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学风建设中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

时间:2019-05-14 19:34: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班级学风建设中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班级学风建设中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

第一篇:班级学风建设中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

班级学风建设中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

学风是一所大学办学理念、能力和水平的综合体现,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全员工程,需要整体设计、综合治理。班级是参与学风建设活动最基本的单位。高校学风建设的效果如何,班级的学风状况至关重要。学风问题的解决需要对学风建设的目的、内涵与实施等几个基本问题进行反思。

一、为什么——学风建设的目的

《大学》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此话成为许多求“道”之士恪守的原则。学风建设是为学校还是为学生,这是开展学风建设首先需要明确的基本问题。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从而影响到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学习也是学生的天职。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组织性强是学校教育重要特点之一。全面而扎实的系统知识的获得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付出艰苦卓绝的劳动。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通过学风建设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加强学习纪律不仅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的良好基础和保证,也是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刚毅坚卓等优秀品质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学风建设是为学校还是为学生?学风建设既是促进学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也是学生自立自强、成才成长的需要。因此,学风建设活动的开展既是为学校,也是为学生,二者并行不悖。“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不管”,学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管理。学风一旦形成,将使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形成长期稳固的约束。只有学风好、校风正,教育管理工作才会顺畅有序,才能出新出彩。

二、是什么——学风建设的内涵

学风建设是什么?学风建设对于学生来说,意味着严格的考勤制度、卫生检查、早起晨读,也意味着动员会、推进会、学习经验交流会、各种代表座谈会。对于班主任和辅导员来说,学风建设意味着建章立制、计划总结,还意味着跟班听课、走访学生宿舍。可是学风建设如果仅仅满足于计划总结、自查互查等常规活动,到头来就可能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甚至可能适得其反、谈“风”色变。在班级学风建设的实施过程中,如果把学风检查当成目的而非手段,就容易把学风建设做成“揪揪辫子”“打打棍子”的无聊游戏。其实,发现问题是手段,反思和解决问题才是目的。学风建设的真谛在于建设,学风建设的灵魂是创新。学风建设需要实事求是,更需要解放思想。既要一如既往地着眼于眼前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也要关注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服务于学生的考研、科研等活动。学生在学风建设中需要监督,更需要引导;需要管理,更需要教育。

三、怎么办——学风建设的实施

班级是参与学风建设活动最基本的单位。个人认为,在班级学风建设的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德育与智育

陶行知认为,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的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布贝尔说,名副其实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

说千道万,思想转变。学风建设活动是否能有效地实施,取决于学生是否充分认同、积极投入。因此,在学风建设动员会上,应把学会学习和学会做人结合起来。让学生统一思想,在班上形成一股集体合力。笔者所带班级在开学初的教室布置上,在教室两侧醒目处专门辟出一角张贴“我的格言(My Motto)”,每位同学都选取自己的座右铭或最喜欢的格言予以展示,以彰显学生个性。

学风建设月中,还有幸请到我校教师、青年画家吴锦川老师拟了八字班训,并求得其珍贵墨宝:立志、识趣、作为、获益。其立意分别为——立志,即立大志,立长志,志存高远,树立远大的理想;识趣,即培养高尚的情操,懂得生活情趣;作为,即学好专业知识,练就扎实本领,力争有所作为;获益,即在工作和学习中尽心、投入,力求对他人、对社会有所助益,反过来对自己的成长也大有裨益。

(二)课内与课外

国内外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学者都有这样的经历:学校教育虽然给他们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专业方面的成就,往往是与他们在青少年时代的课外兴趣和活动相联系的。课外活动在发挥学生特长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通过有计划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发展自己特长的领域,找到自信。课外活动中取得的成绩会进一步促进和巩固班级学风建设的成果。

(三)经验与体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风建设活动往往少不了请一些在期末考试或各种考证中取得较好成绩的学长或同学来介绍经验,以便让自己少走弯路。我们的成功人士通常也能欣然应邀前来传经送宝,与大家一起分享苦尽甘来的喜悦。然而,过于频繁的经验交流往往也让大家产生对他人经验的过分期待与依赖。凡事都想找人指出一条明路,一心想着走捷径。如果目前尚无成功的先例,便理所当然的认为该事不可能,连尝试一下的勇气也没有。

要知道,经验有时只是一件旧外套。穿在别人身上很好,穿在自己身上却未必合适。如果只是一味地寻求经验与捷径,也就放弃了自己去体验学习与生活乐趣的机会。缺乏生活体验的人生必定是苍白而乏味的。

更何况,学习在上升为自己的志趣之前,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捷径可走的。不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有多少人能自称已经学得很自由了呢?正如美国一位中学校长曾在一篇批判美国教育现状的文章——《第五种自由》——中所言,“美国人正在享受先驱们为他们寻求到的四种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言论自由及信仰自由的同时,他们正在丧失第五种自由——达到自己最佳水平的自由;而这一自由正是前面四大自由的基础。没有约束的‘自由’,是空虚无聊的代名词,只会使人进入另外一种不自由的境地——一事无成”。

米开朗琪罗并不是靠心不在焉地乱涂一气学会绘画的;莫扎特八岁便成为造诣颇深的钢琴家,也并不是终日在电视机前消磨时光的结果;像伊芙?居里和海伦?凯勒,他们都是通过严格的训练,才能对生活的挑战做出出色的反映,从而获得一种新的自由——第五种自由,即达到自己最佳水平的自由。”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既是教师队伍的一员,又是管理干部的一员,身处教学、管理第一线,是学风建设的关键力量。”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有多种渠道,但最直接、最可靠、最关键的还是辅导员、班主任对他们的教育和帮助。高校学风建设的效果如何,班级的学风状况至关重要。

第二篇:农村社区建设中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

农村社区建设中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

来源:

民政部管理干部学院 时间:

2008-05-05 23:45

农村社区建设中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

民政部培训中心 孙树仁

[内容提要] 中国农村的基层社会治理从村民自治到农村社区建设,使农村社会治理由民主政治的范畴发展到社会建设的领域。农村的社区建设从区域范围到社会治理的职能、内容再到实施农村社区建设组织及其运用的方法都在发生着变化。在区域范围上由村民自治以建制村的村委会区域范围发展到以政府公共服务以建制村为区域范围,村民自治则下沉到自然村落;在职能上由基层群众自治的政治职能发展到以构建和谐社区的社会职能,在组织上从依靠法定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发展到基层政府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农村社会组织与自组织,从方法上也必然要介入社会工作的方法。

