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棋王》与《象棋的故事》之精 神的自我救赎——以王一生与B博士为例
学士学位论文
系别:中文系
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温主英
运城学院
2015年5月
毕业论文
题目:《棋王》与《象棋的故事》之精神的自我救赎
——以王一生与B博士为例
系别:中文系
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温主英
指导教师:任少云
运城学院
2015年5月
《棋王》与《象棋的故事》之精神的自我救赎
摘要:阿城的《棋王》与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是人所共知的两篇著名的小说。通过对文本的分析不难发现,两篇小说无论是从题材的选择、人物的安排、叙事的结构、还是情节的设计等方面,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本文从主人公的精神的自我救赎入手,对两篇小说进行新的解读,探究王一生与B博士如何在“文革”与“纳粹”的迫害中,突破重重困境,做到精神上的屹立不倒,为当代挣扎于物欲海洋的人们提供精神救赎之路。
关键词:《棋王》;《象棋的故事》;自我救赎 Chess king and chess story the spirit of self salvation
Abstract: The Cheng “chess king” and the Austrian writer Stefan Zweig “the story of chess” is known as the famous novel.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ex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at the two novels, both of them have a similar to the wonderful from the choice of subject matter, the character of structure, narrative structure, plot design aspects.Starting from the protagonist's spiritual self redemption, this paper for the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two novels, to explore Wang Yisheng and B, how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the Nazi persecution, to break through the predicament, do spiritual stands down, for the contemporary struggle in the ocean of material to provide spiritual salvation.Key words: chess king;the story of chess;self redemption
目录
引言................................................................1
一、王一生与B博士的比较............................................1
(一)殊途同归的棋道高手............................................1
(二)不同文化的精神抉择............................................2
二、逆境求生之精神的自我救赎........................................3
(一)王一生战胜“文革”阴影........................................4
(二)B博士摆脱纳粹精神“酷刑”....................................5
(三)精神自我救赎的重要性..........................................6
三、精神救赎的当代表现及意义........................................7
(一)物欲泛滥下迷途的羔羊..........................................7
(二)摆脱困境的精神强者............................................9 结语...............................................................11 参考文献...........................................................12 致谢...............................................................1
3引言
对于大多数读过《棋王》与《象棋的故事》这两篇小说的人来说,大概都会不由自主的将这两篇小说进行比较。在国内外把这两篇作品拿来比较的专家学者不在少数,其对两篇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通过对比两篇小说,发现其在题材选择、叙事结构、人物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相似性,如胡光辉写的题为《<棋王>与<象棋的故事>比较浅探》就是从这几方面进行比较探究;其次,是通过两篇小说的比较,看中西的文化观不同,及其在不同文化观影响下的不同选择,这方面的论文有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杨慧的《“事件哲学”视域下的<棋王>与<象棋的故事>》、铜仁学院孔向阳的《从<棋王>与<象棋的故事>看文化选择的向度》等;第三,则是从“文革”与“纳粹”的社会背景对两个主人公的影响,论述两个作者自身所持人生观及价值观的迥异,如武汉科技大学孔惠惠写的题为《棋内与棋外:两个世界的不同选择——<棋王>与<象棋的故事>之比较》的论文;最后,从心理描写等艺术手法方面比较两者的不同。
总体上看,国内外的研究主要是从宏观的结构、叙事手法、价值选择等方面向微观的主人公的心理、精神上的研究方向发展,呈现由宏观到微观,从外部向内部转变的趋势。这里在顺应此趋势的基础上,对两篇小说进行新的解读,研究两篇小说中主人公的精神自救,及其对现世的人们所具有的借鉴意义。
一、王一生与B博士的比较
阿城《棋王》中的王一生与茨威格《象棋的故事》中的B博士不可否认都是一等一的下棋高手,二人所到之处,无往不胜,所向匹敌。然而同样是下棋高手的王一生与B博士却又各有异同。
(一)殊途同归的棋道高手
《棋王》中写到,王一生成为下棋高手,是通过机缘巧合,是在与母亲给印刷厂叠书页子的时候偶然遇到“一本讲象棋的书”,从此初识象棋,并且“一遍一遍对着看”“不承想,就看出点儿意思来。于是有空儿就到街上看人家下棋”,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通过不断找人拼棋,练棋,并且还得到一位捡烂纸的“异人” 老头的指点教授真传又得到一本“异书”(棋谱),经过苦心钻研,最终成为下棋高手。首先是打败出身于象棋世家的“脚卵”,后来又通过车轮大战打败区象棋比赛的八位高手(区象棋比赛的亚军、季军及其他可能的民间高手),并且在区象棋大赛冠军的请求下和了与冠军的棋。足见其棋艺的精湛高超。
而茨威格笔下的B博士,在纳粹的精神牢笼中,因不堪忍受其精神折磨,在一次被提审时偶然在一件狱卒的大衣口袋里发现了一本书,也就是棋谱,通过对它的一遍遍的阅读背诵,又到后来在脑中一遍遍的回想棋谱,甚至于最后演变为在脑中自己与自己一盘盘的下盲棋不断的自我博弈,终于棋艺逐渐精湛,成为后来打败世界象棋冠军的真正的“棋王”。要知道,B博士在与世界象棋冠军对弈时已经是二十几年不动棋子,甚至是没有真正下过一盘真人对弈的象棋,却依然让久负盛名的世界象棋冠军面露难色,甚至是输了第一盘棋,可见B博士棋艺之不一般。
两人的棋道确实殊途同归的高超,这一点通过上边的文本分析也完全可以看出来,而这两人的高超棋艺的练就也同样殊途同归的都是在困境中的无奈抉择,是他们面对“文革”与“纳粹”酷刑所作出的无声反抗。
(二)不同文化的精神抉择
