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俗最终版
民
俗
填
空
1.民俗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首先产生于十九世纪的 英 国,创始人是考古学家 汤姆斯。2.民俗学五四前后传入我国。1920北大成立 歌谣研究会,1922创办《歌谣》周刊,开创了中国民俗学先河。1927广州中山大学创办《民俗》周刊,“民俗”成为固定的学术名词。3.民俗是产生并流传于民间(空间性)的具有 世代相袭(传承性)特点的文化事象。4.民俗资料分三大类:文献 资料、实物 资料和 口传 资料。
5.民俗的外部特征主要有 集体性、地域性、变异性、传承性、规范性。
6.中国古代有四条大河的水神可以享受朝廷的香火,称之为“四渎”,它们分别是 长江、淮河、黄河、济水。
7.中国古代的五岳分别为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8.中国的农业文化可以分为两大系统,一是北方的 旱作 农业系统,一是南方的 稻作 文化系统。它们的分界线是 淮河。
9.中国古代的天象体系是一个以 五 宫、三 垣、四 象、二十八 宿为主干的、组织严密、等级森严的庞大的空中社会。其中五宫为 中宫、东宫、南宫、西宫、北宫;三垣为 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四象为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10.中国民居的建筑形式主要有四种:干栏式、地穴式、屋宇式、帐篷式。11.中国的四合式民居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1)分布于 北方 地区的 房房相离式四合院
(2)分布于 江浙 地区的 天井式四合院
(3)分布于云贵高原地区的 一颗印式四合院。12.中国明清时期的官服又称“补服”,其中文官补 禽鸟,以象征 有文采;武官补 猛兽,以象征 勇猛。
13.我国豆腐的生产至迟不晚于 东汉 时期,传说豆腐的发明者是淮南王 刘安。
14.我国汉族传统婚礼主要有六个程序,它们分别是 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15.巫术按施术手段可分为 摹仿巫术 和 接触巫术。从性质角度可分为 黑巫术 和 白巫术。16.巫术的实用功能:
祈求功能,招魂功能,诅咒功能,驱鬼功能,避邪功能,放蛊功能,审判功能
名
词
解
释
1.百工五法 第一种答法:
中国古代工匠常用的五种工具我们称之为“百工五法”,它们分别是矩、规、绳、水、垂(3分)。这五种工具是分别用来画方、圆、直线,衡量水平和垂直的工具(2分)。第二种答法:
“百工五法”顾名思义就是各行工匠共同使用的五种方法。这五法便是:规、矩、绳、水、垂。(2分)《墨子》说:“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衡以水,正以垂”。矩,就是直角尺,也叫“鲁班尺”,它的主要作用是取直,即取直线和直角。规:画圆工具。绳,也叫“墨绳”,是平面划直线的工具。水,取平的方法自古用水,《尚书》说:“非水无以准万里之平”。垂:取直立时用的一种工具,这是利用地球吸引力找垂直的一种最常用的方法。以上五法在石匠、木匠、泥匠、瓦匠、皮匠、陶工及五金行当中广泛应用,故民间称之为“百工五法”。(3分)
I
2.冕
本为大夫以上冠,后为帝王专用的最为隆重的头衣。它的主要部件有綖、旒、紞、纩。(2分)綖,是一块长方形的板,覆在头上,前圆后方,前垂四寸,后垂三寸。旒是綖的前面挂着的一串串小圆玉。纩,是系在冠两旁悬在耳孔外的玉石,紞是垂在两侧用以悬纩的彩色丝带。(2分)冕上的饰物都是有含义的,皆含有劝为君者不妄自尊大,不听谗言,明是非,求大德而不计小过等意义:綖,前低后高,相差寸余,表示王者之位虽至高至大,但也要谦逊,礼贤下士,正所谓“位至高而弥下”。旒,蔽明之用,以示非礼勿视。纩,用以塞明,表示有所不闻,不听谗言。(1分)
3.幞头
古代男子用的头衣,原为裹发的三尺皂绢。自后周武帝始,幞头正式定名并进入上层社会。据记载,后周武帝将绢裁为四角,安四带。前系两条大带,后两角系小带,将前两大带抹过额系之于后,后两小带向前结于髻前,此为软脚幞头。唐初,从皇帝至平民皆用软脚幞头,中唐以后用木围额,纸绢为衬脚,用铜铁为骨,外蒙漆纱,形成硬脚幞头。唐宋至明代,幞头是官员最主要的首服。
4.社稷
社为土神,稷为谷神。稷就是今天的小米,又称谷子,是一种耐干旱易成活的作物(2分)。在中国的早期旱耕农业中,稷曾长时期的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当时人民最主要的食物,古人把它视为五谷之长,因此社稷也成为国家的代名词。(2分)《白虎通·社稷》:“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1分)
5.中国传统的弃妇观
七出:
不顺父母,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世也;淫,为其乱族也;垢,为其乱家也;有恶疾,为其不可共粢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盗窃,为其反义也。三不去:
三不去者,谓有所娶无所归,与共更三年之丧,先贫贱而后富贵。
6.姑舅表婚
特指舅舅家娶外甥女作媳妇的一种婚姻形式。在他们看来舅舅的儿子娶姑妈的女儿不但理所应当,而且具有优先权,因为这是对当年姑姑出嫁的一种补偿。(4分)。因此又把这种婚俗称为“还姑娘”、“还种”。如舅家无子,或舅家不想要,外甥女出嫁也要征得舅家同意,交一笔“外甥钱”。但有的民族,如满族、哈尼族、壮族,则严格禁止舅舅娶外甥女为儿媳,认为是“骨血倒流”(1分)。
7.转房婚
又称“递缘婚”。表现为兄亡嫂嫁弟,父亡,嫡子继承父妾,叔伯母转嫁侄儿等,这种习俗在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中尤为盛行(3分)。转房婚反映了上古时婚姻的多妻性质,转房的实质是一种财产的继承,它可保证死者的妻儿财物不致外流到其他氏族(2分)。
II 8.走访婚
是一种以女系为主招夫同居的临时性婚姻形式。又称“阿注婚”或“阿夏婚”。“阿注”或“阿夏”指同居的异性朋友,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婚俗,是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时期产生的不稳定的对偶婚形式(1分)。在当代的纳西族中仍有保存。云南宁蒗永宁乡的纳西族的一支摩梭人仍然过着母系大家庭的生活,其婚姻方式就是以女系为主招婚,但男子并不过门,只是晚上到女家偶居,白天男女各在自己的母系家庭中生活劳动,双方结为阿注,并无共同的经济联系,生的孩子归女方抚养。这种同居关系不很稳定,随时可以解除(3分)。
9.风葬
木架葬、树葬皆可称为风葬。因为放置在树上,或木架上,任风自然吹干尸体,所以又叫风葬(3分)。东北及内蒙东北及内蒙地区,是古今树葬与风葬的主要分布地。南北朝时期的矢韦,父母死后置尸树上,契丹死人后先置尸于树上,三年后再焚烧骨架。近代鄂伦春人死后以桦树皮裹尸架于树上,然后拾骨埋葬;赫哲族、鄂温克人皆有此俗。木架葬,主要流行于内蒙一些草原民族中(2分)。
10.天葬
是西藏及周边地区较为流行的一种葬法(2分)。古代西藏曾经流行过土葬、石葬,宋元迄今,又逐渐流行天葬、水葬和火葬。但人死后到底采用什么样葬法,一般由喇嘛决定。一旦决定天葬,接下来便要另行卜定天葬日期。届时,人们用牛或人将尸体背驮到山坡上的天葬场,先将尸体放置在尸台上,然后在附近烧起松柏香堆,用浓烟通知“神鸟”秃鹫到来。接下来,天葬师将尸体分割抛喂秃鹫(2分)。如果尸体全被吃光,则认为死者已升入极乐西天,否则则认为死者生前罪恶过大,应入地狱。如遇到这种情况,死者亲属还要拿出重金,再请喇嘛念经,以求超度亡灵逃离地狱(1分)。
11.复合葬
也叫“二次葬”。在施行土葬、火葬及风葬的民族中,都有待死者皮肉烂尽后拾骨重埋的习俗,我们将这种葬法统称为“二次葬”。
