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统一会计核算制度建设中的四个基本问题
国家统一会计核算制度建设中的四个基本问题
-------------------------
编辑整理: 会计职称考试 编辑:王菲 文章来源:新浪
适合新会计法和我国当前会计管理的需要,应尽快实施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为此,十分有必要澄清其建设过程中的四个基本问题。即如何正确认识新出台实施的综合会计制度,综合会计制度在我国会计法规体系中的地位如何?怎样协调处理综合会计制度与具体准则的关系,综合会计制度的退出时宜问题。
第二篇:三个自信和四个基本问题
作业:对“三个自信”的理解以及对“四个基本问题”的认识
一、“三个自信”振奋人心、催人奋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及其“三位一体”的关系进行了深刻而又精辟的阐述,要求全党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1.道路自信源自价值理性。古语说“君子董道直行而不豫”,总书记在报告中告诫“不走邪路”。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追求国家强大、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就应当走这样一条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事业才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事业才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才有独立性、自主性;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才有强大的动力。任何一个具有家国情怀,具有正确价值取向的人,都会接受这样一种严密的逻辑,从而坚信我们的道路是正确的,是有着光明前途的,是必须自觉坚持的。也只有这样,对已经取得的成绩才会不菲薄,对发展中的问题才会不气馁,对前进中的困难才会不屈服。
2.理论自信源自认识理性。理论清醒,才能头脑清醒;理论自觉,才能行动自觉。我们的理论反映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认识。这套理论在革命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验证并得到升华。不论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思想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还是作为其构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集中体现了党的执政智慧,是党集体智慧的结晶。特别是新写入党章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科学发展观,从哲学层面对发展的目的、主体和路径等进行了高度凝练。这些真理性的认识,为我们逐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让我们勇于回应一切语言上的挑衅、一切理论上的质疑。
3.制度自信源自实践理性。在民主法治的普世价值下,任何制度只要符合国情党情民情,就是好的制度。反之,任何制度只要不适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别人再推销都不能“买账”,否则就会让老百姓“埋单”。我们的制度就是在长期实践和理性设计结合下形成的,并被实践反复证明“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这“五个有利于”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每一名生活在这个国家的人,关注这个国家的人,只要有一个客观的立场,都不难从自己身上得到验证。二、四个基本问题事关全局。党的十八大主题,简明而又鲜明地向党内外、国内外宣示了我们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这4个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大问题。提出和确定这样的主题,对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征程上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十分紧要。
1.旗帜问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是要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牢牢把握我国发展进步的正确方向。
2.精神状态问题。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就是要强调,解放思想始终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改革开放始终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的强大动力,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推进改革开放,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信心百倍地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困难和风险。
3.道路问题。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就是要强调,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新机遇新挑战的条件下,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
4.奋斗目标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就是要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决战阶段,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按照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的部署,抓紧工作,抓紧落实,在未来5年为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第三篇:农村社区建设中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
农村社区建设中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
来源:
民政部管理干部学院 时间:
2008-05-05 23:45
农村社区建设中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
民政部培训中心 孙树仁
