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对市第三次党代会工作报告的修改意见
中共XXX残疾人联合会党组关于对中国共产党XXX第三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的修 改
意 见
8月8日,市残联党组,收到市委办《关于征求中国共产党XXX第三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修改意见的通知》后,党组书记、理事长XXX同志高度重视,仔细阅读《意见稿》,并安排专人整理修改意见。根据党的十七大以来的相关对发展残疾事业的文件精神和省第八次党代会报告精神,结合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情况建议如下:
1、在报告“
一、市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主要工作” 这一部分(第6页顺数第14行)……城市运动会。后增写:“残疾人体育多次在国际国内省内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一句。
2、在报告“
四、努力开创和诣社会新局面”的“第一,着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第18页顺数11行)……提高人员素质。后增写:“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加快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积极发展妇女、儿童、残疾人和老龄事业。”的内容。
中共
XXX残疾人联合会党组
2011年8月10日
第二篇:关于对市第三次党代会工作报告的修改意见
中共XXX残疾人联合会党组关于对中国共产党XXX第三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的修改
意见
8月8日,市残联党组,收到市委办《关于征求中国共产党XXX第三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修改意见的通知》后,党组书记、理事长XXX同志高度重视,仔细阅读《意见稿》,并安排专人整理修改意见。根据党的十七大以来的相关对发展残疾事业的文件精神和省第八次党代会报告精神,结合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情况建议如下:
1、在报告“
一、市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主要工作” 这一部分(第6页顺数第14行)……城市运动会。后增写:“残疾人体育多次在国际国内省内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一句。
2、在报告“
四、努力开创和诣社会新局面”的“第一,着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第18页顺数11行)……提高人员素质。后增写:“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加快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积极发展妇女、儿童、残疾人和老龄事业。”的内容。
中共XXX残疾人联合会党组
2011年8月10日
第三篇:市第三次党代会
武威市政府认真学习贯彻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
新华网甘肃频道(11-02 18:02:43)来源:武威日报
11月1日上午,市政府党组召开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对即将提交市人代会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讨论。会议要求,要切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上来,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强化工作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奋力开创武威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李志勋主持会议。
市委常委、副市长周晓红,副市长张效林,市长助理、市农牧局局长宗瑞谦,市政府党组成员、秘书长邹志坚参加会议。
副市长杨德智列席会议。
会议指出,市第三次党代会是在我市加快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武威未来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火荣贵同志所作的报告务实创新,催人奋进,是我们今后工作的行动指南和纲领性文件。报告提出的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省委、省政府跨越式发展的要求,符合武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符合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市政府党组各成员及政府全体人员要紧紧围绕会议提出的重点工作任务,紧密结合实际,创新思路,抓好落实,全力以赴推动武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会议要求,一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代会精神。市政府党组各成员及政府全体人员要将学习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党代会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二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代会精神上来。要按照会议提出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以更加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凝聚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激发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三要创新思路,锐意进取,扎实抓好党代会提出的各项奋斗目标的贯彻落实。要通过调查研究抓落实。要认真梳理各自工作,积极开展调查研究,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找准工作不足,提出具体措施;要超前谋划抓落实。要把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与超前谋划明年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做到吃得透、想得清、理解明,积极研究、提前谋划好明年的工作;要破解难题抓落实。要正视差距,认真研究工作推进中存在的实际困难,竭力研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类困难和问题,在破解难题中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要转变作风抓落实。要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持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切实提升服务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以过硬的作风推动各项工作的全面落实;要培养典型抓落实。要积极发现和培养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以典型的事迹和榜样的力量,鼓舞全市上下积极投身实施三大战略的生动实践;要加强廉政建设抓落实。要严肃党的政治纪律,以更加有力的措施,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营造风正、气顺、劲足的干事创业环境。(
第四篇:达州市第三次党代会工作报告
达州市第三次党代会工作报告
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达州市第三次代表大会,是在达州进入“十二五”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新十年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追赶跨越、加快发展,努力把达州建成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为实现科学发展、建设幸福达州而不懈奋斗!
现在,我代表中共达州市第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一、市第二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
自2005年以来,二届市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抓住机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圆满完成市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任务,开创了达州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经济实力快速提升。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9.2亿元,年均增长13.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5.4亿元,年均增长3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1.3亿元,年均增长2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1.9亿元,年均增长18.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6亿元,年均增长26.7%。大力实施资源转化、工业强市和项目兴市战略,煤炭、电力、冶金、建材等产业不断壮大,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初具规模。“1+7”工业园区规划顺利完成,部分园区启动实施。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商贸物流、金融保险等服务业较快发展,旅游业发展迈出新步伐。三次产业结构由2004年的37:30:33调整为2010年的23.8:50:26.2,工业主导地位初步确立。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统筹推进城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主城区建成面积和常住人口由30平方公里、45万人发展到45平方公里、65万人,大城市主框架初步形成。各县城和一批重点小城镇加速拓展,全市城镇化率达32.7%。建成和在建高速公路里程427公里,是“十五”末的4倍。达万铁路、达成铁路复线、襄渝铁路二线建成通车。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加快,建成通乡公路3078公里、通村公路9202公里。达州机场开通至北京、广州、深圳、上海等航线。城乡电网改造加快推进。宣汉白岩滩水库、渠县刘家拱桥水库相继开工建设。
改革开放稳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社会事业体制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顺利实施。创新市县乡三级权责利关系,有效激发基层发展活力。民营经济较快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3.1%。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成效明显,行政审批效率不断提高,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累计引进资金920亿元。
社会事业较快发展。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形成。科技创新不断加强。文化惠民行动深入实施,建成市博物馆、达州红军文化陈列馆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广播和电视覆盖率分别达94.9%、94.7%。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1%。食品药品监管全面加强。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建成市体育中心,成功承办省第十届运动会和第六届残运会。人口与计划生育、妇女儿童工作、残疾人及老龄事业全面加强。
民计民生持续改善。民生工程深入实施,累计投入资金284亿元,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等问题有效缓解。就业促进不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乡低保补助水平逐年提高,社会福利事业长足发展。扶贫解困成效明显,解决了43.8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保障性安居工程稳步推进,农村危房改造进展顺利。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扎实开展,城乡面貌较大改观。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深入实施,节能减排取得实效。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62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84元。
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政法基层基础工作不断夯实,“两所一庭”建设顺利推进,“三大主题”活动成效明显。群众工作深入开展,领导大接访、干部大下访制度有效落实,矛盾纠纷及时化解,涉法涉诉上访总量不断下降,群众合法权益得到保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力度加大,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92%。安全生产切实加强,重特大安全事故有效遏制。
民主法制更加健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职能,依法监督工作不断加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政协的职能得到有效发挥,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五五”普法圆满完成,依法治市有序推进。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得到更好发挥。国防动员、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强化,成功创建省级双拥模范城。民族宗教、社会科学、外事侨务、对台、党史、保密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党的建设日益加强。理论武装更加深入,群众宣传、社会宣传、对外宣传成效明显,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不断深化。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活动富有成效,创先争优活动扎实开展,涌现出一批先进群体和优秀党员干部。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加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开展,干部作风切实转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初步形成,一批大案要案得到查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不断好转。
过去六年,达州发展经历了不平凡的历程,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经受住了严峻考验。特别是面对连续发生的特大自然灾害,全市干部群众万众一心抢险救灾,千方百计生产自救,全力以赴重建家园,夺取了抗灾救灾的全面胜利,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感人乐章。这种坚韧不拔的品质、顽强拼搏的精神,必将成为我们应对各种挑战、开创崭新局面的不竭动力!
