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概论精华版

时间:2019-05-14 19:14: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间文学概论精华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间文学概论精华版》。

第一篇:民间文学概论精华版

民间文学概论精华版

一、填空题

1.“全部世界(在崇高的声调中)的叙述叫做史诗,私人世界在私人声调中的

叙述叫。”(沃尔夫冈.凯塞尔)答案: 长篇小说 2.《灰姑娘》的故事在世界各地皆有流传的故事,中国版本的《灰姑娘》故事是《 》。答案: 叶限

3.《江格尔》是流传在我国 民族的英雄史诗。答案: 蒙古 4.《江格尔》这一部著名的史诗是以 为主线贯串而成的。答案: 英雄人物的活动

5. 是维吾尔族人民喜爱的机智人物。答案: 阿凡提 6. 是相声艺术特有的艺术手段。答案: 包袱 7. 是由社会民众集体创作并流传的带有明显教训寓意、富有哲理、短小精悍的口头故事。答案: 寓言

8.民间文艺以 为主要的创作和传播途径。答案: 口传心授 9.民间文学同作家文学的分野,体现在艺术风格上,表现为 之别。答案: 俗、雅

10.民间的狂欢节文化与“长工斗地主”故事的“嘴会转”、“铁算盘”之类的母题,相对于社会生活现实,其实是民众在文本中建构出来的想象的“ ”。答案: 颠倒的世界

11.民间传说总是围绕一定的客观实在物来讲述,其传承范围是相对固定的,从而构成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答案: 传说圈 12.民间故事的“AT分类法”是由芬兰学者阿尔奈提出,后经美国学者

所完善的。答案: 汤普森

13.民间故事的形象塑造多是正反对比,一好一坏,一善一恶等等,体现了“ ”的美学原则。答案: 二元对立

14.民间故事有头有尾,顺序展开,很少有违反常规的现象,中间有固定的结构,如“对称式”、“三叠式”等,这种艺术形式上代代相袭的现象体现了民间文学的 特征。答案: 传承性

15.由于民间文学作品是以口头形式进行流传的,具有变异的特征,因此会产

生各种。答案: 异文

16.包袱是相声特有的艺术手段,由、解、结、抖等过程组成。答案: 系

17.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我国诗歌“双壁”的是。答案: 木兰辞 18.俗话说,“一样话,十样说”,同一首歌谣,同一首故事,表述的语言千差万别,鲜明地体现了民间文学的 特征。答案: 变异性 19.明代李开先说,“如十五国风,出诸里巷妇女之口者,情词婉曲,自非后世诗人墨客操觚染翰,刻骨流血所能及者。” 答案: 以其真也 20.从唐宋开始,中国一些民间说书艺人受佛教“俗讲”的启示,举行专门的讲故事活动,称之为。答案: 说话

21.蒙古人相信史诗演唱具有 的作用。答案: 驱疫禳灾 22.文化英雄,属于,常以兽、鸟、人、半神等各种形态出现。

答案: 传说人物

23.美国表演理论的代表人物理查德.鲍曼把语境划分为两个大层面:文化语境和。答案: 社会语境

24.1957年,四川成都天回镇汉墓出土了汉代 一件,说明我国的民间说唱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答案: 说书俑

25.1984年,文化部、国家民族工作委员会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前方了《关于编辑出版〈 〉、〈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的通知》。答案: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

26.1920年,北京大学成立了,中国学术界开始有意识地将民间文学看作是一种科学研究的对象。答案: 歌谣研究会

27.歌与谣的主要区别在于。答案: 有无乐器伴奏 28.古代希腊神话中执掌宇宙大秩序的众神之王是。答案: 宙斯 29.古希腊神话主要包括神的故事和 两大类。答案: 英雄传说 30.史事传说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记录历史事件的某一个片段,而不关心,它的侧重点在记事。答案: 历史事件的全过程 31.赋体民歌有两类,一是,另一类则是简练的白描。答案: 赋陈其事

32.呆女婿故事与 相对应,一男一女,一巧一呆,相映成趣。答案: 巧媳妇 33.在艺术形式上,民间小戏多用乡音土语,亲切活泼,具有灵活性,小戏人物形象单纯鲜明,角色一般称之为。答案: 二小

34.关汉卿的《窦娥冤》吸取了民间故事素材进行再创作,其故事原型是

的故事。答案: 东海孝妇

35.被誉为“当代的荷马”、“活着的荷马”,世界上唯一一位能够演唱《玛纳斯》史诗的完整内容的演唱大师是。答案: 居素普.玛玛依 36.“唱歌不是人发颠,也是前朝古人传;,河水淘沙渐渐深。”这首民歌非常贴切地表述了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特征。答案: 一人传三三传九

37.《玛纳斯》是流传在我国新疆境内的 民族的著名的

英雄史诗。答案: 柯尔克孜

38.以中国民间故事为基础的分类索引主要有德国学者爱伯华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美籍华人学者丁乃通的《 》。答案: 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

39.北欧神话中将有害于人类的自然力量,如霜、雹、冰、雪等,称之为

“ ”。答案: 约吞

40.神话在历史上有着两种存在方式。其一是作为 的神话,其二是作为单纯文学体裁的神话。答案: 综合文化现象

41.各民族的民间审美文化,被誉为是“ ”,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风格。答案: 天籁之音

42.民间文学属于文学的一个特殊类别,是与作家文学、相并行的一门独特的语言艺术。答案: 通俗文学

43.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翻译,应忠于原文,翻译的译法有直译和

两种。答案: 意译

44.文人作家既能保护民间文学,也会由于某种目的,有有意识地在民间文学

作品中强加一些主观因素,比如宋朝李茂诚的,梁 山伯变成了热衷于追求功名、平“寇”有功的“义忠王”。答案: 《义忠王<梁山伯>庙记》 45.在我国民间传说中有一种独特的种类,那就是,这种以叙述神仙活动尾中心内容的传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答案: 仙话

46.“关于中国民间故事的一种具有相当意义的学术工具书,它是百多年来西方学者所撰写的一部比较有价值的中国民俗力作”指的是《 》一书。

答案: 中国民间故事类型

47.我国的幻想故事主要有魔法故事、和动物故事。答案: 宝物 48.清代诗人黄遵宪将民歌比作。答案: 天籁

二、名词解析

1.史诗

答案: 史诗是一种古老的文学样式,一种专门描写民族起源、民族迁徙、民族战争、民族英雄的不朽业绩等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规模宏大的长篇民间叙事诗。

2.英雄史诗

答案: 叙述与部族、民族和国家(或地方政权)的形成与发展相关联的历史事件及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传说的诗作。这类史诗的主要特征是以一个或几个英雄人物的历史活动为中心,展示广阔的社会生活。3.民间文学

答案: 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它既是该民族人民的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又是他们关于历史、科学、宗教及其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也是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民间文学的体裁主要有神话、民间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长诗、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4.民间笑话

答案: 民间笑话是一种将嘲讽与训诫蕴涵于谈笑娱乐之中的短小故事。它通过辛辣的讽刺和机趣的调侃,一针见血地揭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现象,画龙点睛地突现出民众的智慧和才干,具有强烈的喜剧、幽默意味。5.民间寓言

答案: 民间寓言是由民众集体创作并流传的带有明显教训寓意、富有哲理、短小精悍的口头故事,是社会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6.民间故事

答案: “民间故事”的定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民间故事指民众口头创作并流传的所有散文体叙事作品,包括神话、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笑话、民间寓言等。狭义的民间故事指神话、传说之外的散文体口头叙事,包括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笑话、民间寓言等。7.民间叙事长诗

答案: 民间叙事长诗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以第三人称进行叙事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并注重人物刻画的长篇韵文或韵散相间的诗歌作品,也称“故事歌”或“故事诗”。8.生活故事

答案: 生活故事是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以现实中的人物为主角的故事,现实性较强,幻想性较少,或看似没有幻想,而实则仍带有一定的想象与虚构的故事。9.神话

答案: 任何神话都是运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10.“源于人类口头的文本”

答案: “源于口头的文本”,又称“与口传有关的文本”,是指某一社区中那些跟口头传统有密切关联的书面文本,它们通过文字被固定下来,而文本以外的语境要素则无从考察。它们具有口头传统的来源,因而成为具备口头诗歌特征的既定文本。11.“口头文本”

答案: “口头文本”或“口传文本”(oral text)在航柯看来,主要来源于民间艺人和歌手,他们脑子里有个“模式”可称为“大脑文本”(mental texts)。当他们表演、讲述或演唱时,这些“大脑文本”便成为他们建构故事的基础。12.口头性

答案: 人民大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通过口头语言的方式将这种创作传承下来,由此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民间文学的这些适宜于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特征叫口头性。13.“母题”

答案: 作品中大量重复出现的叙事要素,称其为母题(motif)。母题可以是一个物件(如魔棍),一个奇异动物(如会说话的马),一种观念(如禁忌),一种行为(如考验、欺骗),一个角色(如造物主、巨人),一个人物类型(如傻瓜、预言者),或一种结构特点(如常用数字或多次重复)等。14.史事传说

答案: 这类传说以叙述重大的历史事件为主。它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记录历史事件的某一个片段,而不关心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它的侧重点在记事。这类传说与人物传说有所交叉,但是两者各有侧重,史事传说重在记事,人物传说重在记人。15.语境

答案: “语境”有两种含义,其一,指话语、语句或于此的上下文,或前后关系、前言后语;其二,指话语或语句的意义所反映的外部世界的特征,说明言语和文字符号所表现的说话人与周围世界相互联系的方式,可扩展为事物的前后关系、境况,或者扩展到一个特定“文本”、一种理论范式以及一定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诸多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16.忠实记录

答案: 忠实记录就是采录者对讲述人或演唱者所讲述或表演的一切,包括情节、人物、语言,特别是习惯用语、方言土语,以至贯穿讲唱中表达感情的语气词、感叹词,歌中的衬字、拖腔等均准确无误地记录下来,尽量保持原讲唱的原貌。

17.文化发明神话

答案: 文化发明神话是原始人关于自己生活中使用的重要物品、技术,以及各种文化制度的发明过程的神话。其主人公可以是神灵,也可以是半人半神的文化英雄、远古圣贤。18.传说

答案: 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19.幻想故事

答案: 幻想故事又称“童话”、“神奇故事”、“魔法故事”等。这类故事的幻想色彩十分浓厚,是以丰富的想象及虚构为手段,来表现人类的生活和理想愿望的故事。20.采茶戏

答案: 主要流传地是江西和两广(广东、广西)。它是歌舞性很浓的民间小戏,起源于采茶灯,也叫茶篮灯,主要是描写采茶人的劳动,是民间茶农采茶叶时所唱的采茶歌与民间舞蹈结合而形成的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表演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伴随着有趣的舞蹈动作,小丑要走“矮子步”,小旦要表演“扇子花”,增加了视觉艺术成分。代表性的剧目有《瞧妹子》、《采茶歌》、《挖笋》、《拣田螺》等。21.机智人物故事

答案: 生活故事中以某个机智人物为中心而编织的系列故事。在我国,这类故事大约涉及300多个具体的、有名有姓的民间机智人物,其中较著名的有谎张

三、韩老大、徐文长、阿凡提、把拉根仓、阿克顿巴等。22.时政歌

答案: 劳动人民有感于切身政治状况而创作的歌谣,它鲜明地反映出各个时代社会政治的面貌,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在旧时代,人们常借歌谣来表示对黑暗政治的不满。23.“传说核”

答案: 在民间传说的创作中,客观实在物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人们又将它称为“传说核”。充任“传说核”的可以是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可以是一个地方古迹或风俗习惯等。24.AT分类法

答案: AT分类法是由芬兰学者阿尔奈提出,后美国学者汤普森完善的一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的方法。它将民间故事划分为动物故事、普通民间故事、笑话、程式故事和未分类的故事五大类,共有2500个类型。25.新生态民间文学

答案: 新生态民间文学指从当代社会生活中自然产生,反映人民某些意愿与时代风尚的新的故事、笑话、歌谣、谚语等。

三、单选题

1.民间文学讲唱者在表达愤怒、不耐烦或强烈不满的情绪时使用的语气语调是

()。答案: C.强音、假嗓

2.屈原在吸收()的基础上,创作了《离骚》、《天问》、《九歌》 等一系列作品。答案: B.楚地民歌和神话传说

3.个体传承人对于民间文学的贡献,最重要的体现在()。答案: D.在传承过程中的主观创造性的发挥

4.在西方国家,民间文学一般称之为()。答案: D.Folklore 5.“尚未崩溃的民间王国”指的是()。答案: D.云南 6.民间神话、传说、故事以文人创作的()为中介,对元杂剧和

明清文言小说和长篇章回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答案: B.通俗文学 7.在《圣经·创世纪》中,()受蛇的引诱偷吃了伊甸园中 的智慧果,从而发现了对方的性别差异,上帝只好将他们放逐到了人间。答案: A.亚当和夏娃

8.在《圣经·旧约》中说:上帝看到人类道德败坏,于是后悔自己造了人,他 准备降下大洪水将人类毁灭,但是顾念到一个名叫()的人,于是教他如何造一只巨大的方舟,让他的一家人躲到方舟避难。答案: C.挪亚 9.希伯来人《圣经》中洪水方舟的故事是出自()。答案: C.巴比伦神话 10.女娲神话中,女娲是用()造人。答案: A.泥土 11.在中国神话中,()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在艰难的

生存环境中,逐渐积累着文化的创造,逐步获得越来越多的安全与自由,终于成为大地的主人。答案: D.射日神话

12.在()中,讲述人往往有习惯运用的一些开头用语,如“很久很久以前„„”。答案: A.故事 13.对于某一民间文学类型和母题、某种结构形式等进行的调查属于()。

答案: B.专题调查

14.民间说唱具有叙述性强的特点,属于()。答案: A.第三人称叙述体 15.()是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民族历史的形象化记载,是“诗性的历史”,即用诗歌叙述的编年体历史。答案: C.史诗

16.()是艺人说书的提纲,一般都是通过口传心授得来的。答案: C.梁子 17.(),起源于民间巫术,主要功能是驱逐疫鬼,其特点是演员戴着狰狞可怕的面具表演。答案: B.傩戏

18.()是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的传说人物。答案: D.孟姜女 19.()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凝聚着他们的基本世界观与价值观。

答案: B.神话

20.()主要回答了一个文化中的特定民俗形式如何与别的形式相关联的问题。答案: D.交流系统语境

21.()属于生活故事。答案: B.巧媳妇

22.木偶戏由演手操纵木偶进行戏剧表演,属于()系统。

答案: B.道具戏

23.机智人物故事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中都很发达,汉族以()和谎张

三的故事流行最广。答案: A.徐文长

24.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是出自于()。答案: D.《山海经》 25.盘古神话是一个()母题。答案: A.太极图

26.“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体现的是民间文艺的()的审美特征。

答案: C.缘事而发的原生性

27.鲁迅十分推崇民间文艺,称儿时看过的社戏,是“自己一生中所见到的最 好的戏”,()是“最心爱的宝书”。答案: B.《山海经》 28.“连缀式”民间故事的典型代表是()。答案: C.《一千零一夜》 29.鄂西汉族的《黑暗传》以其具有()的基本特征,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答案: B.创世史诗 30.与作家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不需要文字作为中介,民众直接用()进行创作。答案: A.口头语言 31.“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三遍,一夜睡到大天光。” 属于()。答案: D.仪式歌

32.“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去打

夜铁„„”属于()。答案: C.儿歌

33.各族文学的源头与“奶娘”指的是()。答案: C.神话 34.从体裁来看,民间寓言主要是在寓意型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答案: B.动物故事

35.中国古代的民间寓言产生和繁荣于()。答案: A.先秦时期 36.远在2500年前结集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中,就收录了 许多古代民歌。答案: C.《诗经》

37.水浒故事在()时期就广为流传,并成为讲唱艺人表演的重要内容。

答案: D.宋末元初 38.民间文学必须使用田野作业的方法是由民间文学的口头性和()所决定的。答案: A.展演性

39.《狐假虎威》的故事属于()。答案: D.民间寓言 40.汉族第一首民间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是()时期的民间叙事诗。

答案: B.两汉

41.民间小戏中,属于道具戏系统的有()。答案: A.皮影戏 42.首先提出“语境”这一概念的著名学者是()。

答案: A.马林诺夫斯基

43.在我国民间传说中有一种独特的种类——(),这种以叙述神仙活动为中心内容的传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答案: B.仙话 44.在世界范围内普遍流传的世界末日来临的神话,导致世界末日的一般都是()。答案: A.湮灭世界的大洪水 45.在20世纪初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中,最早使用“神话”一词的学人是()。答案: A.梁启超

46.在中国关于音乐发明的神话中,发明中国古典乐器之最高代表——琴的是()答案: D.神农

47.在民间传说的讲述中,民众往往将一些同类情节集中安置在某一个人物形 象身上,这样的人物形象称之为()。答案: C.箭垛人物形象

四、多选题

1.属于长江流域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答案: A.吴歌 B.梁祝传说 C.白蛇传传说 E.江南丝竹 2.属于笑话的喜剧结构方式有()。

答案: A.归谬法 B.学样法 C.巧计法 D.对照法 E.误会法 3.属于生活谚语的有()。答案: A.烧火要

空心,为人要真心 C.酒多人癫,书多人贤 D.树大分丫,儿大分家 4.属于幻想故事的有()。

答案: A.《田螺姑娘》 B.《十兄弟对敌》 D.《狼外婆》 5.属于花鼓戏的剧目有()。

答案: A.《刘海砍樵》 D.《绣荷包》 E.《凤阳花鼓》 6.属于口头史诗的有()。

答案: B.《格萨尔》 C.《江格尔》 D.《玛纳斯》

7.民间文学的田野作业按其调查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答案: A.全面普查 C.专题调查 D.专项调查 E.专访调查

8.民间谜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答案: B.拟人法 C.蝉联法 E.谐音法

9.民间故事在反映生活的本质时,追求的是“神似”而不是“形似”,因而

其内容具有广泛的()。答案: A.概括性 C.象征性 10.民间文学的个体传承人的传承渊源有()。

答案: A.亲缘传承 C.业缘传承 D.地缘传承

11.民间杂剧其种类繁多,主要有()。

答案:A.歌舞戏 B.影戏 D.木偶戏 E.滑稽戏

12.民间文学的变异的外在因素包括()。

答案:A.历史的发展 B.时代的变革 C.自然环境的差异 D.社会环境的异 13.民间小戏中的“二小”指的是()。答案: B.小旦 C.小净 14.歌圩是青年男女定期聚会的歌唱活动,也称歌节,我国各民族中著名的歌 墟有()。答案: A.广西有壮族的三月三歌圩 B.瑶族的“盘王 节” C.仫佬族的“走坡” E.彝族的“跳弓节”

15.歌谣按照格调可分为()等。

答案: A.四句头 B.五句子 C.信天游 E.爬山歌 16.歌谣按照歌唱者职业与生活内容可分为:()。

答案: A.山歌 C.渔歌 D.樵歌 E.采茶歌

17.世界上有三种古老的戏曲文化——()。

答案: B.印度梵剧 D.希腊悲喜剧 E.中国戏曲

18.中国的三大英雄史诗是()。

答案: A.格萨尔王 B.玛纳斯 C.江格尔

19.中国的“三大史诗”为()。答案: A.藏族的《格萨尔》 C.蒙古族的《江格尔》 D.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

20.世界寓言三大发祥地为()。答案: A.中国 C.希腊 D.印度 21.中国的四大传说是()。

答案: B.孟姜女 C.梁山伯与祝英台 D.白蛇传 E.牛郎织女

22.关于农业种子的来历,中国各民族流传的神话中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其中

有()。答案: A.神赐说 B.窃取说 C.尸体化生说 23.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各民族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有()。

答案: C.自然变化说 D.神灵创造 E.神灵生育说

24.与民间故事、神话相比较,民间传说具有()等特征。答案: A.可信性的内容 B.传奇性的情节 C.箭垛式的人物 D.相对固定的传承围

25.与作家文学相比较而言,民间文学的特征有()。

答案: B.集体性 C.口头性 D.变异性 E.传承性

26.根据表演人数的多少和表演形式的差异,相声可以分为()等种类。

答案: A.单口 B.对口 C.群活 27.“自下而上”的历史学研究取向中所说的“下”,指的就是()。

答案:A.民间文化 B.基层社会 D.普通民众 E.日常生活

28.我国著名的古典长篇小说,如()等,都是在民

间话本的基础上,经过几百年的民间创作、加工、提炼之后,才由文人最 终整理写定的。答案: A.《水浒传》 B.《三国演义》 D.《西游记》 29.在中国,至少有42个民族流传中各种不同类型的洪水神话,其中有()。答案: A.大禹治水的故事 B.石龟拯救型故事 C.雷公报仇型故事 E.天女之恋型故事

30.鲁迅说,(),我以为原是民间物,文人取为己有,越做

越难懂,弄得变成僵石,他们就又去取一样,又来慢慢绞死它。答案: A.歌 B.诗 C.词 E.曲

31.表演情景具有的特点有:()。答案: A.即时性 E.惯常性 32.田野作业的而忠实记录的注意事项有:()

答案: A.尽可能记录全部活动 C.完整记录语气语调 D.要同步记录演唱过程 E.详细记录相关资料

33.以“偷听话”为核心母题编织的()故事,只是设置

了一个动物精灵向山神报告人间秘密的神奇环境,让两位主角偶然闯人,由其自身作为造成大快人心的善恶报应,构思更为巧妙。答案: B.两兄弟 D.两老友

34.在汉乐府民歌中,以男女爱情婚姻为题材的作品有:()。答案: A.《上邪》 B.《上山采蘼芜》 C.《陌上桑》 D.《有所思》 E.《白头吟》 35.就具体的表演事件来看,表演的语境是由()等不同因素共同构成。答案: B.表演情景 C.时间和空间 D.社会结构 E.传承人和受众 36.中国火的发明神话有多种,分别归功于()。

答案: B.神农 D.黄帝 E.燧人氏

37.各地民众对讲述民间故事有各种称呼,如()。

答案: A.讲瞎话 B.讲经 C.摆龙门阵 D.说白话 E.讲古 38.被称作荷马史诗的有()。答案: C.《伊利亚特》 D.《奥德赛》 39.包袱的组成过程有()。答案: B.系 C.解 D.结 E.抖 40.呆女婿故事包含多个类型,其中以()最具代表性。

答案: A.借布机 E.学话得胜

41.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言小说粗具规模,分为(),合称为笔记小说。

答案: B.志怪小说 E.轶事小说 42.以超人的神佛仙道为重要角色介入人间生活而构成的故事,有()。答案: A.求好运 B.请穷神 D.烂柯山 E.渔人遇仙

43.神话作为各民族早期历史上的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在创作和讲述过程中 往往结合着()等多种活动,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答案: A.宗教祭祀 B.巫术操作 C.文学叙事 D.音乐 E.舞蹈表演 44.字谜的谜面制作大多通过()表现手法。

答案: A.拟人 B.象形 D.会意 E.谐音

45.唱故事中无乐器伴奏,只击节吟诵并具有一定音乐性的称为韵诵体,如

()。答案: A.山东快书 B.金钱板 D.天津快板

46.在汉乐府民歌中,以男女爱情婚姻为题材的作品有:()答案: A.《上邪》 B.《上山采蘼芜》 C.《陌上桑》 D.《有所思》 E.《白头吟》 47.能充任传说核的有()。答案: A.历史人物 B.历史事件 C.地方估计 D.风俗习惯 E.动植物的情状和形态

48.对口相声,由两个演员表演,用对话形式进行,对口的形式可以分为()等种类。答案: A.一头沉 C.子母哏 D.贯口

49.目前,国内外研究者主要从()的角度来考察神话 的基本形态进而做出科学分类。答案: B.题材 D.民族 E.母题 50.相声的结构一般由()构成。

答案: A.垫话 B.瓢把儿 C.正活 E.收底

五、问答题

1、民间传说与故事的区别、联系。

答案: 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尽管联系密切,但是他们有明显的区别:民间传说总是与一定的纪念物相关联,围绕客观实在物进行叙事;而民间故事却无须围绕客观实在物构建故事,如果说有些故事中出现客观实在物,它也不是故事叙述的中心,只是作为情节的需要而安置的。

在民间传说中,主人公有名有姓,有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尽管有虚构成分,但同历史的关联较为紧密,民间故事却完全不受历史的局限。

二者的叙事风格不同,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对幻想艺术的把握上,民间传说的幻想和虚构是有限的,因为传说的幻想要受传说核的制约。民间故事则不受具体时间、特定空间的限制,因此在民间故事中,民众可以任意驰骋幻想的翅膀,虚构故事。

2、改编和再创作也就是科学写定。

答案: 错。科学写定与改编和再创作是有区别的。写定是在忠实原始记录的基础上,对其内容、情节、结构和语言等进行规整梳理,必须保持作品的原貌;而改编和再创作则完全是作家利用民间文学的素材进行创作的范畴。

原始的完整的讲唱记录稿是写定的基础和前提,科学的做法是对原始记录稿中部分不便于阅读的口语进行必要的疏通,将部分方言土语改用普通话转述;对语言有残缺或个别词语不太合适的进行补充或修订;对个别细节作些删节或调整;对作品有关的历史背景,以及必须保留而又不易懂的方言土语加以解释等。具体来说就是,对方言、俗语、专门用语等加以注释,删节记录稿中不必要的啰嗦重复语言;修正语法错误,清理情节发展的脉络,更好地再现原始记录稿的完美性。这才是科学写定。

改编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利用民间文学素材,对原民间文学作品的主题内容、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进行改造加工的创作活动。经过改编的民间文学作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留着民间文学的某些风格,但由于加入了大量个人创作的成分,其作品已不是纯粹的民间文学作品,应列入作家创作范围之列。

再创作比改编更为自由,作者的主观创造更多,它是以民间文学的素材为基础,根据作者创作的意图重新塑造人物形象、构思作品情节和运用文学的语言,可以改变原作的体裁和风格,创造出一篇全新的作品。这类作品无疑属于作家创作。

民间文学的写定,不是艺术加工,而是一种科学性很强的工作。通过写定,更好地保持和突出民间口述原材料的本来面目和光彩。在进行写定时,不能增加实质性内容,不能有重要的改动(如不能改变主题、人物、情节、体裁等)。写定者的责任不是修正、改变和拔高原作的主题,增加情节,改换语言,表现整理者的创造才华;而是不改变原作,忠实原作,更好地体现原作。科学写定所依据的原始记录一般是讲述人一次比较成功的讲述,不能往里边添加其他的材料。

3.在电视、电脑、网络等现代传媒日益普遍的情况下,民间文艺将不再具有原有的审美功能了。

答案: 错。民间文艺之所以千百年来久传不衰,根源在于民间文艺具有其他艺术样式不可替代的审美功能。民间文艺与民众生活更直接地融为一体,人们可以通过十分便捷的方式,借助民间文艺的演述,实现情感的宣泄和情绪的表达,展示人的成就感和自尊心理,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社会道德习惯,给生活增添乐趣,变得“富有意味”。有些少年儿童非要听完故事才能入睡;有些歌手不唱歌就孤寂寡欢,闷闷不乐。假设没有民间故事,人类童年的生活就会失去想象的翅膀,人生的历程就会缺少乐趣。

在全球一体化的环境下,电视、电脑、网络等现代传媒日益普遍的情况下,很多民间传统艺术面临生存危机,甚至逐渐消失。但是,现代科技带来了民族民间文化载体的更新,民间文化的精神内核可以借助现代传媒的力量,激活族群记忆,加强文化认同。民间艺术固有的愉悦身心、宣泄情感、传承文化的功能,并不见得一定因为现代电子传媒的普及而失落,有时是恰恰相反,电子载体拓宽了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途径,提高了传播的效果,促使地方民族文化在现代转型中走向了新生。

4.如何理解史诗演唱艺人的“神授”说?

