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练习题及答案[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02:01: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于忧患练习题及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于忧患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篇:生于忧患练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练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

C.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去)D.曾益其所不能(增加。曾,同“增”)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对此句理解有误的项是()

A.全文只有此句是用来论证“死于安乐”的。

B.此句是对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C.此句是针对国君治国而言,告诫国君要居安思危,否则死于安乐。

D.此句是从正面论证受磨炼的益处。

二.填空题:

①全文的中心句是。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用课文词语回答)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 位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经受过艰苦环境的磨炼,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文章以此为根据,说明了。

④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二是 ;得出的结论是“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⑤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 ”,只有这样,才能“ ”;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

⑥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 ”的论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在选文第一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请根据你平时的阅读积累,写出两条与之意思相近的名言警句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必先苦其心志(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的)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

C.行拂乱其所为(他的)

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因而)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曾益其所不能。(2)人恒过然后能改。19.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

9、孟子是()时期的思想家,〈〈孟子〉〉是()家经典著作。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舜发于畎亩之中 空乏其身衡于虑 而后喻

11、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12〈〈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

13、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理解。

1.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动心忍性(同“韧”,使……坚韧)B.困于心(同“捆”,束缚)

C.衡于虑(同“横”,梗塞。)D.法家拂士(同“弼”,辅佐)2.给下面一组排比句划分朗读节奏(用“/”表示)。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3..文中画线的ab 两句分别从人们的心理状态和面部表情两方面来论述 的道理,进而提出了的论断(用原文语句回答,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4.请归纳文言语段的中心论点。

1.文中“拂士”的“拂”读音是 ;加点的两个字中,“过”意思是,“衡”意思是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读了第二段后,请你联系历史或现实举出一个这样的事例(不能举文中事例),或写出相关的两则名言警句。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苦其心志 苦:

2曾益其所不能 曾:

联系全文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是 翻译下面的句子: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8..全文的中心句是。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和。(用文中原句回答)

9..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8、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地域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 背叛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选拔,被起用D、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受苦

9、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环而攻之而不胜

A、以 B、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杜少府之任蜀州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C、于 D、而 曹操比于袁绍 择其善者而从之

10、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同步》答案:

选择题:

1、C

2、A

3、D

填空题:①全文的中心句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用课文词语回答)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 六 位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经受过艰苦环境的磨炼,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文章以此为根据,说明了人要担当重任,有所成就,必须先经受一番艰苦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炼。③联系全文,文中画线句的作用是过渡(或:承上启下)。④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⑤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⑥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⑦但需工夫深!铁杵磨成针。—李白 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一钱斩吏》

答案:16.(1)(被)选拔(2)责任(使命、任务)(3)使……困苦(4)了解(明

白)(4分,每小题1分)

17.D(2分)18.(1)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2)人经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4分,每句2分。意思符合即可)19.生于忧患(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2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战国 儒10.(1)田间、田地(2)资财缺乏,使他受贫困之苦 或 资财缺乏,即贫困(3)通“横”,梗塞,不顺(4)了解,明白 1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或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12.是下联的意思。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让人奋起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13.围绕“思想受到磨砺,培养顽强的精神和坚韧的性格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或“身体的摔打和体魄的健壮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或“在生活中经历挫折,承受失败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回答。

答案:1.B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3.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国内(或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谏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或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答案:1.bì犯过失 同“横”,梗塞,不顺 2.(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略5.(1)使……痛苦(2)同“增”,增加(或:增加)6.过渡(承上启下)7.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9.略。9 10A D C

第二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复习题及答案

一、文学常识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

二、实词积累

(1)发:起,指被任用(2)畎亩:田间,田地(3)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4)筑:捣土用的杵(5)士:狱官(6)市:市井之间,市场(7)任:责任,担子(8)苦:使„..受苦(9)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10)拂乱:拂,违背;乱,使混乱;拂乱,使做事不顺(11)所以:用这些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12)动:使心动(13)忍:使坚韧(14)曾:同“增”,增加(15)恒:常常(16)过:犯过失(17)衡:通“横”,梗塞,不顺(18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19)征:征验,表现(20)色:脸色(21)喻:了解(22)入:在里面,指国内(23)法家:坚守法度的大臣(24)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25)出:指国外(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三、给下列字注音:畎(quan)说(yuè)鬲(gé)拂(bì)

四、写出文中四个通假字并解释:(1)曾——增,增加

(2)衡——横,梗塞,不顺(3)拂——弼,辅佐(4)忍——韧,使坚韧

五、相关成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内忧外患

六、相关对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忧患使人生存发展 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生无情轻如鸿毛 死有义重于泰山 孔仲尼厄演《春秋》,生于忧患 李后主因赋离愁,死于安乐

七、用原文答题

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过: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

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磨炼的句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10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1、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八、问答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 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5、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这些人虽都出身贫贱,但他们都在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后,终于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说明忧患可以激发人奋发有为,成功人士必经一番磨难。

6、六个例子基本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年代顺序。(按严格的时间顺序,百里溪应该排在孙叔敖的前面。)

7、“发”和“举”意思相近,为何六个例子不用同一字?

