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个人现代化的传统衰落
个人现代化的传统衰落
行管1班
2009073101 田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工业化以及各种社会变迁的速度明显加快,中国正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或者说已经完成大部分的转变。但是城市化、工业化促进现代化的同时,也不断冲击着传统文化。在张扬的新兴文化与含蓄的传统文化的对抗中,传统文化不断衰落。
从社会学的视角观察,现代化变迁可以看作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而政治学中,英克尔斯认为,现代化进程,一方面削弱扩散式血缘家庭关系纽带,另一方面以某种形式增强核心家庭纽带。就我个人而言,现代化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社会外部条件的进步(如: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以此带来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二是社会成员心理的进步(如:对民主政治的向往、对自由的追求以及由此要求的社会的透明化)。而对于个人社会化,我认为是独立的人在外部环境的社会化进程的推动下,改变旧有习性,以适应相应的社会变化的一个过程。
个人社会化带来的传统衰落,主要表现在宗教与老年人两个方面。下面,我将分别介绍这两方面的表现及原因。
1、宗教
社会现代化必然促进教育的发展,科学教育不可避免地逐渐损害
/ 5
个人对传统宗教基本教义的信仰与忠诚,减弱人们对宗教所要求的仪式和礼拜的热忱。
城市中,对宗教的淡化表现在大多数人特别是年轻人对宗教的不感兴趣。
城市教育的现代化,使年轻人知识更丰富、更客观,而各种现代的方法更是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来获得经验。科学方法的导入,使得许多原本不能解释的问题,如:太阳的升落、四季的变换、天气的形成,通过人们的研究渐渐得以解决。而这些结论与传统的宗教观是相矛盾的,宗教所宣扬的神与极乐世界,最终被证实只是人们的想像,这也让宗教赖以生存神秘外衣被脱掉,无法保持其神秘感、神圣性和威严。
书本作为宣传科学理性的载体,同时作为年轻人学习的工具,在保持其科学理性的基础上,必定会一定程度地,批判没有科学依据的传统宗教。年轻人通过书本的学习,直接了解到的多是纯粹理性的东西,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书本的影响,对宗教产生不信赖感。而宗教仪式的繁琐,工作学习的繁忙,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减少了城市年轻人对宗教的热忱。
在农村,传统宗教的衰落主要表现在对本土传统宗教的淡漠。现代化的推进,使农村和外界联系更为紧密,同时,外界的事物也更容易传入农村地区。在我国流传多年、有众多信徒的佛教,应该算是本土宗教(不知道这样定位是否正确哦),但是近年却逐渐被外来宗教,即天主教占据在农村的主导地位。特别是在一些地区的老年
/ 5
人,宁愿相信天主教而不是本土佛教,而且这种信任是发自内心,没有任何人为的强迫。
究其原因,竟然是因为钱。不少人觉得:信佛教,进行一个相关的仪式,礼节繁琐不说,关键是甚少得花个百十块钱;但是天主教不同,为了吸纳教众,很多天主教进行的宗教仪式,都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甚至在教徒死后,还会进行免费的葬礼。现代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事物的传入,不难推测,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转而信仰外来宗教,淡漠本土宗教。未来本土宗教如果被外来宗教替代,那么现代化可以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老年人
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带来两个共同的,而且事实上几乎无法避免的结果:一是对老年人尊重的削弱,二是年轻人的文化产生。
个人现代化的忙碌性削弱了对老年人的尊重。
现代化带来了社会生活的便捷,与之同时更带来了工作的忙碌和亲情的疏离。
繁忙的工作占用了大多时间,消耗更多的精力,人们必须小心翼翼地对待自己的工作,生怕出半点差错。余下的有限支配的个人时间里,自由性得到了最大发挥。人们更愿意利用自由时间,好好休息,调整自身状态,而多多少少忽略了对家人,对老人的关怀。
且现代化所传播的先进知识,是理性科学、注重效率的,这与老年人根据个人生活所得的经验相违背,因为这些经验往往是感性且复杂的。老年人对年轻人的影响力正渐渐减弱,他们常常会以自我经验
/ 5
教导年轻人,但是年轻人不一定领情,反而会觉得老年人啰嗦、落后,产生对老年人的抵触情绪。这种情绪表现在年轻人的行为上,就很可能是对老年人的不尊重。
个人现代化的开放性产生了年轻人的文化。
现代化拉近了我们和世界的距离,也让各种文化更方便的融合到一起。年轻人用自己强烈的好奇心面对各种文化,有时候甚至到了不带辨别,无论好坏的地步。
文化的产生是一个慢长的过程,个人现代化产生的年轻人的文化在如此短时间形成,糟粕精华让人难以评论。他们吸收西方文化,融合中国文化,自主创新出了一些掺杂五花八门元素的新文化。(个人认为)好的当然有,如:根据感恩节而演变出的感恩文化,融合了中西元素的优秀歌曲;这些让我们看到了年轻人巧妙融合中西的智慧,充分做到了该有的扬弃。但一些其它的文化,如:非主流文化,就让人觉得有些不舒服了。该文化究竟想传达的是什么呢?是全民一起瞪大眼,嘟小嘴,装可爱吗?真是让人有些匪夷所思。
个人现代化中传统衰落的种种现况,已经越来越不容忽视了。传统就是历史,是一个民族的本源,有句话说“放弃过去就意味背叛”,我们在接受现代化的同时,可否兼顾传统的存在,是目前急需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我们可以边喝可乐边看京剧,边上网边下象棋,边快速有效使用现代化工具边享受传统工作的乐趣,这些都说明,我们可以平衡个人
/ 5
现代化与传统的关系,而且只有当个人现代化与传统文化齐头并进,乃是最优选择。
/ 5
第二篇:走向衰落的传统辩论赛
走向衰落的传统辩论赛
1、衰落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1993年,复旦大学辩论队在新加坡的那场人性善恶之辩,将国人对辩论(或者说辩论赛)的热情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潮。讲述那一届辩论赛历程的《狮城舌战》,成为当年最畅销的书籍;全国的大中院校也模仿当年的赛制掀起了举办辩论赛的热潮。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股热潮逐年消退,其中有两个重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各类辩论赛都不可避免地对93复旦的“花辩”进行了模仿,最后却形成辩论赛中一个普遍而很糟糕的特征——大量华丽而空洞的辞藻、对于诗词和“名人名言”的拙劣篡改,脱离逻辑和事实的一味“抒情”;另一方面,由于赛制本身的特点,导致辩论赛往往流于“背稿”,而少有真正意义上的“辩”的互动。这招致了对中低水平辩论赛的大量批评。
情况在1998年得到了改观,当年的西安交通大学辩论队获得了全国大专辩论赛的冠军,次年又折得国际大专辩论赛的桂冠。98西交与93复旦的辩论风格全然不同,前者第一次强有力地全面展示了“逻辑”在辩论赛中的力量,因而被誉为是一只“雄辩”的辩论队,98西交的风采,使得华语辩论赛获得一个新的高潮。
“雄辩”的出现,似乎为深陷于“花辩”泥沼的辩论赛指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同时为了加强辩论赛的“现场交锋”,赛制也作出了多次改动,迫使参赛者不得不针对对方的发言做出即时的回应,而不是背稿。然而,自此,辩论赛的衰落已不可遏止。从1998年至今的10年中,辩论赛所引发的关注都从未达到1993年或1998年的水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每年各类全国性甚至国际校际辩论赛的场次越来越多,甚至高校之外也有大量辩论赛,但比赛的“水准”却似乎越来越低了。大陆地区参加国际大专辩论赛的队伍,获得的评价也每况愈下,甚至2005年获得国辩冠军的电子科大竟然遭到了广泛的批评和否定。一些曾经在这类辩论赛中获得巨大荣誉的辩手,也在对辩论赛作出反思,转而将他们关注的焦点放到更加贴近于我们生活的“政策辩”上(相对地,本文所探讨的辩论赛,一般称为“传统辩论赛”)。
