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谈你对建设法治国家的认识
浅析对建设法治国家的认识
【摘要】法律至上、良法之治、人权保障、司法公正、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的基本内涵。法治之所以能够替代人治成为基本的社会治理模式,主要在于其在社会治理功能方面具有不同于人治的特性,如明确性、可预期性、科学性、稳定性、社会凝聚力。因此,法治不仅是西方社会的治理模式,同样也是现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必然选择;法治不仅应该成为一种治国方略,更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我国这种转型国家中实现法治,必须依据法治本身的规律和我国的现实情况加以科学规划和稳步推进,才能够最终实现我们的目的。对此,以中国为例,谈谈建设法治国家的认识。
【关键词】法治;司法公正;依法行政;社会治理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战略方针,并将之写入宪法,从而使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我国既定的治国方略。在此方略指引下,法治已成为我国基本的社会治理模式,并逐渐成为人民的生活方式。但不容忽视的是,法治实践客观上存在着不少障碍与阻力,法治发展进程并非一帆风顺,其原因不仅有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因素,还有对为什么要建设法治国家的观念困惑和误区。显然,现阶段继续深入讨论“中国为什么要建设法治国家”并不多余,只有从理论上真正厘清这个重大问题,才能消除观念上的消极因素,切实稳步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
一、法治内涵的确定
要准确全面地回答“中国为什么要建设法治国家”这一重大问题,首先应确定法治的内涵,严格地说,现代法治理念主要还是来源于西方,但又必须符合中国的国情和现实需要。在此基础上,法治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法律至上。这是法治的首要内容,即法律应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早在美国建国初期,潘恩便指出,在法治国家里,法律是国王,而非国王是法律。英国学者戴西也认为,“法律至上”是法治的主要特征。法律至上实际上是要实现规则治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非常形象地说出了其中的道理,即将明确稳定的规则作为“规矩”来规范国家和公民的行为。需要指出的是,规则治理与民主治理不可分割,在法治社会,正当的法律都是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出来的,反映了民众的期望,符合民众的利益,体现了社会的共同理想和信念,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遵从,这也为民众遵守规则奠定了良好基础。因此,法治的实质就是以人民的意志来管理国家和社会。
第二,良法之治。亚里士多德指出:“法治应当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这是探讨法律在价值上的正当性的最早主张。尽管学理上也曾有“遵守法律,即使恶法亦然”的说法,但其主要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及其普遍适用性对于法律实施的意义,并没有否定良法的重要性。既然法治是依法治理,那么,只有良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民众的认同,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法治的效力。当然,良法的理解和判断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它通常应具备以下要素:一是制定完备,即法律应当是类别齐全、规范系统、大体涵盖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且各项制度相互之间保持大体协调的制度体系;二是法律应当有效规范社会生活,并在制定过程中吸纳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参与,进而符合社会和人民的需要,符合社会一般公平、正义的观念;三是法律应当保持内在的一致性,立法者应当不断通过修改、补充等方法来使法律符合社会的需求与时代的发展。
第三,人权保障。人权一般指人在社会、国家中的地位。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9](P18),其中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及其他社会关系,因此,人权是人在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领域中地位和权利的“总和”,其中包括社会权利、经济权利、文化权利、政治权利以及人身权利。[10](P30)在此意义上,人权实质上就是人的主体地位象征,而法治只有建立在充分尊重和保障个人人权的基础上,才能肯定人在法律上的主体地位,法律的存在才具有合目的性。在我国,人权作为人最基本的权利集合,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保障人权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任务。构建法治社会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实现个人的福祉,因而法治也必然要以保护人权作为其重要内容,而人权的保障状况也成为在现代社会中区别法治国家和非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当然,保障人权在维护个人自由和尊严的同时,还能有效地防止政府的侵害,从而规范公权,这也是法治的内在含义。
第四,司法公正。古人说:“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必须在实践中得到严格的适用才能发挥其效力,否则,再好的法律也只能形同具文,这就是霍姆斯所说的将“纸面上的法”(law in book)转化为“现实中的法”(law in action)的过程。公正的司法,不仅在于惩恶扬善,弘扬法治,同时也是对民众遵纪守法的法治观念的教化,是对经济活动当事人高效有序地从事合法交易的规制。司法公正固然需要司法的独立和权威的保障,需要体现出实体上的公正,此外还不能忽视程序公正,即司法必须在法律程序内运作,必须展示出一套法定的、公开的、公正的解决社会各种利益冲突的程序。
第五,依法行政。在法治社会中,最高的和最终的支配力量不是政府的权力而是法律,政府因此也必须依法行政。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政府所享有的行政权具有强制性、单方性、主动性、扩张性等特点,一旦失去了约束,将严重威胁处于弱势一方的公民合法权益。二是为了保证公权力自身的廉洁和高效率,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从社会治理的历史经验中不难看到,一旦公权力失去制约,其不仅会侵犯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也会侵犯公共资源和公共利益,而且,对这些公共资源的破坏,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危害可能远远大于对个别公民权益的损害。三是因为政府所享有的公权力都是根据民众的意志产生,由民众所赋予的,民众对于自己所赋予的权力,也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制约,以防止权力被滥用,而制约权力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规则控权,因此,法治的核心就在于有效地控制公权力。在法治社会,任何政府的权力都必须由法律来规定,法无明文允许即为禁止,公权力的内容、行使等都必须纳入法治的轨道。
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任务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项:
(一)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需要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原则,完善发展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权利、推进社会事业、健全社会保障、规范社会组织、加强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坚持立法与改革、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用立法引导和推进国家的改革、发展;坚持立法严密、细致的原则,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坚持经济立法与政治立法并重的原则,保证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同步推进;加强对立法工作的科学研究,完善立法制度和程序,改善立法技术和方法,提高立法质量和水平,以高质量、高水平的立法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我们的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形成并完善法律体系过程中,必须把握好四点:一是不能用西方的法律体系来套我们的法律体系。二是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是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要区分法律手段和其他调整手段的关系,需要用法律调整的才通过立法来规范,以更好地发挥法制的功能和作用。四是我们的法律体系是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本身就有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需要适应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加以完善。
