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讲:中国古代科技文化
第二讲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 第一节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兴起、发展
中国古代卓越的科学技术成就,是由中国古代特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孕育的。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肇始于尧舜时期。在当时,就有关于羲和、羲仲观察日月星辰以定四时的传说。说明一方面我国很早就有了熟悉天文制定历法的专职人员,另一方面农业生产与季节天象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古代的天文历法知识,就是在农业生产的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又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
战国时期,激烈的变革、频繁的战争,谁拥有足够的粮食,谁就具备了战胜对手的法宝,所以“农本”思想也就成为统治者驾驭天下的治国思想。此后,历代统治者皆以农为天下之根本:汉文帝曾下诏说:“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唐太宗说:“农时最急,不可失也。”农业是国家财赋的根本,农业发展的好坏,维系着国家、王朝的命运。于是农学发展起来了,有了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的意识。因此,与农业有密切关系的天文历法学也随之发展起来。
封建帝王认为,天象直接关系着王朝的命运,《易》曰:“天垂象,见吉凶„„”王室的兴衰是天象在人间的反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所以历法的准确与否,被看作是王朝是否顺应天意的标志。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农民,在长期靠天种地的劳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就是古代天文历法起步早、成就显著的原因。要制定精确的历法,就要准确地测天,就得精于计算,于是数学伴随着天文学发展起来;中国有广袤的土地、众多的人口,中央政府为有效地管理国家,发展了地理学。古代自然经济螺旋式的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技术的改进,商业、城市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达创造了重要的条件。合乎规律的政治制度、措施,对科技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战国、隋唐、北宋等各个时期的统治者都重视文化。战国时期,正如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所说的,是“古今一大变革”。诸多矛盾纷纭复杂,思想界空前活跃,各国君主为战胜自己的敌人,广揽人才,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农业水利科技、天文历法、医学等各方面都得到了相当的发展。
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代,封建经济高度发展,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安邦治国的政策,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乐业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在科技的各个领域硕果累累:保存至今的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颁布的药典——《唐本草》;以及僧一行的天文成就;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公元868年(唐咸通九年)雕印的《金刚经》长卷,是世界上保存最早的有图画的雕版印刷品,此卷雕刻精美、刀法纯熟,字体浑朴厚重,墨色均匀,已达到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北宋建立至公元979年,基本上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以隋唐经济为基础,北宋的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北宋造纸业的发展给印刷业的繁荣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宋代的雕版印刷业进入了全盛时代。一些富于实践经验的劳动者尝试改革,毕昇创造了活字的印刷术,对世界印刷术的发展、文化的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
唐朝发明了火药,北宋将火药应用在军事上,火药武器在战争中显示了巨大的威力。恩格斯说:“在十四世纪初,火药从阿拉伯人那里传入西欧,它使整个作战方法发生了变革,这是每一个小学生都知道的。”
北宋时期,对外贸易较前代更为繁荣,这时的造船业已相当发达,海外贸易不断扩大,由于航海的需要,我国重要的发明之一——指南针,从此时起就在海船上得到普遍应用。北宋《萍州可谈》记载,公元1098—1106年间在广州“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不久,阿拉伯人从中国人这儿学会了使用指南针,并传入欧洲人手中。马克思说:“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制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
在古代,尤其是唐宋,知识分子能真正起到社会头脑的作用。隋朝开始,唐朝完善的科举制,形成了官僚一定的社会流动性。魏晋北朝时期的士族阶层已经腐朽,出身卑微,有真才实学的庶族地主阶层,逐渐取代了士族的地位。科举制给当时的人们提供了一定的竞争机会,以满足更高的需要。科举制在初建时,给知识分子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积极参与政事,发挥自己的专长,潜心研究,所以唐宋时期,科技成就辉煌。
在古代,中国人较西方人要自由。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魏晋时期的人有放达之风;科举制度实施前期竞争较为公平。虽然中国封建社会高度集权,但是自然经济(以家庭为单位)下的人,相对于西方中世纪宗教神学统治下的人而言,要自由得多。正因为有人的自由,有创造的空间,才可能有超越存在的意识,并将之物化为存在。
中世纪的西欧,由于宗教神学意识形态一统天下,扼杀了人性和创造力,孕育了中世纪西欧“片面的道德型人格”。恩格斯说:“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这种单一的意识形态,“片面的道德型人格”,使得西欧的中世纪成为科技发展的阴霾时代。因而,也使得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卓然鹤立,璀璨夺目。此外,中国地广人多,各民族间的交往频繁,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素质,使得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造。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惟一没有中断的文化。再者,历朝的开放政策,在传播中国文化成就的同时,又注意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了博大精深,泽被东西的中国文化圈。在西方,虽曾有过灿烂的古希腊文明、罗马文明,然而由于地质的变迁,外族的入侵,日尔曼人潮水般的涌入,摧垮了一切。中世纪的西欧是在文化的废墟上重建的,缺乏坚实的文化基础。所以,中国古代科技走在世界的前列。然而当西方在中世纪末、新时代到来之际以及在整个近代史上,科技生机勃勃发展的时候,中国的科技发展却迟滞了。
明朝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活跃,在苏州等地资本主义萌芽正在“孕育”之中,可是历代统治者依然倡行“重农抑商”的思想、政策,使商品经济的发展受到了扼制,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这些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不管粗看起来怎样无害于人,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它们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和任何历史首创精神”。即将走到尽头的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新生产力的发展,成为束缚生产力的桎梏。在封建社会超稳定系统下极端的皇权制和文化专制政策,禁锢了人们的头脑。从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到明清时代的八股取士,极端野蛮的文字狱的出现,也使知识分子只能“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鲁迅曾说:“到乾隆年间,大家便更不敢用文章来说话了。所谓读书人,便只好躲起来读经,校刊古书,做些古时的文章,和当时毫无关系的文章”。出现了一股死气沉沉的学风。封建文化专制下的知识分子,成为驯服工具,已毫无创造力可言,已不能起到社会头脑的作用了。
在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期,中国人行为取向的重实际性,极大地推动着古代科技的发展,然而过于讲究实用便忽略了理论的研究。当科技在经历一定的发展之后,由于缺乏雄厚的基础理论作铺垫,因此很难跃入新的发展阶段。科技成果被统治阶级占有,使得科学技术的研究陷入了政治学的轨道,而没能进入哲学推理、科学抽象的殿堂。尽管在中国古代出现过天人学说、阴阳五行学说等哲学理论,但是这些理论是普适型的,被应用于天地人间万事万物,它笼统地、模糊地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强调共性,缺乏对自然现象具体的、个别的、有分析的探讨,传统科学擅长综合,从总体、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充满了朴素的辨证法,但忽略对个别物质实体、物质内部深层结构等独立的研究,容忍思想的朦胧性和认识的不精确性,缺乏科学的实证、分析的基本方法,最终成为人们深刻认识事物本质、形成科学的专门理论的障碍。中国传统科学技术中的重实际应用、轻理论探讨;重整体综合、轻个案分析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限制了中国科技从传统形态向近代形态的创造性转化。中国封建社会利用儒生阶层组成官僚机构管理国家,使得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结构一体化。所以中国成为一个文化政治化倾向非常强烈的国家。儒家文化熏陶下的知识分子,读经书,考科举,将踏仕途、登龙门作为最佳的人先选择,而实际上这也是最有发展前途的。这种文化导向,使得知识分子对仕宦趋之若鹜,各种与安邦治国无直接关系的学问,都被视为无用之辨,不急之察,弃而不治,因此造成许多重要的科学著作无人问津,束之高阁或流失。重政轻技的观念阻碍了科技的进步。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统治者用人重德不重才。曹操曾说:“有事赏功能,治平尚德明。”司马光称才过于德者为小人。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又有重“道”轻“器”的传统。就学术而言,则是重人文科学,轻自然科学。就自然科学而言,中国古代贤哲对于自然界大量敏锐的观察和新颖的见解,最终总是一致地导向对人心的启迪。知识分子崇尚政治人伦之“道”,天地万物之“理”,轻贱具体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艺的趋向,无疑也是阻碍中国科技继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中国封建社会超稳定性的缓慢发展,造就了普遍的“萎缩型人格”。中国儒家文化的心理特征,即“实践理性”。所谓“实践理性”,就是把理性引导、贯彻在日常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不作抽象的玄思。其整个思想中心是“克己复礼”,企图通过人们道德力量的发扬,造成一个“天下归仁”的理想社会。因此,在人格上强调道德力量,在意志品质中,那种对抗权威,反对传统的“独立性”和“果断性”强调不够,至于强调要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所必需的“竞争性”更是极为罕见。统治者用人重德不重才,否定人的个性。在封建社会的末期,儒家文化的政治化,促使中国知识分子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驯服工具,对具有创造型、开拓型人格的人才从精神上进行扼杀和遏制。鲁迅认为:不满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不满是向上的车轮。一个种族只有不满的人多了,才能前进,否则就会没落。社会文化的生命力来自于:一要能够自我批判;二要有开放的教育。然而封建的文化专制统治,给知识分子戴上了沉重的枷锁,培育了物质文化氛围。恩格斯曾说:“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且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束缚人们头脑的封建神学受到冲击,使得中世纪普遍的归属性“道德型人格”转向“自尊型人格”。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新兴的资产阶级学者鄙弃以基督教神学为中心的封建文化,热心于研究人和自然,肯定人和人性,强调要发展个性。人在这时从宗教神学的迷惘中复归本源,回到自然,得到了自由。启蒙运动的先进思想家们喊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冲击着传统的迷信、信仰,他们对知识的力量和作用,充满了乐观和信心。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文化愈来愈呈现出明显的外倾性,强调外在的超越;西方科学家们研究星辰、人体、杠杆、化学物质,强烈要求改变外部环境,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内倾文化,强调内在的超越。中国的读书人大多热衷于研究订正古学音和文字,离科技——第一生产力太远,不具有改变外部世界的特性。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大门被西方列强打开,经济落后,国力衰竭,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中国科技的发展,缺乏相应的经济基础以及必要的人才结构,所以,在封建社会末期直至近代,中国的科技领域逐渐丧失了独占鳌头,生机盎然的风度。
第二节
中国古代科技的重大成就
一、主要的科学成就
(一)天文学
中国有着悠久深远的农业传统,由于古老的农业对日月递昭,四时交替的自然节律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因此,历代官方皆十分重视对天文的研究,从而促进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早熟和辉煌。
中国古代天文学从一开始便以“历象日月星辰,敬援民时”为目的,去观测物候、天象,制定历法,排定节气。中国古代所用历法最早创始于夏朝,故称夏历。当时已能依据北斗星旋转斗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月份,夏历就是以斗柄指在正东偏北所谓“建寅”之月为岁首。相传记载夏代历法的《夏小正》,是中国最古的科学文献之一,它按夏历十二月的顺序,分别记述每个月中的星象、气象、物象以及所应从事的农事和政事。商代的历法,在夏历的基础上,把我国最早实行的阴阳合历加以调整,使它逐渐趋于完备。依据卜辞所记,这时,人们已测出一年分四季,共366天,并有闰月的安置。年有平闰,年终置闰,平年12个月,闰年13个月。大约在西周初年,我国已知用土圭观察日影,测定冬至和夏至的时日。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法,一年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十九年共二百三十五个月,为了调整年与月的差距,采用十九年七个月的置闰方法,这又名四分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又改进制定了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采用有利于农时的二十四节气,在无中气的月份,插入闰月,调整了太阳周天与阴历纪月不相合的矛盾,使朔望晦弦较为正确,是我国历法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唐朝和尚一行制定大衍历,测定四季日行规律,立法整齐,为后世效法。宋代是颁行历法最多的朝代,两宋共颁布18部历法,平均17·8年改历一次。元代制定授时历,这是中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与现行的格列高里历法相等,但比它早出现三百年。明代大统历,基本沿袭旧制,行用364年,成为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历法。为了让历法更好地把握天象和自然季节变化,我国古人还区分了二十四节气。在西周时期,就有了春夏秋冬四季名称。战国末年,《吕氏春秋》中又出现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至西汉初年,《淮南子。天文训》中更是出现了全部的二十四节气,其名称与顺序已与今天完全一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之一,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历法的制定和完善,主要以天文观测的逐步精确为根据,如郭守敬所言:“历之本,在于测验(观测),而测验之器,莫先于仪表。”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祖先以自己的智慧创制了许多世界一流的天文仪器。根据文献记载表明,中国早在虞舜时代,就在长期观察日月星辰方位与四季变化的基础上,创制了世界上最早的测天仪器——浑仪。战国时期齐国人甘德著《天文星占》八卷,魏国人石申著《天文》八卷,后人把这两部著作合为一部,叫《甘石星经》。他们观测了金、木、水、火、土五个行星的运行,发现了这五个行星出没的规律。根据我国科学家的研究证明:甘德已发现木星的三号卫星,比意大利伽利略和德国麦依耳的同一发现早近两千年。甘德、石申所测定的恒星记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比欧洲第一个恒星表希腊依巴谷的星表早约二百年。这当中,尤其是浑仪历经东汉张衡、隋朝耿询、唐李沱风、北宋苏颂和韩公廉等改进和发展,结构日趋完善。到元代,郭守敬又在前人基础上创制了简仪,使除了北极天附近外,全部天区一望无余,这使它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此外,在浑仪创造后不久,西汉武帝时期,落下闳、耿寿昌创造了浑天仪,用以摹拟天体视运动。东汉初年的张衡在浑天仪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的水运浑天仪,以漏水转动,其中星宿出没,与灵台观象所见完全符合。北宋苏颂和韩公廉等人,吸取前人有关天文学方面的知识和齿轮应用技术上的成就,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座结构复杂、自动运转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充分体现了我国天文学的发展水平及机械工程技术的卓越成就。
