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经典诵读现状分析
小学生经典诵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临朐东城街道营子小学 相玉红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家长经典诵读的意识都比较淡漠,认为只要读好课内学习的书籍就行了,课外书属“闲书”,多读影响学习。培养农村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终身受益的阅读技能已经是迫在眉睫,因此,我校确立了“小学生经典诵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这一课题。
二、项目研究的内容:
(一)小学生语文经典诵读的现状研究。
1、小学经典诵读现状
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小学生都喜欢课外书,但主动阅读经典诵读的却很少。每周两小时的课外阅读时间已经算较多的,并且这些经典读物大多是与语文教材相配套的《自读课本》或父母选定的作文指导之类的书,且读得囫囵吞枣。没有人作读书笔记。而书的质量也是良莠不齐,小学生课外读物的出错率较高。这些必然导致小学生知识面狭窄,书的质量不高,使学生收获较少,学生自身素质不利提高,学习或阅读的兴趣下降,最终导致无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更严重点会误人子弟。
2、小学经典诵读现状原因分析(1)家庭原因
在农村的家庭里,家长对看课外书不重视,他们的观念是读好老师发的书,而且自己也没有阅读的习惯,不能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要求学生在家中进行经典诵读就根本收不到预期的效果。(2)学校原因
虽说现在已经使用《新课程标准》,可大部分的老师还是拿着教本,鼓励学生去读课外书的不多。并且在应试教育的推动下,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标准仅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为准,这使得学生的经典诵读得不到重视和有效地开展。(3)学生的原因
应试教育下学生不堪重负,无时读经典书已成了不争的事实。同时,在各种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书与电视、电影、电脑和游戏机相比较缺乏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这使得学生即使有了空闲时间也仅是沉迷于电视、电子游戏。
(二)解决当前小学生经典诵读现状的对策研究
1、调查、整理
调查摸底。首先对学生进行摸底调查,了解学生对哪些经典书比较有兴趣,从而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意向,为具体实施做好铺垫工作。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调查摸底的情况,共同选择,共同确定阶段性经典阅读书目。
2、设计实施内容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本校各种教育资源,确定必读和选读的内容,建立相关的资源目录库,并不断增加、更新。除了学生参与阅读经典书之外,还可以安排教师和学生同读,家长和孩子同读等内容。
3、保证经典诵读的落实
4、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1)自制力培养。阅读活动中的自制力,是以对读物的内容理解为前提,对读物的利害鉴别为关键,对自身的行为调控为核心的一种心理品质,是阅读者对阅读环境的“免疫系统”。学生在其课外阅读经典诵读活动中,理解内容、鉴别利害、调控行为这三个层次的自制要素缺一不可,其中的调控行为是终端因素,是我们实施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包括:对阅读活动过程的调控,即当看到不良阅读内容时或遇到阅读活动与其他事情发生时间分配上的抵触时,能合理选择、及时中止和科学安排;对由阅读所激发起来的行为欲望乃至已经实施的行为能根据其利害关系及时克制、调整或持续进行,使之始终能沿着有益于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轨道推进。
(2)自主性培养。在自制力的“保驾护航”之下,学生从事经典诵读必须具备自主性的品质。阅读教学意义上的学生阅读,是教师与学生“双重主体”参与活动的过程,而且,教师在其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主导作用。在师生双边活动构成的教学情境中,或由于学生尚不具备独立完成阅读任务的能力,或教师为了提高单位时间的阅读效率,加快推进教学进程,学生往往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去阅读文章。而所谓的“经典诵读”则是学生在课堂之外、校园之外进行的独立阅读活动,所以独立性乃是最基础的也是最根本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应包含:能独立地提出恰当的读书目标;能独立地确定合适的阅读方法和策略;能形成独立的见解尤其是创造性的见解等因素。
三、项目研究的过程及做法
(一)研究过程设计
1、研究准备阶段(2015、3月——2015、5月)潜心学习有关教育理论,阅读相关文献,搜索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编辑研究资料,并制定研究方案。
2、研究实施阶段(2016年6月----2015年8月)组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及家长对经典诵读的状况,收集系列数据。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1)优化环境,营造阅读氛围(2)创造条件,促进阅读(3)介绍方法,指导阅读(4)开展活动,推动阅读
