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围城》中男权意识的分析
关于《围城》中男权意识的分析
摘要:小说《围城》讲的是一个男人同四个女人的爱恨纠葛的故事,男主人公最终在前三个女人的影响下与第四个女人慢慢走近了婚姻的“围城”,而究竟是谁围了这座城,到底又是谁被困在了这座城里了呢?单从文本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所包含的男权意识,而这男权意识,又决定了“叙述者”对文本中的人物所采取的描写方式,我且来分析一二。
关键字:围城、方鸿渐、男权意识
《围城》选择了以方鸿渐为视点的整体叙事法,由于一个“叙述者”的存在,而且那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的声音又经常和方鸿渐的心里独白相吻合,顺理成章地,至少在接受者那里,方鸿渐的中心地位被确定了下来。那么我们也不难概括出围城的故事—一个男主角方鸿渐带出了四大女主角: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从《围城》的大意,我们与其说方鸿渐是一条线,是他串起了这四个女人,还不如说是这四个女人围成了一个方阵,而方鸿渐就困在了中间。这样看来,方鸿渐似乎有苦难言,至少在“叙述者”的笔尖那里,我们可以分析一二。
第一幕,在归国的甲板上,方鸿渐在鲍小姐和苏文纨的相互鄙薄中出场。在女人的漩涡中亮相,毕竟历来不是什么好事。很快,方鸿渐就在鲍小姐的主动出击、借烟相吻中露出了窘态,“心里怪鲍小姐太做的出,恨不得说她几句”,并且“叙述者”随即声明,方鸿渐“没有恋爱训练”,给我们的言外之意就是男主角经验不足,即使不是被迫的,也有上当受骗之屈,而鲍小姐“长睫毛下一双欲眠、似醉、含笑、带梦的大眼睛,圆满的上嘴唇好像鼓着在跟爱人使性子”这是十足的以男性的视角去评头论足的,那么按照“叙述者”的“见识”,一旦鲍小姐采取了主动,基本上没有男人愿意去反抗或者去抵抗这致命的诱惑的,所以在这样一个不安分的女人的面前,方的所作所为似乎也就可以理解和原谅了。
最显著地就是在描写方鸿渐与鲍小姐的唯一一次发生性关系的重大细节。小说让鲍小姐首先发现了契机并主动给予了方鸿渐暗示,而方的回应却是暧昧不清的,因为前面已经给了解释,这是一个“没有恋爱训练”的人,那么显然是“有贼心没贼胆”的了。“叙述者”虽然把方鸿渐的身体欲望下的心理纠结描写地惟妙惟肖,跃然纸上,却又无形中地采取了关键性的保留,他把主动放在了鲍小姐身上,鲍主动来到方的卧舱。很显然,《围城》把传统小说的元素即 “女人先来勾引他的”加入到了方、鲍的关系。从“叙述者”的表层看,鲍小姐无时无刻不是主动的,一举一动无不充满了对方鸿渐的挑逗、勾引,对于方鸿渐这个男人来说,鲍的所作所为只能激起他的欲望,不过只是性欲而已,因而鲍不过是一个受动的客体而已,她的主体性是男性的恩准,因而《围城》里鲍小姐是没有任何话语权的,尤其残酷的是,她的出现只是男主人公成长仪式中的一个过客而已,或许还是鲍小姐的最惯用的诱惑妨碍的方鸿渐以后的成长与超越,因而她是四个女性中唯一一个不知道名字的角色。
可惜方鸿渐并没有“吃一堑长一智”,刚刚脱开女性的“色欲之网”,又看见苏小姐“装扮的袅袅婷婷”仍是恢复了勇气去冒昧,“叙述者”在这里加了按语“不知什么鬼指使”,毋庸置疑,这个“鬼”是方鸿渐他自己,是内心的不安分的“鬼”主宰了男主人公。点名“鬼指使”又有了为男性主人公开脱嫌疑的理由,因而从意识层面又降到了无意识层面,一般说来总能减轻男主人公应负的责任。然而叙述者似乎对苏文纨这女人不屑“也许一位女人念了几句书不好驾驭”,苏文纨在《围城》中的命运是更可悲的,她的工具性是双重的,一则是无形中充当了给方鸿渐疗伤的工具,二则是“苏小姐领了个二十左右的娇小女孩出来,介绍道‘这是我表妹唐晓芙’”,她的此举是极为关键的,无论对方鸿渐还是“叙述者”来说都是“眼前一亮”的,唯独对她自己却无异于自掘坟墓。面对这个兼有女人诱惑力和孩子素朴的唐晓芙,方鸿渐像几乎所有男人一样就自觉道“今天来的不冤”。如今方鸿渐的情绪找到了转移的对象,则苏文纨的工具性都要失去了。叙述者却并没有让苏文纨无奈哀怨地隐退,她的角色慢慢的由“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可怜”最后到了“鱼死网破两败俱伤的可恨”的地步,他承担了方、唐悲剧的罪魁祸首。另一方面,方鸿渐竟然在事实上与这个女人周旋了那么长时间,又足以见得身处“围城”的男主人公是怎样不断地处于女性的危险之中的。
围城写苏文纨复制了男权意识的一大话题“女人是祸水”,想来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吧,而根源全在于唐晓芙。叙述者对唐晓芙的态度,应该说是偏爱,因为“叙述者”似乎使出浑身解数,仿佛要让这个女孩子“能”跳出“围城”的世界,不但方鸿渐一下子堕入了情网,也造成了读者的接受误区。叙述者之苦在于,既偏爱唐晓芙,而中心又在方鸿渐身上,两个人都无意责备,只能把罪嫁祸给他人,其一便是可鄙的苏文纨,其二便是所谓的“天意”,这在方唐的断交中差不多大获全胜:唐小姐受了苏的一面之词而义正词严地批评了方鸿渐,而又设方鸿渐于欲辩不能的处境,还有计划地安排了电话误会的结尾,造成“天意”所为的无奈。当然,至少在接受者看来,方鸿渐还是受了“坏女人”的陷害而误伤的牺牲品,换句话说,唐晓芙在不自觉中也加入到了“迫害”男性主人公的行列中,虽然她不知晓,但却实实在在给方鸿渐以后的人生方向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方的“退而求其次”的决定与她不无联系。
第五章伊始,孙柔嘉的装傻式的亮相意味深长,论性感,论学识,论纯情她都不如前面的三位。但她的“傻”是她的优势,孙小姐谙熟男性中心社会的两性关系的法则,以自身柔弱来满足男性的存在感和强大感,在表面形态下顺水推舟的促进了“男权”的虚荣,最终造成了和方鸿渐的结合,方鸿渐之前说的“丈夫是女人的职业,没有丈夫就等于失业,所以该牢牢捧住这个饭碗”在这里得到了坐实。方鸿渐在这段婚姻中小心翼翼,孙柔嘉患得患失,随即男性主人公方鸿渐在思考、在变化,至少是要冲出围城,而女主人公则以不变应万变,不觉围城的存在,甚或是固守围城,阻碍所有冲出围城的努力。我们似乎又要去同情方鸿渐了,继而又去构想假如方鸿渐和唐晓芙走到了一起会是什么样子!如果不是苏文纨,方鸿渐也不会到如今的困境!我们的情感终究是跟着“叙述者”的笔锋在跌宕起伏。
小说围城以方鸿渐和四个女人的相遇、相识、相离的一个过程,形成了一个基本的框架结构,但是,女性在小说中只是男性主人公的附庸。如果说方鸿渐是“围城人”的话,那么女性们只是“围”城的人————— “围城的人”,“围城人”与“围城的人”一字之差,竟有天壤之别,前者作为主体性的个人,在“围城”式境遇中充分体验着围城式的心理状态,而后者却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创设这种“围城”式的生存境遇的“物”。在男性中心的叙述结构中,女性被淹没了,无法成为“围城人”,从而我们更多地看到的只是那个慢慢走近围城却无力突围的男主人公方鸿渐饥寒交迫却无可奈何地在街上游荡。主人公全不在女性自身,而倒是男性中心文本尤其是其背后的男权意识文化要对此负责。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至于“究竟是谁围了这座城,到底又是谁被困在了这座城里”,我想答案应该是永远的众说纷纭!
