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文学简答、解析、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新感觉派小说
新感觉派小说是在日本新感觉派和法国都市文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发展时期大致是1930—1935年。代表作家有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题材上多表现半殖民地大都市的日常现象和世态人情,并侧重展现都市生活的畸形与病态。艺术表现上,多用现代派手法,在人物刻画多用弗洛伊德分析说,注重表现人的潜意识和病态心理。它促进了现代都市文学的发展。
2、解放区文学
首先体现在它服务于时代政治任务的公利性,体现在艺术追求的乡村化,体现在作家心态的工农兵化,过于强调文艺为革命的政治服务,忽略了文艺特征,小说成就最大,歌剧创作的独特性最为明显。代表作品有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3、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发起人有郑振铎、沈雁冰、叶绍均、许地山、王统照等,会刊是《小说月报》
4、《女神》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第一部成熟的新诗集。出版于1921年8月,除序诗外,共收诗56首,包括1916年至1921年的诗作,以不同的风格形式分成3辑。爱国主义是《女神》的诗魂,主题是“人”的解放的最强音。《女神》开了一代诗风,标志着中国浪漫主义新诗运动的兴起,对我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5、小诗
小诗是一种深受日本俳句和泰戈尔的短歌《飞鸟集》的影响而形成的自由诗的新形式,是一种短小的即兴式的以凝练含蓄、寄寓美丽隽永情思为特点的哲理诗歌形式。主要代表诗人是冰心和宗白华。刘大白、郑振铎也是这一诗体的积极写作者。小诗缺乏浓郁深厚的诗意,因此到1924年小诗便日惭衰落
6、七月诗派
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七月》得名,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鲁藜、绿原、牛汉等,他们以《七月》、《希望》、《泥土》为阵地,强调诗歌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历史与个人的融合,多写自由诗,其中又以政治抒情诗为主,他们出版过《七月丛诗》、《七月文丛》等。该派在革命现实主义雄浑的总风格中又显示出各诗人充满个性的特色,代表作有胡风的《为祖国而歌》、鲁藜的《泥土》等。
二、简析题
1、具体谈谈曹禺话剧创作的总特色。
(1)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主题。(2)典型性格人物的塑造(让人物按自身的性格,合乎逻辑的行动,并构成情节,女性形象)(3)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戏剧性,人物思想性格有直接地交锋)(4)丰富多样的戏剧结构(《雷雨》封闭式结构,《日出》开放式结构,《原野》现代派的结构,《北京人》封闭兼人物展览式的结构)(5)简洁优美的戏剧语言(文学性和诗意,日常口语,性格化的语言,曹禺被称为语言艺术大师)(6)浓郁的情感色彩和主观因素(《雷雨》:不是恨便是爱,不是爱便是恨的极端情感。《原野》:讲人与人之间极端的爱和极端的恨的情感)(7)象征性意象的运用(营造“诗意”,拓展戏剧表现的想象力与意蕴含量,一种是以场景道具的方式;二是以人物性格的方式;三是由作品命名构成)(8)悲剧艺术的新阶段(突破了传统观念,把西方的悲剧观念有选择有改造地引进中国戏剧创造里。是中国现代悲剧之父)
2、试析《围城》中方鸿渐的人物形象。
方鸿渐是作者既同情又批判的一个人物,他一直忙于人生的诸事纠缠,在人生的围城之中奔来走去。首先在情场上,一个彻底的失败者;在家庭关系中,陷入深沉的痛苦中而不能自拔;在事业上,无所作为,受人摆布。他懒散、不思进取,到处应付,逢场作戏。他生性懦弱,缺乏真正行动的力量,他的人生呈现出一种无目的的游移状态,没有方向与目标,他每次的迈入迈出,都以希望开始,以失望和绝望告终。
3、简析文学革命的意义
首先,文学语言获得了解放,文体形式经历了全面革新,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其次,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自觉地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脱离传统的开放性现代文学。再次,思想观念的变革。在内容上彻底批判、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始终贯穿、体现了现代“人”的观念不断解放的思想。
二、论述题
1、试论《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形象特征与意义及造成祥子悲剧命运的原因。祥子是老舍名著《骆驼祥子》中的人物。他坚实沉默,要强且有生气;勤劳本分,质朴且单纯。不抽烟,不喝酒,省吃俭用。最主要的理想:做一个自食其力的车夫,主宰自己的命运。三起三落:丢车,丢钱,妻死。顽强的奋斗精神。个人主义的末路鬼。强者沉沦的悲剧,是性格和命运的悲剧。
