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实现法治社会的几点认识(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03:23: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实现法治社会的几点认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实现法治社会的几点认识》。

第一篇:对实现法治社会的几点认识

对实现法治社会的几点认识

内容摘要:法治社会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她不拘泥于任何单个的目标,她象征所有人的美好生活,真正的法治不会也不能抹杀人的情感。依法治国是依据法律而不是个人意愿来管理国家,所以它实现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我国法治的实现,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需要个方面条件的具备,但是最关键的在于所有人对生存的意义认识的加深。贫穷社会时人们想的是如何生存更久,然而现在,我们身处一个相对富裕的社会,生存需求很容易便可以得到满足,眼下我们急需满足的是心灵需求和精神需求,所以我们期盼一个和谐、幸福的社会。

本文通过联系社会实际,对实现法治的几个方面以及对法治的认识作了浅层的考察。意图通过本文向大家阐发,政府对实现法治的推动作用,经济发展、教育等对实现法治的基础意义。

关键词:公正、良好的法律、以身作则、普遍遵守、经济活跃

综述

法治是人类理性的总结,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是我国社会走向更高层次的表现。摒弃人治,依靠法治是对人性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加深与承认,是我国民主、文明、富强社会建设的第一步。从法治的提出到法治的实现,需要经历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法治的真正实现要靠各种要素及条件具备与完善。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法治?亚里士多德说:“我们应该注意到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们不能全部遵守,仍然不能实现法治。”因此,我们可以说实现法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良好的法律;二是人们对法律的普遍遵守。良好的法律是实现法治的基础,是实现法治的先决条件,而人们对法律的普遍遵守是法律的价值体现,是法律制定的根本目的。二者是良性互动的。下面从法律本身、政府机关和经济发展三方面略谈一些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法律本身

施行“法治”,那么最表层的或者说最一般的形式,就是应该具备良好的法律。法治的一个基本方面是已经制订的法律得到普遍的遵守。若不具备扎根于现实社

会交往,做出最优选择的理性法律,使人们在处理其相互关系时,认识到虽然与具的法律不是很完美,但是在现有的条件下来说却是最好得解决办法,而仅靠强行推行,是不可能使法律得到普遍遵守的,所以说,实现法治必须具备良好的法律。何为良好的法律?上面已经做出些许分析。具体表述为,法律在制定时,应采取这样的立场,使得整个法律体系出现这样的倾向:

1.谨慎的对待权力。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权力的存在是社会的需要,也就是说所有社会成员的需要。权力对各个人的无限自由做出强行限制,使得人们能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生存与发展,人与人的关系得到平衡。权力的贡献就在于此,也仅在于此。但是权力的实施也是由有着七情六欲的普通人来完成的,所以,权力容易被滥用。人们也具有对此共同的认识。权力既是人们的需要,又容易对人们造成迫害。所以好的法律一定是谨慎地对待权力的,充分发挥它应该具有的贡献,扼制其脱离这一点的倾向。权力之所以被滥用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权力和特权的不能区分,权利和与个人贡献相对称的待遇的不能区分。特权是凭借权力获取与其拥有的权力及其相对称的待遇之外的利益。权利是所有人普遍拥有的东西,权利不存在差别。而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应该是人通过不同的努力程度所应得的不同程度的待遇。法律必须对权力、权利已经不同职责之人的不同待遇,做出明确而有公正的规定。

2.法律与特权不相容。法律条文及法律所隐含的倾向中,都不能有特权的任何影子。

3.维护个人拥有的权力。法对于个人所普遍拥有的明确的权力进行忠实的维护,不遗余力的维护。社会公正首先起于此。

4.始终给予弱者以同情和支持。法律的价值应最明显的体现在这一点上。法治中的法应最终体现全民的利益。这也是从实质公正方面去要求的,法律在协调处于弱势地位与强势地位的相互关系中,应向弱势一方倾斜。法律若不倾斜于弱势一方,势必失去其平衡的作用,也就难以体现法律应具有的人道主义精神。5.法的运行要简单明了。若法的运行极为繁琐,其成本高于其他方式,那么人们自然就会放弃法律的救济程序,而寻求其他方式,法律也就被束之高阁了。

6.法律的具体规定应深细、全面。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减少其他规则的调整范围。法治社会不允许有过多的道德、习俗、社会组织章程等调整方式。

