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法治企业建设的几点认识

时间:2019-05-14 19:27: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法治企业建设的几点认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法治企业建设的几点认识》。

第一篇:对法治企业建设的几点认识

对法治企业建设的几点认识

变革时代,意味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加强法制建设对企业乃至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大力推进依法治企、科学治企、民主治企,不仅是企业内在要求,更是股东和员工的呼声。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法治企业构建呢?笔者认为,法治企业集中体现在制度和机制现代化上。

首先,对企业而言,管理的基本法就是建章立制。在企业内部营造“以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良好氛围,实现企业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在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和操作层,都要将“法治”的理念根植于日常的思维之中,做事之前“想法”,养成理性思维、规则思维、契约思维以及自觉以“法”的标准评判自身言行的习惯,努力做到先思“法”而后行事。“决策先问法、违法不决策”对现代企业管理来讲已显得非常关键和日趋迫切。一个组织发展的好坏与决策质量的优劣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决策者不怕不懂法,就怕“思维不想法”“决策不问法”。一个负责任的决策者心中时时应有理性意识、底线意识、规则意识和契约意识,善于将法律意见和商务决策结合起来考虑问题,善于利用“法治”这个重要的软资源。

其次,依法建立健全规范的法人治理制度和科学高效的工作流程,并在具体的企业管理实践中全面贯彻落实,才能保障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管理靠法”则是法治企业建设的基石。企业要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并通过检查督办、考核机制确保制度的落实,形成依法管理的良性循环。企业制度执行力如何,将决定企业的兴衰;一个车间对管理制度执行力如何,反映出车间管理水平的高低;一个班组对各项制度执行力如何,体现出班组建设基础的扎实稳定。法治化管理的实现要赢在执行,要坚持规范化执行、标准化操作,达到运转有序,只有制度流程贯彻落实了,才能规范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规范企业的行为。

再其次,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能源革命,法治企业将融合驱动现代物流智能化、定制化。目前,世界先进国家强调人性化、安全化的管理模式,实现生产高度自动化,管理在向着“远程无人化”车间迈进。信息化建设与企业治理能力创新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培育形成企业在信息化、定制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和竞争优势。

最后,树立法治观念,既要懂得市场竞争、商业智慧,更要熟悉契约规则、法治精神,用制度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依靠股东、经理人、员工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来治理企业,实行参与式、互动式的民主管理。人员素质的现代化是企业治理的根基。制度都是靠人执行的,说到底每个人也是制度的组成部分,只有经过个人向上向善的努力,制度才会日臻完善,制度力量也才会加倍彰显。人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强企战略的关键,保护员工就是保护企业。因此,企业要严格遵守关乎员工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完善各项员工权益保障制度,为员工排忧解难,构建“爱岗敬业,以企为家”的和谐劳动关系。提高企业各类人员,包括经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一线员工等的思想素质、文化素养、工作本领、工作能力。尤其在当前劳动力已经从无限供给转变到有限供给的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建设一支适应企业创新发展和治理现代化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

总之,只要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进一步深化对法治企业建设规律的认识,把法治精神同当前重点工作相结合,变压力为动力,充分认识我们的历史责任,自觉肩负起自己的崇高使命,励精图治,奋发进取,就一定能把企业改革与发展推向前进。

第二篇: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认识

新 疆 电 大 开 放 教 育

实用法律基础课程论文

姓 名 王文亭______ 学 号 1065001251914___

专 业 _汉语言文学____ 学 校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题目 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认识

成 绩__________________

评 语: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年**月**日

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认识

摘要:人类社会,无论是国家的政治生活还是个人的经济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规范和秩序状态下进行,但是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活动不可能是完全自觉的在规范和秩序下进行,这就有必要对人们的活动做出规范。在现代社会,具有权威性的规范就是国家制定的有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法律对社会生活的作用体现在为人们行为指明方向,当人们在行为当中出现各种纠纷的时候,由法律来加以调整和解决。而法治是指与民主相联系的治国的原则和方略,或者说说是一切国家机关、公职人员、公民、社会组织和团体必须普遍遵守的原则。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产生、确立并成为法制实践活动的正确思想指南,与其存在的社会制度、历史传统、法律文化和价值观相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内容归根结底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那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首先,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来领导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有无产阶级政党来领导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所反复强调的基本原理。在我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历史发展必然,也是广大人民群众长期慎重选择的结果。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承担起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使命。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开辟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崭新时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社会主义,也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们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特点和优点。“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我们的优越性”。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关键所在。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其次,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体现和维护人民民主

