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开展反腐败斗争应当正确
浅析开展反腐败斗争应当正确认识和处理的几个关系
石郎平
【内容提要】本文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搞好反腐败斗争提出了基本思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坚持常抓不懈与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相结合;坚持突出重点又兼顾一般;坚持廉洁自律与加强监督相结合。
党风廉政建设在党的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和突出的地位,它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回顾几年来的工作实践,为卓有成效地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治标与治本的关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标,是指事物的枝末和表面;本,是指事物的根本和根源。所谓“治标”,就是严格执纪、执法,严惩腐败分子,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势头,把群众普遍关注的,反映最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好。所谓“治本”,就是从源头上抓起,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强化民主监督,完善各项制度,深化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等措施,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
(一)治标要在从严上下功夫。
邓小平同志指出:“惩治腐败,要认真做好几件大事,到少抓一二十件,透明度要高。”自开展反腐败以来,自上而下加大工作力度,突破了一批大案要案,纠正了一些部门和行业的不正之风,有计划地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项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事实证明,只有从严治标,才能把我们党坚定不移反腐败的决心昭告世人;才能证明中国共产党人有能力、有力量遏制和消除各种腐败现象;才能调动和激发人民群众参与反腐败的积极性,密切党群关系,维护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二)治本要在加强思想教育和制度建设上下功夫。
邓小平同志认为,解决腐败问题主要依靠两个手段:一个是法律,一个是教育,即思想教育与制度建设要并重。在加强思想教育中,邓小平同志又十分强调理想、道德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和党性、党风教育。目前,在全党中开展的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三讲”教育,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抓住这一大好时机,认真贯彻整风精神,坚决防止走过埸。在学习中要自觉联系实际,运用理论武器,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把学理论、武装头脑同整顿思想,改进作风结合好,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大大提高一步。在加强法制建设中,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面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基于这种思想,他把制度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视为反对腐败的两个主要手段之一。在南巡谈话中,他指出:反腐倡廉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 些。” 加强法制,必须健全法制,要努力完善民主政治建设,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通过严密的制约机制和内部管理制度,使想贪者不能贪,不敢贪。
(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特点和规律,确立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基本方针,治标和治本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不可偏废,如果只治标不治本,腐败就象割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一茬,查不胜查;如果只治本不治标,腐败发展蔓延的势头就难以得到及时遏制,人民群众就会对反腐败失去信心,只有把治标和治标结合起来,才能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古人云“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这些年来,我们在反腐败斗争的实践中采取了:第一,把反腐败的关口前移,尽可能在把防腐败的关口设置在腐败行为发生之前,防患于未然,从而避免更严重的问题发生。第二,建立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思想道德防线,增强了廉洁自律的能力;第二道防线是严肃党纪国法,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掌握反腐败斗争的主动权,才符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原则的要求。
二、长期性与阶段性的关系──坚持常抓不懈与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相结合
所谓长期性,是指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坚持常抓不懈。所谓阶段性,是指开展反腐败斗争要不断取得每一个具体的阶段性成果,积小胜为大胜,力求全胜。
(一)反腐败必须坚持长抓不懈。
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总根源是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思想,迄今为止,人类社会“一切所有制关系都经历了经常的历史更替,经常的历史变更”, 但是腐败并未在这种历史更替和历史变更中消除。相反,它在所有制关系的变更中有时更快地滋长和蔓延,直至泛滥成灾。这是因为,这种更替只是用新的剥削制度取代旧的剥削制度,腐败现象在剥削制度下不可能得到消除。在消灭了剥削制度的我国,由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初级阶段中腐败现象也不可能完全被消除。因为:一是存在滋生腐败的历史根源。我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历史很长的国家,封建主义和其它剥削阶级影响将会长期存在,总要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二是存在产生腐败的经济根源。经济体制上存在弊端,市场经济还缺乏严格规范和正常秩序,政策上的不完善,让人有机可乘,制度的出台滞后,形成一种时间差,产生薄弱环节。同时,新旧体制并存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是腐败产生的温床之一。三是政治根源。法制不健全,监督体制不完善,加上一些部门的执法不严,知法犯法。四是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特别是对领导的思想工作软弱无力。上述情况表明,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不可能消除产生腐败的物质和精神的条件,这就决定反腐败必然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必须坚持常抓不懈。