3、研究总结阶段:(2015年9月——2016年5月)概括整理研究成果,通过学习研究的经验总结,撰写有关论文,回顾课题所取得的全过程,写出结题报告《农村小学生经典诵读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和成果总结法为主,以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为观察、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师生访谈、家长反馈等方法为辅,具体方法有:
1、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的形式,了解教师、学生、家长对经典诵读现状的看法,就学生经典诵读状况细致调查,客观分析,找准问题所在,明确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分析,摸清农村小学生经典诵读的基本现状,及其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心理特征等,并研究相应的阅读心理指导对策,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理想、阅读目的,培养健康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果。
2、个案研究法:观察记录特殊学生阅读习惯、阅读品质的纵向变化情况。对阅读能力较强的和阅读能力尤其低下的这一部分学生,对阅读先进班级进行深入的考察和分析,搜集更多的个案资料,从多角度研究学生阅读的有效性。
3、行动研究法:选择部分班级开展经典诵读的实践,边行动边研究。搞清楚农村学生阅读能力低下的原因,并制定提高阅读效率的计划,在实践中探索研究并做好记录。
4、经验总结法:对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表现、个体差异、阅读的共同规律、适合学生的阅读方法等进行经验总结,促进学生阅读有效性的提高。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注重积累第一手资料,不断进行概括和归纳,最终提炼出切实可行,前瞻有望的研究成果。
5、文献研究法:查阅资料,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广泛收集整理研习文献资料,经典书籍,为学生阅读提供正面教材,要体现时代性,专业性,传扬祖国优秀文化。
五、预期成果
国内外母语教育的实践证明,阅读教育是母语教育的核心环节。只有经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同时阅读教育还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将把阅读作为语文教育的重心,探索并完善阅读教学体系,尤其是探索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经典诵读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促进语文学习的全面进步。
1、形成研究报告。
2、上展示课(经典诵读指导课和读书汇报课教案,研讨记录)。
3、学生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4、展示学生相关的形式多样的作品(编制学生读书笔记集等)。
5、开展阅读经验交流会,教师经验总结、论文集。
6、反映研究活动的图片、影像资料。
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种子项目申报书
第二篇:小学生文明礼仪现状调查报告分析
小学生文明礼仪现状调查报告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探讨小学生文明礼仪的现状,对川硐镇青岛第一希望小学六年级一班的全体学生进行了“小学生文明礼仪现状调查问卷”的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学生对自身文明礼仪的认知程度不够
关键词:小学生 文明礼仪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自古有“礼仪之邦”美誉,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种种影响,导致当今国人,尤其是青年一代文明礼仪素质低下,已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我们的社会、家长对孩子成长的认识还过多地集中在知识、技能的层面。在我们的校园里,上完课学生蜂拥而出、教室里桌椅东倒西歪、上下楼横冲直撞、大型活动之后地上一片狼藉等现象比比皆是。社会上也还存在着诸多不利于对孩子进行礼仪培养的不和谐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决定进行“培养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实践与研究”,力图使学校的教育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深入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态势和公民道德建设的新步伐。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碧江区川硐青岛第一希望小学六
(一)班全体学生,共37人。
2、研究方法
采用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问卷式进行。发放37份,回收37份,回收率100%。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小学生在校文明礼仪现状;小学生家庭礼仪方面的现状;小学生社会礼仪方面的现状。
