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游戏论作业

时间:2019-05-14 19:42: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前游戏论作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前游戏论作业》。

第一篇:学前游戏论作业

第八章 幼儿园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一、名词解释

角色游戏:是幼儿依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借助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其生活环境、生活体验和生活感受的游戏。

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各种故事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即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用对话、独白、动作、表情等进行表演。

结构游戏:又称建构游戏、建筑游戏,是幼儿使用各种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沙石、泥、雪、金属材料等,通过想象构造物体形象的游戏。

规则游戏: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有组织、有计划创编的,以规则为中心的游戏。

二、选择题

1.老师问一个在玩“娃娃家”的男孩:“你在做什么?”男孩回答:“我煮它吃过了。”老师说:“哦,你把饭煮好,还喂娃娃吃过了。”这种语言指导策略属于(D)A.建议 B.评论 C.描述 D.重述

2.发展幼儿角色游戏的基础是(ABCD)A.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B.提供适合的游戏场所 C.选择合适的游戏材料 D.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

3.指导幼儿表演游戏中,选择的文艺作品要符合的两个基本要求,一是便于幼儿理解,并富有教育意义;二是(D)A.情节性

B.戏剧性 C.娱乐性

D.表演性

三、简答题

1、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结构游戏、规则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有哪些? 答:

一、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

二、借助游戏材料介入

三、借助语言介入

四、应用题

观察幼儿游戏,分析各类游戏开展过程中游戏材料的投放情况,并对教师的指导进行分析。答:P65 幼儿园小班角色游戏材料投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好的材料承载着教育者的期望和智慧,是吸引幼儿注意、帮助幼儿学习、引导幼儿互动、延续幼儿兴趣的媒介。

一、角色游戏材料投放存在的问题

角色游戏材料投放成为活动的颈瓶,根据对幼儿角色游戏的追踪观察记录和分析,我将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困难和教师在指导过程中的问题概括为以下几种:

1.来自幼儿的“争抢玩具”现象、无人问津”现象、“游离游戏”现象、“喜新厌旧”现象、“无序活动”现象。

2.来自教师的“适时调整”问题、“取舍材料”问题、“盲区指导”问题、“无从下手”问题。

二、角色游戏材料投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从幼儿问题分析出的原因。表现为材料投放不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材料投放不够形象生动、情景性不够,不能激发幼儿活动的愿望;材料投放数量不够,无法开展平行游戏;材料投放简单划一,没有层次性,不能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幼儿;材料投放混乱,各种材料混合摆放,造成幼儿活动中的混乱。

2.从教师问题分析出的原因。表现为材料投放没有及时更新,致使幼儿没有兴趣参与活动或是活动无法深入开展;材料投放从教师考虑的角度出发,缺乏幼儿角色材料选择的参与度;材料投放源自生活但不等同于生活,教师要从游戏的角度出发投放材料,但也要考虑高于生活;材料投放缺乏隐性指导作用,不能较好的促进幼儿游戏中的发展;材料投放没有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帮助幼儿形成角色意识,确立角色行为责任。

三、角色游戏材料投放的对策

对策一:投放足够多数量的游戏材料,避免游戏中“争抢玩具”的现象。对策二:投放材料前要学会先和幼儿的沟通,避免“无人问津”的现象。

对策三:投放材料前捕捉孩子的游戏兴趣点,避免“游离游戏”的现象。

对策四:投放材料应根据幼儿认知发展水平,避免“喜新厌旧”的现象。对策五:投放材料重视材料角色的标示作用,避免“无序活动”的现象。

小班角色游戏材料投放中出现的问题,也使我们看到,有些问题不是马上就能迎刃而解的,甚至有些问题还是一直在困扰着我们的老师。怎样培养教师在游戏观察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等,需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中积累经验。

第二篇:学前游戏论

名词解释

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游戏的概念:游戏是发生于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感觉运动游戏:也称机能游戏、练习性游戏或实践性游戏,是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它是感知运动发展阶段出现的,主要是两岁前,即还不会说话的婴儿进行的游戏。

象征性游戏:是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是幼儿阶段最常见的。带有“好像”和“假装”的特点。象征性游戏是儿童以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形式。

结构游戏:是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泥、沙、雪等来建构物体的游戏。

规则游戏:是两个以上的孩子在一起,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往往具有竞赛性质的游戏。如下棋、拔河等。规则游戏是以规则为中心摆脱了具体情节,用规则来组织游戏。

无所用心的行为(或偶然的行为):儿童无所事事,独自发呆,不参加游戏。主要花费时间于自发行为、无休止的随机活动。(不是游戏)

袖手旁观行为:儿童在近处观察同伴的活动,听他们谈话或向游戏的参加者提出问题和建议。(不是游戏)

单独的游戏:具有专心地、独立地操作玩具的特点,且使用的玩具与其他儿童的不同。(非社会性游戏)

平行的游戏:儿童相互模仿,操作相同的或相近的玩具或开展相类同的活动。(非社会性游戏)

联合游戏:和同伴一起做游戏,谈论共同的活动,但没有围绕具体目标进行组织,也没有建立起集体的共同目标。(社会性游戏)

合作游戏:以集体共同的目标为中心,有达到目标的方法,活动有严格的组织,小组里有分工,常有较明显的组织者或领导者。(社会性游戏)

机能游戏:针对婴幼儿好动、好奇、爱听音乐等特点,以刺激婴幼儿各种感官、机能发展为主的游戏形式。这种游戏多出现在婴儿期和幼儿前期。(主动游戏)

想象游戏:儿童根据自己的想象,以再现模仿成人生活、劳动为主要内容的游戏。又叫角色或象征性游戏。(主动游戏)制作游戏:利用积木、泥团、插塑、纸、沙等物品为制作材料而进行的具有创造性的结构游戏。(主动游戏)

接受游戏:又称鉴赏游戏,是儿童作为受众以理解为主的游戏。如听童话故事、看图画、欣赏卡通片等。(被动游戏)角色游戏: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

结构游戏:利用积木、积塑、沙、泥等结构材料进行建造的游戏。

表演游戏:按照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

智力游戏:以生动有趣的形式,使幼儿在自愿和愉快的情绪中,增进知识、发展智力的游戏。体育游戏:以发展基本动作为主的游戏。

音乐游戏:在音乐伴奏或歌曲伴唱下所进行的游戏。

娱乐游戏:以娱乐为主的游戏。本体性游戏:指儿童自主自发表现出的一种活动,其目的隐含于游戏活动本身,或者说游戏本身即目的,所以也称为目的性游戏。这种游戏强调的是游戏本身的内在价值。如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自由游戏等。

工具性游戏:指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手段或工具的游戏,亦称手段性游戏、教学游戏,其直接目的不在于游戏本身,而在于通过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游戏形式促使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教育教学任务(或目标)的顺利完成。这种游戏强调的是游戏外在的工具价值即教学价值。

情景转变:情景转变是使行为脱离它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即动作脱离真实背景。

以物代物:是用一种东西代替另一种不在眼前的物体,并且能够用被代替物的名称命名当前的物体。

以人代人(角色扮演):以人代人是指儿童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形体动作、表情、言语等来模仿或假装成他人或某一非属于自己真实身份的角色的行为及其特征。

