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究
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究
摘要:为了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更多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文章提出打造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即智慧课堂要引导学生“智慧”学习;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智慧课堂氛围;增强教学艺术性,丰富智慧课堂手段;提升专业素养,实现语文课堂智慧教学;突出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发挥学习智慧;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奠定智慧课堂情感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智慧课堂;课堂教学
智慧型课堂是对学生其他智慧与能力的培养,以及对智慧型课堂氛围的创设。教师通过运用多种技术营造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智慧学习,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教师将“智慧教育”“智慧培养”“智慧发展”的理念贯彻到课堂中去,促使小学语文课堂更具智慧性。
一、智慧课堂要引导学生“智慧”学习
(一)智慧课堂要引导学生学会“智慧”思考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都是以“灌输”的方式教学,学生不需要深入思考,只需要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即可,导致学生思想僵化。针对这一教学现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从传统教学方式走向智慧型教学。例如,在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数星星的孩子》教学中,笔者在教完生字、词语等基础知识后,就提出了若干个带有“智慧”特征的思考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如“星星像什么”“星星的存在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等。在学生回答这些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并普及相关知识,让智慧教学惠及每个学生。
(二)智慧课堂要引导学生学会“智慧”创造
小学生各项能力暂时处于启蒙阶段,教师应采用换位思考的方法站在学生的角度,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引导学生学会“智慧”创造。例如,在教学小学四年级《鸟的天堂》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资料,用双眼去观察各种鸟类,通过观察在心中想象一幅“鸟的天堂”的画面,让他们学会联想与创造。
(三)智慧课堂要引导学生学会“智慧”理解
引导学生理解是智慧课堂中相当重要的环节。引导学生智慧理解,就要引导学生运用智慧的方法,开动脑筋,结合生活、思想实际,通过想象、对比、联想等方法,对文本中字词句进行理解。例如,在教学小学五年级下册李白的《望天门山》一课时,笔者播放了天门山风景区的影像资料,并配有解说,用智慧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诗句表达的意境和情感,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智慧课堂氛围 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讲故事、活动、实践等形式,创设有效且丰富的教学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才会以更好的状态融入到学习中,让学生处在当时作者所处的环境中,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增强教学艺术性,丰富智慧课堂手段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艺术的接受能力要高于对枯燥知识的接受能力,所以,教师可以将知识转化为一种艺术形式。增强教学的艺术性,不仅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优质的艺术课堂,同时也能提升专业能力,最重要的是知识的转化及被接受。例如,在教学小学五年级课文《火烧云》时,笔者就运用多媒体技术对云的各种姿态、色彩进行展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天气变化时云的各种形态变化,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提升专业素养,实现语文课堂智慧教学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专业知识、技能,不断加强教学责任感、使命感与教学综合能力,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把握现代教学观、学生观、教材观的实质内涵,并将这些理念灵活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为构建开放性的教学氛围、创造互动的教学形式、构建智慧型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突出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发挥学习智慧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大多过于关注教师如何教,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习地位。实践证明,对学生的关注度提高有利于改变枯燥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师所讲的内容中,通过思考、消化课堂上所学知识,发挥个人价值。学生和教师都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智慧。
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奠定智慧课堂的情感基础
以往的师生关系已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构建平等、和谐、民主、真诚、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又是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造智慧课堂的重要前提。综上所述,创造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教师要明确构建的目标,营造教学情境,提升自身能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智慧课堂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王万锋.师生互动激发小学语文课堂开满智慧之花[J].学周刊,2014(2)221:227.[2]费秋林.浅议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J].上海教育科研,2015,4(3):92-93.