人民民主,就是要让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是法治的目的和核心内容,法治是人民民主的制度、方略和形式。现阶段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必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提

高和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真正提高和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人民就必须真正当家作主。必须相信、依靠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来管理国家,必须发展和完善人民民主制度。

再次,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以确认、保障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维护、巩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根本任务和历史使命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总之,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体现、确认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原则,为维护、实现和逐步发展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原则服务。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平等、公平和正义,必须既反对封建主义的人身特权,也反对资本主义的资本特权。它崇尚劳动的权威和尊严,维护的是人们在社会主义原则基础上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民的幸福而相互激励、平等竞争,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平等、互助和友爱的社会关系,坚决反对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丑恶思想和行为。

最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关于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强大的思想武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只有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提倡和弘扬共产主义的思想和道德,才能使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

实行社会主义法治,必然要求依法治国。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对于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作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按照宪法和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我国社会主义法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具有积极确认、保障、服务和推进的作用。是先进的法治理念,是真正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需要的法治理念,它确认和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认和保护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推动和保护经济体制改革,并将改革的成果制度化、普遍化、规范化,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

应该看到改革开放30年,我们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伟大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经验,提出一系列这样的法治理念,如尊重宪法和法律权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等。正是在这些法治理念的指导下,我国的政法工作才获得了健康发展,并取得了伟大成就。

第三篇:谈谈你对建设法治国家的认识

浅析对建设法治国家的认识

【摘要】法律至上、良法之治、人权保障、司法公正、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的基本内涵。法治之所以能够替代人治成为基本的社会治理模式,主要在于其在社会治理功能方面具有不同于人治的特性,如明确性、可预期性、科学性、稳定性、社会凝聚力。因此,法治不仅是西方社会的治理模式,同样也是现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必然选择;法治不仅应该成为一种治国方略,更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我国这种转型国家中实现法治,必须依据法治本身的规律和我国的现实情况加以科学规划和稳步推进,才能够最终实现我们的目的。对此,以中国为例,谈谈建设法治国家的认识。

【关键词】法治;司法公正;依法行政;社会治理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战略方针,并将之写入宪法,从而使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我国既定的治国方略。在此方略指引下,法治已成为我国基本的社会治理模式,并逐渐成为人民的生活方式。但不容忽视的是,法治实践客观上存在着不少障碍与阻力,法治发展进程并非一帆风顺,其原因不仅有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因素,还有对为什么要建设法治国家的观念困惑和误区。显然,现阶段继续深入讨论“中国为什么要建设法治国家”并不多余,只有从理论上真正厘清这个重大问题,才能消除观念上的消极因素,切实稳步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

一、法治内涵的确定

要准确全面地回答“中国为什么要建设法治国家”这一重大问题,首先应确定法治的内涵,严格地说,现代法治理念主要还是来源于西方,但又必须符合中国的国情和现实需要。在此基础上,法治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法律至上。这是法治的首要内容,即法律应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早在美国建国初期,潘恩便指出,在法治国家里,法律是国王,而非国王是法律。英国学者戴西也认为,“法律至上”是法治的主要特征。法律至上实际上是要实现规则治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非常形象地说出了其中的道理,即将明确稳定的规则作为“规矩”来规范国家和公民的行为。需要指出的是,规则治理与民主治理不可分割,在法治社会,正当的法律都是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出来的,反映了民众的期望,符合民众的利益,体现了社会的共同理想和信念,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遵从,这也为民众遵守规则奠定了良好基础。因此,法治的实质就是以人民的意志来管理国家和社会。

