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也谈课外阅读
也谈课外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习惯及能力培养的方法探索
内容提要: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学生阅读活动开展的必然要求。《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对小学生而言,阅读可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补充。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外阅读比课内阅读教学更重要。正文: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学生阅读活动开展的必然要求。《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对小学生而言,阅读可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当今教学,为片面追求升学率或为获取高分,只注重课内阅读,而恰恰忽视了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作用。殊不知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补充。正所谓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课内是有限的,而课外却是无限的。学生课外阅读既能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成果,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外阅读比课内阅读教学更重要。
做好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语文综合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及人文涵养,塑造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因此,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受农村特有的环境影响,农村孩子的课外阅读却不容乐观,尤其是低年级,由于年龄小、识字量少、阅读习惯没形成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阅读现状更是让人担忧。作为一名在农村工作多年的教师。对此,我有诸多感慨。这里,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关注课外阅读的缘由
长期以来,我发现孩子们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表现出语言表达能力差,不能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怕写作文,一遇上习作课就愁眉不展,叫苦连天;写出来的东西空洞、乏味、无内容;不喜欢写日记、周记;语病多,错别字、病句比比皆是;缺少对语言的鉴别能力。绝大多数学生阅读课外书只是关注情节,走马观花,能够“查字典”或“问别人弄清意思”、做读书笔记太少、不喜欢阅读;低年级孩子,由于年龄小、识字量少、阅读习惯没形成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课外阅读更是无人问津。正是因为学生的这些语文学习现状引起了我对农村孩子,尤其是低年级课外阅读的思考。
二、农村孩子课外阅读现状
1、家庭方面。长期的应试教育在家长心中投下了浓重的阴影,他们对于“课外阅读”这一概念表示不解,觉得自己的孩子对书本上的知识都未学好,还谈这些“不务正业”之事,实属“多余”。对此,我做过一个简单的调查,据调查结果表明:在农村,有20%的家长不赞成孩子读课外书,26%的家长明确表示不允许看与学习无关的书,以不影响学习为前提才支持看书的占46.78%,看也只局限于作文书方面的。农村家长大多因为忙于生计,为了多给孩子赚点钱,无暇顾及的占8.9%。90%的家长在空暇时间根本不阅读书籍,更谈不上去督促子女博览群书了。
2、学校方面。应试教育的阴影同样影响着老师。分、分也是老师的命根,为了抓分数,老师也机械地进行着生字的书写,反复地进行着题海战术。对于课外阅读,老师也是无暇顾及指导或者心有余而力不足。低年级就更不用说了,光训练孩子的考试能力就让老师们绞尽脑汁了,还谈什么课外阅读?另外,学校也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图书馆里面的书都是多年前陈旧的书,更新速度慢,无论是内容、版面设计都无法引起孩子的兴趣。阅览室也很少开放,只是领导检查时,才开放给学生看。根本不能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良好的环境。
3、学生阅读方法不当。受农村孩子的自身年龄个性和家长素质的影响,课外阅读往往缺乏良好的习惯和方法,囫囵吞枣,浅尝辄止。在本班就发现有的学生一味求奇求快,只看一些逗趣的书籍,如《走迷宫》、《侦探柯南》《龙珠》„„即使拿到一本好书,也缺乏细心阅 读的良好心理。从调查显示,有80%的学生阅读书籍都是囫囵吞枣,粗粗浏览一遍即是阅读。很少做读书笔记,有15%做笔记的学生当中,无非是摘抄几个好词好句。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学生看似读得不少,但真正得益微乎其微。