角色行为:是以他人为参照系,根据表象来模仿别人的行为。角色意识:是指能区分自我与角色,知道自己是在假装别人,即能在游戏中辨别真假。角色认知:是角色意识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它指的是对角色行为职责和角色之间关系的理解,这是对一种社会生活现实逻辑的理解和认识,并与孩子的认知发展和生活经验有关。独自游戏阶段:独自游戏是指儿童在游戏中自己玩自己的,单独地玩。学步期或其前后。这一阶段婴幼儿以自我为中心,不大觉察其他人的存在,独自玩着自己的玩具,不理会他人。没有明显的社会性特征。平行游戏阶段:大约从3岁左右开始,游戏的性质发生变化,逐渐具有社会性。这个阶段游戏的特点是相互模仿,形成了初步的玩伴关系。联合游戏阶段:大约4岁以后,幼儿能够留意身旁其他幼儿的活动,有时会互借玩具,有时会加入到对方的游戏,并且互相交谈。但没有共同目标,没有真正的组织者或领导者。开始表现出明显的社交行为。合作游戏阶段:合作游戏是社会性程度最高的游戏。幼儿在5岁以后开始出现较多的合作游戏。

游戏内容是指儿童在游戏中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或现象的范围规定

游戏主题是指反映游戏内容范围的中心议题,常常表现为游戏的题目。

游戏情节指贯穿于游戏过程的富有故事性或艺术性的具体细节,是构成游戏内容的基本要素。

行为动机:行为动机是人的需要与行为之间互动作用得以实现的心理中介或桥梁。

社会性的定义:一般而言,社会性是指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理解、掌握和遵循社会行为准则,以及人们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征。形象玩具:又称主题玩具,是模仿物体(物品、动物、人物等)原形而制作的玩具。技术玩具:也称为科学玩具,属于形象玩具,它是借助于发条、惯性、电池、无线电遥控、声控、光控、磁控、温控等而活动的玩具。这些玩具有助于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智力玩具:主要有拼图、魔方、棋类、纸牌等。侧重于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在智力游戏中较为常用。

结构造型玩具:主要指积木、积塑、橡皮泥、粘土、沙等各种结构造型材料,既有人为的,也有天然的。

体育玩具:主要是指在体育活动中所使用的各种设备、器械、材料等。这类玩具有助于发展儿童的基本动作和运动技能,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发育。音乐玩具:指各种能发出悦耳声响的玩具。如小铃铛、喇叭、铃鼓等。

娱乐玩具:是模拟动物和人的滑稽造型和动作的玩具,可逗儿童发笑,使其产生愉快情绪,从而使大脑得到充分的放松。专门化玩具:根据儿童游戏的需要,专门设计制作的,可直接充当游戏的成员或设备。(即模拟实物的玩具,其构型精美逼真,功能的确定性强,游戏的主题也比较固定,在性质上具有专门化的特点)

非专门化玩具:由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或一些天然材料,以及某些结构造型材料组成,无固定的用途,其玩法确定性不强,可称为非专门化玩具。父母的育儿方式:指父母的行为特点和个性品质造成的对子女的教育态度。有无伙伴:儿童在游戏时有无伙伴直接影响着儿童的游戏行为。游戏时有无伙伴也会影响到游戏的社会性行为水平,玩伴会增强游戏的社会性和合作性。

伙伴的熟悉程度:儿童与熟悉的伙伴一起游戏更倾向于合作、分享,且象征性游戏的发生频率和时间均显著较高。伙伴的熟悉与否影响到儿童游戏的状态和过程。

伙伴的不同年龄:让不同年龄的儿童在一起游戏可以促进儿童的合作、分享、谦让等社会性行为的发展,能够使年长的和年幼的学前儿童都能在跨年龄的情景中整合自己的行为。可使年长儿童更好地发挥和发展游戏活动的组织能力,年幼儿童可以学到开展合作游戏的更多方法和经验。

伙伴的性别:幼儿与同性别的孩子游戏时,更多尝试探究,更多地选择新颖的玩具或物体,在熟悉的玩具上注意持续的时间较少;与异性的伙伴游戏则有助于性别角色互补,是促进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的一个因素。

教育的游戏化是指以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从而使幼儿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

游戏的教育化是指用教育目标来关注游戏,以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来分类组织游戏活动,以儿童游戏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加强对游戏的引导,使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能够迎合教育的方向。

教学游戏的组织形式以教学方式来组织儿童的游戏,是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这种游戏实施的组织,实质上是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活动实施教学,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即教学的游戏化。也称手段性游戏。活动组织方式:教学游戏的开展是以集体形式为主。

游戏类型:以成人编定的、有一定规则的有规则游戏,如智力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 游戏常规的含义:游戏常规是指在学前教育班集体中开展游戏活动时,对儿童不适宜行为和适宜行为的禁止和允许的经常性规定。它主要包括使用玩具的常规以及对其他游戏行为的规定。

平行游戏:教师通过模仿学前儿童的游戏来对学前儿童游戏施加影响。它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指导成为干扰的可能性。共同游戏:教师直接参与到儿童的游戏中,与儿童一起共同地游戏,如和幼儿一起下跳棋,和幼儿一起捉迷藏,到娃娃家做客,同时进行游戏指导。平行游戏策略:教师接近儿童,并与他们用相同的游戏材料一同玩一样的游戏,但教师不与儿童相互交往,不参与儿童游戏。

合作游戏策略:当儿童专注游戏时,教师以合作者身份加入到游戏过程,仍然由儿童掌握游戏的进行。

建议:教师通过言语试探地或协商性地要求或暗示儿童去做什么和如何做,重在对学前儿童游戏行为的引导。

评论:教师通过言语,自己或与儿童共同评论游戏中的儿童及行为,表扬和肯定正确的,也可以指出不足或提出建议。评论以鼓励、表扬为主。描述:教师用语言描述儿童的行为,使儿童对自己的行为以及行为的意义有更明确的意识,同时,教师的语言也为儿童描述自己的行为提供了范例。

询问:指教师鼓励婴幼儿用言语描述自己的行为或所发生的事情。

重述:指教师在与学前儿童的交谈中,采用有变化的句子结构,重述儿童刚才所讲的话,为儿童提供正确的句子结构,或不同的句型,使儿童了解到可以用不同的话说同一件事。提问:是指教师采用问题的形式,鼓励和引导儿童探索、思考与表达。所提问题以开放性问题为宜。

活动性游戏:侧重于培养小儿各种基本的动作操作的技能,促进婴儿眼手协调能力的发展,是婴儿游戏活动的最基本表现形式。也有助于婴儿增强体质和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此类游戏主要通过基本动作和机体运动表现出来。游戏实例:抓抓蹬蹬、练爬、走小路、上楼梯取物、跳高高、球出山洞、打狐狸、写写画画、假装活动、撕纸放风筝等

发展语言的游戏:婴儿的发展语言游戏是发展儿童口语能力的有效形式。它主要训练小儿正确的发音能力、理解语言的能力,使儿童随年龄的增长,逐渐能较清晰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游戏实例:模仿乐器声、指五官、找玩具、儿歌或绕口令、说反义词、语句对答或猜谜、看图说话等 感官游戏:婴儿游戏中的感官刺激及婴儿感官的运用及训练,可促进儿童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官能力的综合发展,也为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较单纯的感官的游戏,多在婴儿的早期进行。如:寻找声源、看镜子、猜动物的叫声、试冷热、尝一尝什么味、摸一摸是什么等。智力游戏:婴儿的智力游戏重在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练习。游戏中给孩子设置简单的与其智力相适宜的问题情景,让其积极地动脑、动手,在探索和创造活动中,提高婴儿的观察、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能力。智力游戏多在婴儿后期进行,且应注意婴儿兴趣的激发和引导。游戏实例:拼图、训练记忆的游戏、穿珠子、粘贴小动物、搭建房子。

音乐及娱乐游戏:包括听音乐、玩带响的玩具和乐器玩具以及玩造型滑稽的形象玩具等。这些游戏可以初步萌发婴儿对节奏和旋律的感受力,丰富婴儿快乐的情感体验,培养婴儿对美的感受和情趣,促进其良好个性的发展。游戏实例:摇摇拍拍、玩不倒翁、捉迷藏、客人来了等。