第二,良法之治。亚里士多德指出:“法治应当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这是探讨法律在价值上的正当性的最早主张。尽管学理上也曾有“遵守法律,即使恶法亦然”的说法,但其主要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及其普遍适用性对于法律实施的意义,并没有否定良法的重要性。既然法治是依法治理,那么,只有良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民众的认同,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法治的效力。当然,良法的理解和判断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它通常应具备以下要素:一是制定完备,即法律应当是类别齐全、规范系统、大体涵盖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且各项制度相互之间保持大体协调的制度体系;二是法律应当有效规范社会生活,并在制定过程中吸纳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参与,进而符合社会和人民的需要,符合社会一般公平、正义的观念;三是法律应当保持内在的一致性,立法者应当不断通过修改、补充等方法来使法律符合社会的需求与时代的发展。

第三,人权保障。人权一般指人在社会、国家中的地位。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9](P18),其中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及其他社会关系,因此,人权是人在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领域中地位和权利的“总和”,其中包括社会权利、经济权利、文化权利、政治权利以及人身权利。[10](P30)在此意义上,人权实质上就是人的主体地位象征,而法治只有建立在充分尊重和保障个人人权的基础上,才能肯定人在法律上的主体地位,法律的存在才具有合目的性。在我国,人权作为人最基本的权利集合,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保障人权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任务。构建法治社会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实现个人的福祉,因而法治也必然要以保护人权作为其重要内容,而人权的保障状况也成为在现代社会中区别法治国家和非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当然,保障人权在维护个人自由和尊严的同时,还能有效地防止政府的侵害,从而规范公权,这也是法治的内在含义。

第四,司法公正。古人说:“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必须在实践中得到严格的适用才能发挥其效力,否则,再好的法律也只能形同具文,这就是霍姆斯所说的将“纸面上的法”(law in book)转化为“现实中的法”(law in action)的过程。公正的司法,不仅在于惩恶扬善,弘扬法治,同时也是对民众遵纪守法的法治观念的教化,是对经济活动当事人高效有序地从事合法交易的规制。司法公正固然需要司法的独立和权威的保障,需要体现出实体上的公正,此外还不能忽视程序公正,即司法必须在法律程序内运作,必须展示出一套法定的、公开的、公正的解决社会各种利益冲突的程序。

第五,依法行政。在法治社会中,最高的和最终的支配力量不是政府的权力而是法律,政府因此也必须依法行政。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政府所享有的行政权具有强制性、单方性、主动性、扩张性等特点,一旦失去了约束,将严重威胁处于弱势一方的公民合法权益。二是为了保证公权力自身的廉洁和高效率,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从社会治理的历史经验中不难看到,一旦公权力失去制约,其不仅会侵犯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也会侵犯公共资源和公共利益,而且,对这些公共资源的破坏,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危害可能远远大于对个别公民权益的损害。三是因为政府所享有的公权力都是根据民众的意志产生,由民众所赋予的,民众对于自己所赋予的权力,也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制约,以防止权力被滥用,而制约权力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规则控权,因此,法治的核心就在于有效地控制公权力。在法治社会,任何政府的权力都必须由法律来规定,法无明文允许即为禁止,公权力的内容、行使等都必须纳入法治的轨道。

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任务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项:

(一)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需要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原则,完善发展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权利、推进社会事业、健全社会保障、规范社会组织、加强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坚持立法与改革、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用立法引导和推进国家的改革、发展;坚持立法严密、细致的原则,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坚持经济立法与政治立法并重的原则,保证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同步推进;加强对立法工作的科学研究,完善立法制度和程序,改善立法技术和方法,提高立法质量和水平,以高质量、高水平的立法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我们的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形成并完善法律体系过程中,必须把握好四点:一是不能用西方的法律体系来套我们的法律体系。二是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是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要区分法律手段和其他调整手段的关系,需要用法律调整的才通过立法来规范,以更好地发挥法制的功能和作用。四是我们的法律体系是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本身就有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需要适应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加以完善。