悲剧原因:把人变成鬼的旧社会的逼迫:受到刘四的剥削;包月主人的剥削;军阀混战和特务统治的带来的打击。
车厂主女儿的诱骗:畸形的婚姻的影响。失去自由与自尊(失去自尊的婚姻是祥子堕落的开始)。
主观因素:小农意识与狭隘的眼光(个人奋斗道路的否定);个人性格心理上的弱点(自暴自弃、无足够的自制力、拜金主义、享乐思想等)。
2、以作品为例,论述《家》的现实主义成就。
通过封建大家庭由兴到衰的历史,集中控诉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高老太爷:封建家长制的典型代表。他是封建专制主义的象征。高老太爷这一典型概括了中国封建势力专横、残暴虚伪的本质特征及其濒临灭亡的历史命运。
通过对不幸者悲剧命运的思考,展开对封建家族制度的文化批判。塑造了一个在专制主义重压下的病态灵魂——高觉新。一个被“夹在中间”的人物。觉新的形象生动地揭示了一个性格懦弱的人在强大的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压迫下个性被摧残、灵魂被扭曲、人性被异化的深刻悲剧。
通过描写高公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成长,揭示封建专制家庭的必然崩溃。高觉慧:高家最富现代意识的叛逆者。高觉慧是高公馆里的第一个觉醒者,他的觉醒主要是由于“五四”科学民主思想的启发与熏陶。性格局限与弱点。只有革命才是唯一的出路。
3、以作品为例论述郁达夫小说的创作特色?
(1)零余者形象的塑造,他们身上交织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承受着经济与精神的双重压力,孤独又清高,敏感且自卑。郁达夫通过他们这一形象的塑造,省视自身的伤痕与民族的伤痕,发出了“五四”文学中,个性主义与自我表现、自我反省的最强音。(2)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①小说的自叙传色彩(a、作者本人的身影或精神气质。b、第一人称。c、反映自我心灵的观照,折射社会现状。)②强烈的主观抒情(a、主情主义。b、抑郁寡欢。c、孤独凄心的情怀。)③叙事结构上的散文化(a、把“情节”化为“情绪”。b、“内聚焦”c、真切清新的文笔)](3)鲜明地表达了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情怀(例:《沉沦》—反映了民族的自尊意识;《春风沉醉的晚上》—带有社会主义色彩;《出奔》—力图赶上时代的潮流)
4、结合作品谈谈对鲁迅《呐喊》与《彷徨》的“表现的深切”的认识
(1)新的小说观念:多采自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2)新的题材[①农民题材(a、鲁迅式的爱—爱与憎的交织,哀其不幸,怒其不争;b、更多地关注中国农民身上的精神残疾;c、多反应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②知识分子题材(a、旧知识分子,这类知识分子属于封建教育制度的产物,鲁迅在鞭挞他们的同时也寄予了一定的同情。b、新知识分子,他们是新质的知识分子形象,鲁迅着重歌颂他们的觉醒和反抗。c、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省视他们的精神世界,反思个性解放的思想。)③市民生活题材,如《药》中的华老栓,重点写他们的精神麻木](3)新的主题(①彻底地反封建,揭露封建主义的吃人最恶;②反思个性主义解放的思想;③辛亥革命教训的深刻总结)(4)新的视角与模式(精神病苦的视角,看与被看的模式,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模式)
第二篇:名词解释和简答
名词解释:
内环境肺活量 稳态肺泡通气量 静息电位通气/血流比值 动作电位氧容量 兴奋性氧含量 兴奋胃黏液-碳酸氢盐阈强度(阈值)屏障 阈电位 胃排空 肺通气 胆盐的肠-肝循环 胸内压 肾小球滤过率:第二章简答 1.什么是兴奋?简述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2.简述载体介导的跨膜转运的的特点。3.简述静息电位是如何产生的? 4.简述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第三章简答 1.血浆晶体渗透压及其生理意义。2.血浆胶体渗透压及其生理意义。4.血清与血浆的区别是什么? 5.简述小血管损伤后的止血过程。6.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第四章简答 1.简述心交感神经对心脏功能的影响。2.简述心迷走神经对心脏功能的影响。3.心肌细胞有哪些生理特性? 4.心肌兴奋性周期变化包括哪几个时期? 5.决定和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有哪些? 6.何谓期前收缩?代偿间歇是如何产生的? 论述题 1.试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分期及各期形成的离子基础。
2.试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3.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
何影响的?