第二篇:围城分析
一《围城》与方鸿渐
无可否认,《围城》中的主人公方鸿渐是作者钱钟书精心塑造的贯穿全书的唯一人物,他的个人命运构成了全书的主要情节,而作者也正是通过对方鸿渐这一人物性格及命运的描述,深刻地揭示了整个现代文明的危机和现代人生的困境,并体现了他对有关人类的一些永恒性问题的思考。如果说“围城世界”是对整个现代文明的危机和现代人生困境的艺术概括,那么方鸿渐这个“围城人”就是这个现代文明社会的病态产儿,是那些处于人生困境中现代人的典型。
在钱钟书的笔下,“围城世界”寓意深刻。用他自己的说,就是人生的婚姻好比一座被围的城,已婚的恰好是处于被围的城中,极力要冲出城去;而未婚的则如攻城的勇士,拼命想冲进城去。而方鸿渐在经历了一番人生的沧桑之后,也切身感受到“人生万事”都是“围城”。方鸿渐不是英雄也不是恶人,只是极其平凡的知识分子。他生性软弱和顺,不乏事后的聪明,却耽于想象和言谈,缺乏行动的勇气和能力;在各个转折关头,他都有更好的选择机会,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以及他心目中始终未泯的做人的基本准则和对理想的梦寻,使得他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节节败退,生存的空间愈缩愈小,以致陷入死一般的绝境。纵观方鸿渐的人生旅途,不难发现,他先后经历了教育、爱情、事业、婚姻这四大阶段,也就是世所公认的人生四大价值或四大内容。同时这也正是作者精心构思的如何让方鸿渐这个典型的现代人逐步走向失落、变异、抽空、贬值,以至于彻底破灭的根基。方鸿渐的人生追求以全部的失败和完全的幻灭而告终。二/方鸿渐的性格特点
由于作者所塑造的方鸿渐只是一个普通的现代人,因此他的极为平凡的生命历程也就具有了极大的概括性和普通意义:他的某些人生经验,生存困境,以致心灵的困惑也就体现了整个人类的某些永恒的困惑。从某种意义上说,方鸿渐的人生也是他性格的具体体现。他不是英雄,但他的思想性格却极为复杂和丰富:一方面他是聪明、善良和清醒的。首先,他明白自己和别人的关系,但他不能在环境中脱身,一来太懒,二来害怕因此伤害别人。还在念大学时,他便在父亲的坚持下和一个同乡女子订下婚约,虽然他对那女子缺乏认识,但对婚约略示反对后即表同意。幸而那少女不久就死去,而她的父亲为了纪念独生爱女,就将作为嫁妆的款项供他出洋深造。方鸿渐无意去争夺学位,但觉得需要买个假头衔来满足父亲及已故未婚妻的父亲的期望。尽管为迎合他人做了自觉耻辱的事,但这也算是他的聪明所在吧; 其次,他是清醒的,他能看清社会的恶习,虽然他从没有正面批评过某种社会或文化弊端,却常常在他的日常言行中
不经意间喷射出对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问题或人性弱点的嘲讽。例如,当他从国外回到家乡应邀为一所学校的学生做演讲时,匆忙中忘了带演讲稿,只得信口开河说什 么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无过于鸦片与梅毒,在一片笑中直接把矛头指向了中国存在的社会问题,这也说明方鸿渐虽然是一个受过中西文化教育的知识分子,有点玩世不恭,但并不迂腐,因为一个迂腐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那个时代把梅毒和鸦片作为演讲课题的,这说明他对现实有尖锐的批判能力。又如,对文凭他也大加贬斥:“这一纸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张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 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象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这些均可说明他是清醒的。
另一方面,方鸿渐又是怯懦无能的,虽然他对环境有格外敏感的角触,但缺乏挑战环境的勇气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方鸿渐的怯懦使他在小说中每到一个新的“围城”经历一段人事后,总是以“失败者”的身份逃出。赵辛楣评价方鸿渐:“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可谓一针见血。在婚后,从他逃避家庭矛盾的事上也能看出端倪,但他的这种劣根性却难以根除。请看他和孙柔嘉彻底闹腾时的怯懦表现:“柔嘉只听他‘哎哟’叫痛,瞧梳子打处立刻隐隐的红肿,倒自悔过分,又怕起来,准备他还手。李妈忙在两人间拦住。鸿渐惊骇她会这样毒手,看她扶桌僵立,满脸死灰,两眼发红,嘴咽唾沫,又可怜又可怕,同时听下面脚步声上楼,不计较了,只说:‘你狠啊!你闹的你家里知道不够,还要闹的邻居都知道,这时候房东家已经听见了。你新学会泼辣不要面子,我要做人,倒要面子的。我走了„„’” 正如苏文纨所说:婚姻是一座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里也不是方鸿渐的避难所和归宿地。你看,即使他被孙柔嘉连骂三声“懦夫”,也没能激起他直面人生的勇气,他宁肯自认失败,也不敢面对现实,可见他是多么的怯懦。而孙柔嘉此时也彻底的失望了,可见他们的婚姻已走到了“围城”的边缘。同时,方鸿渐也算是一个有绅士风度的男人,他追求纯真的爱情,看不惯庸俗的事物,没有矫揉造作,不会欺世盗名,就莱克登大学的事来说,他羞于别人提起此事,并把此事作为一生的耻辱,没有凭假文凭到处招摇撞骗,说明他的人格还是高尚的。他有着自己的骄傲,正因为放不下自己的骄傲,所以他从不拍马屁,于是他处世也相当失败,和同事的关系落得很僵,不过,这正是他和赵辛楣、李梅亭等人不同的地方,那就是不虚伪、不卑鄙。在他身上,有对封建文化和秩序的绝望,也有古老社会和传统精神的影响;有20 世纪文明的熏陶,也有对西洋文化的鄙夷。他有些善良、正直的品性,但病态腐朽的社会也造就了他的迂腐、软弱。他总是在找精神依附,可每每找到新归宿,又发现这不过是一种旧束缚。
三、方鸿渐悲剧的原因
性格造就人生。方鸿渐性格的复杂性必然使他成为矛盾的统一体,解志熙曾在一篇论文中,认为“他的性格的最大特点是面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精神危机而缺乏与之对抗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因而常常不由自主地流露出自发本性的怯懦、迷惘和盲动性。他心地善良,而且不乏聪明才智,但惟独缺乏那些对人生来说最根本性的东西。”方鸿渐聪明、善良、怯懦,但也正是这些性格使他走向失败、失落和幻灭的路之后而产生一种悲观厌世的消极和颓败情绪,这正是他性格中最大劣根性的根源所在。他面对虚伪丑恶、荒唐无聊的现实世界,面对新旧文化的尖锐冲突,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委曲求全、妥协退让,这不但不能改变他自己的命运,反而会助长恶势力的嚣张气焰。
作者在书中也曾暗示现代文明的弊病对人的健全人生及人性的剥夺与摧残,以至于使人迷惘在“围城”之中到了无路可走的困境:“鸿渐喻勃的心情像关在黑屋了的野兽,把墙壁狠命的撞、抓、打,但找不着出路。”方鸿渐一次次延宕人生后,心情越来越颓废,精神也越来越萎缩,直至完全失去了自我。正如《围城》故事结尾时描写他在人生冒险全部失败、精神崩溃之后,沉睡在床上时的情形,“没有梦,没有感觉,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时也是死的样品。”“面对复杂矛盾而又非理性可以把握的现代社会,方鸿渐这个现代人有一种铭心刻骨的孤独感、绝望感、失望感和荒谬感。”孤独感表现为精神上或者心理上的孤独与隔阂。方鸿渐第一次体验到这种孤独是在他和唐晓芙决绝之后。痛定之后,他发现人与人根本无法在精神上沟通,“他个人的天地忽然从世人公共生活的天地里分出来,宛如与活人幽明隔绝的孤鬼,瞧着阳世的乐事,自己插不进,瞧着阳世的太阳,自己晒不到。”而小说中所描述的“拥挤里的孤寂,热闹里的凄凉,使他像许多住在这孤岛上的人,心灵也仿佛一个无凑畔的孤岛”,正是他心灵孤独与隔阂的真实写照。由此可见,孤独是现代人的必然命运。方鸿渐的个人遭遇便是最好的例证:他一次次从一个“围城”进入另一个“围城”,试图进入社会,寻求依托,但每次都发现得来的只是束缚,受到的只是排斥,直到不容于家庭和妻子,最后成了一个在生活上、精神上都无家可归的孤独者、流浪汉。“任何人对文化的选择,首先都要受制于文化对他自身的限制。”复杂的文化背景,形成了方鸿渐复杂而矛盾的人生理想和性格特征。
方鸿渐生活于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当时正值中国新旧文化的交替阶段,鸿渐留学西洋,受西方现代文化尊重个性、重视人的价值、鼓励个人发展的影响,他的主体意识已经觉醒,有了追求自由生活的理想和愿望,但在强大的中国传统文化专制的束缚下,他的理想和愿望化为泡影。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将社会的外在规划化为个体的内在欲求,从而使人处处以公众的道德尺度制约自己的行动,异化自我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新旧文化、东西文化的矛盾冲突不仅表现在方鸿渐生活的外部环境、悲剧人生的客观因素中,更积淀和内化于他的心灵深处,直接构筑着他的“精神围城”,在这两种价值取向迥然不同的文化的夹击下,方鸿渐逐渐形成了对立的人生态度和双重人格———认真而又玩世,正直而又脆弱。
