物形象具有线索的作用,是作者所抒之情、所言之志、所寓之理的载体。“黝黑的扁担”是货郎谋生的依靠,是乡村记忆的一部分,反复描写有强化主题的作用。

答案:①内容上:突出人物特征,这一细节描写表现出货郎的勤劳和卖货生活的艰辛;(2分)②结构上:不断反复提到这个特写,强化主题,照应行文,使上下文浑然一体(或起到线索,贯穿全文的作用)。(2分)其他相似的特写:闪亮的货架(1分)和激越的鼓声。(1分)2.简要分析“乡村中踏实的睡眠,常常被货郎的鼓声唤醒”在文中的作用。(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题要联系句子的位置,分析其在内容和结构方面的作用。该句在第二段的开头,从结构上说,它领起了下文对乡村美好生活的回忆;从内容上说,写的是乡村生活的记忆。

答案:(1)在结构上,为下文做铺垫(或引起下文)。(1分)货郎给寂静的乡村带来生机;(1分)货郎给贫寒的乡村生活带来欢乐。(1分)(2)在内容上,表达了对乡村踏实生活和货郎的依恋与怀念之情。(1分)3.作者笔下的货郎是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货郎的形象特征。(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文中对人物的描写和一些作者评价性的词语。

答案:勤劳坚忍;谦卑朴素;贪图微利但有情有义;圆滑吝啬也有慷慨。(1点1分,答全5分)★4.本文蕴含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试做探究。(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学作品的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如开头部分“不能忘怀的”“弥足珍贵的记忆”,体会到对货郎、对乡村的怀念之情。还要注意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和物象的描写,从中体会作者深层次的情感。如文中写到的扁担和鼓声,货郎带给乡村的欢乐与便利,货郎送还“我”的新鞋,如今货郎的消失等,由此想到作者对货郎、对乡村文明及传统生活方式的情感。

答案:对货郎送还新鞋的感激之情(或对货郎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对乡村文明的怀念之情;对朴素快乐生活的推崇(向往)之情;对行走式的传统文明的赞美之情。(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5

第二篇:现代文阅读专题一学生(赏析情感)(本站推荐)

举一反三,必有收获!

2016高考冲刺微专题突破系列之一

赏析文学作品中的情感

【考点阐释】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通过人、事、景等外在的事物表达出的内涵,它是散文的核心。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实际上就是分析概括作者对所写的人、事、景、物等表现出的情感倾向,是对文章的核心内容和思想情感的整体把握。

赏析情感主要有四种考查形式:①情感变化类。②情感比较类。③情感认定类。④情感梳理类。

【解题攻略】

赏析文学作品的情感“五法”

方法1: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情感态度

作品中的关键性语句,常常出现在文首或文尾,或抒情,或议论,或含有深刻含意,往往表明或暗示作品主旨,也显示作者的情感态度。

例如:“他做了顶好的靴子。”(《品质》)这个句子既赞美了格斯拉职业道德的坚守,又表达了作者对格斯拉高尚人品的赞美之情。【知识延伸】

五类对理解情感至关重要的句子

1.2.3.4.5.方法2:聚焦景物描写,把握情感态度

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不是空泛地抒情议论,而是寻找感情的依托。“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将饱满的感情寓于自然界的日月山水、风雪云雾、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情感。分析作者的情感要善于由景及人,由表及里,赏景析情。

方法3:联系作品主旨,品味情感态度

作品的主旨,是作品的灵魂。因为它既是作者构思行文的重心,又是情感态度的凝聚点。所以在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往往可以借助或联系主旨来理解。

方法4:关注主要事件,分析情感态度

作者的情感有时会体现在所叙的事件中,寓情于事,分析作品的情感态度时,透过事件,我们就可以体会到文章的情感态度。

方法5:根据文中形象,探知情感态度

“形”即文中的形象,包括人、景、物,散文作品中的形象,可以折射出作者对所写主题的是非、爱憎、好恶的思想感情和倾向。【特别提醒】

情感分析类题型的解题步骤

1.整体感知,对文章主题有一个基本把握。

2.厘清文章的层次结构,画出体现作者行文思路的关键词句(主旨句、过渡句、关键句等)。

3.对作品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评价。答题应注意的问题

1.要着眼整体,找准全文的关键语句。

举一反三,必有收获!

2.要坚持观点和材料一致的原则。

3.要从作品实际出发,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人为拔高。

4.要注意答案的表述要求,从文字数量到表述的句式都要符合题干的要求。【典例体悟】

(2015·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太湖碎锦 范烟桥

①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

②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 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从观赏说, 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③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釐,和西山最高峰——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釐峰头,云气滃然如蒸。别的不知名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

④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王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恰到好处。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 一奇。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而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湾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近观不如 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灵秀,水的空明。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

⑤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一是从湖州到无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可望而不可即。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惊涛汹涌的奇趣。不仅有色,而且有声。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

⑥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里,有着 2

举一反三,必有收获!