(二)反腐败要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
我们说现阶段腐败不能完全避免,不是承认腐败行为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更不是否认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而是要把反腐败作为一场攻坚性的硬仗来打,要积小胜为大胜,通过一个个的阶段性成果,不断地把反腐败斗争推向深入,逐步地把腐败现象减少到最低程度。“要扎扎实实做几件事情,体现出我们是真正反对腐败,不是假的。本来我们就是要反对腐败的。”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集中力量查处一批大案要案,对于群众敏感的问题 和不正之风,必须坚持原则,要抓住不放,一查到底,不解决问题决不撒手,凡是查证属实,构成违纪违法的,都要依法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反腐败斗争的实践证明:只有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才能增强人民群众反腐倡廉的信心和决心,把反腐败斗争逐步引向深入。
(三)坚持常抓不懈与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相统一。
“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腐败,警钟长鸣。既要树立持久作战思想,又要一个一个地打好阶段性战役。” 正确地把握反腐败斗争长期性与阶段性的关系,坚持常抓不懈与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相统一,是搞好反腐败斗争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毛泽东同志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就是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对于腐败现象这个社会顽症,我们也要从战略上藐视它,在战术上重视它。用长期的观点、根本的观点看,我们完全可以克服和消除腐败现象。但是在确定和完成每个具体阶段任务的时候,又必须非常认真,非常周到细致,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力求全胜。一方面,要在长期性思想的指导下,考虑和确定具体阶段性任务,没有长期性思想的指导,就会产生急躁情绪,企图在一个早晨把所有的腐败现象一下子消除,毕其功于一役,这只能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同时,要有坚信经过长期斗争必定能取得胜利的思想,要有坚定的决心和信心。否则,就会因为缺乏信心影响阶段性任务的完成。另一方面,长期性寓于阶段性之中,要把腐败遏制在最低限度以至消除腐败取得战略性胜利,要靠每个阶段性胜利的成果逐步累积来实现,离开每个具体阶段的成果,就没有战略的胜利。因此,现实的每一项具体的反腐败斗争,都同将来的战略胜利相联系,放松现在,也就放弃了将来。反腐败实行长期性与阶段性的统一,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
三、突出重点与兼顾一般的关系──坚持突出重点又兼顾一般
所谓“突出重点”,是指开展反腐败斗争必须以各级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为重点;“兼顾一般”是指突出重点抓好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反腐败斗争的同时,也要注意解决基层单位和基层群众在反腐败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从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的特殊地位来看,必须“突出重点”
俗话说,上行下效,兵随将转,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率先垂范,就是下级和部属的一面旗帜,就是无声的命令,可以产生巨大的感召力、说服力和凝聚力。与基层单位和基层群众相比,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掌握的权力大,责任重,其自身如能保持勤政廉洁,则能有力地推动全党的党风廉政建设,否则就会出问题,给我们的廉政建设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陈希同,王宝森一案,是建国以来我们党的历史上所发生的一起最严重的案件,二犯给党和国家所造成的巨大损失,令国人无不为之震惊。“突出重点”首先要在抓落实上下功夫。首先,要围绕中央提出的两个“五条规定”和一系列具体要求,深入抓落实,抓巩固,并结合当前的“三讲”教育要求,进行认真对照检查。其次,要加大力度,重点查办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的违纪案件,把主要精力放在查处贪污受贿,严重以权谋私,弄虚作假和挪用公款等违纪案件上,解决好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少数机关部门搞“自我服务”等问题。再次,要抓好以下几个薄弱环节,一是干部人事上,坚持集体讨论,严格按程序办事,防止个人说了算和拿原则做交易;二是要坚决纠正挥霍浪费公款问题,严格财政纪律,纠正巧立名目,用公款吃喝玩乐活动;三是纠正图形式,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纠正弄虚作假,报喜藏忧,欺上瞒下等不良行为。
(二)从基层单位和基层群众的重要作用来看,必须“兼顾全面”。基层单位是基础,人民群众是主体,基层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搞好了,同样也可以促进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的党风廉政建设。同时,基层单位作为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抓党风廉政建设落实的“服务对象”,他们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廉政建设也是心中有数、极为关注的。因此,基层干部、群众参与关心党风廉政建设的热情与积极性不应忽视。“兼顾一般”当前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要抓好基层干部群众的人生观、世界观这个根本问题,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觉悟,增强免疫能力,防患于未然;二要大力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三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自觉抵制腐败思想侵蚀的能力,培养奋发向上的情操。
(三)坚持突出重点又兼顾一般
