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19课 科技技术的成就教案
第19课 科技技术的成就教案
第19课科技技术的成就教案
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以邓稼先和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掌握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分析新中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和几位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认识:通过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增强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
学习重点: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
学习难点:建国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一、课前预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年,我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使用核武器,不对使用核武器。
2、我国开始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是在 年。
3、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是在 年。
4、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
水稻的是 ,他被国际农学界誉为
5、“两弹一星”指的是
、、。6、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
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成为世界上第
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7、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
8、XX年,载人飞船往返成功。
9、世纪性的工程是
,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提出了利用
和 的设想。它主要是由
、、等组成的。1997年11月,顺利实现了 ,标志着工程第一阶段的胜利完成。
0、列举出新中国成立以后所取得的三项重大科技成果。
二、课堂研讨、原子弹是在科学谁的带领下研制出来的?我们应该学习他哪些优秀品质?
3、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武器,我们这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和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它?
籼型杂交水稻
材料分析:XX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江泽民主席亲自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发给水稻专家袁隆平,以表彰他的突出贡献。
请问:
1、他的突出贡献是什么?
2、我们应该学习袁隆平哪些优秀品质?
建国后,我国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三、课堂测试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是在哪一年?A.1955年
B.1964年
c.1966年D.1999年
2、我国研制原子弹的根本目的是
A.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
B.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
c表明了我国的科技水平已经局世界前列
D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 3、20世纪40年代最早制造出原子弹的国家是
A.美国
B.英国
c.苏联
D.德国
4、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意义
A.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
B.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
c.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D.可以对不满中国的国家使用核武器5、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
A.长征一号
B.东方红一号
c.神舟一号
D.神舟五号
6、世界上第一个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A.美国
B.苏联
c.中国
D.法国
7、我国下列科技成就取得成功的先后顺序是
⑴原子弹爆炸成功
⑵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实验成功
⑶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⑷无人飞船上天⑸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A.⑴⑵⑶⑷⑸
B.⑵⑶⑴⑷⑸
c.⑵⑴⑶⑸⑷
D.⑵⑷⑶⑸⑴ 8、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的科学家是
A.袁隆平
B.邓稼先
c.钱学森
D.赵忠尧
9、下列那些科技成就不是我国首创的
⑴原子弹⑵中近程地地导弹⑶人造地球卫星⑷载人飞船⑸籼型杂交水稻
A.⑴⑵⑶⑷⑸
B.⑴⑵⑶⑷
c.⑵⑶⑷⑸
D.⑶⑷⑸
0、下列有关我国运载火箭发射水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使用国产长征运载火箭
B无国多次发射人造地球卫星
c我国已经掌握一箭三星发射技术
D我国目前还不能发射返回式卫星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是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
请回答:
⑴这句话是谁的名言?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四、学习体会
第二篇:七年级历史科技技术的成就1
课题 第19课 科技技术的成就
(一)课型:新授 执笔: 授课时间: 审核: 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以邓稼先和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掌握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分析新中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和几位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认识: 通过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增强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
学习重点: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 学习难点:建国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一、课前预习
1、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年,我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使用核武器,不对()使用核武器。
2、我国开始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是在 年。
3、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是在 年。
4、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 水稻的是,他被国际农学界誉为
5、“两弹一星”指的是、、。6、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 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为世界上第 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7、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 8、2003年,载人飞船往返成功。
9、世纪性的工程是,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提出了利用 和 的设想。它主要是由、、等组成的。1997年11月,顺利实现了,标志着工程第一阶段的胜利完成。
10、列举出新中国成立以后所取得的三项重大科技成果。
二、课堂研讨
1、原子弹是在科学谁的带领下研制出来的?我们应该学习他哪些优秀品质?
3、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武器,我们这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和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它?
(二)籼型杂交水稻
材料分析: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江泽民主席亲自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发给水稻专家袁隆平,以表彰他的突出贡献。请问:
1、他的突出贡献是什么?
2、我们应该学习袁隆平哪些优秀品质?