4.试述人体血压是如何保持相对稳定的。
滤过分数: 牵涉痛水利尿: 运动单位 渗透性利尿 牵张反射肾糖阈 腱反射 球-管平衡 肌紧张清除率 突触 EPSP 激素 IPSP 下丘脑调节肽 特异投射系统非特异投射系统第五章简答 1.简述胸内负压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生理意义? 2.简述什么是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有何生理意义? 3.何谓肺换气?影响肺换气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4.简述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第八章简答: 1.影响肾小球滤过率的因素有哪些? 2.大量出汗引起尿量减少的原因? 3.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多的原因?第十章简答 1.简述EPSP的产生机制。2.简述IPSP的产生机制。3.简述反射中枢内兴奋传递的特征。4.简述第一体表感觉区的位置及投射规律。5.皮层运动区的位置及其功能特征? 第十一章简答 1.生长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2.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3.简述呆小症的主要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4.简述胰岛素的生理作用。5.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患者,为什么不能突然停药?
6.简述机体缺碘引起甲状腺肿大的机制。
第三篇:现代文学名词解释试题
一. 名词解释
1.诗界革命:晚清时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下形成的文化运动。“诗界革命”为梁启超首倡,黄遵宪为主将。主张诗歌要有新意境,要有新语句,要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旧瓶装新酒”,要求保留诗歌的旧形式,变革不彻底。其目的主要是以诗歌革命的旗帜为政治改革张目。“诗界革命”在观念上影响到1918年的新诗运动
2.文界革命:梁启超在1899年提出“文界革命”的口号。
“文界革命”的具体内容:吸收西方的雄辩体、随笔体,结合魏晋文风,把古文从“义理、考据、辞章”中解放出来,以西方近代思潮替代圣贤义理,以丰富的世界进化维新的史实突破拘谨的考据,以俗语、外来语入文以丰富文章的表达方法。
3.小说界革命:晚清政治改良思想家希望小说成为改良社会政治的重要工具。梁启超在《译印政治小说序》(1898)、《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1902)等文中阐释了他的小说革命主张。认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 ;小说之力表现为“熏、浸、刺、提”四个方面;小说具有新民救国的效力。
4.四大谴责小说:刘鹗的《老残游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
5.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4日成立于北京,1932年解体。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成立的第一个纯文学社团,也是《新青年》后第一个主张文学革命的团体。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茅盾等。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人生而艺术。创作方法上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主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等。创作方面:描写真实生活,反映社会问题,注重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促进了20年代问题小说的繁荣。批评了鸳鸯蝴蝶派的游戏和消遣文学观,局限:夸大了文学的现实社会作用,过分强调文学的社会价值。
6.创造社:1921年6月8日于日本东京成立。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反帝反封建最重要的社团之一。发起人:前期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后期:冯乃超、杨汉生等。前期强调为艺术而艺术,认为对美的追求是艺术的核心,在文学理论上崇尚自我,注重个性,主张忠实的表现“内心的要求”,反对为人生而艺术,反对写实主义、自然主义,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后期:由浪漫主义转入现实主义,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从事并推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和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建设。
