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民俗

时间:2019-05-14 01:29: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东北民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东北民俗》。

第一篇:东北民俗

东北是一个充满传奇的地方,这里不但土地广阔而且风景优美,很多人选择到这里旅游,来东北旅游当然不要错过长春了。长春有哪些民俗文化?长春有哪些风俗习惯?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长春传统民俗文化,一起走进这个美丽的地方。

火炕生出豆芽菜,火炕孵出小鸡崽

火炕,是东北农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室内的大部分平面空间都被炕占据,所以人们的室内生活主要是在炕上。家里来客人要请到炕上坐;平日吃饭、读书写字都是在炕桌上;孩子们抓“嘎拉哈”、弹杏核、翻绳等游戏也是在炕上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现在东北地区的楼房内大多已经采用水暖式集中供热了,只有在农村还可以见到火炕。

在东北农村,家家会把火炕利用起来,用一个盆,装上黄豆或者绿豆,放上少量水,放在炕上。由于火炕的温度,盆水升温,豆儿生芽,两晚的时间,一盆鲜豆芽儿就诞生了。火炕上,诞生的还不只是豆芽儿菜。黄黄的草筐,一窝鸡蛋,几个星期之后,鸡蛋壳里走出了小鸡崽。原来,农民把鸡蛋放在草囤里,放在火炕上,使蛋受热,几个星期之内,一个个新的小生命在温暖的火炕上慢慢孕育成熟。

苞米挂在墙上晒,苞米住进木楼里

长春地处中国黄金玉米带上,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在东北农村晒苞米也就自然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风景。一入秋,家家户户就把苞米串在一起,挂在房山墙上„„

在东北的农家院里,您还常常可以看到一种“空中楼阁”,下以木桩支撑,上似一间木房,俗称“苞米楼子”。里面装满金黄色的苞米棒,再衬以皑皑白雪覆盖的屋顶和庭院,颇具东北农家的自然风貌。在靠近东北和北部山区的地方“苞米楼子”几乎家家都有。其建造式样非常实用,仓底距离地面较高,既可以防止老鼠偷吃粮食,又可以防止粮食受潮发霉。“苞米楼子”满满当当,说明农民的日子过的吃穿不愁。

房前屋后柴草垛,园子种满蘸酱菜

在北方平原上,村落星罗棋布的散落在原野上,一村一屯,一家一户突出的特点就是柴草垛。柴草垛是北方人家重要的生活标志,谁家的柴垛高、大、整齐,谁家的日子过的就富裕殷实。北方的柴草垛是以自家栽种的苞米、高粱等庄稼秸秆为主,也有杂树枝等。各家的柴草垛大小不

一、高矮不同,成为北方平原景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东北人爱吃蘸酱菜,真正的蘸酱菜讲究的是“新鲜”。东北人的房前屋后都有自家的菜园子,现吃现摘,再蘸着农家大酱一并入胃,那是星级酒店无法体会的乐事。黄瓜、辣椒、西红柿、茄子、豆角、白菜、大葱、香菜„„和越来越多的新鲜品种的蔬菜日益丰富着农家的餐桌,也让远道而来的城里人一边体验着采摘的乐趣,一遍享受着来自大自然的给予。

反穿皮袄毛朝外,狗皮帽子头上戴

东北是中国典型的寒冬地区,在漫长的冬季,东北局部地区最低气温可达零下三四十度。因此,在影视节目中还是可以经常看到彪悍威武的东北人穿着反毛皮袄驰骋在林海雪原的画面。反毛皮袄是指用动物的整张皮毛朝外制成的一种御寒服饰,这种衣服既保暖又不“烧身”,还可以保护毛不被磨掉。同时因为毛的颜色与雪地和树木的颜色相近,又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如今,隆冬时节来到东北,你依然会看到威武的车老板带着有长长的毛的大帽子过冬,那就是北方人喜爱的狗皮帽子。在东北上了年纪的老农民依然能够自己亲自动手做出一顶这样的狗皮帽子。不过,这样的帽子现在已经不是很常见了。像反毛皮袄、狗皮帽子这样既能御寒,又能彰显东北人个性的特色服饰,是聪明的劳动人民在艰苦的生产、生活中摸索出的独特的衣着方式。

满族剪纸手艺精,扎盏灯笼高高挂

剪纸是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从前,满族祭祀祖先时在祖匣子上贴的图案和文字等需要用纸剪成,随着这样的祭祀活动继承下来,古老的剪纸手艺也传承了下来。剪纸的题材既蕴含祝愿幸福吉祥的寓意,也具有反映自然和社会状况的现实意义,表现了东北人民群众丰富的内心世界。它们的艺术风格或洗练大方,或绚丽华美,或精工细致,或千姿百态„„散落在东北民间的满族剪纸艺术如山花一般,坚韧顽强,不骄不躁,如今已经香飘海内外。

在东北,在长春,过大年扎灯笼、挂红灯是人们最为喜庆生动的民俗活动。一进腊月,家家户户忙过年,不等除夕,大街小巷,每一扇窗户里面都被红彤彤的灯笼妆点得格外喜庆。灯笼是一种亲情,是北方人民对岁月的美好歌颂,也是老少皆宜,大家可以一同参与的年俗活动。传说挂红灯有三种说法:一是喜庆,二是吉祥,三是迎接,迎接的是故去的老人。他们走得太久了可能找不到家门,挂一盏红灯,让他们能看清家门回家团聚。这是淳朴的东北人对祖先的感恩和思念。

杀头年猪全家乐,冬包豆包讲鬼怪

杀年猪,是东北人迎接新年的一种重要方式。杀年猪一般在农历的腊月,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也是“年”的到来的序幕。一到腊月初八,家家开始筹备过年,赶年集、办年货、杀年猪、非常热闹红火。如今杀年猪已经成为重要的旅游活动了,烀肉、灌血肠、吃杀猪菜等等活动,体会浓浓的东北年味。

进入腊月,除了杀年猪,家家还要包粘豆包,这是北方人最喜欢吃的主食之一。黑土地盛产黄米,将黄米淘好,碾压成粉,过筛后调成面,在热炕头温发适度,然后包进烀熟的红小豆豆馅,一个豆包就包成了。无论蒸食或者油煎,都香极了。旧时包豆包都要老奶奶领着大姑娘小媳妇们一起干,为防止困倦,老人就一边包一边讲“瞎话”,就有了“冬包豆包讲鬼怪”这句俗语。

