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当代新型师生关系的探讨[最终版]
关于当代新型师生关系的探讨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要承受者,是教育过程赖以存在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研究他们之间的关系,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事业全面而健康的发展有着极关重要的意义.教师知识种子的传播,教师对总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承前起后的作用,对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起着传播和桥梁纽带作用.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树立现代学生观,对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双方在教育过程中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中介而形成的一中特殊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间的工作关系、心理关系等,体现了教育规律的要求。因此认真研究二者的关系,摆正两者的位置,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师生间的心理关系,贯穿于师生交往的全过程,对教育的全过程有决定性的影响。师生彼此间在教育活动中相互理解,有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完成。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信任可以产生良好的“教师期待效应”。师生间平等的双向交流,可以建立起友好、谅解、亲近、依恋的心理关系,形成有利于教育活动的良好心理环境。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有着各自不同的位置,履行不同的职责,教师是施教者,有控制学生的权威和权利,而学生是受教育者,居于被领导的位置,学生应当服从老师。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对教师提出了一些要求,教师应当做到树立正确学生观,要尊重热爱学生,承认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平等和民主的对待学生,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积极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公正客观的评价学生,克服自己不良的心理偏见,学会易位思考,学会赏识和真诚相待,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养成豁达心胸,注意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要全面关心爱护全体同学,处理好爱护与严格要求的辨证关系,做到对学生当前负责和对学生未来负责的一致,诲人不倦,育人成才,只有把“严”和“爱”结合在一起,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会得以构建。
学生应当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人格,尊重老师的劳动,虚心听取老师的教诲,服从老师的指导,主动求教,谦恭有礼,学而不厌,不辜负老师的殷切期望。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有很大促进作用。要构建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必须真情付出,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对待学习上较差的学生,教师更要多鼓励,多关心,多引导,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不断提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以他的真情对待老师,师生的关系才融洽。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作为教师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是有发展前途的,应时时的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引导。
转变思想观念,确立培养现代人意识,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出发点。人的行为总是由思想观念支配,有怎样的教育教学观念就有怎样的教育教学方式。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民主的思想观念,确立培养现代人意识,并积极地把这种思想观念和意识贯穿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这样师生关系将不断得到的升华。
树立教师和学生在人格、地位和真理面前平等的思想意识,要明白教师和学生作为自然人具有同样的属性,教师有自尊心,学生同样有自尊心,学生作为普通人也需要得到尊重。要倡导教与学的互动,师生双方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彼此分享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和观念。
师生关系应当是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地教导学生,而是
以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来帮助、点拨学生。教师要毫不犹豫地抛弃师道尊严,要成为学生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个性张扬的促进者。老师可以批评学生的种种错误,而学生也可以对老师的失误给予指正。在这种民主平等的氛围里,师生互相尊重,学生自主自信、独立思考的素质才能得到培养,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张扬。
师生关系应当是和谐融洽、充满浓郁感情色彩的关系。研究 已经表明:当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当人的心情处于愉快轻松状态时,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教师对学生的热情关怀是学生对学科形成积极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会使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信心。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充满自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智慧潜能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教育教学工作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还可以减少学生心理疾患、减轻学生各种心灵负担。由此可见,情感不但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助推剂,更是学生心灵世界的支撑点。
师生关系应当是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关系。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面对无穷无尽的知识和信息的海洋,教师作为知识拥有者的权威地位受到了严峻挑战。韩愈提出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得到了有力的例证,在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教师固然在专业知识上比学生精深,但在知识的广度上可能还有所不及。面对每个学生,面对各种扑面而来的信息,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互相理解、真诚相待、共同进步的关系。教师应该抱有谦虚的态度,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教师可以凭借自己的传统经验引导学生,学生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敏锐、朝气 影响 教师;教学不再是教师生硬的灌输,而是师生之间智慧与智慧的启迪,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是师生之间共同探讨、共同成长、共同走过的一段美好历程。
