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古代科技史专题
11中国古代科技史专题
一.知识归纳
(一)大纲版
1.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
(1)先秦时期:①春秋时期,留下了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即指哈雷彗星,这一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②春秋时期我国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19年7闰的原则,这比西方造160年。③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其中有丰富的天文记载,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天文的认识。
(2)两汉时期:①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②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③东汉时,张衡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④张衡发明制作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千里意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比欧洲早1700多年。
(3)隋唐时期:①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②僧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在实测中他认识到,在小范围有限的空间里得到的认识,不能任意向大范围甚至无际的空间推演,这是我国科学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
(4)宋元时期:①北宋科学家沈括的突出贡献在天文学方面,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十二气历”更加简便,有利于农事安排。②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③元朝杰出天文学家郭守敬,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的正确主张,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④郭守敬主持编定《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2.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1)两汉时期:《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分九章介绍了许多算术命题及其解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南北朝时期:①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②南朝祖冲之精确地计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比外国早近一千年。它的专著《缀术》对数学发展有杰出的贡献。3.中国古代的物理学成就
战国时期:物理学有较大成就。《墨经》中有大量的物理学知识,其中包括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的叙述,还有声学和光学的记载。关于光影关系、小孔成像等,写的很系统,被现代科学家称为“《墨经》光学八条”。4.中国古代的医药学成就
(1)先秦时期:扁鹊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后代把他奉为“脉学之宗”,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从脉象中诊断病情。切脉是扁鹊的主要成就。四诊法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法,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中医所沿用。
(2)两汉时期:①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它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②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③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人誉为“神医”,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④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被称为“医圣”,其代表作《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4)隋唐时期:①唐朝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并有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②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③唐高宗时期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要点。
(4)明清时期: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药物一千八百多种,方剂一万多个,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李时珍重视实地考察和试验观察,注意运用比较方法,所以他对药物的认识和总结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本草纲目》对药物的分类反映了由低级到高级的生物进化观。李时珍还提出“鸟产于林,故羽似叶”的观点,反映了他在动物适应环境、相关变异以及遗传特征等方面的新认识。5.中国古代的地理学成就
(1)南北朝时期:①西晋时期,裴秀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图学家。绘制出《禹贡地域图》,还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原则。②北魏时期,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通过为古书《水经》作注,以《水经》为纲,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水道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诸方面的内容,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2)明清时期:明朝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观察和记述,早于欧洲约两个世纪。还记录了一些地理发现,纠正了前代地理学著作中的一些错误。6.中国古代建筑学成就
(1)先秦时期:夏、商、西周的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都城有城门供居民出入,城内有整齐宽广的街道。
(2)隋唐时期:隋唐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取得了辉煌成就。①隋朝著名建筑师宇文恺主持修建了大兴城,唐朝在此基础上扩建为长安城。长安城政体设计合理,建筑规模宏大,体现了当时城市建筑的高超技术。②宇文恺采用图纸和模型结合的设计方法,是我国建筑技术上的一大突破。③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宋元时期:①北宋末年李诫编写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建筑史上的杰出著作。②辽代河北蓟县独乐寺、山西应县木塔,是我国著名的古代木结构建筑。③金代的卢沟桥闻名中外。④元大都建筑宏伟,城内有完整的排水系统。
(4)明清时期:明成祖令人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建北京城,约八十万能工巧匠中,最有名的是木工蒯祥,被誉为“蒯鲁班”。北京城有三重,宫城外有皇城,皇城外有京城。宫城又称紫禁城。北京城的主体建筑都布置在中轴线上,中央官署集中在京城南部,钟楼、鼓楼位于城北。宫城的黄色琉璃瓦和红墙相配,充分体现出封建皇帝的威严。7.农业、手工业技术专著和科技论著
(1)农学专著:①北朝时期,贾思勰《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②明朝时期,徐光启《农政全书》。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书中还引入了《泰西水法》,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全书60卷,分12门,其中“救荒”一门占全书三分之一,表明作者关心民间疾苦,也说明当时灾荒的严重和政局的衰败。
(2)手工业专著:战国时期,出现了手工业专著《考工记》。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不但在我国工程记述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3)科技论著:北宋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总结了我国古代主要是北宋时期的许多科技成就,在我国和世界科技史上有重要地位。英国学者李约瑟称沈括是“中国科技史上最卓越的人物”,《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4)生产技术综合著作: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书中还收录了一些国外传来的记述,这表明海外技术的不断传入已称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知识。国外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二)新课标版: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 1.四大发明
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等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1)造纸术: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称“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张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洛阳、长安、建业、扬州,是有名的造纸中心。唐宋时期,竹纸、皮纸成为主要品种。751年,大食俘虏唐军的一些造纸工匠,造纸术传到阿拉伯。造纸术外传时间口诀:四七(世纪)朝日八世阿(阿拉伯),十二欧非去安家,十七美洲十九大(大洋洲),造纸技术传天下。
(2)印刷术: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人们已使用彩色套印技术,宋刻本被后世藏书家视为珍品。11世纪中叶,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15世纪中期,欧洲才有活字印刷术。
(3)火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宋朝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4)指南针: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后来,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针。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廉价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人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靠冷兵器耀武扬武的骑士阶层日益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进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2.数学:《九章算术》和珠算