(二)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
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一种基本方式。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要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党关于国家事务的重要主张,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需要全体人民一体遵行的,要作为建议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使之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要督促和支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依法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三)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建设法治政府,是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必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健全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赔偿制度。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是加快推进政企分工、政资分工、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二是提出法律议案、地方性法规草案,制定行政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制度,要符合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三是全面、正确实施法律、法规、规章,保障法制统一,政令畅通,切实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及时纠正、制裁违法行为,有效维护经济社会秩序。四是形成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行政决策机制和制度,使人民群众的要求、意愿得到及时反映,使政府提供的信息全面、准确、及时,使制定的政策、发布的决定相对稳定,使行政管理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便民、高效、诚信。五是基本形成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使社会矛盾得到有效防范和化解。六是使行政权力与责任紧密挂钩、与行政权力主体利益彻底脱钩。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基本完善,政府的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明显加强,行政监督效能显著提高。七是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观念明显增强,尊重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的氛围基本形成;依法行政的能力明显增强,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能够依法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
(四)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1)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2)完善诉讼、检察监督、刑罚执行、教育矫治、司法鉴定、刑事赔偿、司法考试等制度。(3)加强司法民主建设,健全公开审判、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等制度,发挥律师、公证、和解、调解、仲裁的积极作用。(4)加强司法救助,对贫困群众减免诉讼费。(5)健全巡回审判,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落实当事人权利义务告知制度,方便群众诉讼。(6)规范诉讼、律师、仲裁收费。(7)加强人权司法保护,严格依照法定原则和程序进行诉讼活动。(8)完善执行工作机制,加强和改进执行工作(9)维护司法廉洁,严肃追究询私枉法,失职读职等行为的法律责任。
(五)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
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具体来说,要进一步完善国家监督体系与制度,包括:(1)强化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职能,使权力机关对其他国家机关的监督经常化、制度化。(2)充分发挥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作用,切实保障检察机关付行政机关与人民法院的法律监督权。(3)进一步完善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机制,切实发挥行政监察机关、审计机关的监督职能。(4)加强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完善司法机关内部制约与监督机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同时,高度重视、大力完善社会监督体系与制度,包括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以及新闻舆论的监督等。
(六)培植新型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继承人类优秀法律文化成果,建设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意愿的新型法律文化。(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立足中国实践,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既继承中国优秀的法律传统,又吸收外来有益的法律文化。(2)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3)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社会氛围。
三、我国建设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行依法治国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措施。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是代表和体现人民的意志与利益的。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第二,实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有完备的法制来规范和保障。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并具有比较完备的法制。因此,只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最大限度的调动亿万人民创造财富的积极性,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力落后的状况。第三,实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第四,实行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是人民的最高利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47]共和国经过60多年的风雨兼程,经济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正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崛起于世界的东方。但一个崛起的经济发达、人民幸福、政治文明的大国,也必须是一个法治的、文明的大国,一个和谐的社会也必须是一个法治的、文明的社会。
第二篇: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认识
新 疆 电 大 开 放 教 育
实用法律基础课程论文
姓 名 王文亭______ 学 号 1065001251914___
