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
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
何有湖
景德镇市第十六中学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论据的作用及与论点的关系;2.引导学生理解使用论据的要求与失误;3.训练学生掌握使用论据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使用论据的要求与失误。教学难点:掌握使用论据的基本方法。教学方法:讨论法,归纳分析法。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老师问:什么叫议论文?
【明确】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文体。它不同于记叙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于说明文侧重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好比律师要想打赢官司,得有事实证据,有道理阐述,有法律依托
崽啊,诶…不读绪(书)米有出息个。(立观点)你宽恩表哥罗,北京大学毕业,两万多块钱一个月。(摆事实)习近平都哇得,“世界上无难事,只怕有心银(人)”。如果恩表哥不读书,劫还不是跟劫涯一样个,菜瓷场里做事。(议论分析)
小结:事实论据包括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中外史实等。理论论据包括经过实践检验的名言、警句。
二、运用要求
1.论据要真实。论据的真实准确是指论据真实可靠,要符合实际,符合生活逻辑,不道听途说,不胡编乱造。特别是涉及人格、国籍、年代、出处等等,都要力求准确,不能有硬伤。例:著名的发明家爱因斯坦发明灯泡时,怎样怎样。我国著名诗人泰戈尔说:人世间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你就站在我面前,我却没有WIFI。名言尽量不要瞎编,要瞎编也不要编人人皆知的。司马迁曰,逝才如斯夫,不舍昼夜。
2.论据要准确。若与论点无关,再生动的论据也不能选用。比如:做人要讲诚信。话说“恩格斯在马克思死后,特别是无产阶级革命处于低谷时,并没有灰心、没有丧气,毅然完成了《资本论》的创作”。若用来做“信念”的论据倒可以。
3.论据要典型。议论文的论据要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不随意列举自己身边的只有自己才知道的事例材料。动不动我小学的时候,我邻居的外婆的表弟在民国的时候。我妈妈说:“人不能做造粪的机器”改为巴金说“人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份量更足。
4.论据要尽量新颖。每年高考,最痛苦不是考生,而是屈原与司马迁。每年屈原不停地jump,司马迁又停地自宫。改卷老师说,整个一上午就看见屈原跳江,司马迁自宫,爱迪生玩灯泡,牛顿不停地被苹果砸,又见霍金躺轮椅„„俗语说“宁咬鲜桃一口,不吃烂梨半筐”。要选用有时代感的论据,如感动中国人物,某某获奖人物,给人以时间上的新鲜感;博览群书,多选用陌生的论据,一般读者不熟悉的材料做论据,给人以视野的新奇感。
这些都是我们在选择论据的时候要注意的。老师啊,我腹内空空,每次写作文都是挤牙膏。所以要读书。另外,在具体写作的还会出现一些表达上的问题。
5.示误分析
学会宽容
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而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容。宽容是一种海纳百川的大度。我们做人要学会宽容。
宽容是一种美德。生活中别人的宽容让我们觉得温暖。一位女士不小心摔倒在一家铺着漂亮的木地板的商店里,她手中的奶油蛋糕弄脏了漂亮的地板,她歉意地向老板笑笑,不料老板却说:“真对不起,我代表我们的地板像您致歉,它太喜欢吃您的蛋糕了!”啊!女士被老板的热情打动了,决心“投桃报李”,一口气买了好几样东西后才离开。老板凭借自己的机智和幽默赢得了顾客的喜爱。
【1.“女士摔倒弄脏地板”的事例,缺乏典型意义,没有代表性。2.偏离“美德”这个中心,“老板凭借自己的机智和幽默赢得了顾客的喜爱”不是“宽容”是机智。3.记叙描写太强,事例叙述后缺少必要的分析。】
宽容又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战国时期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上挺身而出,挫败秦王,因而被赵王拜为上卿,地位高于廉颇。老将廉颇有攻城野战之大功,不愿处在蔺相如之下,于是扬言羞辱相如。面对廉颇的无礼冒犯,相如没有计较,更没有还击,而是以赵国的大局为重,主动避让,终于感动了廉颇,老将廉颇负荆请罪。试想,如果不是蔺相如的宽容大度,能有这样的结果吗?
【议论文中论据使用时,如果论据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事例,我们可以使用概括论述的方法,一笔带过,点到为止。在论证“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这一分论点时,因为“廉蔺交欢”的例子,大家都很熟悉,因此没有必要叙述引用过于详细,这样不仅论证目的不够明确,还使文章特征不鲜明。】
修改:
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大家一定记得“廉蔺相交”的故事,故事给我们的启迪是深刻的。试想,倘若蔺相如也是个小肚鸡肠之辈,与廉颇斤斤计较、毫厘必究,恐怕赵国早已被强秦吞并。正是由于蔺相如为国家利益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宽大胸怀,用克制回避的行动,理性低调的姿态感召、教育了廉颇,才使他负荆请罪。廉蔺交欢,使强秦虽拥重兵却不敢轻易举兵伐赵。宽容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巨大作用。
三、方法总结
使用论据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叙述材料要简明扼要
议论文中的事例是作为论据出现的,它的任务是证明论点,而非向读者展示本身发生的过程,因此,陈说事实应简明扼要,有选择地概述。所用事实若是熟知事实,就只需“一言以蔽之”,能证明论点即可;所用事实若不为人所熟知,也同样要力求简洁,做到要言不烦。
例:贝多芬甩开了尘世的喧嚣,在音乐的国度里尽情跳跃;居里夫妇抛弃了名利的纷扰,在科学的世界中迈出了更深远的步伐;陶渊明忘却了世俗的黑暗,在自由的南山中悠然采菊……(选自高考满分文《 轻松起跑》)
【巩固训练】
议论文使用论据时主要是事例,叙述时应针对构成论点的要素作简明的概括,不使用描写,叙述材料时应根据不同的论点有所侧重,删去与论点关系不大的内容。比如以下文字:
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邻居是桐城另一大户叶府,主人是张英同朝供职的叶侍郎。两家因院墙发生纠纷,争吵不休,各不相让,甚至要剑拔弩张,大动干戈。张老夫人修书向张英告状,希望张英凭京城官吏的身份向对方施压,逼其让步。张英见信深感忧虑,回复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老夫人令家丁后退三尺筑墙。叶府很受感动,命家人也把院墙后移三尺。从此,张、叶两府消除隔阂,成通家之谊,也成就了桐城“六尺巷”的传奇。
此为标题为 “学会宽容”议论文的分论点“宽容具有化敌为友的力量”段的事例,请概述。
【参考示例】古代“六尺巷”故事中,礼部尚书张英收到老家与邻居叶家因院墙纠纷千里寄来的告状信。看后,张英回复:“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于是,张家主动后退三尺,叶府很受感动,也后移三尺。从此,两家消除隔阂,成通家之谊。
2.论据与论点不可分离:选取论据要做到材料和观点保持一致,不能游离于主题之外,不能肆无忌惮地浮想联翩。
3.要学会分析论据
用事例论证不是简单摆事例。围绕论点选择好论据之后,一定要围绕论点对论据从理论上加以分析,探寻它与论点之间的关系,讲清它们为什么能证明论点,千万不能只摆事实而不讲道理,只是单纯地罗列事例。
对论据进行精辟分析,应当掌握三种基本的分析方法:主旨归纳法、因果分析法和假设推理法。A.主旨归纳法。引述一个典型事实材料后,分析其主旨,事实所表达出来的道理、精神,给人的启发,而这些内容与题意和观点是一致的。
例如:成功,往往蕴含于取舍之间。学会放弃,才能找准人生的目标。孙中山和鲁迅放弃学医,一位成了伟大的政治家,一位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梵高放弃传教士的职业,成为举世闻名的画家……由此可见,放弃的确是一种智慧,是对生命的过滤,是对自己的重新认识和发现。不学会放弃,就难以成功跨越生命。(《放弃是一种智慧》)
【评析】论述段在列举了孙中山、鲁迅、梵高的事例后,以“由此可见”概括了这些名人事例的共同意义,有力地论述了“放弃的确是一种智慧”的论点。
思路:典型事例→含有的主旨,道理,精神,启迪→揭示观点。
标志性语言:事例之后,常用“由此观之”“由此看来”“可见”等带有总结性过渡语,然后联系观点,用带有总结性(评价性)的精辟的语言对事例的主旨进行总结归纳。
B.因果分析法。概述事例论据后,对事例中产生的现象、结果或取得的成绩,分析其原因。而分析出来的原因或结果与要论述的观点一致。