第二篇:中学音乐智慧型课堂教学初探
中学音乐智慧型课堂教学初探
[摘 要]自古以来,音乐所用之音皆体现创编者的智慧。同样,一节精细的音乐课,更需要我们教师运用智慧来探索。当前音乐课堂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教师开展智慧型课堂,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关键词]智慧课堂 音乐 挑战 情境 意义
[中图分类号] G633.9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50072
“智慧”一词源于《墨子?尚贤中》,它是指一种高级的综合能力,包括感知、理解、联想、情感、辨别、分析、决定等多种能力。任何课堂的设计都是以运用智慧为基础和前提的。倘若没有感知与知识的理解,再完美的想法也只是幻影。如果不能充分融入自己的联想、分析,再美好的课堂设想也难以变成现实。
一、当前音乐课堂面临的挑战
在普通课程标准实施之前,音乐被以很随意的形态引用到课堂上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课程标准,其与传统的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等方面阐述得更加详细、明确。令我们感到困惑的是,长久以来人们所期待的课堂生机为什么迟迟不出现?教师在面对多种新的理念、新的策略时为什么经常表现出无所适从?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的是新的理论没有转化为教师自身的智慧。基于以上的反思,当下的音乐课堂究竟如何运用智慧来开发师生的潜能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二、智慧型课堂下的音乐课
1.巧用情境拓展想象空间
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情感之间的交叉点来挖掘资源,是中学音乐课堂教学至关重要的一步。于是笔者创设了树立人生远大理想、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等容易引起情感共鸣的情境。目的是通过这些情境搭建学生与音乐之间的桥梁,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求知欲。
例如笔者在教学七年级《红旗颂》的欣赏课时,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具有一定的水平,欣赏音乐时可以融入自己个人的情感,因此采用以下设计方法:结合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的主题,播放视频,介绍一些热血青年参加阅兵训练的心情。在大家情绪高涨时,再导入主题音乐《红旗颂》。通过聆听,认识、感受作曲家吕其明内心的爱国热情,再绘声绘色地讲解作品的背景故事,彰显整体音乐设计的宏伟、大气。这样的智慧设计既能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对欣赏的音乐旋律、情感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最后在热爱我们的伟大祖国上形成感情的共鸣!
2.让课堂变成成长的舞台
苏联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说过:“音乐歌颂人们的生活,引导人们走向光明的未来。”从某种意义来说,每个孩子都应该是一个音乐家,每个孩子的内心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
在八年级音乐课本中,有一首歌曲叫《蝴蝶飞呀》,其旋律清新优美,学生非常喜欢。当歌曲学完以后开始展示时,中学生所特有的害羞情绪立刻显现出来。这首歌曲体现的主题:乘着蝴蝶的翅膀,放开欢乐的歌喉,歌唱青春的梦想。怎样激发学生的热情并在他们心中找到一个自我的舞台显得尤为重要。此刻笔者选择播放了20世纪90年代流行的组合――小虎队的版本《蝴蝶飞呀》,学生先是流露出惊喜的眼神,然后非常安静地聆听。笔者知道他们此刻内心是羡慕的,渴望自己也像小虎队一样潇洒地展示青春的激情!此刻笔者告诉他们那是20世纪90年代的自信,那是年轻的激情,现在21世纪我们更需要自信地展示自我才能迎合社会的发展。学生在笔者的鼓励之下,内心产生一股想要展示的冲动与激情。有的班还进行了创作改变,并融入自己喜爱的演唱形式和形体动作来表达内心情感,真正做到心中有舞台,乐在其中。
三、中学音乐智慧型课堂实施的意义
1.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对学生来说,让他们接触多种模式的音乐课堂远比教师直接教授显得更有意义,学到的知识也更牢固。这样才能让学生快乐地体验智慧的结晶。
2.培养学生自信心
推行智慧型课堂培养了学生勇于自我探索的精神,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学生能够走上讲台就是自信的最好表现。一次成功的上课经历会使他们的自信心得到空前的增强,而且并不仅仅局限于音乐学科,也同样影响到其他学科。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智慧型课堂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推行智慧型课堂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教师的工作更加有的放矢。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发展学生素质起到积极的作用,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成为适应未来社会的有用人才。
(责任编辑 柳 紫)
第三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探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探究
【关键词】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 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以来都是教学领域着重研究的一个课题,新课改从颁布到实施的这几年当中,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虽然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然还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具备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不断制定、更改教学策略,从而引导学生去进行有效的学习。
一、转变课堂教学身份,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学生是参与教育活动的重要主体所以如何获得他们的“芳心”就显得十分重要。现代学生的思维模式比较活跃,且思想个性也比较超前,为此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教师应该把更多的权利和机会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形成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总之,就是要把学生的被动地位转化为主动,为他们提供更丰富的舞台去让他们探索更丰富的知识。教师尽量不去干预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如何?W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和麻烦,教师可以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暗示和指导,引领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