同志们,奋斗历尽艰辛,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在历届市委打下的良好工作基础上,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团结拼搏的结果,是各方面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达州市委,向广大党员和全市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人民解放军驻达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向所有关心支持达州发展的同志们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发展不足、经济总量不大、发展质量不高,纵向比业绩显著,横向比发展落伍;最突出的问题是对外开放不够,新产业发展和大项目引进不足,缺乏新的增长点;最紧要的问题是一些干部对大发展的思想解放不够,执行力不强。同时,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就业再就业压力增大,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等问题较为突出。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六年的实践告诉我们,谋好达州的局、干好达州的事,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探索符合达州实际的发展路径,全力抓好发展第一要务;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激发内力与借助外力相结合,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必须坚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认真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维护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促进和谐稳定;必须坚持团结奋进、求真务实,凝聚一切有利于发展的积极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必须坚持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的执行力创造力,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二、建成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是达州的发展定位,实现科学发展建设幸福达州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综合研判发展形势,未来五年,达州发展既有巨大的潜力和动力,又有严峻的困难和挑战。我们面临大有作为的重要机遇。处在工业化跃升期、城镇化加速期、节能环保攻坚期、新兴产业培育期、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期的时代关口,中央“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有利于我们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和省新五年规划的实施,有利于科学定位追赶跨越;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有利于争取更多优惠政策;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有利于获取针对性支持;成渝经济区规划实施,有利于配套重庆充分开放合作;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有利于吸纳更多发展资本;国家打通陆路开放国际通道、建设“成渝西”[1]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有利于发挥区位优势。机遇稍纵即逝,必须紧紧抓住、充分利用。我们面临转变发展方式的严峻挑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正经历的一场深刻变革,主攻方向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达州的产业还没有走出粗放型发展和依赖资源的老路,工业过度依靠传统产能扩张,致使经济脆弱性突出,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必须把增总量、调结构、转方式贯穿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在做大总量中调整结构,在追赶跨越中提升质量,在加快发展中转变方式。我们面临标兵渐远追兵渐近的竞争态势。改革开放以来,达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当前竞相发展的大潮中,达州已经落后。2004年我市GDP居全省第5位,2009年被南充赶超,退居全省第6位,与成德绵宜的差距进一步拉大。2010年达州GDP仅比凉山多35亿元,凉山增速却比达州高2.4个百分点,被凉山超越之势十分明显。2010年达州城镇化率仅相当于全省2005年、全国90年代中期水平,城镇化推进明显滞后。逆水行舟,慢进就是退。必须迎难而上,超常努力,以更快的发展速度争创优势。我们面临改革创新的攻坚阶段。在改革创新这场新的伟大革命中,改革的重点已从经济领域向社会领域拓展,涉及利益更广,触及矛盾更深。我市国有企业、投融资体制等经济领域的改革,已失去国家政策支持的最佳机遇,欠账较多、难度增大,成为改革发展的短板。在加快发展的新阶段,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新矛盾、新制约不断显现。必须围绕破难题、增活力、上水平,改变传统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在深入推进社会领域改革的同时,抓紧经济领域改革的补课,开创发展新局面。我们面临群众追求更好生活的热切期盼。当前,经济开放,民主发展,社会的开放性、流动性、虚拟性增强,新经济和新社会组织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利益诉求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多样性特征,追求高质量生活已成为人们的迫切愿望和价值取向,特别是追求美好生活的内容形式更丰富、水准要求更高、权利诉求更强烈,落实以人为本、增进民生福祉刻不容缓。必须把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放到总体发展布局中,促进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
实现科学发展、建设幸福达州,符合达州经济发展转型的内在要求,顺应全市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热切期待,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奋斗目标。实现科学发展,需要长期艰辛的努力,不断提高发展的突破性,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多社会财富;建设幸福达州,需要把推进发展与增进福祉统一起来,将工作落脚到提升群众的幸福度、增强群众的幸福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不断解决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诉求、不断维护人民群众的政治生活权益,实现与发展阶段和水平相适应的幸福。
实现人民幸福是我们党的历史使命和庄严承诺。我们党90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带领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奋斗史。建设幸福达州,不仅是坚持党的不变初衷,更是践行党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时代赋予我们庄严使命,人民寄予我们殷切期望。只要我们坚定信念不动摇、解放思想不停步、求真务实不空谈,就一定能在建设幸福达州的历史征程中,迈出新步伐,开辟新天地,铸就新辉煌!