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太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脔”,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

【多练一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表现了太湖山水的多变与逸趣横生。

B.文章引用形容太湖的套语、诗句,谈及苏州园林、道书记载和神话传说,增添了太湖的人文色彩和传奇性。

C.文章用“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比喻四围山石被削取的石公山兀立湖面这一湖山相映的景致,极为生动形象。

D.第⑤段写太湖的四幅画面,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结合色彩、声音等变化,表现不同时空之下的太湖奇景。

E.本文写太湖美景,详略有致,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局部描写,自然景色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

2.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说:“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你是否赞同这个说法?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21分)

行走的风景 查一路

①在商品琳琅满目的大街上,我会常常想起货郎。一条黝黑发亮的扁担,一面像小姑娘摇着发辫的手摇鼓,一副光亮的货架……货郎的足迹已远,而我追逐着那激越的鼓点,从一个孩童进入了成年。像消失在乡村田野上的风,像一块钟表停在了过去的某段时间,像一种过去的 3

举一反三,必有收获!

语言在追述往事,不能忘怀的,是货郎撩拨心弦的行走。一种岁月越老,越弥足珍贵的记忆。

②乡村中踏实的睡眠,常常被货郎的鼓声唤醒。乡村是寂静的,总在等待货郎带来生机。鼓声由远及近,女人们像母雀瞅见了金黄的谷粒,扑腾着双翅会集到老槐树的脚下——货郎歇脚的地方,手拿针头线脑、几尺头绳,一匹花布,与见多识广的货郎说东道西,讨价还价,打情骂俏。孩子们围绕着货架,拥挤着、询问着、尖叫着、欢呼着……乡村贫寒的生活中所有对于快乐的向往,就锁在货郎玻璃面的货架里面。货架里面的物件在玻璃下面闪动着神秘的光亮。能够发出爆响的火纸,一含就化的水果糖,五颜六色的玻璃球,会飞的小气球,构成了乡 村孩子生活中最具诱惑力的念想。他们积攒着每一枚硬币,用预备好的每一枚硬币迎来激越的鼓声。远远的吆喝声近了:破鞋底破鞋壳废纸猪鬃鸡毛鸭毛兑糖换针哪……为了这一声吆喝,为了兑现这一声吆喝,孩子们的目光搜遍了村寨山野、地头田塍的每一个角落,发现的眼睛,让贫瘠变为富有,单调冷落的土地被渴望一遍一遍不倦地阅读。

③货郎常常是外乡人,他们坚韧的脚板踏平了异乡的艰险,朴素愿望冲淡了游走四方的担忧和恐惧。一根黝黑的扁担,一头担着柴米油盐,一头担着日月星辰。货架在生活中漂泊,货郎居无定所,风餐露宿。他们也许会用一个顶针或者一个发卡几尺头绳换来一碗剩饭充饥,路边的风雨中的破庙可能成为临时的安身之所。在瓦蓝的天空下,在日落到来之前,孩子们追逐着他们,追逐着闪光的货架与货架在开合之间的细节。疲惫思归的时候,可能是脑海中浮现出妻儿在家中等待的光景,若有若无的幸福在那张黝黑的脸上滑过,陶醉的感觉击穿了他们在尘世奔忙中抵御风霜的圆滑和吝啬。他们大发善心少有地慷慨,突然停下货架,从中取出水果糖一人一粒。那动作像闪电一样急促,不容被施舍的对象再有非分之想。

④货郎习惯于对每一位陌生人微笑,表情谦卑,视所有人为衣食父母。他们贪图微利,但不取不义之财。八岁那年,我脱下一双新鞋换了一盒水彩蜡笔。天黑了才惴惴不安地回家。我父亲不肯相信穿在脚上的鞋子会弄丢了,关上了厅堂的大门,准备将我痛打一顿。远远地货郎的鼓声近了,鼓声在我家门前停顿下来,还有货担落地扁担吱呀呀的声响。接着,鼓声响起,由近而远。我父亲打开门一眼就看见了摆在门前的我的那双新鞋。而货郎的背影已远,消失在树影婆娑、山岚暮霭笼罩的山道上。那时,我的心里第一次对货郎产生了牵挂。货郎是不是要到落日的山那一边,微弱的星光能不能照亮他回家的路……

⑤擎起激越的鼓,用朴素的愿望,敲响沉寂的岁月,让快乐在生活中流布四方。日子被一页一页地翻了过去,然而,视线越过商品琳琅满目的大街,我仍然看见了货郎用黝黑的扁担,挑着闪亮的货架,沿着蜿蜒的乡村小路在走。