答案: 史诗的创作与传承具有与其他各种文学艺术不同的显著特点。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史诗的创作者是“神的代言人”。我国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三大史诗的创作与传承均具有与古希腊史诗相类似的情形。一般有“神授”说和“掘藏”说两种。持“神授”说的民间艺人往往称自己之所以能够创作(演唱)史诗是因为神附身的原因。这些艺人一般都自称童年时做过梦,尔后生病。梦中曾得到神、格萨尔大王或其他战将的旨意,病中或病愈后又经寺院喇嘛念经祈祷,并为之开启说唱格萨尔智门,从此,便会说唱了。如昌都老艺人扎巴,他在九岁那年,到山上放羊时做了一个梦,梦见格萨尔的大将丹玛用刀把他的肚子打开,将五脏全部取出,装上格萨尔的书。梦醒后回到家里便大病了一场,其间神志不清、颠三倒四地说着格萨尔的故事,家人把他送到边巴寺请甘单**念经祈祷,至13岁才逐渐清醒,以后便开始了说唱生涯。又如:那曲索县的女艺人玉梅在16岁时,一次到山上放牧,睡着后做了一个梦,梦见一黑水湖中的妖怪与白水湖里的仙女争夺她,仙女对妖怪说:她(指玉梅)是我们格萨尔的人,我要教她一句不漏地将格萨尔的英雄业绩传播给全藏的老百姓。玉梅梦醒后曾大病一个月,昏迷不醒,嘴中断续地说着格萨尔的故事,病愈后便会说唱。有关学者对史诗“神授”说进行考察研究的结果,认为这一说法缺乏科学根据,“是由行吟诗人欲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而编说的。后来的行吟诗人,便一直沿袭了这种神秘的传统。”这些以演唱史诗谋生的歌手,实际上是一种流浪行乞者,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让人们尊重他的人格,就说他的本领来自“神授”,表明他不是凡人,而是被神选中的才智超群的人。加之史诗中的英雄人物通常被人们作为当地宗教信仰中的神灵来崇敬;演唱史诗时,往往还要举行对神灵的祭拜仪式;歌手也有意渲染神秘氛围,“神授说”便流行开来。还有,史诗歌手们惊人的记忆力和着魔似的激情也是使人们相信“神授”说的重要原因。尽管“神授说”不足信,但演唱史诗的职业歌手所具有的杰出艺术才能却不能不令人惊叹。

第二篇:民间文学概论整理(下)

六、民歌与中国记忆(抢救、保护、传承)

民歌是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产生和流传的,由未受过现代学校教育的当地人演唱的口头歌曲。

被西方关注的现代民歌:娱乐歌曲;意义歌曲;情绪歌曲。民歌反映:文化真实,艺术真实,社会真实,剧场真实。民间歌谣包括民歌和民谣两个部分,现在民歌包含在民谣内。《诗经·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一)劳动歌:配合农业生产劳动演唱的民歌 东北:哈腰挂;江南民歌:采茶歌

二)生活歌:凡是反映人民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歌谣都可称为生活歌。

内容:①描述小农经济生活;②描述农民受剥削的根源是缺乏粮食;③描述缺乏土地和粮食导致贫困问题;④描述勤劳为本的农民观念。三)儿童歌:出生文化,提前社会化,《摇篮曲》《小耗子上灯台》

四)仪式歌:是一种产生并盛行于人类社会发展一定历史阶段的歌谣形式。它总是在民间礼俗和祀典等仪式上吟诵和歌唱,有与该仪式的目的相适应的内容和形式。我国古代的庆节祈年、贺喜禳灾、祭祖吊丧等活动,大抵都有一定的仪式,并伴有有关的韵语。

大部分家庭中都是母亲版《祭灶歌》 五)领导歌(焦裕禄)

中国文化动力:1翻身(农民);2提前社会化(儿歌);3好运(祭灶)

通俗歌曲:是采用民族音乐形式的,接受外来音乐影响的,在创作和传播中增加了专业成分,政府倾向和商业演事的,用普通话演唱的。引导大众参与的,追求个性化,也十分现代情绪化的流行歌曲。功能:运用一种可视化的语言和激励大众情绪的机制,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文化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社会文化整合,促动社会成员接受现代生活的实际知识,也接受外来知识,它也批判全球化和现代化下的社会病,呼唤人文和人性,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文化反思和文化重构,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与原生态民歌相比不同:①原生态民歌具有公有性,没有作者;通俗歌曲有公众性,有作者,是专业歌曲大家唱。②原生态民歌是民俗的一部分;通俗歌曲是超民俗的现代表演,在通俗歌曲中,吸收原生态民歌还是一种时髦,能让人感到更前卫更现代,通俗歌手还能从这种演唱中获得非同小可的现实利益,包括政治利益,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这是原生态民歌所没有的。

我国通俗歌曲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①主流化时期,时间为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特点是:通俗歌曲与战争歌曲和政治歌曲结合,成为民族独立和新中国建设的文化武库。②是非主流文化时期,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特点是:通俗歌曲与生活歌曲和商业歌曲结合,成为反映新一轮中西文化关系的晴雨表。通俗歌曲与原生态民歌的现代地位: Ⅰ公众演唱与激情广场 Ⅱ小人物与社会批评 Ⅲ商业经济与个性演出 Ⅳ政府导向与专业介入 一)国内政治歌曲: ①领袖歌:《东方红》《春天的故事》 ②生产歌曲《黄河大合唱》《南泥湾》《洪湖水浪打浪》 二)国际关系歌曲: ① 领土关系:《我的家在松花江上》《东方之珠》《我的名字叫澳门》 ② 民族认同:《我的中国心》《故乡的云》 三)日常生活歌曲: ① 家庭生活歌《常回家看看》《一封家书》 ② 城镇生活歌《小城故事》

四)社会职业歌曲:教师文本《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农民工文本《九月九》;警察文本《少年壮志不言愁》;军人文本《当兵的人》 五)爱情歌曲:《思念》《心太软》

七、史诗和民间叙事诗

定义:史诗是本民族用诗体形式表达的神话和历史传说。

形成:法《罗兰之歌》俄《伊戈尔远征记》德《尼伯龙根之歌》

特征:①史诗是各民族幼年时期的产物:个人还未从集体分离;文学尚未从艺术整体中分离;②史诗是对古代英雄神话和历史传说的理想化和系统化的加工创作;③史诗风格崇高,叙述庄严,具有较强的权威性。

史诗与神话比较:①时间上,史诗稍晚,加入了后世的生活内容;②内容上,史诗比神话内容更广泛和丰富,包括了民族迁徙,婚葬和民间医疗,③规律上,神话多是单个散篇,而史诗把神话彻底系统化。(书上是:越到后来史诗的现实性越强,神话色彩消退;史诗在神话世界观基础上产生,而它的发展最终又是对神话思想的否定:神与人的对抗。)

史诗与传说比较:①在历史人物上,史诗更为神话化;②在历史事件上,史诗更加注意描写英雄传奇;③在社会历史上,史诗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形象化了的历史。

史诗与民俗比较:①在传承地域上,有真理化的社区;②在传承时间上,有比较固定的神圣时间;③在传承方式上,一般有宗教仪式。分类:

一)创世史诗:也称“神话史诗”,它歌唱天地的开辟,万物的起源和人类的诞生,它也反映洪水泛滥,人类遭受大自然的危害和人与自热斗争的情景,它还反映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以及农耕,畜牧和手工业的发展,这类史诗与神话的关系十分密切,但也加入了关于部落,民族历史的传说和民俗的内容。中外代表作:芬兰《卡勒瓦拉》;纳西族《创世纪》;彝族《梅葛》《阿细人的歌》;苗族《苗族古歌》。

二)英雄史诗:是以民族英雄的斗争故事为主要题材的史诗。代表作:世界四大史诗:希腊《伊利亚特》《奥赛罗》;印度《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

中国三大史诗:藏族《格萨尔王传》;蒙古族《江格尔》;柯尔克族《玛纳斯》 特点:①史诗英雄是民族英雄的化身;②史诗事件是对当地特定历史事件的艺术加工;③史诗演唱采用说唱体形成,散韵相间,杂以本民族的歌谣谚语,传说故事独具民间文学特色。(不断加工补充与复合)三)民间叙事诗:是以诗的形式叙述故事的长诗。发展脉络:商周萌芽—汉乐府时代大发展—东汉末年趋于成熟《孔雀东南飞》—南北朝《木兰辞》—随堂继续发展并促进了文人叙事诗繁荣 分类:1古代名篇:《诗经》:《生民》《公刘》;2爱情婚姻叙事诗:彝族支系撒尼人《阿诗玛》,傣族《娥并与桑洛》;3英雄叙事诗:以歌颂英雄人物为主,反映民族斗争的叙事诗:《木兰辞》最早,蒙古族《嘎达梅林》。

艺术特点:①线索单纯,首尾完整。②重叠复沓,一唱三叹。③引类譬喻,发乎自然。

八、民间谚语和谜语

定义:谚语是民间文学中传授生产生活知识、总结经验的特殊体裁,是民众保存在传承民间文化和技术知识的韵文体“炼话”。代表作:

中:戴维斯《中国伦理格言》;保罗·波尼《中国谚语集》;斯卡勃鲁斯《中国谚语集》;亚瑟·史密斯《谚语与中国大众格言》 外:伊拉斯莫斯《阿达吉亚》法国

性质:谚语是世界公认的一种经验文化,里面有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经济、社会、医学、医药、天文、地理、伦理、制度、风土人情,也有国家民族的集体心态,它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小型百科全书。谚语与社会:

一)谚语与社会文化: Ⅰ国家社会管理文化:《盐铁论》《轻重第十四》:骤雨不终日,飓风不终朝。明《天工开物》:无灰不种麦,收麦如救火。廉政谚语: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上梁不正下梁歪。天网恢恢疏而不漏。Ⅱ家族家风

Ⅲ伦理道德《论语》《孟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以德报怨《宪问》;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颜渊》 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告子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离娄》 Ⅳ风土人情:歇后语:骑马不带鞭子——尽拍马屁;阎王爷的扇子——尽吹阴风。俗语:侃大山,玩猫腻,教授门,酷毙了,官二代,雷人,达人秀。二)谚语与气象物候,地利人文

Ⅰ气象物理:五里不用风,十里不同天。节气一把火,时间不让人。Ⅱ地理人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Ⅲ乡土特产:东北三宗宝:人参貂皮靰鞡草。

三)谚语与自然灾害:星星稀,淋死鸡;星星稠,晒死牛。燕子钻天蛇过道,水缸穿裙山带帽。雷公先唱歌,下雨也不多。

蜻蜓千百绕天空,不过三月雨蒙蒙。四)谚语与生产技术

Ⅰ农业生产:华北:春雨贵如油; 内蒙:别处春雨贵如油,河套春雨庄稼愁;苏北:有钱难买五月里旱,六月连阴吃饱饭;青海:冬日下雨麦盖被,农人头枕馒头睡。

Ⅱ农业生活:一天省一把,三年买匹马。多赚不如少用。四月种芋,一本万利;五月种芋,一本一利。

五)谚语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文化比较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生意不如手艺,手艺不如种地。

衙门前一篷烟,生意钱六十年,种田钱万万年。

技术还是文化: 一)技术的视角

公式:自然界——自然科学——社会关系 分类:技术知识

特征:笛卡尔,李约瑟:在现代科学技术登台前的十几个世纪,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远胜欧洲。二)文化阐释

公式:社会关系——自然界——自然科学 分类:行业知识

贵州谚语: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 三)新问题:技术问题还是文化阐释 1所谓“技术革命” 2 关于“文化阐发”:保存——解释——传播(交流)

谜语:是民众创作的,用以表达测验和锻炼智慧的一种短谣体的语言艺术。分类:1事迷:以人民的行为动作或自然现象作谜底 2物迷:以具体事物为谜底 3字谜

性质:谜语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增长智慧,创造学习知识的方式,建立思想对话的渠道,很容易传播文化。谜语功能的启动,是通过把单方创作谜语的过程,变成两个人的对面问答,它在日常生活的形式中开场,在自然属性和文化逻辑的训练中游走,发展了测验智力的功能,又能展现使用者的才华,这样就很为民众、文人和思想家接受,并感到生动有趣,乐于传播。特征:谜面和谜底

制迷法:诡词法;描写法 谜语群:指谜语与其他民间文学体裁相结合所产生的谜语叙事群组,包括谜语歌谣群,谜语故事群,谜语对联群等。谜语群的文化承载量相当大。小结:中国谜语,将中国文化万千事物笼于一种文字模式中,这一现象堪称奇迹。它把中国人的想象力,价值观,群体智慧,人文传统和民族情感都用在这种诗体形式里,定量地反映出来供作定性研究,如此浓缩的用字文化,实在是中国功夫,西方人没有。

九、民间曲苑

民间曲艺:指叙述故事,或说或唱,或有说有唱,并与表演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如相声、评书、大鼓、快板和弹词等。源流:秦汉(说书俑)

唐代:散文类:说书(元稹《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白行简《李娃传》);韵文类:变文

宋代:散文类:说话(小说,讲史,讲经)

唱诵类:鼓子词(同一宫调,同一个曲牌,唱一个故事);

覆赚(同一宫调,不同曲牌,一个故事);

诸宫调(不同宫调,不同曲牌,一个故事)第一部用诸宫调唱的戏剧《西厢记》 元明清:大体不出宋代三种

种类:①鼓词和曲词(京韵大鼓《伯牙摔琴》)

②快板和快书(高元均《武松打虎》)

③相声和滑稽(侯宝林《卖布头》)

④评书和评话(马如飞,华彦钧)名家:莫后光,柳敬亭,侯宝林,蒋云仙 全球化对说唱的影响:①回归社区表演扩大传承影响力;②在市场经济中较量产生文化民工;③架设语言文化桥梁,促进中外交流。

十、民间戏曲

民间戏曲:指在民间长期传承和演唱的,有特定地方化,戏曲程式的小型歌舞剧,是一种地方方言,说唱和表演动作相结合的口头表演形式,一般均为“二小戏(小旦小生)”或“三小戏”(小旦小生小丑)。

传播途径:民间歌舞(黄梅戏由此演变而来,三面面向观众舞蹈性强)

民间曲艺(东北二人传原承北方“莲花落”)表演系统:

一)采茶戏系统:又叫采茶灯或采篮灯(江苏采茶戏,赣南采茶戏,福建采茶戏)

(矮子步和扇子花)

二)花鼓戏系统(湖南、湖北、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凤阳花鼓》)三)花灯戏系统(云南、贵州、四川花灯)四)秧歌戏系统:地秧歌:重舞不重唱

秧歌戏:故事情节很强的戏剧表演(定县秧歌,新秧歌戏《兄妹开荒》)五)道情戏系统:山西、江西、湖南、湖北、甘肃等 六)道具戏系统:面具戏,木偶戏,皮影戏,傩戏 全球化对草根戏曲的影响:

生存状况:1既破坏传统,又恢复传统;2电视和录音机不能与草根戏剧竞争;3地方传统的力量;4民俗经济的动力。全球化中草根戏剧的传承变迁: 1精英剧场

2媒体剧场:电视剧

3草根剧场:①反映平凡有趣的日常生活,放松紧张的工作节奏(黄梅戏《打猪草》);②反映和谐的人际关系,缓解社会分层带来的压力(五音戏《王小赶脚》);③歌颂爱情婚姻,表现现代婚姻观的变迁(传统弄字戏:砍柴弄、搭渡弄、番婆弄;现代三版本:青春版、离婚版、黄昏版)④恢复神仙戏,发展宗教经济。

十一、手机民间文学(不考)

十二、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应该也不会考)结束前的问题:怎样确定我们书包里面的民间文学作品是真实的?它是不是纯文学的虚构?是不是粗心的搜集者的作业?是不是以通俗文学的形式进行的重述?是不是被关心儿童品德的大人删改过?是不是作家们为了宗教、政治或商业的目的进行的改编?是不是马克·吐温那样的天才作家的创作?谁能保证搜集作品者没有从出版物、光盘、手机、网络、博客或者其他渠道听到过类似的内容? 一)民间文学搜集整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全面搜集、忠实记录、准确翻译、慎重整理 ①全面搜集:

在体裁上,无论篇幅大小,只要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的都应该收集。在内容上,现代的、传统的等,在收集阶段要撒大网,尽量收集 在范围上,同一作品不同译文都要记录下来

在介质上,口头的、手抄本、木刻本、碑刻、岩画都要收集 在脉络上,在名副其实的文化联系中收集不能只收集杂碎,要指出作品与当地历史宗教等的联系

在采风技术上,要分工:依靠领导和社会关系;要有的放矢;山歌节等传统节日和年节活动;开座谈会。

②忠实记录:指记录既要忠实于讲述人的身份,又要忠实于原著的内容和形式 从讲述人说:要记下名字,年龄,职业,识字程度,讲述时间,地点,祖父辈等,收集人本人信息,是当面记录还是后来追忆的

从原作内容说:内容有时候不够完整,讲述线索不够清晰,但不要改动、删减,要一并记下

从形式上说:要记下最生动的、最特色的民族内容,术语和民间用语。③准确翻译:

直译与意译:逐字逐句翻译,最好对照书写印刷 双语对照 保持特色 音译注释

④慎重整理:

整理,指纸介整理,它是从口头文学转化为书面文学过程中必要的技术加工,它不是指用搜集者的思想观念去强加于民间文学作品,而是指从作品所赖以生存和传播的原地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活背景出发,去伪存真,使民间文学放射出固有的艺术光辉。

二)民间文学搜集作品的方法

①原貌式:保持原貌,只理顺字句 ②单一式

③综合式:整理还原,但必须民族内部的人进行,不提倡

④并文法:四不改:一不改原作;二不改原作基本人物性格;三不改原作语言风格修辞特色;四不改原作民族心态和审美民俗。三)整理

整理——改编——再创作

复习课:

基本知识点过后要谈自己的观点 要标123 作品选中平时讲过的作品,出处

民间文学性质特征,神话传说,四大传说(三个人物),戏曲(六个系统,代表作),史诗(三大史诗,人物命名,分类),民间叙事诗(代表作)世界非遗(四种)

论述:破题,解体,要有总之之类的总结 手机民间文学不讲

第三篇:民间文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民间文学的定义与范围 一 民间文学的性质

1、民间文学属于文学的一个类别,与作家文学,通俗文学相并行的独特语言艺术。

2、文学分为:作家文学 通俗文学 民间文学

3、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4、民间文学是原始社会的唯一文学。

5、民间文学从创作主体来说,主要是占人口大多数的下层人民的作品

6、民间文学作品:神话 史诗 传说 故事 歌谣

7、拉法格“民间文学是人民的灵魂忠实、率直和自发的表现形式,是人民的知心朋友,人民向他倾吐悲欢苦乐的情怀,也是人民的科学、宗教和天文知识的备忘录。”

8、民间文学创作和传播的主要载体是 口语

9、西方国家称为Folklore 苏联称为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 日本称为口承文艺

10、定义: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历史中传承发展的语 言艺术。

二 民间文学的范围

1、民族集体创造的和传承的口头文学,主要体裁有:神话、民间史诗、传说、民间故事、歌谣、长诗、谚语、谜语、俗语、歇后语、民间说唱、小戏。

2、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共同性:形式上通俗易懂

差异性:A创作者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通俗文学是个人创作 B创作流传形式不同,民间文学是以口语来创作,通俗文学是以书面创作和流传 C内容和思想倾向不同,民间文学反映了整个民族或某一群体的思想和情趣,通俗文学反映的内容出自个人的生活感受。

第二节 中国民间文学的发生和发展 一 中国民间文学的起源

1、民间文学源于原始社会的口头文学活动

2、民间文学类型:A原生态 B 再生态 C 新生态

3、原始形态民间文学:

A建立在劳动基础上,渗透在生活各方面的歌谣活动 B宗教活动仪式伴随的神圣叙事,称为神话 C休闲消遣故事和传说

二、中国民间文学丰富遗产

1、民歌是诗歌创作的奶娘,民间故事则是叙事文学的源头

2、甲金文字以及《易经》卜辞里,有很好的歌谣。2500年前的中国诗歌总集《诗经》

3、公元2世纪三国时代,第一本古代笑话专集《笑林》

4、唐宋用于讲故事的底本叫“话本”对长篇小说的形成决定性的作用。《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

5、唐代传奇、宋代话本小说、明代《三言》《二拍民间》、清代《聊斋志异》

6、中国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

三、中国民间文学事业的新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A口头文学和语言B表演艺术C民俗活动D传统手工艺 E包括民间知识和文化空间

五四运动后,西方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不断引进中国。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是中国民间文学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50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郭沫若为会长,老舍钟敬文为副会长。79年民间文艺研究会恢复活动,民间文学领域迅速出现繁荣景象。

第三节 民间文艺学的性质和任务 一 民间文艺学的学科性质

1、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与传承的语言艺术,民间文艺学则是专门研究民间文 学的一门科学。

2、从民间文艺学的学科性质来看,它是一门既具有交叉性又具有独立性的学科。

3、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种类,因此,民间文艺学自然属于文艺学的范畴,但它又是 一种特殊的文艺学,他研究的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中集体创作和传承的口头文学。

4、民俗学是研究民间生活文化传承的学问,民间文学是民俗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间文学和民族学也有很大关系。民间文学的研究成为民族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6、民间文艺学也需要紧紧依靠语言学,因为民间文学是以口语为载体的。

7、尽管民间文艺学与许多学科关系密切,可借鉴它们的方法和成果,但民间文艺学毫 无疑问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二 民间文艺学的国际性

1、英国是最早开展研究民俗学的国家之一,率先成立民俗学会。

2、英国学者汤姆斯首先提出了Folklore 的学科名词。

3、芬兰是当代世界民间文学研究活动的中心。

4、《民间故事的类型》和《民间文学母题索引》成为民间文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书。西方学者常常将一个学者能否运用上述二书,看做是职业民间文艺学家的典型标志。

5、德国格林兄弟童话及神话的研究在世界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6、俄国文艺学家普洛普《民间故事形态学》归纳两个最基本能的叙事因素: “功能和行动范围”,这本书是后来西方结构主义叙事学奠基之作。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间文艺学

1、中国民间文艺学的主体包括6部分:A民间文学基本原理 B民间文艺传承学 C民间 文艺分类学 D民间文学体裁学 E民间文艺美学 F民间文艺研究的信息学 2民间文艺学2个分支:A 民间文艺学 B民间文学作品搜集整理方法论

第四节 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A丰富我们的文学知识B增进我们对中华文化尤其是下层文化和中国历史的全面了解 C树立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振奋民族精神D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自己的民间文学知识

第二章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具有包括: 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第一节 集体性 含义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指的是民间文学由某个民族、地域或历史时期的广大民众共同创作、共同传承而显现出来的特性。

1、集体性是民间文学在创作流传方式上的本质特征。这就是说,民间文学由集体创作、集体流传,为集体服务并为广大民众所共有。

2、在创作、流传、演唱过程中形成了的口头文学的集体性,在形成过程中表现了鲜明 的历史特征。

3、民间文学集体性的表现有3种形态: A 集体情境中的集体创作

B 由个人创作出作品的雏形后,再由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 C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①劳动人民往往在一定集体场合,进行你一句我一句的集体创作。[劳动歌谣——鼓舞、协调;战歌、猎歌——鼓舞士气……] ②采取集体分工方式,(有人先)编故事梗概——添枝加叶——组成韵文体唱词——配曲调——构成民间传说、故事、说唱、小戏等作品。

③群众中某个人继承前人口头艺术,加以发展;或集中群众中断片素材及许多口头作品,加以综合、概括,形成完整口头艺术成品。[长篇评书《杨家将》]