一些基层单位在反腐败斗争中出现和存在的问题,其“根子”往往在“上面”少数领导干部和机关的党风不正。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就不能“就基层抓基层”,而必须“上下结合”,“双管齐下”。近年来,在一些基层干部的交往中,确实存在着重物质交换,轻思想交流,重私人交往,轻同志友情的做法。如少数人在入党、职务晋升等切身利益问题上,不是从主观上去努力工作,而是靠找领导套近乎,跑官、要官、卖官,且往往能够“如愿以偿”,严重地影响了内部的团结,削弱了人民群众对组织的信任。这就要求我们在反腐败斗争中,必须坚持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一般。
四、领导干部自律与自觉接受监督的关系──坚持廉洁自律与加强监督相结合。
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是指他们在行使权力过程中,按照行为规范,自我调节和控制个人行为的过程。监督是指建立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情况进行监控的机制。我们党的监督是一种内外结合的开放式监督。
(一)领导干部要保持廉洁自律
“各级领导干部能否以身作则,对加强党风和廉政建设,推动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至关重要。” 当前应当着重针对少数领导干部搞特殊化,钱权交易,以权谋私等问题,要求领导干部严把“三关”:一是思想关。各级领导干部要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关定向,认真学习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端正党风、加强廉政建设的重要论述,自觉抵制和克服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二是权力关。坚持用权为民,为民用权,不搞权钱交易。三是生活关。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不搞特殊化,还要经常查一查亲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使不廉洁的邪气进不了门、附不了身。
(二)反腐败必须加强监督
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反腐败抓党风廉政建设问题上,仅靠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是不够的,还须加强监督。这是因为:第一,人的自我约束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监督,领导者的自我约束力很难持久并会减退,即使是那些思想觉悟较高的领导者,在缺少外部约束和“酒绿灯红”的影响下,也可能去干容易损公肥已的事,而那些有腐败问题的领导者,一旦失去监督,必将胆大妄为。第二,从现实情况看,现有的道德水准还远未达到人人大公无私的的高度,不可能仅凭思想道德觉悟的约束,就自觉地成为人民的公仆。第三,我国经济文化落后,公职人员物质待遇偏低,社会财富还不能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在上述现实条件下,权力往往成 为少数领导者优先满足自身需求的最好工具。如果对领导者缺乏有效监督,腐败现象的泛滥是很自然的。所以必须加强监督,使领导者不能、不敢产生腐败行为,从而保持党风的清正廉洁。
(三)坚持廉洁自律与加强监督相结合
从领导干部保持廉洁自律与加强监督的辩证关系来看,二者都是加强廉政建设、反对腐败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要在各级领导干部中搞好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增强他们保持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同时,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进一步从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提出和制定有针对性的防范和监督措施,在发案多、发大案的单位和部门,要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的剖析,研究一些人违纪违法的手段,找出监督机制上存在的薄弱环节,减少大案、要案的发生。二要搞好监督。首先是党内监督,要在上下级组织和党员之间,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同一切危害党的生命和肌体健康的行为作斗争。其次要发挥好人民群众、民主党派、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为开展党内监督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要发挥好专门机关的职能和作用,各级纪检部门,要依法办事,不徇私情,实事求是,一身正气地揭露和查处各种腐败问题。
注: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3页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9页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第386页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7页 江泽民:《十五大报告》
江泽民:《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97页
第二篇:如何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如何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反腐倡廉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求我们将反腐倡廉作为重要内容和基本保证,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不断发展和谐社会。党风正与否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党风正则干群和,干群和则社会稳定,而腐败是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破坏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反腐倡廉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紧迫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将反腐倡廉作为重要内容和基本保证,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不断发展和谐社会。
一、腐败对社会和谐的危害性
1、腐败的存在导致社会不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而腐败是对公共权力的滥用,严重侵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直接导致社会不和谐。
2、腐败侵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致使利益分配严重失衡,社会利益的公平分配是社会和谐的基本前提,实现社会和谐必须保障利益分配的公平公正。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快发展的基础上,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腐败分子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个人谋利益,破坏利益分配的正常格局和合理秩序,必然造成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