12.五岳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3分)。依据五行学说,古人以天子所居的河洛地区为中心,按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分别选出各方最有影响的大山,作为山神的代表,由国家来主持祭祀,久而久之,在人们心目中五岳便成为有正神居住并可通达天界的灵场(2分)。
13.四渎
四渎是江、淮、河、济四水的总称(3分)。在古代,华夏地区只有这四条大河能够直通大海,因此格外受人尊崇,其神灵与五岳山神并肩享受国家祭祀,成为华夏水神的代表。
14.神判
又称神裁、神断、天惩等。是一种祈求神灵裁判人间是非曲直与财产纠纷的一种巫术形式,同时也是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古老民间习惯法的裁定形式(3分)。神判的种类很多,如动物神判、植物神判、血判等(2分)。
III
简
答
题
1.简述帝王衮冕服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象征意义(往年试卷中出现频率高)
冕服,原来是天子、诸侯、大夫的祭服。是中国历史上传承最为久远的一种服饰。冕的形制为:邃綖垂旒紞纩。綖,是一块长方形的版。邃,意为深远,指长形,綖覆在头上。旒是延的前面挂着的一串串五色玉珠。纩,是系在冠两旁悬在耳孔外的玉石,通常叫充耳,紞是垂在两侧用以悬纩的彩条。唐以后又加了一条天河带,这些都是冕的部件(2分)。冕上的饰物都是有讲究的,皆含有劝为君者不妄自尊大,不听谗言,明是非,求大德而不计小过等意义:綖,前低后高,相差寸余,表示王者之位虽至高至大,但也要谦逊,礼贤下士,正所谓“位至高而弥下”。旒,蔽明之用,以示非礼勿视。天子12旒,每旒12玉,以五彩玉为之,表示岁月轮转,五行生克。纩,用以塞明,表示有所不闻,不听谗言。
与冕相配的礼服称衮服(绘有卷龙的衣服)。其形制:
A、玄衣纁裳。即黑色的上衣,杏红色的裙子。(明代为玄衣黄裳)。上绣12章纹:日月星,象征光明,如三光之耀。龙,神奇,能变化,为人君者应机布教,善于变化,随机应变,不死板。天子之龙为升龙,取意“飞龙在天”,三公以下为降龙。山,取其稳重,能镇定四方。华虫(野鸡),取其有文彩。宗彝(樽),两个,一为虎纹,取其猛,一为蜼纹,取其孝、智。以表示有深浅之知,、威猛之德。藻:水草有纹者,取其冰清玉洁。火,取其明,向上、归上。粉米,可以养人,有济养之德。黼(fu),通斧,取能断割之意,善决断。黻(fu),两己相背状,取意君臣相济,见恶改善,背恶向善。(3分)
天子之服12章,太子、诸侯之服用龙以下9章,冕九旒,旒九玉,依此类推,B、芾(fu):又名蔽膝,象征最早的衣服形制,以示不忘古。天子用直,色朱。C、革带:宽2寸,用以系芾,后边系绶。D、大带:束腰。
E、佩绶:天子配白玉玄组绶;诸侯配山玄玉朱组绶;大夫配水苍玉等。F、赤舄(xi):红色的木底鞋。
2.试述古人的饮食惯制与现在有什么不同?(上课时说的简答题,往年试卷中出现频率高)
古人大都一日两餐,周秦时期,即使诸侯显贵也一样。(2分)孟子曰:“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饔”是每天的第一顿饭,又称“朝食”,大约在上午九时左右,这是一天中的正餐。(2分)第二顿饭叫“餔(晡)食”,又叫“飧食”,或“馂”,一般是下午四点左右吃饭。飧,又作剩饭讲,因为古代稼穑艰难,取火不易,做饭也费时,为节约时间和燃料,往往一天只早上做一次饭,多做出的饭,留作下午热着吃,所以“飧”又成为剩饭的代名词。(2分)
现在世界上大都实行一日三餐。我们平时早餐在上午6点—7点左右,午餐在12点左右,晚餐在6点—8点左右。(2分)营养学家和医生建议早饭吃好,午饭吃饱,晚饭吃少。但实际上现代一般都将晚餐作为一天的正餐,因为现在都是上班族,只有晚上时间充裕,可以好好做饭和吃饭。(2分)
IV
3.中国食俗的史话(汉、唐宋、明清为上课时说的简答题)
(一)汉——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和成熟 1.西域饮食原料和烹饪技法的传入
(1)葡萄、石榴、芝麻、胡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茴香、芹菜、胡豆(豌豆、蚕豆)、扁豆、苜蓿、莴笋、大蒜、大葱(2)汉:第一次大规模引进外来品种(3)由于香料佐料增多,烹调方法丰富起来 2.豆腐的发明:腐的发明者传说是东汉淮南王刘安 3.汉代开始有了植物油,但不多。没有动物有珍贵。
(二)唐宋——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高峰
饮食文化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和近乎奢靡的盛世特点。例如:“辋川图小样”“素蒸声音部”“八卦五牲盘”,烧尾宴
饮食商业的发达,韦巨源《食谱》,司善内人(宋)《玉公批》,吴氏《中馈录》
(三)明清——中国饮食文化的又一个高峰 1.饮食结构与唐宋时有了较大区别(1)主食上:
菰米此时被彻底淘汰,麻子也退出主食行列,各种豆类大部分参加菜肴的烹制,成为主、副兼用的食品。在北方,小麦的比例大幅度增加,为近代数以千计的面食面点提供了优质原料。明代又一次大规模引种外来品种,土豆、番薯(产量高)。(2)副食上:
周秦以前,都是野菜。明清野菜成为穷人渡荒的食品,蔬菜的种植、产量有所改观。人工养的家禽、家畜成为主力。野味减少。2.满汉全席——明清饮食文化的高峰
清代饮食文化的代表是满汉全席,它代表了清代满汉饮食文化的最高水平,也是当时规格最高的盛宴,是宫廷菜的代表。
满汉全席主要是由满点汉菜组成,究竟有多少菜点,众说不一,一般要吃三天,且每天都不重样。山珍海味,水陆朵陈,极尽人间奢华。
V 4.分析我国传统四大菜系的不同特色(也可出论述题,往年试卷中出现频率高)
鲁(山东菜)菜、川菜(四川菜)、淮扬菜(江苏菜)、粤菜(广东菜)被誉为我国传统的最著名的四大菜系。它们历史悠久,特色鲜明,传播广泛,对中华的饮食文化影响深远。
鲁菜 鲁菜历史悠久,是我国北方菜的代表,它对华北、东北、京津地区及宫廷御膳都有着极大的影响。鲁菜主要由济南风味和胶东风味组成。济南菜种类齐全,以爆、烧、炒、炸见长,菜品以清、鲜、脆、嫩著称,尤其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奶汤,色白如乳而醇厚;清汤,清澈见底而鲜香。其名菜有奶汤蒲菜、奶汤鲫鱼、清汤燕菜、油爆双脆、九转大肠、德州扒鸡、酱爆鸡丁、糖醋黄河鲤鱼等。胶东临海,菜以烹制海鲜见长,多用蒸、煮、扒、炒、熘等烹饪方法,口味以咸鲜为主,偏重清淡。其名菜有:绣球海参、芙蓉干贝、蟹黄鱼翅、炸蛎黄、清汆赤鳞鱼等。此外山东人喜食葱,烹饪时常用葱花炝锅,或以葱为辅料、配菜,如葱烧海参、葱烧蹄筋、葱烧肉等。
川菜 川菜是我国最古老、最具特色的菜系之一,它以麻辣香浓的的韵味独树一帜。虽然蜀中成都平原乃天府之国,但毕竟比较闭塞,远离海洋,在做菜的主料方面难免单调,其肉类以家禽、家畜、河鲜为主,菜蔬也主要是养殖的蔬果,因此川菜是最平民化、大众化的菜系,价廉实惠。川菜的口味则以味儿多、味儿厚、味儿广著称,调料放得狠、放得广,酸、甜、麻、辣、苦、香、咸,七味调和出麻辣、酸辣、鱼香、怪味等色调明快、风格鲜明的系列菜品。加工手法以小煎、小炒、干烧、干煸、爆见长。川菜的代表作品有宫保鸡丁、麻婆豆腐、灯影牛肉、毛肚火锅、怪味鸡、樟茶鸭子、豆瓣鱼、夫妻肺片等。
淮扬菜 又称扬州菜。为我国四大菜系之一。古代扬州,泛指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淮扬味菜肴讲究刀功,注重火候,擅长煨、煮、炖、焖、叉烧,造型雅致,口味清鲜,咸甜适中,南北皆宜。素菜和点心小吃也很有特色。名菜有扬州大煮干丝、清炖蟹粉狮子头、三套鸭、水晶肴蹄、清炖狼山鸡等。点心小吃有三丁包子、翡翠烧麦、千层油糕、双麻稣饼等。
粤菜 即广东菜。主要由广州、潮州、东江三种地方菜构成。广东地处亚热带沿海,四季常青。菜蔬及鸟兽虫鱼资源丰富,因此粤菜以用料广博而杂著称,擅长烹制鱼虾及狸、猴、猫等野味,蛇菜尤其著名。烹调手法多样,除其它菜系常用的炒、炸、煎、烩、蒸、炖以外,还有独特的焗、软炒、软炸等。菜品口味以清淡为特色,于清中求鲜、淡中求美,注重生脆、爽口。其名菜有豹狸烩三蛇(俗名龙虎斗)、烤乳猪、、潮州冻肉、东江盐焗鸡、鼎湖上素等。
5.什么是干栏式建筑?它的主要优点是什么?