7.法律的制定有科学的程序,需要扎根于现实社会生活。

二、政府

1.封建社会“息诉止争”的无奈

首先,来看一下我们封建时期的执政者。封建社会时期,统治者讲求的是“息诉止争”。一方面可能是希望整个社会和谐稳定,没有诉讼和纷争,表现了对大同社会的美好向往。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可能是仅仅追求一种表面的社会平静,希望人们没有过多的纷争,统治者可以安享天下。而复杂的社会生活,个人之见利益的不能自动协调是普遍存在的,又由于当时国家一体的礼制,由家庭来处理相当大部分的纠纷,甚至包括刑事纠纷。以致形成了一般强大的社会心理意识:若某人为追求自己正当的权益而直诉到官府的话,则是被家庭权力所抵制的,而对于其他人而言,内心也是不能接受的,尤其是属于民事、经济类的纠纷。对于当时的社会而言,人们不诉至官府,可能还保护了自己的权益,但对于一个统一的国家而言,则隐含了对个人追求正当权益的压制。家族权的存在,在不与统治者根本利益相冲突的时候,既是统治者奢华与懒惰的需要,又表现了统治者的人治措施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事务的无可奈何。

2.封建社会的法律无法普遍遵守

我们知道,任何类型的法律都不可能凭空产生,都有其特定的经济、社会条件。封建社会的法律对于那时的社会来说,也具有它的合理性。法律之所以不普遍施行是因为当时的法律是作为家天下的统治者的社会治安及保持其自身利益的武器,只要不触犯其统治秩序,法律就被搁置起来了。至于社会是否公正,人们生活如何,社会是否发展,则听任社会自发的作为,而与法律制定的本意无关。其次,不管立法者对法律的本意如何认识,法律作为对现实的具体的生活的抽象,一制定出来,就要求同样的事,同样对待。“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我用来维护我的正当权益的法律,怎么能同等的适用于来限制我自己呢?这是不可思议的!同样,层级的执政者都有用同等的理由,用法律来维护与其等级相称的“正当权益”。那么,法律对于他们的本应由的约束力也就多数与其地位相抵消了,所剩无几了。最后,绝大多数的限制的一面就落到最底层的人身上,而统治者为了使用权其安坐天下,也不得不把限制集中为只要不触犯自身的利益,便不闻不问,他们的利益也只不过就是稳稳地进行各种物质、文化享受。

家天下的社会模式已经被摒弃,但是人们的血液里还流淌着许多陈腐的过时的东西。

对于复杂的社会而言,人治显得疲于应付,也容易造成政府行为的不理智,社会的不公正以及混乱。

3.现行社会依法治国是法治的基础

法律对于诸种社会关系的调整,不仅解决了上面的问题,而且给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带来了强有力的推动。所以法治首先要求的是已制定的法律被普遍的遵守。作为各级政府部门而言,必须积极地推行法治,在已制定法律的领域,必须严格的按法律规定运行。法律应作为积极地行动者,而不是默默的做守护者。就是说,法治的实现,首先要有各级政府地积极地贯彻。作为一般地社会群体不可能自发的形成“法治”,政府也不可能等待着法治的各方面条件已经成熟,再来简单的宣布一下。“依法治国”是法治真正实现的第一步,这就要求作为组织者与管理者的政府积极地行动起来。

当前的社会不可能像以前一样,只求稳定而不求进步。应该说,先时代,不发展就不进步,就等于不稳定。稳定与和谐要以社会的发展、进步为基础,也只有社会的发展、进步,才会促进一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法律作为“依法治国”的基础,也必须发挥这样的作用。这也需要政府积极贯彻推行法律在组织处理各种社会事务时的适用,使法律生动与活跃起来。

4.实现法治需要公职人员以身作则

各级政府部门,各公务人员的以身作则。以身作则虽是一个古老的词汇,但是又常提常新。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任何体制,任何团体与组织,管理者的以身作则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个正确方向的提出,若没有各级政府人员的模范作用,是很难向下进行的。政府人员的模范作用,并不是要求政府人员多余付出。当前“以身作则”用于政府人员身上应该是:按照法律规定处理于己于人的各种事情。在这里,有必要提一下“高薪养廉”的问题。其实高薪不应是为了养廉,廉洁也不是高薪所能做到的。高薪或者说是报酬应与其所作出的努力程度成比例。对于各级公务人员的职责应作出明确规定,而其报酬与职责之间是划等号的。付出多大的努力,获取多大的汇报,这本事件非常公正的事情。但是法治和市场经济都要求将公务人员的汇报