就文本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才真正影响到了王一生们的为人处事乃至精神世界:老庄哲学中的淡泊宁静、无为而为、身处俗世而不耻世俗的‘超脱境界’,或许正是王一生们梦寐以求的人生理想。”①因此,王一生下棋才能“汇道禅于一炉,神机妙算,先声夺人,后发制人,遣龙治水,气贯阴阳”,连那位区比赛是象棋冠军都不得不承认“古今儒将,不过如此”,甚至感慨“中华棋道,毕竟不颓”,愿与其做个忘年之交。然而,王一生之下棋不过是为消遣,为解忧。“何以解忧,唯有下象棋”,这是王一生常说到的一句话,但当“我”问他是否曾读过曹操的《短歌行》时,他却说“什么《短歌行》?”“杜康是什么?”②可知,对于“何以解忧,唯有下象棋”这样一句仿佛是王一生下象棋的原因与真谛的语言,却也不过是拾人牙慧的一句话罢了。可见,他对象棋的喜欢与追求,[①]孙向阳.从<棋王>与<象棋的故事>看文化选择的向度[A].铜仁学院学报,2011:28.[②]阿城等:中国自荐小说50强<棋王>[M].台湾出版社,2005:10-11.不过是一种无意识的偶然行为。
换言之,王一生对象棋的追求,不过是因为执着于象棋,并且下棋下的“精湛”、精细。诚然,在文化大革命的中国,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王一生对象棋的着迷在一定程度上解救了他,可以说正是通过象棋,使他精神上有所寄托,使他的灵魂得到救赎。也正是因为象棋,让他在文革那样严峻的形势下完全不受外界的干扰,超然物外。即使是在众人皆颓的知青下乡的送别环境中,他也能怡然自得的找人下棋:当“我”认为“这么乱,怎么下棋”的时刻,他已经码好一盘棋,不以为然的说“去的是有饭吃的地方,闹得这么哭哭啼啼。来,你先走”。①这样的怡然自乐,可谓正是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但这种忘我,这种精神的解脱,却是一种无意识的,偶然的行为。
与王一生的“无心”为之相比,B博士对象棋的痴迷,以及通过象棋而达到的精神的救赎,实是他辛苦努力的结果。首先,我们知道,他初识象棋棋谱,都是自己经过精心谋略,策划“偷来的”。他偷棋谱,完全是因为受不了纳粹给予他的那种极度空虚无聊的精神环境,他知道,再那样下去,单靠每天一遍遍的背诵法律条文,一遍遍的在自己的脑海中回忆曾经熟悉的十个小说,已经使他感到厌倦,他需要一点新鲜的事物来使自己不至于囿于单调的空旷的牢房从而精神崩溃。所以,他精心谋划,得到了那本棋谱。而那本棋谱,在那时无疑成为拯救他的“最后一根稻草”,让他终于得以暂时摆脱了纳粹的精神酷刑,使他精神上有所追求。正是通过一遍遍的练习象棋,钻研棋艺,让他摆脱了空虚。
所以说,B博士的精神自救——钻研象棋,是他的一种主动的积极谋取的行为。他的这种行为是充分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相对于王一生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对棋道的钻研,B博士的主动探索显然更具有积极意义。当然二人通过象棋达到的精神自救的结果是相同的。
二、逆境求生之精神的自我救赎
“在精神追求上,王一生与B博士几乎息息相通——王一生借下棋以解忧,B博士借下棋以排遣时光和虚无”②,同样都通过象棋得到了精神上的救赎,虽 [①]阿城等:中国自荐小说50强<棋王>[M].台湾出版社,2005:2-3.[②]朱道卫:不约而同的精神追求——B博士与王一生[J].长江大学学报,2006:22.然二人处境不同,文化程度迥异,但他们都是与困境抗争的强者。
(一)王一生战胜“文革”阴影
阿城的小说《棋王》中的故事发生在一个特殊的时期——“文化大革命”,对于大多数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来说,它无疑是一个黑暗的时代,是一个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混乱时期。无以计数的知识青年被下放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反思这段历史,能够看到,这种所谓的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经历放在这样一群朝气蓬勃的中学生身上给他们的身心所带来的影响,或者更贴切的说是创伤,无疑是巨大的。在这段历史中能够不被大环境影响,做到“众人皆醉我独醒”,实在是一件困难的事。但王一生却真正做到了,并且做的很好。
正是在这样一个**的年代,作为上山下乡的一员,“我”与棋呆子王一生在下乡的火车上相遇。在众人皆因离别而伤感的时候棋呆子却邀请“我”下象棋,浑然不受大环境的伤感的情绪影响。棋没下多久“我”便放弃认为此时下棋不合时宜,王一生则没有办法只得软下身子去。在旅途中的王一生不是下棋就是求着“我”讲故事,而“我”和他就在这之中熟识。此前与之后都听说了棋呆子许多的奇闻异事。例如,呆子在串连时犯了事儿,被人押回学校了。其实不过是因为棋呆子痴迷于象棋,所到之处,必要挤地头看下棋,又总是把输家挤开,与赢家杀一盘。久而久之,被人瞄中,跟在他背后摸包儿(偷窃),终于有一次被人将扒手与呆子一起绑了,以为是同谋。最终却审出那王一生不过是棋呆子,被扒手利用,呆子却全不知晓。还有呆子认识了一位捡烂纸的老头,被老头连杀三天而仅赢一盘,呆子就执意要替老头去撕大字报纸,结果误撕了某造反团刚贴的“檄文”,结果被这个造反团栽诬于对立派,说棋呆子“施阴谋,弄诡计”,必讨之,而且是可忍孰不可忍!
各种关于呆子的逸闻鄙事,以及种种传奇,让我们觉出棋呆子的可爱,用现在的一句流行的话说简直就是“呆萌”。同时,也让我们看到,王一生这种呆,这种痴,这种对象棋的狂热与着迷,让他在文化大革命那个大背景下虽物质匮乏,却精神充实。他把象棋作为一种解忧的工具,作为支撑他在文革的阴郁环境中不至于受到压抑恐怖氛围的精神折磨而倒下去,反而拥有怡然自乐的精神食粮。他 4
①在最终赢得车轮大战后说了一句“妈,儿今天„„妈——”,这其中省略的深意,相信大家都能够猜测,那就是“儿今天终于胜利了,终于得到了众人的肯定,儿今天明白事儿了,人还要有点儿东西才叫活着”。他把母亲的那副无字棋看得比生命还重,他对象棋的执着与对吃的执迷成为那个物质与精神同样匮乏的时代的唯一解救之途。
(二)B博士摆脱纳粹精神“酷刑”
《象棋的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的德国,那更是一个黑暗的人道主义被毁灭的时代。二战时期的德国纳粹主义盛行,犹太民族受到了空前的灾难。纳粹主义的笼罩下,犹太名族成千上万的人民受到非人的待遇。他们或被关进集中营,或被迫进行苦力劳动,又有很多人被关进毒气室,更有无数人被拘捕,随时审问。
作为犹太民族著名的律师的B博士,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拘捕,并关进了牢房。这间牢房里,纳粹不曾像其他的牢房一样对他们严刑拷打,反而把他们这些要犯送进“盖世太保总部所在地的‘大都会旅馆’,一人住一个房间”。但这在外人看来似乎很有些人道主义的对罪犯的厚待,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精神酷刑。在这间旅馆里,只有一扇门,一张床,一把沙发椅,一个洗脸盆,还有个安了栅栏的窗子。他被隔绝在人际交往的绝对真空里。纳粹分子不是用对肉体的鞭打,而是用对他们心灵的逼迫来撬开他的嘴。在这个一床,一椅,一盆的房间里,他被拿走了一切,纳粹拿走了B博士的表,不让他知道时间,拿走他的笔,好让他无法写字,甚至拿走小刀,唯恐他自杀,连烟都不允许抽。更是连一个多余的人都不让他看到。在这个空间里,B博士无疑是空虚孤独的。纳粹剥夺了B博士所有可以思考,可以充实的权利。无奈之下,B博士为了使自己的精神不被这种酷刑逼迫至疯狂,只有一遍遍的背诵以前背诵过的诗歌,法律条文,甚至是一遍遍的尝试着在脑海里进行算术演算。
B博士在这种无可名状的处境中持续了四个月,这种空虚下B博士实在无法再找到新鲜一点儿的事物。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处心积虑地“偷窃”得到了一本象棋棋谱。这本棋谱,就像是一根救命稻草,在B博士最空虚的那段日子里拯救了他的灵魂,不至于使他的精神陷入空虚的深渊而最终崩溃。在那一个个难熬的 [①]阿城等:中国自荐小说50强<棋王>[M].台湾出版社,2005:38.日子里,是象棋棋谱,这本在平时看来毫不起眼的书籍上的字符,默默陪伴着他,让B博士有事可做,有东西可想。当然,不可否认,过度痴迷于象棋,不断地自我对弈,使B博士甚至得了象棋中毒的这样一种虚构精神分裂疾病。但尽管如此,象棋在那段空虚的日子里对B博士所起到的精神救赎之用也是不可磨灭的。是象棋,更是B博士自己有意识的积极精神追求拯救了自己,他一直有着明确的精神信念,那就是要活着,不能被纳粹的精神酷刑所打倒。