干栏式建筑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是先在地上立木桩,然后在木桩的半腰或顶上架设木板、搭建阁楼的一种建筑形式(3分)。干栏式建筑优长有二:其
一、具有防卫功能。人住在楼上,不仅可以躲开猛兽的袭击,而且连家畜也可生活在人的保护之下(2分)。其
二、具有卫生的功能。干栏式建筑的产生也是出于卫生的需要。干栏式建筑减少了人与潮湿地面接触的机会,从而减少了皮肤病的发病几率(2分)。干栏式建筑又可分为全楼居干栏式建筑,半楼居干栏式建筑、千脚落地式干栏建筑三种(3分)。
VI 6.中国四合式建筑主要有哪几种模式?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也可出论述题,往年试卷中出现频率高)
1、北京为代表的北方房房相离式四合院
其特点是正房、厢房、倒座房各自独立,不相连接,因此院落宽敞,以平房为主,房屋墙厚,采光好,有利于冬天保暖,适宜冬季寒冷的北方居住。
2、云南一颗印式四合院
云南是高原地区,四季如春,无严寒酷暑,多风,故住宅墙厚瓦重,宅基方正,呈口字形,各房之间相互连成一体,并以单个内院组织住宅空间,形似一枚方印,故称“一颗印”。(3分)
一颗印最常见的形式为“三间四耳”,且多为楼房。下层正房三间,位于正北,厅堂居中;东西两侧各有两间耳房(厢房)楼梯位于正房和耳房之间。二层北部也有三间正房、东西两侧的四间耳房及南房,并用连廊串连,称“跑马楼”。大门住宅南向,门后有影壁。较大的宅院由两组以上的一颗印横向串连而成,平面呈日字型。宅对外不开窗,形成封闭隔绝的环境(2分)。这种住宅避风、抗震、防盗,多建在山区及高原地带。除云南外,贵州、四川山区、湖南西部和西藏、青海等地皆有分布(2分)。
3、江浙天井式四合院
天井式住宅多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湖地区,及丘陵地带。东南炎热多雨少风地区。天井式四合院的基本特征是用数目不等的小天井组织住宅空间,民间称之为“四水归堂”,所谓四水系指四面屋顶的排水,归堂指排水的方向朝向天井。(3分)
其特点是四面房屋紧密相连,房屋进深大,天井进深小,多为楼居,院墙高大,而天井狭小。建筑纵深为若干进,每进有天井或庭院,但很浅,厢房也浅或没有;院、天井,是一宅中采光通风口(2分);天井高深,则风产生的吸力增强,有如烟囱般把热空气向上拔,通风量大,且阳光不能直射室内,因此夏季十分凉爽,适合炎热的南方居住。(2分)
7.简述诞生礼的主要内容(往年试卷中出现频率高)
诞生礼作为人生的第一大礼,在人生礼仪中是占有重要位置的。但是,由于产育的生理特殊性及婴儿出生的某些信仰禁忌原因,诞生礼仪式往往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举行,这种仪式既包含为新生儿祝吉的意义,最常见的仪式主要有“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等,时间延续近一年。
在古代,人生的第一个诞生礼往往在诞生后的第三天举行,俗称“三朝”。生父贺子多用羊,“羊”谐“阳”,取贺男之意。同时举行祭天地四方仪式。有的地方在三朝这天还要给婴儿沐浴,设宴欢庆,名曰“洗三”。前来吃三朝酒的亲朋好友,将带来的铜钱、枣、花生、莲子、鸡蛋投入水中,名曰“添盆”,祝福孩子健康长寿。在满月那天,要摆酒庆贺,还有举行剃满月头仪式。满月之后的下一个仪式是过百日。过百日的时间是在婴儿诞生百日的那天,仪式的主要内容是给婴儿挂“长命百岁”锁,强调婴儿“长命百岁”。而当孩提整整一周岁时,周岁仪式的核心则是抓周,人们试图通过这种方式预测孩子的未来。抓周时,要在婴儿面前摆上各种各样的玩意儿——有胭粉、戒指、笔墨、点心等等。据说人们可根据婴儿抓到的东西,判断出婴儿长大后的志向。
VII 8.述中国传统婚礼中“六礼”的主要内容(上课时说的简答题,拆开为六个名词解释,往年试卷中出现频率高)
中国传统的婚姻模式,大约在汉代就已经定型了,这一模式,甚至在现代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将婚礼分成了六个不同阶段,要举行六个规模大小不等的仪式,故古称“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1分)。
1、纳采。纳采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程序是: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再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按古礼,雁一律要活的。(1.5分)。
2、问名:这是求婚后托请媒人问女方姓名及出生年月日,准备合婚的仪式。是占卜男女生辰八字、命相阴阳,如结婚,吉凶如何等等。(1.5分)。
3、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结果通知女方的仪式,后世称这阶段仪礼为“订盟”,现称“订婚”,也是婚礼中的关键仪式。(1.5分)。
4、纳征:又称做纳币,是订盟之后男方将聘礼送往女家,进入成婚阶段的重要仪礼。又被称为“完聘”、“大聘”,或“过大礼”“放大定”等。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义,数目取双忌单(1.5分)。
5、请期:是婚前去女家商定结婚日起的仪式,婚期确定的规矩一般是男定月、女定日(1.5分)。
6、亲迎:是新婿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这项仪礼实际上是婚礼的主要过程。亲迎礼有迎轿、下轿、祭拜天地、行合卺礼,入洞房等仪式。(1.5分)。
9.崇拜和信仰有什么社会功能?(每段各5分,往年试卷中出现频率高)
信仰和崇拜的产生与盛行,是先民们精神上的需要,也情感上的需要。
首先,它可以使人对群体产生皈依感。人是群居的动物,共同的祖先崇拜很容易使人产生亲情认同,进而使共同的信仰成为维系整个社会群体的精神纽带;共同的英雄神崇拜也很容易使人产生共同的精神追求、价值标准和行为标准。
其次,它可以给人以安慰。人们通过对鬼神、灵魂的崇拜,产生出灵魂不死的观念,使人们从心里克服面对死亡的恐惧和苦恼。他们相信,死的只是肉体,而灵魂将获得永生。因而,对于他们而言,死亡便不再那么可怕了。天堂地狱之说是后世为了“教化”而产生的。第三,它可以给人以强有力的安定感。人们相信世界上存在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人们在无能为力的时候,可以通过祈祷获得幻想,获得希望,获得精神的解脱。苍天有眼,邪恶是不会永远猖獗的。
10.中国传统天象体系的特点与古希腊的区别(上课时说的简答题)
第一,中国的天国是人家理想社会的倒影,是天人合一思想最形象的体现,它是一个以五行关系为基本框架的制度上一体化,政治上伦理化的体系,与政治教化紧密结合。它等级森严,组织严密。满天星辰似乎是因为帝星的存在而安排。
第二,它具体而琐碎,面面俱到,帝王、百官、人物、地域、建筑、器物、动植物无所不包。上至皇帝,下至贱民,大到军国大政,小到柴米油盐,皆有对应的主管星座。这是天人合一、天人同构思想的典型体现。
第三,既等级森严,又温情脉脉,既神圣,又充满世俗气息。
西方天象体系:
以古希腊天象体系为基础,由一系列浪漫、富于艺术气息的神话而来,结合星图附会神话故事。所以结构凌乱,无核心人物,其星象体系也有星王、星后座,但是并非核心。
VIII 11.试分析求吉巫术和辟邪巫术在我国婚丧习俗中的运用。
巫术是企图借助某种超自然力量对某些人或物施加影响或给予控制的一种方术。从巫术性质看,巫术可分为黑巫术与白巫术两大类。黑巫术是指嫁祸于人时施用的巫术,而白巫术则指祝吉祈福时所施用的巫术。(5分)
巫术的应用十分广泛,在传统婚、丧习俗中也有表现。其主要功能是求吉和辟邪。求吉巫术举例:婚礼中跨马鞍、撒帐、吃子孙饽饽等。丧礼中在葬具、墓室装饰及随葬品中,多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图和麒麟、狮子、龙、凤等吉祥图案,此外,墓室的四壁及天井上还常绘有一幅幅墓的墓主人的升天图,以表达人们对墓主人升入极乐天界的渴望。陪葬摇钱树。(5分)
辟邪巫术是对鬼施行的一种攻击性巫术或是利用一定的物件来防止邪鬼来犯。举例:婚礼中射邪气、过火盆。丧礼中随葬吓退墓主仇人、野鬼与恶兽的避邪之物,如被称为“巴蜀符号”的避邪铜印,设镇墓兽和武士俑一道担任镇墓避邪的任务。坟上植柏等。(5分)
12.简述巫术的定义并举例说明巫术的不同类型。
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某些人、事物施加影响或给予控制的方术。古代施术者女称巫,男称觋。(2分)从巫术的性质角度,可以把巫术分为黑巫术和白巫术。黑巫术是指嫁祸于别人时施用的巫术,如诅咒;白巫术则是祝吉祈福时施用的巫术,故又叫吉巫术,如挂吉祥物等。(4分)
从施行巫术的手段角度,巫术又可分为两类,一为摹仿巫术,另一种叫接触巫术。摹仿巫术是一种以相似事物为代用品求吉或致灾的巫术手段。如恨某人,便做人形,写上该人的生辰八字,或火烧或投水,或针刺刀砍,以致那人于死地。民间的“拴娃娃”、“偷瓜”等祈子习俗也属此类。接触巫术:是一种利用事物的一部分或时事物相关联的物品求吉嫁祸的巫术手段。这种巫术只要是接触到某人的人体一部分或人的用具,都可以达到目的。如某人患病,在病人病痛处放一枚钱币或较贵重的东西,然后丢在路上任人拾去,于是任为病患便转移到了拾者身上等。(4分)