三、研究结果
从以上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在学校文明礼仪方面,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好的遵守。譬如,在学校看到老师,你会经常问好吗?我校有92%的学生会主动问好;在同学之间相处时,大部分学生相处能养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只有小部分的学生不能做到使用礼貌用语;但是大部分学生不能做到原谅他人,例如,有人不小心打了你,你会怎么做?只有43%的学生表示不会介意;当遇到同学之间打架时,大部分学生认为事不关己,只有少数学生劝阻或告诉老师。学生礼仪表现突出的方面,得益于学校的日常教育。但我们也看到了学生礼仪的缺失,比如,遇到同学之间打架时,大部分学生认为事不关己。因此,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学校要通过一系列活动,加强对学生在校的礼仪教育。使学生养成文明礼仪修养和良好生活习惯。
保护环境,遵守社会公德,是《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多年来,该校一直坚持对学生进行绿色环保教育,大力弘扬“面对垃圾弯弯腰,我为环保作贡献”和“诚实做事,诚信做人”的美德。从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95%以上的学生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97%的学生有良好的购物习惯;这是令人欣慰的。但是仍然存在问题,例如,看到地面上有纸只有19%的同学会捡起来放进垃圾桶。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加强社会礼仪方面的思想教育和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明礼、导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爱护环境的思想,形成保护环境的习惯,遵守社会公德的美德。同时,我们还
将一如既往加强珍惜资源、勤俭节约和诚实守信等诸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和同情心,越来越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近年来,我们的家庭教育出了很多的问题。家庭是人的第一所学校,一般地说,人都出生和生活在一个家庭中,都是首先通过家庭这个最小的社会基层组织,再进入更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的,儿童是一个国家的希望,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基础。因此,对大多的成长来说,家庭是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儿童各方面的发展与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从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只有32%的学生家长能够在其孩子面前以身作则,41%的学生家长能够对其交友情况进行指导,很多家长自己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方式会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甚至没有给孩子健康成长做一些必要的指导。所以说我们必须重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甚至社会教育三者相结合,才能促进孩子的德育发展。
四、讨论与思考
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是构建优良的学习环境,创设优良的学习气氛的重要条件,因此针对上述问题以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对学校的文明礼仪教育方面寻找方法和对策,具体如下:
(1)对学生的不文明行为进行及时的了解,注意时效性。班主任及科任老师要注意观察,发现小学生存在哪些不文明现象,并做好记录、登记,然后探索不良行为习惯的预防及矫正方法,对具体不文明行为进行引导纠正。(注意不文明行为尽量不责任追究至具体某同学,否则不利于长期实行,而此做法主要目的在于正确、全面、及时引导好学生。)
(2)通过学校日常管理强化学生文明礼仪意识。文明礼仪体现在学校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学校要根据《新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结合学校日常管理,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注重文明礼仪,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3)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文明礼仪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以文明礼仪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采取讲故事、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等形式,抓住重要节日、重大活动等契机,利用挂图、黑板报、宣传橱窗、校园广播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4)通过召开家长会、学校家校通平台及时取得与家长的联系,让家长及时的了解孩子的动态,向他们说明学校施教方针与要求,并明确欢迎家长与学校联络,讨论学校事宜,以了解学生在校及在家之表现。让家长与各班教师会面,谈谈自己子女在校状况,以及对教师的要求,如何彼此合作等。通过老师、家长之间的真诚、平等的交流,通过家长与家长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探讨,引领和指导家长借鉴好的家教经验,科学家教,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家校携手形成教育合力,让家长会成为学校、教师、家长心与心真诚交流、沟通的一座美好的桥梁。