B博士的故事给我们无尽的启示,那就是无论面临多么大的困境,只要坚定自己的精神信念,就一定能战胜所有困难,最终取得成功。
(三)精神自我救赎的重要性
司马迁曾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而太史公司马迁之所以忍辱负重,忍受宫刑之极刑却不轻言放弃生命,正是由于他知道,与宫刑的奇耻大辱相比,文采表于后世和完成父亲的遗愿才是泰山之重。也正是本着文采表于后世的信念和坚定信心,司马迁最终完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①的千古绝唱《史记》,为万世所景仰。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诚然,在《象棋的故事》中,世界象棋冠军岑托维奇在获得声誉与财富方面是成功的。但我们读完整篇小说可以看出,作家茨威格在通篇中对这位世界冠军却是饱含深意的贬斥。“我也不能想象,一个人,一个长脑子的人,把全部思维能力,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反反复复用到不值一提的事情上
②——在木棋盘上把王这个木棋子逼到一角将死——这个人竟然没有发起疯来!”岑托维奇就是一个智障儿,仅仅知道把象棋作为一种谋生工具。就像作者所说,凡是一个有脑子的人,就不会使自己的思维囿于一隅之地,不会仅仅成为一个整天只知道摆弄棋子的下棋机器。这位象棋冠军虽然活着,但无异于行尸走肉。
相反,对于从小说的高潮部分起才逐渐清晰的另一位人物B博士,作者却字里行间都充斥着对他的溢美之词。由于B博士的指导,在与世界冠军岑托维奇的 [①]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十篇《司马相如与司马迁》中说的:“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
[②]茨威格:象棋的故事[M].高中甫编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395-396.对弈中“我们第一次占上风了”;在“我们”邀请B博士与岑托维奇单独下一盘棋之时,“和那个职业棋手不可动摇的自信相反,他还谦虚得近乎胆怯”,而且“我还没到他跟前,他就客气地站起来通名报姓作自我介绍;那是奥地利名高望重的一个老家族的姓”。可见,这位B博士不仅出身高贵,而且德高望重,礼貌谦恭,更是一位大名鼎鼎的出色的大律师。他拥有崇高的思想,有远大的追求,即使在被拘捕进牢房,面对纳粹变态的精神酷刑的情况下,也能临危不惧。他给自己找事做,为自己填充在牢房里那种精神的空虚,积极与纳粹的精神酷刑作斗争,对空虚压抑的环境提出抗战,最终艰难而成功地度过了那段痛苦的时光。要不是B博士坚强的毅力,坚定的信念作支撑,怎么会有他最终抗争的成功?又怎么会成为打败世界冠军的象棋高手?正是他自己的积极思考,主动反抗,才成就了高超的棋艺,也拯救了自己濒临癫狂的精神。B博士为我们的精神救赎做了很好的榜样!
生命真正的意义在于思考,在于有思维,这也正是我们人类优于其他动植物而成为站在世界生物链顶端的原因。所以,不难相信,一个人只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真正自己的精神追求与坚定信念,才会活的有意义,也才能战胜种种困难,使自己的精神得到救赎,不至于行尸走肉。
三、精神救赎的当代表现及意义
现实生活中像王一生与B博士一样,有自己的精神追求能够取得精神胜利的人也不在少数。但在这个物欲泛滥的时代,同样有更多人被横流的物欲所打到,失去了自我,迷失了方向。
(一)物欲泛滥下迷途的羔羊
人心惶惑、物欲横流的当今世界,“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①人们那卑微、孱弱的心灵深处对于自由、自我的渴望和执著,几乎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战天斗地是为争取存活的权利;在物质丰裕的当今时代,人们却对那些源自人性的呼唤充耳不闻,而对那些虚无缥缈的价值和意义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人民出版社,1997:3.几近偏执。①
像岑托维奇一样,现实生活中沉沦在物欲的漩涡中不可自拔的人数不胜数。2015年4月27日,“双百院长”王天朝成了名人,最高人民检察院通报检察机关查办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原院长王天朝受贿一案。2005年至2014年,王天朝利用职务之便,受贿共计现金人民币3500万元以及价值人民币8000余万元的房产100套、停车位100个,因此被人们戏称为“双百院长”。对此新闻事件有网友评论,工薪阶层的老百姓凭着一个月几千块钱的工资,有时候辛辛苦苦一辈子都赚不到一套房子,而这位院长不费吹灰之力,凭借职位之便,几乎月进一套房产,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啊。而究其如此贪污腐败,卖官鬻爵的原因,无非是利欲熏心。贪污,贪污,有贪才导致污。在担任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院长之时,王天朝专权独断,甚至架空医院总会计师,采购医疗设备,不动产的购买仅凭自己一张嘴、一支笔,总会计师根本形同虚设。
然而这样的案件并非偶然。无独有偶,云南第二人民医院的原院长江春光,接受他人贿赂190万元,在2011年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云南第三人民医院原院长杨湛,受贿人民币90多万元、现金1万欧元、价值人民币6万余元的摄影器材,于2012年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这样的事件接二连三的发生,人们就不得不反思,是什么造就了双百院长?是什么扭曲了“院长们”的心灵?让金钱,让物质成为他们的唯一追求?仔细想想不难得出,无疑是物质生活的发展激起了他们的贪婪之心,扭曲了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让他们在金钱面前迷失自我。最终也败在了贪婪的物欲心之下,受到了法律应有的法律制裁。诚然,爱财之心人皆有之,但古人有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过分的追求物质享受从而不择手段,不顾道德与法律的制约,必然受到应有的惩罚。
“双百院长”在十年的任职期间,除了当院长,更是一台“合格的”敛财机器。他把数以万计的钱财收入自己的腰包,只为满足他那贪婪的虚荣心,正如《象棋的故事》中那位象棋冠军岑托维奇一般,王天朝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了能与象棋冠军下一盘车轮战,“我”与同船的采矿工程师麦克柯诺尔不得不答应出每盘二百五十美元的高价请出这位象棋冠军。也只有金钱才能使这位象棋冠军答应接受“三流”棋手的下棋请求。“只要能捞到钱,他会想方设法用小气的、而且 [①]杜维明卢风: <现代性与物欲的释放>中的<倾听自然的声音>[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08.往往是鄙俗的贪婪,笨头笨脑,甚至笨到不顾脸面豁出他的才能和荣誉,以至惹得同行们耍他,恼恨他。他一个城市一个城市旅行,总是住最便宜的旅馆。不管多么微不足道的象棋协会,只要答应给他钱,他就到那里去下棋„„”王天朝与岑托维奇一样,完全沦为敛财机器。当然,这位象棋冠军的钱敛的还算是“取之有道”,毕竟他也算是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得来的财富,王天朝出卖的却是公众权力与国家利益。
“双百院长”对物欲追求过甚而导致了精神的极度空虚,岑托维奇同样也是沉沦于横流物欲从而精神空虚的典例。这样的人活着,从来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他们都不过是过剩的物质财富包裹下的一具华丽的躯壳罢了。前人劝导我们不要作“语言上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而岑托维奇与王天朝等人却可谓是“物质上的巨人,精神上的矮子”,这样的例子是值得每一个人敲响警钟的。
(二)摆脱困境的精神强者
《士兵突击》里许三多有一句台词“有意义就是要好好活,好好活着就是做有意义的事”,这句听似废话的话,仔细琢磨却是一句不是废话的废话,耐人寻味。什么是有意义的事?怎样才是好好活着呢?