7.新月社:1923年在北京徐志摩、胡适等发起聚会,1924年底发展为新月社俱乐部,1933年消亡。发起人: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主要探讨新格律诗的创作,对新诗进行了有意义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讨,推动了新诗形式上的发展与繁荣。推崇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强调文学表现人性的纯正与文学的形式革新
8.语丝社:于1924年11月17日在北京成立,因孙伏园创办的《语丝》杂志而得名,是“五四”后一个重要的社团。以鲁迅、周作人为中坚,成员有钱玄同、刘半农、林语堂、孙伏园、川岛等。提倡散文,注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任意而谈,无所顾忌”的“语丝体”散文群,促进了现代散文的成熟,对现代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9.浅草沉钟社:1922年成立的浅草钱社办有《浅草》季刊,其骨干成员又于1929年秋组成沉钟社,办有《沉钟》周刊、半月刊,多抒写知识青年的感伤,其中,冯至的诗歌成就尤其突出。
10.湖畔诗社:1922年3月成立于杭州的湖畔诗社,以写作爱情诗闻名。成员有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1922年4月出版了他们的诗歌合集《湖畔》。他们被称为“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人”。
11.问题小说:是以家庭、妇女、婚恋、劳工、青年等各种社会问题为题材,催人疑问,促人警觉,发人深省的小说作品。代表作家:冰心《超人》、《烦闷》、《繁星》、《春水》、《往事》、叶绍钧《隔膜》、《潘先生在难中》、《多收了三五斗》,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许地山《命命鸟》、《缀网劳蛛》、《玉官》、《春桃》、《商人妇》、庐隐中篇:《海滨故人》;短篇:《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长篇:《象牙戒指》、王统照《沉思》《微笑》《湖畔儿语》《沉船》 长篇《山雨》。
12.乡土小说: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在北京、上海的青年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度下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精神弱点,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主要代表有潘训《乡心》、王任叔《疲惫者》、许钦文《疯妇》《父亲的花园》、废名 《浣衣母》、台静农《拜堂》、王鲁彦《菊英的出嫁》、许杰《赌徒吉顺》、蹇先艾《水葬》
13.浪漫抒情小说:不注重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再现,而是力主忠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标举自我情绪的审美表现。侧重于作家的自我暴露,以及个人私生活和私密心理 的描写,是接纳了日本“私小说”和其他一些外国小说(比如卢梭)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小说。郁达夫是主要代表人物。是五四时代“人的发现”的旗帜下的又一艺术收获。
14.象征派诗歌:象征诗派是指以1925年出版的李金发的诗集《微雨》为起点的,活跃在20年代中后期的诗派,它的代表人物是李金发。曾被誉为“东方的波德莱尔”。代表作是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等。
15.新格律诗:格律诗派 :新诗的规范化 ;现代追求的古典回归,艺术主张,1、“理性节制感情”的美学原则,2、“和谐”与“均齐”的“唯美”的审美追求与形式原则,3、新诗形式的格律化,代表人物:徐志摩,《志摩的诗》、《翡翠冷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等
16.东北作家群:指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流亡到关内或在日满统治下坚持文艺斗争的东北籍作家。著名的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萧军《八月的乡村》《第三代》、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鴜鹭湖的忧郁》、骆宾基等。他们的作品,有着浓郁的东北地方色彩,同时也活跃着时代的脉搏,大多取材于家乡人民抗战事迹和古老的东北土地的痛苦蜕变