由于有了不断创制改进的工具和仪器,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们得以对多种天体进行世界上最早且最精确、系统和详尽的观测和记录。殷墟卜辞中有不少关于天象的记录,还有世界最早的新星观测记录。西周时期,人们就为肉眼可见的星辰、星座确定了名称,将黄道带和赤道带两侧的恒星划分为28个星座,称为二十八宿。由太阳在二十八宿中的位置,便可知道一年的季节,这比观测昏旦星象以观察太阳所在位置而定季节的方法要精确。而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星占》中有五大行星运行的记载,测量的金星会合周期为584·4日,比现今测值只大0·48日。南北朝时期祖冲之的《大明历》规定一年的时间为365·24281481天,与近代科学测量的日数相差不到五十秒。隋代刘焯创制《皇极历》,最早提出“等间距二次内插法”的公式,并测定岁差为七十六年差一度,已接近准确值。随着天体观测准确度的提高,使我国历法也日趋精密。北宋沈括主持编修的《奉元历》,以365·24358日为一回归年,比当时通行的历法要精密得多。元代郭守敬测定一年为365·2425日,与实际地球绕太阳一周时间只差26秒,与现行的格列高里历相等,但比它早出现三百年。在天象的观测中,中国还是世界上最早记录日食和彗星及太阳黑子现象的国家。春秋鲁太史引《夏书》有“辰不集于房”的记载,就是说在某年某月朔日发生在房宿位置上的一次日食,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殷墟甲骨文中也有日食的多次记载,据统计,自春秋至清末,流传至今的日食记录,就多达1100多次。至于对哈雷慧星的观测,世界天文史学界公认,我国彗星的观测记录久远、详尽,非其他任何国家可比。《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的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的彗星,各国学者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从那时起到1986年,哈雷彗星共回归了30次,我国史籍和地方志中都有记录。实际上,我国还有更早的哈雷彗星记录。我国已故著名天文学家张钰哲在晚年考证了《淮南子·兵略训》中“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这段文字,认为当时出现的这颗彗星也是哈雷彗星。他计算了近四千年哈雷彗星的轨道,并从其他相互印证的史料中肯定了武王伐纣的确切年代应为公元前1056年,这样又把我国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的年代往前推了800多年。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也以中国最为丰富,如公元前约140年成书的《淮南子》中说:“日中有踆乌。”公元前165年的一次记载中说:“日中有王字。”战国时期的一次记录描述为“日中有立人之像”。更早的观察和记录,可以上溯到甲骨文字中有关太阳黑子的记载,离现在已有3000多年。从公元前28年到明代末年的1600多年当中,我国共有100多次翔实可靠的太阳黑子记录,这些记录不仅有确切日期,而且对黑子的形状、大小、位置乃至分裂、变化等,也都有很详细和认真的描述。这是我国和世界人民一份十分宝贵的科学遗产,对研究太阳物理和太阳的活动规律,以及地球上的气候变迁等,是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数学
中国古代数学成就辉煌,既有系统的理论又有丰硕的成果,直到16世纪许多数学分支在国际上都处于领先地位,是名副其实的数学强国。中国古代数学具有悠久的传统。在古代世界四大文明中,中国数学持续繁荣时期最为长久。从公元前后至公元14世纪,中国古典数学先后经历了三次发展高潮,即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宋元时期,并在宋元时期达到顶峰。
古代的数学成就,首推十进位制、筹算和珠算的发明。我国自有文字记载开始,就用十进位制来记数和进行计算。在商代的甲骨文乃至西周钟鼎文中,人们已经学会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这13个单字记十万以内的任何数字,但是现在能够证实的当时最大的数字是三万。甲骨卜辞中还有奇数、偶数和倍数的概念。十进位位值制记数法包括十进位和位值制两条原则,“十进”即满十进一;“位值”则是同一个数位在不同的位置上所表示的数值也就不同,如三位数“111”,右边的“1”在个位上表示1个一,中间的“1”在十位上就表示1个十,左边的“1”在百位上则表示1个百。这样,就使极为困难的整数表示和演算变得如此简便易行,以至于人们往往忽略它对数学发展所起的关键作用。著名的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教授曾对中国商代记数法予以很高的评价,“如果没有这种十进制,就几乎不可能出现我们现在这个统一化的世界了”,李约瑟说“总的说来,商代的数字系统比同一时代的古巴比伦和古埃及更为先进更为科学。” ①
到公元前5世纪出现了世界上最早使用十进位制的数码体系进行计算的方法——筹算。根据史书的记载和考古材料的发现,古代的算筹实际上是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一般长为13~14cm,径粗0·2~0·3cm,多用竹子制成,也有用木头、兽骨、象牙、金属等材料制成的,大约二百七十几枚为一束,放在一个布袋里,系在腰部随身携带。需要记数和计算的时候,就把它们取出来,放在桌上、炕上或地上都能摆弄。在算筹计数法中,以纵横两种排列方式来表示单位数目的,其中1-5均分别以纵横方式排列相应数目的算筹来表示,6-9则以上面的算筹再加下面相应的算筹来表示。表示多位数时,个位用纵式,十位用横式,百位用纵式,千位用横式,以此类推,遇零则置空。这种计数法遵循十进位制。中国古代十进位制的算筹记数法在世界数学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创造。把它与世界其他古老民族的记数法作一比较,其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古罗马的数字系统没1有位值制,只有七个基本符号,如要记稍大一点的数目就相当繁难。古代美洲2玛雅人虽然懂得位值制,但用的是20进位;古巴比伦人也知道位值制,但用的是60进位。20进位至少需要19个数码,60进位则需要59个数码,这就使记数和运算变得十分繁复,远不如只用9个数码便可表示任意自然数的十进位制来得简捷方便。中国古代数学之所以在计算方面取得许多卓越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应该归功于这一符合十进位制的 ①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第323、333页 算筹记数法。马克思在他的《数学手稿》一书中称十进位记数法为“最妙的发明之一”,确实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珠算和算盘是在筹算和算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最早记载珠算的书是东汉末年数学家徐岳著的《数术记遗》。在书中记载,他的老师刘洪访问隐士天目先生时,天目先生解释了14种计算方法,其中一种就是珠算,采用的计算工具很接近现代的算盘。这种算盘每位有5颗可动的算珠,上面1颗相当于5,下面4颗每颗当作1。随着算盘的使用,人们总结出许多计算口诀,使计算的速度更快了。这种用算盘计算的方法,叫珠算。到了明代,珠算不但能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还能计算土地面积和各种形状东西的大小。由于算盘制作简单,价格便宜,珠算口诀便于记忆,运算又简便,所以在中国被普遍使用,并且陆续流传到了日本、朝鲜、美国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即便到了今天的电脑时代,算盘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由于使用它具有强化脑力、培养计算能力之功用,因此,在日美国家都普遍开展珠算教学。
其次,中国最早计算出圆周率的精确值并发明了割圆术。圆周率是数学中最重要的常数之一。对它的计算,可以作为显示出一个国家古代数学发展的水平的尺度之一。而我国古代数学在这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我国古代最初把圆周率取作3,这虽应用起来简便,但太不准确。在求准确圆周率值的征途中,首先迈出关键一步的是刘徽。他创立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无限逼近圆而求取圆周率值。用这种方法他求得圆周率的近似值为3·14,也有人认为他得到了更好的结果:3·1415。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继者祖冲之利用割圆术得出了正确的小数点后七位(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而且他还给出了约率(305/113)与密率(22/7)。密率的发现是数学史上卓越的成就,比德国奥托,荷兰安托尼兹早了一千多年,被人称之为“祖率”。
此外,我国古代还曾经出现过许多优秀的数学家和数学专著,在世界享有很高的地位。据统计,全部数学著作约有2500种左右,流传下来的就有2100种,成为世界数学宝库中极为珍贵的资料。其中《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五曹算经》、《孙子算经》、《夏侯阳算经》、《张丘建算经》、《五经算术》、《缉古算经》和《缀术》等合称《算经十书》,是汉至唐一千年间重要的数学著作,尤其是前两部著作对我国古代数学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周髀算经》是我国现存的最早数学著作,约在公元前一世纪成书。它虽然是一本关于“盖天说”的天文学著作,但是包括两项数学成就——(1)勾股定理的特例或普遍形式(“若求邪至日者,以日下为句,日高为股,勾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得邪至日。”——这是中国最早关于勾股定理的书面记载);(2)测太阳高或远的“陈子测日法”。《九章算术》 在中国古代数学发展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经过许多人整理而成,大约成书于东汉时期。全书共收集了246个数学问题并且提供其解法,主要内容包括分数四则和比例算法、各种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利用勾股定理进行测量的问题。在代数方面,《九章算术》在世界数学史上最早提出负数概念及正负数加减法法则;现在中学讲授的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和《九章算术》介绍的方法大体相同。《九章算术》标志以筹算为基础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正式形成。这部书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正像古希腊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对西方数学所产生的影响一样,是很大的。它不仅在中国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影响到朝鲜、日本,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
(三)医学
中国是医药文化发祥最早的国家之一,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宝藏中的一枝奇葩,至今仍以其独特的风格傲然于世,与西方医学同时并存。
早在商代甲骨文卜病辞中已有对疾病的部位、病因等多方面的“诊断”表述。《周礼》有医师“掌医之政令”,有食医、疾医(内科)、疡医(外科)和兽医等我国最早的医学分科的文献记载。春秋时,诊断病人的方法已有切脉、望色、听声、写(观)形等。战国时期,医学家已懂得人体解剖,知道内脏、血管和血液循环的情况。诊断方法已懂得望、闻、问、切。医疗器械有“针”、“石”、“烫”等。齐人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不仅精通内科,而且熟悉妇科、小儿科、五官科。秦汉时,诊断表述走向系统化,建立起了中国医学的完整体系。《难经》首次阐述了望、闻、问、切的“四诊法”,即通过望五色、闻五音、问所欲之五味,切脉等外部症候来诊断疾病。东汉时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强调以“四诊”分析病情,对伤寒诸症分析病理,提出疗法,确定药方。张仲景被后世称为医圣,他的著作,“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是后世医家的重要经典。晋代名著《脉经》又总结脉象二十四,主张切脉要配合四诊,全面观察。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各器官及疾病都与五脏有联属关系,有“诸内必形诸外”,并“视力应,以求其内”,故在诊疗过程中,皆由四诊开始,尤以望诊和初诊为重,讲求辨证(症)施治。在中国传统医学中,汉族医学的历史最悠久,实践经验和理论认识最为丰富。中医发源于中国黄河流域,很早就建立了学术体系。中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代都有不同的创造,涌现了许多名医,出现了许多重要学派和名著。中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也是中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早在夏商周时期,中国就已出现药酒及汤液。西周的《诗经》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内经》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脏苦欲补泻”等学说,为中药基本理论奠定了基础。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药学资料而成书的。本书载药365种,至今尚为临床所习用。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国已经有关于医疗卫生以及十多种疾病的记载。周代已经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和药物、针灸、手术等治疗方法。秦汉时期,形成了《黄帝内经》这样具有系统理论的著作。此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专门论述了多种杂病的辨证诊断、治疗原则,为后世的临床医学奠定了发展的基础。汉代外科学已具有较高水平。据《三国志》记载,名医华佗已开始使用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各种外科手术。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脉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晋代名医王叔和所著的《脉经》归纳了24种脉象。该书不仅对中国医学有很大影响,而且还传到了国外。这一时期医学各科的专科化已趋成熟。针灸专著有《针灸甲乙经》;《抱朴子》和《肘后方》是炼丹的代表著作;制药方面有《雷公炮炙论》;外科有《刘涓子鬼遗方》;《诸病源候论》是病因专著,《颅囟经》是儿科专著;《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眼科专著有《银海精微》等等。另外,唐代还有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等大型方书。唐代经济繁荣,促进了中药学的发展。唐政府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药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编修工作。全书载药850种,还增加了药物图谱,进一步完善了中药学的规模格局。
在宋代医学教育中,针灸教学有了重大改革。王惟一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后来,他又设计制造等身大针灸铜人两具,教学时供学生实习操作。这一创举,对后世针灸的发展影响很大。明代时,有一批医学家提出把伤寒、温病和瘟疫等病区分开。到了清代,温病学说达到成熟阶段,出现了《温热论》等专著。
从明代开始,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一
第二篇:中国古代科技
中国古代科技
1.造纸术
(1)西汉先后出现絮纸和麻纤维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
(2)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制造植物纤维纸。
(3)造纸术6世纪传到朝鲜、越南和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并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2.印刷术
(1)隋唐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现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国印制的《金刚经》卷子。
(2)五代有了雕版印刷的整部书籍。
(3)宋代雕版印刷业很发达,刻印的书,字体工整,装订精美。11世纪中叶,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
(4)元朝出现锡、木活字。后来又有铜、铅活字印书。
(5)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向东传入朝鲜、日本,向西传入埃及和欧洲,改变了当时欧洲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3.指南针
(1)战国时期发现磁石指南特性,发明“司南”。
(2)北宋已会使用磁针指南,后来把磁针装在罗盘上,制成指南针用于航海。
(3)南宋时指南针传到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国,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发展,并为新航路的开辟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4.火药
(1)唐朝时《真元妙道要略》一书最早提到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2)北宋时火药已广泛在军事上使用,东京设立“广备攻城作”,制造火药和火器;宋仁宗时成书的《武经总要》记载了许多火器的制作方法。
(3)南宋时发明了“突火枪”,管形火器的出现,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
(4)金的火器制造业比较发达,所制的“震天雷”、“飞火枪”威力很大。金的军队用这两种火器打退了蒙古军队的进攻,取得局部胜利。
(5)我国发明的火药在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后来又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二)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成就
(1)夏朝: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情况。
(2)商朝: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最大成就,它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纪日方法。商朝甲骨文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和新星记录。