首先,要热爱生命。对于生命,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上天赐予了我们宝贵的生命,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抚养长大,我们就应该感谢上天的恩赐,感恩父母的养育。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生命,常怀一颗感恩的心,这就是对赐予我们生命的上天和养育我们的父母亲的最直接的报答。热爱生命,不仅热爱自己的生命,更要热爱亲人的,热爱任何人的生命,做到敬畏生命。
20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大多数人都应该还记忆犹新,而在这次空前的自然灾难中,有一个身影,有一句话语使人们久久难忘。那就是温家宝总理,那个坚毅温暖的身影,那句感人至深的话语“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我们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不抛弃不放弃”,这句源于电视剧《士兵突击》的台词同样也被用在汶川抗震救灾的行动中。面对生与死的抉择,全国人民与汶川人民一起肩负起抗震救灾的重任,不顾大震后千余次的余震危险,突破震后山体滑坡、天气阴雨路湿等等困境,无所畏惧,毫不退缩,从死神手里抢救回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无论是被救者,还是救人者,他们都是在那场灾难中突破重重困境的胜利 者,他们都是精神的巨人!
这场自然灾难虽然与王一生、B博士所处的困境不同,但他们与困境做斗争的精神却殊途同归,都是凭借自己坚定不移的信念,使自己的生命层次得到了升华,成为不惧困难的真正强者。抗震救灾的伟大成就,不仅仅是生命得到了救赎,更从灵魂上对全国人民进行了一次洗礼,磨练了全国人民直面困境、战胜重重磨难的坚强毅力,全体中国人民不愧成为2008年感动中国的“特别奖”得主。
其次,是做有意义的事——有自己的精神追求。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最美女孩儿孟佩杰,她做的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当养母刘芳英身患重症,下半身瘫痪,生活不能自理时,孟佩杰不像养父那样因不堪家庭重负一走了之,反而毅然肩负起照顾养母的重任。她那时只有八岁,一个八岁的小女孩,当其他同龄小孩儿还依偎在父母的怀抱,需要保护的时候,孟佩杰俨然成了养母最坚定的守护者。这一守护就是十几年,义无反顾。她是养母的精神支柱,养母同样也是她的唯一寄托。绝望中,刘芳英曾企图自杀,但她放在枕头下的40多粒安眠药片被孟佩杰发现。“妈,你别死,妈妈不死就是我的天,你活着就是我的心劲,有妈就有家。”孟佩杰,这个九零后临汾女孩儿用自己小小的肩膀为瘫痪的养母撑起了一片天,支撑起一个完整的家。她对养母的孝道,她对一个完整的家的支撑,就成了自己最重要的精神追求与生活意义。
当她东拼西凑地借钱给养母治病,维持母女俩的生活时,当她冒着炎炎烈日发传单赚钱养活自己的家庭,为母亲买药就医时,她为挽救养母的生命所做出的努力,与王一生、B博士为自己寻求精神救赎时的举动是何其相似。“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是孟佩杰自己的一句哲言,她的坚强人格,是当代人在面对困境时做出的正确抉择。孟佩杰与王一生、B博士一样,都是精神上的巨人,她的胜利,是坚定的不怕困难的信念与执着追求的结果,是她积极的精神追求解救了自己,成为了真正的强者,成为当世精神胜利的表率。命运对她很残忍,她却用微笑回报这个世界。这个女孩儿,用行动向我们展示了真正的坚强乐观,她的乐观精神使她与王一生和B博士一样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
结语
“人类在纷纷扰扰的千年文明中经历了太多残酷的死亡、灼人的火焰和无名的战乱,心灵的焦虑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毒、永远的痛。”①因此,王一生与B博士战胜重重困境,成为精神的强者的事迹,在当代人中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当代人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多样化,有许多人陷入物欲的迷途不可自拔,也有许多人摆脱精神困境,成为精神的强者。《棋王》与《象棋的故事》,两篇小说描述了黑暗时代里精神胜利的花火,充满了正能量,为当代陷入物欲迷途的人敲响了警钟,更为面对困境的人提供了精神救赎之路。这两篇小说仍有很大的继续研究的空间与研究价值。
[①] 单禹:黑暗中的绝唱——读茨威格<象棋的故事>[J].中学生阅读(高中版),2007:26.参考文献
[1]阿城等.中国自荐小说50强《棋王》[J].台湾出版社,2005.[2][奥地利]茨威格.《象棋的故事》[J].高中甫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2).[3]孔惠惠.棋内与棋外:两个世界的不同选择——《棋王》与《象棋的故事》之比较[J].现代商贸工业,2008,(2).[4]孙向阳.从《棋王》与《象棋的故事》看文化选择的向度[A].铜仁学院学报,2011,(9).[5]王峰.自我对话的悖论——茨威格《象棋的故事》的一种解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6]王国华、石挺.《棋王》与《象棋的故事》比较初探[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86,(1).[7]徐钢.棋道与人生——从《棋王》与《象棋的故事》的比较看中西人生观之不同.[J].文艺评论,1987,(2).[8]杨慧.“事件哲学”视域下的《棋王》与《象棋的故事》[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1).[9] 朱道卫.不约而同的精神追求——B博士与王一生[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10]朱道卫.见微知著殊途同归——《象棋的故事》与《棋王》比较研究[J].华中师范大
致谢
历时几个月时间,我终于把这篇论文写完了,在这段充满奋斗的历程中,带给我的学生生涯无限的激情和收获。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在校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候,图书馆的老师给我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任少云老师,没有她对我进行了不厌其烦的指导和帮助,无私的为我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就没有我这篇论文的最终完成。在此,我向指导和帮助过我的老师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也要感谢本论文所引用的各位学者的专著,如果没有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启发和帮助,我将无法完成本篇论文的最终写作。至此,我也要感谢我的朋友和同学,他们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了很多有用的素材,也在论文的排版和撰写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同学批评和指正!
