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在园林造景中的特点

时间:2019-05-14 02:35: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水在园林造景中的特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水在园林造景中的特点》。

第一篇:山水在园林造景中的特点

山水在园林造景中的特点

《论语.雍也》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我国古典园林与传统诗词、书画等文学艺术有密切联系。山水标志着人与自然的进一步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谢诗“情必及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性情渐隐,声色大开”的新特征。

自古以来,人们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过程中,与山水结成各种对象性关系。在实践中,山水既为人们提供必需的生活资源,又是人们实践的主要对象,人们从自身的需求出发,把山水视作实用的对象、崇拜的对象、审美的对象,对山水加以欣赏、歌颂 和赞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提高,人们乐于游山玩水,观赏名山大川绮丽风光中,对山水美的欣赏与人们的精神生活、道德观念联系起来,作为真、善、美的一种象征,以物喻人,移情寄性。使山水的审美情趣进入以物“比德”和赏景“畅神”的境界。山水何以为美?春秋时代的孔子告诉我们“知者乐水,仁者 乐水”,何也?“出云风以通天地之间,阴阳合和,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食。”将山看成沟通天地,和合阴阳的重要事物及雨露源泉,是抚育万物,养育百 姓的根本,具有与“仁者”无私品德相比美的特征,所以它是美的。而水,孔子认为它无私给予万物,“似德”:所到之处有生命成长,“似仁”:下流曲折而循其 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董必平,“似正”;其万折必东,“似意”; 所以,君子见大水必观赏,这就是说,水具有与“君子”或“知者”的德、仁、义、智、勇等品质相类似的特征,所以它是美的,令人愉悦的。

诗情画意的构思,早在《诗经》和《楚辞》的时期,就在诗中出现了山水景物,但那往往只是作为生活的衬景或比兴的媒介,而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存在。到了汉末建安时期,曹操的《观沧海》才算是中国是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西晋左思的《招隐诗》和郭璞的的游仙诗都有写到山水的清音和美貌,这类诗数量虽不多,但在客观上为后来是山水审美提供了艺术经验。

园林中的“景”不是自然景象的简单再现,而是赋予情意境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意于景,联想生意。组景贵在“立意”,创造意境。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强调“意”的重要,所谓“意在笔先”、“贵得笔意”,都说明 书画构思的重要性。郑板桥称“一丘一壑之经营,小草小花之渲染,亦有难处:大 起造,大挥写,亦有易处,要在人之意境如何也。”(《郑板桥集“补遗》)所以 效果如何,皆出于意境的创造,文人园林也莫不如此。

魏晋南北朝以后,文人士大夫为避重重战乱,纷纷洁身远祸,隐迹田园,对于自然美的审美欣赏亦从自发阶段进入自为阶段。文人私家园林此时亦兴盛起来。中国的传统之所以是文人造园,这是因为在文人的参与下,他们的诗画审美趣味中对山水的品味直接影响着园林山水的构成。中国古代构园理论除了明代计成的一部《园冶》,就很难找到其他有影响的理论著作。然而中国古代关于诗画的评论、鉴赏与理论著 作却数不胜数,这就极大地丰富了园林的创作意识和手法。无论造园的选址、布置,还是挖池、叠山均要求符合画论,因此,中国的园林艺术也就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

文人园林融入中国诗画艺术的清和淡泊之美,那飘逸高远、冲漠淡和的山水写意使 人如饮醇醪。以和为美,以善为柔,这是中国文人园林艺术的一个根本特征,这自然也是山水诗画意境追求在其审美领域内的投影。王维《渭川田家》的“斜阳照墟 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王锥《山居秋暝》的:“空山新 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无不充满了清丽幽远的诗情画意。

中国古代文人以为:书院、宅园不尚怪奇伟丽,而重寓意。犹如濂溪书院必辟莲池,意在体现周敦颐的《爱莲说》,使片山多致,寸石生情。郑板桥称之:「风中雨中 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画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 我也」(《郑板桥.题画》),这正反映了物我相融,情景交融的境界。在中国绘画 中的那种着墨不多,讲究意境,意到笔不到,疏能跑马、密不透风,从统一中求变 化,从繁琐中求单纯,在小空间中创造无限大之艺术追求亦正是文人园林艺术所要 达到的意境效果。

在意境创作中,景观最能发艺术家审美心理活动的契机,他们所追求的审美理想通 过这些景观具体化、形象化,最后达到景景有情,境与意浑。《园冶》称:“轩楹 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结茅竹篱,浚一派之长涯;障 锦山屏,列千里之丛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夜雨芭蕉,似含鲛人之泣泪;晓风 杨柳,若翻蛮女之纤腰。移竹当窗,分梨为院:溶溶月色,瑟瑟风声:静扰一榻琴 书,动涵半轮秋水。清气觉来几席,凡尘顿远襟怀。”在这里点出的园林景观无一处不着一情字,心态随着景色而浮想联翩,然而不管是借入的千顷汪洋之壮观还 是四时烂漫之小景,作者都以山水诗画的意境来取舍。那雨打芭蕉的滴答声、瑟瑟 风声、寺院钟声以及光影、树影、水中斜影、溶溶月色下远近景色的朦胧美,无不体现了文人园林的意境追求。

古代山水画家亦很讲究烟云对主题景致的辅助作用。宋代画家郭熙就说过:“山水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受这一绘画理论的影响,计成在论说借景时,也格外谈到了烟云景象:“槛外行云,镜中流水,洗山色之不去,送鹤声之自来。” 这种虚虚实实,时隐时现的悠悠烟水使影、形、声、色相交辉,给恬静的文人园林 增添了一种朦胧美,而这种朦胧美则较易引起审美主体的感发联想和移情。所谓:“玉露荡胸襟,花竹怡性情。”促使观赏活动达到情景交融的完美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所以,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

再者,同样是荷池曲桥,俪山石峰,怡园的就没有拙政园的可人有味:狮子林大俪 山石峰林立,却不如留园石林小院几座小峰顾盼有意,其中之奥妙还在于意境创作之高下。所以不管是园林的山水造景、亭榭设计,还是花木栽植、楹联题对,均要注 重情感的诉说:“清冷之状与目谋,滢滢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柳宗元《钴锅潭西小丘记》)这就是所谓“寓情于景而景愈深”。因为唐朝当时的人们山水艺术的审美追求很高,中国的哲学追求天人合一,人们将各种艺术运用到园林艺术中,诗画结合!并将山水游赏扩大到漫游,凡佳山水,必有诗人足迹。山水游赏,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趣,提高了山水审美能力,促进了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发展,给山水田园诗带来了清水出芙蓉的美。亲切传神地表现自然的亲切传神地表现自然的美是唐代田园山水派诗人共同的风格。隐居山林,游赏山水,陶冶性情的风尚也为唐人所继承,中国古代文人学士向来以“清贫”、“孤高”自诩,其对艺术的审美追求,无不融入了带有强烈社会色彩和理想色彩的感情内容,在其丰富的感情世界里,人品的雅俗 观十分鲜明,所谓“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左思《咏史》)“自古圣贤皆 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鲍照《拟行路难》)不仅反映了寒门出身的文人学子对仕族门阀的不满,也表现了他们高洁的人品和坦诚的胸怀。

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只“可容一人居”,“又北向,日过午已昏”,若遇雨则“雨浑下注”,如此困窘,却能随时俗而“安贫乐道,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欣赏着“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轩虽小仍不 忘植兰桂竹木于其庭,可谓:“半亩小园,蕴涵着主人的高风:七尺陋室,显露着 学子的亮节”难怪唐代文人刘禹锡为其“陋室”作“铭”了:“山不在高,有仙则 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 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 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与这种甘居 陋室同一格调的便是乐于小园。学子雅士们常标榜自己的园小,以别于皇家的上苑。言下之意:园虽狭小,而趣味极雅:人虽清贫,而操守极高。中国古代第一位山水 诗人谢灵运把自己的宅园称为中园,至北周庚汶提出了小园的建构主张,于是乖巧 精致的小园逐渐兴起,成为文人画士私家园林之主流。如三亩园、一亩园、半亩园、勺园、芥子园等。以少胜多,以雅胜俗是我国文人辩证艺术思想的又一体现。“雅”是我国传统美学中独特的范畴,系指宁静、自然、风韵清新、简洁淡泊,这 和“俭”--以少胜多,以简胜繁是密切相关的。“半间一厅,自然雅称”并非为少 而少,而是以自然、雅称为目的的少。“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这虽是对古典戏剧艺术“一以当十”的形象描绘。而园林要在小范围内表现意态天然 的大千世界,更重视“一以当十”的艺术原则。园中一花一草,一树一石都要有灵 有性,以收到“笔愈少气愈壮,景愈简意愈浓”的艺术效果。

园栽花木之中,竹是颇受青睐的,竹子挺拔、清秀、生机勃勃,与文人们倡导的刚 正不阿的气节,淡泊高远的情操相符。苏轼有过:“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 感慨;郑板桥的一首题画诗(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大中承括)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苗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更是把无限的情思寄 予萧萧竹声里。不少文人雅士所居之处,以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为好。苏舜钦 的沧浪亭“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亦“茂林修竹”称其风雅。柳宗元的小石潭更是“四面竹树环合”写其幽雅可人的小潭景致。竹在 这些文人画士的固有观念中,已非寻常之竹,而是一种理念和理想的寄托。于是画 竹也不称其为画了,而用“写”,真真如同写意一般。