17.京派:30年代活跃在以北平为中心的身处北大、清华、燕京的的自由主义作家群。他们在创造精神、心态和审美追求上有相对的一致性,政治意识淡化,追求艺术独立性,重视介绍世界文化,追求道德与艺术的“健康”与“纯正”,作品多有乡土气息,往往以“乡下人”的眼光,在乡村与城市的对照中建立自己的审美天地。京派的创作既具有民族观念和现代意识,又与社会时代冲突保持距离。代表作家:沈从文、凌叔华、萧乾、芦焚、林徽因等。刊物:《现代评论》《水星》《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文艺杂志》等。文学主张:诚实、从容、宽厚的乡村中国审美形态。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和文化上的保守主义倾向。18.新感觉派:海派在30年代发展成为新感觉派(第二代海派)。新感觉派是活跃于20年代末期和30年代的现代主义流派,受到日本新感觉派和法国都市文学创作的影响。1928年刘呐鸥创办《无轨列车》标志着新感觉派小说的萌芽,1932年由施蛰存主编的文学期刊《现代》创刊,标志着新感觉派作为小说流派的形成。代表作家有:施蛰存《将军的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刘呐鸥短篇小说《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热情之骨》《礼仪和卫生》小说集《都市风景线》、穆时英小说集有《南北极》《公墓》《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
19.中国诗歌会: 30年代的新诗,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出现了以殷夫为前驱、蒲风为代表的中国诗歌会诗人群
20.现代派: 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诗歌流派。得名于1932年5月由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代表人物是戴望舒。现代派诗歌是20年代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派和20年代未30年代初后期新月诗派的延续和发展,其诗歌主要受到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影响。戴望舒的《望舒诗稿》(1937年)、卞之琳的《鱼目集》(1935年)、诗歌合集《汉园集》(1936年)、何其芳的《预言》(1945年)、徐迟的《二十岁人》(1936年)、南星的《石像辞》(1937年)、林庚的《春野与窗》(1934年)等
21.七月诗派:是以胡风主编的《七月》(1937年9月创刊)和《希望》(1945年1月创刊)等刊物为主要阵地而形成的一个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它因《七月》杂志而得名。主要代表诗人有鲁藜、绿原、阿垅、曾卓、芦甸、孙钿、化铁和牛汉,以诗情的内在旋律为依据,体式上以自由体诗为主,呈现出多姿多态的特征,在语言上,简洁朴素 ,对自由体新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2九叶诗派:是由1981年7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九叶集》而得名。该派崛起于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主要诗人有辛笛、陈敬客、杜运燮、杭约赫(曹辛之)、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等。《文聚》、《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等刊物,是其主要阵地。A.追求社会与自我、时代与个人、外部现实与内心感受的统一B.新诗戏剧化C.溶入理性的意象营造
23.街头诗运动:朗诵诗运动→七月诗派→中国新诗派(九叶诗派)→政治讽刺诗
24.京派小说:见上面“京派”
25.《寒夜》:是巴金于1946年写成的,关于小家庭的小说,是其后期代表作品,内容趋向于写实,趋于冷静。
26.小诗:创作兴盛于1922至1923年。强调凝练和内心的感悟。当时较有名气的是小诗集是宗白华的《流云》、梁宗岱的《晚祷》、冰心的《繁星》和《春水》。
27.《再别康桥》:1928年7月作者第三次游历欧洲,11月6日归国途中在南中国海上写下的诗歌,抒写了告别一段难以启齿的情感,又夹杂着无法告别的怀念情绪。在优美宁静中体现自我的存在和生命的和谐。28.《金锁记》:张爱玲1943年发表的29.语丝文体:语丝社提倡散文,注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任意而谈,无所顾忌”的“语丝体”散文群
30.狂人:
31.“爱的哲学”:是冰心问题小说作品多围绕着母爱、童心和自然三大主题,构筑了其思想内核“爱的哲学”。
32.鸳鸯蝴蝶派:
33.《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2日至23日,毛泽东在整风运动上做的系列报告,1943年10月19日,《解放日报》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延讲》是马克思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结果,它后来成为20世纪80年代前中国共产党制定文艺政策和指导文艺运动的根本方针,成为中共文艺政策的法典。延讲》的中心问题是文艺为群众和如何为群众的问题的正面回答,目的在于求得文艺对革命的有力配合。
34.“零余者”: 郁达夫小说的主人公,都是有着严格忧郁症的“零余者”,郁达夫的小说突出表现了五四青年对人性解放的追求和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悲哀,充满了感伤和颓废之气。35.《故事新编》:鲁迅的历史题材作品,写于1922年—1935年的8篇小说。《补天》、《奔月》、《铸剑》三篇写于1922-1926年间、《理水》《采薇》、《非攻》、《出关》、《起死》写于1934-1935年间。如《铸剑》:写一个凄惨的英雄复仇故事。(取材于曹丕的《列异传》中《三王冢》的故事)