例如:用智慧的眼光看世界,就是用发展的眼光抓住机遇。冷战结束后,东德和西德之间的那道柏林墙被推倒。那些被推倒后剩下的碎石瓦砾,在旁人看来就是一堆废物,毫无用途。可是有一个年轻人却认为这些遗迹遗物是历史的见证,将来的价值不同寻常。于是,年轻人买下了它们,经过加工,这些废料摇身一变,变成了柏林墙推倒后的纪念品。人们为了记住这段历史,纷纷购买纪念品。那些原本无用的东西却使那个年轻人获得了财富。正是因为那个青年有着敏锐独特的发展眼光,才发现并抓住了这个别人都抓不住的机遇。让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关注周围的生活,关心生活的世界,这样,我们就会发现事物的价值,抓住人生的机遇,创造人生的辉煌。(节选自高考满分作文《眼光》)
【评析】论述段围绕起始句“用智慧的眼光看世界,就是用发展的眼光抓住机遇”,选用了一个年轻人加工柏林墙砖致富的典型事例,并分析了其致富的原因,在分析中突出了论点。
其思路是:概述事例→分析原因→揭示观点。
标志性语言:事例之后,常用“正因为„„所以才„„”或“之所以„„是因为„„” 不但能起到引领思维的作用,更可以使说理层次分明。
C.假设推理法。概述的事例论据包含原因、过程与结果(成就),在概述后,针对其原因与结果,从反面假设,推测这样以后的结果,从而从反面论证观点。
例如:拒绝平庸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陈光标拒绝做一个平庸的富商,于是搞慈善;周立波拒绝做一个平庸的演讲者,于是发明“海派清口”;乐嘉拒绝做一个平庸的小市民,于是了开创性格色彩测试,成为拨云见日的智者……古往今来,只有拒绝平庸的人方才成就伟业,功成名就。试问,如果不拒绝平庸,他们还会积极向上地追求生活,实现自己的“达成”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节选自高考满分作文《拒绝平庸》)【评析】论述段围绕“拒绝平庸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一分论点,列举了陈光标、周立波、乐嘉的事例,然后先分析事例的共同主旨,再用假设推理的方法分析“不拒绝平庸”的后果。分析透彻,说理深刻。
其思路是:概述事例→假设推理→揭示观点。
标志性语言:假设推理的关联词一般用“如果„„那么„„ “如果„„就„„”“假使„„那么„„”“试想„„”“倘若”“若”+由此可见(因此、其实)。但要注意的是,假设推理分析时,表述尽可能严密,不能绝对化,多用“很可能”“可许”或反问句。假设推理之后还应当有简练、明确的句子点明论点与事例之间的关系。
四、拓展练习
1.为标题为 “学会宽容”议论文的分论点“宽容具有化敌为友的力量”
【参考示例】古代“六尺巷”故事中,清代礼部尚书张英收到与邻居叶家因院墙纠纷老家千里寄来的告状信,张英回复:“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于是,张家主动后退三尺,叶府很受感动,也后移三尺。从此,张、叶两家消除隔阂,成通家之谊。
当与叶家因院墙发生纠纷,张英没有斤斤计较,而是后退三尺。没有大动干戈,以权相压,而是宽宏大量,义结邻里。由此看来,是宽容的力量让叶家也主动让出三尺,从而最终成就“六尺巷”的千古佳笑。【主旨归纳法】
正是因为张英能够宽容地对待彼此的纷争,不以权压人,而是主动地退让,才深深地感动了叶家也退让三尺。张英用宽容化解了纠纷,赢得了邻居的尊敬,成就了一段佳话。【因果分析法】
试想张英没有宽容的胸怀,执意要以权压人。按常理,定会激化两家矛盾,甚至结下仇恨。张英选择了宽容退让,正是这种力量使两家和好。【假设推理法】
训练2:(综合运用)
勤奋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飘若流云,舞若游龙。但王羲之的书法晚年才趁于精妙,年轻时,他曾在“兰亭阁”练字,在兰亭池洗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兰亭池的水都被墨染黑了。由此不难看出,勤奋精神对于成功的重要作用。试想,如果练字一曝十寒,池水能被染黑吗?如果不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他的书法能飘逸遒劲吗?俗话说“勤能补拙”,王羲之大器虽晚成,但正因为勤奋,王羲之才成就了中国书法的传奇!
结束语:公说公有理,婆说理太多。不管是公有理,还是婆有理,关键有事实讲道理。有事实还不够,还得会讲事实,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有道理也还不够,关键是如何讲这个理。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好下课。
第二篇: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
学会宽容
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明确选择论据的原则,要求学生能围绕话题选择合适的事例论据。
学习根据论点概括和剪裁事例材料,为证明论点服务。
注意事例与论点之间的联系,掌握各种方法分析使用事例论据。
明确组合事例论据的意义,了解组合事例论据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学习围绕论点概括和剪裁事例材料
学习紧扣论点运用各种方法分析使用事例论据。
三、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各种方法分析使用事例论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学生失误例文片段引入
找一找,下面作文片断在运用事例材料证明论点时存在哪些问题?出示课件
宽容是一种美德。生活中别人的宽容让我们觉得温暖。
一位女士不小心摔倒在一家铺着漂亮的木地板的商店里,她手中的奶油蛋糕弄脏了漂亮的地板,她歉意地向老板笑笑,不料老板却说:“真对不起,我代表我们的地板像您致歉,它太喜欢吃您的蛋糕了!”她感激地笑了,笑得很灿烂。这真是“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啊!女士被老板的热情打动了,决心“投桃报李”,她买了好几样东西后才离开商店。老板凭借自己的机智和幽默赢得了顾客的喜爱。这就是宽容,它甜美,它温馨,它亲切,它明亮。
学生自由发言,找出其中的问题。
归纳明确:
所选材料不能准确地证明论点,缺乏典型意义,没有代表性;
事例叙述过程中旁生枝节,有一些与论点无关的内容;
事例叙述后缺少必要的分析,事例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明确。
从刚才这则材料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在议论文事例的选择和使用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今天我们就来想想解决的办法。
二、论据的选择
平时的作文中,许多同学在选择事例论据时,没有明确的标准,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其实同学们在想材料时应该是有一定方向的。
以“学会宽容”为话题的作文,你会选择哪些事例作为论据?出示课件
学生各自说自己选择的论据,边说边评,学生在讨论中增强对论据选择原则的感性认识。老师有意识地分类板书,为后面使用论据作准备。注意提醒学生,不仅可以选择正面的事例,也可以选择反面的事例。如果学生说出的事例论据很有限,可以补充材料让学生来做出选择和评价。
补充材料。
1、鲍叔牙不计较管仲的自私,多分给他黄金,并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做自己的上司。
2、伟大的政治家林肯把政敌当做自己的朋友,他认为多一个朋友就少一个敌人。
3、巴勒斯坦少年哈提卜因手持玩具枪被以色列士兵枪杀后,父母将其器官捐赠用来拯救急需器官移植的以色列人。
4、清朝政府闭关自守,不能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导致了国家的衰败与落后。
5、廉颇蔺相如,负荆请罪。
6、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7、你踩扁了紫罗兰,她却把芳香留在了你的脚上。学生自由选择,评价。教师点评,总结。
可见,事例论据的选择,主要应遵循这样的原则:
切合题旨,有针对性;
真实典型,有代表性;
角度变化,有多样性;
新颖独特,有时代性。
三、论据的使用
1、围绕论点概括论据
南宋文学评论家严羽曾说:“语贵洒脱,不可拖泥带水。”事例材料用进议论文中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因此要简洁概括,高度浓缩,但同学们平常积累的常常是完整的故事,所以首先要学会把故事材料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保留与论点相关的内容,删去与论点无关的内容。
比如大家熟知的负荆请罪的故事,叙述这个故事,如果从二人恩怨的前因后果来叙述,则太过繁复,如果概括为“蔺相如以国家为重,忍让廉颇的无礼,赢得了廉颇的尊重,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那么就简明的多了。
从上例可以看出,概括事例论据的要点包括:对象、事件、结果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的材料,使之可用作事例论据。