约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采用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运算方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最初采用的是算筹,后来演变成算盘。珠算运算法编成歌诀流利顺口,配合以小九九和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明清时期,珠算运用得到普及和发展。人们可以用珠算法解决加减乘除和开平方、开立方等问题。明朝时,珠算法已传到朝鲜、日本、东南亚和世界其他地区。
3.天文:《石氏星表》和浑仪
尧设有火正、羲和之官,负责观察日月星辰。中国不仅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以及哈雷彗星的记录,而且编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后人根据战国时期天文学家石申的记录,编成《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保留了一百多颗恒星的赤道座标数据。中国古代创制了许多先进天文观测仪器,如浑仪、简仪等。浑仪是望远镜发明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至迟汉武帝时期,中国古代科学家已使用浑仪确定天体坐标。简仪是元代科学家郭守敬革新浑仪而制成的。4.历法和农学:《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我国自古农业发达,与农业密切相关的历法制订和农学研究,成果丰硕。夏朝时制订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元朝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集前代各家历法优点之大成,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授时历》规定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与今天世界通用的公历格里高利历基本相同。《授时历》1281年颁布推行,比现行公历的颁行早了300年。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朝王祯的《农书》和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中国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农书。《齐民要术》是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农业科学著作,主要记录了东汉以后五百年间,特别是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贾思勰在书中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强调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他提倡精耕细作、防旱保墒,主张轮作、多施绿肥,创造出培育实生苗、扦插、嫁接等果树栽培方法。
5.医学:《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东汉末年,张仲景写出了集大成的中医专著《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
明朝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对中药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本草纲目》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二.规律小结
1.中国古代科技的世界地位及其在近代衰落的原因(“李约瑟难题”)
(1)中国古代科技的地位: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出同时代的欧洲,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并且向世界各地传播,对世界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①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②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③封建教育的发展,思想观念的进步,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条件;④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功不可没,科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国家的支持;⑤统治者对外实行开明的文化、宗教政策,有利于科技文化正常交流和发展;⑥文化发展的继承性,前代科技文化成就为后代科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⑦重视为“农本”思想的服务,如天文历法、数学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⑧广大科技劳动者积极进取、勤奋钻研的精神。
(3)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①中国科学技术自身的缺陷:满足于实际上的应用,没有形成理论上探讨和深思的风气。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大多是对生产经验和自然现象的简单总结,属于经验和描述的范畴,领先于西方的大多在经验技能方面,缺少科学的概念、定律和逻辑推理,也未能提出较为系统的完整的学说。如火药的发明是人们在炼丹时偶然发现的副产品,并未上升到化学反应方面的科学认识。中国人最早发现了哈雷彗星,但却没有分析研究其平均出现的周期,而英国人哈雷却揭示了其中的规律。中国的数学偏重“算”的实用技巧,而缺乏用以演绎、证明规律的理念。②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不可能使科学应用达到较大规模,从而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失去了应有的土壤。③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也阻碍了和工商业有关的科技的发展。④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政策,如八股取士、文字狱等,使大量知识分子脱离实际、脱离生产、脱离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研究,使近代科学在中国失去了产生和发展的政治文化基础。⑤教育的落后,不利于科学间的互相融合,也不利于培养大批人才。
2.明代以前,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其外传为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3.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水平同当时的政治环境、经济基础、国家政策有密切的关系。
三.热点冷点
1.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主要科技成就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2.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科技发展状况与当时历史背景之间的联系是高考的冷点。
四.高考题例
01.(2004天津文综16)中国古代记载物理学知识,其中包括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声学和光学知识的著作是
A.《墨子•墨经》 B.《梦溪笔谈》 C.《营造法式》 D.《天工开物》
02.(2007天津文综13)郭沫若为张张衡墓题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中亦所罕见。”此评价的依据之一是张衡
A.创制了简仪 B.最早做了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 C.制定了《大衍历》 D.最早对月食作了科学的解释
03.(2004全国一卷文综16)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的著作是
A.《梦溪笔谈》 B.《汜胜之书》 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 04.(2005天津文综18)英国著名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认为,中国在公元3—13世纪之间保持着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属于此时期的科技成就有
①雕版印刷术 ②记录太阳黑子 ③实测地球子午线 ④铸铁柔化处理技术 ⑤计算圆周率的方法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①③④ 05.(2006江苏历史4)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表述,正确的是
A.西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B.隋唐时期已经有了活字印刷的书籍 C.唐朝时期发明了管形火器“突火枪” D.宋代在航海交通上已普遍使用指南针 06.(2008重庆文综12)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宋元时期科技成就的探究性学习,需重点查阅
A.《考工记》
B.《神农本草经》
C.《齐民要术》
D.《梦溪笔谈》 07.(2008上海历史分叉部分A组8)中国古代有许多重大发明,下列发明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司南、纸、火药、活字印刷 B.纸、火药、活字印刷、司南 C.火药、活字印刷、司南、纸 D.活字印刷、司南、纸、火药 08.(2008海南历史5)下列各项中,最早记载蕃薯(甘薯)传入我国的文献是 A.《齐民要术》 B.《农书》 C.《农政全书》 D.《四洲志》
09.(2009年山东基本能力26)《韩非子•喻老》中的《扁鹊见蔡桓公》一文记载,神医扁鹊四次面见蔡桓公,便知其腠理、肌肤,逐渐发展到肠胃、骨髓。该典故说明扁鹊看病所用的诊法是
A.望诊 B.闻诊 C.问诊 D.切诊 10.(2009年山东基本能力42题第(4)小题)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书籍的发展,下面左侧是繁体“书”字,其活字应该是
11.(2008广东历史3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兔 【释名】┅┅ 【集解】┅┅(时珍曰)┅┅或谓兔无雄,而中秋望月中顾兔以孕者,不经之说也。┅┅
肉 【气味】辛,平,无毒。┅┅(弘景曰)兔肉为羹,益人。妊娠不可食,令子缺唇,┅┅(藏器曰〕兔┅┅,子从口出,故妊妇忌之,非独为缺唇也。【主治】补中益气 【发明】┅┅其性寒而解热┅┅,故又能治消漏,┅┅虚寒者,宜戒之。┅┅ 【附方】┅┅
血 【气味】┅┅
——李时珍:《本草纲目》第五十一卷,“兽部”。问题:
(1)《本草纲目》一般分那几个门类来介绍一种药物?其中纠正了前人关于兔子的什么错误说法?(4分)
(2)从材料看,《本草纲目》有何不足之处?(2分)
(3)总结《本草纲目》在中国传统医学史上的主要贡献。(3分)
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A 识记教材中有关知识。
02.D 张衡的科技贡献除地动仪外,还有最早对月食的科学解释等。03.A 熟悉南北朝时农学成就。
04.A 公元3—13世纪是指南北朝至宋末元初。②项西汉,④项春秋。05.D A项应为东汉,B项应为北宋,C项应为南宋。06.D 选项中只有《梦溪笔谈》是北宋时的科技著作。
07.A 司南在战国;纸最早在西汉前期;火药在唐朝中期;活字印刷在北宋。08.C 甘薯是在明代传入中国,选项中只有《农政全书》能记载。09.A 从题中“面见”蔡桓公,知其病情,可作判断。10.D 从左右相反的反刻规律可判断。11.
