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文气质成就大学之美大学之用
人文气质成就大学之美大学之用
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在其著作《什么是教育》中写道:“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我们认为,这种信仰就是指要认识、坚守和弘扬大学的人文气质,让其重归大学精神的本位。
大学功能如何实现
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其实无论哪一个功能都体现着一种人文精神、一种人文气质。这种精神和气质可以概括为在自由的思考与平等的交流中培养人才,在宽松的氛围与激励的气息中研究学问,在独立自主和人文关怀中服务社会。
大学要用自己的人文精神去培养学生,用自己的人文气质去塑造学生。青年学生无论从生理角度还是从心理角度都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为此,大学要想办法创造一种适合年轻人特点的学习环境,要在他们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挥“加速器”的作用。厦门大学的做法是坚持以学生为本和个性化培养原则,为学生自由发展创造充分的空间。如实行三学期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学生自由选专业及本科生导师制等制度,都是为了尊重学生个性需求,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为学生创造“海阔天高”的成长成才环境。学校还积极营造一种自由思考、平等交流的氛围,让青年学生无拘无束地
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如定期举办“校长有约早餐会”、“名师下午茶”等活动,鼓励和支持各学院、研究院建设咖啡厅,都是力求创造一种宽松、自由、温馨的环境氛围,让师生们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去探讨学术、探讨生活、探讨人生。
大学要努力营造合理流动、有序竞争、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让科研的花朵在一种最为适宜的土壤中开放。那么,“适宜的土壤”是什么?我们的理解是,大学有没有包含着对人才的渴望、对人才的尊重和对人才的理解的文化。其中对人才的渴望即为“招贤”,对人才的尊重即为“礼贤”,对人才的理解即为“用贤”。三个方面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厦门大学在90年办学里程中,一直用“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开放办学胸襟,广纳四海贤才。树立“环境也是生产力”的理念,积极打造“平安、文明、绿色、和谐”校园,不断为学科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和载体,努力为人才创造优良的学习、生活和创业环境。积极制定和完善教师综合评价体系,努力营造追求真理、献身科学、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研文化氛围。
大学要适应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把服务社会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责。但是大学履行这种职责必须是自主而独立的,不能放弃大学的自主权利和学术自由,不能抛弃大学的担当意识。大学必须要用一种人文关怀的情怀关注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在厦门大学,校主陈嘉庚先生的爱国精神,福建省第
一位党支部书记、厦大学生罗扬才烈士的革命精神,抗战时期厦大内迁闽西艰苦办学的自强精神,以王亚南校长、陈景润教授为代表的科学精神,这“四种精神”是厦门大学宝贵的精神财富。秉承传统精神,厦门大学积极投入到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加强组织协调,主动出击,强化运作,面向国际科学研究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积极与中央部委、地方政府、大型企业开展战略合作,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作出应有贡献。大学发展何以延续
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名校,凭借自己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的办学精神、治学风格等人文气质,不仅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直接的智力支持,还可以在丰富社会文化内涵、浓郁文化氛围、塑造人文精神、促进社会创新文化环境建设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大学尤其是一流大学应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发扬广大,并向社会广泛传播,从而形成大学精神和文化的辐射源,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支撑。这既是现代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其必须履行的义务。
自1088年西方第一所大学——博洛尼亚大学诞生以来,现代大学已走过了90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这个历程中,大学不断积淀自己的文化,凝聚自己的理念,形成自己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人文气质。在这里,人们可以读自己的书,做自己的学问,提自己的观点;用一种怀疑明辨的眼光去听、去想、去问;怀着
一种责任、一种关怀的秉性走入社会,服务国家、民族和人类。正是这种气质体现了大学的价值,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获得了社会的支持,成为促进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站”。如果大学失去了这些,也就失去了它继续存在的理由。