二、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敢于提出质疑、进行创新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是一个指导者的身份,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教师就需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去“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问题。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的同时也要掌握他们的学习情况,推进他们的学习进程。这样一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不仅提高了,且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会随之提高。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去进行自主学习,要敢于思考和提问,敢于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此同时,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多反问,多给予他们启发,但不能代替他们去解决问题。之所以有很多学生不愿意去学习,一方面是因为比较懒惰,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的依赖心理非常强,哪怕是面对一道不是很难的题目他们也都懒得去自己动脑想。而这时候教师如果去多多鼓励他们,给他们一些启示,那么他们就会愿意去主动分析问题,最终就有可能会解出这道题目的答案。当学生学会了自己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那么课堂教学也就会变得越来越有效。
三、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
首先,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教师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去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于一些语文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可以拓展他们的其他能力。其次,语文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也要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去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比如,四年级有一篇课文是《大自然的启示》,而教师在设计这个教学目标时就可以进行这样的定位:(1)锻炼学生的朗诵能力,让学生可以富有感情的朗诵课文,并在朗诵过程中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2)带领学生画出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教会他们辨别课文方向的方法。(3)对于语文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可以对他们进行课文辨别方向的拓展。由此可见,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需要根据学生的语文学习层次去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一来教学目标就可以更好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四、创造一个平等的学习氛围
教学活动的本质就是对话交流,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教师所建立的教学环境也应该是轻松、愉悦、平等的,在双方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做到以下这两个方面。
1.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性格,让学生可以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存在。
2.教师要平等、真诚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因为学生学习能力等差异产生不同的态度。比如,二年级人教版里有一篇课文叫《称赞》,为了可以营造成一个平等、快乐的学习氛围,语文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中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去感受这篇课文里的这两个主人公之间的对话情感,这样的教学氛围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
五、结语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它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艺术特征,外加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很多,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制定更有效的教学策略。除此之外,在平日的教学工作中也要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参考文献:
[1]张杨.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有效评价的研究[J].读与写,2017,(10).[2]刘世礼.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改革[J].读与写,2017,(10).[3]梁敏.浅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经贸实践,2017,(06).
第四篇:构建小学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范文模版]
构建小学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的展开与深入,形形色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地大量涌现,并对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产生了广泛影响。根据其所依据的心理学理论,可将这些课堂教学模式大致分为四个类型:认知加工模式、人格发展模式、社会交往模式、行为控制模式。认知加工模式以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着眼于知识的获得和智力的建构;人格发展模式体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的潜力挖掘和人格全面发展的观念,更着重于教学中的非智力(或非理性)因素的作用;社会交往模式以社会心理学的互动理论为基础,强调教学中的人际关系调整,着眼于学生的社会性和品格发展;行为控制模式则体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刺激—反应”的原理,侧重于学生行为习惯的控制与培养。也有学者根据对知识类型的划分,认为教学模式大体可划分为三种类型:技能操作教学模式、情感发展教学模式和问题教学模式。