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基础,教与学是师生关系的内容与核心,服务与被服务既是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又是现代师生关系的实质,而相互信赖的朋友关系则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根本保障。
第二篇:新型师生关系
洛阳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班主任叙事研究
新型师生关系
高一(2)班苏其平
自古以来,就有“一生为师,终生为父”“师徒如父子”的古训,把老师的地位看得高高在上,而老师也就堂而皇之心安理得地安享着人们的尊重,尤其是学生的顶礼膜拜。然而,时代在发展,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作为教师,我们的工作,我们的工作对象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现在已进入二十一世纪,独生子女已茁壮成长起来,家庭的溺爱,社会的包容,媒体的引导,使他们成为一批注重自我,张扬个性的群体,也不乏娇生惯养自私狭隘的一面。他们柔弱,敏感,易受伤害。他们是温室里的花草,没有经受过风吹雨打,别说百炼成钢,连坚强的躯体都没有。面对如此学生,你还是急风暴雨直言呵斥,他能受的了么?作为一名现代老师,我们要做的就是放下架子,以平等心待学生。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提出了和谐教育的一些想法。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
其实,现在的学生很不易,时代的要求,将来生存的压力,家长的期望,老师的要求,已经剥夺了很多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诸如爱好,个性,玩耍等等,他们柔嫩的双肩撑起很多本不该属于他们的重担。他们焦躁,苦闷,心力交瘁,少年老成看破红尘,甚至离家出走,有的还走上轻生的极端„„当然,这并不都是老师的错。但老师如果以自己的爱心滋润学生的心田,主动的充当他们的发泄对象,倾吐对象,充当压力与摩擦的润滑油,教育的效果是不是会大大的改观?所以,老师要爱学生。
在我的教育生涯中我就曾遇到过这样一个“特殊”的学生:一个厌学、暴躁、又聪明的孩子;一个慈爱、称职、而伟大的母亲;一个冷静、爱生、又敬业的老师;成功地抓住了一次教育契机让厌学的孩子爱学、乐学,让慈爱的妈妈看到了希望,让爱学生如自己孩子一样的老师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也让我们看到了两代人共同成长!
第三篇:新型师生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师生关系的概念;
2.了解应试教育下师生关系的缺陷; 3.理解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 4.把握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主要策略。教学重点:
1.了解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理解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 3.掌握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主要策略。教学难点:
1.应试教育下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2.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必要性; 3.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主要策略。内容提要:
主要探讨师生关系的定义、类型,应试教育下师生关系的特点与不足,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与建立策略等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结合身边的事例,积极参与到讨论、问答等教学环节。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问答。教学用具:
教材、文字资料。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师生关系
(一)定义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通俗的理解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交往而产生的关系。
它在本质上反映着师生间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其变化与发展取决于师生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
(二)类型
1.放任型:特征是无序、随意和放纵; 2.专制型:待征是命令、权威和疏远; 3.民主型:特征是开放、平等和互助。
二、应试教育下师生关系的不足
(一)特点
1.强调“师道尊严”——学生的主体性严重缺失; 2.强调“绝对服从”——师生间的教学相长严重缺失; 3.强调“社会本位”——学生的生命价值严重缺失。
(二)存在的问题
讨论:应试教育下的师生关系的缺陷和不足是什么?同时引导学生探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在教学中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当前应试教育下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教师则是绝对的主宰。
描述一:某语文课堂里,讲台上教师讲文言文课文《赤壁赋》,课文内容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教师范读、正音、串讲、归纳字词、用法,下面学生用笔在书上认真地写着划着,下课铃声响起,学生一多半趴在桌上昏昏欲睡。
描述二:某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回答中有错误,教师说:“错。”再看学生,颓然坐下,目光呆滞。
描述三:一节课下来,教师口干舌燥、身心疲惫,在学生那里却收效甚微。课后的学习局限于做各类练习题,考试中发现学生的各种能力依然停步不前。
(1)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际上只是被灌输、被传授的客体,是被驯化的对象。学生对知识是机械的接受,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被给予、被移值、被粘贴的。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也就不能发挥他们的所有潜能。在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下,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和活力,反而会压制学生的创新意识、窒息其创造才能。
(2)教师是课堂上的绝对权威
教师高高在上,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展开教学活动,教师的话常常是绝对真理,不容质疑,学生不能有和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更不能和教师讨论和争
在某种意义上说,一些教学活动常成为教师的个人表演,而学生的主体活动空间差不多被剥夺殆尽了。这和《基础课程改革纲要》中倡导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是背道而驰的。
2.在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1)“教师永远是正确的”