(三)建国后,我国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三、课堂测试
1、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是在哪一年? A.1955年 B.1964年
C.1966年D.1999年
2、我国
研
制
原
子
弹的根
本
目的是
()
A.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
B.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
C表明了我国的科技水平已经局世界前列 D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 3、20世纪40年代最早制造出原子弹的国家是()
A.美国 B.英国 C.苏联 D.德国
4、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意义
A.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 B.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 C.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D.可以对不满中国的国家使用核武器 5、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
A.长征一号 B.东方红一号 C.神舟一号 D.神舟五号
6、世界上
第一
个
发
射
人
造
地
球
卫
星的国家
()
A.美国
B.苏联
C.中国
D.法国
7、我国下列
科
技
成就
取
得
成功的先
后
顺
序是
()
⑴原子弹爆炸成功 ⑵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实验成功 ⑶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⑷无人飞船上天 ⑸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A.⑴⑵⑶⑷⑸ B.⑵⑶⑴⑷⑸ C.⑵⑴⑶⑸⑷
D.⑵⑷⑶⑸⑴ 8、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的科学家是
()
A.袁隆平
B.邓稼先
C.钱学森
D.赵忠尧
9、下列那些科技成就不是我国首创的()
⑴原子弹 ⑵中近程地地导弹 ⑶人造地球卫星 ⑷载人飞船 ⑸籼型杂交水稻 A.⑴⑵⑶⑷⑸ B.⑴⑵⑶⑷
C.⑵⑶⑷⑸
D.⑶⑷⑸
10、下列有关我国运载火箭发射水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使用国产长征运载火箭 B无国多次发射人造地球卫星 C我国已经掌握一箭三星发射技术 D我国目前还不能发射返回式卫星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是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
请回答:
⑴这句话是谁的名言?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四、学习体会
第三篇:科技技术工作报告
科技技术工作报告
北京1月29日电2010年是“十一五”各项科技工作深入实施的关键一年,科技技术工作报告。在今天召开的2010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科技部部长徐冠华作了题为《狠抓落实协力攻坚努力实现科技工作的新突破》的报告,深入分析了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和能力,明确了今年的科技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全面推进2010年的各项科技工作。
利用好科技发展跃升期的宝贵机遇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科技事业有了大的发展,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迅速缩小,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大大增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我国科技事业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我国科技创新呈现出强劲的势头,科技发展进入了重要跃升期。科技工作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开创新局面。
一是科技人才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加速形成。2010年我国已拥有科技人力资源总量35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位;全时R&D人员136万人年,位居世界第二位。“十五”期间,45岁以下中青年科研人员占研究队伍总人数的近80%,工作报告《科技技术工作报告》。在863计划的课题负责人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专家达到55%以上。在2010年国家科技奖的获奖者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科学家占到60%。
二是基础研究成果数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我国科技论文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总数已居世界前列,特别是SCI收录的中国科学家论文数已与英、德、日三国相当,其中纳米领域论文引用数位居世界前列。
三是一批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被攻克。近年来,我国在载人航天工程、歼-10飞机、超级计算机、核心软件、集成电路装备、大型燃气轮机、超级稻育种技术、新药创制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曙光4000A高性能计算机、“龙芯2号”64位高性能CpU通用芯片、“银河麒麟”计算机操作系统、0.1微米等离子体刻蚀机和大倾角离子注入机等高端技术的突破,为改变信息领域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奠定了基矗在生物技术领域,超级稻育种技术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十五”期间,863计划共有15个品种获得一类新药证书,109个新药品种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四是发明专利数量大幅增加。从2010年,中国发明专利的授权量由世界第13位提高到第4位,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也从世界第8位上升到第4位。“十五”期间,仅国家863计划就申请专利22000项,其中发明专利17000项;获得专利授权60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3700项,获得授权的专利数是“九五”期间总和的5倍。这种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五是高技术产业化迅速发展。国家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9%,高新区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总额达到802亿元,占全国R&D经费的40%左右,高新区企业4万多种产品中自有技术的产品已超过70%。国家高新区已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促进结构调整的重要引擎。
(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科技技术工业革命
1.为什么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英国?