4、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有不同的表现。

5、民间文学的集体性与独创性是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

第二节 口头性

1、含义: 民间文学是一种活跃在广大民众口耳之间的特殊语言艺术,因此又被称为“人民的口头创作”、“口传文学”。

2、口头性是传统民间文学最显著的外部特性。

3、在过去,民间文学只能在口头创作,口头流传。“采风”,即及时搜集和记录民间文学作品。在文艺学中常常把区别于作家书面文学的民间文学称作“民众口头创作”或“口传文学”,就因为它有口头性这个明显的特征。

4、书面媒介包括:A文字媒介 B书写、打印以及印刷系统的相关媒介

5、A 民间文学的口头特征,主要是针对作家文学的书面创作形式提出的; B 口头性是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显著区别的特征。

C 民间口头文学也可以用书面文字记录下来,但是,文字形式也不是必须的表达形式。D 民间文学的明显标志,正在于它那生活在民众口头上的语言艺术特色。E 民间文学是存在于民众口头之间的活动着的文学。

6、民间文学作为口头的综合艺术,和音乐舞蹈、表情动作等艺术手段结合起来,便产生了更大的艺术表现力量。用比兴、夸张、对比、重叠、复沓、谐音等艺术手法。大多短小精干,易懂易记,琅琅上口,便于口头流传,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

7、民间文学的口头性是和表演性的特点结合在一起的。民众的文学创作是口头的,他们的文学传播也同样是口头的,民间传唱艺人和小戏职业演员的学艺,也都是一直沿用着“口传心授”的方式。

8、口头传播使民间文学作品流传空间很广,流传时间很久。

9、民间故事采集家董均伦、江源《崂山》的故事,类似于相声,讲述者和口语对话。

10、A帕里洛德“口头程式理论”奠定了口头传统基础 B理查德鲍曼“表演理论”将所有口头叙事活动都视为旨在交流的表演

11、民间文学主要还是依托众人口耳相传的流动传递渠道来传承。即便是篇幅较长的口传历史——史诗、叙事诗也是如此。如《诗经》中的《生民》《公刘》、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玛纳斯》、苗族史诗《古歌》等等,其它如咒语、口彩及占卜一类的语辞部分。

第三节 变异性

含义:变异性又称“变易性”。民间文学是活的语言艺术,它保存在人们的记忆里,流传在人们的口耳间,永远没有定稿。纵然有时被整理成文、出版、发表,也非最终定稿,不过处于暂时的稳定状态,一旦回到民间,又继续处于不断变化状态。民间文学的这种来断变化的特征叫变异性。

1、民间文学的变异性大量的,经常的变现在作品的语言变化上,同时表现在 内容、情节、主题、形象、结构等要素的变化上。

2、劳动人民的作品是口传心授的作品,这里的心授正是依靠记忆保存和传播的含义。变异性产生因素: ①内在因素——靠记忆保存民间文学作品。

许多民间口头文学作品在传播中很难完全保持原貌。比如民间故事一类的作品,大多只保存了主要内容、梗概,传述语言和细节经常变化;甚至两个以上不同作品情节合而为一,成了另一个新作品,比如牛郎织女故事——与“两兄弟”故事中狗耕田合而为一

②内在因素——民间创作者从来没有著作权观念。

口头传播者往往就是再创作者,有权进行合情合理的改动、加工。多数都是不自觉的,非故意改动。

③外在因素——民间口头文学作品流传的环境不同。

流传地域不同,自然环境、季节气候、风俗习惯、方言土语各有差异;不同演述者各自口才、风格不同,——同一母题作品,不同地区流传,会有不同异文。如:《数九歌》,因不同地区气候寒暖、农事迟早不同而有所变异。④外在因素(重要客观原因)——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革。

流传中,内容、情节逐渐丰富——主题变化——折射到口头创作中,根据社会背景和民众心理,产生有积极意义的变化。如:孟姜女传说,杞梁妻拒绝齐侯郊吊的故事——西汉,增加杞梁妻“善哭”内容——东汉,“哭倒城墙”——后魏,哭倒梁山或莒城——北齐,杞梁服役,修长城被杀,孟姜女寻夫哭倒长城——唐代,完整地形成反徭役,抗暴政的传说。

第四节 传承性

含义: 叙事传承性又称“传统性”。在发展过程中,民间文学一方面在不断变化,一方面又存在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这些相对稳定的因素经千百民众世代传袭下来,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传统,这种存在于民间文学作品中的相对稳定特征就叫传承性。

1、民间文学的传承性既表现在作品的内容上,又表现在作品的形式上同时还表现在具体作品的传承上。

2、从内容上看,A颂扬民族始祖和创世英雄的创业功勋B赞美劳动人民朴实善良的美德,C宣扬勤劳致富的幸福观D歌颂忠贞不渝的爱情,这些都是民间文学经世不衰的主题。

3、传承性的形成受集体性、口头性制约。因为是集体的创作,必然要求民间文学作品在内容上反映人民这个伟大集体的生活和情感。在形式上,也必然要求适合人民的艺术趣味。

4、在民间文学的传承过程中,传承人的作用不容忽视。所谓传承人,可分为群体传承人和个体传承人两类。

5、这些个体传承人的共同特征是:

A、他们都是民间文学的传承活动中展露头角的佼佼者。不仅有较长的讲唱实践,而且能讲善唱,有超群的讲唱技艺,博闻强记,出口成章。

B、个人身世不凡.社会阅历丰富,有牢固的群众基础。C、有固定的传承来源。他们在民间文学上的偏爱和专长,并非一日之功,偶然形成,而是有着直接或间接的传承渊源。这种传承渊源一般表现为:

亲缘传承—即传承人的特长和技艺是由有亲缘关系(直系或旁系)家庭成员一代接一代继承下来的。

地缘传承—传承人的特长和技艺来源于他所生活的特定地域。从当地传统文化氛围和自己周围民间艺人的讲唱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自然获得传承。

业缘传承—在自己所从事的某种特殊行业的活动中接受民间文学传承。民间戏曲、说唱艺人的收徒传艺即如此。木、石、泥瓦匠中世代传诵其祖师鲁班的故事,也属一种业缘传承。有学者把上述传承方式大略地区分为“家族传承”与“社会传承”两种。

D、形成了独特的传承风格。

6、个体传承人对民间文学的作用是由他们的共同特征所决定的。

7、个体传承人对民间文学的贡献,最重要的还体现在他们在传承过程中主观创造性的发挥上。他们总是一方面遵循着传统作品中的既成套路,一方面又按照各自的审美理想和艺术特长对原作进行不同程度的处理。这种处理过程就传承者个人而言,是他自我创作才能的表现,就民间文学的传承规律看,又是传承者对集体智慧的综合归纳,对民众艺术理想的积极反馈。所以,个体传承人的主观创造性发挥得越充分.越能体现传承人的风格和个性.就越能在更高的层次上丰富民间创作,促使它在传承基础上自我更新,自我完善。

8、民间文学的四个基本特征: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共同反映着民间文学的本质。

第三章 神话

第一节 神话的界定与分类

神话的含义: 神话,是人类各共同体(氏族、部落、民族或国家)集体创造、代代相承的一种以超自然形象为主人公、以特定宗教信仰为内核并为其服务的神圣叙事。它既是一种经典性的文学体裁,也是远古人类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

1、神话在历史上的两种存在方式:A作为综合文化现象的神话 B作为单纯文学体裁的神话

2、神话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凝聚着他们基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3、神话和原始宗教关系密切。

4、从思维机制上看,神话具有艺术创作的不自觉性。

5、神话内容从民族、题材、母题三个角度考察神话的基本形态。

6、中国神话,是指古往今来生活于这片土地上的各个民族创造的全部神话的集合。其中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的神话记录最早,影响最大,常常被称作中国神话的代表。第二节 中国神话的基本内容

中国神话按照其表现的内容分为六类: ①宇宙起源神话

②人类起源神话(A自然变化B神灵生育C神灵创造)③洪水再生神话和其他灾难神话 ④族群起源神话 ⑤文化发明神话 ⑥战争神话

第三节 神话的价值及其研究 神话的价值

1、神话在生活中有两种形态:A与宗教仪式、民俗活动结合在一起在其中完成特定的文化功能 B 作为单纯的故事来讲述

2、神话学研究 神话具有A文化研究 B文学研究两方面的价值

3、①文化史价值

神话是人类早期历史的活化石,它产生于没有出现文字的时代,对于认识和研究史前人类的社会形式、生产、生活、艺术、信仰以及其他情况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文化史价值。如宇宙起源神话、天柱神话、后羿射日和沃焦神话构成了一套圆满的“宇宙论体系”,展示了远古先民对于自然规律的探索成果。②文学审美价值

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神话具有非常独物的艺术价值。作为文学的源头之一,神话开启了人类的叙事艺术。叙事包括三方面: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叙述动作

3、西方神话研究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①多学科从不同角度对神话本质给于深入发掘,使得神话研究在一定意义上成为方法论的研究而不是本体论的研究。

②人类学视野中的神话理论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一特点决定了当代国际神话学的基本面貌。

第四章 民间传说

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 第一节 民间传说的界定和分类

1、民间传说的含义: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

2、民俗学家对民间传说界定的共同看法:①传说是故事或是叙事 ②传说的故事或叙事被置于发生过的历史中 ③传说的故事或叙事被它的讲述者和听众相信是真实的

3、民间传说的分类有两种倾向:①一种是以民间传说的情节为核心编制的分类系统(端午节挂艾型,地陷内湖型)

②一种是以内容为核心的分类系统(起源传说,轶闻趣事)

4、我国民间传说的分类主要以内容为标准:①人物传说(A帝王将相传说B民族英雄传说C清官传说D农民起义传说E文人传说F工匠传说G神医传说H宗教人物传说)②史事传说

③地方风物传说(我国流传最广泛,解释各地名胜山川的由来)④风俗传说(A节日庆典B人生礼仪C饮食惯制D服饰中心)⑤动植物传说 第二节 民间传说的特征

一、民间传说与神话、民间故事

1、民间传说与神话(割不断的联系)

区别:A二者思维机制不同,神话是先民经过不自觉原始思维加工而成,民间传说则是民众自觉艺术思维的产物。B二者主人公属性不同,神话主角是神,民间传说主角是人。

2、民间传说与故事(彼此渗透,互相影响)

区别:A民间传说总与一定的纪念物相关联,围绕客观实在物进行叙事。民间故事则无须围绕客观实在物构建故事。B民间传说的主人公一般为历史人物,与历史关联较为紧密。民间故事则完全不受历史的局限。C叙事风格不同,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对幻想艺术的把握上。民间传说的幻想和虚构是有限的,民间故事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二、民间传说的特征

1、特征:①可信性的内容(A传说的人物是历史上实有的B背景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C提及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D提及的景观有迹可循E有民俗信仰的背景)②传奇性的情节 ③箭垛性的人物形象 ④相对固定的传承范围 解析: ①可信性的内容

民间传说的内容所涉及的一些人物、事件、地点、时间,一般是特指的、相对固定的,讲述时不能随意遗漏或替代,学者将它概括为“四固定”,时间、地点、任务、事件固定,这决定了民间传说的叙事内容具有可信性。还因为传说的人物是历史上实有的,在叙述该人物活动时,叙述者往往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来加重其内容的可信性。如《太平寰宇记》中的“城陷为湖”的传说。②传奇性的情节

如《白蛇传》采用象征的手法表现封建社会被压迫妇女与封建势力之间的斗争,修炼得道的蛇精幻化成人间美女。③箭垛式的人物形象

民间传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将人物最具代表性的某种性格进行集中描述,使这一性格在传说人物身上得到强化,逐渐定型下来,形成一个具有极强凝聚力和包容性的箭垛式的人物形象。如民间传说中的鲁班形象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④相对固定的传承范围

民间传说围绕一定的客观实在物来讲述,它的艺术构思也依凭于客观实在物,这就决定了民间传说的传播总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这个特定的中心进行,因此民间传说的传承范围是相对固定的,从而构成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民间传说圈。第三节 民间传说的价值及其研究

1、民间传说的价值:

①民间传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②民间传说具有较强的实用功能。

③民间传说有利于我们深刻理解乡土文化和民族精神。

第五章 民间故事

第一节 民间故事的界定和分类

一、民间故事的界定

含义:民间故事是广大民众创作并传承的反映人类社会以及民众理想愿望的口头文学作品。

1、广义的民间故事是指民众口头创作并流传的所有散文体叙事作品,包括: A神话B传说C幻想故事D生活故事E民间笑话F民间寓言

2、狭义的民间故事指神话传说之外的散文体口头叙事,包括: A幻想故事B生活故事C民间笑话D民间寓言

二、民间故事的分类方法

1、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并为各国学术界所熟知的是“AT分类法”。“AT分类法”是由芬兰学者 阿尔奈提出,后经美国学者 汤普森完善的一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的方法。

2、阿尔奈将故事分为三大类:A动物故事 B普通民间故事 C笑话

3、汤普森修订后,“AT分类法”将故事分为五大类,共有2500个故事类型。A动物故事 B普通民间故事 C笑话 D程式故事 E未分类故事

三、民间故事的类别

民间文艺学界民间故事划分为四大门类: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笑话、民间寓言 在我国,流传的民间故事里,幻想故事约占一半。

十大具有代表性的幻想故事:《求好运》《田螺姑娘》《灰姑娘》《蛇郎》《青蛙少年》《兄弟分家》《两伙计出门》《狼外婆》《小鸡崽报仇》《十兄弟对敌》

1、【幻想故事】,又称童话、神奇故事、魔法故事。

A魔法故事(变形故事),奇幻超自然把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事情表现出来。神魔仙怪常常幻化各种形象,比较典型的形象有老虎妈子、猴精、画中女、龙公主、狐狸媳妇、蛇郎、蛤蟆儿子、枣核儿。

B宝物故事,聚宝盆、神笔、羽衣和神鞭之类的宝物不但是故事中改变主人公命运的法宝,更是惩恶扬善的利器。

C动物故事,人格化动植物为主人公,借助这些形象间接表现人类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代表作有猫狗结仇、猴子捞月、小鸡报仇,狐狸偷篮子,稻草人等。

2、【生活故事】,又称世俗故事,写实故事。我国流传较广,艺术上较成熟的生活故事有:

A交友道德与家庭伦理故事。主要表现民间交往的伦理道德以及家庭内部人际关系。B奇巧婚姻故事。反映我国历代社会民众对结婚这一人生礼仪的深切关注。

C长工斗地主民斗官的故事。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与社会矛盾在民间文学中的反映。故事特点强调“智斗”,结局为弱者取胜。

D巧女故事。主人公多为乡村劳动妇女,聪明才智,多以巧解难题的结构故事为主题。E呆婿故事。又称傻姑爷故事。

F机智人物故事。以某个机智人物为中心而编织的系列故事。

3、【民间笑话】民间笑话是一种将嘲讽与训诫寓于谈笑娱乐之中的短小故事。通过 辛辣讽刺和机智调侃,一针见血揭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现象,凸显民众的智慧 才干,具有强烈的喜剧幽默意味。A揭露和讽刺笑话。B讽刺与幽默笑话。

4、【民间寓言】民众集体创作并流传带有明显教训寓意,富有哲理短小精悍的口头故事,是社会智慧,经验和只是的结晶。《揠苗助长》《买椟还珠》《邯郸学步》等。

第二节 民间故事的特征 一、民间故事的内容特征:

① 在人类社会早期形成并传承下来的故事,内容多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② 进入阶级社会后,在古老故事流传的同时,产生大量表现社会阶级矛盾冲突的故事。③ 大量故事直接取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一种立足于现实生活基础上的幻想和虚构,对世间生活,人生百态进行了全景式勾描。

二、艺术特征

1、民间故事的艺术特征十分突出,这主要因为故事的叙事多是按照一定的模式建构的。美国学者汤普森曾对民间故事的叙事模式及其特点进行了分析,列数出如下九个方面的特点:

A一个故事不能以最重要的活部分作为开端,也不能突然就结束,而是需要有一个从容的推进。故事往往经过高潮向轻松、安定的方面变动。

B重复是普遍存在的,这不仅使故事给人以悬念,而且也使故事展开得更充分,由些构成了故事的骨架。这种重复大多是三叠式。但在一些国家,由于其宗教传统的象征性,这种重复也可能是四叠式。

C一般地说,只能两个人同一时间出现在一个场景里。如果有更多的人,他们中只有两个人是同时行动的。

D对立的角色彼此发生冲突---英雄和反派人物,好人和坏人。

E如果两个人以同样的角色出现,被描述得十分弱小,他们常常是双胞胎。当他们变得本领高超时,就可能成为敌对者。

F在一个群体中,最弱小或最差的一方往往会转变为最占优势的一方。最小的弟弟或姐姐常常是胜利者。G性格是单纯的。正是这种特点的直接影响,人们注意到,故事里的人物没有任何生活以外的暗示。

H情节简单,从不复杂化。一个故事一次就能讲完,如故事情节有两个或更多枝节的话,必定是多个故事捏合在一起的结果。

I第一事件都尽可能简单地处理。同类事件尽可能描述得接近于相同,不会试图使事件复杂化。

2、民间故事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

① 民间故事的主人公是泛指,故事时间、地点也多是模糊含混的。② 民间故事的人物设置与情节结构具有程式化特点。

③ 民间故事的情节构思具有类同性特点,形象塑造多体现“二元对立”的美学原则。

三、传承特征

1、民间故事在传承过程中,其规律和特点主要表现为: ①故事传承的时间和场所。②故事传承的线路(A家族传承B社会传承)。③民间故事传承人。

2、民间故事传承人具有以下特点:

①能够讲述较多数量的故事。②讲述活动有较大的影响。③具有较高的讲述技巧,有独特的风格和创造才能。④有自己的传承线路。第三节 民间故事的价值及其研究 民间故事的价值: ① 文化价值

民间故事作为民众心理结构的一种物化形态,向我们真实地展示了特定历史阶段民众的生活风貌及心路历程。民间故事内容包罗万象,涉猎人类社会的文化、历史、民族、民俗、哲学、宗教以及天文、地理、生态、气象、生物等各个领域。这部浩大的人类文化知识的百科全书,具有多重文化的复合形态。②教育价值

由于民间故事的内容切近民众的日常生活,形式又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因而它自然成为民众进行自我教育最方便、最普及的口头教科书。② 心理补偿价值

民间故事在讲述和听取的过程中,在人们的心理上可以形成一种审美的愉悦之感,对民具有一种心理补偿的价值。

第六章 史诗

第一节 史诗的基本特征

一、史诗的基本特征

① 史诗的产生比狭义的民间叙事长诗要早,它是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的产物,且大多出现在各民族社会发展的转折时期;

② 史诗在内容上所表现的不是个人的遭遇,而是关系到整个氏族或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较之狭义民间叙事长诗,其题材更重大,主题更严肃,格调也更庄重; ③ 史诗在形式上集各类口头文学之大成,其规模比狭义的民间叙事长诗更为宏大; ④史诗多以口头——书面——口头、书面并存的方式流传,在口头性和书面性的关系上,体现得比狭义民间叙事长诗更为密切。

一、史诗概述

史诗,是民间叙事体长诗中一种规模比较宏大的古老作品,它产生在各民族形成的童年期,主要反映的是远古时期的生活,是对自然、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解释以及关于民族迁徙、民族战争等重大事件的记录,并且几乎把民族古老的风俗习惯都涵盖进去,可以视为某一民族早期生活的百科全书。史诗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有着天然的联系。史诗承载并传播本民族的历史,可以教育年轻人不忘历史,开拓未来。如湖南土家族过去条《摆手舞》时,必须由领头巫师先唱一遍《迁徙记》——这是一部叙述本族历史的长篇史诗。云南白族“打歌”时所唱的《创世纪》、《白王歌》,也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所以白族人民中有这样的说法:“老的不讲古,小的失了谱。” 古代的神话和传说给史诗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史诗的艺术表现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史诗一般都在重大活动或隆重仪式及祭典时演唱,既有对祖先的信仰,也掺合有宗教的因素,因此演唱时给人以肃然起敬的感觉。

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史诗。它们都以自己民族的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为主要题材,以人们爱戴的英雄为主要人物,中间夹杂着本民族的神话传说,结构宏大,充满了幻想和神话色彩。如古希腊的《伊利亚特》、《奥德赛》,古代印度的《罗摩衍那》、《摩珂婆罗多》,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亚美尼亚的《沙逊的大卫》,芬兰的《卡列瓦拉》等,中国的著名史诗有《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黑暗传》等。这些都是世界文学宝库里的珍宝。世界上最早的史诗是《吉尔伽美什》,这是西亚两河流域的上古人民创造的一部优美的文学作品,产生于苏美尔时代,共有十二块楔形文字泥板,全诗约三千余行。

二、史诗的主要类别

史诗从内容上看,主要有创世史诗和英雄史诗。

1、创世史诗

创世史诗也称作“原始史诗”、“神话史诗”,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保留有创世史诗,如彝族的《梅葛》、《阿细人的歌》,瑶族、白族的《创世纪》,纳西族的《祭天古歌》,以及《苗族古歌》等,都属于这一类型的史诗。

这类史诗的内容,主要是描述古代人所设想和追忆的天地、日月、树木、花草、山川、河流、各种农作物、家禽家畜以及人类的产生,充满了各种奇特美妙的幻想和天真幼稚的解释。比如纳西族《祭天古歌》对天的描述(详见《民间文学与民俗学基础》)第44页)。创世史诗既是对大自然充满人类童年情趣的一种解释,也是对民族祖先征服自然,创世立业的丰功伟绩的热情赞颂。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民族成员进行历史、传统、英雄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2、英雄史诗

英雄史诗是以民族英雄的斗争故事为主要题材的史诗。英雄史诗产生的时代要比创世史诗晚一些,那个时候,氏族、部落已经发展成了一个足以与自然、异族敌人对抗的大集体,这个集体,就是英雄史诗中的真正主人公。高尔基说过:“征服大自然的初步胜利,唤起了人们的安全感、自豪心和对新胜利的希望,并且激发他们去创作英雄史诗。”英雄史诗的主要内容是反映民族之间频繁的战争,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民族大迁徙。因此,英雄史诗所反映的某个英雄的思想和行为,实际上是当时部落全体人民的思想和意志,是某个民族精神的化身,是人民力量的集中代表。正如高尔基所说:“因为人民塑造了史诗的人物,就把集体思维的一切能力都赋予这个人物,使他与神对抗,或者与神并列。”(《论文学》)英雄史诗是历史人物与时间的艺术概括。英雄史诗大都结构宏伟,气势磅礴,人神相混,幻想奇特。史诗是说唱形式,所以韵文与散文相间。其中往往有格言、谚语。史诗可以说是民族语言与智慧的宝库。史诗在民众中不断地传唱、加工、补充、完善,最后成为鸿篇巨制,至今“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些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三、我国的三大史诗

1、《格萨尔王传》

流传于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藏族聚居区。它以藏族地区一个称为岭国的格萨尔王为中心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格萨尔原是天上白梵天王的三儿子,是为降服妖魔、抑强扶弱、救护生灵被观世音投身下界的,成为一个弃妇的儿子,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直到十五岁,都是靠挖地鼠、猎取野兽作为食品。后来赛马胜利称王。第二年就开始南征北战,除暴安良,消灭了人间恶魔,安置了天、地、人三界,把王位传给侄子,最后闯入地狱,救出母亲和爱妃,一同重回天国。史诗叙述了格萨尔的英雄业绩,展现了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表达了古代藏族人民的美好愿望和崇高理想,反映了人们的道德概念、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据统计,《格萨尔王传》有百万行之多,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也有说是印度的《摩诃婆罗多》,共20万行)。他不仅有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而且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认识价值,被国外学者誉为“东方的《伊利亚特》”。

2、《江格尔》

为蒙古族英雄史诗,流传于我国新疆阿尔泰山一带蒙古族聚居区,在前苏联的卡尔梅克人中间亦有传唱。该史诗大约产生于十三世纪。江格尔是传说中蒙古族人民爱戴的英雄,他为了创建一个人畜兴旺、没有贫穷、没有压迫剥削、没有严冬、四季长青、没有战乱、生活安宁的人间理想国——奔巴地方而战斗一生。他带领十二位英雄,三十二名虎将,八千个勇士,南征北战,抵抗外敌,惩处内奸,将奔巴地方的臣民解救出来,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整部史诗内容丰富,主题健康,艺术优美,民族特色浓郁,不仅是精美的艺术品,而且是研究古代卫拉特蒙古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语言、民俗等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几百年来,它主要以口头形式流传,历久不衰。近百年来,《江格尔》还成了中外蒙古学者的“热门”研究课题。

3、《玛纳斯》

是新疆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共分八部,长达二十万行。每部均以该部的主人公命名,第一部的主人公为玛纳斯,因而也就成了整部史诗的名称。《玛纳斯》大约产生于十至十三世纪。史诗开篇叙述了柯尔克孜族的起源,转而叙述了玛纳斯的生平:联合柯尔克孜族诸部英雄,反抗卡勒玛克贵族。成功后被拥立为柯尔克孜王,与卡拉汗的公

主卡尼凯依成婚。婚后继续率领诸部,为驱逐卡勒玛克贵族而征战。在取得节节胜利后,玛纳斯在与拉勒玛克汗王扎古尔巴依的大战中受伤身亡。他死后,其子孙后代继续与卡勒玛克贵族斗争,终于取得胜利。史诗几乎囊括了柯尔克孜族民间文学的所有样式,诸如传说、歌谣、谚语等。《玛纳斯》既是一部珍贵的文学巨制,也是一部包括语言、历史、民俗、宗教和音乐的百科全书。

第七章 民间长诗

民间长诗分为:①民间叙事长诗 ②民间抒情长诗

一、民间叙事长诗

1、民间叙事长诗的特征:A人民群众集体创作B口头流传C第三人称叙事D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E注重人物刻画的长篇韵文,也称故事歌或故事诗。

