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IMP复习之古诗鉴赏
期末古诗鉴赏复习
饮酒(其五)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这首诗中,“心远”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心远地自偏”?
“心远”指心境高远。“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只要心境高远,远离官场和世俗,即使身处喧嚣的闹市,内心也会恬淡舒适。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见”字表现出悠闲不经意,体现出与自然融为一体,而“望”字是有意的向远处看,体现不出物我合一的境界。)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几句诗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
悠然自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
4、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画面。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见到了悠远的南山。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行路难(其一)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 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以乐景写哀情,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2、请你赏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动词的妙处。
面对美酒佳肴诗人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描写,形象地显示了诗人写出了诗人理想不能实现,内心的苦闷抑郁。
3、请赏析诗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明了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自己的政治出路被权贵堵塞。
4、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在何处。“破”“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作者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5、诗人是如何看待困难的?请找出这个句子,并说明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彼岸,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想像“群童”、“抱茅入竹去”的场景。
可从“欺”、“忍”、“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和诗人“呼不得”等词句入手,进行想像,不必拘泥诗句自身。
2、对“归来依杖自叹息”这句话,你认为诗人叹息的是什么?
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3、请发挥想象,描绘“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所表现的景色?并说说这句有何作用?
环境描写,渲染了诗人悲凉凄惨的生活。
4、诗中哪句体现了诗人的抱负?你是如何理解的?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在这狂风暴雨袭击的秋夜,诗人不仅仅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他发出的是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疾呼。表现了诗人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胸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诗中哪句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边塞雪景?你觉得这句好在哪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梨花喻雪,新颖奇特,让人在冰天雪地里如同置身于大好春光中。而一个“忽”字,既写出了塞外
气候的变幻奇特,又表现了诗人见到奇丽雪景后的惊喜之情。同时又表现了诗人乐观的情怀。
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在全诗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过渡。第一句承接上文,把笔触由军营转移到冰雪覆盖的大漠;第二句“愁云惨淡万里凝”,为下文送别渲染了悲凉压抑的气氛。
3、请描绘“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所表现的画面。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
4、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已亥杂诗近代·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找出诗中表现诗人志向的句子,并说明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意思是说落花并非无情物,它能化作肥沃的春泥而重新培育出美丽的花朵,以自己的生命换来又一个繁花似锦的春天。诗人以落花有情自比,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
2、浅析“浩荡”“白日斜”在句子中的作用。
以“浩荡”二字,极为凝练地写出离愁的深广。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种种情怀。“白日斜”三字一笔勾勒景物,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动人景象?
展现了动人景象:一片片飞花离开故枝纷纷坠落,在那一丛丛花树下堆砌起来,化作红粉香泥,养护新苗新花。
附录:八下课内古诗词主题整理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在诗中不仅表达了诗人长年被贬偏远之地、政治失意的愤懑,而且表示了对未来的积极、乐观精神。
2、《赤壁》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3、《过零丁洋》 这首诗表现了爱国志士文天祥大义凛然的高尚气节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体现了他为祖国为民族而视死如归的大义大勇。、《山坡羊 潼关怀古》 揭示了无论如何改朝换代,最终受难的都是百姓的深刻主题,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的愤慨。、《水调歌头》 词中表现的都是旷达超脱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也流露出焦虑苦闷和无可奈何的矛盾情绪。
6、《饮酒(其五)》 表现了陶渊明厌官场、陶醉自然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7、《行路难(其一)》 世途艰险,诗人进退失据,极度苦闷,但仍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反映了诗人倔强的性格和开阔的胸怀。
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借写自己茅屋被风吹破的痛苦,抒发的是忧国忧民的情怀。
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咏边地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诗作。