为实现科学发展、建设幸福达州的奋斗目标,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建成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坚持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主基调,坚持三化同步、三业并重的基本思路,坚持产业立市、工业强市、开放活市、科教兴市、文旅靓市的发展路径,奋力推进“七个加快”:加快建设全国次级综合交通枢纽、中国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成渝经济区配套产业高地、秦巴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和新农村综合体试验区、川渝鄂陕结合部职业教育基地和区域文化中心;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胜利完成“十二五”规划,在四川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中走在前列。
——确立建成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十二五”时期,中央和省委进一步强化区域发展战略,以区域中心城市为依托,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我们要站在全局的高度谋划区域发展。达州地处川渝鄂陕结合部,联南贯北,承东启西,是架通大西北与大西南的桥梁,是通联成渝经济区[2]、关中—天水经济区[3]、大武汉经济区[4]的枢纽。川渝鄂陕结合部八市二区[5]幅员广阔、人口众多、资源富集,但长期以来缺乏中心城市带动,发展相对不足。建设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就是要在区域内成为综合交通枢纽、经济总量榜首、产业聚集高地、科教支撑平台、城市发展龙头。奋力推进“七个加快”,就是要打造领先优势,增强辐射功能,显著提升达州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强大影响力、服务力和带动力,聚合区域要素,加快崛起进程,形成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发展龙头效应。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是立足达州、贯通四省、服务全川的战略性工程,必将推动达州成为四川面向中部开放的东向通道、合作平台、产业基地、交流窗口和生态屏障。
——坚持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主基调。“十二五”时期,全国发展水平将不断提高,四川将在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以来积蓄能量的基础上,开启新一轮加快发展的新征程。达州要跟上全省全国的发展步伐,必须纵向提速、横向赶超、充分发展,保持经济持续平稳更快增长,确保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6%以上。力争到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300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7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7300元、11630元,在2010年的基础上均实现翻一番以上的目标。
——坚持三化同步、三业并重的基本思路。三化同步是中央和省委确定的“十二五”时期的基本发展思路。我们要科学把握达州发展需要,在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进程中,突出工业化与城镇化“两化”互动,努力壮大产业、推动创业、扩大就业,推进资源就近就地转化、产业就近就地发展、创业就近就地突破、就业就近就地实现。
——坚持产业立市、工业强市、开放活市、科教兴市、文旅靓市的发展路径。达州作为欠发达地区,要加快崛起,必须集中力量办大事、集聚资源见效益、集约产业成规模,充分发挥产业的支撑力、工业的带动力、开放的聚合力、科教的开创力、文化旅游的助推力,充分利用重点领域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特点,以优势优先、重点突破,加速全局发展。
同志们,实现科学发展、建设幸福达州既是长期而艰巨的奋斗目标,也是重大而紧迫的现实任务。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一定要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众志成城,击鼓奋进,共同谱写实现科学发展、建设幸福达州的绚丽篇章!
三、优先发展以交通和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全国次级综合交通枢纽
把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地位,每年新开工一批重点工程,构建功能配套、畅通便捷的区域一体化基础设施体系。
建成外联内畅覆盖城乡的交通网络,创造区位新优势。围绕“铁公水空”立体交通总构架,统筹推进“两航、七铁、十一高速”[6]交通体系建设,奠定在全国交通骨干网和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中的优势地位。2011年建成达陕高速公路,2012年建成达万、达巴高速公路,2013年建成达巴铁路,2014年建成南大梁高速公路。抓紧开展达成高铁、达万和达渝城际铁路,达营、通万城、平达广、宣开、宣大和主城区绕城高速公路的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加快达州火车站改造搬迁工程,确保2011年开工改建客运站,尽早新建货运站、迁建编组站,建成西南最大的支点火车站。超前布局航空和水运,加快达州机场迁建前期工作,开通一批新航线,促进客货运同步发展;加快渠江航道升级改造,加强达州、渠县等港口建设,早日建成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重要口岸。加快国省干道改造,2013年前完成7个县(市、区)间高等级公路建设。打通达州连接周边市县的通道。推进农村路网建设,大力发展城乡公共交通,形成畅通内外、覆盖城乡的交通网络。
构建大中小微型水利配套格局,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用好国家和全省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政策,抓好重大项目入笼子、进盘子、要政策的工作,坚持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相结合,力求从根本上解决常年性缺水和季节性洪涝问题。推进“3+10+1”控制性水利工程。力争在州河上游前中后河各建一座大型水库,在各县(市、区)布局建设10座中型水库,实施宝明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增强“蓄拦分灌”功能,提高生产生活用水保障能力。加强山洪灾害防治、中小河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微小型塘库堰修复,提高防洪抗旱能力。推进民生水利工程。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实施万源寨子河水库等一批保障性水利工程,建设“五小”水利设施,切实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推进水资源合理开发。科学规划、高效利用、有效保护,统筹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开发和推广中水利用,推进水利水电产业化,建设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
建设现代能源和信息服务体系,提升发展保障力。大力勘探开发天然气资源,到2015年实现年产200亿立方米。加强煤炭资源勘探整合利用,优化发展火电,扶持发展农村沼气、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升全市电力输配供能力,加紧完善域内主干电网,支持国家电网与地方电网同步发展,实现有机融合,3年完成97亿元专项投资,形成以500千伏为支撑、220千伏环网为骨干、1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分布合理的电网体系。实施“气化达州”工程,加快乡镇供气站建设,让更多城乡居民用上清洁能源。以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应用、应急通信体系和数据灾备中心为重点,建设川东北通讯信息枢纽。整合信息网络资源,加快“三网”融合,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以高度信息化、全面网络化为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提速。
四、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核心战略,带动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以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为目标,以增强创新能力和培育自主品牌为着力点,加速构建以新型工业为主导、现代农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新增长点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推进创业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为扩大就业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发展质量。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增强发展支撑力。以产品项目为抓手,坚持专业化、园区化、集群化方向,改造提升、深度转化、创新驱动、循环发展、承接壮大,突出抓产品带企业、抓承接带产业、抓布局带城乡,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五个一”目标[7]。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充分发挥天然气资源优势,以气为基、以气兴产、多元发展,借鉴瓮福达州磷硫化工基地成功模式,大力发展以气为原料的精细化工业,以气为燃料的先进制造业,与气协同发展的磷硫、盐卤、氯碱、焦煤和碳基产业。探索资源开发新机制,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浅层天然气和页岩气开发利用,在全省重要战略资源开发中探索新路、率先突破,建成中国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以传统产业为基础,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结合,在发展清洁能源汽车及环保节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电子产品及工模具高端产品六大领域求突破,努力在四川以高新技术为特征的创新发展中占据一席之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施靠大联强、优化升级战略,推进煤炭、冶金、建材、食品、机械五大产业技术改造升级、科技创新升级、产品优化升级、循环利用升级,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减排,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发展、传统产业高端发展、资源产业循环发展、成链成园集群发展。大力发展矿业经济。坚持整装勘查、规模开发、综合利用、高效环保原则,加快富钾卤水、石灰石、石膏等开发利用步伐,建设一批产业基地,把矿业经济打造成新的增长点。同步发展大中小微型企业。坚持做大龙头、做多中小、做强配套、做优特色,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十亿级、百亿级“旗舰”企业。大力发展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为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提供配套,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加快各类园区布局和建设。把加快“1+7”园区体系建设作为“两化”联动的现实路径。重点加快调整经济开发区,按照“一区两片多园”发展模式,发展工业园区、现代物流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职业教育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新兴产业园区、生物制药产业园区、临港产业园区,把园区建成创业就业的新平台、产业发展的新高地、城镇发展的新组团。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做大做强特色品牌。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以培育品牌为引领、龙头企业为带动,加快农业“四区”建设。稳定粮食生产,开展粮油高产创建,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实现新增8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到2015年完成主要农产品标准制定和发布,种植业、养殖业标准化推广面分别达到60%、50%。实施农业“4+8”工程,突出富硒特色,发展生猪、黄牛、旧院黑鸡、白鹅四大畜禽产品和苎麻、富硒茶叶、黄花、油橄榄、中药材、马铃薯、醪糟、香椿八大农副产品,形成优质品牌。引进培育一批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畜禽标准化养殖基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实现“一村一品”向“一乡一品”、“一县一品”发展,以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带动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到2015年农产品加工率达70%以上,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秦巴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中心。以信息化为统领,坚持功能化、配套化、系统化方向,着力做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层次、形成网络,增强区域中心城市要素配置和综合服务功能。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业。秦巴地区密集的城市群为达州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广阔腹地。要整合物流行业资源,抓好各地配套货场、仓库、码头、集装和分拨设施建设。引进培育一批第三方现代物流企业集团,发展区域性仓储集团公司。建设现代化物流信息平台,推进物流中转无缝连接,努力把秦巴物流园区和杨柳配套园区建成立足达州、辐射秦巴、服务西部、贯通沿海的国家级物流示范园区。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业。加快金融开放步伐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培育企业上市融资。引进各类金融企业建立分支机构,推动银行、信托、基金、保险、证券等金融服务业大发展。加快投融资平台建设,拓宽投融资领域,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国有资本与民间资本有机融合。探索发展外包服务业。围绕工业园区及企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积极引进和培养人才,建立服务基地,搭建服务平台,探索发展软件外包、研发外包、业务流程外包等业务,优化企业资源配置,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提升发展商贸服务业。整合本地商业资源,组建大企业集团,形成商贸龙头。加强专业市场和特色街区建设,大力发展电子交易,推动商贸服务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社区服务、家庭服务、老年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满足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创新发展咨询设计业。适应个体和组织外部的专业化需求,发展咨询设计等智力密集型和知识服务型产业。规范和提升中介服务业,积极发展政策咨询、技术咨询、管理咨询、专业咨询业务。创新载体,引进研发机构,引入研发设计理念,着力打造“达州设计”品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坚持“文旅景城”整体谋划、立体开发,融文于景、借景进城、山水相融。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文化市场,提升文化创意,大力发展影视制作、出版发行、汇演会展等产业,打造一批影响大、水平高的文化产品。实施旅游大景点支撑战略,抓实几项体现达州文化元素的旅游大项目,搞好高端规划,集中包装、推介和开发,打造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精品旅游产品和线路。加大产业融合,创新旅游产品业态,做优“吃住行游购娱养疗健”产业链,开发旅游延伸产品和服务,把达州建成“成渝西”黄金旅游线的重要目的地。