而“现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模式,是1924年语文学家黎锦熙在《新著国文教学法》中首次提出的——三段六步(理解:预习、整理;练习:比较、应用;发展:创作、活用)。我国新时期语文教学呈开放姿态,模式五花八门,诸如发现式、问题式、自学式、领悟式,还有五步读法,三段训练法等等。”(12)语文探究式教学模式虽然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教学模式,但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理念都有其理论背景或来源,绝不会凭空产生,《中庸》就明确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名辨之、笃行之”的学习理论,这一理论概括得很简明、精辟,强调了学生个人能动的学习、思考、实践,很有探究式学习的味道。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暗示、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五步问题教学法就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雏形。问题教学法因注重问题研究、联系实际、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而于本世纪初在欧美风靡一时,并传入苏联和中国,但后来由于未能给学生以科学知识,在30年代遭到尖锐批评而衰弱。然而,当代各国对培养具有创造性和进取精神的人才的迫切要求,又使人们重新考虑问题教学的合理性„„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就代表了这种趋势,现在在美、法等国探究式教学法都很流行。在我国,80年代叶圣陶先生也说:“尝谓老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力研索,自求解决,故老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探究——发现”是现代多种教学模式的主题。不管是“发现法”、“过程式”、“开放式”、“问题教学法”等虽说角度不一,目标不一,适用范围各异,但都包含“探究”的因素。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学习的过程,既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索体验过程,学生学习由“吸收——储蓄——再现”转化为“探索——研讨——创造”,教师的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提出问题——探究——发现新问题——再探究”的过程。可见,小学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还是以探究发现为主题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中,萨奇曼设计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具有现代教育意义上的特征,其主要设计如下: 选择课题。教师选择一个令人困惑的情境或问题,这一问题可以是一个疑难的科学问题,可以是一个令人困惑的事件,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去寻求答案。向全班解释探究的程序。向学生说明开展探究过程应遵循的规则,使学生明确如何去寻求可能的解决方案。然后教师写出问题情境,呈现给每个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学生根据问题搜集资料,在搜集和证实资料的过程中可以提出问题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但教师只回答“是”或“否”,帮助学生澄清问题,并不给出直接的答案。当学生感到需要时,可以相互讨论,但在提问的过程中不允许相互交谈。一次只允许一个学生提问,可以持续提问直至满意。
形成理论,描述因果关系。当学生提出一个理论假设时,教师停止提问,将这一理论写在黑板上,全班对其进行考查和讨论,决定是否接受。在这一阶段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或参考其他资料检验某一理论。提问仍是有效的工具,但要指向对理论的考查。鼓励学生提出多种理论,逐一考查其有效性。
说明规则,解释理论。某一理论或假设被全班确定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解释并应用这一理论。要对这一理论的原则或效果,以及应用于其他情境的预测性价值进行讨论。
分析探究过程。最后,教师和全体学生讨论所经历的探究过程,考查如何形成理论来解释问题,并讨论如何改进这一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技能。上述步骤对我们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很有启发,参照他们所提出的模式,笔者对此进行适当改进。
小学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怎么去探究,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是: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发展探究思维为目标,以语文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方法,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一般操作程序可分为四大步:激题引趣自学探究——萌发探究意识、解疑导拨合作探究、明理强化实践探究——提高探究能力、激励评价引深探究——释放探究潜能。具体实施流程为:提出问题——确立课题——探索研讨——成果展示——总结评价——课后延伸。下面以一篇阅读课文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十六课《伟大的友谊》为例,具体来谈一谈。
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学习是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传统教学养成一种 “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的恶习。现代教学提倡“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探究式教学的核心是对“问题”的探究,知识是在问题中产生,在问题中升华。对探究的问题来说,学生提出那当然好,而且在教学中也必须有意识地重视培养学生提问,质疑的能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等到学生能够自己提出好的探究问题来之后,才能组织探究式学习活动。相反的,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切实可行而且效果良好的办法是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并引导优化和集中学生的问题,使得后续的探究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这样的教学过程也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果这样的程度也不容易达到,就完全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探究知识过程的问题,根据别人提出的问题,学生也完全可以进行有高度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而且只要学生真正深入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他们就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真正的学生探究活动整个地就是由问题引导的,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可以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自然地进行,而不必刻意追求一开始问题就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但必须重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不能说与我主题无关,我们不讨论。