1.文章为什么反复提到货郎“黝黑的扁担”这个特写?除此之外,文章还有哪些相似的特写?(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乡村中踏实的睡眠,常常被货郎的鼓声唤醒”在文中的作用。(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笔下的货郎是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货郎的形象特征。(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蕴含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试做探究。(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举一反三,必有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篇:现代文语句赏析方法

1、抓关键词语

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例句1:“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蒙眬欲睡似的。” 【赏析】一个动词“吻”字,写出了海浪亲昵温柔的情态。例句2:“海水疯狂地汹涌着,吞没了远近大小的岛屿。” 【赏析】“疯狂”、“汹涌”、“吞没”这些充满力度的词语,描绘出了大海勇猛无畏的性格。

2、抓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如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其作用表现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又如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用它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它叙事写人,能使描写细腻深刻。例句1:“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

【赏析】以“海”、“墙”作比喻,写出了森林的浩瀚和坚不可摧。透过字表,我们能够领会到作者对森林的喜爱与赞赏之情。例句2:“多少年过去了,风儿把山顶上岩石的表层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细密;它又不辞辛苦地从远处茂密树林里捎来种子,让雨水把它们唤醒。坡上青翠的小苗讨得阳光喜欢了,阳光便慷慨地抚爱它们。”

【赏析】本句用拟人手法,赋予风、雨水、小苗、阳光以人的灵性,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获取原来如此的诗意,与峡谷的凄清冷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例句3:“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赏析】作者捕捉到大海清波微漾的特征,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多个比喻来描摹海潮的几种情态。用“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来比喻海浪声的轻柔;用“情人的蜜语”来比喻海浪声的甜美;用“落花飘零在水上”来比喻海浪声渐闻渐远,直至杳然无声的情态。这种多角度的设喻,将落潮时大海的轻柔、静谧刻画得细致入微,使人如临其境。

3、抓句式特点

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倒装句等。

例句1:“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

【赏析】作者运用排比句式,以表现大海惊醒后的剧烈动荡,展示了大海的粗犷、豪放的性格,让读者读来琅琅上口。

例句2: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么?峡谷莫非不明白? 【赏析】作者用两个反问一个设问表达了对阳光不公的抗议,“莫非”一词更让人感受到作者的怨恨之情。

例句3:《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文章最后写道:“此刻,北风正在敲打着我的窗户,而我的那几株腊梅,依然在那里默默地绽蕾,默默地吐着清幽的芬芳``````”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赏析】“卖”是卖弄,“逞”是炫耀,“不可一世”是形容极其狂妄自大,这三个词语原是 贬义,这里贬词褒用,表现出汉子们打鼓时的精神抖擞、气势非凡。

例句4:《鼓神》敲打锣鼓的汉子们敦实威风,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A)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B)只见他急敲慢敲,重敲轻敲,时而敲打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贴鼓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坚时像枪击钢板,乱时如乌云压顶,齐时如布兵排阵;铁马金戈乱箭飞,细雨轻风荷塘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纺织声„„

【赏析】一连串的排比,将鼓神击鼓的姿势、动作描绘得栩栩如生,气势磅礴。又借助比喻和对比,表现出鼓声的变化多端,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4、抓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例句1:“那儿的树木虽然远不如山上的小草高,但它却可以自豪地宣布:我是森林!”

【赏析】小草比树木高的原因不是因为它本身,而是借用地势;而树木凭的是自身的优势,这里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地下森林的欣赏之情。

例句2:“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山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睑,也像要睡了。”

【赏析】以大海周围的景物岛、山、星星为衬托,把大海熟睡的“恬静美”推进一步,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这是一幅清丽、温柔、恬静的“海睡图” 例句3:“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

【赏析】作者直抒胸臆,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伟大力量的歌颂,表明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5、抓结构作用

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例句1:“远处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

【赏析】这是一个过度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是联系大海由睡到醒,潮水由落到涨的纽带。

例句2:“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因此即使是伴妻一道默坐在房里,从闭着的窗户听着外面隐约的海潮音,也觉得满意,算是尽够欣幸了。”

【赏析】文章首尾照应,以房中听潮开始,以房中听潮结尾,使文章结构谨严。

6.抓思想内容

准确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例句1:“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溢,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像到了世界的末日„„”

【赏析】这是描写最初地质突变时的情景,一句话一种景象,字虽不多,形象生动,让人如临其境,同时也交代了峡谷的来源。

例句2:“你似乎深不见底,宽不可测,没有人见过你的全貌。虽然你拥有珍贵的树木,这大自然无价的财富,然而你沉默寡言、与世无争──多么不公平啊,你这个世上罕见的地下森林。你从哪里飞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

【赏析】作者用第二人称手法,面对面地直接抒发感情,强烈表达了自己对峡谷的关切、同情、抱不平以及无限的敬意。

第四篇:二轮练习--现代文(一)

