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的清正廉洁教育

时间:2019-05-15 06:02: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教学中的清正廉洁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教学中的清正廉洁教育》。

第一篇:历史教学中的清正廉洁教育

历史教学中的清正廉洁教育

广州二中

喻维勤

在青少年中开展廉洁教育已是全球性的共识,中共中央在《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指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共青团组织要把廉洁教育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全社会的反腐倡廉意识,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中央纪委和教育部于2005年4月1日在杭州召开了“廉政文化进校园”专题工作会议,指出要逐步实现廉政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很容易受腐朽现象的侵蚀,而且这种不良意识一旦形成,以后就很难纠正;中学生既是未来公职人员的后备军,也是今后与政府打交道的主体。让青少年触摸古今中外美好的心灵,在幼小的心灵播种敬廉崇洁的价值观、廉明正直的道德感和廉洁奉公的理想信念,为其今后步入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清正廉洁教育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一、培养敬廉崇洁的价值观

宋·真德秀《西山政训》中说:“廉者士之美节,污者士之丑行,士之不廉,犹女之不洁。不洁之女,虽功容绝人,不足自赎;不廉之士,纵有他美,何足道哉。”,北宋包拯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清廉为立身之本。在我们对学生进行“敬廉崇洁”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不单单是告诉孩子不要贪污受贿那样简单,而是要让学生从小树立“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意识,珍惜名誉,恪守情操;是要培养他们敬廉崇洁的道德情操和尊敬廉洁人物,推崇廉洁行为的思想感情。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敬廉崇洁的价值观的素材很多:讲述春秋战国的纷争时对恪守道德情操,用一言一行来维护自己的名誉,以廉为宝的子罕和嗜鱼却拒鱼的宰相公仪休的故事的生动讲解;讲述两汉经济的发展时对以坚守清廉,挑战 “腐败氛围”的悬鱼拒贿太守羊续和暮夜却金的杨震的高尚情操的描述;讲述开元盛世时对虽位极人臣,但却守身如玉,“尔以金玉为宝,吾以廉慎为师。尔以夜昏可纳,吾将暗室不欺。”,“与其浊富,宁比清贫”的丞相姚崇的赞叹; 讲述灿烂的宋元文化时对讲寓言婉辞厚礼,“荷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苏轼的由衷欣赏;讲述明朝君权的加强时对只携得“清风两袖朝天去”,从而“免得闾阎话短长”的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壮美情怀发自肺腑的崇敬;还有对“任于朝者,以馈送及门者为耻;任于外者,以苟且入都者为羞。”的吏部尚书王恕和“宽一分,民受一分,见佑鬼神;要一文,不值一文,难欺吏卒。”的江南布政司参议钱邺珍惜名誉、恪守情操的道德感悟;讲述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时对为杜绝行贿者,写《禁止

馈送檄》:“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膏脂。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无不义之财,此物何来?”贴于巡抚署门外,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张伯行、被称之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耻于折腰的郑板桥、拒贿拾遗的林则徐和服官所到,从不收受属吏馈送礼物的张之洞的油然敬佩;讲述战略大决战时对把清正廉洁当成习惯,“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陈毅元帅的箴言的深刻领悟;讲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时对一尘不染的周恩来的深深敬仰。通过这些鲜明的事例,达到培养学生敬廉崇洁的价值观的目的。

二、培养廉明正直的道德感

廉明正直是做人的一种准则,一种品德,一种高尚的人格。培养学生廉明正直的道德感,教会他们清廉正直、公正待人、公平处事,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与人交往的能力,同时也是其将来以良好的心态融入社会的根本。