(3)春秋:留下世界公认的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比欧洲早670多年。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了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欧洲早160年。
(4)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人们还测定了一年的季节。
(5)西汉:武帝时制定“太初历”。前28年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是世界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6)东汉: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
(7)隋唐:①隋朝天文学家刘焯编制的《皇极历》,创立了计算日月运行的新方法,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②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在《皇极历》的基础上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③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8)元朝: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郭守敬改进了简仪和圭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授时历》年周期与现行公历同,但早于现行公历300年问世。
(三)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1)西周:商高讲过“勾三股四弦五”这一勾股定理特例,载于《周髀算经》。(2)春秋:九九乘法表。
(3)西汉:刘歆推算圆周率为3.1547。
(4)东汉:《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5)三国: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
(6)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比欧洲早一千年。他还为《九章算术》作注。又著《缀术》等书。
(7)唐朝:著名数学家王孝通撰写的《缉古算经》,首次提出三次方程式正根的解法,能解决工程建设中上下宽狭不一的计算问题,是对古代数学理论的卓越贡献,比阿拉伯人早三百多年,比欧洲早六百多年。
(8)明代:数学家程大位编著《算法统宗》,奠定了后世珠算法基础。
(9)清代:蒙古族数学家明安图推出“割圆九术”,将其研究成果整理成《割圆密率捷法》。他用解析几何方法把三角函数和圆周率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四)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
(1)商周:已有丰富的医药学知识。
(2)战国:扁鹊是当时的名医,后代医家奉之为“脉学之宗”。他发明的“四诊法”成为中国中医传统的诊病法。医学分科。有著名的医学著作《内经》。
(3)西汉: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西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医方经》记载了几百个药方。
(4)东汉:《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后人称张仲景为“医圣”。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誉为“神医”。他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
(5)隋唐:①我国的一些外科手术,如拔牙、血管结扎等,是世界上最先进的。②隋朝太医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古代医学史上探讨病因、病理内容最丰富的一部著作。③唐朝杰出医学家孙思邈著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学成果,有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④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⑤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6)北宋:①医学以小儿科、产科和针灸科最著名。②《小儿药证直诀》为我国古代重要的儿科著作。③《十产论》是著名的产科著作。④针灸学家设计了便于医术学习的针灸铜人模型。⑤《洗冤录》是南宋法医学家宋慈所著,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法医学书籍。⑥王安石变法时设太医局,局内办有医学校。
(7)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药物一千八百多种,方剂一万多个,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五)中国古代的地理成就
(1)《周易》一书首先提出了“地理”名称。
(2)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中外地理的认识。
(3)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6项原则,即“制图六体”。这一理论一直沿用到明末。
(4)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作《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地理著作。(5)明代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学巨著,书中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观察和记述,早于欧洲约两个世纪。
(六)农业、手工业论著(1)《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是现存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农书。(2)《梦溪笔谈》:北宋沈括著,是我国科学发展史上的珍贵遗产。
(3)《农政全书》:明末徐光启著,论述了农学理论,并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农学著作。(4)《天工开物》:明末清初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被后人誉为“17世纪中国工艺百科全书”。(5)《河防一览》:明朝潘继驯所著,总结了我国古代治理黄河水患的经验。
(七)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1)先秦:商朝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月食记录。春秋鲁国天文学家留下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战国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2)秦汉:编写于前1世纪的《周髀算经》比西方早500年提出勾股定理的特例。西汉《九章算术》有些内容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
(3)三国两晋南北朝: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准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比欧洲早1100多年。
(4)隋唐: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唐太宗时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年。《金刚经》卷子是现存世界上最早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5)宋元: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发明了指南针并用于航海。唐宋时发明了火药和火药武器。沈括的“十二气历”比英国早800年。郭守敬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确立早300年
第三篇:中国古代经典文化
《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一、教学要点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3.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二、课前预习内容
一文言基础知识 A.语音
盍(hã)诲(huì)裘(qíu)敝(bì)肱(gōng)少(shào)者怀之 智者乐(yaî)山,仁者乐(yaî)水 知者乐(lâ),仁者寿。B.通假字
①可谓好学而已(已:通“矣”)
②知者乐,仁者寿(“知”通“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C.重点字词
①就有道而正焉(正:使自己的道德行为得到修正,使动用法)
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动用法,使„„安逸;使„„信任自己,使„„得到关怀和爱护)
③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勤快)回虽不敏(敏:聪敏、聪明)
④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秉赋、人生的责任与义务等多层含义)⑤是智也(是:代词,这)⑥盍各言其志(盍:何不)
⑦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炫耀;施:表白)⑧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
⑨小人长戚戚(长:总是,常常;戚戚:忧愁,哀伤)⑩一日克己复礼(一日:一旦,表示假设关系)D.本课中所涉及的成语与格言。
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③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⑤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⑥克己复礼
⑦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E.重点虚词:
主要是“于”、“而”、“之”、“且”,请学生针对原文,选择例句自己归纳其用法。
二学生根据注释,依此翻译节选各则,并思考每一则所反映的儒家的思想是什么,体会孔子思想的博大与深邃。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代有名的宰相赵普曾经对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更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这个意思。
(二)检查学生预习内容。
(三)孔子、《论语》简介
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四)文本内容讲析; 1.“学而”篇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读解】:此则讲的是好学的态度、表现与要求。君子可以不求食饱、不求食好,居住环境不追求舒适,居住环境较好的话会有一种依赖性,会对个人修养道德没有帮助,反而使自己变得很懒惰;做事和工作都要勤劳、敏捷、认真,而且要小心说话,俗话说得好“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能让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一样。
孔子认为好学,要学业精通,就必须勤奋。学会居安思危,这样就可以算是孔子所提倡的那样。这句话可谓与我们现代人的追求是反过来的,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给大家的教育,就是要读好书才能有好职业,不断拿学位才能有好的生活、“娶(嫁?)美女(帅哥?)买房买车”。
这也是现实的,能拿在手里的;但这并不是说孔夫子古板、落后,而是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我们的一生,终究是精神生命的一生,物质追求和感官享受终究有限,而精神的升华才是人生的最终之道。外在的追求会导致冲突紧张而又矛盾的一生,精神的升华却会呈现心理的平安与人生的顺遂。我们并不是要把两方面对立起来,而是要把重心放平衡,人生就有无限的宽裕,而物质的追求,实在会让生命总是紧张而烦恼。
2.“为政”篇
原文:“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子曰:“由(子路)!我教诲你的知道了吗?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句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啊!” 【读解】:这一则讲的是人的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分为了几个阶段,真可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勤奋不倦地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正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在不断的学习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孔子学习如饥似渴,不断的寻找机会充实自己,“入太庙,每事问”。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孔子以学习为乐,并对学习有很深的体会。
后一则强调了要正确的估量自己,不夸耀,不虚伪,人要有自知之明。
3.“公冶长”篇
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颜渊:名回,字子渊。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孔子说(子: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盍:何不)”子路说:“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衣[轻]裘:泛指衣服。“轻”字为衍文,是因《论语•雍也》中有“衣轻裘”而误衍。“裘”:本指皮衣。共:动词:指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敝之:指把车马、衣裘用破,用坏。敝:使动用法。憾:抱怨)。”颜渊说:“(我)想的不是夸耀自己的好处(伐:夸耀),不夸大自己的功劳(施:表白)。”
子路说:“愿意听听您老人家的志向。”孔子说:“老年人,使他们安逸;平辈的人(朋友),使他们信任我;年轻人,使他们归依我。”(安、信、怀:都作使动词用,宾语“之”分别指代“老者”、“朋友”、“少者”。安:安逸。怀:归依)
解读:本章写的是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以言“志”为题,讨论怎样做人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为具体内容简短的一段对话。
提出对处理“老、中、轻”三代人的人际关系的原则,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新时期,尊老敬老、真诚守信、关心青少年成长,已成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4.“雍也”篇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先生说:“知道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以之为乐。” 先生说:“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智者活跃,仁者沉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读解】: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后一段话,充满了辩证法,也是孔子对人的个性的深刻体悟,很能给人启迪。“山的沉稳,水的灵动”,也许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可缺少,也许,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智者或者仁者,但是作为目标来追求,人生就会更加有意义。5.“述而”篇
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经常心绪不宁。”
【读解】: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惧,所以心胸宽广坦荡;小人患得患失,忙于算计,又每每庸人自扰,疑心他人算计自己,所以经常陷于忧惧之中,心绪不宁。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6.“颜渊”篇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视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仁。孔子说:“抑制自己,履行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归向仁。实行仁,全凭自己,难道凭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的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现象不看,不合礼的声音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颜回虽然迟钝,也要求实行这些话。”
【读解】:这一则,孔子论述“仁”,强调克制私欲,用礼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侧重强调了个人的修身。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从这则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对老师所学的信服,也可以看出师生关系的和谐。应该说,讲究自我表现约束,用一定的社会规范来调适自己的行为与语言,提高个人修养,使人与人的关系和谐,这种思想是值得提倡的。7.“季氏”篇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依衰,戒之在得。”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需要戒除的事情:少年时候,血气还没有固定,要戒除的是女色;等到壮年时,血气正旺盛,要戒除的是争斗;等到老了的时候,血气已经衰落了,要戒除的是贪欲。”
【读解】:这一则,孔子从人生的三个阶段,强调了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少年戒女色,壮年要成熟稳重,做事情要凭借理智,要三思而后行;老年要淡泊,不可以贪婪。应该说,孔子说这些的出发点,还是“礼” 的规范。这则对我们今天加强个人修养,很有启迪意义。
(此环节教学预设说明:翻译可以交给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点拨;然后对于各则语录所反映的思想,让学生自由讨论,教师也参与到其中,形成师生探讨互动的课堂气氛!)