[关键词] 农村社区 区域范围 职能与内容 组织

在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对农村社区的区域范围、农村社区建设的职能与内容以及实施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和主要介入的方法? 是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不可回避的基本问题。

一、关于社区的研究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的概念最早是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f.tonnies)1887出版的《社区与社会》一书,首先提出的。他认为:社区是一种具有共同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所组成的彼此关系密切、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共同体。1927---1937年美国人文区位学创始人之一的帕克多次来中国讲学,把这一学说带到了中国。20世纪30年代,吴文藻、费孝通等人出于科学认识中国社会,和推动社会学中国化的强烈愿望,开始接受社会学的社区的学说,并研究中国社会。1948年10月16日费孝通在学术刊物《社会研究》第77期上发表了《二十年来之中国社区研究》。首次将社区的概念运用到对中国社会的研究。

关于社区的概念存在着种种定义和概念,围绕着社区这一概念不同的理解,其中存在着对社区地域性的不同认识。持功能主义观点的学者,往往认为社区姓“社”,而不姓“区”,强调的是社区的功能结构及社会结构,而不是地域空间结构,这一观点对社区没有严格的地域范围的限制。而持地域观点的学者则认为社区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互动产物,因而,社区即姓“社”又姓“区”,现在学术界普遍持这一观点。认为社区包含着人口要素、地域要素、组织结构要素和文化心理等四个基本要素。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有机统一的关系。其中,“地域要素”是社区的地理环境要件,是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区域范围,是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场所,是人们生存的基本空间。“人口要素”是社区生活的主体要件,也是首要条件,人是社会的主体也是社区的主体。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都是有人来从事的。社区的人口数量(人口密度)是衡量社区规模的主要标志,社区的人口结构(文化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职业结构、社会分层)反映社区的性质和特征。“组织要素”是社区的客观机制,社区的组织使社区居民的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得以实现,没有组织的社区是不存在的,没有组织的社区是没有意义的社区。社区组织的要素,主要是指社区内部的各种社会群体和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构成方式。主要由党组织、家庭、邻里、村居委会、经济组织、商业单位、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等等。“文化要素”是社区居民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实现的精神要件。主要是指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心理特征、共同的文化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村规民约、精神状态、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等等。四个要件紧密相关,缺一不可。当然,还应该看到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其功能的表现形式,在不同社会历史背景下往往不尽相同,即使在同一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必然出现各个阶段的时代特征。社区是社会但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它是在一定地域范围的社会;社区是群体,但与一般意义上的群体不同,它是以地域为特征的群体; 社区是人群,但与一般意义上的人群不同,它是具有社会交往的人群,具有共同文化心理和共同利益的人群,社区是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富有人情味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区的基本要素告诉我们,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必须确定农村社区建设的区域范围,并依此作为一个农村社区建设的单位,以便于我们组织和指导村民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同时,农村社区建设与村民自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内在的联系,但是毕竟不是村民自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那么农村社区建设的功能又是什么呢?内容又是什么呢,也需要我们给以确切的定位。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农村社区的组织系统既是农村社区建设的客体,又是农村社区建设组织载体,这又需要我们对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体系给以准确的定位。

二、农村社区建设的区域范围

在城市的社区建设中,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中办发[2000]23号文件)那么,农村社区的范围又应该如何定位呢?

首先农村社区区域的的范围必须尊重社区是社会生活共同体的本质属性。确定农村社区建设的区域范围,应该充分考虑社区的特质,也就是社区的自然属性。社区是一种比邻而居、相识相知、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的富有人情味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这就要求我们确定农村社区建设的区域范围时,要做到区域适中、人数适宜,保证农村社区是彼此之间相互熟悉经常来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如果界定的农村社区区域范围人口太多、范围太广,村民们彼此之间构不成彼此熟悉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这样的社区很难发挥社会功能,这样的社区实际上将成为一种行政化区域。在我国广大的平原地带的村庄,一般一个大的自然村也是一个村委会的建制村,大的村子下设十几个村民小组,小的村子有几个村民小组。我们在河北平原地带的农村体验生活,其中在一个大的自然村(方圆近四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万余人),我们对村民的彼此熟悉程度进行了测验,村两头的村民基本上没有来往的占到90%以上,老百姓彼此之间知根知底,经常串门唠嗑又能相互帮助的人家一般在30户左右的人家约1000余人。在公共空间上,以往村民经常活动的公共空间,每天担水的水井、游泳的池塘和村里的祠堂。一般在“两袋烟的路程”步行20-30分钟的路程,约1-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现在,随着交通工具的发达,道路的平坦,大家经常活动的公共空间已经扩大了,一般在2公里的范围内路程上村委会组织一些活动,只要有时间,大家都能到。而在2公里以上路程,除非是特别关心的活动,或者有利益驱动(比如去开会可以发奖金,可以请大家吃馆子、可以看戏、看电影)否则,一般村民是不会参加村委会组织的活动的。而在山区,一个建制村的村委会往往包含着若干个自然村,而自然村本身很小,多则几十户,少则十余户,自然村与自然村之间又相隔甚远,这里的村民主要活动范围在自己的自然村里。因此,我们在确定农村社区建设的区域范围时,是不能一刀切的。一定要符合社区的基本属性,这就是社会生活的共同体的本质属性。正由于平原和山区的不同,人口密度不同,在各地进行农村社区建设的试点中,就有着山东、江苏主要以建制村为区域范围的农村社区建设和以江西为代表的以自然村为社区建设区域范围的农村村落社区建设的不同。

二是农村社区区域的的范围必须尊重农村社区建设中政府的行政力量介入的基本特征。农村社区建设不同于村民自治,其主体是村民,村民自治就是村民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属于基层群众自治这一民主政治制度的范畴。行政是不应该介入村民自治活动中的,行政力量只是在村民自治中发挥着指导的作用。而在农村社区建设中以农民为主体的村民自治仅仅是农村社区建设中的政治建设,同时农村社区建设还包含着更广泛的农村社会建设的内容。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农民是主体,是根本力量这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农村社区建设毕竟不是村民自治,从社会治理的层面上来看,它更重要的是国家对农村社会善治的社会治理行为,是国家对农村基层社会的治理与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共同建设农村社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国家通过行政力量体现国家对农村基层社会的善治理念,同时也将在农村社区建设中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因此,在确定农村社区区域范围时,必须考虑到有利于国家行政力量对农村社区有效地提公共服务,有效的整合农村社区各种资源的整合。出于以上考虑,将农村社区建设的区域定位在建制村村委会的区域是适宜的。