翻开历史的相册,我们会发现很多廉明正直的仁人志士。从春秋时期秉公执法的子文,到志洁行廉、守正不阿的屈原;到不畏强权、公正执法的“强项令”董宣;从不徇私情挥泪斩马谡,并自请降职三级的诸葛亮,到“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的颜真卿;从不畏权势刚正廉明的宋景,到“惟至公不敢私其所私,私则不正。”的清正考官欧阳修;从忠清粹德的司马光到一身正气的况钟;从“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才终成栋,精钢不作钩。”的铁面无私的“包青天” 包拯,到廉明正直的岳飞;从“不怕死,不要钱,不吐刚茹柔。” 一身正气擎青天的海瑞,到秉公执法为官清明的狄仁杰;从“铁面无私,凡涉科场,亲戚朋友皆谅我;镜心普照,但凭文字,平奇浓淡不冤笔。”的大学士朱圭;到大义灭亲执法如山的郑成功;从为官清廉执法严明的沈葆桢,到坚持原则、不徇私情的恽代英。在讲述每一个相应的朝代的历史的时候,需要我们有技巧地穿插进去,生动地讲解这些刚正不阿的廉官,从而让学生树立廉明正直的道德感。

三、培养廉洁奉公的信念

春秋时代的晏子说:“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屈原在《离骚》中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三国志.魏书.吕布传》中谈到:“振穷求急,倾家无爱。”,可见,廉洁奉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青少年从小就应该养成廉洁自律、大公无私的精神;应该具有不以公谋私、服务人民、竭诚奉献的责任感和荣誉感的高尚情操和胸怀。

历史教材中的很多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课本中几乎没有提到他们廉洁奉公的事迹,我们在教学时,应该选他们中的典型的廉洁奉公的事迹非常巧妙地切入进去,如:忧国忧民,有很强责任感的张衡;任官廉洁,死后贫困无田宅,丧无所归,处处为百姓着想,被南阳人称为“杜母”的杜诗;为相二十载,“无尺寸增于家”的诸葛亮;出判端州不持一砚,“徒手而

归”的包拯;孜孜奉国知无不为的房玄龄;怀忠履义勤政治国的杜如晦;改革弊政施惠百姓的柳宗元:为富国强兵而变法的王安石;“公家之事,知无不为。”的杨炯;“利居先后,责在人先。”的韩愈;改变了居民的饮水条件和环境卫生,怒打行贿人的白居易;心怀社稷,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怜惜民财的寇准;“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的周敦颐;“大丈夫既以身许国家,许知己,惟鞠躬尽瘁而已......”的救时之宰相张居正;为国为民清白劬勤的徐光启;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郑板桥 ; “天下太平,必须不要钱不惜死。”,无私无畏,鞠躬尽瘁的汤显祖;当官即不许发财的吉鸿昌;大公无私、廉洁自律、竭诚奉献的党的好干部张闻天、焦裕禄;把一颗火热的心献给了西藏的人民公仆楷模孔繁森等等。此外,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适当讲述一些教材中没有出现过的历史人物,如:“既受命以牧斯民矣,而不能守公廉之心,是不自爱也,宁不为世所诮耶。”的张养浩;“清官第一”的于成龙;“为政不在多言,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的赵慎珍和 “清风两袖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棉。”的况钟等。通过这些故事,陶冶学生胸怀廉洁奉公的理想信念。

清正廉洁为大家所公认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要想做到清正廉洁,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即其身要正、心存百姓、清廉自守。我们要充分利用教学这个平台,以课堂德育渗透为主,挖掘历史学科的廉洁教育教学素材,把廉洁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教学,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领会,在生活中体味,以廉为美,以廉为荣,在学习掌握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廉洁教育,从而让他们自然而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到既学知识,又学做人两不误。

第二篇: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高中历史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历史学科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社会知识、创新意识等方面的教育在过去、现实与未来的联系之中逐渐展开,是一门具有“价值理性”的综合性知识学科。在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塑造方面,历史学科的地位是不可替代也不可低估的。

一、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严峻现实的必然要求。据调查:有较严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小学生约为15%,初中生约为17%,高中生约为20%,大学生约为27%。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勇于探索,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抓好德育、智育、体育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开朗坚强的性格、稳定乐观的情绪,使他们德、智、体、性、情全面发展,而中学历史教学,恰恰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丰富资源,也应当义无反顾地担起这一任务。

2、新课改新理念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体验性、问题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历史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引导学生综合地、整体地认识社会,逐步形成真实而全面的社会生活观念。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中学历史教学中,是适应新课程教育理念的现实需要。新课程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

