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技史期末复习
一、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答题说明:请就题中【】部分判断正确或错误。如正确请在后面的括号内画√,如错误请在后面的括号内画×。
00,,1、【古埃及人】按60进制把圆周分成360,1分成60,1分成60。(ⅹ [古巴比伦
人])
2、【古印度人】创立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太阳历。(ⅹ[古埃及人])
3、【《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医学著作,奠定了我国中医学的基础。(ⅹ
【《黄帝内经》】)
4、我国北魏时期农学家【郦道元】所著的《齐民要术》一书是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系统的农学著作。(ⅹ【贾思勰】)
5、最早关于火药的记载出现在【唐代】。(√)
6、马克思把【造纸、印刷术、火药】看作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ⅹ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
7、都江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修建于【战国时期】。(√)
8、古代原子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留基伯和他的学生【赫拉克利特】。(ⅹ 【德谟克利特】)
9、古希腊最著名的数学家是【欧几里德】,他所著的《几何原本》一书代表了古希腊数学的最高成就。(√)
10、古罗马科学家【盖伦】所著的《天文学大成》一书把古代的地心思想发展为系统的地心说理论。(ⅹ【托勒密】)
11、1632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出版了【《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一书,用充分的证据阐述了哥白尼的学说。(ⅹ【《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12、英国科学家牛顿于【1777年】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标志着经典力学体系的完成。(ⅹ【1687】)
13、1777年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向法国科学院提交《燃烧概论》一文,论述了燃烧的氧化学说。(√)
14、1873年英国科学家【麦克斯韦】出版了划时代著作《电学和磁学论》,标志着完整的电磁学理论的确立。(√)
15、【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以丰富的材料系统地阐述了生物进化的学说。(√)
16、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第一个发现了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并发表了第一个元素周期表。(√)
17、近代实验科学大师伽利略把培根所倡导的实验方法和【笛卡尔】所推崇的逻辑演绎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开创了科学实验方法与数学方法相结合的新的研究途径。(√)
18、【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元素周期律和达尔文进化论】被恩格斯称作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这三大发现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准备了条件。(ⅹ【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达尔文进化论】)
19、1826年德国科学家【李比希】创建的吉森化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家组织由学会型向专业型结构的过渡。(√)
20、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被称为19世纪末物理学的三大实验发现,这三大发现揭开了20世纪科学革命的序幕。(√)
二、解释下列术语(每小题5分)
1、科学史的内史与外史
内史:把科学史的研究对象局限于科学内部,把科学史仅看成是科学知识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外史:把科学看作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他与社会其他部分的相互关系,诸如与经济,教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2、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
狭义相对性原理:即为科学规律,包括电磁学规律相对人和惯性参照体系不变。
光速不变原理:即光速相对任何参照体系不变。
3、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的四个基本观点
(1)按照原子量的大小排列起来的元素,在性质上呈明显的周期性;
(2)原子量的大小决定元素的性质;
(3)应该预料到许多未知元素的发现.例如类似铝和硅的,原子量位于65一75之间的元素;
(4)当我们知道了某元素的同类元素以后,有时可以修正该元素的原子量。
4、笛卡尔所发现的解析几何的两个基本思想
⑴坐标法;
⑵将代数中的方程和几何中的曲线结合起来。
三、问答题(每小题10分,本大题共30分)
1、15-16世纪西欧国家的航海探险和地理发现有何历史意义和科学价值?
意义:①这种活动带有掠夺和开拓殖民地的性质; ②葡萄牙等西欧国家资产阶级获得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加速西欧资本主义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③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价值:①打开人们的眼界,是人们看到科学的正确与力量鼓舞了人们的探索和创新精神。②直接推动了天文学、大地测量学、力学和数学的发展。③此外,探险家们重新发现了地磁倾角并把罕见的花木和鸟兽带回欧洲。
2、火的使用和人工取火是古代技术发端的一个重要标志,请问:火的使用在人类进化史上有何特别重要的意义?
答:①食物的范围和种类扩大了,营养丰富了,促进了人体特别是大脑的发育。②人类可以防止野兽的侵袭,用火围攻猎取野兽③人类可以用火取暖,照明,扩大了人类活动的时空范围。④人类渐渐学会了用火烧制陶器,冶炼金属,并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化学知识。
3、哈维是怎样发现了血液的全身循环的?
答:1 比利时人维萨里于1543年出版了《人体的构造》这本专著。他通过解剖的方法指出了左右心室间没有孔道能沟通动、静脉,纠正了盖仑关于左右心室相通的说法西班牙人塞尔维特最早提出了心肺间血液小循环的学说,把盖仑提出的彼此独立的动、静脉系统统一了起来。为发现全身的血液循环铺平了道路。哈维的老师法布里斯证明了血液只能沿单一方向流动,这为哈维发现血液循环做了准备。4 英国人哈维通过对动物心脏搏动的观察以及对血量的计算发现了血液循环系统
1、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定律
第一定律:太阳不是处在圆形轨道的中心而是位于这些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第二定律:单位时间内行星的内径所扫过的面积相等。
第三定律:任何两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于此两行星轨道长半轴的立方成正比。(用公式表示为T1^2:T1^2=R1^3:R2^3)
2、第二次技术革命的主要标志及其特点
主要标志:电能的开发和应用
特点:第一,科学理论成为技术发明的主导因素,各项主要的电气技术,内燃机技术,冶炼技术和有机合成技术都是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发明出来的。
第二,科学原理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了,如果说牛顿力学,热力学用了100-200年才完成了理论向技术的渗透或生产的应用,那么,从电磁学理论到电力技术的转移,一般只经历了几十年,甚至十几年。
3、建立量子力学的两条途径
一是玻尔—海森伯途径,建立了矩阵力学;
二是爱因斯坦—德布罗意—薛定谔路线,建立了波动力学。
4、科学实验与生产实践的不同
科学实验与生产实践的不用在于:生产实践的直接目的是把自然物改变为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产品,创造物质财富,而科学实验则是以认识自然为首要目的的实践。就直接意义来说,其目标主要不是生产观物质产品,而是要生产(或检验)观念形态的知识,创造精神财富。
三、问答题(每小题10分,本大题共30分)
2、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一学说有何意义?
主要内容:哥白尼从运动的相对性出发,论证了行星的视运动是地球运动和行星运动复合的结果。接着,他提出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问题,认为地球并不在中心,而是像其他行星一样距太阳有一段距离,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行星的顺行,逆行,和留则不是由于行星本身的运动,却只是地球运动的反映。太阳系的行星在各自的圆形轨道上围绕太阳旋转,它们的轨道大致处在同一个平面上,他们公转的方向也是一致的。月亮围绕地球旋转,并且和地球一起绕太阳旋转。
意义:太阳中心说的发表是近代科学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它颠倒了1000多年来占统治地位的宇宙观,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关于太阳系的科学图景,为近代天文学奠定了基础,这一学说宣告了神学宇宙观的破产,开始了自由科学从神学中的解放运动。
3、拉马克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
拉马克:第一定律:用进废退:在不超过发育限度的情况下,所有的器官都可以通过“用”得到加强、发展、增大,反之则削弱、退化、丧失机能、甚至消失。
第二定律:所有环境变化而产生的生物体的主要变化是可遗传的,即“获得性状遗传 达尔文:变异和遗传:达尔文发现了有些变异可以遗传,有的不一定遗传。
自然选择:那些具有适应环境条件的有利变异有较大的生存机会,并繁殖后代,从而有利的变异可以逐代积累,不利变异被淘汰。达尔文认为同种类个体之间的“生存竞争”导致了这种优胜劣汰的结果。
1、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建立的历史意义?