对于以“清”、“寒”为风骨的梅,文人们也爱之成癖。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与元 四大家之一的吴镇皆于屋前宅后遍植梅树,吴镇还自号“梅花道人”鲍照的《梅花 落》偏为“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的“梅咨嗟”:陆游的 《卜算子.咏梅》以鲍照为样板而贴切地表达了以梅自喻、自勉的孤高心境:“驿外 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晋代陶渊明独喜花之隐 逸者菊;而北宋的周敦颐却“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看来,他们的小园中理当少不了凛寒而立的秋菊和“可远 观而不可亵玩”的“花之君子”莲了。

文人雅士“意尽林泉之癖,乐于园圃之间”是历史使之然,但无论是文人园林 这一片精神绿洲,还是清和幽远、独具异彩的山水诗画无疑为现代文化建筑奠定了 意态天然的审美格调,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美学境界。

明代画家唐志契曾用“山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来表达自己创作山水画时的情愫。同样,造园家也必须把自己的情感理想化入构思的意境中去,细心揣摩品味山水之 情,才能造好园。这种移情于物,赋与自然之物以人性的传统得到中国古代文人最 完美的领悟,他们认为以情感来领悟园中各景,才会觉得格外有致:“含情多致,触景生奇。”

至此,私家园林成为文人学子躲避现实矛盾、抚慰自己满是疮痍的心境以汲取足够 的勇气承受现实压力的环境。而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亦是从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积极入世到道家的自由超脱及禅学求得个人内心世界的解脱再到消极出世的结果 ——依于老而逃于禅。加之园林艺术与山水诗画一样强调“外师造化,中发心源”。因此,山水的美学追求切入文人园林艺术的语汇便成为极其自然的事了。

“师法自然”在造园艺术上包含两层内容。一是总体布局、组合要合乎自然。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合,要符合自然界 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二是每个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如假 山峰峦是由许多小的石料拼叠合成,叠砌时要仿天然岩石的纹脉,尽量减少人工 拼叠的痕迹。水池常作自然曲折、高下起伏状。花木布置应是疏密相间,形态天然。乔灌木也错杂相间,追求天然野趣。

古代园林用种种办法来分隔空间,其中主要是用建筑来围蔽和分隔空间。分隔空间力求从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为此,必须处理好形与神、景与情、意与境、虚与实、动静、因与借、真与假、有 限与无限、有法与无法等种种关系。如此,则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和扩展开来。比如漏窗的运用,使空间流通、视觉流畅,因而隔而不绝,在空间上起互相渗 透的作用。在漏窗内看,玲珑剔透的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和 美学价值;透过漏窗,竹树迷离摇曳,亭台楼时隐时现,远空蓝天白云飞游,造成幽深宽广的空间境界和意趣。

园林艺术是立体的风景形象,毫无疑问,山水林泉等自然景物是它的主要部分,仅仅起到陪衬的作用,人们观赏的主要对象还是廊边墙前的石峰和花木。有了它们,这种建筑空间才能称之为庭院。因此,园林创作的第一步就是塑造山水地形,以山水为主,双重结构,可见,园林的总体布局中,山水地形的设计极为重要。园林风景是否自然天真,是否有野趣,是否曲折变化,是否余意不尽,都与此有直接的关系。然而,地形塑造、山水景的布置,只是造园的第一个结构层次,这一层次只能造景而不能组织游览。欣赏园林艺术和欣赏风景画不同,风景画是山水的平面表现,人们只要面对它看看就行了,而游园必须循着游览路线,进入到艺术品内部去观赏。要是只有第一层结构,没有路、桥可通,没有设计好的游览路线,我们只能象看大盆景那样来“看”林,更谈不上在园林中结合赏景进行读书、宴客、游戏和居住等日常起居活动了。要使园林真正满足游赏和居住功能,还必须在山水结构的骨架上加上道路、桥梁、游廊以及厅堂、亭榭、楼台等第二个结构层次。这一层结构,一方面是组织游览路线,引导人们游赏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可以对第一层山水结构进行更好的“精加工”。象园中的亭台建筑固然是人们赏景休息和起居生活必不可少的地方,而它那轻巧的造型和绚丽的色彩点缀在山石林木中,确实可以为景色增添几分妩媚。因此,只有加上了第二层结构,组织了游览,设立了含有多种活动内容的观赏点,并使它和山水结构溶合在一起,园林艺术才完善了。

由此可见“移情于物,赋与自然之物。”造园家以自然山水为风尚,效法自然的布局。有山水者,如以利用,无地利者,常叠山引水。而将厅、堂、亭、榭等建筑与山地树石融为一体,成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式山水园。

在古典园林中,山水、泉石是重要的造景要素。在大型宫菀或大、中型宅园里,它既有山水又有泉石。而且水泉往往互相沟通,山石也往往相互因依,其庭院里既有孤 立的石峰,散置的石快,也有由石堆叠而成,形态各异的假山。而在小型或微型的空间里,由于不可能容纳体量较大的山水,于是,就代之以泉石,或以泉石作为山 水的象征。故观石品泉就带有游山玩水的性质,不过这是静观神游,而不是动观实游。中国园林的盆景艺术可以说是这种象征性山水的最抽象的表现,如苏州拙政园 及环秀山庄里的盆景园。

山是造园的骨架,有了山才能“绿影一堆”。自然界的山形形色色,土石相兼,有土山,石山、土抱石山,石 掩土山。造园堆山叠石,是以大自然为师,是真山的艺术性再现。自然界的石头种类繁多,用于造园常见的有湖石、黄石、宣石,以及灵壁石,虎皮石等等种类。每 种石头都它自己的石质、石色、石纹、石理,各有其然的形体轮廓。而不同形态和质地的石头,便自有它们不同的性格。就造园来说,湖石的形体玲珑剔透,用它堆 叠假山,情思绵绵;黄石则棱角分明,质地浑厚刚毅,用它堆叠假山,嵯峨棱角,峰恋起伏,给人的感觉是朴实苍润。所以要分峰用石,避免混杂。

首先说写意假山。它是取真山的山姿山容,气势风韵,经过艺术概括、提炼,再现在园林里,以小山之形传大山之神。这类以某种真山的意境创作而成的山体,会给人一 种亲切感,有有着丰富的想象和品味的余地。如扬州个园假山:笋石(白果峰)配以翠竹,湖石假山用玉兰、梧桐掩映,黄石假山由松柏、枫树衬托,宣石假山用腊 梅、天竺配衬,构成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特别是秋山,它坐落在园的东北角,每当夕阳西照,则格外显得秋色迷人。

再说相形假山。它是摹仿自然界动物的形体动作而堆叠起来的景观,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苏州狮子林的假山。未进园门已见墙前几只狮子在舞,此为序幕,点出了园 景主题。狮子林全园采用湖石做材料,以表现狮趣为造型中心,大胆泼辣地在园子的中心堆叠出一座重岩迭嶂的山体,几乎在每一个石峰上都有一只狮子在向游人卖弄姿态。数不清的山峰,看不完的狮子,说不尽的情趣,恍惚置身于狮子的世界。

山石之美既形于外也聚于内,山石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与其出于天然,古而有骨的内在特性有关。所谓的“古”是指山石的形体,虽千奇百怪,不可言说,但都是风吹浪激,日晒雨淋,历经多年而缓慢形成的,它是大自然的杰作,可谓鬼斧神工,巧趣天成。而“骨”,乃是中国文艺批判的重要范畴:“风骨”、“骨气”、“骨力”、“骨骼”等,不仅用于人物品评,也广泛运用于艺术批评之中。在园林美学里,以石为骨的审美内涵也是很丰富的。

山贵有脉,水贵有源,山与水总是密不可分。美的自然景观,几乎都少不了水的存在。有水,山才秀,才活,才显灵气,有水树木花草才会茂盛,有水,云霞露雾才能生成。山与水都是美的景观,但二者又各有特点。山基本上比较固定,其变化主要是依据气候、树木等外在条件而 “物诱气随”,四时不同。而水则没有固定形态,“随物赋行”。汹涌的海洋,潮起潮落,奔腾的江河、溪流,变化多端。即是湖泊、池塘,也是“水面衫来云脚低”,水清石现。

自古以来,人们就用诗、画赞美水。流动活泼是水的表现特征,而平静的水是很软美的,人们常用柔情似水来形容温 柔的感情。水给人亲切感,它的流动使其了充满活力。我国古代的园林设计,通常应用山水树石、亭榭桥廊等巧妙地组成优美的园林空间,将我国的名山大川、湖泊 溪流、海港龙潭等自然奇景浓缩于园林设计之中,形成山青水秀、泉甘鱼跃、林茂花好、四季有景的“山水园”格调,使之成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在大自然中的水有静水和动水之分,静态的水,面平如镜,清风掠过水面,碧波粼粼,给人以宁静之感。皓月当空时,月印潭心,为人们提供优美的夜景。还有波澜不 惊、锦鳞游泳的各类湖泊,与树林、石桥、建筑、山石、彼此辉映,相得益彰;又有幽静、深邃的峡谷深潭,使人联想起多少美丽动人的传说。动态的水,往往给人 以活泼、奋发、奔放、洒脱、豪放的感觉。一如山涧小溪,溪浅而阔,清泉沿滩泛漫而下,赤足戏水,逆流而上,有轻松、愉快、柔和之感;二如水从两山或峡谷之 间穿过形成的涧流,由于水受两山约束,水流湍急,左避右撞,形成波涛汹涌、浪花翻滚的景观,给人以紧迫、负重之感;三如水流从高山悬崖处急速直下,犹如布 帛悬挂空中,形成瀑布,有的高大好似天上落下的银河,有的宽广宛如一面洁白如练的水墙,瀑底急流飞溅,涛声震天,使人惊心动魄,叹为观止。