[内容提要] 中国农村的基层社会治理从村民自治到农村社区建设,使农村社会治理由民主政治的范畴发展到社会建设的领域。农村的社区建设从区域范围到社会治理的职能、内容再到实施农村社区建设组织及其运用的方法都在发生着变化。在区域范围上由村民自治以建制村的村委会区域范围发展到以政府公共服务以建制村为区域范围,村民自治则下沉到自然村落;在职能上由基层群众自治的政治职能发展到以构建和谐社区的社会职能,在组织上从依靠法定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发展到基层政府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农村社会组织与自组织,从方法上也必然要介入社会工作的方法。
[关键词] 农村社区 区域范围 职能与内容 组织
在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对农村社区的区域范围、农村社区建设的职能与内容以及实施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和主要介入的方法? 是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不可回避的基本问题。
一、关于社区的研究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的概念最早是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f.tonnies)1887出版的《社区与社会》一书,首先提出的。他认为:社区是一种具有共同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所组成的彼此关系密切、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共同体。1927---1937年美国人文区位学创始人之一的帕克多次来中国讲学,把这一学说带到了中国。20世纪30年代,吴文藻、费孝通等人出于科学认识中国社会,和推动社会学中国化的强烈愿望,开始接受社会学的社区的学说,并研究中国社会。1948年10月16日费孝通在学术刊物《社会研究》第77期上发表了《二十年来之中国社区研究》。首次将社区的概念运用到对中国社会的研究。
关于社区的概念存在着种种定义和概念,围绕着社区这一概念不同的理解,其中存在着对社区地域性的不同认识。持功能主义观点的学者,往往认为社区姓“社”,而不姓“区”,强调的是社区的功能结构及社会结构,而不是地域空间结构,这一观点对社区没有严格的地域范围的限制。而持地域观点的学者则认为社区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互动产物,因而,社区即姓“社”又姓“区”,现在学术界普遍持这一观点。认为社区包含着人口要素、地域要素、组织结构要素和文化心理等四个基本要素。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有机统一的关系。其中,“地域要素”是社区的地理环境要件,是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区域范围,是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场所,是人们生存的基本空间。“人口要素”是社区生活的主体要件,也是首要条件,人是社会的主体也是社区的主体。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都是有人来从事的。社区的人口数量(人口密度)是衡量社区规模的主要标志,社区的人口结构(文化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职业结构、社会分层)反映社区的性质和特征。“组织要素”是社区的客观机制,社区的组织使社区居民的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得以实现,没有组织的社区是不存在的,没有组织的社区是没有意义的社区。社区组织的要素,主要是指社区内部的各种社会群体和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构成方式。主要由党组织、家庭、邻里、村居委会、经济组织、商业单位、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等等。“文化要素”是社区居民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实现的精神要件。主要是指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心理特征、共同的文化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村规民约、精神状态、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等等。四个要件紧密相关,缺一不可。当然,还应该看到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其功能的表现形式,在不同社会历史背景下往往不尽相同,即使在同一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必然出现各个阶段的时代特征。社区是社会但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它是在一定地域范围的社会;社区是群体,但与一般意义上的群体不同,它是以地域为特征的群体; 社区是人群,但与一般意义上的人群不同,它是具有社会交往的人群,具有共同文化心理和共同利益的人群,社区是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富有人情味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区的基本要素告诉我们,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必须确定农村社区建设的区域范围,并依此作为一个农村社区建设的单位,以便于我们组织和指导村民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同时,农村社区建设与村民自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内在的联系,但是毕竟不是村民自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那么农村社区建设的功能又是什么呢?内容又是什么呢,也需要我们给以确切的定位。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农村社区的组织系统既是农村社区建设的客体,又是农村社区建设组织载体,这又需要我们对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体系给以准确的定位。
二、农村社区建设的区域范围
在城市的社区建设中,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中办发[2000]23号文件)那么,农村社区的范围又应该如何定位呢?