答:牛顿力学体系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对自然界的力学现象做出了系统、合理的说明,从而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把过去一向认为是截然无关的地球上所谓“世俗”的运动和日月星辰那些属于神圣的“天堂”的运动统一在同一理论框架之中。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4、17世纪后半叶到18世纪末化学上最重要的成果是什么?
拉瓦锡发现了氧气。
5、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前提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基本前提:其一相对性原理,即科学规律,其二光速不变原理,即光速相对任何参照系保持不变。主要内容:①运动物体在运动方向上长度收缩。②运动着的钟表变慢。③
光速是自然事物运动速度的极限。④“同时”是相对的,在一个惯性系中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在另一个惯性系看来就不一定是同时的。⑤当物质运动能够速度比光速小很多时,相对论力学就自然过渡到牛顿力学,相对论力学更具普遍性。⑥ 物质的能量等于其惯性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
科技史
1.机械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哪些科学发现导致了它的破产?
答:机械的基本观点是自然界绝对不变。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达尔文进化论导致了它的破产。
2.为什么说赖尔的《地质学原理》的出版是地质学独立的标志?
答:(1)、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带进了地质学;
(2)、使科学进一步引入了历史观念,成为生物进化学说发展的基石;
(3)、是打破形而上学自然观的重要科学依据。
3.15-16世纪西欧国家的航海探险和地理发现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1)证明了大地是球体的科学假说的正确性,使人们看到了科学的正确和力量,鼓舞了人们敢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对当时的西欧和以后的世界各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航海活动开辟了一个科学研究的新天地,直接推动了天文学.大地测量学.力学和数学的发展.(3)探险家们重新发现了地磁倾角,并且把罕见的花木和鸟兽带回欧洲,推动了生物学.植物学等的发展.4.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有哪些基本观点?
答:(1)、变异和遗传:达尔文发现了有些变异可以遗传,有的不一定遗传。
(2)、自然选择:那些具有适应环境条件的有利变异有较大的生存机会,并繁殖后代,从而有利的变异可以时代积累,不利变异被淘汰。达尔文认为同种类个体之间的“生存竞争”导致了这种优胜劣汰的结果。
5.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在所著的《怀疑的化学家》一书中,对化学发展做出了哪些新贡献? 答:(1)、他认为化学寻求的不是制造贵金属和有用药物的实用技巧,而是应该从那些技艺中找出一般原理,在化学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把化学视为自然科学的一个独立学科,并把化学同化学工艺严加区别。
(2)、他继承古希腊原子论思想,把构成自然界的材料视为一些细小致密、用化学方法不可分别的粒子,这些粒子又可以结合成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粒子团,这些粒子团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基本单位,也是决定物质性质的根本原因。
(3)、他提出了元素的概念。
此外,他还发现了磷;用植物色素检验酸、碱性从而推动了分析化学的发展;提出了物理学上著名的波义耳定律。
6.笛卡尔所发现的解析几何的两个基本思想。
答:坐标法以及通过它将代数中的议程和几何中的曲线结合起来。
9.法国科学家笛卡尔的思想中,有哪些对近代实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答:(1)、他独具一格的自学方法(学习——沉思——实践、游历、研究——建立新理论体系)。笛卡儿特别重视方法问题,尤其是数学方法。他在古代演绎方法的基础上创立了数学演绎法:以唯理主义为根据,从简单自明的直观公理出发运用数学的逻辑演绎推出结论。这种方法与F.培根的实验归纳法结合起来,成为后来物理学特别是理论物理学的重要方法。他首创的代数几何学即解析几何学使变化的坐标即变数进入了数学,成了物理学与自然科学
研究方法中的常用利器(如图解法、笛卡儿坐标系等)。此外,笛卡儿还善于运用“直观模型(如用“盲人手杖”比喻光信息传入大脑)和假说方法(如“以太漩涡”)。
(2)、他的怀疑思想、他的探求真理的创新精神和方法。
(3)、他的机械宇宙观一直影响到17~18世纪的自然科学。
(4)、在力学方面,他发展了运动相对性思想,明确表述了惯性定律:只要物体开始运动,就将继续以同一速度并沿同一直线方向运动,直到遇到某种外来原因造成的阻碍或偏离为止(《哲学原理》37~39节),强调了惯性运动的直线性。他还在同书36节明确提出了动量守恒定律。
11.道尔顿原子论的建立有何科学和哲学意义?
答:(1)、指出了每种化学元素以它们的院子量为其最本质的特征,是道尔顿原子学说的核心。以原子量为核心的新原子论深入的探讨了化学变化的本质,开辟了化学发展的新时代。
(2)、说明了各种化学现象和各种化学定律间的内在联系,成为说明化学现象的统一理论,并成为物质结构理论的基础。
12.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1)、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科学技术成就;
(2)、形成了独特的实用科学体系;
(3)、形成了大一统的技术结构,自成体系;
(4)、有相对封闭的地理文化;
(5)、博大精深的典籍文化;
(6)、超长稳定的制度文化;
(7)、天热不合意的制度文化;
在几何学和逻辑学上有着与欧洲明显的落差。
13.阿基米德在力学研究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他第一次把实验的经验研究方法和数学的演绎推理形式结合起来。他常常首先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一种认识,然后再通过严格的逻辑推理为这种认识提供论证。
14.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研究内容:一是研究科学技术的发展,揭示其内在规律;二是研究社会因素对科学技术的影响,揭示科学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三是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反作用,预测科学技术的未来的发展。
研究对象:科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客观规律
15.试述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和惯性的过程,并评论其方法论特点以及你所得到的启示。答:伽利略在大学时代就对亚里士多德认为的重的物体先于轻的物体落到地面且速度与重量成正比的观点深表怀疑,想出两个反例,一是同样大小的铁球和木球从等高处下落,几乎无法区分哪一个先落下,二是将两个轻重不同的物体捆在一起,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是矛盾的。后来他通过斜面实验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并且提出了惯性定律的最初表述: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物体将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
伽利略使用了理想实验的方法,假设斜面表面没有摩擦,那么小球将会无限地运动下去。启示我们在条件无法达到的情况下,可以做出正确的假设,猜想结论。
16.试论述以古希腊为代表的古代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
答:科学:以古希腊为代表的古代西方科学技术最初是哲学的一部分,称为自然哲学。他们把自然界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主要运用直观经验,理性思辨与合理猜测试图从整体上找到世界的本源,并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一套科学的思维方法,且在一个广阔的范围中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学科及观点,为之后的科学研究开辟了先河。
技术:以当地的自然条件为依托,在冶金,手工业,造船业,建筑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并产生了诸如手压式水泵,水风琴,水车,水库轮,提水轮,阿基米德螺旋提水器等技术发明。此时的技术,主要是基于生产经验而有较少的理论指导。
17.开普勒在天文学上的发现有何重大意义?