特别要保护好问问题的心。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和谐、有知识价值的、材料丰富的、有多种选择可能和有探究、表现创造机会的学习环境,清除学生的心理重压,让学生心理自由,使学生敢问、乐问、会问。传统的小学课堂,要求学生身子要坐直,双手要放桌上,发言要举手,不准讲话,正是这些课堂行为规范给予学生巨大的压抑和束缚,学生的心理很不安全,不敢举手发言,怕被老师笑或责骂,所以教师师要有民主意识,不要怕被问倒,不要怕打乱原有的教学秩序。教师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尤其是以一颗真挚的爱心,去接近那些后进生。请不要忘记,爱因斯坦、牛顿曾经是笨孩子,更要记住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下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敢问是一个起点,凡是学生能自己提问的,决不先问,尽可能得给学生一些思考时间、活动时间和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自始自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并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使学生乐问。在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情境即情形、景象、境地的组合,即课堂的场景和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会问。教师应结合课文和现实生活创设一种开放性的、富有意义的、比较复杂的问题情境,在有启发的条件下帮助学生提出问题。例如在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十六课《伟大的友谊》这课教学时,教师先用多媒体出示古代和现代、国外和国内有关友谊情景的动画小故事,特别是国外的则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例(在展示时强调突出),并出示课题“伟大的友谊”。通过动画小故事让学生知道那是“友谊”。并请学生自己说说自己了解的“友谊”,可以举一些身边的友谊实例。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事先做好的同学身边的一些“友谊”实例。学生处于这样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比较自然会很快提出“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是伟大的呢?”这一核心问题。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教学策略很多,应因文而异。教学一些知识性课文,可以让学生充当科学家的角色,在阅读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教学一些写景的课文可以设计活动,如让学生当解说员,设想一下自己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学一些说理性强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充当正方、反方辩论员,提出自己的辩题,等等。扣题质疑,自己阅读寻疑等是最基本、最经常的方法,也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确立课题 :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探究方向,甚至同一文本也有许多问题值得探究,但每一个探究问题的价值却并不是一样的。到底选择一个怎样的问题作为课题来探究呢?问题要与主题相关,一定要有启发性和可思考的空间。
特别要注意的是问题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但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并不是所有问题都有如此功效。如果只是在知识的记忆和是非的层面上设问,学生只是简单的一问一答,那么问题再多,也不能起到开启学生心智的作用,更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情感的升华。只有抓住了学生认知与情感发展上的矛盾的问题,才能使学生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尘封的情愫,从而极大地调动探究的热情。教师要善于巧用教材,激活课堂,让学生的思维之“河”掀起“波澜”,在矛盾的冲突中碰撞出思想火花,求得真知与真情的深层感悟。同时问题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最近发展区”。若问题超出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思想认识水平等相应的领域则太难,会加重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甚至还会不同程度地挫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若低于相应的领域,则容易流于肤浅,冲淡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即使勉强开展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也只能限于低水平的课文阅读与理解,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的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显然,最佳的问题的难度应该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什么是最近发展区呢?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有两个水平。第一个水平,是不需要任何外力的帮助,自己能达到的高度。第二个水平则是需要外力的帮助才能达到的高度,通俗地讲就是“跳起来摘桃子”的境界。儿童认知发展的第二个水平就叫做“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指出,教学的最有效的功能就在于推进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只有建立在这一发展区内的教学活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还以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十六课《伟大的友谊》为例,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可能会提出:什么是友谊?马克思是谁?恩格斯是谁?他们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说是伟大的友谊,友谊有不伟大的吗?马克思和恩格斯友谊为什么说是伟大的等等问题。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集中相关问题,提出于主题相关,有启发性和可思考的空间的核心问题——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友谊是伟大的。确立课题——小议“伟大的友谊”。学生从书上找到两个重点句体现友谊之伟大。(1)他们讨论各种政治事件和科学问题一连谈上好几个钟头,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有时候还进行激烈的争论。(2)马克思和恩格斯互相关怀是无微不至的,他们时时刻刻设法给对方以帮助,都为对方在事业上的成就感到骄傲。再要求学生联系身边的“友谊”来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友谊的伟大,深层次理解“友谊”。