以我个人的理解,以当前辩论赛所呈现出的特质,以及“圈内人士”对其的理解,所谓传统辩论赛的衰落,是历史的必然。我个人认为93复旦所掀起的辩论热潮,是与时代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考虑到89年学生运动的深远影响,1993年的辩论赛的举办,其展现出来的,是公开地、公平地、不受外在约束(比如强权)地去言说,去表达,去为自己坚持的立场辩护,这样的“辩论”的形式,为当时压抑的言论气氛注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结合邓公的南巡讲话,以及意识形态上“中国特色”的提出,这个比赛本身,已足以构成一个政治隐喻,暗示一个历史阶段已经结束,知识分子在表达和言说上的环境正在往“好”的方向走。因此,那一年的辩论赛,通过央视在黄金时间的播放,可谓是极大地迎合了知识分子在自由表达上的强烈的诉求。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相对来说,表达的空间愈加广阔(虽然与西方民主国家相比这个空间依然非常狭窄),而自98年互联网在高校、科研单位和一般家庭普及开始,相比几年前,自由表达的形式已经不再是广大公民最强烈的诉求。整个互联网无时无刻不在辩论各种问题。今天的诉求已转为打破“话语权”的垄断,用表达的内容去影响公权力的决策。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93至98年对辩论赛的广泛关注,重点都放在言说的形式,其核心在于,面对现实中对表达的强力钳制,我们“要说话”或者“能说话”;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国际交流的逐步放开,以及公民整体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这种钳制在客观上是相对削弱了,庙堂之外的“广场”的影响力要比几年前获得了极大的提高。因此在这个阶段,社会整体的诉求是“说什么”。但是在此时,所谓“传统辩论赛”却远离了这个时代的诉求。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辩论赛,无论是作为一种隐喻、象征,还是满足了公众在表达欲望上的补偿或替代的心理需求,那些比赛都确实呈现出与公共生活的密切关联;但本世纪的辩论赛却逐步与公共生活相分离,逐步变成学院派自娱自乐的游戏。从这个角度,就不难理解为何“政策辩”在最近几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逐年提高的关注度。因为政策辩与传统辩论赛的最大区别,是前者直面与人民的公共生活,它显得“与大家是有关系的”。
但是这里不可避免地要提出一些问题,所谓传统辩论赛是否必然地要远离公共生活?是否必然地只能够成为小众的游戏?我认为这个问题应当如此回答,作为辩论赛而不是辩论,它存在自身所无法克服的结构性缺陷,加之这十几年来对于所谓“辩论圈”对于辩论赛的“理解”——我个人认为这些理解就是一些成见和大量不恰当的乃至荒唐的看法,以及辩论赛发展了十几年却到今天也没有解决的一些极为重要的问题(下有详述),导致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传统辩论赛,都在实践上很难深刻地关涉到公众生活。也正因此,在我们一般的语境中,所谓“政策辩”才成为一个似乎与“传统辩论赛”完全不一样的“赛制”——而实际上,“政策辩”仅仅是那些讨论政策性问题的辩论(或辩论赛)的总称,由此我们可感受到,在事实上,传统辩论赛已经僵化到一个何等的地步了。
2、辩论赛在“辩论圈”中的瓦解
2.1、辩题与解读
毫不意外地,几乎所有人都在感慨“好”的辩题越来越少。而这一点又让人感到奇怪,尽管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充满了不计其数的争论,却找不到可以辩论的题目。很多老掉牙的题目估计都打了数百场次,但是各种比赛依然还在使用。这还不是重点,更为关键的是,我个人认为,很多辩题在当前对辩论的理解下,往往消解了辩论赛本身的正当性和意义。
2.1.1、一些辩题是从思想史中抽出来的知识上的争论,诸如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美是主观还是客观的,尽管“主流”的观点认为这是很“好”的辩题,但我认为这些题目都非常糟糕。对于这些问题,抛开辩论赛,它们在思想史上,在知识层面上,是得到了充分讨论的,它们所持的立场、方法论、哲学观、在不同层面和向度对不同问题的解释效力,这些都是在我们的知识体系中得到确定评价的。从知识发展的阶段来看,今天研究这些问题,显然早已超越了争论哪个学派哪个观点“正确”的历史阶段(虽然不否认将来可能引起新的争论),而应该在思想史的层面上,具有历史感地、综合地理解各个不同理论和立场。
然而辩论赛却表现出一种悖论,一方面,参赛者力图表现出一种“正确”的研究方法,彰显出他们对该问题的“全面”的理解;但实际上,他的正确与合理,却是通过否定我们今天在知识体系上对该问题所获得的成果来获得的。他们通过偏激地否定对方的合理性,否定对方在知识上的意义,来确证己方的唯一“正确”。因此,参赛者愈是强调他们立场的“正确”,就愈是在知识上走向一条不
正确的道路;他们愈是声称自己是真理而对方是谬误,他们就距离真理越远。然而,这又是辩论赛所要求他们的表现。作为一种对抗式的比赛,他们必须要强调自己的“正确”,而不能承认对方在知识上的正当性。
类似的还有“道德看动机还是结果”这样的题目,广泛流传。在知识上,它就是争论,古典主义的道德观和功利主义的道德观哪个“正确”哪个“错误”,而这样的争论,我认为在知识层面上所反映出来的,实际上是反知识的。因此它只能脱离知识本身,变成一个空洞的游戏,尽管辩论双方都必须用“知识”来包装自己。所以,这样的比赛,其中的言说内容几乎不能放在纸上进行推敲,它只能在比赛现场的氛围中创造一个“正确”的幻像。
2.1.2、由于所谓“辩论圈”对于辩论赛的立论部分,已经非常僵化地认定,辩论赛“必须”要在所谓“理论、逻辑以及价值”等方面加以发挥,使得我们今天看到的绝大多数辩论赛都毫无生机,没有感染力,流于空洞的“哲学或价值上的升华”。
比如刚刚结束的今年的全国名校赛,有一道辩题是“拼车的利弊比较”,这是直接来源于我们日常生活争论的题目,对于拼车的弊,舆论已经形成较为稳定和统一的看法。作为辩论赛,我个人不反对对于现有看法进行取舍,并在己方立场上加以发挥,但是该比赛的反方(弊大于利),竟然彻底地不提拼车对我们现实生活最为直接和直观的影响,而大谈一个环保上的“弊”。
这实际上反映出一种倾向,我们的辩论赛偏好宏大叙事,偏好一种空洞的“理论和逻辑上的正确”,我们特别喜欢讨论“人类的命运”,却几乎不愿意立足于生活的体验,真正地讨论与我们的公共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因此今天的辩论赛绝大部分都是远离公共生活的,并且这种远离还是整个“辩论圈”所刻意制造的。以弗洛姆的社会心理学来解读,这反映的就是我们今天所谓辩论圈的高度自恋,这些所谓的评委、“资深辩手”、“资深辩论爱好者”,以及那些不断地给新辩手灌输“正确地去比赛”的“圈内人”,一直在展示这样的自恋,不断强化圈内的“一致看法”,强化辩论赛的小众化,而不愿意将辩论涉入我们的公共生活,不愿意将辩论赛放之于真正的大众视野中去评价。
2.1.3、僵化的对辩题的解读方式,刻板的言说模式,实际上所导致的,就是辩论赛已经成为一种几乎无关于内容的纯形式上的游戏。不妨试举一例,在今天“辩论圈”对于辩论的理解中,任何辩题都几乎和“土豆丝与土豆片谁更好吃”没有区别。
我们首先寻找一个“理论”,可以是烹饪方面的,也可以是营养学的,或者关于味觉方面的生理学的理论;然后我们要制造一个“更好吃的评价标准”,这个标准是从前面的理论中抽取来的;有了标准,我们会寻找各种有利于我方观点的论据,通过这个所谓标准,表现出我们“证明”了我方观点,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逻辑”;最后一个阶段,我们要对这个辩题进行价值上的“升华”,可能谈到环保、饮食文化、人文关怀甚至和谐社会等主流话语,这都有可能;我们在比赛过程中不停逼问对手“你们的判断标准是什么”,从而展现了自己在逻辑上的力量(似乎我们认为,任何价值上的评价标准都肯定可以浓缩为一句简短的格言);我们可以事先准备很多似是而非的“比方”,一些非常俏皮的小段子,以在自由辩论阶段博得观众廉价的掌声;我们的结辩毫无悬念地指责了对方“在逻辑上的错误”;最后,我们指出土豆丝和土豆片的问题是一个关乎“人类命运”的问题,进而进行宏大叙事,并上升到哲学层次上某个形而上的结论,于是完成了最华彩的价值升华环节。