模拟构造:指模仿结构实例的构造活动,目的在于使幼儿学习建构技能与造型技能,培养模仿能力与操作能力。包括结构物的模拟,图纸中结构物的模拟,实物、玩具等形象的模拟,绘画等平面形象图的模拟。命题构造:是有指定主题的造型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结构的目的性,发展幼儿构思

能力。包括单一结构命题,主题结构命题

自由构造:是指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的创造活动,其目的是发挥幼儿的独立性、自由想象与创造性。

表演者游戏的概念: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故事、童话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即儿童扮演作品中的角色,用对话、动作、表情等富有创造性的表演,再现文学作品。也是一种创造性游戏。

有规则游戏的概念:是由成人创编,以规则为中心的游戏。是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手段或形式。

智力游戏:有规则游戏的一种;智力游戏是成人根据一定的智育任务而设计的有规则游戏。体育游戏:有规则游戏的一种;体育游戏是指以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技能协调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游戏。

音乐游戏:有规则游戏的一种;是在音乐或歌曲伴唱下进行的游戏。具有音乐和动作相配合的特点。

亲子游戏的概念:亲子游戏是家庭内成人(父母等)与儿童之间发生的游戏。它既是儿童游戏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亲子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

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即对主题角色游戏的组织上分成开始——进行——结束三个阶段。同化:同化是指在某个情景中,儿童使用他已经获得的图式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

顺应是儿童为了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的图式或机能。

第三篇:选择题(学前游戏论)

2012年

1.拜敦代克认为游戏不是单纯的机能,而是______动力的一般特点的表现。10 A.先天 B.幼年 C.理性 D.幼稚

2.福禄贝尔认为游戏可以______和发展神的本源。9 A.表现 B.表达 C.表演 D.表明

3.霍尔将儿童对游戏的爱好和参与理解为生物进化复演规律的______适应。9 A.客观 B.被动 C.主动 D.主观

4.加维提出了游戏行为有几个特征?26 A.5 B.4 C.3 D.2 5.游戏的发生必须是以动作和______发展的一定水平为前提的。A.身体 B.智能 C.生理 D.心理

6.游戏对学前儿童______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86 A.能力 B.智力 C.智能 D.智商 7.剩余精力说的代表人物是9 A.霍尔 B.皮亚杰 C.夸美纽斯 D.席勒

8.玩具从其功能特点,大体划分为______类。102 A.四 B.五 C.六 D.七

9.在教育中实施游戏,一方面要发挥教育影响的______,另一方面又要尊重儿童作为游戏主体的地位,发挥其主体性,这是学前游戏教育实施的基本原则。123 A.主动作用 B.主导作用 C.主体作用 D.主要作用

10.游戏与______是现代学前教育实践的两种重要手段。125 A.教学 B.教育 C.教材 D.教导

11.福禄贝尔认为游戏是儿童______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9 A.外部 B.内部 C.心理 D.先天

12.在对游戏进行评价时遵循______性原则。A.公平B.公正 C.教学 D.教育

13.学前游戏教育实施的组织从形式上包括______游戏和教学游戏。150 A.教材 B.自定 C.自选 D.自编 14.最初象征性游戏开始发生在57 A.1—1.5岁 B.3岁 C.4岁 D.5—6岁 15.社会性程度最高的游戏是45 A.平行游戏 B.联合游戏 C.独自游戏 D.合作游戏

16.在游戏中,把木棍当马骑,这个属于______游戏。43 A.感觉运动 B.象征性 C.规则性 D.联合性

17.孩子运用积木、积塑、泥、沙等多种材料,构造出各种形体,如高楼、飞机、桌子等,这种属于______游戏。44 A.感觉运动 B.结构性 C.规则性 D.联合性

18.按照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称为191 A.娱乐游戏 B.角色游戏 C.表演游戏 D.结构游戏 19.学前儿童在5岁以后开始出现较多的______ A.独自游戏 B.平行游戏 C.联合游戏 D.合作游戏 20.下棋、猜谜等是______ A.智力游戏 B.语言游戏 C.结构游戏 D.合作游戏

21.儿童在游戏中的言语,按照功能划分,大致有以下______33 A.协商性语言 B.以自我为中心想象性独白 C.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D.伙伴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E.提议性语言

22.游戏性体验可分为哪几种______?37 A.兴趣性体验 B.自主性体验 C.胜任感、成就感体验 D.幽默感体验 E.驱力愉快体验 23.以儿童认知的不同阶段,学前游戏可分为______43 A.规则游戏 B.结构性游戏 C.象征性游戏 D.感觉运动游戏 E.联合游戏 24.学前游戏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行为划分为以下几种______?44 A.袖手旁观的行为 B.单独的游戏 C.平行的游戏 D.合作游戏 E.联合游戏 25.主动性游戏有哪几种______?46 A.机能游戏 B.想象游戏 C.制作游戏 D.合作游戏 E.鉴赏游戏 2013年

1.德国思想家席勒和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将游戏看作是______9 A.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

B.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 C.未来生活需要的活动的准备

D.潜意识中的本能和欲望在活动中的宣泄

2.第一次以抽象的思辨方式,充分肯定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这种观点属于______10 A.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 B.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 C.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 D.游戏的历史性本质观 3.角色游戏指导的首要任务是______194 A.分配游戏角色 B.做好开展角色游戏的环境与条件准备 C.教会儿童扮演游戏角色 D.确定游戏规则

4.关于儿童在游戏时的表情,正确的说法是 ______ A.茫然发呆 B.总是专注认真的 C.总是在笑 D.有多种表情

5.“医生,我的孩子生病了,请您给看看”,儿童在游戏中出现的类似言语属于______34 A.伙伴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B.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C.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性独白 D.互补性语言

6.学前儿童的游戏划分为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和规则游戏四种,其划分依据是______43 A.按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分类 B.按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行为表现 C.按儿童在游戏中的体验形式 D.按游戏的主题

7.游戏中儿童相互模仿,操作相同或相近的玩具或开展相类同的活动。彼此间和谐相处,但他们仍在独自游戏,活动中没有合作行为,这种游戏是______45 A.单独游戏 B.平行游戏 C.联合游戏 D.合作游戏

8.儿童在游戏中展现于外的一切行为表现的方式,它构成游戏的外壳。这一概念被称为______68 A.游戏内容 B.游戏形式 C.游戏规则 D.游戏主题

9.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现代动机心理学关于内在动机的研究,儿童第一层次的需要是______76 A.维持生命、安全和机体生长发育的需要 B.认知水平的需要 C.社会性需要 D.自我发展的需要

10.2岁以内的婴儿,应为他们提供______44 A.智力玩具 B.形象玩具 C.发展感觉运动的玩具 D.结构玩具 11.教师通过模仿学前儿童的游戏来对儿童游戏施加影响,这种游戏指导方式称为______164 A.平行游戏指导 B.共同游戏指导 C.旁观者指导 D.非言语指导 12.婴儿游戏的组织实施方式要注重______184 A.以集体指导为主 B.以小组指导为主 C.以个别指导为主 D.以集体指导与小组指导相结合 13.有规则游戏的几个基本因素中,游戏顺利进行的前提,也是评价有规则游戏是否有效的依据是______220 A.游戏的任务 B.游戏的玩法 C.游戏的规则 D.游戏的结果 14.亲子游戏的早期阶段和启蒙阶段是______224 A.婴儿时期 B.学前时期 C.幼儿时期 D.儿童时期

15.相关研究表明,低结构课程(如英国的开放教育方案)班级中的儿童比高结构课程(如蒙台梭利学校方案)班级中的儿童进行更多的______119 A.练习性游戏 B.建构性游戏 C.操作性游戏 D.想象游戏 16.保证儿童游戏权利得以实现的决定性条件是______151 A.游戏教育实施计划的制定 B.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并合理安排 C.建立合理的游戏常规 D.培养儿童良好的游戏行为习惯