专 业 _汉语言文学____ 学 校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题目 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认识
成 绩__________________
评 语: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年**月**日
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认识
摘要:人类社会,无论是国家的政治生活还是个人的经济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规范和秩序状态下进行,但是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活动不可能是完全自觉的在规范和秩序下进行,这就有必要对人们的活动做出规范。在现代社会,具有权威性的规范就是国家制定的有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法律对社会生活的作用体现在为人们行为指明方向,当人们在行为当中出现各种纠纷的时候,由法律来加以调整和解决。而法治是指与民主相联系的治国的原则和方略,或者说说是一切国家机关、公职人员、公民、社会组织和团体必须普遍遵守的原则。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产生、确立并成为法制实践活动的正确思想指南,与其存在的社会制度、历史传统、法律文化和价值观相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内容归根结底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那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首先,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来领导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有无产阶级政党来领导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所反复强调的基本原理。在我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历史发展必然,也是广大人民群众长期慎重选择的结果。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承担起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使命。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开辟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崭新时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社会主义,也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们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特点和优点。“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我们的优越性”。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关键所在。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其次,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体现和维护人民民主
人民民主,就是要让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是法治的目的和核心内容,法治是人民民主的制度、方略和形式。现阶段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必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提
高和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真正提高和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人民就必须真正当家作主。必须相信、依靠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来管理国家,必须发展和完善人民民主制度。
再次,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以确认、保障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维护、巩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根本任务和历史使命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总之,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体现、确认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原则,为维护、实现和逐步发展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原则服务。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平等、公平和正义,必须既反对封建主义的人身特权,也反对资本主义的资本特权。它崇尚劳动的权威和尊严,维护的是人们在社会主义原则基础上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民的幸福而相互激励、平等竞争,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平等、互助和友爱的社会关系,坚决反对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丑恶思想和行为。
最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关于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强大的思想武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只有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提倡和弘扬共产主义的思想和道德,才能使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
实行社会主义法治,必然要求依法治国。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对于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作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按照宪法和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我国社会主义法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具有积极确认、保障、服务和推进的作用。是先进的法治理念,是真正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需要的法治理念,它确认和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认和保护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推动和保护经济体制改革,并将改革的成果制度化、普遍化、规范化,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
应该看到改革开放30年,我们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伟大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经验,提出一系列这样的法治理念,如尊重宪法和法律权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等。正是在这些法治理念的指导下,我国的政法工作才获得了健康发展,并取得了伟大成就。
第三篇:谈谈你对健康的认识
浅谈对健康的认识
在学校,我们每个人应该保持适当的学习节奏、合理的运动消耗、有规律的生活方式、科学的食品结构。还有,不容忽视的就是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要乐观、豁达、平和地对待生活,维护一种心理健康。可以说,心理健康是人体健康的有机组成。
当今社会生活中,很多人自觉身体有种种不适,到医院检查却又未能发现有某种器质性病变,医生没有更有效的办法治疗。这种状态我们称它为“亚健康状态”。亚健康人是介于健康人和病人之间的人。工作环境紧张、工作压力过大的人更容易呈现亚健康状态,最突出的表现是容易产生疲劳感。亚健康状态具有浮动的双向性:调整好它可能向健康转化,调整不当可能向疾病方面转化。一般性的亚健康状态会影响生活质量,但采用外出旅游、适当运动、参与娱乐等变换生活方式可以解除症状;处于中度或者重度的亚健康状态,会出现较明显或严重的身体不适,如上面所说的“疲劳感”,会大大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并且会逐渐造成不可逆的器质性病变损害。
简而言之,健康概念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那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哪些呢?