3、腐败是对党风的严重损害,造成党群干群关系不和谐,党风问题事关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而腐败的存在必定严重损害党风。腐败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以权谋私,反映到思想作风上,就是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反映到学风上,就是不思进取、专营私利;反映到工作作风上,就是搞形成主义、虚假政绩;反映到领导作风上,就是搞官僚主义,任人唯亲;反映到生活作风上,就是贪图享受,腐化堕落。这就必然严重损害党风,破坏党群干群和谐。
4、腐败破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影响和谐文化建设。从文化意义上看,腐败是对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的否定,是对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否定,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背道而驰。腐败分子把以权谋私作为价值取向,一切从个人或小集团的私利从发,完全颠倒了社会主义的价值标准。腐败的存在,削弱人民群众对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破坏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影响和谐文化建设。
二、加强反腐败斗争,促进社会和谐
1、反腐倡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迫任务,反腐败斗争的形势决定了反腐倡廉是构建社会主义的紧迫任务。当前,我国反腐倡廉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反腐倡廉的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因此,必须以更坚决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工作,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促进社会和谐。
2、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决定了反腐倡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迫任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党担负着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的领导责任,党要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首先必须搞好自身建设,尤其是要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样才能确保广大党员干部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不断提高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增强党的凝聚力,使我们党能够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3、党内和谐的重要示范作用决定了反腐倡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迫任务。党内和谐对于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而腐败是破坏党内和谐的重要因素。腐败的存在破坏党内生活、党的纪律和党的团结统一,严重影响党内和谐。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将反腐倡廉作为紧迫任务,努力抓出成效,这样才能切实保障广大党员的合法权益,形成既有统一意
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党内和谐局面,进而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三、加强惩防体制建设,努力营造廉政氛围
1、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不断完善反腐倡廉工作的体制机制。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必须不断完善反腐倡廉工作的体制机制,积极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体制机制的完善应以加强薄弱环节为重点,对症下药,务求实效。应抓住正确行使职权这个关键,建立健全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形成群众支持和参与反腐倡廉的有效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加大对违反法规制度行为的查处力度,做到令行禁止,违者必究,坚决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2、全面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许多腐败问题是由作风问题引起的。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教育和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自觉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自觉抵制各种腐朽落后思想观念的侵蚀,是做好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的必然要求。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需要依靠教育,也需要健全机制和加强监督,这样才能取得实效。
3、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开展反腐倡廉工作,需要大力弘扬廉政文化,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精神境界,增强抵御腐朽文化的能力,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应努力探索廉政文化建设的新思路,实现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和手段创新;积
极构建廉政文化教育大格局,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建廉政文化的局面,善于运用现代传播手段和干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提高廉政文化教育效果,更好地发挥反腐倡廉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
第三篇:大学生应当如何正确使用网络
大学生应当如何正确使用网络
二十一世纪是网络的世纪,网络将以无与伦比的技术优势抢占时代制高点。网络社会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特别是对中国网民中的特殊群体—青年大学生影响颇大。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其中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占网民总数的45.2%。然而,信息网络就像潘多拉的魔盒,在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特别是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带来了一些意料不到的负面影响。
