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章浅谈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时间:2019-05-14 19:34: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文章浅谈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文章浅谈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第一篇:历史文章浅谈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以情入史,以史怡情

沙中 周仲惠

——浅淡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投入

我们在历史课的教学中,常常遭遇这样的尴尬:教者枯燥,学者无味,教学双方都没有兴趣。我从事多年的历史课教授工作,这样的状况同样发生过。但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我认为虽然历史课作为副课,不及语文、数学、英语那样被重视,但只要我们把真挚的情感投入到教学中去,把学生的情感调入到学习历史的中来,我们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历史教学便大有作为。

真挚的情感投入,就是要在历史课教学中,要求教师将自己丰富的情感融进抽象的历史理论和“遥远的过去”中,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达成思想认识上的共识,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从而形成浓厚的教与学的氛围。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标准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通过教与学,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由此可见,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方面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但是要完成这一教育任务和目标,仅

依靠历史知识的传授和一般的教学模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重视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投入。一,要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我们的民族是一个伟大的富有智慧的民族,是四大文明古国中仅存的民族。米索不达米亚上的古巴比伦、尼罗河上的古埃及以及古印度,都在历史的长河中“香消玉殒”,只有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一路承载着悠久的灿烂文化走到现在,走向未来。毛泽东说:“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文明瑰宝呢? 历史课的教学,不是历史的重放和复印,而应该在教学中揉进色彩,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我在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运用课件展示,让学生回忆我国古今的强大,有西汉时“文景之治”,汉武大帝的“大一统”,唐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清代的“康乾盛世”。这样,既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的过程,也让他们了解我国在封建社会时期社会经济与综合国力的强大。

我国古代科技文化也光彩熠熠,璀璨夺目。天文、历法、医学、数学,以及闻名遐迩的四大发明等等,都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和人类文化的共同财富。我国的文明五千年连绵不断,她一层层揭开中国古老文明的门扉,让我们看到浩渺的天空群星璀璨、熠熠生辉,也感到是那么古朴高深而又玄秘深邃。因此,中华文明是任何灾难都打不断的

链环,虽然在近代我们落后了但她仍是一部长卷史诗,是一部无穷画卷,是人类知识、智慧的无尽源泉。她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渗透到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融入到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血液中。让学生树立永不言败的民族自信心,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有位哲人说过,一个失忆的民族,是一个危险的民族,是一个没有未来的民族。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显然,这种感情应当是来源于对自己祖国历史的深刻了解,只有“知之深”才会“爱之切”。中学生心灵纯洁、情感丰富、真挚、敏感,心灵容易产生强烈的震动,而中学历史教材思想性强,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材料。我在教学实践中,注重运用和剖析众多历史事实,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与可爱。身陷异国十九年而不辱使节的苏武,精忠报国、至死不渝的岳飞、一身抗敌、宁死不屈的文天祥等,都是激发学生爱国思想的亮点。在讲述中国近代史——《甲午中日战争》一节课时,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同时向学生说明:这场战争是日本为实现其“大陆政策” 而发动的侵略中国的战争。对中国来说,这场战争完全是一次反抗侵略的战争,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落后,导致了这次战争的失败。落后就要挨打,这是清朝末年的屈辱史留给我们的教训。在近代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中,中国爱国军民继承了这一历史光荣传统,奋起抵抗,涌现出众多的民族英雄,他们英勇抗击外来侵略的光

辉业绩,是近代中国人民为反抗外来压迫、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而不断斗争的新篇章,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这一光荣传统,奋发图强,爱我中华,振兴中华,是每个学生的历史重任,也是今天中华儿女的神圣使命。虽然我们近代落后了,但我们有亿万优秀的英雄儿女;有群星璀璨的五千年文明;有世人瞩目的锦绣山河;有光荣的历史传统。显然这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具有很大的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好好学习,增长智识,将来更好在投身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从优秀的历史人物身上吸取精华

在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优秀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影响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发展。他们的人格魅力不但影响当时,也影响后代。他们是历史教材中的瑰宝,值得我们很好利用,认真吸取。