享誉当今世界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早在12世纪、13世纪就已经出现,然而由于固守传统、因循守旧,到19世纪中期,牛津和剑桥仍然还是以培养牧师、僧侣等各种神职人员为主,单纯服务于基督教会的教育机构,而那种大学应有的社会责任、关怀胸怀等人文精神却被忽略。这种办学理念和模式严重限制了英国大学自身的发展空间,导致两所高校在建立六七个世纪后,仍不过只是默默无闻的神学培训机构而已。而同期,以洪堡大学为代表的德国大学则革新办学理念,开始了以振兴国家和民族为己任的教育改革,德国大学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并使德国逐步成为当时世界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直到19世纪末期,英国才开始进行类似的大学理念改革,牛津、剑桥等大学开始确立为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人才的理念和方向,逐渐成为世界顶尖级的著名高校。
建校伊始,厦门大学就将人文气质的培养作为重要的办学理念和方向,不断强化和提升学校整体的人文气质。当年,在建校选址时,校主陈嘉庚先生就以独特的眼光,将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演武场定为厦大校址,此地依山傍海,与千年古刹南普陀寺为邻。在这种环境下,民族精神、山的胸怀、海的智慧以及那种脱俗、宁
静的气质便会自然而成。漫步在校园中,当你赞叹这所大学的美丽时,也会对那些熔铸中西、古今文化特点,并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词语命名的嘉庚风格建筑群,如群贤楼、映雪楼、囊萤楼等,产生一种文化震撼,因为通过这些“石头(或木头)写成的史书”,你可以感受到了厦大的“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精神和文脉。厦门大学是美的,这个美不仅在于自然环境美,还在于建校90年来所凝聚和形成的人文气质美。如以校主陈嘉庚先生“爱国、爱校、自强”为代表的嘉庚文化,以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为特点的校园文化,以免费米饭、免费校园网和免费矿泉水为代表的以学生为本、给学生人性化关怀的大爱文化等,都是厦门大学在塑造人文气质办学理念方面的具体表现和实践,也是学校今后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方向。
第二篇:感恩成就生命之美
感恩成就生命之美
感恩,是一种智慧,它点燃你我心中那盏希望的明灯;
感恩,是一种心情,它如雨露滋润着干涸的土地;
感恩,是一种意境,它让生活充蕴着幸福的气息……
生活就如一个多面体,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生活中遇到诸多的痛苦与不幸,有人说:“自从潘多拉魔盒被打开的那一刻起,疾病痛苦卑劣和烦恼便与我们每个人如影随形,你无法逃脱,也无可躲避!”故而,太多生于俗世的我们,开始抱怨、不满与愤怒。我们不满于上天的不公,不满于社会的压力,不满于生命的坎坷,不满于人生的遭遇。岂不知,生命,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已是一种奇迹。
当我们伴着第一声啼哭向世界宣告自己的到来时,上天已经赐予我们最美好的东西,那就是生存的权利;当我们从咿呀学语到逐日成长,体会着阳光、雨露和清风,感受着温暖、幸福及伤痛时,我们感激生活的点滴,给我们铺砌起成长的阶梯;当我们经历商场职场,在诸多的阴谋、坎坷与失利中褪去昨日的青涩,走向智慧与成熟,我们感谢那些曾经给予我们帮助的朋友,同时,我们更加感激那些为我们制造困境的曾经的敌人们,正是他们的存在让我们的生命变得丰富而多彩,让我们体会到生活的不易并更加懂得珍惜。
生命的坎坷和人生的遭遇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财富,他在岁月的积攒中沉淀为人生的佳酿,飘荡着愈久弥新的芳香。以感恩之心待生活的点滴,我们将更能体味岁月沉香之味,展现生命丰韵之美!
第三篇:大学生活演讲稿:青春之华,大学之美
依稀记得,接触大学这个词源于家人的希冀,“孩子啊,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大学生活演讲稿:青春之华,大学之美。大学,一个简单的词语,就以这样平凡的方式进入我懵懂的心灵,却以不平凡的方式熔铸我青春的年华。
寒窗十二载,只为象牙梦。为了这个目标我们执着向前,那时的我们笃定坚韧,以青春的绚烂大胆书写自己的梦想,为了圆梦,不断付出。还记得课本上密密麻麻的批注,还记得书桌上厚厚一摞的卷子,还记得无数次考试无数次排名,疲惫不堪的我们也会在课间时分轰然睡去,也会做着美好的白日梦渴望六月的考试超常发挥,也会在无数次的希望之后被无情的现实锤炼得坚不可摧。梦醒时分,只能比昨天更拼命的努力挣扎,埋进书本,埋进试卷。当年的雄心壮志变为具体细化的几列名单,在那个最美的青春年华,仿佛一切的一切在大学这两个字面前都变得黯然失色。
彼时的我们,拼了命的想要逃离,逃离一成不变的生活,逃离老师的枯燥讲解,逃离父母的啰嗦唠叨。大学仿佛是明亮的曙光,照亮了逃离奔走的路,一切的逃离仿佛在这两个字面前都能得以实现。
早就听说,大学是自由的园地,爱情的殿堂,学术交流的聚集地,大师云集的象牙塔。于是,为了青春的华丽,为了那心中的大学梦,我们不断追逐。高考倒计时,日子一天天的临近,最终交上了自己的答卷,十二载青春努力奋斗的答卷。那些想逃离的日子,那些倒计时的岁月,只要无愧于自己的青春年华,拥有过,已是完美。
如今,梦想成真,年幼时父母在心中埋下的梦想的种子终于开花结果,大学梦圆,花开不败。
于是,由北到南,飞越大半个中国,来到这里,怀着好奇与期盼,迫不及待的想要开始多姿的校园生活,演讲稿《大学生活演讲稿:青春之华,大学之美》。可是忽然发现,心中并未如想象中那般欣喜激动,2565公里的距离,将家乡与我分离,路途迢迢,曾经拼命想要逃离的人和事都变成思念的对象,离开了熟悉的城市,离开了家人的照料,离开了朋友的帮助,拎着大大的行囊住进宿舍,开始独自一人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如同一只飞翔的风筝,一头期待着更广阔的高空,而另一头又紧紧牵着自己的绳头,惦着来时的路。那原本盛开的大学之花是不是也终究敌不过这思念的距离了?