(1)(根据括号中的词语作答,集解中有关于兔子受孕的说法)释名、集解、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望月而孕。
(2)(从对兔肉的说明中可看出)没有否定或纠正前人的某些错误说法(如孕妇忌吃兔肉)。(3)(结合教材和材料,进行适当概括)对16世纪以前传统中医药的研究进行了全面总结;创立了新的药物分类法;纠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说法。
五.新题预测
01.汉代有人指出:“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这是 D A.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B.王充反对“天人感应”的论据 C.张仲景注重自然环境对疾病的影响 D.张衡对月食作出的科学解释 02.为中医学奠定理论基础的著作是 B A.《神农本草经》 B.《黄帝内经》 C.《伤寒杂病论》 D.《四部医典》 03.韩剧《大长今》的播出,扩大了中医在世界的影响。下列关于中医表述正确的是 A ①《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②李时珍被誉为中国的“药王”
③《唐本草》是最早的官方颁布的药典 ④华佗被誉为“神医”是“四诊法”的创始人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04.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说:“如果以为选择原理是近代发现,那就未免和事实相差太远了„„早在1300 年前,在一部古代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中已经有关于选择原理的明确记述。”这部书是 B A.《墨子》 B.《齐民要术》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05.“„„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颇似淳漆,然(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这段记载最有可能出自 C A.《齐民要术》 B.《四民月令》 C.《梦溪笔谈》 D.《农政全书》 06.下列文明成果最早经阿拉伯人传往西方的是 A 造纸术 罗盘针 地动仪 突火枪
07.在楚汉之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韩信投靠刘邦后,被派去管理杂乱无章的粮仓。但很快韩信就把新谷、陈粮分开,而且新谷、陈粮的多少统计的非常清楚。他的这些智慧最可能记载于 B A.《石氏星表》 B.《九章算术》 C.《夏小正》 D.《汜胜之书》
08.小明同学想了解中国古代的中医药的一些治病古方,于是上网点击“中医药”进行搜索。下列信息不正确的是 A A.《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B.《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C.《伤寒杂病论》提出了辩证施治的方法 D.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 09.“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铁罐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外,所爇围半亩之上,火点著甲铁皆透”。以下关于这则材料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C A.材料中内容说明了火药的巨大威力 B.此种情景应当出现在唐末以后 C.这项发明极大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进步 D.火药起源于道士的炼丹活动
10.著名的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出:“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的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科技作科学的解释与推广。”李约瑟这段话的理解准确的是 C A.个人与社会、自然是无法分开的 B.研究人类惟有研究人本身 C.中国古代只注重人的研究,不重视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 D.对自然界的研究是无法穷尽的
第二篇:中国古代小说史
《中国古代小说史》课程教学大纲
—、编写说明:本大纲编写依据和适用范围;
编写依据:在“中国文学史”基础课学习比较巩固的前提下,针对中国古代小说史做进一步的讲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强相关研究引导。适用范围:汉语言文学专业函授本科
二、本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 《中国古代小说史》是面向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或专升本开设的公共选修课,是专门以传统中国文学中的小说瑰宝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素质教育学科。通过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国古代小说的主要内容,以史为纲,以作品为目,重视名著讲解,引导学生提高分析和鉴赏中国小说的能力,并从中受到民族精神和人格情操的陶冶。
三、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教学,学生应达到下列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2)对重要作家作品,包括成书过程、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艺术特点等有一定的掌握。(3)要求对古代小说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有比较全面的掌握。(4)完善自身的人文素质,把中国古代小说体现的真善美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融入自身的修养和今后的社会实践中去。
四、教科书与参考书目 教科书:
《中国古代小说简史》
沈治钧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1 参考书目:
1、《中国古代小说十五讲》 李银珠、宋浩庆等编写
北京出版社 1983
2、《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3、《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齐裕琨,王子宽著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
4、《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齐裕焜主编,敦煌文艺出版社
1990年
5、《中国小说史漫稿》,李悔吾著,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8年
五、各章节教学目的要求、教学内容
学时分配:总学时36学时,面授学时30学时,自学学时6学时
第一讲 古代小说的起源与萌芽―先秦两汉(2学时)
目的要求:通过对古代神话内容的简介及其内容的分析,使学生了解神话在我国文学宝库中占有的重要位置。
教学内容:本章论述了神话的产生、内容、思维特征及其演化过程。本章重点:神话内容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本章难点: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古代小说的含义及演变,了解神话的地位和内容。思考题:
1、神话与“小说”有什么关系?
2、古代神话可分哪些内容,代表作品是什么?
第二讲 中国文言小说的发展期―魏晋南北朝(2学时)
目的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小说的起源和此进期小说的兴盛情况,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产生的背景及内容,此朝小说的特点,《世说新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教学内容:本章内容特点是指出魏晋南朝小说是文言笔记小说,在情节叙述、性格刻划方面初具小说规模,但不是小说的成熟形成。本章重点:《搜神记》、《世说新语》
本章难点:如何理解《世说新语》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
教学要求:重点掌握《世说新语》的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可自学其相关作品的内容。思考题:
1、《世说新语》是如何表现魏晋风流的?
2、魏晋南北朝小说有何历史贡献?
第三讲 中国文言小说的繁荣期―隋唐五代(2学时)
目的要求:了解唐传奇的基本特点及其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教学内容:唐传奇和变文的题材内容、艺术特点及其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本章重点:唐传奇的发展分期和内容分类及艺术成就 本章难点:唐传奇在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
教学要求:对唐传奇概念进行细致讲述,包括内容及艺术成就,并要求学生熟读相关篇目 思考题:
1、唐传奇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代表作品有哪些?
2、唐传奇在小说史上有何地位?
第四讲
中国通俗小说的发展期―宋元(2学时)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话本小说的基本特点。教学内容:本章评介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本章重点:宋元话本的分类及其特点。本章难点:如何理解宋元话本的贡献。
教学要求:本章讲述了话本的名称及分类,要求学生掌握话本小说的特点,并熟读重要作品的内容 思考题:
1、什么是“话本”?
2、“话本”如何来分类?有哪些重要的代表作品?
第五讲 明代长篇小说
(一)―《三国演义》(2学时)
目的要求:旨在通过对《三国志演义》以上诸方面的分析,使学生对《三国志演义》这部历史演义小说有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内容:本章论述《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作者版本;《三国志演义》的主旨、艺术成就及其影响。本章重点:《三国志演义》的主旨及艺术成就
本章难点:《三国志演义》“尊刘反曹”思想的形成。
教学要求:本章主要讲授《三国演义》的成书情况,《三国演义》的版本、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原著。思考题:
1、《三国演义》的成书情况及版本。
2、《三国演义》的主旨有哪些?