论
述
题
1、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人们衣食住行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人们衣食住行的风俗习惯产生着很大的影响。
衣:人类所居住的自然环境与服饰民俗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据调查,居住纬度的不同,人们服装的更换频率也相同。热带地区,气候炎热,服装简单;寒带地区,严酷的自然环境使人们无需经常换装;温带,年平均气温在20度左右的地区,服饰文化最为发达。这里四季分明,人们要花费大量在服饰文化的创造上,服装的款式、用料、缝制工艺也远远高于其他地区。
食:人类饮食习俗的形成首先是受自然环境决定的,生活在相同或大体相同的自然环境的民族,饮食习俗也大体相同。自然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食物资源的影响。早期的食物取自自然,饮食资源本身严格限制了人类的饮食习俗;进入农耕社会后,人们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进行饮食文化的创造。饮食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与特定气候条件也有密切关系。住:自然环境是影响民居建筑的首要因素。温度和湿度的不同,往往决定着民居的基本样式与结构。如四合院进深的大小,与当地气候条件、日照强度有密切关系。在建筑材料方面,建筑民居大多就地取材,如傣族竹楼、西北窑洞。
行: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使得各地的交通民俗各有不同。如,在江河纵横的地区,舟船自然就成为了他们的主要交通挂工具,而在沙漠地带最好的交通工具就是骆驼了。
IX 2.举例说明民俗的五个外部特征(往年试卷中出现频率高)
一、集体性
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传承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为广大民间社会所共同接受的基本特征(1分)。从构词法上看,民,民众也,俗,通俗也,民俗一词它所强调的重点,就是民俗的社会性。也就是说,民俗是一种具有广泛社会性的文化事项,它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为广大民间社会所接受,从而形成了民俗传承中的集体性特点。个人的习性与爱好是不可能构成民俗的。民俗的集体性的范畴是个变量,有些民俗有时会同时影响几个国家,有些民俗则仅局限于一村一寨、甚至一个家族、一个行业。(2分)
二、地域性
地域性是指民俗在空间上所呈现出的基本特征。这种特征也可以称之为民俗的“地理特征”或“乡土特征”。(1分)
俗话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不同,各地风俗往往也会呈现出多种变化。决定民俗地域性特征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自然环境决定民俗地域特征。人是环境动物,为适应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人们创造出了许多与之相适应的民俗事项,从而使民俗事项具有了个性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其次,社会环境的差异也是造成民俗地域性特征的一个重要原因。这里所谓的“社会环境”,又有宗教环境、语言环境、文化环境等多个方面。(2分)
举例:生产方式影响着民俗地域性特征:游牧民族食肉衣皮,农业地区食谷衣面,沿海地区食鱼居船。
三、变异性
变异性是指民俗在传承过程中,为适应新的生存环境所呈现出的某些具有变异特点的外部特征。如果说地域性是民俗表现在空间上的某些特征的话,那么,变异性所强调的则主要是民俗呈现在时间上的某些特征。民俗是一条流动的河,不变的民俗是不存在的。(1分)民俗的变异往往是由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变化决定的。
影响民俗变异速度的原因:(2分)
1、文化交流:波斯的石榴、石榴和石榴信仰的传播
2、异族入侵:蒙古族、满族
3、政治变革:改朝换代
4、民族迁徙
四、传承性
传承性是指民俗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具有世代相袭特点的民俗特征。良俗以其合理性赢得广泛承认,代代相传,陋俗也会因其保守而传承至今。(1分)我们认为,任何民俗的产生与流传都是有其特定的自然背景与人文背景的。只要背景没有发生大的改变,民俗主体的需求没有发生大的改变,民俗便会生生不息地传延下去;即使背景发生改变,民俗也会审时度势地在变革中求得永生。(2分)
举例:含有信仰观念的深层民俗传承性强、变异性弱,如拜天地;不含有信仰的表层的民俗变异性强、传承性弱,如衣食住行。
(影响民俗变异的内在因素:浅层民俗,如日常服饰、日常饮食;深层民俗,如宗教仪式)
五、规范性
规范性是指民俗对民间社会所有成员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它是民俗在功能上所呈现出的一个重要特征(1分)。较道德和法律而言,民俗的规范作用要大得多,它几乎涉及到人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社会组织、岁时习俗、文学艺术、民间信仰等各个方面,发挥着其他意识形态所无法取替的作用(1分)。民俗的规范性常同过社会舆论、伦理道德、民间信仰、民间习惯法等方式体现出来(1分)。
X 3.何为风水术中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其中有何科学道理?(上课时说的论述题,往年试卷中出现频率高)第一种答法:
风水,主要是指古代人民在选择宅基地过程中,对住宅周边气候、地貌、地质、生态、景观等各种建筑环境因素的综合评估,和对建筑营造过程中某些技术和禁忌的总体概括(3分)。
风水术的理论是建筑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气”的观念基础之上。古人认为,宇宙是由一团混沌之气生成的,天地万物皆有气,而气更是人活着的最基本条件与标志,正所谓“人活一口气”。因此吉地必须藏风聚气,只有这样才能生气旺盛、生机盎然。堪舆学家认为生气与地脉、地形有关,它忌风喜水,“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因此,山可以藏风,水可以聚气,山的走向与水的形状便成为风水先生们要首先考虑的问题,这也是相地术被称为风水术的原因所在(3分)。
勘舆学家们认为,“背山依水”是风水宝地所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勘舆术要求主山一定要在住宅的背后(北方),同时应较高大,并依托古老深远的山脉(即有来龙,有去脉),而不是孤立的山包;山形应端正浑圆,草木茂盛;左右还应有低矮小山环护,东称“龙砂”(砂即小山),西称“虎砂”。主山与龙砂、虎砂在住宅的北面形成一道弧形的天然屏障,其作用便是易于“藏风”。中国位于北半球,太平洋的西岸,是季风气候最明显的地区之一。冬季,我国境内大部分地区吹偏北风,强劲的北风寒冷、干燥,并携带大量尘沙,只有山脉和树木才能够抵挡它。夏季,发生在太平洋西部的热带气旋──台风,在我国东南沿海登陆,带来湿润的东南风、西南风,形成高温多雨季节。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如果将村庄或自家的住房建在山南坡的台地上,不仅日照充足,而且还可冬避凛冽北风,夏沐凉爽南风。至于勘舆术中对山脉、山形与植被的要求,则完全出于安全的考虑。依托的山脉越古老,地质状况就越稳定,也就越不容易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山形怪异陡峻,纹理错乱,植被稀疏,就很容易发生洪水、滑坡甚至泥石流,对人们生命财产造成威胁(5分)。
水是生命之源,无水之地谓之“死地”,因此“观水”是勘舆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宅前不远处如果有一条河流经过,那么生产、生活用水及排污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古人对水的流向和水形要求比较严格,水应该是自西北而来,在宅前方略呈环抱之势,然后向东南蜿蜒而去,这样的水被称为“金水”。其中也含有科学的道理。中国的地形西高东低,因此百川东流归海,这是一种自然规律,若反其道而行之,古人认为有违背天理之嫌。水形曲屈环抱不仅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随着水流对远岸的不断冲刷和近岸的泥沙淤积,宅前的基地也会越来越宽。若水形呈反弓形,宅前基地就会被河水不断蚕蚀,百年之后,宅非宅矣(5分)。