捕鱼先把冰来镩,采来冰块制冰灯

东北的冬季,寒冷的冰雪覆盖着厚厚的冰层,人们使用一种叫做冰镩的工具,把厚厚的冰层凿开,然后下网,去捕捞冰层下的鲜鱼,称为“冬捕”。“冬捕”历史悠久,目前世界上这样完整保存下来的原始捕捞活动已经不多了。长春石头口门水库是人工的湖泊,这里每年冬季举行盛大的捕鱼节活动。人们在冰上可以参加篝火晚会、祭鱼祭湖等仪式,亲身体验冬捕活动。

长春也是冰灯制作的理想之地。长春的冰来自于南湖,人们用割冰机在南湖冰面上取冰,再用大绳将冰块拖出水面,转车运走。到了冰灯制作工地,老艺人和年轻的雕塑家着手设计雕琢。入夜,当万盏冰灯闪闪发亮,人们畅游其中,仿若仙境。

猪肉炖粉吃不够,乱炖炖出一锅菜

猪肉炖粉条是东北的一道名菜。因为北方盛产土豆,秋末冬初,农村的家家户户都开设“粉房”自制东北粉条,粉条洁白筋道,特别是和猪肉炖在一起时,肉汁汤水充分被粉条吸收,粉条就变成了透明的金黄色,同时散发着浓浓的肉香,令人百吃不厌。

在长春,还有一道名菜叫“乱炖”,是指把各种菜放在一起大锅炖。关于这道菜还有一个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渔民给皇帝打鳇鱼,但只能打,不准吃。一天,渔夫的母亲病了想吃鳇鱼,好心的厨师就捡了一条小鳇鱼炖上了,怕官府追查,里面又加了其他的杂鱼和菜。不一会儿,香味引来了衙门的官差,官差喝问:“是炖鱼吗?”厨师说:“不是,是乱炖。”官差揭开锅盖,发现里面除了鳇鱼还有其他的菜。又听说渔夫娘亲生病的事,想到谁无爹娘,就饶过了厨师和渔夫。“乱炖”因此得名。

大缸小缸渍酸菜,白肉血肠杀猪菜

东北人有吃酸菜的习惯,入秋之后,白菜成熟,把采下来的白菜放在缸里用清水泡上,一个冬天,白菜不仅不会腐烂还变得又脆又酸,无论是炒是炖,都是东北老百姓冬季绝不能少的一道传统菜。

用酸菜做主要原料的满族传统菜肴有很多,首屈一指的就是白肉血肠杀猪菜。这道菜的历史要追溯到清顺治年间,此菜是皇家用作祭祀神山祖地长白山的一道菜。这道菜以猪肉、血肠为主要原料,再用农家酸菜一起炖煮,就成为“吉菜”中的名菜——白肉血肠杀猪菜。白肉吃起来肥而不腻,瘦而不柴,血肠明亮鲜美,脆嫩绵软,热汤鲜香味醇,再配以韭菜花、腐乳、辣椒油、蒜泥等佐料,更加醇香四溢。

第二篇:东北民俗博物馆1

东北民俗博物馆

一、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开放,周一闭馆

二、参观时间:上午9:00至下午16:00

三、售票时间:上午9:00至下午15:00

四、收费标准:

1、门票:

(1)成人50元/张;

(2)大学生和省外中小学生及未成年人,60岁至70岁老人,吉林省内少数民族凭有效证件30元/张(有效证件包括学生证、学校出具带有公章的证明、身份证、护照);

(3)现役军人、70岁以上老年人、残障人士、吉林省中小学生、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凭有效证件免费(吉林省中小学生的有效证件包括学生证、学校出具带有公章的证明、身份证、护照、户口本);

(4)1.4米以下儿童免费,必须有成人陪同参观;

(5)东北师大的教职员工、学生、离退休职工凭有效证件免费。

2、讲解费:

(1)10人以内90元,每超出一人加8元。(含全部展区)(2)预约中小学生团体(不含成人,20人以上含20人,持证明)

基本展区40人以内40元,每超出一人加1元,专题展区10人以内30元,每超出一人加3元;

陪同成人基本展区每人5元,专题展区每人3元。

学校盖章证明上需注明:参观学生人数,陪同成人人数,活动负责人及联系方式。

五、讲解时间:一个半小时——两个小时。

六、咨询电话:0431-89165518

七、介绍:

东北民族民俗博物馆位于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世纪广场南侧,毗邻长春国际会展中心和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它隶属东北师范大学,是目前东北地区规模最大、展示东北古代及近现代民族民俗最全面的综合性博物馆。

博物馆自2007年末开始筹建,为征集大量展现东北地区不同地域民俗风貌的展品,馆内工作人员遍寻东北地区,历时7年,总行程60多万公里,于2014年6月29日对外开放,现是我国4A级旅游景区,占地面积3.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展厅面积1.3万平方米,藏品多达4万余件。

馆内设东北古代民族民俗展区、东北近现代民族民俗展区、东北地区代表性行业作坊展区及若干专题展区,各展区采用实物、图表、文字、沙盘、场景复原等传统展出方式及电子模拟、影像合成等现代技术手段,展示了东北民族民俗事象及其最新研究成果。

展馆一楼为基本展区,共分为两大部分:东北古代民族民俗展区和东北近现代民族民俗展区。东北古代民族民俗展区展现了从40万年前庙后山人古人类所开始,随后的旧石器、新石器、青铜、春秋战国时期、高句丽、辽金、元代等每一个古代时期,东北地区的民族源流和历代建制,以及对应时期的民俗文化;东北近现代民族民俗展区展现了对世居东北的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锡伯族、俄罗斯族、柯尔克孜族十二个近现代民族的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的民风民俗。在本展区,大家可以看到满族具有特色的三合院,零距离接触“口袋房,万字炕,烟筒竖在地面上”的满族民居。在俄罗斯族展区,观众还可以欣赏到不用铁钉,只用圆木契合叠垒而成是俄罗斯族典型的传统民居——木刻楞等。以及有“ 鱼皮部”之称的赫哲族精美的鱼皮服饰除此之外,你还会看到汉族的闯关东、鄂伦春族的狩猎、朝鲜族的种植、蒙古族的畜牧„„还有一座最吸引大家眼球的原生态的东北农家院落,土房、土炕、炕头的鸡窝、纸糊的窗„„每一样摆设,都是我们按照史料的记载还原的。

