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激活文本生命,熏陶感染学生
激活文本生命,熏陶感染学生
【摘要】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载体——文本,就是向学生传达生命气息最重要的工具。那么,语文教师该如何引领学生激活文本的生命,从而熏陶感染学生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分别从关注文本的语言美、意蕴美以及对文本的升华、拓展,即从形式、内容、提升的角度进行分析。
【关键词】
文本 激活 语言美 意蕴美 拓展 升华
【正文】
钱理群教授曾说过:“我们批评过去的应试教育有很多问题,知识一大堆,文本不着边’,这是一种遮蔽。而我们现在有另一种形态的遮蔽,我们有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形式主义的东西,说难听点,就是各种各样的‘表演’,恰好这种‘表演’使学生不能直面文本。”的确,在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较多地关注了“怎么教”却忽视了“教什么”。于是,出现了脱离文本,架空文本,或者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或者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等情况,而这已经成为阅读教学中的大问题。
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文本(这里特指文学作品类文本)是蕴含着美的生命体,它是我们语文课堂中的一种依托,是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载体。文本亦是有生命的,它将作者对生命、对生活的感悟融会在这文字符号之中;它是知识、体悟、情感的宝藏,它等待着我们开掘,等待着我们将它融入自己的生命,等待着我们赋予它新的时代意义并传承下去!因此,激活文本的生命,就是激活学生的生命意识。作为学生与文本间沟通桥梁的教师,我们该如何引领学生激活文本生命并将其融入学生的心灵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思考与教学实践,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激活文本生命,就必须关注语言美
于漪说:“声情并茂的朗读、讲解,旁征博引的议论、评析,眼神、手势、神往的表情,一幕幕在脑海中浮现,我常顿然有所悟:这就是语文!”的确,面对文本,我们最直观的感受来源并不是蕴含于其中的深刻情感与思想,而是文本语言所带来的冲击力。那么,该怎样从品析语言的角度激活文本的生命,从而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加以提升呢?笔者认为除了关注文本语言的画面美、音乐美,关注对文本的诵读体悟等常规方式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激活文本的语言美,需要关注生动、形象的修辞手法
修辞,作为语言学中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本身就对语文教学具有极大的价值和意义。不能想象,没有修辞的语言是怎样的苍白,空洞。所以,当我们关注语言美的时候,就一定要关注修辞在文本中的重要价值,并引领学生在对文本语言的解析中学会运用修辞来丰实、提升自己的语言素养。
例如《荷塘月色》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就为语言添加了丰富的色彩。如写静态的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光亮,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生动、准确的比喻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像和联想能力,使人沉醉在这唯美的意境 1 之中无法脱身。除此以外,新颖别致的通感也为文本语言之美锦上添花。嗅觉、听觉、视觉的互相转移沟通,使读者能调动所有的感觉器官去感受这诗情画意般的荷香月色,那如乐声般迷人的光和影营造出温馨、幽雅的氛围,这自然会将读者带入到一种朦胧的美的幻境,而这些美感不都是在对修辞手法的品味中才感受到的么?
2、激活文本的生命,需要关注简洁、准确的标点符号
标点,是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只是小小的符号,却也是传情达意的一种方式,有时也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可以使语言表达得更准确鲜明、细腻生动,表达更文深厚的意蕴。在一定的情境之中,甚至可以起到语言所无法传达的“无穷之意”的效果。
在此,笔者截取《为了忘却的记念》中部分片段来说明标点在特定语境中对激活文本语言美的特殊效果。“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原来如此!„„”。“在这一部分中,鲁迅先生用了两个省略号,去掉可以么?”学生结合语境,在讨论中得出结论:第一处是突如其来的关于柔石遇害的消息打断了“我”对战友的无限的思念,而从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作者与战友间真挚、深厚的爱;第二处是一个感叹号和一个省略号的合并使用,自然要表达的情感会更为丰富:有听闻战友遇害的震惊,哀伤,有对反动政府残害进步青年的愤慨„„两个标点既节省了大量笔墨,开拓了读者的思维,激起联想;又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真可谓“此时无字胜有字。”