2、民间叙事长诗以第三人称叙事,民间抒情长诗以第一人称抒情。

3、民间叙事长诗的艺术特征:①歌颂反抗斗争,描写爱情悲剧 ②叙述曲折故事,抒发浓烈情感 ③塑造人物形象,多用诗歌表现方法。

二、民间抒情长诗

1、抒情长诗分为:A生活抒情长诗 B礼仪习俗抒情长诗

2、民间抒情长诗的特点:①以抒情为主,没有故事情节,只有中心事件,片段叙述描写是为了抒情。②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抒发情感。③一般结构较为松散。

第八章 民间歌谣

一、民间歌谣的界定

含义:歌谣是篇幅短小,以抒情为主的民间诗歌的总称。实际上它由“民歌”和“民谣”两部分构成。

二、歌谣的分类

从民间文学的角度,将民间歌谣分为七类: ①劳动歌

劳动歌是由体力劳动激发而产生的民间歌谣,是伴随劳动节奏而歌唱,具有协调动作、指挥劳动、鼓舞情绪、减轻疲劳等功能。也有描绘劳动场景,诉说劳动感受的歌谣。②时政歌

劳动人民有感于切身政治状况而创作的歌谣,鲜明反映出各个时代社会政治的面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③ 仪式歌 :A诀术歌B节令歌C礼俗歌D祀典歌

仪式歌是指在民间礼俗和祀典等仪式上歌唱或吟诵的歌谣。我国古代的节庆、祈年、祭祖、求神、婚丧、嫁娶、建房、生产等等活动,往往都有一定的仪式,并伴有一定的歌谣。④ 生活歌

广泛反映人民群众日常劳动生活和家庭生活的歌谣,最流行的有农民生活歌、妇女生活歌、工匠生活歌等。

⑤ 情歌(反映人民爱情生活的歌谣)

情歌是广大人民爱情生活的反映,它主要抒发男女间由于相爱而激发出来的悲欢离合的思想感情。四川民歌《康定情歌》、湖北民歌《车水情歌》 ⑥ 史传说歌

A一是缅怀为本民族和本地区建功立业的杰出人物 B为了显示歌手的见多识广 ⑦ 儿歌

儿歌基本上分为三类:A游戏儿歌 B教诲儿歌 C绕口令

儿歌是儿童口头传唱的歌谣,儿歌在艺术上朴素自然,被人民誉为“天籁”。

三、歌谣的显著思想与艺术特色 具体表现为三方面:

①情意真切,袒露心声。如抒写旧时代农民悲苦生活的歌谣《两把刀》和《长工苦》 ②格调优美,形式多样。有四句头、五句子、十字调等 ③运用多种方法抒情叙事,意境优美生动。如用赋比兴等手法。第二节 民歌的形式与风格

从艺术形式上讲,我国比较著名的歌种有山歌、爬山歌、信天游、花儿、民间小调、谐、欢、飞歌、对歌等。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歌形式。总体上看,南方的歌谣清丽婉转,北方的歌谣粗犷豪放。总体上说,民间歌谣的艺术形式是单纯的,也是灵活多样的。使用的艺术手法有赋比兴、对偶、拟人、谐音、双关、摩声、叠韵等等。劳动人民把民间歌谣叫做山歌、山曲,野调,是他们自由抒发情感的最方便、最有意味、最朴素自然的艺术形式。第三节 民间歌谣的价值

含义:民间歌谣作为“各族人民以自己的艺术天才和集体智慧创造出来的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财富”,有其重要的价值。

①社会价值:歌谣直接介入人民群众的劳动生产、爱情婚姻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民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如情歌中所唱的:“恋爱不把苗歌唱,短棍打蛇难拢边。”

② 表达广大人民群众对旧社会制度的愤怒抗议,呼唤革命,歌颂共产党、领袖人物及人民军队,发挥了巨大的宣传鼓动作用。③对现代人文学科乃至自然科学具有的研究价值。④ 在文学史上,曾给历代文人诗歌以巨大的影响。

第九章 民间谚语和民间谜语

一、民间谚语

1、民间谚语的界定

民间谚语定义: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并广为流传的、简洁凝练的、具有一定认识和教育作用的定型化语句。

2、民间谚语的分类

民间谚语在传统分类上分为四大类:①时政谚语②生活谚语③农业谚语④风土谚语 ①时政谚语

反映阶级对立和社会斗争的现实状况,表现人民大众觉醒意识和褒贬时政的谚语。②生活谚语

总结日常生活知识和经验的谚语。其突出特点是形象生动,语言俏皮,蕴含哲理。③农业谚语

农业谚语简称农谚,是关于自然物知识和农业生产相关联的经验和总结。⑤ 风土谚语

反映各地的名山胜景、人文掌故、珍贵特产和民俗风情的谚语。

3、民间谚语的特色: ①从语言形式上看,民间谚语具有三个突出的特点:A简洁;B口语性;C定型化 ②从思想内容上看,谚语还具有A经验性;B哲理性

③从文学角度上看,精美的谚语如同一首小诗,实为诗意与哲理的巧妙融合。④从社会功能上看,民间谚语的特点主要是传播经验和知识,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

4、谚语的艺术特征:

①形式短小。谚语是高度浓缩的口头语言的艺术,最短的一句,一般二句,多则几句,寥寥数语,概括出深刻的道理。如众人是圣人,道出人多才智高的道理。财主铜细,穷人性命(财主剥削穷人); ②形象生动。常用比喻、烘托、对比、对偶、借喻等手法,把深刻的道理说得很生动。穷人的汗,富人的饭;用比喻手法,人多力量大,水大能撑船;用押韵的手法,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④ 言通俗,这是区别民间谚语和格言的重要条件;

⑤ 韵和谐,富于音乐性。句式整齐,押韵;有的句型虽不整齐,但易上口。极富哲理性。如打蛇打七寸,牵牛牵鼻绳,讲做事必须把握关键,抓住要领;形象活泼,铁公鸡,一毛不拨。一青一白是一年,一黑一暗是一天。

二、民间谜语

1、含义:民间谜语术带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民间韵文作品,也是一种和游戏娱乐分不 开的民间口头语言艺术。

2、民间谜语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根据谜底反映的事物性质和对象,一般可以分为三种:①物谜 ②事谜 ③字谜

3、民间谜语的特色:

①从结构上看,谜语是由A谜面B谜底,两部分组成。②从文学上看,它是一种比喻体,是隐语。

③从语言特色上看,谜语的词句质朴清浅,比喻贴切形象,其最突出的特色是对谜底作比喻描写。

3、民间谜语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有:①拟人法 ②蝉联法 ③谐音法

第十章 民间说唱与民间小戏 第一节 民间说唱

一、民间说唱的界定和分类

1、含义:民间说唱是以说说唱唱的形式来敷演故事或刻画人物形象的口头文学作品。有些著称“曲艺”和“民间曲艺”。

2、民间说唱的分类:①唱故事类②说故事类③说笑话类 ①唱故事类

所谓说唱故事,是指这一类作品的故事情节主要采用韵文形式表现出来。内容以反映广大民众的现实生活为主。②说故事类

说故事类,以说为主,采用散文叙述形式的作品,如北方的评书,南方的评话、评词。I、传统的评书、评话大体有三方面的内容:A金戈铁马B绿林侠义C烟粉灵怪 II、评书、评话在文化内涵上主要表现为:A展示社会万象 B体现传统美德 C蕴涵丰富人生哲理

III、评书、评话的艺术特色为:A构思巧妙,情节曲折 B形象生动,形神具备 C叙议结合,揆情说理。③说笑话类

说笑话类,主要为相声,它是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具有喜剧风格的艺术形式。相声最突出的特点是能不断引人发笑,相声具有戏剧风格的艺术。

二、民间说唱的特点

民间说唱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独自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① 民间说唱为叙述体的口头文学,具有叙述性强的特点。② 民间说唱演唱简便、灵活,具有轻便性。③ 民间说唱的语言朴素易懂,具有通俗性。

三、相声艺术

1、含义:相声是一种以说为主,讲究“说、学、逗、唱”具有喜剧性的说唱艺术。以幽默风趣、喜剧色彩浓而赢得广大群众的喜爱。

2、分类:相声从表演人数和形式可分为:A单口相声 B对口相声 C群活相声

3、相声特有的艺术手段“包袱”,相声产生笑料的特有结构形态。

包袱构成的艺术手段有两类:A从情节构思和人物思想性格出发,与内容有直接关系的,叫做‘肉里噱’。B借助语气趣味和修辞手段构成,与内容无关,叫做‘外插花’。

4、相声的结构:垫话、瓢把儿、正活、收底四部分构成。第二节 民间小戏

一、民间小戏的概念和特征

1、概念:民间小戏是由劳动民众集体创作并演出的一种有歌有舞、有唱有白、有故事情节和舞台表演的小型综合性艺术,属于代言体。

2、世界三大古老戏曲文化:A希腊悲喜剧 B 印度梵剧 C中国戏曲

3、民间小戏的特征:

①在创作演出上,是草台班底,地摊演出,具有简便性。②在内容上,关注底层民众,切入日常生活,具有广泛的群众性。③在艺术形式上,民间小戏多用于乡音土语,亲切活泼,具有活泼性。

二、民间小戏的形成及其系统

1、民间小戏是在民歌、民间舞蹈、民间说唱额基础上形成的,它的形成过程就是对各种民间固有艺术综合的过程。

2、民间小戏的形成主要有两条途径:①从民间歌舞发展而来 ②从民间说唱发展而来

3、民间小戏的系统:①花灯戏系统②花鼓戏系统③采茶戏系统④秧歌戏系统⑤道情戏系统⑥道具戏系统

三、民间小戏的剧目及其表演惯制

剧目具体内容如下:①反映平凡有趣的日常劳动和家庭生活。②反映爱情婚姻生活,歌颂纯真自由的爱情,反对封建礼教的束缚。③真实而深刻揭露封建社会阶级矛盾,鞭挞剥削者、压迫者,反映广大民众朴素阶级意识和斗争智慧。

第十一章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 第一节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1、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有三方面:

①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艺术形式借鉴.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少文学体裁的兴起,都发端于某种民间文学体裁样式的发现。

② 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伤口的融入。或为生动地描绘人物,或为活跃叙事,或为铺张叙事、结构情节,作家文学常常有意或无意地融入民间文学作品或其艺术手法。③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理论建设的作用。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创作实践上,还表现在作家文学理论的建设上,而且这种传统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影响深远。

第二节 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

1、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有三方面:

①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影响的第一个特征在于把民间文学由口语化转化为书面化。②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的哲学烨和历史化。

③作家文学对民间艺术形式的损害和对民间文学作品思想的扭曲。

2、文人、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也有积极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文人、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保存和理性改编。

3、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作品的融入

①直接嵌入,作为作品内容的一部分直接纳入作家的叙事之中。②题材利用,理解与结构。③原型的借用与再造:小说的人物与叙事模式。

第三节、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相互影响的一般特点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相互影响的一般特点:

① 历史文化背景对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相互影响的制约作用。

大体上说,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一体到分离和相互影响的过程。② 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相互影响的中介。

③ 现代社会中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相互影响和深入发展。

第十三章 民间文学的语境

1、什么是语境?语境的两种含义:

①指话语、语句或语词的上下文,或前后关系、前言后语。

②指话语或语句的意义所反映的外部世界的特征,说明言语和文字符号所表现的说话人与周围世界相互联系的方式。

2、语境的构成:

①时间 ②空间 ③传承人 ④受众 ⑤表演情境 ⑥社会结构 ⑦文化传统

3、民间文化生态构成具有两项基本特征:

①它是围绕某项民间文化活动,由互相关联的各个方面构成的互动体系。②它以活态呈现,切入民众日常生活之中,发挥自己的特殊功能。第十四章 民间文学田野作业与科学写定

1、田野作业,又称野外作业,或田野调查,是指走向田野,深入实际地向民间文学的讲述者或演唱者面对面地进行搜集采录。

2、田野作业是民间文学的基础。民间文学必须使用田野作业的方法是由民间文学的口头性和展演性所决定的。

3、田野作业的形式

按其调查的内容大致可分为:①全面普查 ②专项调查 ③专题调查 ④专访调查等形式。按其采录的方式又可分为A随机采录 B定居采录 C采风队采录 等形式。

4、民间文学田野作业的规则

①明确任务,有的放矢。②抓住机会,创造环境。③尊重讲唱者,融洽感情。④运用现代设备,确保科学记录。

5、田野作业中的全面搜集:①各种体裁的作品俱收 ②各种内容的作品俱收 ③不同时代的作品俱收 ④多种异文的作品俱收 ⑤口头和书面作品俱收 ⑥讲唱、表演的情境俱收 ⑦与作品相关的材料俱收

6、田野作业的忠实记录

①忠实记录全部活动 ②准确记录方言土语 ③完整记录语气语调 ④精确记录语法特点⑤同步记录演唱过程

7、田野作业的科学写定 第十五章 民间文学的审美价值

1、民间文艺的审美特征

①缘事而发的原生性 ②天籁之音的率真性 ③多元交融的复合性

2、民间文艺的审美功能

① 净化与情感渲泄功能 ②教育与人格提升功能 ③娱乐与愉悦身心的功能

第十六章 民间文学的鉴赏与研究 从事民间文学研究评论的基本要求: ①材料的搜集和参考书的利用 ②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③培养优良学风 第十七章 中国民间文学史略

1、识记:中国民间文学的发展历程 第十八章 世界民间文学泛述

2、识记:世界民间文学中的散文类、韵文类作品

第四篇:民间文学概论1

民间文学 第一 绪论

一、定义

1、民间文学的定义——民间文学是人民主要是劳动人民集体口头创作。其创作成果(作品)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情操。

2、民间文学主要样式——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诗史、抒情叙事长诗、民间小戏(戏曲)、谜语、歇后语。

3、民间文学定义的核心——劳动人民口头创作。

4、民间文学的国际统称——Folk-lore(【英】威廉.汤姆斯语)

二、进一步理解民间文学的含义

民间文学作者—劳动人民为主的某个若干个群体。

民间文学创作方式—口头创作(后加文字记录)。

民间文学流传方式—口耳相传。

民间文学内容上最大特点—反映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和艺术情操(直接人民性)。

三、为什么开设和学习《民间文学》课程?

1、从历史上的地位看,民间文学是历史事象的记录

2、从文学创作起源看,民间文学起了源头和标杆作用

3、从作家成长状况看,民间文学是古今中外作家的摇篮和乳娘

4、从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目标看,民间文学是学员实践需要的重要内容之一

四、民间文学的特征(内容、创作流传、艺术和生态方面)艺术方面(了解):真情。朴素。富有音乐美,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

(一)内容

直接地表现人民自己的思想感情,直接地描写自己的生活(特别是劳动与社会斗争),并且用人民大众最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具体表现在:

(1)民间文学是人民生话、历史的全面而生动的形象反映。

(2)文学是交流感情的工具,感情只能在生活实践中才能获得,只有亲身参加劳动、参加人民起义斗争,才能真切而生动地描写它们。

(3)民间文学是民族文化的根基,从远古的神话、传说到史诗、歌谣,都体现了民族精神、人民的道德观念和理想愿望。所以,我们说民间文学是民族的灵魂。

(4)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自己的文学创作,在本质上属于先进文化与民主思想的范畴。(5)民间文学鲜明地表现了人民群众的世界观、心灵美和人情美。

(二)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方面特征(基本特征)—口头性、集体性、变异性、流传性(传承性)、传统性、1.口头性

民间文学与作家创作最大的区别,就是它的口头性,由此又形成了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变异性、流传性、传承性等特性。所以民间文学又可以称为“人民口头创作”、“口头文学”等等。(20世纪80年代有过些争论,即民间文学本质特征是口头性还是集体性问题)

民间文学的口头性,主要表现为民间文学是口头创作,同时又是口头流传。社会主义新时期民间文学口头性

民间文学是人类最早的语言艺术,过去时代它是人民生活、斗争的武器,而社会发展到高度文明的今天,以至将来相当漫长的时期,口头性仍然不失其本色。这是因为:

1、口头创作最能及时广泛反映人民生活;

2、口头创作最容易表达人民心声,可以免遭一些”麻烦“;

3、口头艺术决定了口头创作永不消失。

2.集体性

作家创作是个人署名的,民间文学是无名氏的集体创作。

集体性表现形式一般合作式和分工式两种。

合作式是同一时间内大家你一句我一句(或你一段我一段)地凑成一个作品,在劳动或娱乐时,常常有这种集体创作。

分工式是先由一人创作出来,别人觉得很好,跟他学着说或唱,在说唱的过程中加以改动,也就是参加了创作。

3、变异性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由它的口头性和流传性决定的。变异的范围:内容、情节、结构、语言、表现形式等。

五、社会主义新时期还有没有民间文学创作?为什么? 答:

1、口头的创作流传比文字的创作轻便、方便得多

2、识字的人能创作文学作品占少数,所以还要靠口头创作,口头创作只要语言还存在,那么民间文学创作就一直存在。

第三章 民 间 故 事

一、民间故事的定义

广义----的民间故事,包括神话、传说和生活故事、幻想故事、寓言、笑话等。即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和传播的所有虚构、假想的散文形式作品。

狭义-----的民间故事,指除神话和传说之外的那些民间口头叙事作品,主要是民间日常生活故事(亦称民间写实故事)、民间幻想故事(童话)、民间寓言和民间笑话。

二、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民间故事成熟的时期。明清时期中国民间故事的各种题材、体裁和风格获得了多样化的发展。

三、民间寓言

寓言定义:是民众集体传承的带有明显教训意义,富含哲理的小故事与民间笑话比,篇幅短小,富含哲理,不在于搞笑

(1)按讲述的目的来说,民间寓言主要有讽刺寓言、劝诫寓言、恢谐寓言几类。

(2)从寓言内容的角度来说,寓言则可大略分为道德寓言、生活寓言和自然哲理寓言三大类。道德寓言是民间流传的、反映集体道德观,对违反道德的现象进行劝诫的小故事。(3)寓言的艺术持征

—个寓言必须具备两条最基本的要素:一是有故事情节,一是有比喻寄托,言在此而意在彼。另外,民间寓言篇幅短小,易记易用,特别容易流传。

四、民间故事总的艺术特点

1.背景模糊化(时间和空间的混沌化)2.人物典型化(体现同类人物的共性)3.情节程式化(逻辑审美的一致性)4.风格理想化(完美,带有预见性)5.语言白描化(“铺陈其事”、“直抒胸臆”)

第 四 章 神 话--------(民间文学散文之祖)

一、神话的概念

神话是远古时代劳动人民为征服和支配自然力,借助想象而创作的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有关神的故事。

二、神话的性质

 在神话流传的历史上,它往往成为一种文学体裁。从文学角度看,神话的各种叙述要素(人物、情节)都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质和特征。如神话的主人公是神或半人半神、半人半兽,现实中是没有的;又如神话的情节讲到天上、海底„„是人不可能做到的。

三、神话与民间传说的区别:相同点:作者、创作流传方式、具有幻想性

不同点:幻想程度有别、形象有别

四、神话的思维——野性思维

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在《野性的思维》和《图腾制度》认为人类思维就处于一种野性的状态,古代宗教、神话和现代的艺术创作都是野性思维的产物。人类思维在驯化与野性之间,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徘徊,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神话。

五、神话的分类 图(一)世界神话的三大分支

世界神话可以分为三大分支:第一是史前文化和当代未开化民族中的所谓“原始神话”。第二是中国、印度的“东方神话”。第三是古希腊、古罗马和北欧的“西方神话”。(二)中国神话的分类及其内容  1.宇宙起源神话  2.人类起源神话

 3.“洪水再生神话”和其他灾难神话  4.族群起源神话  5.文化发明神话  6.战争神话

※ 钟敬文先生的两类分法 ——自然神话与英雄神话

六、神话的思想和社会基础 万物有灵论/有神论 思想基础

1.人类与世界,人类与社会关系的复杂造成了神化思想的复杂

2.许多神话是人类最初认识大自然的结果,是人类对于大自然的解释

3.人类为了生存和幸福,渴望战胜大自然,控制大自然。限于人类自身力量的渺小,她们幻想了大量的神灵和半人神的英雄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一)社会基础

一是原始社会的集体生活和劳动促成勇敢刚强和技艺超群人物的产生。(原始社会的集体性)二是劳动所得有限及产品的平均分配促使人们有诸多的幻想和渴望。(产品的分类和平均)三是部落战争指挥者的神化。(战争)

七、神话的艺术魅力

1.神话中的人物形象(神和半人半神)是超自然的他们或身躯伟岸、或神通广人,以整个世界甚至宇宙为舞台来建立自己的勋业。这在其他文学体栽中是难以见到的。2.神话的艺术想象是奇特、瑰丽的

3.神话代表了原始时代的最高艺术成就。

八、神话理论简介(一)自然神话学派

代表人:奥维德、马克斯.缪勒 主要观点:该学派把神话中的人物、情节解释为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直接描述或者象征性描述。(二)仪式学派

代表人:罗伯森.史密斯 主要观点:神化是伴随着宗教仪式而叙述的故事(三)心理分析学派

代表人:弗洛伊德

主要观点:神话是投射到外部世界的心理。是一种受到压抑的无意识。

九、神话的审美价值(钟本182)

1、神话展示了人类童年的英雄气概和美好品德。

2、神话中积极的想象成为后世人浪漫主义创作的源头。

第 五 章 民 间 传 说

一、什么是传说

传说(民间传说)是与某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某一地方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传奇性故事。换言之,传说总是与某样真实的东西有某点关联,不是直接的关联就是间接的关联:不是与某个历史人物有关就是与某个历史事件有关;不是与某个风物存在有关就是与某种社会习俗有关。若某个故事与上述四类真实的东西均无丝毫的关系,这个故事就只能叫“生活故事”,而不能叫“传说”。(分别举例说明)

二、民间传说和神话、民间故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即有某些共同点,也有不同点。1.民间传说与神话

相同点:作者、创作流传方式、具有幻想性„

不同点:幻想程度有别:形象有别„„

2、民间传说与生活故事

相同点:作者(歌颂劳动人民)、创作流传方式(口头相传)、人物形象、感情色彩有共同点„„

不同点:题材有别——传说多反映某中历史事件或人物、风物、习俗;故事反映的是一般的生活现象„„

三、民间传说的特征 1.叙述方式的可信性 2.情节的传奇性和模式性 3.传说的区域性与传说圈 4.解释的虚拟性与多样性

第 六章 歌 谣

一、歌谣的含义

歌谣是民歌和民谣的合称,是民间文学中可以歌词和吟诵的韵语。歌谣是民众唱诵的诗。

二、我国歌谣发展

明清是七言民歌及杂言民歌发展传播的重要时期。

三、歌谣的分类

1.劳动歌2时政歌 3仪式歌 4 生活歌

四、歌谣的总特点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三味,三度,三变,三法,三语,三式)三味:生活气息味,清新情调味。手法语言韵味 三度:思想高度,生活深度,技巧精度 三变:变意,变形,变韵 三法: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三语:密语,复语,关语

三式:叙事方式,抒情方式,叙事与抒情结合方式

五、几种较特殊形式的歌谣及其特点

(一)汉族的信天游和爬山歌

信天游:流行于我国陕北地区。两句为一首:用字自由;地方性强;惯用叠音字。

爬山歌:流行于我国内蒙古西部地区。形式上与信天游相近都是两句为一首,用字也比较自由,但句子比信天游更长,衬字比较多。

(二)壮族勒脚歌

勒脚,即复沓,回环。

勒脚歌的句式,一般有五言句、七言句、五三五言句、七三七言句等;按行数可分为六行、八行、十二行、十八行、三十六行、七十二行。常见的勒脚歌为八行和十二行。

(三)彝族五柱歌和羊情带

(四)畲族的字歌和字谜歌

(五)瑶族的九九歌

六、歌谣对诗人创作的影响 李白 韦其麟、屈原 曹操。李季

第 七 章 谚语、歇后语

(语言与文学性质兼备)

一、谚语

 谚语是口头讲说的具有深刻含义的定型化语句。 谚语与民谣两点区别: 两点区别:(1)篇幅上,谚语比民谣的篇幅更为短小;(2)内容上,谚语属经验性哲理性,因而流传时间更长;民谣带有时代性、背景性,流传时代有限。

二、谚语的特点

意味深长(道理深刻丰富耐人寻味)

表述巧妙(常用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形式精练(用词精当,语句简短)

三、谚语的类型、内容与立体性

1.讽颂谚:(1)歌颂、赞扬的;(2)暴露、批判的。2.规诫谚(教热敢于斗争等九个方面)

3.事理谚(说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等12个方面)4.生产谚(5小类)5.天气谚(3小类)6.风土谚(4小类)7.常识谚(8小类)8.修辞谚(若干小类)

四、歇后语

歇后语,又叫“俏皮话”,是一种由近似于谜面、谜底的两部分组成的较为定型的趣味性语 句

使用场合:生动活泼和日常生活,不适合在悲哀伤感情况下

五、歇后语的特色

1.广泛的内容 2.诙谐的风格

第八章 对联

一、对联含义

对联,也叫楹联,是一种以对偶双句结构为特点的实用文字。汉语词典解释为“写在纸上、布上或可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句”。它是用书面语文表达思想感的一种情特殊形式。

二、对联的基本特点

1、上下联字数相等(无论长短均无例外)

2、上下联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比较:诗句多用四句或八句)。

3、上下联形成对偶(相同或相似字、词、句。相对应词的词性一致)

4、上下联平仄相间(两联之间平仄相反)

5、具有强烈的实用性(为某一主题而作)

三、对联书写和悬挂注意事项

字体:一般用楷书、隶书或行书。

用纸:红事喜事用红纸;白事用蓝纸白字或白纸黄字。

悬挂:汉字习惯自上而下,自右至左。

格式:上下联竖写;横披横写。

平仄:上下联尽可能平仄相对。阴平、阳平两调为“平声字”,上声和去声为仄声字。一般来说,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永平。(《红白》153页)

第十章 民间长诗

一、史诗

史诗是以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长篇叙事诗。真实概念(狭义史诗)

以诗的语言,记叙某个民族关于天地形成、人类起源,以及民族迁徙、民族战争和民族英雄业绩等重大事件的民间文学作品。假借概念(广义史诗)

指一些较全面反映某个历史时期社会面貌和人民群众多方面生活的作品。诸如某些小说、报告文学之类的长篇叙事作品。如:柳春的《金光大道》、浩然的《创业史》、马识途的《清江壮歌》、周良思的《飞雪迎春》„„

二、史诗的基本特点

1、史诗的产生比狭义的民间叙事长诗早,他是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的产物,大都出现在社会各个民族发展的转折时期。

2、史诗在内容上所表现出来的不是个人的遭遇,而是关系到整个氏族或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较之狭义民间叙事长诗,其题材更重大,主题更严肃,格调更庄重。

3、史诗在形式上集各类口头文学之大成,其规模比狭义民间叙事长诗更为宏大。

4、史诗多以口头—书面—口头、书面并存的方式流传,在口头性和书面性关系上,体现得比狭义民间叙事长诗更密切

三、创世史诗的两大特点

1、反映人类社会童年所特有的“天真”。即对自然社会现象充满了各种奇特美妙的幻想和天真幼稚的解释。

2、热情赞美劳动人民征服自然、创世之业的丰功伟绩和大无畏精神。

四、中国的英雄史诗:

《格萨尔》(藏族)《江格尔》(蒙古)

《玛纳斯》(柯尔克孜)

《戈阿楼》(彝族)

《黑暗传》(汉族)

五、《格萨尔》简介

1、最初的记载和流传区域„„西藏、四川等地

2、规模和对世界的影响„„

3、内容和故事梗概„„反映历史上的霍岭战争

第 十三 章 民间文学的田野采录

一、民间文学的田野采录与整理方法

(一)、坚持“全民搜集、忠实记录、慎重整理”的原则 1.全面搜集 2.忠实记录 3.慎重整理

二、搜集民间文学的方式与方法 一是随机采录。二是定居采录。

第 二 章 民间文学在当代的应用

一、民歌的舞台应用 一是“家内歌”,二是“家外歌”。所以民歌被称作山歌、田歌、秧歌、牧歌。(一)家庭舞台上的歌----家内歌

 1.劳动歌 2.育儿歌 3.苦情歌 4.情歌(二)自然舞台上的民歌----家外歌

1.山歌 2.田歌 3.号子 4.情歌 5.游戏歌(三)当代媒体、舞台应用的民歌

二、民间文学的电视剧应用 1.帝王传说的再现与独立结合

2.文人传说与机智人物故事的交错组合 3.孤女寻父与真假公主的重合

第五篇:《民间文学概论》教学提要全

《民间文学概论》教学提要

关于本课程的教学

民间文学,是由广大劳动人民集体口头创作和传播的一种语言艺术。文艺理论(文艺学)是研究各种文艺现象并阐明其基本原理的学科。

民间文艺理论(民间文艺学)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就文学领域而言,有作家文学理论和民间文学理论两大体系,这两个体系,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前者主要是研究作家书面文学的创作规律,以具体的作家作品为对象;后者主要是研究民间口头文学的创作规律,以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及其有关诸种事象为对象。

由于属“选修课”,成绩是“考查”。除平时了解到课、听课、讨论发言、提问回答等情况外,就课堂讲授的内容做一次作业;学期末交一篇搜集整理自己家乡的传说故事或民俗风情,或一篇评论指定的民间作品,篇幅2千字左右。

第一章 绪 论

一、什么是民间文学?