以这样的方式去打土豆丝和土豆片的辩题,一样可以打得“很精彩”,尤其要指出的是,这恰恰还是今天我们的所谓“权威评委”所期待和热爱的,这些圈内人丝毫不去反思这样的辩论赛到底有什么意义,或者有可能他们认为这就是辩论赛所以应该展现出来的东西,只是出于某种虚荣而拒绝承认:在今天对于辩论的理解中,土豆丝土豆片的辩题和其他辩题是根本没有区别的,我们的辩论赛,已经逐渐沦为一个只剩下形式的空虚的躯壳。
2.2、辩论给谁听
辩论赛走到今天,一个陷入困境的问题,就是我们已经不知道,辩论是给谁听的。
总体上来说,辩论赛的精英化倾向十分明显,看看那些“高级别比赛”的评委都是些谢顶的大学教授,就足以能判断出,“辩论圈”普遍认为:评定辩论赛胜负的,只有那些教授们才是具有“不容辩驳的资格”。换言之,辩论就和艺术和体育一样,走向了一条“专业化的道路”,我们逐步形成的一种“共识”就是,一个非精英的、非“专业”的听众,以他个人朴素的、不“专业”的体验,无法对辩论的胜负做出“正确的判断”。但问题是,辩论赛有“专业性”吗?或许它所讨论的问题是需要专业知识的,但辩论赛本身的专业性,我个人表示怀疑。正如我们所知道的,法庭辩论是一项很“专业”的活动,但是英美法系中,陪审团的组成却往往是最“不专业”的普通公民。我们的辩论赛能不能允许评为或者听众像陪审团那样,依赖于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日常经验去判断比赛的优劣?这是一个极为困难的问题。就事实而言,今天的辩论赛都带有隐晦的“观众准入制”,它预设了观众是有“知识”的,有“理论上的判断力”,并且这种预设与它强调自己在“知识”上的正确、沉湎在理论的教条中形成了互相促进的恶性影响:它越是假定观众都很“专业”,那么比赛本身就越空洞、越言而无物,越在玩弄所谓的理论和逻辑关系,或者执着于那类所谓的辩论“技巧”和华而不实的辞藻,而不是切实地去展示辩题与我们今天现实生活的密切关联。
因此,我们的辩论赛都蔑视常识,否定人的经验和情感,几乎所有“圈内专家”都认为辩论赛不应当打算说服任何人,辩手们就像表演抛球的小丑,玩弄着各种概念和自设的逻辑前提,并力求它们在表面上呈现出某种自洽的平衡。我们的辩题一般都不可能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背景,而多为“大众话题”;而对于大众话题,辩论赛又有一种强烈的精英主义的、学院派的倾向,它不认为一个真正与这些大众话题息息相关的“没有太多知识”的普通观众“有资格”或者“有能力”理解辩论赛,它也否认依赖个人的经验和常识能够判断出比赛的优劣,所以答案就很简单了,今天的辩论赛,是辩论给那些“圈内的”辩论专家和资深爱好者听的。在这样的思路之下,辩论赛的道路只能越走越窄。
2.3、如何判断出胜负
虽然几乎每场比赛都要判输赢,但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到目前为止,从未出现一个经得起推敲的评判制度,以一种相对客观的标准来判断比赛的胜负。尽管形形色色的评分方式很多,但它们甚至连最表面的合理性都不存在——从未说明在什么情况下打满分或者打一半分。因此各类评分制度经常出现一些可笑的结果,比如多数人判断某方占优,但却因少数派在比分上的巨大差异而导致占优方在总分上反而更低;或者尽管有一个冠冕堂皇的评分体系,但却最终却要靠“投票”来评出胜负。
所以到目前为止,判断胜负的依据实际上只能是评委“总体的感受”。但“总体的感受”根本靠不住,甚至不同评委因对辩论的理解有不同侧重而产生截然相反的“感受”。
总体上,对于辩论赛的理解有两种较为明显的“流派”,一类强调辩论赛的辩论成分,这一看法尤其重视辩论赛中各个辩手如何言说,如何解释己方立场和反驳对方观点,该观点高度重视选手所表达的内容;另一看法则强调辩论赛的表演成分,该观点更重视辩手的表达是否流畅,是否具备辩论赛“应有”的仪态,辩手之间是否有“默契的配合”,自由辩论每个人的发言次数是否平衡,以及他们是否更有“技巧”——比如回避掉无法回答的问题有可能被认为是一种较高辩论水准的表现。
客观地说,不应当认为这两个观点谁更“正确”,它们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辩论赛发展了十几年,却依然没有出现一个对这两个层面(或者还有其他方面)上的表现做出一个权重上的考量。一个在内容上阐释得相对较为清楚的队伍,其自由辩却几乎只有一个人发言;而对方形式上非常优雅,内容却无法自圆其说,那么到底谁“更应该”获胜?一个辩手的表现失常,到底在胜负上对全局有多大影响?没有人知道,而且似乎也没有人想知道。
当一群仪表堂堂衣冠楚楚的评委坐在裁判席上,我们却完全不知道他们将以何样的标准、在影响辩论赛优劣的各个因素中以什么样的权重来分配他的“感觉”,进而判断出胜负。这难道不是非常荒谬的事情么?
没有人知道凭什么判断出胜负,但每次都确实判断出了胜负,我想这是辩论赛最为黑色幽默和荒诞主义的一个问题,而且似乎至今都没有人试图去解决这个问题。
2.4、辩论赛必须“像”辩论赛
这是僵化的大陆辩论赛发展到今天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一场辩论赛必须“像”辩论赛,换言之,今天“辩论圈”对于辩论赛的看法已经成为不允许更改的成见,革新的难度极大。
辩手必须要“像”辩手,他们要有相似的表情、相似的手势、相似的腔调,甚至在一次全辩上,有评委老师私下指出,(面对观众时的发言时)称呼对面辩手为“他们”是“不专业”的,应当称其为“对方辩友”,这样才“像”辩论。我们的辩词也非常僵化,你不按照那样的模式去表达,评委根本无法接受,甚至如果你的开篇陈词没有“第一第二第三”,评委会认为你“没有立论”。我们的辩论赛必须要“证明”一切(尽管真正需要论证的结论经常被当作已经确证前提来用),我们蔑视常识和经验,不承认信仰的正当性(因为信仰无法被“科学地证明”),否则就不“像”辩论赛了。我们坚决地不承认对方立场的合理性,我们的辩论赛对于双方的评价只有两个词:正确和错误,我们从来不是在承认对方具有一定合理性的基础上,展示出我方更大的合理性,以彰显真正的理性的力量。一旦承认对方有合理性就不“像”辩论赛了。
如此之类的细节还有很多,不用一一列举。简言之,我们的“辩论圈”具有强有力的同化力量,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绝大多数辩手都很少有自己的特点,而表现出一种“训练有素”的充满了表演感的平庸。越平庸的辩手,就越“像”一个辩手;越平庸的辩论赛,就越“像”辩论赛。消灭个性,消灭多样化,似乎成为现在辩论赛的基本任务了。
我想,这种僵化和刻板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改善的话,现在的传统辩论赛只能
被公众遗弃,留下那些“圈内人士”顾影自怜。
3、个人所设想的未来方向
3.1、允许辩论风格的多元化,而不应当有成见地认定“如此才像辩论赛”。
3.2、形成公开的、经过讨论和实践的、较为稳定的评分方法或投票体系,以使得一场比赛的评价具有确实的标准或正当性。允许在具体的赛事中,制定倾向于某类因素的评价体系(比如语言是否流畅成为评分体系中首位重要的因素),但这个体系必须是公开的、明晰的。我个人认为,无论如何,都应当特别强调,辩论赛最主要的意义在于观点的碰撞,在于充分展示本方立场的合理性,在于其言说内容所蕴涵的力量,而非外在的形式。
3.3、应当促进辩论赛参与到我们的公共生活中来,而不是鼓励辩论赛脱离公共生活地去进行宏大叙事或进行不必要的形而上的抽象。因此辩题的公共性是重要的,而一些诸如在思辨和实际中都并无太大实际意义的题目应当尽量避免。
3.4、必须强调辩论赛中理性思维的重要价值,但也应该允许选手基于日常经验、价值上的信仰和个人情感来阐发自己的观点。
3.5、承认知识在辩论中的重要地位,但也应当鼓励辩手能尽量使得受教育程度较低者也能够听懂自己的发言。辩论是现代民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它是“广场”中极为重要的活动,没有理由将辩论赛从广场中取消,成为小众的游戏。
辩论赛的每况愈下已经成为一个已经发生的事实,整个辩论圈的话语权被那么几个所谓评委、教练和“资深人士”所控制也已经太久。现在的辩论赛已经到了不得不改革的时候,如果一个多元化的格局不能形成,而继续以这种僵化和荒谬的方式存在下去,那么它也只能成为“圈子里”的游戏,它没有资格写到纸上给别人看,比赛结束时它就开始被人遗忘,它将无关于公众、无关于辩论、无关于现代民主社会的日常生活。
第三篇:传统食品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探讨.
