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我国合唱音乐的发展及时代意义

时间:2019-05-14 19:38: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谈我国合唱音乐的发展及时代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谈我国合唱音乐的发展及时代意义》。

第一篇:试谈我国合唱音乐的发展及时代意义

论 文 课 题 名 称

试谈我国合唱音乐的 发展及时代意义

【摘要】我国的合唱艺术最早由西方传入,由学堂乐歌开始,从这一时期,我国合唱音乐的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命运以及社会的文明进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抗战时期是我国合唱音乐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使得合唱音乐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成为当时唤醒民众、鼓舞士气、抗击外敌入侵的精神号角。建国初期百业待兴,我国合唱音乐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最受广大人民喜爱的艺术表现形式,较之过去都有很大的变化和创新。“文革”十年,是我国合唱音乐发展的桎梏时期,受当时政治因素的影响,合唱音乐沦为突出政治主题的一个载体。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和思想领域的逐步开放以及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我国合唱音乐真正进入了稳定的繁荣发展期,还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理论研究体系。

本文由正文和结束语组成。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阐述了合唱艺术由西方传入中国到1949年在中国的发展情况;第二章介绍了从1949年至1976年间我国合唱艺术的发展概况以及一些意义;第三章则讲述了从1976年至今中国合唱艺术的新发展。最后是结束语,稍做了总结,希望能以本文作为引子,让关心和热爱合唱艺术的人们展开讨论,从理论上加强对于合唱艺术的多方面研究,不断地推动我国合唱艺术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 发展; 时期; 意义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oral music in our country and the era

Grade 2005, Department of Music, musicology, ShaoYang University YangYan.Abstract: The art of choral was first imported from the west, beginning with the form of school songs.Since then, it is development wa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China’s fate and social civilization.The Sino Japan War also brought the choral to maturity, when choral changed fundamentally both in the form and the content.So choral became a spirit weapon to awaken this nation, to encourage the soldiers and to fight against the invaders.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ounding of CPPC, everything were in a bloom, choral music was no exception, and it was made a popular folk art, presenting more changes and innovations compared with the past.The ten years of Culture Revolution put political factors on choral music.So chorals entered a restrained stage, while after the policy of reform and ideology gradually become more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which enforces choral to step into a stable and prosperous time, with a relatively perfect system of theories This paper consists of Body and Conclusion.The body can be divided into 3 chapters.Chapter 1 mainly tells the development of choral from west to China until 1949.Chapter 2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and significance from 1949 to 1976.Chapter 3 indicates the new promotion of choral since 1976.The conclusion part put height on the hope of more attentions on chorals.Take this paper as an example, more researches will be made in order to deeper the art of choral both in theory and in practice.Key word: Development;Period;Significance 合唱是集体的声乐艺术,是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音乐形式,它以统一和谐的声音,抒发一致的情感,表达共同意志的音乐形式。我国合唱艺术事业是在传统的、广泛的、群众性的歌咏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运用合唱艺术这种形式表达时代的特色与人民的心声,是社会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合唱艺术这种形式最善于表达人们共同的心愿和时代的声音,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能起到鼓舞人民、团结人民和宣传人民的作用。作为同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联系密切的中国合唱音乐的发展,是社会政治变革与时代现象一种曲折的、直接的反映。

一、我国合唱音乐的形成期及时代意义(19世纪初-1949年)1.学堂乐歌的发展(1905-1931)

合唱音乐艺术的历史起码有500至700年左右,从15世纪开始,最早从教堂传出,是起源于世俗的一门艺术。中国合唱音乐的发展,与上世纪末西方基督教音乐在中国的流传和本世纪初“新学”兴起而形成的学堂乐歌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来到中国,始于20世纪之初,至今只有一百年的历史。清朝末期,光绪皇帝同意建立学堂,在学堂课程中设有“乐歌”,从此,开始建立音乐教育体系,标志着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萌芽。后来的音乐界将这一时期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所唱的都是外国歌曲,取其歌调重新填词以及中国古曲新唱,约有百余首在学堂中传唱,由此开始了中国的歌咏活动。

音乐的历史是靠作品完成与发展的。由沈心工作曲、杨度作词的《黄河》,是中国第一首齐唱创作作品。这首质朴、雄浑、富有民族性格的作品完成于1905年,开启了中国合唱的历史。接着,早期音乐教育家李叔同于1913年创作的三部合唱《春游》,是中国多声部合唱的纪元之作,也是我国多声部合唱早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他的二部合唱《送别》是流传最广、最久的,堪称百年不衰。“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2 传之于后世。此后,留学国外的音乐家陆续回国,在投身音乐教育的同时,又进行音乐创作,使合唱作品的创作日益繁荣,展现出一条快速发展的轨迹。

二十世纪时中国合唱创作的领头人,非萧友梅、赵元任二位莫属。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萧友梅于1929年创作的四部合唱《春江花月夜》和1924年创作的女声合唱《别校辞》,按照混声四声部合唱形式创作,在时间上是最早的,但艺术质量却远远不如赵元任在1927年根据徐志摩的诗篇创作的大型合唱作品《海韵》。《海韵》是浪漫诗人徐志摩与著名作曲家赵元任合作完成的一首音乐叙事抒情诗,体现了自由、民主思想,创造性地把欧洲艺术歌曲传统合唱化、民族化,到现在仍是经典范例。《海韵》实际上就是一部情景交融的康塔塔,是中国合唱作品里最早使用主导动机和主题变形手法的,它的结构严谨,形象生动而鲜明,精湛的作曲技术丰富而又富于变化,成当时中国合唱音乐中的经典作品,文学与音乐的完美融合,艺术化的特点为演唱者提供了想象与创作的空间。赵元任为徐志摩的诗《海韵》谱了一首非常好的足可称为经典式的合唱曲,他使用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问世后深受听众喜爱,并被我国音乐界所推崇,可堪称我国二十世纪20年代合唱作品的最高标志,代表了20年代中国合唱音乐的最高水平,至今仍为我国合唱音乐文献中最经典的合唱作品之一。

我国合唱在发展初期,受到国外合唱特征的影响,发展受到限制,但在音乐教育中仍有所发展的体现是出现了专门的音乐教育机构和教育思想认识的提高。而它面临的威胁与考验,只有在继承中国合唱“民族性”的前提下去弘扬发展,才能占据应有的地位和影响。中国合唱音乐从这个时期开始,奠定了为社会政治服务,为时代进步服务,为广大人民服务的良好基础,显示出中国合唱音乐作为政治宣传工具的强大力量,开始了中国合唱音乐与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紧密相连的历程。

2.战争时期的合唱艺术(1931-1949)

20世纪30至40年代对于中国合唱音乐的创作发展来说是空前繁荣的时期,由于时代现状的需要,“政治”与“战争”成为对中国人民密切相关的事物,因此,这一时期的合唱音乐作品大多以“宜传政治、号召革命”为主题。在30年代开始初步形成很多以小型合唱为体裁、易于被群众歌唱与接受的作品、反映民族解放战争为中心题材的作品,在“为艺术而艺术”口号下产生,与政治、时事很少联系的一些抒情性中小型作品在曲式结构的运用上也比较单一。

此时,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引起中华民族坚决而激烈的抵抗。“9.18”掀起了民族解放的浪潮,随着全民族的呐喊,一场空前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响彻大江南北。就在1931年“9.18”事变之后,黄自创作出第一首抗战合唱歌曲《抗敌歌》(原名抗日歌),1935年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现国歌)也在民众中唱响。至1937年“7.7事变”全面抗战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血与火的时代,全中国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民主浪潮,各界人士都纷纷行动起来抗日。