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等。私家园林是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如“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等。同时在明末还产生了园林艺术创作的理论书籍《园冶》。它们在创作思想上,仍然沿袭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为创造手法。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园林中的建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成为造景的主要手段。园林从游赏到可游可居方面逐渐发展。大型园林不但摹仿自然山水,而且还集仿各地名胜于一园,形成园中有园、大园套小园的风格。

自然风景以山、水地貌为基础,植被做装点。中国古典园林绝非简单地摹仿这些构景的要素,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提炼,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浓缩的自然。它既有“静观”又有“动观”,从总体到局部包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这种空间组合形式多是“因地制宜”,使风景与建筑巧妙地融糅到一起。充分攫取自然景色的美为我所用,有山靠山,有水依水,这实际上也就是园林规划布局中的顺应自然。顺应自然的另一层意思是按自然山水风景的形成规律来塑造园中的风景,使园内景色富有自然天真的魅力。园林艺术的主要目的是创造(或者改造整理)山水风景美,使之更集中、更精练、更便于观赏。祖国的山山水水,婀娜多姿,特别是那些经前人评定的传统山水名胜风景区,更是无山不秀,有水皆丽。美丽的自然景色为园林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但是造园并不是单纯地模仿自然,再现原物,而是以山水、花木和建筑等组景要素,经过艺术劳动,塑造出比自然风景更美的景色的实践过程。这就要求艺术家认真归纳总结自然山水美的各种不同形式和它们的形成规律,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依据。

“活泼泼地”是苏州留园西部的一座横跨溪上的水阁,同时也作为溪涧景色的收头。一条清澈的小溪缓缓从枫林中流出,到此水阁下隐去,好像穿阁而过,水虽止而动意未尽。流水、小阁、青翠的小岗,充满了自然风景的活泼生气,实在是园林造景中以人工创自然的妙着,以“活泼泼地”来题名,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唐代诗论家司空图在《诗品》中这样写道:“生气,活气也。活泼泼地,生气充沛,则精神进露,远出纸上。”园林风景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就要让园林充满活气,顺应自然地组织山水。像“活泼泼地”一景就是如此,小建筑置于以土为主、间以黄石的假山平岗之中,溪水曲折流出,两岸枫树咸林,要是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在此小憩片刻,定会使人感到满眼生气,精神舒畅。

具体地讲,园林艺术处理山水(即叠山理水)的规律就是“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理贯通,全园生动”。其实,山有脉络走向,水有源头流向,这是自然山水风景最一般的规律。要是园林中的山无脉络,混成一堆,园中的水又是无源的死水,那末即使亭台建筑设计得再精巧,花木品种再多,整座园林也是生动不起来的。因此,造园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山的脉络走向,疏通园中的水源,并使山水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如果园林建在自然山林之中,那么就应该按照自然山岭的脉理走向来构山,这也就是明代计成说的“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 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要是平地造园,也要“高出可培,低方宜挖”,按照景色的需要使全园山石脉理协调并统一起来。拥翠山庄是苏州城外虎丘山的天然坡度,依山势逐层升高。园门南向,十余级朴素的青石踏步将游人引入翠树掩蔽之中的简洁园门。门内有轩屋三间,构筑于岗峦之上的古木中间,是一处深邃幽奇的山中小筑之景。轩北不远处,有突起的平台,台上建亭名“问泉”,与轩屋和一边的陡峭山坡互成犄角之势,是引导游人登山的点景小筑,既增加了小园前后的空间层次,又将人们的视线引向高处。该亭的西、北两面,在真山的悬崖下又堆了湖石假山,气势相连,中间植夹竹桃、紫薇、白皮松、石榴等花木。园墙隐约于山石花树之间,并不显眼。园内的景色与园外的自然山林景色溶合在一起,充满生机和意趣。等到经由自然山石和人工稍为叠砌的蹬道逶迤而上,来到主要建筑灵澜精舍的平台上时,往下看,是一片葱翠的虎丘山麓风景;往上望,则是巍巍虎丘古塔。按照自然山水的脉理,人工构筑的小园与大的山水景色协调而统一。拥翠山庄咸了虎丘山的著名景致,而虎丘的山林古塔也成了小园不可缺少的借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园林风景中山水的基本关系是“山因水活,水随山转”。只有能流转的活水,才能给山带来生气;只有富有生命力的水,才能活泼泼地映出园林景色。要是园中的水是一潭死水,就会腐臭变质,根本谈不上自然之美了。为此,计成在《园冶》中指出:造园在初创阶段就要“立基先究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自然山水中的园林,得到活水比较容易,只要引进天然水源就可。如杭州灵隐寺的冷泉、无锡寄畅园的二泉水等。有地园林中,泉水源头本身就是很好的一景,如太原晋祠的难老泉、济南大明湖的趵突泉。有的园林中较大的水面被作为城市的调节水源和畜水库,如北京颐和园的昆明湖等。城市园林,也要疏通水的去路,接入天然的河道。古园中的闸桥、闸亭都是为控制外河和内水而设立的(如《红楼梦》)大观园中的重要一景沁芳桥便是闸桥)。有些城市园林,实在没有办法接通活的地表水,造园家便因地制宜地在溪池的最深处,打几口井,将园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活水沟通,来保证水的活力。江南一带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常用这种办法救活水源。

酷爱游赏风景的苏东坡曾这样评价园林中的建筑和植物景观“台榭如富贵,时至则有。草木如名节,久而后成。”意思是说台榭建筑只要有了钱,马上就可以造起来。园林中的花草树木却不是立刻便能长成,需要十几年或数十年的生长。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对园林植物的重视。绿是生命之色,园林中要是没有植物,一片灰黄,就会变得死气沉沉。因此,花草树木是使园林景色富有生气、活泼可爱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园林植物的栽植也同山水造景一样,要顺应自然。我国古园中栽花种树的原则,是让其自然生长,不加人工约束。因此,在古园中几乎看不到西式花园中那种笔直的林荫道,修剪成几何形体的树木和十分对称、规正的花台,园中植物几乎都是姿态舒展、生意盎然的。而且它们往往间杂种在一起,就象在山野中一样。有姿态古拙可以入画的老树,有随时会变化的各色花果,诸如桃、李、海棠、柿子等果树,在园林中互相辉映,给景色平添了不少山野的自然气息。在苏州的一些城市园林中,至今人们还能欣赏到“老榆旁岸,垂杨临水,幽篁丛出”的野趣(拙政园中部池上两岛)和“漫山枫树,桃柳成荫”的城市山林风貌(留园西部小岗)。

植物布置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另一个表现是不求品种的名贵和齐全,山野村落中一些常见树种,如榆、槐、杨、柳、银杏等都是园林的座上客。就是一些较低等的植物,如石上的青苔,罗网般缠绕在假山石峰上的络石,山脚石缝裂隙中长出的书带草,伏在地上生长的小灌木、箬竹,在园林中也是随处可见。它们既增加了山石景的自然情趣,又起到遮掩某些残留的斧凿之痕的“藏拙”作用,是造就园林自然活泼景致的很好辅助。

园林造景有如撰文画画,有法而无定式。同一景色画家可用不同笔法表现之,摄影师可从不同角度拍摄之,同一园林也可用不同构思设计。几百座江南庭园千变万化,各有所妙。故园林造景有独特的立意,做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就可称为佳作。每个庭园造景时,不可忽视动观和静观的景色,通常狭小的庭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遵循”小中见大“的原理,创造出”有限中见无限"的美景,更重视障景、框景、借景等手法的应用。在相对较大的园林中,应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更应注重空间的分割,通过对景,夹景、添景等各种形式,或开郎,或收敛,或幽深,或明畅的空间,使景色更为丰富。在现代的园林造景中,研究植物高低、色彩、质感、动势等的配置,组成优美的焦点景观,将会是更为重要的课题。

总之,“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中有山有水,才会清新致雅。而且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是“一峰 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深远意境,山水在园林中,既是一种物质性的建构实体,同时又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起着符号的作用。人们通过欣赏园林中 山水可以联想到无限的山川自然,从而达到与神灵对话,与自然亲近,驱除烦恼,陶冶性情的目的。我想这也是古人用山水来造景的意义所在吧!