五、联动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建设现代山水生态城市
顺应工业化与城镇化联动推进、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新趋势,构建具有达州特色的城镇体系,全面提升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水平和整体形象。
统筹城乡规划,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树立规划科学是最大节约、规划失误是最大浪费的理念,以科学规划为“纲”,推进城乡建设规划全覆盖,构建“组团布局、城乡衔接、四层架构”的现代城镇体系。实施达州主城区带动战略,注重城市规划与村镇规划有机衔接,将达州主城区建成大城市并向特大城市发展,将5个县级城市建成中等城市,将若干小城镇建成中心镇并逐步向小城市发展,将若干新农村综合体[8]逐步发展为小城镇。到2015年,达州主城区建成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80万。5个县级城市人口分别达到20至30万,成为产业实力强、城市功能全、要素集聚多的较大经济体。加强对中心镇、小城镇和新农村综合体分类指导,提升规划发展水平。
完善城市功能,提升主城区城市品位和竞争力。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自然禀赋,因地制宜、依山就势、显山露水、彰显特色,建设现代山水生态城市。高起点做好城市规划设计。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优化城市总体规划,明晰五大组团[9]功能定位。系统完善城市交通、地下管网、市政设施、生态文化、城市景观等专项规划。建立规划设计方案优选制度,对主要节点、重点区域和重要地段,科学制订城市建筑的造型、风格和立面等规划控制指标,形成若干亮点片区,提升城市品位和魅力。超常规推进城市建设。坚持拉框架、强功能、突重点、促带动,科学布局基础性、功能性和公益性设施,系统化、网络化、立体化建设市政配套,分片区、分组团加快城市新区建设。严格执行规划,填补城市功能,实施一批便捷交通、教育文化、商务地标、宜居休闲、精品绿地等重大城建项目。各组团要分别建设一个城市综合体,降低城市发展成本,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加快改造旧城区。拆墙透绿、改善环境,将二、三类工业和建材经营、大型批发等迁入园区发展,引导旧城区人口向新区转移。坚持以规划促改造、以政策促开发、以安置促征收,推进凤凰山棚户区[10]等城中村改造,打造城市生态文化休闲带。加快主城区交通建设,构建“一大环两小环三纵两横”[11]格局。推进各组团间的路网通联,实施城市出口“6×2”畅通美化工程[12],提升城市形象。加强城乡结合部规划建设,把城市近郊乡镇建成特色鲜明、淳朴自然、整洁美观、功能完善的风情小镇。高水平打造城市生态。推进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实施凤凰山等主城区自然山体退耕造林工程,打造城市森林公园。加大沿河、沿路、沿山、沿湖绿化力度,建设主城区出口10公里绿化带和街头、社区绿地,形成绿满城乡的生态景观。开展州河治理和保护行动,加强水环境治理和城区污水管网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高标准加强城市管理。大力开展城市风貌改造,做好全省“门前双三包”试点城市工作,持续推进“五乱”治理。深入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和省级环保模范城市、森林城市、文明城市“五城同创”活动,打造城市新名片。
探索城镇化新路径,加快建设秦巴地区新农村综合体试验区。在坚持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示范推动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使之成为加速城镇化的新动力。在规划中融入川东民居风格和地域文化特色,突出抓好农民新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五大建设”。注重结合连片扶贫开发、集中拆迁安置、乡村旅游发展、农村危房改造、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灾后恢复重建等项目建设新农村综合体。各县(市、区)要大力实施“1+10”工程,每年至少建成1个新农村综合体、10个新村,力争到2015年,全市建成新农村综合体40个、新村360个,让更多农民共享现代城市文明成果。
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建设成渝经济区配套产业高地
开放是达州发展的生命线。要坚定不移地引进增量、提升存量,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
实施开放合作“四向”战略,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突出东向,加强与长江中下游武汉、长三角经济区等沿江地区的经贸联系;强化西向,加强与成渝两地的市场对接;开拓南向,扩大与云南、贵州和珠三角经济区的市场合作;加强北向,承接西安大都市的经济辐射。大抓招商引资,坚持招大引强、集群承接、延链引进,以重要环节的突破完善产业链条,以重大项目的引进调整产业结构,以龙头企业的带动形成产业集群。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积极参与区域合作。全面对接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加强渝广达发展带区域分工协作,优先形成基础设施的同规同城、统筹统建,探索新型工商关系,构建合作互动发展机制。坚持错位和配套发展,在农副产品供应、能源供给、汽摩配套、商贸物流协作、旅游休闲方面形成比较优势,加快建设成渝经济区配套产业高地。
以开放促改革,大力推进改革攻坚。坚持以开放的思维和办法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改革欠账。强力推进企业兼并联合、重组嫁接,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改革任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垄断行业和公用行业改革。充分利用扩权强县政策,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认真落实“国新36条”[13],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多功能的金融服务体系。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改革。
加强软环境建设,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推进发展既要开明开放广借外力,又要简政放权激活内力。树立“投资者是上帝、引资者是功臣、各级干部是公仆、破坏环境是罪人”的观念,着力优化政务服务。全面落实“两集中两到位”,设立创业申请审批“绿色通道”,强力整治“拖延滞推、吃拿卡要”行为。激励全民创业,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大力扶持城乡居民特别是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转业退伍军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等群体自主创业。建立创业园区,搭建创业平台,宣传创业典型,弘扬创业精神,让一切创新思想充分涌流、创业举动得到尊重、创造成果得到维护,使巴渠大地成为创业沃土,争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
七、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加快建成川渝鄂陕结合部职业教育基地和区域文化中心
坚持走科教兴市之路,切实壮大科教实力,重点提升人力资源优势,突出提升就业适应能力和创业开拓能力,不断增强发展的创造力。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成川渝鄂陕结合部职业教育基地。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认真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完善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加快乡镇寄宿制学校、城市中小学校和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推进校舍安全工程。重视发展特殊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规范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行为。坚持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建设职业教育园区,培育多层次、实用型、高素质人才,加快建设川渝鄂陕结合部职业教育基地,变人口大市为人力资源强市,变向外输出劳动力为向内吸引产业项目,促进资源就地转化、产业就地发展、人员就近就业。
建立区域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坚持以产业为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品为核心,整合资源,大力培养和引进重点领域急需的创新型人才。引导资金、人才、技术向企业聚集,支持企业创造品牌、做大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围绕优势资源开发、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发展,创建一批国家和省级创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大力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创新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融合。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力普及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
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坚持把公共卫生服务配套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有机结合、统筹实施。加强重大传染病、慢性病、精神疾病防治和妇幼保健工作。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巩固和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和参保率,逐步提高统筹水平和补助标准。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提高救助水平。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做好妇女儿童和残疾人工作,建立养老服务体系,保障合法权益。
大力推进特色文化发展,创建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演展基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宣传教育实践活动,评选表彰道德模范,用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精神家园。发展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繁荣文艺事业,扶持艺术门类发展,加强文艺院团改革和建设。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挖掘巴渠文化、红色文化和川东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推出一批精品力作,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乡镇和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市县要建设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博物馆、特色文化街区和文化广场等设施。建好巴人文化博物馆和天然气博物馆。积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发展新农村综合体文娱事业,培育新农村文化,倡导新农村文明,创办全国新农村文化节,打造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演展基地,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多举奠定区域文化中心地位。
经济越发展,就越要凸显以特色文化为内核的软实力。在实现科学发展、建设幸福达州的征程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底蕴深厚、富有特色的巴渠文化,必将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成为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八、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着力推进民主法制进程