10、《己亥杂诗》 表明自己虽遭挫折而辞官还乡,但绝不会一蹶不振,相反,仍思为国效力的思想情感。
八年级下古诗名句赏析资料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干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船旁边无数新船飞速驰过,病树面前万千绿树如同逢春蓬勃生长。写出了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这一客观规律,富含哲理。
2、《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假使东风不助周郎,那么双方的胜负就要易位。诗人借咏怀古事,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之情。
3、《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以比喻的方式写国势和身世,表达国破家亡的悲哀。前句写国家山河危急,如风中柳絮。后句写个人命运动荡不安,如风雨吹打的浮萍。两句诗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表达了深挚沉痛的感情。
4、《过零丁洋》:“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前句追忆过去,诗人起兵与兵败都曾经过惶恐滩,对于危在旦夕的国势,深感“惶恐”,表达对时局的忧惧不安。后句慨叹眼前,只身被俘,飘浮零丁洋中,深感孤苦零丁。诗句用“双关”手法概括出诗人难忘的两次人生经历。巧用谐音,表达了惶恐、孤苦零丁的艰难处境,是绝妙的对偶句。
5、《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激情慷慨的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6、《山坡羊.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封建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根本对立,表现诗人敢于为百姓的苦难大声疾呼的难能可贵。
7、《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阳圆缺,此事古难全。”
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复杂错乱的变化,世上永远没有圆满的事情,应顺其自然,不必强求。表达了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感情。
8、《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作者一种美好的祝愿。即使相隔千里,也可以共享这一轮美丽皎洁的明月。给人以美的愉悦,美的希望。
9、《饮酒》:“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也僻静了,包涵深刻的哲理。用朴实的问话,深刻的回答,表现了诗人的淡薄功名,返璞归真的心境,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境界。
10、《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写出了作者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见”表现出诗人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让山的形象映入眼帘的,好象自己的心早已和山融为一体了。能达到这种境界,正是心灵自由而平静的美好结局。
11、《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尽管前路阻碍重重,但总有一天,可以乘风破浪,到达理想的彼岸。突出地表现了诗人倔强的性格和执著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
1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诗人不仅仅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他发出的是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疾呼。表现诗人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对后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1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满冬雪的枝头比做春日盛开的满树梨花。句子想象丰富,从塞北的严酷环境,竟然想到春天的梨花,气氛热烈,色彩奇丽。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和暖意。
1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两行诗对仗工整,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边塞苦寒之地冰天雪地,阴云重重的景象。画面非常开阔,感情色彩非常浓烈,“愁”字和“惨”字,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15、《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花并非无情物,它能化作肥沃的春泥而重新培育出美丽的花朵,以自己的生命换来又一个繁花似锦的春天。诗中的“落红”是作者自喻,表示自己虽然仕途失意,但不甘沉沦,仍要为国家与民族贡献力量。
第二篇:古诗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古诗鉴赏专题复习教案(详)
复习目的
1、捕捉诗人感情,体会诗歌意境,培养初步的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复习重点
捕捉感情,体会意境
复习过程
一、导入复习
老师: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每一个季节都有各自的特点,春的和煦,夏的热烈,秋的清爽,冬的沉静。在这四季中,我独爱秋季,现在恰是秋季,同学们能想出关于秋的古诗吗?
学生回答。老师根据具体情形导入复习。
二、出示目标
近几年来,有关古诗的考查已经成为各地市中考热点,所占分值也呈增加趋
势。我市古诗鉴赏试题以往出现在“积累与运用”部分,仅占2分,今年就作为独立的题型出现,分数一下子增加到5分。我们完全有必要关注这一变化,在平时的教学中熟悉古诗鉴赏题型,并有针对性地练习,才能有备无患,提高成绩。古诗鉴赏常见题型有:
2006年济宁市中考语文试题
明月夜留别
李冶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曾城。
(1).“离人无语月无声”这句诗勾勒出怎样的环境气氛?(3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
2006年潍坊市中考语文试题
绝句两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问题: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感)?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解答上种类型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
1、捕捉诗人感情,体会诗歌意境,培养初步的鉴赏能力
2、培养我们灵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训练
1、出示《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老师:这是我们学过的七年级上册中的元代马致远的一首著名的小令。我们班谁的朗读水平最高?请这位同学有感情地给大家朗读一遍把自己的才华展示给大家好不好。
老师适当鼓励:这位同学读的非常棒,读音准确,声音洪亮,同学们掌声鼓励!从他的朗读中,你听出了什么感情?
思考问题,举手回答。
板书表示感情的词语。
老师:这样的一种感情产生于怎样的一种特定的环境中呢?