答:开普勒提出了著名的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开普勒定律对行星绕太阳运动做了一个基本完整、正确的描述,解决了天文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有创造精神否定哥白尼的行星圆形轨道理论,用老师第谷进行的科学实验和记录下来的数据而作出科学发现。
一定: 椭圆轨道,修正了哥白尼的圆形轨道理论,在科学思想上表现出无比勇敢的创造精神。二定: 揭示了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角动量守恒.三定: 自然科学发展史上第一次用数学语言定量地表述一条物理定律, 是牛顿的万有引力 定律的一个重要基础。
意义:(1)、真正体现出几何学的简单性和完善性,体现出自然秩序的和谐。
(2)、很好地描绘了太阳系的运动学特征,提出行星运动的动力学问题。
(3)、发现了天体之间的引力规律,后牛顿经过数学方法论证了万有引力定律。
第二篇:《中国美术史》期末复习练习题
《中国美术史》期末复习练习题
一、判断题(在题前括号里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宋代瓷器艺术发展到高度水平,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被称为宋代瓷器五大名窑。
(╳)2.李唐、刘松年、马致远、夏圭被称为南宋四家。
(∨)3.明朝董其昌提出绘画分南北二宗的理论,虽有点牵强但也有一定的影响。(∨)4.“清初四王”即清初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位画家,他们注重对古代文人画的集古临摹,对传统山水画技法的继承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只重临古,忽视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体验,绘画缺少生气和创意,有程式化的趋势。(╳)5.“扬州八怪”专指郑板桥等八位扬州画家,他们富于创新精神,发展了重视生活感受,强烈抒发性灵的阔笔写意画,尤其是花鸟写意画。
(∨)6.昭陵六骏是指立于唐太宗墓前的六块浮雕,内容表现他生前征战疆场所骑过的六匹战马六马姿势各异,有站立、徐行、奔驰三种。典型的浮雕创作技巧,巧妙的运用流畅强韧的弧线,犀利挺劲的直线,曲直相辅,刚柔相济,使浮度并不高的战马形象产生了近乎圆雕的强大体积感。“昭陵六骏”是中国浮雕艺术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具有重要的实物史料价值。
(╳)7.韩干的《五牛图》是传世品中最早的纸本作品。画中五头不同角度的牛,用线勾勒,结构略施晕染,可据此了解当时的造型能力以及笔墨技巧。
(∨)8.山水画发展到唐代,开始改变了以往大都还处于位人物画作背景的状况,脱颖而出为一门独立画科,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金碧青绿山水画具代表性。
(∨)9.画像石和画像砖是中国古代用于祠堂、墓室、石阙的有装饰性图像的建筑构件。风行东汉,随厚葬之风发展。画像石以山东、河南、四川等地最多,以山东武氏祠石刻最著名;画像砖主要分布在四川、河南、甘肃等地,以四川最多且具特色。(∨)10.隋代展子虔《游春图》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卷轴山水画。
二、选择题(正确答案为单项或多项)
1.史前美术品中装饰最精美、内容最丰富、艺术成就最高的是(A)。A.彩陶
B.玉器
C.黑陶
D.青铜器 2.夏商周的青铜器类别不包括(F)。
A.礼器
B.乐器
C.兵器
D.工具器
E.车马器
F.古董摆件
3.(A)是唐朝著名画家、建筑家和雕塑家,他的人物画(C)不但有很高的艺术水平,而且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A.阎立本
B.杨惠之
C.《步辇图》
D.《送子天王图》
4.下列画家中其作品主要属于“笔才一二,象已成焉”的“疏体”的是(CD)。A.陆探微
B.顾恺之
C.张僧繇
D.吴道子
5.明朝画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首推(A),郑板桥、吴昌硕、齐白石等都是他的粉丝;他多才多艺,但一生命运很坎坷。
A.徐渭
B.唐伯虎
C.陈淳
D.董其昌
6.佛教对中国绘画影响深远。清初四大画僧是(DEFG)。
A.华喦
B.郑板桥
C.傅青主
D.弘仁
E.髡残
F.朱耷(八大山人)
G.石涛
7.唐代仕女画家中最著名的是张萱和周昉,下列作品中张萱绘画的是(CD)。A.《纨扇仕女图》
B.《簪花仕女图》
C.《捣练图》
D.《虢国夫人游春图》 8.唐朝的(B)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向外师法自然造化,向内求自心的1
创造性,通过摹写自然山水,传达人物的主观性情。A.王维
B.张璪
C.韦偃
D.王墨
9.唐朝张彦远(A)是中国第一部体例完备、史论结合、内容宏富的绘画通史著作。A.《历代名画记》
B.《宣和画谱》
C.《叙画》
D.《石渠宝笈》 10.清朝时期从欧洲来华的传教士画家(B),创造了一种法融中西、富丽堂皇的绘画,深受雍正、乾隆皇帝欢迎;他的学生很多,一时蔚为壮观。A.利玛窦
B.郎世宁
C.斯诺登
D.年希尧 11.王羲之的(B)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A.《快雪时晴帖》
B.《兰亭序》
C.《十七帖》
D.《圣教序》 12.唐朝(D)的颜体字,“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是书法中雄强风格的代表,颇有庙堂气,千余年来被视为书学的典范。A.颜回
B.颜师古
C.颜如玉
D.颜真卿
13.草书起源很早,入唐以后变化极快,唐朝(AB)是书法史上的草书大师。
A.张旭
B.怀素
C.黄庭坚
D.祝枝山
E.王铎
14.明代吴门画派四大家是(ABCD)。
A.沈周B.文徵明
C.唐寅
D.仇英
E.周文矩
F.顾闳中 15.唐代最有代表性的工艺美术品是(B),但多用作陪葬冥器。
A.金银器
B.唐三彩
C.印章
D.漆器
F.丝绸锦绣
G.竹木牙雕 16.魏晋南北朝隋唐四大石窟是(ABCD)。
A.敦煌莫高窟
B.天水麦积山石窟
C.大同云冈石窟
D.洛阳龙门石窟 E.太原天龙山石窟
F.邯郸响堂山石窟
17.五代时期,北方以(AB)为代表,南方以(CD)为代表,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风格的画派,体现了此一时期山水画的巨大成就。A.荆浩
B.关仝
C.董源
D.巨然
18.最能代表秦汉雕塑艺术成就的是(AB)。
A.秦始皇陵兵马俑
B.霍去病墓石雕
C.秦长城
D.汉武帝茂陵雕塑 19.宋代(A)《泼墨仙人图》也用酣畅的泼墨画法,绘出仙人步履蹒跚的醉态,用简括的细笔夸张地画出带有幽默感的沉醉神情,十分成功。A.梁楷
B.法常
C.李嵩
D.苏汉臣
20.宋代(A)发展完善了“白描”的艺术手法,至今沿用。A.李公麟
B.李迪
C.李唐
D.宋徽宗赵佶 21.魏晋绘画理论有(ABC)。
A.顾恺之的“|传神”理论
B.宗炳的“畅神”理论
C.谢赫的“六法”理论
D.陆探微的“瘦骨清像”理论
22.新石器时代绘画形式有(ABCD)。
A.彩陶绘画
B.岩画
C.地画
D.壁画 23.五代时的(A)以画人物肖像著称,《韩熙载夜宴图》是他唯一的传世作品,此画刻画了失意官僚的心理矛盾和腐朽的生活面貌,较之其他表现贵族生活的画卷有着更深刻的意义。
A.顾闳中
B.周文矩
C.黄筌
D.徐熙徐
24.青花瓷在()代已经发展到很高水平,前些年有件该时代的“鬼谷子下山”青花瓷拍卖价格当时可买三吨黄金;但青花瓷以明朝()年间的艺术成就为最高,清朝康熙年间的青花瓷也很牛。
A.宋
B.元
C.永乐宣德
D.万历天启
25.斗彩是釉下青花加釉上彩色相结合的瓷器,成熟于明朝成化时期,胎质细腻,釉质精2
良,雅丽和谐,形制多为小型器物,尤以(AB)等精妙可人。A.鸡缸杯
B.葡萄杯
C.黄瓜杯
D.玛瑙杯
26.极为名贵的(A)盛行于清康雍乾三朝的一种瓷器,以取法于铜胎珐琅器得名;受此瓷器影响,在康熙五彩瓷基础上又开发出新的瓷器品种(B),因彩色较厚而形成凹凸,有一定立体感,色彩鲜明而又淡雅柔和,到了雍乾时期发展至极盛。A.珐琅彩
B.粉彩
C.花彩
D.七彩
三、简答题
1.什么是“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答题要点:
(1)这是宋代画论中对两种风格画派的鉴赏、评说的高度艺术概括,它指古代人物画中表现衣服褶皱的两种不同程式,曹为曹仲达,吴为吴道子。
(2)曹仲达一派笔法稠叠,所画人物衣衫紧贴在身上,犹如从水中出来;吴道子一派笔势圆转,所画人物衣带宛若当风飘舞。(3)此语最早出于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2.宋代画坛与前代相比有哪些变化? 答题要点:
(1)宫廷绘画达到鼎盛繁荣。(2)文人绘画形成潮流。(3)通俗美术勃兴。
3.元代四家的绘画艺术特点? 答题要点:
(1)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是元代最具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世称元四家。(2)元四家绘画具有中国文人画的共同特征:重意境,重情趣,重自然之理,重书画结合。
(3)元四家又各具特色:黄画空灵潇洒、倪画简淡疏荒、吴画沉郁湿润、王画苍茫浑厚。
4.简答元代文人画的艺术思潮在花鸟画创作方面的表现?
答题要点:
(1)从心理因素看,中国古代文人受传统文化影响,多具有为功名事业进取不息的奋斗精神;又具有正义,清高,愤世嫉俗的心里素质,而在为功名事业进取的过程中,时常伴随着是对正义清高,愤世嫉俗心理因素的践踏,长期的心里积郁便需要寻求某种途径宣泄排泄,梅兰竹菊等之类的花卉多具有自己的个性,如梅的耐寒,兰的幽香,竹的挺拔,菊的熬霜。因此古代文人经常借用这些植物的个性,将其个性人格化,来宣泄他们的心理积郁表达他们对正义清高愤世嫉俗等文人品格的赞扬。
(2)从表达技巧来看,中国古代文人都谙熟于毛笔书写文字,而梅兰竹菊一类植物的生长结构,非常便于以书写文字的笔法去表现。
5.明清肖像画的特色是什么? 答题要点:
(1)以色为主,淡墨轮廓,用墨极少,用粉层层叠加。
(2)受西画东传影响,融入西洋画技法,着力写真,刻画入微,使肖像传神而富有立3
体感。
(3)注意骨骼肌肉解剖,根据面部结构烘染;但不分块面,减弱光影,阴阳过渡柔和。
6.莫高窟彩塑突出的特点?
答题要点:
(1)善用泥塑与色彩、壁画相结合而达到统一的效果。
(2)唐代洞窟多在方室正壁开一龛,形如舞台的龛内,于参观者视点以上塑出一组不同类型形象,色彩明朗华丽。彩塑背后壁画与塑像有机结合一起,形成空间延续。迦叶、阿难塑像背后是壁画八弟子;菩萨像后面是天龙八部画像,从而结合成生动的一幅说法图像。这种与壁画的结合有时也采取另一种形式,例如158窟佛像后是大幅涅槃经变故事画,则衬托出这一重大事件的气氛。
7.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艺术简析? 答题要点:
(1)黄公望是元代四家之一,他隐遁山林,以书画为寄托,以水墨或浅绛色作画,淡墨干皴,苍润浑厚。
(2)黄的传世作品《富春山居图》横卷,a.以苍润精练的笔墨和优美动人的意境,描绘浙江富阳,铜庐一带的山容水貌及富春江上的旖旎风光。b.着重把握山水的整体风貌,以活脱潇洒的笔墨抒发作者的主观意趣。c.画法更加简括,显示较深的笔墨功力。
四、论述题
1.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艺术鉴赏? 答题要点:
(1)张择端是北宋后期卓越的风俗画家,擅长画建筑,车船等风俗题材,其《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的杰作,代表了宋代风俗画发展的高度水平,墨笔淡着色,全景式构图,笔法严谨精细。(2)《清明上河图》内容结构分为三个段落:a.开首为郊区农村风光。b.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及其两岸的船车运输,手工业和商业贸易活动。c.后段为城门内外,街道纵横,店铺栉比,车水马龙的繁华热闹景象。这幅画再现了宋代城市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杰出的绘画作品,而且具有高度历史文献价值。
(3)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对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选择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有时代社会本质特征的事物,场面及情节加以表现。例如漕船、骆驼队、毛驴队等都被有条有理又真实自然的组织在这一宏伟的艺术整体中。《清明上河图》采用散点透视,长卷构图中充满戏剧性情节和引人入胜的细节描写,有铺垫,有起伏,有高潮,而船过虹桥的紧张场面安排在全卷近中央的部分,种种矛盾,构成全卷的高潮,形成具有艺术效果的最精彩部分。(4)《清明上河图》a.内容的异常丰富性,高度的历史真实性,艺术表现的生动真切,成为我国古代绘画史上具有不朽意义的作品。b.画家对于城市社会生活,尤其是“市井细民”的生活,具有深厚的感情和广泛精到的了解。c.画家饱满的创作热情,持久不懈的努力,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艺术想象力的丰富及艺术表现的周密不苟,在绘画史上具有典范意义。
2.清初四大画僧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及其艺术成就? 答题要点:
(1)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共称清初画坛四僧或清初四大画僧。a他们都是有4
很强反清意识的遗民画家,绘画带有深挚的感情色彩和强烈的个性化特征,所继承的传统仍属文人画系统。b他们重视感受生活,观察自然和独抒性灵,以主客观结合,“尚意”又有法则的新手法突破了旧程式。b他们在发挥诗歌书法入画的效用并结合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形象上,发展了笔墨技法。
(2)弘仁:a山水画,一是以黄山和齐云山为母题,将山水实境升华为超脱现实世界的理想化的境象,给人一种远离现世的“世外山”之感,隐晦的传达遗民意识。二是笔墨简洁洗练,善用折带皴及干笔渴墨,意境静穆幽寂,空灵松秀,丘壑严整奇掘,林木富于真实感.三是《黄海松石图》:用笔瘦劲谨严而简洁,山石整理成几何形状,具有很强的装饰意趣,格调空逸冷静。b追随弘仁的人很多,形成了山水画派新安派。
(3)髡残的山水画,a多取黄山,南京一带的景物为母题,以强烈的主观感情抒写胸中山川,洋溢着蓬勃的生机。b布景繁密,山重水复,层次深远,笔墨苍率厚重。c擅用干笔渴墨,以浓点短线及致密而又松动的用笔展现旺盛的活力。d髡残的《苍翠凌天图》,秃笔焦墨皴擦提醒与湿笔淡墨勾勒晕染相互融合,施以浅绛着色,题跋中的行草书法和笔法贯通一致,随意挥洒,粗服乱头,体现了其独具风格的审美意趣。
(4)八大山人a绘画画笔意恣纵,不拘成法,奇崛诡异,博大精深,转益多师,集众家笔墨之大成,并将中国绘画艺术推向高度净化、简括、夸张、变形的水墨写意新阶段,其花鸟画成就异常突出,最富个性,形象精炼生动,不拘形似而神完气足。b带有更强烈的感情色彩和复杂的精神内涵,内心深处的难言之痛与愤懑抑郁,均借画笔曲折的反映出来。c山水画以山水寄恨,意境苍凉凄楚,笔墨沉郁含蓄,使人有“墨点无多泪点多”之感,可称泪眼的旧江山,例如《秋林亭子图》。d花鸟画,一是.以极具个性的奇简冷逸的风格抒发了遗民之情。二是在立意,形象,造型,布局,笔墨以至诗书画一体上均有新的突破,达到水墨大写意花鸟画的空前水平。三是作品中拟人化的鱼鸟,险怪空灵的构图,简约含蓄而充满孤独幽愤感情的笔墨,在内容与形式上已臻于高度统一,例如《荷鸭图》《孔雀牡丹图》。
(5)a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伟大人物,是清初最富独创性的画家,是清初四画僧中艺术成就最高者,其艺术独出心裁,张扬个性,他的艺术主张和绘画实践为中国画向近现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山水画经过唐宋元明近千年的发展,到清代已形成了巨大的传统重负,石涛时代,绘画基本上笼罩在明末董其昌倡导的“南北宗论”影响之中,摹古之风盛行,绘画千人一面,而石涛强调“我自用我法”,在其千古一唱的《石涛画语录》中大声疾呼:“古人未立法之先,不知古人法何法?古人既立法之后,便不容今人出古法,千百年来,遂使今之人,不能出一头地也。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宜其不能出一头地也!冤哉!”力倡画家面向生活、师法自然,为开创中国绘画新纪元奠定了深厚基础。b石涛的山水画变古法为我法,笔墨纵肆潇洒,意境生气奕奕,充满昂扬的激情和旺盛的活力,例如《搜尽奇峰打草稿图》《泼墨山水卷》《山水清音阁》。c石涛的花鸟画,一是继承大写意传统,并自探“灵苗”,以天骨开张的艺术魅力表现对生命和艺术的热爱;二是花卉墨竹,纵横恣意,于无法中有法,直抒性灵,并讲求诗情和画意的结合生发,开拓了作品的意韵,例如《牡丹竹石图》《墨竹》。d石涛的人物画也自有特色,例如《睡牛图》。