第二篇:园林造景实习报告

园林造景外出实习报告

第一站:苏州拙政园

一、总概括:

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是苏州古典园林中面积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园林,其山石、水体、建筑的营建以及植物配置达到非 常高的水准。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园里有林木花卉近千株,但多而不乱。因此,园内的植物景观被称为苏州古典园林的典范。其很多景点的名称都和植物有关,如拙政园内的玉兰堂、海棠春坞、松风水阁等。

二、造景分析:

景物是通过各人体感官直接触动人的心境的,所以,在概括表现景物造型全貌方面,从视觉观赏出发,研究视线与景物组合规律。这里是采用对景、敞景、分景、框景、漏景、夹景及借景等处理方式来实现的。具体分析:

1、对景

苏州古典园林通常在重要的观赏点有意识地组织景物,形成各种对景,随着曲折的平面,步移景异,依次展开。这种对景以道路、廊的前进方向和进门、转折等变换空间处以及门窗框内所看到的前景最为引人注意。所以沿着这些方向构成对景最为常见。如拙政园中部从枇杷园通过圆洞门“晚翠”望见池北雪香云蔚亭掩映于林木之中。当然,对景是相对的,园内的建筑物既是观赏点,又是被观赏对象。因此,往往互为对景,形成错综复杂的交叉对景。

2、敞景

景物与视线完全不受约束与限制,视线开阔,成一览无遗的景 象,称为敞景。敞景能给人以视线舒展、豁然开朗的感受,景深层次明晰,景域辽阔,易于激发人的情感,容易获得景观整体形象特征。这种视觉处理方式在苏州古典园林较少单独采用,一般是为达到一种视觉的强烈对比而与其它式如框景、漏景等手法结合使用。

3、分景

分景就是根据视象空间表现原理,将景区按一定方式划分与界定,形成园中有园、景中有景、景中有情的构景处理手法。分景的作用在于增加景色的量和质,使园景虚实变换,丰富多彩,引人人胜。风:在描写清风明月的景色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小轩筑于拙政园西园水中小岛的东南角,东南朝向,面对“别有洞天”月洞门,环境十分幽美。建筑平面采用折扇形,背墙窗景和室内石桌,给人一种小扇自生风的感觉,带着一丝丝凉意。雨是普通的自然现象,把它变成观赏对象,充满诗意,成为园林景观,是苏州园林在构筑园林景观上的妙笔。园中雨景,常常是通过雨落花叶的声响来完成的。拙政园听雨轩,为典型的“夜雨芭蕉”景观。

植物配置分析:

1、观叶类:松柏是山林中主要树种,常用的有黑松、罗汉松、圆柏等。

高大阔叶乔木在园中能构成主要风景画面,如银杏、榉、榆、朴、枫、乌桕、皂荚、梧桐、垂柳等,这些乔木的叶色,季相变化相 当明显,颜色丰富多采,十分悦目。

2、观花类:花木是园中的重点,特别是几种传统名花,如梅花、红梅、山茶、杜鹃、牡丹、芍药、荷花、桂花、蜡梅等,其他如玉兰、垂丝海棠、丁香、紫薇、大绣球、石榴。

3、观果类:果树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树种,数量虽不多,但它的观赏效果比较高。如批把园内的枇把。

4地被植物及小灌木:箬竹、山竹、匍地柏、鸢尾、六月雪、金丝桃、迎春、金雀等这些植物能点缀山坡和假山、花台,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5、攀援植物:是点缀和装饰墙面、假山、驳岸不可缺少的植物,常见的有爬山虎、络石、凌霄、金银花、云南黄馨、构杞、地柏、雀梅等这些藤蔓植物。

6、竹类:是园林中主要树种之一,它有时作为造景的主题,有时可作“配角”,也可作为隐蔽房屋墙壁或作为障景用。主要品种有棕竹、刚竹、罗汉竹、紫竹、方竹、斑竹、孝顺竹、金丝竹、箬竹、凤尾竹、菲白竹、山竹。

主要植物配置有:

乔木:榔榆、黑松玉、兰桂、西府海棠、木瓜等。

灌木层:红梅、绿梅、蜡梅、垂丝海棠、山茶、栀子花、南天竹、石榴、月季、紫藤、杜鹃等。南天竹则是古典园林内常用的灌木种类。

常绿乔木:桂花、香樟、小叶黄杨、圆柏、罗汉松、朴树、毛白杨、榉树、国槐、柿树、枇杷等。

落叶乔木:枫杨、糙叶树 梧桐、榔榆、枫杨、梧桐等。

第二站:苏州白塘植物园

一、总概括:

白塘植物园是一个开放性的公园。其造景主要有乔木、灌木、藤本植物、水生植物及多年生草本植物。整个植物园分为四个区域。

一、人工种植展示区

在此区域内,靠南施街一侧种植苗圃林地,以各种低矮的特色花灌木为展示主题,并通过东西向的直线形水渠和小园路进行分割,形成几何形布局,游人来回穿梭与花境之间。

二、岛屿生态自然区 利用原有白塘湖的两个岛屿,通过人工筑岛和水系改造,形成四个错落变化的岛屿和一片湿地,每个岛上种植突出季相变化的生态林,突出春、夏、秋、冬不同的植物种类。

三、湖区

利用原有白塘湖,形成公园中部最大的水面,在湖面上组织划船等水上活动,使游人欣赏湖光、山色、林木之美。

四、山地自然生态林区

运用人工手段,堆土叠山,并模拟出原始山林生态系统,对山体进行大面积绿化。

二、其造景方式与设计理念概括:

1、用人工手段去创造一个自然环境,形成有湖泊、河谷、溪流、湿地、山林、坡地、树林等多种形式的自然生态环境,突显城市绿洲境界。

2、以山水为构架,充分利用原有水系,并通过人工堆土造山,形成山环水、水绕山的山水园林空间。

3、运用传统与现代造园林理念,环绕公园主环道布景,并在主要景点及主环路旁营造小游园,动静结合,虚实相间。

4、充分利用植物造景,塑造出山地密林的森林空间,体现季相变化特色生态空间,充分展示观赏空间、草甸空间、苗圃种植林等不同的植物景观。

5、借鉴中国传统园林中“步移景异”的空间组织形式,形成动线和视线上的变化多样,运用现代材料和设计手法,塑造出贴近大自然气息的生态公园。

三、植物配置分析与概括:

1、乔木类植物植物

园内有许多采用植物名命名的道路,如香樟路,以香樟作为行道树。也有许多孤植或群植的乔木,如榉树、梓树、杜英、枫杨、黄连木、无患子。、灌木类植物植物

园内采用大量的灌木,布局合理,单群结合。灌木类植物树高较乔木矮,这样就构成了高矮上的变化。其

次是色彩上的搭配,如金叶小檗,红瑞木。形态上也有差异,比如砂地柏,大枝匍匐平展。同时力求树种丰富变化,避免配置形式相同。同一片区域内有多种灌木,如西府海棠、贴梗海棠。还有很多观花类的树种,有牡丹、喷雪花、白玉兰,东京樱花,紫

荆,巨紫荆,丁香,金丝梅,日本晚樱等。草本地被植物

地被植物应用较多,可单独成景,也可与传统草坪植物、灌木、乔木等不同生活型的植物相配。如狗牙根、酢浆草、婆婆纳等。

植物园中的草本植物常常是配合着其他的乔灌木植物或是为建筑小品做点缀。在植物园里面经常能看见树坛下有百子莲,金叶过路黄,美丽越见草,玉簪,吉祥草,红花酢浆草,荆芥等,小品旁边有萱草等。除此还有单独成景的,比如,醉鱼草、芍药、美人蕉、鸢尾、血石鸢尾、菊花绣线菊、锦带花、婆婆纳这些不同花色,花期,叶色,叶形的草本植物搭配组合,形成高低错落的环境部落。水生植物

有荷花、睡莲、黄菖、香蒲、再力花等。

第三站:延中绿地

一、总概括

延中绿地共分七个区域,是七个相对独立的园子。其起伏的地形、林木灌丛、草坪、瀑布小溪,形成一个立体的生态园;七个园子既各具特色,又相互呼应,并由空中步行桥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绿地上空,延安中路高架和南北高架,在此交汇形成一个“申”字,向城市的四面八方延伸,互相之间又有互动联系,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景象。

二、设计理念及造景分析:

延中绿地是以蓝与绿为主题。“绿”即是绿化。以自然的地形地貌逼真的地质断层,营造出一幅绚丽多姿的城市绿色生态景观。“蓝”即水。在绿地设计中,水始终贯穿于整个绿地,以此唤起人们保护植物生长空间的环境意识。蓝与绿再此进行生态的立体交融,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景观。

其七个园分别为:春之园、感觉园、嗅觉园、触觉园、视觉园、听觉园、味觉园。

每个园的特色及所用植物配置: 1.春之园

绿地布局简洁开朗,以一片苍劲茂密的绿色丛林为开端,以江南毛竹为主景。在起伏的地形间,设置了榉树、合欢和银杏等乔木林荫下的休息区,适宜人们休闲。坡上毛竹、桂花、香樟、合欢成片成林,相互映衬。2.感觉园

在感觉园内,营造的是空间设计组合。

3.嗅觉园

以各个季节不同的香味植物给人不同的嗅觉感受。春园,有白玉兰、含笑、垂丝海棠、丁香、樱花、桃花、杜鹃、红花檵木等春花植物。另,芳香植物为丁香、白玉兰和含笑。夏园、紫薇、广玉兰、八仙花、栀子、六月雪,芳香植物为广玉兰和栀子。秋园 中心的植物配置是一株大榉树,秋景植物有银杏、榉树、无患子、栾树、桂花、青枫、红枫等,芳香植物为桂花等。冬园有白皮松、五针松、粗榧、蜡梅、梅树、山茶、火棘、南天竹等,芳香植物为蜡梅等。芳香植物有香樟、月桂等樟科植物。

4.触觉园

通过触摸植物的枝、叶质地和形状而使人产生不同的触觉感受。各种植物的叶子有不同的质地感觉,而具齿、有刺的植物,如火棘、枸骨等。

5.视觉园

感觉园的景观轴线大道即是视觉园的主要部分。中间是四季草花花坛,两侧种植山茶、珊瑚树墙和高大挺拔的水杉,终点是西端的樟树水景广场,从建成的效果看,视觉感受无处不在,如棕榈树阵,连续起伏的地坪,层次鲜明的灌木丛等。6.地质园

地质园的地势是由四周向中央水池倾泻,樱花路和玉兰路直指石山双瀑,构成绝佳对景。在石山的东侧,有大片毛竹林,还有松、柏、枫、槭交织与一起。7.听觉园

该园以象征性手法表现在茂盛的树林中出现一条干枯的河流缓缓流向前方。河底为卵石铺成有水波向后的动势。河道两侧植物层次丰富。

园内植物配置分析:

整个绿地注重色叶植物的应用和乔灌草植物的搭配,近200种植物中,乔木占32.6%、灌木占28.3%、多年生草本植物占32%,色叶植物在感觉园和自然生态园中均有较高的比例。另外,公园中植物常绿和落叶合理搭配,特色突出。

园中应用的树木分类总结:

乔木树种:主要有广玉兰、雪松、罗汉松、龙柏、五针松、白皮松、女贞、杜英、水杉、池杉、香樟、朴树、榉树、垂柳、合欢、法桐、加杨、银杏、无患子、栾树、杜仲、白玉兰、三角枫、青枫、五角枫、红枫、苹果、梨、橘子、枣、山楂、杏、木瓜、垂丝海棠、樱花、碧桃、垂枝榆、梅花、红叶李等。

灌木树种:主要有金桂、银桂、四季桂、山茶、美人茶、茶梅、栀子、含笑、杜鹃、六月雪、石楠、珊瑚树、洒金东瀛珊瑚、小叶黄杨、十大功劳、金叶女贞、龟甲冬青、海桐、金丝桃、八角金盘、南天竹、长春蔓、花叶长春蔓、丁香、琼花、八仙花、紫荆、蜡梅、紫薇、连翘、黄馨、月季、石榴、紫叶小檗、棣棠、凤尾兰等。

竹类:有毛竹、黄金间碧竹、刚竹等,还有棕榈等热带植物。

第四站:杭州西湖

西湖的美人人皆知。她的景区是立体和全方位,不论从哪个角度都能领略她的风姿。美在其如诗如画的湖光山色,亦在湖山与人文的自然相融。

最先去的是太子湾公园。

造景分析:

整个园中以水体为界将整体分为两个部分,东部为有东方色彩的山水园,西部为有西方色彩的山水园。整体景观体现的是因山就势、顺应自然的宗旨。地形改造、水系处理和道路设计是造园的关键。创造了池、湾、溪、坡、坪、林、山丘、林中空地、疏林草地等大小不一的虚实园林空间。

公园遵循水有源头、路有出入,景有虚实的自然规律和艺术规律,植物配置采用树木成丛、草坪成片、宿根花卉自由散植,建筑采用质朴的木桥木屋等设施,以形成一处具有田园风韵的文化游息山水园。

植物配置特点:

高层:川含笑、乐昌含笑等木兰科植物,构成公园的主林冠线。中低层:春季突出樱花玉兰,秋季突出丹枫白芦。火棘和绣球。地被:突出宿根花卉和水生湿生植物,草坪突出剪股颖、和早熟禾等常绿草种,部分草坪仍沿用狗牙根。

主要植物配置有:乐昌含笑、日本樱花、桂花、枸骨、白玉兰、红花檵木、郁金香、鹅掌楸、湿地松、银杏、石楠、无患子、香樟、水杉、白栎、栾树、鸡爪槭、麦冬、金钱松、红叶李、桂花、山茶、合欢、木兰、紫玉兰、麻栎、枫香、枳椇、构树等。

西湖十景: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 月。

景色造景及植物配置分析:

1、苏堤体现的是借景之美。孤山景区的中山公园布局巧妙,亭台错落,把天然美与人工美融于一体。园中的“西湖天下景”亭,前临水池,曲桥相通,花木繁茂,自成一座精美的小庭院,乃中山公园的精华所在。园内所有建筑都依山而辟建,园林布局紧凑,设计匠心独运。

苏堤和白堤突出春景,苏堤为反映“苏堤春晓”“六桥烟柳”的意境,主要栽种垂柳和碧桃,并增添日本晚樱。海棠、迎春。搜疏等开花乔灌木,配以艳丽的花卉及碧草;白堤为体现``树树桃花间柳花”的桃柳主景,就以碧桃,垂柳沿岸相间栽植。

2、曲院风荷与柳浪闻莺

曲院风荷,以夏景观荷为主。以“曲院风荷”这一意境为主题,在植物配置上充分利用大小湖面,突出夏景,选择了荷花、木芙蓉、睡莲,及荷花玉兰作为主景植物,并配植紫薇、鸢尾等,使夏景的色彩不断。

柳浪闻莺,以柳树为主,柳丝垂地。园林布局开朗。柳丛衬托着紫楠、雪松、广玉兰及碧桃、海棠、月季等异木名花。沿湖柳荫夹道,临水眺望,视野开阔。

曲院风荷与柳浪闻莺,两个公园皆是以植物为主题的造景公园,曲院风荷以夏景出名,柳浪闻莺则重点在于春天。二者在季相上都有自己着重的季节。

3、平湖秋月突出秋景,要达到赏月、闻香、观色。在景区中种植了红枫、鸡爪槭、柿树。乌柏等秋色叶树种以观色,再植以众多的桂花,体现“月到中秋桂子香”的意境,此外,还配植了含 笑、桅子等花灌木及芳香的晚香玉。

4、断桥残雪:西湖有“三怪”:断桥不断、孤山不孤、长桥不长。而这第一怪断桥,位于西湖白堤的东端,背靠宝石山,面向杭州城,是外湖和北里湖的分水点。断桥势较高视野开阔,是冬天观赏西湖雪景的最佳去处。

5、花港观鱼的艺术布局充分利用了原有的自然地形条件,景区划分明确,格局鲜明的主题和特点。在空间上,开合收放,层次丰富,既曲折变化,又整齐连贯,巧妙地运用大面积的草坪和以植物为主体的造景组合空间。大草坪以高大挺拔的雪松作为主要的植物材料。雪松单一树种的集中种植体现树种的群体美;适当的缓坡地形,更强调了雪松伟岸的树形,无患子、枫香的秋色叶为整个草坪空间增加了绚烂的秋色。这种用植物来分隔空间的处理手法,突破了中国传统的以墙、篱笆等建筑划分空间格局的形式。

6、牡丹园的牡丹种植采取假山园的土石,以土带石的散置处理方式。在平面布置上,用曲折小道将园划分为10余个大小不等的花圃小区,环形围绕着牡丹亭。而为避免园路纵横交叉过多,使人产生杂乱无章的感觉,该园采取降低路面高度,让小道隐藏于各花圃小区之间的做法。

部分植物配置:

乔木树种包括香樟、广玉兰、雪松、悬铃木、无患子、枫香、水杉枫杨、垂柳等,小乔木和灌木树种包括鸡爪槭桂花、杜鹃、红枫火棘、山茶、八角金盘、红花檵木、洒金东瀛珊瑚、云南黄馨等。总体来讲树种较为单调。

[End]

第三篇:园林造景外出实习报告

园林造景外出实习报告

4月25日-28日我们进行了为期四天的课外实训,从学校出发,我们一共经过了苏州、上海、杭州三站,对拙政园、白塘植物园、金鸡湖、延中绿地,太子湾公园等处的造园特点、植物配置等方面进行了调研,现总结如下:

1、拙政园

拙政园,江南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分为东园,中园,西园三部分。其中,中园是拙政园的主景区,是其精华所在。

拙政园的不同历史阶段,园林布局有着一定区别,特别是早期拙政园与今日现状并不 完全一样。正是这种差异,逐步形成了拙政园独具个性的特点,主要有:

以水见长 自然典雅 庭院错落 花木为胜

园林花木个体的姿态、色彩、香气、生机、风韵及花木群体组合形成的风景美、田园美和生态美使人产生愉悦的效果;园林花木随着时间的推移,四季更迭,不断变化着自己的大小、形象、色彩,形成丰富的季相景观,赋园林以视觉、嗅觉与听觉等诸方面的美感。1 拙政园中的花木类型:

1.1 观花类花木

是以花的姿容、香气、色彩作为主要欣赏对象的花木。可分为单花欣赏的花木、群花欣赏的花木和香花欣赏的花木。

单花欣赏的花木,花朵大、品种多,主要是欣赏单朵花的美。有牡丹、芍药、月季、山茶、荷花、睡莲等;

群花欣赏的花木,主要欣赏花的群体美及其形成的气氛。如:梅、桃、海棠、樱花、杜鹃、紫薇、榆叶梅、迎春、连翘、紫藤、木香、蔷薇、秋海棠、萱草、百合、二月兰、蝴蝶花、凤仙花、鸡冠花等;

香花欣赏的花木,主要是让人感觉花香的馥郁。如:桂花、玉兰、蜡梅、茉莉、米兰、玉簪、兰花、金银花等。当然不少花木是姿、色、香兼有之的。

1.2 观果类花木

以美丽的果实为主要欣赏对象的花木。如:枇杷、桔子、佛手、南天竹、枸骨、石榴、火棘、木瓜、柿子、万年青等。

1.3 观叶类花木

多为色叶树或叶形奇特的花木。如:鸡爪槭、红枫、枫香、银杏、黄连木、无患子、马褂木、红叶李、瓜子黄杨、桃叶珊瑚、八角金盘、棕榈、芭蕉、芦苇、水菖蒲等。

1.4 攀援类花木

依附于棚架、墙壁、山石的木本或草木攀援花木。木本的有紫藤、葡萄、凌霄、络石、金银花、爬山虎、常春藤、霹雳等;草本有牵牛花、茑萝、葫芦等。

1.5 竹类

常用的丛生竹有孝顺竹;散生竹有相竹、金镶碧玉竹、苦竹、紫竹、方竹、箬竹、山竹(石竹)等。

园中的配置类型及方式

2.1 配置类型

孤植 指园林中常用的一株树种植或两株树对植。它能充分发挥单株花木的动势、线条、形体、色、香、姿的特点,用于较小空间作近距离观赏;在较大空间中运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丛植 指园林中3~9株单一树种或多树种的组合种植。花木多种植在不等边之角形点上,前后、左右呼应,前树不挡后树。如“远香堂”前广玉兰、柏、枫杨组成的多树种树丛等。