三、课外阅读现状的原因及分析
当下农村孩子的课外阅读之所以不尽人意,我想原因应是多方面的:
1、长期的应试教育应是原因之一。由于平时大家所关注的只是应试、及格率、升学率,因此教师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一般更注重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点拨和要求。教师只教给学生所谓的“知识”,而忽视了课外阅读,造成了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差。
2、自从电视、电脑进入中国的寻常百姓家,就成了家长和孩子斗智斗勇的阵地、产生矛盾和冲突的导火索。一方面是精彩的画面、引人入胜的情节、好玩刺激的游戏,另一方面是父母无休无止地唠叨、埋怨,甚至是打骂,连父母自己看电视、上网也有种做贼心虚、欲罢不能的感觉,真是一个无生命体折磨着千家万户上下老小的心。大人尚且难以抗拒,何况是年级尚小的学生?毋庸讳言,电视、电脑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这些负面影响最终会影响到学生的阅读。
3、教师自身文学视野尤其儿童文学视野的狭窄是造成课外阅读不理想状态的又一重要原因。由于作为小学生课外阅读主要指导者的教师缺乏应有的儿童文学视野,有相当一部分小学教师甚至不知道在儿童文学的世界中有着大量可供儿童课外阅读的精彩文学作品,因此 他们无法也不可能将最能给孩子们快乐的作品镶嵌在他们的心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4、教师阅读指导方法的失当,也是导致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不尽人意的原因之一。按课堂教学的模式来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将字、词、句、段的勾划,背、默、抄写作为课外阅读的附加任务,是不少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采用的主要方法。诚然,这种方法并非完全不可取,但客观地说这不是课外阅读指导的最好方法。无法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以上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反思,从而采取相应的一些措施。
四、课外阅读的方法探索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真思考,再接一年级时采取了一些策略,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1、精选读物,拓宽学生的阅读层面。
诵读和背诵文质兼美的经典诗文,能使学生从中汲取人类优秀营养、积累语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诵读经典成为我首选的内容。《三字经》、《弟子规》、朗朗上口的古诗成为我们一年级时背诵的篇目。利用晨读,课前三分钟,老师依照文句,教孩子“跟着读”、“反复读”。只求熟读,不必求懂。其次,向孩子们推荐富有童真童趣的书籍《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精灵鼠小弟》、《木偶奇遇记》等,让孩子在书的世界里徜徉,不停地汲取精神食粮。
2、联系家长,携手指导。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启蒙老师。低年级学生要进行课外阅读,无论 是选择读物还是进行阅读都存在很大的障碍。只靠老师在校指导是无法解决问题的,更需要家长的指导。教师必须通过多种形式密切联系家长与家长携起手来,共同指导孩子的课外阅读。因此,一年级新生开学一个月后,我首先通过家长会的方式,告诉家长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转变家长的偏见,并向家长推荐阅读书目。其次,要求家长每天抽出15~30分钟督促、指导孩子阅读,并签字填好阅读记录卡。使低年级的课外阅读真正落到实处。
3、定时交流评价,落实读书检查
对于孩子的背诵,我尽量做到日日清。方法很简单,就是在孩子的背诵篇目上画上小红花或五角星以示通过,没通过的个别学生电话联系家长,寻求家长的帮助。鼓励孩子超前背诵,每周评出“背诵之星”,每月评出“月背诵之星”,给家长发喜报祝贺;学期结束评出“背诵大王”,颁发奖状和物质奖励。另外,每周我还安排了一节语文课作为我们班的读课外书交流时间。我把班上学生分成了5个组,每组约有6个人,给每组指定组长,发给读课外书记录本。要求同学们每周要准备1~3篇自己在课外读的故事、儿歌、小文章等,然后在课外书交流时间里首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一个人讲,另外几个同学听,听完后一起评一评,说说哪儿讲的好,哪儿讲的不好,并且把自己读的文章的题目和大家的评价记在读课外书的记录本上。通过这样的活动,有效促进了同学们读书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还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每周五进行一次”读书大王"评比,通过民主评议,评选2名最爱读课外书、读课外书收获最大的同学,学期末评出“我是读书小明星”,颁发奖状,奖励优秀图书一本。以此激励大家读课外书的兴趣。
4、注重方法指导和习惯培养