(二)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

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一种基本方式。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要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党关于国家事务的重要主张,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需要全体人民一体遵行的,要作为建议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使之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要督促和支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依法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三)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建设法治政府,是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必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健全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赔偿制度。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是加快推进政企分工、政资分工、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二是提出法律议案、地方性法规草案,制定行政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制度,要符合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三是全面、正确实施法律、法规、规章,保障法制统一,政令畅通,切实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及时纠正、制裁违法行为,有效维护经济社会秩序。四是形成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行政决策机制和制度,使人民群众的要求、意愿得到及时反映,使政府提供的信息全面、准确、及时,使制定的政策、发布的决定相对稳定,使行政管理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便民、高效、诚信。五是基本形成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使社会矛盾得到有效防范和化解。六是使行政权力与责任紧密挂钩、与行政权力主体利益彻底脱钩。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基本完善,政府的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明显加强,行政监督效能显著提高。七是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观念明显增强,尊重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的氛围基本形成;依法行政的能力明显增强,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能够依法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

(四)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1)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2)完善诉讼、检察监督、刑罚执行、教育矫治、司法鉴定、刑事赔偿、司法考试等制度。(3)加强司法民主建设,健全公开审判、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等制度,发挥律师、公证、和解、调解、仲裁的积极作用。(4)加强司法救助,对贫困群众减免诉讼费。(5)健全巡回审判,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落实当事人权利义务告知制度,方便群众诉讼。(6)规范诉讼、律师、仲裁收费。(7)加强人权司法保护,严格依照法定原则和程序进行诉讼活动。(8)完善执行工作机制,加强和改进执行工作(9)维护司法廉洁,严肃追究询私枉法,失职读职等行为的法律责任。

(五)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

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具体来说,要进一步完善国家监督体系与制度,包括:(1)强化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职能,使权力机关对其他国家机关的监督经常化、制度化。(2)充分发挥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作用,切实保障检察机关付行政机关与人民法院的法律监督权。(3)进一步完善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机制,切实发挥行政监察机关、审计机关的监督职能。(4)加强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完善司法机关内部制约与监督机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同时,高度重视、大力完善社会监督体系与制度,包括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以及新闻舆论的监督等。

(六)培植新型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继承人类优秀法律文化成果,建设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意愿的新型法律文化。(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立足中国实践,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既继承中国优秀的法律传统,又吸收外来有益的法律文化。(2)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3)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社会氛围。

三、我国建设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行依法治国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措施。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是代表和体现人民的意志与利益的。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第二,实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有完备的法制来规范和保障。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并具有比较完备的法制。因此,只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最大限度的调动亿万人民创造财富的积极性,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力落后的状况。第三,实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第四,实行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是人民的最高利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47]共和国经过60多年的风雨兼程,经济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正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崛起于世界的东方。但一个崛起的经济发达、人民幸福、政治文明的大国,也必须是一个法治的、文明的大国,一个和谐的社会也必须是一个法治的、文明的社会。

第四篇: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认识 Microsoft Word 文档

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认识

(博乐市公安局 古丽)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立,是我们党治国理念和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把依法执政确立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提出尊重和保障人权、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不断深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10年来的历程充分证明: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正确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之路,是实现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和谐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的必由之路。

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更好地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提供法律保障;要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依法行政责任制,严格行政执法,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要坚持改革创新,积极稳妥地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职能作用;要坚持抓好监督体系建设,拓宽监督渠道,强化权力监督制约机制;要坚持深入持久地进行法治宣传教育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大力培育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牢固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指导地位,大力繁荣法学研究,为深入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供理论保障。那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最基本的任务应该包括什么样的内容呢?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自由应得到充分保障;

二是国家政治权力的结构民主,如国家机构内部立法、行政、司法机关,要在党的领导下实行科学分工,并形成健全的监督机制;

三是国家权力的行使和公民权利的保障要有民主程序;