首先,能清楚地意识到、看得清自己的优劣状况。(反之,不健康情况:表现为几乎时刻忘不了自己,总担心自己的弱点会流露,经常出现紧张、脸红、口吃等;长期对自我压抑,错误地将理想的“我”当作真实的我,苛刻求全,存在完美主义式的心理冲突。)
二、对自己有客观的、恰如其分的评价。能站在别人或社会的角度审视自己。反之,不健康情况:过分孤僻,很难恰当评价自己;自卑,追求优越感;严重时对自己过分挑剔,或者固持己见;一遇挫折或失败便归咎于人,表现偏执;虚荣心重,缺乏精神上支柱,靠别人的赞赏才能支撑;把别人与自己无关的言谈、举止和表情误认为褒贬自己。
三、具有自我的情感。能够接受自己,包括自己的弱点和缺陷。每个人真实的自己和理想中的形象总是有差距,真正健康的人不为自己的某种心理缺陷抱怨,健康人看待自己的缺点就想看待眼前并非美满的客观世界一样,不论生活带来什麽,能够加以接受。
四、身份意识的统一性。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或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会扮演不同的生活角色。但不论角色如何改变,身份意识始终保持它的统一性。身份意识即一个人真实的、客观的在社会中的认同。它决定于一个人的生活追求、价值取向、道德标准、职业环境、交友方式、性格特征等等,简单说,你自己是个什么人自己始终要清楚。反之,有精神创伤或心理冲突会破坏不大牢固的身份意识,出现人格解体或发作性身份障碍,也就是一时间不清楚自己是什么人了。某些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就会破坏身份意识。
面对复杂的生活,相对简单的生命越发要珍视自己。珍视自己的前提就是要正视自己。有时坚强得如岩石缝中的松柏,有时脆弱的如累卵游丝,但重要的是维持生命的健康,生理的和心理的。
虽然如此,但是人确实天天有人生病,人们对于如何保持自己的身体健康,如何不生病、少生病,如何正确地治疗各种疾病仍然是显得十分脆弱。因为人体确实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并且这个系统是一个“活的”,就是它永远处于和周围环境的适应运动中。局部器官的运行状况虽然和整体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整个身体的运行状况,健康状况并不完全决定于某个器官的工作状况。我们常常看见某个器官(甚至可能是重要器官)工作不好的人,甚至缺失某个器官的人,身体整体情况仍然是健康的,他并没有因此而“生病”。所以人体系统的正常运行,人的健康状况,人是不是生病,应该是整个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工作情况,并不完全取决于某个器官的工作情况。相反,如果身体整体工作情况比较好,如果某个器官出了毛病,人体会自动启动强壮的修复功能自己治好器官的毛病,甚至可以进行器官的生长和修复。
为此,我制定了以下在学校的保健锻炼计划:每天晚上11点睡觉,早上7点起床,洗漱完毕后在学校外边的路上先散步10分钟,再跑步20分钟.然后去吃饭,上课。晚上7点到7点30在校园里散步半个小时。
总而言之,想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就得在心理和生理上下功夫,只有心理和生理都健康了,那才算得上是健康。
第四篇:谈谈你对保健食品的认识
谈谈你对保健食品的认识,并举例说明某些保健食品对人的健康(某方面)的调节作用
经旅系工程本112班 黎小妮 2011111435 保健食品系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
保健食品不同于一般食品,因为它强调预防疾病和促进康复、增强抵抗力、以及美容等特定调节肌体功能的作用。而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与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保健食品和药品也有区别,药品是用于疾病的治疗、诊断和预防的。保健品是用来保健和辅助治疗用的,两者之间有着明显区别,主要表现在 ○1生产及配方组成不同;○2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不同;○3疗效方面的区别;○4说明书和广告宣传不同。保健食品是处于普通食品与药品之间的一类特殊食品。
人之所以会需要保健食品是因为人的健康状态有不同的阶段,各有不同的需求。在健康、疾病潜伏期、生病、病愈康复期都需要不同的保健食品来调剂身体的需求。在保健食品中,有些是保护机体的正常功能,有些是促进机体功能的正常或超常发挥,有些是延缓机体各项功能的下降趋势,有些是调节机体出现的不正常生理指标。所以保健食品的一处是很多的。