面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教师不管学生怎么样据理力争,即使是自己错了,也不能放下师者尊严,以“大”欺“小”,甚至面对学生的据理力争,个别教师不给学生解释的机会,这必然会导致师生关系的不和谐。
(2)方法简单粗暴
在教育学生过程中,一旦学生行为出现过错,很多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地区教师常以原始的方式“镇压”学生,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显示自己的威严,进而使学生的逆反心理加重,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3)期望值过高
教育学生一切向“分”看,高分遮百丑。教师一味强调学生的成绩要稳步提高,如果成绩出现下滑教师不是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或是只简单地分析,更有甚者一批到底,全盘否定。把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导因素,常会导致学生过大的心理负担。
基于以上原因便造成了学生学习时的吃力厌学,教师教学时的费力低效。3.在生活中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1)代沟
古语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主要是告诫人们要“尊师”,师生间应有父子般的情感,但这种观念也把教师与学生置于截然不平等的地位,这种过强的教师角色意识常使师生间在心理上存在一条“代沟”。时代在前进,学生的自我意识也会发生变化,一些教师以成年人的标准来审视成长中的学生,用自己的“老眼光”看待正在接受“新事物”的学生,用“曾经”的心理来猜测和度量新一代,如此师与生之间自然会产生很多的不相容。
(2)相互间的不信任
这里既有教师对学生的不信任,也有学生对教师的不信任。教师认为学生迟到、早退等情况下提供的理由纯属编造,而学生也不相信教师,认为教师只会向家长告状。一有风吹草动便马上相互怀疑,时间长了甚至会产生对立抵触。
而原有应试教育制度下的师生关系过于强调“师道尊严”,教师对学生完全包办或一味以成绩来评价学生,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紧张,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并不利于学生的身心成长,所以应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这种关系弊端甚多,使教育教学深受其害。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学生新奇感过后便形成了逆反心理,不自觉地产生了师生间的隔阂。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大都不敢质疑,“乐”于接受。教师应该走下讲台,创设平等的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质难、积极探究、大胆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从而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不断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建设新型师生关系,不仅是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在学校的具体体现和要求。新型师生关系可以让教育教学活动在融洽的氛围中进行,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有利于学生身心成长。
三、新型师生关系
(一)特征
问答:大家认为理想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在教育教学中是主导主体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在道德和心理层面是相互影响关系。
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 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3.合作共创,教学相长。
(二)建立策略
讨论: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应努力做到哪些?
案例1:《美丽的大脚》中“土”得不能再“土”的西部乡村教师张美丽,用浓厚的地方话教孩子们识字、造句——用高尚的教师品德赢得了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
案例2:《一个都不能少》中的临时教师魏敏芝——没有一般教师所拥有的才学,但用爱心与坚持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案例3:《十八岁的天空》中个性张扬、童心四溢、酷爱做秀的中学老师古越涛——用新颖的教学方式,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的教学态度,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赞可夫曾经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的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能发挥作用”。新一轮课程改革尽管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观念和新方法,但结合师生关系实际来看,最根本、最核心、最主要的原则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平等的教育思想,通过教师和学生双边共同努力,找准学习进步的结合点,实现师生双方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1.教师应努力做到:
(1)了解、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2)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3)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和学生交往;
(4)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发挥示范作用。2.学生应努力做到:
(1)尊重教师人格与劳动,维护教师合法权益;(2)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3)主动与教师交流沟通,努力与教师保持良好关系。
课后思考题:
请结合身边的实例说说如何看待当前大学校园里的师生关系。以下是来自网络的一些探讨:
1.情谊关系型:师生之间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老师在学习和生活上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成才和成人。有的老师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学生经济上的资助,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学生尊敬老师,也为老师做一些应该做的事情,师生和谐,情谊浓浓。这种类型是今天大学校园里师生之间关系的主流。
2.交易关系型:由于市场经济元素的影响,金钱进入大学师生的交往领域不可避免,老师做课题需要人手,自己的学生自然成为首选群体,学生需要进行专业的实践活动,跟着自己的老师做事自然是最佳的选择。师生之间有了一定的利益交往。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时代的产物,在未来的比例会逐渐增大。
3.工作关系型:老师上完课走人,跟学生根本不认识。学生下课以后迅速离开教室,跟老师连个“再见”也不说。课堂上是师生,课下是路人。即使是偶然见面,也是对面相见不相识。这种师生关系是近些年出现的,因为大家都很忙,老师上完这节课要忙着去赶下一节课,学生下课后则有没完没了的实验。大众化教育时代的大学,人人都很忙,交流思想,交流感情已经成为一种奢侈了。
第四篇: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课标的颁布,新教材的试运行,给我们昭示着素质教育已日渐深入。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显得尤其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呢?