探索研讨:
这一环节是该模式的实质性阶段,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教师要对学生自学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科学的梳理与有效的调整,对一些确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要予充分的肯定,并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它要求学生以个人探究与合作探究的方式就自己的课题进行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首先要求学生制定出一个学习方案,即制定出学习策略、学习内容及方法途径,这时老师非常重要。老师要指导学生去有效地搜集相关信息,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一些工具书或查找范围。老师要和学生商量,最终的学习成果是以研究报告、活动总结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条条框框、课件、卡片的形式出现。以便学生对探究目标、内容、方式、进程等有一个充分的理解。接着,每个学生进行个体的自主学习活动,或观察、调查、或阅读、查询,或归纳、整理,尽可能掌握第一手资料,获得感性认识。
首先是教学目标,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都是教师在备课时根据“大纲”和“教参”的要求,以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而确定的。当然教材目标的“定位”无疑对传统的“模糊教学”是一个质的飞跃。课上教师和学生目的明确,直射“靶心”,既节省时间,又提高了整体质量。但是,在素质教育观念下,这一环节的先天缺陷暴露无疑。
1、有碍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共性的,从内容看,很难包括认知、技能和情感;从要求看,也很难有基础、提高和发展三个层面的目标,尤其更难考虑到个体差异性,照顾到个体目标。
2、有悖于目标教学理论的发展。布卢姆认为,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学生能做以前不能做的事。这就告诉我们教学目标应具有方向、激励和标准作用。教师定向的目标只是外推力,学生自我定向的目标才是内推力。因此学生自我定向的教学目标才真正具有方向和激励作用。在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十六课《伟大的友谊》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给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上平台(基本目标):找出重点句,大致理解句子的意思;跳一跳(提高目标):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收集的信息,深刻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新挑战(超纲目标):借助电脑查询资料并能根据所需处理信息,体会思想感情。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分工不同学习,大家各取所需,各有所得。
从教学组织形式来说。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间、生生间信息传递互动过程,也是师生、生生间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在这个个性化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在充分尊重人格的基础上通过多样丰富的交往,促进学生社会适应性和主体性的发挥。传统课堂教学没能充分重视人际交往的学习价值,因此在交往范式上只有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交往、教师与班集体的交往、学生个体与班集体的交往三种,这些交往不足已发展学生的自主创新性学习品质,课堂中可以设置小组的方式,以增加个-个、组-组、个-组之间的交往,让学生以多种角色参与课堂教学。以小组为单位可以深入地探究问题,使问题越辩越明,集众人之智慧,补己不足,相互启发。在小组讨论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的反馈,掌握学生的思维动态进行综合分析,及时给予辅导和点拨。
一般意义上的合作探究的形式主要有三种,教师可根据需要来确定。一是生生合作探究。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学探优势,就相关问题,相互启发,相互探讨,然后四人小组再交流一下相互探讨的结果;可指定每一小组学习讨论一部分。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小组可以是四个、六个人。采用自动寻找小伙伴组成学习小组,组合方式不定,比较花时间,但讨论效果是最佳的,寻找的是最佳合作者。可按问题的性质和学生自己的兴趣分组。特别要注意同一主题下的分标题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三是大班集体探究,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和学生面对面切不可搞成问答的形式,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只需要在关键处点拨。在《伟大的友谊》中,教师采取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自己组合进行讨论,深刻的理解内容和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就整个过程看:学生要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尝试,这个过程对探究式教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要特别注意,要避免以往组织课堂教学中课堂讨论的主题不明确,时间不充分,气氛不和谐,图形式走过场多等问题。
探索研讨:
这一环节是该模式的实质性阶段,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教师要对学生自学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科学的梳理与有效的调整,对一些确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要予充分的肯定,并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它要求学生以个人探究与合作探究的方式就自己的课题进行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首先要求学生制定出一个学习方案,即制定出学习策略、学习内容及方法途径,这时老师非常重要。老师要指导学生去有效地搜集相关信息,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一些工具书或查找范围。老师要和学生商量,最终的学习成果是以研究报告、活动总结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条条框框、课件、卡片的形式出现。以便学生对探究目标、内容、方式、进程等有一个充分的理解。接着,每个学生进行个体的自主学习活动,或观察、调查、或阅读、查询,或归纳、整理,尽可能掌握第一手资料,获得感性认识。首先是教学目标,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都是教师在备课时根据“大纲”和“教参”的要求,以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而确定的。当然教材目标的“定位”无疑对传统的“模糊教学”是一个质的飞跃。课上教师和学生目的明确,直射“靶心”,既节省时间,又提高了整体质量。但是,在素质教育观念下,这一环节的先天缺陷暴露无疑。
