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中的

时间:2019-05-15 04:54: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历史教学中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历史教学中的》。

第一篇:浅谈历史教学中的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识文断字”

湖北恩施高中 刘涛

在高中历史尤其是涉及中国古代史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无法理解甚至是无法正确识别的字词,这种情况的出现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不利于学生深入的理解教学内容,笔者归纳,这类字词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类。

一、生僻字

生僻字又称冷僻字,顾名思义,就是指那些不常见的或者是人们不熟悉的汉字——跟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一样,我们字典里的字词,绝大部分都是不常用的。以目前公认最为权威的《汉语大字典》为样本,它共收单字五万多,但是,实际通用的汉字远远达不到这个数目——据统计,3500个常用字就已经覆盖了现代出版物用字的99.48%。十三经(《易经》、《尚书》、《左传》、《公羊传》、《论语》、《孟子》等13 部典籍),全部字数为589283个字,但其中不相同的单字数仅为6544个字。

由于不经常使用,很多字理所当然的被我们遗忘,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过程中,识别部分生僻字就成了一项并不轻松的工作,比如,在学习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这一课中,就不可避免的要提到西周所分封的诸王,而这其中,就有不少生僻字,比如封在楚国的是熊绎,而他的先祖就是传说中黄帝的孙子颛顼(zhuānxū);封在陈国的则是舜的后代妫(guī)满,而在现在北京的燕国诸侯则叫召(shào)公奭(shì),这些名字,教师不仅要正确朗读,还要能正确书写,有的还要能知其义,比如召公,实际在姬奭(第一代召公)去世之后,成了周朝一个固定的官职的名称,承担掌管国家政事的责任,世代由召公后人继承。这样解释之后使得学生对于西周官名来历也有所了解,更可以开拓学习视野。

二、多音字

据初略统计,《新华字典》中所列多音字有六百多个,个别字的读音有五个之多(如“和”字有hã、hâ、hú、huó、huò五个音)。因此,不少人难免读错,而同一个字,读不同音,其含义也是不同的。比如,在中共历史上重要的瓦窑堡会议中的这个“堡”正确读音就应该是bǔ,其含义是“有城墙的村镇”,假设错读成bǎo,则会被错误理解为作防守用的坚固建筑物,这样会让学生产生错误的地理印象,不利于理解记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用以称呼古代少数民族领袖的单于(chányú),可汗(kâhán)等。因此,在常规教学中,正确识别多音字也应该成为历史教师的基本技能之一,一旦读错,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

三、音译词汇

胡适早年提倡白话文写作,曾身先士卒用白话文创作一首诗,其中一句是“皮克尼克到江边”,令读者不明就里,实际上,“皮克尼克”就是“picnic(野餐)”之意,这种比较直白的音译,很难让人理解其真实含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擅于解释这类音译的词汇,比如,在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这一节中,我们无数次看到苏维埃这个词,那么什么叫苏维埃呢?实际上,“苏维埃”一词就是俄文“COBET”的汉语音译(英文为 Soviet),意即“代表会议”或“会议”。它是俄国劳动人民在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革命斗争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就类似于我们今天的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节中出现的类似词语还有布尔什维克,同样也是俄语Bu'ershiweike的汉语音译,意指多数派,是1903年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形成的拥护列宁的多数派政党组织。而在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各国共产党都以俄共为榜样,布尔什维克又成为真正的共产党人同义语。讲清楚这些音译词汇的来源,既加强了学生对于重要史实的理解记忆,又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何乐而不为?

四、异体字

关于异体字的界定,简单来说就是形体不同而音义完全相同,古代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字。现在而言,异体字的使用已经严格限定在文物古迹、姓氏以及出版、教学、研究等范围中,比如《史记》记载刘邦“登基于氾水之阳”,这个“氾(fàn)”就是“泛”的一个异体字,在历史教学中,异体字并不多见,但是在引用一些历史材料特别是古代文字史籍时候,却不可避免的会遇见异体字,一般情况下,这些字大量的存在于地名和人名中,比如我国三国时期著名书法家锺繇的这个“锺”,我们比较熟悉的中俄《瑷珲条约》中的“珲”,还有清朝著名的政治家、书法艺术家翁同龢的“龢”都是异体字,正确读写这些常见异体字也应属于高中历史教师的基本技能之一。