同学们四人一组探讨,交流合作,集思广益,找一个同学作为你们小组的代表作答,一定要积极发言喔,这可代表着你们小组的整体形象。同学们抓紧时间讨论,看那一小组做得最好!
学生回答,教师肯定,刚才那个同学很勇敢,谁还敢挑战他?
老师小结:这首小令浓缩了作者在特定环境中的特定感情,将悲秋与乡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是一首游子怀乡思家的伤感之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我们由此仿佛看到古老的驿道上徐徐走来
一匹瘦马,风尘仆仆,一身的疲惫和困顿,马上的断肠人——一个浪迹天涯的游
子正望着不远处黯然神伤。一株苍老的树上静静缠绕着枯藤,归巢的乌鸦在暮色
中呀呀的叫着,一条小河逶迤流过,河上小桥那边,炊烟袅袅。这时,西边的天幕上,残阳如血。整个画面给人以迟暮、渺茫、凄凉、低沉的感觉。与这位漂泊异乡的游子的黯然的情感协调一致,这就是诗的意境。
板书:意境
老师归结解题方法:“断肠人在天涯”揭示了全诗的文眼,浓重的乡愁。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2、接下来,我们再看下面这首诗,并处理相关问题
出示《秋词》
秋 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老师:这是八年级上册附录部分课外古诗词背诵中的篇目,学生分组朗读。
出示问题:这是一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作者在被贬郎州后写的。诗篇一翻悲秋成案,谱成一曲高亢的秋歌。请简要评析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学生积极思索,大胆回答。
表现自己虽然被贬,但又不甘低沉,昂扬向上的乐观态度和高远志节。
老师板书表达感情的词语。
3、老师:同学们再想一想,你是从诗的什么地方捕捉到诗人的感情的。具
体说一说。
学生分组探讨,代表作答。
老师:同学们讨论的非常认真,很快就学会了交流与合作,团队意识强。我们班真是个优秀的班集体。回答的非常好。
老师:针对这首诗,我们可以从关键词语上着手。作者选用准确鲜明的词
“胜、排、引”等,使意境深远,充分表现出作者赞扬秋天的美好,高昂的进取精神,昂扬向上的乐观态度。
通过以上两首诗的分析,我们就会明白在解答有关诗人感情,诗歌意境等问题时,应该掌握以下解题方法,从以下方面入手:
(1)从关键词语上着手,如抓住诗句中的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去品位赏析作答。
(2)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四、梳理总结
前面我们复习的这两首诗歌,都和“秋”相关,但风格各异,作者的思想
感情基调更截然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捕捉作者感情时既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更要结合具体诗篇灵活处理,情由境生,情随境动,要做到感情和意境的协调一致。
五、拓展运用
学生做练习
1、七年级上册附录部分课外古诗词背诵中的篇目《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人在巴山夜雨时是什么样的心绪?这种心绪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学生探讨作答。
孤寂之感思乡之情(凄凉愁思)。是通过描写当时所处的环境,想象
未来夫妻西窗剪烛夜话的欢乐情景做反衬,又用重复“巴山夜雨”来表达这种心
情。
老师:同学请坐,大家还有不同意见吗?