36.《现代》杂志:1932年5月由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
37.《猫城记》:
38.《画梦录》:
39.《断章》:卞之琳的诗歌,全诗四行,分成两节,恰似并置在一起的两组镜头。这构成了另一组并列蒙太奇,是对前一组镜头显示的哲学上的相对性的强化。
40.新感觉派小说
41.《金粉世家》
42.《名优之死》
43.精神胜利法
44“三个叛逆的女性”.45.《包氏父子》
46.《原野》:曹禺的话剧,表现“人与人之间的极爱与极恨”,主要人物:焦母、焦大星、仇虎、花金子,故事发生在民国初年,在偏远的东北,囚犯仇虎逃狱复仇,却不料仇人焦阎王已死,而久久思念的未婚妻花金子又嫁给了仇人的后代焦大星。他复仇的信念再次高涨,父债子偿,他要仇人血债血偿。与此同时,焦母来到仇虎床前,举起铁拐打了下去,才发现是孙子睡在那里。仇虎带着金子跑了,焦母抱着孙子在黑暗中呼喊,引来了侦缉队。仇虎找不到出路,在黑夜中将匕首插入自己的心中。原野上只剩下金子凄厉的呼喊。47.祥子
第四篇:现代文学下名词解释
二、名词解释
1、京派:20世纪30年代,在京津一带的作家《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为主要阵地发表作品和批评文字,逐渐形成了一个作家群落,即“京派”,也称“北方作家群”,沈从文、朱光潜、萧乾、芦焚、废名均为代表人物。在文艺思想上重视文学的独立与自由,既反对文艺从属于政治,也反对商业化,追求人性的、恒久的文学价值和带有乡土中国风味的美学风范。其中,在创作与文艺理论上的主要代表是沈从文与朱光潜。
2、海派:20世纪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畸形繁荣的产物,他们依托于文学市场,既享受现代都市文明,又感染着都市繁荣“文明病”,对都市文明抱有既留恋又充满幻灭感的矛盾心理,艺术上深受西方现代派艺术影响,具有自觉的先锋意识,追求艺术的“变”与“新”。在小说领域尤以“新感觉派小说”为代表,如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穆时英《上海的独步舞》《黑牡丹》,施蛰存的《上元夜》《梅雨之夕》,黑婴《咖啡座的忧郁》等。
3、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发起人为蒲风、穆木天、杨骚、任钧等,机关刊物为《新诗歌》。他们一方面强调诗歌与革命血肉联系,要求诗人要站在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立场上去把握和反映工农大众及其斗争;另一方面主张诗歌大众化,要求诗与诗人都要“大众化”,使诗歌成为大众歌调。它对推进诗歌大众化做出了贡献,但也存在简单化和功利化的缺陷。
4、社会剖析派:是现代文学流派之一,最初是严家炎在1982年给研究生讲课时提出的,后在《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中正式运用;它是指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出现的一个用科学的世界观剖析社会现实的一个小说流派。兴起于第二个十年,即1928年-1926年6月.以茅盾为主要代表人物。20世纪30年代伊始。茅盾、吴组缃、沙汀、艾芜等“社会剖析派”作家,创作出了一批对社会人生世相加以冷峻剖析的作品。在意识形态话语的笼罩中,他们对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及“异域情调”的风景画、风俗画的多种艺术方法的描写,既是对早期“乡土写实派”的历史回应,又开创了新的乡土小说范式,为20世纪40年代乃至新中国建立后的乡土小说创作提供了有益的资源和发展路径的启示。
5、现代诗派:继象征诗派、后期新月派后,在20世纪30年代诗坛上形成了一个被时人称之为现代诗派的新流派。主要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徐迟、废名、林庚等,因主要在施蛰存主编的《现代》上发表诗作,故而得名,诗歌创作追求“纯诗”写作和新诗的现代性,强调诗歌形式的“散文化”和情绪的“朦胧美”,是西方象征派和古典诗歌美学主张的产物。
6、国防戏剧:“九-一八”事变后,为适应抗日统一战线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戏剧,国防戏剧在内容上强调反帝抗日追求民族解放,艺术性上提倡大众化、通俗化,重视戏剧的宣传功效,推动了现代广场戏剧的发展,代表剧作有洪深执笔的《咸鱼主义》《走私》,于伶执笔的《汉奸的子孙》,田汉的《回春之曲》等。
7、新感觉派:中国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在日本新感觉派和法国都市主义文学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文学流派,又被称为“都市主义小说”,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现实主义小说的流派,该流派运用印象主义、直觉主义、心理剖析和蒙太奇等现代主义技法、来表现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追捕新奇的感觉和惊异的体验,开掘人物的潜意识,代表作家有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具代表性的三个)、叶灵凤、徐霞村、杜衡等人。