五、通假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通假字,包括异体字、古今字和通假字,异体字上面我们已经介绍过,至于古今字则是由于古汉语中多义词的某个义项在词义系统发展过程中,逐渐从原词的引申义列中分化独立而形成新词或上古同音借用形成的同形词在汉语发展中分化出新词,在书面上为这些新词另造新字的现象。记录原来的多义词或同形词的字就是古字,记录分化后形成的新词的字就是今字。新造的字与原来兼表原来意义的字合称为“古今字”。如:“莫(莫)”的本意是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日暮、傍晚,后来“莫”字被假借作否定性无定代词和否定副词,为了在书面语中不至于混淆,就又在“莫”字上再加形符“日”成“暮”字来表示“傍晚”的意思,“莫”和“暮”就成了一对古今字。古今字与历史教学关系不大,这里不再过多探讨。

我们这里着重来谈谈狭义的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在古文中遭遇通假字,如果不能正确识别其本字,就很有可能影响对全文的理解,例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曾子杀彘》)这句中的“女”就代表“汝”,假设不能正确辨别,这句话就会让人摸不着头脑。

六、繁体字

繁体字与历史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可分离。这种结合又赋予繁体字某种特殊的意义,使她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代名词,象征着五千年的古国文明,象征着国家的统一,象征着民族的团结悠久灿烂的文化。

一般而言,繁简明确区分始于一九五六年,之前则是繁体,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反映解放前事物的一些图片史料中,基本上都是繁体字,正确识别这些字,就成了全面理解图片信息的基本前提,比如在太平天国运动这一节(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章)中中,有一张太平天国发给农民的田凭的图片,要是不认识那个繁写的“憑”,整个图片就无从下手,无法迅速抓住切入点。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正确识别理解在历史教学中出现的字词,是提高历史教学成效的必要条件,作为教授者,各位教师在课前就应该把相关的字词都弄懂搞透,做到烂熟于心,这样才能更好促进学生理解记忆,从而使得历史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第二篇:在历史的教学中

 在历史的教学中,重视评价能更好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我以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评和学生互评,学生能更好地对照自己的表现,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在学习地过程中,重视学前调查、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习后的评价,使评价贯穿学习的整个过程,对学生的学习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3、重视学生过程的评价,这是新时代教育的要求,也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第三篇:历史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

历史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

民乐二中马尚虎

中学历史教学在现代教育的大嬗变中,应重构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素质教育模式,强化创造意识的渗透,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创造人格与个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使学生富于创造的实践活动得以成熟和发展。

一、创造思维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结论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且能清楚地勾划和解决问题的思 维活动。表现为打破惯常解决问题的程式,重新组合既定的感觉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例如某学生一反史学界对方伯谦临阵脱逃、最终伏法的定论,认为“方案”纯属冤狱,并通过旁征博引,自圆其说,提出重新认识甲午战争中的方伯谦这一观念。该过程实际就是由心智到实践,最终演绎出创造思维的过程。可见,在创造思维过程中,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囿于成规,突破问题的固定反应方式,从史实的现象及本质中,剖析探索,寻找新切口,得出新的思维结论。从创造思维内容来看,它包括四种形式:(1)扩散思维,即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进行思考,重组眼前的新信息及贮存的知识,得出独特的、多维的新结论的思维。如对中国近代史“落后挨打”这一命题进行重组演绎,就能得出6种结论:a.落后可以不挨打,如隋唐对待日本的政策;b.落后打先进,如我国古代辽夏金元入侵中原;c.落后与先进平等共存、互通有无,如唐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d.落后受先进援助,如三国时,蜀国帮助西南少数民族开发南中;e.落后反击先进,先进受到重创,如中国抗战的胜利;f.落后必挨打,理由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必然会发生弱肉强食。这些富于创造火花的观点,就是扩散思维组合分解的产物。(2)聚合思维,即学生根据一定的规则,解决问题或利用已知的信息,产生某一逻辑结论。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形式。如中国近现代史不同政治力量在不同时期谋求的治国之道,通过聚合,形成系列:以夷制夷、平均方案、洋务自强、君主立宪、共和政体、实业救国、军阀独裁、马列救国等。由此又可总结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3)立体思维,即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面,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的多维联体思维。如打破教材体例,分类重组的专题系列。以“ 中国农业史”为例,广义看,它属“中国古代经济史”;狭义看,可析出“工具、农作物、水利、耕种技术、经验总结、历朝农业政策”等各线的演变;深层看,可归纳出理性认识:“人定胜天”,“民以食为天”、“ 农本”等哲学观念。如此,通过不同层面的纵横延伸,使问题的广度与深度交叉后,成为新的思维体系。(4)直觉思维,对客观史实或现象的直接领悟和认知。如从抗日战争时期敌我力量变化的史实、解放战争中敌我力量变化史实中可以直接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壮大、敌人强势的散失,由此可以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真理。这可见直觉思维的感悟作用是很大的。事实上,创造思维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动态分配系统,是以上四种思维的综合,并构筑成四个发展阶段:准备阶段,在获取多种材料及更多的假设与创造思路方面,扩散思维尤显其长;酝酿阶段,逻辑分析相对较少,更多的是快捷、跳跃、直接的直觉思维,可促使潜意识勃发;明朗阶段,多种思维联合运行,直觉思维重在筛选信息,缩小解决问题的思维范围、距离,及时调整思维方向,聚合思维则在科学检验与系统论证,选优汰劣,立体思维重在营造思维广度与跨度;验证阶段,直觉思维使运作向着朝结果方向度转化,立体思维则重在多维构建结果向度的整体化。可见,人的思维是一个整体过程,人在思维时,把问题的各个细节同整个情境的结构联系起来加以考虑,从各方面来探索解决问题的可能性,确定整个情境结构中的缺口所在,亦即问题所在。因此,功能不同各具特点的思维形式构成创造思维过程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成为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的动态认知系统。