3、《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什么?
第六讲 明代长篇小说
(二)―《水浒传》(2学时)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这部英雄传奇小说有较为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内容:本章论述水浒故事的流传与发展、《 水浒传》的版本及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本章重点:《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本章难点:《水浒传》思想内容的复杂性。
教学要求: 本章主要讲授《水浒传》的成书情况,《水浒传》的版本、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原著。思考题:
1、《水浒传》的主要版本有哪些?
2、《水浒传》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哪几方面?
第七讲 明代长篇小说
(三)―《西游记》(2学时)
目的要求:使学生对明代的神魔小说有较全面的了解。
教学内容:本章论述《西游记》为代表的明代神怪小说,西游记题材的演化、作者、版本、主旨及艺术特色。
本章重点:《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本章难点:《西游记》的整体寓意是宣扬“三教合一”化了的心学。
教学要求: 本章主要讲授《西游记》的成书情况,《西游记》在早期的流传、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原著。思考题:
1、试述孙悟空的艺术形象。
2、《西游记》与心学的关系。
第八讲
明代长篇小说
(四)―《金瓶梅》(2学时)
目的要求:通过对《金瓶梅》的创作时代,它所描绘的封建末世的世俗人情画,以及他对于白话长篇小说发展的贡献,使学生了解《金瓶梅》巨大的文学价值。教学内容:本章论述《金瓶梅》及其续书。本章重点:《金瓶梅》对白话长篇小说的贡献。本章难点:《金瓶梅》的悲剧意义。
教学要求:本章讲授了《金瓶梅》的成书、思想内容、女性形象,以及在白话长篇小说发展上的贡献。思考题:
1为什么说《金瓶梅》是一部哀书?
2、试析潘金莲的人物形象。
第九讲 明代拟话本 ―“三言”“二拍”(2学时)
目的要求:通过对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和文言小说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和明代文言短篇小说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内容:本章论述《三言》、《二拍》及明代文言短篇小说。本章重点:《三言》《二拍》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本章难点:《三言》《二拍》的新的价值取向。
教学要求:本章重点讲授了《三言》、《二拍》中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并选取重点篇目进行了分析,要求学生自主学习阅读相关内容。思考题:
1、试析《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2、《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艺术成就是什么?
第十讲
中国小说的发展高峰期―清代(2学时)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清初白话小说创作的基本特征。
教学内容:介绍清初白话小说的几种类型,即明代小说的读书、摹写世态人情的世情小说,叙写明清之际政事的时世小说,才子佳人小说。特点是虽无杰作但数量达上百部,标志着小说创作总体上已由合编迈入独创阶段,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具有承前训后的作用。
本章重点:《水浒后传》、《说岳全传》。
本章难点:清初白话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清代初期白话小说的发展情况,能阅读比较重要的几部相关作品。思考题
1、清代初期白话小说的特点是什么?
2、清初白话小说的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评价?
第十一讲 清代小说
(一)―《聊斋志异》(2学时)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清代文言短篇小说的新成就。教学内容:本章介绍蒲松龄和他的《聊斋志异》。本章重点:《聊斋志异》的孤鬼世界建构及其内涵。本章难点:《聊斋志异》的艺术创新。
教学要求:本章讲授了作者的生平思想与作品的关系,重点讲授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要求学生能阅读相关的优秀作品。思考题:
1、《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分为哪些方面?
2、《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是什么?
第十二讲 清代小说
(二)―《儒林外史》(2学时)
目的要求:要求学生深入把握《儒林外史》的题材、主题思想以及艺术成就。教学内容本章介绍吴敬梓的生平经历及其《儒林外史》。本章重点:《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本章难点:如何把握明清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现象。
教学要求:本章讲授了作者的生平与创作情况,并重点讲授作品的主题思想及艺术成就。要求学生能就作品做相关人物分析。思考题:
1、《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2、试述《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第十三讲 清代小说
(三)―《红楼梦》(4学时)
目的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曹雪芹的家世、思想对他的创作的影响,以及《红楼梦》悲剧主题和多方面的艺术成就。
教学内容:本章介绍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本章重点:《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本章难点:《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教学要求:本章讲授了曹学芹的身世与作品《红楼梦》的关系,讲授《红楼梦》的版本情况、研究流派、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要求学生熟读作品。思考题:
1、试述“红学”的基本情况。
2、《红楼梦》的版本情况概述。
3、《红楼梦》的悲剧性表现在哪几方面?
4、《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是什么?
第十四讲近代小说(2学时)
目的要求:通过对狭义公案小说、人情世态小说的分析,使学生了解此期小说的发展与诗文相比,明显滞后,显得沉闷。通过对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运动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到此期小说、戏剧与社会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教学内容:本章论述近代小说的发展状况。
本章重点:侠义公案小说合流现象、人情世态小说的人文蕴涵与美学风貌。四大谴责小说的内容与艺术特点。本章难点:近代前期小说的发展滞后于诗文的现象及其原因。近代小说与社会政治之间的联系。
教学要求:本章重点讲述了近代小说与政治的关系,并着重讲授四大谴责小说的社会意义,要求学生自主阅读相关作品。思考题:
1、近代小说有什么样的特点?
2、近代小说与政治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第三篇:中国古代美术史
第一编 中国古代美术史 第一章 原始时期美术
1.美术起源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2.新石器时代美术发展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3.名词解释: 黑陶 彩陶 岩画
4.作品分析:人面鱼纹彩陶盆 鹳鱼石斧纹彩陶缸 红山文化玉龙 舞蹈纹彩陶盆
第二章 先秦时期美术
1.为什么夏、商、周时代被称为青铜时代?
2.论述《人物龙凤帛画》、《人物御龙帛画》的时代、主题和艺术特色。3.战国青铜器的装饰风格特色是什么? 4.什么是甲骨文和金文?