首先农村社区区域的的范围必须尊重社区是社会生活共同体的本质属性。确定农村社区建设的区域范围,应该充分考虑社区的特质,也就是社区的自然属性。社区是一种比邻而居、相识相知、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的富有人情味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这就要求我们确定农村社区建设的区域范围时,要做到区域适中、人数适宜,保证农村社区是彼此之间相互熟悉经常来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如果界定的农村社区区域范围人口太多、范围太广,村民们彼此之间构不成彼此熟悉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这样的社区很难发挥社会功能,这样的社区实际上将成为一种行政化区域。在我国广大的平原地带的村庄,一般一个大的自然村也是一个村委会的建制村,大的村子下设十几个村民小组,小的村子有几个村民小组。我们在河北平原地带的农村体验生活,其中在一个大的自然村(方圆近四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万余人),我们对村民的彼此熟悉程度进行了测验,村两头的村民基本上没有来往的占到90%以上,老百姓彼此之间知根知底,经常串门唠嗑又能相互帮助的人家一般在30户左右的人家约1000余人。在公共空间上,以往村民经常活动的公共空间,每天担水的水井、游泳的池塘和村里的祠堂。一般在“两袋烟的路程”步行20-30分钟的路程,约1-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现在,随着交通工具的发达,道路的平坦,大家经常活动的公共空间已经扩大了,一般在2公里的范围内路程上村委会组织一些活动,只要有时间,大家都能到。而在2公里以上路程,除非是特别关心的活动,或者有利益驱动(比如去开会可以发奖金,可以请大家吃馆子、可以看戏、看电影)否则,一般村民是不会参加村委会组织的活动的。而在山区,一个建制村的村委会往往包含着若干个自然村,而自然村本身很小,多则几十户,少则十余户,自然村与自然村之间又相隔甚远,这里的村民主要活动范围在自己的自然村里。因此,我们在确定农村社区建设的区域范围时,是不能一刀切的。一定要符合社区的基本属性,这就是社会生活的共同体的本质属性。正由于平原和山区的不同,人口密度不同,在各地进行农村社区建设的试点中,就有着山东、江苏主要以建制村为区域范围的农村社区建设和以江西为代表的以自然村为社区建设区域范围的农村村落社区建设的不同。
二是农村社区区域的的范围必须尊重农村社区建设中政府的行政力量介入的基本特征。农村社区建设不同于村民自治,其主体是村民,村民自治就是村民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属于基层群众自治这一民主政治制度的范畴。行政是不应该介入村民自治活动中的,行政力量只是在村民自治中发挥着指导的作用。而在农村社区建设中以农民为主体的村民自治仅仅是农村社区建设中的政治建设,同时农村社区建设还包含着更广泛的农村社会建设的内容。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农民是主体,是根本力量这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农村社区建设毕竟不是村民自治,从社会治理的层面上来看,它更重要的是国家对农村社会善治的社会治理行为,是国家对农村基层社会的治理与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共同建设农村社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国家通过行政力量体现国家对农村基层社会的善治理念,同时也将在农村社区建设中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因此,在确定农村社区区域范围时,必须考虑到有利于国家行政力量对农村社区有效地提公共服务,有效的整合农村社区各种资源的整合。出于以上考虑,将农村社区建设的区域定位在建制村村委会的区域是适宜的。
三是同时还要考虑到有利于促进村民自治,使得农村社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我们认为,以建制村为社区建设的区域范围,有利于政府在农村社区建设中有效的组织公共服务和整合农村社区建设的各种资源。但是对于建制村人口多,区域广、公共社会事务复杂的村子,村民自治难以落到实处。在村民自治的实践中,许多人口多、区域范围大的村子,召开一次村民代表会议都很困难,一事一议更是难以做到,村民自治流行与形式。在那些村民自治基础薄弱、乡行政力量与村民自治关系紧张的村庄里,以建制村为社区建设的区域范围,更会有村民自治会退化或者边缘化的可能,农村社区建设只能是促进村民自治的发展而不应该是退化。
分析以上因素,我们不难看出,简单的以自然村为农村社区建设的区域范围,有限的公共服务难以在下沉到自然村落,政府的公共服务在农村社区建设中难以发挥作用,同时建制村区域内的资源也难以得到有效的整合,如果简单的以建制村为社区建设的区域范围,村民自治有着退化的可能。如何克服二者的弊端呢?我们认为农村社区建设应该以建制村村委会为农村社区建设的区域范围,同时,村民自治要由现在的以村委会为村民自治单位,下称道村民小组(自然村)的。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发挥行政力量,使国家的公共服务落到实处,还有利于政和农村社区的各种资源建设农村社区。但是,在以建制村村委会为农村社区建设的区域范围的同时,农村村民自治应该以村民小组(自然村)为单位,保证村民自治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得到健康发展。
三、农村社区建设的职能与内容
农村社区建设的职能,决定着农村社区建设的内容和功能。为了弄清农村社区建设的功能,有必要厘清农村社区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国家对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农村建设的综合工程。它的目标和基本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可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包含着农村的经济建设还包含着农村的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内容。尽管农村社区建设内容涉及到农村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但它的核心内容是属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社会建设的范畴。
现在的村民自治既包含着村级社会的民主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是中国农村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农村社会治理的一种特殊现象。按照农村社会现代化的要求,农村的社会发展是由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几部分组成的。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应逐渐从村民自治的政治领域中剥离出来,做到相对的政企(经济发展)分离和政社分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区建设的提出,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政企(经济发展)分离相互剥离的可能,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基层群众自治政治制度,又为农村社会的社会建设与政治建设的分离提供了可能。当然这一分离过程是逐步的,也是相对的。