用货币和实物明确的表现出来。而除此之外的对于自己利益的一切获得或者支配都收到决然的禁止。

5.实现法治的关键是强化领导层的意识

基层公职人员坚持守法,以身作则之余,想要把现行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建成一个法治的社会,这就要求国家的各级领导人,尤其高层次的国家领导人具有很强的法制观念和法治意识。特别像中国这样具有几千年封建专制和“人治”传统的国家,如果国家的领导人缺乏应有的法律素质,是很难彻底摆脱“人治”社会的传统影响,真正做到依法治国的。从国外的情况看,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能有效地推行法治,除了经济、政治、文化各种历史原因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那就是国家的领导层中,学法、懂法的一都占有相当的比例,这说明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比较重视对法律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中国几十年来法制得不到正常发展,原因是复杂的,但是,与国家主要领导人缺乏法治意识,不重视法制,有着极大的关系。近十多年来,应该说,党和国家的领导者的法治意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明显的提高,但目前实际情况离客观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在领导层中不少人的法制观念还很淡薄,另外有个别领导者的法治意识十分缺乏,“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甚至破坏法制的现象还相当严重。要是这种状况得不到根本改变,是难以建设法治国家的。所以,要在中国实现法治,真正做到依法治国,首先,国家必须把强化领导层的法治意识,特别是强化高层领导的法治意识,作为一项根本战略任务来抓,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法理认识,增强依法“领导”的科学思维。把是否在实践中自觉依法办事,作为衡量领导者素质的基本条件之一;其次,在国家高层次的领导结构上,应特别注意培养与选拔合格的法律专门人才,让他们在国家的决策领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其实人们对法律是否关注,是否遵守,都要看持有权力的人是如何去做的,若持有权力的人先在法律之外自开方便之门,那么人们是不会相信政府是在根据法律来组织和管理社会的。假设法律没有威信,责任首先在谁?法治社会要求首先由一个法治政府。

三、经济发展

1.法律的普遍遵守需要活跃的社会联系

人们普遍贫穷的时候,是无暇顾及什么秩序,什么价值的。越贫穷的地方,人们的理性越难发挥作用。法律是人类理性的产物。它针对一般性、普遍性的实物做出规定,较难照顾特殊的具体情况。法律得以较好的施行的一个方面,是要求人们对法律有一个一般的或基础的理解,一般地认识认识到法律的价值,而贫穷不能给人一个理解法律的空间,生活的窘迫,使人把这种能力掩盖了起来。使他们总是从管理与约束的一面来看待法律,法律总是高高在上的。

法律从简单到复杂,是社会关系进一步发展所导致的,法律的进一步发挥作用,需要人们处于更多的相互关系中,一个人的社会交往越少越简单,他就越不需要法律,法律对他来说也就没有多大的意义。传统与习俗足以应对他眼前的生活,虽然法律无形中给予他根本性的帮助,但是法律没有成为他的法律,法律还是高高在上的。人们的各种关系总是由经济关系来推动的,而贫穷的社会不能使经济关系活跃起来,人们的各种交往相对也就越简单。法治要求整个社会关系活跃起来,经济联系密切起来。

2.法律与风俗习惯的联系

法律没有普遍的渗透到社会关生活中去,是因为风俗与习惯的过多干预。法治要求法律向人们的诸种关系中延伸,调整人们的诸种关系,应尽量以法律的名义去进行。习惯却只能这样:

一、成熟的关系将其上升为法律。

二、在法律确实不好调节的地方,有习惯补充。我们虽有统一的法律,却是由各种混杂的风俗习惯在唱主角。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积累了许多好的风俗习惯,也确实存在许多不好的习俗,不好的习惯。法治要求法律必须对人们的各种风俗习惯进行审查。法律怎么才能进行审查呢?这就需要人与人之间加强更广泛的联系,各地与各地之间加强更广泛的联系,这样才能使得各种风俗习惯进行碰撞与融合,最终由法律来作为评判标准。只有广泛的经济联系才能承担此种任务。一个社会的进步就是对现存的实物进行反思与改进。法治要求法律必须起到这种作用。人们越是在缺乏联系、相对封闭的状态下生活社会的进步就越缓慢。人的理性思维能力就越低下,法治的实现就更加遥远。

最后,非法治社会也并不是没有法律,也不是法律没有得到任何实施,从有国家起法律就一直承担着重要角色。法治不仅强调的是法律得到普遍的被遵守,更重要的是法治所体现的内涵,法治所代表的是一种健康、文明、和谐、幸福的社会。法治是舶来品,对我们国家来说,并没有经过大规模、普遍的诸如“文艺

复兴”、“启蒙运动”等思想的熏陶,我们对法治的选择更多的是理论的认识到法治的优越性。对于多数人而言,法治国家或者法治社会还是很遥远的理想,或是一种有所期待的期盼。总之,人们在观望。

法治对于不同国家而言,从一般性去理解应有不同的形式,但也必有共同特点。法治社会或者法治国家中,一、应该有良好的法律。

二、多数人接受较好的教育。因为教育是一个社会各项事业的基础,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但教育又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学校教育仅仅是一部分。对于具有启蒙性质的家庭教育来说,人们的认识、思想素养及行为中存在的诸多坏东西,孩童首先继承下来。人们处于社会中的时候,最重要的学习,可能就是在当前的条件下如何获得更多的好处了。