群植 指园林中9株以上的单一树种或多树种的组合种植。如“枇杷园”的枇杷,是单一树种群植之佳例;拙政园中部山岛的树群,东部“放眼亭”土山上的树群等皆为多树种群植的成功佳例。多树种群植常用常绿与落叶乔木、灌木、地被等复层组合,形成错落有致,层次丰富,虚实相生,浓淡相衬,林冠线、林缘线起伏多变,丰富多彩的园景和山水气氛。上层大乔木用以发挥绿荫覆盖功能,中层小乔木和下层灌木起划分空间、扩大空间的作用。以叶色深绿的常绿树为背景,能使梅花、樱花、杜鹃、红枫等花木和色叶木更加亮丽。在落叶阔叶树群中,栽植高出林表,树冠盘曲,叶色墨绿的松树,更显得松树的突出、生动,取得“松出灌莽,鹤立鸡群”的效果。

2.2 配置方式

花木与建筑的配置,就是把花木与假山、水池、园林建筑、园林构筑物等造园素材互相穿插、渗透、融合成统一的整体。

花木对园林建筑,不是遮挡,也不是让园林建筑赤裸裸地暴露,而是造景、掩映、装饰、软化。在园林建筑的窗下,种植小竹、芭蕉和低矮的花木,既不影响通风、采光,又绿意满窗。园内的建筑曲折变化较大,形成各种大小不同的前庭、后院、天井等小空间。采用墙隅种植或树石小品的形式,与形态各异的漏窗、空窗、洞门结合,形成多样的画面和框景。拙政园“海棠春坞”前的树石小品则是“粉墙为纸,树石为绘”的佳例。由洞门形成框景的实例也很多,如:拙政园由“枇杷园”洞门透视“雪香云蔚亭”一带山景,是一幅极好的纨扇画;由“梧竹幽居”通过圆洞门透视“别有洞天”后的北寺塔,视距深远,景色丰富。

花木与山石的配置 花木与山石的配置,是江苏文人园林中花木配置的精彩部分。土山或“土包石”假山的花木配置多采取复层混交方式,旨在形成山林景观,如苏州拙政园东部“放眼亭”土山、中部山岛、沧浪亭假山,艺圃假山等。

花木与水体的配置 池边若是土岸,则采取浅沼的处理方法,由池岸向池中做成斜坡,岸边种植水菖蒲、芦苇、慈菇、茭白、水葫芦等沼生植物,或者是草坡一直到水;池边若是假山驳岸或条石驳岸,则在驳岸以内种植一些不阻挡视线的花木,如迎春、探春等,还可以在岸边种植碧桃、梅花、梨花、杏花、玉兰、海棠、夹竹桃、山竹、松树、垂柳、枫杨、榔榆、朴树、鸡爪槭等花木,使枝条伸向水面,形成柔条拂水、低枝写镜的画面。

水池是园林中最活跃的题材,水中的早霞、秋月、岚光、塔影,给人以美的享受,欣赏倒影是游园的重要内容。为使景色更臻完美,多在池中种植水生花卉。拙政园中部,荷花伫立水中,突出了主题,又特意留出清澈明净的池水以观优美、生动的倒影,是成功的实例。

2、白塘植物园

“白塘植物公园”位于苏州工业园区最具现代化气息的景观大道——现代大道中段的北侧,它的 设计理念独具特色:

1、“市”“野”之间

用人工手段去创造一个自然环境,形成有湖泊、河谷、溪流、湿地、山林、坡地、树 林等多种形式的自然生态环境,突显城市绿洲境界。

2、“山”“水”之间

以山水为构架,充分利用原有水系,并通过人工堆土造山,形成山环水、水绕山的山 水园林空间。

3、“动”“静”之间

运用传统与现代造园林理念,环绕公园主环道布景,并在主要景点及主环路旁营造小 游园,动静结合,虚实相间。

4、“林”“木”之间

充分利用植物造景,塑造出山地密林的森林空间,体现季相变化特色生态空间,充分 展示观赏空间、草甸空间、苗圃种植林等不同的植物景观。

5、“传统”“现代”之间

借鉴中国传统园林中“步移景异”的空间组织形式,形成动线和视线上的变化多样,运用现代材料和设计手法,塑造出贴近大自然气息的生态公园。

白塘植物园内各区域划分明确,有春夏秋冬四岛,各自植有相应的植物;还有专门的水上音乐广场,整个公园充满着一种动态的活力。植物的种类 1.1乔木类植物

植物园内有许多采用植物名命名的道路,比如香樟路,以香樟作为行道树。除此仍有许多孤植或群植的乔木,比如榉树、楸树、梓树、杜英、枫杨、白杨、黄连木、黄璋、无患子、苦槠,钩栗。高大的乔木有时可以起到遮阴的作用,在立体构图上属于高的类别,1.2 灌木类植物

植物园内采用大量的灌木,布局合理,疏朗有致,单群结合。灌木类植物树高较乔木矮,这样就构成了高矮上的变化(图1)。其次是色彩上的搭配。即使在夏季,我们所见到的灌木也不全是绿色,比如金叶风箱果,金叶小檗(图2),红瑞木。然后,图2

形态上也有差异,比如砂地柏,大枝匍匐平展。种类繁多的灌木在变化中求的统一。力求树种丰富变化,避免配置形式雷同。同一片区域内有多种灌木,比如西府海棠、贴梗海棠、红晕复叶槭(落叶小乔木)。

实际上植物园内更多的是观花类的树种,有牡丹,喷雪花,春鹃,白玉兰,东京樱花,紫荆,巨紫荆,紫丁香,金丝梅(图3),日本晚樱等等,呈现出一年四季开花不断地纷繁景象。

图3 图1 1.3 草本地被植物

地被植物应用形式比较灵活,可单独成景,也可与传统草坪植物、灌木、乔木等不同生活型的植物相配,构成意境丰富的空间。比如狗牙根作为草坪来使用,达到“黄土不见天”的效果。

植物园中的草本植物常常是配合着其他的乔灌木植物或是为建筑小品做点缀。在植物园里面经常能看见树坛下有百子莲,金叶过路黄(图4),美丽月见草,紫萼,玉簪,吉祥草,红花酢浆草等,小品旁边有萱草等。除此还有单独成景的,比如,醉鱼草,芍药,美人蕉,鸢尾,血石鸢尾,黄娃娃鸢尾,菊花,绣线菊,锦带花,穗花婆婆纳,火炬花,这些不同花色,花期,叶色,叶形的草本植物搭配组合,形成高低错落,色彩丰富的花境,丰富了植物园的色彩和景观。

图4 1.4 水生植物

植物园内有专门的音乐水景广场,在音乐中欣赏水景,是一种惬意的享受。水中植有荷花(图5),虽然没有“接天莲叶无穷碧,印日荷花别样红”,但也足够让人陶醉,另有睡莲,晶莹剔透,黄菖蒲,菱角,香蒲,再力花,芦苇,(池衫)一重一重,层层叠叠,给原本单调的水面增色不少。

公园中的植物配置要做到步移景异,时移景异。植物种类繁多,其栽植要求疏密有致,气韵天成,使人感觉到运动的气势。要在变化中求得统一,做到繁而不乱。注重色彩搭配。尤其要注意一些细节的地方,比如墙角处种植一些小灌木来遮挡线条的生硬,树坛下可以配置一些草本地被,避免黄土的显露。木屋旁可以植一些凤尾竹,毛竹等搭配,以作应景。植物配置实际应用 3.1 根据实用性配置植物

白塘植物园是一个开放性的公园,不仅可以进行教学研究,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休闲、娱乐、观赏的场所。比如说休息区旁有一些小型的盆栽。主干道旁种植香樟等乔木,可以遮阴,创造一个凉爽的环境。为了辟出一个活动空间,用黄杨,石楠,龟甲冬青等栽植成绿篱。还有些柿树,梨树,柑橘等采用孤植、群植等进行配置,使人产生一种实用美感。

3.2 根据形式美的方式配置植物

比如春鹃,彩叶杞柳,枸骨等小灌木或是菊花,萱草,芍药等草本植物按高度,色彩,大小相对统一的设计要求密植成方形,弧形,圆形等各种图案,在园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3 组合植物造景

通常可以看见建筑小品旁植有某种乔木或灌木,辅以小径,构成组合植物景观,仅仅说是一片空地上只有一种植物在植物园内是不存在的,采用乔灌花草立体组合的绿化,共同组成自然式植物群落,胜于自然地优美景观。比如一棵大乔木下面必定有小丛的灌木,最下面是草坪。

4、个人的建议

白塘植物园虽然分了春夏秋冬四岛及特别的音乐水上广场,但并不是说我们夏天去的话其他三个岛就没什么好看的,我觉得白塘植物园值得借鉴的是不管走到哪都不会让人觉得单调,不是千篇一色的绿,往往会在其中有那么几块区域颜色突然亮起来,让人起兴趣。但是个人觉得水生植物的安排不够完整。水中植物基本只能观一季,是否可以结合建筑小品。一个公园如果形成其独特的文化背景的话,就会显得有韵律的多,因此,白塘植物园是否可以运用当地的文化背景,为其增添一份独一无二的底蕴。