8、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成立会议上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选举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为常务委员,大会还通过其它17项提案。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演讲,深刻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倡导期的经验教训,是左翼文学运动的一份指导性文献。“左联”的成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文学的关系进入了新阶段,中共对新文学的影响与指导也由思想领域推进到实践领域。
9、文协:1938年3月27日成立于汉口,全称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它是“左翼”文学、自由主义文学、民族主义文学共同组成的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组织,是现代文学史上唯一一次包括国共作家在内的大联合,文协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倡导民族“救亡”的主题,促进民族性格的新生,积极推动文艺为抗日战争服务,曾出版机关刊物《抗战文艺》,抗战结束后终刊。
10、孤岛文学:发生在1937年11月至1941年12月期间的上海租界内的爱国主义文艺运动,在党的领导下,郑振铎、阿英、师陀、唐弢、何灵、李健吾等作家利用租界的特殊环境,坚持左联时期革命文学的传统,出版进步文学刊物,有利地鼓舞了抗日意志。
11、中国新诗派:抗战时期大学校园学生中形成的诗歌流派,年青诗人对人生价值与生活苦难极为敏感,同时有机会了解西方现代派,体会到与现代派诗人相似的处境和心境,体验到现代人的孤独感和价值失落感,认为只有现代诗歌才是以真实深刻地表现现代人心灵世界与外部世界,追求诗歌的“现代化”和“知性与感性的融合”,带有综合特征。
12、九叶诗派:这些诗人1948年集结到上海刊物《中国新诗》周围,显示出新诗潮的实力,包括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13、七月诗派:七月诗派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七月诗派崛起于抗战烽火之中,跨越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两个历史阶段,是这一时期坚持时间最长、影响广大的文学流派。七月诗派以艾青、田间为先驱诗人,在胡风的理论引导和组织下,聚集了一大批诗歌写作的“初来者”,因《七月》杂志而得名。《希望》、《诗垦地》、《诗创作》、《泥土》、《呼吸》等刊物也是他们重要的“半同人杂志”和发表园地。这些青年诗人人数众多、散落各地,其骨干成员有阿垅、绿原、鲁藜、冀汸、芦甸、牛汉、曾卓、邹荻帆、彭燕郊、孙钿、方然、杜谷等
第五篇:现代文学下名词解释
二、名词解释
1、京派:20世纪30年代,在京津一带的作家《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为主要阵地发表作品和批评文字,逐渐形成了一个作家群落,即“京派”,也称“北方作家群”,沈从文、朱光潜、萧乾、芦焚、废名均为代表人物。在文艺思想上重视文学的独立与自由,既反对文艺从属于政治,也反对商业化,追求人性的、恒久的文学价值和带有乡土中国风味的美学风范。其中,在创作与文艺理论上的主要代表是沈从文与朱光潜。
2、海派:20世纪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畸形繁荣的产物,他们依托于文学市场,既享受现代都市
文明,又感染着都市繁荣“文明病”,对都市文明抱有既留恋又充满幻灭感的矛盾心理,艺术上深受西方现代派艺术影响,具有自觉的先锋意识,追求艺术的“变”与“新”。在小说领域尤以“新感觉派小说”为代表,如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穆时英《上海的独步舞》《黑牡丹》,施蛰存的《上元夜》《梅雨之夕》,黑婴《咖啡座的忧郁》等。
3、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发起人为蒲风、穆木天、杨骚、任钧等,机关刊物为《新诗歌》。他们一方面强调诗歌与
革命血肉联系,要求诗人要站在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立场上去把握和反映工农大众及其斗争;另一方面主张诗歌大众化,要求诗与诗人都要“大众化”,使诗歌成为大众歌调。它对推进诗歌大众化做出了贡献,但也存在简单化和功利化的缺陷。
4、社会剖析派:是现代文学流派之一,最初是严家炎在1982年给研究生讲课时提出的,后在《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中正式运用;