第三篇:小学生习作现状分析及策略
小学生习作现状分析及策略
庄浪三小
张慧
小学生写作文,本来就是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作文是指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生作文是“写话”和“习作”的结合。这既符合小学生学习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认识规律,又符合小学作文教学的实际,小学生的作文实质是练习用笔来说话。在学生已经学会或基本学会了运用口语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学会用笔来说话,实现口头到笔头的转化,把写变成了一种由内到外的自由倾吐,使学生对于写话有兴趣,乐于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毫无拘束地写下来,从而形成一种写作主体,写自己的自得之见,抒自己的自然之情,用自己的自由之笔,写自己自在之趣的思想境界。
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写作文是令学生头疼的事,也是令老师们觉得无从下手的事。每到写作文的时候学生写作文时,教室里真是千姿百态,有呆呆的坐着发呆的,有咬着笔杆傻瞅的,也有偷偷找作文书的……总之自己动笔写的学生微乎其微。看到这种现状,即使我们使尽浑身解数来启发学生如何定题目,如何开头,如何写事件的经过,最后又如何结尾,但认真领会后再写作文者还是寥寥无几。再看学生写上来的作文,单从书写上看,就能感受到学生对写作的厌恶到了何等地步,字迹潦草,错别字接二连三,竟有学生将“借书”整片写成了“措书”,写自己的同学都是“他她真是个爱帮助别人的好孩子”,写家中的妈妈,“啊!妈妈您真伟大,我爱我的妈妈”。看到这些隔靴搔痒的文字,着实令人对小学生习作能力忧心。学生怕写作文、写不出好作文的原因何在?因此,我就小学阶段造成学生习作无话可说,空话套话连篇的原因及相应的策略谈谈我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小学生习作现状原因
小学生习作现状原因之一:缺乏积累,读写脱节 如小学校园内外文化资源贫乏,学生习作题材孤陋,取材单调。小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家庭条件、社会文化氛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孩子少见寡闻,更要紧的是课内外书籍读得太少,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内容枯燥,没有激发学生写作感情的动力。所以学生面临作文时,很多时候是没法取材,即便是在教师的提示下,他们提取的题材大多都是雷同的,写作的内容很单一,错字、词让你目不忍睹……曾记得,在阅评五年级作文时,有一篇以“我最喜欢的小狗”为题的作文:“我家有一个可爱的小狗,他的眼睛大大的,耳朵立立的又嘿又量,洞洞有神,我飞长喜欢他。每天我放学回家的时后他都来迎接我,我非常非常的喜欢他。我家的小狗别人来的时后他不会咬他,我来的时候也不会咬我,我特别的喜欢他……”可见学生经历感之单调、观察事物之浅短,写作知识容量之匮乏。另外,如今的作文教学主要弊端在于我们对完成“听、说、读、写”任务指导方法上的错误认识,而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又强化了这种错误认识。在人的认识过程中,“读”和“写”是既有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两个不同阶段,时间上有先后,读在先,写在后,先读而后写,关系上有因果,读是因,写是果,有读才有写,读多写少,“厚积”才能“博发”,功能上有区分,读是积累,写是输出。尽管不同阶段对读和写的要求和标准可以有不同,但是“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这是难以改变的规律。
小学生习作现状原因之二:缺乏生活体验,空话连篇 语文基础知识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但我们更不应该忽视学生习作的重要。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逐步掌握各个学段的基本的字、词、句及基本用法,而学生写作其实就是将所学的字、词、句柔和在一块,把要说明的一件或几件事(或事物特性、发展变化等)情的发展变化过程陈述清楚。学生能写好一篇作文,说明他们会用所学的知识来描绘事物的发展变化;反过来,能写好一篇作文的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能学好语文基础知识。同时更会用自己所掌握的语文知识去指导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多年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却违背了这种客观规律。小学生尚处在“多读”的阶段,我们却同时要求他们“多写”。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又使学生无暇涉猎丰富的课外书籍,为了给老师交差,为了分数,学生习作中的空话假话,套话满文飞,抄袭克隆成了习作的家常事。