培养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为其阅读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内因条件。但是要想真正实现有效阅读,使阅读成为学生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必须要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首先是精读法。好的文章学生要反复研读,熟能成诵,才能吸取精华。课堂上,我充分利用课内精读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掌握精读的方法,学会抓重点词语品析赏读,提高他们的审美旨趣。其次是默读的训练,老师要注意有意培养学生学会默读,在逐步的适应中,掌握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可以利用课堂阅读小资料着意训练,出示短文,在规定的时间里读完检测学生把握的文字信息,坚持不懈的训练,就能提升学生默读的速度,并很快静下心来进入文字,把握文段信息。再次,了解读书的程序。即读书一般先看封面书名,再看内容提要、目录、扉页,然后逐页阅读,边看边想,不懂之处做上符号,阅读全书后再理清条理,思考不懂的问题,必要时还可以写读书笔记。读报也要阅读顺序,即先要通看所有版面,略知全部内容后,再抓住重点细看,掌握文章内容。做好这些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是学生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可使人终生受益,“喜爱图书、爱护图书”不仅仅只是一种阅读习惯,它还可以理解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孩子走进校门开始,就要让他们亲近书籍。创设一种氛围,提出相应要求,让他们主动搜集、购买到自己喜欢的图书,同时还要教育他们使用好、保管好图书,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良好习惯的种子。其次是读书思考的习惯。巴金老人曾说过:“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读书贵在思考,没有思考的阅读是被动、低效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每拿到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看过题目之后,要猜想一下文章的内容;读完之后,思考一下自己有什么样的感悟,这样的阅读不只是在被动吸收,而是在主动建构。最后是随时随地阅读的习惯。起初教师可以靠制度来强化学生大量阅读。比如,规定每天阅读时间不少于20分钟,做好阅读登记,家长签字证明。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规定,并长期坚持下去。养成随时阅读的习惯,还需要手头上随时可以取到书。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床头、枕边放上自己喜欢的书籍,书包里时刻都要装着一两本课外读物,做到一有空闲就翻阅图书。学生一旦养成了随时阅读的习惯,他的阅读视野将会无限广阔,他们会发现身边时刻就有可供阅读的东西,有字的,无字的„„只要映入眼帘,就可跃进思维,收获是不可估量的。
课外阅读是小学生丰富生活经验,积淀人生智慧,提高自身素养的过程。教师要放弃急功近利的思想,端正对课外阅读的认识,正确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从低年级就爱上阅读,开卷有益,只要学生读,就一定会有收获。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2、《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第二篇:也谈雷锋精神
也谈雷锋精神
在谈雷锋精神之前,先来一首刚刚杜撰的打油诗:
雷锋精神是人性,人类楷模不是神。人生失落需自强,春风得意乐助人。
自从我国开始宣传雷锋的那天起,雷锋、雷锋事迹、雷锋故事和雷锋精神就在人们的不断质疑当中宣传,并在人们学雷锋的行动中被不断质疑。其实,如今的雷锋或雷锋精神,只是个“做好事”的代名词,因此,当无人宣传学雷锋的时候,人们却时常会想起、提起雷锋;而当有人宣传学雷锋时,人们却怀疑学雷锋是否还合时宜。这种奇怪的反映,说明人们需要雷锋,社会需要雷锋,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雷锋,同时人们又怀疑雷锋精神是否真的存在,怀疑别人和自己是否能学做雷锋,并且能学做多久。
曾有资料介绍说,第一个宣传雷锋事迹的作者把雷锋写得非常人性化,可是审稿的人觉得文章的阶级立场不够鲜明,于是就硬杜撰进了雷锋小时候砍地主家山上的柴,手背被地主婆砍了三刀的故事,以增加文章中雷锋的阶级立场和阶级仇恨。而据曾跟雷锋一起忆苦思甜的战友说,雷锋手指上有一道明显的刀疤,是小时候偷吃地主家的猪食时,被地主婆砍的。还有人说,雷锋手上的疤痕是小时候顽皮不小心摔的。甚至还有人说,这刀疤是小时候在地主家的厨房里,看厨娘在切熟肉,忍不住伸手从砧板上撮肉吃,被厨娘手上的菜刀不小心割了一刀留下的,而不是被地主婆砍的。但是,为了阶级斗争的需要,作者就把这疤痕的来历按在了地主婆头上。雷锋死后,在编撰雷锋日记时,专挑他日记当中那些符合当时政治宣传需要的内容,而把那些儿女情长的内容都没选进去。甚至在展示雷锋的遗物时,也特意把雷锋拥有的奢侈品都藏起来,而尽量展示他俭朴的一面。甚至还有人怀疑雷锋当时的收入和支出是不平衡的,收入少,而消费和捐献得多,说明宣传有假。其实,现在去考究这些都毫无意义。有意义的是,到底什么是雷锋精神?我们需不需要雷锋精神?