作曲家黄自以他的两首混声合唱曲《抗敌歌》和《旗正飘飘》,首先在不同角度、以不同情感,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决抵抗侵略者、誓死保卫祖国的坚强信念,是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合唱精品。特别是他较好地发挥出合唱艺术独特的魅力,为中国合唱音乐的创作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此外,黄自在1932年至1933年间又创作出大型清唱剧《长恨歌》,它在艺术上堪称《海韵》的姊妹篇,也是我国第一部多乐章的清唱剧。由韦翰章改写成十段歌词,黄自生前完成了其中的七个乐章,从中运用中国佛曲素材做复调发展,深深打上了民族的印记。《长恨歌》是一部经典爱国作品,在当时社会上的效果是积极的,它树立了中国合唱发展的纪念碑,从艺术角度上看是我国现代音乐创作中的珍品。①其中第三乐章《渔阳攀鼓动地来》和第八乐章《山在虚无飘渺间》,常作为我国合唱创作精品而被单独演出。

在这个抗战时期,聂耳、冼星海的《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及《黄河大合唱》等可称为合唱之魂。中国人民经历了那样多的苦难,在合唱音乐中必然要留下不能忘怀的记忆,抗日战争初期所产生的黄自的《旗正飘飘》、夏之秋的《歌八百壮士》、吴伯超的《中国人》、贺绿汀的《游击队歌》就是四首里程碑式的合唱歌曲,它们气势蓬勃、琅琅上口,和声严谨、声部处理恰到好处,可供群众合唱团演唱和作为学习写作的范例。在抗日根据地延安,郑律成的名作《八路军大合唱》以及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马可的《吕梁山大合唱》、吕骥的《凤凰涅磐》等,以磅礴的气势歌颂了中华民族的解放斗争。随着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不断深入,合唱创作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出现了大量优秀的合唱作品。例如聂耳于1934年创作的《毕业歌》、冼星海的《生产大合唱》、麦新的《大刀进行曲》、张曙的《洪波曲》,还有《到敌人后方去》、《勇敢队》、《巷战歌》等等,它们以高度地概括、鲜明的形象、多彩的形式、通俗的语言,讴歌了中华民族这一壮丽的时代,成为民族精神集中表现的世纪经典之作。②

当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时,《黄河大合唱》以史诗般的民族气魄诞生了,作为至今仍不能超越的中国合唱音乐的高峰,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是一部文化珍品,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革命历史教科书。1939年到达延安后的冼星海,先后创作了四部大型作品,尤其是《黄河大合唱》的诞生,在思想内容、艺术水平上都大大超过了以往任何作品,成为中国合唱音乐创作中最辉煌的音乐史诗。它强大的艺术魅力不断感染着一代代中华儿女,鼓舞着海内外的华夏子孙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起抗争。在《黄河大合唱》的激励下,中国作曲家创作了大量的以大型合唱套曲为形式的合唱作品,虽各具特色,但艺术质量仍没有超过《黄河大合唱》。它以抗日、爱国主义精神为主线,以特有的艺术魅力把当时的中国各界爱国主义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迅速的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心中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长城,在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借鉴的是欧洲传统模式,这种模式在中国及至世界影响都是深远的,后来创作的如《九一八大合唱》、《生产大合唱》则是在合唱的基础上加进了人物、道具,更有表演的成分。在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作曲家们也创作了一些合唱作品,如陈田鹤的《河梁话别》、郑志声的《满江红》等,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使战歌和颂歌为配合斗争形势而迅速发展,产生了《淮海战役组歌》等佳作。马思聪的《抛锚》、《民主》、《祖国》、《春天》四部大合唱,在当时社会中是受到好评的,它们的旋律在很多地方广泛传唱,非常受群众的欢迎。

抗战时期,文艺成为革命事业中一个切实有效的组成部分,音乐家们纷纷以笔代刀,这些作品是人民大众的共同心声,成为保卫祖国的战斗号角。直到今天,当我们唱起这些抗日救亡歌曲时,仍会感到热血沸腾,精神激昂,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也会油然而生;还有很多一些作品为振奋民族精神,鼓舞民族斗志,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激发出学生们的民族自尊心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二、我国合唱音乐的成熟期及时代意义(1949-1976)

1.建国初期快速发展的合唱音乐(1949-1966)

20世纪50至60年代也是合唱艺术创作较为活跃的时期,新中国刚刚建立,优越的和平创作环境激发了作曲家的创作热情,产生了较多的合唱作品。它初期的政治气氛比较轻松,专业、半专业的演唱团体较多,广播电台也乐于传播新歌,这时可说是颂歌和 5 战斗歌曲的海洋。而当战争结束,斗志依然,战争中的优秀歌曲继续高唱,战歌依然是建国后的主流。

由于音乐家接触了很多风格各异、丰富多彩的民歌和外来的一些带有强烈民族风情的合唱作品,得到众多的创作灵感和启发,为作曲家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一定的创作经验,也为新中国的合唱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如在民歌改编曲方面,麦丁改编的萨尼民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瞿希贤编写的东蒙民歌《牧歌》、以及具有典型意义的《全世界人民心一条》、《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等,沈亚威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杨嘉仁的《半个月亮爬上来》等群众合唱曲也深受群众欢迎。王方亮等改编的无伴奏合唱《三十里铺》、《信天游》、《红军哥哥回来了》、《绣荷包》、《兰花花》等等一些民歌合唱曲。这些作品在保持原曲质朴优美、深情动人的基础上,运用多声手法加以改编与发展,充分展示出合唱艺术的丰富特色。

在中小型合唱曲中优秀的作品有贺绿汀《人民的领袖万万岁》,罗宗贤、时乐蒙《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刘炽的《我的祖国》、《祖国颂》及音乐舞蹈史诗李焕之的《东方红》中一些为毛泽东诗词谱曲的合唱作品,王莘的《歌唱祖国》、李劫夫的《我们走在大路上》和《阿拉木汗》等等。

在大型合唱曲中也出现较为优秀的作品,萧白等人的《幸福河大合唱》、瞿希贤的《红军根据地大合唱》、朱践耳根据毛泽东诗词创作的《英雄的诗篇》、张文纲的《飞虎山大合唱》以及《红军不怕远征难》是这个时期大合唱作品中的佼佼者③。《红军不怕远征难》是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由肖华作词,晨耕、生茂、唐诃、遇秋作曲的,在社会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广泛的好评。这部作品从红军歌曲和各地民歌中获取养分,运用合唱、独唱、乐队、朗诵、舞蹈造型、舞台美术等各种艺术手段,展示给人们一幅幅红军长征途中的生动画面,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成为继《黄河大合唱》之后又一合唱力作。

这个时期国内政治斗争的激化,更多地要求艺术直接为政治运动服务,而作为歌曲的合唱体裁,它是最具有政治斗争的煽动力的。这时期的歌曲反映了积极的社会风貌,为建国之初的各族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起到了很大的宣传鼓动作用。在全民团结一心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合唱音乐作为最具群众优势的音乐艺术在这时期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实现着新一轮的飞跃。2.“文革”时期合唱音乐的概况(1966-1976)