此外,宅前远处若再有些低矮的小山就更好了。南边的小山近些的称“案砂”,有如桌案;远些的称“朝砂”,似来朝拜。这些小山打破了视野中一览无余的单调,凭栏眺望,远山错落有致,近水环抱有情,美不胜收。因此,山不在高,端圆茸翠便可依靠;水不在急,曲屈环抱便为有情。生活在这样山青水秀、冬暖夏凉的环境中,自然是心情舒畅,益寿延年(4分)。
第二种答法:
“背山依水”是风水宝地所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勘舆术要求主山一定要在住宅的背后,所以找主山也称为“找靠山”。主山要求山形要高达,并由古老深远的山脉(即有来龙、有去脉)作为依托,而不是孤立的山包;山形应端正浑圆,草木茂盛,而不应犬牙交错、山势陡峭、植被稀疏;此外,靠山左右还有低矮小山欢呼(东称“龙沙”,西称“虎沙”)。主山与龙沙、虎沙在住宅的北面共同构成一道弧形天然屏障,其作用就是“藏风”。水应该自北而来,在宅前方略呈环抱之势,然后向东南蜿蜒而去,这样的水杯成为“金水”,是最好的水形。
XI 4.什么是图腾?既然图腾是崇拜对象,为什么还会出现杀图腾和举行图腾宴的现象?(每段5分,往年试卷中出现频率高)(蓝字为作为简答题时可以省去的内容)
图腾崇拜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形式。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在原始人信仰中,大都认为本氏族人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多数是与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于是,图腾信仰便与祖先崇拜发生了关系,于是某种动、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祖先。因此,图腾崇拜与其说是对动、植物的崇拜,还不如说是对祖先的崇拜更准确些。比如我们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龙便是我们的图腾。
“totem”的第二个意思是“标志”,就是说他还要起到某种标志作用。图腾标志在原始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和象征,具有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维系社会组织和互相区别的职能。同时通过图腾标志,得到图腾的认同,受到图腾的保护。
一般来说对图腾要敬重,禁止伤害,但有时却有极其相反的情况。有的部落猎取图腾兽吃,甚至以图腾为牺牲。之所以猎吃图腾兽,是因为图腾太完美了,吃了它,它的智慧、它的力量、它的勇气就会转移到自己身上来。但吃图腾兽与吃别的东西不同,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请求祖先不要怪罪自己。
以图腾作为牺牲来祭祖,是以图腾兽为沟通人与祖先神灵的一种媒介。原始人相信,自己的灵魂与图腾的灵魂是平等的,只是躯壳不同,死,只是灵魂脱离躯换了一个家,而在阴间的家里,自己族类与图腾族类的灵魂居住在同一个地方。杀图腾,是以图腾的灵魂为信使,捎信给祖先灵魂,让其在冥冥中保佑自己。让图腾灵魂转达自己的愿望。
图
形
题
1.图示老北京标准的三进四合院,标出每部分的名称及主要功能:
大门、影壁(萧墙)、倒坐房(墪)、垂花门(闺)、正房(堂、室)、厢房(房)、耳房、后罩房、厨、厕(东厨西厕)
XII 2.标出冕服的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名称,并说明其象征意义
XIII
第二篇:民俗
中国民俗节日
春节 蒙古族那达慕和祭敖包
清明 苗族的斗牛盛会
中秋 苗族斗马节
七夕 羌族的年节
端午 彝族插花节
重阳 傣族的“泼水节” 元宵 藏族沐浴节
元旦 开斋节_
土家族八月中秋“偷瓜送子节” 鬼节
彝族的八月十五 火把节
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中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中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春节期间,人们互相登门拜年,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年”兽的传说
“年”兽的传说
“年”兽的传说
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它的各种传说也很多.“年”兽的传说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清 明 节
____________又 称 三 月 节 , 踏 青 节 ,是 中 国 汉 族 民 间 传 统 农 事 纪 庆 节 日.清 明 是 农 历 二 十 四 节 气 中 唯 一 俗 演 为 节 日 的 节 气.《 岁 时 百 问 》 解 释 清 明 的 取 名 缘 由 :”万 物 生 长 此 时 ,皆 清 洁 而 明 净 ,故 谓 之 曰 清 明 “节 日 最 早 始 于 周 代 ,秦 汉 礼 制 规 定 每 逢 初 一 , 十 五 以 及 二 十 四 个 节 气 等 日 要 到 祖 陵 祭 祀 供 奉.至 唐 明 皇 开 元 年 间 ,下 诏 改 制 废 止 了 除 寒 食 节(清 明 前 一 日)以 外 其 他 的 拜 扫 活 动.在 宋 朝 以 前 , 清 明 仅 是 个 附 属 在 寒 食 节习俗 中 的 一 个 次 要 日.它 的 重 要 性 , 甚 至 比 不 上 另 一 个 阴 历 三 月 上 旬 的 上 巳 节.而 清 明 节 扫 墓 ,更 是 宋 代 以 后 出 现 , 尽 管 如 此 , 由 於 上 巳 , 寒 食 , 清 明 三 个 节 日 的 日 期 相 当 接近, 彼 此 的习俗 便 互 相 渗 透 , 重 叠 , 渐 渐 地 不 再 有 明 显 的 划 分 , 这 才 形 成 了 现 在 的 清 明 节.所 以 , 在 讨 论 清 明 节 的 起 源 时 , 同 时 也 要 对 上 巳 及 寒 食 有 所 了 解.清明食品习俗
醴 酪 与 环 饼 ____________《 荆 楚 岁 时 记 》 记 载 : 「去 冬 节 一 百 五 日 , 即 有 疾 风 甚 雨 , 谓 之 寒 食.禁 火 三 日 , 造 饧 大 麦 粥 」.《 邺 中 记 》 也 说 : 「 寒 食 三 日 作 醴 酪 」 醴 酪 是 一 种 以 麦 芽 糖 调 制 的 杏 仁 麦 粥.一 直 到 隋 唐 时 , 都 还 是 寒 食 节 的 主 要 食 品.另 外 , 贾 思 勰 的 《 齐 民 要 术 》 中 还 记 载 了 另 一 种 寒 食 节 的 食 品 — 环 饼.「 环 饼, 一 名 寒 具, 以 蜜 调 水 溲 面 」.油 炸 至 金 黄 色 后 即 可 食 用 ,味 道 极 为 脆 美 , 相 当近似 现 在 的 点 心.枣 锢 飞 燕
____________宋 朝 的 清 明 节 , 除 了 街 市 上 所 卖 的 稠 饧 ,麦 糕 , 乳 酪 ,乳 饼 等 现 成 的 食 品 之 外 , 人 家 也 自 制 一种 燕 子 形 的 面 食 ,称 为 「 枣 锢 飞 燕 」 , 据 说 是 从 前 用 来 祭 拜 介 子 推 的 祭 品.明 朝 人 还 会 留 下 一 部 分 的 枣 锢 飞 燕 , 到 了 立 夏 ,用 油 煎 给 家 中 的 孩 童 吃 , 据 说 吃 了 以 后, 可 以 不 蛀 夏.青 精 饭
____________陈 元 靓(约 一 二 二 五— — 一 二六 四)的 《 岁 时 广 记 》 卷 十 五 引
《 零 陵 总 记》 记 载 了 另 一 种 寒 食 节 食 品 「 青 精 饭 」 :「 杨 桐 叶 , 细 冬 青 , 临 水 生 者 尤 茂.居 人 遇 寒 食 采 其 叶 染 饭 , 色 青 而 有 光 , 食 之 资 阳 气.谓 之 杨 桐 饭 , 道 家 谓之 青 精 饭, 石 饥 饭.」 寒 食 清 明 染 青 饭 的习俗 似 乎 在 南 方 较 为 流 行.郎 瑛(一 四 八 七 — ~ 一 五 六 六 以 后, 杭 州 人)的 《 七 修 类 稿 》 卷 四 三 就 提 到 寒 食 节 时 吃 的 「青 白 团 子 」.这 种 青 团 子是 在 糯 米 中 加 入 雀 麦 草 汁 舂 合 而 成 , 馅 料 则 多 为 枣 泥 或 豆 沙.放 入 蒸 茏 之 前, 先 以 新 芦 叶 垫 底, 蒸 热 后 色 泽 翠 绿 可 爱 , 又 带 有 芦 叶 的 清 香 , 是 很 受 欢 迎 的 清 明 节 食 品.____________这 些 清 明 节 的 节 食 都 有— 共 同 特 色 , 就 是 皆 可冷 食.顾 禄 的 《 清 嘉 录》 卷 三 按 语 中 说 : 「 今 俗 用 青 团, 红 藕 , 皆 可 冷 食 ,犹 循 禁 火 遗 」.潘 荣 陛 的《 帝 京 岁 时 纪 胜 》 中 所 记 的 「 寒 食 佳 品 」 有 香 桩 芽 拌 面 筋 , 嫩 柳 叶 拌 豆 腐 , 也 都 是 凉 拌 菜.就 连 后 来 在 闽 粤 流 行 的 清 明 节 薄 饼 ,也 都 是 以 冷 食 为 原 则.由 此 可 以 看 出 ,即 使 寒 食 的习俗 已 经 式 微 , 它 的 精 神 仍 保 留 在 清 明 的 食 俗 上 , 历 久 不 衰.中秋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这一天天上的圆月分外明亮特别的大特别的圆,所以这一天也被视为撮合姻缘的大好日子.也被人们喻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不要忘了,让真情贺卡给远方的亲人朋友一个问候!中秋习俗