四是民主方法,如要实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要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不搞一言堂、让人讲话等。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民主是有人类社会以来最高类型的民主,这种优越的民主要真正成为现实,还要靠法制来保障,正如小平同志讲的,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最基本的内容是在我们国家法制建设的过程中,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应当遵循的依法治国、公平正义、公正司法、司法为民等这些具体理念。前提就是必须坚持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念下,不能脱离这个实际。我们各项工作要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树立大局意识,树立服务意识,树立责任意识。对于审判工作,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最 1 基本的客观要求,不能单纯的就审判而审判,不能把审判工作独立与社会主义特色建设的客观实际,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要强调调解,要强调通过调解实现和谐。

理念是指信念、思想和观念。法治理念是人们对法律的功能、作用和法律实施所持有的内心信念和观念,一定的法治理念是由一定的社会制度、法律文化和价值观念所决定,一旦形成,便相对固化于人们的思想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持久性,有什么样的法治理念,就会表现为什么样的立法、执法及守法行为。因此可以说,法治理念是法治活动的灵魂,决定着法治行为及法治效果。另一方面,法治理念的形成和树立又具有长期性、不稳定性,需要全体政法干警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不断深化、与时俱进。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内涵一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任何组织和个人的违法行为都必须受到追究。二是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人人都要自觉把法律作为指导和规范自身社会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三是严格依法办事,坚持职权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

执法为民必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权为民所用。必须坚持一切依靠人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提高政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的认识,从执法的角度加深对依法治国丰富内涵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精神,进一步加强有助于严格依法办事的各项制度建设,将对树立和维护法律的权威,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治国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治国的基本方略,是我国总结历史经验后加以确立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方面,曾经有过深刻的教训。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受传统文化中“人治”思想的影响,法律虚无主义盛行。“文化大革命”中,本身还很不健全的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法律荡然无存,全社会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基本人权遭到践踏,冤假错案不计其数。“文革”结束以后,邓小平同志在反思我们过去所犯的错误、所走的弯路时指出,这些“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文化大革命”中法制被严重破坏、无法无天的惨痛教训,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加强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法制建设,至今,已经取得了为世人公认的巨大进步,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建成。1996年,江泽民同志就依法治国发表了重要讲话。1997年,根据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现状与基本国情,“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载入宪法,成为治国的基本方略。明确以建设法治国家为目标,标志着我们党彻底抛弃了“人治”的执政理念,实现了执政治国理念的深刻转变。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极大地推进了我国法制建设的进程,近年来,我国的立法日益完善,执法逐步规范,广大社会成员参与立法、自觉守法的意识明显提高。

实现依法治国,要依据法律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依法治国”具有丰富的内容,其中突出的一点是强调法律制度具有极大的权威。依法治国要求依据法律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而不是依个人的旨意对国家和社会进行管理;要求确立以宪法和法律为治国的最具权威的标准,而不是行政指示、领导人讲话等等;要求所有社会成员都要受法律的制约,包括对各种公权力形成有效的制约,任何人、任何组织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从当前执法的现状看,在理解依法治国具有丰富的内涵后,应当有针对性地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严格依法办事等内容。如果政法队伍确立了这些理念,就能够担负起自身的使命,为维护重要战略机遇期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与公正高效的法制环境。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宪法体现的民主精神。