它是指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出现的一个用科学的世界观剖析社会现实的一个小说流派。兴起于第二个十年,即1928年-1926年6月.以茅盾为主要代表人物。20世纪30年代伊始。茅盾、吴组缃、沙汀、艾芜等“社会剖析派”作家,创作出了一批对社会人生世相加以冷峻剖析的作品。在意识形态话语的笼罩中,他们对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及“异域情调”的风景画、风俗画的多种艺术方法的描写,既是对早期“乡土写实派”的历史回应,又开创了新的乡土小说范式,为20世纪40年代乃至新中国建立后的乡土小说创作提供了有益的资源和发展路径的启示。
5、现代诗派:继象征诗派、后期新月派后,在20世纪30年代诗坛上形成了一个被时人称之为现代诗派的新流派。主要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徐迟、废名、林庚等,因主要在施蛰存主编的《现代》上发表诗作,故而得名,诗歌创作追求“纯诗”写作和新诗的现代性,强调诗歌形式的“散文化”和情绪的“朦胧美”,是西方象征派和古典诗歌美学主张的产物。
6、国防戏剧:“九-一八”事变后,为适应抗日统一战线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戏剧,国防戏剧在内容上强调反帝抗日追求民族解放,艺术性上提倡大众化、通俗化,重视戏剧的宣传功效,推动了现代广场戏剧的发展,代表剧作有洪深执笔的《咸鱼主义》《走私》,于伶执笔的《汉奸的子孙》,田汉的《回春之曲》等。
7、新感觉派:中国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在日本新感觉派和法国都市主义文学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文学流派,又被称为“都市主义小说”,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现实主义小说的流派,该流派运用印象主义、直觉主义、心理剖析和蒙太奇等现代主义技法、来表现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追捕新奇的感觉和惊异的体验,开掘人物的潜意识,代表作家有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具代表性的三个)、叶灵凤、徐霞村、杜衡等人。
8、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成立会议上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选举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为常务委员,大会还通过其它17项提案。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演讲,深刻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倡导期的经验教训,是左翼文学运动的一份指导性文献。“左联”的成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文学的关系进入了新阶段,中共对新文学的影响与指导也由思想领域推进到实践领域。
9、文协:1938年3月27日成立于汉口,全称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它是“左翼”文学、自由主义文学、民族主义文学共同组成的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组织,是现代文学史上唯一一次包括国共作家在内的大联合,文协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倡导民族“救亡”的主题,促进民族性格的新生,积极推动文艺为抗日战争服务,曾出版机关刊物《抗战文艺》,抗战结束后终刊。
10、孤岛文学:发生在1937年11月至1941年12月期间的上海租界内的爱国主义文艺运动,在党的领导下,郑振铎、阿英、师陀、唐弢、何灵、李健吾等作家利用租界的特殊环境,坚持左联时期革命文学的传统,出版进步文学刊物,有利地鼓舞了抗日意志。
11、中国新诗派:抗战时期大学校园学生中形成的诗歌流派,年青诗人对人生价值与生活苦难极为敏感,同时有机会了解西方现代派,体会到与现代派诗人相似的处境和心境,体验到现代人的孤独感和价值失落感,认为只有现代诗歌才是以真实深刻地表现现代人心灵世界与外部世界,追求诗歌的“现代化”和“知性与感性的融合”,带有综合特征。
12、九叶诗派:这些诗人1948年集结到上海刊物《中国新诗》周围,显示出新诗潮的实力,包括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13、七月诗派:七月诗派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七月诗派崛起于抗战烽火之中,跨越了抗
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两个历史阶段,是这一时期坚持时间最长、影响广大的文学流派。七月诗派以艾青、田间为先驱诗人,在胡风的理论引导和组织下,聚集了一大批诗歌写作的“初来者”,因《七月》杂志而得名。《希望》、《诗垦地》、《诗创作》、《泥土》、《呼吸》等刊物也是他们重要的“半同人杂志”和发表园地。这些青年诗人人数众多、散落各地,其骨干成员有阿垅、绿原、鲁藜、冀汸、芦甸、牛汉、曾卓、邹荻帆、彭燕郊、孙钿、方然、杜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