二、创造思维的发展是一个由“潜”到“显”的内化过程,创造力的大小取决于创造思

维的水平。影响创造思维的因素是创造思维的品质。创造思维的品质特征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跨越性、深刻性、广博性和预见性。

(一)创造思维的流畅性指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速度敏捷顺畅。如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讨论毛泽东参加重庆谈判的目的,有学生在思考后,说出五个富于创新的要点:a.挽救抗战后国内经济;b.阻止国家发生内战,从而排除外部势力干扰;c.打开国共合作的大门;d.用谈判揭露国民党的反人民本质,促使人民对国民党的离心倾向;e.更加明确反内战的正义性。

(二)创造思维的变通性又称思维的自由度,指改变思维方向和范围的能力。比如学生由哲学论点“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进而以整体观念分析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由此派生出系列专题,如中国封建历史、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在思维变通中,既有扩散思维,也有聚合思维;既可顺向思维,又可逆向思维。

(三)创造思维的独创性意即超越固定认知模式,以逻辑与非逻辑的思维巧妙结合,得出新论。它是独立思考创造出社会(或个人)价值的具有新颖性成分的智力品质。如对李鸿章、曾国藩的历史评价新论,甲午战争中丁汝昌的过失,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性质相同的亚洲国家(朝、印)的革命途径、方式、结果、教训进行比较所得出的结论等,都是力排众议,改变习惯定势,产生质的飞跃的全新见解。

(四)创造思维的深刻性指思考问题的深度,即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探幽发微,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与趋势。如学习“西安事变”时,我设问引导:西安事变时若将蒋介石杀掉,中国政局会怎样变化?何应钦能否顺利掌握国民政府的权柄?中国是否迅速亡国?如此寻根究底、深入挖掘,可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活跃。

(五)创造思维的广博性指多渠道、多层次、多手段推导、想象和创意联想。多条思维路线互相渗透、相互作用、彼此调剂,从而实现最优组合。例如“八七会议”,从其客观结果看,它是共产党的纠错举措,相对缓解了危机,革命前景有了改善;但若多维联想,又可得出两条思维渠道:a.它是共产党内部机构大调整的尝试,提供了革命化险为夷的新模式;b.为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和革命精神的传播准备了条件。

(六)创造思维的预见性即通过联想,推测未来的发展。它主要是以事物环链模型(即重复出现的现象所形成的规律性)为依据,推测事物发展的“后一环”。比如,通过学习国共两次合作,引导学生预测未来发展:抗战胜利后,和平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但在短时期内,不会实现和平。在思维的这一品质中,创造思维折射出“读史使人明智”的史学现实功效。

三、“创造活动可以被看成具有双重作用,它增添和开拓出新领域而使世界更为广阔,同时又由于人的内在心灵能体验到这种新领域而丰富发展了人本身。”可见培养创造思维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渠道。