雷锋小时候的确很苦,七岁就成了孤儿,解放那年他十岁,才开始上小学;16岁时,小学毕业就参加了工作,并当了公务员。县合作社里买拖拉机时,号召大家捐款,雷锋捐了二十元,成了全县捐款最多的人。后来又学会了开拖拉机、摩托车,自己又买了自行车。他工作四年后,1960年去参军,并开上了汽车。在当时,雷锋的收入,特别是在鞍钢工作时的收入,是很高的。他一个人的收入,在当时,可以养活一家四、五口人。可是雷锋直到22岁去世时,还是孤身一人,毫无牵挂。他真是一人吃饱,全家不愁。因此,当时的雷锋是很爽的,像当时的奢侈品,如自行车、手表、皮箱、皮鞋和时髦服装,他都有。还不到22岁,这些东西都有了,这在当时是不得了的事。他当时的生活水平,足足超前我们温州普通百姓二十多年。雷锋还很喜欢拍照片,这在当时人们一辈子也没拍几张照片的时代来说,也是很时尚的。因此,当时的雷锋是个生活富裕、追求时尚的小青年,比如今的富二代、官二代还牛。可是,追求时尚的雷锋平时生活也是很俭朴的,他把积攒下来的钱用来帮助集体和别人,体现了“富而好德、富而好礼、富而好仁、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当时为了政治宣传的需要,硬把这跟共产主义精神扯在一起,不过也没关系,因为共产主义也是讲人性的。而当时硬把阶级斗争也扯在里面,就有点滑稽了。因为,雷锋做好事时,从来都不问那些受他帮助的人到底是什么阶级成分。如果受他帮助的那个老大娘是个地主婆呢?如果他帮助提行李的那个抱小孩的大嫂是个国民党残匪的官太太呢?他这不是在为阶级敌人做事吗?可是,雷锋只知道她们是需要帮助的人,就去帮助她,不附加任何条件,不求任何回报。这就是雷锋精神所闪烁的人性的光辉。
雷锋是个活生生的人,他乐观、大方,热爱学习和自我修养;他在春风得意时,不像现在的一些富二代、官二代欺人、压人;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助人为乐,勤做好事。根据雷锋所生活的时代、年龄和学历,雷锋不可能在日记里写出什么高深的理论和超脱当时形势氛围的独到见解,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看雷锋在日记里说了什么,而要看他主要做了什么。雷锋是朴素的,纯洁的,善良的,并且具有初步的人生理念。我们今天学习他,就是要学习他怎样做一个有人性的人,因此,雷锋不仅是我们中国人学习的榜样,也是全人类的楷模。其实,像雷锋这样的人是很多的,如有些基督徒也非常乐于帮助别人,当我们向他表示感谢时,他往往会说“让我们都感谢上帝吧!”,这就把做好事跟宗教搅在了一起。而把雷锋精神硬跟共产主义或阶级斗争搅在一起,这实际上是一种新的宗教形式,从而也扭曲了真正的雷锋精神。
雷锋精神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颗灿烂明星,它早已摆脱了时代、国界和阶级的束缚。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雷锋精神必将大放异彩。实际上我们在当今的一些发达国家里,也经常能感受到类似雷锋精神的存在,而在雷锋的诞生地中国,更多的只是一种形式和宣传。
第三篇:也谈延安精神
清晨,我们第37、38期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的部分学员,在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学习两周多后,乘火车抵达延安,开始了为期9天的学习和考察之旅。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部分时期,曾是无数爱国和爱好和平的中国人心神向往之地。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面伟大旗帜,在这一旗帜的感
召下,众多爱国青年和知识分子,不远万里,不怕苦和累,冒着被敌人杀头的危险,冲破重重难关,纷纷奔向这里,加入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拯救民族危亡的伟大洪流之中;它是延安精神孵育、诞生和成熟之地,有了这一伟大精神,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之下的军民不惧任何艰难险阻,奋勇向前,使中国革命力量由弱到强、从小到大,直至取得全国胜利;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祥之地,在此,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整顿学风党风文风、反思中国革命征程中的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教训以及批判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等一系列运动,找到了中国革命正确的政治方向、奋斗目标和思想路线,为后来的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从胜利走向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思想基础;它也是毛泽东思想孕育、成熟、直至成为全国人民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的地方。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唯物主义思想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极大地丰富了马列主义思想宝库,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新民主主义国家建设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人民抵御外来强敌的精神力量源泉。