传统食品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探讨
摘要:本文以传统食品工业化、现代化涵义作为切入点,主要探讨了传统食品工业化、现代化的意 义和必要性,以及传统食品企业通过寻找技术创新和企业战略平衡等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途径。
关键词:传统食品 工业化 现代化 创新 引言: 粽子、水饺、汤圆、八宝粥等这些以前只能由祖辈、父辈钻进厨房亲手烹制的、再传统不过的 东西也都穿上了外衣,有了标准,摆上了货架,让人们吃起来更简单、放心。真空粽子成就了五芳 斋;速冻水饺成就了三全、思念;亲亲、银鹭把八宝粥作为核心产品;就连以往只能在大街上举着 吃的冰糖葫芦,经过改良加工后支起了北京御食园上亿元的销售额。
传统食品,归根结底,就在于由长久的历史积淀所造就的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独到的地方特色。一种食品能够让人们千百年来不断食用,这本身就是其旺盛生命力的体现。传统食品代表着一个国 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底蕴,传统食品中大都蕴含着一段美妙的故事,对客居在外的家乡 人士乃至对旅居海外的中华儿女都具有特别的怀乡情感。可见, 传统食品一旦与现代市场完成对接, 其发展前景将是非常广阔的。
然而,时至今日,成功走向市场的传统食品仍属少数,这又说明了,传统食品并非完美无缺。由于传统食品生产企业普遍存在生产工艺原始、繁杂,生产效率偏低、标准化程度不高等劣势,难 以适应现代市场环境对产品的要求,再加上受地区原辅材料限制和保鲜技术制约,诸多因素确实成 为了传统食品进军现代市场的绊脚石。
因此,传统食品的发展首先要现代化,所谓现代化就是要引进现代食品加工的理念、赋予现代 食品加工的技术,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传统食品的发展才能规模化、产业化。所以,改进落后的 传统工艺就变得至关重要了。传统食品企业要做的就是创新工艺,生产出既保持地方特色,又满足 市场需求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勇于运用
新技术、新成果,开发新产品,改良传统的包装方式,使 小食品更卫生、更有营养、食用更方便、货架期更长,加上传统食品原有的深厚的市场基础和忠实 的消费群体,传统食品必定能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焕发出新的光芒。
一、传统食品工业化、现代化的涵义
传统食品是相对于现代食品而言,一般有两种界定形式。一是将手工食品即由餐饮业或家庭烹 饪手工才做的食品定义为传统食品, 称之为狭义的传统食品;二是将已由手工食品过渡到工厂生产, 但机械化水平相当低的工业食品业包括进去,称之为广义的传统食品。
现代化泛指近代工业经济兴起以来的社会,以之区分传统农业社会,因而现代化就成了由传统 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一种转变。人们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从历史的角度,划分为原始、传统和现代三个发展形态。
传统食品现代化是指传统食品由原来落后的传统形态向先进的现代形态转变的过程,是实现加 工过程定量化、标准化、机械化和工业化。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用现代工业装备传统
食品,打破手工、机械水平低的传统加工的局面;二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传统食品,逐步取代或 提高传统的生产技术和加工经验;三是由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者从事传统食品行业,是劳 动技能和创造力大为提高;四是在充分认识和掌握传统食品内涵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不 断挖掘传统食品的附加潜力;五是采用现代化的经营体系管理传统食品行业,实行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工业化生产,充分发挥人类智慧的能动作用和物质条件作用。
二、传统食品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传统食品与人类一起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其加工方法也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断更新, 在工业化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食品工业亟须披上新装。就目前状况来看,传统食品工业与国民经 济增长的要求,与人民生活文化水平提高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其总体特点是商机巨大而水平低下,全行业正在经历由产期短缺向总量
过剩的巨大转折。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日益暴露出传 统工艺水平先天不足和工业基础薄弱的弊端,而且还反映出一些外界因素的不良影响。
第一、技术水平较低,技术创新滞后。目前大部分传统食品企业仍是传统技术工艺流程,技术 含量不高,对引进先进技术以及科技创新重视不够,自主研发能力较差,导致无法实现工业化生产。第二、传统食品行业缺少竞争力和知名度品牌的产品,多数为中小型企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尤其是通常靠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而不是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生 产力,因而产品趋于同化,结构不合理,粗放经营,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突出,造成销售不畅, 效益低下。
第三、内部管理和市场运作的问题。在管理和运作中,企业暴露了诸多问题,自主的管理水平较低,缺乏经验而拿西方品牌和营销理论生搬硬套,结果自然不言而喻。而许多企业更多是在利用 外资打垮国内的竞争者,而非考虑对于这些“列强”我们如何竞争。这种“战略思想”是只顾眼前 利益,急功近利的表现,最终受损的是民族的食品工业。
三、传统食品工业化、现代化的意义
目前,中国许多有价值的传统食品因为没有受到重视,或被当作落后过时的东西,或因为加工 方法落后,产品卫生质量、外观、口感、方便性等不符合现代人的要求而日渐消亡。传统食品尽快 进行工业化、现代化开发,不仅会大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为企业和当地农民带来大的收入, 而且对改善现代人的饮食结构、增进人民的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长期积累的关于饮食健康的 智慧必将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传统食品工业化的基础问题是原料,涉及到原料的品种、种(养殖等农(牧、副、渔业以
及原料加工等各个产业,对各产业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拉动农业
稳定的农业原料供应是传统食品工业化稳定生产的前提。以农业资源为主要原料的食品加工业 已经不是农业的简单延伸,通过深化农业原料的综合利用,发掘新的资源,大大提高附加值,成为 食品工业化成功的有力保障。印证了“农业的出路在食品工业”、“现代食品工业是农业产业化的必 由之路”。同时,延长工业化传统食品的存储则更有利于销售,再主动地将农产品加工成更适合人体 需要的食品,传统食品工业化对农业的需求必然会拉动农业的发展。
(二、拉动机械制造业
传统食品即手工食品要保证质量、口感一致,必须采用科学的、先进的、合理的新兴食品工程 单元,优化配置,组成高效率、经济的生产作业线。使传统食品工业化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机械化、自动化、连续化。传统食品工业化即手工食品与机械的相互作用,用机械加工传统食品。机械的研 制与生产成为传统食品工业化得以实现的关键。因此,传统食品工业化必然大大地拉动机械制造业 的发展。
(三、加速学科建设