三是同时还要考虑到有利于促进村民自治,使得农村社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我们认为,以建制村为社区建设的区域范围,有利于政府在农村社区建设中有效的组织公共服务和整合农村社区建设的各种资源。但是对于建制村人口多,区域广、公共社会事务复杂的村子,村民自治难以落到实处。在村民自治的实践中,许多人口多、区域范围大的村子,召开一次村民代表会议都很困难,一事一议更是难以做到,村民自治流行与形式。在那些村民自治基础薄弱、乡行政力量与村民自治关系紧张的村庄里,以建制村为社区建设的区域范围,更会有村民自治会退化或者边缘化的可能,农村社区建设只能是促进村民自治的发展而不应该是退化。

分析以上因素,我们不难看出,简单的以自然村为农村社区建设的区域范围,有限的公共服务难以在下沉到自然村落,政府的公共服务在农村社区建设中难以发挥作用,同时建制村区域内的资源也难以得到有效的整合,如果简单的以建制村为社区建设的区域范围,村民自治有着退化的可能。如何克服二者的弊端呢?我们认为农村社区建设应该以建制村村委会为农村社区建设的区域范围,同时,村民自治要由现在的以村委会为村民自治单位,下称道村民小组(自然村)的。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发挥行政力量,使国家的公共服务落到实处,还有利于政和农村社区的各种资源建设农村社区。但是,在以建制村村委会为农村社区建设的区域范围的同时,农村村民自治应该以村民小组(自然村)为单位,保证村民自治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得到健康发展。

三、农村社区建设的职能与内容

农村社区建设的职能,决定着农村社区建设的内容和功能。为了弄清农村社区建设的功能,有必要厘清农村社区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国家对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农村建设的综合工程。它的目标和基本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可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包含着农村的经济建设还包含着农村的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内容。尽管农村社区建设内容涉及到农村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但它的核心内容是属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社会建设的范畴。

现在的村民自治既包含着村级社会的民主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是中国农村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农村社会治理的一种特殊现象。按照农村社会现代化的要求,农村的社会发展是由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几部分组成的。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应逐渐从村民自治的政治领域中剥离出来,做到相对的政企(经济发展)分离和政社分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区建设的提出,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政企(经济发展)分离相互剥离的可能,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基层群众自治政治制度,又为农村社会的社会建设与政治建设的分离提供了可能。当然这一分离过程是逐步的,也是相对的。

按照农村社区建设属于农村社会建设的范畴的逻辑分析,农村社区建设不具有生产发展的职能。生产发展的经济职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职能,农村的生产发展是村的经济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一家一户为基本单元的经济生产单位,在国家农业部门或者其他经济部门的指导下、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对农村社区的经济建设进行科学的规划、负责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发展现代农业。农村社区服务属于农村社区建设的范畴,农村社区服务即具有服务于农民生活的职能,也有服务于农民生成的职能,要为农民的生产发展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便捷生产的服务,如提供一些生产资料、信息咨询等。但这只是服务职能,不是经济建设职能。

农村的社会建设的内涵是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农村公共服务的扩大、农村利益关系的协调、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完善、农村社会矛盾的处理和农村与城市之间和农村内部的公平正义。从中国现实的农村社区建设实际出发,民政部提出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应当以建设和谐社区为目标,以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健全农村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为重点,提升农村社区村民自治功能,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农村社区。按照以上要求,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农村社区建设的职能。

1.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政治职能:完善基层群众自治政治制度,是党的十七大所提出的要求,也是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开展农村社区建设中,必须加强各类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完善基层群众自治政治制度,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建立和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通过履行政治职能的使村民依法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充分发挥农村社区建设的政治职能,完善基层群众自治政治制度即是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目的之一,又是农村社区建设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

2.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职能: 切实加强农村社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必须搞好农村各项社会管理,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从农村的实际出发,主要是探索建立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政权负责、城乡各种社会力量协同、广大农村村民参与的社会治理体制。加强农村各类社会组织建设,特别是公益性的社会服务组织建设和管理。通过建立基层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引导农民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理村民的各种矛盾,同时加强社会治安,维护农村社会秩序的稳定。

3.农村社区服务的职能:农村社区不同于城市社区,它既是生活单元,又是生产单元。农村社区服务既要向农民提供方便生活的服务,又要提供方便农民群众发展生产的服务。这里的农村社区服务,包含着以下几个内容,一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我们要通过农村社区建设为政府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搭建社区这一让政府实施公共服务的平台。二是农村社区组织农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开展农村志愿服务、群众性互助服务。利用农村地缘相近、血缘相亲的特点和邻里互助的优良传统,组织农民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农民群众的自助、互助服务,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三是为城市和农村各类社会组织支持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农村社区服务公益事业提供平台。四是为企业发展农村经济,提供农村社区服务提供农村社区平台。

4.繁荣农村社区文化的职能:不断提高农民文明素质。目前,农民文体活动场所和设施缺乏,业余文化生活贫乏,乡村文化建设的任务相当繁重。要通过社区建设,发展农村社区文化,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是要以农村社区为平台,把文化、体育、广播、信息等设施引进农村社区,逐步形成方便农民群众读书、阅报、健身、开展文艺活动的场所。二是要挖掘农村社区文化资源,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文化体育活动。

5.加强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农民社会生活的公共空间。通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蓝天、碧水、绿地,本是最适宜人居的环境,但现在不少地方环境脏乱、农药污染、生活习惯不文明、人居环境急需整治。要通过加强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农民群众行路、饮水、用电、物资供应、垃圾处理等方面困难。从改革开放以来,村民普遍感到村庄中的公共空间越来越少,一些幸存的公共空间的功能也弱化了,村庄社区正在“陌生化”。通过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参与农村社区的社会生活,提供公共空间。四 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

现在农村社会治理是以村民自治的形式出现的,村民自治既包含着村级社会的民主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是中国农村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农村社会治理的一种特殊现象。按照现在在村民自治框架下的农村社会治理的模式和行为惯性,人们习惯于依靠村委会和村民小组,无疑,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农村的村委会和村民小组是主要的组织,但是农村社区建设已经突破了村民自治政治建设的范畴,他是农村社会建设的范畴,因此,从事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不单单是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还需要政府的行政组织以及社会组织。