3、激活文本的语言美,需要关注关键词、句中包蕴的丰富内涵
语文课堂如果缺少了咬文嚼字,教学难免会因缺乏对关键点的开掘与深挖而显得浮华和浅薄,语文的味道也就注定会被冲淡和稀释,而这就要求我们结合具体的语境去品析文字所包容的丰富的信息。《项脊轩志》中那蕴藏在平淡文字之中的极为真挚的人情味打动了多少人的心。有位老师留给学生一个问题:“‘矣’这个虚词在文中共出现了两次:‘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请比较两句中的‘矣’的意义和用法。”学生结合两个句子所处的具体的语言环境了解到:第一句中作者面对家道没落的衰败现实,又怨恨,又无奈,只能在客观的记述中抒发深长的感叹;第二句中“矣”是陈述语气,没有一个字提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的极为诚挚动人。看似平静的客观陈述,表达得却是万端的感慨,含蓄深沉。这位老师引领学生通过对一个字的品析,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设对话的桥梁,让学生的心灵与文本相融,让文本中的情感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去,同时使得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也是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完美结合在一起,达到激活文本的生命,熏陶感染学生的目的。当然,激发文本生命中必须要关注的关键词并非仅仅局限于虚词,也并非仅仅局限在字词之中。只要是有利于学生感悟的,有利于挖掘出文本深度的字、词、句都应该得到重视与开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品读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些都明确地指出对文本的语言的理解和品味的重要性。语文本身含有丰富多彩的人性因素,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让学生受到文本感情的熏陶、感染。
(二)激活文本生命,就必须关注意蕴美
在语文学科中,意蕴美,是作家按照自己的审美意识和观点,依照美学规律寄托的某种理想,它铸就了语文的博大精深。在语言、节奏、结构、形象、意境、人性、伦理等众多元素所构 2 成的美学系统中,意蕴美是深层次的,包孕在外表形态中,深裹在意象层内,它承载了人类的情感积淀、精神追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充分挖掘文本内涵,享受语文的意蕴美,成了提高学生的品位、健全学生的人格的重要环节。而面对高中学段的学生,他们已经具有了相对独立的认知力,判断力,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入手通过激活文本的意蕴美来熏陶感染学生:
1、激活文本的意蕴美,需要用生动的板书调动学生的激情 文章的意蕴美总是以潜隐的形态存在于文本的语言、结构之中的,而板书则可以形象地揭示、凸显这样的隐含信息,从而使学生在板书的演示过程中产生出对文本的探究欲望,并形成与文本的共鸣,达到熏陶感染学生心灵的目的。
在上《告别权力的瞬间》一文时,我提出一个问题——“这是怎样的瞬间?”。在对文本进行充分的分析后,我将学生结合文本归结出的几个关键词记在黑板上,并且画了一对大大的翅膀将关键词——“伟大、平凡”“历史、未来”圈在里面,又用一颗心包住了关键词——“领袖、民众”,板书具体如下:
于是,面对着这颗能飞翔的“心”,我与学生一同感受到了这篇课文带给我们的震撼,一同将对文本生命的激活化作了对自我生命意识的激活。
我们明白了:“一位领袖,一定是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一定是以民众的所求为出发点,真正的把民众放在自己的心里,他才能完美地融入民众的心里。也只有这样,民众才会把领袖印刻在心中。而当这两者有共同的理想,有心与心的交流时他们就成为了一个整体。” 我们了解到:“一个领袖要具备哪些条件才能与民众同心呢?一个真正的领袖,一定有着伟大的人格,伟大的业绩,一定有着平凡的心境,淡泊权势的心态;一个真正的领袖,他一定能够承载起历史所赋予他的使命;一个真正的领袖,更应该有面对未来的勇气,对未来的开拓精神,对未来的巨大的良好的影响力。„„这就是华盛顿在‘告别权力的瞬间’带给我们的思考。作为即将走上社会,要承担起社会责任的同学们,我们更需要将华盛顿的品质传递下去,将华盛顿的品质融入自己的血液„„”(以上引用自课堂实录)
精心设计的板书,在课堂上成为了激活文本生命的媒介,更成为了学生、文本、教师心灵共鸣的外显形态。可见,好的板书除了能揭示清晰的思路,文本的重点,对于激活文本的意蕴美,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也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2、激活文本的意蕴美,需要调动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好的文本都存在着很大的张力空间,存在着很多意义的未定点。发现这些点,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理解和填补,这本身就是在激活文本的生命。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学生的心灵与文本的意蕴美碰撞的过程也就是对学生生命意识的熏陶感染过程。