17.我国学前游戏理论与实践全面向苏联学习是在下列哪一个阶段?247 A.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建国初期 B.第二阶段,建国初期到十年浩劫之前 C.第三阶段,“十年浩劫”时期 D.第四阶段,“十年浩劫”后至今

18.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了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基础的教育家是______9 A.夸美纽斯 B.皮亚杰 C.福禄培尔 D.蒙台梭利

19.根据室内游戏区创设要求,不适宜与积木区邻近设置的活动区是______142 A.娃娃家 B.美术区 C.图书区 D.音乐区

20.运用人类学、逻辑学和数的理论来研究游戏,试图揭示游戏的意识与信息交流过程实质的理论是______305 A.认知发展学派 B.精神分析学派 C.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D.维果茨基理论 21.把游戏的本质概括为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______17 A.强调成人与教育影响在游戏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B.肯定了游戏作为教育手段的有效性

C.促使我们在引导儿童游戏的实践中,必须以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为前提 D.肯定了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内部的主观体验即主体性体验的决定性地位 E.展现出游戏促进儿童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发展的独特功能与价值 22.坚持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的心理学家是______289 A.维果茨基 B.弗洛伊德 C.霍尔 D.艾里康宁 E.格鲁斯 23.玩具的教育性取决于______144 A.玩具的复杂程度 B.玩具装潢是否漂亮 C.玩具价钱的贵贱 D.玩具本身是否一物多用,富于变化,有启发性 E.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24.游戏的觉醒理论告诉我们______302 A.环境刺激是觉醒的重要源泉

B.在缺乏刺激——觉醒水平低下时,发生的行为是游戏 C.在新异刺激——觉醒水平增高时,发生的行为是探究 D.托幼机构的环境刺激越丰富越有利于儿童发展 E.应注意托幼机构环境刺激的适当性、合理性 25.游戏活动在动机系统上具有以下特征______35 A.内部动机 B.直接动机 C.外部动机 D.间接动机 E.内部控制 2014年

1.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许多研究者开始尝试把游戏活动的本质概括为______15 A.社会性活动 B.主体性活动 C.生物性活动 D.体验性活动

2.儿童利用各种材料建构物体的游戏,诸如泥工、折纸、堆雪人等,我们称之为______44 A.感觉运动游戏 B.结构性游戏 C.象征性游戏 D.规则性游戏 3.成熟说的理论基础是______254 A.内驱力说 B.精神分析理论 C.心理动力理论 D.活动学说

4.游戏是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儿童游戏的前提是______78 A.身体活动需要和安全需要的满足 B.尊敬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 C.基本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的满足

D.社会性交往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

5.幼儿园实施游戏教育时不仅应当遵循主体性原则,而且应当遵循______128 A.发展性原则 B.趣味性原则 C.安全性原则 D.教育性原则

6.3-4岁的幼儿是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时期,而且运动能力增强,下列较为适合他们的玩具是______145 A.镶嵌板、图片接龙、拼图等 B.摇鼓、音乐盒、小熊打鼓等 C.积木、皮球、电动玩具等 D.娃娃玩具、秋千、转椅等

7.教师站在儿童的游戏之外,以现实的教师身份干预儿童的游戏,教师的这种指导身份是______165 A.教育者 B.参与者 C.旁观者 D.评论者

8.某教师为大班积木区制定的教育目标为:“能为所建造的物体命名”,这一目标存在的问题在于 ______ A.太笼统、太空泛 B.不易达到 C.不符合大班儿童年龄特征 D.不够清晰 9.为儿童选购玩具最基本的标准是______146 A.具有多样化和新颖性 B.经济适用 C.符合儿童身心发展水平D.符合卫生和安全要求 10.婴儿阶段(特别是2岁前)游戏的基本特征是______144 A.感觉运动性 B.象征性 C.规则性 D.社会性

11.“你能给老师讲讲你画的是什么吗?”,这属于游戏现场指导中间接的言语方式中的______167 A.评论 B.建议 C.描述 D.询问 12.教学游戏也称作______150 A.目的性游戏 B.本体性游戏 C.手段性游戏 D.自选游戏

13.在某个情景中,儿童使用他已经获得的图式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这种情况皮亚杰称之为______270 A.同化 B.顺应 C.平衡 D.协调

14.建国初期到“十年浩劫”之前,对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幼儿园教育实践产生巨大影响的游戏理论是______248 A.精神分析学派 B.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C.认知发展学派 D.元交际理论 15.经典游戏理论中在20世纪初处于游戏理论高峰的理论是______254 A.生活预备说 B.成熟说 C.生长说 D.复演说

16.认为游戏产生于儿童独立性及能力增长,与想参与他还不能胜任的成人活动愿望之间冲突的游戏理论是______296 A.行为主义学派 B.认知发展学派 C.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D.精神分析学派

17.在“食堂”角色游戏中,教师当食品卫生检查员,来到食堂检查卫生,指出了食堂的杂乱现象,扮演食堂服务员的儿童接受了意见,搞起了卫生。这种游戏指导方式称为______164 A.平行游戏指导 B.共同游戏指导 C.旁观者指导 D.非言语指导

18.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是______9 A.福禄贝尔 B.斯宾塞 C.席勒 D.格鲁斯

19.“医生,我的孩子生病了,请您给看看。”,儿童在游戏中出现的类似言语属于______34 A.医患就诊语言 B.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C.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性独白 D.伙伴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20.人们常常用来判断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的一项外部指标是 ______ A.表情 B.动作 C.言语 D.玩具

21.游戏的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包括______34 A.表情 B.动作 C.言语 D.角色扮演 E.材料

22.游戏性体验是指儿童在游戏过程中所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内部心理体验,它主要包含______37 A.兴趣性体验 B.自主性体验 C.成就感 D.幽默感 E.驱力愉快 23.游戏在促进学前儿童智力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______86 A.扩展和加深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认识 B.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C.促进儿童想象力的发展 D.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E.提供轻松愉悦的心理氛围

24.影响学前游戏的个体因素有_____120 A.性别 B.年龄 C.个性 D.健康 E.情绪

25.与其他形式的游戏相比较,角色游戏更突出的两个最基本特点是______191 A.社会性 B.独立自主性 C.特殊的想象活动 D.非生产性 E.愉悦性 2015年

第四篇:【0399】学前游戏论复习资料

0399 学前游戏论课程教学提纲(参考教材:丁海东编著《学前游戏论》)

征性游戏就开始转变成规则游戏。(选择、填空)

二、以社会性为主线的学前游戏发展水平

以社会性为主线的学前游戏的发展(简答):

1、独自游戏阶段

2、平行游戏阶段

3、联合游戏阶段

4、合作游戏阶段

几个幼儿往往坐在一起,只各自玩着自己的玩具或游戏而彼此没有交流(属于什么游戏:平行游戏)(选择题)

有时会互借玩具,有时更会加入到对方的游戏,并且相互交谈。但没有建立大家一致的共同目标,没有真正的组织者或领导者。(属于什么游戏:联合游戏)(选择题)相互商讨,确定游戏的主题、角色的分配、游戏材料的选择,甚至确定共同游戏的规则,有了集体共同的活动目标。(属于什么阶段游戏:合作游戏阶段)(选择题)

三、学前游戏总体发展的一般趋势

识记:游戏内容:指儿童在游戏中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中事物或现象的范围规定。(名词解释)游戏形式:是儿童在游戏中展现于外的一切行为表现的方式,它构成游戏的外壳。(名词解释)

第三章学前游戏的发展价值第一节游戏是学前儿童发展的需要

识记:推动儿童去游戏的内因是儿童的需要。(填空题)

最早提出类似这一观点的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并认为这种需要是生物性的,是人生来就有的原始欲望。(选择、填空)