对于这些可以饱含情感色彩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把这些内含的情感,通过自己的加工、提炼而展示出来,给学生以情感上的感染,使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的影响,达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历史人物中人格榜样作用,加强学生模仿心理的刺激,如 “徙木赏金”的战国商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等等,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风范,都会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指路明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以及“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革命先烈,他们那忠贞不渝、前仆后继、顽强奋斗、一心为革命为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的高风亮节,必将强烈地感染学生,在其心灵深处,产生难以估量的巨大冲击力,从而使学生从小自觉或者渐渐养成胸怀天下,以国家兴亡为已任的高尚情操。

四、从史料中积累学生的理智思考

理智思考是在智力活动中,客观地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人们从事学习活动和探索活动的动力。当一个人通过理性思考掌握了事物的必然联系,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和意义,感到获得知识的乐趣,以及追求真理过程中的成就感时,他就会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以一种楔而不舍的态度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在历史教学中,我注重认真及时总结、深化历史教科书中的材料,启发学生在历史的大背景下对时代的发展脉络和人物命运进行思考,让学生从材料中得到理性认知体验。

比如讲及孔子思想时,我会让学习思考,为什么一个被后世万代尊为师祖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却在当时的各国游学历程中不能得志,他的思想和当时的群雄割据的统治阶级的管理模式有何冲突等。在讲到商鞅变法时,我会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一个可以让国家富强的变革之路却走不通,商鞅的变法思想触犯了哪些人的既得利益等。这样的思考,既能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又能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对事物本质的判断力。

总之,历史课并不是贫乏和淡而无味的,历史教材中具有丰富的思想资源和人文内涵,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情感教育材料,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只有教师坚持不懈地挖

掘这些资源,既能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又能培养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爱国情怀,达到以德育人的目的。

第二篇:浅谈历史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对后进生要重视感情投入

在班主任工作中,做好差下生的转化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难度最大的。对此,我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进行了一些探讨,下面谈几点本人肤浅的认识。

要改造事物,首先必须认识事物。而不能正确对待后进生,就不能使他们转化。后进生之所以后进,原因是多方面的,或因为不良环境的影响,毛病很多;或因为成绩差,同学们看不起,老师也视为包袱,有些同学想上进,但没有勇气冲破受歧视,被冷落的众位;有些学生走不出心理误区,干脆破罐子破摔。面对这种情况,他们心灰意冷,对学习失去信心。要正视他们的后进环境,对他们要一视同仁,平等相待。不能流露出任何厌恶感,更不能唾弃和放任自流。在某些方面后进生比其他学生还敏感,教师要格外重视感情投入,只有理解和尊重他们,才容易取得他们的信任和配合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人是有感情的、重感情的,后进生也有丰富的感情世界,他们也需要温暖和爱,但他们常常受到冷眼、排斥、讽刺,会感到孤立,因而在心理上感到自卑感,不敢主动接近老师,甚至想法设法避开老师,这不利于老师对他们开展转化工作。因此,要转化后进生,教师只要从爱心出发,苦口婆心地进行思想动员,进行感情投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像朋友一样多方面关心他们,诚心诚意地帮助他们,这样能增进了解,换取信任,后进生就会消除和老师之间的心理隔阂,学生的心里话开始对老师讲了,思想上的疙瘩、学习上的困难、成功的喜悦都向老师倾诉,使老师准确把握其心理动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使育人效果受到良好的效果。

寻找后进生的闪光点,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谈到后进生的自信心时,有些老师摇头、或叹气,有的干脆说:“这些学生屡教不改自尊心从何谈起。”其实随着中学生生理的发育成长,他们在心理上的变化也很大,他们的自我意识、自尊心增强了,要求独立自主,不喜欢别人过多地管教。凡学生都有自尊心,而后进生的自尊心更强烈,因此我们要处处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后进生做错事时,不大声训斥,不说消极话语,而 是肯定他的进步,然后再严肃指出错误及危害性,最后再予以鼓励,指明努力方面。具体做法是:一方面利用他们的特长,如体育、文艺、书法、绘画、演讲、劳动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进行表扬鼓励;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安排他们为集体做好事,对他们微小的进步给予肯定和表扬,鼓励他们进步。