(五)学习《论语》意义。
1.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论语》则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经典。
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及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论语》则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经典。
虽然新文化运动以来,儒家学说成了被打倒的对象,但是儒家某些思想仍然在我们的生活里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尽管西方文化一直在向我们这个东方古老的国家不断渗透,国人中受其影响甚众,但国学作为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汉学不断成为世界各国学术界要了解和研究的对象,今年就有许多国家兴办了孔子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宣扬国学,宣扬儒家文化,有效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文逐渐兴起,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确是靠了边,试问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国学了解多少?如果不在青年人中大力宣扬国学,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得到有效地传承,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象世界其他古老文明一样灭亡,就是因为文化传承起了很大的作用。
现在重提国学教育,宣扬儒家文化,就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虽然今天我们不可能把儒家思想和著作作为教育的主要部分,但至少要了解,相信通过了解,我们一定有所收获。
四、课后作业
1.背诵几则你最喜爱的论语。2.抄写熟记词语并翻译全文。3.预习《老子五章》。下列翻译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附答案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â)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晋灵公不君教案6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教学重点:《晋灵公不君》的学习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春秋时的晋国有一个大臣叫赵盾,他明明没有参与谋杀国王晋灵公的叛逆行动,满朝文武都可以证明他的清白,但是晋国的史官董狐却在朝堂之上,在文武朝臣面前,竟理直气壮地告诉大家:“作为史官,我已经写下‘晋赵盾弑其君’。”此言一出,赵盾有冤难言,文武百官也爱莫能助,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要看看这千古奇冤倒底是怎么加回事。本文文学常识简介
1.介绍《春秋》与《左传》。
《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内容简约,只是大事年表式记载。(见教材P28)
《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
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只一笔带过,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2.文中所写事件涉及到哪些人?
一君(晋灵公),四臣(谏臣赵盾、士季、叛臣赵穿、史臣董狐),三甲士(xx,提弥明;灵辄)
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二、初步感知全文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请一些学生读相关段落,师板书字词)难认字:
蹯 翳 食之 箪 橐 与为公介 为法受恶 自诒伊 通假字
①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辟-避
②宣子田于首山 田-畋
③子为正卿,亡不越竟 竟-境
④反不讨贼 反-返
⑤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阙-缺
⑥我之怀矣,自诒伊戚 诒-贻 2.齐读全文。
三、结合注释自读课文,重点词语解释1.不君,不行君道。厚敛,加重赋税。以,连词,当译作来。2.'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而:连词,可译作来。
3.'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宰夫,厨子。过朝,经过朝廷。4.'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中'莫之继也'怎样解释?
提示:没有人继续您进谏了。'莫之继也'即'莫继之也'。莫:否定性的无定代词,'没有谁'。之:代词,指赵盾,等于说'您'。'之'在这里做'继'的宾语。
5.'君能补过,衮不废矣。补过,补救过失。衮,衮袍。这里指君位。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提示:善事里没有哪个能比这个更大的了。
7.'公患之,使鉏麑(chú nń)贼之' 患:厌恶。之:代骤谏。贼之:杀赵盾。这里的'之'代赵盾。8.'晋侯饮(yìn)赵盾酒' 饮:给酒喝。意动用法。9.'公嗾夫獒焉'中的'嗾'、'夫'、'獒'的意思各是什么?
提示:嗾(sǒu):呼唤狗的声音。夫:指示代词。那个。獒(áo):猛犬。10.'斗且出'中的'且'的解释?
提示:且,连词,一边„„一边。11.'提弥明死之'中'死之'的解释?
提示:死之:为之死,即为赵盾而死。
12.'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中的'免之'的解释?
提示:免之,使赵盾免于受害。13.'赵盾弑其君'中'弑'的解释?
提示:弑,古代下杀上,如臣杀君,子杀父,都叫弑。14.古今异义词
“宣子骤谏”的“骤”、“鉏麑贼之”的“贼”、“见灵辄饿”的“饿”、“书法不隐”的“书法”,等等。
第二课时 学生书面翻译全文,教师指导检查。
《晋 灵 公 不君》译文
【原文】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清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译文】晋灵公不行国君正道。加重赋税用来彩饰墙壁。他还从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避弹丸来取乐。有一次厨子炖熊掌没有炖熟,灵公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草筐里,命妇女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廷。赵盾和士季发现了厨子的手,追问厨子被杀的原因,并为这件事忧虑。赵盾准备进谏,土季说:“您进谏,如果国君不接受,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请让我先去吧,没有采纳,您再继续劝说。”士季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灵公假装没看见。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看了看他,说道:“我知道所犯的错误了,准备改正它。”士季叩头答道:“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却能改正,没有什么善事能比这个更大的了。《诗经》上说:‘没有谁没有个好的开头,但很少能坚持到底。’照这样说来,能够纠正错误的人是很少的。您能有始有终,那末国家就巩固了,哪里仅仅是臣子们有所依靠呢。《诗经》又说:天子有没尽职的地方,只有仲山甫来弥补。意思是说过失是能够弥补的,您能弥补自己的过失,君位就丢不了啦。”
【原文】犹不改。宦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癖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齐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译文】晋灵公仍旧不改。赵盾多次进谏。晋灵公很厌恶他,派鉏麑暗杀他。鉏麑清早赶去,看到卧室的门已打开了。赵盾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端坐在那里打瞌睡。鉏麑退出来,感叹地说:“不忘记恭敬,真是百姓的主啊。杀害百姓的主,就是不忠;不履行国君的使命,就是不守信用。在这两者之间只要有一种,都不如死了。”便撞死在槐树上。
【原文】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译文】秋九月,晋灵公赐给赵盾酒喝,预先埋伏好身穿铠甲的武士,准备攻杀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了情况,快步走上堂去,说:“臣子侍奉国君饮酒,超过了三杯,不合乎礼仪。”接着扶赵 盾下堂。晋灵公唤出那条猛犬向赵盾扑去。提弥明徒手搏击猛犬,把它打死了。赵盾说:“不用人而使唤狗,即使凶猛,又顶得了什么?”一面搏斗,一面退出宫门。提弥明为赵盾殉难。
【原文】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译文】当初,赵盾在首阳山打猎,在翳桑住了一晚。看见灵辄饿倒在地,问他得了什么病,灵辄回答说:“已经多日没有吃东西了。”赵盾给他东西吃。灵辄留下一半食物不吃。问其原因,答道:“我在外当奴仆已经多年了,不知道母亲还在不在。现在离家近了,请让我把这些东西送给她。”赵盾要他吃光,并给他预备一筐饭和肉,放在袋子里送给他。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甲士,却把戟掉过头来抵御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免于难。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回答说:“我就是您在翳桑救的饿汉呀。”问名字和住处,他没有告诉就走了。——接着赵盾也逃亡了。
【原文】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译文】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逃出国境的山界就回来了。太史(董狐)记载说:“赵盾弑其君。”并且把这条记载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不是这样。”太史回答说:“您是正卿,逃亡没有越过国境,回来后又不声讨叛贼,弑君的不是您又是谁?”赵盾说:“唉!《诗经》说:‘由于我怀念祖国,反而自己找来了忧患。’大概是说我吧!”
【原文】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译文】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据法直书不隐讳。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为了记事的原则而承受恶名。可惜呀!要是逃出了国境就可以免掉罪名了。”
第三课时
一、理解课文(结合练习一、二进行)1.内容梗概
孔子在《春秋》里写道'晋赵盾弑其君夷皋',按《春秋》的义例,凡是被杀的国君称名,是因为国君无道,这里称晋灵公夷皋的名,就是贬斥晋灵公无道。'晋灵公不君'一文,开头就说'晋灵公不君'——晋灵公不行国君正道。定了贬斥晋灵公的调子,预示晋国要发生大乱,国家要失去稳定。
晋灵公厚敛雕墙,违反儒家薄赋敛,轻徭役,藏富于民的思想。以弹子射人以为乐,杀宰夫,不敬大臣。赵盾因晋灵公荒淫无道,苦谏其勤政爱民,触怒灵公,因而险遭灵公谋害。后来,赵盾的弟弟赵穿谋杀了晋灵公,迎回赵盾执掌大权。
晋国的太史董狐写下'赵盾弑其君',让朝中大臣都知道。赵盾对董狐说:'弑君者是赵穿,不是我的罪。'董狐说:'你是相国,君主被害时你没有离开晋国,还是晋国之臣,后来又没有讨伐杀死国君的罪人,弑君的不是你是谁?'赵盾慨叹自己念着祖国,反自找忧患。孔子评论说:董狐是好史官,赵盾是好大臣。赵盾因史官的纪史原则而受到了弑君的恶名。赵盾要是越出了国境,这一罪名就可免了。2.晋灵公之“不君”反映在哪几件事上
(1)“厚敛以雕墙”,即向人民征收了很重的赋税来装饰宫墙。
(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即从高台上射弹,看大臣们如何躲避弹丸,以此取乐。
(3)“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即厨师蒸熊掌没蒸熟,晋灵公就把他给杀了。杀了以后,还让女人拿着畚箕走过朝堂。
(4)“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麑贼之。”“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嗾夫獒焉”。即不听赵盾等大臣的劝谏,反而屡次想杀掉赵盾,甚至不惜动用猛犬。以上这些事,说明晋灵公贪婪、荒唐、残暴,完全不行君道。
3.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哪些事情体现?