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而通过在中学历史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能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建立师生交往互动、互惠的新型教与学关系。

3、中学生特点与教育本质的呼唤。中学生正处于成长历程中的特定阶段,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意志品质的塑造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对于以上问题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钱学森认为“大成智慧者不是单纯智力和技能的培养,而是集身心全面发展之大成者”,“大成智慧者”必然应该是一个人格高尚的人、身心健全发展的人。教育在本质上应是一种人格的、生命的启迪和教育,中学历史教师应更加关注和思考的是历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中学历史教材内容极为丰富,历史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丰富的感染力。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对于培养学生理解记忆、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对学生自我认识的正确评价,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以及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终身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深挖历史课程中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资源

1、能使学生有宽广心胸与远大理想之类的资料。历史课中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有成就的人物,他们品质优秀、人格高尚。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孟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等等,通过教师情真意切的描述,无

一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深深的思考,从内心迸发出对这些人物由衷的钦佩,产生对真善美高尚情操的向往和追求。教师应教导学生要象这些历史人物那样,对科学和真理执着追求,在重重困境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和性格,成功不沾沾自喜,失败不垂头丧气,坚持不懈地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2、能引导学生不怕挫折与热爱祖国之类的资料。历史课堂上我们可以引用孟子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劝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终灭亡吴国的故事、发明家爱迪生在经历数百次失败之后,终于研制成耐用的碳丝灯泡等故事,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也可引用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以其屡战屡败而屡败屡战的斗志,终于推翻清朝,完成革命夙愿,被世人尊称为“国父”的事迹去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还可以引用钱学森不计较个有得失冲破美国重重阻力最终归国的的爱国言行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无私奉献精神等等。

3、能教会学生看待自我与看待他人之类的资料。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史实,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修养,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为将来融入社会创造良好的心理素质条件。牛顿说:“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正视现实,正确认识、评估自己和他人。既不能因自己的一技之长而自视

甚高,忘乎所以,也不能因自己的弱点而妄自菲薄,自惭形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毋以己长而形人之短,毋以己短而忌人之能”。荀子则把“有知则问”和“不能则问”相提并论,王充提倡“智能之上,不学不行,不问不知”。通过老师的循循善诱,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不论自己的能力强弱、水平高低、容貌美丑,都能喜欢自己、悦纳自己;不论周围环境的优劣,都能从实际出发,调控自己,努力适应,从而做到善于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战胜自我,发展自我和贡献自我。

三、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和要求

1、要寻找与历史教材的最佳结合点。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起着积极作用。历史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品德能力的培养,应充分利用历史知识、探讨历史知识与心理素质的最佳结合点,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主动发展。如通过有关中外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事迹介绍,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培养学生胸怀坦荡、不计个人得失的品格,培养他们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勇气;通过学习中外历史,了解世界各地的文明是在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中发展起来的。只有善于吸收外来先进事物的民族才能不断进步,永葆活力,使学生树立放眼世界,虚心学习,取长补短的精神;通过学习和继承中外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使学生初步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追求真理精神、科学创新精神、民主平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具有为祖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而做出自己应有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2、转变观念对症下药。传统的教育观念总是习惯于把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归结为思想政治问题来解决,实际上,学生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是不良个性心理所造成的,如果是生理心理带来的问题,就不宜用大道理来解决。中小学生尤其是中学生,正处于一个心理萌动时期,一个生理、心理急剧变化、并趋向成熟的阶段。在这个时期道德的、认识的、情绪的、自我的、和性的变化同时发生,而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但不能顺利度过青春期各个阶段的学生,就会出现一些不良品德及性格表现,比如:自卑、胆怯、乖戾、懦弱、冲动、暴躁等等。对于学生的这些生理心理带来的个性特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注重观察、分析、了解,及时发现并掌握其心理症结,帮助他们消除内心障碍。在具体做法上,单靠思想政治工作是远远不够的,更应掌握许多心理技术,再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营造气氛以境动情。在历史心理健康教育探索过程中,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大胆地展示自己的观点,剖析自我,评价他人,为学生自我反馈创造条件和机会。教师要巧妙使用尊重、关注、倾听、鼓励、释疑等各种技巧,使学生在自然而然中展示自己,发表观点,畅所欲言。现在的中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广,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描述、或评判、或感慨、或欣赏,总会有超过教师的新的见解、新的评价。当然,“发表”最好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进行,在师生真诚互信的情境中,学生才能敏捷地表达真实的自我。这样,学生在自己发表的情境中,情感品质受到培养,情操受到陶冶,自我意识受到强化,人格特质受到净