三、应有充分的经济发展。人们若是在贫穷的情况下,谈法治是没有说服力的,对于目前中国来说尤其如此。

四、所有社会成员对问题的认识自然也需要一个转变和加深的过程。

无论如何,现以选择法治,人们就在期盼,就如小康社会一样。法治的实现,应是在各种要素及条件的逐步积累的情况下,有一个突破口,有一个推动或着先导。但不管这个突破口在哪里,政府必须首先做楷模,大力推行。这是各个在职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人民出版社 2010年版 【2】浦增元:《略谈特权问题》[J].2005年1月 【3】周丰:《息诉止争重为民 服务大局保稳定》[J].【4】蔡定剑:《中国应向新加坡学什么 领导人以身作则保持廉洁》[J].2009年1月 【5】邵小龙:《其身正,不令而行》新浪博客

【6】都市时报:《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J].2012年11月 【7】赵斌:《谈习俗与法律关系的两种分析进路》[J].2010年第八期

第二篇:对实现安全管理的几点认识

对实现安全管理的几点认识

季书民

(宝钢集团八钢公司炼铁分公司高炉分厂热风炉作业区)

【摘要】:安全管理工作是作业长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扎扎实实开展培训工作,增强员工安全生产意识,充分发挥团体作用。

【关键词】:安全管理培训团队作用

Someknownledgeofsafemanagement

Jishumin

(Bayi Iron & Steel Co.,Baosteel Group,Heat the wind operation area ofstove)Abstract:safety management is of first importance work, solidly carry training, strengsafe consciousnessofworker, give ample thefunction of organization

Keyword: safety managementtrainingfunction of organization

前言:

热风炉作业区是高炉分厂煤气重点区域,担负着高炉煤气除尘净化和使用,并负责分厂焦炉煤气管路正常运行。本人担任热风炉作业区的作业长三年,在作业区的各项工作的管理过程取得了许多实实在在经验,尤其是安全管理及团队沟通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此对已经取得的进步谈几点认识。

安全管理见实效

作业区安全生产是一切工作的基础,通过多年的安全管理工作实践,本人把如何保证安全管理措施做到位,如何认真贯彻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并有效实施,如何将安全工作的重点做到位,如何保障职工的合法安全权益不受到侵犯等方面,作为作业长在作业区安全管理的首要工作来抓。加强生产过程监督,下大力规范现场安全措施,加强对人员违章现场处理,不断规范现场作业行为,推行标准化作业,真正从事后分析转移到事前预防和过程监督中,实现安全管理关口前移。将安全管理制度汇编成册,挑取与作业区相关的文件,通过培训,认真执行安全管理规章、政策、体系文件。

1.多说安全:通过作业区的各种会议传达作业区、分厂、分公司的各项安全制度及预案,只要是会议第一件事提得就是安全生产,做到逢会必说,所以安全工作的宣传很重要,可以让职工思想上有一个“安全”的认识.2.安全检查:

a、不定期抽查,例如抽查上下楼梯(上下班的高峰期),通过早调会表扬好的,批评差的,达到共同警示的目的。

b、定期检查:通过每周一次安全文明生产检查,检查作业区的安全、人员,定置。

C、对于作业区的高级(三级)危险源的每天必查.3.作业区的危险源点的培训:

a、认识、监控,作业区的危险源有三、四、五级。

b、三级危险源做到每天监控:煤气区域监控(文氏管、眼睛阀、放散、水封等等),杜绝煤气泄露。热风炉等带压容器的防护。转动设备监控(风机、阀门、搅拌机),安装防护罩,停机作业。安全通道监控,各种坑、池的安全防护设施的完善(挂警示牌,抽查)。

C、做好作业区应急预案演练管理。

4.认真做好作业监控:

对作业区所有的作业行为必须做到了如指掌.各种会议经常说到(培训到)。

a、操作工的作业范围,易产生的事故行走、操作事故、煤气中毒。

b、放灰工的作业行为,易产生的事故行走,煤气中毒,绞碾,砸伤,摔伤。

c、班组长、现工的作业行为,易产生的事故行走,煤气中毒,绞碾,砸伤,摔伤。d、检修、外协工的作业行为,易产生的煤气中毒,窒息作业环境的确认,违章指挥.5.做好设备的本质化安全:

实现设备的本质化安全,不遗余力的消除设备和技术上的“隐患”,实现人机分

离操作,是企业发展和安全生产总趋势的要求。为此作业区不断通过自主管理、技术创新及进步等各项措施,实现了一个又一个金点子成果,例如煤气切断阀安装测温点,远程监控煤气阀的安全状态。实施操作程序的连锁自动化,杜绝人为误操作事故。重力除尘星形给料机改DN80球阀。人孔及盲端拉筋。煤气管道贴防磨钢板等。

认真推行 5S管理在生产作业现场环境的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安全

五项管理活动的作用。作业区采取用每周一次的作业区文明生产检查及自查自纠作为5S管理的基础和保证。

6、确保检修安全:

检修这种作业活动是正常作业,但对于安全工作来说,本人认为它是不正常的,我认为实现安全检修作业在于能抓住重点并关注重点。

a、安全交底,将安全交底书的内容具体,给检修工培训到位,签字认可。

b、检修票据管理到位,是检修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严格执行唱票制。

c、对于检修过程中的各种危险因素可能造成的人员伤害,必须做到预防。

d、试车过程严格执行自立项目挂牌、摘牌制度,监督好试车过程。

e、本作业区为煤气区域,眼睛阀的开关、设备的稳定、无故障作为重点关注。

6.严厉查处员工的违章处理:只要是涉及违章作业的,发现一起,按照制度处理一起,决不能手软。

加强培训,增强职工安全生产意识

加强班前、班中、班后培训,确保每一个在岗职工,都能熟练掌握必需的安全

生产技能与操作规范。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决克服带“病”上岗的现象,杜绝追求不安全的生产效益的急功近利行为,做到“宁停三分,不抢一秒”。安全培训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根据职工队伍变化的需要,通过作业区班前、班中、班后的现场培训与取证培训相结合等多种方式,进行全员、全过程培训,以实现长效安全提供队伍素质保证。

提高对安全教育的认识,真正把安全教育摆到重点位置;在教育途径上要多管

齐下。既要通过安全培训、安全日进行常规性的安全教育,又要充分发挥安全会议、黑板报、宣传栏、警示牌、公示栏等多种途径的作用,强化宣传效果;在安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上要丰富多彩,推陈出新,使安全教育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寓教于乐,广大职工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安全意识。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逐步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的氛围,使广大职工逐步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思想跨跃,进一步升华到“我会安全”的境界。预防为主,先期治理,确保防范措施到位。

加强沟通,全面提升员工和上下工序及上级领导沟通能力:

人是管理之本。管理的主体是人,客体也是人,管理的动力和最终目标还是人。在安全生产系统中,人的素质(心理与生理、安全能力、文化素质)是占主导地位的,人的行为贯穿施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因此,在安全管理过程中,企业必须尊重人,关心人,以人为本,采取必要措施,保障个人的利益,使大家找到归属感,最终形成安全管理“命运共同体”,推动安全管理的改善和提高。推行科学民主化的管理方式,人是最根本的,需要重视人、激励人,必须兼顾所有人的利益,一项决策做出之前,应把方案拿出来,由企业法人组织项目经理,项目经理组织一线施工人员逐层进行讨论,做出反馈意见,必要时可以跨级进行,这样才能保证决策正确和实施的顺利。

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精神力量起着极大的作用。其中,人的感情因素深深地渗透到行为中,影响着行为目标、行为方式等多方面。在作业区内部,每一名职工都

拥有自己的情感世界,安全管理者只有深入了解、沟通和激发职工的内心情感,才能在管理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日本企业在这方面很注重,常常采取“感情投资”的方法,解决职工的住房、子女入托以及汽车问题。我们也可以在节日和员工的生日时致以祝贺,亲自送礼品等,要“于细微处见真情”,这样才能感化人心,以便和谐一致,团结协作,促进安全管理,消除管理中的抵触情绪。

对于同样的事情及每个人的看法和处理方式都采取不同的方法。作业长善于或不善于沟通协调,会使同作业区内外部产生不同的权力效应。.沟通效果好,可以使团队在工作中可以更好的合作,建立团队的共识与向心力、凝聚力,有效避免开会不说会后乱说、当面不说背后乱说;有意见不说执行中不配合;上级不说明白、下级一头雾水等。在作业区管理中预防沟通的漏斗原则:沟通的过程是一个漏斗,它是一个逐渐将主要内容假定:一个人心里想的是100%,嘴上说出的可能就是80%,别人听到的就只有60%,别人真正听懂的可能只有40%,别人按照自身的理解将其转化为行动之后,只有20%,作业区内部沟通的主要目的就是想方设法使漏掉的内容减少。建立自主型员工队伍:

1.吸取事故教训。

2.依靠群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听取职工意见和要求,并妥善加以解决。

4.围绕现场,重心下移。

5.舍得花时间沟通(了解)。

6.尊重与信任员工。

7.做好问题导向而不再强化责任导向。

8.认真与愚直。

9.持之以恒,不急于求成。

10.从管理本质出发,从细节入手。

通过对建立自主型员工队伍地学习,意识到员工的“乐业”心态是培育自主型员工的前提;员工的“敬业”精神是培育自主型员工的基础;员工的“专业”能力是培育自主型员工的关键;员工的“创业”激情是培育自主型员工的保证;员工的“立业”追求是培育自主型员工的目的。

把“以人为本”作为本质和核心。作业区管理及思想教育通过八个一下”来解决: 有成绩肯定一下,有为难帮衬一下,有委屈倾听一下,有矛盾化解一下,有问题分析一下,有机会推荐一下,有好事祝贺一下,有难关示范一下