二轮练习---现代文

(一)班级姓名

(一)烟花三月下溱潼卞毓方

暮春三月,也是烟花三月,我与林非、王充闾、刘宝柱三位先生同访溱潼。

当天上午,主人安排游溱湖。画舫使人和湖面亲近,又和湖面疏远,坐在舱里,浪舔不到,风吹不到,日头也晒不到,但你却可从从容容、仔仔细细地为云看相,为水把脉。

溱湖要我把脉,首先是湖水尚清冽,但是,溱湖,你懂得我的悲凉么?在工业化、现代化浪潮的裹挟冲刷下,那渌渊镜净、一尘不染的好光景永难再现,只能留梦于《诗经》中的涟漪、《楚辞》中的浪花了。其次,便数眼前这湖边的篙船,这是会船节的余兴。岳阳有龙舟节,溱潼有会船节。龙舟节纪念屈原沉江,他的《离骚》,引起人心骚动,人心就起了波澜,就要借龙舟节的不朽以实证屈原诗文的不朽、精神的不朽,讴歌不朽。会船节也有纪念的缘由,它的纪念,显示了溱潼人的贤良和公德:清明节的第二天,溱潼百姓相约划着自家的小船,为四港八汊无主的孤坟添土洒饭,烧化纸钱。

午后游溱潼古镇,我曾行过一遭,那是在一个月前。于我,出游如同赴宴,一向不关心厨师端上的是什么,而在乎今天与谁同桌。此番系陪三位先生同游,心情愈加雀跃,我们沿着前番的路线走了一遭:麻石老街、院士旧居、民俗风情馆,以及古茶古井、古槐古寺。叫我吃惊的是,我前番的“莅临”已经被摄成图像,加以装潢,悬挂于一处景点。我就成了“到此一游”的所谓名士。溱潼,她似乎觉得自己沉默得太久了;溱潼,她似乎觉得自己开放得太迟了。她就像锁闭在水网中的孤岛,在这大喧哗大造势市场经济大发展的年代,终于也耐不住寂寞,渴望外界的足音余响了。

身边备有相机,一路张罗着想给三位先生处处“立此存照”,却仅有两次成功。一次是在“花影清潭”。那是一个小院,院内一株古苍苍的茶树,寿长逾千年,花开逾万朵,茶树旁有一古井,井壁青苔斑驳,井底水莹如镜,三位不仅在茶树前欣然留影,还分别弯腰探头,和幽幽的井水照了一个多情的面;另一次是在“绿院垂槐”。院是寺院,槐是官槐,院内曾创办过书院、义学,而后又设立小学,是古镇教育事业的滥觞,官槐不仅沐过宋朝的风,元代的雨,还系着天仙配的传说。三位先生往槐树前一站,嘴里俱念念有词,是许愿吧,我不知他们默许的是什么。按动快门的刹那,眼睛一眨,仿佛镜头锁定的是三株大树,不,四株。绝非矫情,生活的原色,生命的底色,本该是这般浑然一碧,浓翠盈目。

次日上午,细雨霏霏,我们参观了高二适纪念馆。高氏是那种生前看着不高而死后愈仰愈高的学者、诗人兼书法家。他是溱潼的邻居(他本是邻县之人),又是溱潼的女婿(娶了溱潼之女为妻)。高氏“独学自成”,没有背景,没有台阶,一介寒儒,好钻研而“不求人知”,然而,骤然而起的一桩“兰亭公案”,却不由分说地把他推到前台,置于聚光灯之下:1965年,值兰亭盛会召开之际,郭老沫若抛出《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指出享誉千古的《兰亭序》乃是赝品,为后世所托作。鉴于郭老彼时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威望,黄钟一启,万籁噤声。当是之时,唯独高二适挺身而出,撰写《〈兰亭序〉真伪驳议》,与郭老据理力争。高二适的精湛见解,尤其是他的不畏权贵的风骨,倾倒士林。连毛泽东也被他的激情所感染。

纪念馆建在两水相交的半岛。主人公的塑像在迎门而笑,绿树环拥,回廊的碑刻龙飞凤舞。展厅,半是书法,半是丹青,以为这就是全部了。谁知出得旧馆,又见新馆,博敞而宏丽,沿阶梯步上三楼的平台,脚下踩踏的是坚实,胸中翻滚的是浩叹。不要说唐代的边塞诗人高适——那位二适先生的本家①兼同行——生前死后,从未拥有如许气派,就是当代的诸多硕儒宏彦,也鲜能享受此等殊荣。【注】①本家:此处指自己的家同姓、同宗者。

17.阅读全文,完成填空。(4分)

游览溱湖,触景生情,会船节引发现实遐思; ①,移步换景,备相机为先生留照; 参观纪念馆,思古抚今,忆 ②。

(①处填行踪,五字以内;②处概括事件,十字以内)