有老师上《归园田居》一诗时的教法就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启示。他要求学生想象陶渊明在写作该诗时的具体情景。在交流中,有学生声情并茂地描述着:“有一天,陶渊明在家中自斟自饮。喝了三五杯以后,起身来到庭院中,抬眼望去,远处青山耸立。流水潺潺;近看,3 绿树参天,桃李满枝。听到的是狗吠鸡鸣,闻到的是缕缕饭香,好不惬意!他又回想起官场中耳闻目睹的种种丑恶现象,真是鲜明的对比!这使他感慨万千,禁不住内心激动,对这远处的高山呼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的声音在山间回荡,在空中回荡。之后,他回到无力,提笔写下了《归园田居》。”这样的想象、联想非常生动,并且与文本内容紧紧相关。而这一过程,既激活了文本的生命,又诱发了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真正走入了文本,关注到了文本的深厚意蕴。
3、激活文本的意蕴美,需要调动学生的阅读、生活体验
文本中饱含着浓厚的人生气息,反映着作者对时代、对人生的认识和思考,其内涵只有在学生调动自己的阅读、生活体验进行创造性的解读之后,文本的意蕴美才能被更好的品味、领悟出来,才能在激活文本的生命中也激活自己的生命。
笔者在教授《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一个家庭成员的自述》一文时,正好是在五月初快到母亲节的时候。于是我设置了一个情境:“马上要过母亲节了,同学们,你们准备怎么过这个节日?”。有的说要送花,有的说去大吃一顿,有的说要承担一天的家务,还有同学说要亲手做一张写有自己创作的诗的卡片„„一时间课堂上热闹非凡。听着学生们的表述,我追问到:“你们能想象在那一天,母亲看到你替她做家务时的情景么?”有学生说“她肯定特别感动”,可更多的学生说:“很可能我要替她做,但妈妈却还是自己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事”。我想,学生们有这样的表述,其原因可能在于,在他们的心中母亲们已经将为家庭、为孩子的操劳当成了习惯。而这不正是文本中想要揭示出的母爱的精义么?这样的生活体验一旦与文本的内容产生了交集,就很容易是激起学生的认同感,从而更好地发掘出文本深厚的意蕴美,熏陶感染自己的心灵。学生的阅读、生活体验是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寻求到与文本相通的某些生活体验或是阅读体验,当这种资源与文本意蕴美取得一致时便会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激活文本生命,必须关注对文本的拓展与升华
《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阅读文本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而文本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师和学生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托。而文学作品又具有广阔的、多元的解读空间。按照接受美学的说法,它是一种“召唤结构”,它召唤着我们自己去感受;它有很大的“空白”,留下来让我们自己去填补。而那些脱离文本的所谓的创新并不是语文教学,它缺少对文本积极、灵活的开发,也很难激发出文本的生命力,更别提对学生的感召力了。所以,教师如何结合学生实际拓展、升华文本是需要好好思考的。
1、激活文本的生命,需要对文本进行升华
文本的生命是灵动的,是可以传递的。它不应该被苑囿在文本之中,而应该在更广大的范围内,让人有更深刻,更丰实的理解与体验。而这就需要在教师的引领下对文本的意蕴美进行合理地拓展,让文本的生命力得到更大的张扬,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更深的震撼!
《国殇》承载着屈原对生命的热情,对国家的热爱,对民族的自豪。但两千多年的时间距离会让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产生陌生感甚至是隔阂。如何激活文本中的生命力量并且转化为高三学生的生命体悟呢?在对文本做了较为充分的解读后(特别关注到“国殇”在注释中是“为国捐躯的将士”之意),我将自己看到的一个报道讲给学生听,希望他们能有所思考:“5月28日是美国的国殇日,11月11日加拿大的国殇日,几乎欧美的每个国家,每年都要为自己的国殇日举行纪念仪式„„那么,咱们的国殇日是哪一天?”
看到学生从惊愕到议论纷纷到茫然、沉默的情绪变化,我说到:“在每年的‘阵亡将士纪念日’,美国人利用各种方式缅怀先人,关怀今人,教育后人。„„有人说,美国人的‘大美 4 国精神’不仅表现在对今日美国的自豪,也表现在对历史的自豪,并且将这份自豪溶化在了血液里。这种精神的铸就,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极重视爱国的教育,这方面最突出的就是美国的‘国殇日’纪念活动。那么,我们是不是需要这样的精神锤炼呢?”
“我们不缺少历史,不缺少这样的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动力,但是,我们却时常忘记自己国家历史文化中的那些力量。而这本该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中华儿女、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刻骨铭心牢记的国殇!我真的觉得很悲哀!为自己悲哀!”;“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国伤,我所说得伤是伤痕的伤,那不是因为历史造成、不是因为别国给予,而是因为我们自己,应该把这些真正为国家,为民族无畏的奉献着自己生命的人们牢牢记在心中,永远的记住” „„
学生的激情令我震撼!想来,这样的震撼不都来源于对文本的开发,对文本中充满的巨大的感召力量的挖掘么?流传了两千多年的诗歌,在这一刻,在学生的生命中绽放出异彩,这不就是激发文本生命的终极目的么?