发生在 18 世纪 60 年代的英国工业革命并非偶然 ,它是英国社会政治、经济、生产技术以及科学研究发展的必然结果。英国之所以能够首先完成工业革命而成为建立现代工业的伟大先驱,是因为其经济、工业技术等条件最先发展到了革命的爆发点。
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内阁制的形成和近代议会制度的确立 ,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成为在英国发展资本主义和进行工业革命的根本保证。
二.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大量的只有人身自由而无生产资料的雇佣劳动者;二是将大量的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并转化为资本。创造这两个条件的过程 ,就是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三、1.圈地运动。到 16 世纪初 ,由于毛纺织业的发展和羊毛价格的上涨 ,圈地运动得到进一步加强。2.殖民掠夺。1713 年双方签订《乌特勒支和约》,英国取得直布罗陀海峡及地中海的通航权,与西班牙殖民地进行贸易和贩卖奴隶的权利。另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是 1756 年到 1763 年的七年战争。在七年战争后的十年间 ,英国从印度掠夺的财富高达十亿英镑之多 ,为英国积累了大量的财富。3.在国内实现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1)国债制度。即英国商人向政府放贷资金 ,从而获取高额利息。这也是英国资产阶级积累资本的主要途径之一。(2)创建银行和股份公司。(3)严密的税收制度。
三、对外贸易
由此可见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 ,从 17 世纪中叶到 18 世纪近一百年间 ,英国政府通过圈地运动、海外殖民掠夺、强盗式贸易、贩卖奴隶和对国内人民的剥削 ,完成了扩大资本主义生产的两个先决条件 ———大批的自由劳动力与大量资本。
四.生产技术已经成熟
早在 15 世纪 ,英国农村的半农半工的手工业就非常普遍 ,最初主要是毛纺织业。这种手工工场有分散的和集中的两种形式。手工工场分工的发展 ,把工具改良成为许多只适合专门动作的工具 ,因而提供了把这些工具联结在一起成为机器的可能性。此外 ,手工工场训练了大批有技术、有经验的工人 ,他们积累的生产经验也直接推动了各种机器的发明。所有这些 ,为发明机器创造了物质前提。其次 ,当时英国手工工场的生产尚不能适应广大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技术改革成为迫切需要 ,这就提出了发明机器的历史任务。
五、自然科学的进步
机器的发明必须以自然科学的进步为基础。培根提倡认识自然要通过科学实验。他认为 ,实验是观察、认识和形成知识 ,得到新发现的最有效方法。培根的思想对英国自然科学家产生积极影响 ,活跃了 17 世纪英国自然科学领域 ,解放了生产力。在这些科学成果中 ,万有引力定律和力学三大定律 ,对自然科学的发展 ,对工业革命的兴起都产生了巨大和直接的影响。这个时期取得的自然科学成果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了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
六、指导变革的新经济学理论
在工业革命开始之前和开始之初 ,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就已经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工业革命的到来做了大量的舆论工作。中世纪末期 ,由于英国商业资本的发展 ,扩大了国内外市场 ,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货币资本 ,从而带来了手工工场的繁荣。,工业资产阶级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和限制生产。斯密认为社会财富来源于国民劳动的创造。国民生活的必需品包括国民劳动创造的直接产物和以国民创造的财富为基础的贸易产物。它对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成为工业革命时代到来的号角。
七、新兴产业的出现英国的毛织业是十三四世纪由尼德兰工人引进的。此后几百年间 ,毛纺织业在英国城乡广泛地发展起来 ,成为英国的民族工业。16 世纪中叶 ,英国羊毛织品的输出占全部输出商品的 80 %。到 17 世纪初 ,羊毛品的制造业已普及到全国 ,大约有 1/ 5 的人口从事这项事业。此外 ,有一些与行会无关的新企业 ,如棉纺织业、采煤、制铁、玻璃和造船等行业也都发展起来。
3.棉纺织部门机器的发明与应用有怎样的规律?