按照农村社区建设属于农村社会建设的范畴的逻辑分析,农村社区建设不具有生产发展的职能。生产发展的经济职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职能,农村的生产发展是村的经济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一家一户为基本单元的经济生产单位,在国家农业部门或者其他经济部门的指导下、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对农村社区的经济建设进行科学的规划、负责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发展现代农业。农村社区服务属于农村社区建设的范畴,农村社区服务即具有服务于农民生活的职能,也有服务于农民生成的职能,要为农民的生产发展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便捷生产的服务,如提供一些生产资料、信息咨询等。但这只是服务职能,不是经济建设职能。
农村的社会建设的内涵是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农村公共服务的扩大、农村利益关系的协调、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完善、农村社会矛盾的处理和农村与城市之间和农村内部的公平正义。从中国现实的农村社区建设实际出发,民政部提出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应当以建设和谐社区为目标,以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健全农村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为重点,提升农村社区村民自治功能,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农村社区。按照以上要求,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农村社区建设的职能。
1.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政治职能:完善基层群众自治政治制度,是党的十七大所提出的要求,也是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开展农村社区建设中,必须加强各类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完善基层群众自治政治制度,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建立和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通过履行政治职能的使村民依法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充分发挥农村社区建设的政治职能,完善基层群众自治政治制度即是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目的之一,又是农村社区建设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
2.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职能: 切实加强农村社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必须搞好农村各项社会管理,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从农村的实际出发,主要是探索建立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政权负责、城乡各种社会力量协同、广大农村村民参与的社会治理体制。加强农村各类社会组织建设,特别是公益性的社会服务组织建设和管理。通过建立基层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引导农民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理村民的各种矛盾,同时加强社会治安,维护农村社会秩序的稳定。
3.农村社区服务的职能:农村社区不同于城市社区,它既是生活单元,又是生产单元。农村社区服务既要向农民提供方便生活的服务,又要提供方便农民群众发展生产的服务。这里的农村社区服务,包含着以下几个内容,一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我们要通过农村社区建设为政府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搭建社区这一让政府实施公共服务的平台。二是农村社区组织农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开展农村志愿服务、群众性互助服务。利用农村地缘相近、血缘相亲的特点和邻里互助的优良传统,组织农民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农民群众的自助、互助服务,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三是为城市和农村各类社会组织支持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农村社区服务公益事业提供平台。四是为企业发展农村经济,提供农村社区服务提供农村社区平台。
4.繁荣农村社区文化的职能:不断提高农民文明素质。目前,农民文体活动场所和设施缺乏,业余文化生活贫乏,乡村文化建设的任务相当繁重。要通过社区建设,发展农村社区文化,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是要以农村社区为平台,把文化、体育、广播、信息等设施引进农村社区,逐步形成方便农民群众读书、阅报、健身、开展文艺活动的场所。二是要挖掘农村社区文化资源,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文化体育活动。
5.加强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农民社会生活的公共空间。通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蓝天、碧水、绿地,本是最适宜人居的环境,但现在不少地方环境脏乱、农药污染、生活习惯不文明、人居环境急需整治。要通过加强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农民群众行路、饮水、用电、物资供应、垃圾处理等方面困难。从改革开放以来,村民普遍感到村庄中的公共空间越来越少,一些幸存的公共空间的功能也弱化了,村庄社区正在“陌生化”。通过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参与农村社区的社会生活,提供公共空间。四 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