18.第三段表达了作者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19.品味语言(4分)

(1)于我,出游如同赴宴,一向不关心厨师端上的是什么,而在乎今天与谁同桌。(结合语境,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2)不要说唐代的边塞诗人高适——那位二适先生的本家兼同行——生前死后,从未拥有如许气派,就是当代的诸多硕儒宏彦,也鲜能享受此等殊荣。(品析“不要说„„就是„„”这个句式用在此处的妙处。)(2分)

20.为什么溱潼人如此厚爱高二适?请结合本文,阅读下列两则材料,说说你的理解。(2分)

材料1:顾城的诗《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材料2: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日伪侵占溱潼。高二适先生不愿做亡国奴,将家眷寄养于溱潼岳父家,只身赴重庆,直到抗战胜利后,1945年深秋,才重返故里。回乡途中,写了《溱潼道上闻子规》诗一首:“出蜀希闻子规鸟,回乡初见杜鹃花。一声肠断溱湖水,何事将归不问家?”

(二)荒野之鹰简媜

总是独自走上生命的每个阶段,从全然陌生的环境开始安顿自己。

小学毕业,明明附近有所初中,我却跑到离家四十分钟车程的初中就读。明明附近有几所高中可供选择,却大胆地跟老师讲:“我要去台北考高中!”那时父亲刚逝两年,母亲出外工作兼了父职,阿婆管田地、家园,我是老大,弟弟妹妹才上小学。我赌一口硬气对自己讲:“你要是没出息,这个家完了!”

十五岁,捆了今生的第一个行李,连牙刷,毛巾都带走。屋前屋后,巡了一趟,要狠狠记住家的样子,躲在水井边哭一场,忽然长大了五岁。我不嫉妒别人的十五岁仍然滚入父母怀里,睁着少女的梦幻眼睛,而我却得为自己去征战,带刀带剑地不能懦弱。

所以,孤伶伶地在台北寄人篱下,每天花三个钟头来回于学校和亲戚家。那时,校内的读书风气不盛,许多人放学后赶约会,跳舞,逛夜市。我没有玩的权利,也没经费课外补习。还是那副硬脾气,就不相信出考题的能撂倒我,非上好大学不可。

平常,很少有谈得来的朋友,我干脆跟稿纸谈,写文章,投稿。若是杂志社寄来刊稿消息,我会乐得一看再看,看到眼眶泛红;大报副刊寄回退稿,则撕得碎碎地喂垃圾桶,我想:“总有一天„„”为了那一天,吃多少苦都值得。

我做事一向劲道猛,非弄得了如指掌不可。迷上写作,连带看别人作品都眼睛出火。他们写的好,我写的不好,道理在哪儿得揪出来才能进步。常常捧着两大报副刊上的名家作品,用红笔字字句句勾,我不背它们,我解剖它们,研究肌理血脉,渐渐悟出各有各的路数,看懂名家也有松垮垮的时候。那时很穷,买不起世界名著,铁了心站在书店速读,霍桑《红字》、《泰戈尔全集》、托尔斯泰《高加索故事》„„有些掏钱买了,其余则浏览,希望将来变成大富翁全娶回家,看到眼瞎也甘愿。“世界太大,生命比世界更大,而文学又比生命辽阔!”我决心往文学走,不回头。

缺乏目标的年轻生命好比海上的飘舟,而我知道自己的一生要往哪去。考大学只是眼前目标,我知道为什么必须上大学,不是依社会价值观、师长期待或盲目的文凭主义,而是依自己对生命的远大梦想。

高二暑假,我留在台北。每天,依例凌晨四点起床早读,按照作战策略,这个暑假必须总复习所有科目并预读高三功课,至少做一遍从各补习班、明星学校搜集的题库、试卷及历年联考试题,并且每隔半月“验收实力”——看自己能考上哪一个“混帐学校”。

想睡觉,不行。开始思考打仗应该用智慧,于是,把“作战计划”改成“大学联考美食店”,按照清醒到昏沉的时刻表安排筵席。

所以,“历史”变成身穿古装的我恣意穿梭于时空隧道,采访秦始皇谈如何并吞六国,跟汉武帝吃饭谈外患问题,还可以指着光绪骂:“你这个懦夫,干嘛那么怕慈禧,你不会派刺客把她‘解决’掉吗?”“地理”也好办,那是我跟心爱的白马王子周游世界的旅行见闻。“数学”,确实有点伤脑筋,三角函数实在不像个故事。