(一)鼓励质疑,开发思路,多角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个人经历做如下介绍。

1.紧扣“提问”的科学性,进行积极地开导

如在学习“北伐战争”时,有学生提出问题:革命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在关键时刻,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使革命毁于一旦,历史为何还要肯定北伐的历史意义呢?本人表扬学生“学起于思,思缘于疑”的探索精神,同时,也及时纠正其认识的偏颇,蒋介石毕竟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不可能十全十美,但他在民主革命中是有功的,虽然北伐没有实现全国统一,但也顺应了历史潮流,不能说革命完全失败,只是带有较多的封建残余性而已,从而帮助学生拨正认识,回归于史实认知的科学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2.善抓“提问”的客观性,加强理性点拨

提问的新奇独特,并非都属创造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于客观史实,围绕其发展

过程(或规律),进行合理、大胆的想象,不能为猎奇而置实际于不顾,石破天惊地提出诸如“慈禧太后是爱国主义者”,或者说秋收起义发动内战,是破坏了国内和平的怪论。这些结论都是脱离了客观史实而主观臆断的结果。因此,教师要适时提示,恰当点拨,既要帮助学生树立新颖而独创的大胆想象的意识,也要帮助学生营建创造思维的理智而清醒的现实定向,在他们思维的内化中,逐步提高创造能力。

3.深挖“提问”的创造性,注意技能方法的指导

一切创造源于问题的发现。学生通过积极思考,由已知信息延伸到未知领域,在知识的组合创新中,提高思维的质量。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教育学生在提问时,兼顾全局,求异标新,把握思维技巧的规律。例如在学习“西安事变”时,可启发学生站在全球史的角度探索有关问题,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相继提出:1937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这些历史事件折射的国内形势有何特点?各派政治力量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表现出哪些政治主张或态度?这些政治主张有哪些历史影响?这几道提问颇见创造性,学生从全局出发,较理性地注意了国际形势的特点及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等有价值的问题,说明他们潜在的创造意识是令人乐观的。

4.转换程式,活跃气氛,营造激活创造意识的积极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包括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能力的物质环境(如文物、挂图、幻灯片等)及促进学生创造智能发展的心理环境(如情绪、心境、兴趣等)。

5.改变课堂教学程式,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培养创造动机

根据教育的开放性原则,适当改换传统教学模式,开辟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推动学生担任学习主角,加强学生的个体间的信息交流。如以讨论、辨析、导演历史小剧等多种形式,诱发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中,在激发其自主意识时,刺激他们的创新兴趣。另外,教师还可允许学生对教师讲课提出的见解、观点、结论等提出质疑,并调动学生参与,如引导若干学生支持或反对教师的某一观点,通过有序的积极辩论,使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能人之所不能,从而优化学生的创造心理环境,激发他们冲动的想象、新颖的联想、开阔的思路,有效调动学生的潜意智能,使之成为创造思维的策源地。

6.允许学生走入“误区”,在思维磨擦中,自省自悟

学生在进行创造思维中,难免出现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冒险,敢于犯错。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探索之误。无错无以自悟和更新,这些思维的“黑匣子”,正是撞开创造大门的金钥匙。教师要善于以 “错误案例”催开学生的创造之花,对学生的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要以点拨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维,认清错源,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在矫正误点的同时,促发学生的自悟,启动他们的创造潜能。如果学生的创意思维超过了教师,教师更应虚怀若谷、积极鼓励,协助学生的思维成果日趋成熟。

7.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向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思维是动作的内化,动作是思维的外现。教师要有的放矢指导学生参与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如讲历史故事、观察纪实照片等,使学生感官与感知并用,劳心与劳力结合,激发思维创新发展。例如,给学生讲述敌后游击战、地道战故事等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的多功能思维在实践中得以发挥,以促进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

8.扩大信息输入的容量,加强思维“能源补给”