我国的音乐文化曾遭遇两次不幸:第一次是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西方音乐院校体制建立的中国专业音乐院校为中心,大举引进、宣传西方音乐文化思想,用西方音乐文化理论体系来改革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第二次就是1966年这个时期发起并持续10年的“文化大革命”。大量人为的做法把中国传统音乐赖以生存的民俗、宗教等音乐文化彻底铲除,像合唱这种集独唱、重唱、对唱等众多形式于一体的特殊文化,发展就更为有限。

这一时期的合唱音乐创作基本上处于凋零期,合唱艺术也沦为为政治需要服务的工具。“文革”的十年在我国历史上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治灾难,使中国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当然,合唱艺术的发展也不能幸免的遭遇了重大的破坏和阻碍。大批音乐工作者被迫离开了自己的工作岗位,被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和改造,许多传统的合唱作品被封杀。当时的合唱表现形式仅为四种:一是将毛主席语录配曲演唱的“语录歌”。“文革”的爆发,不仅彻底否定了有史以来的优秀传统音乐,而且还全面否定了从30年代以来的进步音乐传统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音乐文化建设。在“文革”初期,受到当时极“左”思潮的影响,唯一能够生存的音乐就是各种各样的“语录歌”。例如有《造反有理》、《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下定决心,不怕牺牲》、《你不打,他就不倒》等,它们大多数没有任何艺术价值。这一时期虽然合唱作品数量很多,但演唱内容空洞,形式相互雷同,合唱音乐没有得到发展,反而是我国文化事业严重受到破坏的表现。二是颂歌性质的作品。为政治服务的这类歌曲,其目的是宣传政治教义,艺术上大多比较枯燥、结构散乱,没有艺术趣味。例如这类作品有:《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组歌》、《万岁,毛主席》、《红卫兵战歌》、大合唱《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等。这些作品的主题主要渲染对领袖个人崇拜的狂热,内容空洞,表现手法单一,具有艺术价值的很少。三是“样板戏”。受“极左”政治思想的影响,国内其他形式的一些音乐表演均被停止,艺术舞台出演的只有少量经过改编的“样板戏”。如交响合唱《智取威虎山》、《海港》、清唱剧《沙家浜》等。其中影响较大的作品是罗忠铭和杨牧云等四人改编的《沙家浜》,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大多数的“样板戏”作品创作于“文革”前夕,尽管都带着明显的“文革”印记,但对音乐发展而言,艺术上也还有少量创造性成分。四是“毛主席诗词”合唱。以毛泽东诗词谱曲,最早出现在1958年,主要采取独唱的形式。以中央乐团为主,率先创作和演出了一些以毛泽东诗词为题 材的大型合唱,例如郑律成的《十六字令兰首》、《清平乐.六盘山》、《念奴娇.昆仑》。比较著名的还有由田丰创作的管弦乐伴奏大合唱《为毛主席诗词谱曲五首》,此曲在当时受到了普遍的肯定。其中的《沁园春.雪》及《忆秦娥.娄山关》深受广大人民喜爱。郑律成根据毛主席诗词中有关长征的六首诗词而谱曲创作的《长征路上》也是当时深受欢迎的大型合唱曲目。根据湖南民歌改编的《浏阳河》和根据陕北民歌改编的混声合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旋律优美、极富抒情,完全不同于文革时期风格的其它作品,也曾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成为当时合唱演出的热门曲目。

在1966至1976“文革”的十年,是中国从政治、经济到文艺、教育等诸多方面糟遇沉重打击和严重扭曲的10年。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整个音乐事业的建设和音乐创作的发展实际上都陷于全面停滞和倒退的局面,中国现代合唱音乐的发展也是这样,合唱艺术受到了严重的压制和打击,许多作品的创作都是为当时的政治服务的、并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但是尽管如此,少数保留和流传下来的几部作品还是体现了它本身的艺术价值并对合唱的演唱起到了推动作用,总体上还是在曲折中有所前进。

三、改革开放后的新发展及时代意义(1976—)

1.“文革”后的创作

1976年,中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巨变。“改革.开放”四个大字驱动着国家与社会飞快的发展,一个以经济建设为纲领的崭新的时代诞生了,自此百业俱兴,经济腾飞。改革开放后,由于思想解放了,合唱音乐便有了新的发展环境,而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人民群众对合唱的需求也日益明显。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视程度不断加深,各种合唱团体纷纷涌现,业余合唱团有了较大发展,大、中、小学校的合唱活动从规模到水平都得到很大地提升,成为我国合唱艺术中最具生命力的一部分。每年大量合唱赛事的举行,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合唱事业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刺激了我国合唱艺术的普及与进步。

20世纪80年代左右的合唱创作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创作数量并不很多,但创作环境却十分活跃,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进行了大胆而有益的探索,摆脱了以前“政治斗争”的精神枷锁,更注重内容的广泛性、题材的多样性、创作观念的个性和创作方法的独特性。新时期较为重要的中小型合唱作品有陆在易的《雨后彩虹》(芦芒词)、《密林深处的歌声》(刘教南曲)、《请把我的奶名儿叫》和瞿希贤的《飞来 的花瓣》(望安词)及他改编的合唱曲《在松花江上》、《玛依拉》、《天上没有北大荒》等、施光南的《周总理, 您在哪里》等。大型合唱作品有王西麟的《交响壁画三首──海的传说》、黄田的合唱套曲《彩云之南》和陈怡的《中国神话大合唱》、《诗经五首》(金湘曲)、等,还有被广泛传唱的合唱作品如施光南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晓光词)、伍嘉冀的《喊一声北大荒》、尚德义的《大漠之夜》(邵永强词),陈国权改编的《夜半歌声》、《东方之珠》等等。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合唱创作的面貌。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加深,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于文化艺术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合唱艺术的发展逐渐展现出另一番面貌。合唱艺术是人们追寻艺术梦想中比较容易掌握的一种,同时也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良好素质教育的有力工具。合唱作品从当时人民最关注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活出发,歌颂新中国不畏艰难、万众一心的精神面貌,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这些合唱音乐所表现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是这时期合唱音乐的思想主题,鼓励引导人民迎接美好的新生活,对树立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宣传自立自强的精神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2.现代合唱音乐的繁荣

在改革开放和国家正确方针的鼓舞下,合唱音乐逐步走出了种种阻碍与桎梏,开始有了显著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思想和文化领域的逐步开放以及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西方现代主义的创作流派、音乐思潮、作品及作曲技法纷纷涌入中国,与我国传统的音乐观念与美学思想结合后,形成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又一次中外音乐文化的大交流。

合唱音乐创作在80年到现在的二十多年中,其作品数量之多、题材之广、技法之新都是中国合唱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它的发展与现代转型顺应了整个文化发展的大趋势。由于宽松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和当时良好的经济建设生活的感染,人们对合唱作品的认识更加理性和宽容,许多优秀的合唱作曲家们走出“文革”时期带来的阴影,激发创作热情,创作出大量的优秀合唱音乐作品。如合唱改编曲方面瞿希贤的《乌苏里船歌》、李焕之的《秦王破阵乐》以其形式精美、气韵生动而别具一格。1986年全国合唱作品评奖推出了田丰的合唱组歌《云南风情》、张卓娅和王祖皆的《南方有一片森林》、陆在易的《蓝天.太阳与追求》等优秀作品。此后,郭文景的《蜀道难》、刘念劬的《生命.宇宙的春天》表现出更深层次的思索和更加成熟的把握;九十年代后陆在易的《祖