传统食品工业化的前提是标准化。这是因为,传统食品以手工操作、艺术创作为特征 [5],但实 现传统食品加工过程的标准化是规范手工操作、更好保持传统食品的优良品质的有力途径。如近年 传统食品中大力发展标准化的代表产业——粽子。通过该行业众多企业的共同努力,不仅有了粽子 GB/SB,更在行业龙头企业——五芳斋集团的发起下, 成立了粽子行业专业委员会, 每年通过全国性、地方性活动,将粽子这一小小的传统食品变成了传统食品工业化、规模化生产的典范。同时,使得 粽子的历史文化也得到了更好的挖掘和传承。所以,要使传统食品工业化,必须对传统食品加工工 艺进行定量研究,为机械设计制造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传统食品工业化不同于工业食品的生产过 程,有其自身的规律性。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传统食品工业化的不断完善,学科体系将逐渐 建立起来,这既为食品学科增添新的内容,还为相关学科赋予了新的内涵。
(四、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
传统食品工业化由零散的,小批量生产经营变为集中的,大批量生产经营。从传统工艺着手, 正确引入食品添加剂概念,提高批量生产的可行性,发挥工业化的规模效应,缓解储存和流通环节 的压力。这就充分证明,传统食品在工业化进程中,对整个产业进行横向、纵向延伸,这种转变能 使整个产业按其各个环节所需不同得以充分利用,整合资源,进而达到节约能源,降低劳动能耗, 从而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五、有利于烹饪社会化
传统食品一方面为餐馆、饭店、快餐店等提供半成品或成品,减少技术高超烹饪师的简单劳动 时间,另一方面也可为普通家庭供应半成品或成品,使其通过微波或沸水加热等简单烹饪方式即可 享受到美味、营养的餐点,使烹饪不再是人们沉重的负担。可见,传统食品的工业化也是烹饪社会 化的最基本表现形式。
四、传统食品现代化、工业化的关键点(一食品工业的规模化发展
食品产业可包括农业的种植业、养殖业、食品加工业、饲料工业、餐饮业、食品流通业、食品 机械工业、食品包装业、食品检测、食品科研教学等系统工程。传统食品产业要想发展就必须将农、工、商、学、研用经济链组织起来,走产供销一体化道路,形成大规模构建现代化、国际化、集团 化、多元化的企业组织形式。这既是国际食品产业的总趋势和发展方向,也是我国食品工业的总趋 势和发展方向。巍峨食品工业现代化发展的规划,首要任务是搞好食品企业的产业链组合和规模经 营,搞好食品企业的大产业化发展方向。
1、传统食品的生产要实现机械化、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商品化转型 传统食品生产地机械化:要充分借鉴西方面包等主食品的工业化经验,开发适用于中国传统食 品生产的食品机械设备,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增强传统食品的竞争能力,使传统食品的生产 向着机械化、工业化方向发展,这样有利于传统食品的稳定和安全性。
传统食品的购买、携带、食用的方便化:要充分借鉴面包、方便面、蛋黄派等工业化、方便化 成功的经验,努力是向传统食品的方便化,把传统食品变成大众真正的方便食品,在包装和销售上 考虑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外与目前家庭化的微波加热相匹配,提高传统主食的即食性。
传统食品生产经营的规模化:传统食品行业属于微利行业,必须着眼于技术上的改进,生产效 率的提升,从而保持稳定生产,依靠实现规模效益带来丰厚利益。
传统食品的标准化:传统主食原辅料、工艺、配方、分割、包装、销售等要有符合法定要求的 标准作为依据,保证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提高档次。
传统食品商品化:要满足可食性、嗜好性、营养性、流通性、方便性、商品性要求。满足这些 性质才能使其进入产业化营销的渠道。其中的关键技术:传统食品的保鲜技术(抑制发霉、淀粉返 生老化即适宜的货架期,工艺的标准化和科学化,质量指标的稳定性和标准,包装的规范化与方 便化,产品品质的科学评价体系等。
2、加强传统食品科技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的研究
新产品的开发是企业的生命,现代社会发展迅速,消费者消费要求变化越来越快,所以要根据
市场的不断变化,推出适应消费者需求的主食新品种。主食新产品开发:中国传统食品是中国传统优秀饮食文化的积淀产物,营养丰富,品种繁多,要将现代食品、生物、营养学等现代科技知识与我国传统饮食文化有机结合,开发出适应市场形势 的新产品尤其是“营养、安全、保健”型产品。
(二)加强传统食品的应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人才优势与大型食品企业集团在经济上的雄厚实力,利用我国 丰富的传统食品的优势,让高科技结晶的传统食品主宰我国的传统食品市场。要继承发掘中华传统 的宝贵经验,并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以科学的验证,提供其功能性原理,开发出具有中国特色 的传统食品。
1、引进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提高传统食品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推行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按照 ISO9000、HACCP、GMP 等标准建立健全质量体系,积极创造 条件,导入质量体系,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坚持走传统食品与科技相结合的道路,进行全面的创新——引进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 制定主打品牌营销战略;引进现代化的流水生产线;改变落后的生产工艺;坚持产、学、研一体化,从科研机构引进多名具有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科技人员,组建企业自己的食品科研机构。在 开发新产品上大做文章加速产品结构的整合,改造传统食品的系列化、礼品化。对传统产品进行重 新开掘和全面提升,重新打造传统企业和传统产品,创造迎合市场潮流、迎合现代人消费观念的强 势品牌。
2、传统食品现代化需要引入安全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概念 食品添加剂在传统食品中的得到正确的应用后,能延长传统食品的保质期;维持和提高传统食 品的固有特色;丰富传统食品的色香味;提高传统食品的营养价值;使传统食品更加方便化,进而 推动传统食品产业更好更快的现代化。
3、政府在财税等政策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 传统食品行业涉及千家万户的一日三餐,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同时也是解决大 龄下岗职工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职工就业只需食品加工知识、卫生知识、连锁经营管理知识 培训即可上岗,所以政府和各职能部门对主食行业的发展,要从财政支持、贷款优惠、税收减免、职工就业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作为民心工程来抓来建,解决居民的“放心”主食问题。传统食品工业化的程度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生活水平的高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其传统食 品工业化所生产的产品、半成品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同时,传统食品工业化是一个系 统工程,需要政府的扶持,相关行业的紧密合作,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大力投入。只要我们从与-6-发达国家的差距中入手,结合我国人民的饮食习惯及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找 到我国传统食品工业化的路子,在政府、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传统食品工业化一定能稳步发展,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乃至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起到积极作用。
(三)在技术创新与企业战略间寻求平衡
1、加大技术创新力度,适应竞争需要。在当今的经济舞台上,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技术力量、技术水平的较量与角逐。伴随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将越来越依赖于技术进步和技术发展,越来越依赖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和速度。企业只有通过技术 进步,不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努力更新