第二篇:中西方节日文化之比较―― 以春节与圣诞节为例
中西方节日文化之比较―― 以春节与圣诞节为例
摘 要:中西传统节日之间存在着鲜明的差异,两者之间的文化横向交流不断深入,西方节日冲击着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我们应行动上传承中国的节日传统和文化,态度上包容西方节日。
关键词:节日文化 春节 圣诞节 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4(b)-0247-02 节日的起源、形成差异及习俗差异
“不同的节日有着各自不同的社会活动,但他们都能凝聚在一起。”[1]西方文化的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文化节日只是其中一方面。节日文化把中西方不同地域,两个主流文化差异明显的群体的精神文化特征的鲜明体现,也反映中西方习俗表达方式的独特和历史传承的悠久。春节与圣诞节是中西方各自最为重要的节日。
1.1 春节与圣诞节的起源
(1)春节的起源: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节庆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2)圣诞节的来源:12月25日是西方国家的圣诞节,是庆祝耶稣诞生的节日。根据《圣经》的记载,耶稣于公元一世纪初在耶路撒冷城外的伯利恒出生。耶稣是为了救世俗的人,赎世俗的人罪而降为人的,所以俗称“救世主”。世界各地范围内的基督教徒将12月25日公认为耶稣的生日。直到公元440年罗马教皇正式宣布“12月25日”这一天为圣诞节。圣诞节也是合家团聚、亲切交谈,吃大餐,唱圣诞颂歌,互赠礼品,迎接新年到来的日子。这点与春节一样,但它更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
1.2 节日形成的差异性对比
(1)源自农业文明的中国节日;“传统岁时节日,是民族和历史创造的文化产品。他是古代信仰物化形态的一种遗存;同时,他也是一种生活节奏一种形成的自我调节机制”(钟敬文,1998)[2]。因此许多主要传统节日几乎都是以岁时节令命名,相应较多的反应农业生活模式。例如:古代“春节”迎春之际,农事伴随着春而逐渐展开;“清明节”是农耕的“气节”,“端午节”“中秋节”处于处于秋分之间,农作物已收割完毕。因此其含有庆丰收、些神灵之意。
岁时节令的变化能够直接决定农事活动,这说明时令已与人们的农事生产有着直接而必然的关系,且在中国人的认知、意识世界里已根深蒂固。因此中国人喜欢对与农事有关的对象进行把握,在中国与农事、农业有关的许多书籍、文献、俗语为数不少,如“瑞雪兆丰年”“一年之计在于春”等这些都反映出中国传统节日与社会根源和活动目的。春节过年的主题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是以农耕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社会,受物候天气的周期性转换,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约定成俗,具有特定的风俗和活动内容。
(2)源于宗教的西方节日;西方文明主要来自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基督教文明”三大源流。西方的节日与农业生活的内容联系较少。“宗教是一种形式化的社会,社会的观念是宗教的灵魂”涂尔干,2006)[3]。西方节日具有鲜明的宗教性,宗教成为维系西方人们生活的力量,是西方文化的一个共同点。
西方的节日大多为宗教节日性,整个西方世界的文化主体是由基督教文化联结而成的。无论是在从西方人的日常生活、在思想上、宗教的认知方式上,都充分表现出宗教在西方人的眼中处于极度的重要性。西方节日的活动内容和命名形式上有很强的宗教性。因此选取宗教传说和历史事件来作为节日的名称,例如:“圣诞节”纪念耶稣基督诞生的节日;“元旦”人们到教堂辞旧岁迎新春的活动;“复活节”源于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万圣节”纪念教会所有的圣人和殉难者;“感恩节”源于美国的马萨诸塞州普利茅斯早期英国移民为感谢上帝的恩赐和印第安人的帮助而逐渐形成的。
1.3 儒家主导的中国节日文化和宗教主导的西方文化的差异比较
由儒家文化主导的中国文化和宗教统治的西方文化存在民族和社会交往的差异昭示中西方人的不同心理。
(1)中国文化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具有民族文化的集群性特征。中国人自古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在血缘基础上。“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差序格局’使人们交往的内在尺寸以此来区分亲疏关系,并确立互相交往的规则,如礼物的奉送、祭祀的神位等等。”(费孝通,2003)[4]像财神、拜年、年夜饭,炮竹、舞龙、舞狮等这些词构成了节日的仪式内容和活动方式,蕴含着中国人注重大团圆结局、喜庆热闹气氛、民族集体期待的以“家”为中心的儒家民族文化心理。而如年糕、饺子、粽子等春节的饮食词汇体现了在农业文明中“民以食为天的”文化传统,表现出中华传统是以饮食为中心的文化象征体系。如:年糕喻高升;饺子预示新旧年交于子时。
(2)西方文化带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具有外向性的特征,注重群体间的沟通与交流。西方圣诞节的词语如圣诞老人、圣诞礼物、圣诞袜等多注重在交往上。圣诞老人喻快乐的使者,西方文化精神的传达使者;圣诞礼物、圣诞袜和圣诞卡体现人际交往、交流中给予与获取的乐趣的实现形式。而圣诞节多以社区活动为范围,大型的圣诞节日游行、圣诞节日庆祝会,淡化家庭的氛围,表明西方以个体为本位,重视个人参与的团体文化倾向。西方节日文化的应对和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
西方节日文化影响日益加深,而中国传统节日融合了我们传统的价值理念和情感。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应对西方节日文化的影响和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呢?