树立作业区团队意识,加强团队管理建设:

团队,是指一个组织在特定的可操作范围内,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相互合作,一致努力的由若干成员组成的共同体。

在作业区内部培养团队精神:所谓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精髓,在于其协同动作的精神。协同精神是所有成员的动机、需求、驱动力和耐力的结合体,是推动团队前进的强大力量,当所有成员都忠诚于团队,为团队的愿景共同尽力时,协同精神就会产生。

构建好作业区的和谐团队,本人认为应从宝钢的八个人入手:其具体要求是:“尊重人”是出发点和立足点,党员和基层领导人员、管理者首先要端正对员工的态度,对员工以“爱”和“诚”相待。“了解人”是切入点,要通过制度性安排,以充分沟通和有效沟通为目标,主动、及时、准确、全面、动态地了解员工需求。在尊重人和了解人的基础上,要完善并落实关心人、提高人、规范人、激励人、依靠人的制度,实现凝聚人,促进作业区的和谐发展。

强化作业区的管理激励

多数管理采取的是负激励即违章罚款,虽然有激励效用,但不免单一,且容易使人感觉生产很“冷”。因此,本人多运用正激励,一方面可以在各层次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对完成情况好的个人进行奖励,另一方面,本人在作业区每半年或每季度开展作业区级安全操作岗位能手,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满足个人的荣誉感。重视管理人员的安全职责,发挥班组长的作用

本人对于班组长的安全管理是采用建立以作业长为中心的层层管理,同时确定班组长安全管理负责制,安全管理的权力部分下放到班组(如抓违章查隐患等),但不委责,责任还是由我负。达到作业区在什么时候都有人管安全。具体实施如下:

1.抽查班组长及安全监督员的安全管理权力使用情况.2.被我发现的违章行为,我要单独教育外,班组长也要进行教育,同时还要追究班组长安全管理权力的使用。

随着我厂高炉不断增建,煤气管网不断连通,煤气系统的安全运行更加突显,而热风炉是煤气系统最直接的火源,热风炉系统的安全运行是企业的需要,发展的需要,更是每个员工的需要。作业区的各项管理做到“实细精”,实现作业区的安全生产。根据作业区特点,循序渐进,逐步形成自己的管理文化,增强全体职工的凝聚力,使其劲往一处使,在和睦的氛围中实现安全生产,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

上述只是个人对作业区管理之管见,不当和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高炉分厂

季书民

2010-11-8

第三篇:对社会心态的认识

社会心态是社会成员对社会生活现状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反应,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晴雨表”。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既是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在这种形势下,积极培育健康社会心态显得尤为重要。

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社会心态的总体状况

我们党十分重视培育健康社会心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党十分重视培育健康社会心态,并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丰富其内涵。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深刻分析人们的思想意识、精神状态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作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强调要树立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新观念;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紧密联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作出《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要着力消除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对人们精神生活的消极影响;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根据经济社会的新发展新变化,作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等等。这些重要文件,为我们科学认识和积极培育健康社会心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当前我国社会心态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极大增强,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与此相适应,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挥,社会心态发生重大变化,人们的开放意识、进取意识、包容意识、理性意识更加强烈。总体上看,当前我国社会心态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社会心态,如仇官仇富、夸富炫富、悲观消极、寡德少信、患得患失、不思进取等等。这些消极、不健康的社会心态,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阻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科学把握影响当前社会心态的主要因素。社会心态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当代中国正经历着空前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在给我国发展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尤其是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部分社会成员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上产生了不稳定感,在生产环境、食品供给、社会治安等问题上产生了不安全感,而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容易让一些社会成员对公共权力产生不信任感。还应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心态的多元化是客观的、必然的。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必然会有多元的社会心态与之相对应,这是社会心态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我们应深刻分析社会心态产生的社会基础、发展的内在规律,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培育健康社会心态,努力克服消极社会心态。

不断探索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的有效途径

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当前,我国社会心态中出现的一些偏差与问题,从根本上说要靠加快发展来调整和解决。只有加快发展,在发展中转变、调整、提升,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并分好,才能为解决各类社会矛盾和问题、培育健康社会心态提供基本前提,才能有效避免社会成员因资源短缺、机会稀少而产生的紧张、焦虑、不安等情绪,才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研究和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增强其感召力、亲和力、影响力。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一步巩固全体社会成员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激励人们满怀信心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引导人们把个人价值追求和国家发展需要有机结合起来。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一步完善公共政策,努力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进一步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完善领导干部接访走访等各项制度;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支持人民团体、各类企事业单位等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公正则社会心态平和、社会成员心理平衡;社会不公则往往导致社会心态失衡、社会成员心气不顺。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完善利益分配机制,逐步建立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在内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创造公平发展的空间和平台,让社会成员能够平等地参与社会竞争。