④ 9 国,慈祥的母亲》则以成熟的合唱写法和饱满的激情揭示了一个爱国者博大深沉的情怀,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中国合唱艺术,在经历了文革前后的“沉寂期”后,在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互动交流与相互对话中,中国合唱进入了繁荣发展期。这一时期的合唱作品主要有3个特点:

第一,是在创作手法上着重了民族音乐素材与西方现代技法的结合;

80年代后,随着音乐研究逐步深入,众多合唱音乐创作者都拿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作为创作素材,而在具体的手法上,许多创作者又借鉴很多西方现代的作曲技法,开创了民族合唱音乐创作的新风格。如田丰创作的《云南风情组曲》就是这类创作手法优秀的代表作品之一。作品充分调动了器乐、合唱等交响音乐思维,将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与云南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元素相结合,将时代感与民族风格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第二,是题材多样,更多的关注中国传统和古典素材;

改革开放后,以古代诗词、歌曲等为题材进行创作或对古代素材进行改编,受到许多作曲家的青睐,作曲家李焕之就是此类题材的代表人物。他曾以古代琴歌《汉节歌》为素材创编了一首弦歌合唱《苏武》,此后又创作了女声琴歌合唱《子夜吴歌》等作品。创作于80 年代初的琴歌合唱套曲《胡笳吟》也是一部力作,这部作品对我国同类型合唱作品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他作曲家在这类题材创作上也有不少成功之作,如郭文景创作的单章性交响合唱曲《蜀道难》、瞿小松创作的清唱剧《大劈棺》等作品。小型作品如以古代诗词为题材作品萧白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钱兆熹改编的《扬州慢》、陈怡的《芭蕉树.添字采桑子》等等。

再次是大胆的探索合唱创作的新形式和新理念;

一些题材比较抽象的作品,大多为探索性作品,表现了创作者在合唱创作上新的探索精神,如王酩的《草图三首》、于苏贤的《元夕无雨》、王震亚的《梦境》和杨双智的《雨来檐头流》等等,这些作品中大量运用了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和新的合唱创作理念。还有贾达群的无伴奏合唱组曲《三种气质》等,采用非传统的合唱创作手法,充分发挥人声的各种表现力。

在其它题材的创作上,还有许多作曲家以各种不同题材创作出了很多风格各异的优秀合唱作品。《当代中国之歌》是瞿希贤在国庆35周年时,为其所写的一首很有新意的进行曲性的合唱曲,当中用色彩新颖的和声语言去突出一种富于蓬勃朝气的青年气质和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乐观精神;创作于1982 年的混四声部合唱《飞来的花瓣》是作者对 人民教师表示崇敬的和爱戴抒情性合唱曲,是这类题材的代表作。屈文中于1983年创作的大型诗篇《黄山,奇美的山》曲调优美,和声清新壮丽,形式结构严密,是大型合唱创作的代表作品,还有王震亚的无伴奏合唱《武夷云海》等等。

在民歌改编作品方面,有瞿希贤的《土家族民歌联唱》、《桑木扁担软溜溜》、《在那遥远的地方》等;陆在易创作的《云南民歌三首》、根据浙江民歌改编的《李有松》等。还有谢功成改编的混声合唱《故乡》、王世光改编的《青春舞曲》等。这些民歌改编作品丰富了中国合唱的民族化音乐语言,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合唱的独特艺术魅力。

改革开放后,中国合唱创作开始出现新时期以来的第一个高峰,作品的题材、体裁和创作手法逐步趋于人性化、多样化。众多优秀作品的出现,表明了作曲家在合唱创作上的新的探索开始凸显。选择中国古代题材来体现中国特有的民族气质,借鉴中国传统音乐与少数民族的和声调式风格、织体语言等音乐素材,同时加入中华民族乐器作为伴奏,说明了中国合唱创作者不断突破传统合唱创作手法、不断尝试国外近现代作曲技法与民族音乐素材的结合的目的,他们的创作使中国合唱在民族化多维性发展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

四、结 语

这么多年来的我国合唱音乐发展历史回顾,清晰地显示出我国合唱音乐的发展是和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进步相呼应的,每一次的巨大社会变革成为推动合唱音乐发展的强大动力,尽管前进的道路曲折而艰难,但我国的合唱音乐却始终坚持在掷踢中顽强发展。正因如此,本文试图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创作背景下产生的合唱音乐作品的总结和分析,寻找和发现我国合唱音乐发展的意义与规律。

我国的合唱音乐,不仅是中国宝贵的音乐文化财富,也是世界音乐文化财富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想立足于世界,就要有自己的优势。一方面要强化自身的民族意识,强调民族音乐的特点,发扬民族性;另一方面,还要善于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一切有价值的成果和先进技法,为我所用,将其融入我国合唱音乐中。

合唱艺术发展到今天,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它不仅是人民艺术智慧的结晶,更是蕴藏着中国合唱艺术发展有待于我们深入挖掘的广阔前景。

注 释:

①参见李西安《新时期的合唱音乐》音乐周报.②参见黄育蕊《管窥合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③同上

④参见江毓和《中国现代合唱音乐》 ⑤同上

参 考 文 献:

[1] 张宁.发展合唱艺术,弘扬民族文化[J].山东:中国校外教育期刊,2007.6. [2] 秋里.合唱指挥与合唱训练[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11. [3] 李西安.新时期的合唱音乐(上)[J].音乐周报,2001.11.[4] 韩德森.合唱指挥教程[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5] 骆朝勋.谈中国合唱音乐的兴起与发展[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6] 盛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合唱创作[J].科技咨询导报,2007.10.

第二篇:合唱音乐的发展

摘 要: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49年成立以来,我们国家的合唱艺术也在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着,中国的合唱艺术走着一条曲折和艰辛的道路,在这形成的过程中,我们的合唱艺术有过辉煌的成就但也有着巨大的挫折。在合唱艺术发展的这几十年里,主要经历了以下五个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的初期民歌合唱;“全国音乐周”前后的创作合唱艺术的高潮;20世纪60年代左右合唱经历了一次大的变革;20世纪70年代左右合唱的畸形发展;新时期合唱艺术的探索和创新。关键词:关键词:合唱艺术;发展 1.前言

我们国家的合唱艺术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一些少数民族当中存在着相当多的多声部合唱民歌。我们国家在20世纪初期从国外引进了群众合唱的形式,这样我们国家的合唱艺术开始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在中国专业的合唱艺术事业发展的很缓慢。在中国合唱艺术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五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的初期民歌合唱;“全国音乐周”前后的创作合唱艺术的高潮;20世纪60年代左右合唱经历了一次大的变革;20世纪70年代左右合唱的畸形发展;新时期合唱艺术的探索和创新。2.20世纪50年代的初期民歌合唱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兴趣民歌合唱艺术,一些艺术家将各地的民歌改编成为一种适合合唱的形式,这也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潮流,在这个时期,人们所熟知的歌曲有《三十里铺》、《牧歌》、《新疆好》、《小河淌水》等作品,这些作品到现在还在被人们所传唱,这些成为当时合唱艺术的一个小高潮。