所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首先意味着我国公民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管收入、财产情况如何,不管性别、职业、民族、信仰有何不同,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都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法律规定的义务。在目前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符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平等观,很容易在执法中出现偏差:有差别地对待所谓“城里人”和“乡下人”,导致收容审查制度走样,酿出孙志刚被殴致死的悲剧。有差别地对待所谓“富人”和“穷人”,导致某些纠纷不能得到公正的结果。“保护投资环境”、“富人贡献大”等都可能被引申为在法律上有差别对待社会成员的理由。有差别地对待“熟人”和“陌生人”,导致办事效率、办事态度上出现差异,更导致执法的公正性受到质疑。凡此种种,说明真正做到公民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力、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并不是容易的事。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另一层含义是,任何组织和个人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政法部门的工作往往与保护或限制公民权利的行使有关,甚至能通过判决等形式决定有关当事人财富的多寡。因此,政法部门的国家工作人员很容易滋生特权思想,似乎自己掌握着他人的命运,别人有求于自己。在特权思想支配下,很容易执法犯法,滥用职权。在对待群众的态度上,也会盛气凌人、冷若冰霜。如果不加以经常性的教育,主动地克服,特权思想将影响法治的实现。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还有一层含义是,任何组织和个人的违法行为都必须依法受到追究。违法者能否受到追究,是衡量法律是否具有权威的重要尺度。如果可以让有些人在违法之后不受追究,成为“法外之人”,那就等于将法治原则当作弃履。法治要求对违法者一视同仁。但是,事实上并不是所有违法者都受到追究的。执法人员顾及违法者的特殊身份、与违法者熟识等等,都可能成为违法者逃避法律追究的原因。在日常生活中,这种现象比较普遍。这说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原则还需要进一步很好地贯彻。

要依法治国,必须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现在,全社会对法治的认识有了极大的进步,“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接受的法治原则。虽然有了这种进步,但是,我们的法治水平还是不高的,法律的权威地位至今尚没有确立,而且,人治的思想仍有市场,人治的现 3 象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许多腐败案件之所以发生,往往是因为一些官员不讲法律、不讲程序、不讲民主、不受监督所致。

确立和维护法律的权威,是实现法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法治的基础条件。我国的法律,是全体人民意志的体现,也体现了党的主张。法律产生于社会现实需要,经过民主的立法过程,一般说来,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整个社会和全体公民都应当树立尊崇法律的意识,自觉遵守和服从法律,将法律作为指导和规范自身社会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更要增强法律观念,自觉遵守法律。执法部门则应当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真正通过执法实践,使法律的权威与尊严得以确立。

要依法治国,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严格依法办事也是实现法治的基本条件。所谓严格依法办事,是要求一切国家机关特别是政法机关严格依据法律规定的权限履行职责,对于法定职责不能不履行、不作为。同时,这些国家权力都要严格依照法定权限、程序行使,行使权力的整个过程应当受到监督和制约,包括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检查。一旦违法,应当根据法律的规定予以追究。

在严格依法办事方面,许多环节的工作可以改进。现实中,常常可以见到,有的拥有权势的人物通过“批条子”、“打招呼”等形式向政法部门和有关执法人员施加压力,干扰严格依法办事。这种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的现象,不从根本上加以解决,要求政法部门和工作人员严格依法办事是难以奏效的。当然,并不都是外在因素影响政法部门及其执法者严格依法办事的。来自政法部门自身的原因也很多。比如,有些考核指标不尽合理,在考核指标这根“指挥棒”的作用下,有的部门和有关执法人员不顾事实以及法律的真谛,为现实的自身利益包括小团体利益,放弃对法治理想的追求,乱作为或者不作为,导致执法不公。一些权利救济机制难以发挥功效,在很大程度上也源于此种原因。至于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甚至索贿受贿,徇私枉法,更是与执法人员自身的素质密切相关。因此,在政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中,进一步强调严格依法办事是很有现实针对性的

古丽

2011-12-3 4

第五篇:浅谈我对法治和安全的认识

20150624供电部 赵婷 浅谈我对“加强安全法治,保障安全生

产”的认识

加强安全法治,保障安全生产就是要自觉地弘扬法治精神,切实用法治思维审视安全生产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用法治方式推动安全监管规范化、法制化,从而保障安全生产。

今年6月,围绕加强安全法治、保障安全生产主题,已落实安全责任、传播法治文化、普及安全知识为重点,将开展第十四个“安全生产月”活动。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领域安全形势依严峻,尽管在安全认识上、意识上、知识上、技能上、制度上有所提升,对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依法治安总要求,保障安全生产。特别是中央提出的“四个全面”的背景下,生产安全从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示范化、信息化的前提下进一步强化安全法治。

安全法治是决定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加强安全法治,必须牢固树立红线意识。习主席指出: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要以“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价值观在生产工作中落实和践行。加强安全法治,必须狠抓安全责任落实。根据国家的相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的企业应建立以下几项安全管理基本制度。