此诗从关键词语上着手,抓住诗句中的“巴山夜雨”往复对照,即巴山——西窗——巴山,抒发了盼望北归团聚、共诉别情的美好心愿。
2、真题零距离接触,这是今年我市中考语文试题中的古诗阅读,同学们请看
明月夜留别
李冶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曾城。
(1).“离人无语月无声”这句诗勾勒出怎样的环境气氛?(3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学生大声朗读,思考问题。
分组探讨,回答。
此诗应从关键词语上着手,抓住诗句中的“无语”“无声”可见环境之宁静,“离人”“情”“相思”可知抒发的是离别相思之情。
答案:勾勒出宁静甚至冷寂的气氛(以此渲染离别的环境)。
答案:表达了作者离别相思之情。
第三篇:中考古诗鉴赏复习
中考散文复习
——开头和结尾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1.领悟开头结尾,把握文章主旨。2.探究品味方法,提升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探究品味方法,提升语文素养。
三、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作业再现 2.出示目标
(1)领悟开头结尾,把握文章主旨。(2)探究品味方法,提升语文素养。(二)探究开头的作用 触类旁通
1.出示一组开头
草记 贾平凹
①1982年10月,我去银川,过三边,一漠沙地;天地全然都空白了,几十里没有一座房,也没有一棵树,远远的地平线上,遥远的地平线,乡阳欲浮欲沉,像是妊娠,已经粘胶得成一个椭圆形。我默默走着。先是并不留意,后来就发现眼前倏忽飘过一朵两朵白绒团儿,温温柔柔的,泛着银光,再往前走,白绒团儿竟多起来,一动脚,就绕着身子乱飞。疑心是柳絮,抬头搜素去,四周依旧空旷;急用手去捉,手一抬,那白绒团儿却顺手而上,才抓住一团要看时,一出气,又飞了。一时又起了风,沙尘并没有动,但白绒团儿越发纷纷,如千万只白色蝴蝶,升升浮浮,翩翩不能安静。定睛看去,那白绒团儿却原来都是从一棵一棵什么草中起身的:草高不盈尺,条细,半绿半枯,结一串串果实,如豆荚,尽都干裂,有的已空壳,在风中铮铮颤着细音,有的半合半开,形如织布木梭,里边两排荚籽,每籽小如鸡眼,四周生满白绒,风吹绒毛如足如翅,就悠悠而去了。
②我不知此草为何名,站在那里,一直等远远的一队骆驼走来,问起驼峰间的牧人,回答说:这草叫佛手肿。草古怪,名字也古怪。我在问,回答是:“他怎么不长绒毛呢?要不,它怎么繁衍后代啊?”
……可见环境好的并不足夸,环境劣的更不应自弃。再想这佛手肿长在这里,它也开花,它也结籽,虽然斗,一结籽就生出绒的翅膀,没有一只蜂儿来传递花的爱情,没有一只鸟来遗播籽的繁衍,生活给了它瘠贫,也同时给了它的奋自己去谋生路了。(选自《西安晚报》)
文章第①段的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3’
内容:第①段的划线句子描写了沙地荒凉的景象,这就是佛手肿生存的恶劣的环境,表现了佛手肿生命力的顽强; 结构:为下文表现佛手肿的顽强的生命力作了铺垫。
寒色 龙应台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①
当场被读者问倒的情况不多,但是不久以前,一个问题使我在一千多人面前,突然支吾,不知所云。
他问的是,“家,是什么?”
家是什么,这不是小学二年级的作文题目吗?和“我的志愿”、“我的母亲”、“我的暑假”同一等级。怎么会拿到这里来问一个自认为对“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早有体会的人?
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你告诉我,什么是家,我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是永恒。
作者引用两句诗作为文章的开头,有什么作用?(3分)
内容:①引用诗句,开篇点题。②诗句描写了苍茫淡远、略带寒意的景象,表达了一种忧伤之情,为文章奠定充满温情而又伤感的感情基调。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结构:总领全文。
枯竹
①我在北风呼呼的野外,遇见了它——一株枯竹,静静地斜卧在清翠的众竹前,像白发苍苍的垂暮老人,显得那么另类。②竹仿佛是邻家的小哥哥,一直在我的童年里俊朗地挺立着,伴我走过懵懂无忧的童年。
③犹记得,小时候,雨后的春日里,我在竹林里咔嚓咔嚓地掰断少年般稚嫩的春笋,拿回家,母亲的巧手把它变成一盘鲜嫩的笋丝炒肉,令人食欲大增;燥热的夏日里,竹林间声声蝉唱送来阵阵清凉,我和一帮小伙伴举着小竹竿到竹林里捕蝉。秋日里,竹林里秋虫啁啾着告诉我它们的童年故事;冬天下雨的夜里,雨打竹叶发出清脆悦耳的沙沙声,像一首摇篮曲,伴我进入温暖的梦乡……悠悠岁月里回首,一株株绿竹在我的童年里摇摇曳曳,每一片竹叶,都依附着一件难忘的童年趣事。