在我国,民歌合唱获得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们国家获得解放后,一些音乐家可以有条件到全国各地去聆听一些优美的民歌,那时一些优美的民歌从边远的山区第一次被带到正式舞台上,这些丰富的民歌素材给我们国家的作曲家更多的创作灵感。二是我们在50年代建国初期,业余和专业的合唱队开始逐渐建立起来,队员的演唱能力有了迅速的提高。三是在50年代初期,外国的一些合唱队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合唱节目,使我们国家的合唱艺术有了借鉴的依据,那时有苏联的小白桦树歌舞团、捷克斯洛伐克国家歌舞团、波兰的玛佐夫舍歌舞团、罗马尼亚民间歌舞团等,他们的歌舞团吸引了中国艺术家的眼球,使他们开始对我们国家特有的民歌展开研究,将民歌改编成合唱曲目。3.“全国音乐周”前后的创作合唱艺术的高潮

1956年8月我们国家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全国音乐周”,这个事件使们国家的合唱艺术逐渐走上了创作高潮,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的合唱作品。

这一时期我们国家合唱作品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种是对革命历史的歌颂,如《长白山之歌》、《红军根据地大合唱》、《长征大合唱》;一种是对祖国美好建设的歌颂,如《幸福的农庄》、《淮河大合唱》。这些歌曲的创作主要受到了苏联乐派的影响,但是,在这一时期我们国家的合唱数量十分多,但是在艺术上却没有比较大胆的创造。

1957年我们国家的音乐家还创作了优秀的音乐章合唱曲《祖国颂》,它以优美而富于变化的旋律和宏伟辽阔的气势展现了我们国家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体现了中国人民宽阔的胸怀。但是,1958年我们国家错误的开始了“大跃进”运动,这严重的影响我们国家合唱艺术的发展。在这种浮夸和盲动的紊乱气氛中,合唱艺术的规律也遭到了破坏。“大跃进”时期,我们国家产生了一些联唱式的合唱作品,如《人民公社大合唱》、《人民公社万岁大合唱》等等。这些艺术作品的内容上都包含着当时“大跃进”时的“假、大、空”的印记。4.20世纪60年代左右合唱经历了一次大的变革

随着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的发展,党在文艺政策方面也在不断的改进,中国的大合唱艺术也出现了一个转机。这一时期虽然没有在数量上有大的突破,但是大合唱的作品的质量有了质的提高。

1960年朱践耳完成了交响乐大合唱《英雄的诗篇》,该大合唱的作曲家选取了毛泽东五篇和长征有关的诗词,谱写出来一个由五个乐章构成的交响大合唱,该大合唱的乐章顺序为:《六盘山》、《井岗山》、《大柏地》、《十六字令三首》和《长征》。

1962年在我国的上海产生了一部以西南各族人民为主题的大合唱,该合唱主要是以当时人们在山区修建水库为背景材料的《金湖大合唱》,它有着独特的风格和意义。5.20世纪70年代左右合唱的畸形发展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我们国家出现了文化大革命,这段时间的大合唱主要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是以歌颂“毛泽东思想”和“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歌曲,后期主要是为毛泽东诗词谱写的音乐。

文革前期的大合唱主要是歌颂毛泽东,其主要有《祝毛泽东万寿无疆组歌》、《红太阳颂》、《井岗山道路》、《毛泽东的革命路线胜利万岁》、《人民公社组歌》等等。这业作品的数量最多,其主要表现的内容和思想均为歌颂毛泽东主席的,其在客观上助长了“造神”运动。

文革后期主要有《长征路上》、《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颂歌》等等。6.新时期合唱艺术的探索和创新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了使我们国家的合唱作品有新的飞越,一些关心合唱事业的艺术家开始创作出许多优秀的合唱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从内容上而且上形式上都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创作手法也不同于以前,有了新的突破。这个时期主要的合唱作品有《向往西藏》、《云南风情》、《爱的足迹》、《飞来的花瓣》等等。7.结语

建国以来,我们国家的合唱艺术有了辉煌的篇章,作曲家们创作出了许多深受人们欢迎并且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合唱作品。我们相信,只有始终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道路,考验使我们国家对合唱艺术注入新鲜的血液。参考文献:

[1]田晓宝.当今中国合唱艺术发展中若干问题与思考[J].人民音乐,2006(9).[2]宛煜.建国以来中国合唱艺术发展述评[J].乐府新声,2009(4).[3]万绍芷,刘文珺,胡腊妹.现代合唱艺术表演新理念[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2).[4]李俊生.谈合唱艺术的发展与合唱指挥人才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6(11)

第三篇:我国企业债券融资现状及发展意义

目 录

摘 要...................................................................1 关键字..................................................................1

一、企业债券的概念及基本功能分析.......................................1

(一)企业债券的概念....................................................1

(二)企业债券的基本功能................................................2

1、融资功能.............................................................2

2、资金流动导向功能.....................................................2

3、宏观调控功能.........................................................2

二、我国企业债券融资的重要性............................................3(一)发展企业债券可减轻股票市场的融资压力................................3

(二)企业债券大量发行上市还为投资者增加了新的投资渠道..................3

三、我国企业债券融资现状几影响因素分析..................................4

(一)我国企业债券融资现状..............................................4

(二)影响我国企业债券融资的因素分析....................................4

1、资本市场融资的政府主导...............................................4

2、企业债券市场的严格政府管制...........................................4

3、产权制度缺陷.........................................................5

四、我国企业债券发展的对策和建议........................................5(一)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的重要意义.........................5(二)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塑造真正的企业债券市场主体.....................5(三)规范信用评级机构等社会中介组织......................................6(四)对民营企业开放企业债券市场..........................................6

五、结束语..............................................................6 参考文献................................................................7 致 谢..................................................................8 我国企业债券融资现状及发展意义

生:马晶晶 指导老师:李桂华

(湖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长沙410128)

摘 要: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是随着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从世纪年代末开始经历了萌芽、膨胀、整顿、监管、规范五个发展阶段。但是企业债券市场相对股权融资市场以及银行贷款融资市场来说发行规模显得微不足道而且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外部因素、体制管理等影响企业债券是企业为筹集资金向社会公众发行的,保证在规定期限向债券持有人支付利息与偿还本金的凭证,发行债券是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的主要方式之一。企业债券的期限通常较长,一般为三年以上,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融资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资金,而且债券的利率通常较银行贷款利率低,有利于降低资金成本。这对企业的稳定经营非常有利。关键词:企业债券;融资;银行

我国企业的融资构成中,间接融资占有绝对主导地位,直接融资份额较小。而在直接融资结构中,债券融资又远远落后于股权融资的发展。在直接融资中,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是最主要的两种融资方式,两者应该协调发展。我国证券市场经历了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已成规模,对我国企业改革乃至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发现债券市场发展中存在较为严重的不平衡现象,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其他证券市场,如国债市场和股票市场。与我国企业债券融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发达国家企业债券市场的融资额通常是股票市场的数倍,也大于国债市场融资额。企业债券市场能够丰富了市场上的投资产品,为投资者提供了期限教程的多样化投资工具,对于改变我国当前投资渠道过于单

一、投资者难以进行有效资产组合的 局面意义重大。债券市场以及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问题受到了非常的重视。如何稳步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优化金融资产结构,推进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成为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企业债券的概念及基本功能分析

(一)企业债券的概念

企业债券通常又称公司债券,是指依照法定程序向投资者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内 按既定利率支付利息并按约定条件偿还本金的有价证券。它有三层含义:一是公司债券是依法定程序发行的有价证券。公司发行证券要由董事会制订方案,股东会(或国家授权机构、部门)作出决议同意,报请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批准。二是公司债券是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发行债券的公司,在债券到期时,无论公司是否盈利,都应向债券持有人(债权人)支付债券本金和利息。三是公司债券是必须记载偿还期限的有价证券。偿还期限由公司在发行时根据生产经营情况决定,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长期的,短期债券的利率较低,长期债券的利率相对较高,并且往往在到期前支付利息。