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从以下事情上可以看出来:(1)“盛服将朝”,“坐而假寐”,“不忘恭敬”。
(2)看到晋灵公随意杀人,非常忧心。多次劝谏晋灵公,希望晋灵公有所悔改,成为一个好的君主。(3)体贴下情。看到灵辄饿病了,就给他吃的;听说他要省下食物给家人,就给他家人也准备了一份丰盛的食品。(4)虽然“为法受恶”,但充分尊重史官的记载。4.如何理解赵盾的“为法受恶”?
法即“书法”,也就是记事的原则。晋国太史董狐的记事原则是不隐晦事实真相,评价事实的标准是当时被普遍认可的礼(宗法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孔子认为赵盾是国之良臣,对他寄予同情,却又认为他背负“弑君”的罪名是“为法受恶”,并不算冤枉。
《左传》中对很多事情都是用“礼”和“非礼”来评价的。在董狐和孔子看来,赵盾按臣道,做到了'敬'。他尊敬国君,对国君最忠,这表现在他的直言敢谏。赵盾对晋灵公滥杀宰夫是谏诤了,且由此引起晋灵公谋害。这不能说不是直言敢谏,尽了忠君之职。所谓'敬',还有一个内容,就是敬业,对工作重视认真。赵盾在职守上是做到了宵衣旰食。为了上朝,他起得很早,以至坐而假寐,并且是盛服等待,这是敬业,所以鉏麑这个杀手,也不能不感叹说,赵盾是'不忘恭敬'。在这里赵盾确是做到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了。
赵盾对老百姓是其养民也惠了,当其打猎遇到灵辄饿得很时,就给了他吃的,知道其家中还有老母,舍不得吃时,就叫他吃完,又带上一袋饭和肉回家。这不能不说养民是恩惠的。
从以上种种表现看,赵盾确乎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
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做“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
但是,这种“为法受恶”模糊了事实真相,给后世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没有《左传》为《春秋》所做的解释,那我们所能见到的历史就是“晋赵盾弑其君夷皋”。这显然不是历史的真相。
二、文章主旨
本文从多个角度,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突现了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三个典型事例,把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做了形象化的说明。
三、讲解“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成语释义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据说孔子编写《春秋》,在语言平面上“不露山水”,但在表达平面上,自能见其“微言大义”,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
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
所谓“不露山水”,实指不显露那些不宜明说或不愿直说本意的语句,宜与名家画山水一样,“妙在含糊,方见作乎”,或旁敲侧击,或含义模糊,或闪烁其词,或含蓄委婉,或意在言外,或从旁烘托,或虚掩伪饰,或上下暗示,总之不露本意。当然也有涉及本意的,则往往从轻从宽,或隐隐约约,未见庐山真面日,或扑粉涂脂,顿使恶语变美言。
四、总结春秋笔法在本文的艺术体现 1.情节曲折,跌宕多姿。
紧张动人的情节赋予本文以强烈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其中士季与赵盾商议进谏所预示的危险,鉏麑行刺一段对鉏麑心理矛盾的刻画,提弥明搏獒场面之惊险,赵盾身背弑君之名的无力辩解等等,这些情节的叙述和描写,有悬念,有虚实,有动感。或令人惊悚,动人心魄;或诱人体味,发人深省。环环相接,此起彼伏,耐人寻味。确有变化莫测,情趣横生之妙。此种曲折踪跌宕,还体现在叙事笔法的灵动上,正如清人文章学家章学诚在《章氏遗书》中所概括的:'盖其为法则有以顺叙者,以逆叙者,以类叙者,以次叙者,以牵连而叙者,断续者,错综叙者,假议论以叙者,夹议论而叙者,先叙后断,先断 后叙,且叙且断,以叙作断。预提于前,补缀于后。两事合一,一事合两,对叙插叙,明叙暗叙,颠叙倒叙,回环叙,离合变化,奇正相生,如孙吴用兵,扁仓用药。神妙不测,几于化工。其法莫备于《左氏》。'细读本文,虽不能一一对号,但也要窥其一斑,领略其叙述的笔走龙蛇,变化万千之一了。2.材料丰富,主旨表现力极强。
唐人刘知己《史通》评《左传》说:'著述罕闻,古今卓绝'。清人章学诚也说《左传》'叙事之文其变无穷„„'如本文写晋灵公的荒淫无道,一是写他厚敛以雕墙极度荒淫,一是写他的残暴,有对宫外百姓的'从台上弹人,而观其避丸也';有对宫内宰夫的'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这样的材料实属'罕闻',把晋灵公的昏聩、残暴与狰狞彰显而出,表现力极强。3.叙事'详而博',增强了文章内容的丰富性,是非的可判断性
本文所叙之事概括说来仅是《春秋》所述'晋赵盾弑其君夷皋'一句,但此事之来龙去脉,即赵盾为何弑其君,该不该弑其君,晋灵公又怎样被弑,究竟是不是赵盾所弑等等,仅凭此一句很难弄得明白。本文细细道来,讲述得明明白白,让读者知晓了事情的全过程。这是其'详';文中不仅叙述了晋灵公的种种荒淫无道的行径,叙述了赵盾与士季进谏的经过,讲了晋灵公如何遣使鉏麑暗杀赵盾以及借宴请之机谋杀赵盾,还叙述了赵盾因何背负弑君之名等等。这是其'博'。一'详'一'博',不仅大大增强了文章内容的丰富性,是非的可判断性,而且把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具象地表现了出来。
《晋灵公不君》教案
学习目标 1. 熟读全文
2. 掌握主要名词及重点词语的含义
3. 掌握文章基本内容并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的儒家思想观念 4. 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5.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内容概要
1.内容梗概及文章主旨
孔子在《春秋》里写道'晋赵盾弑其君夷皋',按《春秋》的义例,凡是被杀的国君称名,是因为国君无道,这里称晋灵公夷皋的名,就是贬斥晋灵公无道。'晋灵公不君'一文,开头就说'晋灵公不君',定了贬斥晋灵公的调子,预示晋国要发生大乱,国家要失去稳定。晋灵公厚敛雕墙,违反儒家薄赋敛,轻徭役,藏富于民的思想。以弹子射人以为乐,杀宰夫,不敬大臣。赵盾因晋灵公荒淫无道,苦谏其勤政爱民,触怒灵公,因而险遭灵公谋害。后来,赵盾的弟弟赵穿谋杀了晋灵公,迎回赵盾执掌大权。晋国的太史董狐写下'赵盾弑其君',让朝中大臣都知道。赵盾对董狐说:'弑君者是赵穿,不是我的罪。'董狐说:'你是相国,君主被害时你没有离开晋国,还是晋国之臣,后来又没有讨伐杀死国君的罪人,弑君的不是你是谁?'赵盾慨叹自己念着祖国,反自找忧患。孔子评论说:董狐是好史官,赵盾是好大臣。赵盾因史官的纪史原则而受到了弑君的恶名。赵盾要是越出了国境,这一罪名就可免了。
本文的主旨:本文从多个角度,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突现了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三个典型事例,把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做了形象化的说明。
2.重点:
(1)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章叙事的'详而博的特点,(3)材料的富有魅力;情节的曲折,跌宕多姿(4)体会语言的简明,人物的传神。
重难点提示
一、文学常识简介
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2.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3.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二、重点词语解释
1.不君,不行君道。厚敛,加重赋税。以,连词,当译作来。2.'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而:连词,可译作来。
3.'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宰夫,厨子。过朝,经过朝廷。4.'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中'莫之继也'怎样解释?
提示:没有人继续您进谏了。'莫之继也'即'莫继之也'。莫:否定性的无定代词,'没有谁'。之:代词,指赵盾,等于说'您'。'之'在这里做'继'的宾语。5.'君能补过,衮不废矣。补过,补救过失。衮,衮袍。这里指君位。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提示:善事里没有哪个能比这个更大的了。
7.'公患之,使鉏麑(chú nń)贼之' 患:厌恶。之:代骤谏。贼之:杀赵盾。这里的'之'代赵盾。8.'晋侯饮(yìn)赵盾酒' 饮:给酒喝。意动用法。
9.'公嗾夫獒焉'中的'嗾'、'夫'、'獒'的意思各是什么?
提示:嗾(sǒu):呼唤狗的声音。夫:指示代词。那个。獒(áo):猛犬。10.'斗且出'中的'且'的解释? 提示:且,连词,一边„„一边。
11.'提弥明死之'中'死之'的解释? 提示:死之:为之死,即为赵盾而死。
12.'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中的'免之'的解释? 提示:免之,使赵盾免于受害。
13、田:本义是田猎,后转为农业。《五蠹》“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兎走触株,折颈而死。”《孟子》“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左传》“宣子田于首山。”
甲骨文:“王大令众人协田”;“王其田于昼,禽大豚”。《说文》:“田,陈也。树谷曰田。从囗十,千百(阡陌)之制也。”
14、饿:《说文》“饥也,”“饥,饿也。” 《正字通》“饿,饥甚。”《论语》“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本篇“灵辄饿”。《孟子》“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韩非子》“家有常业,虽饥不饿。”李绅《悯农诗》“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仓颉篇》“饥,馁也,腹中空也。”
饥、饑为二字,说文“饑,谷不熟为饑。”“蔬不熟为饥。”
15、宦《说文》士也。当为家奴。
16、介:本义是“夾”。《左传》“天祸郑国,使介居二大国之间。”《汉书》“道里辽远,人物介绝。”《周颂•思文》“无此疆尔介。” 后来写作“界”。《豳风•七月》“以介眉寿。”《礼记•檀弓》“子服景伯为介。”《左传》“楚公子围聘于郑„„伍举为介。”《左传》“以求介于大国”。《汉书》“欲介使者权诛嘉等。”
《礼记•聘义》“介绍而传命。”
《水经注》“又有孤石,介立大湖中。” 《后汉书•朱晖传》“乡党讥其介”。《国语•吴语》:“受而介福。” 《孟子》“不以三公易其介。” 《书经•泰誓》“若有一介臣。” 《礼记•曲礼》“介者不拜”。
《大戴礼记》“介虫三百六十,而龟为之长。”
《战国策》:“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17、“亡”,本义逃亡,逃跑。
《左传》“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
也。”
《史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又: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左传》“亡不越竟(境)。”
《庄子》“无趾曰:‘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
身。吾是以亡足。’” 《左传》“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
亡。”
18、“越”,本义越过。本篇“惜也,越竟乃免”。柳宗元《断刑论》“必使为善者不越月逾时而得其赏。”《齐晋案之战》:“射其左,越于车下。”
19、“讨”,本义声讨。本篇:“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泰始皇本纪》“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商君书•更法》“讨正法之本。” 20.'赵盾弑其君' 中'弑'的解释?