农村社区建设中的行政组织: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基层政府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提供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方面上,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将不同于村民自治框架下的农村社会治理,政府只是一种外在的指导性的组织,而在农村社区建设中,政府具有重要的责任,使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组织。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赋予的村民自治的组织载体,通过村委会和村民小组推进中国农村社会的民主政治的发展,从理论上属于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政治建设的范畴,但在实践上农村的村民自治包含着村级社会的经济事务、社会事务、文化事务和政治事务。从今天的中国国情出发,农村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仍然是农村社会建设的主要组织形式,承担着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

农村社区建设中的社会组织与社会力量:农村社区建设毕竟不同于村民自治,它是党的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机制,我们在农村社区建设中,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行政力量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公众力量,同时,还需要广泛培育和发挥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协同的力量。通过前几年农村社区建设早期的探索来看,既有以法定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村委会、村民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农村社区建设,还有以农村基层公益社团法人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农村社区建设,如山西永济市农民协会、江西以“五老”为主要力量的农村村落社区志愿者协会、湖北因为“凤凰岭事件”后产生的社区理事会、山东青岛的农村社区邻里中心等自组织。我们认为在政府统筹下,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以法定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村委会和村民小组为主体,充分培育和发挥农村各种社会团体和农民自组织,动员城市街道、企业各种力量,共同建设农村社区是一种必然的社区建设体制和组织模式。

第三篇:关于校园文化建设中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中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

固东中学 明立钦

为了将学校建设成有自身特色且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窗口学校,并让学生成才,教师成名,学校成功。我校就校园文化建设进行讨论,挖掘,推广,建设,即形成特色文化。向校园文化要效益,向校园文化要质量。本校本着“较好一个学生幸福一个家庭,办好一所学校造福一方人民!”的办学理念,及“个个都重要,人人都提高!”的教育理念,深入思考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其中的一员,我就校园文化中的班级文化建设进行以下思考:

为什么一走进有的班就让人赏心悦目,精神振奋? 为什么有的班主任带出来的学生发展后劲相对大些? 为什么有的班比其它班更加朝气勃勃,凝聚力强? 为什么有的班主任工作很投入,但实效差?

为什么我们说有的班“班风好”,有的班“班风差”?

为什么有的家长认为不但要给孩子选一所好学校,更重要的是选一个好班主任?

„„

原因多种多样,但重知识轻文化,班级文化建设较弱是班级管理缺乏亲和力,实效性差主要原因之一。

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比如文艺学、天文、地理、教育、服饰等等。

作为班级文化,它与建筑文化、饮食文化一样有着自己的外延和内涵。首先,它是一种个性文化,代表着班级的形象,体现了班级的生命。其次,它是班级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财富,是全体师生共同劳动的结晶。第三,班级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系统工程,它的主体是学生。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每个班级所特有的。它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功能。班级文化涉及到与班级有关的各类人群,既包括我们以往比较关注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包括我们容易忽略的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而教师与教师之间是合力的关系,教师与家长之间是互补的关系。

班级文化可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

(一)“硬文化”的建设

所谓硬文化,一个班级是否具有教育气息,是衡量这个班级优劣的重要标准。是一种“显性文化”,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环境文化,也就是物质文化,比如教室墙壁上的名言警句,英雄人物或世界名人的画像;摆成马蹄形、矩形、椭圆形的桌椅;展示学生书画艺术的书画长廊;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科普长廊;表露爱心的“小小地球村”;悬挂在教室前面的班训、班风等醒目图案和标语等等。在一个窗明几净,富有极厚文化氛围的班级中,全体学生会自发地形成一股浓郁的学习风气;学习和掌握丰富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热爱劳动,热爱科学;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真诚地与同学和老师相处,友好地进行合作,促进并加快学生的社会化。同时,学生的道德情操也得到了陶冶。班级文化通过加强文化之间的互动,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主动接受文化的熏陶,从而不断提升个人境界。在这样一种积极向上、温馨和睦的环境里也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触动学生自发地加入建设班级文化的行列,使班级文化的建设与学生的发展构成积极的互动,取得教育的成功。从古时的“孟母三迁”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再到今天的“环境出人才”,无不证明了环境文化的重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可见,对于教育而言,一切都可以成为它有利的素材,有效的运用空间资源,创设具有教育性、开放性、生动性且安全性的“硬文化”环境,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激活学生的思维,融合师生的情感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

对班级“硬文化”环境建设的法则是:力求朴素、大方,适合学生,突出班级特点。

1、注重教室的卫生。

干净的教室不是打扫出来的,而是保持出来的。平时的工作中,要经常教育学生看到地上有纸屑就主动捡起来,课桌椅摆放整齐,小黑板、扫帚、水桶理整齐等,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主人翁的责任感——“教室就是我的家”。教室的卫生是班级文化环境的基础,有了这个“地基”我们就可以添砖加瓦了。(全校或年级进行卫生角评比、展示观摩;推门进班查保洁;先进班级在全校介绍经验展示照片或录像)

2、重视教室的布置。

教室的墙壁可以贴一些字画、人物等(由学生选出);教室的四角,可以把它安排成自然角、科技角、书法角、卫生角等;后面的壁报应经常定期更换,由学生干部组织,自己排版、策划;教室前面黑板的上方可以挑选一句整个班级的座右铭。教室的布置应使各个部分都和谐统一起来。如:如果要布置布置一个热爱自然的班级,就可以以四季的变化来布置,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如果要布置成为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班级,备有读书书角,缔造“书香班级”,做“书香少年”,或在教室后面都备有一个大书架,里面摆满了学生爱读的各类书籍。(还可以将这种文化内涵延伸到年级文化墙上,形成年级特色。)

3、讲究座位的排列。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可以根据班级教学和活动的需要排出便于师生交流的“马蹄形”,便于生生交流的“面面型”等(如公开课上)。优美的班级物质环境,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特点,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暗示、熏陶和感染,给他们增添了无穷的学习和生活乐趣,同时也带来希望和活力,把教室建设成一个“愉悦的场所”,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