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邻居是桐城另一大户叶府,主人是张英同朝供职的叶侍郎。两家因院墙发生纠纷,争吵不休,各不相让,甚至要剑拔弩张,大动干戈。张老夫人修书向张英告状,希望张英凭京城官吏身份向对方施压,逼其让步。张英见信深感忧虑,回复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老夫人令家丁后退三尺筑墙。叶府很受感动,命家人也把院墙后移三尺。从此,张、叶两府消除隔阂,成通家之谊,也成就了桐城“六尺巷”的传奇。
学生概括,回答并明确,围绕论点概括论据。
示例:张叶两家因院墙发生纠纷。张英得悉后却主张“让人三尺又何妨”,张家后退三尺筑墙,叶府很受感动,也把院墙后移三尺。从此,张、叶两府消除隔阂,成通家之谊。
2、紧扣论点分析论据
有了简洁的事例材料,还要将其与观点联系起来,成为证明论点的论据。在列举事例后缺少必要的分
析,是同学们作文中最大的问题。具体怎么分析呢?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分析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从一些优秀的考场作文中寻找和借鉴分析的方法。
例
1、挚爱的丈夫不幸死去,这无异于晴天霹雳在李易安的头上炸响。从此再没有夫妻比翼双飞共修《金石录》,新婚时娇问丈夫画眉深浅的幸福时刻也一去不复返。面对这样的变故,李清照没有化作明日黄花在西风中凄凄惨惨戚戚,而是勇敢地跨过了这道坎,在飘零的南宋活出了一个美丽顽强的易安居士。《必须跨过这道坎》问:文段中用了什么事例论据?用来证明什么观点?怎样把事例论据和论点联系起来的?用的什么句式?分析:文段运用李清照的事例,来证明“必须跨过这道坎”的观点。前两句简单叙述丈夫去世的事实,后对李清照的生活处境进行分析,她没有消沉哀怨,没有忧伤沉沦,而是坚强勇敢地“跨过了这道坎”,从而点明题旨。此段中用的是并列句式。
总结方法一:正反评价法
参考句式:没有„„而是„„
请仿写句式,分析前边的事例论据。
当与叶家因院墙发生纠纷,张英没有(),而是()。
参考例句: 张英没有斤斤计较,而是主动退让,后退三尺。
没有大动干戈,以权相压,而是宽宏大量,义结邻里。
例
2、时间或许会让历史蒙上尘土,但却不会风化那些鲜活的记忆。王选,一位柔弱女子,拂去那一层尘土,只为还原历史真相,让记忆苏醒。奔走20年,耗尽全部家当,她一如既往地搜集材料,寻访证人。因为她相信,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良知会让记忆永存,她与身后数十位白发苍苍的原告,构建出一段黑白分明的历史记忆。《贝壳• 划痕•记忆》问:文段中用了什么事例论据?用来证明什么观点?怎样把事例论据和论点联系起来的?用的什么句式?分析:文段中用的是王选“奔走20年”,“搜集材料,寻访证人”,为731部队细菌战受害者鸣冤,还原历史真相的事例,用来证明“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的观点。文中先概述人物表现,后追溯她这样做的原因,以点明题旨。用的是因果句式。
总结方法二:因果分析法
参考句式:因为„„,„„
用因果分析法分析事例论据,续写上段内容。
当与叶家因院墙发生纠纷,张英没有斤斤计较,而是主动退让,后退三尺。没有大动干戈,以权相压,而是宽宏大量,义结邻里。因为()
参考例句:因为他知道,忍一时邻里和睦,冰释前嫌;退一步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
例
3、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凡立功名于世者,无不是从小事做起,注意点点滴滴的积累,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品德才能,不断自我完善的。)若无每日闻鸡起舞坚持不懈的毅力,那么祖逖又怎能北伐中原而名垂千古!若无长年笔走龙蛇、墨染池水的功夫,那么王羲之又怎能挥毫盖世,被尊为“书圣”呢?若无半生钻研演算、草稿盈筐的血汗,那么陈景润又怎能摘取明珠、享誉世界呢?
文段中打括号的句子,就是所要证明的观点。为了证明“点滴积累,成就伟大”这一观点,用了哪些事例论据?是怎样把事例论据和论点联系起来的?用的什么句式?
分析:文中为了证明“点滴积累,成就伟大”这一观点,用了祖逖、王羲之、陈景润三例。在使用论据时,用的是假设推理的方法,假如他们不能从小处做起,点滴积累,就不会成就自己伟大的事业。总结方法三:假设推理法
参考句式:若无„„,怎能„„
请用假设推理法分析前边的事例论据。
参考例句:若无张英的通情达理,主动出让,怎能使两家冰释前嫌,义结邻里?
若无张英的宽宏大量,仗义大度,怎能有桐城“六尺巷”的传奇?
示例展示,齐读,有了简洁的概括,多角度深入的分析,文章才会准确而深刻。
四、课堂练笔
以“学会宽容”为话题,自选事例论据,先概括事例材料,再运用至少一种方法分析事例,写一段话。下边两则事例论据供参考。
材料
一、2007年4月16日当地时间7点15(北京时间19点15),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恶性校园枪击案,枪击造成32人死亡,枪手本人开枪饮弹自尽,枪击案疑犯为23岁的韩籍青年赵承熙。有报道称,赵承熙曾接受精神健康问题的治疗,总是写一些跟谋杀和自杀有关的东西。令人意外的是,在4月20日中午举行的遇难者追悼仪式上,凶手赵承熙和32名遇难者一起被列为悼念的对象。据媒体报道,当时放飞的气球是33个,敲响的丧钟是33声,33块半圆的石灰岩悼念碑被安放在校园中心广场的草坪上。其中一块悼念碑上写着“2007年4月16日赵承熙”,旁边放着鲜花和蜡烛。还有一些人留下的纸条:“希望你知道我并没有太生你的气,不憎恨你”,“你没有得到任何帮助和安慰,对此我感到非常心痛”,“所有的爱都包含在这里”,“爱,是永远流传的”。
材料二:哈提卜是一个12岁的巴勒斯坦少年,他在约旦河西岸城市杰宁一座难民营玩耍玩具枪时,被以色列士兵开枪击伤,11月5日在医院不治身亡。在哈提卜去世后,为他医治的那家以色列医院宣布,哈提卜的父母已决定将他的器官捐献出来,以拯救急需器官移植的以色列人。哈提卜的叔叔说:“看到哈提卜的器官将被用来拯救病人,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不管他们是犹太人还是以色列人,毕竟我们都是人。”
五、拓展
同学们刚才运用各种句式分析事例论据,写出了一个文段。体会到分析的妙处,有时候一个事例,一则材料也许看起来平常、单薄、片面,但若干材料组合使用就能产生合力,使文章内容充实,内涵丰富,其效果是孤立静止运用一个材料无法企及的。而且还可以选用反面的事例,通过正反两面的事例对比来增强说服力。
而组合事例论据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请以学会宽容为话题,选取同类或相反的例子,组合使用。同类事例并列组合包容是一种智慧,一种气度。英国谚语有云:“世上没有不长杂草的花园。”世上没有完人。只有能够敏锐洞察人性、胸怀宽广的智者,才能以博大之心包容一切。鲍叔牙了解人才的可贵,包容了管仲的一箭之仇;蔺相如懂得合作的重要,包容了廉颇的公然挑衅;李世民牢记隋亡的教训,包容了魏征的犯颜直谏……包容成就了他们的辉煌,更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正反事例对比组合“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这就是宽容。
齐威王虚怀若谷,诚于纳谏,所以能大治齐国,强于天下。唐太宗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所以有“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他们不拒细小,纳为己用,这就是宽容。周厉王杀人止谤独断专行,遂使国人暴动,仓皇出逃;秦始皇焚书坑儒,愚民而治,终致民怨沸腾,身死国亡。这都是因为不懂得兼收并蓄的道理。周厉王若能“考百事于朝,问谤誉于路”,百姓又怎会怒目而视,聚众起义?秦始皇若能以宽大为怀,以百姓为念,百姓又怎会怨声载道,揭竿而起?宽容就是这样一种非凡的智慧:严于律己,宽以待民;博采众长,为民造福。有了这种非凡的理解,才能成就事业的海阔天空。
由此可见,选例不在多,而在精,如果能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选例,会使论证全面,更有说服力常用的选例角度有不同的领域(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不同性质(正面、反面)不同国别(中国、外国),不同的时间(古代、近代、现当代)。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先介绍了选择论据的原则,然后详细介绍了使用事例论据的具体方法。无论是选择论据,还是使用论据,都必须围绕话题,紧扣论点。同学们可以在今后的写作中作更多的尝试,让事例论据为你的文章服务。当然,不管用什么方法,前提是必须有足够的积累。平时加强积累,才能运用自如。
如果说论点构成文章的骨架的话,那么论据就是丰满这一骨架的血肉;如果说论点是文章主干的话,那么论据就是茂盛这一主干的枝叶。骨架坚实、血肉饱满,文章才有充沛的活力;主干鲜明,枝繁叶茂。文章才成为明丽的风景。让我们用事例论据来充实文章内容,让论据之花在我们的笔头尽情绽放,给读者带来满纸芬芳。
附:板书设计
选择和使用论据
切合题旨概括论据正反评价
选择论据真实典型使用论据分析论据因果分析
角度变化组合论据假设推理
新颖独特
第三篇:学会使用和选择论据
学会使用和选择论据
有关学会宽容的话题
选择论据的前提是要有论据
论据从何而来?