在延安学习和考察的9天时间里,我们先后参加了许多现场教学活动和课堂教学活动。在现场教学活动中,我们先后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鲁迅艺术学院和六届六中全会旧址、洛川会议旧址、四八烈士陵园、宝塔山圣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和旧址、凤凰山革命旧址、王家坪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枣园革命旧址等;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参加了形式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观看《延安时代》音像教学片、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讲座、学唱革命歌曲和陕北民歌、毛泽东与黄炎培论“历史周期率”、观看文艺演出、学习革命先烈讲座、弘扬抗大精神讲座、白求恩与白求恩精神讲座、毛泽东如何教育子女讲座、延安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等。通过这些活动,我对延安的形象逐步从比较模糊到相对清晰,从片面了解到比较全面了解,对延安精神从生疏好奇到由衷的感佩,特别是对张闻天和林彪的历史贡献与作用有了相当不同的认识和改变。我觉得中共党史还有许多空白点很值得挖掘和填充,应该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应该真正“实事求是”地对待历史人物,功就是功,过就是过,这才是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崇高品质。另外,我对周恩来总理的看法也有了些小改变。
不过,作为民主党人士(我是九三学社成员),我对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的所作所为和所思所想而凝练而成的“延安精神”,还是敬佩有加,这里,我只能用“感动”、“感人”和“感慨”六个字来加以表达。
“感动”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最高层领导者们都普遍具有博大情怀和朴实刚毅的良好作风,他们大多具有自我批评、自我反思和勇于改正错误的胆量与智慧,他们也大多具有高瞻远瞩的雄才大略,他们为其他共产党人和解放区民众树立起了光辉形象和高大丰碑;“感人”是因为在这里的中国共产党人及其追随者们做出了许许多多感天地泣鬼神的伟大事迹,特别是在生活条件极端困苦时期,他们都表现出了大公无私和艰苦朴素的高尚情怀,例如,在生活上,从党的高级干部到一般工作人员都能做到平等互助、不分贵贱和同甘共苦。这里还涌现出了像张思德和白求恩这样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型;“感慨”是因为当时还相当弱小的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由于有了“延安精神”而使自己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并且在几年之内就快速打败了曾经强大无比的中国国民党及其军队,最终取得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因此,我甚至认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做出如此丰功伟绩,并不完全是“天意”,而根本原因是“人为”。上梁正,得民心。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确是一条千古不谬的真理。
在参加以上活动之余,我时常思考“何为延安精神”这一问题?经过比较深入的学习和思考,我以为,“延安精神”或许可以用如下四个“之风”来加以说明:
1、实事求是之风。“实事求是”是一个哲学命题,它表明了人们如何对待客观事物、如何研究客观事物以及如何从客观事物的观察和研究中得出具有其规律性的东西。毛泽东曾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这一哲学思想,是毛泽东在对中国历史事实和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基础上提出来的,它事实上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和“怎样做事”的问题,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做事为人都
要从实际出发或从客观事实出发,反对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这才是真正的历史唯物主义者。因此,毛泽东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从而,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从上到下都开展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和思想解放运动,这为纠正当时党内的左倾主义错误、端正政治方向等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也为毛泽东真正成为党和军队的领导核心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为此后毛泽东思想升格为中国革命和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发挥了关键作用。“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同时也是延安精神的精髓。