二、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一)重视学生遣词造句能力的训练
要想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我们语文教学必需把握好教材,以教材为中心,按照新课程的标准和要求,来指导学生进行遣词造句能力的培养。其次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对学生进行不同的训练和指导。对语文基础不太好的同学,要求不要太高,但必须句子结构完整,没有语病,能够巩固他们已掌握的知识。对这类学生我们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升他们的能力。而对于语文基础掌握教牢固,有发展潜能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勇于创新,不要限制他们的思维发展,要为他们创造展示才能的机会,激发他们的求异思维。
1.词语理解
应用词语,遣词造句,就必须知道这个词语的准确意思,引导学生与同义、近义、反义词进行比较,辨析,使学生加深理解词义,在遣词造句时用词更准确。例如:光临和莅临的区别,莅临用于上级对下级的光临,属于客套的书面语。光临多用于口头语。如果是上级领导来我校视察工作,一个很正规的场合,我们就要用莅临一词。又如:果然和竟然,这两个词意思相近,但是,它们也有一定的区别。果然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竟然它表示结果和预期相反出乎意料,它常用在不好的方面。所以,我们在遣词造句时一定要弄清楚这个词的确切意思,不明白的可以借助工具书,这样我们造的句才能意思表达得更清楚,明白。
2.词语归类
要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就必须让他们尽可能的记住更多的词语,怎样才能记住更多的词语呢?我想让他们自己进行词语归类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之一。如写人的词语吧,哪些是写人外貌特征的,哪些是写人内心活动的。又如哪些是写景的,哪些是写物的,哪些是写场景的等等,把这些词语一一进行归类整理,以便我们能够记住。这样,对于我们进行遣词造句是很有帮助的。
(二)重视口语交际能力培养
要培养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就一定要加强说话练习。说话练习也就是通过口头表达来加强练习。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所以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能力也要从提高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入手。其中最主要的是提高学生说完整话、说通顺话、说精彩话的能力。人的口头语言有很大的随意性,尤其是学生受家庭,社会中的语言环境影响,语言的随意性更大。这就要求教师(不只是语文教师)在课堂内外要注意培养学生说完整话、说通顺话、说精彩话,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使之规范化。
新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第一次把“口语交际”纳入了教学内容,并明确规定: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要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这是语文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体现了对语文教育功能的全面理解,对语文素质的全面关注,理解语文教育生活化的理念。
现在的低年级小学生生活内容比起以前的孩子丰富多了,接收信息的渠道很多,与人交流时基本上“言之有物”,但缺乏“言之有序”,欠缺良好的交际态度和听说习惯。可见从小培养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要使孩子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1.不把口语交际课上成说话课,谈化交际性。
“说话”往往是单向的,多是一人说,众人听,语言信息呈单向传递状态,思想交流、思维碰撞较少,而口语交际更强调双向互动,具有交互性。实际教学中我们会看到有的教师会把口语交际课上成“看图说话”课,指着书上的插图一句一句问学生图上画的是谁,他们在干什么等等,这样的教学哪里谈得上在学口语交际,与教材的编写意图当然是相违背的。有的教师虽然一开始创设了良好的情境,但稍不注意就会上成说话课。如在口语交际课《春天来了》中,学生准备好后,一位学生上台就说开了,但教师为了叙述更流利,对他说:“请你转过身看大屏幕说”。就这么一转身,这位同学就背对着同学“交际”了。这是十分典型的“独白”或“说话”。把口语交际课上成“说话”课,无疑削弱了口语交际应有的“交际性”。所以,口语交际能力应该从低年级开始就培养。
2.精心选择交际材料,创设有实际意义的情境,激起学生兴趣。小学生口语交际训练的材料的来源大致有二:一是语文课本中提供的说话凭借;二是教师选取的课外说话材料。
一、二年级新教材文质兼美的课文,为教学提供了进行语言规范和语言实践活动的素材和具体情境,所以要用好教材这个例子。
两种材料来源相比较而言,后者占有较大的优势。因为教材中提供的说话内容,虽然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但对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的学生来说,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而后者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亲切可感,令学生有话可说。选择课外说话内容应该坚持“六性”,即故事性、趣味性、形象性、知识性、思维性、实践性。