抽屉里有一叠没写完的稿子,想继续写,又收进去,索性把专放稿件与写作大纲的抽屉贴上封条,仿佛唯一的财产被法院查封。

如此安顿之后,升高三,当同学们一个个迸发高三杂症,勉强念书,或奔波各补习班像只无头苍蝇,我却笃定得像个磐石,心稳稳地纹风不动。继续按自己的作息方式排读书计划,不急,不慌,从不脱序。我读书喜欢问“为什么”,思考答案。有时“国文”里的问题必须从“历史”找解答,“历史”里的疑问,可以从“地理”得到线索。活读比死背深刻,而且有乐趣。

联考那日,雨意正浓,大多数人像进刑场,我却觉得像游园会。

放榜后,在租住的小屋打点行囊,一下子天地开了。我知道自己又要去陌生地方从头开始,就像过去每个阶段,命运交给我一张白纸一样。

年轻生命蕴涵各种潜力,愈早自我开发愈能起飞。如今回想高中生涯,短短三年,却把我一生的重要走向都起头了,我如愿进入台大,如愿成为作家。少年时,怨怼老天,现在懂得感谢。

因为,当他赐给你荒野时,意味着,他要你成为高飞的鹰。

17.请写出你对“我”的“硬脾气”的理解,并再举一例说明。(2分)

18.“我”乐学也善学,请概括出“我”的三个学习方法。(3分)

19.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联考那日,雨意正浓,大多数人像进刑场,我却觉得像游园会。

20.第七段的作用有哪些?(3分)

21.结合全文内容,理解标题“荒野之鹰”的内涵。(4分)

(三)特别教授

黄侃字季刚,清末民初音韵学家、训诂学家、文学家,曾在南京东南大学、金陵大学任教,被学生称作“特别教授”。

陆宗达曾拜黄侃为师。见过先生,黄侃一个字也没给陆宗达讲,只给他一本没有标点的《说文解字》,说:“点上标点,点完见我。”陆宗达依教而行。再见老师时,黄侃翻了翻那卷了边的书,说:“再买一本,重新点上。”就将书扔到了书堆上。又一次见老师时,陆宗达

送上点点画画已经不成样子的《说文解字》。黄侃点点头,说:“再去买一本。”三个月后,陆宗达又将一本看得很破的《说文解字》拿来,说:“老师,是不是还要再点一本,我已经准备好了。”黄侃说:“已经标点了三次,你对《说文解字》已经烂熟在心,这文字之学你已得了大半,不用再点了。”说完,黄侃又将那书扔上书堆,这才给陆宗达讲起了学问的事。

后来,陆宗达终于成为我国现代训诂学界的泰斗。他回忆自己的学习历程时说:“就是当年翻烂了三本《说文解字》,从此做起学问来,轻松得如庖丁解牛。”

黄侃在课堂上讲解《说文解字》,一不带原书,二不带讲稿,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学生对他引用的经典论据,下课以后去查书,一字不漏,一字不错,引起了全班同学啧啧称羡。有一天,黄的学生为他拿皮包时发现内有许慎的《说文解字》,打开一看,那书上画得太特别了:书头蝇头小字,密密麻麻,有墨笔写的,有朱笔写的,还有各种各样的符号,全书9300字,每个字都有自己的讲法。据说,他对《说文解字》读了五次,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他去讲授的时候,也每一次都有新的内容。同学们说:“听黄先生的课,百听不厌。”一个学生看了黄侃所读的那本《说文解字》后,对他说:“黄先生,你这批在书头上、书边上的东西,颜色各异,字又那么小,谁还认得呢?”黄侃半开玩笑说:“我要人认得干什么呢?别人要知道了上面的内容,我就不是第一了。”大家都哄地笑了。

据他的学生回忆,黄先生教学还有更特别的,他不是光用语言教这个书,而是带着感情教这个书。《说文解字》是一本很枯燥的书,可黄先生在讲每个字时,是带着爱憎的感情来讲的。他把自己变成书中的人,书中的人笑了,他笑了;书中的人哭了,他也哭了。在他的影响下,同学们都和老师同呼吸,和书中的文字同呼吸。

黄侃弥留之时,他已说不出话来,手却指向架上一书。学生们将书拿来,他翻到一页,手一点,人已逝去了。送走老师之后,学生们想起那书,大家翻开一看,顿时觉得,雷电之光,激荡天地:前几日学生们争论的一个问题,老师没能作答;原来,老师最后手之所指,正是答案所在。

(节选于《细说民国大文人》,有删改)

14.阅读全文,概括黄侃先生的“特别”之处。(2分)

①不讲学问,先让学生自己钻研;②;

③讲解投入,带着爱憎感情教书;④。

15.品析下列句子。(4分)

(1)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2分)

黄侃翻了翻那卷了边的书,说:“再买一本,重新点上。”就将书扔到了书堆上。

(2)结合加点词语,谈谈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2分)

在他的影响下,同学们都和老师同呼吸,和书中的文字同呼吸。

16.文章第三段写陆宗达后来的情况有什么目的?(3分)