我认为,根据当前形势的快速发展,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师精深的学问、友好的态度、高尚的人格、浓厚的教学兴趣、适当的情绪表现以及合理的言行,竭诚为学生所观察、所注意、所模仿的对象。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人格,教师的素养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因此,要当一名优秀教师必须主动地调节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教学过程及民主、轻松,又生动、严谨。
一、建立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学习空间,以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如:在学习《抗美援朝》中的《黄继光》一文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再让学生仔细看图,练习说话,让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以充分发挥。这时以图画为中心,根据画面展开合理的想象,想象人物的表情、心理活动、动作要点,也可以想象未出现的战士们的愤怒之情。此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人人争先恐后,跃跃欲我。
1、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
教师现在面对的每一个学生,他们无论字写得好坏、无论她活泼
开朗,还是沉默寡言,哪怕他考试不及格,也都将走向未来,都将居于新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让每一个学生在人格上得到最大的尊重。我们要与学生交心,不妨蹲下身来或坐在孩子们当中与他们谈话,而不要让孩子们仰视你;不妨耐心听孩子们那不够流畅,甚至答非所问的话,而不去打断他。如:在教改革开放这一文中,让学生谈自己调查的结果,讲得好的给与赞扬和鼓励;讲得差一点的也不给予歧视。学会尊重他人,形成健全人格,并且使师生的心融为一体,产生共鸣。
2、教师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使孩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开端,它反映了孩子对知识的一种渴求,使教师利用的资源,要充分保护它,利用它。锻炼他们的能力。如:在和学生的接触中,会经常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应尽最大努力满足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观察发现问题。
3、教师要发展学生的自信心。
有实力才有自信。班上几十个孩子各有各的优点,也各有各的不足。学生实力不足的地方,正是需要教师特别关注的地方。对待学生的不足甚至是错误。教师要相信自己的教育,相信自己的学生,以尊重、理解、信任和鼓励的强大精神力量去感化学生,诱导学生,给学生自我修正的时间,自我进步的主动性。实践中,我经常有意识的让腼腆的孩子领读课文,代表小组发言,让性格急躁的孩子跟细心的孩子一起办板报,让不爱读课外书的孩子帮助老师查阅资料……渐渐的孩子们在愉快的活动中受到锻炼,增强了自信心。变“要我说”为“我
要说”。变“我能行吗”为“我能行”。
二、树立新理念、确立新角色
我们都知道,任何改革首先必须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具有全新的理念,良好的素质和改革的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加油”、“充电”,提高自身理论知识和教学艺术,是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渗入我们的教学活动中。着重培养学生素质的新模式。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不再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侥有兴趣地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他们的观赏、调查、讲述、写作等,并乐此不疲。教师的角色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有凌驾于受教育者之上的“灌输者”、“管束者”转变为学习主体发展的良师益友,和作伙伴。密切了师生的关系,为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现代的教学中,将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和理念的交流。知识资源能力简洁的共享,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整个民族的素质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命令和服从的关系,老师总是高高在上,总是具有一定的权威,学生必须言听计从,唯师是从。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几千年的封建家长制的影响使学生的主动性、自尊心和自信心得不到充分发挥,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信息化进程迅速发展,网络、计算机、资源库等信息化系统中的组成要素迅速浸透到学校教育中,使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形式以及学习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学习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和相关的信息,这样就打破了以老师为主导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育模式,也打破了在这种体制下教师凭借知识资源而获得的 教育权力和威严,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
目前师生关系中存在不少误区,极大地削弱了教育的活力,妨碍了素质教育,因此很有必要对当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和剖析,并探索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1、师生关系紧张
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和谐向上的关系,这样才能产生强大的教育合力。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看成被动的客体,是管辖的对象,是储存知识的容器,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老师习惯对学生发号施令,采用注入式灌输法,甚至常用“高压政策”制服学生。其结果是老师讲的话学生听不进去,老师要求的事,学生不认真去做,以至产生对立情绪,互不理解,互不信任。
2、师生关系扭曲
教师是一种神圣的职业,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教师植观、人生观发生
了动摇,工作热情衰退,责任感弱,更有教师向学生推销教辅,或是让家长请客送礼。表现在教育中对学生有亲疏,在排座位、安排班干部、评优等具体行为中,常夹杂教师本人的利益,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结果师生关系多了功利,少了真诚。
3、师生关系陌生
师生间本应该是亲密无间,可是现实中师生间好像有堵墙,学生从进校入班一直到放学,都有一套自己并不认可的规律束缚着他们,老师不知道学生在想什么干什么,学生也不原和老师交往,见到老师不愿打招呼,学生有心事不愿找老师谈,有困难不愿找老师帮。
二、造成师生关系问题的原因