当然,我们也要注意,激发文本的生命绝不可以为了场面的“热闹”,为了形式的“新颖”而脱离文本,忽视学情,绝不可以将教师的自我感悟、喜好强加于学生身上。
2、激活文本的生命,需要对文本进行拓展
为什么要对文本进行拓展呢?因为单个的文本所蕴含的信息量始终是有限的;单个文本所蕴含的意蕴之美也是有限的。而学生在知识、能力的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一方面需要不断地从文本中汲取信息、培养语文素养;另一方面又要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完成自身对文本意义的建构。因此,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必须对文本进行拓展并在比较、联系中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更有效地激活文本的生命,熏陶感染学生。
例如,我在执教《母亲这样的女人》一文时,在研读文本之后,我选择了《合欢树》中母亲对于“我”毫无保留地付出着爱的片段、《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一文中母亲节这一天“我们”怎样过的片段,启发学生思考:三篇文章的主角都是母亲,但是在叙写母亲的侧重点上各有哪些不同?结合这三篇文章你能多角度的谈一谈对于母亲这个形象的理解么?请你结合自己对三篇文章的感悟,想一想自己的母亲,写一写自己的母亲。
这样的拓展,既保持了文本内容的相似性,关联性,又在内容上超越了单一文本的相对狭小的视野。而学生也在对文本拓展的过程中全面深入地体验到母亲形象的多面性,了解了母亲的辛劳付出以及内心渴求,了解到自己作为儿女应该怎样关爱母亲。这就是在拓展的基础上,让文本燃起更为热烈的生命之火,激发学生更为强烈的生命体验,并把这种体验融入到自己的文本创作中去!而这个过程就是从文本中来,回到文本中去。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该在这样的圆周运动中寻找到文本、学生、教师生命的共同的圆心。并且在点化与升华中将这份生命感悟的外延越展越大!
文本,是语文生命的外在形式,是文化生命传递下去的载体。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需要架空文本看似漂亮热闹的无效的课,我们需要的是师生走进文本,研读文本,激活文本的生命。在对语言美的品味咀嚼当中获得体会感悟;在思想的碰撞中领会文本中的意蕴之美并且将之融入内心;在对文本的解读中,结合学情适当的对文本进行拓展与升华,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才能让语文绽放出绚丽的色彩,才能真正的熏陶感染学生!
第二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_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如何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内容摘要:高中语文教学面临教学中学生厌学的尴尬的境地。本文拟从课堂教学入手,探讨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能力结构特点,采用多种策略变学生不愿学为想学,主动学习。
关键词:教学策略 教法 处理教材 课堂设计
当下,很多老师都为语文课堂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而苦恼。纠结其原因,“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文化遮蔽了教育的原生性目的”,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思想。由于学科特点的原因,高考语文成绩得高分不易,考分差距也不是很大,高中语文学习在学生心理的地位堪忧。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重新热爱这门学科,这是摆在当前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要解决它,需要从多方面努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角度试作一些探索。
一、精心选择教法,提高学生的兴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所授教材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采用适当的方式,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学生想学,甚至主动去学,从而收到极佳的课堂教学效益。
(一)巧置悬念,抛砖引玉
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在课前或课中设置悬念,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原因,那么课堂教学定会活起来。
高中语文小说教学《失街亭》时,预习之后,设置悬念,假如街亭未失,孔明能够一统中原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产生争论,街亭已失,政局又将如何变化?街亭如此重要,孔明何以失守?进入课文,学生分析后便得出答案,并能理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即情节了,进而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创设情境,以境致情
现代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此情此境下受到感染熏陶,以境来达到入情的目的。具体可以采用多媒体、影视片断等手段。笔者曾执教《我有一个梦想》,利用影片展现黑人遭受的不平等待遇,并以之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因同情而产生激奋,因激奋而融入情感与理解:“朋友们,今天我对你们说,在此时此刻,我们虽然遭受种种困难和挫折,我仍然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一起工作,一起祈祷,一起斗争,一起坐牢,一起维护自由;因为我们知道,终有一天,我们是会自由的。”通过情境的创设和课文内容的结合,学生情绪激昂,并对自由做出全新的认识。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可以利用教师精美的语言,借助美术手段等多种方法达成。
(三)利用朗读,以读促趣
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读。课堂上恰当运用读的方式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优美诗歌《雷雨》课堂教学为例,在品味人物个性特点的时候,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同学甲读周朴园的语言,同学乙读鲁妈的语言,教师旁白。声情并茂的朗读,把人物性格演泽
得淋漓尽致:学生沉浸其中,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理解加深了„„
当然,读的方式很多,还可以有诵读,表演读等等。
二、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激活课程资源