④面前的这株枯竹,枝干枯黄,一身萧索,在踌躇满志、正值青春的众竹面前,是那么惹眼,禁不住引我遐思连连——我仿佛见到了它的前身:某个雨后的春日早晨,它憨憨地从土里钻出头来,好奇地看着这个大千世界,抖落身上的旧盔甲,用力拔长。宁静的夏夜它与清风交谈,与明月对望,它聆听夏蝉的歌唱,它知悉秋虫的心事,它也团结土壤,与寒风对抗。⑤这株枯竹,也引发我对它后世的遐想:它化身为一支笛、一管箫,啸啸天籁游走于天地苍穹间;它是“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煮茶吟诗的高雅;它是竹篱上爬满牵牛花的田园;它是竹篮采野花、摘野菜的诗意;又或,它走进寻常百姓家,化身竹筷为烟火,化身竹竿为晾衣;再或,它成为农家灶膛里的柴火,化为一缕缕温暖的炊烟……
⑥它是陆游,“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它是朱熹,“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它是刘禹锡,“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它是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它是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它是郑板桥,“雪压不倒,风吹不折。”
⑦枯竹,仿佛是走过盛年、走过无数人生风雨的垂暮老人,它不是走向生命的终结,而是走向了更高远的生命。⑧冬寒时节,一株不期而遇的枯竹,引起我遐思无限,给我融融的暖意。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2第9期有改动)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4’
内容:开篇点题,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地写出了眼前的枯竹历尽沧桑。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结构:引起下文,引出下文对枯竹的前身、后世的遐想。举一反三 1.探究方法
(1)小组合作:参考以下三则范例,你认为领悟文章开头的作用需从哪些方面思考?
内容:第①段描写了沙地荒凉的景象,这就是佛手肿生存的恶劣的环境,表现了佛手肿的顽强。结构:为下文表现佛手肿顽强的生命力作铺垫。
内容:①引用诗句,开篇点题。②诗句描写了苍茫淡远、略带寒意的景象,表达了一种忧伤之情,为文章奠定充满温情而又伤感的感情基调。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结构:总领全文。
内容:开篇点题,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地写出了眼前的枯竹历尽沧桑。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结构:引出下文对枯竹的前身、后世的遐想。
一:结合文章,领悟内涵; 二:立足全篇,紧扣中心; 三:两个角度,品析作用。
(2)自主探究:你认为运用这种方法应对实际问题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常用术语:总领全文;开篇点题;渲染气氛;
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奠定基调; 为下文作铺垫;上下文形成对照……
小贴士: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合理使用术语
(三)探究结尾的作用。触类旁通
1.出示一组结尾
草记 贾平凹
……可见环境好的并不足夸,环境劣的更不应自弃。再想这佛手肿长在这里,它也开花,它也结籽,虽然没有一只蜂儿来传递花的爱情,没有一只鸟来遗播籽的繁衍,生活给了它瘠贫,也同时给了它的奋斗,一结籽就生出绒的翅膀,自己去谋生路了。也正是环境太不好了,它并不去以色香诱蜂儿鸟儿,它靠的是自己生的欲望,靠的是飞的力量,自然这样可能落地而生,也可能落地而亡,要不,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白绒儿各自在找寻自己的归宿呢?
⑧“它只能在沙地上长?”
⑨“要不怎么说是苦命的呢?”牧人赶着骆驼走远了,缓缓的步伐,摇奏着沉沉的铃声。几朵白绒团儿飘在骆驼的身上,落在牧人的帽子上,那深深的骆驼脚窝里,也满满地落下了一堆了。
⑩啊,荒凉的沙地上,有多少人来过,又有多少人能知道这草呢?知道的只有骆驼,只有牧人;但骆驼不懂人语,不能言语,牧人能言,但不能写出以示天下。只有我记下此草;草可悲,草亦可幸也。
如何理解文章末段的“草可悲,草亦可幸也”?(4分)佛手肿只能在贫瘠的沙地上生长,不被很多人了解,“草可悲”;它有独特的生存手段,能遇到“我”,将其写出以示天下,“亦可幸”。
寒色 龙应台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①
当场被读者问倒的情况不多,但是不久以前,一个问题使我在一千多人面前,突然支吾,不知所云。
他问的是,“家,是什么?”
家是什么,这不是小学二年级的作文题目吗?和“我的志愿”、“我的母亲”、“我的暑假”同一等级。怎么会拿到这里来问一个自认为对“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早有体会的人?