化,心理健康教育也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总而言之,在历史学科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充满活力的新课题。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个学校与各位历史教师都应树立起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长期坚持、系统规划、深入细致地将这项工作做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抓实抓好,争取开创一个历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双赢的新局面﹗

第三篇:历史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指出:“要根据大、中、小学的不同特点开展环境教育,使环境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加强中、小学各科教材中环保内容的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在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环境资源的忧患意识,提高学生对未来人类社会生存环境的高度责任感,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紧迫性

以往的中学历史教学在环境教育上存在一些明显偏颇。如中学历史教材从社会角度诠释了历史发展的进程,但忽视了对人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与影响的分析,对环境保护的内容很少涉及。而我们的日常历史教学,往往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历史发展规律,却忽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对历史发展的重要性,以至自然、生态环境常常被排斥在历史教学之外,人类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被割断。

然而,从古至今,人类粗暴地对待环境,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进而构成了对人类自身生存繁衍和社会经济发展威胁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由于不合理的水利灌溉和过度烧荒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而衰落了;印度哈拉帕文化,由于掠夺性开垦荒地,使土壤草皮化和沙漠化,也衰落了;由于几百年狂滥的农业开发、毁林开荒,玛雅人失去了沃土,也失去了曾孕育玛雅文明的基础,最终,玛雅人从地球上消失了。18世纪中叶,中国耕地达到了78亿亩,养活了1亿多人口,但随着生态环境的迅速恶化,出现了“纵积十年丰收之利,不敌一年溃溢之害”的状况。到了近现代,世界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工业废水、汽车尾气,以及人们谈之色变的“疯牛病”、口蹄疫、SARS、沙尘暴等问题。人类的过分开发带来的地球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后果,是大自然对人类不尊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法则的惩罚。面对当今人类生存环境的严峻形势,历史教师应充分挖掘历史发展中的环保内容,在吸取先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使学生提高对国家、民族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忧患意识,增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

1.挖掘历史教材,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历史是一门全面探讨和认识人类社会发生发展过程的科学。虽然严峻的环境问题,在历史教科书中没有完整、系统地体现出来,但作为历史学研究的内容之一,环境问题已包含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负面影响中,只要历史教师加以深入分析,完全可以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

例如“北京人”(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一目中说:“那时的周口店一带,森林茂密,野草丛生,猛兽出没……”;而在“黄帝的发明创造”(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一目中,开篇第一句,说“在古都西安和革命圣地延安之间,有个黄陵县……”。于是,笔者提请学生注意,中华民族的祖先之所以选择了黄河流域作为生存繁衍的地区,无疑是因为那里森林茂盛、水草丰美、土地肥沃。而现在的这些地区已成了土地贫瘠的黄土高原。这么大的历史反差是怎么造成的?答案只有一个:人类的过度开垦。“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烧光了山上的森林;过度放牧,牛羊啃光了地表的植被,使土壤蓄水能力下降,水土流失;一部分田地被暴雨毁坏了,人类只能向仅存的少量山林进军,而森林进一步遭受破坏,更加剧了水土流失。如此恶性循环,终于形成了今日贫瘠的黄土高原,这样讲解能使学生了解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森林、保护水土的重要性。

再如在“张骞通西域”(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一目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西汉初年,西域有大大小小几十个国家。”在“玄奘天竺取经”(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一目中讲玄奘用两年时间经过20几个国家,终于到达印度。为了进行环境教育,笔者作了补充,告诉学生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曾描述当时的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的繁华景象:“朝贡不绝,商旅相继”“沃野千里,仓稼殷积,人民炽盛,牛马千里”,更有“七里十万家”。然而,历史发展到今日,昔日鼎盛繁华的西域三十六国,早已烟消云散,如今只剩下“四望黄沙,城垣倾颓”,森林毁灭,“黄龙”肆虐,古代文明就这样一个个被黄沙所埋没。