2、清正廉明之风。在延安时期,中共各级干部为什么都能达到清正廉洁、大公无私的精神境界,我认为,其原因主要就是毛泽东等最高层领导起到了表率和榜样作用。毛泽东在物质生活上从来不提出任何过高要求,他与别人一样,吃同样的极差伙食,穿一样的破烂衣服,养成了朴素廉洁的作风;在工作上,他兢兢业业、劳心劳力和废寝忘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沤心沥血;在待人方面,他风趣幽默、平易近人,从不摆官架子(想想现在的一些大官们甚至微不足道的官员及其太太们的飞扬跋扈,就令人心寒!);在处事方面,他又公正廉明、精明强干,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雄才伟略,他所提出的思想和战略战术总是比他人高出百畴,无不令人心服口服。毛泽东这种清正廉明的形象和作风,很自然地就会影响到其他中国共产党人身上,从而使中共上下也普遍弥漫着这种清正廉明的气息,为中共在全国人民面前树立起了良好口碑和光辉形象,赢得了民心,这为此后中国革命走向全面胜利起着极端重要的作用。正如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艰苦奋斗之风。在整个延安时期,物质极端贫乏,生活条件极端困苦,但是,中国共产党人硬是从这种十分恶劣的环境中闯出了一条新路,不但克服了重重困难,还使自己迅速强大起来,并取得最终的胜利,这不得不让全世界所有人感叹敬佩无比。中国共产党人凭借着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之风,战胜了横亘在他们面前的种种危难,无往而不克。因此,艰苦奋斗之风也应该是延安精神的核心之一。
4、以民为本之风。民本思想是中国儒家思想的精髓之一。孟子说,“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在中共中央进驻延安的13年中,以民为本之风盛行。毛泽东曾先后提出了“为群众服务”、“一切为了人民”和“为人民服务”等思想,这为中国共产党人在极端艰难情况下站稳脚跟、图求发展等打下了坚实的民意基础。只有“为人民服务”或以民为本(不是以人为本,二者有相当大的区别!),才能真正赢得民心,政权才能真正巩固,而获得人民拥戴与支持,是成大事者的最重要素质。
当然,以上四个“之风”并不能完全概括延安精神的全部内涵,但无疑地,它们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法宝。我想,延安精神可能还有“奋发图强、不畏强敌之风”、“信念坚定、方向明确之风”等,这两个“之风”也非常重要,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延安精神”在目前中国人民努力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进程中,也应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现实价值,必须在中国共产党人内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竭力加以弘扬和宣传,并作为他们必备的一种素质加以严厉要求,这对维护中国共产党人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和巩固执政基础,具有无法替代的重大作用。但因篇幅所限,在此不议。
第四篇:也谈形式主义
也谈谈形式主义
李智灵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重庆 400715
摘要:形式主义形式主义误党误国、害民害己。近来不少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接二连三的食品安全事故,矿难事故。无可厚非都与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有直接联系,形式主义为什么屡禁不止?而且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近来形式主义之风盛行,本文作者觉得有必要再来认识形式主义的真面目。
关键字:形式主义
危害
对策邓小平南巡讲话,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胡锦涛“七一”讲话中都一再次告诫全党:要特别警惕和防止形式主义的东西。要保持我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但我国现今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所以有多元价值观存在,而形式主义之风大行其道,例如近来不少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接二连三的食品安全事故,矿难事故。无可厚非都与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有直接联系,形式主义为什么屡禁不止?为此执笔者想对形式主进行再探讨。
当下中国,形式主义可以说是无孔不入。无论是在党政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无论是上级机关还是基层单位,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一般职员,无论是日常工作还是社会活动,形式主义如影随形,似乎只要有人的地方,都能寻到它的踪迹,看到它的影子。甚至小学校园里都可见,流毒不可谓不深,影响不可谓不远。由于作者阅历,学识的有限,就具体到一个单位形式主义产生的根源,形式主义的危害,形式主义屡禁不止的原因,如何制止形式主义的对策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一,形式主义产生的根源.形式主义的产生,有其思想理论基础和社会历史根源.思想理论基础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这完全不同于我们应该坚持的唯物辩证法,其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内容。如果把二者割裂开来,片面追求形式,甚至把一切工作都变成走形式,那就是形式主义。形式主义社会历史根源就是习惯势力和传统文化负面影响。中国历来都是一个比较讲究面子,好大喜功的民族。因此搞形式,走过场在所难免.具体说来有以下两点.(一)是名利思想。功利主义的私心是滋生形式主义温床。个别人,特别是一些领导为了个人私利和单位出名,显示所谓“成绩”“成效”,热衷于搞一些声势大、规模大、影响大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比如四川某市干部集体扫街,请问有实际效果和意义吗?最后的结果是贻笑大方。