作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你告诉我,什么是家,我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是永恒。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3’
内容:最后一段揭示出文章的主旨,指出亲情是生生不息、恒远流长的。结构:总结全文。
枯竹
①我在北风呼呼的野外,遇见了它——一株枯竹,静静地斜卧在清翠的众竹前,像白发苍苍的垂暮老人,显得那么另类。②竹仿佛是邻家的小哥哥,一直在我的童年里俊朗地挺立着,伴我走过懵懂无忧的童年。
③犹记得,小时候,雨后的春日里,我在竹林里咔嚓咔嚓地掰断少年般稚嫩的春笋,拿回家,母亲的巧手把它变成一盘鲜嫩的笋丝炒肉,令人食欲大增;燥热的夏日里,竹林间声声蝉唱送来阵阵清凉,我和一帮小伙伴举着小竹竿到竹林里捕蝉。秋日里,竹林里秋虫啁啾着告诉我它们的童年故事;冬天下雨的夜里,雨打竹叶发出清脆悦耳的沙沙声,像一首摇篮曲,伴我进入温暖的梦乡……悠悠岁月里回首,一株株绿竹在我的童年里摇摇曳曳,每一片竹叶,都依附着一件难忘的童年趣事。
④面前的这株枯竹,枝干枯黄,一身萧索,在踌躇满志、正值青春的众竹面前,是那么惹眼,禁不住引我遐思连连——我仿佛见到了它的前身:某个雨后的春日早晨,它憨憨地从土里钻出头来,好奇地看着这个大千世界,抖落身上的旧盔甲,用力拔长。宁静的夏夜它与清风交谈,与明月对望,它聆听夏蝉的歌唱,它知悉秋虫的心事,它也团结土壤,与寒风对抗。
⑤这株枯竹,也引发我对它后世的遐想:它化身为一支笛、一管箫,啸啸天籁游走于天地苍穹间;它是“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煮茶吟诗的高雅;它是竹篱上爬满牵牛花的田园;它是竹篮采野花、摘野菜的诗意;又或,它走进寻常百姓家,化身竹筷为烟火,化身竹竿为晾衣;再或,它成为农家灶膛里的柴火,化为一缕缕温暖的炊烟……
⑥它是陆游,“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它是朱熹,“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它是刘禹锡,“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它是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它是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它是郑板桥,“雪压不倒,风吹不折。”
⑦枯竹,仿佛是走过盛年、走过无数人生风雨的垂暮老人,它不是走向生命的终结,而是走向了更高远的生命。⑧冬寒时节,一株不期而遇的枯竹,引起我遐思无限,给我融融的暖意。
文章的结尾改成“枯竹,我要大声赞美你,你在我心中是永不枯萎的长青竹”好不好?为什么?4’ 不好。内容:原文结尾点明主旨,表达了对枯竹喜爱和赞美之情。优美含蓄,意蕴无穷。
结构:原文结尾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而改文的结尾虽然也点明主旨,表达了对枯竹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是过分直白,缺乏美感。举一反三 1.探究方法
(1)小组合作:参考以下三则范例,你认为领悟文章开头的作用需从哪些方面思考?