1,记忆与之相关的词语、俗语、格言
2,对该话题的含义解释包括辞典注解
3,阅读的课本文本论据
4,课外阅读的材料和故事等
5,新近发生的新闻故事、焦点、现象、评论、思想认识等
学会宽容论据来源举例
相关词语等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斤斤计较、小肚鸡肠、睚眦必报、犯而不校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退一步海阔天空
以情恕人,以理律已
孔子有关宽容的解释
孔子的忠恕之道,出现在《论语·里仁》之中,是他的学生曾参从他的话中悟出来的:“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卫灵公》中,孔子又对子贡说到忠恕的“恕”字:“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是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来诠释“恕”字的。
● 正义之神,宽容是我们最完美的所作所为(华兹华斯)
●只有勇敢的人才懂得如何宽容;懦夫决不会宽容,这不是他的本性(斯特恩)
●宽容要么对人有益,要么对人有害(伯克)
●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鲁迅)
●欲温而和畅,不欲察察而明切也〈晋书〉
●以责人之心责已,以恕已之心恕人
●尽量宽恕别人,而决不要原谅自己(西拉斯)
●得放手时须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必修3文本论据
《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不计较个人的得失挺身而出,用自己的大智大勇退了强大的秦国。
《鸿门宴》项羽对刘邦的态度是宽容的,让刘邦得以全身而退。
《小狗包弟》巴金老人用自己的良心和宽容的胸怀写出了自己的愧疚,阐释人性中最真最善最美的品性。
现实论据
现象1,愤青出现
现象2,追求个性,以我为主
理念思潮: 个性共存,和谐双赢
故事东郭先生和狼
鲁迅的《论费厄拨赖应该缓行》主张对敌人痛打落水狗的精神
房龙的《宽容》
选择论据的要求
观点的要求
思路的要求
新颖的要求
变化的要求
时代的要求
典型的要求
如何使用论据?
有了论据并不是一股脑的往文章里塞,多而不精不行,少而乏力也不行,应该要注意对论据的使用,我们说的那样多的论据不加以很好的使用,文章也会无序无理无力。
使用的方法
方法举隅
适应文章的层次论据使用要有序
由浅入深先古后今
先源后流先定后变
直接使用和间接使用相结合学会旧瓶装新酒,使用变形和嫁接
注重思维的方向改变,让论据随之而变
文章示范
学宽容之道,做宽容之人
学会宽容是个旧话题,也是自古至今人人皆知的必需品行,但真正能弄懂“宽容之道”并不易。
何为宽容?从意义来讲它应该包括宽恕和包容两个方面的内容,(解释论据)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恕之道在一定程度上是解释前者的,故而在《论语》中就有“犯而不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名言论据)的说法,在孔子看来拥有宽恕是衡量君子的标志。而“恕”之后还应该包括“容”,也就是包容、接纳,不排斥。所以在现实中就要求我们不能斤斤计较、睚眦必报、小肚鸡肠,而要宽以待人,“得饶人处且饶人”,(词语论据)要像大海那样“纳百川”,且要有容“成其大”,(变形论据)两者相融而不能缺。
二
古往今来深谙“宽容之道”之人大多能留其名。因为宽容有时体现出一个人的真胆识。(层次一)烛之武在面对郑国国君的求救时,抛却了郑公“不能早用子”的个人怨恨和得失,挺身而出,以其大智大勇退了秦军。也因为宽容有时彰显一个人是真英雄。(层次二)有人总用“成王败寇”来嘲笑或惋惜《鸿门宴》中项羽的妇人之仁,殊不知刘邦就是在项羽的大度和宽容之下全身而退的,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中怒而杀之,不过在历史上变个皇帝,但就少了个真英雄,也更少了乌江岸边的荡气回肠了。(反用论据)又因为宽容有时更表现一种人类的真性情。(层次
三)有人说人性的真实剖析没有比巴老更透彻的了,到现在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文革表示愧疚的时候,巴老却能对一条小狗包弟表达几十年不变的歉疚,这不仅是一种人格的魅力,更是一种人性的宽容和人性的解剖,有时我们就是缺少这样的真性情。(文本论据综合使用)三
所以圣人总用仁人志士来概括这样的一切,其实这“仁”的背后就是一颗颗宽容博大的心,我们的民族和历史因为这样才变得温柔可亲。当然我们在惊叹之余,也会审视,因为我们对宽容的理解实际上多是对于对方“不是、不知、不和和不武”等情况时做出的品性保证,但是这是不够的,或者说在新时代我们应该赋予宽容更多的内涵和现实意义,我们的宽容不仅是可以让自己牺牲一点小利益,忍受一点小委屈,承受一点小误会,更重要的是让其成为我们一种更宽更广的心态。(时代层次)
四
应该说这样的心态是时代的必然。它表现的是要面对所有人,所有事,所有领域。对任何人应该是不求全责备,不吹毛求疵,能设身处地,为人着想;对社会既不是做“愤青一族”,也不是“一棍子打死,否定一切”,也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甚至逃避退让,而是客观、冷静、认真的看待、参与、有作为;对不同的存在,比如国家、民族、文化、思想等,是包容共处,不排斥异端,不会使用“大棒子”,不会运用“强制针”,和平共处,和睦相生,和谐共荣。(时代论据)(嫁接论据)
所以说学会宽容不是一句老话,懂宽容之道不是一件易事,做宽容之人更是一种追求。
第四篇:学会宽容 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
学会宽容
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
了解并掌握论据的类型、选择、使用和论据的要求等知识,培养相应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典型文章论据的选择和使用的揣摩分析,达到对文章的初步了解掌握;通过对失败例文的修改训练来深入把握;通过迁移训练和课后作业来巩固这种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难点:学会围绕论点和论题正确使用恰当的论据。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显示:一考生的失败例文
提倡乐于助人
乐于助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自古以来,多少圣人贤士在他们文章和行为中表现这一美德。可生活中总有些人,却学别人遇到麻烦事“悄悄走开”。何也?可能是那些人认为这是最好的一种“处世哲学”。但你遇到麻烦事,别人悄悄走开你又作何感想呢?你肯定说现在人人都自私,不易团结。若此下去,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不是就消失了吗?可见我们的中学生一定要乐于助人。
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我国祖先从禹开始,但为了使人民免遭洪水的袭击,冥思苦想,终于想出治洪水的办法。成为人类水利工程的始祖,成为人民世世代代敬仰之人。
到清朝时由于腐败的满清政府,正在西方帝国主义日益强大,闭目塞听,认为大清帝国地大物博,龙恩四海。就这样长期骄傲自满,于是“悄悄走开”,就使本来强大帝国远远地落后了,于是鸦片战争开始了,中国丢失了香港。
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总结失败的教训,乐于向西方先进技术来武装自己,使自己逐步强大起来,并在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洗刷了百年耻辱。
从上面的例子可知只有乐于助人,才能得到人民的团结,中国共产党就是发扬乐于助人的精神,而得到中国人民的大力支持,而使国力大大加强。
2、让学生尝试给这篇文章打分。然后教师公布该文当年的得分:14分
3、提问:为什么这篇文章只得14分?请指出该文的重大失误。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该文的论点和论据之间严重脱节,文不对题。另外结构、语言方面也存在诸多毛病。
二、学生自读尹方荣《论度量》
1、提问:本文逐层阐述了哪几个观点? 明确
①度量大的好处;②有德、识者度量才大;③靠不断修行、学习才能获得度量。
2、这些观点是建立在论据的基础上的,看看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这些论据哪些是道理论据,哪些是事实论据? 明确: ①引用史瑾臣“容得几个小人,耐得几桩逆事,过后觉得心胸开豁,眉目清扬”的言论 ②列举宋朝韩琦宽容地对待范仲淹的拂袖而去,从而化解矛盾。
③列举彭思永应举时,宁可受损也不愿当众说出那个偷藏自己金钏的人事例。④引用程颐“学进则识进,识进则量进”的言论
⑤列举夏元吉幼年时面对别人的冒犯易发怒,而长大后忍耐克制、不与计较的事例。(1)(4)是道理论据(2)(3)(5)是事实论据
3、关于“宽容”或“度量”的论据,大家还知道哪些?
明确:如“七尺巷”的故事、“负荆请罪”、“管鲍之交”等等
教师总结: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实,即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中外史实,还有科学数据。
道理论据,指的是用来作为论据理论,它们来源于实践,且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包括名言警句、科学道理以及成语俗语。
三、例题剖析
(一)论据的选择
1、讨论:论述“勤能补拙”可以用如下哪些材料?