17.同为人师,却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麦尔先生虽然偶尔也会给自己放放假,钓钓鱼,但在最后一课上却表现出高贵的爱国精神。

B.黄侃教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教学方法与众不同,可是对学生的求教缺乏应有的耐心。

C.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用热切的期盼和不倦的教诲关心着身处异国他乡的鲁迅。

D.莎莉文老师是点亮光明的使者,用爱心和智慧重塑了海伦·凯勒的生命。

第五篇:中考现代文复习(一)记叙文

中考现代文复习

(一)记叙文

一.记叙文的概念。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以议论、抒情、说明来表达中心的一种文体。记叙文包括一般记叙文、小说、散文、戏剧、寓言、童话、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形象的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涵在具体材料之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二.记叙文的分类。

按写作的内容可以分为四大类:

①写人记叙文:写人的记叙文,通常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如:《我的母亲》、《阿长与〈山海经〉》

②叙事记叙文:叙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写清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作品的主题。如:《羚羊木雕》

③写景记叙文:写景记叙文,以描写景物为主,通过写景,寄托感情,表现主题。《春》、《济南的冬天》 ④状物记叙文:状物的记叙文,以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向。如:《安塞腰鼓》。三.记叙文的要素。

把握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四.记叙文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是指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把已确定好了的材料安排好,按一定的次序去写。一般有三种: ① 顺叙:(按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

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这种写法课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如:《最后一课》,按照时间顺序记叙韩麦尔先生为学生们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② 倒叙:(结局→开端)

即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它分为两类,一是把事情的结局先写出来,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倒叙事情的发生、发展的经过;二是,把后面发生的某一情节提到前面去,暂时中断中心事情的叙述而进入另一个相关的事情的叙述。由于倒叙改变了记叙的自然程序,阅读时应特别注意“倒”“顺”之间的起讫点,认清那些起关键作用的词句和段落。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③ 插叙:(中断叙述,插入片断)

是在叙述中心事情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进行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如:《背影》一文,开篇点题之后,插入了家庭祸不单行的追忆,既交代了背景,又为主体部分做好了铺垫。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内容,突出中心。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插入“美女蛇”,烘托出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丰富了主要内容。五.记叙文的线索。

线索是指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整体。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彩线。①以人物为线索。(人线)

有的记叙文,按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来组织材料,把人物作为文章的线索。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就是线索人物,全文是以“我”的见闻和感受来安排材料的。②以实物为线索。(物线)

有些文章往往是以一个具体的实物贯穿全文,将各种人物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如《羚羊木雕》就是以木雕为线索安排材料的。③以事件为线索。(事线)

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有些文章事件本身便是线索。《智取生辰纲》 中明线为“杨智失陷生辰纲”,暗线为“吴用智取生辰纲”。④以时间为线索。(时线)

有的文章是以时间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时间就成为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⑤以地点为线索。(地线)

有的文章是以地点的转换来层次的,地点就是叙事的线索。《藤野先生》就是以“我”的活动地点为线索安排情节,东京、仙台、北京层层展开。⑥ 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情感线)

有的文章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为线索来组织材料。如《春》盼春→绘春→赞春 作用: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六.记叙的人称及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增加对人物和事件叙述的真实感和亲切感。第二人称:形成面对面的交流,便于直抒胸臆,增加文章的亲切感。第三人称:能客观展示生活,不受时空限制,能从更多方面自由叙述。考试常见试题类型为:本文或某段运用了什么人称,有什么作用?

在具体文章中,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中“便于直抒胸臆”的特点,需联系文章所抒发的具体情感。七.记叙文常用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常常辅以议论、抒情和说明。

1、叙述是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过程表述出来的一种写作方法。它是写作中最基本、应用最广泛的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性文章主要的表达方式。例子:

(1)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朱自清《背影》)

(2)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胡适《我的母亲》)

2、描写就是对人物、事件和环境作具体细致的描绘和刻画。描写是文学中最基本、最生动的东西,是文学作品最感染人的地方。但描写在议论文和应用文中的应用很少。描写分类:

按描写角度分:↗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对描写对象(人物、事件等)直接进行描写的,就是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

使其鲜明突出。

按描写内容分: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

等的描写)

↘社会环境(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

俗民风等的描写。)

按描写宏观、微观性分:↗细节描写(指对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

事实所作的具体、细致的描写。

↘场面描写(初中阶段不作为考查内容)

(一)人物描写的作用:①体现人物性格、情感。②体现人物身份。

(二)自然环境作用:

①交代故事的环境、时间,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感。如“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孔乙已》(明确了故事的发生的时间、人物的活动环境,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烘托了人物凄凉的心情。)②象征和暗示。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故乡》(再现记忆中故乡的美丽图画,是“我”美好希望的象征,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渴望,对未来的一种朦胧的憧憬。)④ 烘托人物形象。