高中语文文学作品占了很大比重,它们承载着传播文化的重任,其人文性能引起读者(学生)共鸣,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必然吸引学生,让学生喜爱语文,喜欢上语文课。
(一)针对学生的基础,用活教材资源
针对学生的基础以及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实情,灵活处理教材,发挥教材本身的吸引力,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既注重语文运用,又重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胡同文化》的教学中,在理解“胡同建筑”方正,网络,四和院的特点之后,才能体会到北京市民胡同文化“封闭”,“忍”的精义。正是有了“胡同文化”的这一内涵,才能体会作者对于传统的“胡同文化”复杂的思想感情,品出“再见吧,北京胡同”所蕴涵着的汪曾祺特有的感情。学生习得了分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当地的建筑,生活习惯等等所包孕的传统文化内涵,给学生提供研究的课题:茶馆文化、饮食文化、农家乐文化„„让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还可开办学生喜欢的讲座,举办学生喜爱了的语文课堂活动诸如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学生驰骋于开放的语文教学中,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
(二)灵活处理教材内容,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教材是《课标》的载体,是课程目标实现的手段。因此,教材是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应用活教材这个例子,而不是把它当做死材料。
用活教材内容,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学《促织》分析到文章结尾时,一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老师,我认为文章结局太圆满,削弱了鞭策的力度,是个败笔,应该删去。”问题一出,课堂热闹了,我将同学分组讨论,几分钟后,一个或稚嫩或成熟的闪烁着思维火花的看法登场了。有人认为“魂化促织”,尔后“裘马过世家”是不可能的,是用荒唐写社会黑暗。但马上有人站起来反对这个结局有因果报应的思想,是宿命论的体现。又有人认为,作者只是心有美好的愿望而已。给小人物一个美好结局何尝不可,任何中国古典文学总是喜剧多过悲剧,即便是悲剧,也往往是悲极转喜,如《窦娥冤》尚可昭雪,《梁祝》不也化蝶双双飞了吗?一个同学补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人生存的空间,只好把愿望寄托于虚幻的东西上。”另一个同学得到启发,“让我想起了前边学过的卡夫卡的《变形记》,人为了活下去竟然心甘情愿是去做一只小小的蟋蟀,这是人的自我否定。不仅否定了自己的生命,而且连人的价值,尊严也一起否定了,有什么比这可悲的?”“是啊,貌似喜剧的结局,难道不是人生悲剧,社会悲剧,时代悲剧吗?”„„
新教材中选入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不少文章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的内容。若能对文中涉及矛盾关系细加品味,深挖本质,触类旁通,改变视角,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些矛盾关系的看法。不仅使课堂活跃,而且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如果我们语文老师去想方设法地、千方百计地设计、上好每一堂课,力争将自己的课新颖、精巧地设计而上出特色,牢牢地吸引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将语文课堂演绎成七彩的“人生殿堂”和“知识的迷宫”,使学生陶醉在你的彩虹似的、绚烂多姿的语言艺术和课堂设计里而乐不思“蜀”、乐不思归、乐而忘忧。这样的语文课,谁又能否认它是最有趣、最富魅力的语文课呢?我们还可借助时政新闻激活语文课。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鲜活的语文“活水”已流到了语文课堂的门前,我们再紧闭大门,让学生钻“故纸堆”,让学生“嚼蜡”式地闷“死”在你的课堂里,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全部。身边的小事;国内、国际大事都可以引入语文课堂,和课文里最恰当的情节、内容组接起来,激活沉闷的、乏味的、教师独角戏式的语文课堂。
第三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_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如何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黄流中学王日雷
内容摘要:高中语文教学面临教学中学生厌学的尴尬的境地。本文拟从课堂教学入手,探讨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能力结构特点,采用多种策略变学生不愿学为想学,主动学习。
关键词:教学策略 教法 处理教材 课堂设计
当下,很多老师都为语文课堂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而苦恼。纠结其原因,“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文化遮蔽了教育的原生性目的”,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思想。由于学科特点的原因,高考语文成绩得高分不易,考分差距也不是很大,高中语文学习在学生心理的地位堪忧。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重新热爱这门学科,这是摆在当前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要解决它,需要从多方面努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角度试作一些探索。
一、精心选择教法,提高学生的兴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所授教材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采用适当的方式,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学生想学,甚至主动去学,从而收到极佳的课堂教学效益。
(一)巧置悬念,抛砖引玉
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在课前或课中设置悬念,提出疑问,1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原因,那么课堂教学定会活起来。高中语文小说教学《失街亭》时,预习之后,设置悬念,假如街亭未失,孔明能够一统中原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产生争论,街亭已失,政局又将如何变化?街亭如此重要,孔明何以失守?进入课文,学生分析后便得出答案,并能理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即情节了,进而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创设情境,以境致情