提示:弑,古代下杀上,如臣杀君,子杀父,都叫弑。
三、关于课文的几个问题(难点)
1.《晋灵公不君》一文从哪几个方面集中写出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的? 提示:
本文从多个角度,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突现了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第一部分以典型的事例写晋灵公的苛政、奢侈,及虚言接受士季的劝谏。第二部分写晋灵公不但不改正错误,反而对劝谏他的赵盾连续下毒手。第三部分写灵公被赵穿所杀,赵盾身背弑君之名。2.以儒家的观点如何认识《晋灵公不君》中赵盾这个人物? 提示:
赵盾按臣道,做到了'敬'。他尊敬国君,对国君最忠,这表现在他的直言敢谏。赵盾对晋灵公滥杀宰夫是谏诤了,且由此引起晋灵公谋害。这不能说不是直言敢谏,尽了忠君之职。所谓'敬',还有一个内容,就是敬业,对工作重视认真。赵盾在职守上是做到了宵衣旰食。为了上朝,他起得很早,以至坐而假寐,并且是盛服等待,这是敬业,所以鉏麑这个杀手,也不能不感叹说,赵盾是'不忘恭敬'。在这里赵盾确是做到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了。
赵盾对老百姓是其养民也惠了吗?是的!当其打猎遇到灵辄饿得很时,就给了他吃的,知道其家中还有老母,舍不得吃时,就叫他吃完,又带上一袋饭和肉回家。这不能不说养民是恩惠的。从以上种种表现看,赵盾确乎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3.例说明本文的材料富有魅力。提示:
唐人刘知己《史通》评《左传》说:'著述罕闻,古今卓绝'。清人章学诚也说《左传》'叙事之文其变无穷„„'如本文写晋灵公的荒淫无道,一是写他厚敛以雕墙极度荒淫,一是写他的残暴,有对宫外百姓的'从台上弹人,而观其避丸也';有对宫内宰夫的'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这样的材料实属'罕闻',把晋灵公的昏聩、残暴与狰狞彰显而出,表现力极强。4.举例说明本文的叙事'详而博'。提示:
本文所叙之事概括说来仅是《春秋》所述'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一句,但此事之来龙去脉,即赵盾为何弑其君,该不该弑其君,晋灵公又怎样被弑,究竟是不是赵盾所弑等等,仅凭此一句很难弄得明白。本文细细道来,讲述得明明白白,让读者知晓了事情的全过程。这是其'详';文中不仅叙述了晋灵公的种种荒淫无道的行径,叙述了赵盾与士季进谏的经过,讲了晋灵公如何遣使鉏麑暗杀赵盾以及借宴请之机谋杀赵盾,还叙述了赵盾因何背负弑君之名等等。这是其'博'。一'详'一'博',不仅大大增强了文章内容的丰富性,是非的可判断性,而且把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具象地表现了出来。
5.举例说明本文情节曲折,跌宕多姿的艺术特色。提示:
紧张动人的情节赋予本文以强烈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其中士季与赵盾商议进谏所预示的危险,鉏麑行刺一段对鉏麑心理矛盾的刻画,提弥明搏獒场面之惊险,赵盾身背弑君之名的无力辩解等等,这些情节的叙述和描写,有悬念,有虚实,有动感。或令人惊悚,动人心魄;或诱人体味,发人深省。环环相接,此起彼伏,耐人寻味。确有变化莫测,情趣横生之妙。此种曲折踪跌宕,还体现在叙事笔法的灵动上,正如清人文章学家章学诚在《章氏遗书》中所概括的:'盖其为法则有以顺叙者,以逆叙者,以类叙者,以次叙者,以牵连而叙者,断续者,错综叙者,假议论以叙者,夹议论而叙者,先叙后断,先断后叙,且叙且断,以叙作断。预提于前,补缀于后。两事合一,一事合两,对叙插叙,明叙暗叙,颠叙倒叙,回环叙,离合变化,奇正相生,如孙吴用兵,扁仓用药。神妙不测,几于化工。其法莫备于《左氏》。'细读本文,虽不能一一对号,但也要窥其一斑,领略其叙述的笔走龙蛇,变化万千之一了。
四、古文翻译 译文:
晋灵公不行君道,重敛赋税来粉饰宫墙。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避弹丸(以取乐)。(一次),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他就杀了厨师,(把尸体解了)放在篓中,让宫女抬着经过朝庭送出去。晋国大臣赵盾、士季看见(露出的)死人手,便向宫女询问厨师被杀的原因,并为晋灵公的无道而忧虑。(赵盾和士季)打算进宫规劝晋灵公。士季说:'我俩要是一同进行规劝,他若不肯接受,就没有人再去进谏了。'士季前进三次到了檐下,灵公才理睬了他。灵公抢先说:'我已经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了,今后一定改正。'士季叩头答道:'哪个人没有犯过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什么善事能比这个更大的了。《诗经》上说'事情不难有个好开头,但很难能有个好结尾。'像《诗经》所说的,能够真正改正错误的人太少了。您若能改正错误贯彻始终,就连整个晋国也可以永远安固了,岂只是群臣能有所依赖。《诗经》上又说:'周宣王有了过失,只有仲山甫来弥补。'说的就是周宣王能接受大臣规劝改正错误。您能够补救过失,君位就不会失去了。' 晋灵公(虽然说改)还是没改。赵盾又多次进谏。晋灵公对赵盾的劝谏非常反感,于是就派鉏麑去刺杀赵盾。一天早晨,鉏麑潜入(赵府),(见赵盾)卧室的门已经开了。赵盾已经穿戴好朝服准备上朝,时间还早,坐在那里闭目养神。鉏麑退了出去,自言自语地感慨:'(他在家里还)不忘恭敬国君,真是晋国百姓的好官。我杀了百姓的好官,就是不忠;放弃国君的命令,就是不信。在不忠不信中占一,还不如死了好。'于是鉏麑一头撞在槐树上死了。秋季九月,晋灵公请赵盾(进宫)饮酒,暗中埋伏下武士打算在宴席上杀害他。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觉了这件事,快步走上殿堂说:'做臣子的陪侍国君饮宴,酒过三巡(还不告退),就不合礼节了。'于是提弥明扶着赵盾走下殿来。灵公忙唤猛犬追咬赵盾。提弥明徒手同猛犬搏斗了一阵把它打死。赵盾(愤愤地)说:'废弃忠良豢养恶犬,恶犬虽然凶猛有什么用!'(提弥明保护着赵盾,)一边打一边往外走,结果提弥明为伏兵所杀。
当初,赵盾在首阳山打猎,休息在桑树浓密的荫凉处。看见有个叫灵辄的人饿得很,赵盾问他生了什么病,灵辄答道:'我已经三天没有吃饭了。'赵盾送给他东西吃,灵辄却留一半不肯吃。问他这是为了什么,灵辄说:'我在外谋差事已经三年了,还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着。现在离家很近,请允许我把这一半带给她吃。'赵盾让他把食物全吃了,另外给他准备了一篮饭和一些肉,装在口袋里让灵辄带回去。后来灵辄做了灵公的武士,(在这次事件中,)灵辄把兵器倒过头来挡住其他武士,掩护赵盾脱了险。赵盾问他为什么要这样?他回答说:'我就是饿倒在桑林里的人。'赵盾再问他的姓名和住处,他什么也没告诉就走了,于是逃亡了。宣公二年九月二十七日,赵盾的同族赵穿在桃园地方杀掉了晋灵公。赵盾往外国避难尚未走出晋国的山界,听到灵公被杀就回来了。晋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杀死了他的国君晋灵公。'把这一记载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解释说:'不是这样。'董狐说:'你是晋国的正卿,逃亡而不过国境,回朝以后又不讨伐杀死国君的罪人,那么不是你杀的是谁杀的?'赵盾叹息说:'唉!'我怀念祖国反而自找忧患',这两句诗大概说的是我啊!' 孔子评论说:'董狐,是古代一位好的史官,记事的原则是直书而不隐讳;赵盾,是古代一位好的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受到了弑君的恶名。太可惜了,赵盾如果走出国境,就会避免弑君的罪名了。'
五、分析
熟读全文,试分析文章如何体现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观念的? 提示(要点):
1.'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是:君像个君样,要按君道去做,臣像个臣样,要按臣道去做,父子也一样。
2.晋灵公不君,是说晋灵公不行君道。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屠杀宰夫,不但知错不改,还暗杀、谋害忠臣,哪里像个国君呢?
3.赵盾身为臣子,他对晋灵公滥杀宰夫直言敢谏,尽了忠君之职。赵盾在职守上是做到了宵衣旰食。他盛服待朝,'不忘恭敬'。从赵盾对待饿坏了的灵辄来看,又做到了养民也惠了。赵盾的确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
4.写灵辄虽然着墨不多,却写出了一个才子的形象。灵辄按子道而行,三天没吃饭,都快饿死了,当得到一点吃的,还不忘留下一半带给母亲。这可谓是大孝。
5.董狐认为是赵盾弑君。这看起来不公,但文章结尾为赵盾婉惜说:'为法受恶,惜也。'这里所说的这个'法'就是儒家的君臣之道啊!最后,《春秋》是阐述孔子政治理想的,《左传》号称是解释《春秋》的。《春秋》说赵盾弑君就是要求一个臣子要'忠之至',忠到极致才成。也就是说赵盾忠的还不够,责备他呀!这是名分所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章的确是比较全面深刻地反映出儒家君臣父子的思想观念。译文:
晋灵公不行国君正道。加重赋税用来彩饰墙壁。他还从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避弹丸来取乐。有一次厨子燉熊掌没有燉熟,灵公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草筐里,命妇女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廷。赵盾和士季发现了厨子的手,追问厨子被杀的原因,并为这件事忧虑。赵盾准备进谏,土季说:“您进谏,如果国君不接受,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请让我先去吧,没有采纳,您再继续劝说。”士季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灵公假装没看见。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看了看他,说道:“我知道所犯的错误了,准备改正它。”士季叩头答道:“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却能改正,没有什么善事能比这个更大的了。《诗经》上说:‘没有谁没有个好的开头,但很少能坚持到底。’照这样说来,能够纠正错误的人是很少的。您能有始有终,那末国家就巩固了,哪里仅仅是臣子们有所依靠呢。《诗经》又说:天子有没尽职的地方,只有仲山甫来弥补。意思是说过失是能够弥补的,您能弥补自己的过失,君位就丢不了啦。”
晋灵公仍旧不改。赵盾多次进谏。晋灵公很厌恶他,派鉏麑暗杀他。鉏麑清早赶去,看到卧室的门已打开了。赵盾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端坐在那里打瞌睡。鉏麑退出来,感叹地说:“不忘记恭敬,真是百姓的主啊。杀害百姓的主,就是不忠;不履行国君的使命,就是不守信用。在这两者之间只要有一种,都不如死了。”便撞死在槐树上。
秋九月,晋灵公赐给赵盾酒喝,预先埋伏好身穿铠甲的武士,准备攻杀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了情况,快步走上堂去,说:“臣子侍奉国君饮酒,超过了三杯,不合乎礼仪。”接着扶赵盾下堂。晋灵公唤出那条猛犬向赵盾扑去。提弥明徒手搏击猛犬,把它打死了。赵盾说:“不用人而使唤狗,即使凶猛,又顶得了什么?”一面搏斗,一面退出宫门。提弥明为赵盾殉难。
当初,赵盾在首阳山打猎,在翳桑住了一晚。看见灵辄饿倒在地,问他得了什么病,灵辄回答说:“已经多日没有吃东西了。”赵盾给他东西吃。灵辄留下一半食物不吃。问其原因,答道:“我在外当奴仆已经多年了,不知道母亲还在不在。现在离家近了,请让我把这些东西送给她。”赵盾要他吃光,并给他预备一筐饭和肉,放在袋子里送给他。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甲士,却把戟掉过头来抵御灵公手 下的人,使赵盾得免于难。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回答说:“我就是您在翳桑救的饿汉呀。”问名字和住处,他没有告诉就走了。──接着赵盾也逃亡了。
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逃出国境的山界就回来了。太史(董狐)记载说:“赵盾弑其君。”并且把这条记载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不是这样。”太史回答说:“您是正卿,逃亡没有越过国境,回来后又不声讨叛贼,弑君的不是您又是谁?”赵盾说:“唉!《诗经》说:‘由于我怀念祖国,反而自己找来了忧患。’大概是说我吧!”