第三篇:中国政治制度史(2010-2011)期末复习材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材料
【1】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P5
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内容广泛,举凡中国历史上与政治制度相关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思想、文化、社会等的有关部分,都必然要纳入其内容之中。
1、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活动及其效果,包括政治体制、政治社会背景、政治理论根据、政权结
构、政治运行过程,以及因此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制度。
2、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状况,包括国家机关的组织结构、形式,职、权、责、利的划分和运用,以及互相配合密切相关的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监察、考试、选举、政党、财政、文教卫生、礼仪、民族、文书、职官管理等制度。
3、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对历史和现代产生过不容低估的影响。
4、中国历史上产生过的政治思想和有关政治的各种学说,也就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主要内容。
5、中国历史上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社会活动及文化传统,是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不可忽略的内容。
6、历史上对于政治制度的妥善运用,对统治环节和行政的监察,对官吏的规定和举措,培养、任用、考核等管理,也是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必不可缺的内容。
7、中国政治制度史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有必要将之纳入世界范围进行评价,而国外学
术界对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看法,也应该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必须注意的方面。
【2】 试述晚清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P79
主要内容有:
1、政治制度方面。中心内容是宣布预备立宪和进行国家政体及官制的改革,允诺改变沿袭数
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逐步改行君主立宪制度。
2、军事制度方面。淘汰绿营、防勇等旧式军队,编练新军,颁定新军制,划分兵种,制定了
招募、训练、给养、军器等制度,开设武备学堂和各种军事学堂,派遣大量留学生出国学习军事,编练新军,首次设置海军部。
3、行政制度方面。从建立外务部开始,陆续设立商部、巡警部、学部、邮传部等,飞出满汉
复职制度,实行单一领导,其后,又成立责任内阁,设立总理大臣,使行政机构有了一些近代的迹象,但清政府没有放弃任何带实质性的统治权力。在内部权力再分配的情况下,中央朝廷出任重要实职的大臣。
4、教育制度方面。宣布废除八股文和科举制度,使新式学堂教育快速发展,学堂教育不但成为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而且逐渐制度化、正规化,文教事业开始迅速发展。选派留学生出国,鼓励自费留学,学成归国者给予功名,新型人才逐渐融入社会。
5、法制方面。参照西方各国的法律,先后修订《大清刑律草案》、《大清现行新刑律》、《大清
商律草案》、《大清民律草案》、《大清刑事诉讼法》、《大清民事诉讼法》等法律。
6、奖励实业方面。晚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一方面是富强的国家主义意识已经成为共识,另
一方面是绅商阶层的势力和民权意识的日益扩大,保护工商业和民权成为绅商阶层一致的要求,而且,当时的绅商阶层已经初步构成了自己的保护网。以此同时,清政府还颁布了一些奖励章程,对创办实业有卓越贡献的人赐以爵位。
历史意义:
晚清新政,是清政府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迫不得已而进行的,是想仿效日本的明治维新,通过君主立宪以挽救传统的政治权威,希望以此得到西方列强和国内各阶层的认可,以确保君主统治的合法性。但近代化政治制度变革的结局却不以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反而促进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使传统政治制度走上崩解的历史不归路。
清末由朝廷主持的立宪运动是以传统政治权威的合法性为基础,通过传统的官僚政治手段而进行的自上而下并有限度的变革,其本身的局限性和绝不可能进行彻底的自我完善,给后人
留下了几点启示:
1、官方的政治制度变革是在世界形势的推动下进行的,原本就带有被动的性质。
2、自上而下的政治体制改革需要中央政府集中权力,以便有效地统筹规划,合理地分配社会
资源,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干预,这就需要强大的财政支持。
3、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在传统政治体制弊端日益显露的情况下,需要政治体
制改革,而改革必然需要新的社会力量支持。
在传统的政治体制下进行的近代化政治体制改革,新与旧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能否处理好新与旧的矛盾是改革的关键。清政府没有把握机遇和妥善地解决这些矛盾,一味地追求制度上形式的改革,仍然借改革谋苟延统治的私利,也就决定它的政治体制改革不可能成功。
【3】 王权是怎样发展起来的?都受到哪些制约?P89
王权的形成与发展:
夏、商、周三代都是实行王权专制。作为一种制度,它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出现的。
1、夏初的100多年,国家的体制尚未完全稳定,依然保留部落联盟的某些特点。从“帝”演变为“王”。其权威又远远超过于“帝”,就必须废弃旧传统而树立新体制,在新旧交替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反复。
2、直到少康重建夏朝,国家才完全确立起来,至此,夏的最高统治者才进一步称“王”。
3、自少康以后,夏王朝传世十二代,直到桀时为商汤所灭,王位传承没有大的变故,王位世袭制的王朝也就从此确立起来,再经商、周两代的完善,王权已经得到制度的保障。
4、从“王”字形成来看,它在周代钟鼎铭文中像战斧之形,同军事密切相关,说明了最早的君主是由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领转化过来的。
5、王权起源于父权社会。以财产私有出现为特点的父权制,是王权产生的经济基础。
6、王也称为“天子”,表示自己是上帝的元子,元子只有一人,故王经常自称“余(予)一人”。天子使王具备了上帝元子和民之父母的双重身份,执掌了最高权力。
7、由于中国没有形成像西方教会那种无所不包、无所不管的神权系统,所以“王”很快被推倒与神并列的位置,甚至本身就是神。
8、在王被认为应该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国家和臣民都是王的私有财产和附属物时,王权的绝对专制也就形成了。高度发展的王权,是在国家进入成熟阶段出现的。
受到的制约:
1、受到原有和相继发展起来的地方势力的制约
2、受到贵族元老的制约
3、受到天地、鬼神、祖先等宗教信仰的限制
【4】 试述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特点P85