展馆二楼为东北代表性行业作坊展区与专题展区,作坊展区会带你展开一场穿越之旅,这里以场景复原的形式对东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老行业、老作坊做了还原与演示。你会走进一个近代时期的东北大集,私塾、铁匠铺木匠铺、皮匠铺、炮仗铺、当铺、钱庄„„还能见到东北民间特色的粉坊、烧锅、大车店,还有锔碗匠、剃头匠、货郎、小炉匠、染坊、纸坊、粉坊、豆腐坊、油坊„„近20处场景再现了东北民间的五行八作。为大家充分展示一些代表性行业的生产工艺和制作流程,在这里大家还可真切看到从土豆到粉条的全部过程。专题展区主要有红山文化、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专题展区、长白山画派展区、萨满专题展区、曹文汉先生捐赠藏品展区等。

八:了解

(一)、东北古代民族民俗展区

东北地区是我国古人类、古文明和多民族起源、发展的重要地区。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和全国统一版图的形成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共同生活在东北的民族众多,学术界将东北众多民族分为肃慎、秽貊、东胡和华夏—汉族四大族系。由于种族源流和分布地区诸方面的不同,各个民族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而又相互影响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文化艺术,共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在本展区,观众可通过展陈了解从远古时代直到封建社会末期,东北各民族的生产和生活风貌。例如,石器时代精美的红山玉器、青铜时代的陶器与青铜器和历史时代具有东北区域特色的各种文化遗存等。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展区:古代民族源流与建置 ;东胡族系展区 ;高句丽展区;东北先民生活场景;古人类,古文明;秽貊族系展区 ;满族八旗;东北古代展区;

(二)、东北近现代民族民俗展区

主要分为以下展区:蒙古族展区;撮罗子 ;鱼箱;汉族岁时节日;满族室内;汉族岁时节日泥塑;满族三合院;赫哲族生活场景 ;朝鲜族室内; 蒙古族展区:

蒙古族源自东胡族系,与室韦族中的蒙兀室韦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历经民族融合、发展,于13世纪初正式形成蒙古族。人口约581.4万人(2000年),东北地区约占半数以上。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以及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撮罗子:

“撮罗子”又作“仙人柱”,是鄂伦春等游猎民族较为原始的住房。其建造方法是先用三或五根顶端带杈的粗实木杆,斜立、互相咬合撮在地上,鄂伦春语称它为“刷那”,起支撑固定作用。然后用木杆依次斜搭在“刷那”上,有时还用“乌鲁包藤”(柳条圈)缠绕顶部以加固。撮罗子覆盖物因季节而不同,冬季一般覆以狍皮,夏季多用桦树皮、茅草等。鱼箱 :

赫哲族捕鱼的方式丰富多彩,有网捕、钩钓、叉鱼等各种形式。拉网:

拉网捕鱼是赫哲族网捕的一种方式。方法是划船撒网,岸边“拉套子”。一般是从江河的上游岸边向江河里顺流而下撒网,然后靠岸。起网时要把网的两头同时往岸上拉,将鱼用网兜上岸。“蹶达”钩:

冬季,赫哲族常用蹶达钩钓鱼。一般在水流较稳的江边河口处凿冰眼,把蹶达钩放入水中,手握木柄,不断上下抖动,水中的鱼误以为是小鱼在游动,常因“贪吃”而咬钩。蹶达钩专钓大鱼。鱼叉:

叉鱼是赫哲族古老的捕鱼方式。夏季,一般要先喂窝子,他们多在水浅的地方,用羊草绑在木棍上,放入水中适当位置,吸引游鱼来吃。然后划船举叉叉之。冬季,先在冰上盖一草窝棚,在窝棚内凿一冰眼,手持鱼叉静待游鱼,只要鱼一露头儿便叉。汉族岁时节日:

东北汉族使用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汉语支,方言特征明显,通用汉字。岁时节日较多,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为四大传统节日,庙会十分兴盛。尊崇儒家文化,传统宗教为佛教、道教,民间亦流行多神崇拜。满族室内:

满族传统住房具有“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坐在地面上”的特点。近代,满族与其他民族杂居相处,生活习俗互相影响,彼此融合。满族,原称满洲族,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之一。先秦以来,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都是满族的先世民族。自清代以后,满族散居中国各地,以东北为最多,约741.55万余人(2000年)。目前东北主要聚居区有辽宁省岫岩、新宾、宽甸、本溪、桓仁、抚顺、清原等市县;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等。汉族岁时节日泥塑:

东北汉族使用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汉语支,方言特征明显,通用汉字。岁时节日较多,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为四大传统节日,庙会十分兴盛。尊崇儒家文化,传统宗教为佛教、道教,民间亦流行多神崇拜。满族三合院:

满族传统住房具有“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坐在地面上”的特点。近代,满族与其他民族杂居相处,生活习俗互相影响,彼此融合。赫哲族生活场景:

赫哲族源于肃慎族系。其先民因活动区域及群体不同,曾有“那贝”、“那乃”、“那尼傲”等自称,1957年定族称为“赫哲”。人口约4640人(2000年),主要聚居地有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八岔赫哲族乡,双鸭山市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和佳木斯市敖其赫哲族村、抚远县抓吉赫哲族村。朝鲜族室内:

朝鲜族是迁入民族,一般认为是以19世纪六、七十年代移民为主而形成的。东北朝鲜族人口约192万(2000年),主要分布在吉林省、黑龙江省和辽宁省,最大的聚居区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三)、东北代表性行业展区

展区分为:铁匠铺;钱庄;私塾;货郎;豆腐坊;粉坊;大车店;五行八作 铁匠铺:

过去东北的村镇中都有铁匠铺,也称“铁匠炉”。铁匠铺中有与风箱相连的洪炉,要锻打的铁料先在炉火中烧红,再放于砧子上,由师徒合力打造成型。锄、镐、镰、耙、门环、马掌等老百姓常用的各种生产、生活用具以及刀、枪、剑、戟等冷兵器,无不出自铁匠铺。

铁匠铺收益是很高的,故有“泥瓦匠干一天,不如铁匠铺冒股烟”的俗谚。但工作也非常辛苦,铁匠师傅需要伴着洪炉高温长时间挥动铁锤,做活时赤膊上阵,仍会汗流浃背。要打造出结实耐用的铁器,除了肯吃苦,还需要扎实、精湛的技术。这也是将打铁与撑船、做豆腐并称为世上最难三件事的原因。钱庄:

钱庄是明代中叶以后出现的一种信用机构,亦称票号、钱店,是银行的雏形。唐代,城市里出现了经营借贷业务的质库和替人寄存、保管财物的柜坊,可视为钱庄的前身。明代前期,官府放开货币流通,经营银钱兑换的钱庄应运而生。至明末,钱庄还发展出存款、放贷、汇兑等业务,且兼营米、布买卖。随着钱庄的迅猛发展,各地还出现了钱庄的行会组织,其中以晋商票号最为著名。中国直至清末才出现真正意义的银行。钱庄在促进商业发展、密切各地区间经济联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私塾:

私塾是过去一种开设在家庭、宗族和乡村中的民间办学形式,也称私学。春秋时期孔子在家乡开办过私学,人们便视孔子为史上第一位塾师。所以私塾多供奉孔子像。

私塾多由落魄文人开办,由塾师在自宅设堂讲学,收受“束脩”(即学费),也有由乡里共同出资开课的,富家大户则独力聘师授课。其教学宗旨主要是启蒙识字,教学内容多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初级文化知识。也有年龄较大的学生跟随塾师学习四书五经等与科举考试相关的儒家经典。修业年限视个人需要而定。

私塾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之一,它与官学并驾齐驱,相辅相承,为传承中华文明,培养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货郎:

旧时在城乡间销售日用品的流动商贩称为货郎。过去商业活动不发达,村屯中少有货摊、店铺等商业设施。货郎便成了乡野间一道独特的风景。他们或挑着担子,或推着独轮车,满载着五花八门的货物走村串镇,从孩子们用的文具到女人们戴的首饰,再到老人们用的烟袋嘴,油盐酱醋、烟酒糖茶、针头线脑、锅碗瓢盆应有尽有。货郎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大家的欢迎和尊重。人们买东西,除了少数用现钱,大多用农产品兑换,所以货郎不仅提供日杂商品,还解决了农产品的销售,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货郎有一种带把儿的小鼓,鼓两侧用绳子拴着小鼓槌,来回转动,可敲打出声音,用以代替叫卖声。这种鼓叫做“货郎鼓”,听到鼓声就知道货郎到来了。人们常说“头摇得像拨郎鼓”,“拨浪鼓”其实就是货郎鼓。此外,货郎鼓也称“惊闺”、“惊绣”,意思就是货郎的鼓声总能招来女性顾客购物 豆腐坊:

豆腐是一种始于我国的食品,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相传是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在八公山炼丹时,偶以石膏点入豆汁而发明。因其口味独特,营养丰富,老少皆宜,而深受人们喜爱。

豆腐的传统做法很有技术含量,包括:选豆、清洗、泡豆、磨浆、煮浆、挑皮、过包、点卤水、泼豆腐、压制、翻板打刀(揭干豆腐)等多道工序,其中泡豆子的时间,煮浆的温度,卤水的用量,都是有讲究的。所以民间有将撑船、打铁、做豆腐并举为世上最难三件事的说法。

过去,老百姓平日里很少吃豆腐,只有过年过节或家中来客人时才到豆腐坊购买或用黄豆换取。粉坊:

东北的黑土地盛产品质优良的土豆,用土豆加工成的粉条,烹调简单、口感爽滑、便于保存,备受人们青睐。猪肉炖粉条、小鸡榛蘑炖粉条都是东北人喜爱的美食。

过去,东北乡间有不少粉坊。一到秋冬季节,只要远远看见一片白白的晒粉场,就能找到粉坊。粉坊开工时,制粉师傅们赤膊上身,顶着腾腾热气,大汗淋漓地忙活,大人孩子纷纷围观,热闹非常,如同节日一般。制作粉条有“秋沤土豆冬推浆”之分。秋季是把土豆洗净,直接装缸沤成浆;冬季则要用石磨把土豆磨成浆。然后在大粉匠(也称老把头)指导下,经过过滤、墩缸、搅拌、过包、出粉面、凉粉坨、碎粉坨、炕粉面、打欠、兑矾、和粉面、叫瓢(把粉条漏进开水锅中成型)、过冷水、凉干等一系列工序做成粉条子。过滤下来的粉渣子还是喂年猪的上好饲料。大车店:

大车店,是中国传统民间旅舍。主要设置于交通要道和城关附近,为过往行人、商贩提供简单食宿,费用低廉。现在东北地区很多以“店”字结尾的地名都是从大车店沿袭而来。

大车店门前通常会挂一种形状像箩筐的幌子,称为“箩筐幌”。一般小店挂一个,大点的店挂三个。幌子早晨挂,晚上或雨天摘下来。即使有写着店名的牌匾,也要悬挂萝筐幌,因为旧时识字的人少,大多数人只认得幌子。每逢年节,为了表达期盼有个新气象的愿望,还要更换新幌。五行八作:

旧时把各行各业泛称为“五行八作”。东北地区的五行八作涵盖了生产、贸易、餐饮、金融、教育、文化等众多领域,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与城乡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为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五行八作的大部分行业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这些行业所采用的具有东北地方特色的工具、技艺及制作流程等,已化作种种独特的民俗事象,成为东北地方区域文化和民俗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东北地区代表性行业作坊展区以场景复原的形式对东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老行业、老作坊做以还原、演示。

(四)、专题展区:

展区分为:萨满文化展区;曹文汉先生藏品展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专题展、红山文化展区。萨满文化展:

萨满教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晚期,是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英雄崇拜的原始宗教。萨满为通古斯语,义为“晓彻”,指能通达、知晓神的旨意之人。因此,萨满是天的使者,向神报告人的行动并祈求愿望,向人传达神的旨意。“萨满”一词最早见于《三朝北盟会编》卷三,“兀室奸猾而有才。自制女真法律、文字,成其一国。国人号为珊蛮。珊蛮者,女真语巫妪也,以其通变如神”。后通称作“萨满”。萨满教,即由萨满而得名。曹文汉先生藏品展:

曹文汉先生1937年出生于北京。196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师承李桦、古元等先生。现为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6件13幅。其版画、藏书票作品曾在澳大利亚、法国、英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并多次获奖。1996年被中国版画家协会授予中国五六十年代优秀版画家鲁迅版画奖。曾出版《古元传》、《曹文汉版画集》、《我的油画之路—靳尚谊回忆录》(靳尚谊口述曹文汉撰文)等九部作品。曹文汉先生长期热衷收藏,尤其是在糖标和唐朝开元钱币收藏方面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出于对东北师范大学的热爱和让藏品更好发挥其作用,曹先生将自己珍藏多年的开元通宝铜钱、糖标、民国、伪满时期和六七十年代的各类票证及有关资料、香港回归报纸等总计1632件藏品,捐赠我馆。为了让广大公众更好了解其捐赠品价值,特选取代表性珍品进行展出。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专题展: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即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是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同时在世界历史文化中也表现出鲜明的特色。对其做好保护、研究和宣传等各项工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1954年,联合国发布“海牙公约”,约定战争期间双方都不得攻击对方国家的重要文物古迹。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在巴黎通过了《世界遗产公约》(《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85年11月我国政府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成为缔约国之一。截至2015年,我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计48处,居世界各国第2位,其中世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4处,世界自然遗产10处,世界文化遗产34处。红山文化专题展:

红山文化因内蒙古赤峰红山后遗址的发掘而得名,是中国东北地区最著名的史前考古学文化之一。其主体分布范围在内蒙古的东南部和辽宁的西部地区,年代距今6500-5000年。红山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出色地承继了本地区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的优势因素,同时受到了东北平原诸多原始文化及中原仰韶文化的强烈影响。距今约 5500-5000 年的红山文化晚期,牛河梁大型祭祀中心和玉礼制系统的出现,标志着西辽河流域的史前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其在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据了显要位置。长白山画派展区:

2015年7月,在吉林省委宣传部倡导下,在东北师大学成立了长白山画派艺术研究院,这是长白山画派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长白山画派以东北艺术创作群体为主,以表现地域风土人情为主要内容的艺术作品,是长白山文化资源“物化”,“活化”和“转化”的结果。2015年7月,在吉林省委宣传部倡导下,在东北师大学成立了长白山画派艺术研究院,这是长白山画派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长白山画派以东北艺术创作群体为主,以表现地域风土人情为主要内容的艺术作品,是长白山文化资源“物化”,“活化”和“转化”的结果。

第三篇:东北民歌与东北民俗关系

东北民歌与东北民俗的关系

10汉语言文学(1)班王丹丹 10205042 摘要:民俗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一定的群体为适应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制,而民歌是反映人们生活,社会,自然等各种事物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从中可以看出,民歌的起源、演变、发展都与民俗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民歌与民俗就是一对孪生姐妹。本文以东北民歌为中心,从民俗的视角来探讨民歌与民俗之间血脉联系。

关键词:

东北

民歌

民俗

关系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我们民族不朽的民俗文化,一直以来劳动人民就在生产、生活的实践过程中创造了极其丰富和具有民间特色的民间歌谣。东北民歌是居住在东北的劳动人民用智慧与汗水记录的他们的风俗习惯,反映他们的民俗特色的一种重要形式。我们无法否认民俗与民歌之间如孪生姐妹间的亲密联系,只能从民俗的角度,去更加深入的挖掘民歌在起源、发展过程中民俗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东北民歌在内容上与民俗的联系

东北地域辽阔,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以狩猎、游牧,打渔为主要生活方式。在明清以后,大量中原地区的人们带着自己的风俗习惯涌入东北,为东北民俗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些都使东北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民俗风格。民歌的起源、发展都与这些各具特色的民俗的关系极为密切。从东北早期主要的生活方式可知民歌的主要内容。如以狩猎为主的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猎歌”就是他们民歌的主要题材。而生活在三江流域的赫哲族,“捕鱼”是他们最重要的生活方式,因此,像《乌苏里江》、《捕鱼歌》、《四季》等反映打渔生活内容的民歌就源于此。

随着农业发展、进步,农耕生活便代替了狩猎、游牧的生活方式,民歌内容也由与狩猎,打渔有关变为与农业生产有关,东北的劳动号子产生与此。劳动号子的种类很多,有直接反映劳动场面、劳动情景的,如《哈要挂》、《拨粮包号子》、《打路基歌》等,也有表现劳动人民勤劳勇敢、不怕困难,积极乐观心态的,如《姐妹上场院》、《生产忙》、《打桩歌》。还可以按林区劳动号子、“码头工人号子”、“渔民号子”来分类。除了这些本地居民创造的民歌外,一些外来民族,如17世纪朝鲜族迁入东北,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的习俗,创造了有着民族特色的民歌,最典型的要属《道拉基》:“道拉基,道拉基,雪白的桔梗哟长在山里,只要我能挖上一两根,就可以装满我的小菜篮子„„”

地方戏二人转也是反映东北地区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民歌的一个代表,如《东北风》、《月牙五更》、《小拜年》,还有传统曲目《蓝桥》,演唱的内容是蓝瑞莲向魏公子介绍自己家住哪里,不仅介绍了东北房屋建设的结构特色,也充分展示了东北农家的生活面貌。

二、东北民俗赋予东北民歌的独特性

东北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性格特征,东北地区的各个民族独具特色的民俗民风都使东北民歌在创作打上了独特印记。众所周知,满族的规矩多是出了名的,满足妇女不准“缠足”,与汉族的思想截然相反,而以自然的“天足”为美,这与她们参与耕作有关。在当时,这种健康清新的风尚也有一首与之相应的民歌——《做绣鞋》“:找个鞋匠锛鞋底,找个木匠做鞋帮,绒线用了一板半,细布用了八皮箱„„姑娘伸脚试绣鞋,鞋小脚大箍得慌„„”这些歌词将满族姑娘的大脚描写的夸张有趣,也反映了满族妇女的生活面貌。不仅如此,她们在饮食上也有自己的特色,粘食是满族最喜爱的食品,什么峰糕、五花糕,金丝糕、盆糕各式各样,逐渐也形成了风俗习惯,饮食风俗反映在民歌里,也被赋予了特殊感情,如“黄米糕,粘又粘,红芸豆,撒上面,格格做的定情饭,双手捧在我跟前,吃下红豆定心丸,再吃米糕更觉粘„„”这是一首通过粘食来表达男女间爱情的民歌,“粘”也有暗示两人感情越来越好之意。

朝鲜族在世代的生活中也逐渐与汉民族融合,但也保留其自身的一些特色。跳板舞是朝鲜妇女由于旧社会封建礼教而不得出庭院半步,为了观赏庭院外的风光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舞蹈“„„跳跳板,跳跳板,„„踢球做了,我们结伴来跳跳板„„”就展现了该种舞蹈的内容。以前,朝鲜族有一风俗习惯,就在每到正月十五,村里的小伙子就会用木架子搭一个台子,他们叫“望月台”,请数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到台子上,当明月升起时,哪位老人先看到,就说明这位老人将来全家会幸福,望月之后,就用树枝、木杆等燃起一个火堆,人们就会围起火堆唱歌,这种歌曲就叫“轮舞歌”,它的历史久远,早在朝鲜卫国战争时期就已流传,像《强羌水越来》、《快吉那庆庆那捏》就是轮舞歌。