现代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此情此境下受到感染熏陶,以境来达到入情的目的。具体可以采用多媒体、影视片断等手段。笔者曾执教《我有一个梦想》,利用影片展现黑人遭受的不平等待遇,并以之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因同情而产生激奋,因激奋而融入情感与理解:“朋友们,今天我对你们说,在此时此刻,我们虽然遭受种种困难和挫折,我仍然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一起工作,一起祈祷,一起斗争,一起坐牢,一起维护自由;因为我们知道,终有一天,我们是会自由的。”通过情境的创设和课文内容的结合,学生情绪激昂,并对自由做出全新的认识。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可以利用教师精美的语言,借助美术手段等多种方法达成。
(三)利用朗读,以读促趣
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读。课堂上恰当运用读的方式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优美诗歌《雷雨》课堂教学为例,在品味人物个性特点的时候,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同学甲读周朴园的语言,同学乙读鲁妈的语言,教师旁白。声情并茂的朗读,把人物性格演泽得淋漓尽致:学生沉浸其中,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理解加深了„„
当然,读的方式很多,还可以有诵读,表演读等等。
二、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激活课程资源
高中语文文学作品占了很大比重,它们承载着传播文化的重任,其人文性能引起读者(学生)共鸣,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必然吸引学生,让学生喜爱语文,喜欢上语文课。
(一)针对学生的基础,用活教材资源
针对学生的基础以及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实情,灵活处理教材,发挥教材本身的吸引力,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既注重语文运用,又重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胡同文化》的教学中,在理解“胡同建筑”方正,网络,四和院的特点之后,才能体会到北京市民胡同文化“封闭”,“忍”的精义。正是有了“胡同文化”的这一内涵,才能体会作者对于传统的“胡同文化”复杂的思想感情,品出“再见吧,北京胡同”所蕴涵着的汪曾祺特有的感情。学生习得了分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当地的建筑,生活习惯等等所包孕的传统文化内涵,给学生提供研究的课题:茶馆文化、饮食文化、农家乐文化„„让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还可开办学生喜欢的讲座,举办学生喜爱了的语文课堂活动诸如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学生驰骋于开放的语文教学中,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
(二)灵活处理教材内容,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教材是《课标》的载体,是课程目标实现的手段。因此,教材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应用活教材这个例子,而不是把它当做死材料。
用活教材内容,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学《促织》分析到文章结尾时,一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老师,我认为文章结局太圆满,削弱了鞭策的力度,是个败笔,应该删去。”问题一出,课堂热闹了,我将同学分组讨论,几分钟后,一个或稚嫩或成熟的闪烁着思维火花的看法登场了。有人认为“魂化促织”,尔后“裘马过世家”是不可能的,是用荒唐写社会黑暗。但马上有人站起来反对这个结局有因果报应的思想,是宿命论的体现。又有人认为,作者只是心有美好的愿望而已。给小人物一个美好结局何尝不可,任何中国古典文学总是喜剧多过悲剧,即便是悲剧,也往往是悲极转喜,如《窦娥冤》尚可昭雪,《梁祝》不也化蝶双双飞了吗?一个同学补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人生存的空间,只好把愿望寄托于虚幻的东西上。”另一个同学得到启发,“让我想起了前边学过的卡夫卡的《变形记》,人为了活下去竟然心甘情愿是去做一只小小的蟋蟀,这是人的自我否定。不仅否定了自己的生命,而且连人的价值,尊严也一起否定了,有什么比这可悲的?”“是啊,貌似喜剧的结局,难道不是人生悲剧,社会悲剧,时代悲剧吗?”„„
新教材中选入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不少文章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的内容。若能对文中涉及矛盾关系细加品味,深挖本质,触类旁通,改变视角,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些矛盾关系的看法。不仅使课
堂活跃,而且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如果我们语文老师去想方设法地、千方百计地设计、上好每一堂课,力争将自己的课新颖、精巧地设计而上出特色,牢牢地吸引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将语文课堂演绎成七彩的“人生殿堂”和“知识的迷宫”,使学生陶醉在你的彩虹似的、绚烂多姿的语言艺术和课堂设计里而乐不思“蜀”、乐不思归、乐而忘忧。这样的语文课,谁又能否认它是最有趣、最富魅力的语文课呢?我们还可借助时政新闻激活语文课。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鲜活的语文“活水”已流到了语文课堂的门前,我们再紧闭大门,让学生钻“故纸堆”,让学生“嚼蜡”式地闷“死”在你的课堂里,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全部。身边的小事;国内、国际大事都可以引入语文课堂,和课文里最恰当的情节、内容组接起来,激活沉闷的、乏味的、教师独角戏式的语文课堂。
第四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网络环境激活传统作文教学
网络环境激活传统作文教学
摘要:网络时代的来临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了许多冲击和变化,对作文教学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从材料的积累到看待问题的角度,从文章的语言的锤炼到布局谋篇的方式方法;从思考问题的深度到个性风格的建立,从酝酿自己的文章到品评别人的作品,视野的扩大,无疑给传统作文教学带来鲜活的力量。