1、有碍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共性的,从内容看,很难包括认知、技能和情感;从要求看,也很难有基础、提高和发展三个层面的目标,尤其更难考虑到个体差异性,照顾到个体目标。
2、有悖于目标教学理论的发展。布卢姆认为,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学生能做以前不能做的事。这就告诉我们教学目标应具有方向、激励和标准作用。教师定向的目标只是外推力,学生自我定向的目标才是内推力。因此学生自我定向的教学目标才真正具有方向和激励作用。在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十六课《伟大的友谊》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给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上平台(基本目标):找出重点句,大致理解句子的意思;跳一跳(提高目标):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收集的信息,深刻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新挑战(超纲目标):借助电脑查询资料并能根据所需处理信息,体会思想感情。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分工不同学习,大家各取所需,各有所得。
从教学组织形式来说。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间、生生间信息传递互动过程,也是师生、生生间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在这个个性化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在充分尊重人格的基础上通过多样丰富的交往,促进学生社会适应性和主体性的发挥。传统课堂教学没能充分重视人际交往的学习价值,因此在交往范式上只有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交往、教师与班集体的交往、学生个体与班集体的交往三种,这些交往不足已发展学生的自主创新性学习品质,课堂中可以设置小组的方式,以增加个-个、组-组、个-组之间的交往,让学生以多种角色参与课堂教学。以小组为单位可以深入地探究问题,使问题越辩越明,集众人之智慧,补己不足,相互启发。在小组讨论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的反馈,掌握学生的思维动态进行综合分析,及时给予辅导和点拨。
一般意义上的合作探究的形式主要有三种,教师可根据需要来确定。一是生生合作探究。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学探优势,就相关问题,相互启发,相互探讨,然后四人小组再交流一下相互探讨的结果;可指定每一小组学习讨论一部分。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小组可以是四个、六个人。采用自动寻找小伙伴组成学习小组,组合方式不定,比较花时间,但讨论效果是最佳的,寻找的是最佳合作者。可按问题的性质和学生自己的兴趣分组。特别要注意同一主题下的分标题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三是大班集体探究,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和学生面对面切不可搞成问答的形式,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只需要在关键处点拨。在《伟大的友谊》中,教师采取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自己组合进行讨论,深刻的理解内容和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就整个过程看:学生要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尝试,这个过程对探究式教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要特别注意,要避免以往组织课堂教学中课堂讨论的主题不明确,时间不充分,气氛不和谐,图形式走过场多等问题。
成果展示 : 这一环节是学生实现自身的研究价值,将自己的探究结果共享的过程。它具有强化学生探究欲望、激励学生再探究的作用。在展示中,反对的、赞成的都会拿出自己的依据,进行分析、归纳、整理,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因此,学生的资源再次共享各种语文能力得到培养。展示的方式有小组会晤、班级交流等,目的是提供一次思想大碰撞,资源大交换的机会,从而得到提高。在《伟大的友谊》中,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如:“生:我们小组从电脑资料库里查到这么一个资料:马克思、恩格斯共同编写《神圣家族》一书。恩格斯只写了几页,其余都是马克思写的,但马克思却将恩格斯的名字写在前面。从这儿可以看出马克思无私帮助恩格斯,他们互相关怀是无微不至的,马克思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朋友,不为名利,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所以我认为他们的友谊是伟大的。生:我们小组10位同学在学校图书馆借到了几本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书,在《中外名人故事》一书中有一段描写最能说明他们时时刻刻设法给对方帮助,都为对方在事业上的成就感到骄傲。我读给大家听听:马克思答应给《纽约每日论谈》写通讯报道,有一段时间马克思从事革命工作非常繁忙,恩格斯知道后就帮马克思写报道,给报社寄去。从这段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不仅恩格斯帮助马克思,马克思也帮助恩格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事业,共同的追求,他们的心紧紧连在一起,所以我觉得他们的友谊真伟大。生:我代表我们小组发言,刚才有两组同学都说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我想补充不同说法,前天,我上网查资料,网上介绍说恩格斯在军事、生物学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帮助马克思,他的文章都没有机会发表。他逝世20年后,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才把他的文章整理发表,我很感动,我觉得他们的感情是最无私的,最崇高的。”
总结评价 :