2.1 圣诞节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时代的发展,中国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脚步加快。许多领域如电影、电视节目、书刊杂志、流行音乐、快餐食品以及外语教育和学习等都融入了许多西方文化因素。甚至中国许多地区的年轻人兴起圣诞热,商家也大肆渲染圣诞气氛。
圣诞节受到商业化时代的影响已削弱了其本有的宗教意味,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圣诞节的影响有其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存在:(1)早期的殖民影响在某些方面客观上的促进世界各地对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2)西方国家在现行的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处于主导地位;(3)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西方与中国的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和相互依存。(4)文化交流的深入和频繁缩短了世界各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客观上对于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同时也逐渐被也让更多不同地域和文化的人们了解、认同并包容。随着通讯和信息领域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交通设施的提高和改进以及地域限制的逐渐消失,人们主观上渴望文化的交流得以实现。
2.2 中国人心中“年”的传统意义
春节的社会意义巨大,不可能被圣诞节取代。被儒家文化熏陶着的中国人们把春节作为中国人数千年的核心节日。节前,采购年货物品。除夕夜在大门上或屋里粘贴财神、门神像、倒贴福字以及红纸金字的新年寄语的春联和寓意吉祥的年画。大红灯笼门前挂,放鞭炮、祭灶、祭祖等仪式,吃年夜饭,熬年守岁等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等典礼。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还延伸至大街小巷。街市上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和逛庙会等习俗。节后半月是元宵节,届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
“祭灶、祭祖等仪式、吃年夜饭、儿童压岁钱、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表现出受儒家文化支撑的影响,在农耕社会里形成独有的节日文化。儒家文化中,家族、宗族制度处于最为重要的地位。人的存在不是作为个体存在,而是处于家族、宗族关系之中。在这样的社会中“礼尚往来”和“祭祀活动”是不可避免的存在,从而出现了讲辈分讲情意、讲团聚来增进家族、宗族间的团结。这样的思想已深深扎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成为一种传统文化。正因如此,每年农历腊月,数千万在外打工的民工如滔滔江水涌回家构成从古到今中国春节来临之际永恒的壮丽景观。即使是在漫漫羁旅风雪夜,回家团聚、对父母尽孝、珍视亲情、合家欢乐是中国人对家乡故土的认同。
中国人把自己的感情、愿望、伦理、信仰都积聚在传统的节日里使其价值化,成为一种民族文化象征与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这种强大的力量让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能够传衍不断、合而不分、创造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2.3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节日和包容西方的节假日
圣诞节的娱乐、全民参与、狂欢、浪漫和商业化运作,使得近年来中国各大中城市都兴起圣诞热,尤其是学生、年轻人中最为盛行。随着中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西方的节日也加倍升温。西方节日似乎正冲击着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我们改如何应对此种担忧呢?
我们要在行动上真正传承我们的节日文化,态度上接纳西方节日。春节隐喻着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潜意识的加强中华民族的身份识别,加强民族向心力,让其文化内涵、文化底蕴的支撑得以延续。西方圣诞节宗教性的减弱而趋于无神的全民性,许多人仅把过圣诞节作为一种时尚、浪漫、的享乐节日推崇,远非原生意义上的圣诞节。因此对于外来的“圣诞节”带来的快乐、热闹的气氛,中国人应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来包容。结语
在对“春节”和“圣诞节”进行对比、分析后不难看出两个节日隐喻着中西方文化的鲜明差异。全球经济一体化促使中西方文化交流和难以避免的碰撞但并非冲突。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传承需要的是民族本身所具有的内涵和精神传承,而不是形式上的单一传承。
参考文献
[1] 董晓萍.说话的文化―― 民俗传统与现代生活[M].北京:中华书局,2002.[2]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53.[3] 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552.[4] 费孝通.乡土中国和生育制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4~30.
第三篇:对当代电影作品的鉴赏与分析-以《肖声克的救赎》为例
对当代电影作品的鉴赏与分析。现在最受欢迎的电影模式当属好莱坞电影叙事模式。我们这代人从出生就侵泡在好莱坞电影文化中,因此像我们这种大学生是最熟悉也是最能理解传统好莱坞电影的。而好莱坞电影在美学特征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待:
① 在情节结构上,新好莱坞电影打破追求戏剧性的单向叙事模式,时空转换更加灵活,不再追求故事情节的完整性而寻求开放的结尾。
② 人物不再定型化,而是根据其性格自身的发展展现其自然本性。善与恶不再是划分人物好坏的径渭分明的标准。除此之外,新好莱坞电影在人物和情节的关系上,使人物不再隶属于情节而是从情节突出人物。如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情节的发展实际上是主人公一步步走向疯狂的历程。影片给人的震撼不是情节是否具有悬念性,而是残酷战争环境下人的异化和异化的人:奉命杀死一个战争狂人的中尉却在经历了种种事件之后变成了另一个狂人。
③ 新好莱坞电影更加重视包括镜头语言在内的电影技巧的开拓。新好莱坞电影不追求银幕上的真实而是运用各种电影技巧是其产生一定的间离效果,也因此,在新好莱坞电影中,各种角度和不同速度的镜头,定格,跳接等十分丰富。新的影像语言强化了视觉上的冲击力,使画面更具艺术效果,而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则从另一个方面为电影增加了哲理内涵,从而也使影片更具导演个人风格特征。如科波拉的《教父》,它实际上是把一个美国电影中颇为传统的“家庭故事”放大为一个家庭的神话,是传统强盗片中的个人英雄融化在一个无所不在的家族势力之中,而这个家族则成为当代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的缩影。
值得提出的是新好莱坞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旨在追求影片视觉效果的商业电影开始出现,其代表为卢卡斯的《星球大战》系列和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系列。这些影片充分利用了电影高科技的成果,特技摄影和数字制作几乎成为了取代情节的法宝。这些影片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视觉奇观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视觉经验乃至梦幻,从而给观者以极大的感官刺激和震撼。