让后进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当后进生有了进步的表现。哪怕是点滴进步,教师要给予表扬和鼓励,会引起他们积极的心理反应,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增强其自信心、进取心,进而激发其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在班级活动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激励后进生积极主动参与,发挥他们各自的爱好、专长。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遇,使后进生认识到自己也能做好,也能进步。通过努力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与满足,逐渐化解其心中的苦闷和压抑。坚持这样做教师就会发现,以往孤僻自卑的学生开朗了,经常打架骂人的学生文明礼貌了,后进生的学习劲头增强了,纪律性加强了,这都是表扬鼓励的成果。

第三篇: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和价值观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和价值观

同江市第三中学 王云峰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 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政治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在这种国际形势下,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就成为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也指出:“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进行国情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起着积极作用”。著名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发展学生的潜能,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和价值观体系,最终使学生自己能够教育自己。他突出了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首先,他认为教师应用情感进行教育。其次,学生的任职过程与情感过程是有机的统一体。再次,要创造师生情感交流的教育环境。可见,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学生打好德育基础,既是中学历史学科的首要任务,也是历史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和教研工作的一项永恒主题。而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通过教材、教法及教师的情感熏陶等诸多因素来实现的。

何谓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即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本很好的情感教育素材。例如:古代史第一单元所学到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炎帝、黄帝对中华文明所做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对考古知识的了解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通过了解半坡和河姆渡居民当时的生活状况,体会人类适应自然的漫长和艰辛,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从而更加珍视生命,善待人生。通过讨论“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促使学生从小注意培养良好素质和健 1 全人格。第二单元中通过夏、商、西周、东周的更迭,懂得重用人才、虚心纳谏、爱护民力、发展经济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初步树立亲和人民、服务人民的人生态度。而对甲骨文和金文的观赏,增强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又可以通过齐桓公“不计前嫌”晋文公“退避三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等故事,培养学生宽容忍让、诚信、坚毅等优良品格,等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儒家思想的礼义廉耻、明礼诚信,教给学生做人的准则;古代的优秀科技成果,特别是四大发明,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他们积极进取的爱国热情;张骞、班超、岳飞、戚继光、等金戈铁马、折戟沉沙、纵横驰骋、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从而,激发学生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

近代史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素材更多。如:讲述鸦片战争的历史,最有效的爱国主义教学信息就是林则徐禁烟、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讲述甲午中日战争历史,最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就是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下令向日本吉野号撞击,中鱼雷沉没,全体官兵壮烈殉国;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最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就是孙中山为救国救民奔波于海外,奋斗终身。讲述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时,不仅要讲述他的事迹,而且还可引用他的文章来说明。李大钊1919年11月9日在《新生活》杂志上发表的短文《牺牲》中有这样一段话:“人生的目的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自己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地牺牲,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在壮烈地牺牲中。”李大钊实践了这条人生之途。正是他的高尚人格所实践的人生之路,吸引了亿万人民去拼搏,才赢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这样,就能使学生树立起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为中华之崛起而献身的思想感情。特别是近代落后挨打的历史耻辱,让学生明白国强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从而使他们树立科技创新、建设国家的信念。但历史上为一己之利而出卖民族大义的龌龊之辈,例如:秦桧、汪精卫之流最终将遭到历史的唾弃,使学生认识到维护民族利益、正人正己的重要性。这些史实都可成为历史教师进行情感教育的良好素材。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好最有效的信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应结合青少年思想活跃的特点,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结合不同年级的发展任务,设计从低到高的各个阶段的教育目标。各个阶段之间前后相接、螺旋发展,共同构成整个情感教育体系。充分利用教材的典型事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 2 义教育,坚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心。在利用课堂教学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1)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2)提高他们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3)帮助他们对自我、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三个方面最后均指向整个教育目标的完成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这也是情感教育的终极或最后目标。