除了少数民族,汉族也有自己的民俗民风,如在黑龙江农村大部分地区都有秧歌队,每到过年初二开始,就有秧歌队到各家各户去拜年、演出,一进院就开始演唱,扭秧歌,演唱的歌词大多都是即兴编的,有《拜年喜歌》、《贺年调》等。

三、民俗也对一些民歌的形成具有约束性

我们知道民歌的起源、形成都与民俗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民俗对一些民歌的起源、发展也具有限制、约束性。一是在民歌演唱形式上的约束,从上面举出的民歌的例子中能够感觉到,东北民歌中对歌形式很少,很多都是单独演唱,如现在新疆的锡伯族,他的发源地本是东北,后迁至新疆的,早期就有这样的婚俗,在女方举办婚礼的时候,男方要带来几个擅长即兴对歌的小伙子去赴宴,席间,他们要向女方亲朋好友对歌并胜过他们,才被视为有能力娶女方。因此,在这里,对歌作为一种婚俗就显的必不可少。另一方面,东北一些民俗在民歌演唱的时间也有限制,如朝鲜族在拔秧和插秧时在不同时间唱什么歌也有限制,早晨的歌是:“太阳升起,太阳升起„„梅花正月正复返,为何还不下地去?”上午劳动时唱的歌就是:“三响水田要插完,只剩半边月亮大,„„”中午时就这样唱:“太晚了,太晚了,中午时间已过去。„„芹菜水灵菠菜绿,为尝新菜来得迟。”等等,几乎不同时间就有不同的歌曲演唱,这些歌都与劳动内容本身联系不大,大多是休闲、娱乐性质的。

再如,在辽宁地区的蒙古族,婚礼在程序上也有相应的仪式歌,定亲的时候、娶亲的时候、在宴会上,都有不同的歌曲。如果有女儿要嫁人,在将要离别娘家时,父母、兄长就要唱《送亲歌》:“„„不要以为炕沿矮就跳上炕,不要以为丈夫厉害就顶撞,妹妹哟!哥哥嘱咐的话可就记心上。”以表示眷恋之情。

四、总结 东北地区悠久、深厚的民俗文化不仅给民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不同的内容,也赋予了属于东北独特的文化内涵,使这些色彩斑斓民歌深深地打上了东北乡土的烙印,是东北民俗文化最好的展示。作为东北人民的一员,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这块艺术瑰宝更好地保护传承下去,在保持它的原始形态的同时注入时代精神,使之更具生命力与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张宏.东北民歌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辽宁师专学报,2010-04。

【2】赵德山.东北民歌与东北民俗文化研究,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2-12。

第四篇:浅谈东北方言

浅谈东北方言

摘要:东北方言是北方方言中的一种,其简洁、生动、形象、昂扬、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吻合。它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多元性文化现象。东北方言具有多元性,研究东北方言的形成,有助于我们了解东北方言中蕴含着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我将要从东北方言的形成,优点,特点,及其现在的传播的现状及形式这四方面来谈一谈这个贴近我个人生活的东北方言。

关键词:东北方言的形成、特点、传播现状及形式、东北方言的优点

正文:东北地区位于山海关以北,包含黑、吉、辽及内蒙古东部地区。东北方言口语词汇不仅为数不少,而且其中很多词汇基调健康,内涵丰富,极具个性,往往为普通话词汇和其他方言口语词汇所难以代替。东北方言体系开放、粗犷豪放、幽默诙谐、形象生动、富有哲理的特点,在中国大地上有口皆碑。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柏默说:“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他们可以协助和启发。” 这说明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它们既相互依存,又有着各自内部的发展规律而独立存在。作为一个东北人,我为家乡的方言感到自豪,它渗透出东北人的人生哲理——热情、奔放,对生活始终充满期待,对未来永远怀有向往。我也怀着一颗热爱的心来介绍我每天说的语言。

最近在网上流行这样那个一段对话问题,一人问:“那本书没了没。”“没没。”“到底没没没?”“我说没没就没没,没了就没了,墨迹呢。”最后问那本书到底是没了还是没没。看到这段话,我忍俊不禁,我想把这份快乐传递,就急着和宿舍人说,没想到,他们反应的尽是茫然,我才发现,她们没懂,这是东北方言。不是东北人一般是不懂的,这就是地域的差异吧。由于我从小就在东北方言的语境中成长,对东北方言,我喜欢去了解和研究这种诙谐,豪放的语言。

第一,东北方言的形成。可以这样说,东北方言是多元文化的融合。

1、语言分化成方言的原因很多,但总的来看,地域的变异是形成方言的根本原因。从地域的民族构成来看,东北是一个汉、满、蒙、回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锡伯、朝鲜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多民族间300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东北地区独具的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并保留下无数反映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如,东北方言中的“哈喇”(肉和油变质)、“喇忽”(遇事疏忽)为满语,松花(白色)江为女真语;吉林为满语,是“吉林乌拉” “吉林”意为“沿”,“乌拉”意为江)的简称,因在松花江畔而得名,卡伦(边防哨卡)湖为锡伯语等等。

2.东北方言中的外来语吸收现象东北方言中不仅融入了众多的满族等少数民族词汇,还融入了俄语等外国语。如称下小上大的水桶为“畏大罗”、称面包为“列巴”(俄语)等。

3.东北方言中的正字误读现象。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的,尤其满族入主中原后关内汉族冲破封禁出关到东北地区谋生,俗称“闯关东”,还有清朝时大批流放人员来到东北,都给东北注入了中原语言和文化。但由于发展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的差异,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为方言。如东北人常说的“母们”(我们)、“那嘎哒”(那个地方)、农村称呼老夫妇为“老姑姆俩”(老公母俩)、“干哈”(干啥)、“稀罕”(喜欢)都是误读而形成的。

4.东北方言中的一字多义现象。一字多义也是东北方言的一种形成方式。如“贼”,在普通话里是小偷,在东北方言里则有“非常”和“特别”的意思。“贼好”不是说小偷好,而是“非常好”意思。“贼漂亮”不是说小偷漂亮,而是“特别漂亮”的意思。“犊子”在东北方言里是贬义,近于“混蛋”的意思。但是语言环境不同意思也有不同。如“扯犊子”不是扯混蛋,而是闲扯、不干正经事儿的意思。