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故又称语言艺术。”

民间文学是广大劳动人民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和传播,反映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一种语言艺术。

高尔基指出:民间文学“主要是劳动群众的口头创作”(《给莫琳娜的信》)。是“从他们自己的劳动经验中抽取出来的知识的总汇。”(《高尔基文献集》)过去前苏联一直称民间文学为“人民口头创作”。

鲁迅也说:“既有消费者,必有生产者,所以一面有消费者的艺术,一面也有生产者的艺术。”(《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

民间文学具备一般文学的重要特质,固然是文学,但它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其特殊在于,它以人民大众的生活方式而存在,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它是一个民族民众传承的生活文化之一。

国际上,对民间文学的研究,从一开始就纳入民俗学的范畴。

威廉。汤姆斯:民俗是“在普通人们中流传的传统信仰、传说及风俗”,包括了“古时候的举止、风俗、仪式、迷信、民曲、谚语等等。”(《人类学辞典》,台湾版)这显然是统指所有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民众文化现象,民间文学自然也不例外。民间文学与民俗密不可分,是直接从民众生活中来,是民众的一种生活文化。

在此,还须明确一个概念:民族民间文学。

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当今,除主体民族——汉族外,还有55个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为了区分和表述这个情况,凡特意加上“民族”的,一般就是专指“少数民族”,如“民族历史”、“民族经济”、“民族医药”“民族文学”、“民族文学研究”等,这是约定俗成。

二、民间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民间文学是文学的源头,文学史的开篇。

艺术起源于劳动。文学创作起始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号,第一篇作品就是“杭育杭育”:

“人类是在没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

《淮南子。道应训》:“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文学史的开篇:原始时代的文学。这个时代是无阶级社会(夏朝以前),历时十分漫长。其文学是全民的,是地道的民间文学。它的口头创作,无论是古歌谣或是神话传说,流传至今的尽管不多,但都是弥足珍贵的。如:古歌谣: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神话传说:《女娲补天》、《夏禹治水》、《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黄帝与蚩尤之战》等。

马克思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我国古代神话传说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也很大。它是浪漫主义的源头。马克思说:“在野蛮期的低级阶段,人类的高级属性开始发展起来。„„想象,这一作用于人类发展如此之大的功能,开始于此时产生的神话、传奇和传说等未记载的文学,而业已给予人类以强有力的影响。”(《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

我国后来不少浪漫主义诗人如屈原、李白等,都从古代神话传说吸取很多养料。我国的小说也是导源于神话传说,魏晋的志怪小说中那些神话式的故事,一直到明清时那许多写狐鬼变化的作品,也都是与古代神话传说一脉相承的。

文学史是要寻找来龙去脉,探求发展规律的,要是没有这段原始时代的文学,我们的文学史就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

2、民间文学是作家文学的母亲、乳娘。

任何一部文学史,都是主要由一系列的作家作品所构成的,没有作家作品,就没有文学史。作家作品虽然也包括民间的,但中国文学史主要还是以精英的文人作家及其作品为主流。而这些精英的文人作家在其成长历程中,几乎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民间文学的熏陶和影响。这方面,我们往后还有专章来谈,这里暂时不表,而仅就文学体裁的发展问题,看看民间文学是如何影响作家文学,从而推动整个文学向前发展的。

今天我们看到文学史上的各种体裁,大多是从民间衍生、发展而来的。鲁迅说:“歌、诗、词、曲,我以为是民间物,文人取为己有,越做越难懂,弄得变成僵局,他们又去取一样,又来慢慢地绞死它。例如楚辞吧,《离骚》虽有方言,倒不难懂。到了扬雄,就特地古奥,令人莫名其妙,这就离断气不远矣。”(《1934年给姚克信》)

四言诗,主要成于《诗经》,在《诗经》之前的《易经。爻辞》中就有了其雏型:

“屯(dùn)如,邅(zhān)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kîu)。”(注:屯,停顿;邅,难走;班,众多;如,语气词。)

“贲(bì)如,皤(pï)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注:贲,装饰得漂亮;皤,素白;翰,素白。)《诗经》的“十五国风”全是民歌,“小雅”亦有部分是民歌。五言诗,现存最早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东汉班固的《咏史》:“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苍令有罪,就递长安城。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晨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而早在西汉就有了五言的民谣:

“邪径败良田,谗口害善人。桂树华不实,黄雀巢其颠。古为人所羡,今为人所怜。” 七言诗,产生第一首完整的文人七言诗,是建安时曹丕的《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难翔,念君客游多思肠。„„”。

而汉乐府民歌中已有不少七言诗,如东汉时的民谣《小麦童谣》:‚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

词,过去一般认为是文人创造的,自敦煌千首曲子词被发现以后,人们才知道,唐代(大约在7世纪中叶)民间早有“菩萨蛮”、“长相思”、“渔歌子”、“望江南”等许多词牌的作品。如:“望江南”:“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夜久更阑风渐紧,为奴吹散月边云,照见负心人。”

另一首:“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者(这)人折去那人攀,恩爱一时间。” 曲,在元代是韵文的新兴样式。“它主要是在金代的‘俗谣俚曲’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它的成长一方面由于以诗词为代表的传统韵文在上层知识分子手里,逐渐僵化,不得不寻求革新的道路;一方面则是‘俗谣俚曲’一直在继承并发展宋代以来民间歌曲的优良传统,这时期正好条件成熟,便一跃而跻列于与诗词分庭抗礼的地位。”(中科院文学所《中国文学史》)

白话小说的诞生,与宋元明民间说唱文学的兴盛分不开。

3、民间文学是少数民族文学的主流,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少数民族,由于历史原因,绝大多数都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的传统文学都是世代口耳传承下来的,民间文学在他们的文学发展史中居于主流地位,即使有自己文字的几个民族,其情况也大致如此。民 族民间文学,由于民族众多,作品浩如烟海,内容极其丰富多彩,形式别致多样,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可大大地充实中国文学的宝库。特别是有许多方面诸如神话谱系、创世史诗、英雄史诗、各种歌会歌节等,都将给中国文学史填补空白。

中国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中国文学就应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学,中国文学史也就少不了少数民族文学这一席位。

三、我们如何学好民间文学?

1、端正立场态度,树立群众观点。

毛泽东在谈到向群众作调查工作时说:“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欲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必须明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我们学习劳动群众的文艺创造,同样应该持这种态度。古往今来,许多文人作家都曾向民间文艺学习、借鉴,但是在过去,只有那些对待人民的态度比较正确,比较关心人民疾苦的作家,才能真正从民间文学中获得营养,创作出具有人民性的优秀作品。这就告诉我们,我们要自觉地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拜群众为师,虚心向群众学习,这才能真正从从民间文学中获得思想和艺术的教益。

2、要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反过来又指导实践。我们在学理论的同时,要多接触有关作品,因为要理解和把握这些理论,必须要有懂得有关作品作为基础,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空对空”。为此,我们在堂上可适当多举些作品实例,同学们课后也要尽可能多阅读一些有关民间的作品。

3、到民间去,进行“田野作业”。

民间是民间文学丰富的宝藏。要深入实地调查采风,进行发掘、搜集、整理,力求掌握最丰富、最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占有资料,是学习、研究民间文学的基础和前提。目前我们尚在学校学习,暂受条件限制,难以如愿。但要明白,走出书斋去呼吸田野空气是很必要的。

第二章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一、直接人民性和民族性

人民性:“文艺作品中对人民大众的生活、思想、情感、愿望的反映。”(见《现代汉语词典》)

直接人民性:是指文学与广大劳动人民的血肉般的直接联系,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在文学上的直接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在文学上的直接表现。

作家文学的作者是文人作家,是非从事生产劳动者,其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可能会有人民性(有的甚至很强烈),但那是间接的,是要经过文人作家的体验和感受,并由他们反映出来的。如:杜甫、李白、陆游等和现当代作家的作品。

民间文学的作者是从事劳动生产的人民大众,他们在自己的生活环境里,在生产和斗争的实践中,情不自禁地表白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诉说自己的痛苦和欢乐,毫不掩饰地表明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态度,表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这个人民性是直接的,是从人民大众心底直接发出的。

人民大众的创作也会有糟粕。这是因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2页)这种糟粕是极少数,应以历史唯物主义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加以正确对待。

民族性:是指在其作品中从内容到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各自民族的民族特点。内容上肯定是反映本民族的,而作家文学则不一定是反映本民族的。形式风格是由各民族的社会历史、生活条件、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心理气质和审美意识等诸种因素所形成的。如:北方游牧民族和南方稻作民族的民歌风格就大不相同。

二、集体性和口头性

集体性:是指作品既属于人民大众集体创作,又在人民大众中流传,并不断为人民大众所修改补充,以臻完善。

作家文学,一般是个人创作,作品属于作者本人,别人不得剽窃、抄袭或篡改,而其作者也要文责自负。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与作家文学的个人创作相区别,主要表现在创作和流传两个方面:

民间文学的创作,一般有三种情况:① 从开始创作直至完成,均为集体进行。② 劳动人民中的某些 成员,把现有流传的口头作品加以综合、修改或改编,成为再创作的作品在群众中流传。这些成员对作品不落名,不计较得失,也不负文责。③ 由民间歌手、故事家或其他民间艺人,先独自创作,并进行演唱、讲述或表演,而后作品在群众中流传。这些民间创作者,都是来自劳动群众,其创作也融在群众集体创作之中(如群众参与修改),作品虽显示出某些个人独创性(有些作品还署有作者名),但也不过成为民间集体创作的一种补充和发展而已。

在流传方面,作品无“定本”,传播者往往又是它的再创作者,他们常常会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思想情绪和艺术趣味,对作品从内容到形式,不断地进行增删改动和加工潤色。谁都可以改动,既无人追究什么责任,也无人计较功过得失。作品经过如此一次又一次的再创作,集中众多智慧,千锤百炼,自然在内容上和艺术上都更加臻于完美。正如斯大林说的:“人民把自己的歌曲在几个世纪中琢磨着并使它达到艺术的最高阶段。”(见《民间文学论丛》1981年版)例如:音乐上的古曲《春江花月夜》,文学上的《敕勒歌》、《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都是千古绝唱,脍炙人口的不朽之作。

当然,民间文学的这种集体性也有它一定的局限或缺陷。主要是,不同思想和不同艺术趣味的创作者的共同创作,不同时代和不同阶层的传播者的修改加工,都容易使作品内容杂芜,艺术格调也会不甚协调。作家的个人创作,虽囿于个人之见,但作为精神生产一般都多有优于集体创作的地方。许多伟大作品都是出于个人之手的。而且在艺术创作史上,从集体创作到个人创作是历史的进步。

口头性:是指其作品既是人民大众口头创作,又在人民大众中间口头流传。它与作家文学的书面创作和书面流传相区别。

作家文学以文字为表达方式,又以文字的方式进行传播,是提供视觉形象。民间文学以口头的方式进行创作和传播,所提供的是听觉形象。

民间文学的口头创作,在我国少数民族当中尤为发达,这是有其社会和历史根源的。其中绝大部分民族只有本民族的语言,而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民间文学全靠口头传承下来。

民间文学的口头创作,由于口头语言本身的存在和发展,它是最为灵便的表达工具,人民大众即使将来个个都掌握了文字,他们也还会有口头创作的活动,口头创作始终与口头语言相依存,民间口头文学永远不会消亡。

民间文学是口头创作,但不是所有的口头创作都是民间文学。因为反动统治阶级也会有口头创作的东西。

民间文学的口头性并非与文字无缘。有不少民间作品有手抄本,也有被载入宗教的经书或其他古籍文献里,它们都以书面的形式流传着。但是,它们本来就是民间口头创作,又是在民间口头流传的,后来才被文人或其他掌握文字的人所采录和记述。如:《诗经》的《国风》、纳西族的《东巴经》、藏族的《格萨尔王传》、壮族的《刘三姐传说》等等。

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些民间歌手、故事家或民间艺人,已经基本掌握了文字,其创作究竟是属于作家文学还是属于民间文学,这不可一概而论,需要“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看其作品是否主要是书面创作和书面流传,影响如何。例如:傣族的老歌手康朗英、康朗甩,其分别创作并出版了诗集《流沙河之歌》和《傣家人之歌》等,故《傣族文学史》将其划归作家文学。

三、变异性和传承性

变异性:所谓“变异”,就是变化成异样。民间文学创作出来一经流传,便一直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在语言、表现手法、内容情节、人物形象甚至主题思想等方面,都会发生衍化,从而形成各种同一母题的“异文”,这就是它的变异性。例如:

彝族撒尼人的《阿诗玛》原传说材料就有20多份“异文”(综合整理成现有的长诗《阿诗玛》);汉族的民间传说《孟姜女》和《牛郎织女》也发生很多演变。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与作家文学的稳定性相区别。作家文学是书面作品,发表或出版后,有文字固定着,白纸黑字,永久不变。有的虽有不同的版本,但每个版本都有其固定的原文。

民间文学变异性产生的原因:

① 作品是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只靠记忆保存,又凭记忆讲述或演唱,因记忆的有限和讲述的需要,讲述者可对作品随意地增减、发挥。

② 作品是属于集体的,不存在作者“版权所有”的问题。即使是那些已经采录有文字固定了的作品,人们在传播时也不会去“尊重原作”,而总是根据当时讲述者和观众的需要,有意无意地对作品进行“再创 作”。

③ 作品是直接来自人民生活,与人民群众保持最紧密的联系。它会随着当地的地理环境、生活条件、风俗习尚和人们艺术趣味等因素的改变而发生变异。汉族许多传说故事传入少数民族地区后,从内容到形式,被少数民族所改造、改编,成为具有这个民族和这个地方特色的作品,这对原故事来说就是一种变异。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④ 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促使传统作品与之相适应。例如壮族神话《布伯的故事》等。

变异性是口头性和集体性派生出来的。在记录、整理民间作品时,不能以变异性为借口,对作品任意篡改,塞进私货以冒充。

传承性:所谓“传承”,就是世代相传继承。民间文学的传承性,主要是传承如下内容: ① 作品思想内容方面的直接人民性、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别林斯基说:“人民性已经成为一切诗歌作品及诗的荣誉的试金石和最高的准绳。”民间文学从神话到传说、故事、歌谣等,一直在沿着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道路发展。

② 作品艺术形式方面的形式体制、表现方法和语言风格。鲁迅在《致姚克》中说:“歌、诗、词、曲,我以为原是民间物,文人取为己有,越做越难懂,弄得变成僵石,他们就又去取一样,又来慢慢的绞死它。” 《诗经·国风》等民歌的赋、比、兴表现手法。高尔基说:“接近民间语言吧!寻求朴素,简洁,健康的力量,这力量用两三个字就造出一个形象。”

四、立体性

立体性:是指它不但是文学,还包含有哲学、历史、宗教、民俗、民族等因素,具有多种价值和功能,是人民大众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文化。它的创作和流传同人民的生产劳动、生活习俗、宗教仪式和娱乐活动等结合在一起,因而是多层面、多侧面和活动多样化的。它与作家文学的平面性、单一性相区别。

作家文学由于是个人创作,故只限于个人的体验和感受;由于是书面创作和书面流传,故必然是比较简约、单纯。

民间文学的立体性,既表现在创作上,又表现在流传上。例如: 广西之所以成为“歌海”,主要因为有壮族这个歌唱的民族,有被誉为歌仙的刘三姐。壮族自古以来,“遇事即歌,以歌代言”,蔚成风气。“广西诸郡,人多能合乐,城郊村落,祭祀婚嫁喜葬,无不用乐,虽耕田亦必扣乐相之。”(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壮乡“无论男女,皆认唱歌为其人生观上之主要问题,人之不能唱歌,在社会上即枯寂寡欢,即缺乏恋爱求偶之可能性,即不能通今博古,而为一蠢然如豕之顽民。”(清刘锡蕃《岭表纪蛮》)壮人“迭歌相和,含情凄婉,„„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壮族以至广西各民族的民歌一般就是这样创作出来的。

云南白族的“打歌”(即踏歌,边歌边舞),是一种诗、歌、舞三结合的文学形式,最初是白族先民用来“传古”和“敬鬼神”,至今民间仍在盛行。其演唱形式:在婚丧嫁娶或社火集会时,“人们在地上一塘熊熊的大火,歌者分为甲乙两方,人数少则五六人,多则二三十人,每人手里端起一碗酒,或一碗烤茶,围着火塘成一圆圈,一边唱一边走动。甲乙两方都有‘歌头’,领唱,其他人随之齐唱,两方一问一答,一直唱下去。”

传说故事的创作和流传,也往往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有听众交流,有情景氛围。例如:壮族神话《妈勒访天边》的产生,大概是先民们在纷纷议论天边的有无,以及如何去探索的问题。过后能流传下来,是因为人们对这个问题尚感到困惑而不断忆起和讲述。

以上所述的民间文学7个基本特征,直接人民性和民族性主要体现在内容上,属内部特征;集体性、口头性、传承性、变异性主要体现在创作方式和流传方式上,属外部特征;立体性则是外部和内部兼有,属综合性特征。集体性和口头性是核心和关键,对民间文学创作与流传起着主导和支配作用。

第三章 原始宗教与神话

一、原始宗教

(一)原始宗教的产生

原始宗教:是指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最初的宗教历史形态,它是宗教史上最原始的结构形式。由于这种宗教形态是以非人为的自然方式产生和存在的,故也称之为“自然宗教”。

原始宗教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伴随原始人类的产生而逐渐产生的。它产生的条件主要有三个 方面:

1、社会经济条件。社会生产力极度低下,使得原始人的自身力量远远无法与大自然抗衡。原始人们在力图征服自然的同时,只能更多地屈从于自然的压力,对它产生畏惧和依赖。这是原始宗教产生的最根本的历史条件。

原始人一方面依赖大自然的恩赐而获得食物,同时又为生存的需要而不甘束手待毙,总是充满征服的愿望。但宗教现象之所以在古人阶段(进入母系氏族社会)方才出现,而没有在生产力更为低下的时代产生,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同时又依赖于达到一定水平的社会生产力。只有当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才会产生出超自然环境的需要、行为和感受。也只有经过生产活动的长期发展,才能促进人的大脑的发达和社会联系的复杂多样,才能积累出产生宗教意识所必需的智力和相应的社会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在)野蛮时期的低级阶段,人类的高级属性开始发展起来。个人的尊严、雄辩、宗教的情感、正直、刚毅、勇敢,此时已成为品格的一般特质„„在宗教领域中发生了自然崇拜和关于人格化的神灵以及大主宰的模糊概念。”(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

2、社会政治条件。马克思指出:“古代一切宗教都是自发的部落宗教和后来的民族宗教,它们从各民族的社会和政治条件中产生,并和它们一起生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33页)原始政治的基本内容,是处理社会群体中人与人的关系,组织和协调集体行动,维持和巩固群体组织。人类在其形成初期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处于自然组合状态,以游荡的原始群居为生活方式,谈不上稳定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也没有确立相关意识和行为准则的必要。进入古人阶段,定居式的共同谋生方式和要求而逐渐形成的最早的血缘纽带,把人们结成了一个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群体即血缘家庭,结束了无组织的原始群居生活。

血缘家庭是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它不仅从生产生活上、而且从思想意识上增强了人们的社会性。社会组织形式的产生,既促进了群体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也密切了群体内部的思想交流,并产生了协调统一群体行动这种最原始的政治现象,从而为宗教这种社会意识的产生奠定了基础。随着血缘家庭向氏族社会的发展,这个情况就越显得重要和明显。可见,原始宗教就是这样地随同社会组织的形成而产生的,在一定意义上可说它是原始政治观念和制度的存在形式。

3、社会心理条件。在人类进化的初期阶段,原始初民主要是本能地适应自然,智力水平和思维能力极低,无法对事物进行认识和幻想。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原始政治的形成,人类的经验和知识得到积累,人们的智力水平和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所谓“思维”,即思想或思考,亦即理性认识的过程。思维有形象思维(又称“艺术思维”)和抽象思维(又称“逻辑思维”)两种类型。抽象思维是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是用科学的抽象概念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达认识现实的结果。原始人显然是不可能具有这种抽象思维的;就是形象思维方面,也不可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形象思维,因为真正的形象思维是要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通过实践由感性阶段发展到理性阶段,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原始人不过是沾到了其表面的东西,即不脱离具体的形象。

原始人的思维是一种原始思维(也叫“神话思维”),带有强烈的主观臆想性,而且只限于感性的、表象的。他们用联想和幻想的方式,比照对于自身的认识结果去解释自然,解释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虚实不分,物我混同,这就必然导致对于世界的虚幻反映和愚昧观念,而不可能有任何科学的认识。

正因为如此,原始宗教成为原始社会的基本意识形态,它不仅是原始人的世界观,指导着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认识,而且也是原始人的人生观,反映了他们对社会生活的基本看法。(时光等《宗教学引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二、原始宗教的基本内容和形式

原始宗教具有哪些基本内容和形式呢?从考古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研究材料概括起来,大致包括: ① 拜物教。英国19世纪进化派人类学家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中提出的“万物有灵论”,是一切宗教信仰的发端。原始拜物教是原始宗教的最初形式,人相信与自己的生活相关的自然物(如树木、石头、弓箭等)具有超自然的灵力(或灵性),视之为神秘,一方面加以膜拜,求其施惠和庇佑,另一方面又采用各种手段去影响和控制它们。由此便形式了法术活动,这是在神灵观念产生之前出现的最初的巫术活动。

英国19世纪另一位进化派人类学家弗雷泽在其《金枝》的“巫术论”里,认为人类智力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巫术——宗教——科学,巫术阶段是前宗教或前万物有灵论阶段,这种原始巫术的两个基本规律 和形式:一是模仿巫术(或顺势巫术),这建立在相似的联想上,即“相似律”;一是接触巫术(或感染巫术),这建立在接触的联想上,即“接触律”。前面说的“拜物教”就是指这种原始巫术。不过,我不赞成把这种原始巫术排除在“万物有灵论”之外,因为它毕竟也被视为(不论其有意或无意)有“灵”,若没有“灵”(哪怕很隐蔽),就不被认为通过作法能如愿以偿。

② 自然崇拜。当原始人的宗教意识从“万物有灵论”发展到神灵观念时,他们便根据这种神灵观念去解释自然,说明自然事物。这种神灵是人格化的,是具有人的意志、情感和欲望,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自然事物的一切活动都是由这些神灵主宰。自然崇拜就是对这些自然事物的神灵的崇拜。它是原始拜物教的直接发展形式,它与原始拜物教的区别在于,它是由对具有灵力(或灵性)的自然事物的信奉变成了对自然事物的神灵的崇拜。而这种人格化了的神灵就与单有灵力(或灵性)的自然物不同,它对待人类既可行善,也可行恶。于是,原始初民便开始把它神化(如太阳神、山神、水神、火神、树神、雷神„„)对它产生依赖感和畏惧感,从而对它顶礼膜拜。