和谐成就事业,幸福凝聚力量。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实现包容性增长和共享式发展。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推进法治达州进程。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支持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管理国家事务。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充分发挥其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完善党领导下的村(居)民自治制度。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切实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做好民族、宗教、对台和侨务工作。深入推进依法治市,扎实开展“六五”普法,大力推进“三项重点工作”[14],不断提升执法队伍素质,努力建设社会认可、人民满意的法治达州。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坚持把社会管理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突出抓好社会管理的薄弱环节。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强化村(社区)等基层组织引导服务群众、反映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的功能。推行流入地与流出地双向管理,提高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动态管理水平。加强和改进两新组织[15]的服务与管理。突出虚拟社会现实化管理,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深入开展平安达州建设,强化安全生产,加快防灾抗灾减灾体系建设,着力构建公共安全体系。坚持把社会管理与群众工作有机结合,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认真接待群众来访,深化“大调解”工作,加强群众思想教育疏导,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全力化解信访积案,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决整治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加强国防及国家安全教育,重视民兵、预备役部队、人民防空、交通战备建设,支持武警部队建设。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
着力改善民计民生,切实凝聚民心民力。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民生问题得到制度化安排、系统化解决、项目化落实、长效化推进,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发展成果。大力抓好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技能人才培训、主城区危旧房和农村危房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农村公路硬化、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连片开发等惠民实事。采取“公商协同、以商补公”模式,启动建设妇女儿童医院、精神病医院和特殊精神病救助中心、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动物园、劳动人民文化宫、达州大剧院等公益性项目。围绕打造嘉陵江上游生态屏障,加快城乡绿化,全面治理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问题,创造绿色清洁环境。建设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强化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推进健康达州建设。
九、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就必须紧紧围绕发展的阶段性任务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高度重视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危险问题,切实“提升五大能力、弘扬五种作风”,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突出理论武装,着力从思想信念上强化党的建设。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着力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加强舆论引导,强化对外宣传,为加快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坚持实践标准,推进思想解放,跳出达州看达州,立足区域展优势,对照全国抓开放,比肩前沿促改革,少说多干,干中完善,千方百计加快发展。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敢于求实、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始终以大开放的理念、追赶者的勇气、跨越者的气势、倒计时的紧迫,兼容并蓄、自我加压、锐意进取,努力形成求变求快求发展、创新创业创一流的浓厚氛围。
提高执政能力,着力从班子队伍上强化党的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选拔任用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严格干部工作标准和程序,不断提高干部选任调配的科学化水平。认真执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四项监督制度[16],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探索既充分尊重民意又不简单以票取人的有效办法,把公道正派、坚持原则贯穿于选人用人全过程。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健全民主集中制,建设政治坚定、朝气蓬勃、奋发有为、团结协作的坚强领导集体。加强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特别是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激发干部队伍活力。扎实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增强培训实效。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坚持党管人才,广纳人才,以事业感召、培养、造就人才。
夯实执政基础,着力从基层组织上强化党的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构建城乡党建统筹推进新格局。加强党员服务管理,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抓好发展党员工作,把各类优秀人才吸引到党内来。健全完善党内关怀帮扶机制,注重从政治上爱护和激励基层干部。全面推进村党组织书记公推直选,扩大乡镇党委书记公推公选试点范围。扎实开展党建带群建工作,推动组织共建、阵地共建、队伍共建,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建立健全书记抓党建年初承诺、年终述职、社会评价、逗硬问责四位一体的工作责任体系。
构建惩防体系,着力从党风廉政上强化党的建设。党的威信和形象最容易因腐败受到损害,改革和发展最容易因腐败受到阻碍。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和现实紧迫性,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着力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认真贯彻实施《廉政准则》,深入开展党纪国法、党的优良传统、正反典型教育,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筑牢干部思想道德防线。深化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强化权力制约与监督,努力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严格执行民主生活会、谈话、诫勉、监督等制度,坚决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进一步加大查办案件力度,继续保持查办案件的强劲势头,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不论什么人,不论什么职务,只要触犯党纪国法,发现一起就坚决查处一起,决不手软、决不姑息。全市党员干部要严格遵守“八要十五不”[17]要求,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坚持求真务实,着力从作风操守上强化党的建设。作风是形象,更是战斗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认真践行“四个特别”,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强化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反骄破满,锐意进取;强化公仆意识,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拜人民为师,善于倾听群众呼声,勇于面对群众批评,使作出的决策、制定的措施、开展的工作更加符合人民的意愿;强化节俭意识,牢记“两个务必”,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强化实干意识,带头执行市委的决策,认真落实重点工作“预决算制”。既要有思路、重部署,又要出实招、真爬坡;既要带领干、带动干,又要抓机制、抓督促,做到发展压力级级传递、工作动力层层提升。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讲激情比创业、讲创新比突破、讲执行比落实、讲责任比担当、讲奉献比精神,努力用党员干部的辛劳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
同志们,回首昨天,老区人民为新中国诞生和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放眼今天,巴渠大地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与活力;展望明天,幸福达州的锦绣画卷将徐徐展现!历史的目光注视着我们,人民的期盼鞭策着我们。我们一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务实突破、开拓创新,励精图治、追赶跨越,加快建设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为实现科学发展、建设幸福达州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市第三次党代会报告
牢牢把握富民强市跨越发展战略机遇 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昭通市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9月15日)
夜 礼 斌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昭通市第三次代表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市第二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分析面临的形势,明确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选举产生中国共产党昭通市第三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选举昭通市出席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代表;团结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和各族干部群众,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起点上把富民强市跨越发展的宏伟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昭通市第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一、圆满完成市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富民强市跨越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市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委紧紧依靠和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立足推进科学发展,不断深化市情认识,充实完善发展思路,有效应对困难挑战,取得了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民主政治稳步发展、文化建设成效明显、社会事业长足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的显著成绩,谱写了富民强市跨越发展的壮丽篇章。
——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推动又好又快发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70.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79.6亿元,年均增长12.5%;人均生产总值由3367元增加到7193元,年均增长11.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8.5亿元增加到25.6亿元,年均增长24.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93.4亿元增加到356.1亿元,年均增长30.7%,五年累计完成107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569元增加到12295元,年均增长10.2%;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00元增加到2768元,年均增长16.3%。三次产业比重由25︰36.9︰38.1调整为19.6︰46.1︰34.3。
——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条件不断改善。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批事关昭通跨越发展的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昭待公路、水麻高速和8条通县二级公路建成通车,县县通高等级公路、乡乡通油路、村村通达目标即将实现。成贵铁路过境段援建扎实开展,新机场迁建前期工作顺利推进,水富港扩建完工投入使用。昭阳中心城市建设成效明显,各县县城和特色、重点集镇建设稳步推进,城镇化率由17.2%提高到21%。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完成“五小”水利工程近10万件,水利有效灌溉保证率由26%提高到33.7%。金沙江水电援建和中小水电、火电开发进展顺利,五年新增装机容量102.9万千瓦。