工业革命的过程是发明促进发明 ,各工业部门发生连锁反应。从轻工业到重工业 ,从工作机到发动机 ,互相促进、互要推动 ,最后形成一个机器生产的完整体系
2.为什么英国的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棉纺织部门?
(一)棉纺织品市场的扩大。工业革命前,国际市场对棉织品的需求量激增,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第一,随着英国在北美洲殖民以及北美种植园的拓展,美洲成为了棉织品的新市场。同时,棉织品成为了欧洲殖民者在非洲用来交换黑奴的重要贸易手段;第二,欧洲生活方式的变化为棉织品在欧洲开辟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在 18 世纪 ,虽然毛织业在英国是最发达的工业 ,但这种工业是从封建社会后期发展起来的 ,受政府严格控制 ,旧的行规束缚的也很紧 ,行会对每一匹毛料的长度、宽度、折叠、打包、生产过程中的配料、印染、拉长、起毛、整饰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严重阻碍了毛纺织业技术的更新。使这个行业的生产过程僵化、定型 ,成为一个保守的、毫无生气的、传统的生产部门。而英国棉纺织业则不同 ,它是一个新兴的工业部门。英
国棉纺织业是 1588 年由尼德兰技工引进的。在此之前 ,它的生产基地散布于农村 ,不受行会和政府法规的约束 ,也不存在生产上的清规戒律 ,没有传统的阻碍。因此 ,棉织业具有良好的技术改新环境。18 世纪以前 ,英国棉织业的原料主要靠进口 ,生产技术相当落后 ,在国际市场上产品质量不及印度 ,同类产品的价格比印度的贵 50 %-60 % ,英国棉织业的处境十分艰难。英国棉织业为了求得生存 ,为了抵制印度棉布 ,就只有努力提高产品质量 ,降低生产成本 ,增强市场的竞争力。因而 ,进行技术革新势在必行。其次 ,棉织品适宜于普通大众日常穿着 ,且价格较毛织品低廉 ,属于低档商品 ,国内外市场的前景十分广阔。可见 ,棉织业更适合于发明新机器 ,推广新技术 ,创造新产品。所以 ,到 18 世纪 60 年代 ,英国工业革命首先从新兴的棉纺织业的技术革命开始了。创新发明的激励。棉纺织工业作为一种新兴工业,受到的封建行会以及政府法规等约束相对较少,加之可以自由雇佣工人、应用机器生产各类产品,新技术和新发明能够更加容易地在棉纺织工业中得到应用与发展。1764 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1768 年阿克莱制成了水力纺纱机,取得了技术革命的关键突破,从此纺纱机转动不再依靠人力;1779 年克隆普顿发明了综合纺纱机;1785 年卡特莱特在木匠和锻铁匠的帮助下,发明了动力织布机,从此将织布效率提高了近40 倍。棉纺织工业的技术革命加速并带动了其他工业运输业的技术革命,反之又促进了棉纺织工业在英国的蓬勃发展。
(三)政府政策的支持和保护。
三、棉纺织业战胜毛纺织业成为工业革命起点的原因
第一,强大的社会需求。18 世纪初,英国伦敦和其他各大城市出售的棉纺织品已经成为英国上流社会十分时髦的东西。上至王后下到普通商人,都以用印花布和白洋布做窗帘、垫子、卧具等为典雅美观和时尚。这种崇尚棉织品的社会风尚
第二,棉纺织品利润高,收入多,政府大力支持。
英国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全力支持和保护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并采取关税保护政策,提高棉布的从价税,以保证英国本土制造的棉纺织品对国内市场的绝对垄断 第三,要推动工业革命的发展,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就是必须大范围地采用和普及新技术,实现产业的机械化和工业化。
4.机器大工业是工人创造的,现在成了奴役他们的工具、机器的改进增加了社会财富,它又使生产者变成 需要救济的贫民。。如何看待科技时代人与机器的关系?
因为机器的发明和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导致了一批工人的失业。机器可以大批量大规模的生产,如果机器一旦发生故障,产品的生产就会停滞,影响收益。
5.工业革命中形成了以大机器生产为特点的工业体系。蒸汽机技术的发展与钢铁工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有什么逻辑关系?