③ 图腾崇拜。当血缘家庭发展到氏族(母系)社会阶段,氏族的统一和血缘纽带反映在原始人的意识中,形成了他们各自氏族的同源观念。如何去辨认同源和非同源的呢?由于他们完全不了解人类生殖繁衍的秘密(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而且对人与自然混然不分,这就使他们会想到精灵可以在不同的自然形体中易位转化,然后往人类之外的自然事物中去寻找答案。这样,就很自然地选择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或具有非凡本领和力量的自然物(主要是动物,也有些是植物和无生物)作为对象。图腾崇拜便由此产生。

“图腾”一词源于美洲印第安奥吉布瓦人的方言,意为“他的亲族”。图腾崇拜是氏族原始宗教的主要形式。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或称“图腾主义”),而且都是以各自的图腾崇拜对象来命名氏族的(即氏族的徽记)。图腾崇拜是氏族宗教的主要形式。图腾的观念一般经历三个阶段:亲属——祖先——保护神。这三种观念往往不是简单的更替,而是累积的,在保存旧观念的基础上产生新的观念,形成产生时间不同的多种观念并存的局面。

所谓图腾亲属观念,就是把图腾当作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父母或兄弟姐妹,当作本氏族或本家族的成员。

所谓图腾祖先观念,就是把图腾当作自己的始祖,自己就是它的子孙后代。这比图腾亲属观念进了一步,是原始人逐渐增长抽象思维(从个别到一般)、逐步产生灵魂观念和祖先观念的结果。崇拜图腾祖先是最早的祖先崇拜。

所谓图腾神观念,就是把图腾当作氏族、部落、家庭和个人的保护神,相信它具有超自然的力量,既能降福于人,又能为人排忧解难。图腾神是人们心目中的偶像,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且有图腾禁忌。图腾神观念是在图腾祖先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这时原始人的思维又有了进一步发展,认识到人和兽之间有很大差别,不再相信兽能生人或人起源于兽。(这时大概是处于母系向父系过渡时期)但图腾祖先观念在他们的意识中根深蒂固,同时他们也希望图腾继续护佑自己,于是便产生图腾神观念。有些民族两种观念并存,把图腾既当祖先又当保护神。

在各民族的历史上,图腾神普遍存在,有动物形、植物形,也有半人半兽形等。例如: 龙,这是中华民族共同崇奉的图腾神。龙的形象:“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宋〃罗愿《尔雅翼》卷二十八)龙有多种:“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qiú)龙,无角曰螭(chī)龙。”(三国魏〃张揖《广雅》)龙是由蛇(蟒蛇)演化,并综合其他许多部落图腾而成的。

凤,这也是中华民族共同崇奉的图腾神,是由鸟图腾演化而来的。其形象,《山海经·南次三经》:“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说文》:“凤,神鸟也。天老曰:凤之象也,鸿前鹿后,蛇颈鱼尾,鸛颡鸳思,龙文虎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风穴。见则天下大安宁。”(注:①天老:黄帝之臣。②鸛颡:huan sǎng:额像鸛鹤。③思:同‚腮‛。④ 喙huì:嘴。)⑤弱水:不通舟船之水流。)

蛇、鸟是古越人的图腾,后演化为神。虎是巴人(土家族等)、纳西、彝、哈尼等族的图腾,后演化为神。牛是壮、布衣、苗等族的图腾,后演化为神。牦牛是藏族的图腾,后演化为神。狗是瑶、畲等族的图腾,后演化为神。狼是古代突厥的图腾祖先,后演化为神。

熊是鄂伦春、鄂温克等族的图腾,后演化为神。蜜蜂是怒族的图腾祖先。枫树是苗族的图腾祖先。竹是古代夜郎人的图腾祖先。《后汉书》:“夜郎者,初,有女子浣于遁水,有三节大竹流入足间,闻其中有号声,剖竹视之,得一男儿,归而养之。及长,有才武,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今夜郎县有竹王三郎神是也。”布依族有此习俗:独子之家,需在宅旁种竹子一丛,用以保佑独子健康成长。此竹在独子长大成人之前不准砍伐,独子成人之后,若需用此竹,也得举行一定仪式,且必须由独子砍第一棵方可。(孟慧英《布依族的神话与宗教》,《贵州民族研究》1987年第4期)

“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chū、虎为前驱,雕、hú、鸢为旗帜。”(《列子。黄帝》)

④ 祖先崇拜。随着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原始人开始从自然中区别出来,在图腾崇拜的基础上产生祖先崇拜。这一方面是有赖于灵魂观念的形成,认为它是一种可独立存在、永恒不灭的精神实体,它可以对现实的存在发生重大影响;另一方面是对已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氏族制度的反映,说明年长者和氏族首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增长。这种祖先崇拜剔除了图腾崇拜中的自然成分,是血缘关系和氏族制度的社会性强化形式。

原始人认为,人死之后,虽然肉体不存在了,但其灵魂却不会死亡,它可以单独过另一种隐秘的生活,或借助其他自然形体继续存在。它能够与活人交往,或为活人造福,或对活人施加惩罚。因此,人们对死去的祖先产生了敬畏和依赖,将其视为本氏族的保护者,并代替图腾而成为崇拜对象。这种祖先崇拜,在母系氏族社会的对象是女性祖先,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对象便以男性祖先为主了。这是根据氏族社会的组成方式而定的。

此外,在原始社会里,在“万物有灵”观念的支配下,原始宗教还有生殖崇拜(女性生殖器崇拜、男性生殖器崇拜)、鬼魂崇拜和英雄崇拜等。

人为宗教(又称“一神宗教”、“神学宗教”)是从原始宗教演变而来的。其产生取决于四个主要因素或基本条件,即阶级的出现、民族——国家的形成、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理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神话是什么?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希腊艺术的前提是希腊神话,也就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这是希腊艺术的素材。不是随便一种神话,就是说,不是对自然(这里指一切对象,包括社会在内)的随便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

“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

据此,我们可概括神话的含义为:神话是人类初民通过幻想以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反映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口头故事。

在我国,关于神话的界定,20世纪80年代曾进行热烈讨论。袁珂在1983年发表《从狭义的神话到广义的神话》一文,认为古代神话属狭义神话,后来产生的传说、仙话和神化了的历史属于广义神话,“神话无下限”。在另一篇文章《再论广义神话》中,他说“自然界发展的无限和一定时期人们认识能力和支配自然能力的有限构成尖锐的矛盾。这种由生产力不发达决定的认识方面的矛盾,是一定时期人们必然要产生幻想(神话)的基础。”这种观点对不对呢?大家可讨论一下。

四、神话与原始宗教的关系

神话和宗教是密不可分的,“一但出现了宗教,同时也必然会出现与之有关的神话。”(杨堃《论神话的起源与发展》,《民间文学论坛》1985年第1期)

“神话”一词,意思就是神的故事,也就是讲神的事情。“话”作故事解。日本的“物语”就是故事的意思(如《源氏物语》)。有“神”就有神话,这是肯定的、必然的。

有论者认为神话的产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必须出现神,而神的出现又应该在灵魂观念之后。神并不与原始宗教观念同时产生,但却是原始宗教观念的产物。② 语言必须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③ 有巫师,他们是原始神话当之无愧的作者。没有他们的再创造,神话顶多只是初民口头的片言只语而不能成其为一种“作品”。(黄惠焜《论神话——神话的产生及其分期与分类》,《神话新探》,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转引自潜明兹《中国神话学》P47)这个观点基本是对的,先有神,后有神话,但它们是几乎同时产生的,是一对孪生兄弟。正因为如此,它们产生的社会经济、社会政治、社会心理条件是一致的。

既然神话与神俱来,什么神话最早产生的呢?是自然神话还是图腾神话,得取决于其原始崇拜究竟谁先谁后,这存在两种不同意见。一般是认为图腾崇拜和图腾神话先于自然崇拜和自然神话,理由是:“其一,神话本是宗教的组成部分,与图腾崇拜相关的自然是图腾神话。其二,神话是一种解释系统,‘人们最初解释的必然是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某种物象。’当时与他们关系最密切的便是图腾。”(引自潜明兹《中国神话学》P29)

据载,“在尚处于中石器时代的澳大利亚人中,其神话主要是图腾神话,而关于‘宇宙神话,即关于世界起源的故事,在澳大利亚人中间只有萌芽。’这是因为‘在这样的发展阶段,人们尚未向自己提出 关于整个世界起源的一般的和抽象的问题。’”(引自何星亮《中国图腾神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因此,曾认为自然崇拜早于图腾崇拜的观点是缺乏根据的。最早出现的不是关于开天辟地、日月星辰、山川湖海等神话,而是那些图腾神话(如族源神话、感生神话)。

《三皇本纪》:“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娲氏女,少典之妃,感神龙而生炎帝。” 《史记。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有喾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这些感生神话与炎帝氏族的龙图腾崇拜,与殷氏族的鸟图腾崇拜,都有密切关系。而后,图腾徽记的诸民族在发展中不断联合与融合,因而就产生了像龙、凤这样神奇的图腾物。

皇甫谧《帝王世纪》:“太暤帝庖牺氏,风姓也,母曰华胥,燧人之世,有大人迹出于雷泽之中,华胥履之,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注:①太暤:亦作太皓,传说中东夷族首领,风姓。一说即伏羲氏,为远古‚三皇‛(还有燧人、神农)之一。②华胥:人名,伏羲的母亲。③ 燧人:即燧人氏。传说中远古时代人工取火的发明者。④大人迹:因伏羲是‚蛇身人首‛,其图腾当为蛇,华胥感蛇而孕。因图腾氏族部落忌讳直呼图腾名称,而称之为‚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兄弟‛、‚老人等,故这里称 ‚蛇迹‛为‚大人迹‛。⑤ 雷泽:此为蛇图腾群体的图腾圣地。)

《史记·夏本纪》“正义”引《帝王世纪》:“父鲧,妻修己,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又吞神珠薏苡,胸坼而生禹。”(注:①鲧gǔn:传说中远古部落首领,禹的父亲。奉尧命治水,用筑堤防水的方法,九年未平,被舜处死于羽山。②昴mǎo:星名,二十八宿之一。③薏苡yi yi:俗称‚药玉米‛、‚回回米‛。有人考证薏苡即芣苜fóu mù。《说文》:‚芣苜,其实大如李,令人宜子。‛因此薏苡为一种植物果实,认为吞食此果便能怀孕。④坼chè:裂开。⑤禹:即夏禹,夏朝帝王。)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高辛帝时,犬戎犯边,帝出榜招贤,谓“天下有能得吴将军头者,赠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时帝有畜狗,其毛五彩,名曰盘瓠。下令之后,盘瓠遂衔人头造闕下,群臣怪而诊之,乃吴将军首也。”后高辛公主与盘瓠婚配,生六男六女。盘瓠死后,自相婚配,繁衍成一族。“(转引自何星亮《中国图腾神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注:①该故事一直在瑶、畲族民间流传,即《盘王的传说》,属族源神话。②镒yì:古代重量单位,合古代20两。)

五、神话与宗教的区别(请看教材P98)

周扬在《改革和发展民族戏曲艺术》(《文艺报》1952年第24期)中说:

“无论是神话或迷信,本来都是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世界的一种幼稚的认识,一种对于超自然力量的信仰;但两者的意义却有不同。因为并不是凡涉及超自然的力量的,都是应该唾弃的迷信;许多神话往往对于世界采取积极的态度,往往富于人民性;而迷信则总是消极的,往往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这种区别最突出地表现在对待命运的态度上面。神话往往表现人们不肯屈服于命运。相反地,迷信则恰恰是宣传宿命论,宣传因果报应,让人们相信一切都由命定,只好在命运面前低头。由于对命运的看法不同,因而对作为命运的主宰者的神就采取了不同的态度。神话往往是敢于反抗神的权威的,如孙悟空的反抗玉皇大帝,牛郎织女的反抗王母;迷信则是宣传人对神的无力,必须做神的奴隶和牺牲品。因此,神话往往是鼓励人摆脱自己所处的奴隶的地位而追求一种真正的人的生活,迷信则是使人心甘情愿地做奴隶,并把奴隶的锁链加以美化。为什么我们反对迷信而赞成神话,其理由就在这里。”(转引自袁珂《中国古代神话》,中华书局1960年版P25`26)

六、解答有关问题

(一)神话和传说有何区别?

“神话传说”常常连起来说,这表明它们之间关系密切,内容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尤其是那些晚出的神话和早生的传说,常有交叉现象,故事中人神混杂或半神半人,有时不易辩别和区分,因为它们毕竟有承继关系,传说是由神话演变发展而来的,亲生子女长得像父母是不奇怪的,富有“传奇性”就是传说的一大特点。但是,从民间文学的文体分类来说,它们是有各自的属性和特点,是有区别的:

①产生的时代不同。神话产生在无阶级的原始时代,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神话就消亡了;传说则大多产生在阶级出现以后,而且无时间限制,直至现当代甚至未来,仍会有新的传说产生。例如,现代传说《邓斌骑虎》、《拔哥变龙》等。

②神话是 “不自觉的艺术加工”的反映;传说却是有意识的集体创作。

③神话以神为中心,弥漫着神的意志和神的活动迷雾,距离现实生活较远;传说则以人为中心,它的内容和人物多与历史人物事象和地方风物习俗有某种关联,即使是神也渐近于人性,是被神化了的人,被奉为神的人。

因此,我们的教材(P109)给传说下的定义是:传说是描述一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解释一定地方风物、社会习俗的口述传奇性故事。

关于神话与传说的问题,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有一段话值得我们很好地去体会:‚因为原始民族,穴居野处,见天地万物,变化不常——如风,雨,地震等——有非人力所可捉摸抵抗,很为惊怪,以为必有个主宰万物者在,因之拟名为神;并想像神的生活,动作,如中国有盘古氏开天辟地之说,这便成功了‘神话’。从神话演进,故事渐近于人性,出现的大抵是‘半神’,如说古来建大功的英雄,其才能在凡人以上,由于天授的就是。例如简狄吞燕卵而生商,尧时‘十日并出’,尧使羿射之的话,都是和凡人不同的。这些口传,令人谓之‘传说’。由此再演进,则正事归为史;逸史即变为小说了。‛(《鲁迅全集》第9卷P302)

鲁迅所举例的这些传说,实际上原本是一种氏族图腾祖先神话,被用在帝王身上,而这些传说中的帝王,又与历史上的人物、事件有所关联(如唐、虞、夏、商、周等朝代之说),故既可称为族源神话,也可称为帝王传说。类似这种“两栖”性作品还有很多,如“女登感神龙而生炎帝”、“黄帝战蚩尤”等等。

中国被称为“四大传说”的《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后三者说是传说较为明显,《牛郎织女》则有些特别。牛郎和织女,原是星名(牵牛星、织女星),后被衍化为神话人物,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长年织造云锦,自嫁给河西牛郎后,织乃中断。天帝大怒,责令她与牛郎分离,只准每年七夕相会一次。至南朝梁宗懔撰《荆楚岁时记》,故事有所发展。《风俗通》佚文又记织女会牛郎时,乌鹊于天河上为之搭桥,名为“鹊桥”。(据《辞海》P1443)据宋·李昉等辑《太平御览》卷31,有说是西王母以银簪划河为界,分开牛郎和织女的。《牛郎织女》这个传说,不仅是神话演化而来,而且保留神话的成份较多。

《西游记》是作者有意识地使用浪漫主义手法进行创作,孙悟空大闹天宫等一系列情节,都充满着神奇瑰丽的幻想,这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艺术的折光反映。不能说是神话,只能说是传奇色彩或神话色彩。

(二)神话和仙话是一样吗?

仙话是讲述仙人的活动的,是以追求长生不老、自由平等为中心主题的民间文学作品。它跟宗教信仰的关系也很密切,也多采用幻想的手段,来表现人们那种超越人生、超越自然、超越社会的生活理想。它神话和传说都有相类似的地方。它与神话不同的在于:

①神话产生于野蛮时期的低级阶段(相当于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是“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仙话则产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是阶级社会的产物。

②神话的创作是无意识的,而仙话却是有意识的创作。

③神话中的神大多是不死的,这是自然而然的,无需外加任何手段(“灵魂不灭”的观念在支配);而仙话中的仙则要吃仙丹之类的不死药才能长生不死。神话中神性是与生俱来的,而仙则是在凡人的基础上修炼而成,他们虽有超人的本领,但本质还是人。

例如,“黄帝战蚩尤”,这是神话。民间流传的仙话中,有说黄帝有一天,他发现自己已经两鬓斑白,为此非常苦恼。听说仙人可以长生不死,便带领臣仆来到黄山,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把丹炼成,服丹后便飘然成仙。(陈晓勤等编《中国仙话》,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又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八位修炼成仙的人:吕洞宾、汉钟离、铁拐李、张果老、韩湘子、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他们各有各的超人本领。如铁拐李用的龙头拐杖,抛进大海踩上去,就像坐着龙舟乘风破浪;张果老倒骑的瘸腿毛驴,一扬鞭,立刻踩波踏浪,如履平地,飞奔向前;吕洞宾的宝葫芦,想要什么有什么;„„他们应邀赴王母娘娘(西王母)的蟠桃盛会,大醉而归,腾云驾雾来到瀛洲,然后大家去大闹东海龙王,充分地表现了他们的无所顾忌的狂放性格和非凡本领。

关于民间文学的体裁分类,一般不把仙话作为一种独立的体裁,原因是它与神话和传说相比较,主要只是其所写的内容有些不同而已,故有的把它划归神话,有的划归传说。

(三)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比较如何?

希腊神话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成长于古代人民集体生活之中。它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个部分。神的故事是讲关于宇宙人类的起源、神的产生及其谱系等内容。希腊神话的英雄传说也是起源于祖先崇拜,它是古希腊人对远古历史和对自然界斗争的回顾。希腊神话的人物形象非常之多,大大小小,有名有性,成千上万,其中最主要的有奥林匹斯(神山)十二大神:众神之主宙斯、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他们掌管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组成以宙斯为中心的奥林匹斯神统体系。

希腊神话的神与人同形同性,既有人的体态美,也有人的七情六欲,懂得喜怒哀乐,参与人的活动。神和人的区别仅仅在于前者永生,无死亡期;后者生命有限,有生老病死。希腊神话的神个性鲜明,没有禁欲主义因素,也很少有神秘主义色彩。因此,希腊神话是十分丰富和辉煌的。所以,马克思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本来也应该有非常丰富的、足以惊世的古代神话流传下来,与古希腊、印度等相比不会逊色的。但是,事实上却是大大地逊色了。我们的古代神话流传下来的,不但数量少,而且零零星星,只言片语,构不成完整的体系。现有的神的形象、面貌,大都也很模糊。这种情况,与世界文明古国的称号是很不相称的。

为什么这样呢?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列举了三点原因,其中之一是:‚孔子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实用为教,不欲言鬼神,太古荒唐之说,俱为儒者所不道,故其后不特无所光大,而又有散亡。‛(《鲁迅全集》第9卷P22)

下面是袁珂对鲁迅的这个原因的阐释和补充:“神话转化做历史,大多出于‘有心人’的施为,儒家之流要算是这种工作的主力军。他们为了要适应他们的主张学说,很费了一点苦心地把神来加以人化,把神话传说来加一理性的诠释。这样,神话就变做了历史。一经写入简册,本来的面目全非,人们渐渐就只相信记载在简册上的历史,传说的神话就日渐消亡了。

“例子要举起来是多的,如像黄帝,传说中他本来有四张脸,却被孔子巧妙地解释做黄帝派遣四个人去分治四方。又如‘夔’(kuí),在《山海经》里本是一只足的怪兽,到《书·尧典》里,却变做了舜的乐官。鲁哀公对关于夔的传说还有点不明白,便问孔子道:‘听说“夔一足”,夔果然只有一只足吗?’孔子马上回答道:‘所谓“夔一足”,并不是说夔只有一只足,意思是说,‘像夔这样的人,一个也就足够了。’孔子的解释虽然不一定真有其事,但从这里也就可以见到儒家把神话来历史化的高妙。历史固然是拉长了,神话却因此而遭了厄运,经这么改变转化,委实恐怕会丧失不少宝贵的东西,而从神话转化出来的确历史也不能算是历史的幸事。”“神话转化做历史,一直到宋代罗泌作《路史》都还继续着。”(《中国古代神话》中华书局1960年版P17、18)

孔子及其儒家为何要这样做呢?《论语·述而》中说:“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是极力维护周礼的,反对谈论怪异、勇力、**、鬼神的事情。孔子他们把神话转话成历史,既是从其主张学说出发,又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要美化帝王,把帝王抬到天上去,就得把帝王的祖宗和帝王的身份来历加以神化;要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就得把那些“反抗神的神”修改成野心家、坏家伙,并以历史的面目出现。前者如对“夏禹治水”(见《楚辞〃天问》洪兴祖补注《淮南子》),后者如对羿、鲧、蚩尤、刑天等。这样,神话就散亡了。

《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天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又有神衔蛇操蛇,其状虎首人身,四蹄长肘,名曰疆良。

《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山海经·海外南经》:“欢头国在其南,其为人,人面有翼,鸟喙,方捕鱼。” 《山海经·海外北经》:“北方禺疆,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青蛇。” 《山海经·大荒经》:“有夏州之国,„„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吴。” 《山内经》:“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长如辕,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维,人主得而飨食之,伯天下。”(注:①辕:车辕。商周时车上正中压轴的木杠。②旃(zhān):同‚毡‛。③人主:君主。④飨(xiǐng)食:这里指奉飨祭祀。⑤伯(bà):同‚霸‛。‛)

《山海经·海外北经》:“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冲向南方。(注:①共(gōng)工:古代神话人物,传为人面蛇身赤发,身乘二龙。②厥:掘。③仞:填充。④沮(jì):坍陷。⑤众帝:指帝尧、帝喾、帝丹朱(传说中尧之子,名朱,因居丹水,故名。傲慢荒淫,尧因禅位于舜)、帝舜等。⑥隅:指四方台的每个转角处。⑦冲向:指蛇头所向。)

第四章 民族民间文学与社会生活

第一节 民族民间文学直接反映了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和斗争

从两个方面去看:一是文学起源;一是作品。关于文学起源的几种说法: ①“模仿说”(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亚里斯多德)。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人类对外界事物模仿的本能。

②“游戏说”(德国古典哲学家、美学家康德)。认为艺术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以过剩精力为原动力的游戏。

③“魔法说”(又称“巫术说”。法国考古学家雷纳克)。认为原始人的一切创作活动都是交感巫术(或原始宗教)的直接表现。

④“心灵表现说”(西方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艺术的起源就是为了表现作者的心理变化。⑤“本能和欲望说”(奥地利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把艺术的起源归根于“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的变相表现。

⑥“劳动说”(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劳动创造世界。

我们认为,文学艺术的起源是一个十分复杂、奥妙,至今尚有争论的问题,对它的认识和解释,任何一元论的观点都未免过于简单化,它应该是多元的,而且对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的起因,都应作具体分析;但是,在多元当中,有其主从之分,劳动是最基本的原因,别的则起着一种中介或催化的作用。

西汉时《淮南子·道应训》:“今夫举大木,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这不但是文学的起源,也是民间文学,是从劳动中产生的文学。

鲁迅的“杭育杭育派”之说,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的。

作品无论是在内容上、形式上或风格上,都体现出是“直接反映”的。

第二节:民族民间文学在少数民族人民社会生活中的广泛作用

一、生产劳动的亲密伴侣

二、社会斗争的锐利武器

三、自我教育的生动教材

四、自我约束的严厉法规

石牌(又称“石牌律”),是瑶族的一种特有的民间法律,是经过群众议事会商定的维护生产和社会秩序的条文,是镌刻在石板上或书写在木板上、纸上的成文习惯法。瑶语称它为“料令”等。(习惯法:统治阶级对有利于本阶级统治的习惯,通过国家机关加以确认,并赋予法律效力的,叫习惯法。——据《辞海》)

早期的石牌,没有刻文字(因不懂文字),在安放石牌的地方竖立一块方石,由石牌头人举行祭祀,当众口头宣布条规,大家通过后,对天发誓,各人在石头上打个印,表示决心遵守石牌。还有所谓“象形石牌”的,即在“石牌坪”放有两块形状大小相似、却没有刻上文字的石头,一块立着,另一块躺着。据当地老人说:“这叫姐妹(或兄弟)石牌,我们瑶人没有文字,立这块石牌让众人走正道,就像这块石牌永远站得住脚,如果行为不正,就被人们指责,像躺着的这块石牌站不起来。我们开石牌会都在这个坪开,自古以来叫它‘石牌坪’。”

例: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金秀瑶族自治县上秀二村石牌: 立石牌二村各管折,不得做事,房二村,弟合心弟意。合意(议)到大事作小事,又小事无,又二村意水江河果折事。大士(事)折了。

一料、上秀河(何)人乱去过歌赦村,口同(争)启(起)事,不服道里(理)。二料、歌赦河(何)人乱去过上秀村,口同(争)启(起)事,不服道里(理)。……

七料、上部二村百术件,何人不乱偷盗。又乱偷盗二村。口弟同鬼神定(神判)。八料、上秀、歌赦二村,何人大事小事不用鎻(锁)薄(缚)。匠欠(由)老人孙(审)断。十二料、……

大清顺治十一年甲午十七日立碑天灵地凖 “石牌大过天”,石牌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不管是谁触犯石牌,都要受到惩处。主要有:罚款、财产充公、死刑、连坐法。(看案例)从而保证瑶山路不失遗,夜不闭户的安定社会秩序,满山遍野的森林和土产得以保护,在反动统治时代,瑶民得以生存和发展。