当著名导演黄蜀芹计划将《围城》搬上电视屏幕时,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在《围城》电视剧的片头词中说:“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这正是小说命名“围城”的深刻寓意。这里的关键是“人生的愿望”五个字。其实,不止婚姻如此,整个人生都是如此。因此,方鸿渐后来说:“我还记得那一次褚慎明还是苏小姐讲的什么‘围城’。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方鸿渐的基本经历更是极好的说明:归国的轮船是“围城”,上海的孤岛是“围城”,内地的三闾大学是“围城”,婚姻家庭也是“围城”。方鸿渐不断地渴求冲出“围城”,摆脱困境,可他每一次的走出“围城”其实又是落入了另一座人生的“围城”。这个象征性结构道出了现代人对自己生命处境的哲理思考,即:人生处处是围城。“城”外的人总想冲进去,“城”里的人又总想冲出来,冲进冲出永无了局。无论冲进还是逃出,都不过是盲目的冲撞,谁也不可能达到自己的意愿,你要的得不到,得到的又不是你想要的。人生就是这么一个可怜的“梦”,充满着失望感和被拨弄感。彭斐先生说:“方鸿渐这个人,原是个太平凡的性格,从头至尾,毫无特出显著之处,好未见好,可也找不出一丝一毫的坏处来,看来看去,只是无用无能,既可怜却又不足惜,„„是个地道的‘烂好人’„„却有那一份小聪明和诡辩式的口才。” 夏志清先生也说:“他是一个聪明善良的人„„亦是一个毫无勇气的懦夫。他明白自己和别人的关系,但他还不能在坏环境中脱身,一来太懒,二来害怕因此伤害别人。„„他的怯懦性质一直贯穿全书。”
最终,方鸿渐彻底成了一个孤独无用的人,而他的悲观绝望和孤独多余感,也就深深地打上了20 世纪现代文明和现代思潮的烙印,他也随之成了现代文明社会的病态产儿的代表。而方鸿渐的形象也因此表现出其特异之处———对中国文学表现国民性主题的超越,对人类基本生存状况和人类基本根性的深刻思考,体现了现代知识分子人生道路的普遍走向。
比喻是一种历史最悠久,运用最普遍的修辞方式。因其具有清新自然、生动形象、新颖奇特的特点。因而历来为人们所喜爱。钱钟书先生对她更是情有独钟。《围城》中的比喻融聚智慧、饱含哲理、活泼生动、幽默风趣。作者把内心深处的深刻感受、人生体验和对时世的态度不露痕迹地用比喻外化成文学语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钱钟书式的比喻”。《围城》这部作品历来都脍炙人口,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里面的比喻生动形象、巧夺天J:,极大地满足了读者们的审美愉悦。
一、《围城》比喻类型
《围城》全书25万字,共使用比喻600多个,其比喻形式,不拘一格,恰如刘艇《文心雕龙·章句》中所言:“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围城》的比喻,除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还有一些变通形式。
(一)明喻。(本体、喻体、喻词同时出现,本体、喻体是相似的关系,这种比喻称为明喻。)(1)苏小姐双颊涂的胭脂下面突然晕红红,像纸上泼的油渍,项刻布到满脸,腼腆的迷人。(2)鸿渐只希望能在心理的黑暗默契隐蔽着,仿佛害病的眼睛避光,破碎的皮肉怕风。(3)亏得作官的人栽跟斗,宛如猫从高处掉下来。(4)正如两根树枝相接近,支柱就要挂网。这几例分别用“像”“仿佛”“宛如”“正如”等喻词来连接本体和喻体,是典型的明喻。在《围城》中,这是一种最多的比喻格式,有500多处,简直是顺手拈来,显示了作 者惊人的想象力。
(二)暗喻。(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是相关的关系,这种比喻叫做暗喻。)(5)李梅亭多喝了几杯酒,人全活过来了,适才不过是立春里的爬虫,现在竟是端午左右的爬虫了。
(6)四人施下鞋子来,上面的泥就抵得贫官舌的地皮。(7)早晨出去还是个人,这时候怎么变成刺谓了。在《围城》中,暗喻的数量比明喻要少得多。以上几例,本体和喻体都出现,通过中间词“是”、“抵得”、“变成”等联系,突出两者之间相似的地方。
(三)借喻。(用喻体代本体,本体喻词不出现,这种手法称为借喻,也叫借代。)(8)她的话一部分是真的,加上许多调味的作料。鸿渐没法回驳,气吟昨望着窗外。(9)她手上的五根香肠,敏锐的很,在头发里抓一下就抓到一个虱子,掐死了„„ 作者直接用“许多调味的作料”来代替本体“一部分不真实的话”,“五根香肠”这个喻体来代替本体“五根手指”,没有出现本体和喻词,但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关系却非常明显。(四)反喻。(从反面说明本体“不像”什么。)(10)请他吃的饭未必像扔在尼罗河里的面包,过些日子会加了倍浮回原主。(11)鸿渐的心不是雨衣的材料做的,给她的眼泪浸透了。这两例从所要说的事物“尼罗河里的面包”、“雨衣的材料做的”的相反的方面设喻,指出本体“请他吃的饭”、“鸿渐的心”不具备喻体的某种性状,用“本体未必像喻体”、“本体不是喻体”格式来表示。再如:(12)他想把这种独裁者的威风,压倒和吓退鸿渐。给鸿渐顶了一句,他倒不像意国总统的拍桌大吼,或德国元首的扬拳示威.鸿渐与柔嘉旅途中结婚后回到老家,鸿渐要柔嘉给祖宗行礼,柔嘉极不适应这种旧礼仪。这个反喻生动地表现出她的勉强心态。
(五)强喻。(喻体在程度上超过本体,使本体更加真切。)与反喻相反,强喻用“本体比喻体还„„”这个格式来说明本体事务不但像喻体,而且在程度上还超过了喻体,从而使本体更加鲜明、真切。如:(13)原来那局长到局很迟,好容易来T,还不就见,接见时口风比装食品的洋铁罐还紧。(六)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连续说明本体。)(14)古典学者看她说笑时露出的牙齿,会诧异为什么
古今中外诗人都甘心变成女人头插的权,腰束的带,身体睡的席,甚至脚下践踏的鞋袜,可是从没想到化作她的牙齿.《围城》中,这样的比喻就有十多处。博喻这种修辞格,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连续说明本体,从而使被比的事物穷形尽相,达到动人的艺术效果,这对作者的想象力 要求之高也就不难想见了。
(七)统喻。(用一个喻体来比喻几个本体。)(15)方鸿渐把这种巧妙的祠句和精密的计算来抚慰自己,可是失望、遭欺骗的情欲、被损伤的骄傲,都不肯平伏,像不倒翁,捺下去又竖起来,反而摇摆得厉害,这里,作者用一个喻体“不倒翁”来比喻三个本体“失望”、“遭欺骗的情欲”、“被损伤的骄傲”,抓住这三个 本体的相同点,生动、贴切而又简约明了地将喻意表达了出来。(八)曲喻。(一种迁回曲折的比喻。)对曲喻,钱先生作了明确的阐释,他说:“至诗人修辞,奇情幻想,则雪山比象,不妨生长尾牙,满月同面,尽可装成眉目,英国玄学派之曲喻多属此体。”其特征为:“往往以一端相似推而及之于初不相识之他端。”如:(16)她的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只像政治家的大话,大而无当。作者用“大”一词多义的条件,在语义双关的基础上把大眼睛化作“大话”,这样既是适应小说情节发展需要而写人状物的传神之笔,更是节外生枝的借题发挥,表现了作者 对于当时政界某种丑态现象藏而不漏的讽刺态度。
(九)引喻。(为了说明某一道理,借用故事、寓言或民谣、民谚作喻体而形成的比喻。)(17)烤山薯这东西,本来像中国谚语里的私情男女,喻着不如偷不着,香味比滋味好,„„ 这一隐喻借用群众所熟知的谚语构成,十分易于被人们接受和理解。(十)较喻(用比较形式构成的比喻。)(18)那女孩子年纪虽小,打扮得脸上颜色赛过虹宪,三棱镜下日光或者蛇紫嫣红开遍的花园。鸿渐们应聘往湖南的三间大学,一路颠簸,与他们同车的有一位公务员及其十五、六岁的女儿,上例是用较喻形象而夸张地描写了这位打扮得过分妖艳的公务员的女儿。
二、《围城》比喻特点
(一)幽默风趣,大大增强了讽刺效果
当代著名作家堪容说:“生活中不能没有幽默,文学艺术中也不能没有幽默。生活中缺少了幽默,索然无味。文学艺术中缺少了幽默那就更糟。”钱钟书的幽默体现在他的作品中那令人惊叹的比喻上。钱钟书先生认为,比喻双方“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衬托,分得愈开,则合得愈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愈高。”事实上,钱钟书在小说中的比喻确实是令人叹为观止的。且看《围城》中这样一段:(19)讲师比普通丫头,教授比夫人,副教授呢,等于如夫人。教授成为名教授、也有两个阶段:第一是讲义当著作,第二著作当讲义。好比初学的理发匠先把傻子和穷人的头作为练习本领的试验品,所以讲义在课堂上试用没出乱子,就作为著作出版;出版以后,当然是指定教本。这段文字作者通过几个富有幽默感的比喻,把讲师、副教授、教授在大学中的地位揭示了出来。后者把教授、名教授的两个阶段揭示得如此令人深省。再例如:(20)这种精神上的顾影自冷使他写自传、写日记,好比女人穿中西各式服装,做出支颐扭颈、行立坐卧种种姿态,照成一张张送人留念的照相。把方遁翁写自传、日记比作女人扭捏作态地照相,尖锐地讽刺了方遁翁的虚伪可笑。小说还有许多以社会现象作喻体的比喻,这些比喻既描述了事物,又顺便一刺把矛头指向社会的一些丑恶污浊现象,起到了一箭双雕,甚至一箭多雕的作用.小说写船到香港,方鸿渐与鲍小姐上岸吃西餐,一段生动的比喻让人忍俊不禁:(21)上来的汤是凉的,冰淇淋倒是热的;鱼象海军陆战队,已登陆好几天;肉象潜水艇士兵,会长期伏在水里;除醋以外,面包、牛油、红酒无一不酸.钱钟书的幽默是一种机智而含蓄、俏皮却精致的学者式的幽默,充满了知识性和趣味性。善于突破常规的思维模式,以奇特的想象,将具体的本体和抽象的喻体、庄严的本体和戏谑的喻体、美妙的本体和可怕的喻体扯在一起,产生了意外的喜剧性效果。