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各类媒体都应始终坚持从事实出发,追求客观公正,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进行失实报道,也不能为了迎合部分受众的心理而刊播低俗无聊的信息,更不能为煽动公众情绪而进行纯粹的情感宣泄。特别应把握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加强新兴媒体建设,及时跟踪网络舆论,探索其形成与传播规律,有效疏导群众情绪、化解群众矛盾,使新兴媒体成为社会和谐的稳定器和减压阀,为培育健康社会心态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第四篇: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

现在对责任感的重要性几乎无人怀疑,但对责任感的解释和说明则众说纷纭。也许正因为如此或许是难以定义,被认为是我国最具权威性的兼有字典、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功能的大型综合性辞典《辞海》,对责任感这一反映人类最基本特性的词语竟然没有收录。倒是一些中小型词典收入了“责任感”一词,但释义都只有简单的一句话,如“自觉做好分内事的心情”、“自觉地把分内的事做好的心情”和“想做好应该承担的事情的心情”等等。可能是因为《辞海》没有收入这一词语和上述释义的限制,学界其他对责任感的定义也往往词不达意,如有学者将责任感定义为:“责任感是指一个人对国家、集体和他人能自觉地承担和完成应当做好的分内之事的心情。”由于“分内事”、“分内之事”和“应该承担的事情”这类副词的限制,以及将责任感定义为一种“心情”,故目前无论相关工具书还是我国学界的其他论著对责任感这一词语的定义或解释均未反映其本质,没有说明“责任感”的内涵与外延。

那么究竟什么是责任感呢?责任感是一个人对自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和他人,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责任感是一种自觉主动地做好分内分外一切有益事情的精神状态。把责任感定义为一种精神是恰当的,精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其范围要比表示情绪和感情状态的“心情”一词广泛得多,能够涵盖“责任感”的丰富内涵。作为心理学概念,责任感与一般的心理情感所不同的是,它属于社会道德心理的范畴,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人责任感的形成和增强除受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外,主要靠教育,包括自我教育。

一个人如果没有责任感,会从各方面出问题:作为公民注定不会正确行使宪法、法律赋予的权利并履行宪法、法律规定的义务,作为工作者注定不会取得应有的业绩,作为经营者注定设法损人利己,作为家庭成员注定使这个家庭不幸福,作为朋友注定是个损友,作为同事注定不好共事,作为公共场所的一员或路人也注定会常常惹人厌、讨人嫌。没有责任感,甚至能使人发生异化,人的个性片面甚至畸形发展,为自己赖以生存的社会所不容,最后走向沉沦、颓废或者成为社会的异己力量,反社会、反人类直至毁灭。如果缺乏责任感具有的普遍的社会性时,则这个社会无法凝聚力量促进社会的长期繁荣和持续发展,社会的和谐程度更会受到损害,严重时甚至会使公平、公正、正义的现代社会核心价值观体系崩溃,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灾难。责任感是人的基本道德规范,在责任感的基础上才能架构整个道德体系的各种元素,没有责任感也就没有道德。因此,责任感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

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真善美四有新人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全面成才的必备素质,是就业上岗的必要条件。鉴于社会责任感,对大学生成才、就业、服务于社会的极端重要性,我认为,大学生应该通过以下几方面去努力,加强自身修养,自觉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为竞争上岗,及时就业,敬业奉献打好坚实基础。

一.用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精神激发社会责任感。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应该正确判断世界发展趋势,深入了解中国国情,深切关爱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不负时代重托,肩负历史使命,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力量用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上,建设祖国,报效祖国,这是我们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而具体的体现。

二.从远大理想着眼,从养成教育入手,培养社会责任感。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社会责任感的源泉和精神动力,社会责任感是实现理想的条件。理想与责任是互相联系的,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能激励我们自觉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认真搞好本职工作和学习。

培养社会责任感就要从具体工作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具体的活动中培养。

三.以诚信做人的要求,督促社会责任感的树立。诚信属道德范畴,是一条做人的基本原则,是人与人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砝码,也是单位招工用人的重要条件。诚信能够有效地督促大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继而帮助大学生立足于社会。

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要把个人前途与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把个性的发展与社会要求联系起来,把职业的选择与祖国需要结合起来,使自己的成才目标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把振兴祖国、强国富民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利国利民的前提下,实现个人事业的最大价值,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我们的共同使命。

五.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使大学生中社会责任感向高境界发展。集体主义能够培养青年学生的人生态度,能够激励人的社会责任意识。

六.艰苦奋斗,艰苦创业。使社会责任感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为了明天的事业,我们大学生应该抓紧在校学习机会,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专业技能,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己成为一个既有本领,有责任,又有实干精神的人。