5.作品分析:司母戊鼎 立鹤方壶 人物龙凤帛画 人物御龙帛画
第三章 秦汉时期美术
1.说明霍去病墓石雕群的创作年代、主题思想、艺术风格及历史意义。2.简要说明秦兵马俑出土地点、规模、创作主题思想、艺术成就及历史价值。3.何谓画像石、画像砖?它们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分析其内容和艺术成就。5.简介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的内容和艺术表现。6.秦汉时代有哪些重要的陶塑和铜雕作品? 7.秦汉书法发展中的书风演变过程及重要碑刻。
8.作品分析:武氏祠画像石 马踏匈奴 长信宫灯 说唱俑 马踏飞燕 张迁碑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
1.魏晋南北朝的美术较之汉代有哪些重大发展? 2.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及其历史贡献是什么?
3.魏晋南北朝有哪些具有重要影响的画家?分别对其进行简要介绍。4.试述顾恺之的时代,生平,重要的传世绘画作品以及在理论方面的贡献。5.谢赫《画品》是一部怎样的著作?“六法”的内容是什么?在美术评论上有何意义?
6.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兴起的原因?
7.宗炳《画山水序》对山水画提出了哪些重要见解。
8.简要介绍十六国至北朝中国三大石窟艺术的题材、内容和艺术成就。9.简述陵墓雕塑的演变、发展、特征及代表作品。
10.作品分析: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七贤图砖画 司马金龙墓木板漆画
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美术
1.结合历史背景,说明唐代美术发展的特征。
2.举出唐代有有影响的人物画家和作品,按照不同历史阶段试作简要论述。3.唐代鞍马画的代表作品分析
4.举例说明张萱与周昉仕女画的艺术风貌。
5.隋唐时期有哪些重要山水画家?分别叙述其风格特点。6.唐代石窟壁画的发展与特征。
7.试举唐代陵墓雕刻的重要作品并分析其艺术成就。8.唐代书法发展的基本情况。
9.名词解释:绮罗人物 青绿山水 吴带当风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经变画 供养人 昭陵六骏 作品分析:步辇图 历代帝王图 捣练图 虢国夫人游春图 簪花仕女图 游春图 送子天王图 五牛图 牧马图 韩熙载夜宴图 匡庐图 潇湘图
第六章 宋辽金元美术
1.简述五代时期美术发展的总体成就
2.荆浩、关同、董源、巨然山水画的风格及他们在山水画方面的贡献和地位。3.试比较黄筌、徐熙花鸟画风格的不同,他们的创作及对后世花鸟画发展的意义如何?
4.北宋前期有哪些卓有影响的山水画家?结合作品分析其艺术特色。5.试述郭熙的山水画创作和理论对于中国山水画发展的贡献。6.结合画家和作品,简要叙述北宋中后期山水画创作的新发展。7.宋代院体画家有哪些著名画家?他们在艺术上有何特色?
8.叙述李公麟的绘画艺术成就及其在宋代绘画发展中的历史地位。白描 9.两宋时期出现了哪些具有影响的文人士大夫画家?他们提出了什么艺术主张?
10.如何评价宋徽宗的艺术成就?
11.结合南宋四家的作品叙述南宋山水画艺术风格的发展和演变。
12.试结合南宋时期一些重要人物画家及作品分析这一时期创作的基本面貌。13.辽代有哪些擅长画蕃马题材的画家?流传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14.辽、金版画的成就与特征。
15.金代绘画发展概貌及对元代绘画发展的影响如何? 16.元代初年有哪些遗民画家?试结合作品论述他们在艺术表现上的特点。17.赵孟頫在书画上提出了哪些见解?其艺术成就和影响如何?
18.元代有哪些著名的擅长画墨竹、墨梅的画家?试结合作品分析其艺术特色。19.简要论述“元四家”的生平,创作和艺术成就。
20.元代有哪些重要的寺观壁画流传下来?试结合时代背景论述其艺术成就。21.名词解释:徐黄异体 院画 米点山水 南宋四大家 《林泉高致》 白描 减笔人物 文人画 元四家
22.作品分析:溪山行旅图 读碑窠石图 早春图 清明上河图 采薇图 万壑松风图 踏歌图 寒江独调图 卓歇图 文姬归汉图 墨兰图 鹊华秋色图 二马图 富春山居图 渔庄秋霁图 青卞隐居图 墨梅图 杨竹西像 永乐宫三清殿朝元图壁画
第七章 明清时期美术
1.简要论述明清时代美术发展的基本特征。
2.明代宫廷绘画的活动状况以、代表画家及艺术成就。3.简述“吴门画派”的形成、发展及艺术特色。
4.分析陈淳、徐渭写意花卉风格的异同和他们的创新与贡献。
5.董其昌在绘画艺术上提出了哪些见解?在绘画发展中产生了什么影响? 6.简要介绍陈洪绶的生平、作品及艺术成就。7.简述曾鲸肖像画的特点及艺术成就。
8.简述四王的师承和艺术追求,分析其艺术风格的异同及其在绘画艺术发展上的影响。
9.清初四僧是哪些人?分别论述其艺术风格和成就。10.明末清初在安徽、江苏地区的重要画家以及成就。
11.“扬州画派”包括哪些画家?他们的绘画在什么历史环境下产生?其艺术倾向如何?