第二节 游戏促进学前儿童身心的发展

一、游戏在学前儿童身体发展中的作用(简答):在户外进行游戏可以使儿童接触充足的阳光、新鲜的空气,增强儿童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有益于儿童身体的健康。例如,在户外场地进行的玩沙玩水的游戏、“踩影子”游戏等都是利用了阳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来促进儿童的身体健康。

游戏与创造性:心理学家科琳·亨特进行了一系列关于儿童好奇心和探究的研究,发现儿童好游戏与创造性能力存在正相关。(选择、填空)

二、游戏在学前儿童智力发展中的作用

游戏促进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1)皮亚杰认为儿童通过对游戏材料的操作可获得两类知识,即物理知识和数理逻辑知识。(2)在游戏中儿童可习得与人交往的规则、技能运用等,这种知识皮亚杰称之为社会性知识或经验。(3)游戏可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三、游戏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识记:社会性:是指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理解、掌握和遵循社会行为准则,以及人们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征。

游戏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游戏中蕴含着人与人交往的基本规则。(说明游戏可以促进哪方面的发展:社会性发展)(选择题)

四、游戏在学前儿童情感发展中的作用?

1、游戏中的角色扮演丰富儿童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2、游戏中的自由自主可以发展儿童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3、游戏中的审美活动可以发展儿童的美感;

4、游戏中的情绪宣泄有助于儿童消除消极的情绪情感。

第四章影响学前游戏的因素第一节 影响学前游戏的物理环境因素

物理环境因素是游戏游戏活动中物的要素或条件,它包括玩具、游戏场地、游戏时间等因素。(选择题)

形象玩具主要包括:玩具娃娃、玩具动物、交通玩具、医院玩具、模拟日常用品的玩具(如碗、杯子、衣服)等。(选择题)

智力玩具:主要有拼图、拼版、镶嵌板、魔方套塔、套碗、棋类玩具、纸牌等。(选择题)

结构造型玩具:主要指积木、积塑、橡皮泥、粘土、沙、雪等各种结构造型材料。(选择题)

玩具之间的搭配关系对儿童游戏的影响:就玩具数量对游戏的影响而言,一般认为年幼的婴幼儿对较多的玩具缺乏独立选择自己需要的玩具的能力,而当玩具数量较少且外部特征鲜明时,更能引起其注意且不易分散。

理解玩具过多或过少对儿童游戏的影响;玩具过多或过少都会对儿童游戏产生不利影响,过多会降低儿童的感知反应水平,也更易出现不珍惜玩具的倾向,过少则不利于游戏内容的丰富和多样化。

玩具在搭配上注重系列化、联系性对儿童游戏及其智力的发展更有效。

二、场地

麦格鲁研究发现的场地与儿童游戏之间的关系?:当游戏场所缩小,二游戏人数保持不变时,则儿童奔跑、蹦跳等运动型游戏的次数减少,二身体接触次数则增加了。他还发现,游戏人口密度的增加会导致想象性游戏和旁观行为次数的增加,或许人们密度的增加。

从结构特征上看,户外游戏场地可分为传统游戏场地和创造性游戏场地。(选择题)

第二节 影响学前游戏的社会环境因素

父亲和母亲对儿童的影响是不同的,父亲更倾向于和孩子游戏,而且更多的是与孩子玩运动性的、力量型的游戏,而母亲则更多的是与孩子玩安静的游戏。伙伴越多,社会性游戏发生的频率越高。混合班幼儿的平行游戏和小组游戏币非混合班幼儿显著增多,且有更多的积极交往行为。(选择)

第五章学前游戏教育实施的基本原则第一节游戏是学前教育的重要手段

一、游戏——现代儿童的权利,教育关注的焦点。

识记: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红》规定:“缔约国确认儿童有权休息和闲暇,从事与„„”;1998年8月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世界

幼儿教育大会的主题就是保护儿童游戏的权利。

二、游戏与教学简述游戏与教学的区别:

游戏与教学是现代学前实践的两种重要手段

教学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而教师根据明确的教学目标,将大纲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如知识、技能等通过一定教学手段,有效地传授给幼儿的过程,是一个由不知、从不会到会的过程,是外部,是外部知识内化到幼儿的认知结构体系中的过程。

游戏是幼儿主体将内在已有的知识、技能以及情绪通过有趣的活动表现出来,是一个以现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享受已知的过程,是一个将已知外化的过程。

第二节学前游戏教育实话的基本原则

有哪两大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如,教师根据儿童身心特点选择游戏;在游戏评价时,要以鼓励、肻定、表扬为主,多从正面评价等都体现了教育性原则。在幼儿进行自选游戏之前,教师也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清楚让幼儿玩哪几种游戏,通过玩这些游戏,幼儿会在哪些方面获得发展。(这句话体现游戏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什么原则:教育性原则。)(选择题)

在对游戏进行评价时遵循教育性原则,就是要以正面鼓励、表扬、肯定为主,批评、否定为辅。(选择题)

二、主体性原则:理解什么是主体性原则。首先,组织实施游戏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水平,根据不同年龄班的幼儿身体和心理发展状况,选择合适的游戏内容,其难度应适中。(属于主体性原则)(选择题)

组织幼儿园游戏时贯彻主体性原则,还应考虑到确保游戏的安全性。(选择题)

贯彻主体性原则应充分尊重幼儿的积极主动性。幼儿游戏不是为了获得别人赞赏、表扬,更不是为了获得奖励、报酬,而是乐在其中,为了游戏而游戏,游戏活动本身就是目的,是行为的动机和强化因素。(说明游戏应坚持主体性原则)

第六章学前游戏教育实施的基本任务第一节学前游戏环境与条件

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知觉或判断。(名词解释)

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

2岁以内的婴儿正处于各种感觉器官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主要是通过看、听、摸、抓等感觉运动来认识事物,应为他们提供发展感觉运动的玩具。3-4岁的幼儿是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时期,应为他们选择较丰富的形象玩具(如娃娃玩具、动物玩具);

5-6岁的幼儿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发展,应多为他们选择智力活动成分较多的结构性玩具。这些都说明玩具必须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

为小班幼儿选择的玩具应以成型的形象玩具为主,以有利于支持儿童游戏愿望的产生和游戏的进行。为大班幼儿准备一些未成型的玩具,即是非专门化的玩具,这主要是为了促进大班幼儿创造性的发展。

第二节学前游戏教育实话的组织

一、学前游戏教育实施的两种组织形式

(一)自选游戏的组织形式

这种组织形式的游戏活动也称作目的性游戏或本体性游戏。

在现代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中,被以为是隐性课程的实施的途径。自选游戏的组织强调儿童游戏中的自由自主,在活动组织方式上主要以个别形式、小组形式来进行。以自选游戏的自主形式实施的游戏,在类型上主要是创造性游戏(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等)

儿童在自选游戏中更适合也更倾向于玩能充分发挥自由性、创造性的这一类游戏。

以教学(狭义的教学,即正规的、以集体形式为主实施的系统学科教学)方式来组织儿童的游戏,是教学游戏的组织形式。(名词解释)

(二)教学游戏的组织形式

手段性游戏:在上课或作业教育活动中注意采用游戏的形式与手段,激发儿童兴趣,从而促进教育效果提高,所以此类组织形式之下的游戏。(名词解释)自选游戏的组织

游戏常规:是指在学前班集体中开展活动时,对儿童不适宜行为和适宜行为的禁止和允许的经常性规定。(名词解释)

儿童游戏的常规一般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简答):

1、爱护玩具,不随便毁坏玩具;

2、玩具共享,不能独占或抢夺;

3、学会整理玩具,不随处乱放或乱扔;