吃月饼
闲秦再思《洛中记闻》说,唐僖宗在中秋节日吃月饼,味道极美,他听到新科进士的曲江设开喜宴,便命御厨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更加清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业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这无疑是汉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的反映.传说,元朝初年,元蒙统治者惧怕民众起来反抗,采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监视,十家只许用一把菜刀的高压政策,人民忍无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节互赠月饼之机,在月饼里放一个蜡丸,蜡丸中裹着纸,纸上写着誓言,饼底还贴一张纸做暗示,以此互相号召反蒙复国.浙江温州一带称这种月饼为”三锦“,按当地方言的谐音就是”杀紧“.这大概就是今天月饼外常贴上一张纸的由来.观潮,燃灯
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以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大赋中就有了相当说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条记载.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的时候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巅峰.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竿,灯笼两颗,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七夕节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端午
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国年历的一个节日-端午节.这个节日,是我们裹粽子的日子.每一年的这一天,许多人家都会包裹粽子,许许多多不同味道不同种类的粽子,都会在这个粽香的季节纷纷涌现.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其实向来都说法不一.有些人都将它视为是纪念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有人说,这一个节日在古代,是一个消毒避疫的日子.根据文献上的记载,以及历代相传流行下来的许多端午习俗,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这一天便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如插蒲子艾叶,喝雄黄酒,祭五瘟使者等.后来的后来,端午节的意义起了变化.人们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及崇高的人格,将这个一直流传的端午原意给忘了,把一些原先未必是纪念屈原的划龙船及包粽子等习俗,联系到他的身上.现在大部分得人都只记得端午节和屈原有关,而其实一些新一代的年轻人对于屈原的故事也没有多大的印象了.他们知道的是,这是吃粽子的节日,如此而已.关于端午节赛龙舟,其实现在不是端午节的到来赛龙舟的比赛项目也是处处有.从驱邪避疫,到纪念屈原,端午节的意义起了很大的变化.这个节日的原意,在年复一年的社会变迁中渐渐的受到” 蚕食“.____________________
”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时间,也通指白天.元旦,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元旦,《书·舜典》中叫“元日”,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自来元旦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在汉语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我国历代元旦的月日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日为元旦,自此历代相沿未改(《史记》).汉武帝太初元年时,司马迁创立了“太初历”,这才又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和夏代规定一样,所以又称“夏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定正月初一(元旦)为春节,而以西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在当代,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自西历传入我国以后,元旦一词便专用于新年,传统的旧历年则称春节.而在此之前,元旦一直是指农历岁首第一天的.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界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元宵灯节源于何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庆典元宵节,俗称又叫“灯节”.旧习元宵之夜,城里乡间,到处张灯结彩,观花灯,猜灯谜,盛况空前.届时,不论皇室贵戚,平民百姓,深闺淑女,均可破常规,顺习俗.制灯玩赏,出游嬉闹.唐诗人崔液作诗道:“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平时足不涉户的闺阁女子,往往乘此机会与意中人谈情相会.宋辛弃疾《元夕》词云:“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元宵灯会狂欢之夜,情人急于纲会,望眼欲穿,“踏破铁鞋无觅处”,见时就在眼前的有趣场景.唐宋明清,元宵灯了成了年节中重要的民众娱乐活动.墨客骚人,常常吟诗作画,作为增添雅兴.今天,元宵放灯,观灯,仍是中国广大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的民俗娱乐活动.特别是近几年,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人们喜欢元宵灯节,可它究竟是什么时候起源的呢
一种意见认为元宵灯节形成了唐代.《七修类稿》云:“元宵放灯,起唐开元之间,……从十四至十六夜,后增至五夜.”林达祖的看法与《七修类稿》稍有不同.他在《唐宋时代元宵看灯的盛况》一文中根据《旧唐书》有关睿宗的记载:“景龙四年,上元夜帝与皇后微行看灯,因幸中书令萧至忠之第.至丁卯夜又微行看灯.”认为“元宵灯节在明皇的父亲睿宗朝代已盛行了”.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第三篇:民俗
从《高老庄》看陕西民俗
摘要: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由于一些作家受到民俗的影响,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自然而然地就展现出许多的民俗文化。贾平凹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他在长篇小说《高老庄》中,通过描写高老庄这样一个地方的人们生活,展现了陕西特有的民俗文化。关键词:高老庄 民俗