佛手肿只能在贫瘠的沙地上生长,不被很多人了解,“草可悲”;它有独特的生存手段,能遇到“我”,将其写出以示天下,“亦可幸”。
内容:最后一段揭示出文章的主旨,指出亲情是生生不息、恒远流长的。结构:总结全文。
不好。内容:原文结尾点明主旨,表达了对枯竹喜爱和赞美之情。优美含蓄,意蕴无穷。
结构:原文结尾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而改文的结尾虽然也点明主旨,表达了对枯竹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是过分直白,缺乏美感。
一:结合文章,领悟内涵; 二:立足全篇,紧扣中心; 三:两个角度,品析作用。
(2)自主探究:你认为运用这种方法应对实际问题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常用术语: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升华感情;点题;言有尽而意无穷……
小贴士: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合理使用术语
学以致用
中国地图 高鹏程
⑴去乡下拜年,看见几乎每家堂屋里都挂着一张中国地图,大舅家有,二奶奶家有,还有小姑,小姨家……这些地图,有些新贴上去不久,有些看起来有好几年了。但是和烟熏火燎几十年的土坯墙相比,依旧有些突兀。几乎是昏暗的土坯墙上唯一鲜亮的事物。
⑷我明白了,这些地图上连着的地名,都是我的表兄妹们外出谋生和打工的地方……
⑿我没有去更多的人家。但我知道,我的判断不会有什么差错。因为早就听说了,宁夏西吉,这个拥有47万人口的贫困大县,每年外出打工的约有12万人。后来我才听说当地的一首新民谣:家家屋里老两口,门前拴个大黑狗。十户人家九户空,墙上一张大地图。
(文章选自2011年《散文》第10期,有删改)1.联系全文,简要说说第(1)段的作用。(4分)
内容:开篇点题。写了与烟熏火燎的土坯墙形成鲜明的对比的中国地图,表现了鲜亮的地图的突兀。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结构:引起下文,引出下文的儿女们外出打工、老人们牵挂思念的故事。2.简述以“新民谣”作结尾的作用。(4分)
内容:点明中心,新民谣写了当地人外出打工现象不仅仅是“我”的亲人,而且扩大到整个地区,进一步说明该现象的普遍,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旨; 结构: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四)教师寄语
深入研读文本,把握主旨;
注重方法探究,举一反三; 重视生活体验,求真养性。
学会领悟开头结尾,努力提升语文素养。
第四篇:古诗鉴赏
所谓诗眼,最初是指唐人五言诗,夸?字??个字,谓之诗眼。后来也指全诗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句。也有人把诗眼说成“句中眼”,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以后又发展成为一首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旨所在。据此可知,诗眼的含义有二:就一首诗而言是一联或某一句;就一句话而言是某一个字。
怎样才能找准诗眼呢?我们也必须按诗眼的含义有二分别来找。第一,就一首诗而言,指某一联或某一句,它们一般是:
1、全诗的主旨所在;
2、含有某种哲理的诗句;
3、全诗最精彩和关键的诗句,尤其是精炼的动词,形容词所在的诗句。
例① 临洞庭上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这首诗委婉地表达想入朝为官的愿望,希望张丞相引荐。因此诗眼应该是颈联“欲济”二句。意思是说:想找到出路却无人引荐,正如无船渡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想出来做一番事业,出仕求官。与诗的主旨吻合
例② 山中留客 高适
山光物态寻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湿衣。
从诗题看“留客”是主旨,因此诗眼是三四句。诗人采用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去诱导点燃客人心里那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入云深处亦湿衣”,即也有小雨,人不留客天留客,扣住了主旨。
例③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勃勃朝气。从尾联中我们可以看到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全诗的主旨和诗眼也正是尾联。此二句既具有象征意义又蕴含着哲理,也正是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例④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末二句含有哲理的诗眼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吸取新知识,才能提高道德和文化修养。这也正是朱熹读书心得。分析鉴赏时一定要扣住读书这个主题。
例⑤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末两句有其哲理是诗眼所在。它揭示出一切美好的、向上的,生机勃勃的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任何力量都禁锢不住的。
例⑥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颔联为全诗最精彩和关键性诗句,故为诗眼。它以“横斜”描绘梅枝稀疏的倩影,以“浮动”状写梅花缕缕袭来的幽香,再以朦胧的月色,清澈的溪水衬托,表现了梅花的高洁、优雅的气质风韵。