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斑羚飞渡》(烘托了头羊自我牺牲的精神美)⑤ 为下文作铺垫。《竹林深处人家》开篇写竹林为后文写人家和“欢笑声”作铺垫。⑥ 深化作品主题。

备注:解答相关问题时,不能堆砌描写的作用,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结合文章内容作答。

(三)社会环境作用:交代故事的朝代背景,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人物和主题。

(四)细节描写的作用:

①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的细节描写,主要作用是更细致深入地刻画人物性格情感。②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细节描写,主要作用是渲染气氛,点明时间或时代背景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五)侧面描写作用:烘托的作用。(“烘托了„„”结合具体内容作答)

3、抒情是指用来表现与抒发作者和作品中人物的主观感情的表达方法。抒情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一是间接抒情。

作用: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例:(1)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刘成章《安塞腰鼓》)(2)黑暗仁慈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抱里永安她的魂灵!(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4、议论即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及对问题的看法等,记叙文中的议论主要起到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的作用。议论例子:

(1)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缺少的。(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统领全文;

(2)文间:过渡,点明所写事物的意义;(3)文末:揭示或升华主题,画龙点睛。

5、说明就是用言简意明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等,解说清楚;或者把人物的经历、特征等表述明白的方法。简言之,说明就是对事物、事理、人物作简明扼要的解说和阐释。(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例子: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茅以升《中国石拱桥》)八.修辞手法

常见题型为:下列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作用)? 表达效果(作用)答题的参考格式为:修辞的作用﹢对象特性(1)比喻:化抽象为具体,语言生动形象。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效果:赋予﹢对象人的性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效果:突出了﹢对象﹢特性,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效果:强调了﹢对象﹢特性

(5)对比:反衬突出,使事物性质、特征鲜明突出。效果:通过比较,鲜明地突出了﹢对象﹢特性

(6)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7)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效果:强调突出了﹢对象﹢感情

(8)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效果: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9)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效果:加强语气,表意坚定(表达了„„态度或感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九.表现手法(1)象征手法

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如高尔基《海燕》(2)对比手法

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如鲁迅《故乡》中将二十年前后的家乡变化进行比较。(3)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如周敦颐《爱莲说》中用菊作正衬,用牡丹反衬,突出莲的高洁。(4)讽刺手法

作用: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如《范进中举》中运用夸张,让范进喜极而疯,将科举对人们的毒害这一事实放大,具有强烈的讽刺。(5)欲扬先抑

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7)设悬念

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8)伏笔

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先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9)铺垫

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事件、情节、特点等,有意先安排次要的人物、事物、情节等作为前导。(10)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如周敦颐《爱莲说》

(11)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含蓄、巧妙。如鲁迅《故乡》开头一段,作者并没有直接抒发“我”的悲凉心情,而是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我”当时的心境:压抑、窒闷、悲凉。

下载现代文阅读专题一教师(赏析情感)(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代文阅读专题一教师(赏析情感)(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习作赏析(一)

    习作赏析: 团结就是力量 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有一天,我吃苹果时不小心掉了一小块。当我要回家时,无意中发现那一小块苹果旁出现了一只黑蚂蚁。天生对......

    作文赏析一

    缓缓品生活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写道:“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现在,并且我认为还可再添上一句话:“这是需要慢一点的时候。”因为许多人都在奔忙......

    现代诗歌赏析(一)

    现代诗歌赏析(一) 教学内容 1. 现代诗歌的赏析方法 2. 《偶然》赏析 3.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赏析 教学目的 掌握现代诗歌赏析的方法,理解两首诗歌的意境,把握诗人蕴藏于意象中......

    今年的现代文阅读专题——精彩语言赏析

    现代文阅读专题——精彩语言赏析 漳州立人学校吴珠燕 一、 导入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可以说,生活中的美多种多样,如自然风光的美......

    现代文(一)9.2016年四调《人与自然》

    现代文(一)专题培补小卷 9 人与自然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作为其自身,它与人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成为了人的使用对象。自然作为人的使用对象......

    必修一、二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必修一、二(含答案) 一、阅读下面《想北平》语段,回答问题。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

    课外现代文阅读练习一(初一)

    课外现代文阅读练习一 (一) 坐在最后一排 ①上小学时,我一直是个自卑的女孩,因为丑,因为笨,因为脾气倔强、性格孤僻和同学们合不来„„每次调座位,老师都把我安排到最后两排,因为班......

    现代文阅读作品赏析专题复习教案[共五篇]

    现代文阅读作品赏析专题复习教案 教学目的:1、感受考点 2、加强答题方法的指导 3、从不同的角度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 教学重点:作品赏析方法及规范化答题的指导 教时安排:两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