口语交际中,谈话内容直接影响双方的谈话情趣,因此,教师应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选择他们喜爱的事物为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孩子会把对事物的喜爱之情迁移到对交际的喜爱上。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往往会被某些外在的新异现象所吸引而产生直接兴趣。所以,教师应做有心人,要时时留心观察学生,当学生受到外来影响而兴奋或产生感情共鸣时,教师应趁热打铁,抓住时机进行交际训练。由于捕捉了时机,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于是他们会把话毫不费劲地说得既完整又通顺,从老师“要我说,要我听”变成“我要说,我要听”。
3.优化口语交际的训练过程,教给方法
首先教给学生饶有兴趣地说,往往能使讲述的内容言之有物,但要做到言之有序,还有待于教师具体指导方法。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要教他们从说一句句完整话开始,逐步过渡到说几句连贯的话或一小段话。到了中高年级,教师要指导他们按记叙文的六要素,围绕一个意思有头有尾地说一段话。学生一旦掌握了方法,口语交际才不会感到困难。
口语交际中的姿势、态度自然,礼貌,大方也十分重要,低年级孩子有多动的特点,这就要靠教师适时的提醒和恰当到位的指导,变幻多样的形式,提供一次又一次的锻炼机会,促进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纠正,直至养成良好的习惯。
其次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口语交际强调双向互动,参与交际的人,不仅要认真倾听,还要适时接话,谈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低年级孩子大多敢说,爱说,可如果叫他们静下心来先听别人说,注意力就很容易分散,听不完整的就断章取义,连意思都没听明白怎么与人交际呢?更有甚者,根本就没听。所以就很需要教师教给孩子具体的方法:注意力集中,能复述别人的原话或主要意思,能接着别人的意思说下去,能正确适时地回答别人的提问。
第三,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孩子同样有接受评价和评价他人的需求。教师要注意开展激励性的教学评价。但不管学生说得如何,教师总是说好是不能调动其积极性的,必须根据学生说话的程度和水平给予不同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好的固然要肯定,不足的更要指出,分析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加以矫正。这一过程,教师不可包办代替,应该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形成师评生、生评生、生自评的局面,引导学生评语言、评仪态。教师可带着学生评所说内容的有序性和思路。
(三)结合阅读丰富语言积累 1.加强朗读背诵。我们知道,教师课讲得再好,如果学生没有必要的语言积累,也不会有倾吐的内容,作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也无从谈起。《教育心理学》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的手段就是背诵。不背诵是不会将规范的书面语言‘植入’记忆的仓库,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在语文课堂上,为了让学生理解得深刻透彻,教师总会大讲特讲,岂不知讲解得越多,教学效率就越低下,其主要症结在于违反了“朗读、背诵、积累”这一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所以,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以掌握祖国的语言为目的,以熟悉背诵为手段”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勇于表达主见的精神,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淡化内容分析,加强朗读训练,重点在熟读课文上下功夫,在记忆常用词语、名言警句上下功夫、在背诵诗文佳作上下功夫。
2.读中悟法,随文练笔。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必须将写作方法渗透于平时的阅读教学之中。在整文阅读中了解作者是如何布局谋篇的;在精读、赏读中感悟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运用了那些修辞方法,是怎样具体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工作和心理的,是怎样抓特点描写景物和物体的。读中悟法之后,应该让学生及时地让学生先说后写,或写片段,或写心得感受,或写相关主题作文,让学生的读写能力得到协调统一发展。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在遵循学生认识规律的基础上,结合阅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有计划、有步骤地严格训练,才能使作文教学获得成功。