5.东北方言中的有待考查现象。

有一些东北方言很难找到它的出处和来历,外地人很难理解,但是东北人熟悉、认同、运用它。比如“埋汰”(脏)、“整个浪儿”(全部)等。东北方言与其它方言一样,其形成不是单

一、孤立的,所以我们有必要顺着东北方言这条藤,挖掘蕴含着的丰富的东北文化现象。东北方言还有的来自正字的误读。由于传输手段受限,加之东北口音影响,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成为东北方言的一部分。如“干哈”是“干啥”的误读;“稀罕”是“喜欢”的误读;“lèn”是“嫩”的误读;“得瑟”是“抖擞”的误读等等。这些误读在为东北方言增加了趣味性的同时,也传承了东北“黑土文化”,为东三省乡土文化的发展,做出 了巨大贡献。

第二,东北方言的特点。语音上,不分平卷舌是东北话的一大显著特点。比如经典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的一句台词:今天的你我能否重(cóng)复昨天的故事(sì),我这(zè)张(zāng)旧船(cuán)票还能否登上你的破船(cuán)。宋丹丹作为一名北京人,以其过人的表演功力将这段话的“东北味”演绎得淋漓尽致。此外,这个特点在许多其他影视作品和小品中亦有所体现,它为这些文艺作品增加了不少亮色。在以元音“a”开头的词组前加“n”,是东北方言的另一大特点。如,“安排(”nān pái)、恩爱(ēn ài)等等。近些年来,由于普通话在东北地区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普及程度不断加深,这一特点已经很难显现,尤其在青年群体中,很少有人再使用具有此特点的东北方言。在东北方言中,一些发阳平音的字往往读成上声,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国”、“福”、“职”、“蠕”等。除此之外,东北方言中变“üe”音为“iao”音的情况也十分常见,如“乐”、“学”等。以上这些特点使得东北方言更加风趣诙谐,读起来虽有些“土气”,却十分亲切。东北方言从发音上体现出了东北人憨直豪放的性格和无畏的个性。

构词上,东北方言特别常用叠词表程度,除了前文说到的“杠杠的”“嗷嗷”,还有“磴磴”(形容结实)、“呼呼”(形容迅疾)、“咔咔”(形容灵敏)等等,这些副词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动作或状态的程度之深,同时又体现出东北人直爽奔放的内心世界。

词语运用上,东北方言更是生动形象,贴近生活。例如,东北方言中,人们把没精打采的人成为“瘪茄子”,这是由茄子被霜打或日晒而呈现出来的蔫状所引申的;再如,“香饽饽”原指一种好吃的面食,却常被用来形容人气高的人或事物;又如,“铁”是牢固坚硬的金属,因此东北方言中常用“铁子”来形容与自己关系亲密、牢不可破的人…… 东北方言灵活的词语运用,像是为东北人的生活注入一针兴奋剂,让东北人如此有激情地面对

三、东北方言的发展和影响东北方言本身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语言根基,也是一种情结,是一种社会需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第三,东北方言的传播现状及形式。

近些年来,东北方言通过影视作品,相声小品,二人转等形式突破地域局限,逐步走向全国,说明东北方言有很强的感染力。小品演员赵本山就是在媒体传播东北方言的领军人物。1990年赵本山小品登上央视春晚,紧接着黄宏和宋丹丹的《超生游击队》与观众见面,东北方言通过春晚成为各方言中最让观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小品《卖拐》获得2001年“我最喜欢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小品类一等奖。接着,东北方言剧《刘老根》在央视一套播出,立刻奠定了东北方言剧的万人迷身份。“忽悠”之后,全国一片“咋整”声。从乡村爱情到不差钱,从忽悠到急眼„„这些作品和语言体现着浓厚的东北文化底蕴,通过方言表现人物形象,给人以全新的感觉:东北人感到熟悉亲切,北方人感到新鲜有趣。南方人也能看得懂听得懂,在文艺百花园中又多了一朵奇葩,也为民族语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融合、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壮大了我国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的声势和影响,弘扬了地域特色,促进了文化交流东北方言本身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语言根基,也是一种情结。是一种社会需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为此,展望东北农村题材小品剧和电视剧的健康发展之路,必须持之以恒地走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与时俱进,紧扣时代的脉搏,更密切地关注现实,更深刻地反映生活,在这一原则下,继承优秀传统地域文化,恰当融入东北特有的诙谐、风趣、幽默元素,这样才能多出精品,进而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回报。

然而,东北话之所以能快速推广到全国不仅因为东北方言小品影视的精彩,东北方言自身也有很多明显的优势。

首先,东北话最接近普通话,其中黑龙江、吉林一带大多数东北人说的 甚至比老北京的方言味道还少,这是一种很大的优势。正因为东北话相对标准,读音咬的较为真切,所以运用各种拼音手法都得心应手。在这个信息时代,这是个很多大的优势。

其次,东北方言许多俗语隐含着高度的人生智慧,并且寓意积极、劝人向善。例如“吃人家最短,那人家手软。”也是告诫人们不可贪图一时便宜这些来自生活得词汇虽然没什么大道理,但富于哲理,耐人寻味,使俗语也成了一本学不完的教科书。

当然,现如今,普及普通话的政策对东北方言正在影响,许多有有特征的东北方言也消失了,只凭口耳相传的东北方言也应该得到整理和保护。寻找另一种方法来传承和发展这种民间的方言!