不同类型的情感教育素材,可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去解决。“百闻不如一见”,即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把祖国的大好河山、英雄人物、壮阔的历史场面再现出来,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历史的真实,使之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方法,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学形式。我们讲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如果把地动仪、水排、筒车、长城、秦始皇兵马俑的模型展示在学生面前,使他们亲眼看到祖先的发明创造,从而产生十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我们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暴行,如果拿出实证,将圆明园烧毁前后的图片展示给学生,或是把《火烧圆明园》影视资料播放给学生,讲南京大屠杀时,图片和影视资料展示给学生,学生将会受到非常深刻的教育。他们对侵略者的愤恨,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就会油然而生。可见,使用直观教具可以演示历史最壮观的场面,可以表现英雄人物的业绩,可以表现优良的民族传统。

情感教学是一种高层次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引起兴趣,燃起热情,激起联想,强调师生之间的真诚交流,和谐关系,建立最佳教学情境。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历史教学本身就是富于情感的教学,讲课时声情并茂,往往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达到良好的道德情感教育目的。教师应注意发掘历史知识中蕴藏的丰富情感素材,做到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师生共同置身于创设的特定历史情境中,通过掀起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深刻剖析特定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唤起学生相应情感。通过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感人肺腑的言语,扣击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在情感色彩强烈的气氛中,师生产生共鸣。如讲祖国的“四大发明”时,语言要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如数家珍,满怀自豪之情,以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讲“南京大屠杀”时,义愤填膺、声泪俱下,语言悲愤、深沉、有力,让学生产生对日寇侵略的仇恨,对国力衰弱的沉思,从而让学生树立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目标。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一文中的黄海海战时,教师感情充沛地说:致远舰在激烈的海战中勇往直前,多次中弹,船身严重倾斜,最后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250多名官兵壮烈牺牲。就在军舰即将沉没的时刻,随从扔给邓世昌一 3 个救生圈救他,可他因全舰俱没,义不独生,摇手拒绝。这时他所养的名叫“太阳犬”的爱犬游到他面前,叨住他的臂膊,不使其下沉。邓世昌毅然用手揽住爱犬,一同沉没在祖国的黄海波涛之中。就这样教师讲得慷慨激昂,学生听了深受感动,不禁泪下。师生同仇敌忾,共同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进而产生振兴中华,富强国家的决心。

总之,绝大部分历史教师未能正确处理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的辩证关系,教学仅仅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以期考试取得好成绩,却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养成教育和塑造,因而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老教育家徐特立认为教师应是“经师”,教行为,教怎样做人叫“人师”,教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下一代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质的人。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不仅应绘声绘色地再现历史,使学生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事,而且语言神态富有感情,使学生每每激愤时扼腕冲发,壮烈处可歌可泣,深沉处再思再叹,欢悦处抚掌称快。这样,就能使学生树立起热爱党、热爱祖国、为中华之崛起而献身的思想感情。

第四篇:论历史教学中情感渗透

论历史教学中情感渗透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怎样才能使历史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进而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呢?

历史蕴涵着丰富的内容,是生动有趣的,但是在学生眼里历史课是一门非常枯燥乏味的的课程。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言:“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在历史教学中我非常重视情感教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了解学生,尊重学生。

现代中学生的两个心理特点:其一,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衣食无忧,在父母的保护伞下,缺乏社会阅历,再加上他们喜欢追赶潮流,对“老古董”的历史缺乏兴趣,因此对遥远的历史难以产生深刻的体会。其二,中学生正处于心理上的转化期,一方面对形象、生动、具体的事物感兴趣;另一方面,概括、想象、逻辑能力也在发展,他们的兴趣不局限于事物的表象,不喜欢口号式的教育,也不满足于老师的说法和书本的结论。

了解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后,我们就要“对症下药”:

1、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心理。

情感教育不能空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联系生活讲历史,把历史问题生活化,运用热点问题造成兴奋点,从而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感情共鸣。如讲《鸦片战争》时可以联系当今毒品泛滥的形势,由毒品的危害联系到当时英国输入鸦片对中国的危害。又如初二级下册的第16课《血肉筑长城》,可以用“赵薇穿日本军旗服装”(赵薇是中学生所熟悉的一位明星)的新闻导入,并提出疑问:“中国人民为什么对此事件表示强烈的不满?”,引导学生回忆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前面所学的南京大屠杀,数十万中国人惨死在日军的手上,让学生再次感受日军的残酷血腥以及他们发动战争给中国人带来的巨大民族灾难,意识到中国人民只有团结一致,奋起抵抗才能摆脱“亡国灭种”的危机,更加容易理解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不怕牺牲,用血肉筑起的长城来反抗日军的侵略的史实,体会当时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这样既可以避免空喊“爱国主义”的口号,又不会远离学生生活。

2、创设历史情境,重现历史,身临其境。

学生不喜欢历史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历史是讲过去的事情,时间相隔太远,无法理解当时的历史氛围,也无法体会当时的历史人物的感受。另一方面,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总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旁观者角度,那么即使再悲壮再雄美的历史,也无法激起人内心的波澜。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的走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以至“观史如身在其中”。要实现这一点,可以通过短小精悍的视频资料、震撼人心的革命歌曲、情景假设法、角色扮演等方式。例如,第14课《难忘九一八》,在讲到中国人民进行局部抗战时,插入一个有关抗日英雄杨靖宇的故事,让学生感受抗战的艰难和中国人的顽强。在讲故事时用第一人称,配上一些悲壮凄美的音乐,并让学生边听边闭上眼睛进行想象“自己就是在冰天雪地的东北坚持抗日的杨靖宇”。用生动的语言去渲染东北的寒冷,中国军队缺枪短粮的作战环境,杨靖宇几天几夜没有吃过一粒粮食,没有合过眼,但日本鬼子还在激烈的进攻。最后转换为第三人称,讲述杨靖宇最后的结局,虽然不幸牺牲,但鼓励了中国人,甚至还被日本人视为英雄。

3、避免陷入情感教育的误区——形式化。教学手段是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在实施教学手段的时候必须明确其目的是什么,切忌为了形式而形式。例如,在编演历史剧时,不要把历史剧变成娱乐同学的闹剧;在使用历史剧进行情感教育时,要引导学生去体验历史人物的心理,理解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原因。1 很多老师都容易陷入这样的误区:以为教学方式越多,学习方式越多,课堂越“热闹”越好,就是情感教育成功的表现。其实进行情感教育时应该以教材内容而定,注意各种方式替换使用;另外,由于受教学时间限制,不能事事都要进行情感教育,应选择典型人物或事件苦心经营、独具匠心,形成一两个高潮即可。

历史课并不是贫乏的、淡而无味的,谁能打动学生的心,谁就能激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求知欲。要实现这一过程,我们需要不断的“实验——总结——再实验——再总结”。

二、过于理性分析,很难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课堂过于理性分析,忽视情感渗透,不仅使教师自己上课容易累、听课老师也感觉不轻松、学生的大脑更容易疲劳,从而逐渐降低学习历史的兴趣,课堂效果也当然大打折扣。

在历史教学中,不少历史老师总是过分强调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重结论,重分析,重深刻”,似乎要让每一位学生成为历史学家,但事实上绝大多数学生以后不会从事专门的历史研究。过多的“为什么”只会压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学习历史的兴趣。例如,学习《辛亥革命》一课,我们总是过多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及其评价,其实,那么多的分析评价,还不如让学生自己寻找搜集一二件感兴趣的孙中山事迹,全班交流展示孙中山等革命者的艰难经历。本课教师如果增加分析武昌首义胜利的原因,并且引导学生从革命者不畏失败、前仆后继的斗争精神,尤其是熊秉坤、金兆龙等革命者首创与献身精神等方面的感悟,更能使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进而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也就能较好达成“感悟革命者的艰难探索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的课程目标。这样,上课者、听课者感觉轻松,学生者热情高涨,同样突破难点与重点,教学效果可谓一石三鸟。