(二)企业债券的基本功能

1、融资功能

债券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具有使资金从资金剩余者流向资金需求者,为资金不足者筹集资金的功能。我国政府和企业先后发行多批债券,为弥补国家财政赤字和国家的许多重点建设项目筹集了大量资金。在“八五”期间,我国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共筹资820亿元,重点支持了三峡工程、上海浦东新区建设、京九铁路、沪宁高速公路、吉林化工、北京地铁、北京西客站等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等重点建设项目以及 城市公用设施建设。

2、资金流动导向功能

效益好的企业发行的债券通常较受投资者欢迎,因而发行时利率低,筹资成本小;相反,效益差的企业发行的债券风险相对较大,受投资者欢迎的程度较低,筹资成本较大。因此,通过债券市场,资金得以向优势企业集中,从而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3、宏观调控功能

一国中央银行作为国家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部门,主要依靠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和利率等政策工具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其中,公开市场业务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在证券市场上买卖国债等有价证券,从而调节货币供应量。实现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经济过热、需要减少货币供应时,中央银行卖出债券、收回金融机构或公众持有的一部分货币从而抑制经济的过热运行;当经济萧 条、需要增加货币供应量时,中央银行便买入债券。增加货币的投放。

二、我国企业债券融资的重要性

(一)发展企业债券可减轻股票市场的融资压力

在西方国家中,发行企业债券的债权融资数量要远高于发行股票的股权融资数量。债券市场的容量与交易量大致是股票市场的十倍左右。而我国却正好相反,如2002年我国股票融资金额与企业债券融资金额的比例大致为7:3,而2003年上半年这一比例进一步攀高至8:2。今年上半年企业债累计仅发行了65亿元,同比减少10亿元,下降了13%。同时,受扩容加速的影响,2003年五月份以来,沪深两市双双陷入盘整或盘跌的走势,股指已经难以承受扩容压力。在目前的市场格局下,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既可以化解银行的信贷风险,又可减轻市场的扩容压力,是缓解当前金融证券运行中多重矛盾的有效办法。

(二)企业债券大量发行上市还为投资者增加了新的投资渠道

随着企业债券发行数量的大幅提升,广大的中小散户也就有了更多的投资渠道。以前,我国企业债券发行数量稀少,且以AA以上级别的绩优企业债券居多,企业债券的信用等级几乎与国债相仿,故企业债券之间的发行利率与市场价格难以拉开距离。其实,企业债券市场应该是一个容量相当大的市场,它既包括绩优企业债券,又包括绩平企业债券,还应包括绩差企业债券(也即俗称的垃圾债券),以迎合不同投资者的投资口味。当然,在这些企业债券发行之初,要有专业的债券评级部门为投资者充分揭示投资风险,以做到企业债券投资的风险与收益相互对称。这样,随着企业债券数量增多,投资者除可投资于两个极端之外(一极为股票投资,风险、收益均高;一极为国债或银行存款,风险、收益均低),又多了一条中间投资渠道:企业债券投资。其收益与风险均适中。这有助于10万亿储蓄资金的分流,并进一步发挥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作用。而对处于困境中的券商而言,一个容量巨大的企业债券市场也有可能成为其新的利润增长点,为其提供新的淘金机会。

三、我国企业债券融资现状几影响因素分析

(一)我国企业债券融资现状

从我国企业的情况来看,企业(指非金融企业,以下同)的外部直接融资结构中,债券融资比例明显偏低,大多数企业外部融资方式的选择与偏好迥异于发达国家,即融资偏好顺序首先是股权融资,然后是银行贷款,最后才是债券融资。同时,在直接融资中,与股票市场相比,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严重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及其结构的完善,从而影响了资本市场功能的发挥

(二)影响我国企业债券融资的因素分析

1、资本市场融资的政府主导

我国资本市场筹资功能的发挥大多是在政府的推动下实现的。正是由于政府的直接金融控制,才使社会资金主要集中在国有银行体系内,并通过政府信贷计划的实施,投向符合政府意图的重点项目和国有企业中。我国股票市场的快速发展也是在政府的直接参与和控制下实现的,上市公司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国有企业。长期以来,中央政府并没有把企业债券市场看作是中国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是一直把企业债券作为有关部门和地方企业项目资金缺口的补充措施,与银行信贷以及股票融资相比,企业债券市场融资一直处于资本市场的弱势与被动的地位。

2、企业债券市场的严格政府管制

现行《企业债券管理条例》(1993 年 8 月 2 日国务院颁发)第 10条规定:“国家计划委员会会同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务院证券委员会拟订全国企业债券发行的规模和规模内的各项指标,报国务院批准后,下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执行。未经国务院同意,任何地方、部门不得擅自突破企业债券发行的规模,并不得擅自调整规模内的各项指标。”该条款明确规定了企业债发行采取严格的额度管理,额度决定权在国务院。事实上,从 1999 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将发行审批的主要权力移交国家计委,由国家计委从国家产业政策、项目可行性、企业财务状况、债券发行条款、评级担保等方面进行全面审查,决定企业能否发行,只有在发行利率确定时征求中国人民银行的审批意见,2000 年以来计委每年只特批少数大型企业发债。国家计委每年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等制定当年企业债券总体发行额度,并具 体分配到中央各部门和地方以及各行业,反映了我国政府目前采取的是股票和国债优先的倾斜政策,企业债券发行规模有限。

3、产权制度缺陷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不少企业的产权结构不合理,存在严重的国有产权单一和国有产权独大的问题,能够相互制衡的企业多元化产权结构还不到位。企业产权制度缺陷给企业债券市场带来以下三方面的负面影响。第一,企业债券兑付中的违法行为大量增加,、成为了企业债券市场风险的发源地;第二,企业对银行贷款和股市融资的依赖性较强,削弱了企业的发债动力;第三,企业的负债率已经较高,难以适应企业债券的发债条件。

要改变优化股权结构,引导企业对债券融资的偏好,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是基础,也是债券市场制度改革有效性的前提,只有经过规范的产权制度改革后,所产生的公司制企业和公司制金融机构,才能拥有真正独立的法人财产所有权,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从而成为真正理性的“经济人”或市场主体,在此基础上,企业才能转变“重股轻债”的观念,才能真正承担债券融资的风险与责任。

四、我国企业债券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的重要意义

按照经济学家科尔内的“预算软约束”理论,在股票融资方式下,可能存在企业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利用银行贷款融资,也可能存在银行的“内部人控制”现象;而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融资,由于有债券契约的限制,所以企业的预算约束是硬的。相比之下,债券融资要求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更高,进而更有效地引导资金流向高效率的投资项目或经营者手中。因此,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提高企业债券融资比重,能够提高全社会的资金利用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也有助于改善资本市场融资结构,改变金融风险过多地集中在银行的状况,为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二)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塑造真正的企业债券市场主体

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宗旨是实现财产权的分散化,明确界定和充分保护产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途径则是大力推进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国有资产运营和监督机制等。只有经过规范的产权制度改革后产生的我国公司制企业和公司制金融机构才能拥有真正独立的法人财产所有权,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也才能成为真正理性的“经济人”或市场主体。在此基础上,企业才能转变“重股轻债”的观念,才能真正承担债券融资的风险与责任。这是发展、壮大市场化的企业债券市场的关键一环。