第五篇:浅谈我对法治和安全的认识

20150624供电部 赵婷 浅谈我对“加强安全法治,保障安全生

产”的认识

加强安全法治,保障安全生产就是要自觉地弘扬法治精神,切实用法治思维审视安全生产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用法治方式推动安全监管规范化、法制化,从而保障安全生产。

今年6月,围绕加强安全法治、保障安全生产主题,已落实安全责任、传播法治文化、普及安全知识为重点,将开展第十四个“安全生产月”活动。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领域安全形势依严峻,尽管在安全认识上、意识上、知识上、技能上、制度上有所提升,对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依法治安总要求,保障安全生产。特别是中央提出的“四个全面”的背景下,生产安全从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示范化、信息化的前提下进一步强化安全法治。

安全法治是决定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加强安全法治,必须牢固树立红线意识。习主席指出: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要以“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价值观在生产工作中落实和践行。加强安全法治,必须狠抓安全责任落实。根据国家的相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的企业应建立以下几项安全管理基本制度。

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安全管理的核心,是保障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有效的预防事故的发生。安全生产责任制就是根据“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原则。明确各级领导和各职能部门及各类人员在生产活动中应负的安全职责。把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从制度上固定下来,从而增强了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心,真正把安全生产工作落到实处,才能有效地控制施工中的安全隐患和事故的发生,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的生命更加强大。

2、制定安全检查制度、制定安全教育制度及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安全检查是在施工过程中发现隐患、消除隐患、防止事故的发生、也是企业预防安全生产事故的一项重要性的手段。安全教育制度是企业对职工进行安全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安全知识和操作规程培训教育的规定,加强对员工安全教育是提高员工安全意识的重要手段。劳保用品是为了减轻或避免劳动过程中,劳动者受到的伤害和职业危害,是保护劳动者安全健康的一项预防性辅助措施。

3、制定各工种安全操作规程

工种安全操作规程是消除和控制劳动过程中的不安全行为,预防伤亡事故,确保作业人员的安全和健康一项重大措施。安全操作规程的内容应根据国家和行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各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同时根据现场使用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制定出相应的安全操作规程,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进行全面监督并其实施。

4、建立应急救援预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建立应急救援组织,建立应急救援的目的是保障一旦发生生产安全事故,迅速启动应急救援预案,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的损失。

落实是抓好安全工作的重点。班组安全建设是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关键,班组长全面负责本班组的安全生产,是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直接执行者,贯彻执行本单位对安全生产的规定和要求,督促本班组的职工遵守有关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切实做到不违章指挥、不违章操作、不违反劳动纪律。安全工作是重复的过程。

1、事前宣传教育培训,员工入厂三级安全教育:公司级-部门级-班组;特种、安全管理等人员,有国家相关部门培训,持证上岗。

2、事中检查、危险源评估、隐患排查及整改,并落实措施,不能及时整改的应落实防范措施。不断完善制度和应急预案。

3、事后处理,要把历史上的事故当成今天的事故对待、把小事故当成大事故来对待、把隐患当事故来对待。

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安全生产是一项极其广泛复杂的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实现民生的永恒主题,我们应该在思想上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增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做到未雨绸缪,综合解决安全生产问题。

生命没有彩排,只有一次精彩。我们要以“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为契机,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安全意识,立足岗位,抓好各项安全规则制度和措施的落实,以更加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从细节入手履行自己应尽的安全责任。

下载对实现法治社会的几点认识(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实现法治社会的几点认识(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法治企业建设的几点认识

    对法治企业建设的几点认识 变革时代,意味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加强法制建设对企业乃至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大力推进依法治企、科学治企、民主治......

    浅谈对“依法治企”的认识

    浅谈对“依法治企”的认识 大唐集团 国有国法,企有企规。所谓“依法治企”,就是依照规章制度来治理企业,这是一个成熟企业、成功企业的治企之道、强企之基、兴企之本、健企之策......

    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认识

    王国伟 文传 20116225 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认识 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手段。伴随着大学生活的开始,我也开始了对这一门课程的学习。随......

    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认识

    新 疆 电 大 开 放 教 育 实用法律基础课程论文 姓 名 王文亭______ 学 号 1065001251914___ 专 业 _汉语言文学____ 学 校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题目 对建设社会主......

    对法治文化建设工作的认识和思考

    对法治文化建设工作的认识和思考 法治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个层面,有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及历史因素,需遵循其固有规律顺序而积极推进。我国......

    浅谈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

    中央财经大学期中考试论文谈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第3、4周所学内容,结合学习的实践,简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点、......

    对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认识

    对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认识 摘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提出,不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措施。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资源有效配置,......

    法治建设中如何实现司法独立

    法治建设中如何实现司法独立 纵观世界各国法律,主要有以美国为代表的英美法系和以苏联为代表的大陆法系两大类别。每一个法律体系,皆有利有弊,在此不展开论述。但无论是哪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