4、有好合作和共处,不干扰或捣乱他人。

二、学前游戏教育实话的组织内容

(一)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并合理安排

(二)建立合理的游戏常规,培养儿童良好的游戏行为习惯

第三节 学前游戏过程中的现场指导

平行游戏:教师通过模仿学前儿童的游戏来对学前儿童游戏施加影响。(选择)

第四节 学前游戏的评价

对学前游戏教育作用的评价:(简答题)

1、儿童按自己的意愿做游戏,在游戏中感到轻松、愉快,发挥了创造性;

2、儿童做游戏很认真,能克服困难,能遵守游戏的规则;

3、会正确创造性地使用玩具并爱护玩具;

4、在游戏中对同伴友爱、谦让,能与同伴合作并不妨碍他人游戏的进行;

5、游戏内容丰富、积极向上,有益于儿童身心发展。

第七章学前游戏的分类指导第一节 婴儿游戏的指导及实例

一、婴儿游戏指导的要领

婴儿游戏主要出于感知运动性的认知水平,并满足于感官运用和机体活动的生理性快乐,由此具有较突出的嬉戏性。(选择或填空)

婴儿的游戏的开展要侧重于活动性,促进感知觉能力和基本动作能力的发展。1岁以内小儿采取个别指导形式;1-2岁仍应以个别指导方式为主,但可适时间分小组进行集体性游戏活动;2-3岁婴儿可适当组织全体性的活动。

在指导幼儿游戏时,教师可以以两种身份介入儿童的游戏,即

二、婴儿游戏的种类及实例

(一)活动性游戏

活动性游戏侧重于培养小儿各种基本的动作操作的技能,促进婴儿眼手协调能力的发展,是婴儿游戏活动的最基本表现形式。

例如:抓抓、蹬蹬(1岁内)、练爬(半岁以后)、走小路(1岁半左右)属于活动性游戏。

知道指五官、看图说话属于发展语言的游戏

寻找声源、试冷热属于感官游戏

穿珠子、粘贴小动物等属于智力游戏。

第二节幼儿角色游戏的指导及评价

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替代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的游戏,又称象征性游戏。(名词解释)

角色游戏是幼儿期典型的游戏形式。(选择题)

一、幼儿角色游戏的基本特点、结构及意义

(一)角色游戏的基本特点:

1、高度的独立自主性;

2、特殊的想象活动。

角色游戏的基本特点包括:自主自愿性、虚构性、社会性、愉悦性、非生产性。

(二)角色游戏的基本结构 角色游戏由哪四部分组成:

1、角色的扮演即以以人代人;

2、对物品的假想即以物代物;

3、对游戏动作和情景的假想(情景转变)

4、内部规则

第三节 幼儿结构游戏的指导及评价

结构游戏的基本特点:(简答)

1、结构游戏与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紧紧相关;

2、结构游戏是以建筑与构造为基本活动的及物活动;

第四节 表演游戏与有规则

表演游戏和文艺表演都以童话故事作为表演的依据

一、表演游戏指导

表演游戏与角色游戏的区别:表演游戏和文艺表演都是以童话故事作为表演的依据。但不同的是,表演游戏是幼儿主动自发的创造性活动。而文艺表演是在教室组织下,严格按照故事、童话的情节、语言进行表演的。

二、规则游戏

有规则游戏的四个基本因素。(简答)

1、游戏的任务;

2、游戏的玩法:为实现游戏人物对儿童活动提出的要求,包括游戏的开始、过程和结束。(名词解释)

3、游戏的规则:是关于动作顺序以及在游戏中被允许的或被禁止的活动的规定。(名词解释)

4、游戏的结果

智力游戏:在游戏中,给孩子设置比较简单的与其智力相适应的问题情境,让儿童积极地动脑、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能力。

包括:拼图、训练记忆游戏、认识数和量的游戏、穿珠子、粘贴小动物、搭建房子等。

第八章学前家庭教养听亲子游戏

第一节 亲子游戏的发展与特点

亲子游戏是家庭内成人(父母等)与儿童之间发生的游戏。

有研究表明,父亲倾向于与孩子玩嬉戏性游戏,母亲倾向于和孩子玩教学性游戏。

思考在我国家庭内倡导和开展亲子游戏的策略。

简述:亲子游戏的特点

1、情感性;

2发展性:他们在和孩子游戏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会“寓教育于游戏之中”,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想法去影响孩子的游戏(说明亲子游戏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发展性)(选择题)

论述题:我国发展亲子游戏的策略

1、向家长宣传和说明游戏的重要性,破除“游戏不同于学习”的传统观念。只有当家长认识到游戏的重要性,他们才会真正重视并参与游戏;

2、家长应当民主地、平等地对待子女。体罚、溺爱或或把孩子当玩具逗玩都是不尊重孩童的表现。只有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家长才可能在游戏中和孩子结成平等的玩伴关系,才可能尊重儿童的需要与兴趣;

3、家长在游戏中应培养与鼓励儿童的创造与独立性,不要“望子成龙”过切,出处“越俎代庖”,去代替孩子游戏,代替孩子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困难;

4、在开展亲子游戏的同时,鼓励与支持儿童的独立游戏以及伙伴的交往与游戏,培养儿童独立游戏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儿童和伙伴交往以及游戏的兴趣与能力。

第九章发展与借鉴

第一节 国外学前游戏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儿童游戏研究进入相对而言缓慢的发展时期。在这一阶段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在儿童游戏的研究领域中占据统治地位。德国福禄培尔是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了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基础的教育家。

福禄培尔的“恩物”是什么意思?

为了使儿童得到知识和发展各种能力,福禄培尔为幼儿园设计了“恩物”和作业体系。

恩物:意为神赐予的东西。“恩物”在实际上是一种适合儿童特点的恩赐物,是幼儿园你做游戏和进行作业时用的玩具和材料。(填空)

游戏教学原则;了解六种恩物。

第一种:6个小球,用6种不同颜色的线纺织而成,球上绑上一根线。教师让儿童看各种颜色的球,发展儿童辨色的能力。教师一边把向各方甩动,一边说前后、上下、左右,以发展儿童空间观念。教师把球放在掌心,表示有,然后收起来,空出掌心,表示“无”,借以发展儿童肯定和否定的观念。

第二种:木制的球体、立方体和圆柱体,其高度和直径都是一寸半。通过这种“恩物”可以使儿童认识物体的各种形状、性质和彼此的关系,并且可以用它们拼成小桌子、小凳、炉灶及其他物件。

第三种:木制立方体,可以分为8个小立方体(立方体平分为2,又各分为4)。这种“恩物”可以培养儿童整体和部分关系的概念;还能锻炼儿童的创造性的组合能力,急用小立方体组合成不同的物件。

第四种:木制立方体,可以分为8个小长方体(立方体平分为2,各等分为4个长方形板)

第五种:木制立方体,可以分为27个等值的小立方体,其中有3个小立方体有分别对分,形成6个三角体,有3个小立方体分别4等分,形成12个三角体。第六种:木制立方体,可以分为27个小长方体,其中一些还可分平板、斜角等更小的部分。

第四、五、六种“恩物”的性质和意义与第三种相同。由于有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几何体,配合起来可以构成多种多样的物件,供儿童进行游戏,训练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福禄培尔之后,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创建了幼儿园教育的一系列教学法。(选择填空)

她设计14种教具,主要是训练知觉,进行感官教育和发展智力。

第二节 我国学前游戏理论及实践研究的发展

第一阶段,从20实际20年代左右至建国初期

主要代表人物是我国著名幼儿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从1920年起,陈先生以自己ideas孩子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长期的、连续的儿童发展研究(包括儿童游戏的研究)。在1925年出版的《儿童心理之研究》(填空题)

陈先生认为,儿童之所以游戏,与两个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方面与儿童游戏的力量(体力)和能力(动作技能)的发展有关,另一方面与儿童好动的天性和游戏能够给孩子以快感有关。