款词,是侗族的一种民间念词。其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有各种各样的款词,如:请神款、族源款、创世款、英雄款、出征款、习俗款、祝赞款、丧葬款„„教材上只是提到其中的“约法款”作为例子来介绍。

例:“六面阴规”是关于死罪的条款。流传在湖南通道、广西三江一带侗族地区的款词中规定:凡杀人放火、拦路抢劫、偷牛盗马、打家劫舍、勾外吃里、挖人祖坟等,都要受到死罪的惩罚。《欢传扬》(即《传扬歌》),是壮族的一首说理长歌,流传在广西马山、上林、都安、忻城等地。长达两千多行。它的内容主要是宣传本民族的伦理观念和做人的道德规范,进行自我约束和教育。共分20个方面:天下不公平、财主、官家、穷人、志气、求嗣、养育、训诲、勤俭、善良、交友、孝敬、睦邻、择婿、为妻、夫妇、妯娌、鳏寡、后娘。

五、社交娱乐的良好工具

第三节 民族民间文学在当今经济建设中的特殊功能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民间文学逐渐经历从娱神到娱人(自娱),又从自娱到娱人(娱别人)的演变过程。

自汉代起,到唐、宋、元、明、清,不断地出现了有组织的民间文艺活动和职业的民间艺人。汉武帝时开始设立“乐府”,专门制作乐谱、训练乐工和搜集歌辞(民歌)。来自民间的乐府歌辞,代表着两汉诗歌的最高成就。如《孔雀东南飞》等。

唐·元稹《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诗中的“光阴听‘话’移”及注。(‚翰墨题名尽,光阴听话移。‛自注:‚乐天每与予游从,无不书名屋壁,又尝于新昌宅,说《一枝花》话,自寅至巳,犹未毕词也。‛此为唐人‚说话‛的始见资料。《一枝花》为唐话本,已佚。)

宋·陆游《小舟游近村》诗:“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作场:在群众中开场表演,如说唱故事等。蔡中郎:名邕,字伯喈。汉灵帝时董卓强征他出仕,任左中郎将,故名。时以文学闻名。明朝人高明撰《琵琶记》,演蔡邕考试及第后,抛弃发妻,在牛相国招亲,后经教育悔过自新,与妻子团圆。故事情节全属虚构。)

宋代的“瓦舍勾栏”。(瓦舍:也叫‚瓦肆‛。宋元时大城市里娱乐场所集中的地方。有表演杂剧、曲艺、杂技等的勾栏,也有卖药、估衣、饮食等店铺。勾栏:一作‚勾阑‛、‚构栏‛。宋元时百戏杂剧的演出场所,有戏台、戏房(后台)、神楼、腰棚(看席)。)

明人诗:“白头瞽女临安住,犹抱琵琶说赵家。”(瞽:gǔ,眼睛失明。

临安:今杭州。)当今的“文艺搭台,经济唱戏”十分普遍,也做的相当成功。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国际民歌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回族、撒拉族的“花儿会”„„

第五章 民族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

第一节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民间文学是作家文学的母体,是作家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民间的神话、传说、故事,是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源头。如: 晋干宝《搜神记》中载的《干将莫邪》,故事最早见于《吴越春秋》和《越绝书》,写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始成。剑有雄雌,为天下名器,乃以雌剑献君,藏其雄者。谓其妻曰:“君若觉,杀我,尔生男,以告之。”楚王怒杀干将。干将的儿子长大后,立志替父报仇,不惜自刎,托头于山中客,请他刺杀楚王。山中客将头献于楚王以后,头被放在鼎镬中烧煮,但三天三夜不烂,“头踔出汤中,瞋目大怒”。山中客乘楚王去看时,砍下了他的头颅,自己也当即自杀,他们的头都落在镬中被煮烂了。大臣们只得分其汤肉埋葬。他们的坟被称为三王墓。这故事反映了干将子至死不移的复仇精神,以及山中客的豪侠性格和沉着机智,表现了人民对暴君的仇恨,对英雄们的歌颂。

鲁迅在其历史小说《故事新编》中,根据《干将莫邪》的故事,创作出了名篇《铸剑》。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干将之子(《列异传》中叫“赤鼻”)变成“眉间尺”,山中客变成“宴之敖者”(黑色人)。鲁迅深掘出原传说中以暴抗暴的积极内容,升华了古人的复仇意识,从而充分地表达了鲁迅对黑暗的现实社会的憎恨之情和反抗之心。

民间的神话、传说、故事,“后又经唐代传奇和宋代话本的促进作用,逐步过渡到明清章回小说。”如:明代的三部伟大古典小说: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吴承恩的《西游记》,它们都是根据历史和传说的材料写成的长篇小说。其各自的故事,有很多都早已作为传奇、话本在民间广泛流传,常为民间艺人开场讲说。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地方有专讲三国故事的民间艺人,据说小孩子淘气,“为其家所厌苦”,往往给予一点钱,叫他去听三国故事。在罗贯中着手写《三国演义》之前,“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刘备三顾茅庐”、“草船借箭”、“诸葛亮七擒七纵”等等重要情节,都为人们所熟知,有些故事在元代时就被编成杂剧剧本。《水浒传》所写的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是有史实根据的。《宋史·张叔夜传》:“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参加起义的三十六人的事迹,带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和浓厚的传奇色彩,所以在人民群众中广泛传扬,他们的故事成了“街谈巷语”。南宋罗烨《醉翁谈录》缕列的话本名目中,朴刀类有“青面兽”,杆棒类有“花和尚”、“武行者”。在元代《大宋宣和遗事》中已有劫取生辰纲、杨志卖刀、宋江杀阎婆惜等等情节。

《西游记》是写孙悟空保唐僧去西天取经,一路上降伏妖魔,扫清障碍。唐僧取经是唐太宗时的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年轻的僧人玄奘只身赴天竺(印度)取经,历时17年,行程数万里。这是个惊人的壮举,极富幻想性,因而在民间引起各种神奇的传说。宋代说话人利用这个故事作为题材,现存有南宋时刊印的一个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中有关唐僧的出身、取经的由来、孙悟空大闹天宫等,都在民间广泛流传。“早在吴承恩写作之前,西游记故事的基本轮廓就已经形成了。”

清代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也是以民间流传的故事为基础(东晋干宝撰写的《搜神记》中就记有不少神怪灵异的民间传说),通过他自己的丰富想象而写成的。它以谈狐说鬼的表现形式,暴露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批判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并对青年男女的真挚爱情寄予深切同情。如:《促织》、《席方平》、《婴宁》等。

《诗经》的大部分作品来自民间,是韵文体作家文学的源头。

大诗人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等,都从民间文学中吸取养料。

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文体嬗递的过程,也有力地说明民间文学是作家文学的源头活水。诗体最早是二言。如:‚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四言。如《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五言。如楚国民歌《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见《孟子·离娄》)

《诗经》里也杂有五言。这是五言体的萌芽。如:《行露》(召南):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

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汝从。(行露:行道上的露水。厌浥yi:露水潮湿的样子。谓:‚畏‛的假借。无家:指未出嫁。速:招致。狱:吃官司。墉:墙壁。从:屈服。这首诗以女子独白的方式,诉说男方的蛮横无理,表示自己的坚贞不屈,反对强暴欺凌。)

汉武帝时,五言体歌谣被采入乐府,成为乐府歌辞,引起文人模仿,这是文人五言诗的来源。文人的五言诗,到东汉才出现。

第二节 民族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一、民族民间文学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1953年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的《九歌》共有11篇。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是楚国沅、湘一带的民间祭歌。屈原为祭神民俗的需要而改作或加工整理而成。(请看教材P49两处引文)

流传至今的《九歌》只有经屈原之手的《九歌》了。例如:《东皇太一》:“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瑶席兮玉填。……‛(此篇写迎神、乐神的活动,表现对至尊天神的虔诚。东皇太一:太一,星名,天之尊神,词在楚东,以配东帝,故云东皇。穆:恭敬。玉珥(er):玉饰的剑把。璆(qiu):美玉。琳琅:玉石声。瑶席:以玉装饰的席,作美称。玉填(zhen):玉作的压席器具。填同“镇“。“日子吉祥好时光,高高兴兴祭东皇。手按剑把抚长剑,身上佩玉响叮当。玉镇已压瑶席上,快把琼枝插供床!……‛)

《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辟荔兮带女罗。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此篇写山中女神的美丽,表现女神对爱情的热烈追求。祭祀时由女巫扮山鬼独唱。阿:山的转弯处。被:同“披”。辟荔、女罗:指香花善草。含睇(di):脉脉含情地看。宜笑:口齿好,笑起来好看。子:指山鬼等待的人(小伙子)。予:我,山鬼自指。“我一人出现在山拐弯处,辟荔披身女罗束腰。含情流盼嫣然一笑,温柔可爱容貌娇好……)

唐代的大诗人刘禹锡,既从内容题材也从艺术形式甚至整个诗体,接受民间文学的启迪和影响。(请看教材P50第1段)

他在《竹枝词九首引》中说:“四方之歌……知变风之自焉。” 竹枝词(又称“竹枝”),乐府“近代曲”名,本巴渝(今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改作新词,歌咏山峡风光和男女恋情,但也曲折地流露出他遭受贬谪后的心情,流行于世。此后各代诗人写竹枝词的很多,也多咏当地风俗和男女爱情。形式都是七言绝句,语言通俗,音调轻快。(《辞海》)(袂(mei):衣袖。睢suī:仰视的样子。黄钟:古乐十二律的第一律。羽:‚五音‛(宫、商、角、徵、羽)的第五个音级。激讦(jie):激越。吴声:指吴地(江苏一带)民歌。傖儜(chīn ning):语言发音粗重,含混不清。淇澳(yù):《诗经〃卫风〃淇澳》‚美武公也。‛全诗运用比兴,描绘形象,突出特点,颇有艺术感染力。歈(yū):歌。)

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受民族民间文学的影响更为明显突出。例如:壮族韦其麟的长诗《百鸟衣》、白族晓雪的长诗《大黑天神》、“刘三姐”等(请看教材P51、52)

《百鸟衣》描写劳动青年古卡和依俚的真挚爱情,表现他们同土司的顽强斗争。大致情节是:古卡生长在桂西的一个美丽的山村,出生之前,父亲就给土司做苦工累死了。长大后,十分勤劳、朴实、健壮。一天,他进山砍柴归来,途中发现有一只大公鸡老跟着,直到家里不肯离去。后来这只公鸡变成了美丽的姑娘依俚,和古卡结为夫妻。土司知道依俚长得很美,便派狗腿子来抢依俚,先制造借口,把绿豆和芝麻混在一起,把白芝麻和黑芝麻混在一起,要依俚分开来,依俚都做到了。后来又要依俚交出一百个公鸡蛋。依俚巧妙地回答:“古卡正在生孩子,鸡蛋今天找不了。”狗腿子无言以对,便用强力把依俚抢走了。临走时,依俚嘱咐古卡,要他去射一百只鸟做成羽衣,一百天后到衙门去找她。古卡一一照办。那天,古卡穿着“百鸟衣”来到衙门口,一直愁闷不笑的依俚一见古卡就笑了。愚蠢的土司以为“百鸟衣”灵验,非要和古卡换穿衣服(龙袍换羽衣)不可。古卡乘土司穿衣的机会,杀死土司,和依俚骑上骏马,飞出衙门远去。

诗人在改写民间故事时,进行了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再创作。在内容上,他“抛弃了原传说中的大部分情节,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加以补充。”使长诗中故事的思想更积极,情节更集中。如原传说中是说依俚有点土成金的本领,使古卡成了个大富翁,这既有损于他们作为劳动者的形象(可将过着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安逸生活),也破坏了后来依俚被抢走等情节发展的逻辑性(依俚既是万能的神仙,她就不会被难倒和抢走„„)。在人物塑造上,作者也在保留人物基本面目的前提下,以丰富的想象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对古卡和依俚的性格作了生动的、色彩鲜明的刻划,使他们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美好。例如,描写古卡长大后的能干:

长大了的古卡呵,那样沉着,那样英勇。比别人高一半,善良的古卡呵!像壮黑的水牛—— 古卡挑的担,像门前的大榕树—— 那样勤劳,那样能干。比别人重一倍。那样雄伟,那样繁茂。

像天空迎风的鹰—— 古卡种的包粟。别人的扁担,一条用十年,十个人才抬得动,最远的也看得见,古卡的扁担,古卡双手一掀,古卡射的箭,一年换十条。轻轻地举起像把草。最近的也看不见。

上千斤的大石滚,别人射的箭,描写依俚的聪明和美丽: 木匠拉的墨线,八角算最香,菠萝算最甜,露珠最晶莹了,算得最直了,听着依俚的歌呀,和依俚一起就干了。依俚插的秧,比吃八角还香,星星最玲珑了,比墨线还直。比吃菠萝还甜。和依俚一起就暗了。

依俚种的苦瓜,依俚绣的蝴蝶 木棉花最映眼了,吃起来是甜的。差点儿就飞起来,和依俚一比就失色了。依俚种的甜瓜,依俚绣的花朵,孔雀的尾巴最好看了。一百里外就闻到瓜香了。连蜜蜂也停在上面。和依俚一比就收敛了。„„

在形式方面,作者创造了一种既有民歌风味、又有自由诗手法的新诗体。例如: 绿绿山坡下,山坡好地方,…… 清清溪水旁,树木密麻麻,春天的时候,长棵大榕树,鷓鸪在这儿住下,满山的野花开了,像把大罗伞。斑鸠在这儿安家。浓浓的花香呀,闻着就醉了。夏天的时候,冬天的时候,小鸟儿为什么飞来? 满山的野果熟了,小溪仍歌唱,小鸟儿为什么歌唱? 甜甜大果子呀,松林仍旧青,因为这里太好了,见着口水就流了。像春天一样。因为这里太可爱了。

秋天的时候,四周的小鸟儿,美丽的鹧鸪住在山坡上,满山的枫叶红了,都飞到这里,好心的古卡住在山坡下; 红叶随风飘呀,早晨唱着歌,爱唱的小鸟儿住在榕树蝴蝶满山飞。黄昏唱着歌。上,好心的古卡住在榕树下。这种诗体自由流畅、生动活泼、极富表现力。押韵,但不规则;句式长短不齐,但又有大致相同的音步,用的是壮族地区人民的生活语言,于平淡中见优美,活泼中见深意,将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它有民歌中丰富的比喻、大胆的夸张、强烈的对比、音韵的和谐和起兴与反复,又比民歌自由和富于变化。从而形成了这首长诗的独特风格,并增强了它的艺术魅力。

晓雪的《大黑天神》,是根据其本民族(白族)的同名民间传说创作而成的。《大黑天神》原是个“本主”神话:玉皇大帝不喜欢地上的人,要将人类消灭,就派天神下到人间来散布瘟疫。天神接受这残酷的圣旨,来到地上,他看见人们男耕女织,纯朴善良,不忍心把瘟疫撒在人间,但又不能回天上复命,故只好打开瓶子,把瘟疫种子、咒符全吞下肚里去,致使脸和身子全变黑了,因此叫“大黑天神”。大黑天神死后,人们很感激他,奉他为“本主”。大黑天神违背玉帝旨意,舍身拯救人类,他这一英雄形象和希腊神话中盗火给人类的普罗米修斯,同样的光辉灿烂,他可说是白族“本主”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

何谓“本主”,即本境之主,保佑境内人们的平安吉祥,保佑本境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对“本主”的信仰,白族十分普遍,几乎每个村寨都有“本主”,每年岁首或年终要举行庙会,以隆重祭祀“本主”。

诗人通过一系列典型性的情节,展示了大黑天神典型性格的发展,塑造了一个为人类献身的艺术形象。例如:他决心要吞下瘟疫种子时,慷慨地说:

让所有的病毒都集中到我一个人身上吧,让所有的灾害都降临到我一家人中间,为了人间千千万万的家庭年年幸福团圆,为了地上千千万万的人们真正益寿延年…… 他勇敢地吞下瘟疫种子后:

大黑天神的面孔比锅底还要黑啊,大黑天神的皮肤比木炭还要黑啊,可他明亮的眼睛却闪耀着智慧的光彩; 可他火热的心里却奔流着鲜红的血液。

大黑天神壮烈牺牲后,诗人以澎湃的激情赞美他:

他的脸更黑了,却把光明永远留在世上,他立刻就死了,却把生命永远留在人间。为什么高高的苍山顶上年年积雪不化? 他从此离开了玉帝统治下的神仙队列,那是她在披白戴孝,永远把大黑天神吊唁; 却比任何神仙都更令人崇敬和怀念; 为什么滔滔的洱海日日夜夜歌唱不歇? 他从此结束了在天庭里的神秘生涯,那是她在赞颂大黑,永远激励人们向却在人间树起了高大的榜样,立地顶天!前……

“刘三姐”是广泛流传于广西壮族民间以至岭南一带的民间传说,刘三姐是人们崇奉的“歌仙”。这一民族民间文学现象,从1958年以来,给许多作家诗人以丰富的创作题材和灵感,使他们能从不同的角度去发掘和吸取,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去改编或再创作,而且似乎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势。主要情况及作品如下:

1956年萧甘牛搜集整理民间传说《刘三姐》,在《新观察》上发表。1956年萧甘牛等将《刘三姐》改编成桂剧上演。

1957年柳州彩调团将《刘三姐》改编成彩调剧上演,并参加自治区文艺会演。

1957—1959年柳州市文化局加强创作力量,在深入搜集刘三姐传说和民歌的基础上,改出彩调剧《刘三姐》第三方案剧本,并发表和上演,轰动广西。

196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动、举行全区性由下而上的《刘三姐》文艺汇演大会,会演结束后,大会组织创作班子,从会演中吸收各个节目的优点,综合整理和再创作出歌剧《刘三姐》,出版发行,并到中南海、香港及全国各地巡回演出,很受欢迎。

1960年侬易天根据民间传说创作出长诗《刘三妹》(1200行),作家出版社出版。

1961年乔羽根据柳州彩调剧《刘三姐》第三方案改编,写成电影《刘三姐》上映。1966年‚文革‛中,《刘三姐》被当作毒草受批判。‚文革‛结束后,恢复了名誉)

1980年左右广西电影制片厂重新创作、摄制《刘三姐》,但未能广泛公映。1991年柯枳创作出长篇文学传奇《刘三姐》(20万字),漓江出版社出版。2002年张艺谋导演出《印象刘三姐》,至今仍异常火爆,卖座率很高。

二、民族民间文学在艺术形式上对作家的影响

这包括体裁样式、表现方法和语言运用等。(看教材P52—55)

第三节 作家文学对民族民间文学的影响

一、文人、作家对民族民间文学的积极影响

主要表现在对民族民间文学作品和材料的采录、整理、保存、提炼和再创作上。(看教材P55—57)

二、文人、作家对民族民间文学的消极影响

主要表现在对民族民间文学作品和材料的有意无意地加以损害和歪曲。(看教材P58—60)

第六章 民族民间文学与其他社会学科

第一节 民族民间文学与文化学

第二节 民族民间文学与宗教学、民族学

一、民族民间文学与宗教学的关系

二、民族民间文学与民族学的关系 第三节 民族民间文学与民俗学

一、民族民间文学同民俗事象传承之间的关系

二、我国民俗学运动与民族民间文学的关系

第七章 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交流与相互影响

第一节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和汉族民间文学的交流与相互影响 北朝乐府民歌《敇勒歌》、《木兰辞》等古代少数民族民间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堪称不朽之作。(看教材P75)

汉族的被称为“四大民间传说”的《孟姜女》、《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在少数民族中间的广泛传播。(看教材P76—78)第二节 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交流与相互影响

关于开天辟地、人类起源、射太阳等创世神话。(看教材P80—81)

关于两兄弟型、灰姑娘型、羽衣型、百鸟衣型、蛇郎型、狼外婆型等民间故事。(看教材P81—83)第三节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各民族民间文学交流与相互影响的特点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有56个民族,以汉族为主体,是多元一体的。各民族民间文学交流与相互影响的基本特点是:

①不是偶然和突发,而是在长期历史进程中自然地进行; ②不是对等,而是不平衡的;

③不是兼收并蓄,而是创新的选择和吸收;

④促成中国民间文学既有多民族性又具统一风格的特点。

第八章 少数民族神话

第一节 神话的本质及产生 第二节 神话与原始宗教

第二次作业要求

一、内容:(任选其中之一)

1、从民间搜集整理1——2篇神话、传说、故事或寓言、笑话。(注意:不得抄袭)

2、评论唐·刘禹锡的《竹枝词》或刘三姐山歌遗篇。(山歌作品见另页)

二、篇幅1—1。5千字。三、一律用16开方格纸誊写;字体要规范;注意避免错别字。

四、6月12日(星期二)以前交卷,不要拖延。

五、标题下面写明班级、学号、姓名。

现在,把几个有关的问题的概念(含义)重申和明确如下:

原始宗教:是在“万物有灵”观念的支配下,以非人为的自然方式产生和存在的最初、最原始的宗教历史形态。

巫术:是利用虚构的“超自然的力量”来实现某种愿望的法术。

神话:是人类初民通过幻想以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反映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口头故事。

传说:是描述有关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解释有关地方风物、社会习俗的口述传奇性故事。

故事:是以通称的人物、广泛的背景、虚构的内容情节,来反映人民的情感和愿望的散文式文学作品。神话的最大特点:创作(幻想)的不自觉性。神话的分类:

①宇宙起源说(自生型、胎生型、蛋生型、开辟型、创造型、花生型等)②天象起源说 ③人类起源说(自然生人型、动物生人型、神造人型、洪水遗民生人型等)④民族族源神话 ⑤文化起源神话(火、谷种等)⑥民族英雄神话。

传说的最大特点:传奇性。传说的分类:(钟本分: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地方风物传说三类)

(一)描述性传说:①氏族(部落)英雄传说。如:壮族的《岑逊王》 ②起义领袖传说。如:壮族的《农智高的传说》、《邓斌骑虎》、《拔哥变龙》。③歌师艺人(能人巧匠)传说。如:《歌仙刘三姐的传说》 ④反帝斗争传说。如:《竹筒打马队》等。

(二)解释性传说:①山川古迹传说,如:壮族的《赶山鞭》、《花山壁画的传说》 ②土特产品传说。如:朝鲜族的《金达莱》、瑶族的《长鼓的传说》、壮族的《铜鼓的传说》。③民族风俗传说(衣食住行、年节、婚丧、游艺)。如:《五色糯饭》、《火把节》、《马头琴》 故事的最大特点:虚构性。故事的分类:(钟本分:长工与地主的故事、工匠故事、反封建礼教故事、巧媳妇和“呆”女婿的故事、生产经验故事、新的生活故事六类)

(一)神奇故事(幻想性故事):①反映人和自然界的斗争 ②反映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 ③反映人们的道德观念。如:壮族的《一幅壮锦》

(二)生活故事(现实性故事):①斗争故事 ②劳动故事 ③家庭故事。《地主和佃农》、《宝葫芦》

(三)寓言:①反映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总结生产经验。②揭露邪恶势力的本质,提高警惕,谨防上当。③讽喻不良思想行为,劝谕加强道德修养。

(四)笑话:①政治笑话 ②斗争笑话 ③生活笑话。

第九章 民间歌谣

第一节 歌谣的含义及在不同民族中的称谓 歌谣的含义:

《诗经》统称歌谣为“风”。如“十五国风”。《毛诗故训传》云:“合乐曰歌,徒歌曰谣。” 《韩诗章句》:“有章曲曰歌,无章曲曰谣。” 例:元末民谣:“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

“满城都是火,官府四处躲,城里无一人,红军府上坐。”(注:红军:元末农民起义军,以红巾包头和红旗为号,故名。当时亦称红军或香军。)

太平天国时民谣:“留得青山在,日后有柴烧;留得苦命在,不久洪杨到。” 旧时贵州民谣:“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 旧时童谣:“妹呀妹,嫁去北山背。婆婆喊妹去挑水,阿妹打烂水桶不敢回。回来又怕婆婆骂,回来又怕老公捶。‛

新民谣(南宁):“鸡肉撤了鸭肉上,小盘改用大盘装,领导随时来检查,都是四菜加一汤。“四菜一汤,因人配方:一等人山珍海味甲鱼汤,二等人鸡鸭鱼肉三鲜汤,三等人白菜萝卜豆腐汤。(当代顺口溜)(注:为遏制单位的公款吃喝风,1989年,中央曾规定必要的工作餐不得超过四菜一汤。)

民间歌谣一般是指较短小的民歌(山歌)、民谣、儿歌童谣、谚语等。歌谣在不同民族中有不同的称谓(看教材P143)。

第二节 民族民间歌谣的分类和主要内容

朱自清在《中国歌谣》一书中的分类方法。(看教材P144)当今一般多按题材和形式来分类。

按题材分类:主要有劳动歌、习俗歌、情歌、生活歌、时政歌、历史传说歌、盘歌、儿歌、谚语等。钟版本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内容,结合某些特殊功能和服务对象,分为劳动歌、仪式歌(诀术歌、节令歌、礼俗歌、祀典歌)、时政歌、生活歌(农民生活歌、妇女生活歌、新的生活歌)、情歌、儿歌。

《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的分类:引歌、古歌、劳动歌(农田歌、渔猎歌、行业劳作歌)、时政歌(讽刺歌、颂歌)、仪式歌(婚嫁歌、丧葬歌、风俗歌)、情歌(初识歌、试探歌、赞美歌、离别歌、相思歌、重逢歌、定情歌、热恋歌、怨情歌)、生活歌(长工苦歌、单身苦歌、妇女苦歌、其他苦歌、劝世歌、生活知识歌、娱乐歌)、历史·传说·故事歌(历史歌、传说歌、故事歌)、儿歌(摇篮曲、事物歌、游戏歌)。