12.明清园艺术在南北地域上有何特点?请列举主要的帝王园囿和私家园林遗迹。
13.名词解释:浙派 吴派 吴门四家 南北宗论 南陈北崔 波臣派 四王画派 四僧画派 苦瓜和尚话语录 四王吴恽 金陵画派 扬州八怪 14.作品分析:庐山高图 墨葡萄图 秋风纨扇图 孟蜀宫伎图 淮阳洁秋图 台阁体 顾绣、苏绣 景泰蓝 杨柳青年画
第二编 中国近现代美术
1.“海上画派”有哪些具有代表意义的画家,他们的艺术特色如何? 2.试述留学画家对中国近代美术的影响。
3.岭南画派有哪些具有代表意义的画家,他们的艺术特色如何? 4.试述近现代美术教育的概况及对后世的影响。5.解放区木刻艺术的特征及代表作品。
6.新中国有哪些重要美术家,他们的艺术创作有哪些成就? 7.名词解释:海上画派 海上三任 岭南画派
8.作品分析:《麻姑献寿图》 《酸寒尉像》 古元《减租会》 李桦《怒吼吧中国》 徐悲鸿 《奔马图》、《愚公移山》 蒋兆和《流民图》 傅抱石《丽人行》 罗工柳《地道战》 董希文《开国大典》 方增先《粒粒皆辛苦》 钟涵《延河边上》
第四篇:中国古代制度史范文
一、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发展历程、主要特征
1、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发展历程
皇帝制度自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开始创立,经过历代王朝的不断发展、强化,直至1911年清宣统皇帝逊位才被彻底废除,前后历时2131年。它经历了由初创、初步完善、完善成熟、进一步发展、强化、消亡这一演变规律。在皇帝制度演变的各个时期,其特点也是各自不同的。
1)创立和初步完善
秦汉魏晋南北朝是皇帝制度从初创到初步完善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皇帝制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神权被皇权进一步利用。秦统一六国,始皇自称“赖宗庙之灵”,汉武帝时,董仲舒发展了儒家的君权神授说,给君权披上了一层神圣而又神秘的外衣。君权与神权的结合,加强了君权不可侵犯的原则。
第二,为维护皇帝的尊严,礼乐制度被进一步强化利用。统治者大力加强礼的建设,使礼成为维持社会和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及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尊卑上下等级关系,使之成为指导立法、司法、行政的基本原则。
第三,皇权是在排除来自各方面的侵扰之后得以巩固的,它经历了与各方面政治势力的较量和斗争。
2)完善成熟
隋唐时期是皇帝制度的完善并成熟时期。其中隋开创重新统一的局面,皇帝制度在新的形势下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
第一,隋以前的尊号只有“皇帝”二字,到唐高宗李治时,群臣给他上号为“天皇”。是为上尊号之始。自此以后,逐渐确立了在皇帝生前即上尊号的制度。
第二,在庙号和陵寝方面,从唐代开始,确立了开国之主称“祖”,以后所有君主一律称“宗”的庙号制度。
第三,在符玺和诏敕方面,隋以后确立皇帝八玺制度。八玺名称不同,用处也不同。
第四,在皇位继承方面,隋唐制定了隆重的册立太子的礼仪,设置了规模庞大的东宫官署机构。
第五,后宫制度和外戚政治方面,隋唐时期的后宫嫡庶等级制度更加严格,后宫制度也臻于完备,尤其是皇后的地位在前代的基础上有进一步提高。
3)进一步发展
宋元是皇帝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时期:
第一,宋代更加严格用玺制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内外相互牵制,防止其中生有弊端。第二,在宋代皇后地位更加突出,这实际上也是皇权提高的折射。
第三,在宗室制度方面,宋代对于宗室给以很高的政治和经济待遇,就是不给权力,几世以后宗室便与士庶之家基本相同了。这就从某些方面减轻了皇权受到地方宗室力量威胁的可能。
4)加强与巩固后的成熟
明清将皇帝制度强化到了颠峰。而这一时期也是皇帝制度的消亡时期。明清两个封建王朝都极力进一步提高君主大权,从制度上保证全国统治权力高度集中。明王朝在这方面远远超过以前的各个王朝,清王朝又在明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然而同时,封建社会和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也愈益尖锐。
在皇位继承方面,皇族争夺帝位的斗争非常剧烈。在雍正帝时期,从根本上决定废除了以嫡长制为前提预立皇太子的办法,改行密建皇储的制度。
2、主要特征
1)政治结构上的平衡性(权力之间不同形式的制约)2)传承方式上的世袭性:子孙相继
3)皇帝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绝对的权力,皇帝是国家的代表和象征。一切规章制度的制定,一切内政外交以及和战等大政均由皇帝裁定。
4)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是以皇帝制度为中心的等级制度、宗法制度、社会秩序的理论基础。
5)全体官僚都是皇帝的臣仆,庞大的国家机构都是君主的办事机构。6)全国的人口、资源都是皇帝拥有的财富,可以全权支配。
二、中国古代相权的发展与演变情况
综观历史,可以把相权的发展概括为:秦朝为建立时期,西汉为鼎盛时期,西汉到明朝之前为调整时期,明清为衰落期。
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使之成为正式官制。秦朝开始实行一相制,也曾置左右丞相。
西汉:西汉初期,宰相的权力迅速膨胀,并很快达到鼎盛时期。丞相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所不管,与当时的皇权基本上处于平等状态。但相权和皇权之间的矛盾也开始暴露出来。相权的膨胀使皇权受到威胁,便开始受到制约。在汉武帝之时,设立“中朝”,形成“中外朝”。西汉末年,改宰相为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一起为三公,亦称三司。
东汉:东汉大体沿袭西汉之制,三公改为司徒、司空、太尉,为共同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尚书台出现,中朝发展为一个正式的机构,导致“三公虽设,事归台阁”局面形成隋唐:确立三省制度,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就是宰相。尚书省是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书省是秉承皇帝意旨掌管国家机要大事、发布政令的机构,其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其长官称侍中。凡朝廷有军国大事,则中书出令(决策),门下封驳(审议),尚书受而行之(执行)。所以人们也简称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机构。又因尚书省下设有六部,故习称“三省六部制”。唐中叶以后,皇帝另选重臣数人,授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衔,意即与中书、门下长官商量处理国务之官,是事实上的宰相。
宋朝:设立二府三司。二府即政事堂和枢密院,执掌文武,同为宰相之任。中书门下的长官为正宰相,亦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宰相称“参知政事”。后来参知政事与正宰相基本无差别,使正宰相事权更为分散。枢密院为国家最高军政机关。三省六部依然存在但实际上是闲职,三省长官时常不设。三司为最高财政机关。二府三司将政权军权财政分离,互相制衡,弱化相权,强化了皇权。
元代:废三省制,实行一省六部制,即废除门下省和尚书省,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其中设左右丞相、平章、参政等,行宰相职权。集权统治高度强化。
明朝:明初沿袭元制,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朱元璋废丞相,使六部直隶于皇帝。明成祖时,在设立殿阁的基础上正式设立内阁。阁臣权力虽比宰相权力小得多,但人们还是习惯把阁臣看成宰相。
清朝:清代沿明制设立内阁,大学士即为宰相。雍正皇帝时,为防止内阁泄漏机密,在内廷设军机处,称为军机大臣,处决要务。至此,皇权发展到了顶峰。
三、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任用制度的变化情况 夏、商、周: 世卿世禄制
以血缘、婚姻为基础,从天子到诸侯国君,再到各国的卿大夫或士,分割了国家的所有权力。父死子承,代代相传;由于各级官员均以“食邑”为俸禄,所以世袭制度又称“世卿世禄制”。
战国、秦:军功、俸禄制
人们通过建立军功获取权位,对功臣的赏赐,以一定数量的粮食作为俸禄,以官位的高低,定俸禄的多少。军功俸禄制建立后,出现了文武分职的专职官吏。
两汉:察举制,征辟制
“察举”,又称“举荐”,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由地方长官在自己管辖区內考察选拔人才,按照一定的科目和标准,向中央政府推荐(举),朝廷根据不同的需要设立各种科目,指定有关的官员担任举主(相当于主考官),经过适当的考核(举),授予相应的官职
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聘是采取特征与聘召的方式,选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学兼优的人士,或备顾问,或委任政事。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九品”指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九级来区分人物高下。“中正”是专职品评人物的中央官员;“品”即“品状”在此制下,所有未出仕或现任官吏,都由中央评定品级,作为任用及升迁标准。
隋唐至明清:科举制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实行的重要选官制度,科举的意思是分科举人,有很多科,但特别正要的是选拔官吏的进士科。它的主要依据是学习和应试成绩,其与以往选官制度的根本区别在于普通读书人均有通过科举考试而被选拔作官的机会,扩大了皇帝选拔官员的范围,同时也使选拔标准相对公平和客观。这在当时来说,是一种较为先进和公正的选官制度。
科举制的发展演变过程如下:
1、隋朝——科举制度的创立
隋炀帝“置明经、进士二科”,以“试策”取士,在中国的选举任官史上打开了新的一页,科举制度从此开创。
2、唐朝——科举制度的完善
唐代实行科举取士。唐代的科考,分为常科和制科。每年按例举行的分科考称为常科,而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则称制科。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是生徒,二为乡贡。我国最早的殿试始于唐武则天。
3、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
宋朝科举考试的科目很多,宋初的科考分两级,一级为各州举行的取解考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将进士分为五等,一、二等称及第,三等称出身,四、五等称同出身。
4、元朝——科举制度的中落
元代的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御试三级,每三年一次。汉族儒生想通过科举进入仕途非常困难。使得广大知识分子前途渺茫,被迫放弃学业,以至一时“天下习儒者少”。
5、明朝——科举制度的鼎盛
明代的科举,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进行。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又称乡闱。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国家一级考试,又称礼闱,在乡试的第二年,于京城举行。参加会试者必须为乡试中式的举人。殿试,是明代科举的最高一级考试,因考场设在皇宫内的奉天殿或文华殿,所以称为“殿试”。殿试又称廷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6、清朝——科举制度的衰落