在当代电影作品赏析课程中,我们也欣赏了好莱坞励志电影的成名之作 《肖申克的救赎》,是好莱坞拍的经典的表现精神内容的影片。讲的是一位因冤案入狱的年轻银行家在牢中如何追寻自由的故事。
不同的人看同样的影片可能都有不同的感受。对于目前无力改变现状的我,看完这部影片后最深的感受就是:才华、毅力两样,是任何人在任何境况下得到自由的最佳通途。
片中的年轻银行家,凭着对银行财务知识的精通,在狱中,不仅为自己赢得了生命的安全、些许的自由,更为狱友争取到了物质、精神上的利益。也正因为对财务的精通,也使得男主角最后彻底击败残暴、阴险的狱长,并且使自己获得物质上的自由。
另一方面,看看那六年每周不懈的申请信、N年每周两封的申请信、用那“600年也挖不出隧道”的石斧日日不懈掘出的隧道、雷电声中用石块砸破的下水管道、边呕吐边匍匐爬过的500吗长的的恶臭的下水道……这一切无不深深刻画一个词:毅力。
任何一个人,想要最后获得蓝天白云下的自由,一定一定要具备这两样的--过人的才华、坚韧的毅力。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来的是恒久不变的真挚友情、百折不挠的灵魂铸炼和生生不息的命运之火。希望不需要热情,热情的希望只是灵魂深处一次不经意的冲动。在监狱里,当生命的过程只能以时间为刻度的时候,任何高涨的热情都只能无可奈何地向失望举起双手,宿命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只有内心清澈的人才能看清人生的荒谬,否则,人只有在面对冤枉时委屈和无奈、在面对压制时愤怒和狂暴、在困境下腐烂,甚或在平常的环境中寂寞和绝望。
怯懦囚禁人的灵魂,希望才可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故事很简单,1947年,英国缅因州一位成功的银行副总裁安迪因为一场误会的官司,在肖申克监狱终身监禁。安迪在狱中的铁笼里用一把六英寸长的鹤嘴石锤执着地掘洞,于第19年和基督山伯爵一样成功逃狱。
影片处处展示着一个人的情感、权利、价值的顽强的自我意识和肯定,永不认命,永远怀揣着希望,自我救赎。
没有希望,他们可以心安理得地在这里面活着,一直到死去。所以托马斯会在离开监狱获得他50年牢狱生活之后的第一个假释带给他的那种有限自由感觉时感到一种不安和惊惶,然后自杀身亡。他说,他没有办法适应这个自由的社会,他小时候只看过一次汽车,而现在到处都是汽车。自由给了他的是希望,这一点是无须置疑的,然而却正是这样的希望带给他的却仅仅只是担忧和惶恐不安的生活。每次在半夜里做着恶梦醒来却还必须是想一想之后才能明白自己身在何处。这样的生活也许反而不如他在监狱里来得自由和安心。
在托马斯的心里其实一早已经忘却了自由的感觉。所谓希望,对他来说已经一早已经彻底死去了。虚妄地承诺给他一个自由的希望,他反而不知所以了。相比之下,安迪体现了另外的一种心态。“要么忙着生存;要么忙着死去”;一句话道明了安迪对生存的渴望和那些从不曾熄灭过的对希望的热诚祈盼。电影用一种晦涩的表达故意让我们以为安迪会在得到希望以及失去希望之后自杀,这种表达方式非常巧妙地用了瑞德的角度,而因为瑞德正是这样以为的,所以我们也就跟着如此以为了
一条漫长的自由之路、一次灵魂深处的洗涤、一部不朽的励志经典,“希望”遵循神的旨意安睡在内页被挖空的《圣经》里,附着在安迪高大的身躯里,匍匐在500码的下水道里,最后,那条仅有的肮脏之路把安迪送往美丽的新世界。这段充满绝望与沉重的救赎之旅来自臭名远扬的鲨堡监狱、来自惊悚小说大师史蒂芬•金的原著、来自哲理导演达拉邦特的倾力之作。《肖申克的救赎》带
和以往那些讲述阴暗晦涩牢狱生活的监狱片有所不同的是,《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讲述友情、困顿、希望与梦想的电影,剧中的男主角冷静的心态、不屈的斗志、足智多谋的设计、锲而不舍的精神非常令人感动。这部电影最能打动人心之处,便是自始至终都能给予人们希望。
有人把这部影片称为无冕之王,如果把一部电影比作一本小说,那么《肖申克的救赎》无疑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它反映着现实的社会生活,用经典的对白和多种修饰刻画出多个人物形象,用简单的方式组织故事的主线并伴以多条辅线,以艺术的画面表达着故事的主题,给我们深刻的教育和久久的思考。
最后,我不禁思考,电影名称叫《肖申克的救赎》,但ANDY到底是救赎了什么?
也许是生命的自由。
我很喜欢里安迪走后说的一段话:有一种鸟儿,它是这么漂亮,有一天当它冲出牢笼飞向天空的时候,你会觉得很可惜,但是,对于这样的鸟儿,你又会产生把它困在一个鸟笼里是一种罪过的想法,你会彻底认为它应该活在广阔的天地间,只是它的离去使你寂寞。
在此之前,我认为里德是监狱里最痛苦的人,因为他知道一切却只能接受一切,他知道四面墙之内的人生毫无希望可言,他知道他的最后会是孤独凄凉地死去,然而他没有任何的办法,他没想过振翅高飞,他也无法想象高飞后会看见的辽阔天空。
如果你知道人生一直都是一个样子,然后你所有的努力就是为了等待死亡的降临,那将是怎样的一种悲哀?
里德乘着出边境的汽车,我想,他回首过去的几十年,会有什么感慨?然而不管如何,他总是开始了另一段的生活,那种他一直想要的生活。
但谁来告诉我,他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即使影片的结束,我还是没有弄清楚什么是自由,它可能是一种对未来的不可预测,可能是对未来的既定希望,然而两者如此矛盾,是否就是所说的命运其实是未知的已知呢?影片在最后告诉你,你必须要冲破那些束缚,但是冲出了以后要怎样呢?
我只能告诉自己:这是一个哲学的问题。
这部电影,自1994年在美国公开上映之后,在美国仅仅获得了两千八百万美金的票房收入,但是,却因为录像带出租而受到了观众的注视,翌年参加奥斯卡奖的评选时,获得了包括最佳电影、最佳男演员、最佳编剧、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音效、最佳音乐/歌曲七项大奖的提名,却因为遭遇了《阿甘正传》而统统坠马,乘兴而来,空手而归,但是从IMDB得分和在影迷心中的地位,这部电影绝对是影迷心中的无冕之王。
片中轻快悦耳的高音同舒缓沉稳的低音势必合奏出震撼心弦的音符,尽管10年前《肖申克的救赎》没能幸运的拿到小金人,但作为90年代最受欢迎的美国电影之一的这部影片现在仍被影迷津津乐道,时间证明了它难以磨灭的迷人魅力。
第四篇:BOT项目筹化与操作注意事项——以成都自来水六厂B厂BOT项目为例
BOT项目筹化与操作注意事项——以成都自来水六厂B厂BOT项目为例
BOT项目筹化与操作注意事项——以成都自来水六厂B厂BOT项目为例
[ 作者:网络转贴自:网络点击数:852文章录入:admin ]
一、项目前期工作应尽可能地深入,至少应达到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深度。在招标文件编制过程中,能明确的尽量明确。否则,会给招标工作带来较大的困难。如在招标文件中,我们要求管道阀门应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目的是要进口一些具有先进水平的关键阀门,但由于未具体规定达到怎样的标准才算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因此,谈判中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解决此问题。
二、对如何处理采用新技术与现行技术规范的关系进行研究。在这次招标工作中,由于净水厂工艺、管道壁厚等在招标文件中未明确规定,要求由外商设计,目的是引进一些先进技术,但从投标人的技术方案看有些方面与我国现行技术规范中推荐采用的参数不尽一致,外商坚持认为符合本国规范,且为实践所检验,为此,这也成为谈判中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因此,建议对此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
三、按照国家现行《土地法》规定,不拥有土地使用权,则不拥有地上、地下附属物的产权。实际工作中,为降低建设成本,减少土地占用,供水管道建设用地均采用临时租地,但按《土地法》规定,则投资者不拥有管道产权,这在私人资本介入基础设施领域以前是不存在问题的,但私人资本介入后,则不太适应。原考虑27公里输水管道也采用BOT方式,但按照现行《土地法》规定,只好采用BT方式,即外商建成后即移交,为此,成都市政府将承担特许期内,管道质量保证期后管道质量问题的风险。若采用BT方式,则管道技术方案要尽可能明确、具体、定量。