——扎实推进改革开放,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创新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行政管理、农村综合制度、财税金融和投融资体制等改革深入推进,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成功举办第十四届重庆经济协作区市长联席会,扎实开展“300浙商进昭通”等大型招商引资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迈出坚实步伐。争取上级和外部支持的力度不断加大,广泛利用各方力量、各种资源促进昭通跨越发展的成效充分显现。
——全面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五
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大力发展民主政治,努力构建和谐昭通。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能切实加强,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作用充分发挥。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民主党派稳步发展,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依法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明显增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双拥”工作取得新成效。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逐步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民族团结和谐更加巩固。宗教事务依法有序开展,外事侨务工作不断加强。依法治市战略深入实施,平安创建活动继续深化。创新社会管理机制,领导干部大接访、大下访活动形成常态。安全生产工作常抓不懈,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打牢全市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文化建设“百千万工程”全面实施,农家书屋、农家文化大院等文化惠民工程有序推进,市广电中心、博物馆等一批重点文化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文学艺术全面繁荣,昭通作家群进一步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全面起步、积极推进,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成果惠及全市各族 人民。“普九”目标圆满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全面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提高到96%,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顺利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不断拓宽,“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大幅提高。残疾人事业有序开展。城镇廉租住房和农村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步伐加快,消除农村茅草房成效明显,2008年以来共实施农村保障性安居工程和消除农村茅草房21万余户,城乡群众居住条件明显改善。10.6万城镇居民和48.07万农村人口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力度加大,计划生育率提高到86%。扶贫攻坚扎实推进,五年累计解决和巩固48.2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着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环境保护迈上新台阶。“七彩云南〃昭通保护行动”深入开展,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扎实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取得实效,森林覆盖率由26.6%提高到32.6%。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明显,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人口、资源和环境进一步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组织保障作用明显提升。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组 织保障更加坚强有力。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掀起热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圆满完成,“三级联创”和“云岭先锋”工程继续深化。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进行。“创先争优”扎实推进,“远学杨善洲,近学身边先进人物”和“十万党员进农家、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蓬勃开展,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明显加强,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着力加强常委会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全委会作用,党内民主建设有序推进。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少数民族、妇女、非中共党员和年轻干部培养使用力度进一步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组织工作满意度和选人用人公信度大幅提升。县、乡党委换届圆满完成。人才的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基本形成,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明显增强。老干部工作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成效明显,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不断增强,权力运行得到有效监督,贪腐者和诬告者受到严厉惩处,继续保持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今年适逢昭通撤地设市十周年。这十年,是改革开放以来昭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十年。十年来,昭通各族人民开拓创新、锐意进取,苦拼实 干、奋发图强,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富民强市新篇章,铸就了跨越发展新辉煌,古老的乌蒙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焕发出勃勃生机。尤其是2008年以来的3年,面对雨雪冰冻、特大干旱、“5〃12”地震波及、金融危机冲击等困难和挑战,我们从容应对、化危为机,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相当于前七年的总和,工业总产值是前七年总和的1.1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前七年总和的1.5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分别是前七年总和的1.2倍和1.4倍。争取上级各类扶持资金281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55亿元,均为前七年总和的2.4倍。
同志们,昭通的变化有目共睹,昭通的发展振奋人心。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历届地委、行署和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开拓进取、不懈奋斗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和各族干部群众苦拼实干、奋勇争先的结果,也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驻昭部队、武警官兵和所有关心昭通发展的各界人士团结一心、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昭通市委,向所有为昭通改革发展稳定作出贡献的同志们,向所有关心支持昭通建设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市委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仅创造了丰硕的物质成果,取得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积累了许多弥足珍贵的经验和体会:只有坚持从昭通“三个并存”的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实施“12346”的发展思路,才能凝聚人心、振奋精神、鼓舞士气。我们始终坚持把“富民”作为奋斗目标,把“强市”作为首要任务,把“跨越”作为根本要求,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沉心静气打基础、聚精会神搞建设,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只有坚持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方式,才能从容应对困难挑战、赢得发展先机。我们始终坚持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昭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投资拉动为主不松劲,坚持第二产业带动为主不动摇,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推动发展不走样。只有坚持把自力更生与借助外力促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聚集发展要素、拓宽发展空间。我们始终坚持加大争取协调力度,理顺各方关系、赢得各界支持,既充分激发内部活力,又广泛争取外部支持,实现由内向型向外向型发展转变,不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外部活力。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我们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广大群众从改革和发展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不断增强人 民群众的自信心和幸福感。只有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才能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提供稳定的发展环境。我们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社会矛盾,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着力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切实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只有坚持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作风,才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赶超跨越。我们始终坚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良好风尚,不甘落后、比学赶超,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干事业,以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抓落实,努力使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和时代的检验。只有坚持营造团结干事的良好氛围,才能形成万众一心、共同推进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我们始终坚持充分发挥各班子、各部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广泛凝聚全市各族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上下一心、共促发展。只有坚持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才能为跨越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我们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不断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始终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在充分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更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支柱产业单一;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滞后,城乡二元结构突出;人口基数大,控制人口增长与提高人口素质任务艰巨;社会管理能力较为薄弱,维护稳定形势严峻;少数党员干部精神懈怠,工作、思想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相适应,党风廉政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等。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科学研判形势,进一步明确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
当前,世情、国情、省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特征更加明显,推进跨越发展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昭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今后五至十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立足昭通、放眼全国,把昭通臵身于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来审视、定位和谋划,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实现新跨越。