对于学生上网问题,我们应当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采取一些措施,来引导学生们正确地理解网络、充分地利用网络 就上网本身而言,当然并没有错,关键在我们应该如何正确使用网络。在某些方面,上网也就类似鸦片,适量自然可以治病救人,但多了就容易产生依赖性,影响工作学习,但上网与鸦片又不同前者产生的是生理依赖,后者则是一种精神依赖。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既然对立又统一的一面我们要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这就告诉我们对待学生上网问题要一分为二的全面分析。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青少年上网的利,肯定网络给青少年带来巨大帮助。互联网具有高度的开放性、跨地域性。这大大方便了青少年的学习,我们可以在网上学到更多的知识,感受遨游学海的乐趣。而信息技术时代的来临,青少年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更需要尽快掌握信息技术,占据有利地位。可见网络对青少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鼓励上网是全社会都在抓的一项工程,鼓励大学生上网的意义更是不言而喻。但是,上网之后做些什么呢,那些沉迷于聊天和游戏的学生,不仅耗费了金钱、时间和精力,还影响了正常的学业和人际交往。他们往往通宵达旦上网之后,第二天有的逃课,有的到了课堂上也是睡大觉。痴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的他们,平时懒得跟同学或者朋友交往、交流,跟家长、老师的交流更是少得可怜,还总是觉得家长和老师不理解他们的世界。就我自己而言,我几乎不玩游戏,但是我会经常看电视剧,电影,经常一整天窝在寝室,电脑知识只了解一点,大多数时间都浪费在看视频上了。
网络不是天堂,网络也不是地狱,利用好网络,关键在于使用者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免疫力,自觉抵制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学习网络知识,进一步挖掘网络的新用途。用好网络,关键在于使用者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免疫力,自觉抵制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学习网络知识,进一步挖掘网络的新用途。以主人姿态迎接网络时代的到来。总之,在网络这个大染缸
里,大学生要做到“出污泥而不染”,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几个方面共同努力,更需要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对待和利用网络。
青年大学生是整个青年群体的佼佼者。我们担负着传承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国家和社会现代化的重任。特别是我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将直接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因特网上不良信息泛滥,加之缺乏有效的网络监控运行系统,使青年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发生扭曲和错位。有些人出现了思想观念的西化倾向、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减弱的倾向、语言的异化倾向、现实情感的冷漠化倾向、社会交往能力退化的倾向和法制观念的淡漠倾向,并因此产生了不良行为,所以加强青年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显得十分必要和非常紧迫,从国家到学校都应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在宏观上,国家要加强对互联网络的管理和建设。法律上,要加强网络立法,迅并制定网络使用管理制度,发挥法律和制度的规范约束作用,防止网上不良行为等问题出现;技术上,要探索新的对网络的控制管理方法,即把技术本身作为控制技术的手段,以技术控制技术,从源头上净化网络。其次要确定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必然反映网络社会的特殊要求和青年大学生身心特点。一是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使我们认识到网络道德是网络社会正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人际关系调节器。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里,大学生也应该遵守法纪,遵守共同的规则,做一名网上道德人。一方面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真善美”三位一体的标准,帮助青年大学生追求真善美境界。另一方面要启发爱美心理,培养高尚情操。在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要通过吸引人的形式,使青年大学生产生道德认同感,有利于形成健康、积极、高尚的情操。大学生要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根据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基本要求和我国网络发展的实际,当代大学生应当遵守以下网络道德规范:严格遵守互联网管理的各种法律、法规,不做协黑客”,也不做“黄客”,讲究社会公德和IT职业道德,杜绝与大学生身份不相符的网络行为
面对庞大的网络信息,大学生必须了解如何分析、鉴别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和垃圾信息,提高免疫力。因此,大学生应当具有独立的道德辨识能力,才能在相互排斥的道德理念中选择并确定正确的道德价值判断,践履科学的道德理念,具有规范而高尚的网络道德生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树立科学的伦理观念,在网络社会解剖和分析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与道德理念,识别和抵御各种乔装打扮的西方新思潮的侵蚀,进而巩固已经内化了的科学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第四篇: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
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才能巩固改革开放的胜利成果
按照市纪委和委党组的统一部署,认真学习了《邓小平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胡长清案件警示教育材料》、《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三本书和观看《胡长清案件警录》专题片以及观看《生死抉择》影片,深受教育,感人肺腑,令人深思,从中得到许多收获。