中国文化史的许多内容均是进行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极好素材,如教材介绍贾思勰及其农学着作《齐民要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时写道:“他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还要改革生产技术和工具。他着的《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 我们可以从剖析历史上的重农抑商、经济开发等措施入手,对学生进行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总之,历史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历史教科书为环境教育提供了大量的史实和依据,历史教师应通过有机的渗透教育,发挥历史教育特殊的环境教育作用。

2.联系社会现实,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既有历史意义,更有现实意义,历史教师应把历史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保护环境的迫切性。

例如,在讲授“我国国都由西安向北京转移的原因”时,笔者先提出“为什么元朝以后我国都城长期设在北京”的问题供学生思考,让学生从生态环境方面查找原因:两宋以来,黄河中下游森林遭到严重的破坏,黄河入海口长期在天津至淮河一带摇摆,黄河的长期泛滥破坏了黄河中下游的经济和社会的稳定,故元朝以后的都城迁至了远离黄河的北京,经济重心也完全转到长江流域,由此可以看出地理环境变迁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然后,联系现实,如2000年4月,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出现十几次较大范围风沙和沙尘暴天气,其强度和密度为历史所罕见,京津地区学生亲身感受,深受其苦。经引导学生分析成因,大家明确了人类对资源过度开发使生态遭到破坏,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极大威胁。现在的都城北京正受到沙漠化的威胁就是其中典型事例,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惕,从而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世界环境大国,她的环境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而且具有全球性的意义。现在我国环境污染十分严峻,其中大气污染有扩大趋势,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水污染继续扩大,主要江河湖库水域污染呈加重趋势,78%的城市河段已不宜作饮用水源,50%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由于植被破坏,耕地质量下降,土质恶化扩展,每年流失的土壤有50多亿吨,全国沙漠和沙漠化面积已达153万平方公里,超过全国耕地面积总和,且土地沙化面积呈不断扩大趋势;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受污染的农田面积在增加,每年损失粮食120亿公斤……中国环境问题已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严峻挑战。

总之,通过联系社会现实,能使学生更深切地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的相互协调关系认识基础上,切实提高环境意识。

3.开展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作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历史课外活动是环境意识培养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环境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开展多种历史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环境破坏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具体来讲,活动可以采用义务劳动、课外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研究等形式。例如,为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笔者组织所任教的班级学生每周一天,利用业余时间捡拾校园垃圾,帮助食堂打扫卫生,擦洗楼道扶手等。组织学生深入所在社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自己生活的周围环境污染状况及其带来的种种不良影响,以及人们为此付出的代价;让学生通过上网、去图书馆或相关部门调查了解大港几十年来的环境变化。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会到生态环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环境忧患意识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总之,中学环境教育既是国策教育,又是国情教育,更是人的素质教育。面对21世纪的中学历史教学,应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同其他学科共同肩负起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环境价值观及责任心,为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第四篇:浅谈七年级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浅谈七年级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摘要:人类进入21世纪,以人为本成了全世界人民的共识。随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提出了新的任务、新的目标和新的要求。为了更好的适应国际形势与素质教育的实施,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人文素养以及科学精神方面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要完成这些新的教育任务,实现新的教育目标,首先需要教师进一步挖掘蕴藏在历史知识中的巨大精神财富,采取一切有效手段,使其变成有效的教育资源。下面我在这里谈谈自己在七年级历史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利用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一些心得体会。关键词:历史教学

人文教育

一、人文教育的科学内涵

人文主义是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综合构建起来的涵括人的价值、尊严、情趣、意志、道德、态度、人性等的一种文化生活准则,它以完整的人性为基础,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而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和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最终形成关注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看待世界事物的一种思想态度。