牛顿力学运用为机器生产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蒸汽机的改良正是在这种理论的支持下进行的。
1733 年棉纺织业中出现凯伊飞梭的发明应用,1738 年出现怀亚特机器纺纱机的发明应用,从此开始了棉纺织业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飞速发展和巨大进步,使各个工业部门都呼唤着期待着一种功率大、能耗低、效益好、能通用、既能往复运动又能旋转运动的新型动力机。蒸汽机技术的出现就是为解决动力问题。瓦特使原来只能提水的机械,成为了可以普遍应用的蒸汽机,并使蒸汽机的热效率成倍提高。
从工业革命史本身来讲,蒸汽机促进了机器本身的发展。使机器制造业由手工业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在此以前的机器基本上是木制的。制造机器的技术依然是工匠视力的敏锐和手艺的灵巧,机器制的基础依然是手工业者个人的力量和熟练程度。蒸汽机发明和使用后,木制的机器不能承受蒸汽动力的震动和巨大的推力。因此改为铁制的。铁制机器的钢铁重量和坚硬程度明显地超出了人手所能的负荷范围。另外,铁制机件的结构和精密程度也必须需要有几何学数学的准确性以及合乎物体运动的力学规律要求。这样,机器就一般不能再由手工业者的双手来制造了,而一般得由机器来制造。到蒸汽机出现后,也才有用机器制造机器的可能。16 世纪以来欧洲数理化科学的发展为设计出新型先进的蒸汽机做了理论准备。采矿、冶金、机床、机械制造业的进步则为加工制作出精密的质量过关的蒸汽机零部配件提供了可能, 并相互促进, 可批量生产。在这这种交叉需求的情况下,机器制造机器的生产方式应运而生。
钢铁作为机器的制造原材料,成为当时需求最为巨大的资源。因而,需求拉动生产,钢铁工业蓬勃发展起来。蒸汽机工作时,先把煤燃烧,把它转化为热能。因而能源燃料“煤”也成为了工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而产业链的延伸自然会导致冶金采矿业的迅猛发展。大量的资源由原产地运往工厂需要便捷的交通工具。
而原始的畜力已不堪重负,作为最新动力的蒸汽机自然被考虑在为交通运输工具提供畜力或自然力所无法实现的强劲动力。而马车轮船作为当时最为平常的交通运输工具,则首先被考虑在改造范围。1771年,法国的居纽研制开发成功公路蒸汽马车。1807年,美国发明家富尔顿研制试航成功第一艘实用的蒸汽轮船“克勒蒙特号”。1814年斯蒂芬森研制成功第一辆实用的蒸汽机车——火车头。
在蒸汽机的推动下,不仅纺织业,而且机械制造业、冶金采矿业、交通运输业、钢铁工业都发展起来了。蒸汽机需要煤与钢铁,而采矿与冶金大量出产都需要更为先进的机器。可以说蒸汽技术的出现促进了机器制造业,钢铁工业,交通运输业的蓬勃发展,而这诸多工业同时反补蒸汽技术,促进其不断改良,直至新的动力装置出现。
第五篇:中国航天科技发展概况和成就
中国航天科技发展概况和成就
我国航天事业起步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由“神舟”号载人飞船系统,“长征”运载火箭系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发射场系统、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实验系统等组成,是我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2003年底,中国的“神舟五号”飞船将中国的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送入太空。2005年10月12日早上9时“神舟六号”飞船载著两位中国宇航员费俊龙和聂海胜发射升空。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飞船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3位中国宇航员送入太空。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第三个成功将人送入太空的国家。它向世界宣示,中国从此进入强势的航天时代。
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仿制别人到自行研制,走过了艰苦的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阶段。实现了中华飞天梦,为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科学进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突出贡献,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神一到神十发射历程
神舟一号
中国飞船揭开神秘面纱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
发射: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
返回:1999年11月21日3时41分
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场发射升空。经过21小时飞行,在完成预定的科学试验后成功着陆。作为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飞船,神舟一号考核了飞船重要的5项技术:舱段连接和分离技术、调姿和制动技术、升力控制技术、防热技术和回收着陆技术。
神舟二号
中国第一艘正样飞船
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
发射:2001年1月10日1时0分03秒
返回:2001年1月16日19时22分
虽然也是无人飞船,却是中国第一艘正样飞船。
神舟三号
搭载特殊乘客“模拟人”
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
发射: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
返回:2002年4月1日16时54分
飞船上搭载了一个特殊乘客“模拟人”,可以模拟航天员在太空生活时的脉搏、心跳、呼吸、饮食、排泄等等多种重要生理参数,为把中国航天员送入太空打下了基础。
神舟四号
设计了8种救生模式 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
发射:2002年12月30日0时40分
返回:2003年1月5日19时16分