①姚明作为世界体坛冉冉升起的巨星,已是全世界年轻人的偶像。与其他NBA球员相比,姚明身体条件偏差,在弹跳、肌肉方面跟没法和黑人比。但姚明相信勤能补拙。每次训练前,他都要自己先练上两个小时的体能。负责给他们洗衣服的师傅说:姚明训练可真刻苦。大冬天,也出那么多汗,鞋子里倒得出水来。
②我第一个电子学女博士韦钰在西德进修期间,没有空暇到繁华的街头漫步,没有精力去剧场、影院欣赏艺术,她一心扑在专业学习上,就连生病也拒绝休息。正是刻苦,才使她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③王羲之经常在自己的衣服上写字,将衣服划破,终于成为一个有名的书法家。
④梅兰芳小时候口吃,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他坚持每天早上含沙练唱,最终改掉了口吃的毛病,成为一位闻名中外的艺术大师。
明确:论据①④合适,②③不合适。因为王羲之确实“勤”,也取得了成功,但王羲之并不拙,与补拙毫无粘边,②也并没有能表明韦钰是“拙”的。而姚明身体条件偏差,在弹跳、肌肉方面跟没法和黑人比,是“拙”;梅兰芳天天口含沙粒练习这是“勤”,有口吃的毛病这是“拙”:他们经过刻苦努力最终改掉了毛病,取得了事业的成功。
2、以“才能来自勤奋学习”为论点,写了这样一个段落。同学们讨论一下,有没有问题? 多媒体展示:
论点: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事例:革命导师马克思,为了写作《资本论》,花了四十年的工夫,阅读资料和摘写笔记。他在伦敦,每天到大英博物馆院图书馆阅读,竟在座位前的地板上踩出一双脚印。马克思是我们的光辉榜样,这双脚印深刻地说明:才能来自勤奋学习。明确:材料符合典型、新颖、确切的要求。
3、以“学贵有恒”为论点,写了这样一个段落。同学们讨论一下,有没有问题? 多媒体展示: 论点:学贵有恒
事例:居里夫人在法国读书时每天早晨总是第一个来到教室;每天晚上几乎都在图书馆度过。图书馆到十点就关门,她便回到自己的小屋子里,在煤油灯下读书,常到深夜两点钟。
明确:犯了选例不确切的毛病。论点是“学贵有恒”,例子却是非常刻苦。“刻苦”与“学贵有恒”是两回事。可选:“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也就是说,做什么事只在有恒心,就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4、以“凡事预则立”为论点,写了这样一个段落。同学们讨论一下,有没有问题? 多媒体展示: 论点:凡事预则立
事例:有的青年工人喜欢凑热闹,看见买英语书的人很多,想想现在学英语挺热门,就也买书来读。但没过几天,觉得没意思了,便改学语文,改学数学,等等。到头来,一样也没学好,倒费了很多钱买书。学习不能没头没脑地东抓西摸,只有缺什么补什么,才能学得有用,学得巩固。
明确:不确切。论点中的“预”,是指做事情要预先估计准确,作好充分准备。而选例是说明做事情一定要目标明确,不能凑热闹。
5、以“不要轻视小事”为论点,引用下面的话作为论据。同学们讨论一下,看是否合适? 引言: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明确:不准确。荀子的话说的是积累的问题,与“不要轻视小事无关”。
6、以“挫折是一种财富”为论点,引用下面的话作为论据。同学们讨论一下,看是否有问题?
引言:罗素说过,“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人生应当做点错事,做错事就是长见识”。
明确:张冠李戴。这句话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的。
教师总结:
论据的选择,要由论点决定,根据论点的需要,看它能否证明论点。总之,论据的选用要紧扣论点。其次论据要准确可靠,文章所用论据,如是事实论据,那应确凿无误;如果是道理论据,应该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引用时要注意正确理解原文的精神实质。第三论据要典型,所谓典型,是指那些有代表性、能反映出事物本质的材料,这样的材料更具有说服力量。
(二)论据的使用
1、以“要认真学好语文”为论点,写了这样一个段落。同学们讨论一下,有没有问题? 多媒体展示:
论点:要认真学好语文
事例的叙述:由于生活所迫,英国著名科学家法拉第十四岁便进了小书店当学徒,接触到一些科学读物,由此激发了他对科学的兴趣,开始热爱科学并决心献身于科学事业。由于刻苦,他第一个发现电磁感应和光电感应,为科学作出了贡献。遗憾的是这个对近现代物理学的研究与应用具有伟大意义的发现,就因为法拉第语文水平低,写出的学术论文晦涩难懂,又缺少数学的证明,人们看不明白,在当时一直未引起大的反响。直到 麦克斯韦用通俗流畅的语言和数学方法阐明后,这两项伟大的发现,才被世界所公认。后来,法拉第要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电学的实际研究》等理论性书籍,总感到诸多不便。为此,他深深感到,科学缺少语文知识是不行的。他很后悔自己没有多读一点书,特别是没有学好语文。
明确:事例真实、典型、确切。能够证明论点。但叙述不够概括,不符合议论文的叙述要求。
可概括叙述为:
第一个发现电磁感应和光电感应英国著名科学家法拉第,因为语文水平低,写出的学术论文晦涩难懂,人们看不明白而在当时一直未引起大的反响。直到麦克斯韦用通俗流畅的语言和数学方法阐明后,这两项伟大的发现,才被世界所公认。为此,他很后悔自己没有学好语文。
2、以“失败是成功之母”为论点,写了这样一个段落。同学们讨论一下,有没有问题? 多媒体展示:
论点:失败是成功之母
事例的分析:发明家爱迪生一生有1628项发明,经过多少次失败且不去说,他在发明电灯的实验中为寻找一种合适的灯丝,就试用了1600多种材料。试想,假使爱迪生没有顽强的毅力,遇到困难就却步,那么电灯的出现还不知要推迟多少年。
明确:最后一句的议论偏到“毅力”方面,属于议论不当。应改为:“爱迪生总结了无数次失败的教训才取得成功。”
教师总结
叙述材料要简明扼要。一般而言,议论文叙例应是针对构成论点的要素作概括的叙述,不使用描写,删去与论点关系不大的内容,不宜面面俱到,全盘照抄。更不能篡改材料。叙述材料时应根据不同的论点有所侧重。我们选用的材料往往是多义的,或者说材料的主旨总是由多个意义点构成的,这样的材料可以论证不同的观点,那么我们用它论证观点时就必须对材料进行分析,从材料中找出切入点,把事例与论点内在的逻辑关系揭示出来,使材料与观点粘在一起,使之高度统一。如果是多个材料论证论点,必须对掌握的材料进行筛选辨析,区别不同材料所蕴含的要旨的细微差异。
要学会分析论据。分析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桥梁,是丰富文章内容的关键。围绕论点摆出论据后之后,一定要围绕论点对论据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分析一下它与论点之间有什么关系,讲清它们为什么能证明论点,千万不能摆事实而不讲道理,只是单纯地罗列事例。分析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桥梁,是丰富文章内容、开掘议论文深度的关键。有了分析,就能使事例和论点成为有机的统一体;只有通过理性的分析,揭示出事例与论点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文章产生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
四、多媒体课件显示一成功范文:
稳中求胜
梁山智有吴用,道有公孙,武更是好汉如云,英雄如雨,却以宋江为首。蜀国谋赖孔明,勇让关张,却以刘备为王。东木西金,南水北火,却以戍土居中。何也?
宋公明为人沉稳,刘备做事敦厚,戍土谦稳厚实,终脱颖而出,施展风采,各得其所,故曰:为人沉稳,稳中求胜,吉。
沉稳从志而来。一个人若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沉迷于现实的花花世界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班超投笔从戎,志在报国,在对匈奴一战中从容不迫,沉稳冷静,终弘扬国威,不教胡马度阴山。林则徐斩钉截铁,志在禁烟,在与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稳中含刚,终虎门销烟,让洋人胆战心寒。有远大的志向,眼光便放得远,心胸会沉稳下来,故曰:非有志者不能稳也。
沉稳从难而来。一个人若没有经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身陷蜜水与襁褓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一遇困境,便心浮气躁,岂能成所谓大事哉?君不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没有经历磨难,便无法形成沉稳的性格,也就无法取得辉煌的成就。始皇建秦以来,不居安思危,身陷声色犬马,终心浮气躁,毫无沉稳。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倘若秦王不念纷奢,经历磨难,以求沉稳,则可递三世以至万世而为君。
沉稳从无欲而来。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无欲就是没有私欲,做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宋公明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好汉的拥护,刘备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半壁江山,而自然界的大山以沉稳的性格也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让我们拥有一颗和大山一样沉稳的心吧,自己的人生中也变化出不同的色彩来。
五、课堂总结:
典型、新颖、确切、准确、有针对性。
六、布置作业: 从课后任选一题
第五篇:学会宽容 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
《学会宽容
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 》教案习选择和使用论据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判断并选择论据的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论据的习惯,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宽容的可贵,培养学生宽容大度的心理品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学内容剖析:
(一)地位和作用:本课是第三册语文“表达交流”中的内容,属于议论文写作。主要介绍议论文写作中如何选择和使用论据的知识。学生写作议论文,在使用论据方面常出现论据陈旧雷同,或者叙述烦琐,偏离论题的现象。同时,我们在注重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宽容品质的养成。所以通过本课的教学期望学生写作能力和认知水平同获提高。
(二)教学重点:把握选择论据的原则,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论据的习惯,以及恰当取舍论据的能力,提高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恰当取舍论据。教学思路与方法:
(一)教学思路:计划用二课时。导入要引起学生兴趣。进入正题后,主要通过教师环环相扣的引领,和联系实际的运用,让学生自己体会、感悟正确选择论据的方法。
(二)教学方法:教学中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多思考,多比较、讨论解决问题,获取写作经验。并配备教多相关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大家一定非常熟悉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典故吧。诸葛亮凭什么获胜的? 生:口才好,能说。
师:不见得吧,当时江东诸多发难的儒生哪个没有滔滔雄辩的口才呀,为什么诸葛亮能把他们一一驳倒呢?