其实并非如此。刚进入大学的我们,有着讲不完的电话,写不尽的短信。但是,慢慢融入这里,渐渐发现此处别样的美好。
大学之美,美于有形。图书馆的玻璃幕墙,白鹭湖面的波光粼粼,教学长廊的亚洲第一,南国植物的形态各异。大学之美,更美于无形。天南海北的同学齐聚一堂,社团活动的丰富多彩,学术的交融,思维的碰撞,大师的智慧,老师的倾心相授。
但大学之美又不仅仅在于这些,更重要的是这里开阔了我们的眼界,广博了我们的知识,锤炼了我们的意志,锻就了我们的能力。人生青春短暂,华美年华不应虚度,或潜心于专业研究,或醉心于茫茫书海,或奔走于社团活动,或投身于竞技比赛,强健体魄,健全心智,勇敢挑战,超越自我。
大学之梦圆,青春之路继续向前,我回头向曾将那个青涩的小姑娘挥手说再见,依依不舍却又义无反顾地投入华园的怀抱。
在这个日渐熟悉的校园里,我相信美好的明天将在这里展开,我相信伸手就能触碰到希望,我相信,相信我的大学生活将是我青春中最耀眼的星辰。
在这里,重新织一场华美斑斓的青春之梦。
新的征程又将开始,而我,愿与华园同行。
前些天的演讲稿,存空间来,十分感谢啦啦,骚包帮忙修改,还有体委提的意见。
第四篇:基于人文素养教育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之探讨
基于人文素养教育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之探讨
【摘要】本研究将对我国的外语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中国学生在外语交际过程中的问题和中国外语教学的缺陷,发掘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借鉴现代语言教学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来纠正大学英语教学中重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轻视文化因素的倾向;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崭新的外语教学模式――基于人文素养教育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关键词】人文素养教育 大学英语 教学模式
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与国际间合作和交流日益增多,中国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多,这对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现今我们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融合,促使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学习方式发生变化,实现有效教学。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1:2)。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无论是其具体实施,还是理论研究,目前都还处在探索和尝试的阶段。虽然目前己有一些相关研究,但数量较少,而且较为零散,缺乏系统、全面的深入探讨。因此,本文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以及高校有关人才培养的研究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一、我国的外语教学的现状与中国学生外语交际中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一直重视语言形式和语言技能,轻视文化因素。然而随着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等方面研究的成果,人们逐渐意识到语言与文化的紧密关系,从而推动了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和文化教学。现在人们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跨文化交际研究和文化教学的背后有一股强大的动力――全球一体化的动力(2: 19)。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基于文化与语言并重的外语教学模式是我们今后实践的重点。
中国的大学生普遍认为自身对外国文化知识严重缺乏了解,在与外国人交流时也不愿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去适应外国人,导致其使用外语进行成功交流的能力欠缺,同时他们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观在不同情境中如何体现也缺乏意识。
因此我们现在的大学英语教学应该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确定学习目标,重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交际化,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提高人们对文化教学的重视。
二、人文素质教育内涵与创新教学模式