现在农村社会治理是以村民自治的形式出现的,村民自治既包含着村级社会的民主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是中国农村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农村社会治理的一种特殊现象。按照现在在村民自治框架下的农村社会治理的模式和行为惯性,人们习惯于依靠村委会和村民小组,无疑,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农村的村委会和村民小组是主要的组织,但是农村社区建设已经突破了村民自治政治建设的范畴,他是农村社会建设的范畴,因此,从事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不单单是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还需要政府的行政组织以及社会组织。
农村社区建设中的行政组织: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基层政府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提供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方面上,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将不同于村民自治框架下的农村社会治理,政府只是一种外在的指导性的组织,而在农村社区建设中,政府具有重要的责任,使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组织。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赋予的村民自治的组织载体,通过村委会和村民小组推进中国农村社会的民主政治的发展,从理论上属于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政治建设的范畴,但在实践上农村的村民自治包含着村级社会的经济事务、社会事务、文化事务和政治事务。从今天的中国国情出发,农村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仍然是农村社会建设的主要组织形式,承担着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
农村社区建设中的社会组织与社会力量:农村社区建设毕竟不同于村民自治,它是党的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机制,我们在农村社区建设中,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行政力量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公众力量,同时,还需要广泛培育和发挥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协同的力量。通过前几年农村社区建设早期的探索来看,既有以法定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村委会、村民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农村社区建设,还有以农村基层公益社团法人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农村社区建设,如山西永济市农民协会、江西以“五老”为主要力量的农村村落社区志愿者协会、湖北因为“凤凰岭事件”后产生的社区理事会、山东青岛的农村社区邻里中心等自组织。我们认为在政府统筹下,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以法定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村委会和村民小组为主体,充分培育和发挥农村各种社会团体和农民自组织,动员城市街道、企业各种力量,共同建设农村社区是一种必然的社区建设体制和组织模式。
第四篇:会计核算制度
市八中学会计核算制度
一、学校所有财会机构都必须根据本部门性质和管理的要求,执行国家统一的相关行业会计制度和会计政策,并根据管理的需要建立内部管理制度。本级制定的相关制度要报上一级财务机构备案。
二、学校所有会计机构都必须制定财会人员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业务范围,明确岗位职责。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如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和会计档案保管,财务印鉴和结算票据必须指定专人分别管理等。确保不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要按岗位职责进行会计人员的考核和具体责任的落实。
三、在核算过程中要按规定设置和使用账簿,会计凭证顺序编号,及时编报会计报表,会计档案按规定妥善保管,及时归档。
四、各财会机构要明确会计审核制单人员的职责,不符合规定和审批手续不全的凭证不得受理。出纳在结算过程不得压票,银行账户要由专人按时进行核对,进行未达帐项的调整,对银行存款期末余额调整表要按期报计财处处长(会计主管)和主管校领导签字。对超期未达帐项要及时处理,特殊情况的要写明情况向主管领导汇报。对数额较大的支出项目要经计财处处长(会计主管)签字审批,以确保学校货币资金的安全使用。
五、在实行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要选用成熟可靠的商业财会软件。对已经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要加强输入控制、处理控制和输出控制。加强个人密码和授权的管理控制,要指定专人进行文件备份、负责软件维护和监控。
六、各财会部门内部必须建立复核制度,指定专职或兼职审核人员进行复核。一般要坚持事前复核。对往来帐要落实责任,及时清理,避免或减少坏帐损失。要建立帐龄分析制度,对两年以上的往来帐项要实行重点管理,并由主管会计人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的办法,报计财处处长(财务主管)。数额较大的或可能(已经)形成呆、坏帐的要向主管领导报告。
第五篇:会计核算制度
会计核算制度
一、会计人员要认真贯彻和执行《会计法》及有关会计法规、政策,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及“乡财乡用县监管”的有关要求设置会计科目和会计账簿。
二、会计人员要及时进行会计核算。
三、会计人员要及时、准确、完整的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四、会计人员对仿造、变造、故意毁灭会计账簿或者账外设账行为负有责任,并有权制止和纠正。
五、对错误的会计记录,要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予以纠正,不得违反国家规定随意补、擦、涂、抹。
六、会计记录要真实、准确、实事求是,不得进行虚假会计核算。
七、会计人员发现违规、违法的经济业务事项,要予以抵制,并及时向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汇报情况。
八、会计人员应当对实物、款项进行监督,督促建立并严格执行财会清查制度。发现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不符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做到账账、账款、账实相符。
九、会计人员要加强往来资金核算,做到债权债务清楚。
十、会计人员不得兼任出纳员,出纳员的个人名章同财务专用章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