(二)对比喻的双方只求“点”似而不求“面”似,使比喻达到了惊人的高度:(22)西洋赶驴子的人,每逢驴子不肯走,鞭子没有用,就把一串葫萝卜挂在驴子眼睛之前,唇吻之上.这笨驴子以为走前一步,萝卜就能到嘴,于是一步再一步继续向前,嘴愈要咬,脚愈要赶,不知不觉又走了一站。到时候它是否吃得上这串萝卜,得看驴夫的高兴。一切机关里,上司驾驭下属,全用这种技巧;譬如高松年就允许方鸿渐到下学期升他为教授。校长与教授,驴子与主人,形态迥然不同,唯有一点相似。作者用赶驴人、驴子和胡萝卜的相互关系比喻“上司驾驭下属”,写尽了赶驴人和上司的奸诈以及驴子和下属的愚笨,表达了作者尖锐的眼光和愤世嫉俗的情感;短短一百多字,有形象,有动作,又有意蕴,充分表现了钱钟书先生对生活、社会、人生的深刻洞察力和捕捉意象、创造意象的杰出艺术才能。(三)随意奔放的多重比喻汇聚一体用几个喻体共同来比喻一个本体,这是非常普遍的,但是像钱钟书这样思路纵横地发挥多重比喻,以达到讽刺、幽默效果的则不多见。如对主动的苏文执与被动的方鸿渐的吻,作者写道:(23)这吻的份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的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的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象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或罗马教皇大脚趾,一种敬而远之的的亲近。这轻轻一吻,作者用了一个民俗方面和两个宗教方面的知识,来共同修饰一个本体—表达“近而远之”的亲近,生动、贴切、新颖,把一个小小的生活细节及人物的微妙心理表达得惟妙惟肖,令人拍案叫绝。
《围城》这部小说享有盛誉,举世瞩目,是一部语言艺术高超的杰作。其中丰富繁茂、绮丽多姿、幽默诙谐的比喻,不仅给作品增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而且给我国文学宝库留下了脍炙人口、语颇隽永的艺术作品,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总结的。。。
第三篇:男权社会下的女性悲剧——《白鹿原》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男权社会下的女性悲剧 ——《白鹿原》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13汉语言1班 姜童
摘要:《白鹿原》作为一部时间跨度将近一个世纪的作品,描绘了从清朝到新中国建立的这一段时间里众多重大历史事件。而在这些历史事件中,白鹿原这片深处中国腹地、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甚至作为“封建堡垒”的土地上上演了一幕幕女性的悲剧,这些悲剧不仅与女性自身的性格有关,更与当时整个社会的历史背景有关。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结合性文化与贞操观的历史成因及其影响来分析《白鹿原》中的女性悲剧,解读这些悲剧的成因。
关键词:白鹿原;女性主义;悲剧
巴尔扎克曾说,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白鹿原》通过其深厚的历史意蕴与文化内涵为我们展开了一副波澜壮阔的民族历史画卷。中国从来以自身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著称于世。然而,这是助力也是羁绊。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为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灿烂的文明,还有悠久的男权社会传统和在男权统治下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文化。这种文化体现在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等各个领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成为了人们的行为准则,它不仅为男性谋取社会权利与地位提供了极大地便利,更为女性带去了深重的苦难。
我国性文化的演变与这种文化的影响
性与权利从来相伴相随,在男权社会中,女性作为一种权利的象征可以很好地揭示男权在我国社会中的一步步发展与巩固。我国的性文化大体经历了从原始生殖崇拜到先秦较开放的性风俗再到魏晋汉唐时期风雅的性文化直至最后宋明理学时期“存天理,灭人欲”的疯狂时代的过程。男性在理学发展和兴盛的时期掌握了社会几乎一切特权,并且并未随着朝代的更迭而丧失这些特权,相反男性的权利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与增强,直至清朝灭亡、新思想的传入。恩格斯曾经说:“在历史上出现的最初的阶级对立,是同个体婚制下的夫妻间的对抗的发展同时发生的,而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同时发生的。”女性的权利随着性自由的一步步缺失而逐步衰微,这种男性对于女性的压迫随着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各种统治手段的进一步加强而愈演愈烈,女性也在这种统治下逐步趋于弱势地位。
这种男性的统治不仅体现在法律、道德约束上,也浸润到文化里,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甚至部分女性也成为男性统治的“帮凶”,女性不仅仅受到来自男性的统治,甚至受到了来自同为女性的长辈的压迫,这种压迫在以宗法制为组织基础的传统乡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而这些乡村中的名门望族更成为这种压迫的重灾区。《白鹿原》中这中压迫的施压者有很多,其中的典型代表便是白嘉轩的母亲白赵氏。在白鹿原中,她可以说是一个精明能干的正面形象。既有中国传统妻子的温柔贤惠,又有中**亲的无私慈爱。她为整个白家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可谓中国传统女性的杰出代表。可这种“杰出”不仅仅代表着她的精明强干、吃苦耐劳,更体现着女性从肉体到精神被压榨与被剥削的深沉的悲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种财产继承制度的必要条件已经成为当时整个社会伦理道德的规范,被奉为圭臬,当做真理,甚至时至今日它的影响也并未远去。在这种道德规范的影响下,当白嘉轩的妻子一任接一任的死去,白赵氏安慰白嘉轩说:“甭摆出那个阴阳丧气的架势!女人不过是糊窗子的纸,破了烂了揭掉了再糊一层新的。死了五个我准备给你再娶五个。家产花光了值得,比没儿没女断了香火给旁人占去心甘。”女性作为生育工具的悲剧地位,被客体化、物化的习俗在她的话语里得到了充分的昭示。当一种统治从制度上升到文化,使得被统治者成为统治者的统治工具而不自知甚至习以为常时,这种统治可以说是及其成功的,但更是令人毛骨悚然、泯灭人性的。中国传统的“仁义”对于女性的行为规约的巨大影响在白赵氏简单的两行字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触目惊心。女性处在如同草芥的位置上,可以被随意丢弃,可以被随意践踏。
贞操观与自由
余秋雨认为,一部作品气魄的大小,既不是看它所表现的时间和人物的重要与否,也不是看它切入的角度是否关及历史的枢纽点,而是看作者下笔前后是否有足够的历史悟性。这里所谓的历史悟性并不等同于历史知识,而是指作者对于历史的代入感,对于历史的整体把控。能否在小说中通过简单的细节勾勒出整个历史的宏伟轮廓。陈忠实的历史悟性让《白鹿原》这部作品凝实厚重,广袤壮阔。之所以这么说,可以从田小娥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中略窥一二。“贞操”这个恶名昭著而由来已久的概念的产生与宋明理学并无关系而比那久远的多,它的产生与私有制密切相关。当私有家庭产生后,血亲继承成为当时财产继承的主要手段。由于在单婚制的初期,在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偶婚的性交习俗的影响之下,女子婚前可以与多个男子发生关系,所以当时的社会风俗是男子往往“杀首子”以选定亲子作为自己的继承人。而后来,由于禁止女子婚前性行为比“杀首子”这种风俗可操作性强得多,“贞操”的概念便逐渐成形,其影响直到今天依旧存在。田小娥的悲剧始于“贞操”,而她最终也因为“贞操”的丧失而命丧于老丈人之手。从她嫁入郭举人家中作为小妾的一刻开始,她的悲惨命运似乎就已经被注定了。作为小妾,她不但要忍受着孤独与寂寞,还要忍受着来自郭举人“泡枣”陋习的肉体的折磨与精神的侮辱。她是自由的,所以她反抗了,她用将“泡枣”浸在尿桶里的方式来反击;她是自由的,所以她去追求自己的爱情,与黑娃的结合是一个本该在最美好的年纪享受灵与肉的欢愉却惨遭囚禁的女子的反抗。然而,绵延千年的男权统治无法容忍一个少女的反叛,她个人的微薄之力与整个社会根深蒂固的文化相比实在太过卑微,所以,自从她孤身一人走向社会的对立面的那一刻起,她悲剧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哪怕是她的反抗,也是借助于男权的反抗,仿佛是历史残酷的嘲讽。于是,她依附于黑娃,她被黑娃抛弃,独自一个人面对全村的指责与嘲弄。她与鹿子霖进行交易,用自己的肉体获得他的庇护,可也最终惨遭利用。她并不是一个妖女,却被全村人“妖化”。卫道士们“女人是祸水”的理论在她死后也不放过她,当男权发展到一个极致,他们骄傲地以为自己是一切的主宰,而实情则与之相去甚远。所以,当事实的发展超出了男性的掌握,他们就只能将罪责推到它者身上来粉饰自己至高权力王冠上的那一道裂痕,而女性,则成为推卸罪责的绝佳对象。最终,当那座六棱塔高高耸立在田小娥与黑娃曾经的家上时,那座塔已经不单单是一座塔,它成为一道人性的伤痕,也成为一座女权的墓碑,永远的耸立在古老的白鹿原上,为田小娥追求自由的足迹永远的标上了一个句点。依附于男权的反抗,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
结语