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谈到理想的师生关系是,社会、学校、家长、学生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大家的共同愿望是:师生间应该“课上是师生,课下是朋友”,教师与学生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可是现实不尽人意。主要表现以下几种原因:
1、历史的原因
从理论上讲,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关系,但实际上不是这样,教师认为,老师就是老师,不可能与学生平等,所以在交往中,形成教师居高临下、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表现有我说你听,我设计你活动,不关注学生的个性和需要。结果是压抑了学生的发展,也使学生的独立性转化为逆反性。
2、社会的原因
以前,教师是社会成员中文化水平最高的群体之一,改革开放后,受教育的人口大大增加,文化层次迅速提高,相比之下,教师文化学历提高缓慢,随着社会的进步,公平竞争、双向选择、价值趋向多元化等已成为时代特征之一,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在学生生上有所反映。
3、教师的原因
首先表现为师德滑坡。教师忽略了职业道德修养,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认可与否,用心与否,投入与否,对整个教育教学工作和师生关系有极大的影响。其次是教师观念落后。师生关系是一种道德关系,教师有什么样的道德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学生观,从而促成什么样的师生关系。第三教育方法不得当,把对学生的讽刺挖苦和处罚、体罚当作教育手段。加之自我调节能力不足,不良情绪和心理障碍,造成教师多以学生为宣泄对象。
4、家庭的原因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对孩子的教育以表扬为主,因此,多数学生养尊处优,很少受到委屈和挫折,造成性格执拗,感情脆弱、承受力低,这些表明家庭教育的不同步和不协调,进而学生就会觉得教师不好。加之家长对孩子暴露出的问题教育不力,甚至明明是孩子错了,也要为他们争个理,这样就极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误解。
5、学生的原因
老师对一些性格倔强的学生,怕发生意外,想管而不敢管。这对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的中小学生来说,他们往往是认为教师拿他们没办法,学校规章制度、班级纪律约束不了他们,给这些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严重影响,也影响了其他学生,反过来又影响师生关系。
三、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几点体会
学生从跨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在学校里学习、生活、成长。教师要明确学生首先是以“人”的角色存在于社会之中,而每一个人的人格是平等的。作为教师,必须把学生当作一个人来看待,尊重每一个学生,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特长、尊重学生的情感,立足眼前,把握长远,全方位地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1、把“以人为本”作为师生关系的起点
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要求教师把学生当作有个性的人,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意志、自尊、品质、辨别事非的能力、兴趣、爱好等。那么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就不像大人那样成熟,在他们身上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一定要学会容忍,多作细致的思想工作。学生是社会中的人。学生从来不是孤立的人群,在他们身上总是打着时代和社会的烙印。教育就是要张扬人的个性,培养人的特长,而不是铸成千人一面;社会需要具有千差万别的特长的人,而且这种特长越突出越好。教师作学生的工作要多沟通,工作方法要因人而异,多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能偏爱学习好的,歧视学习成绩差的,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学生是有一定文化背景的人。现代的人与传统的人在思想观念、生存方式上的巨大反差,是现代社会大环境的突出特征。教师同学生的年龄悬殊越大,思想观念、生存方式上的反差就越大。一般来说,教师成长时的学校、社会环境与现在的很不同,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不是在同一种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人。有的老师不懂得自己和学生是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总喜欢用自己的思想去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标准去评价学生,弄得师生关系很难融洽甚至紧张,还经常发生冲突,是文化的冲突。要解决这种冲突,教师必须融入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中,与时俱进,并给学生以积极、健康的人生引导。
2、着眼于民主与平等的运作空间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教育的民主,关键是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学生只有感受到自由、宽松、愉快,没有任何心理压抑和外界强制,才能自主地思考、自主地探索,才有可能创
新。
3、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教师应该是“发掘资源的向导”,是“寻求思想和技术的组织者与指导者”,必须把握知识的前沿,懂得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收集掌握大量的信息,指导学生对知识和信息重组整合,并通过对教学模式的探索,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使教学活动充满情趣和活力,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了力,这是优化师生情感关系的重要策略。
4、不断完善自我,尽显人格魅力
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得有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的优秀品质。在当前的教育中,不仅仅是知识方面要不断提高和充实,在个人修养,待人接物、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也必须不断的提高,以广博的兴趣爱好、豁达的态度和凛然的正气赢得学生的喜爱和支持。就学生而言,在教学中需要学生自己主动积极思考和参与实践活动,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勇于探索,敢于质疑,与教师共同探讨问题,在共同的研究中,与教师形成和谐、平等的关系。另外,从学校方面来看,学校应该尽可能提供各种条件,如大力支持教师的各种教学模式革新探索的活动,提供教师进修学习的机会等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协调师生关系,从而适应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无论是施教者还是受教者都需要适当调整心态,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努力构建新型的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最终促使教育目标得以实现。
第五篇:论新型师生关系
目录