今后五年,是昭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党的十六大明确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极不平衡,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高于西部,而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西部地区尚处于较低层次,如期实现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任务艰巨。今后五年,是我市加快发展、缩小差距,同步跟上全国、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关键期。我们必须增强不进则退的危机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义不容辞的责任感,以百倍于人的努力,自加压力、奋起直追,走出一条超常规、赶超式、跨越式发展道路。
今后五年,是昭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期。当前,昭通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发展不足、不充分、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依然突出;统筹兼顾的力度逐步增强,但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明显改善,但基础设施滞后的“瓶颈”仍未完全消除;改革开放的力度大大增强,但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资源开发全面推进,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效益显现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实现了大幅增长,但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现状还未根本改变;民生全面改善,但社会事业基础差、欠账大的问题仍然突出;社会总体保持稳定,但构建和谐昭通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各族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愿望非常强烈,但少数干部群众仍然存在安于现状、求稳怕乱的思想。总体上看,昭通“三个并存”的基本市情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目前仍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今后五年,是昭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黄金期。昭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随着党中央、国务院支持云南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的实施,为昭通发展大通道经济拓展了广阔空间。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党中央、国务院把包括昭通在内的乌蒙山区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扶持,为昭通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改善民生和扶贫攻坚迎来了重大机遇。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为昭通发挥独特区位和人力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昭通丰富的矿产、生物、人力资源以及大型水电、火电基地的相继建成,日益改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为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全市干部群众思改革、谋发展的意识更加强烈,为跨越发展形成了统一的思想基础,汇聚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扩大经济总量为目标,以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为根本出发点,紧紧围绕全市“411”发展定位,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坚定不移地朝着富民强市跨越发展的宏伟目标迈进。
今后五年的发展思路是:坚持科学和谐发展一个主题;抓住转变发展方式和转换体制机制两个关键;打牢交通通讯、水利设施、城镇建设三个基础;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和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发展烟草、能源、煤化工、矿冶建材、农特产品加工、文化旅游六大产业。着力推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山区经济与水域经济、内源型经济与外源型经济、城镇经济与乡村经济联动发展,加快乌蒙山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脱贫步伐,突出大交通、大工业、大物流、大旅游、大扶贫和城市大建设,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区、挺进长江经济带,全力推进昭通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到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力争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17%以上;财政总收入突破15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5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达到4000亿元以上,力争突破50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和12%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经过10年的努力,到2020年,全市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在全省的排名位次显著上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社会公 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生活质量极大改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良好,社会和谐稳定,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蓝图振奋人心,目标催人奋进。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和贯彻落实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抓住难得机遇,朝着既定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各项工作推向前进,努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昭通。这既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殷切期盼,也是全市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更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必须担当的神圣使命。
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拓奋进,再创富民强市跨越发展的新辉煌
推动富民强市跨越发展,既是加速昭通赶超崛起的现实需要,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努力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一)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夯实跨越发展的物质基础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按照调优一产,调强二产,调快三产的要求,到2015年,将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4︰55.7︰32.9;将农牧副之间的比例调整为30︰40︰30,粮经种植比例调整为60︰40。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坚持合理布局、产业支撑、集约发展,尽快形成一圈一轴一带一片区一门户“五个一”的生产力布局,即以昭鲁一体化为重点的昭鲁彝大一小时经济圈;以昆水公路和内昆铁路为依托的昭水发展轴;沿金沙江热区资源经济带;镇雄、威信特色经济片区;把水富县城建设成为云南参与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合作的重要门户城市。
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始终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首要位臵,全面落实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不断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力度,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支持涉农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鼓励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动农业产业化迈上新台阶。统筹城乡发展,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定不移地实施开发式扶贫,确保实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全力支持金沙江水电开发,加大风能开发力度,做大做强能源产业。积极推进电矿结合,着力培育煤化工、硫磷 化工、矿冶建材等产业。巩固提高烟草及配套产业,积极培育天麻、苹果等生物产业。依托丰富的自然和人力资源,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坚持一手抓重大项目建设,一手抓中小企业发展,形成大中小企业优势互补、全面推进的格局。扎实抓好工业园区建设,打造新型工业化核心区和工业经济增长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支持物流、金融、信息产业和面向民生的商贸、社区服务业加快发展,不断提升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坚持把昭通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相融合,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峡谷风光旅游、古镇旅游、人文景观旅游,尽快将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我市新的支柱产业。
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坚持规划引领、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原则,把昭鲁一体化作为滇东北城市群建设的核心区域,加快昭阳中心城市、各县县城和特色重点集镇建设;坚持把加强耕地保护与促进城镇化科学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城乡建设向山地发展、工业园区向山地布局,走山地、山水、生态型城镇的发展道路,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布局合理、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符合昭通实际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全面提高城镇经营管理水平,拓宽城镇建设融资渠道,力争到2015年末,将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35%以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高速、高等级公路建设力度,继续实施通乡油路、通达工程,全力援建成贵、渝昆、昭攀 丽、隆黄铁路,积极争取水富港国家一类内陆口岸设立和推进港口扩建,全面完成昭通机场迁建工作,构建区域公路、铁路、民航、水运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昭鲁大型灌区和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完成一批“五小”水利工程,努力提高耕地有效灌溉保证率。加强骨干电网建设,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尽快实现城乡同网同价。进一步完善通讯基础设施,提高城乡通讯保障能力。