例⑦ 无题 鲁迅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颈联的“刀丛”尤为传神。因此该联为诗眼。同时,此联的“忍”和“怒”含意甚深:生活充满着黑暗的磨难,梦里萦回着慈母的泪影,眼看着战友们惨遭屠杀,作者对于反动派的罪孽真是忍无可忍,但在白色恐怖笼罩下又不得不忍。正如气球在暴力作用下,产生强大的内压,它终于爆发,以雷霆万钧之力,铸成一个“怒”字。“忍”“怒”二动词,如此曲折回荡,把深深郁结在作者胸中的悲愤和战斗激情表现得非常真切。
第二、就某一联或某一句而言,诗眼一般是:
1、“句中眼”,即精炼生动的一个字,多指运用了一些修辞格的字或词类活用的一个字。
2、对后世文学作品影响极大的一个字,尤其是点石成金的动词。例⑧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诗眼应是“有情”表现在两处:一在“加我林壑清”——秋风轻拂林壑,使林壑幽美清新;一在“为君起松声”——在日落山静、夜幕降临之时,风又奏响大自然的乐曲,给人以宁静之美,给人以娱乐。同时把风拟人化,构思尤新。
例⑨ 泊船瓜州 王安石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句中第三句的“绿”字为诗眼。形容词“绿”活用为动词“吹绿”。它既描绘了江南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又极富有表现力。据洪迈《容斋续笔》载:开初为“到”改为“过”“入”“满”等字都不理想,只有“绿”字最为精警。这是因为前四字都只从风本身的流动着想,粘皮带首,以此描写看不见的春风,依然显得抽象,也缺乏个性;“绿”字则开拓一层,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的效果着想,从而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视觉形象——春风拂照,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
例⑩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全诗只是抒写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但颔联尤为著称,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宿”“敲”成为诗眼。对后世诗歌锤炼词语影响很大。“推敲”二字有这样的故事:一天作者贾岛骑在驴上,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一头撞到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随即被人押到韩愈面前,贾岛便将做诗得句下字未定的事情说了,韩愈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最佳矣。”后来两人便成为忘年交。
这两句话初看费解,难道诗人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看到吗?其实,这正是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因为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宿鸟,或是引起鸟一阵不安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若用“推”字,当然就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当然,也并非每首诗都有诗眼,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下燕子,沙暖睡鸳鸯。此诗并无诗眼。四句四景,构成一幅完整和谐的春光画卷。
要准确找出诗眼,除了要掌握方法技巧外,还要具有鉴赏诗歌的一般常识,了解作者的身世、流派、作品的风格及写作诗歌的背景,吃透诗中的用典,扣住诗中关键性的字、词、句。做到字不词,词不离句,句不离全诗,并要反复吟诵,读出味道,读出感情,认真体味,多读鉴赏作品,尤其是历代“诗话”“词话”。久之,找诗眼也就不困难了,鉴赏也就找到了捷径
第五篇:古诗鉴赏
古诗鉴赏《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2012——2013)学、第二学期
海浪中心小学:柴寿和
教学前,觉得这首古诗没什么好教的,本打算一课时教完。等到走进课堂,才发
一首诗可以教的内容很多,于是就整整花了一课时教《寻隐者不遇》。
这首诗的意思不难理解,昨天,我布置预习作业:查阅《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理解《寻隐者不遇》诗句的意思。课上一检测,学生十分准确地说出了“言”“深”“不知处”等词的意思,每句诗的意思也说得很清楚。
在此基础上,我重点站在“鉴赏”的角度,引领学生深入学习:
1、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主要写谁?通过比较“诗人、童子、隐者”,学生明确了歌咏对象是隐者。原来书写的对象竟然隐藏在看似平淡的一问一答之中,体现出构思的精妙。
2进一步思考:隐者有什么特点?从字里行间推敲推敲。学生抓住“云深不知处”“言师采药去”概括出“学问高深、神秘莫测、飘忽不定”的特点。
3、教师接着从“隐者”这个社会现象谈起。了解隐者的性格特征。在古诗里,诗人也通过一个字隐隐地赞誉了隐者的高贵品格,是哪一个字呢?(松)“松竹梅岁寒三友”自古以来被文人墨客称颂,贾岛在诗中用“松”描写了隐者居住的环境,隐藏着对隐者高洁品格的赞美。
4.从课题入手,思考:诗人为什么要“寻隐者”?从而领悟诗人对隐者的崇敬、仰慕之情。“寻隐者不遇”有一丝遗憾,但更多的是对隐者的赞誉,通过“不遇”之行,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更深了。练习朗读、背诵。
5.拓展阅读《补充习题》四中宋朝诗人魏野的《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与书上的诗互为补充,可以帮助学生想象贾岛一路上的所见,为课后编写这个故事服务。
以上是我校本课,古诗鉴赏《寻隐者不遇》一课的教学反思,反思的不细,多望领导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