内容摘要„„„„„„„„„„„„„„„„„„„„„„„„„„„„„„1 关键词„„„„„„„„„„„„„„„„„„„„„„„„„„„„„„„1
一、师生关系的内涵„„„„„„„„„„„„„„„„„„„„„„„„„2
(一)教育关系„„„„„„„„„„„„„„„„„„„„„„„„„2
(二)心理关系„„„„„„„„„„„„„„„„„„„„„„„„„2
(三)伦理关系„„„„„„„„„„„„„„„„„„„„„„„„„3
二、传统师生关系„„„„„„„„„„„„„„„„„„„„„„„„„„3
(一)传统师生关系的表现„„„„„„„„„„„„„„„„„„„„3
(二)传统师生关系的问题探究„„„„„„„„„„„„„„„„„„4
三、新型师生关系„„„„„„„„„„„„„„„„„„„„„„„„„„5
(一)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5
(二)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意义„„„„„„„„„„„„„„„„5
(三)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方法„„„„„„„„„„„„„„„„„„6
四、结语 „„„„„„„„„„„„„„„„„„„„„„„„„„„„„ 8 参考文献 „„„„„„„„„„„„„„„„„„„„„„„„„„„„„ 9 致 谢„„„„„„„„„„„„„„„„„„„„„„„„„„„„„„„ 10
新乡学院毕业论文
论新型师生关系
内容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师生关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造学校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结合师生关系的现状,认识师生关系的概念和内涵,分析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论述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意义和应遵循的原则,探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具体措施,让祖国的教育在和谐、融洽中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
应试教育;
新型师生关系;
平等关系;
和谐
新乡学院毕业论文
一、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即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师生关系既受教育活动规律的制约,又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关系的反映。
(一)教育关系
教育关系是师生关系中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也是师生关系的核心。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是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产生的。这种关系是从教育过程本身出发,根据对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各自承担的不同任务和所处的不同地位的考察,对两者关系作出的教育学意义上的解释。一般来说,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促进者、组织者和研究者,而学生是参与者、学习者,同时又是学习的主人和自我教育的主体。这种关系形式,并不随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态度而转移,而是由客观条件所决定,并且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活动中得以表现。教育关系的建立,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直接受制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技能和人格力量等。在教育关系中,教师与学生的活动中心都与教育目标有关,并体现着学校教育工作的任务与特点。这种关系既应符合教育科学规律,又应体现教育创造艺术,既能为师生双方提供最大的发挥主体力量的空间,又能使双方的力量形成有效合力,从而使学生获得和谐发展。
(二)心理关系
师生之间不仅有正式的教育关系,还有因情感的交往和交流而形成的心理关系。心理关系是师生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而产生的心理交往和情感交流,这种关系能把师生双方联结在一定的情感氛围和体验中,实现情感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师生心理关系是伴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而自然形成的,是教学活动中一种客观而基本的师生关系,它受到教学过程和结果的直接影响。由于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所以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贯穿于师生关系的全过程。师生心理关系对教学活动具有重要影响,是教学活动得以展开的心理背景,并制约着教学的最终结果。同时,良好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会促进师生情感关系更加融洽和谐,所以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和教
新乡学院毕业论文
师的教,甚至会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优化师生心理关系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
(三)伦理关系
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不仅折射着社会的一般伦理规范,同时又反映着教育活动独特的伦理矛盾,因此师生关系也表现为一种鲜明的伦理关系。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构成一个特殊的道德共同体,各自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履行一定的伦理义务。这种关系处于师生关系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对其他关系形式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学生的道德观念有很大部分是从教师那里直接获得的,教师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以道德方面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不仅有广博的知识,还应该有高尚的人格和正确的道德思想,而这正是建立良好的师生伦理关系的关键。
二、传统的师生关系
(一)传统师生关系的表现 1.知识的传授者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韩愈在《师说》中的论断,在传统教育中,由于教育尚不普及,传授知识的途径非常有限,教育资源不充足,教师是传播圣贤知识的主要者。
2.道德象征者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以道德为文化的中心。在很大程度上教师等同于道教的化身。因此教师以高尚的道德标准和纯洁的道德操守出现在学生面前,从而给学生提供一个切实可见的道德楷模,影响学生的价值观。
3.等同父母者
在我国传统文化里,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这就把教师摆在了与学生有血缘关系的角色位置上,在学生心目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角色,从而要求学生对教师的服膺和尊敬。4.绝对权威者
新乡学院毕业论文