并发展新产品,才能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 争能力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技术创新,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让企业 技术可持续发展。将是给后代人留下的最好财富。
2、营造技术创新的生态环境。技术创新绝不仅仅是提高销售额或者产品性能的改进,也不仅仅 是新产品或服务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使企业竞争地位发生改观,在一种新的、更有利的层面上重 新建立竞争优势。因此技术创新是一个战略性的全局问题,一方面政府要建立老字号创新发展基金,营造适合老字号技术创新的外生态环境,从而使更多的老字号焕发活力。另一方面,作为企业才是 技术创新的主体,外部扶持再多,没有主体的努力也不可能在竞争中取胜,因此,企业要在内部营 造适合技术创新的内生态环境,如,通过战略联盟,借助外力,产学研结合,营造内部技术创新的 网络结构,形成技术创新的“空气”,为企业技术发展提供平台。
3、将企业的配方建成企业发展的技术 DNA。传统食品的工艺配方是关键,目前多采用师傅带 徒弟的方法向下传授,尽管已经将技术分析为多个部分,让相应的人学习,但不可否认,仍然有担 心技术外传的隐忧。如:桂发祥通过采取分化技术,一项技术需要八个人分别完成,所有掌握全面 技术的人员都签保密协议,除非是身体条件不允许一律没有退休。相应给这些核心人才的各种福利 待遇也是非常优待的。还有,企业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分析配方,将它像可口可乐的技术一样收于安 全的地方,一是保护技术配方的原创性,二是保证技术永不失传。这将不仅是从企业层面,而且是 从国家层面思考老字号保护的问题,并将是给后代人留下的最好财富。总之,传统食品现代化进程已经迫在眉睫,既能使众多传统食品企业的金字招牌重现往日光辉,也是振兴民族工业的必然要求。通过技术创新、改善管理等途径走向工业化生产是众多传统企业的 必然选择。-7-参考文献: [1]尹宗伦.中国传统食品工业化问题[J].中国食物与营养,1999,(1):1-5 [2]李书国,赵文华,陈辉等.中国面制食品工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6,(4):47-52 [3]陈永斌.传统食品行业发展的探讨[J].上海商业,2002,(5):34-37 [4]励建荣.论中国传统保健食品的工业化和现代化[J].食品科技,2004,(12):1-5 [5]杨铭铎,曲敏.传统食品及工业化的涵义与意义[J].食品科学,2002,(23):145-147 [6] 杨 君.传 统 食 品 工 业 面 临 的 挑 战 及 其 发 展 对 策 [J].广
东 农 工 商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2003,(19):56-59 [7]李里特.开发传统食品弘扬中华文化[J].食品工业科技,2003,(1):4-6 [8]李里特.中华传统食品的科学与价值[J].食品科技,2004,(1):8-11 [9]冯祖荫.传统食品在融入科技中不断拓展市场空间[J].肉类工业,2006,(11):46-47 [10]王苏.提升食品产业理念促进传统食品创新[J].农产品加工,2006,(12):8-9-8-
第四篇:感慨辩论衰落
近半年来经常看到有感慨辩论衰落的文章,深以为意。昨天看了林队的文章,后来闲来无事重新听了场郭德纲早年的相声《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发现辩论衰落的原因跟相声竟然是如此之相似,遂把郭德纲的段子摘录过来,稍加修改,供大家参考,也算作是对林队日志的回应吧(红字为郭德纲原话,黑字为个人改写):
当然了,培养观众,一方面是观众的事,另一方面在演员自己。第一要有人,第二你要有作品。你天大的能耐,你再是相声泰斗、相声大师,你就会一段半,观众也不爱看,人都有个腻的时候。传统相声一千多段,经过演员的努力,还剩下200多段。再努力就没了!我们后台到如今我们算了算,连单口再对口、再相声、再太平歌词、再反串小戏,我们这个团体,我们已经演了600多段了,一直到现在。说相声要跟过日子一样,今天买一冰箱、明天置一电视,这才对呢;今天卖一床屉、明天卖一扇门,那是败家子,是不是啊?
当然了,培养观众,一方面是观众的事,另一方面在辩手自己。第一要有人,第二你要有辩题。你天大的能耐,你再是最佳辩手、辩坛大牛,你就会驾驭那么几个辩题,观众也不爱看,人都有个腻的时候。传统辩题据说几百甚至上千个,经过辩手的努力,现在还能驾驭得住的也就还剩下一半吧。再努力就没了!到如今我们算了算,连苏紫紫、再大陆人员赴港生子、再月饼税、再淘宝事件,我认识的朋友们,已经新创了几百道好的辩题了,一直到现在。打辩论要跟过日子一样,今天买一冰箱、明天置一电视,这才对呢;今天卖一床屉、明天卖一扇门,那是败家子,是不是啊?
当然了,有人说这个相声为什么现在不可乐呢?你说的相声这么好、那么好,为什么好多人不爱看呢?能坐在剧场看的就是你们这些位,更多的人看的还是电视上的相声。电视的相声它有它的局限性,不能怪电视不好,电视这个新兴的媒体对相声有很大的作用,承认人家的好,但是关键怎么做是一个问题。首先说演员你必须要内行。举个例子来说:北京京剧院,唱京剧的,连跑龙套的都是在戏校学了七年,毕业之后,他才能跑龙套。好的你去当间儿唱主角,多次的拉幕那个也是跟着戏校学出来的。如果说今天北京京剧院没有人了,重新招人,从社会上招了一批30来岁下岗工人,各单位下来的充实的京剧院去。那么所有人都会认为这帮人不是唱戏的,他没学过。可是对相声大家就把这一点忽略了。相声更注重基本功,应该是从七八岁开始学,学到18、9岁出了徒,跟着师傅在台上摸爬滚打,20几岁逐渐地找经验,到30来岁成熟期,要有这么一个过程。可是中国相声界95%的相声演员在25岁之前都是从事别的工作的,没有学过相声。可是这个很简单,我们曾经统计过,我们有一单子,但是伤人太多,不能念。我们算了算,厨子居多、饮食业的多:厨子、面二的、炒菜的、清真馆的,这个最多;完事各种工厂的多:兵工厂的、网管站的;有瓦匠,有交通警,太多,360行哪行都有,都是那行混不下去转到我们这行来的,你琢磨他好得了吗?另外来说,很多演员、很多笑星没等学会,他就红了,你扭头让他再学,他下不了这心了,都已经是艺术家了。中国演出市场很好混、会一段、会两段,走遍天下。为什么呢?比如说我到山西榆次,我到这一个地儿演,演一段5分钟拿了三万块钱,今生今世我可以再不到这里来,中国地方大了,到死都转不过来,慢慢骗去吧这个,是不是?
当然了,有人说这个辩论为什么现在不好看呢?你说的辩论这么好、那么好,为什么好多人不爱看呢?能抛开“院系荣誉”坐在教室里仔细倾听辩手辩论的他就没几个了,更多的人看的还是电视上的辩论和团委学生会组织的辩论。电视的辩论和团委学生会组织的辩论它有它的局限性,不能怪他们不好,电视和团委这个新兴的组织者对辩论有很大的作用,承认人家的好,但是关键怎么做是一个问题。首先说辩手你必须要内行。举个例子来说:北京京剧院,唱京剧的,连跑龙套的都是在戏校学了七年,毕业之后,他才能跑龙套。好的你去当间儿唱主角,多次的拉幕那个也是跟着戏校学出来的。如果说今天北京京剧院没有人了,重新招人,从社会上招了一批30来岁下岗工人,各单位下来的充实的京剧院去。那么所有人都会认为这帮人不是唱戏的,他没学过。可是对辩论大家就把这一点忽略了。辩论更注重基本功,应该是从大一一入学开始学,什么逻辑啊、价值啊、损益比啊、立论推论啊,学到大一下、大二上可以正式打打比赛了,跟着师兄师姐在场上摸爬滚打,大二大三逐渐地找经验,到大三大四成熟期,要有这么一个过程。可是现在辩论圈百分之几我就不说了,反正比例非常高的辩手在大一下之后都是抱着别的目的的,根本就没有花心思在这上面。可是这个很简单,我没统计过,但是心里面也有一单子,但是伤人太多,不能念。我算了算,因为喜欢辩论队的居多:什么搞院系主义的、大闹比赛现场的、用掌声恶意影响对面辩手的、输了就输不起的,这个最多;完事想增加人脉的也有;有喜欢在别人面前发言让别人听自己说话的,有想搞加分的,太多,啥样目的的都有,你要是大一抱着这种想法可以理解、还不懂什么是辩论嘛;你都大
二、大三了还抱着这种目的在辩坛混,好的辩论方法、思想没有,净把个跟辩论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带到这圈子里,你琢磨他好得了吗?另外来说,很多辩手没等学会,他就红了,你扭头让他再学,他下不了这心了,都已经是成名辩手了。中国辩论市场很好混、会一个桥段、会两个桥段,打遍天下。为什么呢?比如说我这场校赛是这个辩题、遇到这五个评委,打一场比赛40分钟说了几个以前师兄们用过的段子拿了个最佳辩,今生今世我可以再不打这个辩题、不在你们这帮评委面前比赛了,评委跟辩题那么多,到毕业都打不过来,慢慢骗去吧这个,是不是?