“发”是“起”,指被任用”;“举”是“被举用,被选拔”之意。但舜为帝王,其余人为臣子,故而有细微差别。

8、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例证/事例证明/摆事实

9、“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指哪些人?上述六个人及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10、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 心理、身体、生活境遇。(生活、思想、行为)使他性格坚韧,增长他的才干。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是:道理论证:讲道理论述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都接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1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为下段做铺垫。

13、“人恒过„„国恒亡。”段内部层次是:第一层:“人恒过„„而后喻”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第二层: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无内忧外患,国家灭亡)。从个人作为推论到国家治理,一正一反,相得益彰。

14、第三段内容和第二段的论述有什么联系?第三段进一步论述磨难如何使人“动心忍性”。

15、有人做事怕失败,因怕犯错误而畏缩不前。请用本文观点评价一下这种做法。失败是成功的基石,只有经历失败才能不断积累经验。

16、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说说经历磨难困苦对一个人有什么益处?增长经验,磨砺性情,使人充满生活的激情。

17、有人试验,将青蛙直接置入温度较高的水中,蛙能跳出水中逃生;若将它置于温水中,然后慢慢加热,蛙最终会被与前次试验相同温度的水烫死。这个现象说明了文中的什么道理?死于安乐。

18、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能否养尊处优,耽于安乐?我们还应有哪些忧患常识?不能。

结合“现代生活竞争日益激烈,个人价值能否实现,民族大业的完成,人类美好的理想等”谈自己的看法。

19、第一段列举六个人物,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都出身卑微,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20、文中“举”“发”有何异同?

同:即表现人物由低微向显贵的转换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

异: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主要是靠自身才干和努力,故用发;傅说等人,他们的成功除自身努力外,主要是明主知遇,故用举。

21、“是人”指的是什么人?第一段中所举的一类人。

22、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 排比。增强气势,意在引出下文议论

23、第1段与第2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由第(1)段的六个特殊事例,归纳出第二段的普通性结论。并论证其事业上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发展中增长了才干。

24、第2段中的过渡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25、本文列举六个贤人,论述环境(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用事实证明了人处困境激发斗志的道理。

26、如何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一个遇到困难并不可怕,用它可以激励人们勤奋,发愤;而人们贪图享乐倒是可怕的,因为它会使人萎靡不振,甚至导致国家灭亡。

2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由此可联想到一个成语: 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

1.本文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名轲,字子舆。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也被世人尊称亚圣。本文选定【孟子。告子上】,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舜发于畎亩之中 起 被任用。田间,田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被举用,被选拔。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百里奚举于市 市井,集市。

故天降大任于世人也 所以。责任,担子。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 劳其筋骨 使......劳累。行拂乱其所为 行为。

空乏其身 资财空乏,即贫困。

所以动心忍性 使.......惊动。使坚韧。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人恒过 犯过失。困于心 忧困。衡于患 同横,梗塞,指不顺。

而后作 作为,奋起。征于色 征验,表现出来。而后喻 明白,了解。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在外面,指国外。国恒亡 常常。死于安乐也 安乐享受。入则无法家拂士 在里面,指国内; 有法度的臣士; 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弻,辅弼。3.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共同点;出身卑微,都是经历艰苦磨难后,最终成就了作为

启示;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伟业,就必须在思想,身体,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历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4.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之后在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开篇列举这些人物及事例,是为了更有说服力的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5.作者说‘顾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 ‘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是人’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又不限于他们,还包括其他能担任‘大任’的人。

6.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

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意志。

7.文章第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

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正反对比的写法。

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目的 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经历磨难,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并以一简练的对偶句,由个人谈到治国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你简要加以分析。

这是全文的警策之语。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论证说理之后,水到渠成推出这个结论。独句成段,即深化主题,也更鲜明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10.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

有积极进取之心,不断的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不断改正。

11.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

成才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但主观条件其决定性作用,它可以改变不利的客观条件,化不利为有利。客观条件也不可忽视,有时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2.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居安思危

13.请写出至少2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4.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说一说你认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面对艰苦环境的磨难,有的人奋发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砺者自身,只有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之则会在磨难中消沉,毁灭。15.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但你身处逆境时你将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它? 这篇文章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第三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附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检测

(二)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的问题。(15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孟子 》。(5分)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3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 被选拔(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 : 责任、使命 ..(3)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空乏:使他受到贫困(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3.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D)(5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曾益/其所不能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入/则无法家/拂士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5分)