生:我想是诸葛亮对当时形势的分析更有说服力,让周瑜、孙权更信服吧。
师:有道理。如果我们把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过程形象地理解为是一篇口头议论文,论点就是“孙刘联合比孙家单打独斗要好”,可以吗? 生:(笑)好像可以。
师:那么诸葛亮这篇议论文在体现议论文三要素上哪一要素最值得称道啊? 生:应该是论据选得好吧。
师:不错,我也这样认为。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谈谈论据的选择和使用。为了使我们的选择有一个依据,我们得确立一个作文话题。选什么话题好呢?有了。诸葛亮当年面对群儒是当仁不让获得胜利。而我们今天做事恐怕更多需要倡导理解和宽容吧。那就以“学会宽容”为话题来谈论据的选择和使用,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二)提问推进
师:好,首先谁能说说什么是论据?议论文的论据有几种类型。
生:我认为论据是对论点进行说明和论证的材料。主要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师:对。那么什么是宽容呢? 生一:胸怀宽阔,气量宏大。生二:宽容意味理解,不斤斤计较。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那我们为什么要“学会宽容”呢?
生一: 因为我们现在自私心理太重,又是多么渴望人人都有一颗宽容的心,生二:我们总是会怀有偏见,总难免有一些不合时宜的言行
生三:因为我们总会犯一些大大小小的错误。宽容是一种理解和体谅人的作法。
生四:我们人类总是不够宽容,于人、于己、于自然都是这样。然而,……学会宽容,救赎的不仅仅是他人,还能善待自己。
生五:宽厚待人才能获得别人的爱戴与敬重。
师:哇,不得了,你们对宽容的理解这么深刻透彻呀,而且还很有哲理诗的味道啊,相信这篇议论文写起来一定会洋洋洒洒。好,下面我就给大家一些论据,看看能不能作为“学会宽容”这个话题的论据。(放映资料,学生讨论或者思考)名言
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山高万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2、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
3、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结果是甜蜜的。——法.卢梭
4、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5、没有宽宏大量的心肠,便算不上真正的英雄。——俄.普希金
6、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别人宽容的,但谁能说自己是不需要宽容的呢?——屠格涅夫
7、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爱和宽容大度征服。——斯宾诺
8、宽容意味着尊重别人的任何信念。——爱因斯坦
9、宽宏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欧文 事例
1、李斯特义收学员
有个姑娘要开音乐会,在海报上说自己是李斯特的学生。演出前一 天,李斯特出现在姑娘面前。姑娘惊恐万状,抽泣着说,冒称是出于生计,并请求宽恕。李斯特要她把演奏的曲子弹给他听,并加以指点,最后爽快地说:“大胆地上台演奏,你现在已是我的学生。你可以向剧场经理宣布,晚会最后一个节目,由老师为学生演奏。”李斯特在音乐会上弹了最后一曲。
2、六尺巷传奇
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邻居是桐 城另一大户叶府,主人是张英同朝供职的叶侍郎,两家因院墙发生纠纷。张老夫人修书送张英。张英见信深感忧虑,回复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老夫人令家丁后退三尺筑墙。叶府很受感动,命家人也把院墙后移三尺。从此,张、叶两府消除隔阂,成通家之谊。
3、将相和传奇
公元279年旧中国时代,赵国的蔺相如守完壁归赵,立了大功,拜为上 卿,位在大将军廉颇之上。廉颇自恃功高,很不服气,扬言要羞辱他。蔺相如听到廉颇的话,常常称病不上朝,不跟廉颇争位。有时蔺相如坐车外出,碰见廉颇就赶紧避开。门客以为 他胆小怕事。蔺相如说:“秦王那么厉害,我都不怕,难道还怕廉颇?我考虑,强大的秦 国之所以不入侵赵国,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如今二虎相斗,必有一伤,势必削弱抵御外 敌的力量。我之所以躲避廉将军,是先男家之急而后私仇啊!”这话传到廉颇耳中,廉颇很 觉惭愧,便袒衣露体,负荆登门请罪。说:“我粗野低贱,志量浅狭,开罪于相国,相国能 如此宽容,我死不足以赎罪。”于是将相重归于好,成了生死之交。
4、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某公司老板以“明察秋毫”而洋洋自得,手下员工稍有过错,便严加指责并以重罚。不久,全体员工几乎全部辞职。老板仍不接受教训,重新聘用员工后,还是如是所为,结果还是和从前一样,员工都离他而去。他想不开,我是老板,员工有错难道不该惩罚吗?他的公司终于以破产而告终。他就不明白,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每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过错。如果对别人的过错能宽容对待,给对方一个改过的机会,这是得他人理解和拥戴的根本。
5、中国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有“贞观之治”的辉煌,与他的宽容大度,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有直接关系。著名的大臣魏征,原来是李世民的兄长太子建的臣属,在王室争权斗争中,曾鼓动太子建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夺取政权后,不计旧恶,量才重用,使魏征觉得“喜逢知已之主,竭其力用”,忠心耿耿地辅佐李世民,为唐朝盛世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
师:好,大家思考得差不多了。谁能谈谈对这些论据的看法?
生一:我认为理论论据的8条名言都适用这个话题。但事实论据中的7、8两个事件好像不合适,与话题中心不符。
生:就是。第7个例子谈的是没有宽容,与话题相反。
生二:不见得,第7个例子如果作为反面论据还是可以的,就是叙述语言不对,描写太多,罗嗦,成了记叙文了。李斯特义收学员生一:我喜欢“六尺巷传奇”、“将相和传奇”和秦王李世民的例子。虽然是大家很熟悉的例子,但用在这里还是有一种推陈出新的感觉。而且可以从历史纵深的角度体现宽容的意义价值。
生二:我喜欢第4个例子。虽然不是知名事件,但在现实生活中很有普遍性,也应该更有说服力。
师:非常好。大家说得都很准确。下面我们就根据大家说的一起归纳一下,看看应该如何选择最恰当的论据
生一:一句话,就是要选最能符合论点需要、为论点服务的论据。再好的事例,再有说服力的材料,如果不能与论点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作为论据都是失败的。
生二:还有必须对掌握的材料进行筛选辨析,区别不同材料所蕴含的主旨的细微差异。生三:还有要注意论据的推陈出新。
生四:还有论据要典型。用作论据的材料要有普遍性、代表性,要具有充分的说服力。生五:还有举例的时候要简洁凝练,不要写成记叙文。
师:大家总结得太好了。我们共同看看教材上是怎么说的。(看书p94)
大家读后感觉如何? 生:跟我们总结的基本一样吗?
师:对呀。这说明我们完全有能力运用正确恰当的论据把议论文写好。下面我们就来欣赏教材93页例文《论度量》,体会一下其中论据应用的魅力。(学生自渎几分钟)师:怎么样?再写议论文还会为选择论据犯难吗? 生:不会了。
师:好。下面我们就把论据选择的要求再巩固一下,首先要典型,其次要新颖,第三要能证明论点。此外,我想这节课我们还应在人生境界上有一个收获,那就是——(拉长音)生:学会宽容。
谁:好。看来我们这节课做到了知识与思想的双丰收。最后我们留一个作业,就是从课后写作练习中任选一个完成,下次作文课我们交流。祝大家写作顺利愉快!下课!