二、人文教育的历史根源

人文教育提出的历史根源人文主义的提出始于14~17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它倡导对“人”的价值的发现、肯定和赞美,反对封建神学统治对人性的扼杀,使人们开始摆脱神学的束缚,追求“人”的幸福、解放、自由和尊严。但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兴起,科学生产力的进步,却产生对人性和科学的异化,人们陶醉于自然科学带来的成就的同时,却忽视人的地位、作用和价值。“人是机器”的观念泯灭人的个性,否定人的情感和精神。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2次世界大战、核战争的威胁、环境的恶化、能源的枯竭、贫富的悬殊、人际关系的冷漠更加让人产生巨大的困惑和信仰冲突。甚至西方一些思想家进行反思后写下《西方的没落》等非常尖锐化、悲观化的论断。为什么在实现了物质富有之后反而感到精神的迷茫和心灵的空虚,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反而接踵而来:道德水准下降、个人主义不断膨胀、社会责任感大为减退,等等?鉴于此,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许多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国家提出要重视人文教育,并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三、人文教育在七年级历史教学中的实践

1、、教会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历史,从而更好的感悟人生

强调贴近生活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以生活为出发点,从对今天生活的感受出发,提出理解昨天历史的要求,这是从今日的角度来看待历史的,因此真有鲜明的感性特征和生动性。对于初一新生来说中国历史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为了让他们通过最直接的方式了解历史,第一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跟他们说:“你们以前虽然没有上过历史课,但你们已经知道不少历史知识,我为什么这样说呢?”同学们觉得很奇怪,但有些同学很快就反应过来了,有的同学说从社会上学来的,也有的同学说从电视上看到的。于是我又问他们:“你们知道的历史人物有哪些?看谁说得最多?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了,一串长长的名字从他们口中说出来之后,我再次提问他们:那你们知道什么是历史吗?有些同学说历史是昨天,是过去的事情;有些同学说历史是长城,是故宫;也有同学说历史是博物馆,是老古董;各种不同的答案显示了学生不同的个性心理和情感体验。通过这些问题情景的创设,不但使历史在他们心目中丰富起来,生动起来,最主要是充分尊重了学生亲自体验与感受的权利。最后我还布置这样一道作业:向老人寻找历史(采访村里年纪最大的老人,并作记录)。后来同学们把寻找到的历史拿到班上进行交流,他们从中发现历史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现实生活里,我们今天的生活处处都有历史的痕迹。教会他们从生活中感受历史,是为了让他们独立地感受人类历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为他们创造美丽人生提供丰厚的精神财富。

2、把教学内容个性化、情感化,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风尚

中国古代史是中华民族人文发达的历史,在情感体验和人格发展方面积累了极为丰富多彩的经验,是生活在当今的中国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我们要建设当代的精神文明,营造适合人格完善的生活环境,不能不从中国古代史汲取营养。例如:学到尧舜禹的“禅让”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尧舜禹三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都有高尚的品质,你们最喜欢哪一位呢?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进行选择,有的同学说喜欢尧生活俭朴克已爱民,有的同学说喜欢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这时候我还引导他们说:“如果你们班的班干部能够象舜那样以身作则,那么你们班的班风会怎么样?”让同学们从中得到启发。通过师生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明白到做人要有良好的品德。打开中国古代史的新教材令人有一种亲切感,因为从文字到图片充满了浓浓的人文关怀,只要教师带着爱心和不断创新的理念去挖掘利用,会享受到教书育人的成就感。今天下午刚好学到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讲完了几位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思想观点之后,我就对他们说:“刚才我们学习了百家争鸣下面你们也来一次百家争鸣好吗?”说完马上引导他们分组讨论:在这些思想家的思想观点当中有那些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很有帮助呢?同学们经过热烈的讨论之后派几位小组长说出他们组的结果。我还结合他们班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当一名班干部说到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时,我对其他同学说:“那是班长对你们提出的愿望,你们理解吗?”这样的教学情景不但让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也是一次形象、生动的人格教育。