更多的原因是我们相声界内部的问题,我们首先说啊,有人说了,抛弃传统相声,这就值左右开弓一千四百个大嘴巴,真的。有相声大腕说过:我们宁可要不完善的新、也不要完善的旧,这是糊涂、无知者无畏。有打清末到现在100多年这么多老先生,把中国语言里面能够构成包袱笑料的语言技巧都提炼出来摆在这了,你无论说什么笑话、这里面能给你找出来,你用的是这种方法、你用的是这种方法,用现成的你不用,你非得抛开了,单凭你一个人你干得过100多年来这么多老前辈的智慧吗?你没有这么大的能耐。好比说厨师炒菜,你可以发明新的菜,但最起码你要知道什么叫炒勺、哪个叫漏勺,你拿个痰桶炒菜说是革新、那他娘的谁敢吃啊?这一批无知的相声演员、无能的艺术家们,应该对今天相声尴尬的处境负最大的责任。
更多的原因是我们辩论圈内部的问题,我们首先说啊,有很多人学辩论都是靠以战养战、基本上不看前人的视频、也不读前人的理论心得,这是糊涂、无知者无畏。有打93国辩到现在将近三十年这么多老前辈、老妖精,尤其是近些年来的黄执中黄少爷等人,把中国语言里面能够用来进行交锋、攻讦的语言技巧都提炼出来摆在这了,你无论是申论、是反驳这里面都能给你找出来,你用的是这种方法、你用的是这种方法。据权威人士讲,上海前二十的辩论高校风格鲜有相近,你随便跟几家取取经、把人家的精华拿来研究、组合就能自成一派。有现成的你不用,你非得抛开了自己以战养战,单凭你一个人你干得过近三十年来这么多老妖精的智慧吗?你没有这么大的能耐。好比说厨师炒菜,你可以发明新的菜,但最起码你要知道什么叫炒勺、哪个叫漏勺,你拿个痰桶炒菜说是革新、那他娘的谁敢吃啊?这一批无知的辩手、无能的学长姐,应该对今天辩论尴尬的处境负最大的责任。
我愿意相声好,茶馆里有这么句话:我爱大清国,我怕他完了。我同样用这句话:我爱相声、我怕他完了。我爱他,他TM谁爱我啊?
另外来说,有关部门对相声确实太苛刻、要求太多。比方说啊,台上不许打人、打人不允许。我们很多大师也提到过:不对!不对,不是两个演员一上来、一鞠躬,拿起来、你打我、我打你,太低估观众们的能力了,知道吗?打开电视你看看去吧,匡一刀把人杀了、卡擦一刀死了,大伙都知道那是假的,相声这不是真的。比如说我们有一段传统相声,叫《拉洋片》。我扮演一个拉洋片的人、混横不讲理;他扮演一个看洋片的人、不见棺材不落泪、一种小市民的心理。两个人在街头相遇,我们演的是这个人物、你们怎么会当真呢?不是为了打人而打人,这是有情节的。大伙看电视、看戏都知道是假的,为什么一听相声就认为这是真的呢?俩演员这么大的仇吗?不可能啊,对不对啊?包括语言的限制、好多话不能说、剧场还能好一点,你要是去录音啊、录像啊都不可以说:和尚俩字不可以说、非典俩字不能说、印尼海啸不能说、文革俩字不能说,不能说的太多、能说的没有什么。可是你打开电视、你看那个电视剧,骂街的、杀人的、防火的什么都有。怕我们相声杀伤力太大,那也太高估我们了,既然我们这么大能耐、这收入怎么上不去呢?
另外来说,中国的大环境对辩论确实太苛刻、要求太多。比方说啊,不允许讨论时政、不允许议论PARTY的举措,什么GUN的合法化啊,MZZZ改革啊,这些都不能当辩题。我们很多辩手都有这个观点:不对!不对,不是两边辩手拿一个辩题上来就开始对着骂GOVER、反PARTY。到网上你看看去吧,五毛的、带路的,极左的、偏右的,各种胡说八道、破口大骂的都有。比如说YJX事件、WY案件,网上骂GOVER的多了去了,哪个就真是反PARTY?不是为了骂GOVER而辩论,这是为了讨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价值观,训练思辨能力而所必有的平台。大伙看电视、上网的都知道不能因此就认为要对GOVER怎么怎么样,为什么一听辩论就认为这个不行呢?两边人就这么仇视社会吗?不可能啊,对不对啊?包括辩论内容的限制、好多话不能说、民间的比赛还能好一点,你要是去打官方(比如说团委)一点组织的比赛啊、电视上的比赛啊都不可以说:唯心主义不可以说、怀疑老马不能说、揭示社会阴暗面不能说、文革俩字不能说,不能说的太多、能说的没有什么。可是你打开电视、你看那个电视剧,骂街的、杀人的、防火的什么都有。怕我们辩论杀伤力太大,那也太高估我们了,既然我们这么大能耐、这怎么就没有人多给我们点物质上的支持呢?
不是我抬杠,也不是我玩了命地胡说八道、咬牙切齿,都不是,咱们就是说是。包括说相声必须要有教育意义,要用相声来宣传什么,这是大错而特错,这是灭绝人性的说法。一百多年前有相声是为什么?演员是为了挣钱吃饭、它是剃头修脚的手艺、观众来说是哈哈大笑,尤其现在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缺钱的、缺车的、缺房的、缺德的,缺什么都有,进了这屋我给不了你这些个,我保证你这一下午我能够让你忘掉这些个烦恼,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开开心心的,这个年代说有这么一地儿让你开心,不好找啊。谁说的,相声必须要教育人,谁说的,教育意义?听了这段相声要学会什么、听了那段就得出去拦惊马去?不可能的事啊。中国京剧院唱一三岔口,看完了受什么教育了?中国杂技团耍狗熊的,你看完受教育了?15个人骑一辆自行车你受教育了,他违反交通规则你知道吗?非得让相声教育人、非得每一段都有教育意义,我不服!让人受教育的形式太多了,放了相声吧,饶了它吧。它也没害任何人,就让他给大伙带来点快乐,我觉得很好了已经,不用这么苛求,是不是?像咱们的观众说良心话,天底下第一,北京城会听相声的都在这了,这是明白人。
不是我抬杠,也不是我大清早上玩了命地胡说八道、咬牙切齿,都不是,咱们就是说是。包括说打辩论必必须让人长本事、对赚钱有帮助,要用打辩论来让人“有出息”,这是大错而特错,这是灭绝人性的说法。几千年前古希腊产生辩论是为什么?哲学家是为了相互探讨观点、启迪智慧,一般民众来说是为了让自己的观点更能为人接受,你去看看美国、台湾都什么样的人在辩论?奥巴马、马英
九、还有很多大学录取的时候辩论成绩是一项很大的加分,辩论在大陆混成这样就已经够惨了。尤其现在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不会思考的、完全被洗脑的、说话没条理的、想事没逻辑的,什么样的人都有,你去看看前两天韩寒事件里那些在网上写文章“论战”的,还有好些个都是名人、评论员,有几个真能写出真知灼见的、又有几个说话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的?来听辩论我不能让你立时有思想,我保证你能够听到一些跟你前半辈子所听到不一样的、让你也有点疑惑、有点思考,这个年代说有这么一地儿让你对自己的固有思维有所疑惑、有所反思,不好找啊。谁说的,打辩论必须要让人“长本事”,谁说的,长本事?听了这场辩论要学会什么、听了那场比赛就得出了校门就能赚大钱?不可能的事啊。那边看完一场文艺晚会,看完了长什么本事了?这边办一场考研、求职宣讲会,你看完长本事了?你在大学里接触最多的就是教你怎么处理人际交往、怎么应聘,他给你洗脑、把你训练成社会的螺丝钉、让你在追逐物质享受的同时变成不会思考的动物你知道吗?非得让辩论教人长本事、非得每一场比赛都有教育意义,我不服!让人长本事的形式太多了,放了辩论吧,饶了它吧。它也没危害过社会,就让他给大伙带来点思考、反思,我觉得很好了已经,不用这么苛求,是不是? 所以说,其实辩论尴尬的原因跟相声还是很相近的。
补充一点,尤其是有一点我觉得辩论跟相声最像:那就是这行准入门槛太低,基本上是个能把中国话说明白的人上台讲一场就可以说自己是说相声的,打一场比赛就可以说自己是打辩论的。于是就很容易让大家误会认为这玩意很没技术含量,但其实无论是相声还是辩论都是有很深的门道,不好好花功夫钻研个几年根本就不能算是入了这行。就好像姜昆也说自己是相声表演艺术家,他这几年说的那玩意能看吗?所以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打过几场比赛就可以算是辩手,姜昆跟郭德纲比还差得远哪......