按形式分类:根据各自民族的情况,如壮族:有欢、西、加、比、喃、勒脚、排歌、比鱼等。

第三节 民族民间歌谣的艺术特色

一、赋比兴手法的普遍运用(看教材P148—150)

赋:“铺叙其事”。比:“指物譬喻”。兴:“借物起兴”。

二、精湛巧妙的构思

三、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

四、多种章法和句式

五、多彩的韵律与节奏

着重介绍几种富有特色的民歌:

(一)信天游 信天游又名“顺天游”,流行于陕北及宁夏东部、山西西部、内蒙西南部。其形式:两句一节,字数无严格规定,大致对称即可。押韵规则为本节两句相互押脚韵。上句常用比兴手法,展示意境或想象;下句是比较具体的叙事和抒情。

体现在音乐的曲调上,上句比较开放,音区较高,跨度也比较大,情绪激昂;下句则比较收拢,旋律线作曲折下行,常常表现出平稳的、叙述性或感叹性的情调。例如:《蓝花花》: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格的采 五谷里的那田苗子数上高粱高 生下一个蓝花花实实地爱死人 一十三省的女儿要数蓝花花好……

又如《赶牲灵》:

走头头的骡子哟三盏盏的灯,赶牲灵的那个人儿哟过来了。带上了那个铃子哟哇哇得的声。你若是我的哥哥哟你就招一招手,白脖子的那个哈叭朝南得的咬,你不是我那哥哥哟走你的那个路。

再如《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

对面沟里流河水 一面面的红旗崕畔上插 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 你把咱们的游击队引回咱家……

贺敬之的《回延安》、《西去列车的窗口》、《桂林山水歌》等名篇,都是用“信天游”创作而成的。例如:

(《回延安》)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手抓黄土我不放,双手搂定宝塔山。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西去列车的窗口》)

在九曲黄河的上游,是高原上月在中天的时候。在西去列车的窗口……

一站站灯火扑来,像流萤飞走,是大西北一个平静的夏夜,一重重山岭闪过,似浪涛奔流……(《桂林山水歌》)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水几重呵,山几重?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如情似梦漓江的水!水绕山环桂林城……

李季的著名长诗《王贵与李香香》,也是用“信天游”创作而成的,而且得到陆定

一、郭沫若等大人物撰文高度评价;钟敬文于1948年在香港特地从民歌民谣的角度评论这部长诗,对它的向民间学习的显著成功赞叹不已,甚至说在这方面比古代的白居易、刘禹锡、温庭筠、苏东坡,现代的刘半农,外国的歌德等(他们都曾经有意地在创作上仿作过民歌民谣),都更出色、更有成效。钟先生特别举了几段为例,这是其中一段:

大年初一饺子下满锅,前半晌还是个庄稼汉,王贵还啃糠窝窝。到黑夜里背枪打营盘。

山丹丹开花红姣姣,白生生的蔓菁一条根,香香人才长得好。庄户人和游击队是一条心。

(二)花儿

花儿又称“少年”,流行在甘肃、宁夏、青海一带,当地的汉、回、土、撒拉、保安、东乡、裕固等民族都很流行。

花儿的歌词结构很有特色,除其大多含蓄而富有诗意之外,一般具有两种格式,皆造成词组节奏相交错的效果。

①“头尾齐式”。由两对上下句构成。每句子数大体一致,但上下句的词组节奏不同,上句最后一个词 组由一字或三字构成,下句最后一个词组则以两字构成,单双交错。例如《上去高山望平川》:

上去 高山 望平川,平川里 有一朵 牡丹; 看去 容易 摘去 难,摘不到 手里 是 枉然。②“折断腰式”。即在“头尾齐式”的上下句之间,加上一个三或五字的半截句,念起来富于节奏变化,朗朗上口。

例如《我编山歌用车拉》:

铁青 骡子 大红马,鞭声大,你看我 运粮车(的)走法; 我编 山歌 用车拉,你长下,千张嘴 也 唱不完 它。

花儿的曲调以“令”相称,每个“令”有自己的名称和旋律,共100种左右。其中,有以民族命名的如撒拉令、保安令、土族令,有以地名命名的如河州令、莲花山令、湟源令,有以歌曲中的衬词命名的如牡丹令、呛啷啷令、金晶花儿令、大眼睛令,等等。

花儿的旋律起伏大,音域宽,常有连续的音程跳进,结构多为多层次。节奏宽广、自由,唱法大多是真、假声结合。

(三)勒脚歌

勒脚歌是壮族民歌中一种很重要又很特殊的歌体,流行于广西马山、都安、上林、忻城、武宣、来宾、柳江武鸣、河池、东兰、巴马等县。毛南族也有部分流行。“勒脚”在壮语中是“马蹄勒”,像马走路后蹄踏着前蹄的脚印走的意思。翻译成汉语,就是反复回唱的意思。所以,作为一种歌体,在不同地方有不同叫法,如“欢勒脚”、“欢三跳”、“欢三爪”等。

勒脚歌的字数有五、七、五三五、七三七、七五七言,行数有八、十二、十八、三十六等。以五言或七言十二行为最常见和普遍。例如《坐在枫树下》: 坐在枫树下,青藤两人攀,3 如同双‚杠桑‛,2 青藤两人攀,5 生同在一起,伴游过大江。3 如同双‚杠桑‛,6 死连在阴间; 7 即使水漫天,4 伴游过大江。1 坐在枫树下,8 手携手不放;

这首歌,共三节,每节两联四句,要求第一节的第一联和第二联,要分别“勒”于第二节的第一联和第三节的第一联的脚下。具体唱法是:唱完第一节,再唱第二节的第一联,接着复唱第一节的第一联;唱完第三节的第一联后,又复唱第一节的第二联。

勒脚歌在创作上,要求第一节的四句是整首歌思想内容的中心,第二节的前两句是第一节的前两句的内容的引伸和发挥;第三节的前两句是第一节的后两句的内容的引伸和发挥。因为,第一节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作为第二节和第三节的后半部,成为它们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所以,在内容上它们之间不仅要衔接得紧,而且要体现出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押韵要求押腰脚韵。

勒脚歌由于有如此反复回唱的特点,韵律又迂回缠绵,适于充分抒发情怀,吟唱起来,旋律优美,委婉动听,故有人称之为“十二行抒情诗”。但因其过于严谨,非高手难做好。

(四)腰脚韵

腰脚韵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特色的韵律(押韵规则)。流行于我国壮侗语族的民族,以及越南、老挝、缅甸等国中与古越族有渊源关系的民族。

腰脚韵是要求在一首歌当中,第一句的末字(脚),与第二句的除头尾两个字外,中间的任何一个字(腰)相押韵,第二句的末字(脚),又与第二句的除头尾两个字外,中间的任何一个字(腰)相押韵,以此类推下去,形成连锁,环环相扣,从而产生一种韵致绵延、优美动听的旋律美。而这种押韵规就不同于押脚韵 了。例如:(看教材P157)

夜 睡 不 着 觉 床 前 明 月 光

▣ ▣ 像 跳 蚤 钻 心 疑 是 地 上 霜

▣ 〇 ▣ 一 翻 三 呻 吟 举 头 望 明 月

念 嫂 金 难 过 低 头 思 故 乡

〇 ▣

这种五言或七言的腰脚韵,是这些民族民歌最基本、最普遍的押韵规则,及他形式的押韵都是从它这里派生出来的。例如: 《两只小燕子》:

两 只 小 黄 鹂,奴 袖 未 镶 边,△

● ◎

来 讲 七 讲 八,明 年 再 来 要,△ 〇

◎ □

徘 徊 瓜 棚 下,勿 叨 奴 吝 啬,〇 ▢

□ ▤

问 嫂 家 要 衣。奴 何 时 悭 吝,▢ ▥

▤ ■

‚奴 衣 未 安 扣,有 众 邻 作 证!‛

▥ ●

■ 排歌体基本上是如此腰和脚相押,像一根链条,环环相扣。吟诵起来,朗朗上口。

第十章 少数民族史诗 第十一章 民族民间长诗

第一节 史诗与民间长诗的不同含义及区别

史诗的含义:是继神话之后出现的、用诗的语言和形式,记述天地万物和人类起源的传说,以及在民族形成发展阶段发生的关于民族迁徙、民族争战争融合的重大事件,赞颂其民族英雄创下的光辉业绩。

民间长诗的含义:是在阶级社会出现的、用诗的语言和形式,通过叙事或抒情的方式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和斗争,反映人们的情感、意志和愿望。

两者比较的异同:

同点:若民间长诗是叙事的,那都属于民间叙事长诗,篇幅较大;都有故事,有情节,有人物,通过生动的情节和鲜明的形象来抒发情怀,寄寓褒贬。

异点:①史诗产生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即民族形成的童年期。而民间叙事长诗却产生在阶级社会里,前者是有时代限制的,后者却完全没有限制。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就某些艺术形式,例如史诗来说,甚至谁都承认,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因此,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113页)所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指的是在艺术创作方面,个人从集体中分离出来,单独地从事创作。因为史诗这个体裁本身,也是一种原始集体思维的产物,而这时,人类的思维已不再是采取完全的、集体的思维形式了,个人已经独立于“群”之外来从事他自己的创作。那末,这个时期应是什么时候的呢?

大概是野蛮时代行将过去之时。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荷马的史诗以及全部的神话——这就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带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2页)别林斯基说:谁“要是认为古代史诗在我们现代是可能产生的,那荒谬的程度就跟认为我们现代人类能由成年再变为儿童一样。”(《别林斯基论文学》,新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95页)当然,史诗的流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世代传唱,往往融进许多后世的东西,呈现出比较复杂的情况,但是它的产生,却只 能是在人类的早期阶段。

②史诗所表现的是直接关系整个氏族、部落或部族生死存亡的大事,题材重大,主题严肃,格调庄重。而民间长诗却往往只记叙个人的遭遇和命运,即使是关乎国家民族利益的,也是间接的反映,因而比起史诗来没有那么庄严。创世史诗又叫神话史诗,是叙述天地的形成、人类的起源、万物的来历等,这不但关系到某个民族,而且关系到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许多民族都把它放进宗教经书里,如纳西族的东巴经、壮族的巫经等,作为重要的教义;设坛打醮要开唱,还得先忌嘴净身,虔诚无比。英雄史诗因为它描述并歌颂的是历史转折时期、民族形成过程中,为集体利益而英勇献身的领袖人物,人们往往都把这样的英雄当作“救世主”,尊奉为民族的保护神。于是,从叙述到演唱,无不庄敬以对。“《格萨尔》艺人最核心的观念是:他们不是在编故事,讲故事,而是在叙述历史。叙述格萨尔大王的历史,也就是叙述藏民族发展的历史。正因为这样,艺人们在说唱时有一种使命感、责任感和庄严感。同藏戏、热巴、歌舞等其它民间艺术相比,显得更庄重一些,娱乐色彩要少一些,而多一种神秘色彩。”(降边嘉措《〈格萨尔〉与藏族文化》,内蒙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6页)相形之下,民间长诗就不会有这种“福份”了。

③史诗与神话有密切的关联,具有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而民间长诗却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早期的创世史诗本身就是神话,固不消说;英雄史诗因产生于人类的童年,是在神话世界观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吸收了许多神话传说的东西,自然就会有浓重的神话色彩。例如《格萨尔》本来是描述吐蕃王朝(公元7—9世纪)末期,格萨尔率领岭国军队南征北战、降妖伏魔,为民除害,统一国家民族的光辉业绩。但作品中也描绘了一幅完整的神灵世界。主人公格萨尔就是上界白梵天王应观音菩萨之请,派到人间来降妖平乱的他的第三个儿子,格萨尔被塑造成“人、龙、天神聚一身”的英雄。史诗在《英雄诞生》一章里就写他刚生下来就有三岁孩子一般大,并立即会亲切地对他的母亲说:

妈妈别怯懦,我是世界雄狮王,为报母亲恩,妈妈别悲伤!要做黑头人类好君长,扶弱抑强安善良。我是孩儿格萨尔,要消灭恶魔压强梁!格萨尔长大并当上岭国国王以后,降伏的第一个魔王是鲁赞。鲁赞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呢?诗中说道:“身体像山一样高大,长着九个脑袋,九个脑袋上边长着十八个犄角,身上爬满了黑色的毒蝎,腰上盘绕着九条黑色毒蛇。手和脚共长有四九三十六个像铁钩一样的铁指甲,比鹰爪还要坚利十分„„”这很像《山海经》里的凶煞恶神。格萨尔通过许多神助,最后终于打败以至消灭了它。

又如壮族的《莫一大王》,这也是一首英雄史诗。它主要是叙述莫一为拯救本民族人民的危亡,反抗中原封建王朝的压迫和进剿而英勇献身,歌颂他不屈不挠、死而不已的斗争精神。诗中也吸收了许多神话,用来塑造形象,构架情节等。如“赶山围堵皇兵”、“扎草成兵”、“竹子里孕育兵马”、“被砍头后复活”等。

像这些充满神话因素,在民间长诗里是不会有的,充其量是有某些传奇的色彩而已。第二节 史诗与民间长诗的不同类型 史诗的类型:

(一)创世史诗

如:壮族的《布洛陀》、《布伯;纳西族的《创世纪》;苗族的《苗族古歌》;瑶族的《密洛陀》 ;彝族的《梅葛》、《阿细的先基》

(二)英雄史诗

如: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纳西族的《黑白之战》、壮族的《莫一大王》

民间长诗的类型:

(一)叙事长诗

1、反帝反封建斗争

如:苗族的《张秀眉之歌》、蒙古族的《嘎达梅林》、壮族的《中法战争史歌》

2、反映爱情婚姻生活 如:彝族的《阿诗玛》;傣族的《娥并与桑洛》、《召树屯》;维吾尔族的《艾里甫与赛乃姆;苗族的《哈梅》;壮族的《唱英台》、《马骨胡之歌》、《龙女与汉鹏》、《文龙与肖尼》

3、反映生产斗争和日常生活 如:傈僳族的《生产调》;纳西族的《赶马之歌》

(二)抒情长诗

1、有关生产劳动方面

如:毛南族的《二十四节气种植歌》、《十二月歌》

2、有关风俗礼仪方面 如:土家族的《哭嫁歌》

3、有关悲叹苦难生活方面 如:壮族的《特华之歌》

(三)说理长诗

如:壮族的《欢传扬》

壮族的史诗《莫一大王》共有10章:吞珠、斗奸、当王、压日、赶山、种竹、射箭、扎兵、中计、变蜂。故事内容大致如下:

莫一家很穷,有一年,天大旱,颗粒无收,朝廷胡差官来催粮,打死莫一的父亲丢下龙潭。莫一长大后,为捞起父亲的尸骸,敢下龙潭去寻找。父尸找不到,却经历一段奇遇:一头大水牛游到他身旁,给他吐出一颗珍珠。他捧在胸口,不慎手一滑,珍珠滑进嘴巴下到肚子里。接着,惊动蛟龙,水浪排空。莫一回来后,身感力大无比,精神百倍。

朝廷胡差官又来催粮,莫一和几十个壮家弟兄因“抗粮”被抓到京城。胡差官一再做手脚,在皇上面前诬告壮人有粮不交,却都被莫一当场揭穿了。胡差官又面奏皇上,说壮人生来皮肤又厚又韧,剥下晒干用以盖宫殿是最妙的。莫一急中生智,煮了一锅滚烫的玉米粥,拌上生姜和胡椒粉,让壮家弟兄们喝。大家喝得汗流浃背。皇上看到不解地问:“为何壮人身上水横标?”莫一解释道:“壮人吃苦皮漏水,盖了宫殿漏雨就糟糕!”皇上点头相信了。胡差官因而被降级告。他于是怀恨在心,竟企图谋害皇上,这个阴谋被莫一发觉戳穿。皇上十分感激,立即杀了胡差官,又封莫一为大王,在朝廷做官。

莫一时刻惦念壮家的父老兄弟,“白天在京当大官,晚上骑马回山乡”。后来,他的妻子怀孕了,家婆骂她跟人乱搞,败坏门风。她为了澄清事实,偷偷地把莫一的靴子藏了起来留作证据。莫一无法回京城,眼看太阳升起来了。莫一三次用手把太阳压下去,使大地亮了又黑了下来。这就惊动了皇上。皇上明察暗访知道是莫一搞的以后,又惊又怕,于是就把莫一关了起来。不久,莫一得逃回家乡。朝廷派军队来捉拿。官逼民反,莫一被迫起来造反。

这时,其父显灵给他指点:“你伸手能压下太阳,你拿起竹鞭也能赶山!”他果然能像赶羊群一样地赶着高山大岭来围堵敌人。后来被莫母无意中说出“石头”二字,山便赶不动了。

莫一带着他的妻子积极种竹子,并在竹子里孕育神兵。后由于他的母亲不知其中奥秘,仅为保住一根栓门的竹杠不被皇兵拿走,竟让皇兵去砍竹子。这一砍,一切都暴露了。千万神兵尚未成熟,就全被皇兵烧掉了。

莫一将唯一烧剩的一根竹做成三枝箭,向京城射去,第三枝正中皇上正在洗脸的脸盆,差点没把他嚇死。皇上脑羞成怒,调重兵来进剿。寡不敌众,莫一逃进深山,藏身于龙王洞,扎草做兵。后又被莫母无意点到“草人”二字而前功尽弃。

再后来,莫一被皇兵追赶,并砍下了头。他的头飞上空中还会讲话,痛骂皇帝和朝廷大管们。接着又慢慢地回落到莫一的颈脖上,接得完好如初,使莫一生还。(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岭南溪洞中,往往有飞头者,故有飞僚子之号。头将飞,一日前,颈有痕匝,项如红缕,妻子遂看守之。其人及夜,状如病,头忽生翼,脱身而去,乃于岸泥寻蟹蚓之类食,将晓飞还如梦觉其腹实矣。‛)

莫一回到家里,高兴地问母亲:“人被砍头了,还能不能当大王?”母亲答道:“砍头人就死了,还当什么大王?”不料,此话音一落,莫一的头立刻掉下地了,“从此莫一不能再复生。”

莫一临死前瞩付妻子:把他的头装进坛里密封,严加看护,七七四十九天以后打开。妻子照办了,到第四十八天,莫一娘见媳妇昏倒在坛边,又听见坛里嗡嗡有声,便去揭开盖子,只有三只飞了出来,其余的千千万万都被莫一娘用滚水烫死了。这三只地龙蜂径直飞到京城,飞进皇宫,把满朝文武官员螫得头青脸肿,抱头鼠窜,把忘恩负义的皇帝螫瞎了眼,然后又飞回龙王山,把来进剿的皇兵螫得肿的肿、瞎的瞎,四下奔逃。„„

第十二章 民族民间曲艺 第十三章 民族民间戏剧 曲艺的含义:是一种以说说唱唱、说唱结合为表演形式的文学样式。

它是带有表演动作的说唱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一般以叙述为主,代言为辅,具有一人多角的特点。多数与民间音乐、各地方言关系密切。演出时演员很少(一至二三人),道具简单,形式多样。中国的曲艺历史悠久,唐代就有了说唱故事的“说话”。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民族、各地区有三百多个曲种。例如:大鼓、弹词、琴书、快板、相声、好来宝、二人转、二人台,桂林有文场、渔鼓,教材上举例介绍了壮族的“末伦”、傣族的“赞哈”、苗族的“嘎百福”。

“末伦”主要流行于桂西的靖西、德保、那坡等县一带。“末”是指“巫调”,“伦”是“叙述”或“论说”。“末伦”的意思就是“用巫调来叙说弹唱故事”。

戏剧的含义: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

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在西方,戏剧即指话剧。

戏曲的含义: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人物扮演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艺术。

戏曲是中国历代人民的伟大创造,渊源于秦汉的乐舞、俳优(颜师古注:‚俳优,谐戏也。”、百戏(古代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全国各地方的戏曲的剧种很多,著名的有如:京剧、评剧、昆剧(又称昆腔、昆曲)、越剧、粤剧、沪剧、川剧、滇剧、豫剧,广西的邕剧、桂剧等。剧中人物一般都分由生(老生、武生、小生)、旦(老旦、花旦、武旦、正旦、小旦)、净(正净、副净、武净)、丑(文丑、武丑)等脚色行当扮演,表演上按脚色行当而各有不同的程式动作和唱、做、念、打的不同特点。它富于舞蹈性,技术要求很高。音乐方面各地也互不相同。据1959年统计,全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戏曲剧种共约三百六十多种。

民族民间戏曲(准确地说是“地方小戏”,上述的剧种属“地方大戏”)是怎样形成的呢?教材在第一节里提到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艺术途径

1、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来。

前面的“歌谣”一章,曾引《毛诗大序》:“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里指出歌舞之所以形成。在此基础上再向前发展,可就成为歌舞小戏。(见教材P220)再发展,戏曲的元素就会具备了。

2、由民间说唱演变而来。

这比歌舞发展而来更为便捷,因为,如教材(P221)所说:“说唱艺术已是具有一定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有歌唱,有说白,有表情手势,有音乐伴奏,„„只要将演唱内容进一步改为分脚色扮演即成戏剧(准确地说是“戏曲”)。”

这是就戏曲的艺术本身说的,它有着自己的形成途径。但是,它又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教材中说(P221):“民间歌舞和说唱艺术发展为民间小戏并不是必然的,无条件的,它作为戏剧的艺术前身,仅仅是在艺术上具备一些有利的、容易转化演变的条件和因素。它们要发展成戏剧,除取决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之外,还要经由某种民俗途径,才有机缘发展成民间小戏。

二、民俗途径

1、在生产劳动习俗中形成。

2、在民间宗教活动习俗中形成。

3、在民间娱乐习俗中形成。

彩调是主要流行在桂林和桂北、桂中一带的一种戏曲。它虽无桂剧的规模(可谓“地方小戏”,如同安徽的“黄梅戏”、湖南的“花鼓戏”等),但无论是脚色行当(有小生、小旦、小丑)、程式动作(如鸭脚走步)、音乐唱腔(‚衣哈嗨”)和整个风格(带诙谐),都完全具备作为戏曲应有的特点,也基本符合教材中第三节(P229)我们所概括的“民族民间戏剧的艺术风格”,即:①载歌载舞,以虚拟实。②诙谐风趣,以小见大。③乡音土语,民族格调。

第十四章 民族民间文学的采录 第十五章 民族民间文学的研究

由于民间文学是人民的口头创作,它深藏在民间,活在人们的心里和嘴里,而且很容易被埋没,甚至自然消亡,因此,要想获得它,就务必深入下去,进行抢救、发掘、搜集、记录、翻译、整理的一系列工作。这就是我们统称之为“采录”。而这个“采录”又是我们提出的三种基本研究方法之一的“描写研究法” 的重要内容,所以,我们把这两章合起来探讨。

“采录”的基本要求,教材提到(P250):

一、全面搜集

二、忠实记录

三、准确翻译

四、慎重整理

整理、改编、再创作三者的区别。(请看教材P254)

关于民间文学的研究,教材安排有两节,第一节提出“研究的基本要求”,第二节提出“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描写研究法

二、历史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钟敬文先生曾为1982年《中国百科年鉴》撰写的专稿《民间文学理论的发展》一文,对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作了精到的评述:

比较方法,是近代科学(不管是自然科学或人文科学)广泛使用的方法。因为比较能使事物更容易显露出它的性质或特点,在民间文艺学的领域中更是惯被采用的、有效的一种研究手段。从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和民俗研究的历史上看,这种情形极为明显。不管北大的《歌谣》周刊时期,或中大《民俗》周刊时期,这种方法,都相当流行过。自然,从我们今日的立场、观点看来,它不是科学研究的主导方法,而是一种次要的、技术性的方法,但也决不是可有可无的方法。

建国后,由于种种原因,在民间文艺研究领域中这种方法很少被采用。近年来因为‚比较文学‚的热潮流入,民间文学研究方面,也有人在新的学术思想基础上采用了这种方法。现在尽力进行这种工作的学者还不多,但是,预计不久它将会热闹起来。

……

世界学术不断前进,对于研究方法的运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今天在民间文学研究领域里使用比较方法,除了首先必须服从于先进的观点和基本方法(辩证法)之外,还须精细地检查所比较作品相同点和差异点的大小、轻重,并考察作品流传地域的社会、文化、民俗等有关情况,特别要严格考察那些作品中的相同点和差异点,跟流传地人民的思想及民间文艺的特点是否有亲密的关系。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论断安放在比较可靠的基础上。

下载民间文学概论精华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间文学概论精华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试题参考(五篇模版)

    一、大纲说明: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按新修订的教学计划规定为专业限选课。通过该课程的教学旨在使学生对民间文学的历史、现状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对......

    大学中国民间文学概论复习提纲(免费完整版)

    民间文学复习绪论 关键概念 1、 民间文学 答:概括地说,民间文学就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文学作品。对于该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民间文学是一种文学......

    黄涛中国民间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黄涛中国民间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绪论 关键概念 1、 民间文学 答:概括地说,民间文学就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文学作品。对于该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民......

    2016年华师民间文学概论练习10遍(大全)

    作业 1.第6题 在世界范围内普遍流传的世界末日来临的神话,导致世界末日的一般都是。A.湮灭世界的大洪水 B.熊熊燃烧的大火 C.地震?? D.火山爆发 答案:A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民间文学试题

    民间文学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民间文学具有双重属性,既是__________现象,同时又是___________现象。 2、民间文学在体裁上,可分为三类:________、 __________ 、 __......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民间文学: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的历史中传承发展的语言艺术。它既是该民族生说、思想与感情的自发流露,有关历史科学宗......

    民间文学单选题

    1.第9题 民间神话、传说、故事以文人创作的(B)为中介,对元杂剧和明清文言小说和长篇章回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A.民间文学B.通俗文学C.话本小说D.评话 答案:B2.第10题 机智人物......

    民间文学复习

    民间文学复习绪论 关键概念 1、民间文学: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现场表演的文学样式。 2、田野调查法:民俗学工作者包括民间文学工作者深入民间,特别是深入到农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