3、、把现代科技与人类优秀文化相结合,营造充满时代气息的人文教育氛围

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的设计体现了一种浓浓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组合。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历史教学也赶上了时代的步伐,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的现代教育手段,让更多的师生感受到它无穷的魅力。我在这方面也作了一些尝试,例如,学完了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的教学内容之后,我制作了一个课件把本学期所学过的主要历史人物展出在电脑屏幕上,并设计了活动的主题:同学们,我们今天在这里举办一个群英会,如果请你们从中选一个历史人物来参加这个盛会,你会请谁呢?为什么?同学们马上活跃起来了,从自己的个性心里出发进行自由的情感体验。有的同学请唐太宗,因为他是一个很英明的君主,也是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有的同学请武则天,因为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有的同学请成吉思汗,因为他是一代天骄;还有其他同学不同的选择。这种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不但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用心去感受历史文化的过程。通过多媒体把丰厚的优秀文化直观地展示出来,使到一个个模糊的历史人物变成了一张张鲜活的充满灵性的面孔,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受到教育。

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对于每一位新教材的实践者来说,都是一种新的尝试,一种前所末有的探索。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创新,互相交流学习,在不久的将来会闯出一条全新的适合素质教育的人文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1]兰辉.人文精神与有效的历史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8)

第五篇:历史文章浅谈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以情入史,以史怡情

沙中 周仲惠

——浅淡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投入

我们在历史课的教学中,常常遭遇这样的尴尬:教者枯燥,学者无味,教学双方都没有兴趣。我从事多年的历史课教授工作,这样的状况同样发生过。但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我认为虽然历史课作为副课,不及语文、数学、英语那样被重视,但只要我们把真挚的情感投入到教学中去,把学生的情感调入到学习历史的中来,我们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历史教学便大有作为。

真挚的情感投入,就是要在历史课教学中,要求教师将自己丰富的情感融进抽象的历史理论和“遥远的过去”中,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达成思想认识上的共识,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从而形成浓厚的教与学的氛围。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标准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通过教与学,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由此可见,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方面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但是要完成这一教育任务和目标,仅

依靠历史知识的传授和一般的教学模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重视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投入。一,要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我们的民族是一个伟大的富有智慧的民族,是四大文明古国中仅存的民族。米索不达米亚上的古巴比伦、尼罗河上的古埃及以及古印度,都在历史的长河中“香消玉殒”,只有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一路承载着悠久的灿烂文化走到现在,走向未来。毛泽东说:“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文明瑰宝呢? 历史课的教学,不是历史的重放和复印,而应该在教学中揉进色彩,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我在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运用课件展示,让学生回忆我国古今的强大,有西汉时“文景之治”,汉武大帝的“大一统”,唐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清代的“康乾盛世”。这样,既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的过程,也让他们了解我国在封建社会时期社会经济与综合国力的强大。

我国古代科技文化也光彩熠熠,璀璨夺目。天文、历法、医学、数学,以及闻名遐迩的四大发明等等,都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和人类文化的共同财富。我国的文明五千年连绵不断,她一层层揭开中国古老文明的门扉,让我们看到浩渺的天空群星璀璨、熠熠生辉,也感到是那么古朴高深而又玄秘深邃。因此,中华文明是任何灾难都打不断的

链环,虽然在近代我们落后了但她仍是一部长卷史诗,是一部无穷画卷,是人类知识、智慧的无尽源泉。她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渗透到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融入到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血液中。让学生树立永不言败的民族自信心,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有位哲人说过,一个失忆的民族,是一个危险的民族,是一个没有未来的民族。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显然,这种感情应当是来源于对自己祖国历史的深刻了解,只有“知之深”才会“爱之切”。中学生心灵纯洁、情感丰富、真挚、敏感,心灵容易产生强烈的震动,而中学历史教材思想性强,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材料。我在教学实践中,注重运用和剖析众多历史事实,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与可爱。身陷异国十九年而不辱使节的苏武,精忠报国、至死不渝的岳飞、一身抗敌、宁死不屈的文天祥等,都是激发学生爱国思想的亮点。在讲述中国近代史——《甲午中日战争》一节课时,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同时向学生说明:这场战争是日本为实现其“大陆政策” 而发动的侵略中国的战争。对中国来说,这场战争完全是一次反抗侵略的战争,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落后,导致了这次战争的失败。落后就要挨打,这是清朝末年的屈辱史留给我们的教训。在近代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中,中国爱国军民继承了这一历史光荣传统,奋起抵抗,涌现出众多的民族英雄,他们英勇抗击外来侵略的光