教师要针对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及创造个性,善于引进大量的课外知识,加强信息量的补充,使学生在丰富的信息中,活跃思维,诱发创新。比如我将课本中的阅读材料加以具体说明,结合地图册、填充图册有关材料,以及大量其他书刊,把历史知识构成书库,对学生开放。在长期“能源补给” 中,学生的创意思维有了明显的进步。此外,还将丰富的原材料按教科书的顺序,以章节为线索,配套设计材料解析题。由于材料解析题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题型,知识、方法、思维的含量较高,且在有效信息的取舍中,需要一定强度的思维质量。因此,加大材料的容量,既促进学生实弹实战能力,也刺激学生创造潜意识的觉醒。此外,要注意学科间的彼此渗透,如政治、地理、语文、美术及有关自然学科,加强学科横向系统的联结,推动学生思维的迁移、融合、借鉴,加大信息贮量,使之为创造思维服务。

(二)弃旧扬新,改革教法,加强创造教育的实践操作

教无定法,但教可择法,教亦可创法。在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勇于扬弃旧的传统教学模式,选用以适应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新教法,并大胆进行教改,自创新的教育路子,以创造教育为主轴,带动创造教学的研究与投入。具体做法是:

1.打破思维定势,创设悖逆情境

教师要勇于突破教学常规,以史实为依据,对已形成定论的史实,运用悖逆法,设立新情境,启发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挖出教学中的隐性问题,交给学生猜测、推导、反证,启迪思维,使之得出富于创新的结论。这是寻找思维新途径和培养学生的初步史学研究才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2.利用感性材料,交换思维角度,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中学生心理学认为学生对新材料、新情境具有猎奇的心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充实新材料的同时,抓住学生新奇刺激下的活力,引导学生转到“发散——集中——再发散——再集中”的思维轨道上来。“开拓未来的学生教育,必须立足于精选过的教材,使之牢固地掌握创造思维”。在教学实践中,注意要精选有关材料佐助教学。例如,在讲义和团的“扶清灭洋”时,补充了三则感性材料:a.“我皇即日复大柄,义和团民是忠臣,待等逐尽洋人后,即当回转归山林。”b.“团民仇教,合门惨戮,虽妇婴亦纵横数十刀。”c.“拆铁路、拔电杆,旋再破坏大轮船。”可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统摄伸缩,使他们在多维交叉思维中,理出结论。结论一:义和团本身存在许多缺陷,如富有浓厚的封建忠君气息,表明革命的不彻底性;结论二:他们灭洋的手段过于残忍,连无辜的洋妇婴也不放过,显然带有过分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结论三:义和团排斥先进文明,夜郎自大,具有封闭落后的小农意识。通过思维角度的转换,推动学生进行创新思维,使学生的认识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

3.归纳类比,分解组合,实行开放引导,激励学生的灵感迸发

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等多种逻辑分析手段,帮助学生探索和发现新规律。其方法或者是对学习的内容提出问题与假设,并设计探索程式;或者是对一定史事进行互换、拆卸、嫁接、分解、重组。教学中实施开放引导,可激发学生无意识状态下闪现的灵感,有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活跃与深化。

总之,教师要充分抓住学生的创造心理需要与心理动力,激发其创造激情,培养其创造意识,塑造其创造精神。这不失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实际操作的方法之一。同时,值得提出的是,教师也要加强自身创造素质的锻炼,不断发展自己的创造个性,改进教法,使教学洋溢着创造气息,把学生的创造能力挖掘出来,使他们真正成为新世纪的创造型人才。

第四篇:历史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初中历史教学工作心得体会2010年,我很荣幸能成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圆了我当教师的梦想,经过近一年的教学和与学生的交流接触,下面谈谈我对初中(新课标)历史教学的心得体会:

一、对历史新教材的认识

1.课文设计独具匠心,突出了以学生为主题的教育理念。

这套教材在课文设计和编写体例上独具匠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纠正了教材只是教师“教本”的片面做法,而把教材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本”。教材每课的体例大体包括:导语(传说、故事,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正文、坚排的资料(增强历史真实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材料阅读”(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供学生自行阅读)、动脑筋(生动有趣的问题,使学生的思想机器开动起来)、活动与探究、课后自由阅读卡(把课堂教学与课后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与技能,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几个学习栏目。这样的课文设计和编排,使新的历史教科书真正变成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学本。

2.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

一套教材切实贯彻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凋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课文中特意设置了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栏目;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每一个学习单元都设有活动课,将学生活动直接引入教科书体系和课堂学习过程之中,这是对传统教科书的重大改革。活动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启发性和开放性,突出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图文并茂,有很强的可读性。