(四)走进生活,增加写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作文教学要让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走进广阔的社会,融入生活,体验生活,让习作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因此教师要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可以看;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可以干。在作文训练中,教师要注重把学生的目光引向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知道学生做积累材料的有心人。学校、班集体有意识地组织活动,积累典型的写作材料。注重创设贴近或围绕学生生活的情景,使作文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就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学生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既能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又能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例如,在要求学生写课余生活时,可在课间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活动,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为写作做准备。在正式上作文教学课时,先创设情景、质疑自探,依据学生的学习背景,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分组合作,组内谈谈自己参与活动的过程,这样使学生在写作时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不至于毫无头绪,空话假话套话充斥于学生习作之中。
综上所述,小学生习作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情真意切,作为语文教师的确在习作之外要多下功夫,力求将习作教学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与素材储备,让学生在习作中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的习作目的,彻底改变学生习作中诸多尴尬局面。
这样就从心底里排除了“作文难”的障碍,减轻了学生心灵的压力,有利于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益。显而易见,小学作文教学的过程,必须有教师的引导,于是便形成了作文教学活动区别于一般认识活动的独特的“三维结构”(教师、学生、习作内容),是教师“教”学生“练习”作文的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有机统一的过程。
第四篇:小学生计算能力现状分析
小学生计算能力现状分析
经常碰到许多数学教师的抱怨:学生的计算能力太差了,学生太粗心了,这样简单的计算经常出错。实际上,计算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也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及参与社会所必需的基本素质之一。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而如今,小学生计算能力弱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这样的现象值得我们反思、总结、改进。
一、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薄弱的现状
1.计算速度慢,一节课的代价换来的是四五个计算题,而准确率不高
2.多数步骤正确,最后关头出问题,大多一气呵成,自信满满,从不回头看看
3.慌慌张张,加减不分,乘除不辩,结果一路错错错
4.运用定律可使运算简化,学生视若绊脚石,一个心声:怕怕怕
5.未得策略,练习太轻,年年落伍,脱节严重。
二、小学生计算能力低下的原因
1、教师平时教学中双基落实不到位。小学数学教学是基础教育,其基础性决定了“双基”的地位不能动摇。为了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就必须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相对连贯稳定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双基”训练是体现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标准》对数学课程提出了四个方面的目标:知识和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四个方面对学生实施了三个层面的教育。第一是知识教育层面,从“数和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大块数学知识,强调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第二是数学素养与能力培养层面。通过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数学思考,培养学生发展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统计观念以及合情推理的逻辑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第三是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主的非智力品质教育的层面。新课程提出要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树立信心,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三个层面都属于学生发展的“双基”训练的范畴,是落实数学课标的基本保障。