是神舟飞船在无人状态下最全面的一次飞行试验。试验涉及测控与通信、飞船和火箭、发射场、主着陆场和备用着陆场、航天员、陆地和海上应急救生等系统。为了确保航天员的安全,共设计了8种救生模式,以确保在不同阶段若出现意外都能保证航天员安全返回,证明中国的载人航天技术已进入成熟期。
神舟五号
中国人首次进入太空
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四子王旗
发射:2003年10月15日09时00分
返回:2003年10月16日6时28分
航天员:杨利伟
2003年10月15日,注定要载入历史的名册。这一天,中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实现航天员单人单天飞行。航天员杨利伟也成为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中国人。当杨利伟经过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返回陆地后,迈出舱门面对欢呼人群说出的第一句话就是:这是祖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也是我生命中最伟大的一天。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俄、美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神舟六号
实现多人多天飞行
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四子王旗
搭载人数2人:执行任务宇航员: 费俊龙,指挥长 聂海胜,操作手
后备宇航员
第一梯队:刘伯明、景海鹏
第二梯队:翟志刚、吴杰
发射:2005年10月12日09时00分
返回:2005年10月16日20时33分
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
是中国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也是中国第一次将两名航天员同时送上太空。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执行本次航天飞行任务,在绕地球飞行76圈后返回。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现多人多天飞行。
神舟七号
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
神舟七号(载人)
时间: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发射,共飞行2天20小时27分钟,绕地球飞行45圈后,于9月28日17时37分安全着陆。
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四子王旗主着陆区
发射: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4秒
返回: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
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又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时刻:像一个从水中慢慢上浮的潜水员,航天员翟志刚头先脚后,出现在太空中。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00秒,航天员翟志刚身穿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从神舟七号进入太空。“我已出舱,感觉良好。”这一刻太空留下中国人的足迹。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太空行走的国家,标志了中国突破空间出舱技术。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行走共进行了19分35秒。期间,翟志刚与飞船一同飞过9165公里。
神舟八号
首次空间交会对接
发射: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
返回:2011年11月17日19点32分
无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这是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中第二步突破交会对接技术的关键。
神舟九号
航天员“开”飞船
发射: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24秒
返回:2012年6月29日10点00分
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承载着3名航天员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6月29日,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神九任务成功标志着我国已完整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完整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神舟九号”不仅为天上的目标飞行器送人送货,还将“天宫一号”上的部分物品带回来,是第一次全面实现天地往返运输。神舟九号之前的载人航天,从发射到返回都采用自动控制,不需要人手动干预,而“神舟九号”进行的是人控交会对接。如果说以前是航天员“坐飞船”的话,神九的航天员就是在“开飞船”了。航天员要掌握飞船姿态和轨道的控制权,就如同开车,既要控制方向,又要控制速度。
神舟十号
从“试运行”到“正常运营”
发射: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
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
神舟十号任务和以前最大的区别是,这是神舟飞船第一次进行应用性飞行。所谓应用性飞行,有些类似美国航天飞机和俄罗斯联盟飞船,就是执行正常运输任务。神舟飞船已经基本定型,神舟十号没有新的大的技术变化,只做了一些小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