关键词:网络环境传统作文教学
网络时代的来临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了许多冲击和变化,对作文教学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从材料的积累到看待问题的角度,从文章的语言的锤炼到布局谋篇的方式方法;从思考问题的深度到个性风格的建立,从酝酿自己的文章到品评别人的作品,视野的扩大,无疑给传统作文教学带来鲜活的力量。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阐述:“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正视现实,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环境的新型语文教学模式,尤其是作文教学,应当大力促进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传统作文教学模式有两方面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好:学生思想贫乏、生活贫乏、学识贫乏、技巧贫乏、语言贫乏,一到作文就感到没什么东西可写、无话可说。怎么办呢?只好胡编乱造。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可想而知,内容空洞、万人一面、毫无个性。
而网络的优势不仅可以改善这个问题,还可以激活作文学习的各个环节。网络环境以其教学信息呈现的多媒体化,教学信息组织的超文本方式,教学信息储存的大容量,教学过程具有的交互性、可控性、协作性和开放性,以及学习资源独特的共享功能优势,使学生作文的自主性以及教学信息反馈的功能大为增强,教学资源将得到充分、高效的利用。学生可以在教师的组织、指导、激励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借助网络选择自己喜欢的素材进行在线观察、想象、构思和表达。尤其是作文的评改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使每个学生的作品都有机会得到来自教师、学生的多元信息反馈。
一、指导学生关注社会激活心灵
文学是人学,言为心声。只有真正关注社会关注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学生才会有开阔的视野,广阔的胸襟。在如今高考压力空前紧张时间极其宝贵的时代,网络无疑为学生了解社会带了来前所未有的快捷方法,抽出一点时间,搜索一两个大型网站就可以将最新信息一网打尽。这些信息的累积能构筑学生们贴近社会的思维宇宙,而不是做一个“两耳不闻外事”的冷漠干枯的“学习机器”,在大事中思索,在思索中成长;在变化中观察,在观察中感动。尤其是在面临民族危难之时,网络信息的迅捷,震撼的图片,多元的角度都给学生的视听带来感动,这首先就比老师单纯的讲述更具感染力。“未成曲调先有情”,不了解就没法感动,不感动也就无话可说,所以,首先,网络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感情蓄势。
二、指导学生从网络中获取写作素材激活思路
网络可以给学生的写作提供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网络是信息的海洋,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 1 需要的许多信息资源。学生写作往往为材料所困,常常苦于难以找到相关的资料,因而无从下笔。而网络则为我们提供了有大量的介绍信息资源,有文字资料,有图片资料,甚至还有声音和动画。通过上网查询写作的相关资源,学生不仅进一步了解了要书写的对象,而且,通过对资源的选择,拥有了大量的写作素材,这样,就不会为“无米下锅”而犯愁了。有了广泛的素材来源,思路就可以开阔起来,古今中外,有效选择,不必拘泥在勾践、司马迁、雷锋、张海迪等有限的几个“万能胶”例子上。
古人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是,目前学生普遍学习紧张,基本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经历简单,生活单调,“行万里路”对他们来说只能是一个梦,他们不可能人人能够亲自仰观天都奇景,俯看九寨秀色,不可能亲自经历各行各业的生产生活,而教师言语所描述的“情境”,显然又是十分苍白的。而网络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它包罗万象,蕴涵无穷;涵盖喜怒哀乐世事人情;舒卷风云之色,展现山川奇景。所以说网络真正成了学生观察社会生活的窗口,是他们创作、灵感的源头活水。
三、自由写作与规定写作并行激活写作热情
由于应试作文的格式化越来越重,很多学生越来越把写作当成一种负担,而一旦倡导“我手写我口”,不限定主题,不要求字数,不规定文体,不设置障碍,不针对考试,鼓励学生有感而发,自由写作,一个片断,一句感想,一点评论都可以发布到网上供同学们交流。并且学生只要有兴趣,可以在学校写,也可以在家里写。当然,教师也可以用它来进行课堂教学,比如怎样把学生的片断改造成完整的文章,换一种文体怎么表达等,不同意网上某个观点怎么与对方辩论等等。网络鼓励自主学习,学生写作活动的个性化特征更突出。还有不少学生建立了自己的博客,抒发个人的生活感怀,生命感悟,与大家在交流中获得快乐。这使文字成为交流情感的载体,激发了他们对文字的热情,以此为引子,再在课堂中进行规定写作,就没有那么枯燥了。
四、方便作文修改激活作文教学效率
写作能力主要是在写成一篇篇文章的实践中逐步提高的。写成一篇文章,修改是最后的、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古今中外的名家没有不重视修改自己的文章的。曹雪芹完成《红楼梦》竟“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列夫•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七易其稿,写《安娜•卡列尼娜》竟修改了十二次,可见,重视文章的修改,对提高文章质量和写作水平,都很重要。改重要,而自己改更为意义重大,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可见,学生能评价和修改习作也是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传统作文是写在纸上的,学生在修改作文时涂涂抹抹非常不容易且增加了抄写负担,这使得学生不愿意对作文进行深入和反复的修改,从而严重影响了作文质量和写作水平的提高。网络作文中,计算机对文档的处理功能十分强大,操作十分便捷。作文脱稿既成,可以随时修改,修改时可以覆盖原文,也可以保留原文另存新稿,这样将让学生能回过头去清楚地看到自己写作的过程和思想的成熟。
不过,网络教学模式就像硬币的两面,它也可能存在这样的问题:
①网络教学对于达成情感目标(如思想品质、心理素质等)教学效果不太理想。②网络信息的复杂对教学干扰大,学生的自控能力和信息素养还有待养成。③容易造成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 ④对教学设备要求高。
因此,我们需要把握好这柄双刃剑,扬长避短,激活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又不能过分依赖网络,使传统作文教学焕发更现代的瑰丽色彩!