教师要摈弃只重视知识与能力目标的教学观念,更要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落实以及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整合与统一。唯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有可能使学生的内心真正有所感悟。当然,恰当运用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会有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但一定要注意了解学情、了解任务、了解学法。

二、历史教学遵循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规律

历史教师只有在遵循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有效地进行情感教育。

挖掘教材情感因素,使学生确立情感态度。历史教材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情感教育因素,而情感教育与传授知识是密不可分的。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时,需要有“透视’的眼光,能看到教材内容深层暗含着的情感教育因素,把它讲足讲透,澄清学生认识,引导学生反思,逐步使学生从单纯的情感体验向更深层次的情感态度转化。例如,利用课文中同盟会党员证上入会誓词的解读,体会孙中山第一次喊出“振兴中华”的可贵精神,进而激起学生爱国主义情怀,达成“体会孙中山等人的爱国与创新精神”目标。还可以利用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武昌首义胜利的原因时,介绍熊秉坤、金兆龙等人的革命首创与敢于献身的举动。革命者不畏失败、前仆后继等可贵精神容易激起学生的心灵共鸣,进而使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也就能较好达成“感悟革命者的艰难探索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的课程目标。

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强化学生的内部态度。情感教育自然离不开学生的过程参与,是被动参与还是主动探究直接影响到情感教育的效果。教师应激话学生内在情感因素,促使他们主动探究,并且在探索过程中形成价值判断。例如,通过结合材料和所学的知识,讨论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也可以说说辛亥革命的不足之处。只要能使学生最大程度参与讨论的过程,初步懂得史论结合的方法,至于答案全面与否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能真正用心去体会、讨论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不足。如何组织学生最大程度参与讨论是教师最需要动脑筋的,也是应该的。如果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必须在了解学情和任务基础上,还要有详细的分工要求与资料准备,如分成小组(一般5-6人为宜)、分工明确,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竞争合作,议定课题,搜集资料,分析资料、合作交流、成果展示,评价机制等等要公开说 2 明。分工是合作的前提,合作是学习的手段,组内同质,组间异质是合作的原则。如果不明确这些要求,随意要求学生合作探究,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度不高、合作探究质量就会大大降低,也就不是真正的合作探究性学习。方法运用恰当,适当加以激励表扬,不仅激起学生的真正合作精神,而且使学生真正对历史有所感悟。

如何进行真正有效的情感教育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正如聂幼犁教授说的,所有教学策略:“仅仅相当于武术套路中的一个个的‘招式’,是分散的而不是组合的,是‘标准’的却又不是‘静止’的,要使一招一式在真正的‘实战’——也就是教学中发挥效用,就离不开‘活动’的因素——人的因素,也就是学生和教师的活动。因此,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出发,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原则出发,从‘一切为了学生而教’的目的出发,教师必须针对教学中学生的实际反应和需要,既要对各种教学策略优化组合,又要及时对既定的教学策略作及时的调整。只有这样,此能真正“行云流水,以无招胜有招”。

第五篇:浅谈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摘 要:情感教育是化学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可以感染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快乐学好化学。

关键词:情感教育;爱心真情;融美于情;寓情于疑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0-021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0.141

情感教育是学科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手段。化学教学有着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丰富资源,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内容,可以感染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学好化学,用好化学,为社会服务。化学内容枯燥琐碎,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学习,主动探究,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

一、爱心激励,真情感染

情感教学的核心是教师拥有一颗爱心,对学生有一颗热爱之心。有了爱心,才会产生激情,有了激情,才会真情感染。教师对学生有了热爱之心,就会用真诚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以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真心希望每一个学生成就梦想。教师的爱要通过自己的目光和眼神,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去表达,通过自己的信任和和期待,通过自己的激励和行动去传递,让学生因喜爱j教师而热爱化学,学习化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上课睡觉,这是学生对化学学科没有兴趣的表现。究其原因,很多情况下是教师不关注学生,不了解学生的内心,教师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不能以一颗爱心对学生一视同仁。有一次我问一位学生,某同学为什么上课睡觉,他说,老师在一次提问时,某同学回答错误,老师以嘲讽的口吻批评了这位同学,使这位同学没有面子。随着时间推移,教师早不放在心上,而学生依然耿耿于怀。是啊,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却影响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影响了学生的化学成绩。我找到该生真诚表达了我的歉意,得到学生的理解,这个学生又燃起学习化学的热情,成绩一直保持前列。