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据法直书不隐讳。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为了记事的原则而承受恶名。可惜呀!要是逃出了国境就可以免掉罪名了。”
第四篇: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知识点
2013高考历史抢分专项突破: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知识点汇编
一、备考导航
本专题主要包括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科技、思想、教育、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以及宗教的传播和影响等基本知识。掌握中国古代各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及产生的原因、影响,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与社会环境的促进与制约关系。认真分析儒、道、法、佛等家的思想主张及其产生原因和社会影响,深刻认识文化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关系。了解各时期教育、史学方面的成就及其与阶级统治的关系。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认识各个时期文学作品的.时代特色。通过比较各时期文化发展的异同点,培养历史比较能力以及理解继承与发展的基本观点。
二、专题知识归纳
(一)科学技术篇
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西传
⑴造纸术:①西汉先后出现絮纸和麻纤维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②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制造植物纤维纸。③造纸术6世纪传到朝鲜、越南和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
⑵印刷术:①隋唐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现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国印制的《金刚经》卷子。②五代有了雕版印刷的整部书籍。③宋代雕版印刷业很发达,刻印的书,字体工整,装订精美。11世纪中叶,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④元朝出现锡、铅活字。后来又有铜、铅活字印书。⑤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向东传入朝鲜、日本,向西传入埃及和欧洲,改变了当时欧洲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
⑶指南针:①战国时期发现磁石指南特性,发明“司南”。②北宋已会使用磁针指南,后来把磁针装在罗盘上,制成指南针用于航海。③南宋时指南针传到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国,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发展,并为新航路的开辟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⑷火药:①唐朝时《真元妙道要略》一书最早提到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②北宋时已广泛在军事上使用,东京设立“广备攻城作”,制造火药和火器。③南宋时发明了“突火枪”,管形火器的出现,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④金的火器制造业比较发达,所制的“震天雷”、“飞火枪”威力很大。金的军队用这两种火器打退了蒙古军队的进攻,取得局部胜利。⑤我国发明的火药在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后来又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2、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成就
⑴夏朝: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情况。
⑵商朝: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最大成就,它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纪日方法。商朝甲骨文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和新星记录。
⑶春秋:留下世界公认得关于哈雷慧星的最早记录,比欧洲早670多年。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了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欧洲早160年。
⑷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人们还测定了一年的季节。
⑸西汉:武帝时制定“太初历。公元前28年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是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⑹东汉: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
⑺隋唐:①隋朝天文学家刘焯编制的《皇极历》,创立了计算日月运行的新方法,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②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在《皇极历》的基础上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③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⑻元朝: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郭守敬改进了简仪和圭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授时历》年周期与先行公历同,但早于先行公历300年问世。
3、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⑴西周:商高讲过“勾三股四弦五”这一勾股定理特例,载于《周髀算经》。
⑵东汉:《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
⑶三国: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
⑹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比欧洲早一千年。又著《缀术》一书。
4、中国古代的医药成就
⑴商周:已有丰富的医药学知识,还出土了石砭镰等医疗用具。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⑵战国:扁鹊石当时的名医,后代医家奉之为“脉学之宗”。他发明的四诊法成为中国中医药传统的诊病法。医学分科。有著名的医学著作《内经》。
⑶西汉: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⑷东汉:《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医物学著作。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后人称张仲景为“医圣”。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誉为“神医”。他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
⑸隋唐:①唐朝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著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学成果,有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②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自国内外有重要影响。③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⑹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药物1800多种,方剂10000多个,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5、中国古代的地理成就
⑴《周易》一书首先提出了“地理”名称。
⑵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中外地理的认识。
⑶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6项原则,即“制图六体”。这一理论一直沿用到明末。
⑷北魏的理学家郦道元作《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地理著作。
⑸明代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学巨著,书中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观察和记述,早于欧洲约2个世纪。
6、农业、手工业论著
⑴《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作,是现存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⑵《梦溪笔谈》:北宋沈括著,是我国科学发展史上的珍贵遗产。
⑶《农政全书》:明末徐光启著,论述了农学理论,并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农学著作。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⑷《天工开物》:明末清初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被后人誉为“17世纪中国工艺百科全书”。
7、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⑴先秦: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的国家,半坡人培植了粟,河姆渡人培植了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织品的国家,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已经养蚕缫丝。夏朝的有关史料和商朝地甲骨文,保留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月食记录。春秋鲁国天文学家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慧星的最早记录。战国甘德和石申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春秋战国时期创造的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2000年以上。战国时期出现的手工业工艺的专著《考工记》,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⑵秦汉:编写于公元前1世纪的《周髀算经》比西方早500年提出勾股定理的特例。西汉的耕犁上安装了犁壁,比欧洲早1000多年。西汉《九章算术》有些内容是世界上最陷阱的。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东汉张衡的地动仪式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一起,比欧洲早1700多年。
⑶三国两晋南北朝: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准确道小数点后七位,比欧洲早1100多年。
⑷隋唐: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僧一行在全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唐太宗时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年。《金刚经》卷子是现存世界上最早有确切时期的雕版印刷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就有制成火药的配方,唐朝开始用于军事,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⑸宋元: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发明了指南针并用于航海。唐宋时发明了火药和火药武器。沈括“十二气历”比英国早800年。郭守敬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确立早300年。
⑹明清:明代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观察和记述,早于欧洲约2个世纪。
(二)文学艺术篇
1、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⑴诗词:①春秋:相传由孔子编订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0多篇,绝大部分是西周到春秋的诗歌。②战国:屈原用楚国方言,利用民间歌谣形式,创造出一种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新的诗歌体裁,后人成为“楚辞体”,代表作《离骚》。③两汉:乐府诗流行,以《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为代表。④三国:“建安文学”代表作有曹操的《蒿里行》、王粲《七哀诗》和蔡琰《悲愤诗》等。⑤东晋:陶潜诗这一时期著名诗人,田园诗的鼻祖,代表作有《归园田居》、《归去来辞》等。名作《桃花源诗》和诗序《桃花源记》,反映了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⑥南北朝:乐府诗最为流行。南方民歌代表作有《采桑度》、《子夜歌》;北方民歌有名的有《敕勒歌》、《米兰辞》。⑦唐朝:a.初唐: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陈子昂市唐诗革新的先驱。b.盛唐:诗歌成就最大,诗人辈出。山水田园诗人有孟浩然、王维,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其中,“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的成就最高。李白的《蜀道难》、《望庐山瀑布》,杜甫的“三吏”、“三别”等都是千古绝唱。c.中唐:诗坛倡导诗歌要反映生活,白居易的讽喻诗《新乐府》50首,是这类诗的代表。D晚唐:诗人杜牧、李商隐,别创新格,他们的咏史诗感人至深。⑧五代:南唐后主李煜是五代时期最杰出的诗人。⑨两宋:★词:a.苏轼对词的发展有突出的贡献。他拓展了词的内容,着重表达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给词注入强劲的生命力。苏轼是宋词豪放派的创始者和主要代表。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b.柳永的词具有市民气息,是婉约派的代表流传很广,代表作有《雨霖铃》、《八声甘州》等。c.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交,她的词风格委婉,是婉约派的代表,感情真挚,语言清新雅洁,明白如画,生活气息很浓。d.南宋词人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他得作品经常流露出对祖国山河分裂的悲痛,散发着浓厚的时代气息,作品有《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e.陆游:因为主张坚决抗金,他的词不乏感慨国事的悲愤激情。陆游也有一些婉丽飘逸的词作,如《钗头凤》写得缠绵悱恻,一往情深。★诗:a.南宋的陆游:代表作《示儿》。b.金朝的元好问:他的诗风格沉郁,豪放悲凉,被称为“丧乱诗”。
⑵散文:①战国:诸子散文中孟子的文章以刚柔相济的辩论见长,游扬雄肆,令人钦服。庄子的散文文字优美,想象丰富,是诸子中才华横溢的大文学家。他的《秋水》、《逍遥游》等都是古代文学名篇。②两汉:赋的兴起,代表作有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等;东汉班固的《两都赋》。
⑶小说:①唐朝:由于城市的繁荣,为适应市民文化生活的需要,文学领域出现了情节多奇的短篇小说——传奇。②东晋南朝:志怪小说。③宋代:话本是宋代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先由城市艺人口头讲述传授,后经记录整理,流传中不断补充,因而情节完整,语言生动,艺术成就比较高。④明清:小说成为文学主流。
⑷戏曲:①元代:元曲是元杂居和散曲的合称。元代的剧作家人才辈出,关汉卿是最杰出的代表,一生创作60多种剧本,悲剧《窦娥冤》是代表作。②明朝:汤显祖的《牡丹亭》。③清朝: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京剧形成。
2、中国古代的艺术成就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⑴美术:①春秋战国:a.长沙楚国遗址出土地帛画《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帛画。b.四川出土地嵌错赏功宴乐铜壶,表明青铜器的装饰从过去的图案发展为完整的画像。②两汉:马王堆汉墓帛画是汉代帛画的精品。山东嘉祥武梁祠等地的画像石,四川、河南地画像砖,题材丰富,艺术性强。③三国两晋南北朝:带有宗教色彩。著名画家有三国时期的曹不兴、东晋的顾恺之。顾恺之的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④隋唐: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用线条表现人物的神态,山水、花鸟成为绘画的主题。杰出的画家有初唐的阎立本(代表作有《历代帝王图》和《步辇图》)和盛唐的吴道子(代表作有《天王送子图》)等。⑤北宋a.随着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风俗画出现并日益增多。b.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北宋东京汴河风光和繁华景象,是我国美术史上不朽的作品。
⑵音乐:①战国: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全套编钟。②三国两晋南北朝:从西域引进了《龟兹乐》、《疏勒乐》、《康国乐》。异域传来了天竺乐、扶南乐、高丽乐等。③隋唐:隋唐的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风格多样,具有壮阔欢腾的盛世特色。隋代有九部乐,唐代扩充为十部乐。著名乐曲有《秦王破阵乐》。
⑶雕塑:①夏商周:商周两朝雕塑盒青铜铸造艺术达到顶峰。商朝青铜器早期就出现平雕和浮雕两种技术;西周青铜器的最大特色,是有大量青铜铭文出现。四川广汉三星堆考古发现的大型青铜铸像是这时期青铜艺术的杰作。②秦汉:精品包括秦始皇陵兵马俑、奴婢伎乐俑和动物俑三类。秦汉大量的砖瓦、瓦当,也是富有艺术价值的陶塑艺术。青铜铸像水平高超,代表作有秦陵彩绘铜车马、武威铜奔马。③三国两晋南北朝:山西的云冈石窟、河南的石门石窟等石窟艺术。④隋唐: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