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开展反腐败斗争,江泽民总书记从维护党和国家的根本得益的高度提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影片《生死抉择》的一幕幕画面,胡长清、成克杰等重大典型案件无一不在警示我们必须毫不动摇、旗帜鲜明地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肃惩处腐败分子,决不允许其在党内有藏身之地。我国正处在体制转变过程中,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我们党和政府要树立长期作战思想,要增强现实紧迫感,不断加强反腐败力度,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
二、各级党组织必须从严治党,各级干部必须严格自律。观看影片《生死抉择》和录像《胡长清案件警示录》专题片,从多个侧面反映了新形势下领导干部面临的严峻考验。一方面是反腐蚀的考验,腐败的本质是权力被滥用。一些不法之徒千方百计地企图用金钱、美色换取权力,谋取暴利。因此,领导干部尤其是手握实权的领导干部,时刻面临着各种腐蚀的考验。《生死抉择》影片揭露了一些领导干部经不起物欲的诱惑,堕入罪恶的深渊,反映出腐败分子存在一个关系网,他们往往从领导身边的人打开出口,把领导干部拉下水。对此,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引起高度重视。领导干部还面临着另一方面的考验,即反腐败的考验。一是对腐败问题是否有敏锐的洞察力。如果面对存在的腐败问题,丧失了共产党员的应有觉悟,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掉以轻心,麻痹大意,必须贻误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大业。二是敢不敢同腐败分子作坚决的斗争。如果面对严重腐败分子不敢斗争,视而不见,丧失了原则和立场,必将放纵腐败,误党害国。三是是否有勇气对自己身边人员的腐败。在目前这种特殊社会条件下,有的领导干部自身难免存在这样那样一些不廉洁问题,尤其是
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及身边人员往往成为拉拢腐蚀的重点对象,如果他出出了问题必然会影响或牵涉到领导干部本人。是否有勇气反对这些腐败问题,是对领导干部更为严峻的考验。反腐败难,反自身和自家人的腐败更需要特殊的勇气和胸怀。李高成市长在这方面为广大干部树立了光辉榜样,在党性与亲情、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之间需要作出抉择的关键时刻,他毅然决然地站在了党和人民一边,宁可毁了自己和家庭,也绝不让腐败分子蒙混过关,毁了我们的党,毁了我们的改革前程,毁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这是每个真正共产党员应该作出的正确抉择。当前腐蚀与反腐蚀斗争异常激烈,领导干部管好家庭成员及其亲属并非易事。一些干部走向违法犯罪,就是失是于此。李高成可以说是遵守党的纪律的表率,但却忽视了对自己妻子的教育和管理,以致被人腐蚀,利用。各级领导干部要从中汲取教训,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给腐败分子可乘之机,加强党风、党纪、党性教育,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及时发现和查处各种腐败现象,以维护党的肌体健康和纯洁。
三、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不断加强世界观改造,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胡长清、郭中姚、严阵以及李高成的妻子之所以走向与人民为敌的道路,那就是放松了世界观改造,政治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物必自腐,而后虫生”。广大党员干部应该从中受到教育和启示,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尤其是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牢固树立正确的政治理想和信念,不断加强世界观改造,经常打扫头脑中的灰尘,做到警钟长鸣。由于长期的和平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贫图享乐,骄奢淫逸的思想在一些人身上滋长起来。这是产生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党员干部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经常想想我们活在世上为了什么,在领导岗位上应该做点什么?时刻问问自己是不是很好地履行人民公仆的职责,是不是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信,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我作为一名副处级干部,在工作中没有掌握什么权力,很
难有机会去做一些腐败之事,但是,我要通过这次警示教育活动,在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筑起一道反腐败防线。具体拒腐防变措施是:一是立足学习,切实抽调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水平;二是努力改造世界观,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三是增强廉政从政意识;四是保持和发扬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五是全面贯彻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融入到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去,自觉地抵制腐败侵蚀,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第五篇:反腐败斗争
浅谈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
反腐败斗争面临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了巨大活力,也带来新的矛盾和问题。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是一个历史过程。腐败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古今中外都存在。解决腐败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
腐败是一种社会现象,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国家产生而产生的,只有私有制被消灭,国家、阶级消失之后才能真正消除腐败现象。因此,消除腐败现象必须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从物质条件来看,我国目前生产力不发达,物质和文化还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资源分配权力过于集中,造成了很多的腐败机会和条件。从人的因素来看,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廉政勤政”和“依法行政”的思想观念淡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问题还比较严重。从社会环境来看,受社会上各种不正之风的影响,崇尚廉洁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当前,一些腐败分子作案手段越来越狡猾,采取有目的防备的作案,反侦查能力越来越强,找靠山,建保护网,毁灭证据,转移赃款赃物,甚至逃匿国(境)外,给查办案件带来非常大的困难,反腐败者与腐败者处于一种长期的艰苦的较量之中。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要反对腐败,搞廉洁政治。不是一天两天,一月两月,整个改革开放都要反对腐败。”只有明确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才能更好地克服我们在反腐败工作中出现的困惑、悲观和失望情绪。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树立反腐败斗争常抓不懈的思想,坚定反腐败斗争必胜的信心,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第一、从廉政文化的缺位看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