《白鹿原》整部作品中,菲勒斯中心主义的迹象十分明显甚至贯穿在整片文章之中,然而,在笔者看来,这并非作者自觉自发的一种行为。在一位有历史悟性的作者笔下,人物的一言一行都被深深地烙上了历史的痕迹。在这里,这种痕迹体现为中国漫长的男权统治遗留下的文化烙印,这种烙印并不随着近代以来男权统治的社会基础瓦解而随即消失。正如马克思所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对运动并不完全同步。近代以来,虽然女性权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在我们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女权运动仍旧刚刚起步,对男女同权的争取即使在外国也没有完全实现,而在国内,甚至连起步都只是刚刚开始,绝大多数人仍旧处在蒙昧之中。对于女性权利的重视并不仅仅关乎人性,更关乎整个人类的未来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和公民受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女性地位也在逐步改善,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合理地摒弃我国文化中男权统治遗留下来的对女性的奴役与压迫的部分才是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王鹏.女性生命本体欲望的消解与反消解——陈忠实《白鹿原》女性形象论[J].电影文学,2009,05:97-98.[2]刘文菊.女性主义视域下的《白鹿原》解读[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4,04:68-72 [3]陈忠实 雷达.《白鹿原——雷达点评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01 [4]白先勇 《台北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 [5]彭露露.初论“性污名”的文化体现及性教育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1.
第四篇:《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分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Gulliver’s Alienation: From an Economic Being to a Political Being 2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在英语专业八级翻译考试中的应用 3 论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和意境英译——基于萨皮尔-沃夫假说 4 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的语言特色分析 5 英汉典故及文化内涵的比较分析 Psychoanalysis of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7 中法餐桌文化对比 论英语委婉语的构成与翻译 9 论旅游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 An Analysis of the Limitations in Charles Dickens’ Critical Realism Reflected in Oliver Twist 11 阶级矛盾导致的爱情悲剧―<<呼啸山庄>>解读 12 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电影《功夫熊猫》中美文化融合现象分析 英汉“拉”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的对比分析 15 Analysis on the Withdrawal of Feminism in The Great Gatsby 16 从爱伦·坡《黑猫》探讨人性的善良与邪恶 17 《红楼梦》两英译本中习语翻译的比较 18 《宠儿》女主人公赛斯人物形象分析 19 自然与自由之子--新女性戴茜米勒 20 功能对等理论透视下的影视片名翻译 21 论圣经诗篇的修辞特点 英汉“批评”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及词化模式分析 Effects of First Person Narration on Thematic Expression in Araby 24 中国时政新词翻译探析 中美大学生课堂讨论话语性别差异对比 26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赶”的英译 从迪斯尼动画《木兰》看中美文化差异 28 从消费心理学角度谈汽车品牌名称的翻译 29 英语幽默的认知语用分析 解读《金色笔记》中的女性主义
顺应论视角中电影字幕汉英翻译研究——以李安电影作品字幕翻译为例 32 从原型批评理论观点看《红字》的圣经原型 33 中西文化差异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 34 文化视野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方法的比较
从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看<<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36 英汉动物习语对比研究
民族文化差异与广告语言创意
国际商务英语信函写作中的礼貌策略
Humor and Viol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40 论顺句驱动在英汉同声传译中的运用 41 照进黑暗的光--电影《弱点》主题阐释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论肢体语言在中国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影响英语专业学生阅读理解因素的分析及对策探讨 44 广告英语的语言特征 45 从翻译美学探究散文英译
爱伦坡侦探小说中恐怖气氛的营造方法
佛罗多与亚拉冈:悲剧虚构型模式中的低模仿英雄与喜剧虚构型模式中的高模仿英雄 48 在异化社会里身份的迷失与精神上的顿悟--对索尔贝娄《晃来晃去的人》中主人公的剖析
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
受超验主义影响的具有美国精神的作家 51 英汉形状类量词的隐喻认知分析 52 美国宪法形成的历史和原因之研究
影响英语阅读效果的主要因素与策略——针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54 从女性主义解读《芒果街上的小屋》 55 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56 “Lady First” Reflected in Different Cultures 57 弥尔顿《失乐园》中撒旦形象的双重性 58 从违反合作原则的角度解读会话含义 59 浅析中国时政术语的常用英译方法 60 《彼得潘》中的“成长”主题
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中天气描写的作用 62 宋词英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运用超验主义解读《小妇人》中的女性形象 64 美国基督新教与中国儒家的伦理道德的比较
唐诗中比喻修辞格的翻译——以许渊冲英译本为例 66 On the C-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67 Saussure’s Five Contributions to Linguistic Study and Its Modern Applications 68 中美婚姻观对比研究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and Western Nam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70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Translation of Brand Names 71 On Symbolism in Hemingway's Cat in the Rain 72 从语境视角分析电影字幕英译中翻译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与《失乐园》中的撒旦的反叛者形象比较 74 高中英语词汇课堂教学策略
从中西方政治文化差异看中美关系 76 浅谈英语委婉语的作用和原则
国产电影字幕归化与异化研究--以《集结号》为个案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Dragon Images in Chinese & Western Literary Classics 79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haracter of Tess and Jane Eyre 80 产品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