(二)是懒惰作风。惰性引发飘浮思想,只管形式,只做表面文章而不管效果怎样。有的满足于以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一句话文山会海之中学习和工作,造成只满足上级指示原本传达,该抓的问题没有及时抓,该解决的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最后中央的精神不能够真正贯彻和落实到基层,反而惹得基层百姓怨声载道。中国社会的形式主义:政府官员或有些部门就是通过做一系列表面工夫,而这些工作仅仅为了得到上级赞许,从而达到升官发财的目的。民间认为这种消耗人民财产的行为十分可恶,但表面上对这些工作内容则表示支持。这样矛盾必然引发。
二,形式主义的危害。
形式主义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下面这几个方面。
(一)首先形式主义给基层带来的危害:形式主义妨碍了党的方针政策落实。
形式主义不注重调查研究,不了解实际情况,心中没数,崇尚空谈,工作中处于盲目状态,必然影响党和国家政令畅通,影响实际工作,导致信息失灵,决策失误。
(二)其次是败坏社会风气。形式主义蔓延,势必助长不说真话,弄虚作假之风,整个社会的公信力下降,人们的信仰普遍缺失,实事求是的路线很难再的到贯彻。
(三)再次就是导致官僚主义猖獗。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一样货色。他们往往沆瀣一气,狼狈为奸,共同生长,互为支撑。这是误党误国的事,后面吴玉良老同志的文章深刻的指出了这一点,这里不多讲。三,形式主义屡禁不止制止的原因。
形式主义害死人,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血写的事实。近些年来,一些地方和单位工作不实、风气不正、事故不断,背后都有形式主义在作祟。以形式主义的态度对待工作,不仅劳民伤财,不可能收到“加强和改进”之效,还可能引起广大群众对工作的误解,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为什么多年来我们一直讲反对形式主义,而形式主义之风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却不见收敛呢?这里引用中央领导吴玉良同老志总结的原因。
(一)个人主义是形式主义的“助推剂”。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大多有自己的小算盘。有的从小团体的私利出发,争功诿过、虚报浮夸,图个“第一”、“最佳”的虚名;有的受私心杂念的驱使,急功近利,不择手段地突出自己的“政绩”,以达到升官晋级的目的。搞形式主义不需真本事,不费真功夫,却往往能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呢?可见,个人主义与形式主义是孪生兄弟,个人主义膨胀,形式主义盛行;表面是形式主义,实质是个人主义。
(二)官僚主义是形式主义的“保护伞”。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些地方和部门形式主义多,与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官僚主义关系很大。有的领导机关好大喜功,提出不切实际的高指标,搞名目繁多的达标、评比活动,下面只好以形式主义糊弄官僚主义。有的领导干部检查工作、考察干部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喜欢唱功,不看做功;只图形式,不问效果,迷惑于表面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实干者被埋没,搞假把式的人却被提拔重用,客观上助长了形式主义的泛滥。可见,纠正形式主义首先要打掉某些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官僚主义。
(三)机构臃肿、冗员过多,造成人浮于事,因人设事,只好变着法子搞形式,找事干。加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本来可以交给市场机制运作的事情,仍然保留在政府部门进行审批,文来文去,层层圈阅,效率极低。可见,根除形式主义还要从机制、体制入手,不仅要“精兵”,而且要“简政”,使我们的机构、制度以及工作方式、工作方法,真正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形式主义误党误国、害民害己。误党,使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执行中走样,或者变成毫无内容的口号和过场。误国,导致信息失真,决策失误,政令不通,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害民,浪费大量人力、财力和时间,劳民伤财,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和反感。害己,搞形式主义的人背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背离事物的客观规律,即使得利于一时,也终究不会长久,到头来落个图虚名、招实祸的结果。
四,遏制形式主义的对策。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产生和存在,既有个人思想品德、党性修养和工作水平方面的原因,也有体制、机制、制度方面的原因;既有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的社会原因,也有根深蒂固的历史原因。如何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中共中央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措施。我们既要加强教育,从端正思想作风入手,又要加强制度建设,从源头抓起,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本文执笔者也不自量力的提一点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我们的工作是为人民服务,是为大众谋利益。我们所做的事好不好,主要是看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拥护的、赞成的、高兴的、答应的我们实事求是地去做,就会受到欢迎;反之,强制去做,就会伤害群众,就会脱离群众,离人民越来越远。