人文教育于20世纪90年代被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和研究地位,同时高等教育领域开始积极研究和尝试在高校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并在培养目标、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从1995年开始,以全国部分高校为试点,文化素质教育不断得到推广和加强。1998年我国制定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成立了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确定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建立若干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并在实践中追求“三提高”,即: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与格调。在此不断推进中,文化素质教育现已在全国各高校普遍展开。如华中科技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北京大学的“文理双学位制”、浙江大学文科专业坚持招收理科高中毕业生等实践作法日趋完善。因此,如何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大学英语课堂成为各高校英语教师的研究视角。我国自1995年以来,公开发表了一些有关大学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素质教育相结合的研究成果,但总的来说,数量不多,而且较为零散,缺乏系统、全面的深入探讨。本项目的提出和实践十分必要。
人文素质教育涵盖的内容应该将文化作为教学内容渗透于语言教学之中,实现以培养语言应用技能为目的,以跨文化交际知识为内容的教学要求。将文化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两手抓。
三、结论
本文旨在讨论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重要性,探索建立基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大学英语教学课堂创新模式。把文化贯穿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从教学策略、程序和教学主体着手,形成一套有层次和系统的以文化为导向的英语教学模式:文化知识→文化意识→文化理解→文化交际能力→人文素养。通过词汇、语法、句型、篇章的学习以及听说、阅读、文学、翻译、写作等课程让学生感受和领悟不同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内涵,既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其人文素养和独立批判精神。
此外,我们可以在选修课中开设中外文化对比、中外名著赏析、中外经典电影影视欣赏等课程,从而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某些跨文化意识与观念,如意识到不同文化相似性和差异性、文化身份的差异、文化风格和语言运用的不同、不同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观等,同时在外语教学中要培养大学生对待不同文化的平等意识与文化理解和包容意识。
今后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摸索以外语教学法理论、跨文化交际学理论、文化教学理论为基础,以大学英语教学为平台构建基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2.[2]陈俊森,樊葳葳,钟华.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19.*本文是湖北省“十二五”重点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 项目名称:“基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创新设计研究”。
第五篇:大学作文《发现美》
发现美
出版1102班 袁义阳
阳光普照,脚下的篮球场非常干净,人数寥寥,反而更显得辽阔。广播体操前的进行曲有节奏地响着,同学们都挂着笑脸,从教学楼狭小的门口鱼贯而出。
或许,在晴朗的日子,课间操也没那么令人生厌。
“董磬,今天的天气好好哦!”凌子站在操场中央,微笑着看着董磬,对他说道。
董磬侧过脸去,恰巧看到凌子裸露在阳光底下的清秀好看的脸旁,不觉心里咯噔一下。一时间,嘴巴便笨了起来:“恩?额,是阿。”然后挤出一个笑脸。
进行曲之后就播放不知道是第几代广播体操,在欢快的广播体操中,同学们在操场上活跃着自己的青春。
董磬和凌子虽然开学之初就相互认识了,但交往并不多。直到第四节广播体操开始的时候,董磬方才勾起对凌子的全部回忆——都是一些可以称之为“美丽”的记忆——还有她的名字:萧凌。
第一个是某天清晨,董磬起得过早,就和同学跑到教室下棋。棋子刚摆开,凌子便推门而入。董磬的同学和凌子的关系好些,就打起招呼:“萧凌,又起这么早阿?来下棋不?”
凌子一边翻着课桌一边答道:“本姑娘可要考清华北大呢,现在要去大树底下背单词。没空陪你们玩,呵呵。”
某一个阴郁的中午,天上飘着蒙蒙雨丝。董磬打了饭准备回宿舍吃,一路小跑着。在上阶梯时一不小心撞到了一个打着伞的同学身上,饭盒盖子碰到那人的伞柄飞了出去,饭菜撒在那个同学的身上。董磬连忙道歉,那个同学却没有顾及自己弄脏的衣服,反而转过身拾起掉地上的饭盒盖子,之后回答董磬说:“没事,没事。”
董磬这才看到那同学的面目,原来是凌子。
“呵,是你阿,萧凌,你没事吧,不好意思把你衣服搞脏了。”
“没事的,衣服洗洗就干净了,下次要看着路走,知道不?”
还有某天晚上,大家都在教室安静地自习。后门突然“吱呀”一声开了,很多人都回过头去看情况,董磬被前面往后看的人弄得不好意思,于是也回过头去。原来是“老班”检查自习情况来了。老班走到教室的过道,开口就很严厉地说:“你看你们怎么一点都不专心学习,有个什么情况就东张西望的,难道有这么好看,错过了会后悔一辈子?你们要学学人家萧凌,我来检查自习情况的时候就没见她回过头„„”
都是些这样的记忆!萧凌,几乎像阳光一般,处处撒下美丽的印记。董磬不知道怎样和这样优异的女生相处,以钦佩吗?那样反而放不开;以相互学习吗?那样感觉自己一无是处。萧凌感觉自己只能躲在远处,默默去捕捉凌子的“美丽”,仅仅这样,便觉得自己已经获益匪浅,没有更多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