正文: 贾平凹,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现为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后从事文学专业创作。出版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记》、《野火集》等,长篇小说《废都》获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民俗文化是社会群体生活的一种特殊形态,具有某种媒介作用,既沟通着民众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也沟通着传统与现实的联系它是生生不息的“一泓清泉”山地之子贾平凹深深地浸润其中,汲取丰富的写作资源,并将文学与民俗“联姻”,呈现出风俗民情地域化,生命活动立体化,话语运作神秘化的特质,从而扩大了小说文本的叙述空间,建构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在长篇小说《高老庄》中,贾平凹描写了大学教授高子路带着妻子西夏,为了给已故的父亲办三周年祭祀回到故乡高老庄所见所闻和所感。在描写中,贾平凹娴熟地将自己的家乡的民俗融入到小说中,向我们展示了陕西特有的民俗文化。
一、丧葬民俗
在小说中,贾平凹花了较多的笔墨来描写高子路为他父亲举办三周年祭祀。在祭祀前,高子路找来了村支书顺善,商量办事的细节,动员全村的人分工合作,一起帮忙。在祭祀前,高子路的娘阻止了要给孩子理发的西夏,因为在祭祀举办完了,灵堂上的东西都拿去烧了,才能洗头剪发的,不然就是犯了禁忌。在祭祀举办前,高老庄的人帮着高子路一家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盘龙灶、炸果子、请响器班子等。在祭祀举办时,首先孝子去坟上请灵,子路怀抱灵牌领着大家到坟上磕头、祭酒、烧纸、焚香、放鞭炮。接着回到家孝女们哭灵。接灵结束后,大家开始喝油茶。接着来人提献祭笼子,带着烧纸到灵桌上取香点燃先拜一拜,接着将香插上香炉再拜一拜,最后要在烧尽的纸灰上洒酒再拜一拜,来人的祭祀礼仪就算是完成了。
在小说中还有许多别的祭祀民俗,都从不同程度反映了陕西的祭祀民俗。而在生活中,陕西人的祭祀活动也反映了他们的丧葬习俗。
旧时丧葬礼俗,孝子百日内不宴客,不饮酒娱乐,不到别人家去、不剃头、甚至不洗澡,也不换衣服,谓之“百日守灵尽孝”。过了百日,这些禁忌便可取消,孝服也可逐渐减除,孝子除在重要祭奠日穿白戴孝外,平时只穿白鞋,男的在帽子上逢一圈白布;女的扎白头绳,有的地方男的用自帽顶、女的用白衣扣表示戴孝。陕南的孝子在剃头时,后脑勺上要留一撮头发,以示守孝,因古人认为“发肤受之父母”,表示不忘父母养育的恩德。
父母死后,要过三个周年,三年内不得婚娶,不穿艳丽的衣服,春节丧主家门上只贴绿纸或黄纸对联,字用白色颜料书写,忌用红纸。每遇岁节,要到灵前或坟上祭奠,每季新粮成熟,也要先收回一些做成熟食,供献在灵前,让父母的亡魂“尝新”。死后满一周年,称为“头周年”,这天也称“忌日”,祭奠仪式较“烧七”和“百期”宏大,孝子要穿白戴孝,先在家祭奠,再到坟上烧纸,俗称“烧周年”,古代称“小祥”。两周年是死者的第二个忌日,孝子只烧纸。不哭祭,俗称“哑周年”,古称“大祥”。三周年为“谭祭”,行释服礼,俗称“除服”。祭礼极为隆重,亲友皆至,所送祭品大致与下葬时相同,富裕人家要请吹鼓手,并请道士做斋醮、立墓碑,有的还举行“三献礼”。孝子家门上早晨贴白纸对联,午饭前改贴红纸对联。孝子全身穿白戴孝,到坟前烧纸祭奠,祭毕,当场脱掉孝服,换上常服,并将换下的孝服在火上一燎,回到门口,从墙上扔至院内,以兆“服去福来”。
白天设宴待客,晚上张灯结彩,请自乐班唱地方戏,或放映电影。从此守孝期满,孝子恢复正常生活,死者也不再享受特殊祭祀,除年节祭拜和清明扫墓外,不再举行其他悼念活动。
二、饮食民俗
在小说中,作者也在不经意间写到了许多高老庄的人的饮食习俗。在西夏才到高老庄时,高子路的娘让西夏喝煎水,煎水是用红糖水里面加了荷包蛋。小说中,一些食物都是一带而过,没有细致地去描写。例如砸糍粑、鸡蛋挂面、搅团、麻辣心肺汤、菜麦饭、清汤面、花馍等。但这些东西,在我们南方人看来都是很新鲜的,具有很浓厚的陕西特色。
在陕西,由于地理和气候环境的影响,陕西饮食相对较简单,多面食,少蔬菜。故而形成了颇具特色、影响甚大的面食特产。
陕西人以面食为主食,而面食中又以面条最为有名,面条种类近千种。俗话说“陕西人生的怪,光吃辣子不吃菜”就从侧面反映了陕西饮食文化的一个特色——喜吃面条。陕西人吃面几乎就不用菜,在面里泼上点油泼辣子就狼吞虎咽。除此之外,陕西面食还有关中八大怪中的锅盔、蒸饼、烙饼、花馍等面食也较为常见。
在菜肴方面,陕西菜作为一个统称,包括了关中菜、陕南菜、陕北菜三部分,有着民间菜、市肆菜、官府菜和宫廷菜等不同风格。它以汉族菜为主,清真菜在其中占有重要位置。陕西菜的特色可以概括为3个字“酸、辣、香”。陕西的名菜虽然所用的调味品很多,但每个菜的主味却基本突出酸辣,这明显不同于川菜的麻辣。在陕菜中各种香醋被厨师频繁使用,故而菜的辣味带酸。另外,为突出菜香,除多用香菜作配料外,还常选干辣椒、陈醋和花椒等。经油烹后拣出的干辣椒,是一种香辣,辣而不烈。醋经油烹后酸味减弱,香味增加。花椒经油烹后麻味减少,椒香味增加。
三、民间手工艺术民俗
在《高老庄》中,有这样一个人物骥林娘,她有一手的好手艺。在小说中出现了她的手工作品布堆画,就是将布剪成画,再层层叠叠堆贴到一张整布上去。还出现了骥林娘做的高腰软底儿皂鞋,窗花等手工艺术品。
小说中的布堆画和窗花是陕西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品,在陕西这种贴近生活的民间艺术品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勤劳、质朴的优良传统。
陕西布堆画,又叫布堆花,也叫摞花或拨花,它源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最早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力的相对不发达的物质生活方式的较为匮乏。一般都以农家自织粗布为原料,用染料高温柒制成各种颜色,再巧剪绸贴而成。题材广泛。布堆画来源于广泛流行于民间的拨花,原为枕头顶、裹肚、鞋面、垫肩、钱包、烟袋包上的装饰物。其创作材料为棉纺织土布,染以青、赤、黄、白、黑诸色,以民间传说、戏剧人物、民俗生活、花鸟禽兽为题材,运用纯民间的复合造型法,进行贴块、拼接、镶花、堆叠、缝合,制作出极具民族特色的图案。画面大多夸张变形、意象生动、想像奇特、堪称陕西一绝。
陕西剪纸是陕西民俗中的另一大特色,主要形式有窗瑶顶花、门画、挂帘、鞋花、结婚双喜花等。陕西窗花在表现内容上,一种是继承传统内容,一种是贴近生活,近距离反映现实。有人物活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民间故事传说等。山西的剪纸大多出自农家妇女之之手,以淳朴、粗犷、简练、明朗为特点。他们创作的剪纸包含着浓郁的你提起西和强烈的感情色彩,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之,具有古朴的民风。陕西的剪纸凝聚着普通劳动人民的智慧,表达了对生活的感受和美好的向往。
在陕西,还有许多其他的一些民间艺术,例如皮影戏、农民画等。这些艺术品都以实用为主,注重功能,并把功能和审美要求完美地结合起来。大多就地取材,采用当地丰富的资源,使用简单的工具,并以手工劳动为主。泥土、麦秸、竹、棉线、木、玉米皮等天然材料都可作为原料,产品具有粗犷、厚实、拙朴的艺术特色。手工操作的简单工具更使这一特色趋于完整。民间手工艺表达了劳动人民祈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和思想感情,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习俗。
四、婚嫁民俗
贾平凹在小说中还想读者展示了高老庄的婚嫁习俗。首先是“毛看”,“毛看”就是媒人领着姑娘家去见对象。“毛看”上了,然后女方才正式去男方家,这叫“光看”,“光看”要看男方的父母、房子、家当。“光看”时男方要给女方钱,女方不接受亲事就算是泡汤了。女方接受了,亲事就算是初步完成了,男方得通知亲邻,定日子,吃定亲饭,当众送女方衣服、棉花、或者耳环戒指。
贾平凹的这段描写,简要的将山西的婚嫁民俗给读者展现了出来。在陕西,婚嫁民俗比较繁杂,包含了很多的讲究和细节。
订婚,一般经介绍人传说,双方互相盘问,了解男、女各人的年龄、生辰、人品、相貌、文化、职业和家庭门风等。若双方愿意,男方择吉日,携彩礼,与媒人到女方家举行订婚仪式;商话,由男方家长、媒人带只羊、烟酒、衣服、彩礼到女家,女方请外家及家门主要人员参加,礼到、财足即议定迎娶时间;登记,各持介绍信在女方所在的乡政府办结婚手续,领结婚证;迎娶,过去一般备一头叫驴或儿马,头挽红布条和红花,俗称“硬马”。近年一些交通便利的川道和城镇,也有用拖拉机或汽车娶人。娶人的由娶人婆媳(新郎的嫂子或婶娘)、拉马的(新郎的弟弟或侄子)、代事的、驮箱的、吹手等5——7人组成。
临行时,新郎要将马骑一下称“压马”,到女方家要请数目成倍的送人亲戚,收箱即陪嫁的物品,撒箱即女一男二,钱数事位议定,最后举行上马仪式,在一片唢呐、爆竹声中去。在暮色苍茫中涌进村头院落。在火把的照耀、鞭炮的爆响中举行新人“下马”,拜天地、抱“宝斗”入洞房后绕炕一周,择方位而放,称“踩四角”,新娘“坐帐”,给送人亲戚喝“拦门酒”。洞房花烛里,要给新人并头、翻床,最后才是最精彩的闹洞房,戏笑玩耍,花样百出,直至新人精疲力尽,闹房人方才趁兴而去。
结束语:贾平凹对陕西风情民俗的喜爱是深入骨髓的,他的大部分作品中都渗透着浓厚的民俗气息。陕西的民俗源远流长,范围广泛,深入人们的生活之中。贾平凹的作品以一种文字的形式将这些民俗保留下来,有利于陕西民俗的保护、继承和发展。
第四篇:民俗
皖西民俗——摸秋