保健食品的标志为天蓝色图案,下面有“保健食品”字样。国家工商局和卫生部对有关涉及到保健食品的广告在面积和表现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保健食品主要有两种分类,一种的按功能分类,一种的按功效成分分类。2003年5月1日起实施的卫生部《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将保健食品的功能划分为27类。《保健食品通用标准》规定,保健食品应有与功能作用相对应的功效成分及其最低含量。功效成分是指能通过激活酶的活性或其他途径,调节人体机能的物质,目前主要包括9类。
国产保健食品的申报需经过初审、终审两级审核。初审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进行,终审在卫生部进行。进口保健食品的申报仅需经过评审一级审核,评审在卫生部进行。
申报保健食品需要完成以下检验项目:1。安全性毒理学试验;2功能学试验(营养素补充剂除外);3稳定性试验;4卫生学检验;5 功效成份鉴定试验.国产保健食品申请者到卫生部认定的31家功能学检验机构进行各项功能学试验;到各地省级卫生防疫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进行毒理学试验、卫生学试验、稳定性试验、功效成份鉴定试验。其它项目可去卫生部认定的健康相关产品检验机构进行。进口保健食品申请者须到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进行毒理学试验、卫生学试验、稳定性试验、功能学试验、功效成份鉴定试验。其它项目可去卫生部认定的健康相关产品检验机构进行。
保健食品的选用原则有:首先,要弄清口服保健品的地位和作用。其次,牢记保健品服用原则。原则有:
1、因人而宜。
2、因时制宜。
3、适度为宜。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遵照医嘱。
2、力选天然制品。
3、以中医药学观点为指导。
4、注意质量和生产日期。
结论:保健食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常见,理论知识可以在实践中发挥不错的作用,不局限于例子中的核桃、人参,生活中各种息息相关的食品都有相应的保健作用。学习保健食品学,让我们更合理更有效的利用保健食品,发挥它的功效,对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心理健康都是大有裨益的。
核桃的功效与作用:核桃堪称抗氧化之“王” 美国饮食协会建议人们,每周最好吃两三次核桃,尤其中老年人和绝经期妇女,因为核桃中所含的精氨酸、油酸、抗氧化物质等对保护心血管,预防冠心病、中风、老年痴呆等是颇有裨益的。一次不要吃得太多,否则会影响消化。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核桃中的磷脂,对脑神经有良好保健作用。核桃油含有不饱和脂肪酸,有防治动脉硬化的功效。核桃仁中含有锌、锰、铬等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人体在衰老过程中锌、锰含量日渐降低,铬有促进葡萄糖利用、胆固醇代谢和保护心血管的功能。核桃仁的镇咳平喘作用也十分明显,冬季,对慢性气管炎和哮喘病患者疗效极佳。可见经常食用核桃,既能健身体,又能抗衰老。有些人往往吃补药,其实每天早晚各吃几枚核桃,实在大有裨益,往往比吃补药还
好。
核桃是食疗佳品。无论是配药用,还是单独生吃、水煮、作糖蘸、烧菜,都有补血养气、补肾填精、止咳平喘、润燥通便等良好功效。核桃的食法很多,将核桃加适量盐水煮,喝水吃渣可治肾虚腰痛、遗精、阳萎、健忘、耳鸣、尿频等症。核桃与薏仁、栗子等同煮作粥吃,能治尿频、遗精、大便溏泻、五更泻等病症。核桃与芝麻、莲子同做糖蘸,能补心健脑,还能治盗汗。生吃核桃与桂圆肉、山楂,能改善心脏功能。核桃还广泛用于治疗神经衰弱、高血压、冠心病、肺气肿、胃
痛
等
症。
1、吃核桃补大脑,可将核桃仁加冰糖捣成“核桃泥”,密藏在瓷缸内,每次取两匙,用开水冲和,冲时盅中有一层白色液体浮起,这就是“核桃奶”,腴美可口。
2、核桃美容效果非凡,若久吃以核桃仁磨粉煮成的“核桃粥”,能营养肌肤,使人白嫩,特别是老年人皮肤衰老更宜常吃。
3、核桃还能抗衰老,核桃仁中所含维生素E,可使细胞免受自由基的氧化损害,是医学界公认的抗衰老物质,所以核桃有“万岁子”、“长寿果”之称。
4、吃核桃对心脏也有好处,核桃具有多种不饱和与单一非饱和脂肪酸,能降低胆固醇含量。因此吃核核桃对人的心脏有一
定的好
处