在注重课程内容改革的同时,本套教材在课文的呈现方式上,注重图表的有效运用,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适宜初中学生的学习习惯,从而大幅度增加了历史知识表述中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对遥远的历史有一种切实的感受,真正做到融科学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

二、新课标老师和学生的变化:

1.从新课导入看,引入形式丰富多彩。

现在听历史课不再单纯是教师一上课就带领学生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然后再讲新课。现在光是新课的导入就很精彩,除了复习旧课式导入、提出问题式导和外,很多课都引用了诗词式导入,播放乐曲式导入,图片赏析式导入,总之,用这几种形式导入新课会很快带学生走进历史,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从教学方式和方法来看,条件好的学校,可以用上多媒体教学,内容编排灵活,形式新颖,课件制作精美,直观性很强,课容量大。在课堂上既有小组讨论(常用形式),又有游戏、角色扮演、抢答竞赛等形式,教师能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与学生平等交流,教师也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在教师钻研教法的同时,还注意遵循新课标中“过程与方法”这个维度的要求,在授课中注意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如注意让学生列表进行纵横比较、中外对比,注意引导学生读图、填图,使学生学会运用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注意运用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某一问题,并能用所学内容解答与材料有关的历史问题,等等。

3、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体系,决定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于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生活性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体现在每一节历史课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学习方式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某些内容的分角色抢演,某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资料搜集,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评价等,都可以锻炼学生查阅资料、运用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的新思路、新点子不断被开发出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4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可分为三大环节:

(一)备课环节。我在实践中总结出“备课三步法”。第一步,备教材,知道“教什么”(基本理论、基 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步,备学生,明确“为什么教”(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思想教育);第三步,备 方法,掌握“怎么教”(开头、中间、结尾)。一节课上得好或坏,关键是看课前的准备工作做得如何。

(二)上课环节。传统的课堂教学是老师“满堂灌”,搞“一言堂”,以讲授为主。我主张课堂教学应该 把重点放在搞好“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方面。“教”以“导”(引导)为主,“学”以“思”(思考)为 贵,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我使用得比较多的一个方法就是把学生现在的学习与他们将来的教学工作 联系起来,强化他们的“教师意识”。我上《中学历史教学法》,传授给学生的是一些教学法理论,我上通史 课则把这些理论与具体的历史内容结合起来,不但让学生懂得现在“怎么学”,还要知道将来“如何教”。我 很喜欢问学生的一句话是:“以后你们上课遇到这段历史,应该怎样去教学生呢?”然后将历史内容进行分类 定性,展开分析,让学生懂得“历史人物”怎样教,“历史事件”怎样教,寻找优化的教学方案。这样做,非 常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课后或课外环节。这个环节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有两大任务:一是消化课堂教学内容,扩大历史知 识面;二是通过课外活动,培养历史教学技能。历史课外活动有多种多样,如“参观名胜古迹”、“历史知识 竞赛”、“历史下一页谈谈几种新的历史教学方法故事会”、“历史园地”、“历史游戏”、“历史剧讨论会”,等等,既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又可提高学生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技能的训练可分为五种:①记的技能,学会做笔记、做卡片,收集 资料,积累知识;②说的技能,即历史的口语表达能力;③读的技能,怎样阅读理解历史书籍或文章;④写的 技能,即历史的书面表达能力;⑤画的技能,学会画历史地图、编制历史表格。掌握了这些技能,学生将来就 能较好地胜任中学历史教学工作了。由于师专的历史课时较少,培养这些技能主要依靠课外活动来完成。

上面所谈到的,是我上历史课的一些做法,有一些还停留在想法阶段,还是十分粗浅的。教海无涯,学无 止境,只不过是我在教学海洋的岸边所捡得的几枚贝壳而已。总之:原来的教材把知识目标放在教学的首位,“以知识传承为主”,内容多、程度深、观念陈旧等问题突出。而在新理念指导下的新教材,围绕三个维度尤其把情感目标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以学生发展为主”。我们从教材的使用情况认识到,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确实是把“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教育理论作为整套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新的课程体系给教师留出了充分的驾驭教材的空间和余地,而新课标的目的也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他们受到很好的教育,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人格。因此教师、学生在新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观念、行为、角色都要随之发生变化。我爱好这个行业,一定会兢兢业业,开动脑经,我相信我和我的学生会有很大成绩。

第五篇:浅谈历史教学中的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 “兴趣教学”