中秋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十二度圆皆好看,其中圆极是中秋。”中秋节拥有众多奇异瑰丽的神话故事和内涵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且各地不尽相同,各具特色。而六安也有一个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中秋习俗,即摸秋。据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中记载:“女伴秋夜出游,各于瓜田摘瓜归,为宜男兆,名曰摸秋。” 可见,六安的摸秋习俗已有相当久远的历史。
关于摸秋,民间有句俗语,“八月半摸秋不算偷。”“摸秋”,其实就是“偷秋”的意思。据传说,那些结婚后未生育的女子,中秋之夜会乘着月光,在小姑子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别人家的田中,闭着眼睛去偷摘瓜豆。因为汉民间相传,摸到南瓜的,即可生男孩,因为“南”与“男”谐音,便预兆生男孩。摸到扁豆则生女孩,因为扁豆也称“娥眉豆”,而峨眉古来是美女的代称,便预兆生女孩。除此之外,还有“摸到冬瓜生男孩,摸到丝瓜生女孩,摸到大椒不害眼”的说法,以及摸到高粱是“钱串子”,摸到丝瓜要“倒霉”等。“摸秋 ”之余,妇女们还摘南瓜与峨眉豆,分赠想生儿女的女伴;长辈们还指使孩童,捏起泥人,放在南瓜上,几人抬着,一路灯笼火把,敲锣打鼓,送到新媳妇家里,以示预祝,谓之“送子”。
而这一夜,那些丢了“秋”的瓜豆之主,不管丢了多少都不会责怪“偷摘”者,他们认为丢失什么,来年就会丰收什么,因而以此为乐。这也正应了那句“不算偷”的俗语。
在六安,摸秋除了要在菜园子、庄稼地里,摸摘瓜果、大椒、黄豆、玉米、棉花、萝卜等,尔后还要拔了黄豆棵子在路边烧毛豆吃。因而,中秋节后,乡间的路旁、田边常可见到一摊摊灰尘烬。
摸秋作为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借月光偷摘庄稼,摸着不同的庄稼就有不同的兆头,是一种充满神秘、冒险和人生向往的乐事、趣事。年轻人们,乐此不疲,直到夜深尽兴方归。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摸秋的习俗保留至今。它不仅仅代表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寓意,也成为皖西地区中秋节不可缺少的活动之一。现在人们会在秋收时,故意留下已经熟透溢香的五谷杂粮、山珍野味、瓜果蔬菜,为大家摸秋助兴,也为自己来年能丰收,博一个好的寓意。
六安古老而神奇,民风纯朴,风情独特。美丽的山川,丰富的饮食,寻常的起居,日常的劳作,都演绎成美好的传说和地方掌故,寄托着皖西人民对真善美的憧憬和追求。在这里长久流传的摸秋民俗,既是人们节日狂欢的集体活动,也是人们表达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馈赠的感恩的重要媒介。摸秋这个民俗活动,历经时间的打磨,富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彩的活动事项,是中秋节日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增加节庆活动多样性,丰富现代生活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摸秋,既增强了节日的氛围,又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庆祝丰收的方式。
摸秋,表现了皖西人民以一片虔诚之心,庆秋的绚烂、丰盈、殷实,品味大自然赐予的丰厚回报。一个“摸”字,把秋天渲染的甜美又温馨。
第五篇:民风民俗
AGYXAAFAaYtbKudx
各民族风俗习惯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互相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考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办跳马跳骆驼等竞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办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旺盛。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齐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竞赛。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骏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福,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竞赛。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 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举办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当,让妇女休憩,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劳。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予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奋。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蜜。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壮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间习惯包粽子过春节。节日期间还要组织丰富多采的民族文体运动庆祝,唱“采茶”、舞狮龙、跳打扁担舞、闹锣、打陀螺、赛球、演地方戏等。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以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奠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非凡是对自己的长辈和亲戚务必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的房子里纵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开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着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达斡尔族——正月初一,天亮起来,妇女准备早餐,男人烧香拜天拜地拜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赐太平丰年,拜完神,向长辈敬酒叩头接收老人的祝词。吃完水饺,穿起新衣服,近亲男女聚积在一齐,由长辈年老者率领,按辈份高低进行各种娱乐运动。
哈尼族——除夕妇女忙着做糍粑,小伙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不论男女老少,春节里都喜欢荡秋千。
布依族——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火塘旁,整夜守岁。大年初一天刚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奔向河边去挑水,谁最先挑回头担水,谁就是最勤奋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预兆丰年。
瑶族——节日期间,人们聚在一齐,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农民,一人扮扩锄农民,三人边舞边歌,表示庆农业丰收;青年男女则聚在村寨四面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唱山歌,物色意中人。
景颇族——春节期间举办“打靶”竞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拉祜族——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云南拉祜族的“扩塔”节(拉祜语为春节)。除夕,每家每户要做象征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争先恐后跑到泉边,迎接象征纯净、幸福的新水,以先得为快。同时,带着礼品走村串寨、访亲问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