2、学生自身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1)、注意力不集中。
(2)、不善于分配和转移自己注意力。(3)、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灵活。
(4)、最关键的是许多学生只爱动口,不爱动手。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口头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许多学生说起来夸夸其谈、头头是道,但一动起手来就焉了。有的教师在分析该原因时归结到以下方面: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在优越的环境和父母的呵护中长大,没受过苦,也怕吃苦。体现在学习中就是不爱深入思考问题,不爱想,典型的眼高手低。
3、高科技产品的负面影响。科技在不断进步,人类创造出越来越多的文明,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用在计算方面的产品也是花样繁多,从大型的计算机到巴掌大小的计算器,就连手机也都有计算器的功能。人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科技带给我们的方便、快捷。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他的两面性,有利必有一弊,高科技产品也是一柄双刃剑,当人们习惯了用它,并对它产生了依赖后,就发现已经离不开他了,因为人类的计算能力已经退化了。
第五篇:小学生阅读行为现状分析
小学生阅读行为现状分析
一、小学生阅读行为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慵懒行为。才能来自勤奋,从调查一的情况来看学生中懒于与书打交道的同学具有一定的数量,而且问题之所在的是他们常常把原因主要归结为客观的因素,诸如没时间,没书或一些其他的原因。从其他几个调查来看即使是那些常看书的同学也或多或少存在着这一普遍问题。
(2)、敷衍行为。这是学生被动阅读的一个重要体现。从调查一的“只看些订阅的报刊”,和调查二的“同学看什么我也看什么”以及调查三的“父母或老师的规定”中不难发现学生中的这一问题。
(3)、偏食行为。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对阅读材料的选择上,错误的认为提高作文能力就是要多看作文书。所以在方法选择上也较偏重于“好词好句的摘录”这一形式上。
(4)、功利行为。主要表现在他们在对看书的目的上,较片面地认为看书主要是为了向人家炫耀看书的数量、赢得老师的表扬和仅仅是为了写好作文。但忽视了知识的积累等重要的目的。所以能坚持写读后感的同学自然就少了。
(5)、盲从行为。这主要表现在学生课外阅读无目的性与无方向性。调查一?quot;只看报刊“与调查二的”同学看什么我也看什么“以及大多数同学都选择看”作文选“就突出体现了这一点。文史、科普类也就少人问津了。
(6)、浮躁行为。这主要表现在其阅读过程中的无”法“可依,缺乏指导之后茫然无绪,找不到”航标灯“之后的心理冲撞。从调查就可以看出,许多学生虽然在看书,但到底怎样看书还是找不到”北“的。久而久之,就自然会影响到他们的课外阅读心理。课外阅读兴趣就会逐渐降低。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学生产生这样的不良行为归根到底还是缺乏兴趣、没有方法、没有习惯所致。
二、正确的阅读行为表现
1、榜样引路。
做法一:选择一些中外成名作家的写作之路和故事向学生作介绍。
做法二:选择一些中外伟人与书的故事向学生做介绍。
做法三:挖掘本校、本班学生与书的感人事例和其取得的成绩。
2、动机诱发。
做法一:利用广播做全校性的优秀图书介绍。
做法二:优美文章、世界奇闻、片断节选等等介绍。
做法三:进行经常性的优秀书报展览。
3、指导方法。
(1)、讲清读的方式精读、略读、跳读、浏览读、美读、研究读等的选择性使用。欧美国家流行的SQ3R读书方法的介绍:
第一步,浏览,求一个轮廓的了解;第二步,提问,留待下一步思考;第三步,阅读,读通全文,做到边读边思考边笔记;第四步,复述;第五步,复习,以巩固获得的知识,得到新体会。
(2)、阅读材料的选择。一要广,学生的阅读面要广,博览群书。科普类、童话类、小说类、作文选、散文类等健康的有益身心的皆可涉及。二要精,可从三方面去着手:(a)、延伸性材料,就是对某一作品的相关的书籍(或节选的源作品)进行延伸性的课外阅读。(b)、扩展性材料,就是在课本中学过某作家的一篇文章(或看了某一作家的一本书)后,再选这个作家的其他文章来读。(c)比较性材料,就是学生把不同作家的相同题材的作品进行比较性的阅读,比一比语言风格或思想感情,写作手法等。三要远,学生课外阅读不能只着眼于眼前,要”放长线钓大鱼。“比如对名著等也可开始早期阅读。
(3)、读书方法的选择:a、摘录法。随时摘录课外读物中的好词、好句、佳句、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b、圈画法。对文章中精彩的片断和发人深思的语段进行圈画批注。c、剪贴法。读报时,将印象较深的文章剪下来加以归类整理,组成剪贴本。d、制卡法。把在阅报栏、书店、图书馆所看到的有价值的内容记录在随身携带的小卡片上。e、笔记法。将对一文、一书的内容、看法、感想等写下来。
4、尝试做到六个一:(a)用好一本好词、好句、好段摘录本和一本读书笔记本。(b)带着一个主题去搜索读。(c)读一本(篇)写一篇。(d)每天必看至少一页书。(e)每天至少与人交流一次读书内容或感受。(f)一本好书(好文)反复读。
达尔文说过,世界上最有用的知识莫过于学习的方法,掌握了方法如同拿到了开启知识之门的钥匙。显而易见,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课外阅读的方法,无异于沙漠中之遇”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