3、延中绿地

延中绿地地处上海市黄浦区、卢湾区、静安区三区的交汇处,位于南北、延安两条高架道交叉处的 “真正市中心”,总面积28公顷,由19片绿地组合而成,是上海市中心面积最大的公共绿地并且也是上海少数的城市生态公园之一。

延安中路高架和南北高架,在此交汇形成一个“申”字,向城市的四面八方延伸。空中环形人行天桥将5个区域串联起来,形成既有相对独立的特色园,互相之间又有互动联系,由此构成优美、浪漫的绿色交响乐章。

设计布局

延中绿地共分七个区域,也可以说是七个相对独立的园子,绿地上空,延安路高架与南北高架在此交汇。延中绿地以其起伏的地形、浓密的林木灌丛、开朗的草坪、诱人的瀑布小溪,形成一个立体的生态景观。七个园子既各具特色,又相互呼应,并由空中步行桥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

分别为:春之园、感觉园、嗅觉园、触觉园、视觉园、听觉园、味觉园。

PS:在感觉园里,这5种感觉被划分为5个区域,让人有不同的体验与感受,而最终形成第六感觉——直觉。

延中绿地在植物的选择和应用上具有3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一是植物种类丰富,重视对本土植物的应用和植物专类园建设

二是注重色叶植物的应用和乔灌草植物的搭配,延中绿地近200种植物中,乔木占32.6%、灌木占28.3%、多年生草本植物占32%,色叶植物在感觉园和自然生态园中均有较高的比例

三是植物、水、建筑有机的结合,体现了“蓝”与“绿”的主题,应用形式多样,充分展示了植物的多样化。

公园植物种类组成

公园中植物种类考虑到植物多样性原则和适地适树原则,常绿和落叶合理搭配,特色突出。

植物种类的选择上,以长江三角洲的乡土植物为主,利用变化形成丰富的植物组合。在与各个设计主题结合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本地适生的植物种类,在色彩、质感、香味等各个方面适宜的植物。

同时,公园引进了一些热带植物,增加生物多样性,如棕榈科植物等,结合硬质铺装、景墙,营造出不同的植物景观感受。

公园中应用的乔木种类主要有广玉兰、雪松、粗榧、罗汉松、龙柏、五针松、白皮松、女贞、杜英、水杉、池杉、香樟、朴树、榉树、垂柳、合欢、法桐、加杨、银杏、无患子、栾树、杜仲、白玉兰、三角枫、青枫、五角枫、红枫、苹果、梨、橘子、枣、山楂、杏、木瓜、垂丝海棠、樱花、碧桃、垂枝榆、梅花、红叶李等。

常见的灌木树种主要有金桂、银桂、四季桂、山茶、美人茶、茶梅、栀子、含笑、杜鹃、红花橙木、六月雪、石楠、珊瑚树、洒金东瀛珊瑚、小叶黄杨、十大功劳、金叶女贞、龟甲冬青、海桐、金丝桃、八角金盘、熊掌木、南天竹、长春蔓、花叶长春蔓、丁香、琼花、八仙花、紫荆、蜡梅、紫薇、连翘、黄馨、月季、石榴、紫叶小檗、棣棠、凤尾兰等。

公园的竹类有毛竹、黄金间碧竹、哺鸡竹、刚竹等,此外,还有棕榈等引进的热带植物。

4、太子湾公园

太子湾公园南靠九曜,现实南屏二山,东邻净慈寺,小有天园及张苍水,章太炎墓道,西借南高峰烟霞翠岚入园,北有一长列高大葱郁的水杉密林如翠帷中垂而与车水入流的南屏路相隔。山(九濯、南屏)为屏,水(明渠)为脉,山障水绕,气韵生动,太子湾公园“先天”就超群脱俗。全园以园路、水道为间隔、约略划分为东、中、西三块景区,东部景区为望山坪,颐乐苑等。望山坪系一大草坪,坪面宽广,视野开阔,既可眺翠微山色,又可在草地上或卧憩,或嬉戏。大草坪南瑞,有一处用浅红,灰黑二色磨面石块拼砌而成的太极圆形铺装,其直径约10米,游人到此晨可练拳习舞,夜可歌咏欢娱。中部景区以琵琶洲与翡翠园为主景点。琵琶洲高高隆起,悲翠园参差毗接,两面三刀者相边相倚而成丘坡上遍玉兰,含笑,樱花等观赏花木,下层衬以绣球,火棘及宿根花卉,花影照眼,馨香沁人。

太子湾公园的精到之处在于得用引水工程和明渠改建的平面形状多样化的水体,园之生动灵活赖以全出。园中水体大的折弯有数十处这多;分叉,聚合亦不下十余处。水道或与路同行,或绕丘而轩,或平铺如泊,曲折回环,聚散有致。水道两岸多呈自然式缓坡延伸入水状,随意点缀些许或高或低或倚或侧或断或续的石矶,石坎。临水坡岸密植宿根花卉和水生,湿生植物,野趣盎然。六七座用带皮杉木坯料筑就的小桥,造型,构架各异,跨水而立,不仅连接了两岸的园路,而且又是极佳的赏景点。自琵琶洲与流水相向南行,渐行渐闻然水声愈来愈大。当直上一小木拱桥时,但听得桥下流水欢歌,奔跳不息。再前行,复有一石砌拱桥跃然水波之上,自石桥望引水工和出水洞口,清波滔滔而来,涌至桥墩前一道横石坎处骤然下泻,轰鸣之声不绝于耳,使人有身临山谷深处飞瀑直贯的活水源头之感。

5、西湖 5.1 苏堤春晓

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北宋大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而成。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它命名为苏堤。

长堤横跨了整个湖面,连接了南山和北山,给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的风景线。六桥起伏,为游人提供了可以悠闲漫步而又观瞻多变的游赏线。南宋时,苏堤春晓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称之为“六桥烟柳”而列入钱塘十景,足见她自古就深受人们喜爱。寒冬一过,苏堤犹如一位翩翩而来的报春使者,杨柳夹岸,艳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镜,映照倩影,无限柔情。最动人心的,莫过于晨曦初露,月沉西山之时,轻风徐徐吹来,柳丝舒卷飘忽,置身堤上,勾魂销魄。

苏堤上的六座拱桥,自南向北依次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和跨虹。站在桥头观望,景致个有特色:映波桥与花港公园相邻,桥下的垂柳与荡漾的水波构成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卷;锁澜桥上近处可看小瀛洲,远处可望保叔塔,近实远虚;望山桥上西望,丁家山岚翠可挹,双峰插云巍然入目;压堤桥大致位于苏堤南北的黄金分割位,旧时又是湖船东来西去的水道通行口,“苏堤春晓”景碑亭就在桥南;东浦桥是湖上观日出最佳点之一;跨虹桥上看雨后长空彩虹飞架, 湖山沐晖,如入仙境。

苏堤上植物配置以垂柳和春季花卉为主,体现了“六桥烟柳”的特色。

苏堤的美丽不仅在于它在秀丽的西湖中穿越而过,还因为堤上种满了形态优美的香樟树及其他各种植物,是一条全年都常绿的长堤,特别是到了春天,堤上桃花盛开,树发新叶,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加之春风和熙,令人心旷神怡。

今之的苏堤,从整个西湖来说,除了符号式的桥形之外,更是因它将湖面分出层次,主湖在东,次湖在西,一大一小,主次分明,很有层次,这是风景园林中的重要的“理水”手法。但苏堤一景之不足,在于桥形重复太多,而且堤路太直、太长,这是风景园林的景观之忌。

5.2花港观鱼

花港观鱼公园位于苏堤南段以西,在西里湖与小南湖之间的一块半岛上。今日花港观鱼是一座占地二十余公顷的大型公园,全园分为红鱼池、牡丹园、花港、大草坪、密林地五个景区。位于公园中部偏南处的红鱼池,是全园游赏的中心区域。红鱼池西面,是颇具匠心的牡丹园,种植有各种牡丹、芍药数百棵,按不同品种分为十多个花境小区块。牡丹园的北面,大草坪视野开阔,西里湖波光山影引人遐想绵绵。草坪上,种植以高大乔木为主的树丛、树林,既增加了空间林缘线的层次变化,又为游人提供了庇荫,休憩场所。

今之的花港观鱼,基本上运用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也吸收一点西洋组景方式(大草坪,植物修剪成形)。园林布局由牡丹园、鱼乐园、花港和大草坪等四部分组成。园中模山范水,巧于因借,并配置亭台楼阁,花廊水榭,自然空间组织开合收放,虚实相间,互为衬托,聚散有变。全园以鱼、花、港为中心,以港为主体,把假山、池沼、亭台、水榭、小桥、游鱼、花草、人流放置在一个大的环境之中,人工与天然相结合,清幽与雅美相交融,动与静互成,虚与实并济,别有一番幽雅含蓄,旷朗清新的韵味,造就一个“多方圣景,咫尺山林”的艺术境界。5.3牡丹亭

自牡丹亭中眺望,公园东,南,北三面景色尽收眼底。东面,绿树婆娑,遥接湖波堤痕。南面,南屏山葱茏山色被“借”入公园内,密林浓阴后,一湾绿水萦绕,拱桥飞架,港汊连通了西里湖和小南湖,全园水景因此更显灵动,沿水竹树繁茂,禽喧枝头,透露着山野风情。北面,大草坪视野开阔,西里湖波光山影引人遐想绵绵。草坪上,间以大乔木为主的树丛,树林,既增加了空间林缘线的层次变化,又为游人提供了庇荫,休憩场所。