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去考察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游戏的发展变化时陈先生关于儿童游戏看法中的核心思想。(填空)

第十章国外学前游戏理论

第一节 经典的游戏理论

剩余精力说的主要观点是生物体都有维护自己的生存的能力,生物体进化得越高级,这种能力越强。儿童除了一般生活活动外,不需谋生,所以除了维护正常的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同样高等动物除了维持生存所必须消耗的精力之外,也还有剩余精力。

松弛说主要观点:认为游戏不是剩余精力的发泄,而是为了精力的恢复。人类在脑力和体力劳动中都会感到疲劳,为了消除疲劳、恢复精力,就产生了游戏 生活预备说主要论点是:认为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准备。

复演说:主要观点是认为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儿童游戏是重视祖先生物进化的过程,重现祖先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动作和活动。

弗洛伊德关于游戏的思想:游戏和其他心理时间一样,都受到唯乐原则的自动调节。

与弗洛伊德不同,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史心理性欲(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埃里克森认为,良好的母子关系是产生信任感的基础。

第三节 认识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皮亚杰他的主要论点是认为游戏是儿童学习新的复杂的课题和时间的一种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和技能的方法,是思维和行动相结合的方法,也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即用认知发展理论的术语来说,游戏是同化超过了顺位。

顺应就是有机体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使自身发生变化,是儿童为了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的图式或技能。

同化是指在某个情景中,儿童使用他已经获得的图式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

简答:练习性游戏有三种发展趋向:

第一、因而增加了表征而变成象征性游戏

第二、向社会化方向发展,趋向于规则游戏;

第三、向真正的适应发展,变为严肃的工作。

练习性游戏是动物与儿童所共有的,尤其是动物的游戏特征。但动物而儿童的练习性游戏有明显区别的。

象征性游戏是幼儿游戏的典型游戏,也是自我中心的表征活动时间的游戏的特征。象征性游戏与练习性游戏的不同之处在于思维的参与并且带有特殊的嬉戏性表征结构。

简答: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具有以下几个主要观点或基本特征:

1、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反对本能轮。

3、强调成人的教育影响,强调儿童与成人的交往在游戏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五篇:2021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

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

游戏名解

学前游戏概论

游戏发展规律:指游戏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征。

恩物:福禄贝尔为幼儿园设计的做游戏和进行作业使用的玩具和材料,意为神赐予儿童的礼物。

摄取:指重视国外儿童游戏研究的资料,摄取其中的营养成分,用以发展自己。

选择:批判的吸收。

客瞧性原则(价值中立原则):要求在搜集资料、分析和解释结果时,不答应带有价值偏见。

发展性原则:把学前儿童的游戏瞧做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的研究原则。教育性原则:研究者要以有效地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和科学性水平为宗旨,选择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研究课题,在研究过程中要使研究活动与教育活动达到统一,有益幼儿身心发展,促进游戏发展。

瞧察法: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一定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的瞧察学前儿童游戏行为,并分析学前儿童游戏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

问卷法:是研究者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学前儿童游戏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有关儿童游戏特征、水平与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研究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瞧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研究游戏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中借助于一定的仪器严格的控制实验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的实验。

教育现场试验(自然实验):在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现实情境中进行的、对实验条件加以适当控制的实验。

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派

前意识指人们能够从无意识中回忆起来的经验,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的核心,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及与本能冲动有关的欲瞧本我(伊特)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原是

本能冲动组成的,它们不懂什么逻辑、道德,只受唯乐原则支配,盲目追求满

足。

超我代表我们意识的要求,反映着人你

们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的道德要求

和行为标准,受理想原则支配

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现实的反

复教训下从本我中分离出来的一部分

图式是动作的组织或结构,具有概括性

特点,可从一种情景中迁移到另一种情

境中往

顺应是有机体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是

自身发生变化

同化意味着接纳和整合,是把环境因素

纳进到有机体原有的结构中往。

低级心理机能:指感觉、知觉、机械记

忆、不随意注重、情绪、冲动性意志等

心理过程。

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特有的心理机能,它是随意的、主动地,反应水平是抽象的、概括的,其实现过程是间接地,是

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它起源于.,是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

元交际:是一种意义含蓄的交际,表现

为不用言传,只是意会的形式。

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及特征

游戏从本质上说是指一类由幼儿自主

控制的、能带来愉悦情绪体验的、有操

作材料的活动。

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象性活

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表现与发展起

来的功能特性。

学习是指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主体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排除由成熟

或先天反应倾向所导致的变化。

学前儿童游戏与学前儿童发展

实物活动:指以对物体的操作为特征,以把握所规定的物体用途和使用方法

为结果的活动。

活动性动机:源于身体活动需要和最佳

觉醒水平需要的双重驱动。

探究性动机:源于理解和影响环境的需

要,并以最佳觉醒水平需要为基本内驱

动力,智力类和象征性游戏主要由此引

发。

成就性动机:源于理解和影响环境的需

要和.性交往需要。

亲和性动机:源于尊敬或认可需要,并

以.性交往需呀为基础。

象征性游戏:是儿童靠模拟和想象扮演

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

形式的象征过程,用来反应四面生活的一种游戏形式。

情景转变:行为脱离他原有的真实生活

情景即动作脱离真实背景。

以物代物:用一种东西代替另一种不在眼前的物体,且能够用被代替的物的名

称来命名当前物体。

以人代人:指儿童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形体动作、表情、言语等来模拟或假装

成他人或某一不属于自己真实身份的角色行为及其特征。

角色行为:是角色扮演最基本的成分,也是最早出现的成分,它是根据过往感

知过事物的形象来模拟他人的行为。

角色意识:是角色行为发生的结果,他

是儿童对自己游戏中扮演的角色,所用

代替物及所用动作等方面的意识。

角色认知:对角色关系的认知,主要表

现为互补性角色中,儿童能清楚的意识

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单独游戏:儿童专心的、独立的操作玩

具的游戏。

平行游戏:儿童相互模拟,操作相同或

相近的玩具或开展想类同的游戏活动。

联合游戏:儿童和同伴一起做游戏,相

互交谈,但没有建立其共同的目标,没

有真正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活动。

合作游戏:儿童以集体共同的目标为中

心,有达到目标的方法,活动有严格的组织,小组内有分工,常有较明显的组

织者或领导者的游戏。

.性(狭义):指个体在.交往过

程中获得的各种人际关系与特征以及

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心

理倾向性。

广义的.性:指人在.上生存过程

中所形成的全部.特征的总和。

道德感:指人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行为是

否符合.道德行为标准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美感:是人对事物的审美体验,是人们

在领略美好事物时产生的。

理智感:是与幼儿的熟悉活动、求知欲、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等需要是否满足相

联系的内心体验。

学前儿童游戏与幼儿园教育

人格:指个体在需要、动机、爱好、态度、价值瞧念、气质、能力倾向、外形及生理等诸多方面具有的特质。

统一论:当学习要求转化为幼儿的需要,外在目的转化为内在动机时,学习与游戏之间便实现了部分转化,通过转化,幼儿在游戏中获得了学习的收获,在学习中体验到游戏般的乐趣。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

课程:旨在使学生获得的教育性经验的计划。

幼儿园课程:根据幼儿园教育目标为幼儿设计和组织有益于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全部学习经验。

群体成员的.化:对儿童来说,在游戏活动中所展开的同伴之间的交往活动是促进他们早期.性行为的一种重要的契机。

幼儿园游戏教育活动的实践设计

第一节、幼儿园游戏活动实践设计的基本原则

娱乐性与认知性相结合的原则:其实质是游戏活动在激起并满足儿童情感需要的同时,激起并满足儿童的认知需要,使以情感为需要的一系列非智力因素,能加强和帮助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具体活动与反省抽象相结合的原则:指教师在组织游戏活动时既要让儿童有具体实际的游戏活动,又要引导儿童对游戏过程和游戏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从而帮助儿童从具体的活动对象及活动本身中抽象出概念、定义、原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及规律。