(三)规范信用评级机构等社会中介组织

众所周知,在我国的债券评级体系中,缺乏规范、公正、权威的评级机构。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之一也还是产权制度的问题。除了上述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内容以外,我们还应当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成熟做法,制定和完善法律规章制度,使信用评级机构成为拥有独立的财产权、并承担责任、独立客观行使职能、完全靠出售自己的评价结果来生存的经济实体。为了生存,这些机构必然会对企业债券的信用等级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估。如果它们进行虚假的信用评级,并使投资者遭受损失,那么,它们不仅将失去信誉,而且还必须用其财产(包括个人的财产)对投资者进行赔偿。只有这样,社会信用中介机构才能成为建设社会横向信用体系的中坚力量,也才能在发展企业债券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对民营企业开放企业债券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营经济获得了高速增长,特别是用较少的金融资源投入得到了相对多的产出。民营经济绩效优良,在各类工业企业所有制中,平均效率最高。民营企业一般产权清晰,资产负债率低,具有独立承担融资的权利与义务的能力。但由于我国横向信用联系残缺,又得不到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民营经济外源融资困难重重。民营企业为了生存并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对外源融资就有着巨大的需求。在目前条件下,当务之急就是对民营企业开放企业债券市场。应该允许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在市场筹集资金。这样,一方面,民营经济的融资需求可以渐渐得到满足,可以促进民营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提高国民经济总体资源配置效益;另一方面,通过企业债券市场的运作,增加信用产品的社会需求和供给,为建立横向信用联系提供坚实的基础,可谓一举两得。

五、结束语

企业通过债券融资的渠道是否畅通,取决于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成败的关键在于培育高效率的企业,企业是债券市场的基石,我们只能通过加大国 6 有企业改革的力度,建立起一大批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真正的企业,才能为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开辟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李建军、田光宁.中国融资结构的变化与趋势[J].财经科学,2001.[2]袁东.中国证券市场论,东方出版社,1997.[3]安义宽.中国企业债券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J].上市公司,1998 [4]李杨、王国刚.资本市场导论,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5]王铁锋.中国市场投资分析及组合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6]赵继民.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思考,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5

本论文是在李桂华教授的悉心指导和热情关怀下完成的,在此笔者表示最真诚的谢意。

第四篇:雷锋精神时代意义

论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

雷锋(1940——1962)同志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毛主席曾说过:“向雷锋同志学习”。“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学习。

雷锋精神的价值理想是真、善、美的统一。在个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理想层面上,雷锋精神所蕴涵的一般价值目标是自强不息的精神。“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特征,对于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来说,它蕴含着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蕴含着对理想人格的向往。从社会对个人所规定的责任和使命的层面上看,雷锋精神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集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雷锋精神最核心的价值理念。雷锋精神所体现的集体主义价值理想,是在集体中实现个人价值、在个人价值的实现中提升集体价值的双赢互动理想。正如雷锋所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正是实现社会和个人“两个价值目标”完美统一的有效路径。

价值的现实是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价值现实是雷锋精神最本质的价值属性,是其理想性的价值规定达到客观化、现实化的一种价值事实,是一种实然性价值存在。可以从“质” 和“量”的层面上分析。雷锋精神价值现实的“质”是指雷锋精神所具有的先进性的内在价值,在其现实性上所达到的最佳价值境界。雷锋精神价值现实的“量”,是指它所具有的价值功能在现实中所能达到的客观效度。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弘扬雷锋精神,达到义务与权利、为社会、他人与有益于自身的统一,就必须把握雷锋精神“质”和“量”的规定性,把先进性与广泛性紧密结合起来。

价值的实践是知与行的统一。遵循知行统一原则,关键在于把握实践这个中心环节。实践是知之源泉和动力,是检验其知是否具有真理性和行为是否符合真理要求的唯一标准。同时也要德才统一,“德”是前提,是方向,它决定着“才”的价值实践程度。

价值的维度是历史与空间的延伸。雷锋精神的产生和发展既是一个历史过程,又是一个由个别到普遍、由局部向全局辐射的过程。每年的三月份是学雷锋的日子,且学雷锋已经陪中国人民走过了49个春秋,也出现一批又一批的活雷锋,每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国骄傲”的那些英雄们,还有我们不知道的无名英雄们。

可是,在当今市场经济下,人们追求利益的欲望越来越强烈,有些人不但缺乏那些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外,连一些基本的道德也不存在,近年来的“三聚氰胺”“染色馒头”“发霉豆芽”等等。。这些商家为了得到最高的利益,侵害消费者的权利,这种行为与雷锋精神的“真,善,美”完全脱轨。更搞笑的是听过一则报道:说某地的一家派出所在值班期间突然来了一个中年男子,说自己在某天在马路上扶了一位老人,那老人说会让感谢他的,他就扶起了这位老人,第二天这位男子就跑到这派出所要一面乐于助人锦旗。这报导听完后一开始就感觉好笑,可是再想想,如果这位老人不答应或者没表态要感谢这个男子的话,这男子还会去扶这老人吗?其实扶一位老人是一件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事了,可是又有另外一种情况出现了,在马路上扶老太太一定要有一个证人才敢扶了,因为现在的社会中,有很多老人是“扶”不起的,像徐老太太这样的人也不少。因为这样的彭宇案,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焦虑。因为乐于助人也会造成自己巨大的麻烦,像这位徐老太太,如果知道会是这样的一位老人,还有谁敢扶。因为这件的事情报导出来了,现在的人都会有种顾虑了。我们要唤醒雷锋精神,不能再让英雄流泪。我们需要的仍是一个公平,公正,爱恨分明,是非分明的和谐社会。这样也许就不会发生小悦悦的悲剧了,而对于那些过路的人除了一些道德的谴责,其他还能怎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经济的发展有着两面性。可能社会压力过大,人们有时候会把道德先放在一边。虽然每年的三月份是学雷锋日,可是学雷锋真的就在三月份吗?答案是否定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地区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风范,不培育文明风尚,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我们时刻要有一颗乐于助人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助人为乐,这真的是很正确的,每当帮助别人后不管有没得到赞赏,自己内心还是会很愉快的。

可是现在有很多人怀疑雷锋做好事不是很真实,可是我想说的是,不管是真是假,我们学习的不但是雷锋的人,更重要的是学习雷锋的那精神,毕竟雷锋走了很久了,可是这种精神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虽然有些人做好事是为了名和利,有些人做好事被伤害,但是,世界上还是好人多的,雷锋精神在当今仍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我们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因此,全社会学习雷锋精神,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仍然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的时代意义,不仅不可忽略,而且应当大张旗鼓地弘扬光大。

思政3班

李林

第五篇:美国农业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美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

彭春红

(徐州工程学院 经济学院 08国贸(1)20081401123)

[摘要]美国是当今世界农业最发达的国家,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一吨的国家,也是最大的粮食出口国。除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规模经济和完备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是促进美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这些都给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之处。

[关键词]美国农业;发展的历程;特点;中国农业的不足;启示

一、美国农业发展的进程

美国农业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期,经过大约六十年时间,完成了农业的半机械化进程。随着半机械化的实现,美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涉农劳动力明显减少。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五六十年代的三十年,从半机械化转向全面机械化。虽然遭受1929-1933年的大危机及二三十年代两次沉重的农业危机,但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美国的农业、畜牧业实现了全面的现代化。美国政府依然对农业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保护其健康的发展。