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使人们认为教师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为的“圣人”、“完人”,这就在无形中使教师成为高高在上的绝对权威,教师的所讲所作所为是绝对权威的象征。
5.非人道管理者
由于在传统的文化中教师的权威地位得到了社会和学生的肯定,教师对学生作出的安排和处置缺乏人道和管理艺术,以管带教和以批评提法代替教育的做法已经深入人心,并得到承认。
(二)造成现阶段师生关系的原因探究
从制度上来看,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及班级授课制的影响下,教育被演化成对某一类型、某一标准人的加工和制造,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会成为加工与被加工,制造与被制造的关系。如果教师把学生作为自己加工的产品,把教育过程认为是加工和制造过程的话,那么,在教育过程中必定会形成教师以个人意志为中心,以师为本,从根本上抹煞了师生的平等原则,导致师生关系失调。
从教师个人素质来看,教师的个人修养、道德品质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信仰、品质、学识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某些教师个人素质偏低,求低级趣味,钟情个人享乐,不思进取等等,这些都是导致师生关系失调的因素。
三、新型师生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即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关系发展的完美阶段,这种和谐不是教师或学生单方面努力的结果,而是经过师生双方共同努力、相互作用达到协调、满意的结果。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
1.民主平等
是把教师和学生看成是平等意义上的“人”,即师生是价值平等的主体,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民主、信任的关系。
2.尊师爱生
新乡学院毕业论文
爱生是尊师的基础,尊师是爱生的结果。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在建立尊师爱生的新型师生关系中起着主导作用。
3.和谐相融
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
4.教学相长
知识不是教师的单向传递,还需要学生的领悟、体验、反馈。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丰富教法,提高水平能力;同时信息的渠道拓宽,使得教师某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不一定超过学生,教师也需要了解学生,从学生中汲取智慧和营养,不断补充自己,不断完善自我。
(二)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意义
1.新型师生关系左右教学过程
(1)师生关系影响教与学的积极性。新课改后师生关系一旦形成和建立,就会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重要的教学变量,对教学活动的进程和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育的前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满足教学需要、协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和保证。师生关系通过情感和激励的方式来影响教和学的积极性。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能促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师生关系影响课堂教学与管理。美国心理学家帕里克的一项实验研究表明,在积极正常的教学气氛下,学生的理智反应大大超过机械重复和混乱的反应,而在压抑对立的教学气氛下,却恰恰相反。有效的课堂管理是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减少学生消极对抗的态度,教师做到尊重与信任每一个学生,有利于维护课堂教学秩序,从而有利于对学生班级实施以有效的管理。
2.新型师生关系对学生成长起重要作用
(1)对学生性格发展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为学生的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提供满足。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学生会形成一些好的性格品质,如信任、宽容、善良、同情、友爱、尊重他人、自尊、自爱、自信等。在新乡学院毕业论文
此基础上,学生的性格会升华到一个更高的阶段,不仅仅能促进学生更好的成长,同时也会向学生提供一种人际关系的榜样。在充满爱的良好师生关系影响下,学生会把这种爱在自己身上扩展开来,从而形成爱他人、爱集体、爱祖国等优良的心理品质。
(2)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他们特别重视与教师的关系,有时甚至会超过对父母亲的关系。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被教师接纳和信任,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也体验到师爱的温暖,得到教师的支持和鼓励,学生会充满自信。师生间的真诚相处和智慧感情的交流,会培养出学生的各种优良品质,从而使得学生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能逐渐养成健康的心理。
(三)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方法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作为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观念,它们对师生关系的要求是相反的。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师生关系是服从型的。它只需要学生无条件地、被动地接受,学生被当作贮存知识的容器。而素质教育强调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主动获取新知识,合作分析和解决问题,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实践的能力。由此可知,正确的教育观倡导创新教育,注重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就必须摒弃那种枯燥的灌输式教学观念,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2.要尊重和热爱学生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为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意愿、隐私权等等,采用一
新乡学院毕业论文
切的方式肯定学生、赏识学生。
3.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尽可能深入的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明确要求。即新课程体系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是统治者或权威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交流者和合作者,应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启发学生,与学生一道寻求真理。通过交往与合作,重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新的“学习共同体”。为此,教师要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需要,走进学生心灵。