这一阶段既要总结前几步探究活动的基本收获,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把学生零星的所得整理成具有逻辑性的成果,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这一步可由老师进行,也可以让学生自评、互评,大家总结,老师补充。教师评价应有点有面,注意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要以表扬为主,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但毕竟小学生还处于发展智力、增长知识的前沿时期,自学能力、发现能力、探究能力还有待训练提高,所以评价还应注意指出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也可做一些知识补救性的工作。在《伟大的友谊》的教学中,教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成果,表扬了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发言,不仅会广泛收集信息,还会把这些信息归纳、处理为己用,表现非常好。并在一段抒情舒缓的音乐声中教师讲述一段感人的故事: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毅然放下自己的工作,投入到编写《资本论》最后两卷工作中,他夜以继日地抄写、整理、补充、完善。几次累的病倒了,他仍然坚持不懈地用了近十年时间才得以完成。他这样做是为了自己吗?(不是)为谁?(为马克思)对呀!是为了马克思,为共产主义解放事业!如此艰辛繁重的劳动,是为了别人而做,可恩格斯却说“我很高兴,这时候我又和我的老朋友在一起。”多么无私的帮助,多么崇高的感情!这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他们的事业是伟大的,他们的友谊也是伟大的!并留下新问题,我们身边有没有伟大的友谊呢?可以通过父母、亲戚或邻居了解。如果有,请编入你的“信息小报”。教师衷心希望学生们拥有友谊,一份“伟大”的友谊。
课后延伸: 这是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继往开来的一步,这步有两个作用:一是课内没能完成任务的同学继续探究学习;二是提高要求进一步激发学生再学习、再研究的欲望,使语文学习更为深入。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改变旧的学习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把学习探究变成生活的第一乐趣。所以在一篇课文的最后,教师应设置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一个更大的问题走出课堂,进一步查找资料,去调查、实验,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要解决新问题而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取舍、加工、重组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潜能。仍以人教版语文《伟大的友谊》为例,课后要求学生把在课前,课上掌握到的大量信息归纳,整理,记在信息本上,组织信息本展览。并以“友谊”为主题编写一期“信息小报”,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让学生独立编报,自己写作,自己设计版图,自己抄写,自己担任美工。小报内容可以摘抄有关友谊的格言,有关友谊的小故事等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五篇: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一、研究背景现状分析: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教师与学生是课堂的两大主体,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课堂教学中暴露出教师已有教学理论的不足,以往的教学研究过多地关注多变的教学方法,缺乏对语文课堂教学作为一项整体的、动态过程的研究。课堂教学改革在心课程推进中的重要地位,为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提供了理由。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对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其目的是改进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素质化。从教学的实际出发,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探究便于教师掌握和操作的教学模式,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水平,提升教学效益和质量。
三、研究内容:
1、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就是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改变,课程改革就无实质性的变化。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倡导“以学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因此积极探索教学模式,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事在必行。
2、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课堂教学模式是联系教师与学生的纽带,教学模式的选择与确定
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不仅从目标的实现、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差异来确定教学模式的取舍。而一旦确定了何种教学模式,就必然关系到教与学的优劣成败。在教学模式的应用上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同化与异化。通过同化和内化吸收新信息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适合具体学科的教学模式。教学工作是多种教学模式的集合。从教师自身来讲,掌握一些常用的教学模式,以完成教学所赋予的任务。一般得心应手地运用几个不同的教学模式,这是完成教学任务不可缺少的。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利用学校图书馆、网络等查阅文献。
二、行动研究法
课堂教学实践,案例分析研究,调查访谈,教学日记随笔等。
五、课题研究读书计划和具体安排:
研究时间:2010年3月——2011年3月1、2010年3月起读书,并开始写读书笔记,读书书目参考: 郭景扬.练丽娟.陈振国.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学林出版社。冯新瑞.杨莉娟.聚焦小学课堂反思与评价.北京师范大学。小学语文教学案例.福建教育出版。
探究型课程教师实用手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优质提问教学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2010年6月在课题研究阶段撰写教学案例。
3、2010年7-8月利用暑假期间继续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随时做好
读书笔记及时上传。
4、2010年9月搜集整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并完成读书笔记。5、2011年1月写教学个案分析及相关论文。
6、2011年3月提出结题申请并完成课题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