第二课时 议论文对论据的基本要求是真实、充分、有力。
所谓真实,是指引用的论据确凿可靠,准确无误。所谓充分,就是根据证明论点的需要,注意广泛选择论据,使论据多样化,做到论据理由充足,事例广泛,令人信服。所谓有力,就是指所引用的论据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既扎实又有分量,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事实论据,指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中外史实和各种统计数字等。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在议论文中列举典型而充分的事例,那是最能证明论点、最有说服力的。理论论据,指的是含义正确,经过实践检验的成语、名言、警句或自然科学的原理、定理、定律、公式等。理论论据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特别是经典著作和权威性言论,能够增加论点的广度和深度,使读者对作者的观点理解得更深刻。事实论据主要是为论点提供事实上存在的依据,从“实”的方面来证明论点,使论点具有坚实的实际基础,令文章具体生动、切实可感。而理论论据主要为论点提供理论上的依据,是从“虚”的方面来证明论点,使论点具有理论上的基础,令文章笔墨简洁,富有权威性。在实际写作中,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是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和相辅相成的,有时先“实”后“虚”,有时先“虚”后“实”,有时“虚”“实”相间。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文章才会既丰满又有神韵。
运用事实论据要遵循以下的原则:首先,在援引时要着力突出论点(分论点)所需要的侧面,而将其余的舍弃。其次,突出某一个侧面之后,还要善于分析和发掘。事实论据和论点之间在某种意义上说还是间接的联系,只有把事实论据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发掘出来,这个含义才能与论点真正发生内在联系,直接证明论点。第三,事实论据的叙述力求简明扼要,切忌“以叙代议”。议论文中援引事实论据目的是为了直接证明论点的正确可信,不像记叙文以具体生动的描述事情取胜。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具有概括性,因此运用事实论据时应对材料加以概括和提炼,表述的文字务必精要凝练,而把主要的笔墨放在说理分析上。
运用理论论据首先要做到准确、恰当。援引革命导师的言论和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可有任何的改动和差错。如援引大意,可不加引号;如记不清名人的姓名,则可用模糊性语言表述,如“有位名人说过”。在引用时,也要选取最恰当、最有用的部分“为我所用”,并努力使之与自己的语言连贯、和谐。其次,援引名人名言,有时也需要对它解释、说明,发掘其深刻的内涵,从而更有力地证明论点。这也可称为有“引”有“证”。
学生自读尹方荣《论度量》 论度量 尹荣方
①度量又称气度、器量等,对一个人来说度量有大有小,也有不大不小的。度量大,是我们中国人所欣赏的一种品性。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何时没有,又何日没有?度量宽宏,处处能容,事事看得破,自然不忧不惧,坦然处世,这就是大度的好处。如前人史晋臣所说:“容得几个小人,耐得几桩逆事,过后颇觉心胸开阔,眉目清扬。”胸襟狭隘、气量窄小的人则难免遇事恼恼、见人耿耿了,然此恼恼、彼恨恨,于事无补,于己无益,是徒然,是白白的了。
②度量大的好处还在于能化解矛盾、消融争端,从而做得成事。宋朝的韩琦一次与范仲淹议事,意见不合,范仲淹拂袖而去。此时,韩琦从后面一把拉着范的手说:“希文(范仲淹字),有何事不可以再议?”此刻的韩琦和气满面,范仲淹见此情景,怒气顿消。③有韩琦的这种度量,则何事不能办成?度量源于德行,故有德者度量必大。彭思永考举时,贫无余钱,持金钏[注]数只住在旅馆,同考者数人来拜访他,请他拿出金钏赏玩,其中有一人悄悄将一只金钏塞入自己袖中,彭思永瞧在眼里,却不言语。别人都不知情,惊寻失物。彭却回答:就这么几只,并未丢失。众人离去时,那个偷金钏的人作揖告别,抬手不慎将金钏落在地上。众人此刻都钦佩彭思永的大度,彭某宁可自己在财利上损失,不肯当众出他人之丑,确是厚德大度之举。
④度量不是天生就有的,它在于人的德行,也在于人的见识,有趣有识者才能有度量,德、识是靠不断学习、修行才能获得。有人问程颐:“度量可学否?”程颐回答:“可,学进则识进,识进则量进。”夏元吉先生也曾结合自己的体验说:我年幼时,有人冒犯我,我没有不发怒的;长大后,开始是在神色上忍让,然后在心里克制忍耐,时间久了自然习惯绝不与人计较,何尝是不学就能有度量的。
⑤然而大度是一种人生智慧,是一种识见能力,是一种道德高境,它靠不断的修行、学习才能获得。有人将大度与一掷千金的所谓慷慨等同视之,其实二者相差甚远!有人以为人的度量是天生的,然“性相近,习相远”,结合上述哲人的现身说法,我们相信度量天生的说法也是错误的。
1、提问:本文逐层阐述了哪几个观点?
①度量大的好处;②有德、识者度量才大;③靠不断修行、学习才能获得度量。
2、这些观点是建立在论据的基础上的,看看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这些论据哪些是道理论据,哪些是事实论据?
明确:①引用史瑾臣“容得几个小人,耐得几桩逆事,过后觉得心胸开豁,眉目清扬”的言论。
②列举宋朝韩琦宽容地对待范仲淹的拂袖而去,从而化解矛盾。
③列举彭思永应举时,宁可受损也不愿当众说出那个偷藏自己金钏的人事例。
④引用程颐“学进则识进,识进则量进”的言论
⑤列举夏元吉幼年时面对别人的冒犯易发怒,而长大后忍耐克制、不与计较的事例。
(1)(4)是道理论据(2)(3)(5)是事实论据
3、关于“宽容”或“度量”的论据,大家还知道哪些?
明确:如“七尺巷”的故事、“负荆请罪”、“管鲍之交”等等。
教师总结: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实,即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中外史实,还有科学数据。
道理论据,指的是用来作为论据理论,它们来源于实践,且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包括名言警句、科学道理以及成语俗语。
【范文揣摩】
“宽容”是宽大、有气量,不计较、不追究的意思。“宽以待人”“宽大为怀”,这是中国的古训,也是当今立足于社会、求得更好的发展的要求。要做到“宽容”,必须有开阔的胸襟与全局的眼光,必须破除等级观念。当然,“宽容”不等于纵容,应掌握适度的原则,在许可的范围内恰当地行使“宽容”之心。
写议论文,可着重指出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气度;是一种爱;是一种处世、为人的技巧;是一种协调人际关系的良好的润滑剂。
[名言]
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山高万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2、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
3、没有宽宏大量的心肠,便算不上真正的英雄。---普希金
4、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纪伯伦
5、宽容意味着尊重别人的任何信念。-----爱因斯坦[美]
6、宽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欧文[美]
7、尽量宽恕别人,而决不要原谅自己。-------西拉斯[古罗马]
8、眼界要阔,遍历名山大川;度量要宏,熟读五经诸史。-----金缨[清]
9、度量如海涵春育,应接如流水行云。-----金缨[清]
10、和以处众,宽以待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宋]
一、话题探讨: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论据的选择和使用。为了使大家的选择有一个依据,就来确立一个作文话题,那就以“学会宽容”为话题来谈论据的选择和使用。
(一)那么什么是宽容呢?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二)知识链接
曾国藩曾说:“善莫大于恕”,意思是一个人品性中最完美、最善良的本性就是宽容这一品德,细细想来,说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不无道理。与人为善可以为自己创造一个融洽的人际环境。从心理学的原理分析,宽容别人就是宽恕自己,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最新科学研究显示:原谅别人有益身心健康。如果我们整天为别人的过错而烦恼,是置自身于痛苦的深渊。
“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就是告诉我们对己要严,对人要宽。当然宽容别人,把怨气甚至仇恨从心里驱赶出去,需要极大地勇气和胸襟,需要不断
用爱来充溢内心,用关怀来滋润胸襟,其实宽恕别人,被宽恕的人也同样会得到心灵的安慰。
但宽容不是迁就,也不是软弱,而是一种修身之法,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处世之道。宽容的气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这需要我们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不断熏陶、学习、提高和培养。
自读尹方荣《论度量》,回答下列问题。论度量 尹荣方
①度量又称气度、器量等,对一个人来说度量有大有小,也有不大不小的。度量大,是我们中国人所欣赏的一种品性。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何时没有,又何日没有?度量宽宏,处处能容,事事看得破,自然不忧不惧,坦然处世,这就是大度的好处。如前人史晋臣所说:“容得几个小人,耐得几桩逆事,过后颇觉心胸开阔,眉目清扬。”胸襟狭隘、气量窄小的人则难免遇事恼恼、见人耿耿了,然此恼恼、彼恨恨,于事无补,于己无益,是徒然,是白白的了。
②度量大的好处还在于能化解矛盾、消融争端,从而做得成事。宋朝的韩琦一次与范仲淹议事,意见不合,范仲淹拂袖而去。此时,韩琦从后面一把拉着范的手说:“希文(范仲淹字),有何事不可以再议?”此刻的韩琦和气满面,范仲淹见此情景,怒气顿消。
③有韩琦的这种度量,则何事不能办成?度量源于德行,故有德者度量必大。彭思永考举时,贫无余钱,持金钏[注]数只住在旅馆,同考者数人来拜访他,请他拿出金钏赏玩,其中有一人悄悄将一只金钏塞入自己袖中,彭思永瞧在眼里,却不言语。别人都不知情,惊寻失物。彭却回答:就这么几只,并未丢失。众人离去时,那个偷金钏的人作揖告别,抬手不慎将金钏落在地上。众人此刻都钦佩彭思永的大度,彭某宁可自己在财利上损失,不肯当众出他人之丑,确是厚德大度之举。
④度量不是天生就有的,它在于人的德行,也在于人的见识,有趣有识者才能有度量,德、识是靠不断学习、修行才能获得。有人问程颐:“度量可学否?”程颐回答:“可,学进则识进,识进则量进。”夏元吉先生也曾结合自己的体验说:我年幼时,有人冒犯我,我没有不发怒的;长大后,开始是在神色上忍让,然后在心里克制忍耐,时间久了自然习惯绝不与人计较,何尝是不学就能有度量的。
⑤然而大度是一种人生智慧,是一种识见能力,是一种道德高境,它靠不断的修行、学习才能获得。有人将大度与一掷千金的所谓慷慨等同视之,其实二者相差甚远!有人以为人的度量是天生的,然“性相近,习相远”,结合上述哲人的现身说法,我们相信度量天生的说法也是错误的。
1、提问:本文逐层阐述了哪几个观点?