(二)“软文化”的建设

建设好班级“硬文化”环境,只是给这个班级做了一件好看的外衣。而软文化,则是一种“隐性文化”,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包括各种班级规约,构成一个制度化的法制文化环境;观念文化则是关于班级、学生、社会、人生、世界、价值的种种观念,这些观念弥漫在班级的各个角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制度和观念等引发出来,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和精神面貌,则是行为文化。班级真正的精神体现还要看班级“软文化”环境的建设。班级“软文化”环境是班级文化环境的核心,是最能体现班级个性的,班级整体形象的优劣最终将取决于班级“软文化”环境是否健康。

1、班旗、班歌、班徽的设计及其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此三者是班级“软文化”环境建设起始点,像一场音乐会前的造势活动,令观众更加神往。在设计这些时,班主任应调动全班师生乃至家长人人参与,引起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关注。设计完成后,可通过上操、集结、各类比赛、年级活动等各种场合展示班旗、班歌、班徽,成为本班的形象标志。班旗、班歌、班徽作为班级和班级特色的标志有助于学生对班级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更为重要的 3 是他们的设计活动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合作力,加强班级的凝聚力,增进学生间的了解和信任。

2、“班风”的建设及其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这是班级“软文化”环境建设的重头戏,也是整个文化环境建设的核心部分。它包括了班级风格和班级风气,是班级对外的形象。对它的建设,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①教师方面。要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班风”,不能仅靠一个人的力量,它参与了多种力量,是众多因素的有机反应,但教师在这里却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对班级的领导方式,与“班风”有着密切的关系。一种好的班级领导方式,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极大的鼓励作用。当前,大多数的学校采用的都是“专制”型的领导方式,它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丧失了自觉性,阻碍了学生的主动行为。所以,在教师的领导方式方面,可以采用一种民主型的领导方式,或是一种参与式的领导方式。教师参与到班集体当中,与学生一起,共同制定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班级计划,或是对某事进行集体的裁决;给予某个学生帮助,或是指导,同时,接受他们的监督;教师要给班级活动以最大的支持,并尽可能的参与到其中;在学生做出选择时,教师要给予客观公正的表扬和批评,尤其在批评时,教师要注意对语言的使用,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在建立民主型领导方式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是一个设计师,班级发展方向的设计师,而不是保姆、消防队员。(可以作为全员德育的集体落实)

②学生方面。学生是班级文化环境建设的主体,在班级“软文化”环境的建设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班级风气的形成,是一股巨大的力量。

首先,是合作与竞争的协调。在班级的活动中,尤其是在班级的学习当中,合作和竞争是影响班级风气的两个重要的变量。合作,就是为完成同一目标而协同活动,从而产生对双方都有益的结果。在班级中,它能增进集体的凝聚力,形成积极的班风,促进学生的和谐健康发展。它能够取长补短,让学生积极思考彼此间的差异,从而积极的改进自己的不足,提高学习的自觉性。竞争,就是为同一目标而与他人竞争,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它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使集体生活富有生气,避免学生对学习的单调感,增加他们的学习乐趣。还能够激发学生的 4 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标准和报负,增强学习的效率。但是,激烈的竞争可能导致一部分学生过分紧张和焦虑,因而抑制学习,引起学生对学习的抵制,对解决问题的挫败感,同时,过分地强调竞争,会使学生之间产生矛盾,最后的胜利成为他们主要的目标,而对学习的内在价值和创造活动视而不见,对学生的内部团结也造成了伤害。所以说,协调好这两者的关系,对班风的建设显得非常重要。

其次,是同辈文化的影响。青少年时期是身心急剧发展的时期,身心机能的迅速变化使学生产生许多新的、尚不十分清楚的体验。所以,他们迫切希望从对同辈集体和伙伴的了解中来揭开心头的疑团和困惑。于是,逐渐把注意力转到同辈同伴和集体的身上来。随着对同辈集体力量的依赖以及与同辈集体的厉害关系的发展,学生遵从集体压力的倾向日益明显。这当中有两个方面的工作需要重视:第一、对舆论的引导。良好的舆论对班级的各项事物都会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它能让班级充满浓郁的学习气氛,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师生之间互相信任。第二、对小群体的引导。推动其积极参与班级的活动,维护集体的利益。

3、制度文化的建设及其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制度化的法制环境,还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和行为的尺度,从而使每一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的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正确面对学习和生活,建立法制观念、按照法规办事、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维护自己的权利,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化程度。

学生一旦置身于班级集体的文化氛围之中,他们的思想观念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日积月累就会形成一种与班级文化相融合的价值观。班级中全体成员的群体意识、舆论风气、价值取向、审美观念、制度文化和精神风貌的反映,是班级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班级的实际制订一系列的班级规章、制度、公约和纪律等,在经过全体成员集体表决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实施,坚持“依法治班”,在班级制度的各项条文中,突出精神风貌、价值观念、作风态度等具有文化气息的条款,给制度以灵魂,共同发挥规章制度的强制作用和激励作用,使班级形成“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的良好局面。

例如:建立《班级公约》是班级工作中经常实施的一种制度,也是班级建设中最为完整的“班级宪法”,从“班歌”到“班训”,从“班级法庭”到“班级惩罚与奖励”,与学生一起讨论研究,制定得尽量地完整、全面。让学生在班级生活中体验“社会生活”。为帮助学生实现将班级制度文化从强制约束向自觉遵守的转化,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借助于晨检、班报、班日誌等方式,积极地进行宣传,同时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正确加以引导,以帮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日常行为规范的良好习惯。

面对丰富的班级制度文化,学生学习吸收内化,本身就是一个教育过程。班级的“软文化”要落实在班级的各个角落,时时撞击学生的心灵。学生经过长时间的耳濡目染,社会化的水平不断地得到提高。班级“软文化”的主体是班风。良好的班风是无声的命令,是不成规章的准则,使学生自觉地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抵制和排除不符合班级利益的各种行为。建设优良的班风,在班级成员的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内在的激励因素,增强班集体的向心力和归宿感。班风巨大的激励作用,能使班级中的每个人精神振作,身心愉悦,人与人之间紧密团结,高度信任,人际关系和谐,班集体由此焕发出无穷的力量和生机,班集体与学生获得共同的成长与发展。

因此,班级文化最大可能地成为了塑造学生心灵的栖居地,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坚实基础。

总之,“化知识为智慧,积文化为品格”,文化育人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一种隐形的教育方式,现代教育需要用“文化”来支撑和引领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以及学校的发展。