⑷文字书法:①半坡氏族:出土的陶钵口沿上刻有符号二三十种,可能是原始文字的最早起源。②商周:a.甲骨文已经具备象形、指事、形声、转注、假借“六书”构字规律,与今天汉字基本相同。b.金文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因古时青铜器也称金而得名。古代青铜器多以钟、鼎为代表,故又称钟鼎文。在金属器物上铸刻,习称铭,金文又称铭文。商朝青铜器上文字很少,一般仅有极少的人名或族名;西周开始有了长篇铭文。③秦朝:以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后来又出现了隶书。④东汉:书法成为一种艺术,著名书法家有蔡邕。⑤三国:钟繇把隶书转化为楷书。⑥东晋:王羲之地楷书达到独立完美境地,他还擅长行书、草书。代表作《兰亭序》、《黄庭经》。其子王献之也是著名书法家。⑦隋唐:书法汇合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的风格。著名书法家有由隋入唐的欧阳询等初唐三大家,主要受王羲之的影响;盛唐的颜真卿创立了气势雄浑的“颜体”,代表作有《颜氏家庙碑》;中晚唐之际的柳公权,与颜真卿齐名,创立了“柳体”,代表作有《神策军碑》;唐朝的草书大家有“草圣”张旭、怀素等。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三)思想、教育、史学篇
1、中国古代教育发展概况
⑴春秋: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兴办私学,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他的“学而优则仕”思想,实质是举贤的思想;他的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德才兼备的人才思想,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⑵秦汉:①秦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用统一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②汉武帝创建中央太学与地方郡国学两级官学,建立起中国封建官学制度,以儒学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⑶隋唐:唐太宗和唐玄宗重视发展教育。官方在京师办有国子学、太学,在地方办有州学、县学等,学生主要学习儒家经典。
⑷两宋:由于印刷术的普及等原因,宋代教育超过前代,学校制度更加完备,王安石变法时曾改革科举和学校制度。
2、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概况
⑴春秋:《春秋》相传为孔子编订,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尚书》是夏商周三代一些历史文献和传说资料的汇编,相传也由孔子编订。
⑵两汉:①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黄帝至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②东汉班固的《汉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断代史,叙述了西汉一代的历史。
⑶三国两晋南北朝:私家修史之风盛行,刘宋范晔的《后汉书》和魏晋时期陈寿的《三国志》,编撰水平最高,被后人列入“前四史”。
⑷唐朝:我国开始确立官修正史的制度,修史规模超过前代。
⑸两宋:司马光编著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上起战国,下至五代,记述了1300多年的历史。
3、中国古代的宗教及其传播
⑴佛教:①西汉末年,佛教经中亚进入中国中原地区。②东汉明帝派使臣到西域求佛法,白马驮经,建造白马寺,佛教在中国逐渐传播开来。③南北朝时期,佛教广泛流行,统治者广修寺塔,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从加强统治出发,曾两次灭佛。④唐朝武则天时,佛教备受宠遇。隋唐时的佛教渐趋中国化,形成许多宗派,以禅宗流传最广。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⑵道教:①东汉时,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和黄老学说的某些成分结合,形成了道教。《太平经》是道教的主要经典。②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道教变成地主阶级的宗教。③萧梁时,道教经典增多,陶洪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了道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④唐宗室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拥有特殊地位。唐玄宗在位时,道教极盛。
4、中国古代思想领域的变化
⑴儒家思想:①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②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实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③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未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⑤明中叶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向极端。
⑵进步的思想家及其思想
①战国:荀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主张“制天命而用之”。②东汉:王充著《论衡》深刻批判谶纬神学。③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④清初:a.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只重农部重商的重农抑商政策。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想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b.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c.王夫之:是以为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倚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义观点,对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给予批判,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否定理学家主静地形而上学思想。他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王夫之地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三、重点问题精讲
1、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方式决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初唐和盛唐政治的清明与经济的繁盛反映在意识形态方面便是文化成果的灿烂;明清时期政治上的衰落和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反映在意识形态方面便有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的产生。此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也有反作用。比如诸子百家的思想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在观念上的反映,反过来它又为历史变革起了摧毁廓新、敷陈新义。
2、文化发展繁荣的前提条件
①社会环境因素:分析当时的社会是否安定或相对安定。②政治因素:分析国家是否
统一,政治是否清明稳定。③经济因素:分析经济是否发展繁荣。④文化政策因素:
分析统治者的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文化的发展。⑤文化交往因素:分析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是否存在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的因素。⑥前代科技文化成就为后代科技文化
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国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是我国古代科技文化领先于世界的根本原因。
3、文学艺术是对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的反映
一定时期的文学作品是当时社会社会生活在上层建筑领域的反映。如两宋时期多民族国家并立,国家分裂,陆游的诗反映了人民渴望祖国统一的愿望;从唐代传奇到明清生活也是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4、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世界地位及其在近代衰落的原因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并且向世界各地传播,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对于西方近代文明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①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②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③封建教育的发展,思想观念的进步,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条件;④科技重为“农本”思想服务的如天文历法、医学、数学等受到统治者的重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视;⑤广大科技劳动者积极进取、勤奋钻研的精神;⑥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功不可没,科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国家的支持。
中国古代科技在近代衰落的原因:①封建小农经济的落后性和闭塞性的束缚;②腐朽封建制度的制约性;③传统价值观念的约束性。因此,科技能否转化为生产力,取决于经济状况、社会环境和人的观念等。
之所以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具体来看:①中国科学技术自身的缺陷:满足于实际上的应用,没有形成理论上探讨和深思的风气;中国古代学者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会妨碍对自然的研究;中国学者缺乏必要的科学试验的传统训练。②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不可能使科学应用达到较大规模,从而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失去了应有的土壤。③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也阻碍了和工商业有关的科技的发展。④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如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把大量知识分子迫入了脱离实际、脱离生产、脱离对自然界观察研究的歧途,使近代科学在中国失去了产生和发展的政治文化基础。⑤教育的落后,不利于科学间的互相融合,也不利于培养大批人才。总而言之,日趋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近代科技出现的最根本原因。
学习古代科技史,必须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科技的世界地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与社会环境的促进与制约关系;科技创造是科学家勤奋钻研的结果等。
6、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的优良传统
中国古代的思想具有唯物主义的优良传统。战国时期的荀子,东汉的王充,南北朝时
期的范缜,唐朝的柳宗元和刘禹锡,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其学术成就达到了旧唯物主义的高峰。中国唯物主义的优良传统,表现在它确认世界的物质性,确认存在地客观性,确认规律的可知性,并往往与政治上的进步倾向相联系。
7、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流派
纵观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变化,对当时社会和后世影响较大的,并在社会上形成一定
气候的思想流派主要有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宗教思想、朴素
唯物主义思想、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和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1)儒家推崇“仁治”,实行“仁政”;(2)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第五篇:中国古代礼仪文化
摘 要: 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的习惯风俗,礼制是礼的制度化,古礼的内容包括典章制度和人们日常的行为、仪节和举止规范, 礼又可分为古代政治礼仪和古代生活礼仪,礼具有文治和教化的功能。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在古代,礼主要是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它主要包括这样几个含义:
(1)礼是天地、自然、人类社会的基本法则(2)礼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规范(3)礼是国家制度,治国的工具。
礼仪起源众说不一,其中礼起源于祀神之说被广为接受。中国的礼仪习俗形成最早,大约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和后期,兴盛于整个新石器时代,而文字只是新石器时代末期的产物。而且礼仪最早产生于祭祀活动,礼仪形式一出现就受到神权的保护而迅速扩展,几乎充斥在原始人的所有活动中。礼仪规则的推行不仅靠舆论的力量,而且依靠神权的后盾。因此 ,礼仪在中国出现后很快即走向成熟。在文字出现以前,人们就是靠成熟的礼仪系统来传承文化,通过集体的舞蹈、歌唱、祈祷等各种礼仪活动,把生产的操作、知识的传递、信仰的感应融汇进去。人们就是在这种礼仪的活动中,一代一代地传递经验、知识、信仰。文化的积累,就是这样一代一代通过礼仪的传承达到的。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既需要革命变革,又需要有稳定的社会和正常的秩序。建立这种稳定和正常的社会秩序,就必须要用各种社会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实行社会控制。任何社会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秩序,因此,任何社会都有一定的社会控制,没有控制就没有秩序。礼是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它不仅表现为政治制度、法律规范,而且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遵循的伦理规范。它以伦理道德的形式对人们的思想意识进行指导,使人从内心接受礼的精神、遵循礼的要求、符合礼的规范。它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自古就是礼仪大国,古代礼仪与现代礼仪的分类都有很多种,小到穿衣吃饭,庭血缘关系是最基本也是最亲密的关系。古代刑律中规定的“十恶”当中,跟家庭,尤其老人有关的就有两项:一个是叫做恶逆,一个是叫不孝。可见古人对家庭礼仪的重视和维护。孝顺的种子其实深藏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家庭礼仪中,除了对父母的孝,还有对兄弟的情,正所谓“兄良弟悌”。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夫妻、婆媳、妯娌之间如何融洽相处一直困扰着我们。“礼”在这之间起了很大作用。现代人可以从“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典故中了解古代家庭礼仪的一些常识。这些我们现在苦苦追求的答案,古人早在千年以前就告诉了我们。古人说“天、地、君、亲、师”,除了血缘至亲,老师在我们中国人眼中是有特殊地位的。有道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一贯传统。现在的很多学生已经忘记了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导,只知道自我为大,我行我素,其实他们已经开始一点点抛弃了我们承袭了千百年的精华,这一点应该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如何使得当代的学生重新燃起对“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种尊师重教的观念,是我们的教育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良师应该尊敬,益友也应该珍惜,这就是所谓的良师益友,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中国古代对待良师益友的例子数不胜数。
现在的中国,礼与礼仪已经被区分开来了,礼是只概括的笼统的说法,是所有礼仪,文化,意义的总称,而礼仪则是我们生活,工作,学习中应当注意的各项准则,当今社会的礼仪的分类很多,比如商务礼仪,社交礼仪,用餐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家庭聚会礼仪,校园礼仪,会议礼仪,涉外礼仪,婚丧礼仪,礼品礼仪,办公室礼仪等等等等,我们再拿其中的一项礼仪来举例,比如,用餐礼仪中就有,坐姿,手势,吃相,座位的顺序,谁先吃,应该吃哪到菜等等又有繁复的规则。其实工作生活中,每一个场合都有相应的礼仪,我们只能不停地学习,然后在相应的场合做好应该做的。
当代的社会交际礼仪大多都用于了人际关系的交往,商场上的沟通和人的发展,并没有很好的像以前一样的将礼仪完全的融入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很多人还是觉得在外面需要遵守礼仪,而在家里和熟人面前就不用摆出一本正经的样子了,所以我们看到了很多表里不一,言行举止的差别大的人物,这就是当将礼仪只是狭隘的理解成为了社会交际礼仪的缘故。其实礼仪并不仅仅是社交,更是我们深化自身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是我们在生活中处处应该注意到的,与生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论文
院系:生态环境工程学院
班级:12级环境科学
姓名:马佩云
学号:1200602015
日期:2014年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