可见,教师批评学生,切忌讽刺挖苦,要爱心激励,真情感染,满怀爱心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去感受学习的快乐,体验学习的收获。

二、展示学科之美,融美于情

化学是绚丽多彩的世界,有着无穷的奥妙,有待人们去观赏、去挖掘、去探究。化学是美的世界,它的美表现在内容美,元素周期律给人以节律和秩序美,甲烷、二氧化碳等分子结构给人以对称美,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石笋给人以静态美,化学平衡的移动给人以动态美,氧化还原反应又给人以辨证统一美。化学美还在于化学现象之美。化学现象以物质丰富多彩的颜色、立体多样的形状、多姿多彩的变化引起学生美的感觉。蓝色的胆矾、紫色的碘、银白色的钠等物质以其本身艳丽的色彩吸引学生;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氨气溶于水形成美丽的喷泉,这些引人入胜的化学现象总是能引起学生的一片惊叹。

化学的美需要教师用美的语言去表达,去激励。教师如果能够抓住内容美,可以概括学习的知识,勾勒其美的实质。可以抓住化学现象的形式美,用优美动听的语言去感染学生,让学生牢记于心。

化学世界之美,还需要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美的氛围,再现美的世界,体验妙趣横生的化学之美。此时,学生能够感受化学之美,体验化学之美,那么,学生一定会陶醉在美的化学世界,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优化提问,寓情于疑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定会遇到疑难问题,有了疑问,需要具有克服疑难问题的勇气。这种勇气就是坚强的意志、无所畏惧的精神。解决了疑难,学生就会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体验,就会产生释惑后的成功喜悦。

疑难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紧扣教材,突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如在进行“物质的量”概念的教学时,教师可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都知道物质间的化学反应是原子、分子或离子间按一定的个数比进行的,单个的微粒非常小,肉眼看不见,也难于称量,那么,我们怎样把微粒与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呢?”这样设问,是利用问题,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将学生带进惊奇的世界,让他们去探究。

知识之间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教师的设疑也应该注意知识的前后勾连,纵横联系,让知识保持相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做到温故知新,复习巩固已有知识,开启新知识的探索。

设置的问题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要难易适度。问题容易,学生就会感到乏味,激发不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问题太难,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容易失去学习的信心。所以,教师要关注学情,让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求知欲望,保持无所畏惧的探索精神。

四、联系生活,激发情感

化学学科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化学知识是为工农业生产服务最直接的内容。所以,在化学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情。紧密联系实际,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教学内容,也可以让学生感到化学与时代的关联,体验到时代的气息,使学生自始至终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

总之,教师要以情激情,用自己美好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教师的信任和鼓励中看到成功的希望,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究欲望一旦被激活,其学习的激情就会因此而释放、爆发。

下载历史文章浅谈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文章浅谈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刘艳龙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自始至终离不开认知和情感教育,二者密切配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拥有一个色彩斑斓的、扑朔迷离的情感......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多注重......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能逐渐提高学生的道德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青少年的未来成长有重要作用。......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曾经听过这样一节语文课,是《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公开课。当讲到“杜十娘除了投江自尽外,还有别的出路可以走吗”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时,学生讨论......

    浅谈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容县高中化学组:杨树文 537500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也是一种特定情境下的人际交往活动。无论处于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师,还是处于教学主......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体会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体会 前苏联霍姆林斯基曾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撒在这块土地上。可见,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看重的是自......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城关中学 孙秦安 素质教育旨在谋求学生身心素质的整体发展,从心理学来说,它必然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也必然关注学生的非认知发展,其中特别是学生的情......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著名教育家夏沔尊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如果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学生就会在情与美的感染下,正确认识世界,感知人生,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