四、随着国内私人资本的壮大,为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BOT投资方式应不仅局限于境外投资者,对境内投资者也应适用。
五、成都市政府为防止水六厂B厂BOT项目对城市自来水价格的过大影响,对该项目给予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原则上对项目建设期、经营期中地方所能掌握的税费给予减免。经测算,市政府制定的各项优惠政策,减少外商建设期投资600万元,年平均减少经营成本1440万元,若外商不享受这些优惠政策,水价将在现在协议基础上增加0.101元/立方米;我们认为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证项目成功是有积极意义的。
六、在BOT项目承包商的确定方式上,应坚持招标方式。这有利于引入竞争机制,公开竞争,克服采用协商方式确定项目承包商过程中,由于缺乏竞争机制,可能存在的因管理者水平有限,或对外商了解不够,或采取不正当手段让利,而导致国家、人民利益受损的缺点。从这次招标工作情况看,五位投标人的价格差异较大,最具竞争力的投标人第一名和第三名运营期水平营运水价相差0.8378元/立方米。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成都市得到了较低的水价,这是今后采用BOT投资方式应坚持的。在评标标准的确定上,应根据项目拟实现的目标,合理地确定水价、技术、法律、融资方案所占的比重。
七、应恰当地确定采用BOT投资方式建设管道工程范围,城市管网建设不宜列入BOT项目范围。由于城市道路建设包括污、雨水、止水、煤气、电力、通讯等多种地下管线工程,客观上要求参与建设的各方要按照统一的施工计划同步实施,且由于存在各种不确定性因素,随时可能需要对设计、施工进行修改、调整,而如果城市管网采用BOT投资方式建设,由于业主是外商,其施工计划与道路工程的施工计划不一定完全一致,且BOT项本身的特点是实盘标,即标底一经确定,就不能变动。因此建设内容、各种风险要尽可能事先固定,若随时修改、调整,将使投资发生变化,因而使协调的难度增大,自来水管道的实施和道路工程的建设均会受到影响。
八、于源水质量标准的确定,应按最坏的情况考虑。原水质量的风险对中方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风险,若标书中考虑不周,将来政府会承担较大的赔偿风险。
九、采用BOT投资方式同利用国内贷款自建的比较。
采用BOT投资方式,可以减少投资风险,广泛地利用私人资本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同时,可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但BOT投资方式项目前期工作时间较长,费用较高,且外商回报率较高,对水价有较大的影响。
采用贷款自建方式,相对地讲,由于目前国内供水企业投资回报率较低,现行国内贷款利率较低,且前期工作相对简单,工期较短,费用较低,相应对水价影响较小。但今后国内供水企业价格政策是否变动,国内贷款条件是否变化,则难以预测。
因此,应根据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国内建设资金的紧缺状况,贷款的具体条件及取得代款的难易程度等因素综合比较,选择适宜的投资方式。
十、对于项目管理组织机构来讲,我们认为,成立由市长挂帅、有关部门参加的项目领导小组,下设由市计委、市公用局、市自来水总公司抽调人员组建的项目办公室的方式,基本能适应工作开展的需要。
编后:本文系成都市自来水六厂B厂项目前期工作总结(成都市建委提供)的一部分,成文时间较早,但其中所述及的很多问题对目前城市供水特别是污水处理BOT项目的筹划和操作仍然有借鉴意义。成都市自来水六厂B厂项目是全国第一个经国家批准的城市供水基础设施BOT试点项目。
第五篇:文学阅读与电影观看之比较——以《桃花庵歌》与《生死时速》(或《将爱情进行到底》)为例
文学阅读与电影观看之比较——以《桃花庵歌》与《生死时速》(或《将爱情进行到底》)为例
在中国古代,当父母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的时候基本以《三字经》等古代文学为主,而现代,孩子在接触文学(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当代文学)之前则早已经接触了很多影视方面的内容,父母甚至在胎教的时候就开始给孩子听音乐等。
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一篇是唐寅写的《桃花庵歌》,而在众多的电影中,《将爱情进行到底》则深受大家喜爱,下面将通过这两个为例浅析文学阅读与电影观看的差别。
《桃花庵歌》这首诗的特点是浅显易懂,几乎全是白话,音阶流畅,读起来爽朗上口。这种形式的诗歌在古代的文学中是比较少见的,但是这样的诗歌在我们阅读时所产生的阻碍就小了很多,容易人们领悟。
但是在古代的文学中,大多数都是比较晦涩难懂的,这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阅读兴趣。在拿当代文学来说,当代没有很优秀的诗歌,很多优秀的作品都比较长,以前人们写作是为了反映现实生活,而现在人们写作却是为了赚钱……目的的不同决定了成就的不同。同时,当代人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大和生活压力的加大,人们对于文学阅读方面所投入的时间又会减少。
《将爱情进行到底》拍摄给人一种很唯美的感觉,变化的环境,不变的爱情。影片带给人们的是一种从感官开始再到理性的思考与分析。在电影的三段爱情故事中,杨峥和文慧分别置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也满足了我们对他们未来社会地位的所有想象。但无论是准富人、还是社会底层、或是中产阶级,都可能存在于我们的想象当中,张一白似乎摸准了我们的心,我们所需要的,都在这约一个半钟头的电影中得到了满足。这个电影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典型续集,它承载的就是一个年代一段青春的放肆回忆。同那些三流偶像电影相比,《将爱情进行到底》不仅显得更有诚意,也让已婚、准备婚或是经历过那年年代的未婚男女,找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爱情故事。这是一部注定有着一定代沟的影片,但同时也是一部让一些人被心甘情愿“圈钱”的影片。
从大的方面分析可以看出,文学对人物及环境的描写需要细腻,这样读者才能真正的读书,而电影则是通过画面及声音来表达主旨,这就需要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仔细观看。在文学阅读时读者通常会联系作者的生活年代和自身经历来揣摩作品的含义,而影视作品则会根据现实情况突出的反应某些社会问题当然也有娱乐类的电影。在阅读文学时,由于读者自身的个人阅历及眼界身份的不同,会产生很大的偏差,这也就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但是由于影片的直观性,导致了电影使观众丧失了很大的想象的空间。
所以我们在文学阅读时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而在电影观看的时候,既要注意画面的背景与细节,同时也要注意画面背后的时代特色和社会背景。
但是不管怎么样,无论是文学阅读还是影片观赏,其都和当时的社会以及作者的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或是观赏影片时我们都可以学习和了解很多。
最后,在这个时代,当浮躁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的风气时,人们更多的会选择影视,但是,我们更加需要优秀的文学来拯救我们,唤醒这个社会。当然,我们
个人也应该多阅读经典的作品,提高自己的修养,紧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阅读与电影观看两个缺一不可,我们可以选择电影,但是我们绝不能忘记文学阅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