从文化翻译学行为论看汉语国俗语的英译过程——对林语堂和《吾国吾民》的个案考察 82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Uncle Tom’s Cabin 83 论网络英语的特征
Mirror Imag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ral Liguang and Patton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从卡明斯的L(a 看视觉诗的可译潜势 86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对比
从三美原则看中国古诗词中酒意象的英译
The Symbols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s in The Scarlet Letter 89 《哈利波特》中斯内普的人物分析
从《芒果街上的小屋》透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91 浅析爱尔兰诗人叶芝作品中的象征主义 92 尼斯湖和西湖—中西方旅游性格差异研究 93 商务信函的写作原则与技巧
从《野性的呼唤》看杰克伦敦自然主义观 95 浅析电影《我是山姆》中的反智主义
英汉衔接手段对比分析--基于The Old Man and the Sea及其译本的对比分析 97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Business Etiquett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98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审视:基于通识教育的视角 99 英语系动词语义属性及句法行为研究
合作学习法对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对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个案研究 101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102 中西方饮食文化对比
Beowulf: A Christianity Guided Pagan Epic 104 论《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 105 网络环境下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的调查 106 从目的论视角研究中文菜名的英译 107 中餐菜名的英译与饮食文化传播
从基督教教义分析《红字》中的罪恶与救赎 109 数字模糊语义的汉英翻译
浅析《宠儿》中塞丝背上的树的形象
追寻荆棘的女人——浅析《荆棘鸟》中梅吉的形象 112 苔丝的悲剧成因浅析
英语语义歧义分析及其语用价值 114 以《老友记》为例浅析美式幽默 115 中美商务接待文化差异
中西方新闻报道看道德观差异
平衡的维系——《天钧》中的道家思想 118 应用多媒体资源提高英语新闻听力 119 少儿英语语言学习策略调查与研究
从文化角度探析中英基本颜色词的比较和翻译
言语行为理论在戏剧《芭芭拉少校》对白分析中的应用 122 从委婉语看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
《嘉莉妹妹》之女主人公新女性形象分析 124 分析文化差异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影响 125 英汉形状类量词的隐喻认知分析
浅析《远大前程》中主人公皮普性格发展的形成因素 127 论《家》和《儿女一箩筐》中的中美家庭文化差异 128 李清照词英译研究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矛盾的女性意识: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汀的婚恋观 130 背诵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A Superficial Analysis of Religious Consciousness of Jane Eyre 132 动物词在中英文化中的喻义及其翻译 133 伊莉莎白和凯瑟琳不同性格及命运的分析
一个典型的拜伦式英雄——论《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利夫 135 《西游记》两英译本宗教用语翻译比较:读者接受论视角 136 从跨文化视角解读中美商务谈判中的冲突
A Journey through Harsh Reality: Reflections on Gulliver’s Travels 138 大卫王:在希伯来世界中的社会地位 139 中美商务接待文化差异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 141 论流行网络词汇的汉英翻译
Analysis on the Withdrawal of Feminism in The Great Gatsby 143 论《杀死一只知更鸟》的成长主题 144 小学英语课堂互动式教学研究
教师身势语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146 从《红字》看霍桑的道德思想观
浅析《恋爱中的女人》的圣经意象原型——从原型批评角度解读 148 英汉人称指示语的对比研究 149 英语动画片中的中国元素探究
隐喻视角下的方位词研究--以方位词in和up为例
151 解读托尼•莫瑞森小说《所罗门之歌》中黑人身份的迷失与回归 152
153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中西文化冲突 154 试论金融英语词汇的特点与翻译
155 A Study of the Protagonist’s Pursuit of Identity in Invisible Man 156 女性主义视域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157 Translation of English News 158 面部表情和目视行为的跨文化研究
159 试论班扬《天路历程》中基督徒的精神历程
160 论中美两国的现代中年女性观念之差——以美剧《欲望都市》为例 161 论接受理论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影响——以《快乐王子》中译本为例 162 《鲁滨逊漂流记》中‘星期五’的意义 163 公共标识翻译的跨文化语用学研究
164 The Analysis of Daisy in The Great Gatsby 165 论英汉谚语的起源差异
166 美国电影中的中华文化运用得与失的研究 167 论远大前程中皮普的道德观
168 Escapism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169 论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有效沟通 170 小说《飘》中斯嘉丽的人物性格分析 171 英文电影题目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研究 172 从《蝴蝶夫人》到《蝴蝶君》的蜕变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73 荒岛主义在《蝇王》中的映射 174 中英广告宣传方式的比较研究 175 中西方在养老孝道方面的差异
176 论“冰山原则”在《白象似的群山》中的应用 177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任务型活动设计
178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圣克莱尔一家的人物分析 179 跨文化意识在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渗透 180 中西思维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181 主位推进模式在语篇翻译中的应用
182 From Dormancy to Revival—A Feminist Study on Kate Chopin’s Awakening 183 对比研究《珊瑚岛》和《蝇王》主题的冲突性
184 Cultural Elements in Chinese Film Subtitles and Thei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185 英国海洋文化对英语习语的影响
186 从关联-顺应理论视角研究旅游文本英译
187 Psychological Portrayal in an Epistolary Novel----On Samuel Richardson’s Pamela 188 小议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 189 从世纪后服饰发展比较中西文化差异 190 The Artistic Value of The Call of the Wild 19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v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tagonists’ Characters in Great Expectations 192 从目的论看林语堂《浮生六记》翻译中增译法的运用