迅速掀起“桥头堡”建设新高潮。昭通作为云南连接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区,开展对内区域经济合作和中国内地通往南亚、东南亚的重要节点,必须紧紧抓住“桥头堡”建设战略机遇,努力融入区域一体化开放发展新格局,建设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能源产业基地、新型载能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基地、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成为中国内地通往南亚东南亚以及云南通往成渝经济区、长江经济带和中国内地的双向大走廊。坚持按照重点工作项目化、项目建设责任化、项目责任具体化的总要求,切实加强对“桥头堡”建设的领导,形成部门联动、上下互动的工作格局,研究、储备、实施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迅速掀起建设高潮,努力在全省“桥头堡”建设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继续推进经济领域改革,大力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着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全面推动社会领域的改革,提升社会管理的 科学化水平。更大力度、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既要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型、劳动密集型、节能环保型、外向型项目,优化产业结构;又要推出一批具有昭通特色和竞争力的战略品牌,努力占领外部市场。坚定不移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优化服务环境,不断提高项目履约率。进一步加强和上级部门的汇报衔接,在资金、项目等方面争取更多支持,使昭通人民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大力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更好地凝聚发展合力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更好地发挥人民政协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作用。切实加强民族工作,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健全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不断巩固和发展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认真做好宗教工作。加强对人民团体的领导,充分发挥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大力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和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
全面实施“六五”普法和“四五”依法治市规划,努力营造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加快推进依法治市进程。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进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健全领导干部大接访、大下访活动的长效机制。
(三)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全市人民共有精神家园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大力培育和弘扬传承文明、团结奋进,热爱家园、敬业奉献,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新时期昭通精神,大力宣传本土英雄、劳动模范和历史文化,激发全市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园的自信心、自豪感,夯实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农家书屋、农家文化大院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深入实施文化建设“百千万工程”,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加强对昭通传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加大对各类艺术创作人才的培养力度,推进昭通文学艺术大发展、大繁荣。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健全完善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机制,全面掌握社情舆情,及时回应社 会关切,牢牢把握宣传舆论主动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工作,推介昭通优势资源,展示昭通良好形象,在扩大影响力上取得新成效。
(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实现发展成果由全市人民共享
全面加强各级各类教育,巩固义务教育,突出发展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快推进职教中心建设,尽快实现师专“专升本”目标,重视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努力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合理配臵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继续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人民群众收入。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不断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和集中供养率,加快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善养。加大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力争今年内基本消除茅草房,使广大人民群众住有所居、住有宜居。
完善城乡低保,努力实现应保尽保。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残疾人事业,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关爱体系。有序推进移民搬迁安臵,完善移民后扶机制,加快移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更加重视和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和贫困群众,使和谐、文明的阳光普照乌蒙大地。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使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尽快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扎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认真做好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着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健全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等社会应急体系。强化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认真落实维稳工作责任制。着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力推进“平安昭通”创建,坚定不移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努力使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安心、放心、开心。
(五)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强化资源节约和管理,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工作,促进土地、矿产、水资源高效利用。深入推进“七彩云南〃昭通保护行动”,加大金沙江流域环境污染和重点区域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力度,继续实施好“长治”、“天保”、退耕还林、“草原生态保护 补助奖励”工程,持续提高森林覆盖率,全力打造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提高环境保护能力,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昭通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
四、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永葆党的先进性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深刻指出:“回顾90年中国的发展进步,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我们必须深刻领会这一论断,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完善各级各部门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制度,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校的阵地作用,积极探索创新干部教育培训载体,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把理论学习同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不断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 22 的学风,把学习理论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敢为人先,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境界,根据科学发展观的新理念来解放思想、适应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来解放思想、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来解放思想,始终做到思想上永不僵化,工作上永不停滞,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昭通的大发展。
(二)切实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着力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努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团结一心、班子和谐,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坚强领导集体,更好地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和“双百双千”创建活动,统筹推进农村、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非公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基层党建工作,努力实现党的基层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的战斗堡垒作用。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把各方面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努力建设一支能担当起推 进昭通跨越发展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大力选拔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优秀干部。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注意发挥不同年龄层次干部的积极性;积极培养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继续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全面落实各项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形成创新人才充分涌现、创新智慧竞相迸发的浓厚氛围和良好环境。
(三)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扎实推进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学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建设,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大力弘扬埋头苦干、务求实效的良好风尚,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大力弘扬和谐包容、团结干事的良好作风,用坚强的党性保证团结,用共同的事业维护团结,用真挚的情感增进团结,形成万众一心促发展的生动局面和强大合力。不断发扬党的艰苦奋斗、勤俭办事等优良传统,并使之转化为每一名党员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坚持把加强党性修养作为优良作风养成 24 的重要基础和动力,使广大党员永葆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持久地开展“十万党员进农家、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全市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永远为人民奋斗的不懈追求,以优良的作风和突出的实绩来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和爱戴。
(四)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健全科学高效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
认真学习、遵守、贯彻和维护党章,加强党内制度体系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一步加强常委会自身建设,健全完善常委会议事规则、内部沟通和每月工作安排制度。继续推进党务公开,拓宽和畅通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
坚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反腐倡廉建设中,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坚持维护制度的权威和尊严,牢固树立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观念,认真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五)坚持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推进反腐败斗争。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大力弘扬和倡导自律、公正与廉洁从政,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腐败现象发生。进一步健全反腐败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严肃查办各种违纪违法案件。认真查处诬告、诽谤案件,旗臶鲜明地保护和调动好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同志们!未来五年,我们的事业任重而道远,我们的任务光荣而艰巨。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万众一心、奋勇前进,为夺取富民强市跨越发展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