称清代为科举制的衰弱期是很不确切的,所谓衰弱是指晚清“废科举、兴学校”时的情况。
四、近代知识分子关于晚清政治体制改革的主张及作用评价
从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末中国近代思想向西方学习发展的渐进过程: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这些思想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先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后学习社会政治学说,探求强国之路。一)、“开眼看世界” :倡导者——林则徐、魏源(1)林则徐,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四洲志》介绍世界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
作用评价:这促使人们开阔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
2、主张: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于是,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来改变现状。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 , 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 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3、实践:掀起一场洋务运动 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内容:(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民用工业。(70年代中期开始)筹划海防,建立近代海军。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
4、作用评价:洋务运动中开设了一批近代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翻译、军事人才,派遣留学生出国,使西方先进知识传播到中国,为西学在中国更广泛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促进作用,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争,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介绍西方社会科技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进行道路选择的前提,也就是说他们总想把西方先进的军事、经济技术来嫁接到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来,这种努力是注定会失败的。三)、早期维新思想
1、时间: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2、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
3、思想主张:
a 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b 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c 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作用评价:认识到如果向西方学习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涉及经济流通领域、文化思想领域和政治制度领域。这是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做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四)、维新变法思想
1、时间:19世纪90年代初。
2、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3、主张: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首的维新派开始用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来评判中国,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维新,是指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特指政治上的改革运动。维新变法就是政治上、经济上反对旧事物,实行新法。维新思想传播的方式——开办学堂、著书立说。
康有为主张:实行君主立宪,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新学伪经考》将封建统治者奉为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孔子改制考》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说孔子假托古圣先王尧、舜、禹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
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康有为的观点有力的抨击了坚持“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顽固势力,在社会上引起极大轰动,被称为“思想界之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梁启超主张:只有变法才能图存,代表作:《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严复主张:用民权否定君权。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他用近代民主思想阐明民主君仆、主权在民的道理,用民权否定君权,直接动摇了君权论的基础。
4、维新思想的实践:戊戌变法(高潮)(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作用评价:
(1)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民的觉醒。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大大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剧,瓜分大祸迫在眉睫的紧要关头。资产阶级维新派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并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这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
(3)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维新派提倡西学,兴民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
(4)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五、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总体看法
政治制度史就是政治制度变迁的过程与运行的内在理路。它与政治史有关,但属于政治变迁中最为内在的痕迹。制度史不是史料的简单罗列,也不是官制变化的单线条描述,它是对于过去制度变迁的一种新的诠释,呈现出历史的内在逻辑和合理性。
制度史的研究对象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类:政治组织的框架、政治文化的变迁;政治运作规则和机制的变化理路;社会权力结构的变迁。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本书论述了中国从前封建时代直至晚清的政治制度史。作者运用制度主义、历史主义的方法研究了这一历史时空的政治组织的构架、政治文化的变迁、政治运作的规则和机制的变化以及社会权力结构的变化理路。既勾勒了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概观,又彰显了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和核心问题。本书对先秦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政治制度发生、发展、变化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内容包括中国国家产生的途径、特征及其对后代的影响;国家元首制度的发展轨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转变的历史类型和各自特点及其转换的历史原因;政府监察制度的发生、发展及其历史沿革;历史上国家官吏管理机制,即选官制、官编制、考课制、致仕制等制度;历史上有作为的管理者的治国方法等。与其他的同类教材比较,本书更注意从政治学和历史学理论相结合角度出发,侧重在史料分析的基础上,对历史上的政治制度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并给予规律性的认识,在基础理论方面提出了一些新见解。
全书共分九章:第一章为“前封建时代和封建时代”,介绍了夏、商、西周封建制度的发展和更久远时代的政治制度状况;第二章为“‘官僚’帝国的时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介绍了春秋时期封建制度向官僚帝国时代的过渡、秦朝的法家帝国及两汉的王霸之道;第三章,贵族与皇权——三国、魏晋南北朝,介绍了这一时期的贵族政治、门阀政治、九品中正制、地方政治与行政区划的演变、军队私人化等;第四章,考试帝国——隋唐,主要介绍了隋唐的制度变迁问题,详细的阐述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集体宰相体制,隋唐的官僚考核制度、监察制度、兵制、地方政府体制、司法制度等内容;第五章,军阀政体——五代十国,介绍了这一时期的武化结构与缺失了文治精神的文官体系;第六章,“精致繁复的网状王国”介绍了两宋的中央行政机构、地方官制、学校制度、人事制度、兵制等;第七章,“草原帝国”向读者展示了金、元两个草原王朝的独特政治体制;第八章,绝对王权——明、清(1860年之前),介绍了中国王权高度集中时代的政治制度;第九章介绍了晚清时期中国政治制度“转型的阵痛”。
与以往有关中国政治制度史的著作和教材写作手法不同,本书以时间脉络为顺序重新梳理了中国政治制度史,对每一朝代的制度特点进行了新的解释和总结,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制度史不是史料的简单罗列,也不是官制变化的单线条描述,它是我们对于过去制度变迁的一种新的诠释,呈现出历史的内在逻辑和合理性”。
第五篇:中国古代科技
中国古代科技
1.造纸术
(1)西汉先后出现絮纸和麻纤维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
(2)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制造植物纤维纸。