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十分复杂,其中廉政文化的作用不可忽视。廉政文化所包含的廉洁理念、廉政信仰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地位观、权力观、利益观,使廉政、廉洁成为一种社会追求,形成一种良好社会风尚起着“前置性”的重要作用。
从我国现阶段情况看,各地廉政文化建设活动正在不断升温,为努力营造廉荣贪耻的社会氛围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勿庸讳言,作为精神层面上的廉洁理念、廉政信仰,在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中、甚至在社会公众中,离入脑入心进而发挥对行为的主观控制作用还有较大差距。
一是某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近年来,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明显成效,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势头得到遏制。同时,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一些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大案要案仍然时有发生。1992年至2004年,因腐败问题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省部级领导干部平均每年不少于16人;2005年减少为13人;2006年又有所减少,但仍出现了一批位高权重领导干部的违纪违法案件。在不断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形势下,这些严重腐败行为的出现,既说明反腐倡廉任务仍然艰巨,更说明廉洁理念、廉政信仰的确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二是仍然存在一些导致腐败的潜规则和腐败泛化现象。不可否认,现在干部选拔基本按《任用条例》程序了,“跑官、要官”现象有所减少但依然存在;政府办事公开了,但日常生活中的上学、看病、办事等,要找关系、要讲人情、要送礼才办得好的情况也不少见;“笑贫不笑贪”的颠倒荣辱观,“金钱至上”、“有钱就有社会地位”的不良倾向,还有各行各业不同程度发生的商业贿赂等行为,如不加重视和改变,就可能使腐败泛化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使社会公众陷入既“痛恨腐败”却又“不自觉地身入其中、身行其事”的怪圈,客观上为腐败活动提供了土壤。
理念指导行为,信仰引领人生。廉政文化对预防腐败的意义十分重要。而理念、信仰的转变和确立,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在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在社会公众中确立廉政理念,倡导廉洁信仰、自觉拒腐防变将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
第二、从腐败手段的变迁看反腐败斗争的复杂性
当前,我国腐败与反腐败斗争出现的一个新动向是:一方面,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明显成效,腐败案件涉及面、发案率在降低;另一方面,案件类型有变化,一些案件更隐秘,赤裸裸的买官卖官案件、工程领域显性腐败案件在减少,包括土地、房地产等在内的商业贿赂类新型权钱交易案件增多。
与以往常见的案件相比,新型权钱交易案件更具有隐蔽性。有人把它总结为:由“公开”转为“私下”、由“直接”变为“间接”、由“现货”变为“期权”。新型权钱交易加大了反腐败斗争的工作难度,一是腐败官员和商业利益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有很多还涉及到股份、期权等利益
安排;二是腐败的形式更多样化、涉及面更广、手法更为隐蔽,有些交易环节甚至延伸到海外;三是腐败的智能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反腐败工作需要更多的斗勇斗智。
第三、从监督机制的现状看反腐败斗争的艰巨性
强化监督,在加快建立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是重中之重的内容,但与反腐败斗争的要求相比,当前的监督制约仍然不够有力,具体表现为:
在监督机制上,人大、政协、纪委等监督机构监督不到位、甚至缺位的问题有待解决。作为监督机制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公众监督、舆论监督方面,由于监督者的权利、监督的涉及范围、监督的参与度和深入程度等问题,目前还缺乏法制层面上的界定和保障,使它们还没有更好地发挥作用。在事权监督上,一些监管法规制度仍然不健全、不完善、有漏洞;有些审批权力配置不科学、制约不合理、运行不公开、监督不到位;一些规章规定的程序还不严密,解释权和自由裁量权过大。在党内监督方面,仍有一些薄弱环节有待加强。在人们常说的“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的现象中,随着巡视制度的逐步完善、下派纪委书记等办法的试行,“上级监督太远”的情况正在逐步改善,而同级、下级监督仍是老大难问题。领导班子成员中,唯“一把手”是从,重大问题决策还是习惯于看“一把手”眼色行事、主要由“一把手”拍板的现象常有;敢于坚持原则、勇于对“一把手”进行监督的不常见。这充分说明了强化权力运行监控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总之,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认真研究、切实解决诱发和助长腐败的各类深层次问题,是不断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客观需要。我们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既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坚持必胜信念,坚持对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坚持阶段性任务与战略性目标相结合,分阶段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又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不放松当前的工作,打好每一个战役,积小胜为大胜。只要我们认真贯彻党中央确定的反腐倡廉方针和各项工作部署,坚持不懈、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就一定能把腐败现象遏制到最低程度。
救 护 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