经济发展是战国社会变革的动因,而它的动力则是大规模的战争需要专门的指挥人才和训练有素的军队,还必须有充实的物质基础。战争迫使各国寻求新的出路,变法迫在眉睫。战国列强的变法,趋向是一致的,那就是要求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其构成的三个主要条件是:
1、由君主独揽大权且君权至高无上;
2、以中央政权有力管辖的地方行政制度;
3、以君权强力统率的官僚制度。
特点:
1、“官分文武,王之二术”,君主通过设官分职以控制官僚机构。
2、制定符节玺印制度,以便于控制军队和官僚。
3、完善考核赏罚制度以约束和控制官僚和军队。
4、在统治手段上形成一整套“君临之术”理论。
5、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
【5】 为什么说权臣、母后、宦官、外戚专权是皇权的变态形式?
P69、107、119、122、124、134、历史上有些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的形势和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导致权力萎缩或丧失。但这并不是皇权制度整体的消亡,不意味着皇权的消失,而是皇权的一种变态形式,是高度皇帝集权的滋生物。
1、由于皇帝是一切权力的化身,母后、宦官、权臣、外戚势力,只能控制或挟制皇帝,便可以呼风唤雨,窃权弄柄,乃至左右全国政局。
2、权臣、后妃、宗室、外戚、宦官专权是皇权专制政治体制下孵育出来的特殊政治势力,与皇帝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在皇权运用过程中,皇帝往往使用身边亲近信任的人担负实际责任,以掣肘国家正式机关。因而以内侍、贵戚来监督和逐渐取代重臣,以近侍部门取代或削夺一些国家机关的职能,以致逐渐演变为新的国家机关,甚至取代一些原有的机关,是以皇帝为核心控制权力的做法。
4、君主身边的政治势力利用“同床、在旁、父兄、养殃、民萌、流行、威强、四方”之“八奸”来壅蔽、眩惑、欺骗、驱遣君主。伴随着君主专制程度的加强,这些现象也日益突出,乃至成为君主专制的一种滋生形式。
5、后宫是突出君主最高特权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等级区别是朝廷君臣的等级区别的折射,是以君主为核心,以君权为依托,以政治身份地位为主要标志来排列的。后妃参政或专权,往往要与外戚政治联系在一起,在共同的利益的驱使下,互相勾结。
太后临朝称制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组成部分,是其必要的补充,关系到政权的延续。
6、在各种政治势力角逐中,宦官凭借接近君主的优势,取得君主信任,权力不断扩大,乃至窃权弄柄,成为“手握王权,口含天宪”的掌权者,它以君权为后盾,以宫省制度为依托,以依附的文武官僚为党羽,形成特殊的势力。
【6】 皇位继承人的选用标准和条件是什么?P130
因时代不同,各王朝选立皇位继承人的标准也有所不同,对皇位继承人应具有的素质和社会政治等条件也各有差异。总的来看,选定的标准和条件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按照“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传统原则和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来择立皇位继承人。
“家以传子,官以传贤”是家天下的根本原则。这种原则与宗法制度紧密结合,便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
2、根据本王朝的政治需要,从王朝本身的存在和发展考虑,择立堪任政事和胜任统治的继承人。雍正废除了以嫡长制为前提的公开预立皇储制度,采用了经过认真审核甄别,然后确定继承 人的方法,即秘密建储制度。它从根本上否定了长期通行的嫡长继承制度,对典制规章和传 统的礼俗观念是一次重大的变革。
3、迫于形势,不得不以所谓“有功于社稷”,已经拥有重大军政实力的皇子为继承人。
功勋卓著,实力雄厚而拥有人望的皇子,往往可以凭借实力优势而打破嫡长继承的常规。军事势力的有无或大小是能否取得最高统治权的重要先决条件。
4、“内援外助”是保证皇位继承的重要条件,也是择立继承人的主要标准。
在几个国家政权同时并存的情况下,各国之家经常以婚姻的形式结成盟好。因此,选择对方国家嫁过来的女子所生的儿子为继承人,就往往成为插手对方国家政务,保持双方良好关系的政治手段。
在国内几种政治势力的角逐中,皇位继承者总要得到其中最强大政治势力的援助。
【7】 试分析中华民国的议会制度P599
议会制度有其积极的一面,它曾给中国带来过一些民主的气氛和憧憬,使中国人民知道追求民主可以遵循的途径和合理吸引外来的体制
但更多的是一种“历史的悲剧”。这些号称议会的机构,打着民主的旗帜,不但掩盖着专制独裁,也践踏着民主,给本来就内有饥馑**,外受强敌侵扰,危亡迫在眉睫的国家带来更多的灾难。民国的议会制度一再地遭受军阀们的摧残、玩弄,不但没有连贯性,而且缺乏适应性、自主性,更没有制度化。
1、议会制度在民国难以实行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基础相对薄弱。
民国资本主义既缺乏经济实力,又没有成熟的政治组织,所以不具备运用议会的条件和能力。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势力强大的条件下,他们不可能、也没有能力运用议会制度来限制强权垄断。
2、议会制度只是形式上的移植,没有考虑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条件,脱离中国社会现实,也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窠臼。
3、议会制度在中国缺少政治文化基础,在引进介绍中也没有明确的标准,版本各有不同,人们的价值取向在一知半解中更倾向于各取所需。
政治文化既有当代的政治价值取向,同时也受到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近代以来,西方文明虽然猛烈冲击了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体系,但传统政治文化仍然沉积在大多数中国人心中,作为思想文化的主流,削弱了议会制度在政治文化和政治力量上的支持。
【申论题】
一、从魏晋南北朝庶族与门阀地主斗争的角度,分析这一时期人才选拔制度的选择。
二、从东周到秦帝国政治制度转变的历史思维逻辑。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西方戎、狄的威胁下,迁都于洛邑,周天子的“共主”地位一去不复返,代之而来的是春秋时期的霸主政治和战国时期的群雄政治。
1、春秋初期,“政出方伯”,大国争霸,礼乐征伐不再由天子出,霸王的权力取代天
下共主的周天子,君主专制的雏形出现。
2、从霸主到君主,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形成到确立的过程。霸主从以“尊王攘夷”的名义为号召以聚合各弱小的诸侯,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弱小的诸侯国,对不
顺从者以武力征服甚至将之吞并。他们除会合诸侯称盟主外,在本国已经确立起
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开始走上君主专制的舞台。
3、春秋时期的霸主们,虽然已经显示出自己的实力,但还没有完全摆脱宗法制的束
缚,主要政务还是依靠身为贵族的卿大夫。在“政逮于大夫”的情况下,出现“社
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的政治现象。因此,一些夺取政权的卿大夫以史为鉴,逐渐摆脱宗法制的束缚,任用自己信任的人掌握要职而不再给予分封,减少世袭
官员,出现非世袭的职业官吏群体,君主的权力逐渐集中,君主专制的倾向也日
见显著,进入“礼崩乐坏”的局面。
4、战国时期,七雄并争,他们为扩充或保卫疆土,就必须扩充财源、动员人力,但
财源和人力分别掌握在贵族手中。因此,战国七雄无例外地进行了社会改革和政
治改革。其政治改革的重点在于废除以分封制为代表的世袭制,由君主直接掌管
官吏的任免权,推行郡县制。在这种情况下,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官僚政治体制
初步形成,君主的权力空前提高,逐步向统一的中央专制主义集权政治体制靠近。