(二)要改革行政管理体制。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党政分开、政企分开。政府职能重在宏观指导,微观上给群众充分的自主经营权。
(三)要改变领导方法,克服官僚主义。领导要务真求实,特别是在检查工作时要深入,不能仅仅在路边转转,街边看看,要深入实地察看,深入到车问班组、田间地头进行调查,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
(四)要科学评价干部政绩。要建立科学的政绩考察体系。现在不少地方提拔任用干部主要看实绩。而实绩又来自于各种统计数字,对在统计数字上耍花招的,要有点硬手段,要让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都占不到便宜。
(五)要对广大干部进行教育引导。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花边政绩,盆景政绩,而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干,干一件成一件,不是把牌子树到路边,而是树到老百姓的心里,建一块永不倒下、永不褪色的“心碑”。
总之,形式主义不除,党员干部的作风难以端正,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难以调动,工作难以落到实处。会给我们社会主义事业带来极大地危害。但克服形式主义必须从“内容”入手,这就是加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增强党性锻炼,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只有心底无私,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一切;只要我们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能一扫形式主义的歪风。扫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努力做到使之生动活泼,为群众喜闻乐见,我们党的这个“传家宝”就一定会重新焕发生机,发挥威力。参考文献
[1] 吴玉良 形式主义害死人《人民日报》(2000年07月27日第九版)
[2] 吴玉良
为什么说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影响我们事业发展的一大祸害?——学习六中全会《决定》系列谈(8)《人民日报》(2001年11月13日第九版)作者信息:
李智灵(1988---),女,云南省宣威市人,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9级本科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学研究 出刊后寄往:
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李智灵(收)电话:***邮编:400715
第五篇:也谈团队精神
也谈团队精神
构建和谐集体,发扬团队精神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个话题,在此我结合我们年级组的若干事例也想谈谈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朱海宏是我们大班年级组的一位老师,其对待教学的态度为大家所称道,属精力充沛型。这次园里举行青年教师研讨课活动,她也是其中的一个。借此活动,她一并承担了年级组四月份的一课三议任务。
俗话说得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人有事众人帮。我们年级组所有的成员也没闲着,帮忙找题材、选音乐、修教案,忙得不亦乐乎。最后结合朱老师的教学风格,我们制定了一个以创编歌词为主的音乐活动方案《春天》。通过年级组的多次研讨,再加上朱老师的精心加工,展示活动顺利进行了,并得到了园内姐妹的好评。朱老师在谈对次活动的体会时,很有感触地说:“这次的活动多亏了年级组的姐妹们,通过多次的实践,自身技能得到了锻炼,业务水平得到了提升。在这样的一个集体里生活学习,我觉得很幸运。”
朱老师的一番话也道出了我们所有人的心声。我想只要每个人都具有这种团队意识,那么所有要面对的困难都算不上是困难。但有些人为了满足自己一点点的私心而于集体利益不顾,这种行为在我们这个年级组是看不到的,对此是深恶痛绝的。
就拿近期的全园角色游戏评比活动来说吧。我们充分发挥了年级组的集体力量,个个出谋划策,从游戏环境的创设到游戏活动的设计,都进行了认真的研讨。力争在突出共性的基础上显出各班的特性,从而提高幼儿的整体游戏水平。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共同努力终于得到了园领导及同事们的认可。在这次评比活动中,我们年级组的四个平行班都拿到了较高的分值,这也将鼓励我们为进一步完善幼儿游戏环境而去努力。
在各行各业竞争都非常激烈的今天,我们都有必要来审视一下自己。在工作上把自己的心理调整好,只有融入集体中,才会体会到合作的愉快,领略到工作的乐趣。我们经常倡导让孩子在自主学习中体验合作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呢?我认为,这种以大局为主的集体意识便是团队精神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