第四篇:关于高校班级学风建设的思考

关于高校班级学风建设的思考

[摘要]良好的班级学风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谈恋爱及缺乏追求等因素影响着高校班级学风。因此,可以通过加强大学生理想教育,在学习生活中培养大学生的能力,切实开展高校教学改革,转变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有效建设现代高校班级的学风,使大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关键词]高校班级学风班级建设

[作者简介]谢龙华(1971-),男,广西贺州人,梧州学院教师教育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与班级管理。(广西梧州 54300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7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科研课题“高校和谐班级的创建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桂党高工宣[2007]82号)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4-0159-03

一、班级学风建设对现代高等教育的意义

学风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是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纪律的综合反映的高低。班级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高校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同时,班级学风会对每位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优良的班级学风将感染、带动班级成员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这些积极影响不仅反映在大学阶段,还将对大学生毕业后的发展产生重要作用。

高校班级学风建设是我国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998~2006年,全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从643万人发展到2500多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9.8%上升至22%),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2007年,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决定实施“质量工程”,将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和教学必须落到他们身上才能产生效果。因此,在实施“质量工程”的过程中,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关键。大学生是否认真学习,能力是否提升直接检验了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实施成效。高校班级学风建设是“质量工程”的重要保障,没有良好的班级学风,没有积极参与的大学生,“质量工程”就是一句空话。可见,有效建设现代高校班级学风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影响高校班级学风建设的因素分析

不可否认在高校中存在这样的学生:没有学习兴趣、上课睡觉、无聊上网、玩游戏、打牌、谈恋爱。是什么因素导致本该是学习圣地的大学校园沦为一些大学生玩物丧志的“温床”呢?本文将具体进行分析:

(一)就业压力的影响

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200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总数为145万,2003年为212万,2004年为250万,2005年为338万,2006年为413万,而到2007年达到495万。从国家统计数据上看,2003~2006年来就业率都没有超过70%,这意味着2007年至少有140万名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51.4%的调查对象将大学生心理问题归咎于“就业压力过大”。①

当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时,一些大学生会选择积极面对,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工作,以换取未来的成功。然而有一部分大学生却不能正确面对,变得自卑、焦虑,对前途失去信心。这样往往导致他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放纵,而这又会形成更大的压力,造成恶性循环。

(二)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

30年前的“读书无用论”是说“读书越多越反动”,“新读书无用论”更多指“上学没用、学历没用、文凭没用”。除了反映就业难,“新读书无用论”还反映了现行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与工作的脱节。“新读书无用论”的形成,有学生自身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同时也与高校长期以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为目标有关。高校教育“重学术、轻技术、重灌输、轻能力”,导致部分大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出现了上课睡觉等应付学习的现象。如此态度,何谈班级学风呢!

(三)大学生恋爱的影响

生理的逐渐成熟以及入学前后环境的变化对大学生恋爱有着特别的影响。在高中,男女虽有对异性的向往,但由于学业压力大以及学校、家庭的干涉,青春的骚动被压抑着,不敢释放。进入大学后,学校没有禁令,家长无法直接干涉。处于自由状态下的异性,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频繁交往,相互了解,为大学生恋爱提供了客观环境。然而,大学生并不具备恋爱的心理与社会性成熟,他们没有恋爱的生活基础。在生理的不断成熟和情感的冲击下,很多大学生在恋爱问题上往往容易失去理智。2006年郑州6所高校对593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38.6%的大学生正在谈恋爱,甚至网上大学生们认为谈恋爱的实际比例超过70%②。

恋爱作为大学生情感发展历程的重要体验会对大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会带来消极的反应。这里不去探讨大学生该不该谈恋爱,但可以肯定恋爱是影响大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部分大学生缺乏追求

影响班级学风建设的根本因素无疑是大学生的内在需要,是大学生前进的内驱力。内驱力的产生源于大学生内在追求水平的不断提高,即不断激发学习和发展的潜能。这些潜能与大学生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密切相关。

在社会变革日益激烈的今天,部分大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由于受西方价值体系的冲击,一些人在追求和信仰方面一片空白。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他们往往没有前辈的勤劳、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和远大的理想,甚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严重。笔者曾对4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有明确理想的只有8人。而另一次对64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只有19名大学生在学习中具有进取精神。自我实现需要是在不断积累成功体验的基础上逐步产生的,部分在中学就缺少成功体验的大学生,无疑在追求水平上与“精英们”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建设良好班级学风的策略

班级学风建设显然是一个系统,对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针对性,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将就上述班级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做法,以期有效地建设良好的班级学风。

(一)加强学生的理想教育,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班级学风建设的基础。大学是理想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开放的世界,西方思潮、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社会腐败现象无一不冲击着大学生的理想与信念体系。对大学生开展理想教育,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非常重要。而针对班级学风建设,我们对大学生的理想教育可以着重强调以下几方面内容:

1.加强理想和追求教育,让大学生明确奋斗目标,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理想、追求和目标是大学生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激发大学生内驱力的根本因素。在改革逐步深化、开放扩大的社会环境里,针对部分大学生缺少理想和追求,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缺少学习和发展动力的现象,对大学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坚定政治方向,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这是高校思想道德建设亟待解决的新课题。③

学习价值观是世界观的一个方面,是学生对于学习的总体认识。学习价值观解决的是为什么学、为谁学的问题,它是学习之舟的灯塔。当代学生学习目的比较明确,但功利性较强,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对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有正确判断。除了从爱国主义的高度外,大学生还应从个人发展和生命价值的角度来理解学习的意义,通过学习理解生命的真谛,活出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

2.树立以学习任务为核心的发展目标。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大学生的天职无疑也是以学习任务为核心的。大学生只有按要求完成自己的学业任务,才能顺利毕业,才能更好地为祖国、为社会做贡献。树立以学习任务为核心的发展目标,要注意目标达成的难易程度,远、中、近期目标相结合。同时还要帮助大学生做好生涯规划,让学生明白大学是一个新起点。如何度过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大学生活结束时要达到什么目标,自己将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未来要做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要引起他们的思考,以使其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当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时,他们的行为就有计划性、目的性和自觉性。这样,学习目标才能真正成为大学生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3.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让大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学风涣散,大部分大学生都在逃避现实,不敢面对自己所遇到的困难,不愿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因此,对大学生加强责任意识的教育很有必要。此外,对于大学校园里的恋爱风,尤其要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大学生还没有恋爱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没有责任意识的恋爱是冲动和盲目的,只会在错误中越走越远。