交流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特征。教师如果没有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交流、沟通,就无从产生师生之间亲密无间的情感和建立亲密无间的关系。一般师生之间的联系与交往要经历四步:接触、亲近、共鸣、信赖。初次接触,难免有生疏之感,学生有敬畏的心理。通过多次交往之后,学生感到教师平易近人,从而产生愿意同教师亲近的感情;有了亲近感,在学习和生活中教师的诚挚关怀,耐心引导被学生理解,或在共同活动中激发起学生浓厚兴趣,从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有了师生感情上的共鸣,再坚持情感交流,学生便愿意向教师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因此,教师要善于交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真情实感,聆听他们的心声;教师更要善于引导学生和自己交流,让学生向自己倾吐真情。总之,只有坦诚相待、平等交流,才能相互了解,达成共识,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4.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知识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去掌握,做人最终要学生自己去做。这就决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才,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展示。只有让学生参与民主管理,才能获得了学生的好评,收到良好的效果,避免师生间被动的关系。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教师而言,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导
新乡学院毕业论文
作用。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人,但由于不成熟,他们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很大程度上要信赖教师、依靠教师。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学生而言,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外因,教师只能指导、帮助、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能也无法替代学生的发展。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水平,通过自身积极的矛盾运动,去接受教育和发展自己。因此,学生要发挥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主体能动作用。
5.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
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运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很多教师就是因为这点让他们每到一个新的班级都会获得学生的一片欢呼。其次,应该做好角色的转换。在素质教育中教师不再是独奏者而应是伴奏者,舞台的中心应该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是学生的监督者。这一点从我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获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谐师生关系的确立更多的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
四、结语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我国实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必然要求。作为实施新课程改革主体的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以转变观念为突破口,走进学生心灵,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加强自身的修养,从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调整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以新的师生关系去适应课堂教学改革,努力创建民主、平等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师生伦理关系和情感关系,真正使师生关系走向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乡学院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美)布罗菲
陆怡如.激发学习动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美)斯蒂金斯.促进学习的学生参与式课堂评价[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朱宁波.重建师生关系[J].中国教育报,2001,2.[4]卢元锴.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5]高谦民.黄正平.小学班主任 [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6]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修订版.[7]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8]张季信.中国教育行政大纲[M].商务印书馆,1931.[9]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新乡学院毕业论文
致谢
论文得以完成,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了,首先要感谢赫兴无老师,因为论文是在赫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赫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赫老师大量的心血。赫老师指引我的论文的写作的方向和架构,并对本论文初稿进行逐字批阅,指正出其中误谬之处,使我有了思考的方向,他的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他的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将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在此,谨向赫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谢谢赫老师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与我的极大地帮助。
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其它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在整个的论文写作中,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积极的帮助我查资料和提供有利于论文写作的建议和意见,在他们的帮助下,论文得以不断的完善,最终帮助我完整的写完了整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