著名学者钱玄同曾说:“方言的本身,是一种独立的语言,方言文学的本身,是一种独立的文学,它们自己发达,它们永远存在。”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域文化。方言是与特定的地域和地域历史、文化相联系的,是一个地区的文化的结晶。汉语方言承载着中国多元地域文化,方言背后,蕴含着这种文化多样性的精髓。胡适在《海上花列传序》中说:“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胡适认为方言土语是最自然的文学语言。一方地域的语言文化是自己一方水土独自创造的,是对人类文化多元化的具体体现。东北方言正以它独特、诙谐的语言特征强力的感染着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的中华文化!我们祈愿东北方言和文化能以其独有的魅力创出精品,继续为丰富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添砖加瓦,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让民族语言、文化之魂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邵则遂,刘宝俊 《大学生语言学论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

马思周、姜光辉 《东北方言词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罗常培 《语言与文化》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年

韩耀旗、林乾 《清代满族风情》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

金启孮 《满族的历史与生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金芳 《解读东北喜剧小品》

中国喜剧网,2004年5月

张婧、陈坤 《东北文艺现象透视》

艺术百家 2007年

第五篇:东北名言

东北名言

1.青春献给小酒桌,醉生梦死就是喝。2.说到人心那叫话,唠到发骚才叫磕。3.各种困难各种招,各种澎湃各种飘。4.各种小磕各种唠,各种小妹各种泡。5.谁也别说谁不骚,都是插座找插销。6.狐狸未成精,纯属骚的轻。

7.女人混好了是嫂子,混得不好是婊子。

8.水浅王八多,遍地是大哥,不是社会人,竟唠社会嗑。

9.有钱不代表有道,有名不代表有号。

10.各种姿势,各种招,各种小药,各种飘。

11.唠嗑归唠嗑,别甩社会磕。

12.对象可以不处、破鞋必须无数。

13.长的带样是优势、活的牛B是本事。

14.想的开,玩的嗨,啪啪一顿小平拍。

15.会冰,会火,纯情小伙,古有十香软金散,今有盐酸曲玛多。

16.套路玩的深,谁把谁当真。

17.社会很单纯 复杂的是人。

18.只要酒到位,小嗑唠稀碎。

19.长春小伙多又多,一凑就是一小桌,桌桌都是小连桥,抱着小腰就是摇。

20.有钱身后一群狗,没钱寸步都难走!21.谈人生无奈,尝世间百态。

22.小伙稳住架,一下是一下。

23.裤衩天天扔,小曲天天哼。

24.老婆的大树,一定要抱住。

25.山是山,河是河,再大流氓都得壳。

26.喊疼的不一定是处女,但微笑的绝对是婊子。

27.多少男人为狗逼,多少狗逼不珍惜。

28.万丈高楼平地起、辉煌只能靠自己。

29.流氓会武术,谁也挡不住。30.流氓不可怕,就怕有文化。

31.小伙有道又有招,必须精神佩小包儿。

32.真心抵不过红钞票,感情只是性需要。

33.要想青春不留遺憾,小女必須敢想就敢幹。

34.以义走社会 以敢度人生。

35.吃喝玩乐那叫货,同甘共苦才是妻。

36.好汉无好妻,好女给二逼。

37.问世间谁还在乎我,问今朝我还惯这谁。

38.说到人心那叫话,唠到发骚才叫磕。

39.做男人不要太时尚,但是必须得有男人样。

40.灯红酒绿成就男人雄心 水性扬花显尽女人风情。

41.世界那么乱,装纯给谁看。

42.大金链子小手表,一天三顿小烧烤。43.人生苦短,必须性感。

44.只要监狱不黄,我就继续猖狂。

45.爷不是你的小浣熊,玩不出你的其乐无穷。

46.爷们一直在坚强,女人忽悠也迷茫。47.对于阳痿的人说,早泄只是一种奢望。

48.一般小伙一般傲,一般小女一边靠。

49.放眼过去都是货,老妹你想跟谁过。

50.社会有行,哥有样。但哥不是你对象。

51.男要有钱,和谁都有缘。

52.我年轻需要你指点,但不需要你指指点点。

53.仰脖朝天唠嗨磕,都说自己是大哥。54.手拿爽歪歪,心中自然嗨。

55.软中华,硬玉溪,头发越短越牛逼。56.英雄一怒为红颜,红颜一笑为了钱

57.仇人三千奈我何,天逍地遥自成佛。58.谁是谁老公,都是临时工。59.你知道我长短,我知道你深浅。60.装逼引领时尚,犯贱成就梦想。

61.好男人经得住诱惑,好女人经得住寂寞。62.有钱男子汉,没钱汉子难。63.钱不是问题,关键是没钱。64.不识路不平,只是你不行。65.不要在放荡中变坏,你要在沉默中憋坏。

66.腾讯QQ真可爱,申请小号谈恋爱,喝点小酒吃点小菜,然后就往宾馆拽。

67.水能载舟,也能煮粥。

68.不怕神一样的敌人,就怕狗一样的哥们。69.天黑路滑,社会复杂。

70.我不是一匹骏马,但也不是一般的毛驴。71.有钱的穿皮鞋,没钱的擦皮鞋。

72.别再无聊的时候找哥,不然就显得哥多余了。

下载东北民俗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东北民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家乡东北

    我希望如果你爱东北,请你分享它给更多的人看到。如果你看了心里不爽,请把你难堪的词语咽近肚子里。没有完整的看过这篇文章请你不要妄加评论。你可以抨击我或许有些过激的言辞......

    东北习俗

    雅致难及江浙,精细不如闽广,味浓逊色川湘,东北菜在全国各地美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热闹场面里,倒像是最“另类”的一支。用东北黑木耳炒一盘本地品种的矮棵大白菜,少油寡盐,菜味......

    东北段子[推荐]

    东北小狠嗑——软中华,硬玉溪,头发越短越牛逼, 大金链子小手表,一天三顿小烧烤。 来源: 郑磊的日志 1.青春献给小酒桌 醉生梦死就是喝。 3 狐狸未成精,纯属骚的轻, 4.女人混......

    东北林业大学[范文大全]

    东北林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创建于1952年,是在浙江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和东北农学院森林系基础上建立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局共建、教育部与黑龙江省......

    东北林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实践主题:学习党的十八大,喜看家乡新变化 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土木工程五班 报 告 人:梁辰 学号:20123043 2013年1月22日 这是我大学......

    东北华联(范文模版)

    “东北华联”投资失控案例 吉林省第一家上市公司“东北华联”上市之初盲目扩张投资,惨败后又不断施展“骗术”,偏离了规范发展的轨道。目前公司经营基本已经停止,员工放假4个多......

    东北解说词

    一、路,乡情 二(成员名单) 三、曾经 向往城市的繁华四、考上大学,踏上了去往城市的路。。。 五、这个陌生的城市让人想哭。。 六、想念路旁开满花的树,空中飞舞的风筝。。。 终于......

    东北名人

    黑龙江籍: 王磊【女】(2005香港亚洲小姐冠军);郭金(1997年香港亚洲小姐亚军);杨光(星光大道07年总冠军);金铁林(中国最著名的“造星”高手);齐秦(祖籍黑龙江东宁);李冰冰;孙红雷;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