①度量大的好处;②有德、识者度量才大;③靠不断修行、学习才能获得度量。
2、这些观点是建立在论据的基础上的,看看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这些论据哪些是道理论据,哪些是事实论据?
明确:①引用史瑾臣“容得几个小人,耐得几桩逆事,过后觉得心胸开豁,眉目清扬”的言论。
②列举宋朝韩琦宽容地对待范仲淹的拂袖而去,从而化解矛盾。
③列举彭思永应举时,宁可受损也不愿当众说出那个偷藏自己金钏的人事例。
④引用程颐“学进则识进,识进则量进”的言论
⑤列举夏元吉幼年时面对别人的冒犯易发怒,而长大后忍耐克制、不与计较的事例。
(1)(4)是道理论据(2)(3)(5)是事实论据
3、关于“宽容”或“度量”的论据,大家还知道哪些?
明确:如“七尺巷”的故事、“负荆请罪”、“管鲍之交”等等。
所以说,“宽容”是宽大、有气量,不计较、不追究的意思。“宽以待人”“宽大为怀”,这是中国的古训,也是当今立足于社会、求得更好的发展的要求。要做到“宽容”,必须有开阔的胸襟与全局的眼光,必须破除等级观念。当然,“宽容”不等于纵容,应掌握适度的原则,在许可的范围内恰当地行使“宽容”之心。
写议论文,可着重指出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气度;是一种爱;是一种处世、为人的技巧;是一种协调人际关系的良好的润滑剂,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思考:
1.宽容是一种理解和体谅人的做法
2.宽容意味着理解,不仅仅计较
3.宽厚待人才能获得别人的爱戴与敬重
4.宽容不能丧失原则,姑息纵容,用宽容的精神去帮助别人,方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三)1.你能列举一些有关“宽容”的事实论据吗?
①唐临时京兆长安人,周内史唐谨的孙子。两次提升刺御史,奉命到岭外。他生活节俭少私欲,不见宅邸,衣服用品和简朴,在待人上很宽容。一次,他曾想要哀悼丧事,让家仆自己回家取白衫,家仆误拿了别的衣服,害怕不敢拿出来,唐临观察了解了此事,让人叫来他说道:“今日感觉呼吸不顺,不适合哀悼哭泣,先前让你取白衫,暂且不取了。”又一次,他曾让人煮药,仆人加工上出了错,他暗中了解了缘故。对仆人说:“天气阴不晴,我不适合吃药,那就扔了它吧。”终究没有宣扬那个人的过失。
②孔子的学生子贡曾问孔子:“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原则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恕”,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宽容。
③六尺巷传奇
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邻居是桐 城另一大户叶府,主人是张英同朝供职的叶侍郎,两家因院墙发生纠纷。张老夫人修书送张英。张英见信深感忧虑,回复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老夫人令家丁后退三尺筑墙。叶府很受感动,命家人也把院墙后移三尺。从此,张、叶两府消除隔阂,成通家之谊。
④中国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有“贞观之治”的辉煌,与他的宽容大度,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有直接关系。著名的大臣魏征,原来是李世民的兄长太子建的臣属,在王室争权斗争中,曾鼓动太子建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夺取政权后,不计旧恶,量才重用,使魏征觉得“喜逢知已之主,竭其力用”,忠心耿耿地辅佐李世民,为唐朝盛世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
⑤李斯特义收学员
有个姑娘要开音乐会,在海报上说自己是李斯特的学生。演出前一 天,李斯特出现在姑娘面前。姑娘惊恐万状,抽泣着说,冒称是出于生计,并请求宽恕。李斯特要她把演奏的曲子弹给他听,并加以指点,最后爽快地说:“大胆地上台演奏,你现在已是我的学生。你可以向剧场经理宣布,晚会最后一个节目,由老师为学生演奏。”李斯特在音乐会上弹了最后一曲。
(四)2.你能列举一些有关“宽容”的道理论据吗?
①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
②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雨果
③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苏霍姆林斯基
④没有宽宏大量的心肠,便算不上真正的英雄。——俄.普希金
⑤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爱和宽容大度征服。——斯宾诺
⑥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别人宽容的,但谁能说自己是不需要宽容的呢?——屠格涅夫
⑦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
二、方法详解
(一)什么是论据?论据的特点是什么?
论据,就是用来证明论点,是论点赖以成立的理由和根据。文章要有说服力,只有论点是不行的,还必须用确凿的材料来证明。
作为论据的材料有两方面:一是事实论据,一是道理论据。
事实,即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实,即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中外史实,还有科学数据等。
理论,即道理论据,指的是用来作为论据理论,它们来源于实践,且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包括名言警句、科学道理以及成语俗语。
(二)选择我论据时有哪些要求?
1.选择表达主题的论据
主题体现了写作的动机和目的,是文章的统帅,文章选取的作为论据的材料必须展开联想、想象调度出来的材料,与主题毫无关系的不多,因此应细加比较,精选出最能表达主题的典型论据来,而且论据和主题的关系不那么直接,但有助于丰富文章内容,也可入选。
2.选择真实的论据
这里所说的真实指事实上的真实,即写作中选用的论据完全符合客观事实,包括细节。以事实论据来论证论点,事实论据必须真实而准确。
论据的真实性表现在作为论据的材料必须是典型的、普遍的,而不是片面的、个体的;所列举的事例体现社会的需求,体现客观规律等。
3.选择相互结合的论据
一篇议论文需要的论据很多,所以要事例、事理结合,即使都是事例或事理,也要事例(事理)之间相互配合,达到用最少的论据表现最大的社会范围。
4.选择新鲜的论据
有些文章,主题未必达到新颖、独到的要求,但如果论据新鲜,也常收到良好的效果。新鲜的论据首先来自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因此各种新闻体裁的文章,其论据应当是新鲜的,平时可以多看看这类文章。
5.选择典型的论据
典型的论据,即所列举的论据具有代表性和普通意义。论据典型,能收到以少服多的效果。论据不典型、就不能说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没有说服力。生活中的偶然性的个别的事例,是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通意义的,也就不能作为论据,否则就会导致论点的谬误。
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典型的材料可以作为论据,从古至今,有中而外,从名人到普通人,有名言到俗语,皆可作为有力的论据,使文章丰满起来。
三、在写作议论文时,如何恰当地使用论据?
(一)注意论据的侧重点
每一个材料可以用来论证的观点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角度的。我们在选择论据时,要把握好材料的中心,弄清它的内涵所在。特别是有很多材料,看起来能够用来论证同一观点,可细细体会,发现它们的侧重点并不相同,彼此之间其实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必须对掌握的材料进行筛选辨析,区别不同材料所蕴涵的要旨的细微差别。
(二)注意论据的保鲜期
(三)注意论据和论点的本质联系
(四)注意论据的多角度
四、在议论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分析论据呢?
选用的材料往往是多义的,或者说材料的主旨总是由多个意义点构成的,这样的材料可以论证不同的观点,那么用它论证观点时就必须对材料进行分析,从材料中找出切入点,把事例与论点内在的逻辑关系揭示出来,使材料与观点联系起来,使之高度统一。
分析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桥梁,是丰富文章内容的关键。用实例论证不是做数学的证明题,不能摆个例子就了事。围绕论点摆出论据之后,一定要围绕论点对论据从理论上加以分子,分析一下它与论点之间的关系,讲清它们为什么能证明论点,千万不能摆事实而不讲道理,只是单纯地罗列事例,有了分析,就能使事例和论点成为有机的统一体。只有通过理性的分析,揭示出事例与论点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文章产生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