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安全管理的核心,是保障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有效的预防事故的发生。安全生产责任制就是根据“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原则。明确各级领导和各职能部门及各类人员在生产活动中应负的安全职责。把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从制度上固定下来,从而增强了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心,真正把安全生产工作落到实处,才能有效地控制施工中的安全隐患和事故的发生,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的生命更加强大。

2、制定安全检查制度、制定安全教育制度及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安全检查是在施工过程中发现隐患、消除隐患、防止事故的发生、也是企业预防安全生产事故的一项重要性的手段。安全教育制度是企业对职工进行安全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安全知识和操作规程培训教育的规定,加强对员工安全教育是提高员工安全意识的重要手段。劳保用品是为了减轻或避免劳动过程中,劳动者受到的伤害和职业危害,是保护劳动者安全健康的一项预防性辅助措施。

3、制定各工种安全操作规程

工种安全操作规程是消除和控制劳动过程中的不安全行为,预防伤亡事故,确保作业人员的安全和健康一项重大措施。安全操作规程的内容应根据国家和行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各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同时根据现场使用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制定出相应的安全操作规程,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进行全面监督并其实施。

4、建立应急救援预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建立应急救援组织,建立应急救援的目的是保障一旦发生生产安全事故,迅速启动应急救援预案,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的损失。

落实是抓好安全工作的重点。班组安全建设是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关键,班组长全面负责本班组的安全生产,是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直接执行者,贯彻执行本单位对安全生产的规定和要求,督促本班组的职工遵守有关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切实做到不违章指挥、不违章操作、不违反劳动纪律。安全工作是重复的过程。

1、事前宣传教育培训,员工入厂三级安全教育:公司级-部门级-班组;特种、安全管理等人员,有国家相关部门培训,持证上岗。

2、事中检查、危险源评估、隐患排查及整改,并落实措施,不能及时整改的应落实防范措施。不断完善制度和应急预案。

3、事后处理,要把历史上的事故当成今天的事故对待、把小事故当成大事故来对待、把隐患当事故来对待。

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安全生产是一项极其广泛复杂的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实现民生的永恒主题,我们应该在思想上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增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做到未雨绸缪,综合解决安全生产问题。

生命没有彩排,只有一次精彩。我们要以“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为契机,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安全意识,立足岗位,抓好各项安全规则制度和措施的落实,以更加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从细节入手履行自己应尽的安全责任。

下载对法治企业建设的几点认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法治企业建设的几点认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对“依法治企”的认识

    浅谈对“依法治企”的认识 大唐集团 国有国法,企有企规。所谓“依法治企”,就是依照规章制度来治理企业,这是一个成熟企业、成功企业的治企之道、强企之基、兴企之本、健企之策......

    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认识

    王国伟 文传 20116225 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认识 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手段。伴随着大学生活的开始,我也开始了对这一门课程的学习。随......

    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

    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 只要有企业的存在,就一定会有标志着企业存在的文化,在企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是有没有企业文化的问题,而是我们是否意识到了企业文化的存在,只要当企业管......

    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一点认识

    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一点认识李杰摘要:伴随着建筑行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技术创新对建筑企业生存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彰显。对技术创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保证建......

    对企业的认识5篇

    对企业的认识 来到****集团工作已经有八年多的时间了,我亲眼目睹了集团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集团在董事长的带领下,从一个小小的****厂,发展到今天的规模,成为了我县一个民营龙......

    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

    现代企业竞争的实质是企业文化的碰撞与竞争; 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企业的重要特征是:拥有特色鲜明的、系统的企业文化。树立精神的旗帜、标杆,鼓舞人,激励人;转变观念,统一意念,凝聚人......

    对企业宣传工作的认识

    对企业宣传工作的认识很久以来,在企业里存在着一种偏见,认为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唯一的目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宣传工作无关紧要。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逐......

    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

    企业文化之我见一、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接受的、可以传承的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和企业形象标准的总称,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其中:物质文化是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