二、美国农业发展的特点

1.农业机械化与家庭农场

目前,美国农业机械与计算机、卫星遥感等技术结合,正在向高度自动化和精确化方向发展。农业现代化即用先进农业机械和农业技术去改造传统的落后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过程。它大体包括农业的机械化,即用现代的耕作机械、水利灌溉设备等代替手工和耕畜动力、农具,尽量投入机器设备,节约劳动力;技术的现代化,通过采用化学的、生物的技术,改善与增加农作物品种,提高单产水平;管理的现代化,即把在工业部门中先发展而后成熟的管理办法、经验引入农业,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实现产业化经营。美国的农业以家庭农场为主,约占各类农场总数的87 %,合伙农场占10 %,公司农场占3%(1987年)。由于许多合伙农场和公司农场也以家庭农场为依托,因此美国的农场几乎都是家庭农场,可以说美国的农业是在农户家庭经营基础上进行的。经营集约化和产业化、生产专业化、服务社会化。20世纪70年代之前,南部的一些烟草和棉花农场还属于劳动力密集型,现在大都成为大规模的机械化农场。目前,美国农场的平均规模已经达到176公顷,其中大农场已经达到1200~1600公顷。机械化技术、资金密集型经营已经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而且,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行业分工越来越细,产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而且农场规模的扩大也促进了专业化程度的提高。

2.高度区域化与专业生产

农业专业化程度很高 美国形成了些著名的生产带,如东北部的乳畜带、中央大平原的冬春小麦区、南部的棉花带、位于中央大平原冬春小麦区之间的玉米带等。早在1914年,美国农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种植专业化,这种格局保持至今。这种区域分工使美国各个地区能充分地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通畅的水陆运输网的建立更进步促进了区域分工专业化生产,而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也有力地推动了附近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

3.政府政策支持

农业保护制度作为一个政策体系,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初的美国。目前美国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收入支持制度:直接补贴、反周期补贴、特别灾难援助、(2)价格支持制度:农产品贷款计划、政府采购、出口补贴

(3)信贷支持制度:美国农业部的农产品信贷公司主要提供农场主以滞销农产品为抵押的短期贷款,进行农产品价格支持,以稳定农业生产者收入,利用这种金融手段对农产品销售和生产实行政府干预和调节,为农场主提供筹措和运用资金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和手段。

4.农产品商品化

农业产销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体化 在1991年,美国消费者在食品上的花费价值高达4860亿美元,而农民所创造出来的价值只有1010亿美元。美国的农业体系被称作“农工综合企业”(Agribusiness),在这个体系里就业的人数占全国劳动力的17%,大大高于农业本身所能吸收的劳动力。如在食品的产销系统,就包括农业投入物的供应,农产品的收购和加工、批发、零售以及机关单位食堂等,形成了个完整的体系。

美国的现代农业已经完全商品化,由农业范围进入交换领域,除各种农产品以外,还有各种中间产品、劳务和消费品以及其它农业生产要素,包括各种农业机械、化学肥料、农用化学品、良种以及兽医服务等,形成了农产品要素市场共同发展的格局。与此同时,现代农业中的社会分工已经深化到生产过程的主要工序。原来由农场完成的耕地、播种、收获、灌溉、运输、仓储、农产品初加工和农场建筑等等,早就全部由专业公司来完成。同时,农

民的生活消费也全部成为商品性消费。

三、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与不足

1.农业生产效率低

总体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我国人多地少, 农业生产规模小, 使得劳动生产率很低。采用机械化生产代替劳力, 在没有稳定就业出路的情况下, 仍要分享农业收入, 会使成本大大提高;在手工劳动为主的情况下, 农民劳动强度很大, 经常出现粗放管理, 造成粮食减产。

2.农产品过剩

中央政府自1998年以来连续几年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 积极支持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但是众多的农产品质量仍不过关, 缺乏国际竞争力, 只能面向国内消费者。我国9亿多农民为3亿多城镇人口生产农产品, 仅靠国内市场, 则产品的过剩很难扭转, 由此导致的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也是必然。

四、美国农业对我们的启示

1.政策支持

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形成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奋斗目标,我们必须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加快建立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继续实行并加大对农民的各种直接补贴,完善农资综合直补制度。积极研究改进补贴办法,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应尽量简洁高效。要改变单纯依赖政府直接救济的做法,积极试点农业保险与灾害救助结合的自然灾害补助。

2..科技的应用与规模化。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49%,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70—80%的水平,农村劳动力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3.43%。为适应21世纪农业发展的要求,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推进农业技术创新步伐,改革目前我国农业科研与推广相脱节的体制和机制,积极创新,使农教科紧密结合。加大对农业基础科研的投资,有重点地完善一批农业基础科研设施建设,保证农业有充足的技术储备。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逐步形成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现代农民的素质。适应市场竞争需要,加快培育有较强市场意识、较高生产技能、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进一步改善农民外出务工环境,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3.走中国特色的农业之路,倡导生态农业

美国农业部通过实施土地休耕、水土保持、湿地保护、草地保育、野生生物栖息地保护、环境质量激励等方面的生态保护补贴计划,以现金补贴和技术援助的方式,把这些资金分发到农民手中或用于农民自愿参加的各种生态保护补贴项目,使农民直接受益。长期以来,我们在经济建设上走过不少弯路,以牺牲环境的代价获取经济利益,已经有了沉痛的教训,特别是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建议借鉴美国经验,在继续抓好生态重点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在大力推广循环经济模式的同时,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生态保护补贴政策,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培植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林牧副渔良性循环,保持大农业稳定发展。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能源事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引导农民建设美好的生态家园。发展节水、节能、节约用地的节约型农业。

参考文献:

[1]牟寅.美国农业政策与农业现代化[J].经济学动态,1979,(2)

[2]美国农业发展,投入保护及对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借鉴[J].经济研究参考,2000,(63)

[3]刘志扬.美国建设现代农业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乡村发现,2008,(7)

[4]林志远.可借鉴的美国“三农”政策[J].经济要参,2003,(3)

下载试谈我国合唱音乐的发展及时代意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谈我国合唱音乐的发展及时代意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韩流对我国文化发展的借鉴意义

    韩国经验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借鉴意义田绪永韩国政府于1998年正式提出“文化立国”方针,先后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文化产业前景21》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

    合唱音乐鉴赏(五篇模版)

    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或奏或听,都内涵着及关联着人们千丝万缕的情感因素。即使以叙事为主的歌唱,音乐也并不全依靠语义来传达内容,而必定会用......

    合唱音乐作业: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赏析 关键字: 黄河大合唱赞美民族解放运动激发斗志抗日救亡 必胜信心 站起来 诗化 交响大合唱 优秀的音乐作品不分国界、不分民族、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精神财......

    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学说相结合的实践性产物,是一种文化的继承和升华。研究雷锋精神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问题,对于继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建......

    浅析长征精神及其时代意义

    论长征精神的永恒作用 摘要: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党和红军在浴血重生的万里长征中,铸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特别是红军长征过贵......

    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范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能不能学习雷锋精神?在新的形势下应该怎样学习雷锋精神?这实际上就是如何认识雷锋精神在当代的价值问题。大力弘扬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与时代同行,对......

    长征精神及其时代意义

    长征精神及其时代意义长征精神及其时代意义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谱写的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中华民族极......

    万隆会议的时代意义

    当代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 万隆会议的时代意义摘要:1955 年4 月18-24 日,由29个国家参加的在印尼名城万隆召开的第一次完全由亚非国家发起和举办同时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