A.必先苦其心志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B.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C.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人恒过然后能改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3×10分)(1)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译文: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2)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译文: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3)然后知生于怃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得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或“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6.概括选文第一段的大意。(10分)

答:(举例)论述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磨炼的观点。

7.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10分)

答:从磨炼意志;知错能改;做事要有原则;要提出好的建议等方面回答。

8.短文先从正面论述 生于忧患,在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 死于安乐,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10分)

9.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用个实例验证这个观点。(13分)

答:要举出具体恰当的实例支撑作者的观点 示倒1: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不移,终于打败了吴国; 示例2:屈原遭流放,始有《离骚》问世。

第四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题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问题】

20、解释下列划线的字:(4分)

①傅说【举】于版筑之中()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③行【拂】乱其所为()

④【曾】益其所不能()

21、翻译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3分)

22、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20、①被举用

②这,这样

③违背

④通“增”增加

21、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22、围绕“成才离不开主观努力”来答即可;能写出原句的意思亦可。衰亡”来答即可。

第五篇:生于忧患,送东阳马生序练习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喻。入则无法加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

无所用,则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

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

连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

(选自《郁离子》)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②郑之鄙人学为盖..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① 人恒过,然后能改。译:② 旱斯具舟,热斯具裘。译:

3、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4分)

答:甲文的主要观点:乙文的主要观点:共同特点: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

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

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

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

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

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

诸⑤。”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③怨归之:怨恨会集

中于他。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必先苦其心志()(2)入则无法家拂士()..

(3)仆闻之()(4)官大者,主恶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不知木兰是女郎 ..

B.舜发于畎亩之中怨归之 ..

C.所以动心忍性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孙叔敖曰:不然。..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译:

(2)可以免于患乎?译:

4..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3分)

(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三)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各题。(8分)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

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①而谋。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

越之福,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而财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

名,不思后患。王若重币卑②辞以请籴③于吴,则食可得也。食得,其卒越必有

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不出三年,夫差④为禽⑤。

(选自《吕氏春秋》

有删改)

【注】①范蠡:人名,越国大臣。②卑:谦恭、恭顺。③籴:买进谷物。

④夫差:吴国君主。⑤禽:通“擒”,捉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行拂乱其所为

(2)王何患焉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

3.【甲】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人”指

一类人。

【乙】文越国灭吴的故事体现了【甲】文中所阐述的。

送东阳马生序

(一)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

1.下列句子“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2分)

A.足肤皲裂而不知B.执策而临之

C.学而不思则罔D.出淤泥而不染

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烨然若神人判若两人 ..

B. 腰白玉之环腰缠万贯 ..

C右备容臭臭气相投 ..

D.主人日再食再接再厉 ..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①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②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4.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

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5.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2分)

①②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13分)

[甲] 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

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弗之怠()(2)负箧曳屣()..

(3)四支僵劲不能动()(4)溥幼嗜学()..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如是者六七始已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1分)余 因 得 遍 观 群 书

4、比较[甲] [乙]两文,具体说说文中主人公在学习上的共同点(2分)

5、读了[甲] [乙]两文后,你有什么收获(2分)

(三)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13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

之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⑤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⑥给以书,遂成大学⑦。

{注释}①匡衡:汉朝人②不逮:指隔壁烛光透不过来逮,及、到③大姓:大户人家④文不

识:人名,姓文名不识⑤佣作:做工辛勤劳作⑥资:借⑦大学:大学问家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②礼愈至..

③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④主人怪问衡 ..

2、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门人弟子填其室或遇其叱咄..

B弗之怠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

C邻舍有烛而不逮以书映光而读之..

D 衡乃穿壁引其光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4、甲、乙两个文段分别写了哪些事例(故事)?(3分)

甲文乙文

5、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可谓都取得了成功请从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角度谈

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2分)

下载生于忧患练习题及答案[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于忧患练习题及答案[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于忧患_死于安乐》中考题集锦_附答案(推荐五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题集锦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3分) ①管夷吾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习题及答案[推荐五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

    练习题及答案

    练习题 选择题 1、下列对管理的性质进行了阐述,说法不正确是( A )。 A.管理具有时效性 B.管理具有科学性C.管理具有艺术性 D.管理具有二重性 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强调(D )......

    生于忧患说课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七台河市金河中学马丽艳 尊敬的各位评委:您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孟子〉两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下......

    得道多助、生于忧患比较(范文大全)

    比较阅读: (甲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生于忧患名言

    欧阳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魏绛:“„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李商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周文王:“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

    MSA练习题及答案

    MSA测量系统分析知识要点: 目的: 1. 理解进行过程能力分析的重要性; 2. 掌握量测系统评估指数; 3. 掌握如何评估量测系统的分辨率 要点内容: 1. 为什么要进行MSA?Why?; • 我(你)......

    重力练习题及答案

    重力 一、选择题 1.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_______________的力,这就是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重力,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_____. 3.已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