辉业绩,是近代中国人民为反抗外来压迫、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而不断斗争的新篇章,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这一光荣传统,奋发图强,爱我中华,振兴中华,是每个学生的历史重任,也是今天中华儿女的神圣使命。虽然我们近代落后了,但我们有亿万优秀的英雄儿女;有群星璀璨的五千年文明;有世人瞩目的锦绣山河;有光荣的历史传统。显然这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具有很大的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好好学习,增长智识,将来更好在投身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从优秀的历史人物身上吸取精华

在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优秀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影响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发展。他们的人格魅力不但影响当时,也影响后代。他们是历史教材中的瑰宝,值得我们很好利用,认真吸取。

对于这些可以饱含情感色彩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把这些内含的情感,通过自己的加工、提炼而展示出来,给学生以情感上的感染,使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的影响,达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历史人物中人格榜样作用,加强学生模仿心理的刺激,如 “徙木赏金”的战国商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等等,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风范,都会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指路明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以及“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革命先烈,他们那忠贞不渝、前仆后继、顽强奋斗、一心为革命为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的高风亮节,必将强烈地感染学生,在其心灵深处,产生难以估量的巨大冲击力,从而使学生从小自觉或者渐渐养成胸怀天下,以国家兴亡为已任的高尚情操。

四、从史料中积累学生的理智思考

理智思考是在智力活动中,客观地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人们从事学习活动和探索活动的动力。当一个人通过理性思考掌握了事物的必然联系,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和意义,感到获得知识的乐趣,以及追求真理过程中的成就感时,他就会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以一种楔而不舍的态度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在历史教学中,我注重认真及时总结、深化历史教科书中的材料,启发学生在历史的大背景下对时代的发展脉络和人物命运进行思考,让学生从材料中得到理性认知体验。

比如讲及孔子思想时,我会让学习思考,为什么一个被后世万代尊为师祖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却在当时的各国游学历程中不能得志,他的思想和当时的群雄割据的统治阶级的管理模式有何冲突等。在讲到商鞅变法时,我会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一个可以让国家富强的变革之路却走不通,商鞅的变法思想触犯了哪些人的既得利益等。这样的思考,既能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又能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对事物本质的判断力。

总之,历史课并不是贫乏和淡而无味的,历史教材中具有丰富的思想资源和人文内涵,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情感教育材料,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只有教师坚持不懈地挖

掘这些资源,既能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又能培养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爱国情怀,达到以德育人的目的。

下载历史教学中的清正廉洁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教学中的清正廉洁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重拾记忆中的传统美德—清正廉洁

    重拾记忆中的传统美德—清正廉洁 ——学习党的十八大有感 内容提要:廉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当代人应有的道德品质,我们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将其发扬光大。廉洁文化......

    历史教育教学中渗透法制知识的教案

    历史教育教学中渗透法制知识的教案 授课教师:蒋国础 课题: 鸦片战争 [课标内容] (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2)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

    略谈教育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略谈教育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与技术正在紧密结合,教育技术的使用对于推动历史教学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本文中我首先对教育技术的含义进......

    在历史的教学中

     在历史的教学中,重视评价能更好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我以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评和学生互评,学生能更好地对照......

    历史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

    历史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 民乐二中马尚虎 中学历史教学在现代教育的大嬗变中,应重构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素质教育模式,强化创造意识的渗透,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创造人格与个性,培养......

    历史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初中历史教学工作心得体会2010年,我很荣幸能成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圆了我当教师的梦想,经过近一年的教学和与学生的交流接触,下面谈谈我对初中(新课标)历史教学的心得体会: 一、对......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 “兴趣教学” 望都二中刘莉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课题,也是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现就以下几点,谈初中历史课引人“兴趣教学”的看法。 一......

    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

    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傅斯年先生曾经说过:“史学就是史料学”,历史研究、历史教学都必须首先从研究与分析史料开始。一般来说,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就是从史料中获得的。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