第五篇:浅析如何认识民族文化的传统与现代化(范文)
浅析如何认识民族文化的传统与现代化
论文关键词:文化传统 现代化 保护与发展
论文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政治格局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下,国际间的联系日益加强。民族传统文化也正在悄悄的发生变化。在不断加速的现代化过进程中,传统与现代、保留和传承一种文化,越来越成为背道而驰的两件事。然而,民族文化传统的现代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实际上是一种发展趋势,同时也反映了人类文化发展的深刻规律。
我国至秦汉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族人民在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疆域、共同发展祖国民族经济的同时,也共同创造了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文化的发展是整个社会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使社会主义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以蓬勃的生机和活力自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1、民族文化传统的现代化趋势
1978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提出:“实行改革开放,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转移工作重心,放到经济上来。”中国就加快了现代化进程,沿海城市的开放;国家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交往加强,其中经济全球化表现最为突出如生产国际化、贸易国际化、金融国际化等。国际间通信、信息及传递,包括网络、电视、电影、电话的提供等,世界被形象的称为“地球村”。在这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众在充分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成果时,传统的民族文化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现代化趋势日益加强的情况下,创新是迎合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创新的重要动力在于吸收一切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新成就来发展自己。不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和地区的文明成果,才能赋予民族传统文化以新的生命力,才能与时代一起发展进步,民族文化传统的现代化就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和选择。
2、现代化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
社会的转型、旅游的发展、外来文化的侵蚀和渗透,使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学者愁肠百结谈及这一现象,西部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受到西部大开发的影响,作为整体社会转型的一个方面,少数民族的文化正在以不同的形式加速变迁。他们甚至认为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进程给民族传统文化将带来致命性冲击。如国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民族文化正面临着庸俗化。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大量年轻人进城打工,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后继乏人,一些传统技艺面临灭绝。
尽管现代化给民族传统文化带来影响,但我们不应只看到危害和弊端而排斥不接受现代化,不接受先进文化、教育、科学,远离人类现代文明,保持古老的社会形态和生产方式。在大家充分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好处时,民族地区衣食住行自给自足的状态才称得上保持了“文化传统”,否则就是大逆不道。将一个民族圈在一方土地内,冠之以“原生态”、“博物馆”、“活化石”的美名,去供人参观、拍照、摄影,从而使之脱离现代化进程,让这里的一切始终在原始落后的轨道上运行[2]。3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如何科学、创造性的弘扬、继承和保护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挖掘、抢救、记录、整理、出版失传的和濒于失传的文物、文化典籍及民间艺术[2]。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从全国范围来看,各少数民族地区都在努力保护和抢救民族传统文化。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除汉族外,还居住着48个民族,其中世居民族18个。1955年毕节
地区成立了彝文翻译组,开始有组织地开展彝文搜查、整理和翻译工作。1984年,省人民政府对全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1985年,省人民政府成立了贵州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下设办公室。
1986年,召开了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水族、仡佬族古籍搜集整理出版工作会议,制定了全省民族古籍整理出版“七五”规划。1996年,省民委召开全省民族古籍工作会议,提出“九五”计划期间全省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并对机构、人才、经费、出版、发行、协作等方面的为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经过20年的努力,全省搜查、整理、出版的民族古籍资料有
100多种,共4000多万字,其中,民族工作者进行的“六山六水”调查,调查地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居住着我省90%以上的少数民族。使我省各民族的民族志资料基本齐备,并为我国的民族研究积累了宝贵资料,对保护和传承民族乃至世界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有苗族的《苗族古歌》,有布依族的《布依古歌》,有侗族的《侗乡好事酒歌》,有彝族的《西南彝志》,有水族的《水书》,有仡佬族的《仡佬古歌》,有回族的《太平天国时期的黔西南白族起义史料》,有土家族的《土家族哭嫁歌》等。第二,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必须采取“扬弃”的态度,正确对待对与错、先进与落后。优秀民族传统地继承和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而摒弃那些愚昧、落后的东西。贵州文化传统中的精华无处不在,充满魅力的声乐和舞蹈感天动地,如苗族的古歌和芦笙舞表现出苗族人民淳朴、直爽、敢爱、敢恨。苗族独特的干栏式建筑突显苗族人民适应、改造环境的能力。毋庸讳言,贵州传统文化与其他的传统文化一样,包含着与时代、与科学精神不相符、不相容的糟粕。如迷信,迷信是解放思想念,依靠自身,改变生活,创造幸福。
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2011年在贵阳隆重举行。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国家
体育运动委员会联合主办、地方承办,每4年举行一次的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就赛事的民族性、广泛性和业余性等特色,已成为全国较有影响的大型综合性体育运动会之一,为发掘整理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形式,弘扬民族体育文化,发展民族体育事业和全民健身运动,增强各族人民身体素质,促进各民族团结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到目前为止,已经成功举办了8届。
第三,在创新的基础上大胆吸收、借鉴和利用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生命力[2]。应当正确对待保护与创新、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文化是动态的、发展的,没有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成不变的。民族文化如果不加以创新和发展,就没有生命力,也就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并将逐步失去功能。只有在继承的同时不断创新,才能产生体现时代内容的新文化;只有赋予新生命的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得以传播、弘扬和发展。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形式多样,如在传统文化的医药之众长,近年随着新科技的应用,开发研制了各类胶囊、口服液、贴剂等药品,咳嗽停糖浆、维C银翘片等遍销全国,大大提高了苗药面向全国和全世界的推广速度。所以只有在继承的同时不断创新,才能产生体现时代内容的新文化;只有赋予新生命的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得以传播、弘扬和发展。第四,着力发展现代教育和科技,不断创新发展模式[3]。人作为文化的载体在掌握了现代科技后,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但是,在民族地区教育文化相对滞后的形势下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比较困难。导致民族文化难以保护的主要原因:第一,民族地区青壮年外出务工者越来越多。由于化继承后继无人。第二,由于交流的加强,少数民族被汉化越来越快,如普通话的推广,民族语言的使用机会逐渐减少,民族文化也逐渐被淡化。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侧
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这一政策的实行,为民族文化的继承培养了大量的继承者和转播者。除次之外,设立技能大赛培养传统文化接班人也被推出,如贵州举办了“两赛一会”,即“多
深藏于民间的精美民族工艺品和民族“绝技”。通过“两赛一会”,提升了贵州文化旅游商品的档次,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旅游商品品牌,挖掘和培养了一批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在“两赛一会”的带动下相关民族产业兴起,在青岩古镇带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琳琅满目,如“两赛一会”上获奖作品银秀石、苗族刺绣等大受游客青睐。民族文化传统在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带动下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4、总结
如何对待民族传统在现代化过程中受到的影响?是选择用开放还是抵制的心态去认识现代化给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带来的利弊?社会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都同它以前的历史时期的思想成果有具体的继承关系。任何后来的社会存在都包含了对以往成果的继承。但是这种继承是批判地、有选择的继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的加强,现代化将是必然发展趋势。在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找到一个切合点来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同时也应该保护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所以,各民族应该在科学有效的方法指导下,保护民族文化传统。同时,抓住契机发展自己,这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