(3)造纸术6世纪传到朝鲜、越南和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并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2.印刷术
(1)隋唐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现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国印制的《金刚经》卷子。
(2)五代有了雕版印刷的整部书籍。
(3)宋代雕版印刷业很发达,刻印的书,字体工整,装订精美。11世纪中叶,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
(4)元朝出现锡、木活字。后来又有铜、铅活字印书。
(5)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向东传入朝鲜、日本,向西传入埃及和欧洲,改变了当时欧洲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3.指南针
(1)战国时期发现磁石指南特性,发明“司南”。
(2)北宋已会使用磁针指南,后来把磁针装在罗盘上,制成指南针用于航海。
(3)南宋时指南针传到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国,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发展,并为新航路的开辟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4.火药
(1)唐朝时《真元妙道要略》一书最早提到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2)北宋时火药已广泛在军事上使用,东京设立“广备攻城作”,制造火药和火器;宋仁宗时成书的《武经总要》记载了许多火器的制作方法。
(3)南宋时发明了“突火枪”,管形火器的出现,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
(4)金的火器制造业比较发达,所制的“震天雷”、“飞火枪”威力很大。金的军队用这两种火器打退了蒙古军队的进攻,取得局部胜利。
(5)我国发明的火药在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后来又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二)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成就
(1)夏朝: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情况。
(2)商朝: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最大成就,它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纪日方法。商朝甲骨文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和新星记录。
(3)春秋:留下世界公认的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比欧洲早670多年。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了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欧洲早160年。
(4)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人们还测定了一年的季节。
(5)西汉:武帝时制定“太初历”。前28年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是世界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6)东汉: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
(7)隋唐:①隋朝天文学家刘焯编制的《皇极历》,创立了计算日月运行的新方法,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②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在《皇极历》的基础上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③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8)元朝: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郭守敬改进了简仪和圭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授时历》年周期与现行公历同,但早于现行公历300年问世。
(三)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1)西周:商高讲过“勾三股四弦五”这一勾股定理特例,载于《周髀算经》。(2)春秋:九九乘法表。
(3)西汉:刘歆推算圆周率为3.1547。
(4)东汉:《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5)三国: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
(6)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比欧洲早一千年。他还为《九章算术》作注。又著《缀术》等书。
(7)唐朝:著名数学家王孝通撰写的《缉古算经》,首次提出三次方程式正根的解法,能解决工程建设中上下宽狭不一的计算问题,是对古代数学理论的卓越贡献,比阿拉伯人早三百多年,比欧洲早六百多年。
(8)明代:数学家程大位编著《算法统宗》,奠定了后世珠算法基础。
(9)清代:蒙古族数学家明安图推出“割圆九术”,将其研究成果整理成《割圆密率捷法》。他用解析几何方法把三角函数和圆周率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四)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
(1)商周:已有丰富的医药学知识。
(2)战国:扁鹊是当时的名医,后代医家奉之为“脉学之宗”。他发明的“四诊法”成为中国中医传统的诊病法。医学分科。有著名的医学著作《内经》。
(3)西汉: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西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医方经》记载了几百个药方。
(4)东汉:《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后人称张仲景为“医圣”。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誉为“神医”。他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
(5)隋唐:①我国的一些外科手术,如拔牙、血管结扎等,是世界上最先进的。②隋朝太医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古代医学史上探讨病因、病理内容最丰富的一部著作。③唐朝杰出医学家孙思邈著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学成果,有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④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⑤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6)北宋:①医学以小儿科、产科和针灸科最著名。②《小儿药证直诀》为我国古代重要的儿科著作。③《十产论》是著名的产科著作。④针灸学家设计了便于医术学习的针灸铜人模型。⑤《洗冤录》是南宋法医学家宋慈所著,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法医学书籍。⑥王安石变法时设太医局,局内办有医学校。
(7)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药物一千八百多种,方剂一万多个,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五)中国古代的地理成就
(1)《周易》一书首先提出了“地理”名称。
(2)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中外地理的认识。
(3)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6项原则,即“制图六体”。这一理论一直沿用到明末。
(4)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作《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地理著作。(5)明代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学巨著,书中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观察和记述,早于欧洲约两个世纪。
(六)农业、手工业论著(1)《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是现存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农书。(2)《梦溪笔谈》:北宋沈括著,是我国科学发展史上的珍贵遗产。
(3)《农政全书》:明末徐光启著,论述了农学理论,并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农学著作。(4)《天工开物》:明末清初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被后人誉为“17世纪中国工艺百科全书”。(5)《河防一览》:明朝潘继驯所著,总结了我国古代治理黄河水患的经验。
(七)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1)先秦:商朝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月食记录。春秋鲁国天文学家留下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战国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2)秦汉:编写于前1世纪的《周髀算经》比西方早500年提出勾股定理的特例。西汉《九章算术》有些内容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
(3)三国两晋南北朝: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准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比欧洲早1100多年。
(4)隋唐: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唐太宗时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年。《金刚经》卷子是现存世界上最早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5)宋元: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发明了指南针并用于航海。唐宋时发明了火药和火药武器。沈括的“十二气历”比英国早800年。郭守敬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确立早3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