营养分析:1.核桃仁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及人体营养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这些成分皆为大脑组织细胞代谢的重要物质,能滋养脑细胞。2.核桃仁有防止动脉硬化,降低胆固醇的作用;此外,核桃还可用于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核桃对癌症患者还有镇痛,提升白细胞及保护肝脏等作用;3.核桃仁含有的大量维生素E,经常食用有润肌肤、乌须发的作用,可以令皮肤滋润光滑,富于弹性;4.当感到疲劳时,嚼些核桃仁,有缓解疲劳和压力的作用。
第五篇:谈谈你对专利法的认识
谈谈你对专利法的认识
一、专利法的概念和特征
专利法是由国家制定的、调整因确认发明创造所有权和利用发明创造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法规的总和,是以保护发明为手段,达到促进全社会的科学技术与生产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法律制度。专利法的主要作用在于:一方面要求发明人公开其发明,以便让社会公众能了解其发明,并可以通过合法的途径利用其发明;另一方面,在法律上保护发明人的专有权,在一定的期限内禁止任何第三人侵犯其专利权,使发明人不致因公开其发明而遭受损失。
专利是受法律规范保护的发明创造,它是指一项发明创造向国家审批机关提出专利申请,经依法审查合格后向专利申请人授予的在规定的时间内对该项发明创造享有的专有权。专利权是一种专有权,这种权利具有独占的排他性。非专利权人要想使用他人的专利技术,必须依法征得专利权人的同意或许可。
一个国家依照其专利法授予的专利权,仅在该国法律的管辖的范围内有效,对其他国家没有任何约束力,外国对其专利权不承担保护的义务,如果一项发明创造只在我国取得专利权,那么专利权人只在我国享有独占权或专有权。
专利权的法律保护具有时间性,中国的发明专利权期限为二十年,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期限为十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专利还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产权,不但具有无形性、专有性、时间性、地域性等知识产权的一般特性,还具有独占性、公开性、法定性。
二、我国专利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一)保护发明创造专利权原则这一原则具体表现在:
1.《专利法》依法赋予专利权人对发明创造的专有权,这种专有权具有财产权内容,包括发明创造的所有权、独占使用权和转让权。在人身权利方面,依发明法可享有发明人署名权和荣誉权。
2.《专利法》依谁创造谁所有的规则,确认只要是发明创造者,不管其民事行为能力差别均同等地享有专利权。
3.《专利法》在调整发明创造人与所属社会组织关系时,为同时兼顾作为出资者的社会组织和作为发明创造人的组织成员合法权益,规定职务发明创造专利申请权、专利权归单位享有,但当事人也可依合同确定权利归属。
4.当专利权归属发生争议或专利权受到侵犯时,权利人享有诉请法院依法确认,请求保护的权利。
(二)兼顾社会公共利益原则兼顾社会公共利益原则表现为:
1.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创造依法不得违反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
2.专利技术的实施应服从社会公共利益。
3.禁止权利滥用。
三、实施专利法的好处:
我国专利法规定,专利权人有权在其专利产品或者该产品的包装上标明专利标记和专利号。专利标记是指专利权人或者专利被许可人在专利有效期内,在自己的专利产品上或者包装上标明已取得中国专利的标记,如“中国专利产品”或“专利产品仿冒必究”等。
标注专利号或专利标记的好处是:
(1)警示作用:对外宣告自己所销售的产品已获得专利权,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人未经允许不得擅自仿制和销售;
(2)区别作用:将自己的产品与其它企业的同类产品区别开来,以免消费者混淆;
(3)广告宣传作用:通过标注专利标记或专利号使消费者认知该产品在技术性能和使用功能等方面要优于同类传统产品,提高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信任度,从而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