自由选择与全面参与相结合的原则:指教师在组织游戏活动时既要使儿童有自由选择的情感,又要引导和组织全体儿童参与到规定的游戏之中,并成为游戏活动的主体。

广义的互动:指一切存在物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狭义的相互作用:指在一定的.背景与具体情境下,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第二节、幼儿园游戏活动实践设计的基本模式瞧察学习:是儿童通过视觉活动而进行的学习

操作学习:是以手的动作对物体的控制

而实现的学习活动

探究性操作学习:目的是培养和增加儿

童操作学习爱好,是儿童善于发现问题

并主动思考,从而锻炼其思维和感知能

形成性操作学习:目的是把握知识、技

能及培养分析、综合、分类概括、理解

等智力

强化型操作学习:以动作技能的巩固和

把握为主要目的,带有练习性

模拟性操作学习:由演示、瞧察和再现

等操作环节组成示范性操作学习:指在儿童动手操作前

老师为使其把握操作的基本程序而进

行示范的操作模式

指导性操作学习:指在儿童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儿童操作情况予以知

道的模式

个体探究性操作学习:指儿童在动手操

作过程中独立自主的探究知识的操作

模式

群体协作性操作学习:指儿童在动手操

作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促进、互相

协作,依靠群体的力量获得知识的模式

倾听学习:儿童通过听觉器官对声音的感知而进行的学习

两维学习:以符号或画面为内容的学习

三维学习:通过利用一定的工具或材料

形成或改变物体的空间、外形和状态的学习

同时学习: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对学习材

料没有预先安排,而是把他们放在一起

随用随拿

继时学习: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对游戏材

料预先进行安排,然后才开始活动

关系中的学习:在游戏或日常生活中,儿童个体经常与他人有某些联系,如同

伴游戏、交流、合作、冲突等,这些联

系或关系本身代表着儿童的一种学习,这种学习对儿童个体来说是想他人学习,对儿童之间来讲意味着互相学习或

共同学习,统称为关系中的学习

冲突:处在一定关系中的人与人之间在思想、意见、做法等方面的不一致或不

协调,进而引发为语言或行为上的对抗

第三节、幼儿园游戏活动实践设计的基

本要素

直接经验性:游戏活动的内容来源于幼

儿的直接经验,有利于丰富幼儿的直接

经验

开放性:游戏活动的内容不仅限于国

内、身边,应更丰富、广泛,可供幼儿

自主选择的充分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和

不同爱好爱好的幼儿的不同需要

生活性特点:游戏活动活动的内容与幼

儿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与现代生活紧密

联系,通过活动帮助幼儿获得生活经验

并运用于生活

创新型特点:游戏活动活动的内容包含

着新的信息、心得经验、新的情景、新的情感等新的因素

综合性特点:游戏活动活动的内容以经

验为结构点,综合各领域、各类性能引

起幼儿外部身体活动与内部心智活动的活动内容联系成有机整体

情景交往法:是教师为幼儿创造游戏交

往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创设亲、助、乐的人际情境和美、趣、智的交往情境,引发幼儿产生交往愿瞧,让幼儿结伴参

与语言交往、情感交往、行为交往,使

幼儿在主动自主的游戏交往活动中获

得发展的一种方法

尝试成功法:是教师在创设的情境中,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或任务,通过自己

亲身的实践游戏活动,自己尝试---错误

—改正---再尝试----成功,获得成功体验的一种方法

主动发现法:是在教师提供的环境材料

中,幼儿通过主动地动手、动脑、探索

等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产生出猜

疑、惊异、困惑的心里,从而主动主动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法

自主选择法:是在教师创设的可选择性

游戏活动情境中,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自由

选择游戏的内容、伙伴、材料及活动方

式等,是幼儿在活动中强化自我意识,自主能力得到发展

点拨引导法:是教师在瞧察、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在幼儿活动出现困难需要帮

助的时候,以引导瞧察、设计讨论等方

式,变教师的意图或教育目的为幼儿自

己主动、主动的学习活动,教师在顺应

教育中出点子、拨思维、引方向、导操作的一种方法

情趣体验法:是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创设一定的环境氛围,以符合幼儿情趣、需求特点的内容方法,调动幼儿的内部学习动机,是幼儿的学习过程在愉悦的情趣氛围中展开的一种方法

有意设疑法:是教师根据幼儿有意注重的特点,在分析重点、难点的基础上,为完成教育目的、任务而在游戏活动活动前或实施过程中有意设置疑问,引导幼儿主动开动脑筋,创造性解疑的一种方法

延迟判定法:是教师了解指导幼儿的一种瞧察判定法,教师在施教过程中,通过一定时间的瞧察,不急于下结论,尽可能的给幼儿留较多的时间、空间往思考、操作、讨论、探究、创造

评价学习法:是幼儿通过游戏活动自身的结果或学习活动后的评价、反馈,达到幼儿自主的调整学习或活动方式,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方法

差异教学法:是教师制定并实施符合每个幼儿特点、水平、需要的游戏活动计划,将教学内容做细致的分化,重视对每个幼儿的教学方法、教学切进点、突破点的设计,是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提高幼儿的学习成功感和教育的效率感的一种方法

学前儿童游戏教育的组织与实施

物质环境:指幼儿园各种人工或非人工的游戏空间和场地、游戏材料、游戏时间等

心理环境:指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及心理氛围

界限性:即各活动区要划分清楚,界限明确,便于幼儿开展活动和教师进行治理

相容性:指在布置活动区时要考虑各个区域的性质,尽量把性质相似的活动区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扰

转换性:教师在考虑划分各个区域的同时,也要考虑幼儿可能出现的一个活动区内的活动延伸转换至其他活动区的需要

p251

下载学前游戏论作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前游戏论作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09年1月学前游戏论[合集五篇]

    2009年1月学前游戏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1.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30年代左右,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游戏理论,在今天被称为“经典的游戏理论”,下面......

    学前游戏论简答题答案五篇

    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 形成性考核册简答题、论述题答案 1.幼儿园玩具使用的常规有哪些? 答:根据个人或集体游戏的需要,有计划地拿取玩具,教育幼儿不要多占或独自占有玩具,需要其他小......

    江南大学2018年大作业学前儿童游戏论答案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考试大作业 考试科目:《 学前儿童游戏论》 一、大作业题目(内容): 1、场依存性个体主要有哪些行为特征?(5分) 答:1.依赖于周围的感知场景。 2.倾向于对......

    2014年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学前儿童游戏论1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考试科目:《学前儿童游戏论》一、大作业题目(内容):1、场依存性个体主要有哪些行为特征?(5分) 答:1.依赖于周围的感知场景。 2.倾......

    2014年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学前儿童游戏论2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考试科目:《学前儿童游戏论》一、大作业题目(内容):1、场依存性个体主要有哪些行为特征?(5分) 答:1.依赖于周围的感知场景。2.倾向......

    幼儿游戏论[精选合集]

    幼儿游戏论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1.《幼儿游戏论》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专业课,与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及各领域教育联系紧密。 2.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幼儿园游......

    学前游戏论复习(多个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

    一、名词解释 1.情景转变:是使儿童的行为脱离它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及动作脱离生活背景。(摘自PPT) 2.非专门化玩具:指游戏功能相对不确定,结构性程度相对较低,游戏者可以根据自己......

    学前儿童游戏论第2阶段测试题2a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第二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 《学前儿童游戏论》第五章至第八章(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学习中心(教学点) 批次:层次:专业:学号:身份证号:姓名:得分:一、单项选择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