参考文献:
1、谢海龙《网络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电化教育研究》2005)
2、《网络作文教学的优势》发表时间:2007-10-58:19:16永定县胡文虎小学信息技术中心
3、《关于网络作文教学模式的探讨》2003-12-15
4、中教网>>中学语文>>教学文摘>>多媒体网络作文教学初探
第五篇:高中语文论文_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初探1
浅谈如何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太和一中 陈敏
内容摘要:高中语文教学面临教学中学生厌学的尴尬的境地。本文拟从课堂教学入手,探讨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能力结构特点,采用多种策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变学生不愿学为想学,主动学习。
关键词:教学策略 教法 处理教材 课堂设计
当下,很多老师都为语文课堂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而苦恼。纠结其原因,笔者认为“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文化遮蔽了教育的原生性目的”,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思想。由于学科特点的原因,高考语文成绩得高分不易,考分差距也不是很大,高中语文学习在学生心理的地位堪忧。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重新热爱这门学科,这是摆在当前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要解决它,需要从多方面努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角度试作一些探索。
一、精心选择教法,提高学生的兴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所授教材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采用适当的方式,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学生想学,甚至主动去学,从而收到极佳的课堂教学效益。
(一)巧置悬念,抛砖引玉
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在课前或课中设置悬念,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原因,那么课堂教学定会活起来。
在教授高中语文小说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预习之后,设置悬念,假如,林教头在山神庙没有忍无可忍奋起反抗,他会成为梁山好汉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产生争论。进入课文,学生分析后便得出答案,并能理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即情节了,进而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创设情境,以境致情
现代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此情此境下受到感染熏陶,以境来达到入情的目的。具体可以采用多媒体、影视片断等手段。笔者曾执教《我有一个梦想》,利用影片展现黑人遭受的不平等待遇,并以之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因同情而产生激奋,因激奋而融入情感与理解:“朋友们,今天我对你们说,在此时此刻,我们虽然遭受种种困难和挫折,我仍然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一起工作,一起祈祷,一起斗争,一起坐牢,一起维护自由;因为我们知道,终有一天,我们是会自由的。”通过情境的创设和课文内容的结合,学生情绪激昂,并对自由做出全新的认识。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可以利用教师精美的语言,借助美术手段等多种方法达成。
(三)利用朗读,以读促趣
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读。课堂上恰当运用读的方式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话剧《雷雨》课堂教学为例,在品味人物个性特点的时候,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同学甲读周朴园的语言,同学乙读鲁妈的语言,教师旁白。声情并茂的朗读,把人物性格演泽得淋
漓尽致:学生沉浸其中,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理解加深了„„
当然,读的方式很多,还可以有小组读,表演读等等。
二、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激活课程资源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高中语文文学作品占了很大比重,它们承载着传播文化的重任,其人文性能引起读者(学生)共鸣,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必然吸引学生,让学生喜爱语文,喜欢上语文课。
(一)针对学生的基础,用活教材资源
针对学生的基础以及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实情,灵活处理教材,发挥教材本身的吸引力,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既注重语文运用,又重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的教学中,在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后,引导并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设置问题情境,针对现在城市大规模建设,很多古老建筑都被拆毁的问题进行讨论。是拆还是留?让学生积极的讨论。学生以前启而不发的状态变成了积极热烈的情况。让语文
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还可开办学生喜欢的讲座,举办学生喜爱了的语文课堂活动诸如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学生驰骋于开放的语文教学中,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
(二)灵活处理教材内容,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教材是《课标》的载体,是课程目标实现的手段。因此,教材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应用活教材这个例子,而不是把它当做死材料。
用活教材内容,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像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像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像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新教材中选入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不少文章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的内容。若能对文中涉及矛盾关系细加品味,深挖本质,触类旁通,改变视角,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些矛盾关系的看法。不仅使课堂活跃,而且有利于培养辩证思
维能力。
如果我们语文老师去想方设法地、千方百计地设计、上好每一堂课,力争将自己的课新颖、精巧地设计而上出特色,牢牢地吸引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将语文课堂演绎成七彩的“人生殿堂”和“知识的迷宫”,使学生陶醉在你的彩虹似的、绚烂多姿的语言艺术和课堂设计里而乐不思“蜀”、乐不思归、乐而忘忧。这样的语文课,谁又能否认它是最有趣、最富魅力的语文课呢?我们还可借助时政新闻激活语文课。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鲜活的语文“活水”已流到了语文课堂的门前,我们再紧闭大门,让学生钻“故纸堆”,让学生“嚼蜡”式地闷“死”在你的课堂里,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全部。身边的小事;国内、国际大事都可以引入语文课堂,和课文里最恰当的情节、内容组接起来,激活沉闷的、乏味的、教师独角戏式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