193 A Comparative Study on American and Chinese Values Based on Friends 194 《藻海无边》中边缘女性的生存与救赎 195 《喜福会》体现的中美家庭观念冲突解析
196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Pun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under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197 An Analysis of the Divided Human Nature in O.Henry’s Major Works
198 A Study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Hero of The Catcher in the Rye 199 《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分析 200 从《热爱生命》看杰克•伦敦的生命观
第五篇:《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分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中学英语教师课堂反馈对学生焦虑的影响 2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性 3 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之我见 4 《紫色》中“家”的解读 《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和齐灵渥斯谁更“恶”? 6 论《双城记》中的现实主义风格 7 从跨文化角度看电影标题汉译英 8 被忽略的人群--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女性角色分析 10 冰山原则在《老人与海》中的体现 11 浅析MSN交谈中的话语标记语 英汉工具类名转动词实时构建的整合分析--基于网络论坛语料 13 浅读不同语境下的跨文化沟通 14 海明威作品中女性意识的研究 Culture-oriented Strategies in Publicity Material Translation for Yangzhou City: a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ism 16 论广告英语的人际沟通功能 17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泄密的心》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中医药药品说明书的英译 19 情境创设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20 浅析合作原则在汉英广告语翻译中的运用 哥伦布和郑和航海的对比研究——两次航海所反映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22 《荒原》隐喻探析 生与死的抗争——《厄舍古厦的倒塌》主题解读 24 文化视角下的中西方时间观对比研究 浅析英诗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丁尼生《鹰》的不同译文比较 26 《远大前程》中的“远大”可以是“错误”的 从《悲悼三部曲》看尤金•奥尼尔对古希腊悲剧的继承性超越 28 从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口语教学的探讨 29 商务英语的语用特点及翻译 30 英语委婉语的认知分析
从市场营销的角度论哈利•波特的成功 32 汉语政治话语中的隐喻研究 33 汉语喜剧小品中的模因现象研究
西方吸血鬼与中国鬼的文学形象比较(开题报告+论)35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谈唯美主义艺术观 36 中国英语初探
安妮•赖斯小说《夜访吸血鬼》的新哥特世界
阿加莎•克里斯蒂探案小说《罗杰疑案》叙事独特性探究
A Tactics Study of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 in Basic Education Stage 40 论人性自私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 41 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谈判中的语用功能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伊恩•麦克尤恩作品《赎罪》中的成长主题探析 43 浅析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冲突
傲慢与偏见---浅析世纪英国女性作家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纯真年代》中两位女主人公的不同爱情观 46 新闻中新兴词语的翻译原则及策略
“师道尊严”对当代中国英语教学的负面影响
Cultural Elements in Chinese Film Subtitles and Thei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49 《园会》中男性人物性格作用分析 50 《雾都孤儿》中的善与恶
英语词汇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52 英语谚语重复修辞格的翻译 53 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54 论英语小说中俚语的汉译
Humor and Satire in Running for Governor 56 中西方大学中第二课堂的角色研究 57 论身势语的跨文化交际应用
A Study on Problems and Solutions to JEFC Teaching under Multi-level Modes 59 从心理学角度看哈克贝利.费恩的性格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爱情观 61 浅析广告语及其汉译
简析《雾都孤儿》中善与恶在人物塑造上的体现 63 麦都思眼中的中国宗教形象 64 广告中的熟语模因探析
A Study on Chinglish of EFL Learner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in China 66 《苔丝》中的圣经和神话典故
语法翻译法视角下的中学生英语家教辅导 68 《傲慢与偏见》中经济对婚姻的影响
《简•爱》的简和《德伯家的苔丝》的苔丝的比较研究 70 浅谈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差异 71 浅析《时间机器》的反宗教主义 72 浅谈英语复杂句的翻译
从目的论看英文奇幻文学中专有名词的汉译 74 《飘》中的家园意识探究
浅谈《基督山伯爵》的主要宗教思想
A Comparison between Tess and Hester’s Tragic Destiny 77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的分析
A Discussion of the Gothic Style as Applied in “A Rose for Emily”(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 and Destiny: An Analysis of Sense and Sensibility 80 论法律英语的语言特征及其翻译
学生英译汉翻译中的英式汉语及其改进方式
从容•重生—解读《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人物心态 83 小说《老人与海》中曼诺林的象征意义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from Aesthetic Perspective—Based on the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different English versions of “Tian Jing ShaQiu Si” 85 《荆棘鸟》的女性主义解读
Exploration of Dickens’ Humanitarianism in Great Expectations 87 On Mark Twain's Contributions to Realism 88 On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ism in Creating the Inner World of Laura in The Garden Party 89 目的论在广告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网络英语的缩略词的构成特征及其应用研究 91 女性社会价值的深情呼唤—小说《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和莉丽人物形象的对比研究 92 《贵妇画像》主题和写作艺术特征 93 从翻译美学角度谈化妆品商标词的翻译