望都二中刘莉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课题,也是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现就以下几点,谈初中历史课引人“兴趣教学”的看法。

一、必要性与可行性

初中生从年龄段上看,正处于向青年过渡的时期,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在历史课上引人“兴趣教学”是完全必要的。历史课课时比较少,教与学的任务相当艰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热爱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争取课堂的最佳效果,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

历史课本身是一门内容丰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每个历史人物、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着生动感人的真实的故事。作为历史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他们就会成为“乐学者”,在知识的海洋上遨游。

二、实践性

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方法与技巧可以说多种多样的,每一位历史教师都有自己擅长的方法和技巧。这里,我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简介如下:

(一)优化导语设计,激发好奇心

初中学生的心理处于半成熟状态,对任何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乐观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导语引人新课,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使教与学成为一体,从而使导语成为一堂课的奠基石。

例如,在讲述“秦末农民战争”一课时,我利用郭沫若的一副对联“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有志者,事竟成,背水一战,百二秦关终属楚”作为该课的导语,同时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有志者是指谁?背水一战是怎么回事?百二秦关终属楚又是怎么回事?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设计,扣住学生的心弦,驱动他们的好奇心。这样,师生都进入了自己的最佳角色,水到渠成地进行着新课的讲授。

(二)融入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诱发学生求知欲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教师的情感和感情。初中历史课的跨度大,内容多,初中学生的可塑性又很大,中学阶段更是他们独立见解形成的时期,教师的情绪若能给学生以激情的引导,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情操,而且能使学生更热爱历史这们学科。

例如,在讲述我国古代文化时,我带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激情洋溢的民族自豪感讲授,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优秀灿烂1的古代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巧设质疑问题,扣击学生心弦

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给学生设疑问难,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的过程。作为历史教师,要善于把握历史的各个要素,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出趣味较强的问题:

1、所设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2、要善于围绕教材中心,寻求关键点,抓住主干。

3、要新颖、生动,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的情感。这样,学生就会在问题中思考、求索,寻求问题的答案,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这样,教与学相得益彰,何乐而不为呢?

在讲授“美国独立战争原因”时,我是这样进行设问的:

(1)发生战争必然有矛盾,这个社会矛盾是什么?

(2)矛盾导致了什么事件?

通过设问,使学生对战争发生的原因的认识又感性上升到理性,即:战争的根本原因——战争的必然性;何时发生——时机何时成熟;战争缘由——战争的导火线。这样的启之以疑,导之以句,不仅扣住了学生的心弦,激发了他们的思维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还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办法。

(四)进行课堂练习保持学生兴趣

由于初中生的心理不成熟,兴趣容易转移,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课堂最后应该留适当的综合练习题。练习题的类型应该形式多样。

这样,学生在趣味中练习,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

三、感想与前景

实践证明,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推行“兴趣教学”,能使教与学的过程变成一个让学生心情愉快的过程,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历史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以生动感人的故事,风趣的语言,在教学中探索阿嗄与创新,采取灵活多样的“兴趣教学”方法将学生引人一个胜境,不仅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它的艺术魅力,而且能迅速提高教学质量,为素质教育增辉添色,也使学生终身受益。

下载浅谈历史教学中的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历史教学中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

    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傅斯年先生曾经说过:“史学就是史料学”,历史研究、历史教学都必须首先从研究与分析史料开始。一般来说,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就是从史料中获得的。因此......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教学案例 引言:历史学科是一个教育功能很强的学科,新课程标准就针对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古邳中学历史学科德育工作计划 悠悠中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即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文化,又创造了中华民族自身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优良品格和气质,形成了以杰......

    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见,教学的首要任务应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历史学科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借鉴性,在教育学......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当城中学 周河莲 历史教学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一门重要课程。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要充分挖掘历史教材的思想性,采用灵活......

    历史教学中问题教学的设计

    历史教学中问题教学的设计 蔡静丽 选用最佳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历史教学方法的设计,实质上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状况、课堂类型以......

    历史教学中史观问题总结

    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肇始于德国学者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是文明史观的代表作,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文明史纲》则在国际上对文明史观作出了......

    感悟历史教学中的细节

    感悟历史教学中的细节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说大礼不辞小让,在当今这个精细化的时代,细节影响品质,细节显示差异,须知细节往往决定着一个人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