大学生要使自己的成才目标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把振兴祖国、强国富民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利国利民的前提下,实现个人事业的最大价值。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我们的共同使命,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提高责任意识。只有责任意识提高了,大学生才会不再逃避,才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二)在学习活动中展示大学生的聪明才智,逐渐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追求水平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大学生的校园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校园文化活动包括学院、系、班集体甚至是学生小组或学生宿舍开展的各种科技、文娱、体育等活动。校园文化活动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长,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感兴趣的活动项目,让他们在活动中增进认知、锻炼能力、学会交往、加强沟通和交流。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让他们充分展示和发展自己的聪明才智,满足一定的尊重需要。

2.创设条件激发大学生潜在的高层次需要。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的本能,每一位大学生都有着强烈的自我实现需要,这是他们发展的最根本和最强大的动力来源。只要能够把大学生潜在的自我实现需要激发出来,就会让大学生产生自我发展的动力。因此,高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要注意给大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条件,让大学生更多地体验成功,不断诱导他们的成就动机,让他们潜在的自我实现需要能够不断地被激发出来。

3.逐渐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追求水平。培养自信心要坚持正面教育,以鼓励为主,避免伤害大学生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自信心的提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自尊心是学生心理最敏感的角落,是学生前进的动力和向上的源泉。对这个最敏感的角落,要伤害它很容易,而要提高它则是难上加难。因此,对学风涣散的大学生,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而要更多地从学生的闪光点开始引导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而不是被歧视。自信心提高了,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

提高自信,关键还在于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包括对学习、生活和发展等方面的评价。关键在于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能够辩证地地看待问题。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看到自身的缺点越多,优点越少,自我评价就越低,也越容易形成自卑心理。只有准确认知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人才会自信。同时,任何事情都有有利的一面,同时也可能有不利的一面。缺少自信的大学生往往只是看到对自己不利的一面。这些学生要多看到对自己有利的一面,多想好的一面。哪怕是经历了挫折,也要从中寻找积极因素。找到的积极因素越多,就越能培养自信心。此外,还要正确评价学习,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学会对自身的学习活动进行正确的评价,在学习中找到成功体验,是大学生自信心提高的重要保障。④

(三)加强高校教学改革,让课堂吸引大学生,加强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不可否认,大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与高校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有很大的关系。现代社会,信息和技术不断发展,教学内容和手段不断更新,但是在高校,教育理念的更新还远远没有完成,甚至教育改革与创新比基础教育还要滞后。一些学生反映,大学课堂是“一个讲台和一块黑板”,教师讲的是一些枯燥无味的条条框框。甚至有的同学认为,现在课本学到的东西往往和就业需要脱节,因此与其困在课堂,还不如走出去多锻炼一下,积累工作经验,更实用,更有价值。显然,高校的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是影响学风建设的重要原因。

要建设良好的学风,高校必须加强教学改革的力度。通过改革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让课堂教学能够吸引住大学生,将大学生的注意转移到学习中来。教学的改革与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密切相关的。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都是传统教育,学生的学习是传统的被动学习、个体学习和接受性学习。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必须加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让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任务的要求,主动地调整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通过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调查等手段进行独立的探索,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总之,高校班级学风的有效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教育,在学习生活中培养大学生的能力,切实开展高校的教学改革,转变大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同时,还要不断提高班级的创造力,让班级形成良好的学风,进而促进班级的每一个成员健康发展。

[注释]

①葛晓华,崔桂花.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就业压力对高校学生培养的影响[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07(1):56-57.②王曦辉.郑州六高校调查显示近四成大学生在体验爱情[EB/OL].http://edu.cyol.com/content/2006-02/14/content_1315265_2.htm,2006-02-14.③王忠桥.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N].光明日报,2001-01-13.④唐林,谢龙华.加强教育,不断增强和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J].梧州学院学报,2007(4):67-71.

第五篇:班级建设中培养小干部的几点思考

班级建设中培养小干部的几点思考

要建立一个团结进取、活泼和谐的班集体,就要有一批品学兼优,积极乐观,有责任心,乐意为班集体服务的学生担任班干部,成为教师的助手并参与班级管理。

一、选拔“小能人”是打造优秀团队的基础

1?郾观察物色,循序渐进。选拔班干部要有一个了解的过程。对于刚刚组建的新集体,师生、同学之间彼此了解较少。这时,班主任不要急于确定班干部,尤其不要配齐班干部。如果草率启用,等发现其不能胜任再调换的话,容易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伤害,挫伤其学习积极性,这可能会在同学中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对班干部的物色选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开始,可以先借助个人资料暂定2~3名学生临时协助老师工作。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班主任可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一些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给他们提供发挥特长,为班级、为同学服务的机会。这样,学生的人格魅力、组织能力、兴趣特长就会逐步显露出来,班主任就能通过观察、交流、考验等途径发现班级管理所需要的各类人才。

2?郾用人之长,容人之短。一名优秀的班干部,应该具备以下三方面的素养:一是自身素质好,品学兼优,能在学习、生活、纪律、卫生等各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二是职责意识强,勇于担当,工作积极主动;三是工作方法活,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能结合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上条件都具备了,自然是最理想的班干部,不过,这样的学生并不多。做过班主任的老师或许都有这样的体会,在物色班干部时如果一味追求完美,很可能陷入无人可用的尴尬境地。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毕竟每个人都是“完美”与“缺陷”的对立统一体。因此,班主任在选拔班干部时不要片面化、绝对化,要用人之长,容人之短,以赏识的眼光发现人,以包容的心态改变人。知人者智,班主任的管理智慧往往体现在知人善任这一点上。

3?郾坚持原则,兼顾灵活。班干部的产生,一般有四种形式,即:指定、海选(竞选)、推举和自荐。指定是由班主任直接任命;海选是组织学生自由选举;推举是学生联名举荐;自荐是学生本人自我推介。这四种方式各具优点,也自存缺憾。如果班主任一味指定班干部,很容易破坏班集体的民主氛围,养成专制作风,不利于和谐班集体的创建。反之,如果滥用海选,则容易导致班干部良莠不齐,难堪大用,影响班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常规而言,班干部的产生应遵循民主性原则,但也要联系实际,灵活把握。例如,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其认知、判断能力有限,班干部应以指定为主;到了中高年级,随着年龄、知识的增长,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逐渐提升,价值观也日趋独立,这时,班主任就可以在坚持民主性原则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上述四种方式,多渠道物色班级建设所需要的“小能人”出任班干部。