A Feminist Reading of Virginia Woolf and A Room of One’s Own
黑色孤岛上的灰色母亲—从黑人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宠儿》中的母女关系 96 论《最危险的游戏》中的生态伦理混乱 97 浅谈美国职场上的性别歧视及其原因 98 《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 99 《洛丽塔》的悲剧分析
《红楼梦》中座次表达的英译比较
Strategies of Advertising Slogans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 Beauty” Principle 102 Vague Language and Its Pragmatic Functions in Diplomatic Language 103 从《草原日出》看多丽丝•莱辛的成长观
中西方文化中家庭观念差异研究——以电影《推手》为例 105 Who Is Ishmael: Kantian Philosophy in Moby Dick 106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习语的翻译 107
简析商务沟通中的非语言沟通
对比不同思维方式下事物的中英文描述差异 110 论中英思维方式差异对主语翻译的影响
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婚姻观 112 论简爱与凯瑟琳性格与命运之异同 113 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的对比研究 114 英语中“r”的分析
论海明威作品中的语言特征
浅析眼神交流在非语言交际中的作用
浅析爱伦·坡小说《黑猫》的写作艺术手法 118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口语教学 119 约翰多恩诗中女性歧视现象分析
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特征及其成因 121 《名利场》和《嘉莉妹妹》女主角形象对比 122 从英语中性别歧视词看西方女性社会地位之变化 123 商标翻译的美学特征和技巧
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的精神力量分析 125 A Symbolic Analysis of Paradise Lost 126 从感观的角度看汉语外来词的翻译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论标示语汉英翻译中的等效问题 128 从王尔德的童话看其悲观主义爱情观 129 浅析中英日常交际用语的语用差异 130 《红楼梦》两英译本中习语翻译的比较
试析与地理环境有关的英语成语及其文化内涵 132 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礼貌现象研究 133 高中英语反思式教学研究
论田纳西•威廉斯《欲望号街车》中的逃遁主义 135 从伊登和盖茨比之死探析美国梦破灭的必然性 136 英文影片名汉译中的文化多元性初探 137 林肯话语中幽默特征的分析
Semantic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Word of Bai and It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139 控制学对英语家教影响的实证分析 140 《傲慢与偏见》中的对立与统一
小议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 142 英汉同义词对比及翻译 143 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从《红楼梦》和《飘》看中美恭维语比较 145 《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和谐”研究 146 浅析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147 论例句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148 广告语中预设触发语的语用分析 149 多媒体技术在早期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Buddhism and American Christianity 151 论标示语汉英翻译中的等效问题 152 情感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53平行文本比较模式指导下的公司简介翻译 154 《麦克白》的独白
155 论不同语境下广告语中双关语的翻译原则 156 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的社会语言学视角 157 《京华烟云》中姚思安的性格分析 158 浅析舒肤佳品牌的翻译
159 “美国梦”的幻灭——论《人与鼠》的社会悲剧 160 英文科技产品说明书的语言特点与翻译 161 从美学角度浅谈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162 剖析简爱性格的弱点
163 浅析文化差异对中西商务谈判的影响 164 中英文广告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 165 消除不良商标翻译的策略
166 种族沟通的桥梁——对《宠儿》中两个丹芙的人物分析 167 Demystification of Model Minority Theory 168 英语经济新闻标题翻译在模因传播中的分析
169 An Analysis of The Call of the Wi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m 170 透过《马丁•伊登》看杰克伦敦对超人哲学的矛盾心态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71 《红色英勇勋章》主人公亨利•弗莱明心路历程探析 172 论美国垮掉的一代和中国后
173 游戏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174 透过《飘》看现代女性对待生活的态度 175 英语歌曲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76 Ethic Values about Marriage and Sex in the Bible 177 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的水乳交融—评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178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以《丰乳肥臀》英译本个案为例
179 On House’s Model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A Case Study of Li Mi’s Chen Qing Biao 180 论修辞格在英语广告中的运用 181 分析福尔摩斯的性格特征
182 基于认知语境的英语动物习语的理解策略研究——以“狗”的习语为例 183 顺应论视角中电影字幕汉英翻译研究——以李安电影作品字幕翻译为例 184 Paradox in American Culture: Mainstream and the Trend of Multiculturalism 185 礼貌原则在英语商务信函中的运用
186 The Differences of Nonverbal Langua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187 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习语对译(开题报告+论文+)188 电影《狮子王》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189 美国牛仔形象演变和西部电影发展的研究
190 《最蓝的眼睛》和《宠儿》中黑人女性的悲剧根源
191 A Study of C-E Translation of Tourist Materia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e 192 A Comparis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nimal Words 193 浅析儿童自然英语教学法的心理学优势 194 《小妇人》结局分析
195 A Study of Self-Other Relation in The Painted Veil 196 《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分析
197 美国价值观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体现 198 从关联理论看《茶馆》两个英译本中修辞格的处理 199 英汉语言中颜色隐喻的认知差异研究
200 臻于完美的人物魅力——对简•奥斯丁《劝导》中的女主人公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