5.4小结

杭州西湖风景区园林规划,在继承中国古代传统造园手法的同时,又力求发展、创新。在园林布局上,经历了借鉴、探索、创造的过程,从仅注意公园内部功能分区的合理性,逐步转向注重发挥中国园林传统特色,强调公园艺术形式的主题是山水创作、植物造景和园林建筑三者的有机统一,创作手法上注意现代游憩生活内容与民族文化的园林艺术相统一。在园林建筑上,主要是以继承传统和轻质过渡的形式出现,对不同的园林建筑风格区别对待:凡是在文化艺术上有一定价值的古迹、古建筑,严格妥善地保护;对某些名胜古迹有传统精华,但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建筑和构筑物,则扬长避短,保留精华,舍其糟粕;凡名不副实的风景点,修建时采取富于传统的形式和格调为主,达到相互协调。在植物配置上,以因地,因时,因材制宜为主,即因景制宜,创造园林空间的景变,形变,色变和意境上诗情画意,符合功能上的综合性,生态上的科学性,配置上的艺术性和风格上的地方性。

总结:

为期四天的实训在我们身心得到满足的时候结束了,虽然比较仓促,我们依然学到了很多知识,作为学园林的人,不仅要掌握好书本上的知识,更要到自然中进去,把自己真正的融于自然之中,感受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每一份美好,享受身边的每一片绿色。

第四篇:园林树木及植物造景参考书目,2011

参考书籍

1.陈有明.园林树木学.第6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2.陈植.观赏树木学.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84

3.张天麟.园林树木1200种.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郑万钧等.中国树木志.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

5.郑重等.湖北植物志.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6.清.陈淏子.《花镜》.7.陈俊愉,程绪钶等.中国花经.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

8.苏雪痕.植物造景.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9.李文敏.园林植物与应用.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0.陈俊愉等.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观赏园艺卷.北京:农业出版社,1996

11.园林树木.赵九州.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12.赵保惠、陈德懋.庐山植物.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

13.梅志奋.北京常见树木.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14.陈月华,王晓红.植物景观设计.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15.卢圣.植物造景.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16.中国园林植物景观艺术.朱钧珍.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7.赵世伟 张佐双.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与营造.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18.卓丽环(译).植物景观设计.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19.陈自新(译).风景园林植物配置.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0.徐德嘉.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21.周道瑛.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22.罗爱军(译):植物景观设计元素.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Gng Chen.Planting Design illustrated(3rd Edition).ArchiteG,Inc.Irvine,California.2011Nick Robinson.The Planting Design Handbook(Second edition).2010

植物识别手册

汪劲武.常见野花.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汪劲武.常见野花—第二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马克平.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 山东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刘全儒,王辰.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植物科普书

郭宪.那些花儿——00种野花的邂逅.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撄宁.拈花惹草.重庆出版集团,2007

朱千华.水流花开——南方草木札记.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

安歌.影树流花.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安歌.植物记.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8

原草.花言草语.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

(美)莱斯利,(美)罗斯 著,麦子 译.笔记大自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沈苇.植物传奇.作家出版社,2009

第五篇:东西方园林造景分析与比较

东西方园林造景分析与比较(1)

东西方园林的历史发展和特点

东方园林(中国、日本园林),西方园林(欧洲国家法国、英国和俄罗斯),现代公园和绿地系统。

园林概论

英文近似名为“garden、landscape、park、openspace”等,风景、景观、开敞空间、公园、庭园

日语“造园”、韩国语叫做“造景”

人类文明与城市发展的产物,是利用自然物质创造出来的人工户外环境,“第二自然”四个阶段

园林的萌芽阶段

原始时期,人与自然呈现亲和的关系,没有必要也没有条件产生园林农业的公社,种植场地,果木苗圃,接近园林的雏形

发展阶段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农业 出现,自然界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城市和集镇物质基础,技术基础

形成了多种风格,共同的特点

第一:园林绝大多数是为贵族阶层服务,是私有的第二:园林是封闭的,内向的第三:目的是追求景观美和精神寄托

第四:园林主要有造园师、工匠和文人艺术家完成古典园林的概念 :在一定地段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辅助以禽鸟养殖,形成一个一个追求景观美为主要目的的游憩、居住环境

中国园林的来源

囿、圃,garden或者Jardon(gen与eden组合)

瑶池和悬圃,昆仑山、黄帝之宫

伊甸园

日本的净土宗传统园林,七宝池、八功德水、莲花

伊斯兰风格的园林,天园、水河、乳河、酒河、蜜河

园林的基本要素

土地、水体、植物、建筑

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

形成不同风格的园林体系(古罗马、园林、文艺复兴、英国风景、伊斯兰、中国、日本),特征基本了解

规则式园林,园林总体的人工理性美,表现人为控制的有秩序的自然、理性的自然意大利台地园、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文艺复兴时期园林

风景式园林,体现自然的天然美,表现顺乎自然构成的倾向

中国、日本园林、英式自然风景园

公共园林阶段

自然生态的失衡,居住环境恶化

人与自然从早先的亲合关系转变为对立、敌对、排斥关系

自然保护对策和城市园林方面

奥姆斯特德,中央公园,“景观建筑学之父”,美国城市公园运动,把乡村带入城市,建立公园绿地系统,城市园林化两大贡献

其工作的两个内容:第一,通过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致力于自然资源保护,对大地景观加强维护和管理。第二,提出城市公园的思想,将乡村带入城市,建立公园绿地系统,也就是说,城市必须园林化。

英国学者霍华德,田园城市

《明日的田园城市》

伦敦修建摄政公园,第一个将公园建设和城市整体环境提升结合在一起

豪斯曼巴黎改建项目,建设公园和林荫道(英文)(第一次出现),设定了沿街建筑红线和高度。

认为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对立是造成城市畸形发展和乡村衰落的根本原因,提出通过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田园城市来解决城市问题。

田园城市模式图

明治维新后的城市欧化改造,以石材工业材料代替木材进行建设。

美国公园运动,从纽约中央公园开始,第二个布鲁克林市布鲁斯派克公园

公园绿地系统,名古屋,芝加哥

历史文化环境保护,二战后,日本的《古都保护法》对京都和奈良进行整体保护 公共园林阶段的特点

第一,除了私人园林以外,出现了有政府出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向一般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

第二,园林从封闭的内向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公共园林的规模比私人园林大的多,园林内公用设施也比较完善。

第三,在景观和精神陶冶之外,园林发挥了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生态效益,还为老百姓提供了休闲、娱乐、交往的活动场所,发挥了社会效益。

第四,由于园林工程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园林的设计施工开始分化,分别有专业型的人员进行。学校内产生了园林专业。

我国城市化发展,居住区景观同化,城市区域同化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法定规划)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内容:分析、规划、设计、管理

大园林阶段

后工业时代或者信息时代

休闲、旅游活动得到迅猛的发展

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

大园林阶段的特点

第一:私人拥有的园林已经不占主导地位,城市生态系统概念,城市园林化逐渐从理想变为现实。

第二,园林绿化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创造合理的生态系统为根本目的,充分发挥植物配置的积极作用,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审美构思。园林规划设计不断发展。同时,农业、工业、采矿、水利等自然开发有关系的工程项目与园林绿化想结合,从而减少对环境质量的负面影响,达到美化环境的目的。

第三,在实践工作中,城市的飞速发展改变了时空观,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三者关系密不可分,因而,园林学成为综合学科。跨学科的综合性和公众参与性便成为园林艺术创作的主要特点,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力也逐渐加强。

下载山水在园林造景中的特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水在园林造景中的特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造景分析论文(5篇材料)

    摘要:植物作为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组成,不可替代,并可促进生态环境构造。植物造景一定要全面发挥植物自身的特点,有效利用植物的习性。为让植物造景满足现代审美标准务必要明确个......

    植物造景园林景观设计论文(精选五篇)

    1植物造景现状分析1.1设计、施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有些设计师设计出的作品与当地风土人情、地貌气候等不相协调,往往设计出来的作品到真正应用的时候就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施......

    地方特色园林景观设计及造景手法研究分析

    地方特色园林景观设计及造景手法研究分析来源:现代园林作者:黄建军地方特色园林景观设计及造景手法研究分析乡土气息、地方特色已经成为园林公司业内的共同呼声。然而,抄袭他人......

    山水园林任命书

    湖南山水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HNSD(2013)第(08)号关于《湖南山水园林建设有限公司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技术负责人任命》的 通知经股东会研究决定: 任命张运良为湖南山水园林建设有限公......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被类型及造景特色论文(推荐阅读)

    [摘要]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造景是重要方式,在众多城市景观设计中得以了推广和实施。杭州植物造景大多采用自然式植物造景,这也是我国传统造景的手法之一,遵循统一、调和、均衡和......

    《园林绿地造景的艺术手法》试讲稿

    《园林绿地造景的艺术手法》试讲稿 评委老师: 我是来自 职业技术学校的老师 。我今天试讲的课题是《园林绿地造景的艺术手法》。现在我可以开始了吗? 老师们,我假设这里有多媒......

    园林专业综合实习指导书(造景改-整合-2013

    林学院园林专业综合实习指导书 林 学 院园 林 系一、宗旨 1.通过参观、踏查、记录、测绘和分析印证和丰富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把分别学习的课程作一综合性的理解和应用,丰富......

    植物造景心得

    【景观设计达人】植物配置心得(席文静设计工作心得整理) 植物配置心得总结 简单的说植物配置就是处理好植物与各种景观要素之间的关系。 植物与道路 植物与建筑 植物本身 (乔......