二、在工作实践中培养班干部是创建先进集体的重要途径

选出“小能人”只是完成了班队建设的第一步,这些“小能人”能否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管理者,关键要看日后的培养和锻炼。班干部一方面是干部,另一方面是学生,考虑到班干部的双重身份和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我们对班干部只能在使用中培养,在培养中使用。

1?郾找准角色,认清职责。在工作过程中,对于那些刚上任的“新手”来说,往往会犯这样的毛病: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不知道该做什么,遇到棘手问题茫茫然不知所措。即便是履职多年的“老同志”,只要稍有松懈,也会出现遗忘自身角色,将职责抛之脑后的情况。“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如果角色不准、职责不清,就会出现推诿扯皮、互相抱怨的难堪局面,造成工作上的混乱低效。所以,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强化班干部职责意识,是提高其工作能力的必要措施。通过例行会议定期总结评价,可以及时对班干部的工作情况进行“把脉”,让他们清楚自己的身份,指导他们按照班级计划和工作分工认真履职,学会公正、灵活地处置班级事务。

2?郾细心扶持,大胆放手。班干部在履职过程中,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对此,班主任不能因其干部地位而放松要求,也不能操之过急而随意指责。儿童的成长需要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当班干部在工作中出现疏漏或遇到困难时,班主任应学会蹲下身子给予他们耐心的帮扶,和他们一起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一起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一起总结经验教训。如同幼儿学步一样,“牵”是为了“稳”,小心扶持是为了逐步过渡到由班干部独立开展各项工作。魏书生讲过:“干部能做的事,老师不做。”对班干部“扶”到一定程度,就要大胆放手使用,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让他们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在实践中获得成长。同时老师也可以赢得更多的时间,用于教学科研和对更高层次管理的思考。

3?郾及时反馈,个别指导。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全面、客观地审视自己的工作成效,对于儿童来说有很大的局限性。这就需要一面“镜子”,适当的时候拿给班干部照一照,让他们看清真实的自己,知道自己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班干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查缺纠错,离不开班主任的及时指导。共性的问题公开讲,个性的问题单独说。班主任要广开言路,经常向任课老师、一般同学和其他班干部了解情况,掌握每一名班干部的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发现问题应及时指导矫正。

三、严格管理班干部是增强集体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障

1?郾建章立制,行有规范。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好的班集体,应有一部稳定运行的“行政机器”。首先,要有近、中、远期发展规划,明确班级建设目标,这是一切工作的动力之源。其次,要有针对性地将《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和校规校纪内化成具有本班特色的《班规班约》,使学生行有规范,使管理有“法”可依。第三,要按照“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事做”的原则科学地设置岗位,明确界定工作范围和职责,让每一名班干部都知道“我该做什么”。第四,要结合班情实际健全评价激励机制,做到“促后扬先”,充分调动班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2?郾端正态度,树立典范。学生一旦被指定或当选为班干部,其身份就发生了变化,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在班上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罩上一层强制的色彩。端正态度,就是要让班干部树立全心全意为集体、为同学服务的思想。只有增强服务意识,班干部才会有责任心,有了责任心,工作才会有热情,才能真正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很多时候,班干部是班集体的一面旗帜,一旦他们做得不好,工作就会缺乏说服力。所以,治班先治班干部,治班干部务必从严。只有将每一名班干部都打造成学生效仿学习的“标杆”,管理才能服众。

3?郾消除特权,秉公履职。公正、客观地处理问题,是做好工作的基础,也是处理班级事务最基本的准则。班干部既是班级的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在管理别人的同时也要受到其他班委的管理,而且还要接受老师、同学的监督。因此,班干部应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处理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防止在工作中产生特权思想。一定要教育班干部谨慎地对待手中的权力,让他们认识到权力更多的是一种责任,以确保他们在正确的轨道上秉公履职。

在班级管理中,班干部是班主任的代言人,是班集体的主导者。如果把班集体比作一部精密仪器的话,班主任就是设计、制造并开启这部机器的工程师,而班干部就是保证机器高效运转的关键部件。要想让班集体运转得省心、放心,班主任就要把班干部使用好、培养好。

作者单位

玉溪市江川县大街小学

◇责任编辑:张臻◇

下载班级学风建设中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班级学风建设中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生干部在高职班级学风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学生干部在高职班级学风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摘 要】学生干部是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工作当中的重要群体,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学风建设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干部是连接学生和老师的......

    国家统一会计核算制度建设中的四个基本问题

    国家统一会计核算制度建设中的四个基本问题 ------------------------- 编辑整理: 会计职称考试 编辑:王菲 文章来源:新浪 适合新会计法和我国当前会计管理的需要,应尽快实施......

    班级学风口号

    八年级 四班学风:提高效率——少说点,多做点,成绩向前迈进点。 争分夺秒——早来会,晚走会,抓紧时间多学会。 厚积薄发——做一题,会一题,考试一分不放弃。 .静——不敢高声语,恐惊读......

    “加强班级学风建设”

    加强班级学风建设,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众所周知,一个班集体就是一个大家庭,班主任是该集体的领头羊,是班级学风建设的设计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导航员,是各个学科学习的调度长。班主......

    班级学风建设

    班级学风建设 如何解决学风问题呢? 首先要解决学习的理念问题。学习是学生的天职,换句话说,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不是其他。因此,大学生要牢固树立学习是第一要务的理念。其次......

    班级学风建设(本站推荐)

    第三部分 学风建设 1、学风建设简介 对我们学生来说,学风是指我们在一定的人生观,学习观和追求目标的支配下,在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纪律,学习方法和意志品质等方面的综合......

    班级学风建设

    班级学风建设实施方案 一、实施目的 积极营造“团结互助、活泼进取、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良好班级氛围,有效促进“勤学好问,积极向上”的良好学风的形成。同时,着力消除学......

    班级学风建设

    如何加强班级学风建设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能站在这里我感觉很荣幸,因为在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只是一名平凡的、普通的班主任老师,所以今天在这儿只能向各位领导、老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