5、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各诸侯为了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便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地
对本国官制进行了较大的权宜变更。他们开始从“士”中选拔一些人充当要职,战国时期的国君也都是从“士”中选拔人才。这些原本没有世袭特权的“士”进
入高级统治层,打破了传统的世袭体制。这种经过选拔,不享受世袭,领受俸禄的职官的出现,最终导致了官僚制度的出现。
6、法家在争霸时期通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作为强硬手段,把国家的意志全面渗透到
社会中,商鞅变法实施的郡县制和军功制,依靠合法推行的法律模式而取得成功,使秦统一天下,并建立中央集权帝国。
7、郡县制下的郡县长官没有世袭特权,完全受中央节制,他们的权力只是作为中央
权力的延伸。把领土制改变成行政区,中央集权体制也就形成了。
第四篇:科技史论文
中国科技史论
文
吴丽媛
20121102848
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2013-11-11
中国科技史
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上,有着很多足以改变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发明,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的生活有了本质的改变,人们已经不再停留在衣食住行的满足,人们越来越向往的是一种过去现在都不会有的生活,而那种改变是处在饥寒交迫的人们永远没有办法想象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所有人都公认的事实,科技的力量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看的到摸得着的,如果没有科学技术,很难想像我们现在的生活还处在为温饱烦恼,为生计发愁。说起近代的科技进步,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目共睹的,他得益于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辛苦奋斗,努力付出,是多少先驱血与泪的凯歌,犹如冉冉升起的太阳,将整个人类的世界照亮。每个人都是科技金币的受益者。
近代科学技术成就数不胜数。
1.两弹一星 —卫星发射回收(1964—1970)2.人工合成牛胰岛素(1965)
3.哥德巴赫猜想证明到“1+2”(1966)4.杂交水稻(1973)5.核潜艇(1974)6.激光照排(1979)7.运十大飞机(1980)8.银河巨型计算机(1983)9.载人航天(2003)10.歼十飞机(2006)
另据由广东省发明协会主办、搜狐网站发起,评选的建国以来重大的科技成果中,其中有四项被称为当代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它们是:杂交水稻、王选汉字激光照排、人工合成胰岛素、复方蒿甲醚(青蒿素)。
这些科技发明,只是科技长河中的一小部分,九牛一毛,它们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更改变着社会的面貌。
其中的复方蒿甲醚,是六十年代中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研发的一种具有全新的化学结构的药品,也是全球首选的治疗疟疾的最佳用药,是至今被国际上广泛认可的中国原创的专利药品。该项目是1967年在毛主席关心下,由周总理亲自指挥部署,有关科技部门合作研发的,当时被称为“523”项目。在统一部署下,数十个单位组成攻关协作组,有500多名科研人员参加,经过190多次实验,终于从上万种中草药提取物中筛选出青蒿的提取物— 青蒿素,经过反复临床试验,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这一重大发现于1973年完成,被称为中国医药界首创中药现代化的一个里程碑性成就。由于它的出现,使千万年来危害人类生命的疟疾病归于消灭。而不用人们在用普通的农药,不仅伤害大,很容易误伤,而且环境污染特别严重。
关于杂交水稻,那更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好处了。它解决了中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让13亿人口有饭吃,有饱饭吃,这是多么伟大的一个工程。在开始全国推广后,十年内累计增收稻谷1000亿公斤以上,增加总产值280亿元,创造了巨大的收益。真的是解决一个大问题。
提起科技,我们就不得不说说原子弹了。就不得不歌颂我们伟大的科学家们,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研究成功了原子弹,没有资源,没有经验,更有着来自西方列强的压力。对于中共和美国的原子弹历史,我想我们该理解。前后经历了许多艰难。
第一阶段从1949——1964年。出于意识形态的分歧,美国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遏制,经济封锁、制裁,并在中国周边进行侵略和扩张,对中国安全利益造成严重威胁。在这个过程中,美国有原子弹,而中国没有。美国处于绝对的优势一方,肆无忌惮地挥舞着核大棒,进行赤裸裸的核威胁。从新中国诞生次年的1950年,朝鲜战争开始,美国就公开宣称要用20-30颗原子弹,投在中朝边境,以阻止志愿军入朝。中国由于没有原子弹,采取了争取已经掌握原子弹的苏联支持、与美国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策略,两国关系处于尖锐对峙状态。
第二阶段从1964——1978年。1964年,中国在“打破核讹诈”的指导思想下,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震惊了世界。并在此后十几年间,迅速掌握了氢弹、飞机投掷、运载火箭投掷等关键技术,使得核垄断被完全打破,两国关系出现平衡,美国失去了绝对优势地位。同时,出于两国共同对付苏联威胁的需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缓和。这一阶段,中美关系不但开始结束对抗,甚至破冰建立了外交关系。而原子弹,正是这一局面的决定性因素。毛主席说过:“原子弹,就那么大一点东西,但是没有这个东西,别人就不和你谈。”
第三阶段从1979----现在。由于中美都拥有了原子弹等一系列核武器,战争能力相对平衡,都开始致力于合作核不扩散。特别是1991年冷战结束后,防扩散问题成为中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因为,中美两国在防止原子弹、核扩散趋势方面,利益共同点增多,因而两国在防扩散问题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合作。由于涉及到两国的根本利益,这一时期跌宕起伏的中美关系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迄今为止,原子弹作为“中美关系”这一全球最重要的关系中的“定海神针”,也即最关键的因素,可以预料,仍然会长期地处在“保持均衡”、“防止扩散”的稳定状态下,我们有了原子弹,有了核武器,我们并不是要侵略,而是和平,提高我们的大国地位,不再让别人欺负我们。
我国航天技术从零起点迅速跃居全世界第三位,而至今却仍然是这个排序。虽然在金许多年,我们的航天发展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前30年的科技发展速度在全世界都是无与伦比的,称得上是真正的“突飞猛进”!但是对于我们起步晚,发展缓慢的进度来说,其步调要赶得上发达国家,还是有相当大的那难度,毕竟差距就在那里,所以需要我们每个中国人的付出。仅仅靠着那些科学家 是不行的。
目前国内命名的“大师”、“专家”到处都有,然而其中有多少人能够同当年像钱学森、李四光、邓稼先、袁隆平、陈景润等人的成就相比?在各科技领域究竟中有多少创新成果能够同当年诸如“新石油地质理论”、“哥德巴赫猜想证明”、“两弹一星”试验、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大型电子计算机的研制,以及地震观测和预报等重大成就相比!
对于以上所说的发明,那只是汪洋大海里的一滴水而已。
公元1世纪初期的西汉时期,中国人发明了造纸术,公元105年左右中国科学家蔡伦又改进和提高了造纸技术,从而使造纸技术在中国迅速推广开来。
公元3世纪左右,中国人发明了瓷器,这一技术在11世纪传到波斯,由那里经阿拉伯于1470年左右传到意大利以及整个欧洲。到唐朝,中国科学家发明了火药,并在公元9世纪首次将其用于战争之中。在11世纪中期的宋朝,中国科学家发明的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5世纪中期,中国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集大成者。到此时为止,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时期,四大发明已经先后登上了历史舞台。著名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认为,中国“在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现代西方世界所应用的许多发明都来自中国,中国是一个发明的国度。
蚕桑丝织,考古发掘表明,这一技艺之始创是在距今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约与黄帝时代相当。作为蚕桑丝织的母国,中国的丝织品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著名的丝绸之路对东西方贸易和文化的交流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汉字是中国人无与伦比的一大发明。从陶文、甲骨文、金文到汉隶、楷书„„汉字的创建和衍变,它的形、音、义之构成,都自成一格,与世界上其他文字迥然不同。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汉字将随着中国的崛起进一步走向世界。
中国的青铜文明虽较为后起,但技术上却后来居上且自成体系。诸如具原创性的井巷木结构支护、竖炉、“硫化矿—冰铜—铜”冶炼工艺、分铸法、失模法等技艺均由先秦矿师和铸师率先发明,为创建位居世界前列的灿烂的商周青铜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是瓷器制作的母国,其英文名称China即由此而来。原始瓷早在商代便已出现,青瓷烧制技艺至东汉趋于定型。之后,历唐宋至明清,各类瓷器精彩纷呈,成为民众居家必用之物,且大量外销产生了世界性的巨大影响。
火药 火药的发明与炼丹术有紧密的联系,硫磺、硝石和木炭混合加热的爆燃现象是在唐代发现的。黑火药的配方首载于北宋曾公亮所著《武经总要》。其后由阿拉伯人传至欧洲几经改进,在军事上显示了巨大威力,并在工业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中国的古代科技起步早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曾经达到的高度,也非现时所能想象。但却最终衰落。及至今日,但凡说新科技和创新,几乎唯国外论。几乎唯洋人论。痛需思痛。凡事皆有源头。中国科技发展史几乎可以认为是一部悲剧史。每当你在历史书上看到一个伟大前人留下的辉煌,势必让你对今时今日科技的落后而感到耻辱。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此悲剧?这需要我们每个中国人用心想,去体会,去避免走我们的先人的老路,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是时代的大潮流,我们该感谢科技为我们带来的巨大变革。同时,我们应该知道,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凡是都是有利有弊,巨大的利益背后,肯定会有着隐藏的危害,科技的发展不仅仅是日益进步的生活,也有日益增加的环境污染,和日益退步的人类生活质量。科技发展,人类的利欲熏心,三聚氰胺,苏丹红,地沟油……我们能说什么呢?科技是用来造福人类的,不是用来伤害人类的。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了人类不得不面对的巨大的问题,全球气候变暖,大气层污染,空气污染……
是的,科技的确是个好东西,谁能说自己没有受益于科技呢?可以说,没有科技的发展,就没有今天的社会,就没有上天入地理想的实现,就没有中国的崛起。我们该好好利用科技的发展,造福人类,造福社会,不要用科学技术赋予我们的便利,干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也不要让经济的利益,蒙蔽了你的眼睛,蒙蔽了你的心灵,在你享受现在高科技的一切成果的时候,你该感恩那些先辈们血与泪的付出。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我们,该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科学,既要努力的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尽一份力量,又要注意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的科技,正在飞速的发展。
第五篇:科技史学习心得
科技史学习心得体会
仲其龙
经过这些天对科学技术史的学习,我丰富了知识,懂得了很多道理,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得到了人文精神的熏陶。
近代科学的伟大先驱者培根说得好,读史使人明智。科学技术史是一块蕴藏着巨大精神财富的宝地,如果你从这里吸取必要的营养,那么在学习和工作中的盲目性就会减少,自觉性就会增加。学习科学技术史的意义我总结为这样几点。
第一,扩大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科技知识是科技人才综合素质的基础。它是经过实践检验和证明的真理,具有明显的继承性特点。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史为镜可以使人耳聪目明。科技史的内容几位广泛丰富,几乎涉及人类与自然界接触的每一个领域,包裹天文地理,古今中外,从无机到有机,从微观到宏观,从科学技术,从理论到应用各个方面。人类数千年来的主要科学技术成果,是一部科学技术的百科全书。通过科学技术史的学习,我们能比较系统地了解世界科学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裂解一些著名科学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无疑可以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
第二,学习科学的认知论,方法论和辩证唯物主义,提高哲学素质。理论思维,哲学素质是未来科技人才必备的素质,是指人在具备了了一定哲学知识之后,对事物进行深层次的理
性思考,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规律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因此这一素质是教师不可或缺的素质之一。
第三,培养科学精神。尤其是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科学精神是现代教育工作者可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回国我国20世纪的教育,不难发现,学校的科学教育在价值取向上过于偏斜与物的一方,即只注重科学知识的传递,而忽视了科学方法特别是科学精神的传播,知识许多学生虽接受了多年的科学教育,掌握了大量科学知识技能,却领悟不到基本的科学精神。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出科学精神,那么自己就必须具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自己就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的能力。一句话,只有教育工作者自己具备了这些素质,才能去影响学生。而科技史的学习对于完善教育工作者的科学精神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第四,弘扬人文精神,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弘扬人文精神和高扬科学精神并行。人文精神,主要指执着地追求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格,实现人的最高价值,追求自身完善,谋求个性解放,一切想着人,一切依靠人,一切为了人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实施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提高和发展,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是相辅相成的。
第五,我想说的是,不懂历史的人是愚昧的。不懂科学的人是无知的。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对人类的科学文化做出过卓越的贡献。为什么我国科学技术在近代落后了,为什么近代科学技术首先在西方国家兴起?要回答这些十分重要的问题,就要学习科学技术史。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先行,而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学好科学技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